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展状况分析

安徽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展状况分析

安徽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展状况分析
安徽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展状况分析

安徽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展状况分析

[提要] 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持下,“十一五”以来中部地区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促使中部六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与此同时,也给安徽省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但要抓住机遇,就要找到安徽省在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和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中部地区;安徽省;战略地位

近年来,中部六省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热潮,为了正确评价安徽在中部六省中的地位,明确安徽的比较优势,寻找发展的不足,本文采用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对中部六省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现将评价结果报告如下(评价指标数据主要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安徽统计年鉴2010》):

一、人口与劳动力

人口的分布以及劳动力就业状况是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生的总体状况。本文从数量和品质两个方面对人口和劳动力评价进行。

从数量方面看,中部六省之间差距悬殊,差异明显。总人口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河南(9,380万人)、湖南(6,326万人)、安徽(6,120万人)、湖北(5,710万人)、江西(4,311万人)、山西(3,355万人)。就业人员排列顺序为:河南(5,662万人)、湖南(3,658万人)、安徽(3,485万人)、湖北(2,676万人)、江西(2,108万人)、山西(1,476万人)。

从结构方面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湖北43.2%、山西42.1%、江西37.0%、湖南37.0%、安徽35.5%、河南30.7%。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2.5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湖北57.6%、山西56.5%、江西54.1%、安徽49.0%、湖南46.4%、河南44.6%,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3个百分点。

结论:安徽省的总人口、就业人口在中部六省居于第三位,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结构层次差异比较大。

二、经济发展

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发展速度和综合效益四个方面进行分类评价。

1、经济规模方面。安徽省的经济规模居中部六省中的第四。从具体指标看,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10,587亿元,而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112.50亿元,高出安徽省7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312亿元,高出安徽省71.04%。在城乡居民收入及恩格尔系数中,安徽省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969.08、550.69(1990年=10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分别为9,771.05、721.1。

2、经济结构方面。本文特意选用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依此来测度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层次的优化程度。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高到低排列,山西93.7%、湖北83.4%、河南和江西同为82.1%、安徽82.0%、湖南80.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的工业化程度都基本处于同一个层次上,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分析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 的战略意义分析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政府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全面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意见。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快发展,2004~2007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6%以上的增速。2008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中部各个省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加紧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生产总值增速仍达到了12.2%,同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整个中部地区的地位凸显无遗。 山西省作为中部六省之一(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是整个中部崛起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一直在进行大踏步的发展,尤以工业中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重型工业结构最为突出,充分发展和巩固了其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山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符合经济状态的比较优势,不仅能够带动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可以为全国经济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因此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一、总论 (一)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的32年,开创了山西国民经济发展史上的最佳时期,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10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358.3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64%(按可比价格计算)1,完成了山西经济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尤其自2004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为中部地区乃至我国的GDP增长贡献了力量。 2 1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10》,2010年7月, https://www.doczj.com/doc/6c13778362.html,/kns55/navi/result.aspx?id=N2010120028&file=N2010120028000011&floor=1 2 窦志达、董晓玲:《山西经济发展八大趋势》,转自山西统计信息网,2006年11月8日, https://www.doczj.com/doc/6c13778362.html,,2005年以后数据根据历年《山西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浅析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议(一)

