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功能异常及药物性肝病处理参考预案

肝功能异常及药物性肝病处理参考预案

肝功能异常及药物性肝病处理参考预案
肝功能异常及药物性肝病处理参考预案

附件一:肝功能异常及药物性肝病处理参考预案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神评中心2013年10月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上网征求意见稿)》制定

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是指在正常治疗或临床试验剂量范围内的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程度不同的直接或间接的肝脏损害。

(一)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

DILI的发生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前者通常与药物剂量相关,后者多为特异质性。DILI的发病机制与药物、宿主或环境因素相关,也可能三者协同作用,目前认为多由药物代谢相关的酶缺陷、酶活性低下或个体免疫应答异常所致。

(二)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DILI的诊断主要是一个排除性诊断过程,即使依靠肝活检也难以确诊。目前国内外有数种半定量的DILI诊断标准,其中RUCAM (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法)评分表为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iences,CIOMS)制定的用于DILI诊断的量表(见附录1)[1],较为广泛地得到肝病学专家的认可[2,3]。其主要参数是:用药、停药与发病的关系,风险因素(年龄、酒精、怀孕),其他肝损伤因素的排除,合并用药,对当前潜在肝毒性药物的认识水平和激发试验的结果。

DILI有急慢性之分,急性DILI是最常见的发病形式,占90%以上

[4]。CIOMS将药物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

1.肝细胞型: 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2×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或R≥5[R值为ALT实测值相对于正常值上限的倍数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实测值相对于正常值上限倍数的比值];

2.胆汁淤积型:仅ALP>2×ULN或R≤2;

3.混合型:ALT (>2×ULN)及ALP均升高且2 < R< 5[5]。

(三)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分级

通常将急性DILI的严重程度分为5级:

1级(轻度):仅肝酶增高,大多数患者适应。患者血清转氨酶(aminotransferase)或ALP水平升高,但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2.5 mg/dl(42.75umol/L),这种变化为可恢复性,并且无凝血功能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又可分为有症状(S)和无症状(A)2组,症候群包括:疲乏、恶心、右上腹疼痛、瘙痒、皮疹、黄疸、虚弱、厌食或体重减轻,这些症候群被认为是由DILI所引起;

2级(中度):检测到肝细胞功能轻度丧失。患者转氨酶或ALP 水平升高,且TBil≥2.5 mg/dl(42.75umol/L)或虽无高胆红素血症但存在凝血功能异常(INR≥1.5);

3级(中至重度):血清ALT、ALP、胆红素或INR升高,且因

DILI而需要住院治疗或原已住院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4级(重度):患者血清转氨酶和/或ALP水平升高,TBil≥2.5 mg/dl(42.75umol/L),且至少出现下述情况之一:⑴有肝功能衰竭的表现(INR≥1.5,腹水或肝性脑病);⑵出现与DILI事件相关的其他器官(如肾或肺)功能衰竭;

5级(致命):患者因DILI死亡或需接受肝移植[6]。

(四)药物性肝损伤安全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DILI的肝脏血液生化学安全性指标至少应该同时包括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TBil、ALP及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五项。

当TBil增高时,应追查直接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以鉴别体质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

当临床试验疗程超过6个月或怀疑慢性肝损伤或肝功能衰竭时,需要检测前白蛋白、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INR以及总胆固醇等指标。必要时可进行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药物性肝损伤的安全性评价要点

1.严重药物性肝损伤的预警信号

美国学者海曼 齐默曼(Hyman Joseph Zimmerman)提出:药物引发的肝细胞损伤如果同时伴有黄疸,为严重肝病的标志,预后不良,其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死亡率(肝移植)可高达10%-50% ,此现象称为Hy’s法则[7,8]。该法则将TBil>2×ULN、ALT>3×ULN视作严重肝损伤的标志。

具体来说,与(无肝毒性的)对照药物或安慰剂相比,试验药物引起ALT或AST升高至≥3×ULN或更多,应当引起充分注意。

如果转氨酶峰值高达10×ULN,尤其>1000 IU/L者,是致严重DILI的特异性信号,应当引起严重警惕。

当转氨酶和TBil联合升高(转氨酶通常远高于3×ULN),在未发现胆汁淤积的情况下(ALP<2×ULN),TBil>2×ULN,这是药物引起严重DILI潜在可能的最明确、最特异的预测指标,表明受试者整体肝功能降低[9,10]。

在应用Hy’s法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黄疸必须是肝细胞性的,而不是淤胆型的;(2)需排除急性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3)引起肝损伤的药物需有可造成轻度肝损伤的证据。此外,除了胆红素和ALT增高外,凝血酶原时间(或INR)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也可列入评估肝损伤程度的指标。

2.肝功能检测的时点

考虑到DILI的发生存在潜伏期,尤其是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潜伏期较长,一般肝脏生化学检测正常的受试者若试验药物的疗程≤2周,至少需要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检测;疗程>2周的受试者在治疗前、治疗开始后2周各进行1次检测,此后至少应每4周进行1次,时间应持续12周以上。如果在合理的暴露期间后(如12周)无肝损伤的表现,检测间隔可适当延长至每12周1次直至疗程结束。对于临床前长毒试验提示或组方中含有既往有肝毒性报道的药物以及受试者为易发生

肝损伤的人群等,应酌情增加检测频度。

当基线测量值正常的受试者在接受试验药物后,如转氨酶升高超过3×ULN,或者基线测量值异常的受试者在接受试验药物后,转氨酶升高超过基线值的2倍,则应加以密切观察,以确定肝脏生化学异常是一过性并能自行缓解改善的,还是呈继续恶化的。密切观察的时间密度为每周进行肝脏生化学检测2到3次,并根据需要增加评价肝功能的检测项目。如果异常状况稳定或者研究药物已停用且受试者无症状,则重复检查可减为每周1次。对于转氨酶低于3×ULN和/或TBil 低于2×ULN的轻度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者,应每周监测1次,并加强观察(详见病例报告表应收集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发生DILI时,除了肝功能会异常外,也可能发生与DILI有关的症状和体征,如食欲减退、恶心、疲劳、右上腹不适、呕吐以及发热、皮疹、瘙痒等。在某些情况下,症状可能为肝损伤的早期信号。一旦受试者出现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的某些症状体征时,尽管尚未到达下一个肝功能检测的访视窗口,也应立即进行肝功能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测。

(六)决定停药的判断依据

一般来说,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停止用药,直至肝损伤完全消除或至基线状态,同时排除试验药物所致DILI外的其他原因所致的肝损伤。

1.ALT或AST>8×ULN;

2.ALT或AST>5×ULN,持续超过2周;

3.ALT或AST>3×ULN并且TBil>2×ULN 或INR>1.5倍;

