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措施(一)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措施(一)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措施(一)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措施(一)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措施(一)

【摘要】精神科病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护理人员不仅要面对普通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职业风险,同时还要承受随时可能造成身心伤害的潜在危害,本文将精神科护理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加以归纳,以便更好地提高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风险防护措施

1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安全现状

为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对护士造成侵害的程度,采用自制《职业危险调查表》对本院的护士进行了调查。

对象:抽取2010年8月泉州市第三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10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其中女97名,男3名;年龄21~51a,平均28.15±8.46a;护龄1~35a,平均9.58±6.84年;职称: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护师30名,护师31名,护士33名。本科生:8名,大专生:73名,19名中专生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职业危险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遭受未遭受

是否受过不同原因的伤害98.0%2.0%

是否曾遭受过暴力袭击67.7%32.3%

是否遭病人或家属唾骂96.8%3.2%

是否经历突发危险事件15.0%85.0%

是否经受护患纠纷0.2%99.8%

职业防护的调查结果(见表2):80.4%的护士能正确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37.2%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剌伤后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45.3%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刺伤后应采取的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服务对象是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

表2职业防护调查结果

类别正确处理不正确处理

能否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80.4%19.6%

是否知道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62.8%37.2%

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54.7%45.3%

传染疾病的机会37.5%62.5%

2影响精神科护士职业安全的因素

2.1生物性危害

精神病人与普通病人一样,可能携带或患有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在精神科的治疗护理中,护士同样也会进行一些侵入性操作,护士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会造成自身感染。但是调查显示护士有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这种防护意识的薄弱会增加他们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几率。

2.2物理性危害

噪音

精神科护士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普通护士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常遭受噪音的危害。精神病人的某些症状如兴奋、烦躁等会表现莫名大声叫喊或大声叫骂,约束在床患者的叫骂声及用脚踢床板的击打声,使我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嘈杂。相关研究表明,噪声引起人们最重要的反应是厌烦,因为噪声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头昏、失眠、易疲倦等神经衰弱表现。长期在厌烦的心理状态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尤其是引起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2.3潜在的人身损害

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常受到暴力攻击的伤害,精神障碍患者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患者突发冲动攻击: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会将护士作为攻击对象;不安心住院,想离开医院;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有时为达目的,在值班人员少时突然攻击护士,甚至几个患者联合采取行动。护士在制止患者冲动行为时未注意自身防护或患者过度反抗;或几个人在制止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时配合不好,护士在督促患者服药时,均会受到患者的人身伤害。

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中最常见的致伤致残因素之一。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的10倍,陆爱益等调查发现1],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总发生率28.9%。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不确定,因此伤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强等特点。在这样的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杜绝意外事件是极为困难的,给医护人员会造成严重威胁。根据调查,精神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受到病人的暴力攻击时有发生,约为67.7%。

除此之外,这种威胁还常常来自于病人家属。发生纠纷后,“家属”对医护人员地进行人身攻击,是精神科护士面临的重大威胁。

2.4心理性危害

2.4.1精神和体力的疲溃

精神科科护士与其他专科的护士一样,需要轮换不同的班次,饮食起居不规律。而且,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容易使护士产生烦躁、易怒、焦虑、抑郁,对工作产生疲溃感等心理问题。另外,精神科护士还要承受意外伤害的威胁带来的压力。蔡壮等研究表明,遭受过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攻击的临床医护人员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倾向5]。

2.4.2消极悲观的心理

精神病医院内部重医轻护,护士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较少。因此造成护士的心理不平衡,觉得前途渺茫,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

个人的应对能力差,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要求过高等均会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高,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高强度的压力可使其产生工作疲溃感,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

2.5护患、医务过失纠纷

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公民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问题越来越多。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必要时应对病人进行约束的强势措施,常会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从而引起护理投诉,进而导致医疗纠纷事件。

此外,精神科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也较容易发生意外,而病人家属常常将这些意外的发生归咎于医护人员。据沈均等的调查显示2],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这些医疗纠纷常会给护士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6社会性危害

