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素材:韩愈

作文素材:韩愈

作文素材:韩愈
作文素材:韩愈

作文素材: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

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童年

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

读书,好好做人。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他要带一家人去

那里。从京城长安到韶州有几千里的路程。一路上,韩会虽然心情不好,还是不停地给弟弟讲沿途风光和名人故事。韩愈记忆力很好,把哥哥讲的话全记在心里。

至睹召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

“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遇到问题,

他就向嫂嫂请教。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

请教。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

以开阔你的眼界。”

名、字的由来

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

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

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

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

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

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

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读书像品酒

在洛阳,韩愈拜访了一些韩家相识的亲朋故友。大家见他懂礼貌又有学问,都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韩愈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两间茅屋住下,开始过起清贫的读书生活。

韩愈身穿布衣,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访友。有时候,他读书入了迷,要到半夜三更的时候才睡觉。

有一次,韩愈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文章。韩愈心直口快地说:

“这读书就像品酒一样。好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痛快。那差的文章,比如骈体文,死板得很,读了让人憋气难受。”

“依你之见,哪几位名家写得好呢?”朋友们问他。

“要说先秦,当然是孟轲、庄周。要说两汉,当数董仲舒第一,其次是贾谊、扬雄。他们的文章形式自由,语句动人,含义深刻。”后来,韩愈成了大学问家,就积极倡导人们学习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反对束缚人的骈体文,成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为百姓说话

韩愈在洛阳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去长安求师访友。后来,他参加考试,中了进士,做了一名监察御史。这个官虽然不大,却具有弹劾政府官吏的权力。

有一年,关中地区(在现在陕西省)发生了大旱灾,许多灾民被迫离开家乡,拥进了京城长安。他们衣不遮体,四处乞讨,不少人饿死在街头。为了了解灾情,韩愈就装扮成百姓模样下乡察访。

长安郊外到处是一片凄惨景象:田地出现裂缝,庄稼只剩了枯枝,四周连一块绿色也看不见。村里人烟稀少,十家有九家都外出逃荒去了,剩下的靠吃草根树皮为生。

韩愈还了解到,为了交纳税钱,有的人家被逼得拆屋砍树卖;还有的人家,看养活不了孩子,竟把他们丢在水沟里。

韩愈心想:“灾情这么严重,百姓生活这么悲惨,可长安地方长官李实居然欺骗皇上说天气虽旱,谷子却长得不坏。我要把灾情告诉皇上。”于是,他立刻写了一个奏章,描述了关中地区天旱人饥、酷吏剥削的真实情况,请求皇上减免这一带百姓的租税。韩愈的举动惹恼了那些权贵。特别是李实,很得皇帝信任。他偏说韩愈夸大了灾情,如果照韩愈说的办,其他地方也要求减免租税,朝廷就什么钱也收不上来了。唐德宗一听火了,马上下诏书,降了韩愈的官,叫他到连州阳山(在现在广东省)去做县令。

倡导古文

过了一年多,昏庸的唐德宗死了,新皇帝即位以后,韩愈又被召回长安,做了国子监博士(相当于现在大学教授的职务)。韩愈学识渊博,讲课生动,因此,受到太学生们的欢迎和尊敬。

有一天,韩愈家中聚集了不少朋友和学生。大家谈论历史,评说文章,十分热闹。一个学生问韩愈:

“先生,您主张写文章要以古圣贤人为师,反对骈体文。难道骈体文就无丝毫可取之处吗?乞求先生教导。”

韩愈微微一笑说:“六朝以来的骈体文当然也有写得比较好的,像王勃的《滕王阁序》。但是作为一种文体,它过分追求形式的完美,忽视内容的生动。句子必定要四字、六字一句,要对偶押韵,还要用典故,这样太束缚思想了。而古文呢,形式就不这样严格,可以任意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所以我要大家学习古文。”

“那么,好文章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另一个学生问。

“第一要去掉陈词滥调,众人说滥的老话、生僻不用的死词不要用;第二要文字通顺流畅;第三文章要

有气势。总之,要言之有物,文字要能有力地表达内容。

韩愈一连举了不少例子讲解,太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很受启发。

韩愈还带头写了不少优秀的古文,如《师说》、《进学解》等等。其中不少名句为人们所传诵,如“业精

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等等。

在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倡导下,用古文写作的人一天天多起来了,改变了文坛风气。

