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

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

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1)

(来源:广东培正学院https://www.doczj.com/doc/6e19030932.html,关于“培正”)

近年来,广州市培正中学联合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不断通过海内外报刊、网络等媒介刊登有关所谓“百年培正”的报道,近日更以“百年培正母校”、“正宗培正血统”身份散布“对非正宗培正血统清理门户”等谬论。对此,广东培正学院根据广大师生、教职员工反映的意见和要求,认为有必要阐明学院对上述事件的观点和基本立场。

一、所谓‚百年培正‛是一个虚假的谎言:

历史资料清楚地显示了下述事实:

[1]、广州市档案资料馆的档案显示:‚广州市培正中学‛原是我国政府1962年批准成立的‚侨光中学‛。1985 年6月起对外改用‚培正中学‛校名,至今仍是一所政府公立中学。

[2]、香港公司注册处的资料显示:香港浸信会联会是1951年在香港地区注册的基督教性质的组织,尽管其自1958年开始管理香港、澳门地区的培正学校,但至今没有所有权。港澳培正学校的性质应仍属于中国政府游离在海外的资产。

上述事实表明,无论是广州市培正中学还是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任何一方都不是‚1889年百年培正‛。根据中国有关“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的法律规定,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作为一个境外宗教组织无权插手中国内地与教育领域相关的任何事务。二、所谓‚正宗培正血统‛同样是一个虚假的谎言:

历史资料显示:1889年基督教美国南方浸信会教徒曾在广州设立‚培正书院‛,后发展为‚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校‛,校址设在广州东山区(现越秀区)培正路2号,并在香港、澳门设立了分校(即现在的香港培正中学、澳门培正中学)。自1907年起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学校原属于基督教“两广浸信会”的教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基于帝国主义殖民文化侵略而产生的教会办学的历史全部终结,在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原‚私立广州培正中

学校‛与基督教‚两广浸信会‛脱离,成为中国政府所有的‚公立第七中学‛([注]:港澳培正分校当时未及处理)。1958年‚公立第七中学‛迁出培正路2号校园,迁入广州市越秀区烟墩路28号校园与广州市三十中学合并,即今天的‚广州市第七中学‛(请参阅‚广州市第七中学‛网页);而前身为‚侨光中学‛的广州市培正中学当时尚未成立。

上述历史事实可以充分证明,1962年的‚侨光中学‛是在数次更名并于1985年改用‚广州市培正中学‛校名,现谎称自己是“1889年百年培正”,这是一个虚假、欺骗社会公众的谎言。与此同时,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出于宗教利益的政治目的,借内地‚培正‛商标争议之机,故意混淆视听,以港澳培正学校名义向法院递交承认广州市培正中学是“1889年百年培正”、“全球培正母校”等不实证词。

几年来,广州市培正中学与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形成合作关系,甚至组成共同原告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提出二者“同根同源、是密不可分的联合体”,公开为恢复“基督教美国南方浸信会1889年培正书院”联合进行境外诉讼,并在海内外媒体散布“广州市培正中学是1889年正宗培正血统”、“百年培正母校”等虚假舆论。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为一所我国政府公立中学,有责任向社会公众阐明:自己与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之间是何种性质的关系?何谓“正宗培正血统”?“正宗培正血统”含义和标准是什么?“正宗培正血统”的事实依据、法律依据在哪里?我国法律规定社会主义教育机构(特别是政府公立学校)的办学宗旨应该是什么?....。

对此,广东培正学院的明确态度是:

1、1962年成立的“侨光中学”无论如何改名、无论几次改名或最终

对外改用“培正中学”校名,但仍不是原1889年的培正书院。历史永远无法改写,谎言应该打破,历史本来的真实面貌必须还原。

2、教育主权乃属于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不存在任何与基督

教相关的“正宗培正血统家族”。“广州市培正中学是1889年正宗培正血统”的谎言违背我国法律规定,损害了国家的教育主权。

三、广东培正学院依法享有的权利: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起,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二十余所以‚培正‛命名的学校或教育机构,分布在北京、上海、安徽、广东等地,其中包括广州市培正中学、广东培正学院等。据统计,这些学校或教育机构均取得各级政府的正式批准文件,唯独广州市培正中学至今尚未取得正式批文。这些以‚培正‛命名的学校或教育机构全部与基督教教会无关,属于我国政府批准的社会主义办学机构。

广东培正学院是一所按照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设立、并经国家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全面实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本科大学,已取得了下述国家的正式批准文件和证书: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立私立培正商学院的批复》、

- 广东省高等教育厅《关于成立私立培正商学院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民办培正商学院备案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同意组建广东培正学院的通知》、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同意组建广东培正学院通知的函》、 -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同意组建广东培正学院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广东省民政厅颁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法人)》等。

广东培正学院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爱护,其中包括众多海内外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培正校友,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先生作为爱国培正校友两次为‚培正商学院‛、‚广东培正学院‛校名题字。十几年来,广东培正学院通过自己正规的规模办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教育界及海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逾两万余名,获得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高度的好评,并先后获得“民办高校先进单位”、“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广东省先进民办学校”、“民办教育百强学院”等各项荣誉或光荣称号。广东培正学院的建立与快速、健康的发展,以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与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特别是那些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海内外培正校友的大力支持与爱护所分不开的。在此,广东培正学院对那些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社会各界贤达及爱国培正校友表示深切的谢意,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广东培正学院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属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教育财富和教育资源。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广东培正