浅析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议(一) 论文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中部崛起是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提升中部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创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本文从中部区域创新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与建议,以期能对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有所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中,区域创新能力已日渐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下,如何创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中部创新能力,已然成为中部能否从“塌陷”中崛起、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相协调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中部区域创新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关于如何衡量及评价各区域创新能力,各学者纷纷运用不同的指标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核算与考察。但最后的结果,从总体态势来看,基本相同,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是东强西弱,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而从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的排名来看,这里选用科技部相关课题组的测算结果,2003年,中部六个省份综合排名除了湖北排名靠前外,其他五省除了高于西部几个省市外,与其他先进省市差距还很大。可见,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西部较接近,而和国内先进地区比,差距还比较大。下面我们具体从以下几个要素方面来考察分析。 (一)知识创造能力即不断提出新知识的能力 一方面,从中部R&D经费投入来看,2004年,中部地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尽管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但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上年相比,科技经费支出有所增长,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科技投入中政府的R&D经费投入所占比重较大,平均为34.83%。另一方面,从科技产出方面来看,中部六省在国内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为48855篇,占全国总数的17.79%;而发明专利受理量仅占全国总数的3.28%,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更低,仅占全国的0.49%,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知识获取能力又称知识流动能力 中部地区知识获取能力的平均综合得分为18.2,与西部地区相差不大,而与东部地区38.63的平均得分相差甚远。将我国知识获取能力分为四个等级,2004年的报告显示,除中部的湖南排名较靠前外,其它省市仍处于第三、第四等级。这说明中部地区的知识流动性不强,合作程度不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中部技术创新综合评价远低于东部,尤其是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企业的研究开发在研究开发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从中部创新的重要产出指标看,企业在其中的地位并不高,据《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山西的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国有企业分别占47.05%、39.26%、41.16%、51.84%和35%。可见,中部几个省的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是创新主体,而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中测算出的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来看,不仅东部远高于中部,甚至西部也优于中部。如效率指标中单位科技资金投入产生的发明专利产出、单位科技人员产生的发明专利以及新产品开发费占新产品产值,西部都强于中部。 (四)区域创新环境 一个地区创新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水平、市场的大小、劳动者的素质等硬环境,也包括观念、政策、文化、制度等为企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持的软环境,这些都是制约创新的重要因素。从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 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编制背景 宜昌市历史上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最近一次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年)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对宜昌市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完成,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宜昌市自身发展以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对1992版总体规划的修编,从规划政策方面对未来发展作出整体把握。湖北省建设厅于2004年批准宜昌市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于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有如下方面: 第一,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本次规划的规划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规划要立足宜昌实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涉及城市中多方面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第三,近年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等相关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推动,二是要依靠中部地区的自我努力。在“中部崛起”的大目标之下,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宜昌是中部地区独具特色,较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和较好的发展条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在国家梯度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提出的有关土地和城市规划的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批,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建设节约型城市。这对城市的增长方式、用地布局、规划建设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五,《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中提出构筑宜昌都市区,塑造湖北省域副中心的战略构想。湖北省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的湖南省发展研究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的湖南省发展研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和资源大省,湖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随着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我国十大城市群之一,湖南省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分析湖南省在地理、自然、交通方面的优势与其在工业化水平、农业发展、对外开放方面的劣势,得出湖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下的政策建议是:建设发达的交通网,着力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加大开发力度吸引资金进入。 标签:中部崛起;区位优势;不利因素;政策建议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的重要省份之一,其处在承北启南的重要地位。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下,湖南省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湖南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因此,在严峻形势下,如何以当地现有的经济条件为蓝本,如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基础,促进湖南成为中部增长的新动力成为突出问题。 1湖南省的中部竞争优势 (1)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湖南是中部省份之一,地处中国腹地,是中国沿海开放带与长江流域开放带两大经济地域的连接带,位于东南沿海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北枕长江,南临粤港,东接沿海,又是西进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中枢功能,2007年,湖南铁路营业里程为2902.0公里,在全国排名第5位,中部第3位;公路里程为88220公里,位列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内河航道里程为11495公里,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机场总数和开通航线在中部排第2,水、陆、空交通优势明显突出,逐渐成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与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湖南的交通在中部崛起中将发挥衔接、辐射、带动三大作用,因此湖南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不仅为湖南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湖南不断地从周边省区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提供了便利。

2020年(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 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 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 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于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方案:潜龙于渊蓄势待发

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关于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调查研究 姓名:黄河 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年级:09级 学号:2

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 机遇与挑战 现在,中部地区一般是指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六省。而中部——安徽有着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竞争优势。那么在这场中部崛起大战略中安徽又是如何演绎的呢?下面是我就关于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调查和研究。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战略问题。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明确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 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中部——安徽是否就可以等着它顺其自然的发展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安徽现状分析: 安徽位于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矿产资源:安徽矿产蕴藏丰富,种类繁多,已发现有用矿种138种,探明储量的有70种,其中煤、铁、铜、硫、磷、明矾石、水泥石灰岩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旅游资源:安徽以其瑰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风景区和皖南古民居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九华山、太平湖、琅琊山、齐云山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万里长江一路向东,在安徽境内拐了个大弯,把江南变成了传统称谓上的江东。芜湖,就坐落在这个巨大的拐点上。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 二、东西部局势对中部带来的影响: 很显然,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正在扩大。另一方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持续不断地对西部地区发展给予了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等种种支持。近几年来,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有统计资料表明,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部。