由于社会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不足,人们对精神病人普遍存在恐惧和排斥的心理,甚至对精神卫生工作者产生偏见,尤其是精神科护士,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低,被人另眼相看,病人及家属对精神科护士的要求也较苛刻,护士的工作常不被认可,护士的自我价值得不到的肯定与尊重,从而产生自卑、无助的心理。而有些精神病人由于治疗效果差、易反复发作,常不易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护士工作缺乏成就感。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针对我公司的生产特点及实际情况,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针对职工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特制定以下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的必要的措施进行防治。 一、尘肺病防治措施: 预防尘肺病最有效地方法是防尘降尘。坚持我国已有的“革(技术革新)、水(湿式作业)、密(密闭)、风(通风)、护(个体防护)、管(加强管理)、教(宣传教育)、查(监督检查)”八字方针,设置各种排尘、捕尘设备,采取综合性措施降低劳动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以下。粉尘作业人员应使用防护用品,带防尘口罩,防止粉尘进入人体呼吸道。 二、高温中暑防治措施: 防止烈日下暴晒,作业环境要保持通风,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过度疲劳,穿白色或浅色衣服。在劳动和工作时,带上草帽或安全帽。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清淡,不宜多食油煎味厚和过分油腻的食品。居室要清洁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劳动。 三、振动病防治措施: 不断革新工艺设备和方法,已经达到减振目的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才是振动控制的根本措施;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振动;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

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精神紧张等;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以上;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休息及作业轮换工作制度,以利于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业成分;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四、电焊工职业病防治措施: 特种作业的电焊,其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有毒气体、高温、电弧光、高频电磁场等,针对这些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 1、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通过提高焊接技术,使焊接操作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人与焊接环境相隔离,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通过改进焊接工艺,如合理设计焊接容器的结构,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新工艺,避免焊工在通风极差的容器内进行焊接,从而大大改善焊工的作业条件,由于电焊产生的危害大多与焊条药皮成分有关,所以通过改进焊条材料,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也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2、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 通风方式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其中机械通风是依靠

浅谈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的自我防护措施

浅谈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的自我防护措施 标签:自我防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3-0087-02 随着现代医学及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手术在临床上广泛开展,还有近年来突发医疗纠纷的增多,给医院的医护人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与患者接触,执行多种护理操作,整理各类被污染的医疗用品或器械,由其如此的工作性质,使其受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大大地增加了。如果护理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中不注意个人防范,很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成为医院的感染的易感高发人群,不仅严重威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还可以通过医疗护理过程给患者造成疾病的传播。所以,护理岗位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重视对感染源的管理,重视和加强护理人员自身安全防范措施的维护,保障其合法权益,能更好地预防职业性损伤,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1职业性危害的原因 1.1心理因素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护士工作在临床一线,直接服务于患者,每日工作量大,经常加班、倒班,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精神压力和疲劳,使其免疫力不同程度的下降。 1.2生物性危害 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为常见的生物性因素,可引起包括HIV、HBV、HCV等在内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与传染病人的直接接触或是接触污染的物体,病人的分泌物、组织、体液等而导致护理人员感染。有国外研究者认为,HCV在医务人员中的流行率高,特别是10年以上从业医师和有针刺伤的人员更易感染。 1.3艾滋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0)统计数字表明,艾滋病自80年代初流行到现在全世界累计约3000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新疆从发现首列感染至今,目前已覆盖到新疆十五个地州,五十九个县,发展迅速据中国首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高度的致病性,感染者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护理人员一旦被感染,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4职业暴露 主要指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损伤、输液器针头损伤、安瓿划伤、玻璃刺伤等,是护理岗位工作人员主要的职业损伤,它可以使工作人员感染并能传播血源性疾病[1]。有研究发现,超过80%的护理人员发生过针刺伤,每年可发生1~3次,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后的感染率约为0.3%;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后可能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 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进入人体就会使正常人体感染;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后的感染率为3%~10%[2]。 2防护措施 2.1增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做好自我防护,依靠科学监测手段加强监控检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监督管理,使职业病防护设施在使用时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控制或者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以下称“防护设施”),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目的,采用通风净化系统或者采用吸除、阻隔等设施以阻止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装置和设备。 一、主要工作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责任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 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1、使用防护设施要求 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环境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符合国家的 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2、购置防护设施要求 不得使用没有生产企业、没有产品名称、没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报告的防护设施产品。 3、防护设施效果检测 自行或委托有关单位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设

