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特色经济

区域特色经济

区域特色经济
区域特色经济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与途径分析

摘要:区域特色经济是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需要

发挥区域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产业来发展经济。产业集群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一个好的途径。

关键词: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比较;产业选择;途径分析

一、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内涵

区域经济是以不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充分发挥本区域优势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进一步说,要把握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点,就需要研究什么是“特色”。按照中国词典中关于“特色”的解释,“特色”的原意主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色彩、风格。其特有的属性是差异性、区别性、独有性的有机统一。而有学者把特色概念定义为:优质事物的规定性,即特色是区分优质和非优质事物的规定性,是人们认识优质事物的根据,它表达了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倾向性,代表着事物发展和进化的方向。[1]在杜肯堂教授等所著的《区域经济管理学》中,我们看到:“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区域经济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即特色经济。”[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毅博士进一步明确提出:“区域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3]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的概念。其定义应为:区域特色经济是指区域遵循地域劳动分工协作的原则,依据自身区域特有的优势,在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形象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区域经济特征的综合表现。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与区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相联系的,是随着市场供需格局变化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4]

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

1、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他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使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于1817年提出比较优势原理。认为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也就是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这个革命性的概念超越了比较优势的概念,在理论上做出了新的创新。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有创新优势。波特也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坚定基础,但仅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有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是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这四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波特菱形)构成了竞争优势。一方面,当只有两类因素有利时,通常就不能保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资源的可利用性并不总是一个必要条件。例如,日本就缺乏自然资源,但日本却很繁荣。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波特的这个国家竞争力理论较成功地解释了二战以来的世界贸易格局。事实上,国际贸易并非是自由贸易,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存在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即使 WTO成员国之间也存在许多限制,产品在国与国之间也不是自由流动的。这导致各国的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扭曲了比较优势原则。反而国内的区域(特指行政区划的区域)贸易更趋向自由贸易,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由度高,区域分工与交换充分建立在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此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区际贸易己成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因此,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区际贸易。

2、区域优势理论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区域优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条件优势,二是生产优势,三是产品优势。[5]所谓条件优势,是区域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和历史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它与区域差异中的自然差异相对应,是区域自然差异的表现。条件优势是地区优势得以形成的原本基础,它虽是先天性的优势,又是需要加以改造和利用的潜在性的优势。生产优势是地区可能进行某种生产的优势,它是对条件优势某种程度的改造和利用后形成的,因而是一种可能利用的优势。比如已布局的工厂、已修建的铁路、已开垦的耕地等等。而产品优势是生产优势的实现,是对生产优势合理利用的结果,因而是一种现实的地区优势。比如,粮食、棉花、能源、机器、布匹、客货运量、商品销售额等等。产品优势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区域差异和地区优势的经济意义之所在。三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产品优势以生产优势为基础,生产优势又以条件优势为基础。

区域优势是一系列因素的函数,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大体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要素、区域位置的空间经济联系、人文传统的经济优化能力、区域竞争力、政策因素等,在一定区域内,它们具备的优于其他区域同类因素的特征即为条件优势。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区域,这些因素对区域优势形成及影响的重要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6]

三、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选择

在产业经济理论史上,有许多经济学家对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选择做出了贡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为日本规划产业结构时所提出的筱原两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与生产率上升率基准。筱原的两基准提出来之后,很快为政府所采纳,在1963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定产业结构政策以及1965年制定中期经济计划时,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筱原基准。但是,正如小宫隆太郎教授指出的那样,日本的产业政策所扶植和发展的大体是政府及其背后存在的舆论所想要在日本建立的产业,而制定产业结构的标准只不过是后来加上去的理论而已。小宫隆太郎认为,日本政府必须建立并大力加以扶植和保护的产业基本上是有关国家威望的产业,即大体上能够满足下述两个条件的产业:第一,应当是在经济发展阶段方面比日本先进的近代国家(从明治时期到战争结束时为止)、发达国家(高速增长时期)或尖端技术国家(1970年以后)已经拥有的产业,能够象征产业国家之强大,并且是只要日本作出一定努力(保护、扶植)就能拥有的产业。第二,必须是具有一定的规模,人人都关心其发展,