4.ALT或AST>3×ULN,并有严重疲劳、恶心、呕吐、右上腹痛

或压痛、发热、皮疹及/或嗜酸粒细胞增加(>5%)[11]。

若肝损伤进一步加重,研究者应及时组织肝脏病专家对受试者进行救治。

(七)随访

所有出现可能的DILI的受试者均应随访至所有异常值恢复正常或至基线状态。结果应记录在病例报告表和数据库中。

应该注意的是,更长时间的随访有时会揭示与药物无关的重复出现的“DILI”,这种情况提示肝损伤与基础肝病相关。

(八)再暴露

出于伦理学和安全性考虑,除非药物对受试者来说获益很大而且没有可替代的治疗,或者试验药物的真实累积数据未显示可致严重肝损伤,经相关的学术委员会及伦理委员会讨论后,方可考虑再暴露。再暴露时,必须将潜在的风险充分告知受试者并获得其同意,并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和随访。需进行单独的临床试验,制定相应临床试验方案。

一般对需要停药的受试者不应尝试进行再暴露。

(九)病例报告表应收集的内容

肝损伤病例的病例报告表应收集关于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异常及任何肝病的潜在原因,包含但不限于下述内容:

1.开始给药至开始发病的时间和日期;

2.停止给药的时间和日期;

3.药物再暴露的时间和日期(如再暴露,需反应出药物暴露时

间);

4.合并用药包括非处方用药剂量、开始和结束时间、药物是否已知有肝毒性;

5.可疑药物的再暴露和去激发信息,包括开始和结束时间及剂量详情;

6.临床症状(疲劳、虚弱、恶心、厌食、腹痛、深色尿、瘙痒)和体征(如发热、黄疸、皮疹、脑病)出现及结束时间;

7.包括存在缺血/低血压、严重低氧血症或充血性心脏衰竭、败血症及怀孕等与肝功能异常有关的病史;

8.饮酒史:平均每天或每周饮酒量(应折算成酒精克数)及持续时间等;

9.潜在的肝病史;

10.肝外特点:是否存在超敏反映(噬酸粒细胞增多,自身抗体阳性);

11.实验室动态评估: ALT、AST、ALP、GGT及胆红素(直接和间接)开始异常、峰值以及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注明日期)。如果没有恢复正常,对于肝细胞型3月后、胆汁淤积型6月后的随访结果,如果可能的话应长期随访;

12.病毒学指标:anti-HAV-IgM、HBsAg、anti-HCV、anti-HEV-IgM、EB病毒外壳抗原IgM抗体及巨细胞病毒IgM抗体等;

13.血液学指标:噬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凝血功能测定等;

14.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类风湿因子及自身免

疫性肝病抗体等;

15.能排除其他相关肝损伤的测试;

16.影像学与组织病理学:肝脏超声、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或其他,必要时肝活检。

所有可能的Hy’s法则病例均应作为药物相关严重不良事件进行处理,并迅速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伦理委员会。报告应包含所有可用信息,并应开始密切随访,直至问题完全解决且尽所能获取补充数据。

(十)药物性肝损伤与“肝脏实验室检查异常”的区别

CIOMS将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肝损伤”,一种是“肝脏实验室检查异常” [5],认为“肝脏实验室检查异常”不属于“肝损伤”。“肝损伤”是指在缺乏组织学检查的情况下,ALT 或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2×ULN,或AST、ALP和TBil 三者均升高,且其中之一≥2×ULN。“肝脏实验室检查异常”是指AST 或ALP或TBil中某一项单项指标升高≥2×ULN,或ALT、AST、ALP和TBil 的升高介于1~2×ULN之间。

据此,受试者在接受试验药物后,如实验室检查显示为“肝损伤”,则要考虑到DILI的可能性;如实验室检查显示为“肝脏实验室检查异常”,则似乎暂时还够不上DILI的诊断条件,对此需要跟踪观察和随访。

参考文献

[1] Danan G, Benichou C. Causality assessment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drugs-I.A novel metho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s: application to drug-induced liver injuries. J Clin Epidemiol 1993; 46: 1323‐1330.

[2] Tajiri K,Shimizu Y.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early management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44):6774-6785.

[3] De Valle MB,Av Klinteberg V,Alem N,et al.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a Swedish University hospital outpatient hepatologyclinic[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6,24,1187-1195.

[4]Larrey D. Epidemiology and individual susceptibility to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ffecting the liver. Seminars In Liver Dis. 2002;22(2):145-155.

[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 Criteria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orders. J Hepatol 1990;

11:272-276.

[6] Fontana RJ, Seeff LB, Andrade RJ,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nomenclature and causality assessment i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summary of a clinical research workshop.

Hepotology,2010,52(2):730-742.

[7]Zimmerman, HJ, 1978,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in:Hepatotoxicity, The Adverse Effects of

Drugs and Other Chemicals on the Liver,1st ed.pp.351-3, Appleton-Centu ry -Crofts, New York.

[8]Zimmerman, HJ, 1999,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in:Hepatotoxicity, The Adverse Effects of Drugs and Other Chemicals on the Liver, 2nd ed.pp.428-33,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hiladelphia.

[9] Temple, R, 2001, Hepatotoxicity Through the Years: Impact on the FDA, presented /12/2001, https://www.doczj.com/doc/2d4948787.html,/downloads/Drugs/ScienceResearch/ResearchAreas /ucm122149.pdf.

[10] Reuben, A, 2004, Hy’s Law, Hepatology, 39(2):574-8.

[11] Guidance for Industry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Premarketing Clinical Evaluati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BER). July 2009, Drug Safety

(

https://www.doczj.com/doc/2d4948787.html,/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default.htm. )

附录一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RUCAM)

肝细胞型胆汁淤积或混合型评价1、服药至发病时间

不相关反应发生在开始服药前或停药后超过

15天* 反应发生在开始服药前或停药后超过

30天*

无相关性

未知无法获得服药至发病时间无法获得服药至发病时间无法评价初次治疗随后的治疗初次治疗随后的治疗计分

从服药开始

提示

可疑

从停药开始可疑

5~90天

<5天或>90天

≤15天

1~15天

>15天

≤15天

5~90天

<5天或>90天

≤30天

1~90天

>90天

≤30天

+2

+1

+1

2、病程ALT峰值与正常上限之间的差值ALP或TBil峰值与正常上限之间的差值

停药后

高度提示

提示

可疑

无结论

与药物作用相反如果药物仍在使用无结论8天内降低>50%

30天内降低≥50%

在30天后不适用

没有相关资料或在30天后下降≥50%

30天后下降<50%或再升高

所有情况

不适用

180天内下降≥50%

180天内下降<50%

不变、上升或没有资料

不适用

所有情况

+3

+2

+1

-2

3、危险因子酒精酒精或怀孕

有无+1 0 +1 0

年龄≥55岁

年龄<55岁4、伴随用药

无或伴随用药使用时间与发病时间不符合

伴随用药使用时间与发病时间相符合

已知伴随用药有肝毒性且使用时间与发病时间相符合

有证据表明伴随用药致肝损伤(再用药反应或有价值的检测)

