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的视觉印象

形的视觉印象

形的视觉印象
形的视觉印象

形的视觉印象

[教学任务]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绘画作品中的“形”与生活中的“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绘画中形的产生及表现规律。掌握在绘画中表现客观物象形体的基本方式与技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创作出反映一定个性的作品。学会从不同观察角度来发现“美”,从各种技法运用中表现对“美”的认知与判断,在尝试各种构图的相关练习中获得绘画造型的实践经验,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赏析绘画作品中的各种表现风格及手段,养成对客观物象形体特征的分析与探究的学习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活动分析

本课的活动从较为单一的物象写生到较为复杂的物象写生,基本上遵循了写生训练的学习规律。第一个活动注重的是学生对物象动态的把握及对绘画造型比例、结构知识的运用,第二个活动更侧重于绘画的构图与主观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

活动一:在这一活动中,首先教师必须选择较为合适的物象作为学生写生的对象,并要求学生能够从自然物象中获得有效的视觉形象,再通过写生的方式将物象组织在画面中。在“活动建议”中之所以提到用盆花作为写生对象,其一是考虑学生在之前就已具备对作品中花朵动态的分析;其二从物象动态的难易程度上来看,由于不同花朵的造型本身就存在难易差别,因此可供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此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联系所学的比例、结构、动态等绘画知识,有机地组织画面,创作出富有动感及旋律的作品。

活动二: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进行写生。学生在超市中能够更自由地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来选择不同的物象作为组织画面的形象,并且在绘画的表现过程中更注重线、面结合的黑白效果;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创作练习更直接地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强化学生写生训练的能力。

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从欣赏画家眼中那不同寻常的美丽世界导入,然后以讲、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逐一展开对形体、结构、比例及构图的欣赏分析及尝试练习活动。从绘画的物象结构与形体轮廓之间的关系探究中,理解物象的外形具有封闭性的特征和正负形;通过对基本形体与形的比例变化的实践,掌握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处理绘画中的形以求产生特殊的画面效果的方法,传递自己的主观意识;在描绘物象形体动态的绘画练习中进一步深入对绘画中“形”的认识;最后通过尝试不同框架进行绘画构图的练习,完成对形的综合处理能力的学习。采用多种尝试性学习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在绘画中对形的观察、塑造及表现的能力,并创作出具有一定视觉效果和创意的绘画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中第9页所呈现的是画家从我们通常视为平常的事物中,通过不同视点的观察,并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观察不但是视网膜印象,它还包含用

眼睛去判断物象的起伏、转折,形体的方位、肌理、软硬等触觉因素。换句话说观察就是用眼睛去思考。画家在绘画中的观察是通过主体意识支配下的一种自主、能动的选择与处理,分解与合成的复合过程。人类视觉方式的变迁导致了艺术形式的发展,而这种认知与视觉能力的发展还取决于其生存的外部世界和教育及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了解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能丰富我们每个人的情感与精神生活,拓展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他人共处的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家的观念是绘画艺术的潜在本质,一幅画可以是完全写实的,但它的真正意义却是通过象征性手段来表达的情感与精神意图。如果说画面的知觉因素来自于人的视觉能力,那么观念因素则取决于人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在绘画中,同视觉因素一样,观念因素也必须通过物质的方式才能够被传达或被实现,而技巧(艺术表现的手段)则是使这些因素得以有机结合的途径。综观几千年来人类所遗存下来的绘画作品,无论是原始人在洞穴中所绘制的壁画,还是当今形形色色的绘画作品,都是以平面空间为依托的。而我们看到的写实绘画中立体的三维空间效果是艺术家利用物体的结构、透视原理及明暗表现营造出来的立体错觉,在触觉上仍然是平面的,虽然它们巧妙地欺骗了我们的眼睛,然而这种视错觉却使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心理与情感体验。通过对形的不同处理能让我们更为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例如教材中的《永恒的记忆》、《舞蹈》和《基督的长袍》等作品。

结构,通常被理解为几何构造和解剖,这种看法导致了普遍的概念化观察与程式化表现。但事实上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结构是一种联系,是形和形、形体和形体、此物与彼物的联系,结构的内涵和外延比解剖或几何构造要丰富得多。譬如,一棵树的干、茎和枝叶结构,动物的皮下组织——肌肉结构、肌肉所依附的骨骼结构等,它们都是客观的而非虚拟的存在,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是眼睛能够看得见的形象。绘画中的结构,在形体上表现为各个形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明暗上表现为各种调子的逻辑关系,以及抽象的排列关系;在构图上表现为不同形状的图形之间的多向联合。此外,我们当做写实艺术核心的结构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特征,那就是发生形变后物象的结构,会呈现出变异的形体和线条轮廓,这种“运动结构”是某物象此一时与彼一时之差别的基本依据。如:同一条腿在站立时裤的褶皱变化与在弯曲时的布褶变化。对结构的理解和把握是绘画中对形进行处理的基础。虽然教材中没有呈现对结构的更多分析,但我们可以从范例中感受到,绘画中的形均来自于对物象结构的把握,不论是西方绘画《呐喊之手》中的手或是《东方敦煌佛教人物的手姿》中的手都是客观的而非虚拟的存在,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是眼睛能够看见的形象,同时也表现出看不见的骨骼。因此,对物象轮廓的强化处理同样也必须建立在对物象结构的理解与观察之上,才能表达“此物非彼物”的形象特征。

教材中通过“图”与“底”的关系再次向我们阐释了绘画中对形的不同处理,能使画家更为主观能动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及思想情感。“思考与交流”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体会绘画中物象“正形”与“负形”的转换与变化所传递的不同意义与新的视觉信息,同时也让学生在尝试中进一步理解物象的外形轮廓在平面上所具有的封闭性特征。而这一点恰恰是绘画中常常困扰我们提取物象轮廓的关键所在。艺术家常常通过改变“图”与“底”关系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绘画意图,即主题。“思考与交流”中由握紧拳头的手构成的“底”与空出