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新闻价值的产业。对政府来说,只有这两个条件的产业才是值得作为保护扶植对象的产业。

筱原两基准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界定,虽是依据日本的国情而提出来的,却具有普遍意义。但它并未终结真理,仍需进一步完善。筱原基准之后,有很多经济学家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区域作为国民经济的空间构成要素,其产业的选择首先必须遵循国家宏观产业布局规划,因而从根本上说,它与宏观产业选择的原则具有一致性,即必须遵循宏观整体性产业选择的原则。但区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体现为区域相对优势。区域优势不仅是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经济差异所在,也是与宏观经济行为相区别的要点。宏观产业选择的各种准则并不足以反映区域的产业特色,也不可能避免区域间产业的同构。只有体现区域优势,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从而不仅实现区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且还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优化宏观经济。可以说,区域优势是区域产业选择的根本依据和原则。另一方面,作为区域宏观调控行为,产业选择显然是市场自由地配置资源之外的自觉意识行为,是对市场行为的修正。如果市场机制能完善地完成产业选择的使命,区域政府也就毫无干预的必要。也就是说,产业选择的政府行为,是源于并弥补市场机制配置产业的失效,而不是替代市场行为,从而市场失效或市场失败是区域政府产业选择的前提性原则。

因此,区域的产业选择首先必须遵循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基本规定,区域产业的选择及其布局不能违反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利益。其次, 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又不可能雷同于各区域的抽象与综合而形成的国情,各区域之间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区域产业选择与宏观性的国家的产业选择相区别的基础,从而,各区域的产业选择在结构、布局、技术要求等方面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再次,由于区域的相对微观性,根据区域的大小,一个区域所选择的产业可能是一个或产业群, 也有可能是一个或几个企业而已。最后,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区域资源的局限性,区域内产业的产业链不可能无限延伸,产业链断环的情形会普遍存在,也就是说,区域产业链具有不完整性。因此在产业发展中不能盲目的延伸,不考虑本区域内的资源的局限性而一味追求做多做大。根据自身条件搞好优势产

业,做精做细。

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途径分析

产业集群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有利降低“入行”门槛,激发创业创新热情;有利于整合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升区域的品牌,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工艺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1、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产业集群能有效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是指以某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的关联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有机集中。各相关企业和机构相对集中后,易于形成竞争优势。

一是能有效整合资源,取得低成本优势。产业集聚便于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使用成本的降低;产业集群能形成高效的专业分工协作体系,可以使企业大大降低产品研发和经营成本。产业集群总是与专业市场共存,便于掌握各种市场最新信息,掌握国际、国内的市场供求情况和产品流行款式,主动调节生产,使产品适应市场需求。

二是技术创新优势。在较小区域内集聚大量的竞争对手,充分的竞争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改进产品和服务,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由于企业集聚、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市场上出现的新理念、新工艺、新管理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集群企业都会迅速扩散、同步吸收,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

三是提升区域品牌优势。随着产业集群程度的提高,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企业越来越多品牌效应显著。

(2)产业集群有利于加速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区域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产业集聚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随着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大量的企业和相关服务中介组织集聚在城镇,为企业提供服务。

另外,随着企业和人员的大量增加,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加大,促使基础设施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企业、职工数量的增加和基础设施的扩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产业集群促进了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产业集群的地区,区域的城市化水平随之不断提高。

2、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对策建议

(1)比较优势的选择。实施产业集群战略,首先必须选准当地的比较优势。只有选准比较优势,才能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规避市场风险。从当前情况来看,各地应以特色产品作为产业集聚的核心产业。传统的、常规的、没有当地特色资源作支撑的产业不宜作为集群的选择方向。

(2)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必须坚持以“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采取鼓励的态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至少不在政策上认为设置障碍,为普通民众创业提供发展空间。

二是规范产业组织,实施集群规划。随着家庭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变,政府应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情况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规范产业组织的发展。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设专业市场和产业园区。

三是建设公共服务机构。如组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公司、经营管理人才公司、中小型企业信用贷款担保公司,加大教育投入,创建职业培训机构等。

