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

明清小说鉴赏

论文题目: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副标题: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作者:姚明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学号:200731580141

指导老师:吴光正

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

———————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

摘要:“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用目的。“三言”的出现,代表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二拍”的出现,开创了文人拟作话本专集的先例,在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商人,婚恋自主,女性意识,清官的市民化,情与礼,心理刻画,曲折工巧的情节,淳朴语言

冯梦龙的“三言”堪称中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三言”“二拍”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迫害,表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爱情观点。代表作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三言”的书名带有浓厚的道教训诫色彩。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通俗小说的惯例,即通过标榜道德训诫来提高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则需要注意到这里所表现的道德观,往往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而与旧道德传统相悖。在“三言”中,写恋爱与婚姻的题材占据了很大比重,成就也最高。这类小说常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要求“礼顺人情”。这意味道德规则只有建立在满足人们的正常情感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其合理性。

冯梦龙是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出身名门世家。自幼接受儒学的熏陶,但又生活在商业经济十分活跃的苏州,年轻时常出入青楼楚馆,正是“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纵览他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但他不愿受封建道德约束的狂放,他对“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的李卓吾的推崇备至,曾去李贽生活过20年的湖北麻城讲学,深受李氏思想的影响,这就使他成为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三言”主要是宋元明以来话本的改编和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进行的在创作。凌濛初是乌程人,自幼聪明好学,成人后长期抑郁不得志。崇祯七年因拔副贡授上海县丞,63岁升徐州通判。次年苏北山东一带爆发农民起义,凌濛初进见淮徐兵备何腾蛟进“剿寇十策”,后又趁农民军新败,单骑入农民军劝说接受招安。十七年,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抗,忧愤呕血而死。其“二拍”是在“三言”的影响下由凌濛初编写的,其目的如其所言:“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与“三言”不同的是,“二拍”基本上是凌濛初个人的创作。

“三言二拍”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堪称明末最为鲜活的市井画卷,从中可以了解到明末的社会思潮,生活情境,市井民情。通观这上百部作品,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不同于以往小说的特点,正是这些构成了“三言二拍”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在传统的观念中,商人被看成不正当的职业,居于末端,而在“三言”中已是另一番光景。《杨八老越国奇遇》中的杨八老在三十岁时读书仍不就,遂改行经商,其妻亦劝其不必迟疑,可见其时读书已不是唯一的出路。在《赠芝麻识破原形》中,时人多以儒业为正途,而将经商看作辱没门风的业途,而马少卿却大胆的喊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而在《叠居奇程客得助》中更让经商俗人取代传统的文人雅士得到与海神仙女结缘的契机。这说明商人正在取代读书文人成为时代的宠儿,他们开始瞧不起官宦士大夫和文人雅士,门第和仕途在钱财面前显得不足为道。这种社会心理变化,表现了晚明鲜明的时代特点。不仅如此,商人的感情故事也与传统大相径庭。“三言二拍“中提到的商人大多是一些善良正直有道德的正面形象,而非以往的为富不仁的凶恶嘴脸。《徐老仆义愤成家》中就着重表现了商人们经商的努力、勤苦、智慧。“三言”里这些作品里的商人大凡都是好人致富的模式,他们所获得的利益被蒙上了道德的面纱,看起来显得天经地义,好似人之常情。相较而言,“二拍”里的商人倒是本色许多,直接描写商人逐利的本性,但他同时也肯定了商人出海冒险以求利的行为。如《乌将军一饭必酬》中,凌濛初就赞美了杨氏及其侄子为追求巨额利润而不怕挫折敢于冒险的商业活动。只是凌濛初是从经商获利的角度去赞美,更加接近商人的本性,而非冯梦龙的道义上的美化。可是,不管如何,商人在这些故事里的地位亦非往日可比。

描写爱情婚恋的故事在“三言二拍”里的比重不小,同时也是口口相传的部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间流露出的男女平等的意识和婚恋自主强烈呼唤。在故事情节极其类似《西厢记》的《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当莺莺闻知张浩为父母所逼而另娶他人后,并没有听凭命

运的摆布,而是大胆的指控张浩背弃前盟,要求判决依顺人情,结尾是富有喜剧性的,实际上肯定了情而委屈了礼。而《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的乔太守持有这样的观点:青年男女之间的接触相爱好比干柴近于烈火而不怪其燃。这是对情的肯定,针锋对立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言”里有一则精彩的此类故事,那便是《卖油郎独占花魁》,卖油郎秦重对花魁娘子莘瑶琴一见倾心,瑶琴先是感受到秦重的忠厚体贴,进而看到他不同于富家子弟的那种特殊魅力,终于突破门第枷锁,向秦重主动示好,然而此时的秦重开始担心养尊处优的瑶琴无法承受素衣粗食的苦涩生活,直到瑶琴发出重誓,秦重方才与之两心相通,二人终结良缘。诸如此类的男女婚恋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不是传统的门当户对,也不是一见钟情,而是自主的婚恋观。贞节是传统女性的重负,而突破贞洁观念转而尊重女性的观念在“三言”里可谓比比皆是。如“三言”里《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被陈大郎诱引失去贞节,丈夫蒋兴哥知道后痛苦的休去了她,但他还是对三巧旧情不减,责怪自己“贪着蝇头微利,撇她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三巧被休后听从母亲的劝导改嫁,然而故事结尾时,蒋兴哥没有嫌弃三巧二度失贞,与之重续前缘。由此可见传统的三从四德和贞操守节的观念在这些市民身上已然失去了约束力,而在“二拍”里对于此类问题似乎表现得更加宽容。“如今为官做吏的人,贪爱的是钱财,奉承的是富贵,把那正直公平四字撇却东海大洋。”这是初刻里的一段话,可谓对其时社会官场现象做出了一个生动的刻画。其实,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其中最惹人注意莫过于《硬勘案大儒争闲气》,凌濛初将朱熹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卑鄙无耻,诬陷无辜的势利小人,可谓是胆色不浅。“三言二拍”中的清官形象多半掺杂着市民化的价值取向。这些贤明的青天往往重视人的价值,承认人情、人欲的合理性。因而在精明公正、为民做主的过程中,也同时为自己攫取钱财。有的则不拘礼法,公开娶妓,或者以“官府权为月老”,去成全有情人的越礼行为。