计和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防护措施,不得使用。 4、建立技术档案 对防护设施应当建立防护设施技术档案:(1)防护设施的技术文件(设计方案、技术图纸、各种 技术参数等); (2)防护设施检测、评价和鉴定资料; (3)防护设施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4)使用、检查和日常维修保养记录。 5、日常维护 对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防护设施正常运转,每年应当对防护设施的效果进行综合性检测,评定防护设施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 6、知识培训和指导 对劳动者进行使用防护设施操作规程、防护设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 施。 7、拆除或停用 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护设施。如因检修需要拆除的,应当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向劳动者配发防护用品,检修后 及时恢复原状。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或为隔离患者治疗护理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六)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七)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八)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 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2、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6、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三)发生利器伤后,立即上报护理部、院感科并填写利器伤及职业暴露报告卡,并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 三、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一)总体要求 1、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2、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二) 化疗药液的配置及临床应用 1、配置化疗药须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 2、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一、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措施。 二、适用范围 公司人员从事涉及到易燃,易爆、触电、中毒、高坠、机械伤害、灼烫,淹溺,透水、物体打击、粉尘伤害、噪声、振动、窒息等作业时均应执行本办法。 三、危害的成因及危害的类型 危害的成因分为物理危害和化学危害 物理危害的成因: 1.粉尘伤害 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多种粉尘,主要包括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以及其他粉尘等。产生这些粉尘的作业主要有: a)矽尘: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铺路机、压路机、打桩机、钻孔机、凿岩机、碎石设备作业;挖方工程、土方工程、地下工程、竖井和隧道掘进作业;爆破作业;喷砂除锈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b)水泥尘:水泥运输、储存和使用。 c)电焊尘:电焊作业。 d)石棉尘:保温工程、防腐工程、绝缘工程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e)其他粉尘:木材加工产生木尘;钢筋、铝合金切割产生金

属尘;炸药运输、贮存和使用产生三硝基甲苯粉尘;装饰作业使用腻子粉产生混合粉尘;使用石棉代用品产生人造玻璃纤维、岩棉、渣棉粉尘。 2. 噪声 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噪声,主要是机械性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产生噪声的作业主要有: a)机械性噪声:凿岩机、钻孔机、打桩机、挖土机、推土机、刮 土机、自卸车、挖泥船、升降机、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传输机等作业;混凝土破碎机、碎石机、压路机、铺路机,移动沥青铺设机和整面机等作业;混凝土振动棒、电动圆锯、刨板机、金属切割机、电钻、磨光机、射钉枪类工具等作业;构架、模板的装卸、安装、拆除、清理、修复以及建筑物拆除作业等。 b) 空气动力性噪声:通风机、鼓风机、空气压缩机、铆枪、发电机 等作业;爆破作业;管道吹扫作业等。 3. 振动 部分建筑施工活动存在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危害。产生局部振动的作业主要有:混凝土振动棒、凿岩机、风钻、射钉枪类、电钻、电锯、砂轮磨光机等手动工具作业。产生全身振动的作业主要有: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移动沥青铺设机和整面机、铺路机、压路机、打桩机等施工机械以及运输车辆作业。 4.窒息 许多施工活动存在密闭空间作业,导致窒息主要包括:

护理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护理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以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自行设计半开放性问卷现场调查并2010年~2013年我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结果50例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98%。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接受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的调查结果并不如人意,95%的医护人员有期望接受职业防护知识及技能培训的要求。发生职业暴露后不报告或报告不及时现象普遍,尽管医院设立相关部门对医护人员锐器伤害进行管理,建立损伤报告和登记制度,但在一月内只收到职业暴露报告2例,与实际的发生数相差甚远。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麻痹大意,对发生感染存侥幸心理,认为既然暴露已经发生,报与不报无所为,导致漏报或超时(48h)报告严重。主要暴露途径是针刺伤和患者分泌物喷溅。结论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是目前护理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必须加大防范力度。 标签: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每日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之中,在临床中往往仅注重患者的安全而忽略了护士自身的职业安全,护士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调查方法:护理是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害职业群体[1]为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现状及危险因素,自行设计半开放性问卷现场调查并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不同岗位,均为女性,年龄20~50岁。 2 结果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薄弱,对工作中危险因素评估及认识不足,未严格遵守职业操作规程等。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针刺伤和患者分泌物喷溅。50例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98%且2次及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率为70%。职业暴露后护士行正确紧急处理的有50%,100%的护士担心职业暴露后会感染相关疾病[2]。 3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3.1 生物因素最常见的是针刺伤。针刺伤是主要危险因素,多发生在操作前、中、后。多见于分离使用后的注射器或输液器的针头。是职业损伤引发血源性感染危险中最严重,其中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3.2 化学性损伤在配置化疗药物时没有密闭操作台,排风不良,易吸入化疗药物造成损伤,长期接触化学消毒剂(过氧化氢、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导致损伤。

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分析

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7T14:13:40.90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作者:杨旭东吴昱娇[导读] 精神科基本护理包括对于精神科患者的护理管理和对于患者心理和环境的护理管理等等。 四川省遂宁市民康医院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精神科风险评估是治疗精神病患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甚至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评价因素包括入院时患者精神状态、身体健康状态、精神症状、治疗配合度、攻击和吸烟酗酒等等。根据精神科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三级评估,对精神科患者进行严格的护理,密切观察其身体情况的变化。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护理措施有精神科基本护理和风险评估的护理安全管理。精神科基本护理包括对于精神科患者的护理管理和对于患者心理和环境的护理管理等等。 【关键词】精神科;风险评估;安全管理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基础护理与风险评估相结合,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比基础护理较好。并且精神病患者在行为、语言、思维、感知、认知、自知力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需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对患者存在伤人行为或存在自伤危险两种情况要做出紧急风险评估,从而判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和危险因素。 