学院的各项合法权益(包括‚培正‛校名的命名权)均受国家法律保护。无论是原使用的‚民办培正商学院‛校名;还是现使用的‚广东培正学院‛校名,都是经我国政府合法批准授予的,属于广东培正学院依法享有基本权利的一部分,任何人均无权干涉。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任何学校(包括广州市培正中学)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办学机构,而不是隶属于基督教所谓“纯正血统培正家族”的成员,更不能成为境外宗教组织的附庸。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是广东培正学院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

对于广东培正学院依法注册‚培正‛教育服务商标引发的法律诉讼问题,广东培正学院认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基于“广州市培正中学是1889年美国南方浸信会在广州成立的培正书院”的错误历史做出的判决,存在违背历史、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错误,故已通过法定程序提出再审申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审查后已要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培正‛商标争议案件重新进行复查。

鉴于学院师生、教职员工希望能更详细地了解与‚培正‛的相关事宜以及广东培正学院的态度,现学院特阐明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又鉴于问题涉及到历史、涉及到国家教育方针和宗教政策等方面,为使大家能更加全面、清楚地了解全部事实真相,广东培正学院决定采取分期、分段方式,陆续在学院网页上详细向大家介绍与‚培正‛相关具体情况(包括:1889年培正书院的详细历史和真实资料、侨光中学的历史和成立资料、广州市培正中学在我国商标诉讼中提出的诉讼理由以及广东培正学院的抗辩意见、广州市培正中学与基督教香港浸信会联会联合在境外提起诉讼的理由和诉讼目的等),敬请大家关注。此外,广东培正学院还将考虑在适宜和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发布会或其它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布有关培正实情的报告,还原历史的真正面貌,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

最后,广东培正学院感谢全院广大师生、教职员工对学院的关心和爱护。

2010年7月15日

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2)

有关广州市培正中学真实历史的情况

在《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1)》中,广东培正学院已阐明:广州市培正中学是1962年成立的“广州侨光中学”,其自称的‘百年培正’是一个虚假谎言。现将上述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公之于众,供社会各界核验广东培正学院提出上述意见的真实性:

一、历史档案记录的真实历史

1. 历史文献资料的显示

有关广州市培正中学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广州侨光中学的问题,在广州市档案馆馆藏的存档资料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包含下述有关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

⑴1957年7月9日,中国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向广州市教育局递交‚我会筹办‘广州华侨中学’计划方案‛等文件,(函号:[57]致穗秘字第105号)。

⑵1957年7月25日,广州市教育局根据中国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的申请,向广州市人民委员会递交关于‚请示致公党筹办私立中学的报告‛(函号:教中字第1273号)。

⑶1957年7月25日,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对广州市教育局的1273号报告进行研究,在批示的原始记录中,明确成立该校的目的是“为协助政府解决部分华侨、归侨和侨眷子女的入学问题”(广州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97 目录号第94卷)。

⑷1957年7月27日,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向广州市教育局发出“关于致公党筹办中学问题的函复”,“同意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筹办中学”(函号:[57]办文字第851号)。

⑸1957年8月2日,中国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向广州市教育局递交“关于我会筹办的中学的校名问题,现经研究决定改为‘广州侨光中学’,特函请核备…”的报告(函号:[57]致穗秘字第206号)。

⑹1957年8月9日,广州侨光中学将“侨光中学校董会、校印、教导处、总务处的(公章)印模”向广州市教育局“报请核备”(函件原文见附后的[附件1])。

⑺1957年8月16日,广州市教育局向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做出“关于你会筹办的中学校名问题,我局同意你会意见定名为‘广州侨光中学’,批复,请查照。”的批函(函号:教中字1451号)。

⑻1958年8月20日,侨光中学筹建委员会向广州市教育局递交“关于合办广州侨光中学的情况及校董、校长名单”的报告,申请“为了团结更多的归侨、侨眷以及海外侨胞,集中力量办好侨光中学”、“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与中国致公党广州工作委员会双方协商,同意集中力量,合办侨光中学”,并报送了合办后新组成的‚广州侨光中学校董会‛名单,其中包括刘家祺、王长水、方君壮、邓文钊、黄洁、刘宜应、张健、王源兴、蚁美厚、许崇德等著名归国侨领,此外, 侨光中学的首任校长由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兼广东省委员会主任郑天保出任(函号:[58]侨董字第1号)。(函件中有关广州侨光中学校董会董事的名单原文见附后的[附件2])

⑼1962年8月24日,广东省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向广州侨光中学校董会发出“关于开办侨光中学的批复”,批准侨光中学正式成立。批件的主要内容包括:

后的[附件3])。

⑽ 1968年9月16日,广州市革命委员会做出“关于广州市人民一中成立革命委员会的批示”,侨光中学改名为“广州市人民一中”(广州档案馆馆藏档案编号全宗号146目录号第75卷第41页)。

⑾ 广州市东山区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在编撰的《广州市东山区侨务志》中,如实地记载了侨光中学的创建与变迁:

①第53-54页:“新中国成立后,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华侨学生满怀报国之志掀起了一个回国参加建设和求学的热潮。…党和政府对广大归侨学生非常关怀,给予妥善安排。市政府在华侨、归侨侨眷的大力支持下办起了华侨小学、侨光中学,接受侨生”。“…60年代初,印尼等国实行排华,大批华侨被迫回到祖国,华侨学生回国后面临着就学的问题。1962年广州市政府根据对华侨“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方针,在…培正中学的原址上创办了侨光中学,招收侨生…。”