的图形符号(感叹号)的“图”饶有趣味地传达了力量和惊叹的主题。

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曾说:“在自然里的一切形体都可以归纳成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在这种单纯的基础上学习绘画,人们才能画出一切想画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塞尚无疑是正确的。面对大自然丰富、复杂的形体现象,如果没有几何构造的基础,我们很难正确理解和再现自然形态。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中国古代画圣吴道子在用线条勾画人物形象的时候,没有任何几何形体作为依据,同样也能创造出神形兼备的绘画作品。事实上,绘画中找“形”的方式可以归纳为空间分析与平面比较两种,即用几何形体对物象进行理解和通过比例来把握物象的形体关系。因此在呈现比例关系的教学材料中,没有交给学生一个所谓“标准”的比例尺度,而是建议学生通过对作品中物象的基本形和不同比例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探究绘画中如何利用比例和基本形来加强对形的塑造和观察。形体与比例是我们在绘画中用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与归纳物象的“形”的特征的观察方式,而不是尺度。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数的和谐”的理论导致了黄金分割律的产生,其含义为: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与较小部分之比,比值等于1∶0.618时我们能感受到物象具有视觉上的和谐之美。而传统中国画中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和“立七坐五蹲三”、“三停五眼”等均是对绘画比例关系的经验总结。现代艺术中,时装图中模特头部与全身高度的比例为1∶8,或是1∶10、1∶12,卡通画中人物形象的比例就更夸张了,任何比例均成为可能。可见对于绘画中的比例问题,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不同意图的绘画表现需要不同的比例尺度,绘画中的比例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比例是画家用以观察的方法,而不是约束绘画表现的尺度。

教材第12~13页介绍的是绘画的构图知识。构图首先要解决的是要“取”什么的问题,这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回到对物象“形”的观察之中,然后才是如何“取”的问题,即构图的方法。在绘画中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衬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构图是艺术传达的第一步,也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一般来说,构图涉及多种形式法则,是绘画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极受重视。谢赫《六法》中称之为“经营位置”。为什么不说是分布位置而称为经营位置?这说明构图是个要动脑筋,考虑如何安排画面的环节。可见在绘画中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万事大吉,紧跟着要研究主体部分放在哪里?次要部分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题词等等的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宁可没有画到,但不可没有考虑到,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教材中没有把构图局限于三角构图或是水平构图等程式化的构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大量的范例呈现艺术家在构图取舍与经营画面过程中的个性化选择,来说明绘画构图目的是为了表达主题,不同的绘画主题需要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构图方式,现代艺术中多元化的审美观点同样论证了在绘画表现中创新的重要性。

本课教材中一共设置了五个“思考与交流”。每一个“思考与交流”似乎都有不同的关注点,但实际上彼此之间是相互衔接的,始终围绕绘画中的形,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从各个

角度的常识练习中去了解、掌握“形”的产生与表现。前四个“思考与交流”紧扣绘画中的“形”的表现方式与方法,从形的写实与强化到正负形的“图”、“底”转换,从改变正常比例关系的“形”到动态中的“形”;最后一个“思考与交流”则针对构图,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综合考虑绘画中“形”的布局与安排,从不同构图方式中进一步理解绘画中的“形”。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这句名言道出了绘画艺术教学的真谛。通过学习让自己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并借助绘画的技能来表达自己对美的发现,即创造美。世界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为什么艺术家能够从我们平常所忽略的形象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是本课教学的导线,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可以顺着这一思路,将学生引入一个新奇的绘画“形”的世界。本课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握绘画中“形”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形是画家运用独特的观察方式通过绘画的技巧与不同形式表达出来的,它包括三种方式,即简略的形、完整细致的形及强化处理的形。这主要通过阅读理解教材的范例作品及文字来达到目的。形来源于生活,艺术家所表达的形又往往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范例,并结合精心筛选的有关“形”的各种技法表现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站在艺术大师们的观察角度去看世界,去寻找美、感受美,从而产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由此激发对生活中美的关注及热爱。因此本课教学导入的关键在于能否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且自我意识较强,希望通过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体现自我学习的价值,教师可以依据此点,结合当地教学资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选择教学的切入点。例如:要求学生凭借记忆描绘当地某一熟悉的场景,导入视觉形象的轮廓教学;要求从研究卡通形象的比例与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导入比例的教学;让学生从教室环境中选择最能够体现学习气氛的物象,导入构图教学等。

本课教学的重点要把握好如下三个基本知识点:1.绘画中“形”的封闭性特征和正负形的关系;2.物像的基本形体和结构及其比例关系;3.绘画中的构图。在第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以“拳头”围合成一个醒目的“叹号”的范例,让学生尝试以“花”等简单的图形元素去组织表现类似于“句号”、“问号”、“叹号”等图形。此处教师给学生提供参考的图形元素一定要简单、常见,学生才会调动实践经验大胆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上,学生受兴趣的驱使,才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关于结构和比例的教学,则可以首先从比较简单的物象入手,先观察物象的外形轮廓及结构各部分在整个形体中的比例关系,再观察物象动态的“形”,从中理解它的动势趋向及节奏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其形的变化所带来的视觉印象。至于构图的教学,由于绘画中的构图本身是灵活多变的,不同的构图形式可形成不同的视觉印象,根据各人不同的想法,教学中教师可作多方面的尝试。例如:提供几个水果、瓶子之类的简单物体,让学生参照教材的几种构图框架去摆放,在此基础上大胆尝试不同的构图,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对“形”的认识与表现必须通过一系列强化练习方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本