四是培育行业协会。产业组织最好都组建了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的自我管理,自我协调,保证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五是开展区域营销,锻造集群品牌。积极搭建平台、举办各种博览会、展销会,为各个产业集群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努力建设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所必需的基础条件。建设产业园区,可以使产业集群在地理上更为集中,克服过去产业布局分散带来的弊端,充分利用园区软硬环境的优势和发挥产业集聚所拥有的成本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市场优势,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建设产业园区,应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创新园区开发管理模式,引入园区整体开发运营商,通过园区开发运营和招资引资工作的市场化,有效解决资金不足和盲目开发等问题。二是要在产业园区内建设专业市场,形成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昌培.特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1.

[2]杜肯堂 ,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3]周毅.建设西部区域特色经济[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12):52.

[4]费洪平.论区域地区发展特色经济[J ].资源产业,2000 ,(5):38.

[5]程必定.区域经济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177.

[6]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1989.224.

特色经济助农增收典型材料

市区地处川陕结合部、秦巴山南麓;幅员面积1613平方公里,山地地貌占90%以上,耕地面积仅占10%左右,其中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达70%以上; 总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8.93万;是典型的盆周山区、深山农业区、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机遇,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劳务开发三大经济圈,努力走特色经济助农增收的新路子,奋力实现群众“小康梦”和伟大“中国梦”,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靠山吃山、靠山致富的路。 --- 立足实际找准路子。一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山区的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突出发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利用曾家山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抓住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二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行“鸡+菜(林)”种养循环模式,通过“林下养鸡—鸡粪种菜(草)—菜(草)喂鸡”的循环生产方式,养殖生态土鸡。推行“菜=芋=菜”、“菜=玉=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发展越冬蔬菜,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行“林+菜(菌、芋、药)”立体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收获多重效益。三是注重效益长短结合。既积极发展以蔬菜、土鸡、食用菌、蚕桑等“短、平、快”的产业和劳务经济,又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构筑起农民增收的多重保障。 --- 突出重点夯实底子。一是坚持路水先行。把以路、水、林、田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交通、用水、通讯等瓶颈,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片、路成网、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二是坚持基地建设。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不断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了园中套园、园园相连、统筹发展的格局。三是坚持新村建设。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突出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着力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乡村。 ---- 提升效益拉长链子。一是坚持市场引导。牢固树立先建市场再抓产业的理念,注重产业发展与市场拓展并举,坚持现代与传统、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二是坚持龙头带动。大力引进和培育以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力争实现每个农业特色产业有一个加工型龙头企业;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不仅使农特产品就地转化增值,而且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三是坚持专合联结。按照“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组织千家万户,抱团生产经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风险。四是坚持科技支撑。深入开展“区院合作”和“区校合作”,聘请专家担任科技顾问“借智兴农”;坚持一个产业建一个科研所,大力开展品种选育和技术创新;坚持农业“三品一标”创建,大力提高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 --- 创新机制加快步子。一是创新服务保障机制。始终坚持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不动摇;作为区级相关部门和乡镇“一把手工程”严格考核管理;实行一个特色产业由一个县级领导联系、一个部门牵建、一套办法考核;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强力推进。二是创新项目整合机制。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整合多渠道支农项目资金,重点保障产业发展、生产条件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项目资金最大效应。三是创新发展激励机制。制定了专门政策,每年安排项目及本级财政资金2000万元,对农业五大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劳务经济发展涉及的农户、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等给予补助奖励,激发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有力地推动了XX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民生稳步显著改善。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文章标题: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文秘网文章找 范文,到文秘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

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家,加工点多个,从业人员余人,全县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二)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

武定发展特色经济浅论

创新思维发展特色经济 ——武定县发展特色经济浅论 摘要: 当前,武定经济受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特色,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等的制约,若不创新思维,不下决心调整,武定经济就没有出路,面对当前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武定的经济要发展,只有依托武定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品牌共享优势,把好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发展规模经济,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特色经济。各级政府要不断转变发展经济的观念,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走出一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新路子,才能使武定经济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武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武定发展特色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发展武定县特色经济的对策、措施思考三方面阐述,供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特色经济、现状、对策、思考