0 -1 -2 -3

5、除外其它原因

(1)近期感染过甲肝病毒(anti-HAV-IgM) 或乙肝病毒( anti-HBc-IgM) 或丙肝病毒(anti-HCV) 或有其他非甲非乙型肝炎感染的证据;胆道梗阻(B超);酗酒(AST/ALT≥2)。近期(2周内)有低血压、休克或肝缺血史。

(2)有重要疾病并发症;临床和/或实验室提示CMV、EBV或疱疹病毒感染●所有原因,包括(1)和(2)完全排除

●(1)中所有原因被排除

●(1)中4~5个原因被排除

●(1)中少于4个原因被排除

●高度怀疑非药物因素

+2

+1

-2

-3

6、药物既往肝损伤的报告

产品说明中有肝毒性报告

有文献报道但产品说明中无相关信息尚无肝毒性报道+2 +1 0

7、再用药反应

阳性

可疑

阴性

未做或不可判断单用该药物ALT升高≥2×ULN

与首次发生肝损伤时的合并用药一起给药致

ALT升高≥2×ULN

再用同样药物ALT仍在正常范围

其它状况

单用该药物ALP或TBil升高≥2×ULN

与首次发生肝损伤时的合并用药一起给药致

ALP 或TBil升高≥2×ULN

再用同样药物ALP或TBil仍在正常范围

其它状况

+3

+1

-2

注:* 慢代谢型药物除外.最后判断:>8分,非常可能;6~8分,很可能;3~5分,可能;1~2分,不象;≤0分,无关.

治疗肝硬化的最新药物有哪些

治疗肝硬化的最新药物有哪些 肝硬化是常见的肝脏疾病,病程较长,发病换马,但是到了晚期,对患者的健康很不利,甚至会威胁生命。药物是治疗肝硬化的一种方法,那么,治疗肝硬化的最新药物有哪些?下面具体的介绍一下吧! 治疗肝硬化的最新药物:肝硬化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治疗中不能滥用药物,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抗纤维化药物、降酶退黄药物、维生素类药物、促新陈代谢药物、保肝修复药物、营养支持类药物。 治疗肝硬化: 1、促新陈代谢药物: 肝硬化晚期患者肝脏代谢失常,可服用促新陈代谢药物,理论上能供给机体能量的需求,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 2、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类药物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可参与机体代谢、维持细胞功能,常用的有酵母片及复合维生素B制剂等。 3、降酶退黄药物: 强力宁、门冬氨酸钾镁、丹参注射液、思美肽等药物具有降低肝硬化患者转氨酶、促进黄疸消退的作用。 4、营养支持类药物: 人血白蛋白、鲜血浆、脂肪乳、能量合剂等药物具有较好的护肝、补充营养作用。 5、抗肝纤维化药物: 肝纤维化是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一个病理过程,秋水仙碱、干扰素、青霉胺等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6、保肝修复药物: 水飞蓟素片、肌苷为常用保肝修复药物。水飞蓟素片有保护肝细胞膜和对抗多种肝脏毒物的作用,肌苷能促进受损肝细胞的恢复。 药物治疗肝硬化的注意事项: 一:慎用各种护肝药。 目前市场上的“护肝药”品种繁多,有些甚至打出了非常诱人的广告宣传,但实际疗效都非常有限。如果肝功能正常,一般不宜服用护肝药。若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可选用1~2种护肝、降酶、降黄药物治疗等。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的时候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切不可人云亦云,盲目用药。 二:正确使用抗肝纤维化药物。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病理基础。早期肝硬化常有较活跃的纤维增生,有关指标明显升高。因此,抗纤维化治疗对于阻止早期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用药的基本原则还是针对病因,合理用药,如绝大多数肝硬化的起因是乙肝或丙肝,如果早期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指标仍然阳性,可以考虑抗病毒治疗等方法。 治疗肝硬化的最新药物有哪些?以上已经分析,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肝硬化是很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有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人们重视。一旦发现肝硬化,要积极的治疗,多了解肝硬化,最好防御。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d4948787.html,/ztinfo/54567.html

2012年浙江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药物性肝损伤防治要点与难点试题答案

药物性肝损伤防治要点与难点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时间界限是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 A. 1周 B. 1月 C. 3个月 D. 6个月 请选择D 2.药物性肝损伤不会导致下列哪种疾病或并发症? A.肝衰竭 B.慢性肝炎 C.肝脓肿 D.自身免疫性肝炎 请选择C 3.药物性肝炎所致急性肝内胆汁淤积主要症状: A.黄疸和皮肤瘙痒 B.黄疸和肝酶升高 C.皮肤瘙痒和肝酶升高 D.消化道症状和黄疸 请选择A 4.急性肝细胞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5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A 5.胆汁淤积型急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正常上线2倍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B 6.混合型急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正常上线2倍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C 7.长期应该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导致的DILI类型: A.急性肝损伤,胆汁淤积 B.慢性DILI,胆汁淤积 C.慢性DILI,脂肪肝

D.慢性DILI,自身免疫性肝炎 请选择C 8.据有关研究资料,在我国急性肝炎中约有多少比例是由DILI导致? A.5% B.10% C.15% D.20% 请选择B 9.导致DILI的前4类药物,根据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A.抗结核药,抗肿瘤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 B.抗结核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 C.抗肿瘤药,抗结核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 D.抗结核药,中草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 请选择D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大多不可预见 B.过敏性药物肝病与剂量无关 C.肥胖人群更易发病 D.停药2周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请选择D 11.药物过敏反应导致的DILI常在服药多久出现肝功能障碍?

老中医:推荐5种治疗肝病的种子中药

一.清肝益肾-决明子 【别名】草决明,马蹄决明,假咖啡豆。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安徽、广西等地。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种子,微炒打碎用。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肾经。 【功效】清肝益肾,祛风明目,降压通便。 【主治】风热目赤肿痛,头痛,肝肾不足之青盲内障,肝热之高血压、头痛眩晕以及肠燥便秘等。 【用量用法】9~15g。煎服,亦可单味开水泡服。 【注意事项】大便溏泻,或血虚眩晕忌用。 【肝病应用指要】 1.护肝降酶用于各型肝炎及脂肪肝之ALT升高者,常与山楂、木瓜、茵陈、连翘、白术等同用。 2.降脂祛湿适用于血脂升高、脂肪肝。体胖痰湿壅盛者,常与薏苡仁、山楂、苇根、泽泻、云苓等配伍。 3.清肝明目肝病之头晕眼干,视物昏花,每与菊花、黄芩、川芎、桑叶等同用。

二.消肝硬化腹水-莱菔子 【别名】萝卜子。 【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萝卜)的成熟种子。我国各地均产。夏季种子成熟时采割,晒干、搓出种子,晒干生用,或微炒捣碎用。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咳嗽痰喘。【用量用法】3~9g。煎服。 【注意事项】本品皆用于实证。若中气虚者配伍补脾益气药,肺肾虚咳喘满则非所宜。另外,本品能损耗正气,体虚者不宜服。又可消降补药药力,不宜与人参、熟地黄、何首乌等药同用。 【肝病应用指要】 1.消食导滞莱菔子消食导滞,用于肝病食积、腹胀、纳食减少、胃脘胀满,常与神曲、麦芽、槟榔、山楂、鸡内金、砂仁、木香、青皮等同用。