一、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评价标准 低风险评估的因素:精神科患者为自愿入院、入院时处于正常的精神状态、精神症状较轻且无行为动作紊乱、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和医生的治疗、无任何攻击、无烟酒依赖性和性生活发泄情绪、身体健康状态正常。中风险评估的因素:精神科患者为家属哄骗入院、入院时的精神状态为兴奋、忧伤、抑郁等不良状态、精神症状较重且行为动作紊乱、认真劝说下才被动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和医生的治疗、可进行语言攻击、烟酒依赖性较轻和性生活发泄情绪较弱、身体健康状态略低于正常人。高风险评估的因素:精神科患者为家属强迫入院、入院时精神状态极度不正常和情绪不稳定、精神症状严重包括行为动作紊乱和幻觉、被害妄想等、完全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和医生的治疗、具有语言和行为攻击、烟酒依赖性严重和性生活发泄情绪情况严重、身体健康状态明显降低。 低风险评估的评价标准为:满足所有低风险评估的因素。中风险评估的评价标准为:满足一条高风险评估的因素或者是两条中风险评估的因素,其余满足低风险评估的因素。高风险评估的评价标准为:满足两条高风险评估的因素或者是三条中风险评估的因素,其余满足低风险评估的因素。 二、精神科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精神科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三级评估。首先进行的是一级评估,精神课患者在住入病房的第一天,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记录下来,为之建立个人档案,随后将风险评估测定的时间延长为一个星期一次。随后进行的是二级评估,护理人员可以从一级评估中,挑选出该患者的高风险因素,并且要求该患者的负责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高风险因素的每日评估。最后是三级评估的进行,护士长应该在护理人员评估的基础上,对新收入的患者以及高风险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再次评估,检查评估报告是否合格,避免错误的出现。并且护士长还要肩负教授评估方法与技巧的任务,制定一系列的降低风险评估错误的预防措施,并且检查预防措施是否合格。对高风险患者进行严格的护理,密切观察其身体情况的变化。评价为中风险的患者,如果在一级、二级、三级评估中发现有高风险因素的出现,则医护人员应该提高警惕,重新测量以确定结果,确定后立即调整患者的护理和防御措施。 三、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护理措施 (一)、精神科基本护理 3.1.1、对于精神科患者的护理管理 对于病重卧床的精神科患者,须在床边安装扶手和栏杆,如果患者需翻身或者是下床时需要护理人员或者是家属陪同。并且要将暖壶、玻璃杯等易碎的物品放置于远离患者的安全地带。定时有清洁人员清理地面,保持地面干净无水渍无杂物,当地面水渍未干时可以摆放防滑倒的提醒标志,防止患者不注意而跌倒。对于地面水渍较多的卫生间而言,医院可以在厕所旁安装扶手和地面铺防滑垫。 3.1.2、对于患者心理和环境的护理管理 适当提高病房里的温度,给患者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如果患者心情比较压抑时,医护人员可以给患者讲解一些医院趣事缓解气氛,还可以给患者播放轻柔轻快的音乐舒缓心情。医护人员对待患者时,态度要和蔼可亲、要有耐心,言语上询问时要隐晦不可以伤及患者的自尊和面子,肢体上要多多与患者接触,避免给患者带来高高在上的感觉。要求患者的亲人亲戚对待患者时,要注意多多安慰患者,经常回家探望患者,医护人员和家属可以多多与患者沟通,对患者的疑问热情耐心的解答。 3.1.3、风险评估的护理安全管理 精神科患者疾病一般比较重,患者无法像正常人一般流畅的交流与思考问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其服用药物、正常生活等全部依赖于护理人员。高风险患者应该进行二十四小时全天密切监测,监测其行为和语言是否出现异常,并且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的改变,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安慰患者,调整其忧郁、烦躁等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部分患者具有自杀自残、出逃等等风险行为,医护人员应该注意检查其周围环境,确保无任何危险品如水果刀等等的出现。当患者存在幻听时,护理人员应提高传授如何辨别幻听与真实声音的方法和知识,并叮嘱患者如果症状出现时,应该立即寻求护理人员的帮助。当患者情绪变化波动比较大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患者播放轻柔轻快的音乐、阅读书籍等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得其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参考文献: [1]邓秋雁,梁艳,谢仲英,胡衡丽,赵燕华 .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险分级及干预的研究 [J]. 现代医院,2008,(1). [2]牟秀华 .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4). [3]唐志芳,高小杰 . 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4).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M]. 2001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和紧急处理流程

