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解读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解读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解读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解读

第25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25,No.4

2005年7月ECONOMICGEOGRAPHYJul.,2005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4-0445-04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

宋德勇,胡宝珠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作为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过程的演进性以及动态模拟等研究方法引入模型,并建立了三个基础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预期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文章通过分析,以期对其新经济地理模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关键词: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Harris[2]和Pred[3]的关于个体生

[5][6]

产者的区位选择,还是韦伯[4]、Christaller和L?sch的空间

近年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学者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

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区域产业聚集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模型内容三方面对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分析,以期对其新经济地理的理论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经济学研究,凡是涉及到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问题,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规模报酬

递增的假设,而在企业水平上的规模报酬递增却会破坏完全竞争。因此,将规模报

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主流经济学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出现,为不完全竞争模型创造了一个可处理的工具,新贸易理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

形下,用此工具建立了国际贸易模型。而克鲁格曼在其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某些技术技巧来产生一个既包含规模报酬递增又包含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来解释经济的空间结构。

2.2将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引入模型

1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理论基础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模型主要是围绕着经济活动的

空间聚集这一主题来进行探讨。而决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将处于聚集状态还是分散状态,主要看促使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和削减产业地理集中的离心力两者中,

谁占据主导地位。

促进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量主要包括市场规模效应、充裕的劳动力市场和纯外部经济性[1],其中市场规模效应又包括后向关联性和前向关联性。后向关联性是指在一个接近较大规模市场的区域从事商品的生产所能够带来的规模经济性;前向关联性是指一个大的区域市场能够支持该区域中间商品的生产,进而降低下游生产者的成本。产业集中则能够促进充裕劳动力(尤其是具有专业技巧的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同时也能为劳动力提供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而通过信息的溢出效应,经济活动的区域集中则创造出纯外部经济性。

促使经济活动分散化的离心力量包括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地租和纯外部非经济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是指确定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具有不可流动性,劳动力由于受国别的限制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无论是从供给的角度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妨碍产业集中的力量,这是因为企业生产必须到有劳动力的地方才能进行。而分散的要素创造分散的市场,这将激励一些企业在接近消费者的地方选择商品的生产。经济活动在集中的同时产生对该区域土地的递增需求,其结果是抬高地租,妨碍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中。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中会产生像拥挤这样的纯外部非经济性。

在区位理论中,运输成本是基本的,而一般的均衡模型若是既考虑商品生产部门又考虑运输成本的话,将会使模型复杂化,然而更糟糕的是,运输成本的引入,将破坏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中不变需求弹性这一至关重要的简单化假设。而引入保罗?萨缪尔森[7]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固定比率运输成本假设,即任何运输商品仅仅有一部分在运输中消耗掉,则以上两个问题都能够得以回避。这不仅避免了模拟一种附加产业的必要性,而且因为任何两个区域之间的运输成本一直为FOB价格的一个固定份额,进而使得不变的需求弹性得以保持,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市场结构和固定比率运输成本之间也就得到很好的协调。

2.3将过程的演进性引入模型

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中经常暗含着多种均衡,并且存在一个特定的调整过程。在此调整过程中,生产要素逐渐向提供较高实际收入的区域移动。由于该过程忽略了预期的作用,因此,这种动态的进程被认为是初始给定的。在此情形下,将地理学模型看作是对区域进行选择的博弈行为,在此博弈中,不是进行静态的预期分析,而是进行更高级别的演进博弈论分析。

2.4将动态模拟引入模型

[8]

2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研究方法

收稿日期:2004-05-24;修回日期:2004-10-

08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46经济地理25

该模型回避了马歇尔所提出的难以理解的纯技术外部性

概念,也没有涉及到地理范围的外部经济性,而是通过引入规模报酬递增、人口流动和运输成本来对制造业区域集聚的原因进行解释。但是,该模型却没有对为什么制造业选择某一地区而不选择另外的地区实现产业聚集的原因进行解释,而此问题是由历史和预期模型来给予回答的。3.2历史和预期模型[10]

历史和预期模型是讨论产业集聚的路径依赖问题。这个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历史偶然性观点。此观点认为,在包含递增收益和外部经济性的经济中,过去的事件是决定经济朝着一个或另一个稳定状态驱动的前提条件。由于某个“历史的偶然性”,使得偶然的区位事件发生,一旦这种事件发生,将可能具有某种长期集聚的结果。此种观点在传统的文献中占据优势地位;另一种观点是预期为决定均衡选择的关键因素。该观点认为,既然马歇尔假定资源是依据目前收益的差距而逐步转移的,如果资源仅仅是逐步转移的,则一定是因为转移对它们来说是要付出高代价的。如果转移的代价是昂贵的,那么资源所有者不仅对这些资源目前的收益感兴趣,而且对它们未来的预期收益感兴趣。然而,在存在某种外部性的情况下,未来的收益取决于其他人的要素分配决定,也取决于他们未来的收益预期。因此,至少潜在地存在一种自我实现预言的可能性。于是,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某种均衡会出现,则该均衡就有可能出现。在此情况下,是预期而不是历史扮演着决定性角色。其实,历史决定和自我实现预言决定两者都是不同于标准的世界竞争观点,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不相同的。

