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货管理理论综述

存货管理理论综述

存货管理理论综述
存货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对于这个议题,目前的众多研究至今尚没有一致的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一、引言 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

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 第一,William R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第三,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这三种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概念。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会计学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理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任课教师:刘静 开课时间:2014年9月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维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转以及提高资金运转效率的主要动力,在企业各个发展周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选择以及其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如何发挥企业财务战略在其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是企业财务战略在多年研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借以对企业财务战略相关研究的梳理,进一步不断的深入财务战略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作用,不断突破财务战略对现有企业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企业发展财务战略环境 一.财务战略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发展渊源是随着企业战略发展而来,基于对企业战略的不断重视以及企业战略中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财务战略才得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被不断的细化和研究。 美国学者Ansoff 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之后,企业战略在企业大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的被研究界关注,在之后的14年,Tom Copeland (1990)学者再次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伴随公司管理的不断发展已经在思维和行为上不断的得以融合和发展。[1]在此之后,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对企业战略中财务战略的研究,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断的被提到了新的研究层面,关于财务战略的定义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E.F.Harrison 与C.H.John (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将财务战略定义为“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2],。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3]。我国学者杨学义, 武笑坷(2009)指出,广义的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的筹集战略和所筹资金的管理战略, 狭义的财务战略仅指筹资战略, 包括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分配等政策。[4]之后随着对财务战略定义的越来越广泛

采购管理概述

第一章采购概述 ?采购的含义 ?采购的地位和作用 ?采购的差不多程序和原则 ?采购治理研究的必要性 ?采购治理的进展趋势 1.采购的含义 采购的差不多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采购是买东西,广义的采购是指除了以购买的方式占有物品以外,还能够通过其他途径取得物品的使用权。 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采购是从资源市场猎取资源的过程 (2)采购是商流过程和物流过程的统一 (3)采购是一种经济活动 采购的相关概念: (1)订购、购置和购买与采购的区不 订购是采购过程的一部分,购置一般用于固定资产和设备的采购,购买要紧是采购中的商流活动。

(2)供应:包括采购、存储和接收在内的更广泛的含义 (3)开发原料来源:包括查找供应源、保证供应的连续性、确保供应的替代源等 (4)采购治理:对采购过程的打算、组织、协调和操纵 2.采购的范围 采购的范围是指采购的对象或标的,按其对象的不同能够分为有形采购和无形采购。 采购的对象还能够分为直接物料和间接物料。直接物料是与最终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物料。间接物料是与最终产品不直接相关的商品或服务。 3.采购的地位 采购差不多成为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猎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已由战术地位提高到了战略地位。 (1)采购的价值地位 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治理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 (2)采购的供应地位 采购是整体供应链治理中的“上游操纵”的主导力

量 (3)采购的质量地位 采购物料不只是价格问题,更多的是质量水平、质量保证能力等。产品的质量专门大程度上受采购品质量操纵的阻碍。 4.采购治理的作用 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 (1)直接作用 从实际成本的节约提高企业利润 提高资本周转率 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及组织结构的改革 提供信息源 (2)间接作用 间接贡献通常比直接节约的资金更加重要 产品标准化 减少库存 增强柔性 对产品设计和革新的贡献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 究综述 FXXXXXXXX XXXX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21世纪这个企业间拥有激烈竞争的时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最重要保证。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企业如何根据不同的企业战略而进行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所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关键字: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六大版块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德鲁克1954年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后出现的。1958年,怀特·巴克(Wright Bakke) 出版了《人力资源职能》一书,首次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普通职能来加以论述。此后,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流派他们从不同侧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综合起来,可以讲这些概念归纳为五类: 1.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出发来解释它的含义,认为他是借助对人力资源 的管理来实现对组织的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技术与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 织目标的活动(Mondy and Noe,1996)。 2)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功能,促使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已达 成组织目标(Schuler,1997)。 3)人力资源管理是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2.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或承担的职能出发来进行解释,把人力资源管理 看成是一个活动过程。 1)人力资源管理是负责组织人员的招聘、甄选、训练及报酬等功能的活动, 以达成个人与组织的目标(Sherman,1992)。 2)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全社会一个企业的各阶层、各类型的从业人员招工、 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全过程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用来提供和协调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活动。 3.主要揭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体,认为他就是与人有关的制度、政策等。 1)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 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一切对组织中的员工构成直接影响的管理决策和实 践活动。 3)人力资源管理包括要影响到公司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性质的所有管理决策 和行为(Beer Specktor,1984)。 4)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