“中侨委廖承志主任、方方副主任对该校的创办非常重视,陶铸省长亲自过问督促,学校成立了以归国侨联和知名人士组成的董事会,…侨光中学除招收排华而归的华侨学生外,还招收…回国接受华文教育的侨生和港澳生…”。

②第188-189页:“广州侨光中学是在廖承志、方方、陶铸等领导同志的倡导下,于1962年…在原培正中学的校址上成立,是一所专门接受华侨、侨眷、港澳学生的侨办学校。…校董会由著名的归国侨领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刘家祺任董事长,王长水、方君壮、邓文钊、黄洁、刘宜应、张健等任副董事长,王源兴、蚁美厚、许崇德…等任董事。…校董会积极筹募办学资金…,学校的办学设备和教职工的工资福利由校董会募集的资金支付。1966年后侨光中学先后改名人民一中、市第五十七中学,1985年培正中学在原址复名”。

③第39页-第57页:“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华侨富商结束在海外经营多年的企业,变卖家产回国投资,参加建设,…为祖国建设奉献出一片赤诚。

- 印尼华侨黄洁、王源兴等…1952年回到广州定居。黄洁回国后,全部身心投入到开展华侨投资和侨务工作上…还积极筹办广州华侨小学、侨光中学,并为两校捐款…。

- 印尼华侨刘家祺…1955年携家眷回国在广州华侨新村定居,…积极团结、争取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回国投资。1958年…为筹建省侨联大厦、华侨小学、侨光中学捐款,担任了广东省侨联副主席、广州市侨务副局长、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副董事长、侨光中学董事长等职。

- 泰国侨领蚁美厚…长期任职于侨务部门,曾担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侨联主席等职,作了大量团结、动员海内外侨胞、侨眷,参加支持祖国建设的工作。

- 印尼华侨王源兴曾…先后担任了广州市侨务局副局长、北京市侨联主席等职。

- 印尼华侨许崇德于1957年…回到祖国,…担任了广东省侨联副主席、省信托投资公司和省华侨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 印尼华侨刘宜应…1954 年举家回国定居,…回国后他担任…广州市侨联副主席等职。

- 马来西亚著名报人方君壮1951年回国,…回国后…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服务侨胞的工作,曾任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侨务局副局长,第五、第六届广州市侨联主席等职”。

(上述人士分别为侨光中学的董事长、副董事长、校长或校董会董事)

⑿原侨光中学校长罗文运撰写《情系侨光难忘赤子心》一文记录了这样的史实:“一九六二年,为了适应国内外的形势,满足华侨青少年回国求学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众多华侨和归侨中的知名人士倡议和发动下,拟在广州创办一所主要以招收归侨青年和侨眷侨属子女的侨办学校,此事得到社会侨界的热烈响应,随即成立由一百多位知名人士参加的校董会,很快募集了资金,是年九月就在因历史原因停办的培正中学校址正式挂牌,成立广州侨光中学,…成为一间寄宿全日制侨办公助新型学校…。一九六九年,学校除去“侨”字号,改为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载于《广州培正通讯》第39期62页)。

⒀1984年12月14日,广州市教育局向市政府办公厅递交“关于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复名为培正中学的请示报告”(函号:[84]市教办字第138号)。

⒁ 1984年12月22日,市政府办公厅向市教育局回函为“关于同意恢复培正中学校名的复函”,内容为“市教育局:关于培正中学复名的报告已悉,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答复如下:一、为了争取华侨、港澳同胞支持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意将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复名为广州市培正中学。二、要教育学校干部和师生员工,在对外交往中坚持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函号:穗办函[1983]700号)。

2. 历史文献资料所证明的问题

上述广州档案馆馆藏档案及相关文献资料详实地记录了一所由1957年筹办、1962年成立的广州侨光中学,在几经更名后于1985年6月变更使用‚广州市培正中学‛校名的全过程,清晰地向公众展现了这所中学自筹建、成立、变革的几十年经历。上述存档资料形成如下真实的历史架构:

第一,广州市培正中学成立时经政府核准的校名为“广州侨光中学”(下简称“侨光中学”)。

第二,‚侨光中学‛是我国政府1962年批准成立的一所新校。

第三,‚侨光中学‛的创办者是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工作委员会与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四,成立‚侨光中学‛的目的是为协助政府解决华侨、归侨和侨眷子女在国内的入学问题,属于“侨办公助新型学校”。

第五,‚侨光中学‛校董会由著名归国侨领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

第六,“侨光中学”的创办资金来源于东南亚归国华侨、归侨、侨眷的捐款。

第七,“侨光中学”成立时,政府批准“由市教育局将广东师院南院校址…暂行借给侨光使用。”此“暂行借给侨光使用”的“广东师院南院校址”,解放前曾是教会‚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校‛的原校园,后被收归国有,1958年政府划拨给广州/广东师范学院作为大学校园,侨光中学向师院暂行借用。

第八,‚侨光中学‛在1962年成立后,曾经历过三次更名:- 1962年-1967年期间,使用“广州侨光中学”校名;

- 1968年-1969年期间,改用“广州人民一中”校名;

- 1969年-1985年期间,改用“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校名;

- 1985年6月以后,对外改用“广州市培正中学”校名。

上述历史资料向公众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广州市培正中学自称“创校于1889年”,自诩是“百年培正”、“全球培正的母校”等,是误导社会公众的谎言,完全违背了真实的历史事实。