“三言二拍”表现了晚明新思潮下广泛的社会内容,然而在描写情欲时往往有过多直露淫秽的内容,向来为人所诟病。同时,“三言二拍”有着明显的教化意图,大谈因果报应和忠孝节义,有时不免流露出陈腐的气息。这些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而二拍表现更甚,所以历来“三言”的评价要好过“二拍”,可以认为“二拍”是“三言”这个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高峰后走的下坡。

“三言二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还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

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这是适应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而形成的,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三言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二拍”既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同时,作者从宋元话本那里承继了以行动表现人物的写人手法,有时把人物置于与外部世界的激烈冲突中来显示其内心矛盾,有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突出强调、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言二拍”在艺术上也有许多新的突破。与宋元时期的话本相比较,它的描写更为细腻,并注重心理刻划,结构也日臻完整,情节更加曲折动人。许多佳作成为中国小说宝库中的珍品。为了便于阅读和流传,姑苏抱瓮老人将“三言”“二拍”加以选编,成为《今古奇观》,是当今流传最广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本。“三言二拍”的语言既汲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作者将宋元话本粗具形态的白话变成了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物之情的境地。“三言二拍”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语言艺术已经跨越了通俗化的初级要求,开始进入更高的规范化和艺术化阶段,为白话短篇语言树立了典范。“三言二拍”中的明代作品既从话本母体中继承了“说话”艺术的特质,又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营养,形成了更适应于书面阅读的艺术手法和创作特点,同时在包括情节设置、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也形成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空间。

“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用目的。“三言”的出现,代表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冯梦龙的“三言”堪称中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二拍”的出现,开创了文人拟作话本专集的先例,在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在“三言二拍”的推动下,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喷涌崛起,繁盛一时,这些作品随着明末严峻的政治形势,人文思潮的变化,大致从侧重于主情到倾向于重理,虽然更加关心现实,但说教气味转为浓重,总的艺术水准呈下降的趋势。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还是“三言”和“二拍”。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多变 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为了使故事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 3.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 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语言通俗贴切。 一、“三言二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还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这是适应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而形成的,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二、“三言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二拍”既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同时,作者从宋元话本那里承继了以行动表现人物的写人手法,有时把人物置于与外部世界的激烈冲突中来显示其内心矛盾,有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突出强调、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三言二拍”的语言既汲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作者将宋元话本粗具形态的白话变成了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

三言二拍论文

品三言二拍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有感 南京审计学院茅金波12031113 12 物流1班“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中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二拍”主要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幸福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思想。 这学期,我很有幸地选到了“三言二拍”这门选修课,之前偶尔有接触过这种故事。经过这学期老师的讲解我越发地对这些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言二拍”中的每一则故事都有它的深意,各自传达出不同的寓意。闲暇时细细品读别有一番味道。 在众多的故事中,我对这一则情有独钟——“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师在课上有提及这则故事。单纯的文字记录并不能将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刚巧它曾被改编成电影《毡笠缘》,老师截取了几个经典片段向我们展示。我就这样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老电影独有的味道,不似现代电影的离谱科幻或矫揉造作,灰白纯净的背景下,宜春和金郎的爱情淳朴而美好。 课后我回去把老电影又看了一遍。我羡慕他们纯净美好的爱情,也被他们爱情的忠贞不渝而震撼继而又是满满的感动。当镜头闪过他们因为拥抱而害羞的脸,我会不自觉地笑起来。最后经历挫折后的重逢是完满的结局。 可能现代人写出这样的故事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的封建主义制度下,人们的思想行为被严格限制的时代能有如此思想上的突破实属不易。作者大胆地写出自己心中对爱情的追求。就以“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这则故事为例,它是以“毡笠”为线索,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结合其他元素来叙写,歌颂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可贵品质,赞扬了女主宜春善良忠贞的美好品德,同时也向世人传达出一种观念“善恶各自有报”。 这则故事本身有着吸引我的魅力,其实“三言二拍”中有很多其他的更具内涵深意的故事,只是撞进我眼里的是毡笠缘。 平时不怎么多接触这些文章,所以我谈的只是一些粗鄙之见了。以我们现代人的观念来看那一时期的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人们对自由、幸福、平等的渴望和追求,现实的残酷只能让文人墨客以文字的形式抒发出来。结合历史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对当时作品的影响可见一斑。 “三言二拍”蕴含的深刻哲理不是一朝一夕能体会清楚的,选修课开启的是我对它的兴