中部崛起战略专题

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 一、我省存在哪些发展优势? 1、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子佳人 2、自然资源丰富 3、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4、农业发展迅速,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全国第一 5、近年来河南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文化大省的转变 6、近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主为经济指标居中部地区及至全国前列。 7、我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8、中原大地,人才辈出 9、具有很多中华老字号和自主创新品牌等。 二、人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中,河南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1、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省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粗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突出 3、与东部和南部的发达地区相比,我省还面临着需要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较大压力。 4、不少企业缺少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力还需提高。 三、河南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要原因: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河南。 5、坚持科教兴豫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原崛起战略。 6、全省人民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结果。 7、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把河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有何意义? 1、有利于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原崛起。 2、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五、实现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1、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 2、河南人民具备勤劳善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 3、河南省政府的正确决策 4、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 六、如何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 1、国家必须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招商引资 3、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 4、积极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持 5、积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育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6、全省人民应增强责任意识,主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而不懈努力 7、坚持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七、我们中学生能为中原崛起,实现经济强省做些什么? 1、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河南 2、树立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作者:刘云中东中西优势互 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 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 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这是对物流或者物流业一个比较窄的理解,如果从“大市场、大流通”的角度来 看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仅包括上述 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个完整的流通市场体系,如商业批发、零售和国 际贸易等。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是国家物流产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关 键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家物流产业体系无论是狭义的物流业,还是包括商贸流通的大物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业的网络特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优势。而中部 地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经济和政 治的战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 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同时 伴随着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将形成我国继东部沿海地带之后的又一个市场中心。在全国物流网络中,

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是全国网络中的重要环节。根据2004 年的数据(2005 年数据尚未公布),中部六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33 亿元,占全国的20.4%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5万人,占全国的14.2% ,销售额516 亿元,占全国的9.2% ,从投资角度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59 亿元,占全国的20.4% ,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282 亿元,占全国的22.2% ,这些数据都说明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地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全国的物流产业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网络,将阻碍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形成大市场和大流通的主要内容温家宝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而“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多层次指不同空间尺度上,如全国、省、市、县及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多形态的市场指有形的交易市场、无形的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台、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各种业态齐全的市场体系;多品种的市场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市场统一;全方位的市场是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功能齐备,为生产和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开放统一的市场是指向国际、国内、省内全面开放的、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商品及要素流动障碍的市场。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建设中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三)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重要 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设 按照中央的部署,中部地区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

中部崛起规划

“中部崛起规划”终结“不东不西”尴尬 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显示,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研究人士表示,此《规划》的出台或许可以终结中部地区“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 会议指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中部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务院此次会议对中部地区的定位并没有与前期发生变化,仍然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不过,这位地方政府智囊机构研究人士认为,此次对于经济带和城市群的提法是最大的亮点,此前只有城市群的说法在十七大报告中曾被模糊提及。 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宏认为,中部地区是中国总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片连接东西两部的过渡地带不可能出现跨梯度发展。”赵宏表示,如果跨梯度发展必将给全国造成极高的成本。 目前的事实是,东部的产业几乎已经饱和。而中部的衔接尚未出现明显效果,西部的发展也未成气候。不过,如果中部发展提速对东西部将是明显的利好。而且,中部具备一些发展基础。无论是湖南的“农业大省”称号还是湖北的“重工业基地”。 麻智辉认为,这次会议中提及经济带和城市群意味着中部地区推动的城市群战略为中央层面所接受。目前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之外,全国地方提出城市群的概念接近二三十个。 无论是概念性城市群或者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推出的速度和频率都太高。赵宏认为,国家应该再注意控制一下节奏和速度。“否则,一个区域或者概念的热度将无法得到持续。” 新“增长极”破局 有观点认为,中部地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2009年以来,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布局区域经济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区域经济政策呈全面开花之势,由地方经济向区域经济的转化已现破局性态势。除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划分外,各地的区域经济联盟、区域合作机制、区域经济空间组合、区域功能分工等,出现了实质性的发展。 据悉,目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由国家制定单独成型的区域规划的,包括北部湾、珠三角、江苏、辽宁、横琴、关中天水等区域。其次是由国家制定区域性政策的,包括长三角、海西经济区、滨海新区等。再次是国务院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浦东、武汉、长株潭、成都、重庆以及深圳等。 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部省份主要有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

