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粉尘的基本性质参考文本

煤矿粉尘的基本性质参考文本

煤矿粉尘的基本性质参考文本
煤矿粉尘的基本性质参考文本

煤矿粉尘的基本性质参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煤矿粉尘的基本性质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粉尘分散度

粉尘颗粒的大小的组成情况可以用分散度(即粒度分

布)来表示。生产环境中空气动力学径小于7.1μm的尘

粒,尤其是小于2μm的尘粒是引起尘肺的主要有害粉尘。

(2)粉尘的吸附性

粉尘的吸附能力与粉尘颗粒的表面积有密切关系,分

散度越大,表面积也越大,其吸附能力也增强。主要指标

有吸湿性、吸毒性。

(3)粉尘的荷电性

粉尘粒子可以带有电荷,其来源是煤岩在粉碎中因摩

擦而带电,或与空气中的离子碰撞而带电,尘粒的电荷量

取决于尘粒的大小并与温湿度有关,温度升高时荷电量增

多,湿度增高时荷电量降低。

(4)粉尘的密度

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称为粉尘的密度,这里指的粉尘体积,不包括尘粒之间的空隙,该密度称为粉尘的真密度。

(5)粉尘的安息角

粉尘的安息角是评价粉尘流动性的重要指标。

(6)煤尘的爆炸性

煤被破碎成细小的煤尘后,比表面积大大增加,系统的自由表面能也相应增加,提高了煤尘的化学活性,特别是提高了氧化产热的能力。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aq1020-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AQ1020-2006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综合防治技术的总体要求和粉尘治理、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及粉尘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丁木标准。 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MT78 煤尘爆炸性鉴定方法 MT157煤矿用隔爆水槽和隔爆水袋通用技术条件 MTl59矿用除尘器 MT/T240煤矿降尘用喷嘴通用技术条件 MT422煤矿粉尘粒度分布测定方法(质量法) MT/T441巷道掘进混合式通风技术规范 MT501长钻孔煤层注水方法 AT694煤矿用自动隔爆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煤矿安全规程(2004年版)

3总体要求 采煤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落煤时产尘点下风侧1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支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放顶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回风巷距工作面l0m ~l5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 掘进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高瓦斯、突出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0%;其他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0%,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钻眼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放炮l5min后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 锚喷作业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作业人员工作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十或等于85%。 井下煤仓放煤门、溜煤眼放煤门、转载及运输环节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 煤矿井下所使用的防、降尘装置和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胸要求,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个体防护:作业人员必须佩戴个体防尘用具。 4 粉尘治理

粉尘测定

各矿井: 为认真落实《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的规定,规范和加强煤矿作业场所的粉尘监测工作,分析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危害程度,科学评价作业场所的劳动卫生条件,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煤电公司研究制定了《平禹煤电公司矿井粉尘监测规定》,现予印发,望认真贯彻执行。 矿井粉尘监测规定 为规范和加强煤矿作业场所的粉尘监测工作,分析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危害程度,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现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等的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一、测尘机构设置 (一)各矿井必须设置专职测尘机构,建立粉尘测定实验室和配置专职测尘人员。专职测尘人员的配备每个采区不少于1人。 (二)测尘员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两年以上的井下工龄,并经专门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从事测尘工作。 (三)矿通风科负责本矿范围的测尘管理和指导工作。负责检查测尘人员的工作质量,了解、评价防尘情况,定期公布和上报测尘结果。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严重超标的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以便采取措施改善作业环境。 (四)粉尘测定实验室按规定配备感量不低于0.0001g的分析天平、烘箱、采样器、气体流量计、秒表(计时器)、干燥器、滤膜等仪器和材料。

(五)使用的粉尘检测仪器仪表,必须具有有效的计量检验合格证。 二、测尘时间 (一)作业场所的总粉尘(以下称“全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2次(每半月测定1次),地面每月测定1次。 (二)定点呼吸性粉尘:每月测定1次。工班个体呼吸性粉尘: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1次,其它工作面或作业场所每6个月测定1次。 (三)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和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1次。采掘工作面有变动时,应及时进行SiO2测定。 (四)采掘工作面每个月应进行1次全工作班连续粉尘(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测定。 三、测尘方法及合格率计算 (一)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 测尘点应布置在尘源的回风侧粉尘扩散的较均匀地区的呼吸带(井上下作业场所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见附表1)。呼吸带是指作业场所距巷道底板高1.5m作业人员呼吸的地带。在薄煤层及其它特殊情况下,呼吸带高度应根据实际情况随之变化。 (二)测尘方法 1. 煤矿粉尘浓度(全尘、呼吸性粉尘)、游离SiO2含量和粉尘分散度测定应按GB 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规定的方法进行。 2. GB 5748规定的用采样器进行采样测定的方法为基本方法,如果使用其它仪器或方法(如快速直读测尘仪)测定粉尘质量浓度时,必须以粉尘采样器测得的质量浓度为基准,对测定的

