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机械基础件、石化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仪器仪表、农业机械、其他机械等10 个行业(不含汽车)、100个大类、近万种产品的制造业体系,一举成为全省主导产业。本文结合装备制造业税收与经济情况、中部六省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一、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特点

1.产业总量不断壮大,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2013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个,比上年增长 %,占全部工业企业户数的 %;实现工业增加值2451 亿元,增长16.9%,占全部工业比重 %;统计的8 个行业全部保持增长,其中4 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 15%,通用设备制造业(29.6% )、金属制品业(17.3% )、仪器仪表制造业(17.5%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7% )。第一大主导行业地位继续保持。

2.生产经营稳中有进,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13年,列入全省快报统计的72 种主要产品中,46 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6 种同比下降。工程机械、机床行业大力开拓国际

市场,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392 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6.7%。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57 亿元,同比增长19.5%。8个行业全部实现利润增长,实现利润 580.5亿元,同比增长25.5%。

3.优势产业、企业逐步增多,产业集群进一步集聚。工程机械、煤矿机械、环保设备、船舶制造、节能装备、冶金装备等六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 %。安徽叉车集团年产销叉车突破8万台,增长20%,连续23 年蝉联国内叉车行业第一。合肥锻压集团公司实现产值

4.86亿元,产值产量居全国液压机行业第1位。日立挖掘机有限公司产量排名全国前3 位。宁国耐磨铸铁件产业集群以20万吨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无为电缆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特种电缆行业中最大的产业集群。

4.投资规模持续上升,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13 年,全省装备工业投资2190 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091 亿元,同比增长8.4%。国轩高科动力电池进入产业化,江淮巨一高端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研制成功,一批新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装备制造业税收情况。

1.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和税务登记户数情况。地方代收2011-2013年,波动增长

2010-2013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户数及销售收入情况

收入单位:亿元

2.装备制造业税收入库情况。增幅趋缓。

2010-2013年装备制造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入库情况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呈波动增长,但落后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幅。2011-2013年,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94%、-1.67%、1

2.35%,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是24.59%、8.18%、1

3.36%,除2011年营业收入增幅超过工业增加值增幅外,2012年、2013年,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均落后于工业增加值增幅。近年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已经连续26个月下滑,装备制造业市场销售问题不容小视。

2010-2013年全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与经济比较情况

2.装备制造业税收总量领先中部,但占全国比重不高。

从入库税收看,2013年装备制造业入库增值税、企业所得税176.93亿元,仅占全国2.68%,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二,低于湖南0.23个百分点。从税务登记户数看,2013年装备制造业1847户,仅占全省税务登记总户数109197户的1.7%。

作为主导产业,无论是户数还是产品市场,尤其是大型企业少,我省装备制造业总量发展壮大路程还较漫长。

2013年中部六省及全国装备制造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入库情况

单位:亿元

2010 2011 2012 2013 研发投

固定资产抵扣

4.装备制造业盈利能力不稳,转型升级压力依然不小。2011年8个子行业所得税平均增幅56.15%,表明装备制造业盈利能力较强;2012年,所得税有2个子行业增幅下降,而到了2013年,有5个子行业增幅下降,表明装备制造业盈利能力在逐步下降。特别是电子制造业盈利在经历2011年、2012年高速增长后,在2013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由于装备制造业相对来讲生产周期长、调整难度大,在需求增速放缓、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跌情况下,转型升级任务将更加艰巨。

2010-2013年装备制造业企业所得税入库情况

三、对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

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资建设,特别是一批在建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一批大型工程项目的陆续启动,为有效拉动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另外,随着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新技术和新装备的要求越来越大,给我省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总体来看,支撑我省装备制造业长期向好趋势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面临机遇仍大于挑战。我省应充分把握机遇,坚定发展信心,妥善应对挑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步伐。

一是树立首位产业首位发展、优先支持战略。在资金、土地、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积极开展装备产品产需对接活动,为企业搭建产品供需平台,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新兴装备,满足行业急需,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二是确立投资和创新双轮驱动思路。装备制造业具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双重特征。短期内,依靠投资推动装备制造业做大规模是必然趋势。要进一步调整招商引资思路,利用国际产业调整和向我国转移、国内产业结构转型机遇,引进大项目,推动大合作。在投资项目选择上注重长效发展,采取有选择、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倾斜政策,对先期投入大、技术含量高、风险大、周期长,但发展前景好,技术一旦成