提纲 一、武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特色经济简述 1、产业选择 2、规模经济 3、充分发挥区域品牌共享优势 (二)武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武定发展特色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资源优势 (二)品牌优势 (三)区位优势 三、发展武定县特色经济的对策、措施思考 (一)转变发展经济的观念 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即发展以什么为依托,科学确定发展目标。 其次是要拓展对资源的认识,改变传统的资源观念。 再次要切实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 方式,树立创新意识。 (二)找准发展武定特色经济的突破口,培植特色产业 1. 中药材产业。 2、武定壮鸡产业。 3、建材产品加工业。 4、特色旅游业。

创新思维发展特色经济 ——武定县发展特色经济浅论 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产品缺乏地方特色,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一直是影响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创新思维,不下决心进行调整,就走不出困境,就没有出路。当前,要抓住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特色经济。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武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武定经济振兴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一、武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特色经济简述 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经济。一个地方特色经济形成,必然与当地独特的环境、资源、条件及发展模式相联系。如山西的煤炭工业、云南的烟草工业、陕西的旅游业等,是与这些地区独特的资源相联系的;辽宁的重工业、湖北的运输业(被称之为“九省通衢”)等,是与其原有的基础条件相联系的;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省的外向型经济则是与这些省的沿海区位优势相联系的,等等。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我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是我省在新的发展阶段上面临的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衔枚疾进 蓝色经济区首先是基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海洋经济,比如说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包括港口、海洋的工矿业、也包括海洋休闲业等。蓝色经济区还是海洋资源节约型和海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论证中的《山东省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显示,山东要打造七个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青岛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烟台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等。 在投融资政策方面,拟设立海洋开发银行,发展信托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力支持蓝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在土地和海域使用优惠政策方面,我省将积极争取国家用地、用海指标,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用海计划;在对外开发方面,拟争取设立东北亚自由贸易试验区,努力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东北亚经济圈的融合程度。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快速崛起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区域土地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300多万,各项重要指标多占到了全省总量的1/3,其中淄博以石化、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专业化制造业;泰安以泰山为依托的旅游业;莱芜有钢铁、服装、食品加工、旅游和特色农业;德州的造纸、化工,聊城的机械制造、医药和特色旅游,滨州的纺织等,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各具特色,按照各自的分工和在产业链条上的位置,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很大的整合、对接及合作空间。 目前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已具雏形,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这对拉动我省中部以及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我省今年将继续加大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济南提升产业水平,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今年重点推进区内交通、旅游、信息、环保一体化建设。”而通过上述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动力十足 黄三角区域范围广阔,不仅包括黄河三角洲所在地东营和滨州两市,还有与其相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等6市19个县(市、区),总面积达 2.65万平方公里。 港口是区域发展的长期动力,黄三角开发过程中,海港建设是“重头戏”。在建的东营港,预计三年内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两千万吨,2020年成为亿吨大港。目前,东营港的两个3万吨通用泊位已经建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前言: 区域特色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在对一个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区域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只不过是特色资源或优势表现的明显与否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发现自己的特色经济,加以分析与利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都是围绕特色经济或特色经济展开的,都是在对区域中的某种优势利用与优化的基础上的。不管一个区域的先天条件有多么的不尽人意,我在在坦然接受的同时,更为重要的就是发掘自己的区域优势,即使这个优势在和其他区域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我们也应该相信它就是带领自己走向繁荣的因素。 区域特色经济的内涵: 所谓的区域特色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某个区域拥有某种单一的特定资源。区域特色包括自然、人文、历史、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口、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某个地区地处山区,是一个革命老区,那么红色旅游就是它的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就是它的特色经济,它就应该围绕旅游业发展自身经济。所以说,区域特色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我们发展经济的前提就是分析区位因素,找出区位优势。但是,发展区域经济并不是盲目的发展,而是经过科学的论证后才可以付于实践的 我国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倡导发展特色经济的历史由来已久,现基本形成了覆盖面大、有相当规模的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东部地带12个省、市、区充分发挥了紧邻港、澳、台地区和日韩两国的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了以出口商品制造、农产品种植加工、外贸、国际航运、海洋捕捞及海产品加工和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其中,以北京和天津为轴心的京津唐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教育产业和旅游观光业等特色产业;上海是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等产业。同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文章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 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 (一)资源优势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l.5亿立方米。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环境独特,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甘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3位,有较为良好雄厚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石油钻采、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真空设备、风动工具、军工电子设备等产业相对优势突出,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盘活潜力;省内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是劳动力资源的一大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商业流通自建设兰州商贸中心以来,市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商品流通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对周边省份的吸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商品流通枢纽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二)资源劣势 甘肃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特别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传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产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从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下,投资环境不佳,经济基础薄弱,老、少、边、困区域范围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以及人文背景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位次不断后移,而这种状况在西部大开发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制约 1、土地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差。甘肃耕地资源是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均比全国略高,但合理利用程度不高。县域范围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制约了地域优势的发挥。 2、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产业分布与文化结构不对称。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势必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甘肃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从劳动力产业间的分布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呈正三角形分布,小学、初、高中以上文化结构呈倒三角形分布。 3、技术、人才、信息等成为稀缺资源。甘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耕作技术、综合生产技术以及非农就业、自主创业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失。在人才方面,大量