加强项目建设年领导讲话.docx

加强项目建设年领导讲话 同志们: 去年为应对危机,我们上班后第二天就召开项目建设年动员大会,及早安排项目建设,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应对危机的阶段性胜利。今年为夺取应对金融危机的全面胜利,在后危机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在上班第二天,就开始观摩项目,召开这次会议。可以说,这是一次观摩评比会,又是一次总结表彰会,更是一次再动员、再鼓劲的会议。随着中央政策的调整,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形势,尤其是我市产业层次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次产业不协调、刺激经济发展三要素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再次动员全市上下深化项目建设年,通过项目建设保持经济发展的态势和后劲,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促使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证和支撑。只有把握应对后危机时代的主动权,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再加一把劲,再努一把力,才能抓住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机遇,全面提高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随后请李书记作重要讲话。第一,充分肯定2009年“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的显著成效 去年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扩内需、保增长”战略决策,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科学发展、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作为扩大投资、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抓手,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了“战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的重大胜利。在去年两次全省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中名列前茅,荣获年度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回顾去年的项目建设年活动,主要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重点项目进展快。全市“8155”投资促进计划确定的138个超亿元重点项目,建成投产59个,在建71个,完成投资274.8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10%,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全年新开工项目79个,开工率达91%,完成投资146.2亿元,创历史新高;义马1000万方煤制气、大唐发电三期、运三铁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梯次推进的良好态势。列入省考核重点项目、省“1074”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省“8511”投资促进计划的项目,分别提前3个月、2个月、1个月完成省下达投资目标。 二是投资拉动作用大。在市“8155”投资促进计划的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3.3亿元,增长37.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7.57亿元,增长35.7%,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前3位。全市生产总值达706亿元,增长1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实现了年初预期目标。据测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全年财政收入达到68.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5亿元,增长13.1%,收入规模排名全省第9位,增速排名全省第6位;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5.6亿元,增长30.9%。 三是项目建设结构优。去年在实施“8155”投资促进计划过程中,我们既重视拉动经济增长,又注重项目结构优化,农林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型项目投资,接近年度投资总额的40%;自主创新、产业升

(整理)当前经济形势与安徽发展战略

当前经济形势与安徽发展战略1 2009年我省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分值:2/得分:2) 3% 3.3% 3.1% 3.2% 2 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是()。(分值:2/得分:2) 615亿斤 613亿斤 614亿斤 616亿斤 3 我省非金属矿中,冶金辅助原料有()种。(分值:2/得分:2) 11 24 13 10 4 2009年我省在全运会上取得()块金牌。(分值:2/得分:2) 13 12 15 14 5 预测2010我国全年经济增速保持在()。(分值:2/得分:2)

10% 11% 13% 6 2009年我省举办第()届黄梅戏艺术节。(分值:2/得分:2) 7 4 5 6 7 近代中国第一台蒸气机和第一艘轮船诞生在()。(分值:2/得分:2) 桐城 安庆 芜湖 合肥 8 至2010年我国已保持()年的高速增长。(分值:2/得分:2) 33年 31年 34年 32年 9 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分值:2/得分:2) 11.1% 11%

12% 10 2009年我省江淮汽车年产()辆乘用车。(分值:2/得分:2) 22万 20万 19万 21万 11 2009年我省全年高速公路新增()公里。(分值:2/得分:2) 301 302 303 300 12 2009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分值:2/得分:2) 18% 20% 17% 19% 13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分值:2/得分:2) 四万亿 一万亿 三万亿 两万亿