型,产品附加值高、回报厚、竞争力强的项目优先支持。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后补助政策等,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产业实体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把协同创新机制和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切实解决“两张皮”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是构建龙头带动和集群发展两翼并进格局。现阶段,我省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少、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不多,为此,要继续培育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利用当前产能普遍过剩和企业分化契机,倒逼企业加快结构调整,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优势。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实六大产业基地。实施集群化发展策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打破生产要素制约瓶颈,切实解决我省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等“三难三贵”等问题。

四是致力用好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支持。用足用活创新型省份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财政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政策资金支持,全力帮助企业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努力争取国家智能装备制造专项资金项目。大力实施贴息等金融支持政策,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全面落实技术开发投入加计扣

除、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201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3-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变化

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3000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38.0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842.09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3526.72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6:47.5:42.9调整为8.8:46.1:45.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9%,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与全国差距由上年的9个百分点缩小到7.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68484元/人,比上年增加6654元/人。人均GDP47712元(折合7210美元),比上年增加4311元。 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速 指标绝对数(亿元)比上年增长(%)地区生产总值30006.828.02 其中:第一产业[4]2638.01 3.2第二产业13842.098.5 第三产业13526.728.6其中:农林牧渔业2775.41 3.4

工业11663.949.2建筑业2201.22 4.4批发和零售业2006.86 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85.77 3.2住宿和餐饮业543.73 5.8金融业2064.55 5.0房地产业1897.52 5.9其他营利性服务业3199.0322.6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2668.79 2.4 2013—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5] 2013—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385.3万人,比上年增加7.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53.6万人,减少9.7万人;第二产业1263.3万人,增加3.8万人;第三产业1768.4万人,增加13.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410万人,增加177.3万人。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70.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83%,比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全省农民工总量1952.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29.1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 2018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二、农业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doc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 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 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 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 类行业。 2.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 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 年12 月10 日,第 1 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 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 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 类。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 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

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 量仪制造业。 (二) 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 ——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 ——国家安全的保障。

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

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不仅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是我们党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南。我们党要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要发展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手段和载体——装备制造业,本文想专门谈谈这个话题。 制造业的范围很宽。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来划分,制造业可以分为一般消费品制造业、耐用消费品制造业、资本品制造业、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主要指资本品制造业。日本把装备工业定位为生产现场机械的产业,包括工厂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械制造业。根据我国的统计分类,装备包括普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专用设备等。从纵向来看,装备制造业是包括机械工业、材料、电子和零配件等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体。 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技术升级必然带来新的一轮设备更新。因此,建议把研究内容集中到装备制造业上来。 装备工业是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要的重要手段和产业载体,具有高技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不仅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而且所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要靠装备工业来实现,有些装备工业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如大型计算机及其配件制造、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电信设备制造等等。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设备制造业,能够形成新的高效生产力。 装备工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装备工业的发展水平反映出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特别是一些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需跨行业配套制造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 的>'https://www.doczj.com/doc/6d11635733.html,/jingji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经济和技术实力。因此,根据国际统计,一些现代机器设备制造业被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装备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装备工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业,还涉及到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装备工业的发展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装备工业可以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到国防使用的武器装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装备工业。因此,装备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 民>'https://www.doczj.com/doc/6d11635733.html,/jingji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工业作为主导产业。 目前,我国装备工业的形势极为严峻,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装备工业摊子大、水平低、效率差,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亟待调整。目前,国内设备制造业低水平重复、低档次的大路货产品生产过剩,而技术水平高、有竞争力的产品短缺,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目前,全国有机电企业约10万多家,资产平均占有量约2000万元,效率逐年下降,产值增加值率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2011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安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趋势,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在信贷增长控制趋紧、房地产市场调控、节能减排的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这显示着我省经济增长运行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回顾过去的一年,全省经济运行显现出政策效应继续显现,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步伐加快,经济增长活力增强;经济效益大幅度回升,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区域竞相发展,相对差距出现缩小趋势;发展更加关注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等特点,下面从全省地域经济、产业经济等方面分别分析我省过去一年及今年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2010年全省分地域、分产业经济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1、皖北地区 皖北地区为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共有淮北、淮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等共23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9%;总人口284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1%。 随着皖北六市追赶步伐的提速,皖北地区总产值达到3586.88亿元,阜阳地区总产值721.8亿元,占皖北地区之首,亳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皖北地区整体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皖北六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23.35亿元、1708.86亿元、1154.57亿元,同比增长?,分市看,获得政策重点扶持的亳州、宿州、阜阳三市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在六市中总体靠前,也高于全省的平均增速。 2、皖南地区 皖南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区域,区域内包括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安庆七市,面积约为57826平方公里,人口为1787万。 皖南地区总产值3212.74亿元,芜湖市已超千亿产值,马鞍山与芜湖工业产业也超过500亿,安庆总产值接近千亿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已超过500亿,总体看,第二产业为皖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规模工业增速高于全省,其中池州以30.4%的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近年来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省长李斌