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简单有效的强化训练内容是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关键。至于如何提高学生对“形”的观察的敏锐性,教材中所强调的“图”与“底”的关系应成为教学中关注的焦点,学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够感悟到绘画中“形”的封闭性必须建立在对物象外形轮廓的观察与结构、比例的分析之上,从而由外至内地掌握绘画中“形”的表现技能。当然,教学中能达到此目的的途径是多元化的,但是以往教学中过分强调结构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在绘画中表现“形”的最初视觉印象——轮廓,因此建议教师淡化对结构的分析,而从物象的外形轮廓直接切入教学,让学生在用线来表现物象外形轮廓的练习中认识结构与比例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建议通过三个课时来完成。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比较各种风格及运用不同绘画技法所表现的手开始切入本课的学习,通过欣赏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造型观念,即“形”的存在有赖于物象结构、比例的特征及变化。第二个课时,通过对物象的基本比例关系的掌握,借助几何形对物象形态特征进行解析,并在了解产生动势原因的基础上,尝试对某一比较简单的物象进行夸张、变形处理,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关注形的动势及表现。最后一个课时应了解绘画构图中物象的取舍与不同框架的构图对表达绘画主题的作用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试着对多个物象进行取舍,并参考教材提供的几种不同的构图框架进行创作尝试,然后相互交流、讨论,比较同一组物象在不同的构图中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并分析这种视觉感受产生的原因,更深一层地了解构图和适当取舍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掌握以上三个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物象进行恰当取舍,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学生只有在反复多次的大胆尝试中,才会真正了解取舍的重要性,知道并掌握如何取舍视觉中的形体,这是决定作品是否具有独特视觉效果,是否具有创意的关键。此处主要依靠学生积极的思考、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想象、多次的实践,辅之以教师得法的诱导、频繁的鼓励、恰当的评价来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教案]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观察与提炼物象的“形”,理解绘画中对“形”的不同表现与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掌握描绘物象外形“轮廓”的基本绘画技能;了解绘画中物象外形轮廓的封闭性特征,能正确理解正、负形相互转换的“图”、“底”关系,加深对绘画中“形”的认识;能够通过模仿或借鉴的方式来尝试绘画中对形的强化手段和不同表现方法,初步养成关注生活中“形”的绘画意识。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描绘物象轮廓的绘画技能,了解在绘画中“形”所具有的封闭性特征与正、负形的“图”、“底”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绘画中的“形”与物象的内在结构和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建立绘画中“形”的概念,必须首先认识“形”的产生与物象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养成仔细观察、概括提炼形的习惯,因此必要的训练就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只有在描绘“形”的实践中,学生才能够将知识内化成必备的技能;艺术家笔下对形的丰富演绎

则成为学生深入了解“形”的动力。应让学生通过比较与赏析的学习活动,在探究中理解绘画中“形”的变化与主题之间的关系;通过模仿与借鉴的学习方式,掌握“形”的强化与表现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与解读绘画中的形,进而去尝试表现能传达思想与情感的“形”。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实物、实物投影仪

学生:教材、绘画工具及材料

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符号)

什么是平面设计 什么是平面设计2008-03-15 08:58一、什么是平面设计? 它是用一些符合我们需求的图片及文字,经过艺术创意与技术处理相结合,从而表达出我们所要说明的东西。 二、平面设计的的发展? 从思维手绘操作到思维电脑操作。从部分到大众。 随着科学的发展,电脑己进入了美术设计领域,并且产生了电脑创意这一新生的艺术流派,对于它的掌握是每个人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独特的视觉形象。传统的平面设计是部分的,它只会在艺术家的高超本领,资深的经验中,才会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电脑创意设计系统软件的出现,使平面设计变的扩大化,简单化。它会使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幻想,都有过的瞬间即逝的思想中不甚鲜明的片断,靠我们自己去实现创造出来。 三、电脑创意设计的优势: 利用它可以完成摄影与绘画的双重效果,而且它提供的是一种可以人机交互的创作的过程。使我们的完成幻想中的世界的再现,不会成为很难。而且它的许许多多的设计手段及特殊功能,为我们在很大程度中都提供了半成品。 由于电脑创意融合了人的幻想、电脑科技、美术技巧、教学方法,所以使它又成为了一种新生的职业——电脑平面设

计。 我们身边的街头广告,手里的传单,手提袋,报刊杂志,媒体的宣传,以及我们在就餐时的餐卡、名片,从大到小,从时间到空间,这一新生职业,早已化为一种信息手段充塞了我们的生活。 四、电脑是怎样辅助我们进行平面创意设计的呢? 人们开发了许多的应用软件,我们称之为电脑创意系统软件,这些应用软件中集合了我们所要使用的8220;工具8221;和8220;纸8221;,以及8220;颜料8221;等,我们只需将它们掌握,另外电脑应用软件中集成了许多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它们利用起来丰富我们的创意。电脑创意设计的优越的地方还在于可以随时随地修改;可以使用丰富的颜色,任意调配与使用,不需要我们专门去找;而且速度快,效率高,商业性前卫,更符合人们的生活,文化的需要。 五、那么如何会成为一名电脑平面设计人员呢?如何更好的成为平面设计者呢? 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人员呢?我想,只要你热爱生活,对于这个行业感兴趣,加之一点付出的汗水,你就可以。电脑的操作,要远简单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但它又要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我们有文化知识,我们能学会科学知识,我们有信心,每个人都有联想,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一职业的成员。

伍嘉欣教学设计眼和视觉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江义中学初一生物科组伍嘉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眼和视觉,本节课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之后,向同学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2)能说出视觉是怎么形成的。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2)渗透爱心教育。 3.教学重点: (1)描述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4.教学难点 (1)视觉的形成过程 (2)近视的成因。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学生对“眼睛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能力。 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法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课堂上,我把课堂授课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主要作引导性点拨,其余更多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下到小组和学生共同探究,参与学习讨论,最终让学生达成目标。