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研究综述

“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三言”“二拍”是中国商贾小说史的佼佼者。80年代以来,“三言”“二拍”所表现的中国传统商贾文化逐渐成为“商业文学”的热门学术论题,仅文献达百余篇。80年代是研究的奠定期,文献集中从社会历史角度挖掘“三言”“二拍”的商业价值。90年代是研究的发展期,重点研究“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经商之道等。近年来研究进入繁盛期,研究更为深入和多元。然而,学者研究一般着眼于两个层面:一是历史的、表层现象的;一是哲学的、深层内涵的。大多数侧重关注“三言”“二拍”中正面商人形象,却忽视了“三言”“二拍”中所描写的反面恶商形象,忽视了作者具有启蒙色彩思想家的情理冲突。因此,对“三言”“二拍”中封建伦理道德说教气息、反面商人形象及其独特价值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贾文化;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通俗短篇小说的佼佼者,其中有大量为工商业者立传的“商贾小说”,它们是中国商贾小说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二拍”的明代作品,其中主要表现商人生活的,或偶尔涉及商人生活的,便分别各有二十五六篇,再加上其中的“宋元话本小说”中与商人有关的十五篇,则全部有六十六篇之多,占了整个“三言”“二拍”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比例是很高的。 [1] 这两部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明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其中对商业活动的直观再现和商人阶层的真实描述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说在此之前,从没有一部作品能如此关注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商人们的经商际遇、生活情态及其精神面貌。 前言 目前学术界对“三言”“二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以来,研究者对“三言”“二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家研究、作品的收集与本事探源、作品文本的分析等方面。对“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的研究50年代开始起步,一直到80年代,研究者和论文都较少,研究的宽度和深度都还不够,但是这阶段的研究给“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邓绍基《谈在“三言”“二拍”中所反映的市民生活的两个特色》(1958.3《文学遗产》)一篇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文章,它对“三言”“二拍”商业问题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其独到的见解启示了以后众多的研究者。邢治平的《“三言”里的明代小说》(1960.1《开封师院学报》)也是一篇很有价值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三言”里的明代小说塑造了大中小不同层次、地位的商人形象。 80年代以来,伴随着“商业文学”研究的兴起,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三言”“二拍”中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商贾文化,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论题。因此,对“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及商业活动的研究,颇受关注,研究者也越来越多。查阅80年代以来的报刊资料、学术期刊,学术界有关研究论文百余篇,研究此问题的硕博士论文10多篇。 一 80年代“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研究 80年代是研究的奠立期。这一时期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论著的数量都比前期大大增加。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方面,从史料角度挖掘“三言”“二拍”的商业价值。周舸岷《三言二拍反映的明代后期物价和市民经济生活》(1980.11《浙江师院学报》)认为从“三言”“二拍”中可知明代后期货币及其使用的情况、物价、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城市的剥削关系。冯天瑜、涂文学的《三言二拍所表现的明代历史的新变迁》认为作品展现了明中叶以后的社会风情。因此,从文化史的角度而论,具有十分宝贵的认识价值。漆侠《“三言”“二拍”与宋史研究》(1988.3《河北大学学报》)指出“三言”“二拍”中,有62篇是描写宋代社会生活状况的作品,占全书的30%。这些作品记录了宋代经济作物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纺织业生产的“机户”等有关城市经济、高利贷、商业贸易,以及宋代社会各阶级、阶层人物的情况,对研究宋代社会具有史料价值。[2]《从“三言”看明代奴仆》(南炳文)从作品中反映的奴仆问题探究当时的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状况,在研究论文当中是角度比较独特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三言”中有26篇涉及明代奴仆问题,从所写的奴仆情况可见当时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实际情况。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还有王齐明《三言二拍与资本主义萌芽》(1984.1《南昌师专学报》)张稼人,杨仁蓉《三言二拍对商人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先秦文学?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第一章? 话?第二章?神 第三章《诗经》 第四章?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第五章? 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第二编?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概说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第二章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东汉散文?第四章 第五章?汉代的辞赋 汉代的诗歌第六章?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第一章 建安文学第二章? 正始文学?第三章

两晋文学?第四章 陶渊明第五章? 第六章?南北朝诗歌 第七章?南北朝的骈文、辞赋和散文 南北朝民歌?第八章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第一章 隋及初唐的诗歌第二章?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白李??第四章 第五章???杜甫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七章?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第八章?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晚唐诗文?第九章 唐代传奇第十章? 第十一章?唐五代词 第五编?宋代文学宋代文学概说第一章? 北宋词?第二章

北宋诗第三章? 第四章?北宋散文 苏轼?第五章 第六章?南宋词 第七章南宋诗 第八章南宋散文 陆游第九章 第十章辛弃疾 第六编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概说?第一章 关汉卿第二章 第三章《西厢记》 第四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南戏第五章? 第六章元代散曲 元代诗文第七章 第七编明代文学明代文学概说第一章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第三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第四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第五章? 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明代戏剧第七章 汤显祖第八章 第九章明代诗文 第八编清代文学清代文学概况第一章 第二章《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第三章 《红楼梦》第四章 第五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长篇小说 《长生殿》与《桃花扇》?第六章 清代初期、中期其他戏曲第七章? 清代诗文词第八章? 第九编?近代文学近代文学概况?第一章 近代诗词第二章? 近代散文第三章? 近代小说?第四章 近代戏剧第五章?