近年来,安徽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政策机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谋划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十一五”以来,全省经济以年均13.4%的速度持续增长,2009年迈上万亿元大关,去年达到15110.3亿元。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656.5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63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054美元提高到4000美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依托我省丰富的科教资源,2008年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2009年底,被批准成为首批三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两大战略平台,加大科技投入和支持力度,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科技、产业、人才和改革成果。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62.1%,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数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二是突出合作发展的带动作用。皖江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唯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战略,是我省聚集发展资源、深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承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承接产业质量明显提高,示范区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去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67%、64%,落户示范区的亿元以上大项目2981个,到位资金2874亿元,占全省的68.8%,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些年,我们与西部省份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加深,通过参与“西洽会”、“青洽会”等重大经贸交流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同时,我们还重点加强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的合作发展,截至去年底,累计与央企签约项目714个,投资规模1.8万亿元,与全国知名民企签约项目2369个,投资规模1.1万亿元。 三是突出重大改革的推动作用。多年来,我们秉承小岗村“大包干”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倡导先行先试,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探索。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十一五”期间省属企业由43户调整到33户,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质量效益大幅提高。二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去年非公经济比重达到57.5%,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安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三是加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省地方金融机构、农村银行、村镇银行都有了快速发展。四是推进区域

安徽省工业发展情况

安徽省工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全县上下抢抓中部崛起政策机遇,加强工业强县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我省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1、突出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一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先后组织实施企业间兼并联合重组方案270余例,盘活存量资产近230亿元。到2005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平均资产由1998年3.1亿元增长到2005年13.1亿元,增长3.3倍。二是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大型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造。通过“九个一批”的改革措施,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拓宽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领域,为民营经济发展腾出广阔空间。到2003年底,完成了1204户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国有序列;到2005年底,已有1537户国有中小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由554户减少到231户,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户数由2625增加到5021户,所占比重由67.5%提高到95.2%,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8年的73.6%提高到86.4%。三是优化企业资产结构。通过对劣势企业重组“打捆儿”申报债转股,共对55户企业重组为21个项目申报成功,债转股金额116.5亿元。通过实施债转股,21户债转股企业年平均减少财务费用支出6.5亿元,负债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企业共剥离银行不良贷款560亿元,已处置231亿元。通过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十五”期间,成功上市企业21家,募集资金120亿元。四是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2003年以来,按照“属地移交、属地管理”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全省共分离移交企业办中小学校253所,占总数的85.8%,基本完成了大中型企业所办医院的分离移交或企业化改革管理工作;除省机场公司所办公安机关外,基本完成了企业所办公安机关的移交工作;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全省现已有114.2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6.2%;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了企业生产与生活的水、电分离。五是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32家国有工业大型企业已累计分离辅业企业(含集体)333个,剥离三类资产64.7亿元,分离富余人员约13万人,安置职工10.3万人。 2、突出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创新企业组织形式。除中央在皖企业外,全省331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有329户按照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占总数的99.4%。二是大力推进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拓展企业融资方式。我省45家上市公司已全部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通过股改,上市公司率先享受了资本市场融资的优惠政策,目前已累计融资72亿多元。三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制衡机制。我省约有6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制衡机制,其中40%的企业实现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全部解决了控股公司法人代表与上市公司的交叉任职问题。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建立以效益增长为基础的企业职工工资均衡增长机制,改革和完善了职工收入分配办法,企业实行灵活工资分配方式的占81.3%。全省已改制企业中,管理人员实行竞聘的占85.8%。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全省有309万人签订了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1%。四是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促进负担沉重的老企业焕发新生机。1998年以来,全省共争取118个企业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共涉及资产149.1亿元,职工37.2万人,核销银行呆坏帐88.6亿元。截止2005年底,有102个项目已经实施终结。通过实施关闭破产,消灭了一批亏损源,生成了一批新的优强企业。五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淘汰落后工作。几年来,全省共关闭865处落后和安全隐患严重的小煤矿,关闭264户小水泥企业,关停60户小轧钢、小冶炼、小