高一美术 形的视觉印象教案

美术教案 教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 课题:第一单元《绘画中的形》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讲绘画中物象的造型问题,以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展开对物象造型所涉及的比例、透视、结构的分析和尝试练习,然后在学生分析、理解、练习的基础上,产生对绘画构图、形象组合、相关物象形象的个性化表现的探讨和研究学习。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争取在全面讲授课题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于物象形的观察、分析、理解和再创造能力,并能掌握一定绘画技能和技巧,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一定创意的、一定视觉效果的并能体现出学生个人个性化的绘画作品。 自我处理教材:教材的几点思考:①本课是绘画课的入门基础课,包含造型训练的基本技能,如观察、分析、处理等,在学生尝试动手的活动中,又涉及些绘画的基本技巧,所以学习的量“多”。②教材从学生欣赏感受出发,要能明白绘画造型中形的基本特征,如轮廓在绘画中的平面性、封闭性、形的形状和形体的关系、构图的取舍和动势等,所以学习的课题“大”。③本章节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又有拓展能力内容,充分体现出教材的“新”。④考虑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把教学活动的设置同教材内容、学生学习的实效和课改结合起来,所以教学要能“巧”。教学实际情况的几点考虑:①一个教学班的全面性教学的考虑,要做到学生人人动手,知识和技能传授要适中一点。②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的实效性,课题要分割组合,符合绘画造型学习的特征,也能保证学习层次和深度能循序渐进。 ③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在教学考虑范围之内,教学内容的难度可能要降低一些。针对以上的教学思考,我把教材分成三大板块:形的基本形和比例,形的结构和透视,形的构图组合和动势,用三个课时完成本章节的教学工作。大致的教学过程是(见表格): 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改策略 欣赏感受导入展示、示范、讲解、 设问 观察体会、 观察分析理解展示、讲解模仿、讨论交流、练 习自主、合作、探究、体验 模仿体会尝试示范、点评 研究拓展创作 具体实施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从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入手,学习并掌握运用绘画的观察方法,在模仿教师绘画方式的基础上,能够把生活当中简单物品的基本形和基本比例画出来,一并在实践练习的过程当中掌握一定的绘画基本技巧。 学习方法和过程:①学生要能运用观察、分析比较、体会、模仿等学习方式完成一定绘画技能的训练;②在过程当中,学生要能主动地和他人进行交流探讨,以此来加深自己的绘画感受,并形成自我的学习经验; ③学习按感受——分析理解——模仿——讨论交流——拓展探究——研究创作的过程完成。 情感和价值观:①通过对绘画造型的技能学习和训练,由“画不好”、“画不准”朝逐步提高的方向发展,从而增强自己的绘画信心,培养良好的绘画兴趣和爱好。②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当中,培养自己能听取意见、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从他人那里获取学习的灵感和经验,从而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①绘画造型中基本形和基本比例的观察与分析掌握。②快速把握基本形和基本比例的绘画技巧。③怎么样从基本形和基本比例的角度出发,进行有个性化的绘画创作。 教学用具:教科书、相关参考资料、教学辅助用品(苹果、陶罐、相关投影图片)、画板、素描纸、宣纸、铅笔、毛笔。 学生用具:课本、铅笔、图画本、一只水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形的辨别)

增强记忆力的10种方法

增强记忆力的10种方法 记忆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有的擅长看(视觉型),有的人擅长听(听觉型),有的人擅长用嘴和手(运动型)等等;比较常见的是混合型的记忆方法,而这种方法的记忆效果最佳。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功能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开发和利用,人的脑细胞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人的许多能力的培养,大多要从掌握方法做起,人的记忆能力之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记忆方法的差距引起的。人们通常使用的记忆方法,多是运用了大脑左半球的一部分功能而已,右半球的功能只是偶尔被利用一下。 人的记忆潜能从理论上讲是无限的。有的人记忆力好得出奇,是因为他们能天长日久地训练自己的记忆力,脑子中的记忆方法越来越多,结果,记忆力就越来越好。因此,要想成功地改进孩子的记忆能力,关键在于要加强记忆方法的训练。 1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叫做理解记忆法。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有些材料,如科学概念、范畴、定理、法则和规律、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人们记忆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理解记忆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确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赖于小学生对材料理解的程度。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实验证明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为了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历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真是费力不讨好。 理解记忆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记忆材料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向孩子强调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死记。 2利用直观形象进行记忆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和研究,小学生擅长于具体形象的记忆。直观、形象的东西,尤其是视觉映像,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当孩子记忆一些抽象的东西,尽可能与具体、形象的东西结合起来,在形象的基础上,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共2篇).doc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共2篇) 第1篇: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具有大众化、后现代性等特点,在视觉文化冲击下,视觉媒体成为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以初中美术教学为主题,简述了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就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展开了分析,以期能对初中美术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视觉文化;初中;美术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视觉化、图像化,视觉文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多媒体视觉

表达方式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束缚。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就视觉元素、视觉文化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从初中美术教学视角来看,视觉文化有何意义呢?笔者在此做出了回答。 一、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 顾名思义,视觉文化指以图文声像等视觉符号为视觉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传统的视觉文化以语言文字和印刷媒介为支撑,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比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直观、生动。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融合了更多的视觉元素,并且,许多文字化的东西都被转化为图像,这也给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从小在多媒体视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青少年,在思想和审美方面也深受视觉文化影响。如与文字相比,初中生更乐于接受多媒体视觉文化。在多媒体时代,多媒体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依托于校园网建设和多媒体教学,许多视觉元素也走进课堂。初中美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过,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教学内容单一,而且,教学模式单一,美术教学以美术欣赏、学画和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根本不受关注,美术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将多媒体教学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借助丰富多样的视觉元素使美术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可以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还可以给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带来多重刺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许多教师都积极提倡将视觉元素用到美术教学中去,以解决美术课

眼和视觉教案

《眼和视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中的第六节第二课时。在上一节学生了解了透镜的光学性质,探索了透镜的成相规律,以及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延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上节课透镜的知识,了解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总结出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另外还有人类视觉上的限制。这四个板块之间相互衔接,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下的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对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知识点兴趣大。学生通过学习,已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在设计眼球结构的教学时,关于眼球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边看图边学习。学生对成像原理的物理知识知之甚少,而视觉的形成却需要光学成像的知识作基础,而且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只需了解光线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发生折射、汇集一处形成物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被近视困扰,他们对近视的成因、预防和纠正的兴趣较大。之前学生掌握了透镜的成像原理,这为下来学习近视远视成因打下了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从饮食到习惯的形成有所进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点: 眼睛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 四、教学难点: 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能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知道近视远视的矫正。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文字描述制作模型,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等小实验,观察能力增强,学会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描述 (3)可以将生活中的照相机成像原理和眼睛成像原理进行联系记忆,类比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意识和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学生通过自学眼球的结构,增强了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加强学习的兴趣。 六、课前准备 眼球模型PPT 七、教学策略: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对眼球结构的掌握。通过提问、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的放矢,教师认知新知识;鼓励学生创新与实践应用新知识。配合形成性评价,即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过程 规则说明:同学们,今天呢我们整个上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小竞赛,根据座位,每两列合为一组,进行比拼,参加不同的环节,积分最高的小组获得胜利。由班长计分。 游戏开场:蒙眼画图

