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视野中四种意境说的评价和整合——兼谈意境的四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
- 格式:pdf
- 大小:881.0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意境说在《意境杂谈》中,李泽厚对“境界”说则进行了专门深入地论述,他说:“‘意境’也可称作‘境界’”,但“比稍偏于单纯客观意味的‘境界’二字似更准确。
,”所以他就用“意境”一词代替了“境界”。
他认为,诗画中的“意境”与小说戏剧中的“典型”是美学中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范畴,两个概念彼此渗透,可以互相交换。
他说:“‘意境’,有如‘典型’一样,如加以剖析,就包含着两个方面: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
为了简单明了起见,我们姑把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意境’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
”接着,他又分别对“境”和“意”两方面加以分析:“境’和‘意’本身又是两对范畴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是‘情’与‘理’的统一。
在情、理、形,神的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中或可窥破‘意境’形成的秘密。
”很显然,李泽厚是用自己对于“典型”的认识来分析“意境”的,他认为“‘形——神’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典型形象的问题。
”而情理的矛盾统一形成的‘意’则是“创造典型和意境的主观创作方面的必要条件。
”尽管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李泽厚也引用了刘勰,司空图、严羽,王土祯等人有关“意境”的言论作根据,但他对“意”和“境”的解释仍然带有很大的逻辑演绎的色彩,他用来进行理论演绎的基础是“典型”、“形象”等从西方引用来的现代文论的概念,属于横的移置。
这种思辨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意境”概念,如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但是李泽厚对“意境”的分析更多地代表了现代人对于意境的认识,至于前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就应该从纵的历史的角度加以考察了。
在前人关于“意境”问题的论述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说无疑是最有理论价值的一种认识,它涉及到意境的创造,意境的深浅,“隔”与“不隔”,“有我”与“无我”等重要问题,所以人们在对意境概念作历史的考察研究时首先注意到它也是理所当然的。
什么是意境意境⽂学体现有哪些 意境是指⼀种能令⼈感受领悟、意味⽆穷却⼜难以⽤⾔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意境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意境的基本含义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者结合的⼀种艺术境界。
这⼀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境”是形与神的统⼀。
在两个统⼀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活跃着⽣命律动的韵味⽆穷的诗意空间。
或: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他同⽂学典型⼀样,也是⽂学形象的⾼级形态之⼀。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学形象的⾼级形态。
⽂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个地⽅却出⼈意外,这就是绝⼤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
称之为“⽂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
这种看法⽆疑是⽚⾯的。
“境界”⼀词作为⼀般习惯⽤法,如云“境界有⼆,有诗⼈之境界,有常⼈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种抽象界域⽽⾔者。
⼜如云“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者。
⼜如云“‘明⽉照积雪’‘⼤江⽇夜流’‘中天悬明⽉’‘黄河落⽇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者。
意境的⽂学体现 艺术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学创作与批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
唐代诗⼈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艺理论家司空图⼜进⼀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收稿日期:2002-07-13作者简介:童庆炳(1936-),男,福建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童 庆 炳(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北京100875)摘要:从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中,述评了六种“意境”说。
指出这六种“意境”说的合理性和缺憾。
本文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
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
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
“生命力”的活跃是意境的基本美学内容。
关键词:意境;“意境”说;核心美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007(2002)0320001209抒情型的文学在人类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抒情诗成为文学园地里最芬芳的花朵。
抒情型文学的审美理想是什么呢?中国古人提出了“意境”这个范畴。
鉴于目前论述意境的文章和著作很多,各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似乎缺少点什么。
所以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意境的概念提出于何时?从词义学的角度看,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还是意之境?第二,到目前为止意境的解释有几说,各说有何长处又有何不足?第三,意境作为抒情型文学的理想其基本美学内涵是什么?(一)“意境”是“意之境”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庄子也生活于周朝衰落的“礼崩乐坏”时期,社会混乱,为治理社会,提出治理的方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认为,“道”是“物之初”,是宇宙的本体,社会要得到治理,人生要获得自由,就必须“体道”。
“体道”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进入“虚静”、“无己”、“心斋”、“坐忘”等心理状态。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
他的《文心雕龙・隐秀》篇是文学意境说的雏形,所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直接启示了司空图的“音员外之致”说、“象外之意”说。
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1.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它们分别是山水意境、诗画意境、人物意境和宗教意境。
这些意境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首先,山水意境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意境,描绘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与热爱。
中国人视山水为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寄托情感、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中国山水画和园林艺术深受山水意境的影响,通过构图和表现手法传递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追求。
其次,诗画意境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诗词和绘画艺术是诗画意境的完美结合体。
诗中的意境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般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而绘画作品则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的安排,传达出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第三,人物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中国人对人物的塑造和人物的情感表达十分重视。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精细,情感描写细致入微。
通过对人物意境的表达,中国文化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准则以及情感纠葛,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羁绊和情感纽带的价值观。
