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铁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铁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铁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铁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铁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细胞内和体液中。是一种贮铁蛋白质。1972年Addison等人建立血清铁蛋白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后,相继对外周血细胞及体液中铁蛋白也能测定。其定义为机体内一种贮存铁的可溶组织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铁蛋白,但不同的检测法有不同的正常值,一般正常均值男性约80-

130ug/L(80-130ng/ml)女性约35-55ug/L (35-55ng/ml),血清铁水平在妊娠期

及急性贫血时降低,急慢性肝脏损害和肝癌时升高,国内报道肝癌患者阳性率高达90%。

一、铁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铁蛋白分子量为450000,由24个多肽亚单位组成一个中间空心的球形蛋白质。其外壳即为去铁铁蛋白。中空核心部分是贮存铁胶体分子团(羟基磷酸化高铁)的地,核心中铁原子含量不等。平均2000个,最多可达4500个。去铁铁蛋白可摄取Fe++,经其6个通道进入核心,氧化成Fe+++沉积下来,铁原子释放时要经还原剂的作用。铁本身又可刺激去铁铁蛋白的合成。

铁蛋白存在于体内各组织和细胞,特别在肝、脾、骨髓中含量高,脑组织中也含有,外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含有铁蛋白。不同组织来源的铁蛋白有明显的异质性。人体的铁蛋白达20种以上。总称为异铁蛋白(isoferritin).它由两种不同的亚单位(L和H).按不同比例构成,L和H亚单位的分子量和所带电荷量不同,前者分子量为19000.后者为21000,心型铁蛋白为酸性铁蛋白,主要由H亚单位组成,等电点4.8~5.2.与心肌铁蛋白抗体结合力强;脾型铁蛋白为碱性铁蛋白,主要由L亚单位组成。等电点5.3~5.8,

与睥铁蛋白抗体结合力强:肾铁蛋白介于两者之闻。碱性铁蛋白存在于正常成人肝细胞厦肝、脾、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中。酸性铁蛋白见于正常成人心肌,肾,胰及胎肝中。血清铁蛋白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释放出来。由碱性铁蛋白和微量酸性铁蛋白所组成。在血循环中半寿期为27~30小时。为肝实质细胞所清除。正常人外周血细饱内铁蛋白含量甚微,红细咆内铁蛋白台量碱性铁蛋白为0.025fg/细胞。酸性铁蛋白比前者高10倍;白细胞碱性铁蛋白;多形核粒

细胞6.6fg/细胞,淋巴细胞为8.0fg/细胞单核细胞含量最高为54.6fg/细胞。血小板中含量甚微。

铁蛋白的生理功能:(1)作为铁的贮存库用于血红蛋白合成:(2)将铁保存在中空的球形蛋白内,防止细胞内游离铁过多而产生有害作用。成熟红细胞内铁蛋白是幼红细胞铁蛋白残留下来的。其碱性铁蛋白和持存有关,酸性铁蛋白则起铁转运作用。

二、血清铁蛋白测定

(一)血清铁蛋白(SF)测定方法有多种,如放射免疫双抗体法,放射免疫标记抗体法,碱性磷酸酶或辣根过氧化酶标记抗体酶联免疫法及直接乳胶凝集法。

采用人脾组织提纯的铁蛋白及其制并的抗体可用于碱性铁蛋白测定。人心肌组织提纯的铁蛋白及其制备的抗体可用于酸性铁蛋白的测定。碱性SF正常值因采用药盒不同略有差别,一般认为成人正常值15~300ug/L.汪月增报道成人男性86.1±61.3ug/L,女性36.1±25.4ug/L.性别差异绝经期后消失,老年人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新生儿由于胎儿血红蛋白的清除,红细胞破坏后。铁储存大量增加。固此SF显著升高,可达中位数356ug/L.进入婴儿期及青少年期SF有明显降低。中位数仅22~305tg/L,1.4岁以后出现性别差异。SF在健康人测定值较稳定。每日变化小。转换也慢。血清酸性铁蛋白的正常值固方法而异。据长征医院报道:正常男性为33.9±16.3ng/ml.女性为32.7±16.4ng/m1.男女间无显著差另别。

(二)血清碱性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在一般情况下,SF与组织内非血红素铁呈很好相关性。通过静脉切开放血判断。证实和贮存铁相关。和骨髓可染铁呈正相关,和铁吸收率呈负相关。因此SF是检查机体铁营养状态,反映缺铁或铁负荷过度的有效指标,广泛应用于映铁的人群筛检。网状内皮细胞储铁减少是SF降低的唯一原因。但正常值的低限很难确定。多数采用250~300ug/L称SF增高。

SF增高多见于:(1)铁负荷过度:如原发性血色病,B地中海贫血反复输血后。(2)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硬变,药物性肝炎,病毒性肝炎。(3)急性感染和炎症性疾病可促进去铁铁蛋白合成,使SF增高。前者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炎症可增高。(4)恶性肿寤:可类似炎症性疾病SF合成增加。因肿瘤浸润、坏死使释放增加,同时肝清除SF能力降低。以及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增多。特别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肝癌、胰腺癌和肺癌均可使SF升高。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以及泌尿道恶性肿瘤SF均正常。SF水平和何杰金病的病程密切相关。SF与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病期、症状、缓解与否也密切相关,其中以组织细胞性升高最显著。急性白血病SF可升高,急单最明显。急粒改之。慢性白血病增高不明显。由于SF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因此不能作为恶性肿瘤的诊断指标,也不能预测恶性肿瘤的复发。

(三)血清酸性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近年来证实恶性细胞可台成酸性异铁蛋白。又称癌胚异铁蛋白,是一种肿瘤标记物。开展血清酸性铁聋白的测定。将为肿墙血清学诊断提供一项特异性指标。从上所述恶性细胞合成铁蛋白有质和量两方面的异常。血清酸性铁蛋白在AML、ALL.慢粒急变。淋巴瘤和恶组等均显著升高。并随疾病缓解而降低。因此可作为疾病的动态观察和判断疗效用。