炼字:推和敲

有一天,韩愈办完公事回府。当时有个规矩,朝廷官员外出,行人遇到必须回避。所以一见韩愈到来,街上行人都纷纷让路,可有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骑在驴子上摇头晃脑,右手还在空中作一推一敲的姿势,丝毫没有躲避的样子。随从人员立刻拥向前,把那人拿下,送到韩愈马前问罪。

“你为什么不回避呀?”韩愈生气地问。

那个年轻人仿佛才从梦中醒来,眨了眨眼睛,忙向韩愈行礼说:

“晚生刚才正在作诗,有两个字难以选定,因为心思都用在这两个字上,才忘了回避,因此冒犯大人。一听作诗,韩愈转怒为喜,忙问:

“你在作什么诗?哪两个字难定?”

年轻人兴致勃勃地把诗念了一遍说:

“就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我想改用’敲’字,又觉不妥。反复思索,一时决断不下。”

韩愈听了点点头,一边有节奏地诵读着诗句,一边用手作“推门”和“敲门”的姿势,他用心琢磨了一会儿,大声说:“我看还是’敲’字好。”

“为什么呢?请大人赐教。”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僧人(和尚)月夜访友人的情景。僧人去时已经是夜晚,门自然是关闭的,怎能推门进去呢?’推’不合情理。而且,敲字响亮,在静悄悄的月夜,突然响起敲门声,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鸟儿,静中有动,意境优美。”韩愈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见解。

“大人高见,大人高见。”年轻人佩服地伸出了大拇指。

韩愈见眼前的年轻人又好学又谦虚,不由地盘问起来,才知他叫贾岛,是来京参加考试的。他爱惜贾岛的人才,让他并马而行,一同回府去。这样,贾岛成了韩愈的学生和朋友,经常一起讨论文学上的问题。后来,贾岛也成为一个有名的诗人。

谏迎佛骨

长安附近有座法门寺,寺里藏有一节指骨,据说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遗骨,称为佛骨。

有一年正月,唐宪宗为了祈求长寿,派人把佛骨迎进了皇宫,供奉了三天,又下令长安各大寺庙轮流展出佛骨。这一来,上自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争先恐后地迎拜佛骨,向寺庙捐献财物。为了拜佛骨,不少人弄得倾家荡产。韩愈看到这些,十分生气。立刻给唐宪宗写了一份奏章:《论佛骨表》。他说:“古代没有佛教的时候,许多帝王都长命百岁,自打汉明帝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国,信佛的皇帝就都早死,

而且国家接连出现动乱。”

这话说得太厉害了。韩愈满心希望这篇奏章会使皇帝醒悟,不要再做劳民伤财的事。没想到唐宪宗看完奏章就勃然大怒,气呼呼地说:

“韩愈好大胆,我要把他斩首!”

宰相裴度是韩愈的朋友,连忙替他求情,请皇帝减轻对韩愈的处罚。

“不行!”唐宪宗怒气未消地说,“他说什么信佛的皇帝都早死,这不是在诅咒我吗?”

“皇上,韩愈出言不逊,应当责罚。不过他是出于一片忠心,如果为此将他处死,臣怕今后无人直言敢谏了。”

许多大臣都为韩愈说情。唐宪宗答应不杀韩愈,可还是要把他贬为潮州(在现在广东省)刺史,限期叫他上任。韩愈又一次到遥远的南方去了。

风雪路上

在去潮州的路上,韩愈心情沉重。想到自己对皇上一片忠心,却被贬官去远方,如今这一走,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眼看快到蓝关(在现在陕西省)了,天气忽然大变。先是飘下雪花,后来又刮起狂风,风卷着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韩愈急忙催马赶路,谁知马竟甩动四蹄,不肯前行。正在他焦急的时候,后面有人骑马跑来。那人来到韩愈面前,飞身下

马,上前行礼叫道:“叔公,侄孙来迟了。”原来,来人是韩愈的侄孙韩湘,他是特来和韩

愈做伴的。韩愈见到亲人感慨万分,不禁随口吟诗一首: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写的诗,和他的文章一样,很有名气。除了这首诗以外,他还写过不少平白如话耐人回味的诗。如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诗形象地描绘出山川景色的优美,

至今为人们传诵。

冒险平叛

唐宪宗死后,唐穆宗即位,韩愈又被调回长安做官。

有一年春天,镇州(在现在河北省)发生了叛乱:节度使田弘正被部下杀了,叛将王庭凑自任节度使。唐穆宗派兵去征讨。谁知道一仗打下来,官军不仅没打下镇州,大将牛元翼的一路人马反而被叛军包围了。

唐穆宗赶紧同大臣们商量对策。由于朝廷没法增派更多的军队,只得同意让王庭凑当节度使,同时决定派一名大臣去劝王庭凑解除对官军的包围。

“众卿,谁愿负此重任?”唐穆宗问。

大殿里一片沉默。谁都清楚,同这些叛军打交道可不是闹着玩的。

“难道无人替朕分忧吗?”