二、‚培正历史‛的真实情况

近十余年来,社会上围绕‚培正历史‛所产生的争议,指向的是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内曾先后存在过不同的以‚培正‛命名的学校,并由此分别形成了不同阶段的‚培正历史‛。

1.原‚培正历史‛

原‚培正历史‛,是指在1889年-1952年期间曾经存在过的“培正历史”,这是一所由1889年美国南方浸信会教徒创办的“培正书院”私塾,后发展为属于基督教两广浸信会所有的原“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该校作为一所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被我国政府接办,并依法重新登记为政府

所有的“广州市公立第七中学”,该校在培正路2号的原校园被收归国有。随着这所教会培正学校的消亡,解放前的原“培正历史”在我国内地全部终结。

([注]:此时侨光中学尚不存在)

2.新‚培正历史‛

新‚培正历史‛,是指1984年后,在广东、广西、海南、上海、北京、安徽等地陆续出现了二十余所以“培正”命名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这些全部属于社会主义的教育机构通过自己的办学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培正历史”。

根据大量、详实的历史存档资料证实:上述的原“培正历史”与新的“培正历史”之间是各自独立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关联性。

鉴于:

①新中国成立后,原由1889年“培正书院”发展形成的教会“培正”教育机构,全部退出我国内地的教育领域并不复存在;原1889年培正书院在我国内地所形成的原“培正历史”也于此全部终结。

②广州市培正中学和广东培正学院两校均属于在我国开放改革后出现的社会主义性质学校,是新的“培正历史”中出现以“培正”命名的教育机构之一。

即使广州市培正中学和广东培正学院曾先后都得到过海内外培正校友的捐款,尽管这些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培正校友是就读于原教会培正学校的老校友,但仍不构成对原1889年教会培正学校的恢复或承继。作为实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广州市培正中学和广东培正学院,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是对解放前原教会培正学校的继续。可以断言,历史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百年培正历史”,广州市培正中学自诩自己是“全球1889年培正母校”是荒谬的。对于何为真实的“培正历史”问题,验证的唯一客观依据是存档的历史资料,任何人刻意地改写或杜撰都不能改变真实的历史。

三、有关‚培正‛校名的真实情况

在广东培正学院与广州市培正中学之间,对‚培正‛校名的使用以及使用来源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差别:

⑴广东培正学院属于经我国政府批准新设立实施高等教育的民办院校,“培正”校名的使用是通过我国政府正式批准而取得。

⑵广州市培正中学前身为侨办的“侨光中学”,其1985年后对“培正”校名的使用是由原广州市第五十七中学更名而来。

如前所述,历史资料已充分证明广州市培正中学原系1962年由一百多位东南亚归国侨界知名人士募集资金成立的“侨光中学”,是一所在我国政府领导协助下新设侨办公助性质的新型学校。虽然其使用的校舍在解放前曾属于教会“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校”的原址,但侨光中学对该校舍的使用,来源于我国政府的批准,来源于向“广东师院南院…暂行借给”的途径。换言之,由于‚侨光中学‛成立时缺乏资金建校舍,是我国政府出于对归国华侨的爱护与关怀同意将广东师院使用的校舍‚暂行借用侨光使用‛。在侨光中学开始‚暂行借用‛这个校舍的时候,培正路2号已不再属于教会‚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校‛所有, 而是广东师院使用的国有资产,与1889年培正书院完全无关。

综上,无论从历史渊源、从学校的创办者、从学校的创办资金,还是校舍使用来源等各个方面,广州市培正中学与1889“培正书院”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其在学校网页中自称“创校于1889年”,并自诩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培正名校”等,这一切均与真正的历史相悖。事实上,广州市培正中学是一所与1889年‚培正书院‛完全无关的另一所中学。

在上述有关‚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第(2)部分的内容中,广东培正学院向公众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尊重历史、尊重事实。

有关广州市培正中学是否属于对1889年培正书院的承继,或是否存在对1889年培正书院承继等问题,广东培正学院将在‚对‘培正’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意见‛第(3)部分中进一步阐述。敬请继续关注。