三、外周血细胞铁蛋白测定

(一)红细胞铁蛋白(RF)测定:由于sF受到许多和储铁无关因素的影响。如组织坏死,炎症,恶性肿瘤和红细胞转换率增高等,而RF刚较少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因此较能正确反映体内储铁情况。RF测定方法关键是纯化红细胞悬液,因为白细胞中铁蛋白量要超过红细胞1000倍。常用Beutlef经典法或VandefWeyden简易法,用蒸馏水或液氮快速冻融红细胞,清除血液中自细胞尚

可采用脱脂棉花柱法或做晶纤维素柱法,RF测定方法同血请。RF量取决于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红蛋白的合成速率。运铁蛋白饱和度升高时。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摄入铁增多,RF就增高,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等因血红蛋白合成

有不同程度减低。而幼红细胞摄入铁量不减步。RF就显著升高。RF正常值:碱性铁蛋白为12.4土1.0ag/细胞。酸性铁蛋白为123.1±9.6ag/细胞,男女性别差异不大。RF在缺铁性贫血时显著减少。而原发性血色病,地中海贫血及原

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则显著增高。RF对缺铁的诊断。敏感性不厦SF.缺铁时最早系SF降低,以后才出现RF减少,铁剂治疗后二周。RF开始上升,到二个月达

高峰,而SF上升很缓慢,到5个月刚达正常低值。RF(ug/L细咆)与SF(ug /L)比值:正常男性为1.8,女性为3.5.缺铁性贫血和反复献血者其比值升高。原发性血色病时比值显著降低。RF测定价值主要在于:(I)有助于确定慢性疾病性贫血是否合并有缺铁;(2)系无刨伤性间接估价组织铁量方法,作为地中海贫血是否需要排铁治疗,以及原发性血色病放血冶疗后或排铁冶疗后疗效的评价,(3)可作为估价肝脏疾病患者体内储铁状况的指标:(4)作为一种研究各种贫血铁代谢异常的一种参数。红细胞内铁蛋白升高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白细胞铁蛋白(WF)测定:外周血WF正常值;北医报道男性均值为4.98ng/10^6细胞。女性为4.04ng/10^6细胞。无明显性别差异。治前ANLLWF 为33.7ng/10^6细胞。ALL为7.4ng/10^6细咆,WF和外周血及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呈正相关。可作为白血病估计预后。预示疗效的指标白血辅患者SF可因感染,盱功损害和化疗等因素而升高。但WF不受上述因素影响。Worwood等测定

正常人WF量为7fg/细胞,RF为0.02fg/细胞,AML患者分别为46和0.17fg

/细胞。AMML分别为175和0.21fg/细腿。而CML患者wF为16fg/细胞。AMMLWF 显著高于AML和ALL可能和单核细胞所含铁蛋白浓度高于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有关。白血病细胞内铁蛋白量增高系由于合成加速所致,反映了其蛋白合成代谢亢进及疾病的活动。

四、体液中铁蛋白的测定

Vicente等报道脑脊液铁蛋白均值为5.7ug/L,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不伴CNS浸润者为8.22Ug/L.伴CNS浸润者为21.95ug/L.明显高于前二组。CSF铁蛋白升高是非特异性的,在细菌性脑膜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中枢神经系统晚期肿瘤等均可升高。如能除外上述情况,在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CSF铁蛋白升高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其动态观察有助予估计预后和判断疗效。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正常人尿液中铁蛋白含量极低,约2.2ug/L.而非何杰盎淋巴瘤和AML患者跟赦铁蛋白显著增高,可达正常的数l0倍。

近几年来发现肝癌还含有一种酸性的异铁蛋白,称为癌胚异铁蛋白,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癌患者治疗有效者血清铁蛋白下降,而恶化和再发者升高,持

续增高则予后不良,故血清铁蛋白测定可作为疗效监测手段之一,特别是对AFP 阴性的患者尤有意义。

血清铁蛋白升高原因是铁蛋白的来源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碍。如患肝癌、肺癌、胰癌、白血病等时,癌细胞合成的铁蛋白增加,使血清铁蛋白升高。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功能下降,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肝癌患者有铁蛋白增高的原因可能是:

①肝癌细胞能合成和分泌铁蛋白或异铁蛋白。

②肝癌组织对铁蛋白的摄取及清除受到影响。

③肝细胞损害坏死,贮存在肝细胞浆中的铁蛋白溢入血中。血清铁蛋白虽非特异性,但除肝癌、胰腺癌中度升高外,其它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直结肠癌均不升高。铁蛋白偏高的症状有以下几点:

1、由于肝癌是肝脏细胞癌变,所以会出现肝区隐痛或间歇性的钝痛或胀痛,上腹胀痛等。

2、初期的肝癌症状隐匿极深,往往只是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闷涨和乏力,B超检查会出现轻度肝肿大。

3、四肢乏力,消瘦,全身衰弱易疲劳等症状,中晚期往往通常是卧床不起。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资料

检验通讯: 免疫球蛋白五项 免疫球蛋白五项指的是IgA、IgG、IgM、补体C3和C4。其浓度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在某些疾病情况下,这些指标的浓度将出现升高或降低,从而具有疾病诊断的价值。 IgG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G含量为7.6~17gL;血IgG含量新生儿为7.0~14.8 gL,0.5~6个月为3~10.0 gL,6个月~2岁为5~12 gL,2~6岁为5~13gL,6~12岁为7~16.5gL,12~16岁为7~15.5gL,成人为6~16gL。患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IgG骨髓瘤、无症状性单克隆IgG病等,会出现IgG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选择性IgG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情况下,会出现IgG降低。 IgA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A含量为0~50mgL; 血内IgA含量新生儿为0~22mgL,0.5~6个月为3~820mgL,7个月~2岁为140~1080 mgL,2~6岁为230~1900mgL,6~12岁为290~2700mgL,12~16岁为810~ 2320mgL,成人为760~3900mgL。在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囊性纤维化、家族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乳腺癌、IgA肾病、IgA骨髓瘤等情况下,IgA 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乏症、无γ-球蛋白血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A抗体综合症、免疫抑制剂治疗、妊娠后期等情况下,IgA会降低。 IgM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M含量为40~240mgL,血内IgM含量新生儿为50~300mgL,0.5~6个月为150~1090mgL,6个月~2岁为430~ 2390mgL,2~6岁为500~1990mgL,6~12岁为500~2600mgL,12~16岁为450~2400mgL,成人为400~3450mgL。在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TORC H综合症、慢性或亚急性感染、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肝病、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无症状性单克隆IgM病等情况下,IgM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选择性IgM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抗体综合症(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免疫抑制等情况下,IgM会降低。 补体C3和C4正常情况下,人血内C3(β1C-球蛋白)含量为800~1550mgL,C4(β1E-球蛋白)含量为130~370mgL。血液补体含量与活度在许多病理情况下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临床上应动态观察补体水平的变化。补体含量下降并不一定代表免疫功能障或免疫缺陷,因为在缺血、凝固性坏死和中毒性坏死时,组织能释放较多的蛋白分解酶,导致补体溶血活度和补体分组下降。一般血补体浓度升高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心肌梗死、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急性痛风、急性甲状腺炎、急性风湿热、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铁蛋白结构与功能