14 江淮之间的易涝时间为()。(分值:2/得分:2) 7月中旬 7-8月 6月下旬 7月 15 2015年我省粮食产量力争达()。(分值:2/得分:2) 850亿斤 600亿斤 700亿斤 800亿斤 16 2009年我省()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完工。(分值:2/得分:2) 16 14 13 15 17 当前国际经济形式呈现几大特点?()(分值:2/得分:2) 6 7 5 4 18 中国直辖市中,面积最大的是()。(分值:2/得分:2) 天津市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经济社会的概况分析,对江西省面临的优势和挑战进行研究,对江西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行提炼,最后给出了江西省的发展战略选择。 关键词:江西;发展模式;战略 1江西经济发展概况 江西省地处在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京九线、浙赣线纵横贯穿全省全境,航空和水运便捷。江西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内陆对外开放省份之一,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这也是江西省第一个地区性的国家发展战略。 2011年江西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1,583多亿元,比2010年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总额达到11,020亿元,比2010年增长25.6%;财政总收入1,645亿元,比2010年增长34.2%。江西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在未来五年,江西全省经济总量向两万亿元迈进,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前移,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得到显著改变[1]。 2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江西发展战略的模式选择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区域在实践中已总结和探索了多样的发展模式,如江苏南部地区的”苏南模式”,浙江温州地区的“温州模式”,以及沿海对外开放地区的外向型发展模式等等[2]。按区域内地区关系划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平衡发展模式、不平衡发展模式和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模式。因此,正确地选择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是江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构建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经济圈三大增长极,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东北振兴计划。从区域经济看,中部地区正面临多面夹击的被动局面。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在“中部崛起”战略这个大背景下,中部各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3]。江西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江西实现了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的结合。 3江西中部崛起发展分析 3.1江西中部崛起发展优势分析

当前经济形势与安徽发展战略

《当前经济形势和安徽发展战略》 测试答案 (加粗的为答案) 1 2009年我省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 3% 3.3% 3.1% 3.2% 2 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是()。 615亿斤 613亿斤 614亿斤 616亿斤 3 我省非金属矿中,冶金辅助原料有()种。 11 24 13 10 4 2009年我省在全运会上取得()块金牌。 13 12

14 5 预测2010我国全年经济增速保持在()。 12% 10% 11% 13% 6 2009年我省举办第()届黄梅戏艺术节。 7 4 5 6 7 近代中国第一台蒸气机和第一艘轮船诞生在()。桐城 安庆 芜湖 合肥 8 至2010年我国已保持()年的高速增长。 33年 31年 34年 32年 9 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 11.1%

13% 12% 10 2009年我省江淮汽车年产()辆乘用车。22万 20万 19万 21万 11 2009年我省全年高速公路新增()公里。301 302 303 300 12 2009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 20% 17% 19% 13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 四万亿 一万亿 三万亿 两万亿 14 江淮之间的易涝时间为()。

7月中旬 7-8月 6月下旬 7月 15 2015年我省粮食产量力争达()。 850亿斤 600亿斤 700亿斤 800亿斤 16 2009年我省()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完工。 16 14 13 15 17 当前国际经济形式呈现几大特点?() 6 7 5 4 18 中国直辖市中,面积最大的是()。 天津市 重庆市 上海市 山西

安徽各市发展战略共59页

芜湖 一、总体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和职能 城市性质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城市主要职能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2、城市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到2030年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全建立,全面实现现代化。 3、城市规划策略 (1)区域联动芜马同城,打造安徽省域核心 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加快推动芜马都市圈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共同实现安徽省双核引领目标。 (2)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确立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3)提升江南舞动江北,开启都市跨越篇章 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形

成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拥江发展格局。突出综合集聚、高端引领,完善城市各组团服务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4)江湖溢彩山水同城,建设拥江活力之城 凸显“山水”、“文化”特色,本着显山露水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拥江魅力都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4、城市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203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左右,城镇人口450.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5%。市区(不含江北集中区,下同)城镇人口290万。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03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8平方公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 二、区域协调措施 1、构建宁合芜城市群 坚持“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按照长三角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 2、打造芜马都市圈 整合城际铁路系统,协调跨江通道的建设与跨江交通系统的网络化,促进芜马都市圈内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整合芜湖、马鞍山的比较优势,强调品牌创新,突出自主品牌汽车和精品钢产业优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一、中部崛起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经过30年的发展,向国家交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面对这一挑战,中部地区情况如何?“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调侃的话道出了中部地区面临的尴尬局面,也道出了中部人民的心酸。从纵向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尤其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三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及结构变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探讨西部开发问题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就发表文章,提出了要防止“中部塌陷”的预警。近20年之后,学者当年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一)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3年的20多年中,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了58.86%,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激增了7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反映在人均GDP(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了2003年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GDP差额比扩大了6倍。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地区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西部地区有2个,中部地区没有1个。 “三农”问题突出,成为影响中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部基本都是农业大省。1990年,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5个产粮大省的城镇居民收入,为乡村居民收入的2.07倍。到2002年则扩大到2.82倍,农民脱贫致富压力大,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的社会矛盾,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沉重负担。 (二)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原本落后的投资增长速度又大大落后于西部地区。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地区高16.8个百分点。2001年1月~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0.1%,比中部地区高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 (三)中部地区的“三化”进程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仅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和反映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指标。全国该项指标为52.2%,中部6省为45%左右,中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缺乏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及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没有一个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前10位。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较慢。全国的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73.2%,中部地区仅占52%。 面对“中部塌陷”这个不争事实,国家从2004年起至今一直对中部崛起给予政策支持。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