2.利水消胀莱菔子有利水消胀之功。常用于肝硬化腹水之大腹水肿、腹胀如鼓、朝宽暮急、尿少,多与蝉蜕、大腹皮、沉香、木瓜、防己、白术、茯苓、牵牛子、灯心草、车前子等同用。 三.清肝明目-车前子 车前子 来源:《中药饮片图鉴》 【来源】本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及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产。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清炒或盐水喷炒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肝、肺经。

肝功能异常及药物性肝病处理参考预案

附件一:肝功能异常及药物性肝病处理参考预案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神评中心2013年10月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上网征求意见稿)》制定 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是指在正常治疗或临床试验剂量范围内的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程度不同的直接或间接的肝脏损害。 (一)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 DILI的发生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前者通常与药物剂量相关,后者多为特异质性。DILI的发病机制与药物、宿主或环境因素相关,也可能三者协同作用,目前认为多由药物代谢相关的酶缺陷、酶活性低下或个体免疫应答异常所致。 (二)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DILI的诊断主要是一个排除性诊断过程,即使依靠肝活检也难以确诊。目前国内外有数种半定量的DILI诊断标准,其中RUCAM (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法)评分表为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iences,CIOMS)制定的用于DILI诊断的量表(见附录1)[1],较为广泛地得到肝病学专家的认可[2,3]。其主要参数是:用药、停药与发病的关系,风险因素(年龄、酒精、怀孕),其他肝损伤因素的排除,合并用药,对当前潜在肝毒性药物的认识水平和激发试验的结果。 DILI有急慢性之分,急性DILI是最常见的发病形式,占90%以上

[4]。CIOMS将药物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 1.肝细胞型: 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2×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或R≥5[R值为ALT实测值相对于正常值上限的倍数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实测值相对于正常值上限倍数的比值]; 2.胆汁淤积型:仅ALP>2×ULN或R≤2; 3.混合型:ALT (>2×ULN)及ALP均升高且2 < R< 5[5]。 (三)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分级 通常将急性DILI的严重程度分为5级: 1级(轻度):仅肝酶增高,大多数患者适应。患者血清转氨酶(aminotransferase)或ALP水平升高,但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2.5 mg/dl(42.75umol/L),这种变化为可恢复性,并且无凝血功能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又可分为有症状(S)和无症状(A)2组,症候群包括:疲乏、恶心、右上腹疼痛、瘙痒、皮疹、黄疸、虚弱、厌食或体重减轻,这些症候群被认为是由DILI所引起; 2级(中度):检测到肝细胞功能轻度丧失。患者转氨酶或ALP 水平升高,且TBil≥2.5 mg/dl(42.75umol/L)或虽无高胆红素血症但存在凝血功能异常(INR≥1.5); 3级(中至重度):血清ALT、ALP、胆红素或INR升高,且因

治疗乙肝疾病常用药物有哪些

治疗乙肝疾病常用药物有哪些 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不外乎以下几种:保肝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及抗病毒药物。现对其做简单的介绍。 1、“保肝”药物 辅助和对症药物的治疗俗称“保肝”治疗。目前辅助药物众多,商品名称更多,按其作用类型可区分为几大类。 ?具有综合作用的药物。包括:护肝药物有肌苷、益肝灵(水飞蓟素)、VitB、VitC等; ?缓解炎症药物有复方甘草甜素、甘力欣、强力新(强力宁)等; ?降酶药物有联苯双酯、五味子、垂盆草等; ?退黄药物有门冬氨酸钾镁、腺甘蛋氨酸、苯巴比妥等; ?中草药有山豆根(肝炎灵)、苦参素等;抗纤维化药物有干扰素、秋水仙碱等。 但是,理论上有某种“护肝”作用的药物,经吸收代谢后在体内未必有同样作用;且体内代谢过程极其复杂,加强或者抑制其中一个环节,亦难以预知其最终结果。 2、免疫调节药物 许多临床现象表明:慢性乙肝的发展和后果,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应答,故应用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可能阻止或改变疾病的发展。免疫调节药物包括 ?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胸腺肽α等; ?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等; ?重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 ?其他如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免疫调节药物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抗病毒药物 目前认为,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目前尚无一种能迅速、直接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目前最好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也仅能达到50%左右。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α干扰素如赛若金(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口及国产干扰素α2b、α2a、组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等。核苷类似物如Lamivudine、泛昔洛韦等。 干扰素作用于细胞上的干扰素受体,诱导和激活细胞抗病毒蛋白基因,产生抗病毒蛋白,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它还可以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系统的(2'-5' OAS)和蛋白激酶,抑制病毒的复制。从以上机制来看,干扰素不能杀灭病毒,只是起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一旦撤除干扰素病毒又重新复制。因此干扰素的对于肝炎病毒的治疗复发率高,所以要求疗程长(4—6个月),如果能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提高患者自身固有的免疫力,可达到相加效应,以企提高干扰素的疗效。 拉米夫定为核苷类似物,有强大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吸收进入体内后在肝脏中在逐步加入磷酸形成活性5'-三磷酸盐,类似脱氧胞苷三磷酸盐可以渗入病毒DNA终止DNA的合成:可竞争性的抑制HBV病毒DNA依赖和RNA依赖的DNA 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达到迅速抑制HBV-DNA的复制,明显降低血清HBV-DNA水平。 作用特点:毒性低,可以长期治疗;口服吸收良好,每天服药一次,使用方便,病人依从性好;短期治疗后停药复发率高;长期治疗后,乙肝病毒易发生变异及耐药。 基因治疗是将目的基因重组到载体上进入机体后所表达的产物能治疗患者的病,或灭活患者的有害基因。这种通过对基因的修饰、置换或灭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基因治疗。目前,人们正在探索基因治乙肝过程中。 中药在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中证明:护肝、降酶及改善症状的疗效是确切的,但杀灭乙肝病毒而不损伤肝细胞则是还有待解决的难题…… 全息自灸疗法可提高乙肝患者自身抗病毒能力,临床应用也屡获良效。