国内外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研究综述 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研究是当前工程项目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在工程项目采购方面的研究,了解国内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与趋势方向,指出项目采购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从研究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标签: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研究综述 0 引言 项目管理学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出现许多系统化的项目管理创新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做一综述,比较分析国内外项目采购管理的异同及特点。并分析每年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的角度变化,找出国外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1 国外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总结出国外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项目采购管理模型研究、管理效率方向研究、采购行业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1.1 管理模型研究 有三类学者在管理模型领域做了相关研究。首先是Alhazmil T,Caffer RM (2000),运用价值工程方法与层次分析法(AHP),初步建立了一种工程承发包方式选择采购模型[1]。DB方式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James ERJ等研究(2000)了承包商对于DB方式的适应能力[2]。 1.2 管理效率方向研究 Gransberg D D,Molenaar K(2004)研究了采用DB方式的78个项目实例,对其采购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3]。 1.3 Singh D,Robert L K T研究如何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模糊决策模型来评估潜在承包商能力,基于模糊理论提出选择承包商的模糊决策框架图,为运用计算机建立选择承包商的模糊决策模型奠定了基础。 2 国内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现状 国内对项目采购研究很多都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研究趋于多样化。总结起来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

媒体的品牌管理战略和研究综述

媒体的品牌管理战略及其研究综述 1. 前言 中国正在告别“媒体无战略”的年代。媒体战略管理的新潮已经来临。媒体战略管理不同于媒体经营管理和媒体职能管理,它是媒体管理中最高层次的管理,关系到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电影公司、网络公司等媒体组织的兴衰成败,在整个媒体管理体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总体上讲,媒体品牌的经营与其他产品的品牌经营要求一致,如独特的品牌定位,鲜明的品牌个性,有效的品牌推广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媒体竞争的加剧,每一位管理者都在容改革和管理改革上大下功夫。而如何创建一个强有力的媒体品牌以及如何保持这个品牌的话题己经在很多媒体管理者的谈话当中被提及,在“2002中国传媒资本市场与运营高级论坛”上,MTV全球电视网中国区总裁亦非、光线电视公司总裁王长田都不约而同地呼吁媒体应该创建自己的品牌。本文分别对品牌及媒体品牌的相关容进行了综合行叙述,旨在为国媒体品牌的发展提供参考。 2. 品牌概述 2.1 品牌的涵 “品牌”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是企业产品经营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某种产品与服务的名称及其标识,用以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是在整合先进生产力要素、经济要素条件下,以无形资产为主要经营对象、以文化为存在方式、以物质为载体、具备并实行某种标准与规,以达到一定目的为原则,并据此设定自身的运动轨迹,因而带有显著个性化倾向的、具备优势存在基础的相关事物,它是由精神、物质、行为有机融合的统一体。[1] 关于品牌的概念,对于不同的组织和个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综合说:世界著名广告学大师、奥美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不仅被认为是提出“品牌”这个概念的第一人,他给品牌下的定义也最为流行。