广东培正学院

2011年3月15日

简体字衍化

书写求简易,认字避繁难,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普遍要求。 孙中山先生也偶用简体字题词,如:“继往开来”的“继”、“静敬澹一”的“静”、给“叔痴先生”中“海阔天空”的“阔”字、给坎城分部的“协力图强”和给古巴同志的“同心协力”的“协”字。有谁因此而责备他破坏中华文化? 上世纪40年代,笔者在广东侨乡受教育,如今所认识和手写的大部分简化字,就是在那时学会的。国文课教师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板书常用简化字,例如他写的“赵”字一律简化。 当时所学的“当”、“时”、“挤”,“济”,“继”,“积”,“际”,“机”,“页”,“门”,“们”等100多个简体字,同现在大陆通行的一模一样。其中所有的“言”旁、“金”旁、“贝”旁等也简化如同现在的一样。有个别简体字,略有不同,如“国”字内是“王”,不是“玉”。 这位教师允许学生在作业、作文上用简体字。学生问他,为什么书上印的字和他写的不同?他说书上的也要改,政府早有法令。 我上初中时,有位训导主任兼童子军团教练(那时这个角色多是国民党员),他的简体字更多。高中一年级在香港,我接触到更多简体字。有一些同学到广州有名的广雅、培正、培道等校读书,也学了不少简体字。 50年代,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两年之后,即1956年,第一批简体字才正式公布。一见这些简化字,真如鱼得水,因为所有这些字,早已看惯、写惯、学会。许多人深感,政权变异,简体字却大体一脉相承。 如果简体字是革新汉字的贡献,那么人们是不是应该首先感激当年“国民政府”教育有方?如果简体字是制造文盲的罪过,那么是不是首先要埋怨当年“国民政府”误人子弟? 80年代来美后,在《侨报》使用简体字前,所有经夫人整理抄正投寄报刊的稿件,一个简体字不用,主要是怕给编辑造成麻烦。给台湾、香港和美国编辑和文友写信,也不用简体字。 但接到台湾和海外文化人的信,反而常有简体字。从台湾来美多年、住在加州的老诗人纪弦的信中也有一些简体字。几年前,笔者蒙赠《纪弦自选集》,扉页手书“当”、“与”、“众”、“种”、“万”都与大陆现行简化字一样。 近年读台湾一些语言文字学者的文章,不少人希望摆脱“政治化”。 1985年3月,台湾一家晚报就发表专论,认为大陆简化字,“简”得合理,“简”得妙,“大胆地使用笔画很少的同音字,却又无碍字义,兼取简繁体的优点”。前几年,来自台湾的文席谋先生也有类似见解。 偶阅薛毓麟先生《再 谈辞典的索引》,有的论述颇有见地。从文中看来,他称赞浦家麟先生为“中华民国文化事业的尖兵”,推测他从事的大概是新闻工作。他发表《汉语拼音应在辞典索引试行》,浦家麟先生约他见面,原来他们两位“英雄之见相同”。而六年前,浦氏在其《远东汉英大辞典》中,已把汉语拼音列为五种索引之一。 文中有一段话,值得一读: “对中国文字上的两大争执——简体字和国语罗马拼音,有很深切感触,认为这两项争论是不必要的。反对把简体字取代正体字的立场者不孤立,但自然演化出来的简体字已被广

香港教育史

香港教育史 平冈中学沈紊仪 1.教育统筹科 教育统筹局成立初时是专责教育事务的教育司署。1981年,政府把经济科辖下的劳工事务拨归教育司署管辖,除了有关教育及人力资源培训的事务以外,亦兼顾香港的劳工事务。同时,初期政府架构改组,司署分家为政策科(“科”)及负责执行及落实政策的“署”,教育司署改组为教育及人力统筹科及教育署,并接管劳工处。教育及人力统筹科于1983年改名为教育统筹科,香港回归后更名为教育统筹局。 2.近代宗教团体与香港教育发展的关系 香港教会办学历史悠久,起步早,发展快。香港开埠初期,港英政府没有专门负责教育的机构,对教育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鼓励教会办学。早期教会办学,主要侧重于培养教会人才。最早开办的教会学校是马礼逊纪念学校,创办于1842年。该校虽然只办了10年,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地位突出。1847年该校校长勃朗牧师携同黄宽、黄胜、容闳等到美国入学,其后各有成就。容闳于1872年推动了中国幼童留学美国运动,对晚清教育影响极为深远。港英时期,天主教、基督教获得了当局扶持,基本上垄断了教育资源。早在1847年设立的教育委员会(后来改为教育咨询委员会),其成员均是基督教教会牧师,主席亦由圣公会主教出任。1879年时任港督的轩尼诗因其本人是天主教徒,对天主教办学采取了宽厚政策,使其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与办学权。在长达150年的时间里,天主教、基督教学校因受到特殊扶持,获得了长足发展。至上个世纪90年代,仅天主教香港教区办的学校就达175所,修会办学155所,就读学生达31万人,占全港学生的四分之一。 香港宗教团体办学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政府只负责拨发教育津贴,教育主管部门一般不干预教会办学事务,教学管理全部由宗教团体负责。宗教团体办学,采取校董会管理模式,由教会团体负责人出任校董,教会自主成立校董会。校董会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决策机构,全面负责教学方针拟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事务管理、教师选聘培训、学生招收管理及课程设置调整等。香港宗教办学注重将宗教伦理道德教育同普通课程教育结合起来,并将本宗教的基本教义融入到教育活动之中,从办学方针到课程安排,都贯穿了宗教教育理念。各大宗教都要将本宗教的核心教义体现在教育实践与人才培养之中,专门开设有宗教课程。在这方面政府采取了积极扶持立场。2003年特区政府针对道教团体宗教教材匮乏,专门下拨921万元港币,支持香港道教联合会用于编写道教教材。一般来说,香港宗教团体所办的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办学质量,都要高于政府所办学校,香港所有的名校,基本上都是教会学校。 3.容闳对中国留学教育的贡献 同治七年(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同治九年(1870年),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曾国藩终于表示愿意向朝廷奏请派留学生。获得朝廷的批准,同治十年(1871年8月)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陈兰彬负责留学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容闳则负责孩子们在美国的教育,直至同治二十年(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商务英语写作是现代国际贸易活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商务英语写作的特殊性并不仅仅存于语种、表达结构、文体特征等语言属性方面的要求。在本文作者看来,“ 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政治经济环境和传统本习俗不同,人们的商业价值观、消费心理和经营习惯有很大的差异。认识和加强“跨文化意识” (Cross-culture awareness),对于解决商务英语交流时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和麻烦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力求在本文中对“ 跨文化意识”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做一些探索。 一、文化意识的涵义 “ 跨文化意识” 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良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象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东西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简而言之,“ 跨文化意识” 就是指对于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跨文化意识”和“ 跨文化知识”是有区别的。“跨文化意识”不是指对于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具体事实或信息的了解,而是对文化现象、模式、特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洞察和批判性的理解。因此,跨文化意识不只是外在的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摘要] 商务英语写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技能, 它不仅仅是汉语商务表达的英文版,也不仅仅限于文体格式、语用规范等范畴。实际上,树立“ 跨文化意识” 商务写作观是解决目前商务英语写作中“文化休克”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将从“ 跨文化意识” 的角度对商务英语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文化差异因素及相关的应对策略做一探讨。 汉威(Hanvey)把“ 跨文化意识”称为文化的敏感性或洞察力。他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能识别表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这类文化特征新奇、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层次是能识别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细微且重要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这类文化特征不可置信、难以接受;第三层次与第二层次相似,人们认为这一层面的文化特征只有通过理性分析才可以接受;最后一个层次是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即立足点的转移。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 (empathy)和“文化融入” (transpection)的能力。具备了“ 跨文化意识”就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文化产物,人的行为和观念都受自身文化的制约,人们的语言和行为受到种种社会可变因素,诸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影响。这种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洞察,不局限于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而适用于任何文化,是对一般性文化内涵、特征和不同文化关系的把握。 二、文化意识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系 正如W.B Pearce所说: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跨文化意识”和商务英语写作应该是一个互为交融的整体。“跨文化意识”为商务英语写作服务,商务英语写作以“ 跨文化意识”为标绳。商务英语写作作为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间一般业务和重要商务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其作用自然是无可否认的。但是,过去的英语商务写作,无论是其从业人员还是商务英语写作的专家、培训人员,都过多的专注于商务英语写作的书面格式、语用规范等方面的“技术性”要求,而对商务英语写作中非常重要的“ 跨文化意识” 重视不够,或根本就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Haney (1979, P285) 声称,产生于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疏忽文化差异(bypassing)而造成的。即便一些商务英语写作专家或从业人员意识到了“文化差异”在写作表达中的本作用,但往往也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意识”(unilateral awareness),即只强调母语文化(native culture)或他文化(other culture),这种厚此薄彼的策略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实际上,“跨文化意识” 应该是双边性(bilateral)或多边性的(multi-lateral), 即我们应该对交流双方的文化异同给予同等重视。将“ 跨文化意识”纳入商务英语写作框架之中,不但可以使商务交流的目的和用途表达得更明确、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对于推动贸易发展,构建和谐的商贸合作关系也是大有