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训练方法

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训练方法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这两种记忆,什么是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有哪些训练方法呢?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视觉记忆: 视觉记忆力是指对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即个体对视 觉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能力。比如孩子上周在公园看见一条狗,过几天你拿出 这条狗的图片,他会立刻认出这条狗是上周他在公园里看见过的。 这种能力称之为再认。如果更进一步,孩子能用语言把所看见的狗的形象描述出 来或者用笔画出来,这就是再次产生这个形象的能力。视觉记忆力对孩子的思维、理 解都有极大的帮助。如果一个孩子视觉记忆力不佳,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效果。我 们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复述、组织、比较等方法训练孩子的视觉记忆力。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的记忆力要比幼童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青少年能利用理解、回忆详述、 想象等方式把零散的材料联系起来,使它们相互产生关系,再用各种形式重新组织材料,有效地使用视觉形象。 视觉记忆力不良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的表现: (1)看过的生词,总是记不住怎么写。 (2)不能顺利地阅读课文,读不了完整的句子。 (3)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如果同时做两件事情,总会忘记一件。 (4)上课时精神不集中特别容易分心。 (5)写作业时经常出现拼写错误。 (6)在书写时总是看一笔写一笔,或是看好几笔才能写一笔。 (7)在生活中经常记不住东西放在哪里,总是满屋翻遍了才能找到。 家长对孩子的视觉记忆力训练应注意:(1)在对儿童的学习记忆训练中,趣味性是 不可或缺的,因此无论在选材上,还是训练过程中都要坚持“快乐学习”的原则。表扬 是巩固儿童记忆举的有效方式。(2)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儿童知识经验少,对 问题的理解不深,所以选材一定要由易到难,家长不能急于求成。(3)要以培养儿童正 确的记忆方法和习惯为主要目标,不是过分强调是否背会了某篇文章。(4)虽然记忆的 连贯性很重要,但每次记忆的时间不可过长,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

200506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清华)

载于《清华美术·卷3》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118-124页。 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 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图像表征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甚至出现了“图像霸权”。因此美术教育必须更新美术观,并认识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美术素养”,即处理图像信息的“视觉读写能力”。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国际化语言,美术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语言学科同等重要,应当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 关键词: 视觉文化美术语言美术素养人文性质视觉读写能力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多年以来,各地都推出了一些新教材,也出现许多好课例,成果卓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有的教材加入了造形要素的内容,却并未关注这造形要素对作品乃至人的审美心理有何影响;有的教材广泛选入了现代艺术、流行艺术、商业艺术和大众艺术,具有时代感、新颖性,却没有文化层面的判断和鉴别;有的课注意了材料的多样性、学生的兴趣和活动,却缺乏美术要素和内涵;有的老师责问:“美术课到底还要不要美术知识和技能?”然而他在实施新课程时怀念的依然是写实的素描和色彩……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之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术观”、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美术教育所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意义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视觉文化时代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而且,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这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 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不同时代。 文明起源,人类莫不依赖图形(或象形文字)记载文化。随着“图”和“文”的发展和分离,二者显示出不同的功能。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图”和“文”一贯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两种主要方式。由于传统印刷技术的限制和科学理性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难点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教具准备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附:板书设计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一、眼与视觉(第二课时)(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主体内容:指出近视的

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陈皎眉

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 陳陳皎眉教授( 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教授 ) 壹、前 言 二次大戰後,德國開始將男女分班改為男女合班上課,目的是為了促進兩性自然互動,並實踐法律上保障﹁男女平等,不分 性別﹂的原則。但由於傳統上對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長期的合班上課,反而使得女性受到壓抑,自我發展受到限制。 研究指出教室內上課不公平的現象包括:老師叫男生回答問題的機率,比叫女生多一倍;由於男生的主動性,不論責罵或讚美,老師關注的焦點明顯的放在男生身上;女生發表意見較容易被打斷;女生的作業成果較易受到男生取笑;男生功課好,老師認為他天資聰穎有才氣,女生功課好,老師認為她用功守規矩。 奎思娜 (Lee krasner , 1908 -1984) 是美國一個出色的抽象畫派先驅,求學時便已展露出獨特的才華。但在那個充滿性別歧視的 年代,即使她所畫的畫再好,卻常常得到﹁畫得好極了,一點也看不出來是出自女人手筆﹂這類令人啼笑皆非的讚美。 台灣早期(例如日本時代) ,老師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職業,與醫生一樣,一般人都尊稱他們為﹁先生﹂隨著時代的變遷,國 民義務教育年限延長、國民所得增加、新思想的傳入,女性受教育的機會也隨之提高,教職這個行業相對的有愈來愈多的女性投 入。現在教師人數中,幾乎有一半以上是女性。令人不解的是,老師這個職業聲望,不但不如以前那樣的受人崇敬,反而常有被貶抑的傾向。這到底反映了什麼現象? 男生真的就比女生聰明,比女生特別嗎?女生做的事情或職業就比較不重要嗎?一個人的性別天生就決定了他做什麼比較適 合,或應該做什麼嗎?還是一切都只是社會傳統的偏見?因為兩性在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的重視,而影響了兩性的發展,造成日後 明顯的差異?