肝功能异常的调理

肝受损人群的保健方式 (1)控制饮酒量,尽量饮用低度酒或不含酒精的饮料。 (2)及时补充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尤其应补充维生素B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K及叶酸等。喝酒过多之所以会导致肝脏损伤,多是由体内缺乏B类维生素所致。充足的B类维生素补给,可有效治疗酒精性肝炎和脂肪肝等肝脏疾病。因此,肝脏已出现问题和已感到酒精危害的人群,应尽量多地摄取B 类维生素。 (3)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饮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 (4)更重要的是要及时补充一些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如微生态活菌、矿物质等有利于维持肝脏健康的微量元素。 微生态活菌:微生态活菌可以通过调节肠菌群,抑制革兰氏隐性细菌繁殖,降低肠源性内毒素水平,有助肝脏排毒,从而降低血氨,缓解体力疲劳。此外,还可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改善肠功能紊乱等亚健康状况。 矿物质:矿物质可维持身体组织器官与脏器的代谢,有助身体健康。假如身体缺铁,身体活动会受到威胁。缺乏钾和钠,会患上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症。 (5)补硒养肝护肝:硒被称为重要的“护肝因子”,补硒能让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达到正常水平,对养肝护肝起到良好作用,以硒麦芽粉、五味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养肝片,具有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有养肝、保肝、护肝作用。 肝功能调理 肝功能的健康调理方法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不仅参与蛋白质、凝血因子等重要物质的合成,同时还是人体的“解毒工厂”。肝功能不好,肝脏就不能正常工作,人体的很多生命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肝功能不好时,不仅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还要通过调理来帮助恢复肝功能。肝功能异常时的调理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平时要多食用菌类食品,如木耳、香菇、蘑菇等,能提高免疫力; 2、不吸烟、不饮酒,减少肝脏负担; 3、少食用和不食用油炸、腌制、油腻太大和辛辣带有刺激性的食品,以清淡饮食为宜; 4、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VC的吸收;

治疗乙肝抗病毒药物

治疗乙肝抗病毒药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治疗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内容,具体内容: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那你对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那你对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目前认为,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目前尚无一种能迅速、直接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目前最好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也仅能达到50%左右。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干扰素如赛若金(重组人干扰素1b)、进口及国产干扰素2b、2a、组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等。核苷类似物如Lamivudine、泛昔洛韦等。 干扰素作用于细胞上的干扰素受体,诱导和激活细胞抗病毒蛋白基因,产生抗病毒蛋白,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它还可以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系统的(2-5 OAS)和蛋白激酶,抑制病毒的复制。从以上机制来看,干

扰素不能杀灭病毒,只是起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一旦撤除干扰素病毒又重新复制。因此干扰素的对于肝炎病毒的治疗复发率高,所以要求疗程长(4—6个月),如果能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提高患者自身固有的免疫力,可达到相加效应,以企提高干扰素的疗效。 拉米夫定为核苷类似物,有强大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吸收进入体内后在肝脏中在逐步加入磷酸形成活性5-三磷酸盐,类似脱氧胞苷三磷酸盐可以渗入病毒DNA终止DNA的合成:可竞争性的抑制HBV病毒DNA依赖和RNA 依赖的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达到迅速抑制HBV-DNA的复制,明显降低血清HBV-DNA水平。 作用特点:毒性低,可以长期治疗;口服吸收良好,每天服药一次,使用方便,病人依从性好;短期治疗后停药复发率高;长期治疗后,乙肝病毒易发生变异及耐药。 基因治疗是将目的基因重组到载体上进入机体后所表达的产物能治疗 患者的病,或灭活患者的有害基因。这种通过对基因的修饰、置换或灭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基因治疗。目前,人们正在探索基因治乙肝过程中。 治疗乙肝的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平衡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要暴饮暴食或常饥饿,这种饥、饱不匀的饮食习惯,会引起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肝脏功能的失调。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奥氮平所致肝功能异常及转归

(本文编辑武峪峰)奥氮平所致肝功能异常及转归 张德亮孟庆玲 奥氮平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通过美国、欧盟及我国审批上市,关于其对肝功能的影响及其转归的研究不多,笔者对本院*((’年*月至*(((年.月期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奥氮平所致的肝功能异常情况进行了总结。 !对象与方法 !"!对象"符合443$9.9: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5岁,病程)个月至.#年;男.*例,女."例;排除肝功能异常等躯体疾病。未用长效剂者。以2;/升高(国际标准酶法%5</;以上)作为肝功能异常的标准。 !"&给药方法入组前未曾服抗精神病药物者,直接服用奥氮平,入组时已服用者停药,并经*周清洗后,再开始服用奥氮平,剂量由*5+,/-开始,最大剂量.5+,/-,疗程#周以上,伴有锥体外系反应及失眠者,分别服用抗胆碱药及苯二氮类药物。服药前及服药后的第*、.、%、#周检查肝功能,以服药前的肝功能为参照。 &结果 &"!奥氮平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例共作*’%次检查,其中肝功能异常为*、.、)、%次者分别为(例、)例、)例、.例,共*&例。%周内出现异常者*&/%#()#6(%=),至#周时出现异常者%/%#(’6#(=),结果见表*。 表!肝功能异常情况 时间(周)例数= **).’6.# .(*(6"# %#*)65% #%’6#( &"&肝功能异常的转归%#例患者,*5例加用护肝药物,*例经上述处理继续增高,达*%5</;无任何症状体征,经减量 "+,/-后.周恢复正常。 #讨论 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可引起阻塞性黄疸和肝肿大[*],早成 定论,资料显示.5=!)5=的患者,在服药*周内有一过性转氨酶增高[.],王汝川等报告[)]*.6*.=,刘铁锋等报告[%]*#6’5=,本文)#6(%=比上述资料略高一些,这证明肝功能异常

治疗肝炎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肝炎的药品列表 分类查看 本药品列表被可按中成药和西药分类查看:治疗肝炎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肝炎的西药列表治疗肝炎的药品列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乙型肝炎预防。适用于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所生的婴儿。意外感染的人群。与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者。 乙肝健片利胆退黄,改善肝功,调节免疫机能。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肝炎。 乙肝扶正胶囊(甘毒康)补肝肾,益气活血。用于乙型肝炎,辨证属于肝肾两虚证候。 乙肝解毒胶囊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用于乙型肝炎、辩证属于肝胆湿热内蕴者。临床表现为:肝区热痛,全身乏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或面红耳赤,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少而黄,舌腻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二维葡醛内酯片(肝荣片)用于急、慢性肝炎和砷、汞、铅、苯等慢性中毒时肝脏损害的辅助治疗。 云芝肝泰颗粒免疫调节剂。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 五灵丸护肝降酶,舒肝理气,活血化瘀。适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肝炎。 五灵肝复胶囊养阴生津、舒肝解郁、清热解毒。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属肝肾不足,湿热滞留者。 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威佳)用于亚急性重症肝炎(肝功衰竭早期或中期)的辅助治疗。