早在1955年,奥格威为品牌作了如下定义: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2] 符号说:商标、色彩等符号标示是品牌最直观的物化表征,也是品牌最核心的属性之一。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这样给品牌下定义:“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和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别。”[3] 关系说:在一些品牌专家眼中,品牌的核心是品牌关系。奥美广告公司把品牌定义为:消费者与产品间的关系……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最后拥有者,品牌是消费者经验的总和[4]。美国的汤姆·邓肯和桑德拉·莫利亚蒂明确指出:“在很多公司眼中,看到的品牌只是印在产品包装上的名称和商标,他们忽略了以下真象:真正的品牌其实是存在于关系利益人的心和想法中。”[5] 资产说: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品牌专家大卫·爱格为代表,资产说开始流行。“强势品牌的价值是一组与品牌、名称和符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这组资产(和负债)可能增加或减少产品或服务(为消费者以及提供这项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所带来的利润。”[6] 传播说:中国著名品牌专家余明阳等认为,品牌的关键在于传播,应该从这一层面来定义品牌:“品牌是在营销或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将产品与消费者等关系利益团体联系起来,并带来新价值的一种媒体。”[7] 2.2 品牌的特征 2.2.1品牌本身没有物质实体。品牌自身是无形的,不具有独立的物质实体,不占有空间,它必须通过一定直接或间接的物质载体表现其自身。其直接的载体多是图形、品牌标记等,间接载体则是与该品牌相关的价格等信息。因此,品牌虽然没有物质实体,但并非没有物质载体,只是以间接形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A公司物流配送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A公司物流配送管理研究 1国外采购管理研究现状 Mike Fogg(2008)在《采购与供应关系管理》一书中提出:电子采购(E-purchasing)的定义为电子采购是指在采购活动的全部流程中运用所有的相关电子技术来提高内外部客户的服务,而且在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相关技术和工具。 来自CIPS的专业实践团队给出的电子采购定义为:是指商品和服务的电子购买过程,包括从认定采购需求直到支付采购货款的全部过程,也涵盖了延迟付款这一类活动,例如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与开发等。 Emiko Banfield(2005)在《战略采购管理》一书中认为:战略采购就是指公司和它的供应商之间的联盟,这种联盟的最终目的是使连接采购原料和服务每个环节的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最小,处理得当的话。战略采购将打破用户、购买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传统壁垒,这样公司就能从供应链中取得最大的价值。战略采购的关键成功要素有:提供管理、提供领导能力、使用引导团队、制定变革管理战略、有效使用顾问、利用总成本模型、制定全面沟通计划、提供培训和庆祝成功。超越战略采购:建立公司之间的关系、扩展供应链和创造价值网络。 Michiel R.Leenders在《采购与供应管理》一书中阐明: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系统方法,全面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工厂、库房再到最终用户的信息、物资和服务的流动。供应链管理代表的是一种强调过程与整合的企业管理思想。 2国内采购管理研究现状 2.1 有关采购管理理论的研究 甘华鸣(2002)在《采购管理速成》中提出:采购管理是指管理采购业务单元,包括支持、审核、优化、批准、实施五个步骤。管理的对象是计划、认证、订单、合同四个环节。徐杰在《市场采购理论与实务》中提出:企业采购管理是指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进货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对整个

我国连锁超市采购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超市采购管理发展变化 (2) 二、传统超市采购模式存在问题 (3) (一)组织结构上没有突出采购管理的战略角色 (4) (二)超市信息系统落后制约了采购管理的提升 (4) (三)分散式采购模式降低了采购效率 (4)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超市采购管理对策 (5) (一)实行集中采购战略和双赢采购战略 (5) (二)加强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6) (三)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凸出采购的战略地位 (7) 结论 (7)