视觉设计基本要素 VI 视觉识别设计的美学形式与特征案例知识

案例 2016年04月

VI-视觉识别设计的美学形式与特征 VI(Visual Identity)即企业“视觉识别设计”,它是CI-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Identity)的重要组成部分。VI作为CI设计中最直观、最外显的部分,以其独特的美学形式和特征而被称之为企业之“脸”。研究、认识企业的这张“脸”,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及公众识别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VI设计中的视觉形式美 VI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种,隶属于视觉艺术,因此,视觉艺术的构成法则和规律也多适用于VI设计。视觉艺术的重要本质是视觉形式的创造,视觉形式的创造决定着VI设计的生命,并常以“标志”的形态突出地表现出来。 “标志”(Symbol)作为传播信息的符号,是VI系统的核心和基础部分。它可以集众多信息于一身,在瞬间传达出所代表的意义和所承载的理念。从类别上看,标志可分为商标、纪念章、会徽、校徽、个人标志等多种;从形式美的构成法则上看,标志是在空间中将重复、对比、调和、对称、均衡、渐变等多种构成手法借由力的关系组织起来并形成符合人的审美要求的视觉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美特征。 以“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为例,由香港著名设计家靳埭强先生设计、1986年开始使用的现有的中国银行标志,从创意构思,到构成形式都显示出独特的形式美特征。在创意构思上,靳埭强先生受到编结红绳的古钱启发,将标志设计的母题定位在中国古代钱币上。其中钱孔与红绳巧妙地构成一个“中”字,由此寓意中国。古钱币则代表银行业,中线象征联系,外圆则象征全球发展,整体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 从设计元素的构成形式和组织方式上看,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外部的“圆”与内部的“方”构成了力的对比关系,而且这种对比是在调和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比是互为相反的两种因素设置在一起所产生的现象,如运动-静止,刚硕-柔软,高-矮,强-弱等。而调和是将两种或多种矛盾因素趋向于一致的手法。调和可以使各种差异因素寓于统一之中,产生和而不同的张力和节奏感。中国银行标志中“圆”与“方”本身的对比关系被方形外部的弧形削弱、融合,它的构成角度恰好使原本两种冲突的力达成和谐一致的走向。此外,标志的对比因素还体现在面与线的关系上。在整体上,中国银行的标志由于线条均匀,走势平稳,空白均衡,因此呈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面”。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这个“面”是由均匀的“线”围绕、运动而成。正是这种“线”与“面”的对比关系,增加了画面的跳跃感,时而动、时而静,打破了标志的对称所带来的绝对的平衡和稳定,在动静之间构成了节奏和韵律的美。 从色彩上看,中国银行标志采用中国传统的吉祥色红色作为基本色调。色彩是视觉形式的物质媒介,它与其他形式一样,是艺术家表达情感、与自然界沟通的有效手段。色彩被喻为感情的语言,眼睛的“诱饵”。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表明,色彩不仅能引起人们大小、轻重、冷暖、膨胀、收缩、远近等心理物理感觉,同时能够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联想。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颜色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如红色在人类的原始时期,就“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1] 在象征的意义上,红色代表吉祥、幸福,象征活力、愉快和庄重。中国银行采用红色作为标准色,一方面表达了中国传统的祈福平安的心理诉求;另一方面则表达了锐意进取、顽强稳健的创业精神。简洁淳朴的红色标志与郭沫若先生所题写的“中国银行”四个黑色书法体相结合,相得益彰,使标志整体上散发出强烈的民族性和现代感。 二、VI设计中的审美特征 与其他平面设计相比,VI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1、真与美的结合

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平常我们说的错觉是怎样形成?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1]错觉又叫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干扰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错觉可以发生在视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知觉方面。如当你掂量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块时,你会感到铁块重,这是形重错觉;当你坐在正在开着的火车上,看车窗外的树木时,会以为树木在移动,这是运动错觉等等。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用具利用了人的特殊视觉特点?雨点落下看来像直线,都是视觉暂留现象。 在荧光屏上,电视图像是几十万个图元按一定顺序轮流发光形成,然而人们感觉的是整幅画面整体发光,而且是连续画面印象的感觉,正是利用视觉暂留效应的结果。 电风扇慢速和快速时,扇叶转著使人眼花撩乱,一点儿也看不清楚。 而换到中速时,突然发现电扇的转动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扇叶在缓慢地反方向转动!这是怎麽回事? 在一个黑暗的房间裏,把灯打开并凝视灯泡大约10秒钟。你要站在距离灯几十公分到几公尺的位置(如图)。关电灯,你将会继续看见点亮的灯泡。 当目标消失后,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你的双眼能继续看见目标。这种持续的幻影的现象使我们能够看电影和电视。放映的影像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静止照片组成的。通过显像管中的电子流,把它们扫描在荧光屏上。 电影、电视就是利用我们眼睛视觉暂留的特性而设计的。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当我们欣赏电影时,投影机会在屏幕上每秒钟匀速播放 24 格静止的画面。 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感觉到第一格画面还未消失,第二格画面便出现了,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产生逼真的动感。於是屏幕上的影像就好像是连续的。当我们开着日光灯时,看室内旋转的的电扇叶,会出现视觉暂留现象. 而在自然光下看到高速旋转的车轮或飞机的螺旋桨,也会出现视觉暂留现象,对吗? 在房间里把灯关掉,拿着手电筒快速地旋转,你们会看到一个光环,这也是视觉暂留的一种现象。

视觉注意力训练方法是什么

视觉注意力训练方法是什么 孩子的视觉和注意力是比较关键的部分,在孩子的成长发育期间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视觉和注意力的训练,平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手工或者是观看图画,做亲子游戏等活动,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使孩子的视觉和注意力更加集中,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也很好。 ★视觉和注意力的训练方法 ★针对性训练才有效果:健知注意力提升课程先通过一个评估量表初始定制课程方案,再根据训练结果反馈动态调整方案,为每个学员个性化定制最高效的训练提升方案。 ★家庭训练容易坚持:注意力训练就像锻炼身体一样,每天30-40分钟就足够但需要长期坚持,健知训练课程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并且趣味性高,依从性好课程完成率很高。 ★不只是提升注意力: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往往在学习相关的感知觉功能和读写能力方面存在落后,训练课程包含注意力提升、感知觉提升和读写力提升三大部分,全方位提升注意力和学习能

力。 ★在线训练+教材训练+家庭教育指导科学搭配:在线训练采用计算机小游戏的形式,主要进行需要控制素材呈现时长,记录反应时间的训练任务;教材训练主要进行需要动手动笔,动脑筋 规划执行的训练任务;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围绕孩子在日常学习和 生活中的注意力问题的教养方法、辅导方法和亲子关系进行指导。 1、注意力与学习相关的感知觉功能训练,分为五大训练模块:注意力,记忆力,视知觉,协调性,执行力。每个模块下面又分列为若干不同的训练模式和难度阈值。 研究表明,注意力与感知觉功能与多种学习进程相关,训练课程通过个性化的注意力与感知觉功能训练,提升注意力与学习相关的感知觉功能。主要包括:主动注意力(注意察觉、注意维持、注意瞬脱、注意广度、选择注意、分配注意;打开学习的知 觉门户);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工作记忆(增强信息的存取);视 空间感知和运动整合(阅读、书写、视听转化的基础);协调性(手眼协调、感觉统合;阅读、书写的基础);执行力(策略、排序、逻辑;文意理解和数学思维的基础)。通过训练后注意力缺陷与读写