GBZ-T-192.5-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 石棉纤维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 ——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 ——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5部分,是在GB16241-1996《车间空气中石棉纤维卫生标准》附录A《车间空气中石棉纤维测定方法》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石棉纤维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16241-1996同时废止。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武汉钢铁公司工业卫生技术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李济超、吴维皑、闫慧芳、张敏、杜變袆。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6241-199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棉纤维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棉纤维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 GBZ/T 19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3 滤膜/相差显微镜法 3.1 原理 用滤膜采集空气中的石棉纤维粉尘,滤膜经透明固定后,在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石棉纤维数,计算单位体积空气中石棉纤维根数。 3.2 仪器 3.2.1 滤膜:微孔滤膜或过氯乙烯纤维滤膜,孔径0.8μm。 3.2.2 石棉纤维采样器:包括采样头和采样器两部分。 3.2.2.1 采样头:采集纤维的采样头。 3.2.2.2 采样器:流量按照采集石棉纤维的要求确定。需要防爆的工作场所应使用防爆型采样器。 3.2.3 相差显微镜:带有X-Y方向移位的推片器;总放大倍率为400×~600×,至少应具有10×及40×两个相差物镜;目镜可采用10×或15×,应能放入目镜测微尺。见图1。 a)目镜测微网b)LM-1型目镜测微尺 图1 纤维观测用目镜测微尺 3.2.4 目镜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能测量纤维的长度和宽度,见图1。 3.2.5 物镜测微尺,每个刻度的间距为10μm。 3.2.6 载物玻片,75mm×25mm×0.8mm;盖玻片,22mm×22mm×0.17mm。使用前,放在无水乙醇中浸泡,蒸馏水冲洗后,用清洁的绸布擦干净。 3.2.7 无齿小镊子。

2020年煤矿粉尘防治技术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年煤矿粉尘防治技术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2020年煤矿粉尘防治技术 随着综采、综掘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产高效工作面和综放工作面的广泛应用,我国煤矿粉尘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经“八五…‘九五”期间的科技攻关,防降尘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在煤层注水、采煤机防尘、液压支护防尘、放煤口防尘及综掘面粉尘高效控制、呼吸性粉尘测试仪器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综采工作面防尘技术 (1)煤层预湿注水技术。煤层注水是煤炭开采中一项有效的预防性减尘措施,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已开始采用此法减尘,至今已成为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比利时和波兰等主要采煤国家广泛采用的减尘措施。我国从1956年在本溪彩屯煤矿首次试验煤体预注水防尘技术,到1990年已有40%的采煤工作面实施煤体预注水防尘技术。经过多年科研实践,煤层注水预先湿润煤体已经成为

我国综合防尘技术核心,开发了长钻孔、短钻孔和深钻孔等煤层注水的成套技术,开发了水泥砂浆封孔泵,解决了封孔难的问题,提高了煤层注水降尘的效果。研制了自动化控制的注水系统。 随着综采放顶煤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但由于综放开采的开采厚度大多在5m以上,最大厚度已达10m,而一般煤层在垂直于顶板方向上的渗透性较差,传统的注水工艺不能满足厚煤层开采的需要,“九五”期间,兖矿集团有限公司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联合攻关,研究开发出适合厚煤层开采的煤层注水技术。 在“九五”期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研制了由流量和压力传感器、比例控制阀、计算机、泵、液压系统组成的全自动控制的注水系统。煤层注水自动化控制系统与装备属于典型的机电液一体化设备,为了保证系统能够可靠工作,各子系统均具有手动和自动控制功能。 (2)采煤机防尘技术。自“八五”以来,重点开展了对采煤机、液压支架及放煤1:3粉尘的高效治理技术的研究,先后研究出采煤机含尘气流控制、高压水外喷雾降尘技术,对液压支架、放煤口实