我国连锁超市采购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003张兴伟 指导教师:李电生 【摘要】采购管理是连锁超市供应链体系的中枢和核心环节,贯穿着超市经营管理全过程。采购管理对超市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集中反映了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力。本论文主要探讨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超市采购管理问题。全文以供应链管理与采购管理理论为基础,从连锁超市采购管理模式、采购策略、库存管理和对供应商的管理问题入手,对传统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工作的进行对比分析,就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策略提出了新的方法。这些都有助于改善超市采购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库存周转率低,经营成本高居不下,零售商和供应商矛盾恶化等问题,希望能对经济管理研究人员和超市采购管理者能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超市采购供应商管理 前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市场经济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逐步放开了对零售业的限制,世界级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乐购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世界级的零售巨头都视中国为其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他们凭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成熟的管理水平,在中国大举扩张,占据国内零售市场很大一部分份额。 在外资超市遍地开花的严峻的形势下,中国本土连锁超市纷纷积极应战,同国外零售巨头不断的较量,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华润万家超市就是其中的领头羊。在中国各地区还分布有大量的地方性的零售企业,像武汉中百仓储是雄踞湖北的超市霸主,北京物美集团在北京及周边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地方性零售企业都是近20年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的,他们对中国的商品流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获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本土连锁超市在竞争中确实处于劣势地位,具体到卖场的运营管理水平、采购管理水平、物流配送、库存管理、单店销售产出等各个方面,本土超市同外资超市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连锁超市的数量不断扩张,市场日渐成熟与饱和,消费者对服务水平的期望不断提高,超市的平均利润率正逐渐降低。 采购管理是超市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环节,采购环节的利润提升是超市整体利润率的提升的关键。本文以供应链管理与采购管理理论为基础,对采购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国内外采购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结合目前管理学界对供应链理论下采购管理问题的研究趋势。分析国内的大型连锁超市的采购管理情况,以及这些大型连锁超市普遍采用的采购管理模式,探索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应采用何种采购管理策略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希望本文能对连锁超市的采购管理工作者们带来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建议,对他们今后的工作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超市采购管理发展变化 采购是超市经营的一项日常工作,连锁超市的商品采购模式主要有分散采购、中央采购(集中采购)模式和混合采购、采购联盟四种模式。分散采购是超市将采购权力下放给各个门店,由其在固定的商品资金额范围内,直接从供应商处采购产品;中央采购是指连锁超市设立专职的采购部门和聘请专业的采购管理人员统一负责采购商品,超市各门店的职能只是负责销售。混合采购是二者兼而有之,以大型连锁超市的中央统一采购为主,兼有门店或区域直接采购某些品类商

企业管理理论综述

企业管理理论综述 学号201508141069 姓名林鸣志班级营销二班 一.企业管理的含义 根据管理的定义,企业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根据企业环境、企业特征、生产经营规律,对企业的各项资源和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过程。 二.企业管理的内容 1、按照管理对象划分包括:人力资源、项目、资金、技术、市场、信息、设备与工艺、作业与流程、文化制度与机制、经营环境等。 2、按照成长过程和流程划分包括:项目调研--项目设计—项目建设--项目投产--项目运营--项目更新--项目二次运营--三次更新等周而复始的多个循环。 3、按照职能或者业务功能划分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管理、信息管理等。 4、按照层次上下划分为:经营层面、业务层面、决策层面、执行层面、职工层面等。 5、按照资源要素划分为:人力资源、物料资源、技术资源、资金、市场与客户、政策与政府资源等。 三.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1.标准化工作 2.定额工作 3.信息工作 4.计量工作 5.规章制度 6.职业培训 四.新企业与新管理 新经济环境出尽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断采取新技术,整合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形成新模式。总的来看,新企业的核心特征表现在创新与知识管理方面,表现在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 新经济是知识经济,新企业必须能够整合和充分利用知识资源 在资源配置上新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资本拥有者享受企业的剩余收益,还要让知识拥有者享受企业的剩余收益,才能有效整合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 新管理是直与新经济、新企业相适应的,旨在实现快速知识创新目标,对企业具有隐形特性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智力整合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正发挥日渐突出的作用。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跨国公司的管理者碰到一个共同的难题——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战略管理。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近年来资料显示:跨国公司控制着全世界60%的贸易、70%的投资和80%的技术专利。现代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或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时,普遍采用的经营战略之一就是跨文化战略。 跨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界40年代的美国,是由美国学者首先发展起来。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便开始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管理问题。在此之后,跨文化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并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众多成果。对跨文化管理这一概念,许多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将跨文化管理概括为: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理解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而跨文化战略管理,即是在企业跨文化管理过程中,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统筹管理策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本文所做的文献综述主要从跨国公司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成果入手,针对这些年国内外的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对企业现状管理有实际价值的跨文化战略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跨文化企业管理的理论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管理学理论综述