三言二拍故事

第一篇是《吴保安弃家赎友》(《喻世明言》卷8)。唐朝时,吴保安和郭仲翔从未谋面而意气相投,是所谓的“心交”朋友。郭仲翔随李蒙征云南,吴保安写信给郭仲翔,自荐军中效力。吴保安未至而唐军全军覆没,郭仲翔被蛮族俘虏。蛮族索绢千匹作为赎金。听到消息后,吴保安至长安寻找郭仲翔的亲属,没有找到。他为了凑赎金,抛妻弃子在外经商挣钱。十年后,郭仲翔被赎回,两位朋友短暂见面后各奔前程。不久,吴保安病故。郭仲翔背着朋友的骸骨,拖着曾钉过木板的双足,步行数千里送还故乡。随后,郭仲翔上书朝廷,愿将自己的官职让与吴保安之子。虽然吴保安施恩在前,也难得郭仲翔的义气。此事轰动了朝野。《三言二拍》描写和赞颂了朋友间的情义,如羊角哀和左伯桃(《喻世明言》卷7)、张元伯和范巨卿(《喻世明言》卷16)、俞伯牙和钟子期(《警世通言》卷1)。前二者鬼魂出没,荒诞不经;后者是知音之交。若论义薄云天,只有吴保安和郭仲翔。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吴保安不该抛弃妻、子。 第二篇是《刘小官雌雄兄弟》(《醒世恒言》卷10)。明朝时,刘德夫妇在运河边开了一家酒店。老俩口乐善好施,先周济了穷困潦倒的刘方父子,后拯救了旅途落难的少年刘奇。刘方、刘奇认刘德夫妇为父母,并侍奉二人终老。兄弟齐心协力,家业兴盛。刘方总是拒绝婚事,刘奇很奇怪,写词试探:“营巢燕,双双雄,朝暮衔泥辛苦同。若不寻雌继壳卵,巢成毕竟巢还空。”刘方回答:“营巢燕,双双飞,天设雌雄事久期。雌兮得雄愿已足,雄兮将雌胡不知?”原来刘方竟是扮男装的女子!二人终成为佳偶。 《三言二拍》叙述了许多男扮女装的故事,多有伤风化。也描写了一些女扮男装的传奇,如黄善聪(《喻世明言》卷28)、谢小娥(《拍案惊奇》卷19)、闻蜚蛾(《二刻拍案惊奇》卷17)。谢小娥扮男装是为父报仇,闻蜚蛾则学祝英台方便求学。黄善聪的故事与刘方相似,但黄为了名声拒绝义兄的求婚,扭捏陈腐。再如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警世通言》卷21),本是一段美谈,不料京娘因畏家人流言猜疑,自杀而亡。京娘、黄善聪都远不及刘方的风雅自然。 第三篇是《李克让竟达空函刘元普双生贵子》(《拍案惊奇》卷20)。北宋时,李克让青年早逝。临终前,让妻子投奔好友刘元普。实际上,李与刘并不相识,只是慕名罢了。刘元普收到李克让的信,打开一看,只有白纸一张。吃惊之余,刘元普明白了李克让的用意,没有说破,热情收留了母子二人。 刘元普夫人因久未生育,差人寻找一好女子,给刘元普做妾。媒婆巧遇落难的官宦之女兰孙。刘元普没有娶兰孙,反而认为女,后来嫁兰孙与李克让之子。“义婚孤女”之事,《三言二拍》中多有描述,如《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醒世恒言》卷1)、《吴太守义配儒门女》(《二刻拍案惊奇》卷7)。但刘元普“空函认义”一事,为世间少有。本篇传奇中有两个争议点:一是“阴德”,古代深受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小说中处处可见这种思想;二是有较多的色情描写,实为一大败笔。 小说并不描写真人真事,却如实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我们可能会认为古人“痴”和“傻”,实际上,古人非常的“义”和“真”。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应向古人学习的。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

盐城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班级08(2)学号08111233 课题名称浅谈“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 的自我意识 学生姓名孙小云 指导教师丁福林 2012年5 月28 日

摘要 “三言二拍”作为我国优秀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不仅代表了我国短篇白话小说的艺术成就,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具有审美价值的女性形象,她们蕙质兰心、有情有义、聪慧机智、大胆叛逆。作为文学长廊中不朽的艺术形象,她们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这些与众不同的个性中,她们身上所闪耀的自我意识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上的变化,“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在自我意识的觉醒方面表现得十分显著,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在爱情追求上的大胆热烈、对世俗感情和情欲的追求、对平等和尊严的渴望以及对展现机智和个性的渴望。也正是在自我意识上的觉醒使得这些女性形象有别于其它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使其具有一番独特的魅力。 Abstract "San Yan Er Pai" as excellent short vernacular novels set in China, not only represents a short vernacular novel of artistic achievement, will shape our aesthetic values of a range of distinctive, with images of women, their good and pure quality Orchid heart, feeling, intelligent wit, bold rebellion. As literature promenade in the immortal of art image, they has themselves unique of personality, in these different of personality in the, they who by shine of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is particularly highlight, as social of changes, and with of and to of thought of changes, "three statements II took" in the of women image in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awakening area performance was is significantly, this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awakening main performance for in love pursuit Shang of bold warm, and on secular feelings and lust of pursuit, and Desire for equality and dignity and the desire for show of wit and personality. Awakening is also on the ownership makes these women images in contrast with other female characters in literary works, has a unique charm.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 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今残存二十九篇。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