铁蛋白结构与功能 摘要:铁元素是生物体中的半微量元素,铁元素子生物体内的平衡对生物体的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可以调节体内铁元素平衡的铁蛋白很早就出现在学者的研究中。铁蛋白不仅直接在人体内发挥作用,也通过植物食物的铁元素积累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所以通过阅读了几篇文献后,简单概括一下目前对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铁蛋白结构功能 铁是生物体很重要的一种半微量元素,对生物体的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铁在动物体内参与造血、运输氧气、免疫和防御等生理过程,在植物体内则参与叶绿素的形成,但是铁含量超标则会造成消化功能紊乱、生长受阻等。所以,维持生物体体内铁含量平衡至关重要。铁蛋白是生物体内的铁贮藏蛋白质,起着调节生物体铁平衡的作用。 目前,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都对铁蛋白进行了大量研究[1],除了对其基因[2]、结构和功能做了大量研究之外,也在不断探索研究铁蛋白的方法[3]、铁蛋白的新作用[4-5]以及铁蛋白的作用方法等6-7]。由于铁元素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和植物性食物的铁含量很低,甚至在某些地区有缺铁现象的发生,为了提高植物食物中的铁含量,有学者已经开始了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豌豆铁蛋白基因专人水稻[8-9]。

虽然铁蛋白对动物和植物都很重要,但是无论是存在分布、结构和功能上,动物和植物体内的铁蛋白都不同[10]。与动物铁蛋白相比,植物铁蛋白具有两个显着的特点:首先,植物铁蛋白在其N端具有一个独特的EP 肽段;其次,植物铁蛋白只含有H型亚基,且有两种不同的H型亚基组成。 1.铁蛋白的结构 铁蛋白分子通常由24个亚基形成一个中空的球状蛋白质外壳,内径通常为7~8nm,外径为12~13nm,厚度为2~。每个球状铁蛋白分子大约有4500个三价铁原子储存在其中。每两个铁蛋白亚基反向平行形成一组,再由这十二组亚基对构成一个近似正八面体,成4-3-2重轴对称的球状分子 (图1)。每个铁蛋白亚基外形成空心的柱状(长约5nm,直径约,且由一个两两成反向平行的4个α螺旋簇 (A、B和C、D)、C末端第五个较短α螺旋(E)以及N末端的伸展肽段 (EP) 构成。B和C螺旋之间由一段含18个氨基酸的BC环连接,E螺旋位于4α螺旋簇的尾端并与之成60° 夹角 (图2)。每个铁蛋白分子形成12个二重轴通道、8个三重轴通道和6个四重轴通道,这些通道被认为是铁蛋白内部与外部离子出入铁蛋白的必经之路,起着联系铁蛋白内部空腔与外部环境的作用。

(整理)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IgG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G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签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2)IgG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 正常参考值:7.0-16.6g/L. 免疫球蛋白IgA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A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2)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正常参考值:0.7-3.5g/L. 免疫球蛋白IgM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在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贫血三项检测及临床意义

叶酸检测及临床意义叶酸是由喋呤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等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叶酸对人体的重要营养作用早在1948年即已得到证实,人类(或其他动物)如缺乏叶酸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及叶酸检测及临床意义叶酸是由喋呤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等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叶酸对人体的重要营养作用早在1948年即已得到证实,人类(或其他动物)如缺乏叶酸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及白细胞减少症,还会导致身体无力、易怒、没胃口以及精神病症状。此外,研究还发现,叶酸对孕妇尤其重要。如在怀孕头3个月内缺乏叶酸,可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从而增加裂脑儿,无脑儿的发生率。其次,孕妇经常补充叶酸,可防止新生儿体重过轻、早产以及婴儿腭裂(兔唇)等先天性畸形。叶酸缺乏时,脱氧胸苷酸,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及氨基酸的互变受阻,细胞内DNA合成减少,细胞的分裂成熟发生障碍,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都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舌炎等,以舌炎最为突出,舌质红、舌乳头萎缩、表面光滑,俗称“牛肉舌”,伴疼痛。维生素B12缺乏时常伴神经系统表现,如乏力、手足麻木、感觉障碍、行走困难等周围神经炎、亚急性或慢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表现,后者多见于恶性贫血,小儿和老年患者常出现精神症状,如无欲、嗜睡或精神错乱。叶酸缺乏可引起情感改变,补充叶酸即可消失。孕妇缺乏叶酸,可使先兆子痫、胎盘剥离的发生率增高,患有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孕妇易出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怀孕早期缺乏叶酸,还易引起胎儿神经管畸形(如脊柱裂、无脑畸形等)。叶酸缺乏可引起高同型