话音刚落,韩愈站了起来:

“臣愿去镇州。”

“你去后见机行事,不一定要进王庭凑的军营。”唐穆宗说。

“臣既然要去,岂能只顾个人得失而观望不前呢?”韩愈斩钉截铁地回答。

韩愈来到叛军军营,只见到处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一个个刀出鞘,箭上弦,杀气腾腾。韩愈从容地进入军帐坐定,一边品茶,一边威严地盯着王庭凑,好半天一言不发。王庭凑倒沉不住气了,说:“韩大人,镇州之乱,都是下边将士所为,并非我的本意。”

“朝廷已经同意你做节度使,为何还包围牛元翼将军不放呢?”韩愈郑重地说。

话没说完,一群叛将围住了韩愈,气势汹汹地质问道:“我们为朝廷卖过命,立过功,哪点对不住朝廷?

为什么把我们当做叛贼?”

“田弘正待部下太刻薄了,所以我们全军不满。”一个叛将申辩说。

韩愈严肃地说:“可你们已经把他杀了,连他全家都给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要说的是,归顺还是

反叛朝廷,你们今后的结局是不一样的!好好想想吧!”众人果然哑口无言了。半晌,王庭凑才问:“现在我们怎么办?”

韩愈缓和了口气说:“只要撤除对牛元翼军队的包围,就没事了。”

“好,好,我马上照办。”王庭凑说。

韩愈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韩愈与潮州

韩愈与潮州 潮州人,不忘韩公恩泽,他们将一州的山川土地都慷慨赠给了他:山是韩山,江是韩江,木是韩木,路是昌黎路,庙是韩文公庙。韩愈与潮州 从旧城东门出来,走过湘子桥就来到韩江的东岸。在沿江岸往北走一小段路,就来到韩山脚下,韩文公祠依着山势而上。在高处的一座主体建筑内,供奉着一尊比例比真人大了近一半的韩愈塑像。 就像杭州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苏轼,把西湖上的两条堤分别称为白堤、苏堤一样,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也用他的姓来命名一些重要的地方。 潮州对韩愈的纪念来得更加的隆重,城市东边的河流恶溪是潮州最重要的河流被改名为“韩江”,韩江以东的山原为“笔架山”“东山”,也改名为韩山。潮州人称这是“江山改姓”。 韩文公祠规模宏大,屋顶白色的嵌瓷花草装饰精细而雅致。韩愈的塑像就在这个建筑里坐着,穿过大门正好对着潮州城。韩文公祠始建于宋代,在明清有过大修。建设者们似乎希望,潮州人能这样一直活在“韩文公”的注视下。然而韩愈在潮州任职仅有7个来月。 韩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和官员,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代文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同代的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还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美名。这些表明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但在潮州,韩愈的故事更具体更饱满。 公元819年,韩愈51岁了,在唐宪宗李纯的朝廷内,他官至刑部侍郎。这一年,唐宪宗下旨打开皇家寺院法门寺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浮屠塔,接指骨入长安供奉。指骨先在皇宫供奉,再送至各大寺院。从百姓到贵族,竞相礼佛,唯恐在后,“有的百姓倾家荡产以供奉佛祖真身”。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力劝皇帝莫迎指骨,而是将其“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谏佛”令宪宗震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在潮州的7个多月内,治理了水灾,在很大程度上除掉了韩江上的鳄鱼灾害。史料记载,韩愈刚到潮州就听百姓反映说“恶溪有鳄鱼”,他决心除掉鳄鱼,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