职业卫生等相关标准 规范整理版

一、职业危害相关标准及规范(源卫生部网站) 《石油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GB 8195-201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4-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 229.3-2010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GBZ78-201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2010》GBZ23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职业卫生防护技术规范》GBZ/T231 《核电厂职业照射监测规范》GBZ232-2010 《职业性铊中毒诊断标准》GBZ226-2010 《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GBZ93-2010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5-2010 《职业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GBZ78-2010 《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GBZ28-2010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 《密闭空间直读式气体检测仪选用指南》GBZ/T222-2009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223-2009 《消防员职业健康标准》GBZ221-2009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213-200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 189.7—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 189.2—2007 《纺织印染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212-2008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51-2009 《工作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GBZ/T210.1-2008 《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GBZ/T210.2-200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3部分》

AQ1020-2006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AQ1020-2006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20-2006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综合防治技术的总体要求和粉尘治理、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及粉尘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丁木标准。 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MT78 煤尘爆炸性鉴定方法 MT157煤矿用隔爆水槽和隔爆水袋通用技术条件 MTl59矿用除尘器 MT/T240煤矿降尘用喷嘴通用技术条件 MT422煤矿粉尘粒度分布测定方法(质量法) MT/T441巷道掘进混合式通风技术规范 MT501长钻孔煤层注水方法 AT694煤矿用自动隔爆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煤矿安全规程(2004年版) 3总体要求 3.1采煤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落煤时产尘点下风侧1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支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放顶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回风巷距工作面l0m ~l5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 3.2掘进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高瓦斯、突出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0%;其他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0%,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钻眼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放炮l5min后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 3.3锚喷作业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作业人员工作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 5748-85 UDC 613.633:543 标准编号: GB 5748-85 UDC 613.633:543 标准正文: Methods for airborne dust measurement in workplace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1986-01-27发布, 1986-05-01实施 为了评价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危害程度,加强防尘措施的科学管理,保护职工 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生产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粉尘 分散度。 1术语 1.1作业场所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1.2粉尘 悬浮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3粉尘浓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mg/m^3)或数量 (粒/cm^3)。本方法采用质 量浓度。 1.4游离二氧化硅 指结晶型的二氧化硅。 1.5粉尘分散度 各粒径区间的粉尘数量或质量分布的百分比。本方法采用数量分布百分比。 1.6测尘点 受粉尘污染的作业场所中必须进行监测的地点。 2测尘点的选择原则 2.1测尘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工人接尘地点。 2.2测尘位置,应选择在接尘人员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且粉尘分布较均匀处的呼吸带。在风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的下风侧或回风侧。 移动式产尘点的采样位置,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将采样器架设 于移动设备上。 3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3.1原理抽取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 滤膜的增量,求出单位体积空气中粉尘的质量(mg/m^3)。 3.2器材 3.2.1采样器采用经过产品检验合格的粉尘采样器,在需要防爆的作业场所采样时,用防爆型粉尘采样器,采样头的气密性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3.2.2滤膜采用过氯乙烯纤维滤膜。当粉尘浓度低于50mg/m^3时,用直径为4 0mm的滤膜,高于50mg/m^3时,用直径为75mm的滤膜。当过氯乙烯纤维滤膜不适用时,改用玻璃纤维滤膜。 3.2.3气体流量计常用15~40l/min的转子流量计,也可用涡轮式气体流量计; 需要加大流量时,可提高到80l/min的上述流量计,流量计至少每半年用钟罩式气体

AQ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A Q煤矿井下粉尘综合 防治技术规范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 Q1020-2006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综合防治技术的总体要求和粉尘治理、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及粉尘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丁木标准。 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MT78煤尘爆炸性鉴定方法 MT157煤矿用隔爆水槽和隔爆水袋通用技术条件 MTl59矿用除尘器 MT/T240煤矿降尘用喷嘴通用技术条件 MT422煤矿粉尘粒度分布测定方法(质量法) MT/T441巷道掘进混合式通风技术规范 MT501长钻孔煤层注水方法 AT694煤矿用自动隔爆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煤矿安全规程(2004年版) 3总体要求 3.1采煤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落煤时产尘点下风侧1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支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放顶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回风巷距工作面l0m~l5m 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 3.2掘进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高瓦斯、突出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0%;其他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0%,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钻眼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

GBZ_192.1_2007_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ICS 13.100 C 52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92.1- 2007 ————————————————————————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 workplace 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