2020 宝山 高三一模 作文题解析及范文(辩论还是沉默)

2020高三一模宝山作文讲析及范文(辩论还是保持沉默…)(6篇范文从60—68分) 原题回放: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目类型:现象类言论型 话题词:辩论、沉默 题目侧重:“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其实提出人的认知多元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辩论或沉默的客观前提。“总”字告诉我们即便经过辩论或沉默,人的观点立场也无法完全相同。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这句总结强调了“辩论”与“沉默”二者的对立性,似乎只能二者取一,其实我们还可有第三种选择:有时辩之,有时沉默。那么我们何时可辩?何时沉默?支撑这些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一.界定概念 1.辩论: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 2.观点:①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②专指政治观点,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③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3.立场: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是处在在某一地点位置看某一个事物事件问题等。 4.沉默:一言不发的沉寂,不再说话的。沉默表示或默认,或无言的抗议,或无奈的选择;或懦弱的表现,或无争的自信,或避免被伤害。 二.辩论的原因、作用、意义。 1.材料明确:辩论可以统一认识。辩论是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话题中来参与公共思考和表达,通过辩论统一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社会共识,才能真正凝聚人心的知识。 2.理不辨不明,辩论是得到真理的充分必要条件。 3.立场不等于真理,立场虽难以改变,也不应放弃对错误立场的斗争。

2023年幼升小网上报名时间

2023年幼升小网上报名时间 2023年幼升小网上报名时间 成都市公办小学报名时间: 本市户籍适龄儿童:5月8日-19日进行信息采集 随迁子女:4月1日-4月30日进行网上申请 成都市民办小学报名时间: 本市户籍适龄儿童:5月8日-25日进行信息采集 随迁子女:4月1日-4月30日进行网上申请 其他符合政策的适龄儿童:5月31日前在“入学平台”完成信息采集(详见后续办理指南及区(市)县实施细则) 幼升小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公办小学必备材料 1、《上海市小学入学信息登记表》原件 2、父母一方居住证原件及正反面复印件 3、儿童居住证明原件及正反面复印件 4、预防接种证原件及复印件 5、社保或《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 6、儿童户口簿地址页、儿童本人页原件及复印件

7、儿童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8、监护人户口簿地址页、父母本人页原件及复印件 9、监护人身份证原件及正反面复印件 《上海市小学入学信息登记表》是非常重要的证件,信息一旦确认,不能更改,同时也是验证和审核入学资格的唯一凭证。仅此一份,一定要妥善保存。 民办小学必备材料 由于今年也是民办小学改摇号第一年,新的政策暂时还没有出来。但是相信需要准备的材料应该是差不多的,以下的.民办相关政策都是2019年的,仅供大家参考哦~ 1、进入民办小学志愿填报流程。每个适龄儿童可填报本区县或者有寄宿条件的民办小学2个志愿。在填报志愿前,应事先关注民办学校招生简章中关于面谈对象的提示。 2、上传学生照片的格式要求为:白色背景、近期免冠数码照,像素272__354,分辨率为300dpi,jpg格式。家长可到照相馆拍摄,也可用数码相机、高清手机拍摄学生照片,照片应符合学生真实面貌,不可使用照片修饰软件对照片进行面貌处理。 3、携带户籍证明、居住登记申请回执等相关证件;或本人《上海市临时居住证》以及父母一方的《上海市居住证》等相关证件。 4、参加民办小学面谈的还须携带《上海市小学入学信息登记表》。 5、家长可凭孩子证件号码和密码,登录“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查询民办学校录取通知。如被录取,民办学校也会向家长报名时绑定的手机发送录取相关信息。