不平则鸣——浅谈韩愈的文化人格

“不平则鸣”——浅谈韩愈的文化人格 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柳宗元曾赞叹:“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韩愈是在历史上气场、存在感极强的人物,他那敢于革新的品性、气势磅礴的文风和刚直敢任的心灵追求深深影响着传统时代的贤者士人。“不平则鸣”是韩愈一个极其重要的文论主张,在历史长河中彰显独特的魅力。 “不平则鸣”,出自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灸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然也亦然,由不得已着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口而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在这里,韩愈指出,世间万物之所以“鸣”,是因为打破了本身的平和,遇到了“不平”,人亦是如此,在《送孟东野序》他中列举了41位贤者士人,坎坷困钝不达者居多,韩愈本人在科名仕途上亦是屡受挫折,当时仅为学官,满腔抱负却无用武之地,孟郊更是穷困潦倒、落魄失意,韩愈对此深表理解,心里烦闷郁结,发之于外则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慰人慰己。 韩愈文风肆意张扬,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如苏洵之所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韩愈的“不平则鸣”,“鸣”的霸气! 几经宦海风波、一生坎坷的韩愈,在自己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不平则鸣”的观点,如在《进学解》中借诸生之口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鸣出了自我、友人“小我”之不平;如《杂说四·马说》揭露了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的不满,鸣出了国家、民族“大我”之不平。韩愈的“不平则鸣”,“鸣”的有内涵! 那么,韩愈为什么会“不平则鸣”呢? 应该说,此理论的提出,首先和韩愈自身的不得志有关,韩愈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失败,第四次才考取,之后三次吏选,又是失败,三次上书宰相,没有一次回复,三次到当权者家拜访,都被拒之门外,再后来的官场生涯亦屡遭贬谪几遭杀戮,如此的不得志,自然要“不平则鸣”。另一方面,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多重武轻文,耻为人师,社会风俗败落,致使当时许多的知识分子不能够施展才华。 韩愈,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比较典型的反映在了他身上,一方面 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不管什么时代、哪个流派、哪位文人知识分子,都曾有过济世之志和建工立业的渴望,然后,不管是哪个年代,他们渴望自由而全面发展自己的本质追求,都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等级的封建制宗法结构”撞击在一起,于是他们立志-碰壁-转变态度,抑郁、不遇、苦闷就成了他们心里永远的伤痛,但是,他们那种胸怀天下、心忧万里的高尚的社会责任感,那种崇高的道义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万古不灭。 作为对“不平则鸣”理论的发挥,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指出,真正“善鸣”而“不平”者,并不是气满志得的王公贵族,作为统治者他们位高权重,处于歌舞升平的环境中没有远大抱负,没有“鸣”的迫切要求,自然也“鸣”的不好。相反,“羁旅草野”之士大多仕途不得志,智尚高洁、满腹经纶却遭遇坎坷无法施展,只得满腔的抱负、激情和才华赋予

作文素材:韩愈

作文素材: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童年 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他要带一家人去那里。从京城长安到韶州有几千里的路程。一路上,韩会虽然心情不好,还是不停地给弟弟讲沿途风光和名人故事。韩愈记忆力很好,把哥哥讲的话全记在心里。 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名、字的由来 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 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小姐

【课外阅读】韩愈“字”来历

【课外阅读】韩愈“字”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 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呦!”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结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 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作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己瞧不见自己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