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临床应用

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论坛报自1940 年开始应用白蛋白制剂以来,有关白蛋白应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世界各国已逐渐规范了白蛋白的使用指征。但我国在白蛋白应用上仍存在许多“误区”,临床滥用现象相当普遍。今年,我国更出现了严重的白蛋白短缺。因此,规范白蛋白的使用在我国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 临床误区:白蛋白作为营养制剂 误区一:纠正低白蛋白血症: 营养不良在手术和创伤病人中非常普遍,此类病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白蛋白的误区之一是将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品用于手术后病人、营养不良患者、恶性肿瘤病人或危重病人中。 事实上,外科病人术后处于高代谢状态,表现为蛋白分解代谢加速,合成代谢下降,造成持续的负氮平衡。另一方面,外科手术创伤早期,机体存在全身性炎性反应,大量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产生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CLS),部分白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因此,外科手术病人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并非全是营养不良或蛋白质分解的结果。 此时输注外源性白蛋白若不能改善患者本身的营养状况,其原因可能为:①外源性蛋白质进入人体后,首先水解为氨基酸,然后再被机体组织细胞所利用,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由于各种组织细胞内蛋白质有其特殊性,是由组织细胞自身来合成的,因此外源无法提供。白蛋白的分解产物内缺乏合成其他蛋白质的色氨酸,故营养价值低。②从代谢的角度看,以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充并不恰当,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1 天,人体仅能利用降解生成的氨基酸,而当日输入的白蛋白并不能发挥营养作用。③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由于氮供应不足所致的各个组织器官蛋白质合成不足的问题。 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只是一个现象,从营养角度看,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热卡和氮的摄入不足所致。因此,要改善外科病人术后高分解代谢、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应该提供合适的能量和营养底物。营养底物中,氮的供给应选择平衡型的氨基酸制剂,而非白蛋白。 误区二:促进伤口愈合: 传统观点认为,即使对手术后病人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静脉输注白蛋白可提高或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术后组织水肿,促进伤口特别是吻合口的愈合。受上述观点影响,目前临床上许多外科医生仍喜欢应用白蛋白,这是造成术后白蛋白制剂应用普遍的另一原因。事实上,偱证医学研究表明,尽管输注白蛋白可提高血清白蛋白的水平,但并没有改善病人原发病的治疗效果,也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或改善临床预后。由于目前医用白蛋白的来源为献血者的血浆经血浆分离和灭菌处理后配置而成,当前我国血源紧张,所以白蛋白价格昂贵,术后输注白蛋白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因此,常规应用白蛋白来改善病人的低白蛋白血症是不值得推荐的。 误区三:提高机体免疫力: 临床上应用白蛋白的另一误区是将白蛋白作为“强身剂”,用于提高机体免疫抵抗力,这就更错误了。因为白蛋白不但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如制剂中的微量α-1酸性糖蛋白)反而可使 机体免疫力下降。此外,给白蛋白含量正常患者输注外源性白蛋白还可抑制机体自身白蛋白的合成,加速白蛋白的分解,并可使循环负荷过重、血钠增高等副作用。 循证医学:白蛋白不适用于体液治疗 液体治疗是外科基本问题,特别是在手术后早期或外科危重病人,其目的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 持充足的体循环和微循环,保证良好的组织灌注和氧供,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目前,临床上许多医生将白蛋白用作一线容量扩充剂用于体液治疗。但是,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严重创伤、手术、感染或ARDS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

检验通讯 : 免疫球蛋白五项 免疫球蛋白五项指的是IgA、IgG、IgM、补体C3和C4其浓度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在某些疾病情况下,这些指标的浓度将出现升高或降低,从而具有疾病诊断的价值。 IgG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G含量为7.6?17gL;血IgG含量新生儿为 7.0?14.8 gL , 0.5?6个月为3?10.0 gL , 6个月?2岁为5?12 gL , 2?6岁为5?13gL, 6?12岁为7?16.5gL , 12?16岁为7?15.5gL,成人为6?16gL。患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IgG骨髓瘤、无症状性单克隆 IgG病等,会出现IgG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选择性IgG 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情况下,会出现 IgG 降低。 IgA 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A含量为0?50mgL;血内IgA含量新生儿为 0?22mgL 0.5?6个月为3?820mgL 7个月?2岁为140?1080 mgL, 2?6岁为 230?1900mgL 6?12 岁为290?2700mgL 12?16 岁为810?2320mgL 成人为760?3900mgL 在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囊性纤维化、家族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乳腺癌、IgA肾病、IgA骨髓瘤等情况下,IgA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乏症、无丫-球蛋白血症、 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A 抗体综合症、免疫抑制剂治疗、妊娠后期等情况下,IgA会降低。 IgM在正常情况下,脐血IgM含量为40?240mgL血内IgM含量新生儿为 50? 300mgL 0.5?6个月为150?1090mgL 6个月?2岁为430?2390mgL 2? 6岁为 500?1990mgL 6 ?12岁为 500?2600mgL 12?16岁为 450?2400mgL 成人为400?3450mgL 在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TORCH综合症、慢性或亚急性感染、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肝病、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无症状性单克隆 IgM 病等情况下 IgM 会增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选择性IgM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抗体综合症(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免疫抑制等情况下,IgM会降低。 补体C3和C4正常情况下,人血内C3(B 1C—球蛋白)含量为800? 1550mgL C4 (B 1E—球蛋白)含量为130?370mgL血液补体含量与活度在许多病理情况下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临床上应动态观察补体水平的变化。补体含量下降并不一定代表免疫功能障或免疫缺陷因为在缺血、凝固性坏死和中毒性坏死时组织能释放较多的蛋白分解酶导致补体溶血活度和补体分组下降。一般血补体浓度升高见于各种炎症性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心肌梗死、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急性痛风、急性甲状腺炎、急性风湿热、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收费价格:30 元/项,共计 150元。每天检测。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清铁(IRON)、总铁结合力(TIBC)测定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含铁量为4克左右,其中三分之二存在于红血球的血红蛋白当中,其余三分之一储备在肝、脾和骨髓中。血清中的铁离子全部与转铁蛋白结合,是铁离子的运输形式,称为血清铁(IRON或Fe)。通常血清中内有三分之一转铁蛋白结合,其余转铁蛋白结合铁的潜力称为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血清转铁蛋白结合最大铁量称为总铁结合力(TIBC)它等于血清铁与不饱和铁结合之和。 一、血清铁(IRON或Fe) 正常参考值:-μmol/l 成人男子-μmol/l 成人女子-μmol/l 儿童-μmol/l 老人-μ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铁增高: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再生成熟障碍性疾病,如再生障 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铁的利用率减低,如铅中毒或维生素B6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减退;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素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或铁剂治疗。 2、血清铁降低:机体摄取不足,如营养不良、胃肠道病、慢性腹泻等;失铁增加,如失血; 生理成长所需补充不足,如妊娠、婴儿生长期;铁释放减少,如急性玫慢性感染、尿毒症等;某些药物治疗所致。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正常参考值:—μ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转铁蛋白释放增加,如肝细 胞坏死。 2、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转铁蛋白丢失,如肾病、尿毒症等;转铁蛋白合成不足,如遗传 性转铁蛋白缺乏症。 三、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 正常参考值:-μmol/l 参考下图可助说明:

β2-微球蛋白临床意义

2013年检验科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β2-微球蛋白临床意义 β2-MG是一种低分子蛋白质,其分子量为11800,是由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条多肽链,易被肾小球滤过。β2-MG从肾小球滤过后,其中99.9%的部分由近曲小管以胞饮方式摄取,转运到溶解体降解为氨基酸,所以滤过的β2-MG 并不回到血循环中。正常人血中β2-MG含量极微,且合成和分泌非常稳定。血中β2-MG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是判断肾脏早期受损敏感而特异的指标。β2-MG 是检查肾功能的一种方法,估计肾小球滤过率(GFR)较SCr敏感,可以早期判断肾脏受损。临床上检测血或尿中的β2-MG浓度为临床肾功能测定、肾移植成活、糖尿病肾病、重金属镉、汞中毒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较早、可靠和灵敏的指标。脑脊液中β2-MG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 1、评价肾功血β2-MG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2-MG升高。 (1)长期糖尿病引起肾小球动脉硬化,使肾小球滤过机能下降,从而导致血β2-MG增高,动态地观察糖尿病人血清β2-MG变化对于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血清β2-MG含量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程增长而增加,其原因可能是肾小动脉硬化的数量增多,致使肾小球滤过明显降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所致,因此,高血压患者检测血清β2-MG有利于发现早期轻度肾功能损害程度。 (3)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血β2-MG升高与淀粉样变、淀粉骨关节病及腕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4)血β2-MG有助于动态观察、诊断早期肾移植排斥反应。 2、诊断恶性肿瘤 (1)血β2-MG是以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主要标志物,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血β2-MG浓度明显增加。 (2)可用于评价骨髓瘤的预后及治疗效果 3、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程度 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血β2-MG增高,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5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β2-MG升高,并且和关节受累数目呈正相关。目前认为测定血β2-MG可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程度,并可作为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 其他:病毒感染,如人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乙肝或丙肝病毒及HIV感染时,血β2-MG可增高。 4、收费及应用 1、β2-MG价格20元; 2、设在肾功Ⅱ

血清铁蛋白

约占体内贮存铁的1/3,而血循环中的铁蛋白又被肝细胞清除,所以肝病时可造成血清铁蛋白升高。另外恶性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量增加,所以铁蛋白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临床意义: 铁蛋白升高:原因是铁蛋白的来源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碍。如患肝癌、肺癌、胰癌、白血病等时,癌细胞合成的铁蛋白增加,使血清铁蛋白升高。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功能下降,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铁蛋白降低:缺铁性贫血、失血、长期腹泻造成的铁吸收障碍等。参考值: M (男)15-20μg/LF(女)12-150μg/L注:因试剂及方法不规范,各实验室要有自己的参考值。 血清铁蛋白(SF)测定意义 1.血清铁蛋白降低见于: ⑴缺铁性贫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⑵营养不良、严重慢性疾病体内贮存铁减少导致的继发性贫血。 2.血清铁蛋白增高见于: ⑴体内铁贮存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和不恰当的铁剂治疗; ⑵恶性肿瘤; ⑶急性感染和炎症; ⑷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坏死和心肌梗死等。 3.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意义 1.根据MCV、RDW值可将贫血分为6种: ⑴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 血。 ⑵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⑶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如各种慢性疾病所致的贫血。 ⑷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贫血、营养 性贫血。 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⑹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RDW均增大,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用于缺铁性贫血治疗时的观察。缺铁性贫血RDW值增大,当给予铁剂 治疗有效时, RDW值可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再逐渐降到正常。 4.血小板比容(PCT)意义 1. 血小板比容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 血小板比容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化疗后等。 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意义 1.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巨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2.平均血小板体积减小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亢、化疗后等。 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意义 1.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

β2微球蛋白临床意义

β2—微球蛋白(β2-MG)临床意义 临床上检测血或尿中的β 2-MG 浓度为临床肾功能测定、肾移植成活、糖尿病肾病、重金属镉、汞中毒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较早、可靠和灵敏的指标。脑脊液中β 2-MG 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 血β 2-MG 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肾功能是影响血β 2-MG 浓度的最主要因素,用血β 2-MG 估测肾功能。 ( 1 )血β 2-MG 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 2-MG 升高。 ( 2 )血β 2-MG 是反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肾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 3 )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血β 2-MG 升高与淀粉样变、淀粉骨关节病及腕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 4 )血β 2-MG 有助于动态观察、诊断早期肾移植排斥反应。 2 、恶性肿瘤时的血β 2-MG 。 ( 1 )血β 2-MG 是以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主要标志物,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血β 2-MG 浓度明显增加。 ( 2 )可用于评价骨髓瘤的预后及治疗效果。 3 、病毒感染,如人巨细胞病毒、 EB 病毒、乙肝或丙肝病毒及 HIV 感染时,血β 2-MG 可增高。 4 、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血β 2-MG 增高,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活动期。 50%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β 2-MG 升高,并且和关节受累数目呈正相关。目前认为测定血β 2-MG 可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程度,并可作为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 尿β 2-MG 检测的临床意义 尿β 2-MG 浓度主要与肾小管功能有关。 1 、检测尿β 2-MG 是诊断近曲小管损害敏感而特异的方法。当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尿β 2-MG 明显增加,且与肾小管重吸收率呈正相关。 2 、尿蛋白 / 尿β 2-MG 比值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单纯肾小球病变时,尿蛋白 / 尿β 2-MG 比值大于 300 ;单纯肾小管病变时,比值小于 10 ;混合性病变时,其比值介于两者之间。 3 、用于鉴别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时,尿液β 2-MG 浓度明显增加;而下尿路感染时,则基本正常。 4 、用于判断肾移植的排斥反应。肾移植无排斥反应者,尿β 2-MG 浓度常无明显增高;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在排斥前数天即见尿β 2-MG 明显增加,在排斥高危期,连续测定有一定预示价值。 5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早期尿β 2-MG 与其肾功能损害程度显著相关。 6 、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时,尿中β 2-MG 明显增高。 7 、重金属中毒肾损害的流行病调查,尿β 2-MG 可用为筛选试验。