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损伤性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状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 沈北维康医院院感部

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处理流程 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到医院感染部报告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保证在24小时内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 沈北维康医院院感部

秘书的职业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处理政务,可以参政议政[1]。此后从秦汉一直到明清时期,历朝历代的大夫、尚书、翰林、军机大臣等称谓其实都指的是秘书。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秘书的工作体制也越加完备,系 统严密,是皇权统治下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 1 页共9 页

虽然秘书在我国渊源深厚,但是“秘书”一词正式出现并命名秘书工作却是在清朝末年。并在国民政府时期以文件形式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健全秘书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在建立健全适合社会主义的工作组织制度,其中就有秘书长、办公厅的设立[2]。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秘书主要是一种行政职位。改革开放后,秘书开始由官职走向社会化、职业化[3]。 1.2.秘书的概念 经历了从官职向社会职业转变的过程,在现代社会,秘书已经不再是行政职位,社会上比如:文秘、文员、内勤、xx助理等的称谓,其实都是指秘书。 然而时代再怎么发展、秘书岗再怎么转变,唯一不变的是这一岗位始终领导岗位相伴而生。因此,我们可以给秘书下定义为: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工作人员和公务服务人员,是领导者、主事者的参谋和助手。从秘书岗位说明书中可以看出,我国现今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领导人处理综合情况、调查研究、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等。 1.3.秘书的类别与层次 按秘书的从属和服务对象的角度,可分公务秘书和私人秘书两类。 以秘书在组织内部的工作分工来分,可以分为:行政秘书、生活秘书、会议秘书、文字秘书、公关秘书等。 以秘书从事工作的行业特征来分,可分为法律秘书、医药秘书、教育秘书、体育秘书、军事秘书等。 在秘书职位的纵向层次上,秘书分为三个层次:初级秘书、中级秘书和高级秘书。 1.4.现代秘书的职业特点 现代秘书主要有四个职业特点: 其一是前文提及的社会化、行业化,秘书不再是政府机关设立的专门职位,开始由公职走向大众,成为领导人身边的参谋和助手,无论这个“领导人”是政客还是总裁; 其二是专业化、知识化,现代秘书成为了社会各行各业广泛需求的“软人才”,也是管理人才的一种,自然有其要求的专业知识以便于与业余人员相区分。秘书不仅要掌握许多协助领导的知识,而且合格的现代秘书按照其在组织内部的工作分工不同,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也有不同。例如行政秘书的专业课程有:商业数学、企业法、簿记、演讲、社会科学、行政秘书听写和录音、行政秘书准则等。 其三是自动化、高科技化,既然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能保证秘书的高效率工作,是否意味着未来的秘书工作将不再具有重大意义,秘书也将为机器所取代呢?这是现代秘书的又一个独有的发展方向。 其四是科学化、制度化,我国自1998年起实行秘书专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在企事业单位推广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安排,定于2008年5月对从事秘书工 第2页共9页

职业危害防治的措施

编号:SM-ZD-39154 职业危害防治的措施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职业危害防治的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 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 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 读内容。 一、防尘技术措施 1、水泥防尘措施 (1)流动搅拌机除尘。在建筑施工现场搅拌机流动性比较大,因此,除尘设备必须考虑适合流动的特点。既要达到除尘目的,又做到装、拆方便。 流动搅拌机上有2个尘源点:一是向料斗上加料时飞起的粉尘;二是料斗向拌筒中倒料时,从进料口、出料口飞起的粉尘。 采用通风除尘系统。即在拌筒出料口安装活动胶皮护罩,挡住粉尘外扬;在拌筒上方安装吸尘罩,将拌筒进料口飞起的粉尘吸走;在地面料斗侧向安装吸尘罩,将加料时扬起的粉尘吸走,通过风机将空气粉尘送入旋风滤尘器,再通过器内水浴将粉尘降落,被水冲入蓄水池。

(2)水泥制品厂搅拌站。多用砼搅拌机自动化。由计算机控制砼搅拌,输送全系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同时在进料仓上方安装水泥,砂料粉尘器,就可使料斗作业点粉尘降为零,从而达到彻底改善职工劳动条件的目的。 (3)高压静电除尘。高压静电除尘是静电分离技术之一,已应用于水泥除尘回收。 2、木屑除尘措施 可在每台加工机械尘源上方或侧向安装吸尘罩,通过风机作用,将粉尘吸入输送管道,再送到蓄仓内。 3、金属防尘措施 钢、木门窗的抛光(砂轮打磨)作业中,一般采用局部通风除尘系统。或在打磨台工人操作的侧方安装吸尘罩,通过支道管、主道管,将含金属粉尘的空心输送到室外。 二、防毒技术措施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护理工作主体的护理人员应该怎样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 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 有记载的医源性感染: 1924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白喉 1949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肝炎 1984年,美国首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HIV 1987年,意大利首例ICU护士感染HIV 1992年,美国医生被留置针扎伤感染HIV 2003年,美国报道实验室感染HIV+HCV 2009年,我国广东某医院某护工感染HIV…… 这么多医护人员遭受职业暴露, 那什么是职业暴露呢 职业暴露的定义

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护理人员位居高危之首;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SARS &2002.11-2003.6,内地诊断病例5326例,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死亡病例中约30%是医务人员;另据报道: 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务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 为什么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呢?(图)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缘于: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易感人群;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危害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 生物性因素 主要包括由呼吸道传播的疾病;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护理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大