2020年(发展战略)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

(发展战略)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

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童琦 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和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三分之壹。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郡县治,天下安”,科学分析当前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于的问题,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崛起,对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壹、主要现状 (壹)发展滞后。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相反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皖北地区共有9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的40%之上。从经济效益见,皖北地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皖北只有沿淮的凤台县,大部分县级财政运转困难。于经济投入见,皖北地区县内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大。虽然,皖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有所增加,但

相对于皖北地区亟待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的产业结构层次,亟待增强的发展后劲,以及亟待尽快缩小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其投资力度不够、能力不强、规模偏小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二)优势明显。壹是能源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皖北地区的壹些县区拥有煤、磷、铁、铜等矿产资源,尤以煤最为丰富。据有关资料,皖北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省的98%,工业储量为华东之首。霍邱的铁矿资源华东第壹,全国第五。于资源短缺、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增大的背景下,这些资源优势为皖北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农产品资源丰富。皖北地区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和肉类生产基地,壹批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以粮食产量为例,皖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10年为68%,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三是产业优势日趋明显。皖北地区煤炭、钢铁、电力、药材、烟草、酿酒等行业于全省历来占有重要地位,省里支持皖北发展和“861”行动计划的实施又带动了该区原材料、能源、化工、

中部崛起战略论述

中部崛起之战略论衡 “没有中部地区的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就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部六省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政策研究》联合课题组提出的论断,所谓“中原定,天下安。” 而近10余年内,我国中部与东部的GDP差额比已增加了6倍,西部大开发又使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为此,河北党校马副祥等人甚至专门著书《谨防中部塌陷》。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可谓正当其时。这不仅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分区推进的发展战略,使得中部地区处于相对“政策洼地”;也不仅在于,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结 南北”的区位优势,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已经为具备相当工业基础的中部提供了产业承接和经济崛起的机遇;还在于,中部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不可逾越的“ 结点”。 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地处内陆腹地,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早在2003年9月,林毅夫就提出,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在“三农”。我国近两年连续两个农业“一号文件”确立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无疑 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契机。 如何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六省逐鹿中原的竞相发展格局,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崛起。为此,本报特别邀请了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三位来自中部三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探讨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思路,他们是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善同、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湖北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湖南省发改委主任陈叔红。 由“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 《21世纪》: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前,中部地区经济的缓慢发展已 经为各方所关注,甚至有学者著书提出“中部塌陷”的概念。诸位对此如何判断?“ 中部塌陷”原因何在? 李善同:“中部塌陷”的说法,源自于近年经济指标统计中中部增长较慢的现实。当然,这主要是指一些增长指标,诸如投资增速等,和西部相比,总体实力上还是中部更强一些。 我个人一直不太同意把“中部崛起”与“中部塌陷”联系起来的说法,总觉得这 样有一种攀比的感觉,好像是说,东部在开放政策推动下已经发展起来了,西部现在有“大开发战略”,东北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而中部什么都没有,所以中部也需要说法、也需要政策扶持。 而事实上,一个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总会有高有低,从数字计算来讲总会有低于平均值以下的地区,而如果仅以此作为需要政策扶持的依据,未免牵强。 我这样讲不是说中部地区不应该得到政策扶持,而是想提供另一个思考角度,即不要因为自己目前在增长方面暂时落后而盲目进行政策攀比,而是要在客观分析自己优劣势和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用好已有政策,积极推动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出台。 也就是说,在发展方面,我更看重那些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而出台的功能性政策,而不是笼统地按区域给政策,因为这样的思路往往会造成轮番攀比,而且缺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