铁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铁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铁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细胞内和体液中。是一种贮铁蛋白质。1972年Addison等人建立血清铁蛋白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后,相继对外周血细胞及体液中铁蛋白也能测定。其定义为机体内一种贮存铁的可溶组织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铁蛋白,但不同的检测法有不同的正常值,一般正常均值男性约80- 130ug/L(80-130ng/ml)女性约35-55ug/L (35-55ng/ml),血清铁水平在妊娠期 及急性贫血时降低,急慢性肝脏损害和肝癌时升高,国内报道肝癌患者阳性率高达90%。 一、铁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铁蛋白分子量为450000,由24个多肽亚单位组成一个中间空心的球形蛋白质。其外壳即为去铁铁蛋白。中空核心部分是贮存铁胶体分子团(羟基磷酸化高铁)的地,核心中铁原子含量不等。平均2000个,最多可达4500个。去铁铁蛋白可摄取Fe++,经其6个通道进入核心,氧化成Fe+++沉积下来,铁原子释放时要经还原剂的作用。铁本身又可刺激去铁铁蛋白的合成。 铁蛋白存在于体内各组织和细胞,特别在肝、脾、骨髓中含量高,脑组织中也含有,外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含有铁蛋白。不同组织来源的铁蛋白有明显的异质性。人体的铁蛋白达20种以上。总称为异铁蛋白(isoferritin).它由两种不同的亚单位(L和H).按不同比例构成,L和H亚单位的分子量和所带电荷量不同,前者分子量为19000.后者为21000,心型铁蛋白为酸性铁蛋白,主要由H亚单位组成,等电点4.8~5.2.与心肌铁蛋白抗体结合力强;脾型铁蛋白为碱性铁蛋白,主要由L亚单位组成。等电点5.3~5.8, 与睥铁蛋白抗体结合力强:肾铁蛋白介于两者之闻。碱性铁蛋白存在于正常成人肝细胞厦肝、脾、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中。酸性铁蛋白见于正常成人心肌,肾,胰及胎肝中。血清铁蛋白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释放出来。由碱性铁蛋白和微量酸性铁蛋白所组成。在血循环中半寿期为27~30小时。为肝实质细胞所清除。正常人外周血细饱内铁蛋白含量甚微,红细咆内铁蛋白台量碱性铁蛋白为0.025fg/细胞。酸性铁蛋白比前者高10倍;白细胞碱性铁蛋白;多形核粒 细胞6.6fg/细胞,淋巴细胞为8.0fg/细胞单核细胞含量最高为54.6fg/细胞。血小板中含量甚微。 铁蛋白的生理功能:(1)作为铁的贮存库用于血红蛋白合成:(2)将铁保存在中空的球形蛋白内,防止细胞内游离铁过多而产生有害作用。成熟红细胞内铁蛋白是幼红细胞铁蛋白残留下来的。其碱性铁蛋白和持存有关,酸性铁蛋白则起铁转运作用。 二、血清铁蛋白测定 (一)血清铁蛋白(SF)测定方法有多种,如放射免疫双抗体法,放射免疫标记抗体法,碱性磷酸酶或辣根过氧化酶标记抗体酶联免疫法及直接乳胶凝集法。

美国《白蛋白临床应用指南》

2009-03-30 17:06 美国《白蛋白临床应用指南》指出,白蛋白正确的临床应用包括休克、烧伤、ARDS、体外循环,偶尔可应用于急性肝衰竭、腹水、肾透析,还需进一步观察的应用有新生儿黄疸、汞中毒。不合理的临床应用为补充营养,治疗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硬化。 以下情况输注白蛋白可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①严重感染、急性低血容量(如手术失血、创伤出血),或没有其他胶体溶液可供选择以及其他胶体溶液已经用至最大量时。 ②烧伤所致的血浆渗透压减低及低血容量性休克,一般烧伤后 24 h以内使用晶体液,而24 h后可应用白蛋白。 ③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白蛋白与利尿剂联合应用,可使肺组织间隙液体吸收回血管,消除肺水肿以改善其临床症状。 ④肝功能严重受损(肝功能不全失代偿期),重度的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20 g/L),或由于严重低白蛋白血症、大量腹水影响心血管功能时。 ⑤某些血液置换治疗、肾透析或体外循环手术患者。 肾病综合症的低蛋白血症是因为蛋白从尿中丢的太多。近年来,对肾病综合症患者的研究表明,给予血浆蛋白组对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明显慢于未用血浆蛋白制品组,而且输注白蛋白会加速白蛋白从尿中漏出,从而加重肾小管损伤。因此,肾病综合症治疗的关键是“堵漏”,加强肾脏疾病的治疗才是关键。目前认为只有在以下可给予白蛋白治疗:

1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者≤20g/l; 2血容量不足合并低蛋白血症者; 3全身严重浮肿,尿量偏少且利尿效果不理想。 临床上公认的白蛋白应用输注指征有: ①大面积烧伤24 h后;②急性创伤性休克;③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④血液置换治疗;⑤肾透析;⑥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腹水;⑦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肝昏迷等。