老师对幼儿园的意见和建议

老师对幼儿园的意见和建议 老师对幼儿园的意见和建议 给幼儿园老师的建议 1、建议老师多表扬我的孩子。这种表扬是来自对每个孩子的一 种细致的观察,只有针对他的特点表扬,他才会觉得开心,更有自信。表扬一定要是具体的。 2、我建议老师多给孩子自由发言讨论问题的机会。语言能力是 一个人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不管是政治家,思想家,企业家,教 师等等都需要优秀的当众发表的能力,发表言词还可以大大增强孩 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小就应该有培养,幼儿园有一个很好的氛围。大多数孩子都喜欢表达,只是没有机会。 3、春天来了,用各种教具来告诉孩子春天是什么颜色的,什么 特色的,可以布置大家星期天跟爸爸妈妈出门找春天,每个小朋友 说出春天的三个特点,然后由老师总结。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想 象能力。 最佳答案检举先说点感谢之类的话,再把学生的一些缺点写上去。最后你对老师有什么意见,再请他(她)指点和督促就行了。 首先非常感谢老师对他的教导,在学习上给他很大的帮助。学校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使我们家长能更好的了解他在学校的情况,并能及时的沟通。 再写就是:他学习有什么地方不足(比如是否有偏科或是其它的 什么,总之与学习有关的就OK),希望老师在这些方面多多指点和 督促他,使他的学习能更上一层楼。谢谢! 注:虽然有点与网上提供的相似,但是这样写我认为还行。其实写家长意见只是把你心里的话告诉老师而已,没什么的。

×老师: 我的孩子×××的报告册和您写的评语和意见(如果没有就不要)我已经认真拜读。×××能够取得一点进步,完全是您对他的教育 和关心,我们非常感谢。我们对孩子在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一直抓 得比较紧,他在家中能够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学习时间利用尚可,但有时比较任性。为了他进步更快,我们将积极配合老师对他的教育。另外,我们想向学校建议:…… 家长签名。日期。 今天给幼儿园的园长做讲座,我在讲座中提出《给幼儿教师的十条建议》。我的建议遵循两个思路:第一,尽可能以明确的立场提 出我的建议,绝不使用中庸、适度之类的话。可是,我的每条建议 实际上都是对某一个教育冲突或矛盾的个人表态。我相信,每一种 存在,必有一种相反的存在。我只负责表明我个人的立场,听者和 读者既可以接受我的立场,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为了便于读者和 听者理解相应的教育冲突或教育争执,我每提出一条建议,必提出 相应的反对意见。第二,尽可能尊重现实的`幼儿教育实践,绝不用“保卫童年”的理想去批判“幼儿教育”的现实。我有我个人的教 育理想,我也愿意在某个时候表达我个人对中国幼儿教育实践的不 满和愤怒,但是,我必须提醒我自己:要尊重幼儿园的现实状况及 其具体的实践模式。中国的幼儿园之所以显示为“如此”,必有它 自身的“非如此不可”的教育理由以及教育妥协。 遵循这两个思路,我提出我的建议,共十条: 第一条重视早期智力开发,让孩子尽早学会安静地阅读习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相反的意见是:保卫儿童,维护童年文化,玩比学知识更重要,不要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借口,用知识去剥夺孩子的 童年。 重视早期智力开发的理由和策略是:

参考文献(3)

[1] Neufeldt,V.& Guralnik,D.B。(1986),Webster's new wp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YK:Simon &Schusker. [2]拉塞克、维迪奴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04-242页。 [3] 黄甫全。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5)。 [4]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5]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 [6]崔秀梅。课程整合:永远在路上[J]。聚焦•学校课程建设,2016,(30—33). [7]柳维红赵阳。跨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2-34). [8]范烛红.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学科纵横,2017 年第13 期(30—33)。 [9]张传燧.课程改革在路上: 历史、现状与未来[J].课程•教材•教法,2015( 3) . 吴永姣. 浅谈小学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渗透[J]。艺术素养教育。2017。8(178—179) 张传燧,左鹏. 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策略[J]. 当代教师教育.2017。6(64-69) [1]柏秀红.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资源整合的创新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6,( 05). [1]姜平.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的方式[J].中国民族教育,2016,(08) . [3]季苹,伍芳辉.新课程学科发展性评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倪华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徐思俊.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15,(23).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 [9]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10]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11] 兰英,郗海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12] 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 [13]。俊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5). [14]李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问题析解[J]。中国教育学刊,2009(9). [15] 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16]徐玉珍.从学校层面上看课程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02(4). [17] 熊梅,马玉宾。校本课程整合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成[J].教育研究,2005(10)。[18]陈大文.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19]庄力群。高中课程整合为何知易行难[N].中国教育报,2010(5—7)。 [20]高洁.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1]潘艳军.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教学的探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2] 赖艳彬。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数学空间与图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3] 孙先洪。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有关商务英语专业求职信三篇

