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放牧

草原放牧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相关准备

多媒体设备、《音乐与人生》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散文,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2、分组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三、作品鉴赏

(一)《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

1、作品介绍

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

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局部欣赏

“引子”

(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

(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

“第一主题”

(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

(2)学生: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第二主题”

(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

(2)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简介作品、作者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文字、图片,要求在阅读后能作信息整合、评价。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

2、局部欣赏

“第一主题”

“第二主题”

四、拓展

曲名

形式要素(比较项

目)节

力度速度音色

草原放牧

基本特征音乐语言特征

第四乐章

基本特征音乐语言特征

五、小结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