202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契机、安徽经济崛起的路径、优势产业投资历程、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202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契机、安徽经济崛起的路径、优势产业投资历程、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安徽省优势产业的崛起之路 (6) 2 安徽省总体情况:“中部崛起” (10) 2.1安徽省经济情况:从落后向前赶超 (10) 2.2安徽省发展的引擎:“强省会”+“龙头城市”带动 (12) 2.3安徽省发展的契机:“中部崛起”+深度融入长三角 (13) 3 安徽经济崛起的路径: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再到向制造业强省迈进 (15) 3.1安徽省的产业变迁:向新型工业化迈进 (15) 3.2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水平:产业集群化推动产业升级 (17) 3.3安徽省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形成产业协同合力 (19) 3.4安徽省的人口优势:低成本+高质量的双重优势 (21) 4 安徽省优势产业投资历程:从一穷二白到优势产业的崛起之路 (24) 4.1产业发展历程:老产业存量竞争优化、高端制造增量优势凸显 (24) 4.2聚焦优势产业:产业协同,“屏-芯-端”形成合力 (26) 4.2.1家电行业:从传统家电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 (26) 4.2.2面板行业:京东方,“缺屏”困境带来的战略机遇 (27) 4.2.3芯片行业:合肥长鑫,内需外压的破局之路 (29) 4.3“制造强省”:夯实制造业,传统产业智能升级 (32) 4.3.1汽车产业:改革聚焦混改以及新能源 (33) 4.3.2机械工程产业:新能源及智能制造,带来工业新机遇 (33) 4.3.3建材产业:“龙头带动+板块布局”推动新材料产业布局 (34) 4.3.4化工产业:升级转型聚焦精细化工 (35) 4.3.5食品饮料产业: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 (36) 4.3.6轻工产业:家具制造向高端转型 (36) 5 安徽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转型升级,抢占“智能制造”高地 (38) 5.1安徽智造:从“两化融合”到“人工智能” (38) 5.2新兴产业:投资力度空前 (41) 5.3人工智能:安徽制造业升级的下一个高地 (43) 6 安徽产业投资要点及推荐标的:延续科技主线,关注安徽龙头企业。 (45) 7 风险提示 (46)

安徽保险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安徽保险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安徽经济增速逐年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整体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稳健运行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安徽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体上处于人口数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偏后的状态。,安徽保险业在60年的时间里,既经受了风雨历练,又创造了辉煌成就。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保险业经历了建立、发展、整顿、紧缩、撤销的过程,保险业务也是大起大落,1959年,全省国内保险业务全部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得到评价,国内保险业务逐渐恢复,从1980年开始,在恢复国内业务的十年来,安徽保险业经营管理不断完善,新险种不断推出,业务质量日益提高,服务水平得到改善,保险事业出现了先所未有的生机。 2000年9月28日,中国保监会合肥特派员办事处正式成立(2004年更名为中国保监会安徽监管局),2001年,安徽保险行业协会成立,揭开了安徽保险业专业化监管和行业自律的新篇章。近年来,安徽保监局在中国保监会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监管措施日益完善,发展思路逐步深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安徽保险业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实力显著提升,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一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全省保费收入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元,到2008年底,全省保费收入达到亿元,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二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保险公司法人机构1家、省级分公司35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9家,人身保险公司17家,包括专业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农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省级以下分支机构2303家(含营销服务部);保险专业中介机构95家,保险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三是保障功能日益提高。2002年以来,全省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亿元,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灾难事故面前,保险业勇担责任、为民分忧,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2008年,全省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为%和元,分别比2002提高个百分点和元。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功能作用的日益发挥,安徽保险业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保险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2004年以来,安徽保监局和部分保险公司连续五年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受到省级领导表扬性批示30多次。 在连续四年高速发展基础上,2005年安徽省保险业发展速度放慢.2005年保险深度%,比上年低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元/人),比上年提高元。1.保险市场新加入主体显著增多,市场集中度逐步分散,充分竞争的保险市场逐步形成。到2005年底,保险公司省级机构16家,较上年新增4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0家,人身险公司6家;地市级分支机构126个,新增23家;县级支公司219个,新增3家;营销服务部1404家,新增49家;各类专业中介机构56个,兼业代理机构2451个,全省保险营销员万人,持证率%. 2.保险业进入结构调整期。一是保费收入低增长且增幅回落,2005年全省累计保费收入亿元,增长%,回落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分别达亿元,亿元,增长%,%,回落和个百分点。二是安徽财产险和人身险公司各有一家负增长。三是县域保费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占比达%.四是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支出亿元,增长%,,增幅高于保费增幅个百分点。 2006年,安徽省保险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比上