三言二拍

明清小说鉴赏 论文题目: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副标题: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作者:姚明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学号:200731580141 指导老师:吴光正

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 ———————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 摘要:“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用目的。“三言”的出现,代表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二拍”的出现,开创了文人拟作话本专集的先例,在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商人,婚恋自主,女性意识,清官的市民化,情与礼,心理刻画,曲折工巧的情节,淳朴语言 冯梦龙的“三言”堪称中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三言”“二拍”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迫害,表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爱情观点。代表作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三言”的书名带有浓厚的道教训诫色彩。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通俗小说的惯例,即通过标榜道德训诫来提高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则需要注意到这里所表现的道德观,往往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而与旧道德传统相悖。在“三言”中,写恋爱与婚姻的题材占据了很大比重,成就也最高。这类小说常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要求“礼顺人情”。这意味道德规则只有建立在满足人们的正常情感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其合理性。 冯梦龙是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出身名门世家。自幼接受儒学的熏陶,但又生活在商业经济十分活跃的苏州,年轻时常出入青楼楚馆,正是“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纵览他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但他不愿受封建道德约束的狂放,他对“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什么是“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每部各收40篇短篇小说,现共存198篇。社会上婚姻爱情观的变化、商人的经营与生活、科举与知识分子的处境等,是这些作品较集中表现的主题,描写赞誉的同时又常见对官场百态与世风浇薄的描绘。“三言二拍”在形式上类似宋元话本,故称为拟话本。明清小说创作曾经历从改编转向文人独创的过程,“三言二拍”则是这种转变中的典型过渡形态。 “三言”中有较多作品根据宋、元、明三代的话本,即说书人的底本改编而成,故而显示出浓厚的说书艺术特色:善于以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展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刻画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注重生动情节与完整故事;语言质朴生动。“三言”是明代最早的拟话本集,此后仿效者日众,拟话本也因此成为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流派。“三言”作者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早年才华为众人敬佩,但科举却名落孙山。年轻时曾与妓女侯慧卿海誓山盟,不久慧卿却另嫁他人。这段经历使冯梦龙有机会收集许多民歌,辑为《挂枝儿》出版,他因此也为正统舆论所不容。冯梦龙曾增补、编辑并发行过《北宋三遂平妖传》、《新列国志》与“三言”等通俗小说,以及《古今谭概》、《智囊》、《情史》等笔记小说,是明末重要作家。他曾出任福建寿宁知县,明亡后曾抗清,不久病逝。 “二拍”是凌蒙初创作的拟话本集《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每集原收短篇小说40篇,现存共78篇。当时书贾眼红于“三言”的畅销,在他们的恳求下,凌蒙初根据前人的笔记、戏曲等敷演成篇,同时借此发挥其思想与艺术见解。这些作品以描写市民的生活为主,从各方面反映明末的社会危机。“二拍”的创作遵从了话本小说的传统,但它毕竟是文人的自创,故而显示出议论增多、艺术性更强的特点,这对后来的拟话本创作具有明显影响。凌蒙初(1580—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出身官僚家庭,但始终未能中举,直到55岁时才以优贡授上海县丞,后升任徐州通判,分署房村,料理河事。崇祯十七年在房村被李自成军一部包围,拒绝投降,呕血而死。凌蒙初在文学上受到以李贽为代表的启蒙思潮影响,致力于小说与戏曲的创作,其代表作有拟话本集《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杂剧《红拂三传》等。

三言二拍

谈“三言”、“二拍”中的“商”与“士”互渗 王穆秋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0级重庆万州 404000) [摘要]在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中, 居首位的士与居于末位的商,其社会地位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到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商士互渗现象相当普遍。“三言”、“二拍”从多个层面展现了商与仕的生存方式、生活情调和婚恋选择,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新特点的商人形象和士人形象,实现了由士人独自登场到士商共同舞台、由商士对峙到商士互渗的多重超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鲜明地时代特征 。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士人互渗 一、商人业儒仕进与文士弃儒经商 在生活方式上,文士摆脱了对科举的依赖,走向了商业经营的道路;与此同时,商人在发家致富之后,又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来加入士子仕宦的行列。可以说,士人经商与商人业儒的现象在明代非常普遍。[1] 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抑商”政策,并且规定“有市籍者不得为宦”。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官僚政治体制造成的官本位意识不得不对商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尽管历朝历代这种严厉的“抑商”政策使商人对仕进不敢有任何奢望,但越是这种挤压,就越使商人步入仕途的愿望更加强烈。在艰难境地中求商的商人体会到了受尽权利揶揄和凌辱的苦楚,因此政治嗅觉变得极其灵敏,政治触须也极其发达,尤其当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为培植他们的愿望提供良好的时机时,商人便会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机会努力向官场发展、攫取官衔。,所以他们一旦经商致富,便通过各种方式向官场发展。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商人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商人一旦经商致富,往往花钱请老师在家里教自己的孩子习儒业,之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如《张廷秀逃生救父》(《醒》卷二十)中以贩布为生的褚卫夫妇俩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夫妻珍重如宝,延师读书”,后来两人一起参加殿试,俱在二甲。《卖油郎独占花魁》(《醒》卷三)中曾以二两本钱起家,后来家道殷富的秦小官和花魁娘子王美,“夫妻偕老,生下两个孩儿,俱读书成名”。《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醒》卷七)中富商大贾高赞,各有一男一女,请个“积年老教授在家管谷,教着两人儿女在家读书”。后来从高赞定要择一读书君子作为女婿来看,他也期冀儿子走科举之路,以光耀门楣。 吴仁安先生在《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一书中这样描述洞庭望族形成的原因。他说,作为商贾云集之地的洞庭,在明清之际就出现多名状元、探花、进士,“而且都遵守一条不成文的族规加法:即对于族中子弟凡聪明能文者皆由他科举入仕途,凡缺乏才气、拙于词章者皆由他外出经商,族中有儒有贾。由此可见,那些富商大贾们,之所以要把商业资本转向投到科举上去,使商业资本转化为政治权利,很显然,是想借此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扩大财富,荫庇子孙后代,确保家族的长久利益。 与此同时,明代中叶以后仕宦制度的调整,使得大批富贾商户的子弟可以通过金钱势力上升到