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福锦)用于中、重度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健肝灵胶囊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具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用于急性、迁延性、慢性肝炎。 冻干注射用牛转移因子适用于病毒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的综合治疗。 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用于预防甲型肝炎. 利肝片清肝、利胆。用于急慢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以及肝脏分泌机能障碍等。 利肝隆胶囊疏肝解郁,清热解毒。适用于治疗急、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黄疸指数均有降低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亦有较好的效果。 利肝隆颗粒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对血清谷丙转氨酶(GPT)、麝香草酚浊度(TTT)、黄疸指数均有显著降低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阴有较好的疗效。 原卟啉钠用于各型病毒性肝炎,可使症状改善,肝肿缩小,氨基转移酶、浊度试验、黄疽指数等。 参灵肝康胶囊(新甘道)清热化结,消肿止痛,调和气血,养肝益肾,抑制病毒,增强免疫力.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不正常者亦适用.对改善气滞血瘀,肝肾不足证引起的食欲不振,厌油口苦,胁肋胀痛,脘腹胀满,倦怠乏力,急躁易怒,小便赤黄等症亦有效。 参芪肝康胶囊袪湿清热,调和肝脾。用于湿热内蕴、肝脾不和所致的急、慢性肝炎。

肝病主要用药

以下药物为肝病主要用药,具体用药遵医嘱。 抗病毒性药品: 拉米夫定片(贺普丁),阿德福韦酯(阿迪仙,名正,阿甘定,代丁,丁贺,贺维力,优贺丁),恩替卡韦片(博路定),替比夫定片(素比伏),苦参素,干扰素,单磷酸阿糖腺苷,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膦甲酸钠注射液。 免疫调节类药品: 注射用胸腺五肽(澳肽信,翰宁,翰强,和信,欧宁针,太普汀针,替波定注射剂,泽肽针),注射用胸腺肽α1(日达仙,迈普新),注射用胸腺肽(迪赛针,和日,河山胸腺肽,塞威),胸腺五肽注射液(和信注射液),胸腺肽注射液(利威肽妥注射液,胸腺肽注射液,怡克利注射液),胸腺肽肠溶片(万原),胸腺肽肠溶片(迪赛片,奇莫欣片),胸腺肽肠溶胶囊(康司艾肠溶胶囊)转移因子口服液,转移因子胶囊。 免疫调节中成药: 肾肝宁胶囊,云芝肝泰胶囊,云芝胞内糖肽胶囊,云芝糖肽胶囊。 降酶药: 降安每片(五酯片),肝喜乐(胶囊,片),肝炎灵注射液,利肝隆(胶囊,片),垂盆草冲剂,联苯双酯滴丸,天晴甘平胶囊(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胶囊,注射液),苷乐舒(复方甘草酸单胺注射液),护肝片,健肝乐颗粒,健肝灵胶囊,五酯胶囊,降酶灵胶囊,肝速康胶囊,肝苏胶囊,复方益肝灵片 保护肝细胞药(肝细胞损伤): 维肝福泰片(纳维临片),维甘苏胶囊(益肝灵胶囊),西利宾胺片(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泰特注射剂(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利加隆胶囊(水飞蓟素胶囊),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胶囊,注射液),阿拓莫兰片(还原型谷胱甘肽片),肝得治胶囊,保泉片(二氯乙酸二异丙胺片),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绿汀诺,古拉定),甲硫氨酸片。 肝炎辅助药: 胱氨酸片,能气朗片(辅酶Q10片),促肝细胞生长素(肝复肽),叶绿素铜钠胶囊,福锦肠溶胶囊(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 改善肝功能异常: 美能,复方甘草甜素(片,注射液),水林佳胶囊(水飞蓟宾胶囊),参灵肝康胶囊,天晴甘美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凯西莱片(硫普罗宁片),强肝胶囊,甘草甜素片。 泻肝明目药: 黄连羊肝丸. 增白细胞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叶绿素铜钠胶囊,泰苷片(混合核苷片),马洛替酯片,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云芝胞内糖肽

常用的肝病药物

常用的肝病药物 文章目录 一、常用的肝病药物 二、常见的肝病有几种 三、治疗肝病最新方法有哪些呢 常用的肝病药物 1、常用的肝病药物有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是美国于1998年12月批准应用于治疗乙肝病毒的另一种药物,只有抑制病毒复制功能,推荐治疗方案为每次口服100mg,每天1次,疗程至少1年。 可能不良反应:目前尚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治疗9个月后需检查病毒变异,防止耐药情况发生。 2、常用的肝病药物有泛昔洛韦 泛昔洛韦为另一类核苷类似物,作用机制类似拉米夫定,推荐方案为每次口服0.5g,每天3次,疗程至少4个月。 3、常用的肝病药物有免疫调节剂 胸腺肽a1为免疫增强剂,通过增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作用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一般与a-干扰素或拉米夫定联合应用,推荐方案为每次皮下注射1.6mg,每天1次,连续4天后改为每周2次,疗程4-6个月。

4、常用治疗肝病中药有哪些呢 中药蚤休(重楼)、皂角、虎杖所含皂甙和酚类长期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头痛、食欲下降、大便稀烂及腹胀等症状。 郁金、姜黄所含樟脑所致毒副作用主要是中枢兴奋、烦躁不安、头痛头昏。桃仁在胃酸作用下即可分解为氢氰酸,毒性大,可致神经系统严重损害。川楝、苦楝所含毒素可致呼吸抑制、内脏出血。山豆根、半边莲所含生物碱也可致呼吸抑制。 有些含有冬虫夏草、穿山甲、藏红花、珍珠母等名贵中药材,如果中药治疗乙肝疗程所需时间长,每日一副汤药,一吃就是百余副,价格自然也不菲。使用中草药治疗也要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盲目使用中药治疗乙肝反而效果会不太好。 各种甘草酸制剂包括甘草酸二铵胶囊、复方甘草甜素片、复方甘草酸苷等等,低血钾、高血压、心衰和肾衰患者禁用这类药物。这类药物与利尿剂同时使用时,容易造成低血钾现象发生,须特别注意。 常见的肝病有几种

2015_年最新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极具挑战的难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在2007 年发布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内容仅针对急性DILI,2014 年7 月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发布了首个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迈出了药物性肝损伤规范化诊治的第一步,然而该指南仅适用于特异质性肝损伤。 近期,中华医学会肝脏分会发布了国内首个药物性肝损伤指南,该指南同时适用于固有型DILI(InDILI)和特异质性DILI(IDILI)。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本指南的要点。 流行病学 1. 我国尚缺乏面向普通人群的大规模DILI 流行病学数据,其主要原因为我国DILI 数据多来自医疗相关机构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难以明确DILI 在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 2. 明确指出DILI 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如药物代谢酶等的HLA 遗传多态性、非遗传因素如年龄、性别、妊娠、基础疾病等)、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酒精、吸烟等)。 DILI 的耐受性、适应性及敏感性的定义 指南明确了DILI 耐受性、适应性以及敏感性的定义,耐受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期间未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适应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但继续用药生化学指标恢复正常;易感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甚至停药后出现DILI,且不能呈现适应性缓解。准确区分上述概念对DILI 的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仍然分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肝毒性和特异质性肝毒性两大类,而亦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上游」事件以及肝脏靶细胞损伤通路和保护通路失衡构成的「下游」事件,目前观点倾向于认为「适应性免疫攻击」是最后的共同事件。