唐人宋神_韩愈在潮州的神话与神化_李志贤

2012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12第41卷第2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1No.2■海外学术论坛 唐人宋神:韩愈在潮州的神话与神化 [新加坡]李志贤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新加坡117570) 摘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历来享有盛誉,即便在贬谪潮州的人生低谷期也以其勤政爱民的斐然功绩在唐宋潮州民众心目中赢得了由人到神的升格。在这一演变、升格的过程中,潮州本地盛行的先贤崇拜和人神合一以及宋代理学的兴盛加速了韩愈的神化,唐宋地方祠庙祭祀政策的变化以及韩愈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合力而促成了韩愈这一“唐人宋神”文化奇观。 关键词:唐宋史;民间信仰;韩愈;潮州 中图分类号:I206;K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2-0166-06 收稿日期:2011-11-18 作者简介:李志贤,男,新加坡人,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一、引言 众所周知,韩愈(768—835)于元和十四年(819)因上疏《论佛骨表》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于同年三、四月间抵潮①,又于同年十月改授袁州刺史,其刺潮时间不足8个月,但对潮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赢得世代潮人的景仰,以至“江山易姓于韩”②,在潮州历史上具有无人可以比拟的重要地位。尤有甚者,入宋以后,潮人还将韩愈神化,“韩文公”成为后代潮人所崇奉和膜拜的神祇。 在潮州民间流传的诸多有关韩愈的神话中,最为神奇和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韩愈凭一纸《鳄鱼文》③关于恶溪祭鳄驱鳄的故事。此外,还有许多有关韩愈的事迹和民间故事经过世世代代的传颂而演变为家喻户晓、内容生动的神话故事,如走马牵堤、八仙造湘子桥、韩祠橡木、插薯苗、访问岭等。[1]24-28潮人还以其他方式纪念韩愈,或为他建祠立碑,或以其名号为景物胜迹命名,祠取名“韩文公祠”,山称“韩山”,水称“韩江”,树称“韩木”,连妇女的蒙头皂布也取名“文公帕”。韩江北堤建有“祭鳄台”,潮州市里有“昌黎路”、“昌黎小学”;位于昌黎路中段的潮州博物馆前有建于明嘉庆十七年(1538)的石牌坊,坊额题有“昌黎旧治,邻海民邦”8字。潮州西湖公 661 ① ② ③ 宋人洪兴祖《韩子年谱》认为韩愈至潮时间为三月二十五日,后人沿用此说。其实,韩愈在《潮州刺史谢上表》只说“今月二十五日到州”,又称“臣所领州在广府东界,去广府虽云才二千里,然来往动皆经月,……难计程期”。清人郑珍《巢经巢文集·书韩集与大颠之书后》认为韩愈在二月中旬过韶,而“由广州至潮已须经月方到,韶之距广,又一千里,其至亦必旬日,公之到潮,为四月二十五日,确无可疑”。故韩愈抵潮时间,尚待辨明。 潮州有“韩文公祠”,坐落于“韩山”上。韩山原名“双旌山”,俗称“笔架山”,因韩愈登临而易名。而经流潮州的河流原称“鳄溪”或“恶溪”,因韩愈治鳄而改名“韩江”。 现存的韩愈文集对韩愈的这篇文章,或作“祭”字,或无“祭”字。据韩愈婿李汉所编的《昌黎先生集》原本中,只作《鳄鱼文》。林西仲《韩文起》谓全文中无一祭字,且对生物也无致祭之理,故李汉将他编入杂著中而不列入祭文之内。笔者以为,古代祭祀的对象都是祭者所尊敬的,而鳄雨是韩愈所深恶痛绝和要驱杀的,他怎会去祭呢?既无祭祀之意,就没有为祭祀所用之祭文。以此观之,后世所流传的《祭鳄鱼文》的“祭”字或是后人添加。

作文素材:韩愈讲课教案

作文素材:韩愈

作文素材: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童年 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他要带一家人去那里。从京城长安到韶州有几千里的路程。一路上,韩会虽然心情不好,还是不停地给弟弟讲沿途风光和名人故事。韩愈记忆力很好,把哥哥讲的话全记在心里。 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 “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名、字的由来 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 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

韩愈,议论文

篇一:作文素材--韩愈 韩愈简介 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八个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最初有明朝的朱右著《八先生文集》。因我国明代选家茅坤辑录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因之得名,并由于该选本的广泛流传而名声远播。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唐代散文学兼诗人。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方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乱》,《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古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不过象《陆浑山火》、《南山》、《石鼓歌》、《月食》等,故意搜集险怪,过分散文化、议论化,有伤诗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七六。 文学主张与创作 文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读韩愈 梁衡

读韩愈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dàn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

作文素材--韩愈

韩愈简介 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八个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最初有明朝的朱右著《八先生文集》。因我国明代选家茅坤辑录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因之得名,并由于该选本的广泛流传而名声远播。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唐代散文学兼诗人。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方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乱》,《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古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不过象《陆浑山火》、《南山》、《石鼓歌》、《月食》等,故意搜集险怪,过分散文化、议论化,有伤诗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七六。 文学主张与创作 文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孟县人。 其生平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