“三言二拍”中“负心汉”形象论文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摘要:“三言”“二拍”中描写了诸多男性形象,其中有一类“负心汉”形象十分显著,他们普遍呈现着软弱性、功利性和虚伪性。既传袭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富贵易妻”的模式,又有着新时期的特色。 关键词: 负心汉软弱性功利性虚伪性男性弱化 abstract: “three words”“two pat” describes the many male characters, among them a scorned han “image is very significant, they generally on the weak, utilitarianism and hypocritical. but if it is preached that stri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wealth easy wife”mod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eriod. key words: occasion han weak men weakening utilitarianism hypocritical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大部分是贫寒书生,初时落魄潦倒颇不得志,可一旦机运巧合得以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立刻背情负义攀附权门,抛弃原有的发妻或情人。这种人物即为被斥为“薄悻无情”的“负心汉”。纵览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以此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为少数,情节内容大同小异套路十分相似。尤其是在三言二拍这部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理

探析_三言二拍_中商人致富模式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1期双月刊 2010年1月 明代是中国小说对商贾生活反映最集中、最精彩的时代。冯梦龙的 《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三言二拍”)描写了大量的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是中国古代商贾小说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三言二拍”中的商人虽然有着不同的籍贯习俗(徽商、晋商、苏商和江西商人等)、性格特征,但是他们的致富手段却形成了几种明显的模式,显现出模式化的特征。描绘商人的致富模式是“三言二拍”小说的重要内容。研究“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及其形成原因,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的特征与文学价值。 一、模式类型 笔者将“三言二拍”中商人的致富模式按照模式的主次关系、 作品数量的多少,大致分为以下六类。(一)机遇致富型 由于意外的机遇或者巧合的促因,以不劳而获或者轻松的方式获取大量的钱财,短时间内成为富贾,是靠机遇致富的商贾们的主要特征。机遇致富型模式是“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最具特色,也是数量最多、最主要的模式,尤以“二拍”为代表。作品中经商被认为是一种大胆行为,凌濛初在创作商人形象时偏重于强调运气发财,《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 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的主人公文若虚开始跟随几个走海贩货的人外出航海,只是抱着见见世面,看看海外风光的态度,并没奢望挣多少钱,谁知他却意外地高价出售了带去的橘子。得了钱之后的文若虚只打算守着这些银钱回去,没想到在荒岛上又意外拾得龟龙壳(里面有24颗夜明珠),带回国后成了无价之宝,发了大财。文若虚的发迹反映了晚明重商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迎合了老百姓期望一夜暴富的心理。 作品中经商被认为是一种大胆行为,凌濛初在创作商人形象时偏重于强调运气发财,他在《初刻拍案惊奇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入话中有诗为证:“命若穷,掘得黄金化做 铜;命若富,拾得白纸变成布。” [1] 此外,《喻世明言·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入话中酒家婆宋五嫂,善煮鱼羹,偶然间皇帝品尝到她做的鲜美的鱼汤,赐金一百文。后此事传遍了整个临安府,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人人来买宋五嫂的鱼汤,遂成巨富。正文中汪信之“因与哥哥汪孚酒中争论一句闲话,憋气出走,路见荒山无数,只有破古庙一所,绝无人居,山上都是炭材。便因山作炭,卖炭卖铁,就起个铁治。铸成铁器,出市发卖。所用之人,各有职掌,恩威并著,无不钦服。数年之间,发个大家事起来。”[2]《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八兄奇踪村酒肆》的刘东山因夸技逞能而被一神力少年强盗劫走百金,后来得到 收稿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 张越(1982-),女,湖北襄樊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探析“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 张 越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湖北襄樊441050) 摘要:“三言二拍”描写了大量的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是中国古代商贾小说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主要显现出机遇致富型、行善得报型、苦心经营型、命中注定型、囤积居奇型和放高利贷型六大模式化特征。基于致富模式的研究,总结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佛教的果报思想、作家的儒家思想是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三言二拍”商人致富模式小说又具有语言的通俗性、内容的世俗化和情节的新奇性等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三言二拍”;致富模式;商人致富;社会环境;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 (2010)01-0078-03