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与防护

北京佑安医院李素英 写在课前的话 医务工作者在繁忙的诊疗护理工作中,随时面临职业暴露的可能,如手术、换药、注射穿刺、输血输液、采集标本、污物处理等,稍有不慎,就有被锐器刺伤、血液、体液喷溅的危险。通过本课程学习,您将能明确医务人员存在的职业风险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血液传播疾病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尤其是艾滋病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具灾难性疾病之一。职业安全的保障有赖于对潜在感染危险性的警觉及必要的保护措施和设备。在医疗实践中提高防控意识,熟练掌握职业安全防护技巧,可以有效预防职业感染的发生。 为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院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感染,卫生部2004年颁布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2009年又颁布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导则》中明确提出,对职业接触血源性病原体而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艾滋病病毒的劳动者,应依法享受工伤待遇。法规的实施,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提供了政策保障。 职业暴露是指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及有关监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实验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暴露于病原体污染的环境,或被具有感染性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后感染的情况。

职业接触指的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一、传染病流行趋势和传播途径 (一)传染病流行趋势 1. 艾滋病 (1)全球HIV流行情况 1981年6月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被美国报道,1983年由法国分离出HIV病毒,迄今艾滋病流行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03年底,全球HIV感染和患者共计6900万人,死亡2400万人。非洲仍然是感染最严重的地区,2003年亚洲的HIV感染者占到了全球的15%。 (2)中国HIV感染情况 我国首例艾滋病患者是1985年6月报告的。2005年,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完成的《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报告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65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人群感染率平均为0.05%。评估还显示,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新发生的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发病和死亡依然严重,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 2. 乙型肝炎 (1)全球乙型肝炎流行情况 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有4亿乙肝病毒携带者,75%的患者生活在亚洲。 (2)中国HBV感染情况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占我国人口的15%,中国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近些年,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乙肝感染率在逐步降低。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推荐文档)

危害防治措施 针对我公司的生产特点及实际情况,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针对职工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特制定以下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的必要的措施进行防治。 、尘肺病防治措施: 预防尘肺病最有效地方法是防尘降尘。坚持我国已有的“革 (技术革新)、水(湿式作业)、密(密闭)、风(通风)、护(个体防护)、管(加强管理)、教(宣传教育)、查(监督检查)”八字方针,设置各种排尘、捕尘设备,采取综合性措施降低劳动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以下。粉尘作业人员应使用防护用品,带防尘口罩,防止粉尘进入人体呼吸道。 二、咼温中暑防治措施: 防止烈日下暴晒,作业环境要保持通风,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过度疲劳,穿白色或浅色衣服。在劳动和工作时,带上草帽或安全帽。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清淡,不宜多食油煎味厚和过分油腻的食品。居室要清洁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劳动。 三、振动病防治措施: 不断革新工艺设备和方法,已经达到减振目的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才是振动控制的根本措施;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振动;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

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精神紧张等;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C以上;建立合理的劳动 制度,坚持工间休息及作业轮换工作制度,以利于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业成分;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四、电焊工职业病防治措施: 特种作业的电焊,其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有毒气体、高温、电弧光、高频电磁场等,针对这些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 1、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通过提高焊接技术,使焊接操作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人与焊接环境相隔离,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 通过改进焊接工艺,如合理设计焊接容器的结构,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新工艺,避免焊工在通风极差的容器内进行焊接,从而大大改善焊工的作业条件,由于电焊产生的危害大多与焊条药皮成分有关,所以通过改进焊条材料,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也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2、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 通风方式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其中机械通风是依靠 风机产生的压力来换气,除尘、排毒效果较好,因而在自然通风较差的室内,封闭的容器内进行焊接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 3、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可防止焊接时缠身的有毒气体和粉尘的危害。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相应的防护眼镜、面罩、口罩、手套、穿白色防护服、绝缘鞋,决不能穿短袖衣或卷起袖子,若在通风条件较差的密闭容器内工作,还要佩戴使用有送风功能的防护头盔。 4、强化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及现场跟踪监测工作