浅谈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浅谈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姓名:王新普学号:0804240038 专业:经济管理专科工作单位:张山子镇政府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发展特色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更好地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促进特色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特色经济 近年来,发展特色经济,已成为发展区域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路子。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区县、镇、村都建有各自的特色经济,在这些行色经济发展区域中,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一、发展特色经济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能实现强镇富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农产品品牌。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建设特色经济的热潮如火如荼,一浪高过一浪。古往今来,中国特产都担负着发展民族经济,对外文化交流,富民强国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茶叶、中药、水果、蔬菜、肉制品等都是大宗的出口商品。但是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大宗农产品粮、棉、油等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20%以上,缺少竞争力,要想抢占市场份额,只有发展以稀为贵的特色产品。实践证明,开拓、建设和普及特色经济,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第二、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阶段,虽然我国农民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水平的小康水平,但这还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离较高标准的全面小康还有一定距离。我国农村尚有6000万人刚刚解决温饱,且标准偏低,很不稳定,一遇天灾人祸就可能返贫。一般来讲,大部分贫困地区特产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好,污染少,发展特产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产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有“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药材之乡”美誉的浙江省磐安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生态县,过去也是浙江省有

区域特色经济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与途径分析 摘要:区域特色经济是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需要 发挥区域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产业来发展经济。产业集群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一个好的途径。 关键词: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比较;产业选择;途径分析 一、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内涵 区域经济是以不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充分发挥本区域优势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进一步说,要把握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点,就需要研究什么是“特色”。按照中国词典中关于“特色”的解释,“特色”的原意主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色彩、风格。其特有的属性是差异性、区别性、独有性的有机统一。而有学者把特色概念定义为:优质事物的规定性,即特色是区分优质和非优质事物的规定性,是人们认识优质事物的根据,它表达了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倾向性,代表着事物发展和进化的方向。[1]在杜肯堂教授等所著的《区域经济管理学》中,我们看到:“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区域经济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即特色经济。”[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毅博士进一步明确提出:“区域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3]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的概念。其定义应为:区域特色经济是指区域遵循地域劳动分工协作的原则,依据自身区域特有的优势,在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形象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区域经济特征的综合表现。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与区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相联系的,是随着市场供需格局变化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4] 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 1、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资源优势甘肃以

古甘州、肃州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

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亿立方米。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

利用特殊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利用特殊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摘要】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这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结果与财富,更是通过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无形资源,具有极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独特发展标识。本文就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独具特色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其形式的转换,来增加文化资产与文化生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进行显浅的阐述。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价值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文明结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传承的文化命脉,反映着一个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变迁的轨迹,包括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引人入胜的艺术价值。其中,我们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的深入开发与研究,不但可以继续拓展其文化资源的内容,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承,提升其文化生产力,还可以充分发挥其独具的经济价值,同时具备了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创造和传承了