2007年06月18日发布 2007年12月30日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Z/T 192.1-2007 前言 GBZ/T192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 ——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 ——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XXX的第1部分,是在GB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钢铁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十堰市东风职业病防治所、武汉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分析仪器厂。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刘占元、陈卫红、陈镜琼、李济超、易桂林、杨静波、梅勇、祁成、彭开良、刘家发、叶丙杰。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5748-85。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标准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 一、粉尘治理 1、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符合以下要求的防尘供水系统:⑴、永久性防尘水池容量不得小于200m3,且注水量 不得小于井下连续2h的用水量,并设有备用水池,其容量不得小于永久性防尘水池的一半。 2、防尘用水管路应铺设到所有能产生粉尘和沉积粉尘的地点,并且在需要用水冲洗和喷雾的巷道,每隔100m 或50m安设一个三通及阀门。 3、防尘用水系统中,必须安装水质过滤装置,保证水的清洁,水中悬浮的含量不得超过150mg/L,粒径不大 于0.3mm,水的PH值应在6.0—9.5围。 4、井下所有煤仓和溜煤眼都应保持一定的存煤,不得放空;有涌水的煤仓和溜煤眼可以放空,但放空后放煤 口闸板必须关闭,并设置引水管。 5、对产生煤(岩)尘的地点应采取防尘措施。 6、掘进井巷和硐室时,必须采取湿式钻眼、冲洗井壁巷帮、水炮泥、爆破喷雾、装岩(煤)洒水和净化风流 等综合防尘措施。冻结法凿井和在遇水膨胀的岩层中掘进补能采用湿式钻眼,但必须采取铺尘措施。 7、采煤工作面应有由国家认定的机构提供的煤尘可注性鉴定报告,并应对可注水煤尘采取注水防尘措施。 8、炮采工作面应采取湿式钻眼法,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应冲洗煤壁,爆破时应喷雾降尘,出煤时洒水。 9、液压支架和放顶煤采煤工作面的放煤口。必须安装喷雾装置,降柱、移架火放煤同步喷雾。破碎机必须安 装防尘罩和喷雾装置或除尘器。采煤机必须安装、外喷雾装置。无水或喷雾装置损坏时必须停机。掘进机作业时,应使用、外喷雾装置和除尘器构成综合防尘系统。 10、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应安设至少两道风流净化水幕,并宜采用自动控制风流净化水幕。 11、井下煤仓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输送机点和卸载点,都必须安设喷雾装置或除尘器,作业时进行喷雾降 尘或用除尘器除尘。 12、在煤、岩层中钻孔,应采用湿式钻眼。煤(岩)与瓦斯突出煤尘或软煤尘中瓦斯抽放钻孔难以采取湿式钻 孔时,可采取干式钻孔,但必须采取扑尘、降尘措施,必要时必须采用除尘器除尘。 13、为提高防尘效果,可在水中添加降尘剂。降尘剂必须保证无毒、不腐蚀、不污染环境,并且不影响煤质。 预先湿润煤体 煤尘注水 注水过程中应进行流量及压力的计量 单孔注水总量应使该钻孔预湿煤体的平均水分含量增量大于或等于1.5%。 封孔深度应保证注水过程中煤壁及钻孔不渗水、漏水或跑水。 采空区注水 当采用下行陷落法分层开采煤层时,可以采取在上一分层的采空区灌水,对下一分层的煤体进行湿润,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时,在层间没有不透水岩层或夹矸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上部煤层的采空区灌水,对下部煤层进行湿润。 煤矿防尘用喷嘴应符合MT/T240的规定,除尘器应符合MT159的规定。 采煤防尘 综采工作面防尘 采煤机割煤防尘 采煤机割煤必须进行喷雾并满足以下要求: a)喷雾压力不得小于2.0Mpa,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4.0Mpa。如果喷雾装置补能正常喷雾,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8.0Mpa。喷雾系统应与采煤机联动,工作面的高压胶管应有安全防护措施。高压胶管的耐压强度应大于喷雾额定压力的1.5倍。 b)泵站应设置两台喷雾泵,一台使用,一台备用。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 workplace- 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 GBZ/T 192.1-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6-18发 布 2007-12-30实施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 ——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 ——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1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 ——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 5748-85同时废止。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刘占元、徐伯洪、吴维皑、陈镜琼、闫慧芳、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

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正式版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正 式版

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 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 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为了贯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中关于防治粉尘危害的各项规定,消除井下粉尘危害,防止煤尘爆炸事故发生,保护职工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安全生产,特制定《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 第一章防尘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11条设计和建设矿井时,必须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并建立完善的洒水系统,即: 一、地面建设的永久性水池其容量不得小于200m3,并设有备用水池,贮水量不得