从三言二拍看中国明后期社会现状

我们都知道,文学的发展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必将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小说也不例外。小说是现实社会的反映, 它来源于现实, 却又高于现实, 其内容往往暗含着当时社会的大体情况。因此,阅读小说,是一个了解社会背景与文化的好途径。 明代的三言二拍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出了明后期的社会现状。仔细游走于其中的每一个故事, 你就会从中挖掘出当时社会一张又一张的缩影。而各方面的变迁和新特点的出现, 是当时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也正因如此, 明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朝代之一。 一、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得到不断壮大,明代后期的商人,小贩,作坊主以及工匠等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分子,也成为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很显然商人地位得到了很大地提高。《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写到:“一品官,二品客”,商人已凭借金钱的力量树立起仅次于官员的地位;“二刻”中的《赠芝麻识破假形》就有云: 经商亦是善业, 不是贱流。一反对商业的鄙夷态度, 徽州风俗甚至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科第反在次着。在《两县令竟义婚孤女》中,王奉把原来许配给官家之子的女儿与侄女掉包后嫁给了富商之子,这就从侧面反映出百姓对商人的追逐已经高于对官员的追逐。而与商业相对立的门第和仕途则显得有点黯然失色。而且,商人不再是奸诈狡猾为富不仁的形象, 反而是忠厚、正直、恪守信义等具有优良品德的一批人。《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刘小官雌雄兄

弟》、《施润泽滩阙遇友》等都刻画了一个个道德高尚的商人形象。 二、社会走向黑暗与腐朽 与商业的兴起相悖的是明后期社会逐渐走向黑暗,皇帝无能、宦官专权,官府愈加腐朽,社会秩序紊乱。这些现象, 在三言二拍的故事中, 也有着深刻的反映。 首先,“三言”中的《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详细地展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斗争。明朝嘉靖年间,圣人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然而还是出了一个奸臣----严嵩。以他和其儿子严世蕃为首的一群从上到下的反动统治阶级成员,权尊势重,朝野侧目,专横跋扈,无恶不作。凡有与他作对的,立见奇祸真是忠臣番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满襟。而与之相对峙的, 则是一组反抗权奸恶势力的正面人物,其中的代表,当属沈襄沈小霞。他的正直高洁机智勇敢,都深深的烙在了读者的心中。正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明王朝以希望的保留。然而,正势力与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加剧、斗争激烈, 也明显的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与王朝的没落邪恶分子竟然能在朝野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势力, 这在明朝前期是难以想象的。 再者,官场异常黑暗, 封建制度充满了虚伪与腐朽。《青楼市探人踪红花场假鬼闹》就刻画了一个凶恶残忍的官吏形象。杨佥宪“自道日暮穷途,所为愈横。家事已饶,贪心未足,终日在家设煤运局,为非作歹”,仅为了一点私利,就毫不手软地杀害了张贡生等四人, 其手段之残忍、动机之可怕都令人发指。这些无不揭示出了社会的黑暗与封建法制的虚伪本质,。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 摘要:“三言”“二拍”中描写了诸多男性形象,其中有一类“负心汉”形象十分显著,他们普遍呈现着软弱性、功利性和虚伪性。既传袭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富贵易妻”的模式,又有着新时期的特色。 关键词: 负心汉软弱性功利性虚伪性男性弱化 Abstract: “Three words” “two pat” describes the many male characters, among them a scorned han “image is very signifi cant, they generally on the weak, utilitarianism and hypocritical. But if it is preached that stri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wealth easy wife” mod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eriod. Key Words: occasion han weak men weakening utilitarianism hypocritical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大部分是贫寒书生,初时落魄潦倒颇不得志,可一旦机运巧合得以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立刻背情负义攀附权门,抛弃原有的发妻或情人。这种人物即为被斥为“薄悻无情”的“负心汉”。纵览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以此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为少数,情节内容大同小异套路十分相似。尤其是在三言二拍这部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理想、愿望、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百科全书中刻画的尤为细致。 俗言俚语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子不自由的生命状态和悲凄可悯的情感体验。然而,就“负心汉”这一文学形象而言,其具备深远的历史印迹可遁。 向前追溯到《诗经》和《古诗》的时代,我们就可以从其中的一些诗歌篇章中看到“负心汉”的影子。从《诗经.氓》中那个貌似憨厚实则“二三其德”的男子以及《古诗。上山采蘼芜》里的“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的旧日夫妻相遇情形中就可窥其一斑。 纵向发展,在元稹笔下的唐传奇《莺莺传》里,张生正是一个“始乱终弃”却被诩为改过从善浪子回头的所谓正面典型。关汉卿的元杂剧中也有很有名的一出《调风月》,其中也塑造了一个负心薄情捐弃初恋情人燕燕的小千户。然而,更为有名的要数改编于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琵琶记》,尽管男主人公蔡伯喈在作者高则诚笔下是以一个忠孝两全的人物而出现的,他的抛弃家庭、另娶贵妻也补处理为被人胁迫身不由己的作为,但无论是有意抛弃,还是身不由己,蔡伯喈终究也是作为一个“负心汉”的形象出现的。