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启示综述 摘要: 管理活动随有人群出现产生,与此同时,管理思想逐步产生,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可以找到在管理思想方面的很多论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管理的理论研究也相应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国外对管理理论的研究已较为成熟, 我国起步较晚,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国管理科学化进程、提升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水平有着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管理;管理学理论;发展趋势 对于管理而言,无论是当代还是现代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直接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高效进行,整个组织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至今不到一百年。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但作为一门学科,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加快推进我国管理科学化进程, 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方法, 对我国企业更好地实施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评述 组织要在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而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组织更好的发展, 通过组织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组织的效率, 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学作为研究组织中管理活动的科学, 其研究的目的就是如何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组织所拥有的资源, 以更好地完成组织的目标。人类的管理活动历史悠久, 在管理学形成之后,管理理论先后经历了 3 次比较大的变革, 形成了 3 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阶段为管理理论的形成阶段,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至20 世纪40 年代。这一阶段是建立在“物本主义”基础上的古典管理理论, 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以

采购成本文献综述

采购成本文献综述 会计 07-3 班关玉珍 4 号 国内研究现状 尽管国内对于采购历史悠久,但将采购视为新的战略性功能并提出,却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过去,在许多组织机构里,采购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比较低。直到进入21 世纪,人们的对采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降低组织成本的重要性才有了初步的认识,采购被视为企业价值链的源泉,采购职能从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变成管理的一个热点,人们也更深入的探求采购领域潜在的改进机会,在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我国管理学界开展采购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2004 年李雅萍编著的《采购物流》,2005年刘荔主编的《现代采购管理》,2006 年郭晖主编的《采购实务》,2007 年陶源、杨军主编的《如何控制采购成本》,2008年白世贞主编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文献方面有:李步峰、江勇和白庆华(2002)将Filip Roodhooft 和Jozef Konings (1996)的“供应商总成本”的计算模型与“所有权总成本”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与“所有权总成本”概念一致的计算模型。但这一计算模型比较简单,考虑到的成本因素比较少,无法全面地反映出采购物资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对采购决策的影响。 郭思英在2003年的第 1 期《工作研究》的第21 卷发表的《把好材料价格关降低采购成本》中论述:材料价格在企业生产成本项目中能体现为直接材料成本,材料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因此企业要强化物资采购管理,把好材料价格关,最大限度地追求最低的进料成本。 邵敬中、张帆(2003)认为TCC分析是战略采购的基本出发点,战略采购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战略采购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以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此外,他们还认为所有权总成本等于价格、使用成本、管理成本三者之和。 郝皓、朱秋沅(2003)提出了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他们认为,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是在需求链的拉动下,按订单制造的模式使采购运作更加贴近市场。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能够更加有利于减少存货、节约成本以及加快供应速度。 刘晓、李海越、王成恩、储诚斌(2004)认为以往的介绍供应商选择方法的文献由于采购决策的不同,决定了所选用的准则、模型和方法不同,而许多文献并没有说明其模型与方法适用于哪一种采购模式,因此难以指导采购实践。他们采用分类的方法,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自1973?2002年中公开发表的有关供应商选择的一些主要模型和方法,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存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

管理学理论综述

管理学方法论的最新发展趋势综述 摘要:自从人群出现便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思想也便随之诞生。管理思想方面的论述在东西方都有许多记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化全球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也在不断催生着新的管理学方法论。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管理学方法论研究也相应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外管理理论的研究已较为成熟, 然而我国关于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 发展状况也与国外有显著差别[1]。本文对国内外管理学方法论的最新研究及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并得出启示性结论。 关键词:管理;管理方法论;管理学最新研究;发展趋势 从古至今,管理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手段。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管理是否能够高效进行直接决定着一个组织的成败,一个组织的高效管理往往能使组织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可见管理在组织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东西方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了源远流长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然而我国真正把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所以我国应努力加快推进我国管理科学化进程, 建立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仍有许多路要走,现对东西方管理学方法论进行评述。 一、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现状评述 管理学作为研究组织中管理活动的科学, 其研究的目的就是如何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组织所拥有的资源, 以更好地完成组织的目标。人类的管理活动历史悠久, 在管理学形成之后,管理理论先后经历了 3 次比较大的变革, 形成了 3 个重要的历史阶段[2]。 (一)第一阶段为管理理论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是建立在“物本主义”基础上的古典管理理论, 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以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人韦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理论等,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物"管理,研究方法以工业工程方法为基础,泰勒及其追随者鲜明的体现出这个特点。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以梅奥韦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及随后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研究的重心转向‘伙”,研究方法上

