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性肝病总结

药物性肝病总结

药物性肝病总结
药物性肝病总结

药物性肝病部分总结

(在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指南基础上又检索了近几年的文章,微调了一些内容,肯定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一.DILI 的临床分型和表现:

(一)、临床分型:

1. 固有型和特异质型:是基于发病机制的分型。固有型DILI也可称为中毒型,具有可预测性,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潜伏期短,个体差异不显著。固有型DILI 已相对少见,除非收益明显大于风险的药物,才能批准上市。特异质型(IDILI)具有不可预测性,现临床上较为常见,个体差异显著,与药物剂量常无相关性,动物实验难以复制,临床表现多样化[1-5]。多种药物可引起IDILI [1-5] 。

IDILI 又可分为免疫特异质性(过敏性)DILI 和遗传特异质性(代谢性)DILI。免疫特异质性DILI 有两种表现,一是超敏性,通常起病较快(用药后1~6 周),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再次用药可快速导致肝损伤;另一种是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发生缓慢,体内可能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可表现为AIH 或类似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多无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

遗传特异质性又称代谢特异质性,常为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造成代谢能力低下,使药物原型和中间代谢产物蓄积而发病。起病缓慢(最晚可达1年左右),通常无免疫反应特征,再次用药未必快速导致肝损伤

[1-7] 。

2. 急性DILI 和慢性DILI 是基于病程的分型。

慢性DILI 定义为:DILI 发生6 个月后,血清ALT、AST、ALP 及TBil 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3. 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是基于受损靶细胞类型的分类。1989年,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将药物性肝损害分为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和混合性。后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肝毒性委员会修订,三型诊断标准如下[8-9] :

(1)肝细胞损伤型:ALT ≥3 ULN,且R≥5;

(2)胆汁淤积型:ALP ≥2 ULN,且R≤2;

(3)混合型:ALT≥3 ULN,ALP≥2 ULN,且2<R<5。若ALT 和ALP 达不到上述标准,则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

R=(ALT 实测值/ALT ULN)/(ALP 实测值/ALP ULN)。在病程中的不同时机计算R 值,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DILI 的临床类型及其演变。新近有研究提出“新R 值(new R, NR)”,与R 的不同是取ALT

或AST 两者中的高值进行计算。

肝血管损伤型DILI 相对少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靶细胞可为肝窦、肝小静脉和肝静脉主干及门静脉等的内皮细胞,临床类型包括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SOS/VOD)、紫癜性肝病(PH)、巴德-

基亚里综合征(BCS )、可引起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的肝汇管区硬化和门静脉栓塞、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RH)等

[6,7,10] 。致病药物包括含吡咯双烷生物碱的草药、某些化疗药、同化激素、避孕药、免疫抑制剂及ART 等,其靶向的血管内皮细胞各有不同或存在交叉。例如,SOS/VOD 与肝窦和肝脏终末小静脉内皮的损伤有关,临床上主要由大剂量放化疗以及含吡咯双烷生物碱的植物如土三七等引起。土三七等引起的SOS/VOD 近10 年来我国已报道100 余例。应注意感染、免疫紊乱、各种能导致血液高凝、高粘或促血栓形成的因素、微量元素异常及肿瘤等也可引起肝血管损伤,这些因素可单独或共同起作用。

(二)DILI 的临床表现

急性DILI 的临床表现通常无特异性。潜伏期差异很大,可短至1 至数日、长达数月。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有血清ALT、AST 及ALP、GGT 等肝脏生化指标不同程度的升高。部分患者可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6,7] 。淤胆明显者可有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和瘙痒等。少数患者可有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关节酸痛等过敏表现,还可能伴有其他肝外器官损伤的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ALF 或亚急性肝衰竭(SALF)。

慢性DILI 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AIH 样DILI、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和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等。少数患者还可出现SOS/VOD 及肝脏肿瘤等。

实验室和病理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多数DILI 患者的血常规较基线并无明显改变。过敏特异质患者可能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5%)。需注意基础疾病对患者血常规的影响。血清ALT、ALP、GGT 和TBil 等改变是目前判断是否有肝损伤和诊断DILI 的主要实验室指标。血清ALT 的上升较AST 对诊断DILI 意义可能更大,其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相对较低,一些急性DILI患者ALT 可高达正常值上限100 倍以上,但也应注意某些DILI 未必出现血清ALT 显著上升,如50%服用他克林的患者可表现为ALT 轻度升高,通常不进展为更严重的肝损伤。对于ALP 升高,应除外生长发育期儿童和骨病患者的非肝源性ALP 升高。血清GGT 对胆汁淤积型/混合型DILI 的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可能不低于ALP。血清TBil 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和凝血功能下降均提示肝损伤较重。其中,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需除外肾病和营养不良等病因,凝血功能下降需除外血液系统疾病等病因。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 判断为凝血功能下降,也可参考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指标加以判断。