小于井下连续2小时的用水量。 二、防尘用水管路应铺设到所有能产生和沉积粉尘的地点,并且在需要用水冲洗和喷雾的巷道内,每隔100米或50米安设一个三通及阀门。 三、防尘用水系统中,必须安装过滤装置,保证水的清洁,水中悬浮物含量不得超过l50mg/l,粒径不大于0.3mm,水的pH值应在6-9.5的范围内。 第12条《规程》第156条:井下风速必须严格控制,增大风量或改变通风系统时, 必须相应地调节风速,防止煤尘飞扬,即: 一、井巷中风流速度应符合《规程》中第105条的规定。

AQ1020-2006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要求规范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AQ1020-2006 1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综合防治技术的总体要求和粉尘治理、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及粉尘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的综合防治。 2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丁木标准。 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MT78 煤尘爆炸性鉴定方法 MT157煤矿用隔爆水槽和隔爆水袋通用技术条件 MTl59矿用除尘器 MT/T240煤矿降尘用喷嘴通用技术条件 MT422煤矿粉尘粒度分布测定方法(质量法) MT/T441巷道掘进混合式通风技术规 MT501长钻孔煤层注水方法 AT694煤矿用自动隔爆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煤矿安全规程(2004年版) 3总体要求 3.1采煤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落煤时产尘点下风侧1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支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放顶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回风巷距工作面l0m ~l5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 3.2掘进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高瓦斯、突出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0%;其他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0%,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钻眼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放炮l5min后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 3.3锚喷作业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作业人员工作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

煤矿粉尘危害及其防治

随着矿山、冶金、玻璃制造、陶瓷、耐火材料、建材等行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粉尘的危害逐渐被人们认识:给生产带来不安全因素,如机械的磨损;煤、面粉等粉尘不仅引起的燃烧爆炸等,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石英及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使长期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可能发生尘肺病,严重损害健康,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或过早死亡。 近年来,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环境的恶化,粉尘也是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物。我国矿山企业四大职业危害(工伤死亡、粉尘、毒物、爆炸)中最严重者当属尘害。粉尘被工人吸入体内,在呼吸系统沉积到一定的剂量后,就会导致尘肺病的发生。尘肺病是危害广大从业人员健康的最严重的一种职业病,主要分布于煤炭、冶金、机械、建材、化工石油及轻工等行业。如何积极有效的防治尘肺病,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煤矿井下各作业点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煤矿粉尘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诱发职业病尘肺病;加速机械设备磨损,缩短精密仪器的使用寿命;甚至导致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 由于我国接触煤矿粉尘的作业人员众多,煤矿粉尘的控制工作显得格外紧要。降低煤矿粉尘浓度和预防煤尘爆炸的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和措施,以及对采掘方式的工程技术改进是控制粉尘危害的技术保障,煤矿的防治粉尘的措施分为三大类:防尘措施;除尘降尘措施;预防煤尘爆炸及限制爆炸扩大范围的措施。

关键词:煤矿粉尘;除尘降尘;粉尘控制;煤尘爆炸。 引 言 煤尘危害为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一直是煤炭行业防治工作的重点。粉尘给煤矿工作人员和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一方面,粉尘污染的作业环境严重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可引起肺部病变,造成尘肺病。据最新的资料表明,在我国实际的严重尘肺病患者有120万之多,占到全世界尘肺病患者的一半以上,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4000人,每年由此引起的直接损失超过80亿元。而在所有因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中,煤矿工人占到的比例最高。究其原因,除了经济能力、技术条件、卫生立法等方面的因素外,我国在粉尘监督监测体系和手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另一方面,粉尘浓度过高潜伏着爆炸的危险,悬浮的煤尘也是造成煤矿煤尘爆炸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高浓度粉尘还会加速机械设备磨损,缩短精密仪器的使用寿命。因此,监测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控制煤矿粉尘的产生,对于确保从业人员生命健康、预防事故的发生尤为重要。 1煤矿粉尘及其危害 1.1 粉尘的概念 粉尘,也称”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指的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其大小在100μm以下。 1.2 煤矿粉尘的产生及特性