权变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权变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对权变管理理论进行更系统的审视和分析在管理实践中是非常必要。本文根据管理实践的需要,从权变管理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前景三个方面对权变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与分析,旨在促进人们对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权变管理;理论;教育管理 一、前言 权变管理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70年代逐渐形成体系,到80年代时达到顶峰,其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一定时代背景条件下实际管理实践活动的需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给组织的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这些都要求组织必须以权变的思想来解决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权变”就是权宜应变或者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管理”,则是指以组织的系统观为基础,以组织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所存在着的权变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管理活动应与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相适应,旨在提出一定环境条件下,可采取的最适宜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1]。权变管理理论的诞生有其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管理思想的僵化模式,强调在管理过程中,在组织内外部环境等发生变化时,管理方式方法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是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根据管理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权变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的审视与分析时非常必要的。 二、权变管理理论概述 1 权变管理理论的产生 早在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孙子等人的学说中就已经提出权变管理思想,特别是孟子被当代的很多管理学家们看作是中国古代的权变管理理论大师。如《孟子·尽心上》中有:“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表明做事情一定要懂得变化[2]。 权变理论最早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琼·伍德沃德(JoanWoodward)于1965年出版《产业组织》,研究了组织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保罗·劳伦斯(https://www.doczj.com/doc/6e15634315.html,wrence)和杰伊·洛希(JayW.Lorsch)1967年发表在《管理科学季刊》上的“复杂组织的分化与整合”一文认为,不同环境对组织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那些市场不确定和技术变化极快的环境[3]。20世纪

最新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精品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将战略引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管理的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财务战略研究进行综述,揭示财务战略理论由单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分配及营运资金管理等职能层面的战略研究走向集团财务战略研究和国家财务战略研究的动态路径以及新的进展。 [关键词]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战略实施;综述 财务战略管理是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上的实践,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蓬勃发展,战略管理的方法和要素被引入财务管理领域,推动财务管理向着财务战略管理的高度发展。本文研究国内外关于财务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动态,首先就战略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然后阐述财务战略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1战略管理及财务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Ansoff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管理”,此后TomCopeland(1990)等学者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经过20多年时间发展,这两者的思维和行为已经逐渐融合到一起[1],对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对公司管理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得到深入的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立场界定战略管理的定义,虽然这些定义差异性很大,但西方学者对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有一致的观点,即企业战略包含公司战略、经营战略与职能战略3个层次。西方学者们首先在职能层次提出战略管理,并随后在战略管理的实施阶段进行研究。 E.F.Harrison与C.H.John(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的“战略实施”一章中提出了“财务战略”[2],定义财务战略是“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一系列的财务决策,如“合适的负债杠杆、资金来源、资金计划、资本与费用预算、各利益相关集团的财务利息以及股利政策等”。Fred.R.David(1985)从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对财务职能的要求进行了分析[3],主要有4个方面:筹集所需的资金、进行资本预算、编制预计财务报表、评估业务价值。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4],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RuthBender和KeithWard等人(1993)提出应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将公司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强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反向搭配战略[5]。 CarlM.Sandberg(1987)等认为财务战略研究的核心是中的财务杠杆使用度[6],即公司的债务与资本总额的目标比率。国外一些商学院将“财务战略”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向学生们讲授。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A.Madhavan教授曾开设“公司财务战略”课程的财务战略模块,重点讲授企业在经营战略和经营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如何综合考虑筹集所需的资金。 综上所述,西方对于财务战略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对财务战略的研究,从主体来看,主要集中于单个企业的财务战略;从研究的角度

项目管理文献综述

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二、风险管理理论国内外研究 1.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风险管理作为系统科学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源于美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其后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但在这段时间内,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都是十分狭窄的。1955至1964年,诞生了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风险管理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7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及论著数量大增,全美大多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普遍开设风险管理课程,RIMS开始建立欧洲及亚洲风险管理团体之间的联系,这导致全球性的风险管理专业联合体的形成,风险管理开始进入全球化阶段。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中都相继建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RIMS等专门研究工商企业风险管理的学术团体。1983年在RIMS年会上,各国专家学者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通过了“危险