“三言二拍”的悲剧性评析

刘珂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本文从悲剧的判定、悲剧女性形象、社会背景与作者态度等方面对“三言二拍”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性;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05-02 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而对“三言二拍”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这种审美价值,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以再现苦难和毁灭来突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并以让欣赏者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再生为本质;以主体和客体的悲剧性冲突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以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体现历史的发展方向为特征。 大家闺秀从小生活在缺乏人性的封建家庭中,这样的家庭充满了礼的说教。她们要获得婚姻自由,必然和渗透在自己头脑中的封建意识发生尖锐的冲突。在她们身上“存在着明显的个性自由、恋爱自主的强烈愿望,当这种愿望与明代中叶社会的进步因素诸如平等、自由、民主等发生共鸣之时,她们便显示了以往少有的大胆抗争精神,甚至不惜以生命来维护初次尝试做人的自主权”[1]。 在《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万秀娘乃万员外之女,是一位不甘受人凌辱,立志为兄为己报仇雪耻的智谋女。大难当头她临危不惊,在劫掠自己的敌人面前强颜奉承,凭自己的胆识和才智与其巧妙周旋,伺机报仇,最终惩罚了凶手。作者对她的胆识和毅力表示了自己的称赞:“生报仇秀娘坚忍。” 《李玉英狱中诉冤》中的李玉英是锦衣卫千户之女,幼年丧母,后母焦氏在丈夫死后,对前妻未成年的一子三女百般虐待,将儿子李承祖毒死,卖次女桃英为人婢,逼三女月英沿街乞讨,告长女玉英奸淫忤逆,下在死牢。李玉英没有冤死狱中,她上奏辩冤,案情真相大白,恶人受到应有的惩处。 《崔待诏生死冤家》中的秀秀被迫卖到郡王府当绣花养娘,她为了结束这种奴隶般的生活,对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了大胆无畏的反抗。秀秀趁王府失火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崔宁一同逃走。崔宁与秀秀,一个是玉匠,一个是绣女,他们品貌相当,互相爱恋,本应过着美满的生活。可是不管他们跑到哪里,始终未能逃脱以咸安郡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魔掌,即使作了人鬼夫妻也被拆散。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是乞丐团头的女儿。金老大一心要将女儿嫁一个有出息的读书人。莫稽,读书饱学,只为父母双亡,家穷未娶,情愿入赘人家。于是两家结亲。金玉奴十分要强,只恨自己家门风不好,于是劝丈夫刻苦读书。学习环境改善了,又有妻子的督促,莫稽才学日进,23岁就连科及第。出头后的莫稽嫌弃妻子家的乞丐出身,在携同金玉奴登舟赴任途中将其推入水中。玉奴幸被莫稽的上司许德厚所救并收为义女。许德厚设计以招赘为婿的手段惩治莫稽。在新房中,金玉奴棒打莫稽,莫稽知错认错,诚心忏悔,两人和好。 悲剧女性必然要遭遇苦难,这些苦难有精神方面的、身体方面的以及精神身体双重作用的。在“三言二拍”中,单纯属于身体上或精神上的苦难极少,最常见的还是精神身体的双重折磨。像前文已经介绍过的万秀娘、李玉英等被奸人所害而忍辱偷生,明显遭受着双重折磨;而杜十娘、玉堂春等名妓,妓女的出身决定了她们一定遭受着身体上的折磨,而对自由生活

三言二拍中尼姑形象分析

“三言二拍”中的尼姑形象分析 摘要:在“三言二拍”中,尼姑数量虽然不多,但其塑造的尼姑形象是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三言二拍”中的尼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义尼、淫尼和恶尼三类,这三类尼姑形象反映了晚明社会的文化思潮,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的道德观。 关键字:三言二拍;尼姑;分析 “三言二拍”是晚明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社会人情世态,体现了百姓的悲欢离合。在明清小说中,尼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小说中大量出现。“三言二拍”在大量描写商人、书生、官员等传统人物形象之外,对尼姑也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创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善尼、恶尼形象。 一、尼姑的分布 与“三言二拍”的其他人物相比较,尼姑的人数相对较少,其200 篇作品中,出现尼姑角色的篇目主要有《警世通言》的第11 卷、第29 卷,《初刻拍案惊奇》的第 6 卷、19 卷、27 卷等12 篇,尼姑形象近20个。 其中描写比较具体细致的有:《喻世明言》第四回闲云庵的王尼姑,第二十三回乾明寺的老尼、大慈庵的尼师;《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回浩家香火院的老尼惠寂;《初刻拍案惊奇》第六回静乐院的慧澄、观音庵的赵尼姑;第三十四回杭州翠浮庵的尼姑;《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回月波庵的妙通师父。 二、尼姑的类型 通过分析,这些尼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义尼、淫尼和恶尼。 1、义尼 主要有《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中妙果寺的住持净悟;《顾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的院主;《苏知县罗衫再合》中的匿名老尼姑,这些仁义的女修士总是在故事的女主人公处于危难之际及时出现,拯救并收留后者。 在这类尼姑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尼姑,如《权学士权认远乡姑白孺人白嫁亲生女》中月波庵的妙通师父和《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老尼惠寂的,她们的出现是为才子佳人牵线作筏,让旷男怨女之间的恩爱纠葛最终以喜剧收场。 2、淫尼 这类尼姑一般都年轻貌美,她们虽身在庙庵,心中却有着对俗世情爱的渴求,并且她们的这种强烈愿望体现在了对情欲的放纵上面,最终成为害人害己的淫尼。 比如《闻人生野战翠浮庵静观尼昼锦黄沙巷》中苏州功德庵的尼姑们,《许蔡院感梦擒僧王氏子因风获盗》中的尼姑真静,《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中非空庵中的静真、空照等。她们毫不掩饰地用自己的欲望打破庵院的空寂与安宁,代之以情色与纷乱。她们的结局通常是在故事作者的指责声接受“设计恣淫,伤人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