(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仍不能确诊DILI 或需进行鉴别诊断时,行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损程度。

不同临床类型对应的病理表现(表1)

不同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对应的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表2)

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和对应的病理学表现(表3)

诊断:

为避免不必要的停药,国际严重不良反应协会(iSAEC)将DILI 的生化学诊断标准建议调整为出现以下任一情况[14-16] :

(1)ALT≥5 ULN;(2)ALP≥2 ULN,特别是伴有5′-核苷酸酶或GGT 升高且排除骨病引起的ALP 升高;(3)ALT≥3 ULN 且TBil≥2 ULN。需要指出,此非DILI 的临床诊断标准,而主要是对治疗决策更具参考意义。

2. 下列情况应考虑肝组织活检:(1)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仍不能确诊DILI,尤其是AIH 仍不能排除时;(2)停用可疑药物后,肝脏生化指标仍持续上升或出现肝功能恶化的其他迹象;(3)停用可疑药

物1~3 个月,肝脏生化指标未降至峰值的50%或更低;(4)怀疑慢性DILI 或伴有其他慢性肝病时;(5)长期使用某些可能导致肝纤维化的药物,如甲氨蝶呤等。

3.RUCAM 量表根据评分结果将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相关性分为5 级[105] 。极可能(Highly probable):>8 分;很可能(Probable):6~8 分;可能(Possible):3~5 分;不太可能(Unlikely):1~2 分;可排除(Excluded):≤0 分。

SEOP 评估结果分为6 级。明确(Definite):量化可能性>95%,排除任何合理的怀疑;极可能(Highlylikely):量化可能性75%~95%,证据清楚或令人信服,但并不确定;很可能(Probable):量化可能性

50%~74%,证据优势支持存在因果关系;可能(Possible):量化可能性25%~49%,证据优势不支持因果关系,但不能排除可能性;不太可能(Unlikely):量化可能性<25%,根据现有证据高度提示不太可能;信息不足(Insufficient information):因缺乏关键证据而无法进行有意义的评分。

(三)DILI 严重程度分级

目前国际上通常将急性DILI 的严重程度分为1~5 级。

0 )级(无肝损伤):患者对暴露药物可耐受,无肝毒性反应。

1 )级(轻度肝损伤):血清ALT 和/或ALP 呈可恢复性升高,TBil<2.5 ULN(2.5 mg/dL 或42.75μmol/L),且INR<1.5。多数患者可适应。可有或无乏力、虚弱、恶心、厌食、右上腹痛、黄疸、瘙痒、皮疹或体质量减轻等症状[14-16] 。

2 )级(中度肝损伤):血清ALT 和/或ALP 升高,TBil≥2.5 ULN,或虽无TBil 升高但INR≥1.5。上述症状可有加重。

3 )级(重度肝损伤):血清ALT 和/或ALP 升高,TBil≥5 ULN (5 mg/dL 或85.5 μmol/L),伴或不伴INR≥1.5。患者症状进一步加重,需要住院治疗,或住院时间延长。

4 级(ALF)):血清ALT 和/或ALP 水平升高,TBil≥10 ULN

(10 mg/dL 或171 μmol/L)或每日上升≥1.0 mg/dL(17.1 μmol/L)[115] ,INR≥2.0 或PTA<40%,可同时出现(1)腹水或肝性脑病;或(2)与DILI 相关的其他器官功能衰竭。

5 )级(致命):因DILI 死亡,或需接受肝移植才能存活。

1.Dara, L; Liu, ZX; Kaplowitz, N; Mechanisms of adaptation and

progression in idiosyncratic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clinical implications.[J].Liver Int.2016,36(2):158-65

2.Stephens, C; Andrade, RJ; Lucena, MI; Mechanisms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l.2014,14(4):286-92

3.Vinken, M; Maes, M; Vanhaecke, T; et al.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mechanisms, types and biomarkers.[J].Curr Med Chem.2013,20(24):3011-21

4.Bhakuni, GS; Bedi, O; Bariwal, J; et al.Animal models of

hepatotoxicity.[J].Inflamm Res.2016,65(1):13-24

5.Vuppalanchi, R; Gotur, R; Reddy, KR;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tions and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phetype and outcome.[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4,12(9):1550-5

6.Yuan, L; Kaplowitz, N; Mechanisms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Clin

Liver Dis.2013,17(4):507-18, vii

7.Li, ZJ; Xie, ZJ; [Mechanisms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Zhonghua

Gan Zang Bing Za Zhi.2012,20(3):163-6

8.Hayashi PH, Fontana RJ. Clinical features, diagsi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Semin Liver Dis, 2014, 34(2):134-144.

9.Chalasani N P, Hayashi P H, Bonkovsky H L, et al. ACG Clinical

Guideline: the diagsis and management of 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m J Gastroenterol, 2014, 109(7): 950-966.