故事素材:与韩愈有关的十则小故事

故事素材:与韩愈有关的十则小故事 故事素材:与韩愈有关的十则小故事 韩愈投书苍龙岭 苍龙岭乃西岳华山上一处著名景观。是从云台峰通往“天外三峰”的一条险径。远远望去,像一条直冲云霄的游龙,游行在两山之间,龙脊突兀,宽不足三尺,两边皆为万丈深渊。云涌华山之时,若隐若现,十分神奇险峻。苍龙岭的顶端有一“逸神崖”,上刻“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这处遗迹其中蕴含了一段唐朝杰出文学家韩愈游览华山的有趣故事。 唐朝后期,韩愈被贬,心情十分不好,刚好遇到他的侄子韩湘子和华山修道士吕洞宾,二人劝说韩愈去华山一游,以解心头之闷。韩愈对名川大山一贯比较感兴趣,但因以往政务冗忙,没有闲余时间,苦不得游,今日,经他俩一提,正合其意。便道:“也好,只是道路崎岖,如何去得?”韩湘子道:“这有何难?”于是两个道人夹着韩愈瓢至山顶,然后两人离去。 韩愈立于峰头上,放眼环视,只见华山层峦叠嶂,苍松郁郁,小径通幽,奇鸟鸣丛,悦耳动听,好似天外仙境一般。他漫步山上,观赏了镇岳宫、玉井楼、二十八宿潭。他纵目西峰,气势磅礴,莲叶覆顶,开石为洞,庙宇依山势而建,道路凿巨石而成,山日天光,光辉相映,翠草绿树,互为衬托,无限奇景佳境引得韩愈诗兴打发,遂吟道:“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疴痊。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寅缘。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吟罢,他又兴致勃勃地登上极顶仰天池,享受一下那“可通帝座”的最高点。他又来到南天门,观看了凌空高撑的长空栈道。他怀着欲罢难舍的心情,走遍了东峰,领略了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下了金锁关,来到五云峰,心想:上山容易下山难,变迈开脚步往下走,转眼来到“苍龙岭”顶端,往下一看,天际茫茫,苍龙岭形似云雾中的一座独桥,两边深不见底。面对此景,韩愈不由得目瞪口呆,身软腿颤,一步也不敢迈了(唐时的华山,不象现在这样凿石为阶,设栏护路,履险如夷。唐时不过是在“龙”的脊背上粗凿了几个石窝而已,游人到此,只能手脚并用攀爬而上下,象这样的险境,怎能不使善习文弄墨的韩愈胆战心惊呢?)。但不下山不行,当时的华山非今日可比,荒寂无人,虫兽出没,不是久留之地。韩愈鼓足勇气向下走,但走不了几步又退回来,脚下还不时打滑,真是一走退两步,紧张的冷汗直流,浑身颤抖。为减轻行李,他把所带的书籍都丢下岭去,但还是不能前行半步,被困多时的他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不由得放声大哭。并悲叹道:“难道

在火中生莲---韩愈与潮州

在火中生莲 ——韩愈与潮州 李舫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9日24 版)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潮州一任不到八个月,他没有因为失意而消沉,反倒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一系列为民谋利的工作中。他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潮州百姓永远记住了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这份永远的纪念,不仅因为韩愈能写一手锦绣文章,而且因为他抛却了个人荣辱,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谋福利、做好事。 居尘学道,火中生莲;德润古今,道济天下。这恰是今天来谈韩愈的意义所在。无论为文为官,无论是进是退、是荣是辱,只要能力之内,必应“民”字当先。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到这十六个字,才能得到人们发乎内心的拥戴,一生功业才会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永世流芳。 ——编者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康熙二十三年的一天,清代两广总督吴兴祚一路向东,从广州来到潮州的韩文公祠。 远山如骏马奔腾而来,海天一色中的石阶高耸云表。岁月凋零,人心不老。吴兴祚感慨万分,题诗勒石。 这一年是1684年。此后300余年,因为这首诗,吴兴祚与他倾慕不已的文公韩愈一道,被镌刻在中国南疆的文化碑林。 以这一刻为终点,时光向前倒退865年——这是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短暂的“元和中兴”已经攀到了顶峰。唐宪宗励精图治,国家政治由动荡渐渐回归正轨。这一年,是值得书写的一年:李愬讨伐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申州、光州全部投降;朝廷收复沧、景二州;幽州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上表自新,献德州、棣州;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 端的是轰轰烈烈、扬眉吐气的一年。这一年,还有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小到同这一年的任何一件事相比,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恰恰是这件小事,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 史料记载,“十四年正月,宪宗遣宦官赴法门寺迎佛骨至长安,留宫中供奉三日,然后送各个寺院供奉。长安王公百姓瞻视施舍,唯恐不及。”刑部侍郎韩愈却不以为然,他“不合时宜”地上表切谏,慷慨陈词,直言将佛骨送到寺院里让百姓供养,毫无意义且劳民伤财。在中国数千年、数万计的“表”中,这份秉笔直言、震古烁今的《论佛骨表》,是中国文化史中足以彪炳史册的大文章,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文人因言获罪的耻辱一页。