肝病科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 有明确服用肝损伤药物病史,且具备下列症状: 主要症状:胁肋胀痛;恶心;纳差 次要症状:腹胀;大便不爽;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2007年制订的《药物相关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1)有与药物治疗与症状出现的时间规律性:初次用药后出现肝损伤的潜伏期在5~90d内(提示),有特异质反应者潜伏期可小于5d,慢代谢药物(如胺碘酮)导致肝损伤的潜伏期可>90d(可疑)。停药后出现肝细胞损伤的潜伏期≤15d,出现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潜伏期≤30d(可疑)。 (2)有停药后肝脏生化指标迅速改善的病程经过:肝细胞损伤型的血清ALT 水平在8d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d内下降≥50%(提示);胆汁淤积型的血清AKP或TB在180d内下降≥50%(提示)。 (3)排除其它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4)再次用药反应阳性:再次用药后,迅速激发肝损伤,肝酶活性水平升高至少大于正常范围上限2倍以上。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1+2+3 ,或前3项中有2项符合,加上第4项,均可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湿热证:胁痛口苦,腹胀,纳差,恶心欲呕,身目黄,大便不爽,脘闷不舒。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2.肝郁脾虚证:右胁胀闷不适,胁肋胀满窜痛,喜太息,情志不畅,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3.肝阴亏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头晕目眩,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细或细数。 二、治疗方法 停用导致本次肝损伤的药物,如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必须使用药物时,应在专

药物性肝损伤科普版

药物性肝损伤(科普版)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及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称为药物性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DILI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上;可发生在用药超量时,也可发生在正常用量的情况下。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30000种,明确可以引起DILI的药物超过1000种,因此,DILI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 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中的20%-50%,暴发性肝衰竭的15%-30%。据法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3年内DILI的发了率月14人/10万居民/年,其中12%的患者住院,6%的患者死亡。可见住院患者中的DILI只占全部DILI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在我国肝病中,DILI的发生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病(包括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发生率较高,但由于临床表现不特异或较隐匿,常常不能被发现或不能被确诊。发病原因 多种药物可以引起DILI,如抗肿瘤的化疗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免疫抑制剂、降糖降脂药、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毒药等。最近研究显示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4.8%-32.6%,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一些“保健品”及减肥药也经常引起DILI,需引起大家高度注意。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要了解药物致肝损伤的机制,首先需了解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特点。通常经消化道吸收的药物,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肝脏是药物聚集、转化、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药物在肝内的代谢过程包括转化与结合两个时相即Ⅰ相代谢及Ⅱ相代谢。Ⅰ相代谢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药物经过此相反应后极性增高,即水溶性增大,易于排出体外,参与Ⅰ相代谢的酶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CYP);Ⅱ相代谢反应主要为结合反应,经过此相反应后,药物可与葡萄糖醛酸、甲基、硫基、甘氨酸等基团结合,形成极性更强的物质,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有些药物仅需Ⅰ相代谢,有些药物则需要Ⅰ相及Ⅱ相代谢才能完成。肝脏中Ⅰ相及Ⅱ相代谢酶的基因在人群中具有为多态性,因此,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敏感性也有很大差异。在有些个体,有些药物在此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或致癌的物质,进一步造成肝损伤,或原本不具抗原性的药物,在肝内转化后形成具有抗原性的代谢产物,引起免疫性肝损伤。 药物主要通过两种机制来造成肝损伤: ①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 药物经CYP代谢产生的亲电子基、自由基等活性代谢产物,通常与谷胱甘肽(GSH)结台而解毒.并不产生肝损伤。但过量服药或遗传性药物代谢异常时,亲电子基、自由基等活性代谢产物大量生成,耗竭了肝内的GSH,并且通过与细胞膜磷脂质的不饱和脂肪酸结台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膜的损害、钙-ATP的自稳性受到破坏,使线粒体损伤、肝细胞坏死;亲电子基团还可通过与肝细胞蛋白半胱氨酸残基的琉基、赖氨酸残基的氨基等亲核基团共价结合,致肌动蛋白凝聚而细胞骨架破坏,使细胞膜失去其化学及生理特性而产生细胞坏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亦可干扰细胞代谢的某个环节,影响蛋白的合成或胆汁酸的正常分泌,使肝细胞损伤或/和胆汁淤积。这类药物性肝损伤是剂量依赖性的、可以预测的,并在动物身上可以复制出来。 ②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cy),包括过敏性(免疫特异质)及代谢性(代谢特异质)。前者主要是由于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具有免疫原的自身抗体,可诱导肝细胞死亡或被破坏;这种免疫原还可以被CD4+细胞识别,诱导产生一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CD8+T细胞,引起Fas或穿孔素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细胞损伤。后者主要与个体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出现对药物代

治疗肝炎,常用9种中成药,该如何选择

治疗肝炎,常用9种中成药,该如何选择? 肝炎,包括黄疸型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最为常见。患者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小便也黄如浓茶,并有发热、右胁疼痛、疲乏无力、胃口不好、厌油等症状;肝脏肿大,肝功能不正常。中医辨证为“阳黄”,属湿热黄疸,应选用清利湿热的中成药治疗。无黄疸型肝炎,既可见于急性肝炎,更常见于病程超过半年的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上腹部饱胀,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肝功能大多异常。中医辨证为“胁痛”,以肝睥失调的类型最为多见,应选用调理肝脾的中成药治疗。1.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中成药黄疸茵陈冲剂:由茵陈、黄芩、大黄、甘草制成。具有清利湿热、消退黄疸的功能。主治湿热黄疸。适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疽型肝炎。成人每次服20克,每日2次;小儿一般每次服10克,每日2次。服用本品,大便变稀,次数增多,一般可继续服用。甘露消毒丹:由茵陈、黄芩、滑石、石菖蒲等制成。具有清热、化湿、退黄的功能。原方主治湿温初起,发热体倦,胸闷口渴,腹胀食少,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或黄疸而兼见上述症状者。现代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能获较好疗效;也有人用本品治疗夏季发病的流感,获得良效。每次服6~9克,每日2次。急肝退黄胶囊:由茵陈、黄柏、

黄芩、大黄等制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能。主治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尿黄如茶,发热,恶心食少,右胁疼痛等症。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每次眼3粒,每日3次。小儿酌减。2.治疗无黄疸型肝炎的中成药养血舒肝合剂:由遥遥丸改变剂型而来。柴胡、白芍、当归等制成。具有疏肝养血、健脾和胃的功能。主治肝郁气滞,血亏脾虚,胁肋胀痛,神倦肢软,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心烦失眠等症。适用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慢性肝炎。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舒肝丸:由川楝子、生白芍、姜黄、茯苓等制成。具有舒肝和胃、行气止痛的功能。主治肝胃气滞,两胁胀痛或刺痛,脘腹胀闷疼痛,饮食无味,呕吐酸水等症。适用于迁延性、慢性无黄型肝炎而胁痛腹胀较甚者。但只宜暂用,不宜常服。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慢性胆囊炎所致胁痛以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腹痛。每次服1丸,每日2次。复肝宁:由柴胡、板蓝根、丹皮、山楂、神曲、麦芽等制成。具有舒肝解毒、消食开胃的功能。主治肝郁气滞,胃气不和,胁痛食少。适用于无黄疸型肝炎而食欲不振者。每次服6片,每日3次。护肝片:由胆汁粉、保肝浸膏、五味子浸膏、绿豆粉制成。具有舒肝解郁、保肝理气的功能。适用于慢性迁延性或活动性肝炎。每次服4片,每日3次。澳泰乐颗粒:由郁金、白芍、生麦芽等制成。具有舒肝理气、清热解毒的功能。主治胁肋疼痛,疲倦乏力,口苦恶心,食少厌油等症。适用