10.Dash, A; Figler, RA; Sanyal, AJ; et al.Drug-induced

steatohepatitis.[J].Expert Opin Drug Metab Toxicol.2017,13(2):193-204

11.Kleiner, DE; The histopathological evaluation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Histopathology.2017,70(1):81-93

12.Ettel, M; Gonzalez, GA; Gera, S; et al.Frequency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a tertiary medical

2012年浙江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药物性肝损伤防治要点与难点试题答案

药物性肝损伤防治要点与难点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时间界限是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 A. 1周 B. 1月 C. 3个月 D. 6个月 请选择D 2.药物性肝损伤不会导致下列哪种疾病或并发症? A.肝衰竭 B.慢性肝炎 C.肝脓肿 D.自身免疫性肝炎 请选择C 3.药物性肝炎所致急性肝内胆汁淤积主要症状: A.黄疸和皮肤瘙痒 B.黄疸和肝酶升高 C.皮肤瘙痒和肝酶升高 D.消化道症状和黄疸 请选择A 4.急性肝细胞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5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A 5.胆汁淤积型急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正常上线2倍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B 6.混合型急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正常上线2倍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C 7.长期应该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导致的DILI类型: A.急性肝损伤,胆汁淤积 B.慢性DILI,胆汁淤积 C.慢性DILI,脂肪肝

D.慢性DILI,自身免疫性肝炎 请选择C 8.据有关研究资料,在我国急性肝炎中约有多少比例是由DILI导致? A.5% B.10% C.15% D.20% 请选择B 9.导致DILI的前4类药物,根据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A.抗结核药,抗肿瘤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 B.抗结核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 C.抗肿瘤药,抗结核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 D.抗结核药,中草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 请选择D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大多不可预见 B.过敏性药物肝病与剂量无关 C.肥胖人群更易发病 D.停药2周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请选择D 11.药物过敏反应导致的DILI常在服药多久出现肝功能障碍?

治疗肝硬化的最新药物有哪些

治疗肝硬化的最新药物有哪些 肝硬化是常见的肝脏疾病,病程较长,发病换马,但是到了晚期,对患者的健康很不利,甚至会威胁生命。药物是治疗肝硬化的一种方法,那么,治疗肝硬化的最新药物有哪些?下面具体的介绍一下吧! 治疗肝硬化的最新药物:肝硬化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治疗中不能滥用药物,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抗纤维化药物、降酶退黄药物、维生素类药物、促新陈代谢药物、保肝修复药物、营养支持类药物。 治疗肝硬化: 1、促新陈代谢药物: 肝硬化晚期患者肝脏代谢失常,可服用促新陈代谢药物,理论上能供给机体能量的需求,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 2、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类药物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可参与机体代谢、维持细胞功能,常用的有酵母片及复合维生素B制剂等。 3、降酶退黄药物: 强力宁、门冬氨酸钾镁、丹参注射液、思美肽等药物具有降低肝硬化患者转氨酶、促进黄疸消退的作用。 4、营养支持类药物: 人血白蛋白、鲜血浆、脂肪乳、能量合剂等药物具有较好的护肝、补充营养作用。 5、抗肝纤维化药物: 肝纤维化是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一个病理过程,秋水仙碱、干扰素、青霉胺等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6、保肝修复药物: 水飞蓟素片、肌苷为常用保肝修复药物。水飞蓟素片有保护肝细胞膜和对抗多种肝脏毒物的作用,肌苷能促进受损肝细胞的恢复。 药物治疗肝硬化的注意事项: 一:慎用各种护肝药。 目前市场上的“护肝药”品种繁多,有些甚至打出了非常诱人的广告宣传,但实际疗效都非常有限。如果肝功能正常,一般不宜服用护肝药。若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可选用1~2种护肝、降酶、降黄药物治疗等。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的时候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切不可人云亦云,盲目用药。 二:正确使用抗肝纤维化药物。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病理基础。早期肝硬化常有较活跃的纤维增生,有关指标明显升高。因此,抗纤维化治疗对于阻止早期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用药的基本原则还是针对病因,合理用药,如绝大多数肝硬化的起因是乙肝或丙肝,如果早期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指标仍然阳性,可以考虑抗病毒治疗等方法。 治疗肝硬化的最新药物有哪些?以上已经分析,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肝硬化是很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有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人们重视。一旦发现肝硬化,要积极的治疗,多了解肝硬化,最好防御。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d10480644.html,/ztinfo/54567.html