韩愈 琴操十首

第336卷002首〖琴操十首·将归操〗 (孔子之赵,闻杀鸣犊作。赵杀鸣犊,孔子临河, 叹而作歌曰:秋之水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 归来归来胡为斯)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涉其浅兮, 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我济而悔兮, 将安归尤。归兮归兮,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 注释 ①琴操:古琴曲名,操犹曲。汉蔡邕著有《琴操》二卷,叙各曲的作者与缘起, 共十二操。十二操之名,除韩愈拟作的这十操外,还有《水仙操》、《怀陵操》。此诗作年未详,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以诗中有“臣罪当诛”二语,疑为贬潮州刺史后作,备参。 ②将归操:蔡邕《琴操》说,赵简子聘孔子,孔子将往,至狄水,闻赵国贤大夫窦鸣犊被简子所杀,叹息说:赵国之所以得治,是因有窦鸣犊参政。赵既已杀鸣犊,我还去做什么?于是援琴而歌日:“翱翔于卫,复我旧居。从吾所好,其乐只且。” ③涉其浅:《诗·邺风·谷风》:“就其深兮,方之舟之;就其浅兮,泳之游之。” ④龙入我舟:《淮南子·精神训》说:“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⑤尤:怨恨,罪过。[1] 第336卷003首〖琴操十首·猗兰操〗 (孔子伤不逢时作。古琴操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 无有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注释 ①猗兰操:蔡邕《琴操》说,孔子周游列国,诸侯不能用。孔子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啃然叹息道:“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

潮州街巷文化

— — 1 潮州街巷文化 高一(11) 周蔚淼 冯 琳 丁林烨 李 畅 林翠林 罗煜彬 许增圣 郭斯达 许佳柱 吴 达 指导老师:张立娜 一、课题背景 许多潮州人在提及街巷文化的时候, 只是略知一二。似乎在钢筋水泥结构建筑 矗立于城市各个角落的今天,那些墙面布 满着青苔的小街小巷正从城市人的记忆 中被逐渐抹去。然而,对于潮州这座沉积 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小城来说,这些小街小 巷正是潮州文化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岁 月流逝的痕迹。这些街巷的命名,大都具 有深刻的内在涵义,从街巷的名字中,我 们便可以发掘出潮州小城深厚的历史及 人文文化底蕴。为了唤醒潮州人对于街巷 文化的记忆,我们研究小组决定对潮州街 巷进行一番探究。潮州有何各具特色的街 巷?这些街巷的命名蕴含什么意义?它 们的现状又是如何?今后又该向何处发 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从街巷命名看潮州文化”的研究活动。 二、研究目的 1、通过了解街巷命名的背景,认识深厚而别具特色潮州的文化。 2、通过探访潮州街巷的现状,了解该如何保护这些古迹。 3、探索街巷的未来发展,提出保护街巷文化,潮州文化的可行措施。 三、研究方法

1、对所选取的有代表性的大街,小巷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主要途径:请教长辈,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第一周至第四周) 2、对家乡街巷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它们的名称来由及现状,保护或遭破坏程度。主要途径:拍照,实地探访。(第五周至第七周) 3、访问街巷周边的居民,了解广大群众对潮州街巷名称来由的认识及看法。主要途径:发放调查问卷。(第八周至第十周) 4、讨论、研究、整理资料、分析调查结果、完成调查报告、提出建议。(第十一周至第十六周) 四、研究成果 (一)街巷起名典故 1、以历史故事或传说命名,这是所有街巷文化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版块。 义井巷:潮州开元路不远处的东畔有一口古井,人称为“义井”。井对面的小巷,便是“义井巷”。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南宋皇室南逃。帝昰死后,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拥立赵昺为皇帝。次年,元兵进一步南侵,帝昺继续逃走。当他们一行来到潮州的时候,由于当时兵荒马乱,城中居民门户紧闭,帝昺一行口渴难忍。当他们走到城南时,见路旁有一口井,井水清澈。可是,到处找不到汲水用具,真是望水莫及。宋帝昺长叹一声:“难道井水也来欺负朕么?” 说来也怪,话音未落,但见井水蓦然上涨,涌至井面。帝昺大喜,以手掬水痛饮,感慨地说:“井也知君臣之义!”并封为“义井”。井对面的胡同,便称为“义井巷”。 从此,“义井”和“义井巷”的名字便叫开了,并流传至今。 太平路:潮州城里有一条贯穿南北的长街,以前叫做“大街”。现在地道的潮州城人在口头上还是叫这条路为大街,它的学名叫做太平路,也就是近来重新修建的牌坊街了。 1926年,军阀洪兆麟在潮州城开辟马路,于大街北端近上水门街口左近,掘出一块石碑。碑约一人高,近三尺宽,碑阳镌刻“太平”两个大字;碑的左下侧,镌刻“致和元年”四个小字。“致和”是元朝泰定帝的年号,是年为公元1328年。太平碑是六百多年前之物。洪兆麟获得此碑,乃于大街北端筑一三级圆台,树碑其上,称为“百花台”。太平碑背北面南,正前方就是大街。洪兆麟遂将大街易名为太平路。原大街左右两侧也各有一条纵贯南北的长街称为东堤和西街,至此也易名为东平路和西平路。从此这条路就叫做太平路。 甲第巷:甲第巷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至今仍保留明清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甲第巷是潮州街巷精华中的精华,顾名思义,从巷名“甲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2 ——