冷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CG)是指血清中的一种病理性蛋白质,该蛋白在4℃不溶解,在30℃易于聚合,而在37℃时又溶解。冷球蛋白分为3 型:I 型为单克隆冷球蛋白,由IgM、IgG、IgA 或本-周蛋白组成,占25%;Ⅱ型,混合冷球蛋白,由单克隆Ig与自身IgG组成,分为Ig M-IgG、IgG-IgG 、IgA-IgG,占25%;Ⅲ型,混合多克隆冷球蛋白,Ig M-IgG、IgM-IgG-IgA ,占50%。冷球蛋白血症可存在于许多临床疾病中,其病理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混合型冷球蛋白可固定补体,易引起炎症,其作用类似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炎症。冷球蛋白阳性可见于15%~35%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周围血管损害以及肢端青紫患者,部分患者可无症状。通常单克隆型冷球蛋白引起大血管损害,而混合型多引起皮肤和肾脏等小血管损害,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紫癜、坏死、溃疡、寒冷性荨麻疹、雷诺现象、关节痛、感觉麻木、肌力减退等,肾脏可有肾小球损害的表现,深部血管受累可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腹痛等。检测冷球蛋白的方法有二:一种是定性方法,即红细胞比积管法,一种是定量法,为分光光度计法。 参考值:阴性(红细胞比积管法);<80 mg/L(分光光度计法)。 临床意义 Ⅰ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Ⅱ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淋巴增殖性疾病;Ⅲ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性肝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麻风、黑热病等

铁代谢指标检测临床意义修订稿

铁代谢指标检测临床意 义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一、铁的代谢 (1)铁的来源 铁的正常来源为食物以及衰老的红细胞中释放的铁。铁在整个消化道均可被吸收,但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铁是以二价离子的形式被吸收的。(2)铁在生物体内转运 吸收入血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为Fe3+→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才被转运到各组织中去。 (3)铁在体内的分布 铁在人体的分布很广,以肝脾组织含量最高,在人体内可分为两类:一是功能铁,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少量含铁酶及转运蛋白中所含的铁。另一类是贮存铁,包括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 (4)铁的排泄 正常人排铁量很少,主要通过肾脏、粪便、和汗腺排泄,另外女性月经期、哺乳期也将丢失部分铁。 二、铁代谢检测指标 ?未饱和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 ?转铁饱和度=血清铁/总铁结合力 (1)血清铁 概念:即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其含量不仅取决于血清中铁的含量,还受转铁蛋白的影响。 临床意义: 血清铁增高: 1.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再生成熟障碍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3.铁的利用率减低,如铅中毒或维生素B6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减退; 4.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 5.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素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或铁剂治疗。 血清铁增高: 1.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再生成熟障碍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3.铁的利用率减低,如铅中毒或维生素B6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减退; 4.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 5.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素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或铁剂治疗。 (2)转铁蛋白(TRF): 概念:是血浆中主要的含铁蛋白质,负责运载由消化道吸收的铁和由红细胞降解释放的铁。体内仅有1/3的转铁蛋白呈饱和状态。每分子转铁蛋白可与2个Fe3+结合。转铁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合成。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分析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分析 摘要】在休克、脑梗死、烧伤以及腹水等疾病患者的治疗中使用人血白蛋白都 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除了上述具有确切治疗效果的疾病之外,人血白蛋白在肾 病综合征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必须经过深入的探讨。而探讨的结果则显示,在重型肝炎中应用人血白蛋白仍需慎重,而在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中,不建 议使用人血白蛋白对患者营养进行补充。 【关键词】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344-02 作为一种人工分离提取的制剂,人血白蛋白来源于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健 康人群,将其血浆进行收集,并通过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将其中的有效成份进行 提取,再经过病毒灭活才能够形成人血白蛋白制剂[1]。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 人血白蛋白在临床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该物质能够增加循环血容量,同时维持 血浆胶体渗透压,具有转运以及解毒的作用[2]。如果患者存在氮代谢障碍的情况,使用人血白蛋白还能够提供营养成分来维持氮源组织的活动。因此,在临床中, 人血白蛋白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不过在一些领域,应用人血白蛋白仍然具有争 议性,因此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1.临床应用人血白蛋白 1.1 危重病治疗 危重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蛋白血症的情况,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以及并发症 发生率,另外其症状持续的时间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与疾病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对于严重烧伤患者来说,其病死率与低蛋白血症与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倒置 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1.1.1人血白蛋白治疗与死亡率 有学者对人血白蛋白治疗ICU患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应的对照试验 发现,对于危重症患者,如果使用人血白蛋白进行治疗,那么就会增加其死亡风险,增加的程度为6%左右[3]。风险增加患者就一定会病死么?该学者的研究只 不过说明病死的可能性有所提高,并没有对实际的病死率进行研究。而另有研究 结果显示,将人血白蛋白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液体复苏中,并不会使其病死率增加。2004年,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危重病学会对比研究了,分别使用人血白蛋白和 生理盐水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效果和价值。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并无显 著的统计学意义。后两项研究结果证实,在危重症患者的复苏中,应用人血白蛋 白并不会使患者的病死率有所增加[4]。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有研究发现, 使用人血白蛋白进行液体复苏,对降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有一定价值。上述结论 经总结可知,对于危重病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对其病死率的影响不大,只在脓 毒症等特定疾病中有应用价值。人血白蛋白并不会增加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只是 增加了死亡风险。对于除患有脓毒症的其他危重症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治疗不 会影响病死率。 1.1.2人血白蛋白治疗与并发症 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心脏手术、腹水患者以及非心脏手术患者等, 使用人血白蛋白代替人工胶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对 于脑损伤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能够极大地改善其预后效果[5]。 1.2 人血白蛋白应用于脑梗死