肝功能异常及药物性肝病处理参考预案

附件一:肝功能异常及药物性肝病处理参考预案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神评中心2013年10月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上网征求意见稿)》制定 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是指在正常治疗或临床试验剂量范围内的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程度不同的直接或间接的肝脏损害。 (一)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 DILI的发生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前者通常与药物剂量相关,后者多为特异质性。DILI的发病机制与药物、宿主或环境因素相关,也可能三者协同作用,目前认为多由药物代谢相关的酶缺陷、酶活性低下或个体免疫应答异常所致。 (二)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DILI的诊断主要是一个排除性诊断过程,即使依靠肝活检也难以确诊。目前国内外有数种半定量的DILI诊断标准,其中RUCAM (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法)评分表为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iences,CIOMS)制定的用于DILI诊断的量表(见附录1)[1],较为广泛地得到肝病学专家的认可[2,3]。其主要参数是:用药、停药与发病的关系,风险因素(年龄、酒精、怀孕),其他肝损伤因素的排除,合并用药,对当前潜在肝毒性药物的认识水平和激发试验的结果。 DILI有急慢性之分,急性DILI是最常见的发病形式,占90%以上

[4]。CIOMS将药物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 1.肝细胞型: 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2×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或R≥5[R值为ALT实测值相对于正常值上限的倍数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实测值相对于正常值上限倍数的比值]; 2.胆汁淤积型:仅ALP>2×ULN或R≤2; 3.混合型:ALT (>2×ULN)及ALP均升高且2 < R< 5[5]。 (三)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分级 通常将急性DILI的严重程度分为5级: 1级(轻度):仅肝酶增高,大多数患者适应。患者血清转氨酶(aminotransferase)或ALP水平升高,但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2.5 mg/dl(42.75umol/L),这种变化为可恢复性,并且无凝血功能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又可分为有症状(S)和无症状(A)2组,症候群包括:疲乏、恶心、右上腹疼痛、瘙痒、皮疹、黄疸、虚弱、厌食或体重减轻,这些症候群被认为是由DILI所引起; 2级(中度):检测到肝细胞功能轻度丧失。患者转氨酶或ALP 水平升高,且TBil≥2.5 mg/dl(42.75umol/L)或虽无高胆红素血症但存在凝血功能异常(INR≥1.5); 3级(中至重度):血清ALT、ALP、胆红素或INR升高,且因

治疗乙肝疾病常用药物有哪些

治疗乙肝疾病常用药物有哪些 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不外乎以下几种:保肝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及抗病毒药物。现对其做简单的介绍。 1、“保肝”药物 辅助和对症药物的治疗俗称“保肝”治疗。目前辅助药物众多,商品名称更多,按其作用类型可区分为几大类。 ?具有综合作用的药物。包括:护肝药物有肌苷、益肝灵(水飞蓟素)、VitB、VitC等; ?缓解炎症药物有复方甘草甜素、甘力欣、强力新(强力宁)等; ?降酶药物有联苯双酯、五味子、垂盆草等; ?退黄药物有门冬氨酸钾镁、腺甘蛋氨酸、苯巴比妥等; ?中草药有山豆根(肝炎灵)、苦参素等;抗纤维化药物有干扰素、秋水仙碱等。 但是,理论上有某种“护肝”作用的药物,经吸收代谢后在体内未必有同样作用;且体内代谢过程极其复杂,加强或者抑制其中一个环节,亦难以预知其最终结果。 2、免疫调节药物 许多临床现象表明:慢性乙肝的发展和后果,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应答,故应用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可能阻止或改变疾病的发展。免疫调节药物包括 ?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胸腺肽α等; ?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等; ?重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 ?其他如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免疫调节药物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抗病毒药物 目前认为,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目前尚无一种能迅速、直接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目前最好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也仅能达到50%左右。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α干扰素如赛若金(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口及国产干扰素α2b、α2a、组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等。核苷类似物如Lamivudine、泛昔洛韦等。 干扰素作用于细胞上的干扰素受体,诱导和激活细胞抗病毒蛋白基因,产生抗病毒蛋白,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它还可以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系统的(2'-5' OAS)和蛋白激酶,抑制病毒的复制。从以上机制来看,干扰素不能杀灭病毒,只是起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一旦撤除干扰素病毒又重新复制。因此干扰素的对于肝炎病毒的治疗复发率高,所以要求疗程长(4—6个月),如果能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提高患者自身固有的免疫力,可达到相加效应,以企提高干扰素的疗效。 拉米夫定为核苷类似物,有强大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吸收进入体内后在肝脏中在逐步加入磷酸形成活性5'-三磷酸盐,类似脱氧胞苷三磷酸盐可以渗入病毒DNA终止DNA的合成:可竞争性的抑制HBV病毒DNA依赖和RNA依赖的DNA 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达到迅速抑制HBV-DNA的复制,明显降低血清HBV-DNA水平。 作用特点:毒性低,可以长期治疗;口服吸收良好,每天服药一次,使用方便,病人依从性好;短期治疗后停药复发率高;长期治疗后,乙肝病毒易发生变异及耐药。 基因治疗是将目的基因重组到载体上进入机体后所表达的产物能治疗患者的病,或灭活患者的有害基因。这种通过对基因的修饰、置换或灭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基因治疗。目前,人们正在探索基因治乙肝过程中。 中药在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中证明:护肝、降酶及改善症状的疗效是确切的,但杀灭乙肝病毒而不损伤肝细胞则是还有待解决的难题…… 全息自灸疗法可提高乙肝患者自身抗病毒能力,临床应用也屡获良效。