浅谈视觉文化视野下的高校美术鉴赏教育

浅谈视觉文化视野下的高校美术鉴赏教育 摘要:美术鉴赏使人们对人类文明史和人类发明创造的智慧进一步认识、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懂得艺术的人都能够成为鉴赏家,因为鉴赏需要的是不断地学习,接受再教育,但是在当前视觉文化的冲击下,美术鉴赏教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那么美术鉴赏教育将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的挑战,本人就视觉文化对高等美术鉴赏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在视觉文化视野下高等美术鉴赏走出困境的途径,希望能引起对高等美术鉴赏感兴趣者的拜读。 关键词:视觉文化;美术鉴赏;教育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首要目标,那么,美术教育借此机会,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了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美术鉴赏研究机构越累越多,那么美术鉴赏教育也就有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视觉文化的美术教育是美国艺术教育界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背景下,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现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审

美观和审美价值,。面对视觉文化冲击,美术鉴赏教学将如如何适应这个环境,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二、视觉文化对美术鉴赏教育的影响 (一)人们对美术鉴赏教育在视觉意义发生了变化导致了误读 随着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观看的方式、场所以及手段都发生了转变,数字图像的出现改变了原本与摹本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对艺术追随者对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的敬畏感的消失,展示性与消费性成为图像存在的主要价值。这种娱乐性和消费性使审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大众得到了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的审美体验,充分享受着各种形式的文化大餐,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美术鉴赏的意义产生误读,审美感悟不仅仅是达到大众娱乐和消费的目的,而是通过艺术鉴赏体悟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意义,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所以当下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必须导入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审美准则,用以防范视觉“浅阅读”所造成审美趣味的走低。 (二)美术鉴赏教育在视觉文化多元化中受到的冲击 现代媒介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读图时代,已经导致了新的艺术形态的崛起和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兴起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严重冲击了传统课堂的师生教学模式.颠覆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可以

形的空间及质感教案

形的空间及质感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绘画表现空间的透视、遮挡、明暗等知识,了解艺术家打破常规思维方式,运用各种方法构建新的视觉形象的理念。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借鉴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理念,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情感,创作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导入: 空间的概念:(课件:冷军《丰碑》)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美术上的空间概念有内外两层含义:形体结构内部—内空间,形体结构外部—外空间,美术着意于对形态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而着眼于物态外空间,即物表与环境关系的刻画,是诉诸视觉空间的艺术。在美术中,空间表现为多维性的层次。“线”是一维空间,“面”是二维空间,“体”是三维空间,含有时态和内在空间内容的称四维空间。虽然绘画的表现力是在平面的二维空间展开的,但我们却创造了三维空间效果的画面,这是艺术家利用各种造型因素营造出来的幻象,可以说只是巧妙地欺骗了人们的眼睛,而人类在欣赏绘时正是在这种错觉中获得了丰富的感受。 冷军的油画《丰碑》深入细微的刻画,让我们感受到真实可信的空间。一.体积的形成: 体积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透视的近大远小的原理和前后遮挡的方法是其中重要因素。 1.遮挡: 是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前后空间关系在画面中的最直接表现,这种形式让我们很容易体察到物象体积地存在。 (课件:苹果、书、树杈、广场前的人群、中国画)前面的苹果遮挡了后面的苹果,上面的书遮挡了下面的书,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厚度和空间的存在,甚至一个物体身上也有遮挡现象,众多人物只露出半个甚至更少的形象,正是这些被遮挡的人物使我们更加感觉场面的宏大,中国画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2.透视:近大远小的原理是空间形成最直观的现象。 (课件:宫殿)看着一栋栋相互紧挨、相互遮挡、近高远低的建筑,是否体验到广场的空间感? 二. 体积的表现 1. 透视 读书15页,让我们按照书上介绍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当实践证明书上所写正确的时候,老师介绍,这就是透视现象,许多画家常常巧妙地运用透视关系来强化物象的体积感,透视现象有多种,不同的透视现象与我们观察物象的视角和位置有关。看课件,(课件: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曲线透视),透视主要有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二类,这几种现象都属于焦点透视,西方绘画主要使用这种表现方法。(课件:林荫道和成角透视图)近高远低的树最后消失在视平线上,是典型的平行透视。中国画对散点透视法比较强调。(课件:清明上河图,散点透视)

因为视觉记忆差

写字慢 一、因为视觉记忆差 孩子写字太慢可能是学习障碍导致的。孩子写字太慢是由于孩子可能存在“视觉——动觉统合能力”发育迟钝造成的。在小学,培养孩子读、说、写、算的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所以,老师经常留抄写的作业,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反复地练习,熟悉课文、公式、词语或汉字,一般抄写遍数都不会多到让孩子承受不了的地步。可是有些孩子,看上去聪明伶俐,可在完成书写任务中却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每次进行书写就感到头疼,往往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才能完成作业,然而所写作业的质量不高,以前出现过的书写错误还重复出现,看上去好像做作业时根本不过脑子似的。这样的反复书写练习不仅没有达到熟悉的目的,反而变成象“上刑”一样难受。 从心理教育角度来看,孩子书写慢的根本原因是学习能力的缺乏或落后。首先,在写字时,视动统合能力——暨眼睛与手的动作统合能力发展的水平是最重要的。由于孩子动作很慢,手眼协调能力差,他们便不爱动手。对他们来说,只要不是需要动手来完成的作业,他们就没有什么困难。其次,写字慢还涉及一个视觉记忆能力。那些写字能力差的儿童,常常需要写一个字看一下书,不能同时记忆较多的字。在心理学上,这种对视觉材料的瞬间记忆能力称为视知觉记忆能