门类诸多、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戏曲、绘画、民族舞蹈、雕塑、剪纸等艺术,还有独具中国特色、源远流长的中医、中药、制陶、酿酒等特殊技艺,以及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各少数民族间的民俗、民风、游戏竞技等,这些都是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非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详尽的挖掘与研究,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了综合性的全面开发与利用。但是,仍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提升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这一更高层次上来,只是简单地利用原有文化资源进行经济利益的创造,没有对其内容与内涵进行进一步丰富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丰富而广泛,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性,其传承发展也同具动态性和区域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及完整性,使得开发与保护紧密地相结合,并同步进行。使其真正具备其可持续发展性。 一、中医药业的发展 中国医药学是由各民族人民通过数千年来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整理出来的,具有独特与优势的医药学知识,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在未来15年内我国中医药要在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并全面结合现代科技,通过技术创新来全面提高中医医疗服务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也明显地出现了几大板块,表现出不均衡性的特点:东部经济飞速发展,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深处内陆的中部和西部则发展相对较慢,差距依然较大。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甚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发展的环境深深地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环境,即指四周的境况和条件。经济环境则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处的一系列境况和条件,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一系列能量交换,催生、刺激经济的发展或者延缓、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改善和优化经济环境的历史。 一、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曾经指出: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发展亦不例外。经济发展无非是人们从事三次产业的发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则主要是看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育程度及其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充分认识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联问题,才能使我们抓住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比如说,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工业的发展,也同样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道路交通、自然资源、电力通讯、自来水、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等硬环境和政策、法制、信用、服务等软环境。只有这些环境好了,企业家就干得舒心,生产经营就专心,企业发展就顺心,扩大再生产和招商引资新办企业的可能性就大,企业的数量就会增多,块头就会增大,就能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2、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物质资源,就是要有较为充裕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二是人力资源,就是要有适应发展需求的各方面人才;三是社会资源,就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一个地方环境好,外面的资源就可以引进来,里面的资源就可以释放出活力;环境不好,就会导致“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上不去”。可以说,经济环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建设好了,它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推动力量;建设不好,就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3、经济环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保健药,良好的服务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比如,一个地方能为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服务、优质的政务服务、良好的金融服务、较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能使企业家安心舒心、使企业办事方便快捷,降低企业生产发展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总之,经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经济环境好不好,聚集的资源要素有多少。特别是以区域交通为条件的硬环境和以政务服务为重点的软环境,已日益成为决定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流向的主要因素,构成了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既要清楚地认识地上地下自然资源和区位、基础设施等有形资源,也要深刻了解政风、民风这些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等无形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发展脉搏,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学年论文题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学院 专业 学生 学号 指导老师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日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摘要 欧盟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组织,欧盟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完善的市场体制。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发达的经济水平使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由关税同盟向货币同盟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政治和经济的原因,经济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要求冲破阻碍贸易的壁垒,而冲破阻碍的利益使得有足够的力量来冲破阻碍,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为谋求经济的最优化而加入到区域经济组织中。 我国的市场体制尚不完善,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远远不够。我国国内各区域间的差距的拉大将不利于我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达成经济全球化而努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在面上和深度上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洪流,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体制,经济全球化,

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由欧洲经济一体化所得的经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及阻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走向············································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水泉镇是我区唯一一个黄河流经的镇,该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已形成了一些科技含量高、有规模、有市场、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 一、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以陡城、下村、双岔村为主的日光温室科技示范园区,日光温室达到1200座,面积达到1000亩,以西甜瓜、反季节蔬菜种植为主。 2、以中村、陡城、玉碗泉村为主的玉米制种基地,2005年玉米制种面积约6000亩,产值达800万元。 3、以小黄湾、下村、野麻村为主的双膜小弓棚和冷棚早熟西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500亩,产值达百万元。 4、以贾庄、杨岭、旱坪川村为主的肉猪养殖基地,猪存栏达1.57万头,年出栏达3万头,其中益丰养殖场为龙头的规模养殖户54户,养殖规模均在百头以上;水泉镇肉猪屠宰场正在建设之中。 5、以牙沟水、陡城、杨岭村为主的养鸡业发展迅速,鸡存栏达26万只,年产蛋700万公斤,千只以上的养殖户84户。 6、以黄湾小康专业养殖场、月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养牛业发展迅速,全镇肉牛存栏达600头,建成了白