治疗肝炎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肝炎的药品列表 分类查看 本药品列表被可按中成药和西药分类查看:治疗肝炎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肝炎的西药列表治疗肝炎的药品列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乙型肝炎预防。适用于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所生的婴儿。意外感染的人群。与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者。 乙肝健片利胆退黄,改善肝功,调节免疫机能。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肝炎。 乙肝扶正胶囊(甘毒康)补肝肾,益气活血。用于乙型肝炎,辨证属于肝肾两虚证候。 乙肝解毒胶囊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用于乙型肝炎、辩证属于肝胆湿热内蕴者。临床表现为:肝区热痛,全身乏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或面红耳赤,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少而黄,舌腻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二维葡醛内酯片(肝荣片)用于急、慢性肝炎和砷、汞、铅、苯等慢性中毒时肝脏损害的辅助治疗。 云芝肝泰颗粒免疫调节剂。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 五灵丸护肝降酶,舒肝理气,活血化瘀。适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肝炎。 五灵肝复胶囊养阴生津、舒肝解郁、清热解毒。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属肝肾不足,湿热滞留者。 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威佳)用于亚急性重症肝炎(肝功衰竭早期或中期)的辅助治疗。

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福锦)用于中、重度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健肝灵胶囊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具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用于急性、迁延性、慢性肝炎。 冻干注射用牛转移因子适用于病毒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的综合治疗。 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用于预防甲型肝炎. 利肝片清肝、利胆。用于急慢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以及肝脏分泌机能障碍等。 利肝隆胶囊疏肝解郁,清热解毒。适用于治疗急、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黄疸指数均有降低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亦有较好的效果。 利肝隆颗粒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对血清谷丙转氨酶(GPT)、麝香草酚浊度(TTT)、黄疸指数均有显著降低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阴有较好的疗效。 原卟啉钠用于各型病毒性肝炎,可使症状改善,肝肿缩小,氨基转移酶、浊度试验、黄疽指数等。 参灵肝康胶囊(新甘道)清热化结,消肿止痛,调和气血,养肝益肾,抑制病毒,增强免疫力.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不正常者亦适用.对改善气滞血瘀,肝肾不足证引起的食欲不振,厌油口苦,胁肋胀痛,脘腹胀满,倦怠乏力,急躁易怒,小便赤黄等症亦有效。 参芪肝康胶囊袪湿清热,调和肝脾。用于湿热内蕴、肝脾不和所致的急、慢性肝炎。

常用的肝病药物

常用的肝病药物 文章目录 一、常用的肝病药物 二、常见的肝病有几种 三、治疗肝病最新方法有哪些呢 常用的肝病药物 1、常用的肝病药物有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是美国于1998年12月批准应用于治疗乙肝病毒的另一种药物,只有抑制病毒复制功能,推荐治疗方案为每次口服100mg,每天1次,疗程至少1年。 可能不良反应:目前尚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治疗9个月后需检查病毒变异,防止耐药情况发生。 2、常用的肝病药物有泛昔洛韦 泛昔洛韦为另一类核苷类似物,作用机制类似拉米夫定,推荐方案为每次口服0.5g,每天3次,疗程至少4个月。 3、常用的肝病药物有免疫调节剂 胸腺肽a1为免疫增强剂,通过增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作用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一般与a-干扰素或拉米夫定联合应用,推荐方案为每次皮下注射1.6mg,每天1次,连续4天后改为每周2次,疗程4-6个月。

4、常用治疗肝病中药有哪些呢 中药蚤休(重楼)、皂角、虎杖所含皂甙和酚类长期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头痛、食欲下降、大便稀烂及腹胀等症状。 郁金、姜黄所含樟脑所致毒副作用主要是中枢兴奋、烦躁不安、头痛头昏。桃仁在胃酸作用下即可分解为氢氰酸,毒性大,可致神经系统严重损害。川楝、苦楝所含毒素可致呼吸抑制、内脏出血。山豆根、半边莲所含生物碱也可致呼吸抑制。 有些含有冬虫夏草、穿山甲、藏红花、珍珠母等名贵中药材,如果中药治疗乙肝疗程所需时间长,每日一副汤药,一吃就是百余副,价格自然也不菲。使用中草药治疗也要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盲目使用中药治疗乙肝反而效果会不太好。 各种甘草酸制剂包括甘草酸二铵胶囊、复方甘草甜素片、复方甘草酸苷等等,低血钾、高血压、心衰和肾衰患者禁用这类药物。这类药物与利尿剂同时使用时,容易造成低血钾现象发生,须特别注意。 常见的肝病有几种