护理风险评估内容

护理风险评估内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护理风险评估内容 一、患者因素 1、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损伤重、或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存在着高护理风险。 2、患者个体差异:如高度过敏体质患者,有应用其他药物时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 3、患者在出现健康问题后很容易出现认知与情感的心理危机,出现心理危机后如没有及时得到护理人员的有效心理支持,即可产生护患矛盾,甚至演变成纠纷。 二、护士因素 1、专业知识。部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而不去主动学习,对疾病的治疗、护理知识缺乏,护理患者时不懂应该观察什么、应该做什么,盲目地执行医嘱,如此工作存在着很大的护理风险。 2、工作方法。部分护理人员没有按照护理程序去工作,工作缺乏计划性,对患者病情不了解,缺乏对患者的观察、判断。 3、工作态度。(1)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发现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存在问题而不汇报,不处理。(2)存在偷懒、侥幸、畏难心理,工作能少干就少干,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细致,甚至对患者的倾诉漠不关心,以致忽略重要病史,延误患者治疗或抢救。

4、工作经验低年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及正确判断能力,面对病情复杂的患者,易产生工作失误。 5、心理因素。护理人员因承受家庭与工作的多重压力,造成护士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或思想涣散,此时,较易出现身心损害和护理工作质量滑坡。 6、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由于患者病种及病情复杂程度增加,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医院服务态度和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新闻媒体的导向和司法部门的直接介入等因素致使医疗纠纷逐年增加,临床护士直接接触患者的机会较多,发生矛盾和纠纷的机会也多,但护士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法律知识缺乏,重治疗,轻记录,护理记录书写水平不足,存在着安全隐患。 三、管理因素 主要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环境因素、时间因素。 1、人的因素:(1)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职责界限不清。(2)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执行力不足。①护士对制度不熟悉,无法遵循。如新毕业护士未经岗前培训,护士调入新科室对专科护理制度不了解。②护士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如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等。③护士长管理不力、要求不严、督促检查不够,对护理工作的各个不安全的环节缺乏预见性,未及时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3)实习护生安排与管理不善,使护生在无指导状态下工作。(4)护士长对新护士业务培训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等方面的训练未能及时跟上。 2、物质因素:物质因素主要包括物品、药品、环境三个方面。(1)物品不齐或物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使用技术安全与医院感染问题等,急救物品、设备不到位或使用中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867-77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精神,特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1、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2、公司职工、临时工、民工都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3、前期预防 公司下属单位(项目部)提供给职工的工作场所环境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公司下属单位(项目部)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1)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标准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标 准版)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标准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1.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穿相应工作服,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职业危害分析和防治措施

职业病防治实施方案 一、前言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确保项目部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措施。 二、本项目职业性危害因素 职业病是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职业性危害因素即是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本项目经理部存在以下:接触粉尘、电气焊、防水、高温、噪声等有毒有害作业,本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将有效保护接触以上危害性因素的劳动者的健康。 三、防治方针和目标 一)方针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项目部监督、各分部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二)目标 杜绝重大职业伤害事故,年负伤率控制在5‰以下。 四、职业病防治组织机构 一)管理组织 1、项目部设立以主管领导为主的专(兼)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组织,负责项目部的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和各分部职业卫生监督工作,具体日常工作由安质部负责,办公室给予协助。 二)管理职责 1、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2、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地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培训,使职工了解熟悉本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掌握职业卫生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杜绝和减少职业性危害。 3、按规定向职工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防护要求的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减少职业性危害因素。 4、定期组织项目部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五、职业病危害种类 根据本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项目部的职业危害共分为六大类:生产性粉尘、缺氧和一氧化碳、有机溶剂、焊接金属烟雾、高温和噪声。 1、生产性粉尘 在施工作业过程中,材料的搬运使用、混凝土的拌和。混凝土的凿除,均会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缺氧和一氧化碳 在建筑物地下或狭窄空间通风不畅情况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狭窄。特别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或一氧化碳中毒。 3、有机溶剂 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