银博康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屠宰场)。 二、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1、主导产业: (1)以制种为主的种子产业。种子公司已与四川、湖北等省种子公司、科研单位建成合作关系,每年制种面积10000-12000亩,已形成了典型的订单农业。今后应创造条件,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科研单位加强合作,逐年扩大制种面积,使种子产业做大做强。 (2)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主要抓好日光温室西甜瓜生产,大力发展小拱棚、塑料大棚及大田西甜瓜,使园区内西甜瓜面积达到10000亩,其中核心区内稳定在1000亩,辅射带动全区西甜瓜面积达到15000亩,其中标准化无公害面积达到2000亩。 (3)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陡城核心示范园600亩日光温室,其中300亩就是辣椒,而且产量高,品质优,今后继续壮大辣子产业,并辐射带动小拱棚蔬菜、大田蔬菜的发展,面积达到3000亩。 2、核心技术: (1)大力提高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全面推广白银二代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并逐步推广日光温室三代技术。 (2)全面推广日光温室滴灌技术。目前有40%的日光温室未配备滴灌设备,今后2—3年内要将已建成的日光温室

产业结构演变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最近,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印度,对两国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的往来都是一个促进。印度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以及中国的邻国,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也很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从产业结构方面和经济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印度的经济状况,并由此得出结论,归纳出中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印度产业结构经济数据发展趋势 正文: 1.印度的经济现状 印度是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发达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同时,它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时常依赖进口技术转让。 过去数年间印度的经济成长率达7.5%,过去十年的时薪也翻倍。自1985年以来,已有4.31亿印度人脱离贫穷。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印度竞争力居世界第51位,其中在金融市场(第17位)、银行部门(第24位)、创新(第39位)及经商(第44位)等方面表现较佳。全球最大的15家资讯科技外包公司中,有7家位于印度,而企业对于外包国家的偏好度仅次于美国。印度为第11大消费市场,2030年将成为第5大消费市场。印度通讯为世界成长最快的国家,于2010年至2011年间,增加了2.27亿用户;汽车工业成长速度居世界第2位,2009年-2010年成长了26%,汽车出口成长了36%。印度发电装机容量为250吉瓦(10瓦特),其中8%属再生能源。 2009年来,印度政府大力投资本国教育。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印度已经成为软

中国特色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 优势和长处;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③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 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 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7)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五大) (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大秘书网文章-https://www.doczj.com/doc/b118079534.html, 找范文,到大秘书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

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250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0家,加工点XX多个,从业人员15000余人,全县15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1(1)论文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1(1) 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的、产业的和制度的一体化,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政策建议。【论文关键词】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它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都市圈相比,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实力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一体化程度低,区域城市间经济联系不紧密,还没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合理布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产业和制度的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产业一体化是核心,制度一体化是保障。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没有区域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区域城市间合理的产业链条,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的制度保障,区域城市就只能是群而散布,无法发挥集聚性的经济能量。二、现阶段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挑战1、地方本位主义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对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经历了一个由“政治挂帅”到“经济增长”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成了政府绩效、官员政绩评价和奖惩的直接依据,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只顾辖区利益,对经济的运行进行不正当的行政干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设置区域贸易壁垒,不允许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并限制本地企业把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外转移,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二是在经济管理和执法方面,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纠纷时偏袒本区域的企业。三是为招商引资而恶性竞争,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土地进行甩卖式“杀价竞争”,“以土地换GDP、以优惠换外资”,各地区不仅用足国家允许的政策,还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大打“政策倾销”战。2、基础设施重复低效建设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正由于此,在长三角都市圈范围内,各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地行政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群内部竞争十分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明确,这些中心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3、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许多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