2015_年最新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极具挑战的难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在2007 年发布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内容仅针对急性DILI,2014 年7 月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发布了首个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迈出了药物性肝损伤规范化诊治的第一步,然而该指南仅适用于特异质性肝损伤。 近期,中华医学会肝脏分会发布了国内首个药物性肝损伤指南,该指南同时适用于固有型DILI(InDILI)和特异质性DILI(IDILI)。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本指南的要点。 流行病学 1. 我国尚缺乏面向普通人群的大规模DILI 流行病学数据,其主要原因为我国DILI 数据多来自医疗相关机构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难以明确DILI 在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 2. 明确指出DILI 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如药物代谢酶等的HLA 遗传多态性、非遗传因素如年龄、性别、妊娠、基础疾病等)、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酒精、吸烟等)。 DILI 的耐受性、适应性及敏感性的定义 指南明确了DILI 耐受性、适应性以及敏感性的定义,耐受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期间未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适应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但继续用药生化学指标恢复正常;易感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甚至停药后出现DILI,且不能呈现适应性缓解。准确区分上述概念对DILI 的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仍然分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肝毒性和特异质性肝毒性两大类,而亦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上游」事件以及肝脏靶细胞损伤通路和保护通路失衡构成的「下游」事件,目前观点倾向于认为「适应性免疫攻击」是最后的共同事件。

药物性肝损伤科普版

药物性肝损伤(科普版)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及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称为药物性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DILI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上;可发生在用药超量时,也可发生在正常用量的情况下。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30000种,明确可以引起DILI的药物超过1000种,因此,DILI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 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中的20%-50%,暴发性肝衰竭的15%-30%。据法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3年内DILI的发了率月14人/10万居民/年,其中12%的患者住院,6%的患者死亡。可见住院患者中的DILI只占全部DILI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在我国肝病中,DILI的发生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病(包括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发生率较高,但由于临床表现不特异或较隐匿,常常不能被发现或不能被确诊。发病原因 多种药物可以引起DILI,如抗肿瘤的化疗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免疫抑制剂、降糖降脂药、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毒药等。最近研究显示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4.8%-32.6%,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一些“保健品”及减肥药也经常引起DILI,需引起大家高度注意。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要了解药物致肝损伤的机制,首先需了解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特点。通常经消化道吸收的药物,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肝脏是药物聚集、转化、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药物在肝内的代谢过程包括转化与结合两个时相即Ⅰ相代谢及Ⅱ相代谢。Ⅰ相代谢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药物经过此相反应后极性增高,即水溶性增大,易于排出体外,参与Ⅰ相代谢的酶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CYP);Ⅱ相代谢反应主要为结合反应,经过此相反应后,药物可与葡萄糖醛酸、甲基、硫基、甘氨酸等基团结合,形成极性更强的物质,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有些药物仅需Ⅰ相代谢,有些药物则需要Ⅰ相及Ⅱ相代谢才能完成。肝脏中Ⅰ相及Ⅱ相代谢酶的基因在人群中具有为多态性,因此,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敏感性也有很大差异。在有些个体,有些药物在此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或致癌的物质,进一步造成肝损伤,或原本不具抗原性的药物,在肝内转化后形成具有抗原性的代谢产物,引起免疫性肝损伤。 药物主要通过两种机制来造成肝损伤: ①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 药物经CYP代谢产生的亲电子基、自由基等活性代谢产物,通常与谷胱甘肽(GSH)结台而解毒.并不产生肝损伤。但过量服药或遗传性药物代谢异常时,亲电子基、自由基等活性代谢产物大量生成,耗竭了肝内的GSH,并且通过与细胞膜磷脂质的不饱和脂肪酸结台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膜的损害、钙-ATP的自稳性受到破坏,使线粒体损伤、肝细胞坏死;亲电子基团还可通过与肝细胞蛋白半胱氨酸残基的琉基、赖氨酸残基的氨基等亲核基团共价结合,致肌动蛋白凝聚而细胞骨架破坏,使细胞膜失去其化学及生理特性而产生细胞坏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亦可干扰细胞代谢的某个环节,影响蛋白的合成或胆汁酸的正常分泌,使肝细胞损伤或/和胆汁淤积。这类药物性肝损伤是剂量依赖性的、可以预测的,并在动物身上可以复制出来。 ②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cy),包括过敏性(免疫特异质)及代谢性(代谢特异质)。前者主要是由于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具有免疫原的自身抗体,可诱导肝细胞死亡或被破坏;这种免疫原还可以被CD4+细胞识别,诱导产生一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CD8+T细胞,引起Fas或穿孔素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细胞损伤。后者主要与个体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出现对药物代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药物诱发的多种肝脏病理损伤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90%的患者以急性肝损伤为主。 (一)急性肝炎样表现 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可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黄疸可有可无。主要血清生化特征是ALT显著升高,>正常上限值2倍,或ALT/ALP比值≥5。急性肝炎样表现可由多种药物所致,如四氯化碳、氯唑西林、氟烷、异烟肼等。中止用药后病情可迅速改善,并常在1~3个月内彻底恢复。少数病情严重尤其是未能确定病因而继续用药者可并发肝功能衰竭。一旦出现肝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90%。 在未能及时中止用药者中也有人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二)急性胆汁淤积样表现 可分为单纯性胆汁淤积和胆汁淤积性肝炎。血清生化特征是ALT正常上限值2倍或ALT/ALP比值≤2.单纯胆汁淤积的主要表现是黄疸和瘙痒。结合胆红素、ALP、GGT增高,ALT 正常或轻度升高。能引起该型损伤的药物不多,以雌激素类药物为主,中止用药后病情可完全恢复。 药物引起的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典型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胆道梗阻。可表现为上腹痛、发热、寒战。中止用药后症状迅速消失,并可在几周内完全恢复。少数病人也可慢性化,临床表现类似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部分药物性肝炎患者可同时存在急性肝炎样损伤和急性胆汁淤积性损伤的组织学改变,被称为混合型急性药物性肝炎。患者可有黄疸,血清生化特征是ALT及ALP均升高,ALT /ALP比值在2~5之间。此型患者预后好,很少发生肝功能衰竭。引起此型的常见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非甾体消炎药、磺胺类、大环内酯类以及丙氧芬等。考试大网站整理(三)脂肪肝样表现 组织学呈巨泡性脂肪肝者较常见,常由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等药物所引起。其病理改变与酒精、糖尿病、肥胖等因素所致脂肪肝相似,临床表现类似慢性肝炎,少数继续用药者可进展为肝硬化,但病情演变过程缓慢。 组织学显示微泡性脂肪变者常由抗惊厥和抗癫痫药2一丙戊酸钠、四环素、非阿尿