高考作文素材_韩愈篇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这个人就是韩愈。 ●作家档案 韩愈:768年—824年 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时代:唐代 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韩昌黎文集》。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古文家李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张籍、王建、贾岛、李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其作品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除贯彻其务去陈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张外,尤善于锤炼词句,推陈出新。 ▲突出成就儒学 韩愈不仅是唐宋古文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也是由汉唐注疏之学向宋明新转变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他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在文学主张与创作理论上提出: 1、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

1韩愈与宜春

韩愈与宜春 陈林如 淮南悲落木,而我亦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悉。 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这是一首描写宜春的名诗,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吗?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唐朝时曾任袁州 刺史的韩愈。 宜春自古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 宜春为官办学游历隐居,其中韩愈对宜春的影响很大。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文章出众,而且为官清正,在宜春老百姓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受到宜春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据史料记载,韩愈原本在京城做官,唐朝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得罪了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先是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贬为袁州刺史。袁州刺史是个什么官?打个比方,就相当于宜春市的市长。元和十五年(820)二月八日,韩愈千里迢迢来到袁州上任,开始了他担任袁州人民父母官的生涯。但是到了十月,韩愈就被皇帝召回京城,担任国子监祭酒。就这样,韩愈担任袁州刺史前后约9个月。 韩愈在宜春任职时间不长,但却为宜春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其中有两件好事,传于民间,记于历史,为后人称颂。第一件是解放奴婢。本来,按照唐朝法律规定,不许用良人男女作奴婢来抵债。但在当时的宜春,不少人由于欠债还不起,只好去充当债主的奴婢来抵债。奴婢每天辛苦劳动,还没有一点人身自由。韩愈到任后,感到这种制度很不人道,就通令宜春各地,要改掉这种做法,凡抵债奴婢一律放回到父母身边,所欠债务一笔勾销,共解放奴婢732人。这些人个个感激万分,宜春百姓也称赞不已。第二件是大兴书院。韩愈是著名的文学家,文章写得很好。韩愈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一到宜春就大力兴办书院,倡导务实文风。在他的带动和培育下,宜春出现像卢肇、易重、黄颇等一批学有成就的学子。卢肇是江西第一位状元;易重是江西第二位文科状元。也正是因为他的影响,唐朝中后期,宜春读书风气浓厚,考中了30多位进士,赢得了"江西进士半袁州"的美誉。韩愈为培养造就袁州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千百年来,宜春百姓特别怀念他,陆陆续续建了许多纪念他的建筑。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韩愈作品风格

韩愈作品风格 人们常以“奇崛险怪“来评价韩愈及其周围诗人的诗风。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 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 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韩愈诗歌的特点之一,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说,就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大历、贞元以来,诗人局限于抒写个人狭小的伤感与惆怅,他们笔下的自然景物也多染上了这种情感色彩;他们观察细致、体验入微,但想象力不足,气势单薄。而韩愈的诗则以宏大的气魄、丰富的想象,改变了诗坛上的这种纤巧卑弱现象。他的诗大都气势磅礴,如《南山诗》扫描终南山的全貌,春夏秋冬、外势内景,连用五十一个“或”字,把终南山写得奇伟雄壮,气象万千。《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中有四句写瀑布: 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 把一处瀑布想象得如横空出世,颇有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意味,而力度则有以过之。又如《忽忽》写对于人生幻变的感受,“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竟然也把这种平常流于哀愁的情绪写得雄壮悲怆。《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描绘一场山火: ……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三光驰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祝融告休酌卑尊。…… 写得奇奇怪怪,气势逼人。韩愈在写诗时,有意采用了汉赋的铺陈手法,博喻的排比句式和游仙诗的超越现实的想象,在诗中烘托出一种浓烈的气氛和强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