肝功能异常原因

肝功能异常原因 文章目录 一、肝功能异常原因 二、肝功能异常的症状主要表现 三、肝功能异常的治疗方法 肝功能异常原因 1、肝功能异常原因:感染 寄生虫血吸虫、华枝睾吸虫、阿米巴、钩端螺旋体、细菌、病毒均可造成肝脏损害;其中尤以病毒最常见如病毒性肝炎。 2、肝功能异常原因:化学药品中毒 如四氯化碳、氯仿、磷、锑、砷剂等,往往可破坏肝细胞的酶系统,引起代谢障碍,或使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atp生成减少,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有些药物,如氯丙嗪、对氨柳酸、异菸肼、某些碘胺药物和抗菌素如四环素,即使治疗剂量就可以引起少数人的肝脏损害,这可能与过敏有关。 3、肝功能异常原因:营养不足缺乏 胆硷、甲硫氨酸时,可以引起肝脂肪性变。这是因为肝内脂肪的运输须先转变为磷脂主要为卵磷脂,而胆硷是卵磷脂的必需组成部分。甲硫氨酸供给合成胆硷的甲基。当这些物质缺乏时,脂肪从肝中移除受阻,造成肝的脂肪性变。

4、肝功能异常原因:遗传缺陷 有些肝病是由于遗传缺陷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遗传性血色病、囊性纤维化、a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Wilson氏病等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先天性肝脏疾病,都是可能导致肝功能不正常的原因。 5、肝功能异常原因:胆道阻塞 如结石、肿瘤、蛔虫等使胆汁淤积,如时间过长,可因滞留的胆汁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和肝内扩张的胆管对血窦压迫造成肝缺血,引起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成为肝功能不正常的原因。 肝功能异常的症状主要表现 1、肝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异常,可致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出血倾向。 2、激素代谢异常,可致性欲减退、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失调、皮肤小动脉扩张,出现蜘蛛痣、肝掌、脸色黝黑等。

肝功能异常的表现,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肝功能异常的表现,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出现肝功能异常?康康体检网来给大家说说肝功能异常的表现。当大家有下列症状时,就要及时到医院做检查确定是否肝功能异常了。 1、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现象,这是因肝功能异常导致消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乏力、嗜睡等。因肝功能异常会出现肝细胞损害,进而导致这类现象的发生。 3、黄疸,这是胆色素代谢异常所引起的。 4、脂肪肝。肝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脂肪代谢障碍,可形成脂肪肝。 5、胆固醇合成及酯化能力降低。因糖代谢障碍,血脂含量改变。 6、腹水、胸水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白蛋白合成障碍。 7、皮肤粗糙、夜盲、唇舌炎症、浮肿、皮肤出血、骨质疏松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维生素类代谢障碍。 8、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9、性欲减退、月经失调、皮肤小动脉扩张,出现蜘蛛痣、肝掌、脸色黝黑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激素代谢异常。 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哪些? 肝功能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异常,多是长期不注意调养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今天就说一些常见的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1、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癌等是最常见的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2、化学药品中毒,如磷、锑、砷剂等,引起代谢障碍,会导致肝细胞坏死,出现肝功能异常。 3、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肝脏损害,从而出现肝功能异常。 4、感染寄生虫(血吸虫、华枝睾吸虫、阿米巴)、钩端螺旋体、细菌、病毒等均会对肝脏造成损害,也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的。 5、胆道阻塞,如结石、肿瘤、蛔虫等使胆汁淤积,对肝细胞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会致使肝细胞变性和坏死,造成肝功能异常。 6、血液循环障碍,如慢性心力衰竭时,引起肝淤血和缺氧,是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建议:患者如出现肝功能异常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治疗,千万不要胡乱用药,盲目治疗。 针对肝功这方面的检查可以在康康体检网预约体检!众多体检套餐、体检机构可以选择,体检费用实惠,检后还可以针对体检报告进行有效的分析解读!

中医治疗肝病

中医治疗肝病 中医认为,体质下降、饮酒、食积、郁闷、过食肥甘厚味等,都可能引起肝功能发生改变。黄疸(内湿肝炎):内经曰:诸湿肝满皆独脾土,夫黄疸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诸中者。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黄疸、酒疸、壳疸、女痨疸,虽有五疸之分,总无寒热之异。治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此症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疗,外感者利水则愈,若内伤之湿者,泻水则气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行气而后可也。方用: 白术、茯苓、薏仁、茵陈、黑栀、陈皮水煎。若欲多服去栀子。 胁痛(甲肝):脉双弦者,肝气有馀,两胁作痛。盖人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若因暴怒伤肝,悲衰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於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若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胁痛者,此外因也。治法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导其滞,则无不愈者乎。治胁痛者,必须先平肝,平肝必须先补肾,肾水足而后肝气有养,不治胁痛,而后胁痛自平也。方用: 白芥子、山萸、熟地、当归、白芍、黑栀、甘草水煎服。 肝肾两虚(乙肝):此症於肾水亏不能滋肝,则肝木郁结而不舒,必有两胁胞闷之症,肝称木,木不能生肾中之火,则肾水日寒,必有腰背难於仰俯之症,此病者须肝肾同补,方可治愈也。方用: 白芍、当归、山萸、熟地、柴胡、肉桂水煎服。 熟地、山萸补肾之圣药,当归、白芍、柴胡、肉桂补肝之品,既云平补,似乎用药不宜有轻重,今补肝之药,多於补肾者何也,盖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岂有木旺而不生命门之火者哉。 治肝病和保肝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乙肝饮食 脾虚气弱者选“芪苓粥” 脾虚气弱,多见于身体虚弱缺少锻炼者,有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气短出汗、午后下肢浮肿、舌淡苔白等症状。用等量的黄芪、云苓,磨粉过筛去渣备用。取60克大米熬粥,起锅前加入15克药粉,搅匀即服,每日2次。 肝阴亏损者选“沙麦膏” 肝阴亏损,多见于经常熬夜者,有形体瘦弱、睡觉出汗、胁肋隐痛、舌红少苔等症状。用北沙参、麦冬、酸枣仁等量,加水熬煎1小时以上,滤渣留汁,再熬浓缩,加冰糖熬成能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