治疗肝硬化的药物有哪些

治疗肝硬化的药物有哪些 肝硬化患者在治疗时一定会问:哪些药物治疗肝硬化效果好?为此求医网编辑根据医生指导、患者反馈和网友评论,整理筛选出了5种治疗肝硬化常用药品,希望对患者及其家属有所帮助。以下治疗肝硬化的药品均已经过药监局审批,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放心服用: 1、水飞蓟素 【成份】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水飞蓟素。 【适应症】适用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中毒性肝损伤;对脂肪肝,酒精肝及药肝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禁忌】个别病例使用时发生轻度腹泻。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415 【参考价格】¥40.8 【生产企业】黄石市生物制药厂 2、护肝片 【成份】柴胡、茵陈、板蓝根、绿豆、五味子、猪胆粉。 【适应症】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注意事项】请遵医嘱。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64480 【参考价格】¥15 【生产企业】广州嘉禾制药有限公司 3、甘露醇注射液 【成份】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D-甘露糖醇。

【适应症】1.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2.降低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内压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3.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亦可应用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4.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症、肝硬化腹水,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5.对某些药物逾量或毒物中毒(如巴比妥类药物、锂、水杨酸盐和溴化物等),本药可促进上述物质的排泄,并防止肾毒性。6.作为冲洗剂,应用于经尿道内作前列腺切除术。7.术前肠道准备。 【禁忌】1.已确诊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无尿患者,包括对试用甘露醇无反应者,因甘露醇积聚引起血容量增多,加重心脏负担。2.严重失水者。3.颅内活动性出血者,因扩容加重出血,但颅内手术时除外。4.急性肺水肿,或严重肺瘀血。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161 【参考价格】¥30 【生产企业】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 4、转移因子胶囊 【成份】猪脾中提取的一种低分子量多肽-核苷酸合物,多肽、核苷酸、以及18种游离氨基酸。 【适应症】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皮肤病;扁平疣,带状疱疹,单纯疱疹,两周为一个疗程;银痟病,尖锐湿疣等,三个月为一个疗程;2.呼吸道疾病;反复感冒,支气管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两周一个疗程;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流行性出血热等,三个月一个疗程;4.其他:(1)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硬皮肤,红斑浪疮,溃疡病等,三个月一个疗程。(2)恶性肿瘤,肿瘤病人放化疗后的辅助治疗,一个月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禁与热饮料,食物同服。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3414 【参考价格】¥30 【生产企业】青海信康气体有限公司 5、脑得生片 【成份】三七、川芎、红花、葛根、山楂(去核)。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造成药物性肝病的机制基本上可分为:内源性肝毒性(可预测性肝毒剂)和特异质性反应(非预测性肝毒剂)二类。近年来由于对新药筛选有严格的要求,由于可预测性肝毒剂很少能通过临床的试验,因而临床上的药物性肝病绝大多数是非预测性肝毒药物所引起的,仅有少数服药者出现不良反应,没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在实验动物中常不易复制。这类药物性肝病的机制又进一步分为代谢异常和过敏反应二种。 近年来对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已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但与完全明了还有一定的差距。现概述几种重要的机制。 一、毒性代谢产物的作用 某些药物在肝内经过细胞色素P450药酶作用,代谢转化为一些毒性产物,如亲电子基、自由基和氧基,与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共价结合或造成细胞质膜的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肝细胞坏死亲电子基:药物被P450氧化产生的亲电子基与肝细胞的大分子蛋白质的巯基(半胱氨酸)部位共价结合。谷胱甘肽则为内源性解毒剂,如毒性代谢物产生超过了肝内谷胱甘肽含量的阈值,就会造成肝毒性作用。典型的例子是乙酰氨基酚。