力。许多小孩子视觉记忆能力落后,别人看一眼能记下五六个字,他却只能记得两三个,为了补偿这种缺失,只得反复抬头看书,当然写得比别人慢很多。 教师和家长要认识到他们在能力上存在的障碍并非出于他们的主观愿望,也不是由于不专心,不动脑子的问题,而事实是他们是需要帮助的孩子,大人要行动起来帮助他们克服缺陷,提升学习能力。如:给孩子呈现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其观察5-10秒,然后收回图形,请他再用笔凭借着头脑中留有的视觉印象画在纸上,随着呈现的几何图形的难度的加深或呈现时间的逐渐缩短,孩子瞬间视觉记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有意识的训练。当然,有一些类似的训练也很有效,如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做着色,或指出某个图形的缺失部分,大一点的孩子做一些实物的分类练习或拼图游戏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除此之外,练习比较物体的大小,形状,重量,质地的特征,并用手去触摸物体来验证视觉结果,也有助于儿童锻炼视觉记忆的能力。 提高能力是提高写字速度的重要方法。孩子写字速度慢,往往和他的观察能力有关,因此,要训练观察能力。先是训练看一笔、写一笔,然后训练看一个部件、写一个部件,再训练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孩子的能力提高了,写字速度也会相应地提高。

《凝练的视觉符号》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邢台市第二十八中学李真真 课题凝练的视觉符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标志的意义、特点、构成要素及表现形式等基本知识。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标志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方面: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 重点了解标志的表现方法和构成形式, 引导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用自己的手绘制图形,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恰当的表达。 教学方法尝试、合作、实验 教学过程 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周末都喜欢做些什么事? 学生:········ 教师:有同学说喜欢逛街,可以买自己喜欢的衣服。那请同学们辨认一下这几个图标是什么? (展示标志图片)阿迪达斯,匹克,鸿星尔克,李宁。 教师:我还听到有同学说喜欢在家看电视,那你们肯定对各个电视频道很熟悉了,能告诉我以下几个标志分别是什么标志吗? (展示标志图片)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宁夏卫视,隆德卫视。 教师:还有同学爱吃零食,那你们说这些图标代表了什么?(展示标志图片)康师傅,喜之郎,夏进,哇哈哈。 教师:为什么当你看到某个图形时,就会想到一些事物? 学生:因为这些标志代表着某些产品。 教师:对,因为这些图标是专门为某些产品设计的,为了让人们更好的认识记住他它们。这些特殊的图标就是标志。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如何认识标志如何设计标志。 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 教师:看了刚才展示的标志,我们知道标志在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广泛,请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的标志。

学生:········ 教师:对,大家很关注周围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一些标志,说了这么多,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课件展示各种标志和分类,请同学相互连线。)大家做的非常不错。做完这个游戏,我们知道了标志分为七类:1、体育类; 2、政治文化; 3、公共服务、公益类; 4、商业类; 5、科技类。 接下来我们去认识一下标志的三种表现形式。 1、具象(以1948伦敦奥运会会徽为例讲解) 2、意象(以2000悉尼奥运会会徽为例讲解) 3、抽象(以奥运五环为例讲解) 教师: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标志五花八门,但总结起来只有三种组合方式:图形组合,文字组合,图文组合。(课件展示图例) 大家看这是什么标志?(课件展示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学生:······· 教师:对,看来大家都知道,那你们知道这个标志的含义吗?(课件展示“京”字的演变过程) 首先我们选用北京的“京”:表明地点,“京”字在北京随处可见。这里用汉字,是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文化的象征。而“京”字的表型手法用了我国传统的印章、篆刻手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诚信的象征。刚才我们学了三种组合方式,请大家告诉我,这个标志用了哪种组合方式? 学生:······· 教师:对,这个标志是将图形与文字相结合。我们看看这个“京”字的形状像什么呢? 学生:运动的人形。 教师:对,以运动中的人形体现奥林匹克精神。那选取红色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 教师:第一点,我们知道这个标志采取了印章的表现手法,而印章用的印泥一般是红色的。第二点,红色是我国很传统的颜色,人们都非常喜欢,那红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红色表达喜庆的感觉。 教师:说的太好了。现在我们知道原来一个小小的标志有这么多含义。那它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首先,设计信息的收集;第二步:设计元素的综合分析;第三步:设计图形的确立;第四步:设计信息的准确传达;最后就把它们整合在一起。 好了,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标志的知识,是不是想要尝试着自己去设计一

视觉记忆训练

视觉记忆训练——我们来找碴儿 温馨提示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您们好! 本次智力保健训练课程就是视觉记忆力的训练。 视觉记忆训练活动介绍: 1、什么就是视觉记忆训练? 视觉记忆训练就是指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与提取,即个体对视觉经验的识记、保持现有的能力。(比如:孩子在动物园瞧到小猴子,过几天当她在书上又瞧到小猴子,她就会认出这小猴子就是它在动物园里瞧见过的,这种能力称之为再认。如果更一步,孩子能用语言或动作把所瞧见的小猴子的形象描述出来或者用笔画出来,这就就是再次产生这个形象的能力。) 2、为什么要做视觉记忆训练? 经过一些案例的分析,绝大多数儿童尽管正常,但由于大脑的协调性差,影响注意力与记忆力等能力,因而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有这些问题的孩子在幼儿时不会有明显的表现。(视觉记忆力不良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的表现:说不了完整的句子;上课喜欢动张西望;在生活中经常记不住东西放在哪里,总就

是到处走;瞧过的东西,总就是记不住等)这都就是记忆力缺乏的表现。曾经有人说过,没有记忆,人的大脑永远就就是一片空白。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不过增强记忆得从幼儿时期做起就是最佳的。而视觉记忆的效果在所有感官记忆中效果就是最好的为70%、 3、宝宝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视觉记忆? 能够从视觉线索上回忆什么东西被移动过,回忆刚才瞧到的什么,并通过回忆将不完整的图拼好。 训练目的: 一、训练孩子短时记忆能力。 二、训练孩子的视觉记忆能力。 三、训练孩子的视觉记忆,逐步提高孩子的记忆精确度片拼好等。 在活动中我们需要您配合的就是: 家长可先引导宝宝瞧完整的动物形象图片,然后引导宝宝观察不完整的动物形象图片,找出它所缺少的部分,并画在相应的部位,游戏反复进行。有的宝宝可能寻找多次才获得成功,爸爸妈妈决不能急于求成,应让宝宝反复地尝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