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实验一课件 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学习空气样品采集,实践固体吸附剂采样法;掌握粉尘浓度的计算。 1.粉尘:悬浮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mg/m3)或数量(粒/cm3)。本方法采用质量浓度。 二、基本原理 固体吸附采样原理:固体吸附剂采样法是利用空气通过固体吸附剂时,由于固体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或阻留作用来达到浓缩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一种采样方法。 粉尘浓度测定原理:采集一定体积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纤维滤膜上,由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和采气体积,计算空气中粉尘的浓度。 三、器材 带气体流量计和计时器的的滤膜吸附式采样器、混合纤维测尘滤膜(40 mm )、电子天平、干燥用烘箱 四、操作 1.滤膜的准备:滤纸和滤膜放烘箱中70 ℃干燥后,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记录初始质量,然后将滤膜装入滤膜夹。 2.采样器的架设:取出准备好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拧紧,采样时,滤膜的受尘面(磨面)应迎向含尘气流。 3.采样开始的时间:5 min 的自然状态下的实验室粉尘采样; 拍打黑板擦两次次时采样1 min 。 采样的持续时间:根据测尘点的粉尘浓度估计值及滤膜上所需粉尘增量的最低值确定采样的持续时间,但一般不得小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 3时,采气量不得小于0.2m 3;低于2mg/m 3时,采气量为0.5~1m 3)。采样持续时间一般按式(1)估算: )1(Q C'1000?????????>m t Δ 式中:t ——采样持续时间,min ; △m ——要求的粉尘增量,其质量应大于或等于1 mg ; C ′——作业场所的估计粉尘浓度,mg/m 3;

谈谈煤矿综合治理粉尘优选稿

谈谈煤矿综合治理粉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谈谈煤矿综合治理——粉尘摘要:通过分析粉尘对矿井安全生产、职工身心健康的危害性,结合永安煤业公司所采取的防尘措施和防尘技术实践,谈谈如何综合治理矿井粉尘。 关键词:粉尘防治措施 1、概述 粉尘,一般指矿物开采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微细固体集合体,它或沉积于井巷四壁,或悬浮于井巷空间。煤炭生产,从矿井开拓、巷道支护、产煤过程到煤炭运输,均伴有大量粉尘产生,它污染生产环境,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其危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1采、掘等粉尘作业环境,若矿尘在空间达到较高的浓度,影响视野,操作中容易造成人身事故; 1.2最重要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长期从事采掘和粉尘作业环境的职工,能引起职业病—尘肺病。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煤炭行业有矽肺病人19.5万人,每年因矽肺病而死亡的矿工多达2000人~3000人,每年新

增矽肺病患者4000人~5000人,每年因矽肺病造成的损失多达十几亿元。 1.3若矿井煤尘具有爆炸危险,对矿井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威胁。 永安煤业公司所属矿井采煤工艺采用正规和非正规壁式开采,非正规开采占较大比例,煤层较干燥,有的破碎后呈粉状,易飞扬。因此,井下少数采煤作业点粉尘浓度大大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据2001年的测定数据,采煤工作面炮后20分钟的平均粉尘浓度高达54.2mg/m3,溜煤装车时(煤较干)的浓度为21.37mg/m3。就煤业公司而言,粉尘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产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至2002年底,全公司共有尘肺病人843人,每年的费用可达150万元以上,给企业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为降低井下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保护广大职工的身心健康,永安煤业公司结合矿井实际采取了有效的防尘措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2、健全制度?严格考核 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地治理粉尘,必须从领导上重视,提高认识,建立与经济责任制挂钩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增强治理粉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永安煤业公司从96年起就制订了《防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2 部分: 呼吸性粉尘浓度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简称呼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7061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 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9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 部分: 总粉尘浓度 3 原理 空气中粉尘通过采样器上的预分离器,分离出的呼吸性粉尘颗粒采集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的滤膜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的浓度。 4 仪器 4.1 滤膜: 过氯乙烯滤膜或其他测尘滤膜。 4.2 呼吸性粉尘采样器:主要包括预分离器和采样器。

4. 2. "1 预分离器: 对粉尘粒子的分离性能应符合呼吸性粉尘采样器的要求,即采集的粉尘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应在 7."07呵以下,且直径为5 g的粉尘粒子的采集率应为50%。 4. 2. "2 采样器: 性能和技术指标应满足GBZ/T 17061的规定。需要防爆的工作场所应使用防爆型粉尘采样器。 4.3 分析天平,感量 0."01mg。 4.4 秒表或其他计时器。 4.5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4.6 镊子。 4.7 除静电器。 5 样品的采集 5.1 滤膜的准备 5. 1."1 干燥: 称量前,将滤膜置于干燥器内2h 以上。 5.