铁代谢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一、铁的代谢 (1)铁的来源 铁的正常来源为食物以及衰老的红细胞中释放的铁。铁在整个消化道均可被吸收, 但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铁是以二价离子的形式被吸收的。 (2)铁在生物体内转运 吸收入血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为Fe3+→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才被转运到 各组织中去。 (3)铁在体内的分布 铁在人体的分布很广,以肝脾组织含量最高,在人体内可分为两类:一是功能铁,包 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少量含铁酶及转运蛋白中所含的铁。另一类是贮存铁,包括铁蛋 白及含铁血黄素。 (4)铁的排泄 正常人排铁量很少,主要通过肾脏、粪便、和汗腺排泄,另外女性月经期、哺乳期也将丢失部分铁。 二、铁代谢检测指标 ?未饱和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 ?转铁饱和度=血清铁/总铁结合力 (1)血清铁 概念:即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其含量不仅取决于血清中铁的含量,还受转铁蛋白的影响。临床意义: 血清铁增高: 1.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再生成熟障碍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3.铁的利用率减低,如铅中毒或维生素B6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减退; 4.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 5.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素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或铁剂治疗。 血清铁增高: 1.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再生成熟障碍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3.铁的利用率减低,如铅中毒或维生素B6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减退; 4.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 5.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素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或铁剂治疗。 (2)转铁蛋白(TRF): 概念:是血浆中主要的含铁蛋白质,负责运载由消化道吸收的铁和由红细胞降解释放的铁。体内仅有1/3的转铁蛋白呈饱和状态。每分子转铁蛋白可与2个Fe3+结合。转铁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合成。 临床意义: 1.血浆中TRF水平可用于贫血的诊断和对治疗的监测。在缺铁性的低血色素贫血中TRF 的水平增高(由于其合成增加),但其铁的饱和度很低(正常值在30%-38%)。相反,如 果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对铁的利用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则血浆中TRF正常或低下, 但铁的饱和度增高。在铁负荷过量时,TRF水平正常,但铁饱和度可超过50%,甚至达90% 。 2.妊娠及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注射可使血浆TRF升高。

β微球蛋白临床意义

β2—微球蛋白(β2-M G)临床意义 临床上检测血或尿中的β 2-MG 浓度为临床肾功能测定、肾移植成活、糖尿病肾病、重金属镉、汞中毒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较早、可靠和灵敏的指标。脑脊液中β 2-MG 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 血β 2-MG 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肾功能是影响血β 2-MG 浓度的最主要因素,用血β 2-MG 估测肾功能。 ( 1 )血β 2-MG 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 2-MG 升高。 β 2-MG 浓度明显 β 2-MG 升 1 、检测尿β 2-MG 是诊断近曲小管损害敏感而特异的方法。当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尿β 2-MG 明显增加,且与肾小管重吸收率呈正相关。 2 、尿蛋白/ 尿β 2-MG 比值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单纯肾小球病变时,尿蛋白/ 尿β 2-MG 比值大于300 ;单纯肾小管病变时,比值小于10 ;混合性病变时,其比值介于两者之间。 3 、用于鉴别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时,尿液β 2-MG 浓度明显增加;而下尿路感染时,则基本正常。 4 、用于判断肾移植的排斥反应。肾移植无排斥反应者,尿β 2-MG 浓度常无明显增高;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在排斥前数天即见尿β 2-MG 明显增加,在排斥高危期,连续测定有一定预示价值。

5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早期尿β 2-MG 与其肾功能损害程度显著相关。 6 、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时,尿中β 2-MG 明显增高。 7 、重金属中毒肾损害的流行病调查,尿β 2-MG 可用为筛选试验。 解,不再返流入血。正常人B2微球蛋白的合成速度和细胞膜释放的量是非常恒定的,从而使B2微球蛋白含量保持稳定水平。而许多疾病,肝炎、肾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均可使血B2微球蛋白升高。 血和尿B2微球蛋白的意义如下: 1、血β2-微球蛋白升高而尿β2-微球蛋白正常,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人血白蛋白处方点评标准

人血白蛋白处方点评标准(讨论稿) 为规范人血白蛋白的临床使用,降低药品费用,改善人血白蛋白短缺现状,促进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使用,开展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相关处方或医嘱点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药剂科综合参考《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美国大学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北京地区《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以及人血白蛋白说明书、相关循证医学依据等,结合我院临床实际,制定我院人血白蛋白临床使用评价标准初稿。 【点评标准】 1.适应证不适宜; 2.用法、用量不适宜; 3.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4.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5.联合用药不适宜; 6.重复给药; 7.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8.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点评细则】 1.适应证不适宜:“诊断”栏未注有符合以下情况一项或一项以上适应证者判定 为适应证不适宜。 严重失血、创伤和烧伤等引起的休克; 纠正人血白蛋白作为补充血容量的首选药物的误区。《美国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简称UHC,下同)[1]中提到:对于出血性休克,晶体溶液可作为首选药物用于扩张血容量,成人患者输入4L晶体液后2h无效,可考虑非蛋白胶体液,当对非蛋白胶体液有禁忌时才

考虑使用5%白蛋白。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外科病人中,对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的结局指标,不同种类的胶体液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 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压升高; 人血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将脑组织的水分转移到血管内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和头部创伤引起的血管痉挛,应首选晶体溶液维持脑灌注压。如果存在脑水肿的危险,应使用高浓度白蛋白(25%)胶体液维持脑灌注压【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人血白蛋白的适应症,白蛋白能与血中胆红素结合,阻止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促进胆红素排泄。光疗在过去的50年里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机制是让脂溶性的胆红素通过迅速光氧化和光致异构退化,成为水溶性化合物而排出体外。就机制而言,这两种方法在治疗中可以互补,同时使用两种方法可有协同作用,但UHC的指南则提出白蛋白不能与光疗合用。 中毒性虚脱,重度感染综合性; 肝硬化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发布的肝硬化腹水治疗指南【2】指出,肝硬化腹水是由门静脉高压、内脏血管扩张、肾水钠潴留引起的,治疗以限钠利尿为主,只有重度难治性肝硬化腹水采用穿刺放腹水联合白蛋白治疗,未行穿刺放腹水患者避免单独用白蛋白治疗,合并自发性腹膜炎、低钠血症、肝肾综合征患者联用白蛋白可增效。2016年意大利AISF/SIMTI意见书:《肝硬化患者合理使用白蛋白》【3】强调上述治疗指征,但肝硬化患者非SBP的细菌感染、肝性脑病和感染性休克目前证据还不充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