最后,宗教意境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各种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意境。
这种意境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死、命运、灵魂等哲学问题的思考与感悟,以及他们对于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精神寄托的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四大意境——山水意境、诗画意境、人物意境和宗教意境,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这些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氛围具有深远影响。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每一种意境的要点和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瑰宝。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将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组织起来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现代学术视野中四种意境说的评价和整合——兼谈意境的四
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
徐克瑜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7)002
【摘要】从现代学术视野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对当前学术界流行的四种意境解说作了梳理和评价,并从文学和审美活动的动态过程、层深结构、它们之间深层的文化联系和审美精神的互通等方面,揭示了它们之间相融互通的关系.从中抽绎出意境的四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不仅是对意境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现代意境理论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古文论的现代转换语境中,这四内涵或四规定性,因其蕴涵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要义和东方民族独特的生命哲学与审美精神,或可成为现代意境理论或意境内涵建构的规定或质素.
【总页数】8页(P55-62)
【作者】徐克瑜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中文系,甘肃,庆阳,7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意境研究的意境——评《意境》兼谈意境理论的现代转换问题 [J], 欧阳友权
2.品左藤晃一作品中的传统意境——兼谈日本现代平面设计 [J], 邱德昌
3.《红楼梦》的意境营造艺术对古代意境理论的承续——兼谈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流脉 [J], 祝嘉琳
4.浅议中国美学意境论——兼谈摄影意境论之构建 [J], 陈杰
5.试论不同媒体新闻意境的建构--兼谈新闻意境与文学意境的不同 [J], 贺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境的现代阐释意境的现代阐释意境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它指的是文字、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所传达的情绪、意念所引发的视觉、听觉、心理上的共鸣。
意境的现代阐释,就是对传统文化中意境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发展,结合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感知和情感表达,探讨意境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意境通常与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相关联。
以古诗为例,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美丽,传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唤起读者的共鸣。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景观的存在形式和人们与之相处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因此,现代阐释的意境需要与当代人的生活经验相契合。
现代阐释的意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入手,探讨现代艺术如何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创造出意境效果。
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色彩、光线、节奏等元素来传达情感,激发观众的共鸣。
例如,一幅抽象画可能没有具体的景物形象,但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引发观众的共鸣,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其次,现代阐释的意境还可以从生活中的体验出发,探讨现代科技对意境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虚拟化的世界。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与外界联系,这些虚拟化的世界给人们的感知和情感表达带来了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体验到之前无法想象的意境。
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意境的表现空间,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感知和表达情感。
此外,现代阐释的意境还可以与当代社会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当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环境问题等对意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如焦虑、孤独、环境压力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人们的情感表达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意境的创造和体验。
因此,通过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可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探讨现代阐释的意境。
总的来说,意境的现代阐释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意境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发展。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2009-12-26 12:10:40)四、文学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
先秦时代,儒家强调“圣人立象以尽意”,追求“万物一体之仁”的人格境界;道家主张有无相生,强调物我同一,追求无待而游的人生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
魏晋以降,佛学东渐。
佛禅主张“道由心悟”,“不立文字”,注重直觉等思想观念进一步为意境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源。
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形成的诗论、文论、画论、书论等艺术理论为意境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曹丕的“文气论”钟嵘的“滋味说”,谢赫的“气韵生动”、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等等。
尤其是刘勰的“隐秀论”,主张“文外之重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激发了后人对“象外”的美学追求。
意境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据传为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王昌龄首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使“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正式进入了文学理论之中,这是他的重要贡献。
但他的所谓“意境”指的是不包括感情在内的思想的一种境界,是属于主体的一种境相,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境还不完全相同。
其后,皎然提出了“取境”说,认为“取境”直接决定着整首诗的情思风貌与品味高下。
刘禹锡给意境下了第一个定义:“境生于象外”,指出“境”不能离开“象”,又是对“象”的超越。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进一步阐述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在司空图看来,意境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标志着我国意境理论的成熟。
到了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