煤矿井下粉尘防治措施

南川区东胜煤矿有限公司 2015年综合防尘措施 为了保护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安全生产、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指示精神,结合我矿实际,特制订《东胜煤矿综合防尘措施》。 一、粉尘综合防治总体要求 1、采煤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防治措施,落煤时产尘点下风侧10mi^ 15m 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支护时产尘点下风侧10?1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放顶煤时产尘点下风侧10?1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回风巷距离工作面10?1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 2、掘进工作面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钻眼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 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放炮15min后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 3、锚喷作业应采取粉尘综合防治措施,作业人员工作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 4、井下煤仓放煤口、溜煤眼放煤、转载及运输环节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 5、煤矿井下所使用的防、降尘装置和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和相关标准的要求,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6、个体防护:作业人员必须佩戴个体防尘用具。 二、粉尘防治措施 东胜煤矿产生粉尘的尘源地点主要是:①采、掘工作面;②采煤工作面的运输顺槽;③装载点及卸载点;④主斜井;⑤运输大巷;⑥区段溜煤眼;⑦盘区煤仓;⑧运输上山;⑨地面储煤场;⑩排矸场。 要将空气中的矿尘浓度降到安全标准以下,矿井必须采用综合防尘措施,并以风、水为主。包括通风防尘、湿式作业、净化风流和个体防护等措施,并建立完善的防尘洒水管路系统。 1)通风除尘:通风除尘是利用风流将井下作业地点的悬浮矿尘带出,稀释和排出工作地点悬浮粉尘,防止过量积聚的有效措施。因此控制好风速对防尘具有良好的效果,一般掘进工作面最优风速0.4?0.7m/s,回采工作面为1.5?2.5m/s,不允许超过4m/s。 2)巷道降尘:(1)离掘进工作面20m左右地方设置水幕净化风流,放炮后开启供