性风险管理101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1986年 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已经 走向全球,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性运动。 我国的风险管理实践和教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 后期,风险管理的知识才开始进入中国,90年代初,外商率先在 工程项目中使用风险管理,其后,不少的外国风险管理顾问公司 的进入中国。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风险分析与决策》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在风险分析理论研究领域正式开始。此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投资体制的转变,工程项目管理与评价体 制与国际逐渐接轨,国家科委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以国 家科委立项的形式进行了基础性研究,为我国的风险分析理论与 应用研究创造了条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同济大学对大 型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自20世 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其它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项目风险分析 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性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国内主要风险管理著作有《风险管理概论》,周宜波著,综 述了西方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但没有结合国内风险管理的现状 及特点作出深入分析。刘迎春(2002)分析了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指出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在建筑企业进 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上建立一套可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从组织结 构形式到风险管理模型、风险管理的过程及函数、待解决的问题 各方面予以探讨,将建筑企业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 五个过程即风险辩识、风险的分析与评估、风险规划、风险处置 及风险的监督。 2.风险管理过程理论研究

采购管理理论综述

采购管理理论综述 对国外采购管理理论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将采购管理分为:基于库存理论的采购管理、供应链协调的及时采购理论和快速反映采购系统以及逆向拍卖的专业采购管理理论。从企业采购应对市场环境变迁的视角,分析阐述了企业采购管理机制的变迁,旨在为国内理论研究和企业采购实践提供借鉴。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和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减少供应循环时间。采购作为完成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源头管理,对于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减少库存投资,降低单位成本,应对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需求,最终树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研究显示制造行业原材料和服务的采购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50%—80%,带来产品质量问题的30%来自供应商,影响准时交货问题的80%来自供应商。 企业采购管理的历史演进紧密地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步伐,在科技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以生产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中,生产什么就能卖出什么的卖方市场,企业的采购管理是基于一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节约的角度,以最小化库存投资为目标的经济订购批量决策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生产供应有了一定的增加,市场由生产导向型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的市场环境,需求的多样性显现出来,企业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竞争;而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各节点企业之间又不得不相互依赖。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此时的采购管理多从买卖双方两级供应链的渠道协调,以及供应链系统应对最终市场多变需求的角度进行研究,此时,采购分为制造企业的及时(Just in time)采购理论以及大型零售商业的快速反映(Quick Response)采购理论。随着科技进步,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扩散,物资产品不断丰富,市场环境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很多行业呈现出激烈的市场竞争。伴随着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的提出,一些打破了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起了以采购、生产、销售经营过程为基本结构的企业,其采购管理成为了企业树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的采购笔者将它称为专业的采购管理阶段。 1 基于库存理论的企业采购管理 采购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在现实市场环境下,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通过付出相应费用而向外界获得原材料和服务的行为,是企业产品增值过程的起点。采购是根据企业生产需要而开展的作业层活动,即依据企业生产计划所要求的供应计划制订采购计划,并进行原材料外购的作业层活动。 在生产导向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采购目的在于保持一定的库存水平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早期涉及采购管理的理论是库存理论,它基于企业一方的视角,在采购价格为外生变量的情况下,研究最优订购量和最佳订货周期,以达到最少采办费用和最低库存投资的目的。Harris 1915年对商业企业的订购批量进行了研究,以最小化采办费用和最低库存投资为目标,以最优订购量为决策变量,探讨了具有稳定需求率商品的采购问题,得到了著名的经济订购批量公式(EOQ公式),这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34年Wilson再次推出EOQ 公式,所以EOQ公式也被称为Wilson公式。对于需求具有不确定情况下的经济订购批量问题就是报童(newsboy)模型所研究的企业采购问题。EOQ模型和报童模型都是在严格假定条件下研究最优订购量和最佳订货周期的采购问题,而后在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下,不断放松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