影响安徽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安徽经济发展的因素 安徽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是较落后但是发展势头较好,这里除了一些历史问题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有利因素: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附近有许多经济较好的城市和省份可以帮助安徽发展。 二是:交通发达。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71万公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生产初具规模。客运铁路:主要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沪蓉线等。高铁线路:主要有:京沪高铁、宁安城际铁路、合安城际(规划中)、合福铁路、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规划中)、合武高铁、沪宁高铁等。其中,京沪高铁与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组成京福快速通道;沪宁、合宁、合武共同组成了沪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水路交通:淮河流域:一级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长江流域:

一级港口: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二级港口:铜陵港,三级港口:池州港。空运: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黄山机场,阜阳西关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管道运输: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设省内支线管道,实现安徽省管道运输“零”的突破。根据安庆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南京—安庆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 三是:资源丰富。安徽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建国后40多年来,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96种,矿产地2000多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有67种,矿区711处。其中以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和明矾石的探明储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7外,其余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是安徽省的优势矿产。能源矿产已发现7种,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种。其中煤炭尤为丰富,保有储量246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第1位。黑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钛、锰、铬等5种。除铬之外,其余4种均有探明工业储量。其中铁矿保有储量30亿吨,居全国第5位。有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铜、锌、钼、钴、锑、铝、镍、锡,钦、镁等。其中的铜、铅、锌、钴、钨、钼、锑已有探明工业储量。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贵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铂族(铂、钯、锇、钉、铑、铱)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只有金、银2种。金矿保有储量150吨(含伴生金),居全国第10位。

201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3-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变化 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调整为::,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与全国差距由上年的9个百分点缩小到个百分点。全员

劳动生产率[3]68484元/人,比上年增加6654元/人。人均GDP47712元(折合7210美元),比上年增加4311元。 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速 2013—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5] 2013—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万人,减少万人;第二产业万人,增加万人;第三产业万人,增加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410万人,增加万人。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全省农民工总量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2018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千公顷,比上年减少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千公顷,增加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千公顷,减少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千公顷,增加24千公顷。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60万亩,增长%。净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114个。 全年粮食产量万吨,比上年减产万吨,下降%。其中,夏粮万吨,减产万吨,下降%;秋粮万吨,增产万吨,增长%。油料产量158万吨,增长%。棉花产量万吨,增长%。 2018年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速

2019年我国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分析(内含详细数据)