在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的乙酰氨基酚与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而解毒,但也有一部分在CYP1A2,CYP2E1和CYP3A4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产物NAPQ1。在服用治疗剂量时,NAPQ1在细胞内与GSH结合形成硫醇尿酸和半胱氨酸衍生物而解毒。如果服用过量,可耗竭肝细胞内的GSH,NAPQ1便与肝细胞的大分子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动物实验证明,如先用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或3-甲胆蒽)处理,可显着增加肝坏死的程度。若及时用谷胱甘肽前体乙酰半胱氨酸或硫乙胺治疗,可使肝坏死减轻。另一个例子是溴苯在肝内经环氧化作用形成3,4-环氧化合物,可被谷胱甘肽结合解毒,如产生过多则与大分子结合,造成肝细胞死亡。 自由基:药物经P450氧化或还原后形成带有不成对电子的代替物,即自由基,造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从而改变膜的流动性与通透性,使膜的Ca2+-ATP酶失活,胞质内Ca2+浓度增高,破坏细胞骨架,激活磷脂酶,并使氨基酸功能团受损,核酸转化和突变,使肝细胞死亡。典型的例子是卤素化合物,如甲氯化碳和氟烷。 四氯化碳能先后影响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由于粗面内质网的损伤,蛋白质合成被抑制,甘油三酯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的过程受阻,使肝内脂肪积聚,造成脂肪变性。线粒体的损害,使脂肪代谢降低,能量产生减少,也促进了脂肪变性。四氯化碳被细胞色素P450分解,形成自由基团(CCL3),作用于脂肪酸的双键,产生过氧化作用,破坏肝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

药物性肝病总结

药物性肝病部分总结 (在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指南基础上又检索了近几年的文章,微调了一些内容,肯定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一.DILI 的临床分型和表现: (一)、临床分型: 1. 固有型和特异质型:是基于发病机制的分型。固有型DILI也可称为中毒型,具有可预测性,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潜伏期短,个体差异不显著。固有型DILI 已相对少见,除非收益明显大于风险的药物,才能批准上市。特异质型(IDILI)具有不可预测性,现临床上较为常见,个体差异显著,与药物剂量常无相关性,动物实验难以复制,临床表现多样化[1-5]。多种药物可引起IDILI [1-5] 。 IDILI 又可分为免疫特异质性(过敏性)DILI 和遗传特异质性(代谢性)DILI。免疫特异质性DILI 有两种表现,一是超敏性,通常起病较快(用药后1~6 周),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再次用药可快速导致肝损伤;另一种是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发生缓慢,体内可能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可表现为AIH 或类似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多无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 遗传特异质性又称代谢特异质性,常为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造成代谢能力低下,使药物原型和中间代谢产物蓄积而发病。起病缓慢(最晚可达1年左右),通常无免疫反应特征,再次用药未必快速导致肝损伤

[1-7] 。 2. 急性DILI 和慢性DILI 是基于病程的分型。 慢性DILI 定义为:DILI 发生6 个月后,血清ALT、AST、ALP 及TBil 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3. 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是基于受损靶细胞类型的分类。1989年,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将药物性肝损害分为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和混合性。后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肝毒性委员会修订,三型诊断标准如下[8-9] : (1)肝细胞损伤型:ALT ≥3 ULN,且R≥5; (2)胆汁淤积型:ALP ≥2 ULN,且R≤2; (3)混合型:ALT≥3 ULN,ALP≥2 ULN,且2<R<5。若ALT 和ALP 达不到上述标准,则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 R=(ALT 实测值/ALT ULN)/(ALP 实测值/ALP ULN)。在病程中的不同时机计算R 值,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DILI 的临床类型及其演变。新近有研究提出“新R 值(new R, NR)”,与R 的不同是取ALT 或AST 两者中的高值进行计算。 肝血管损伤型DILI 相对少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靶细胞可为肝窦、肝小静脉和肝静脉主干及门静脉等的内皮细胞,临床类型包括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SOS/VOD)、紫癜性肝病(PH)、巴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