非煤矿厂房粉尘综合治理

非煤矿厂房粉尘综合治理 发表时间:2019-06-05T16:10:09.76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作者:原义龙[导读]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煤矿开采粉尘治理政策措施,该类政策措施得到了有效实践,显著降低了尘肺病的发病量。伊春鹿鸣矿业有限公司黑龙江伊春 152500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非煤地下矿山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设备及生产工艺落后、通风系统复杂,导致生产过程中粉尘污染较为严重。粉尘不仅危及矿井安全生产,而且带来严重的职业危害,引起尘肺病,长期吸入会导致肺组织纤维化,呼吸困难,进而导致窒息死亡Ca}7。同时,非煤地下矿山矿岩成分非常复杂,不同矿山的矿石原料、生产工艺和开采方法不同,所产生的粉尘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非煤矿厂房;粉尘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煤矿开采粉尘治理政策措施,该类政策措施得到了有效实践,显著降低了尘肺病的发病量。而在非煤矿山地下开采过程中,尘肺病仍未得到有效重视,特别是生产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矿山,粉尘治理技术措施无法满足高负荷生产条件下粉尘治理需要。在地下开采过程中,机械化作业强度大、开采深度大,各作业工序的产尘浓度逐步增加,部分矿山通风系统不够完善,在中深部开采过程中,通风防尘措施无法发挥有效作用,上述因素的存在,导致井下作业环境非常恶劣,粉尘污染日趋严重,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2 粉尘危害防治技术现状 非煤地下矿山主要采用放炮回采方式,部分大型矿山引进了岩巷掘进机进行回采。钻孔、爆破、锚喷、卸矿、破碎、筛分等工艺环节均会产生粉尘。现阶段,我国地下非煤矿山粉尘防治主要采取以风、水为主的综合措施,即一方面用水将粉尘进行润湿捕获,另一方面借助风流将粉尘排出井外[[IA] 2.1风流净化技术 矿井通风是最根本的除尘措施。由于非煤矿山通风系统较复杂,系统漏风和短路问题突出,新鲜风流与污风串联,易导致矿井巷道粉尘污染严重。针对矿井风流污染的问题,在进风巷粉尘治理方面,光控自动喷雾降尘技术、定时自动喷雾降尘技术效果较好;在回风巷粉尘治理方面,粉尘浓度超限自动喷雾降尘技术可根据回风巷的粉尘浓度决定降尘装置的开停,可有效发挥净化风流的作用。总体上,由于风流净化技术对于巷道呼吸性粉尘的沉降效率较低,故需对强超声雾化技术进行研究,在巷道风流上风侧采用超声雾化技术形成微雾,充满整个巷道,对浮游的微细粉尘进行沉降。 2.2高压喷雾降尘技术 非煤矿山炮采过程中,主要采用水炮泥及高压喷雾降尘技术进行粉尘治理。在水炮泥降尘的基础上,采用高压喷雾降尘措施是解决采场爆破粉尘污染问题的最佳方式之一。高压喷雾具有射程远、雾化效果好、抗风能力强、覆盖面积大等优点,特别是高压喷雾对呼吸性粉尘的降尘效率高,能够较好地解决呼吸性粉尘沉降问题,同时高压喷雾产生的雾滴对有毒有害烟气也有一定的捕集沉降作用。在夏甸金矿采场爆破粉尘治理中,在喷雾压力8MPa、喷雾流量为20L/min的情况下,利用喷雾器的水雾封闭整个巷道断面达9m以上,使得粉尘、烟雾等有害物质被拦截于爆破采场内被水雾湿润后,达到净化含尘风流的目的,放炮后7min内的粉尘浓度降低至7mg/m;以下,而采用低压喷雾时(喷雾流量50L/min)需要30min后方可将粉尘浓度降低至10mg/m3以下。可见,高压喷雾的降尘效率优于普通喷雾降尘,并且能够大大缩短粉尘沉降时间,大幅度提高降尘效率。 针对粉尘带有电荷的特性,在喷雾降尘的基础上,可将水雾预先荷电,加速尘粒与雾滴的附着凝并,提高降尘效率。实践表明:在喷雾压力为2MPa、水雾荷电量为35kV的条件下,水泥和萤石粉尘的降尘效率提高了30%滑石粉尘的降尘效率可提高40%。由于粉尘荷电量较低,如何提高粉尘荷电量和粉尘凝并速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由于非煤矿山炮采工作面数量多,爆破作用面也较多,如何降低炮采高压喷雾的应用成本成为高压喷雾降尘技术推广使用的制约因素之一。在未来生产实践中,应重点研究炮采抑尘技术,通过在放炮工艺及放炮抑尘技术方面进行不断改进,在降低炮采粉尘污染程度的同时大幅降低降尘成本。 2.3钻孔抽尘净化技术 非煤矿山钻孔凿岩主要采用湿式钻孔,湿式凿岩由于压气作用使得钻眼岩浆雾化,造成粉尘二次飞扬。煤矿钻孔除尘方面技术较先逃“十二五”期间研究成功了新型孔口除尘技术,该技术以环缝式空气引射器为动力,采用高效湿式过滤除尘原理进行除尘,降尘效率较高。夏甸金矿实践表明,环缝式空气引射器在压缩空气压力为0.5MPa、耗气量为0.75m;/min的情况下,引射风量达到25m;/min引射负压达到4000MPa,除尘器喷雾流量为20L/min,当处理风量为12.8m3/min时,除尘器的除尘效率达到98%,成功地解决了该矿钻孔粉尘污染问题。 2.4锚喷支护自动喷浆除尘技术 锚喷防尘一直是我国粉尘防治的重点和难点,非煤矿山锚喷防尘主要采用湿喷或潮喷方法,但上料口和喷浆处的粉尘浓度仍未得到有效降不氏“十二五”期间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院”)的相关技术人员针对锚喷作业的产尘特点,在喷浆处研发出了集锚喷、控除尘于一体的自动喷浆设备,喷浆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通过布置于设备上的控除尘装置进行抽尘净化。在夏甸金矿使用该设备后可将操作人员处的总粉尘浓度降低至6mg/m;以下,呼吸性粉尘浓度降低至3mg/亩以下;此外,该设备采用密闭罩将喷浆机进行全密闭对上料口产尘进行治理,可使得锚喷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处的总粉尘浓度降低至8mg/m;以下,呼吸性粉尘浓度降低至3mg/m;以下。 2.5溜井高效密闭抽尘净化技术 目前,卸矿溜井冲击风流过大及溜井群交叉污染严重是非煤矿山溜井卸矿粉尘治理的难点。针对溜井卸矿的产尘特点,可利用平行溜井互为缓冲的空间将上部放矿时的冲击风量降为以往的26.7%大大减弱风流的冲击作用,同时所有溜矿口保持向溜井进风,防止粉尘外泄,并加强溜井卸矿口密闭,保持良好的气密性,采用高效除尘器进行抽尘净化,从而形成集泄压、封堵、抽排、除尘净化、隔离控制、风源净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粉尘治理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