2019年我国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分析 从行业的角度讲,高端制造业是指制造业中新出现的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行业;从所处产业链的环节上讲,高端制造业处于某个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一般而言,高端装备制造业可划分为航空装备制造、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五大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高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继承;第二,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第三,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现状 以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制作业为例,2019年1-12月,我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截止12月底,规模达到11275.3亿元,同比增长4.5%。同期利润总额达到622.1亿元,同比增长11.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能制造业方面,以工业机器人制造为例,2019年1-12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86943.4套,同比下降6.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航空装备制造业方面,2018年我国航空装备产业达845.1亿元,其中航空器整机产业规模495.8亿元,航空零部件产业规模230.5亿元,航空发动机产业规模86.1亿元,机载设备与系统产业规模32.7亿元。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以卫星应用行业为例,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8年,全球卫星应用产业保持逐年增长,2010年全球卫星应用产业收入已达1680亿美元,2012年全球卫星应用产业收入突破2000亿美元,达2092亿美元,同比增长18.19%,增长速度自2012年开始逐年下降。截止至2018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达3600亿美元,其中,卫星应用产业总收入为2774亿美元,同比增长3.28%,卫星应用产业收入占航天产业规模整体的77%。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016亿元,较2017年增长18.3%。其中北斗对产业的核心产值贡献率达80%,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1947亿元。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 势分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 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 2.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 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 ——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 ——国家安全的保障。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装备制造业标准占总数的50%以上,基本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70%以上,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依然延续良好发展势头。2016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实现稳步增长,船舶工业实现好转,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展望下半年,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发展将继续“平稳回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领域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船舶工业将逐步好转、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将出现新起色。 但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仍然存在出口交货值增速持续下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需求持续低迷、新兴产业过剩风险增加等问题。近年来全球经济状况转变,作为全球装备制造业第一大贸易国,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迅速攀升,部分产业“去产能、去库存”的任务仍然严峻;另一方面,周边新兴经济体的“供给替代”作用开始逐步显现,这一切都要求中国必须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的贸易方式转变,必须在新兴产业和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首先须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行业竞争力。一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等部署和要求,加快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等,启动建设一批重点装备制造领域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共性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等进行攻关,推动试点示范应用。二是继续组织实施装备领域科技重大专项及科研或产业化专项,论证启动机器人、3D打印等一批新兴成长性产业扶持专项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三是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创新应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进,鼓励制造企业与使用部门共同开展研发,促进研发成果应用。四是鼓励产学研用加强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平台、行业检测试验服务平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其次应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一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智能制造在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和服务、能源管理、物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快开发一批智能装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广义的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制造业产值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目前我国制造业共有30个行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排名第一,达到26994.38亿元,占制造业产值的12.4%。总体来看,传统产业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首先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制造业连续高速增长已有十多年,然而在产值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反映出许多问题。下面结合所查找的资料谈谈个人对于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现状的看法。 首先,中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是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中国所出口的工业产品,大多都是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远销海外,但是产品缺乏科技附加值,大都是一些低端的产品,利润较低,通过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过程中成本,以获取价格上的优势。因而产品的竞争力低,往往会因为相互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的生产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国的制造企业必须在发展中寻找新的出路,不断积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鼓励创新精神,不断增加在科研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摸索出一套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今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 其次,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耗过大,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自然资源是制造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有限可利用的特性,即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的制造业高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造成中国资源严重匮乏,生态急剧恶化。我国是一个工业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GDP只占全世界的5.5%,却消耗了全球石油资源的8%,原煤的40%、粗钢的32%等,能耗强度是日本的5倍,平均是发达国家的1.5倍,若不做出及时的调整将会对我国今后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严重不利的影响。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高能耗生产所带来的弊端,国家发改委在“十二五”规 “十三五”单位GDP将下降16.6%,划期间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17.3%的要求, 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逐渐转为为集约型,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再次,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很多制造业工厂仍在沿用老式的传统机床等加工设备,这些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加工要求。近来来,国家逐渐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投入,2009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的增值税转型就是对国内装备工业的一个很大鼓励,但由于它是一个普适性的政策,不论是高、中、低档的设备,都能够从中

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Js0641414 金融6班丁绿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金融发展水平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然后用数据证明了如下命题:实际投资、人口增长和金融发展共同决定了经济的增长,其中实际投资和金融发展作用显著,说明了金融发展的确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从而结合安徽省实际,提出有益于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实证分析

Empirical analysi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province 【Abstract】With China's sustain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rela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inance,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financial role in allocating resources has also bee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n use the data to prove the following proposition: the actual investment, population growth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for economic growth in joint decision, in which the role of re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significantly, indicating that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n indee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thereby combining the actual Anhui province, recommend the proposals to be beneficial for their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development Empirical analysis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省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战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之列。但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发展滞后不利于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本文拟对2000-2008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探寻影响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快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现状 (一)经济规模、结构与产业发展现状 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人均水平及发展速度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地区生产总值(GDP)快速增加,从2000年205.99亿元,连续几年跃上几个“百亿元”台阶,到2008年达到749.65亿元,年均增长14.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从2000年9474元,增加到2008年32500元,以当年汇率计算人均从1144美元增加到4755美元。根据国际标准划分,人均达到3000美元以上,即为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因此,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将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详见附表1 表1: 2000-2008年GDP及增长情况 2、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

产业结构从2000年以来调整变化比较快。三次产业比重由11.1:48.7:40.3调整为5.3:60.6:34.1。由于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形成,拉动第二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48.7%,提升到2008年60.6%,其中工业由42.2%上升到54.8%,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由2000年占11.1%降至2008年5.3%,平均每年下降0.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所下降,从2000年40.3%降至2008年34.1%,平均每年下降0.69个百分点。详见附表2 表2: 2000-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在九年时间比重提高1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最高年份(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此期间,一产和三产的发展滞后于二产的发展,导致了一产和三产相对比重下降。 (二)社会发展规模与水平 近几年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不断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地发展。 1、科、教、文、卫、体、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模与水平 (1)在科学技术方面 。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全面启动。20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