有关商务英语专业求职信三篇 有关商务英语专业求职信三篇 商务英语专业求职信篇1 你好! 首先感激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自荐资料,为一位满腔热忱的大学生开启一扇愿望大门,我叫王翔,是一名常州轻工职业技巧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当初我正面临实习。 我诞生于一个布满温馨的家庭,父母让我从小养成耐劳耐劳、谦逊谨严、热情待人、朴素恳切的生涯态度,在两年的大学生活中,表白情书范文,我刻苦学习,并控制一些商务英语方面的常识,能纯熟地进行听、说、读、写,纯熟应用网络查阅相关英语材料,并能及时予以翻译。 我是一个刻苦刻苦的人。而且我晓得该怎么去居心学习,由于我理解付出才会有回报。可能非常的尽力换回来一分的回报,但我深信只有有百分之一的盼望就要去拼一把,苦点累点不算什么,我还很年青,用信心去斗争不什么不能够。 我是一个擅长思考的人。做每一件事之前都会斟酌明白如何来做能力在现有的前提下到达一个更好的后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时也不一定是贬义的。当引导做出必定的要乞降唆使,应当是在保品质的实现义务的同时,还会思考如何做才干更完美。如有偏差的处所,

我会自动跟领导沟通,阐明我的见解并作出修改计划,把事件做好事我努力的方向。 我很爱好从事与英语相干的工作,我深深知道这类工作对英语的请求很高,我十分喜欢英语,并且在天天都在不断地进步自己的程度。并且我深知工作的时候应具备当真的立场和耐烦,还要肯学肯干,义务心很进取心是必需的,先前的阅历教会了我这些,是我毕生的财产。 自荐书不是广告词,不是通行证,但我知道一个青年可以通过一直的学习完善自己,可以在实际中证实本人。 尊敬的领导,我是一个做任何事都充斥豪情的人,毕生中,假如我能喜获您的赏识,我一定会渎职尽责地用实际举动向您证明.我一定会不负所望的做好每一件事的.公司的将来,我愿贡献我终生的血汗和汗水。 再次致以我最真挚的谢意! 此致! 敬礼 商务英语专业求职信篇2 尊敬的人事部负责同志: 您好! 真诚地感谢您在百忙中阅览我的资料!我是一名来自培正商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的20xx届毕业生.以下我将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向贵企业介绍我的一些情况.. 三年来,培商优良的育人环境让我得以不断成长,现在将的’各方面能力综述如尊敬的人事部负责同志: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培正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培正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实行公益捐助制度,城邦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有公民自愿承担,虽有人对该制度表达不满,但其仍长久存续。对该制度长久存续的合理解释是 A.是公民意识的典型体现B.抽签选举消弭了贫富鸿沟 C.贵族内部利益妥协的产物D.民主机制的发展尚未完善 2.地图可以反映政治形势,如图是某时期的一幅世界地图 这可以凸显出20世纪 A.50年代两大阵营的形成 B.60年代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 C.70年代南北对话的启动 D.80年代第三世界的迅速壮大 3.黄河古称”河”“河水”。《诗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的变化 A.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 B.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 C.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D.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 4.1916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庆祝活动的纪录。正如某报道所称:“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新文化运动已席卷全国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 C.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D.复辟帝制行为有违潮流 5.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著作是 A.《礼记》B.《史记》C.《梦溪笔谈》D.《几何原本》 6.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在传统官制以外另成系统的一个机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天朝”观念的动摇,也反映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 B.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C.除旧与布新同步进行 D.洋务运动不符合时代要求 7.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海关权益的流变B.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C.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驰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8.如图漫画发表于1908年广州《时事画报》第九期 以上漫画反映了当时 A.农民运动日益高涨B.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C.改良运动遭到压制D.专制统治濒于崩溃 9.恩格斯曾说某宗教“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穷人和无产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该宗教产生于古代哪一区域

2022年广东培正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广东培正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 案) 一、选择题 1、企业选择产业中的一个或者一组细分市场,制定专门的战略向此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这是典型的()。 A.增长型战略 B.别具一格战略 C.专一化战略 D.公司层战略 2、“奖金”在双因素理论中称为()。 A.保健因素B.激励因素C.满意因素D.不满意因素 3、在不确定情况下,除了有限信息的影响之外,另一个影响决策结果的因素是()。A.风险性 B.环境的复杂性 C.决策者心理定位 D.决策的时间压力 4、某电器公司决定采取收购方式进入家用空调产业,以分散经营风险,从战略层次或类 型的角度看,该战略属于()。 A.公司层战略 B.事业层战略 C.职能层战略 D.技术运作层战略 5、()是第一个将管理定义为一组普遍适用的职能的人,他认为管理是人类所从事的一种共同活动。 A.明茨伯格B.法约尔C.德鲁克D.韦伯 6、管理中与激励问题有关的公平理论是由()提出的。 A.马斯洛B.麦格雷戈C.赫茨伯格D.亚当斯 7、当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任何不协调或不一致时,我们称之为()。A.态度紊乱 B.认知失调C.知觉混乱D.晕轮效应 8、以下哪一个不是激发组织创新力的因素?()

A.结构因素 B.人力资源因素 C.技术因素 D.文化因素 9、竞争优势是使组织别具一格和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来自组织的()。 A.战略 B.结构 C.文化 D.核心能力 10、在工作设计上,通过增加计划和评估责任而使工作纵向拓展,增加工作的深度。这种方法是()。 A.工作扩大化 B.工作丰富化 C.工作多元化 D.工作纵深化 二、名词解释 11、组织变革 12、非程序化决策 13、差别化战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