那么对于集聚的路径依赖,是在任何情况下只有以上两者中的一种(要么是历史,要么是预期)呢?还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不同的决定集聚的因素(有些情况下是由历史决定的,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是由预期决定的)呢?为回答这个问题,克鲁格曼在以前的模型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既考虑历史又考虑预期的动态经济模型即历史和预期模型,来分析它们各自的地位。

历史和期望模型考虑的是一种单要素经济的情况。在该经济中能够生产两种商品:一种是C商品,一种是X商品,C商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而X商品的生产具有外部经济性。X部门的生产率依赖于该部门的就业量,即从事X产品生产的劳动力越多,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在世界市场上,C商品和X商品都能够以固定价格来销售,商品和劳动单位是标准化的,劳动力将向提供高工资的部门流动。由于两个国家的动态情形分析比较困难。因此,该分析限定在小国范围。模型显示,当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转移不存在调整成本的情况下,如果X部门的劳动力的初始工资大于均衡水平,经济中将专业化生产X产品;如果X部门的劳动力的工资小于均衡水平,X部门将解散,经济将专业化生产C。因此,历史决定初始的条件,进而决定最终结果。为考虑初始条件,该模型引入劳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的调整成本,调整成本的引入使劳动力的转移决定变成了一个投资决定。而这个投资决定不仅取决于目前的工资差异,而且还取决于未来的预期工资率。而未来的工资率又取决于其它工人的决定。如果每个

由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不仅考虑了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而且要考虑运输成本。在此情况下,即使是新经济地理学中最为简单的模型的计算量通常都超过笔和纸所能计算的范围,因此,在对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进行研究时,不仅要使用静态计算,而且要将动态模拟引入模型。

3克鲁格曼的三个主要新经济地理模型

3.1中心———外围模型

[9]

中心———外围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两地区、两部门的一般均衡区位模型。该模型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两个具有完全相同外部条件的地区,在存在报酬递增、人口流动和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制造业为何会在一些发达地区集中而不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集中,这些情形又会在何时发生。为回答这些问题,该模型首先假定世界经济中存在两个地区和两个部门。两个地区具有相同的偏好和技术,即初始条件相同。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两个部门:一个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完全竞争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性的制造部门。每个地区有两种生产要素,每种生产要素分别服务于特定的部门,即农民只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工人只能从事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农民在两个地区均匀分布,完全不能在地区之间流动,农业工资处处相等,农产品是同质的且不存在运输成本,

因此两个地区农民的收益是相同的,农民和农业这一部分暂时可以忽略。制造业部门工资的名义值和实际值之间则存在地区差异,制造工人从事制造品的生产但可以在地区之间流动,因而制造业工人可以视实际工资的高低由低工资区向高工资区流动。制造性企业选择区位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制造性商品存在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存在大量的制造性企业,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商品。

该模型通过将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制造业份额与工人的流动份额加以内生化,得出地区生产结构随运输成本的变化而呈现出非线性关系。高运输成本、微弱的规模经济以及在制造业商品上低消费份额将阻止产业的地理集聚,刺激制造业部门选择靠近消费市场的区位进行产品的生产,所以产业将在两个区域均匀分布。当运输成本降到中间水平时,企业将在某一地区形成集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运输水平处于中间水平时,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最强:即一个地区的市场需求越大,由于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价格指数效应以及累积循环因果效应,该地区的制造业份额也越大,商品的价格指数也就越低,厂商能够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越高,也就能够吸引更多

的外地区工人,这将促使该地区的市场容量进一步变大;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越来越多的制造性企业就会进入该地区。在此情况下,两地区的对称经济结构变得不可持续,于是制造业就由世界经济中原来的均匀分布逐步演变成一种核心—外围的经济结构。与此同时,核心地区的制造性份额也就大于外围地区的份额,从而该地

区也就变成了一个制成品的净出口地。在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企业是进一步的集中还是开始分散,要看分散化力量和集聚性力量谁居主导地位,当运输成

本降到使分散力量占主导地位时,企业就不必接近市场布局,产业就可能出现分散化。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期宋德勇,胡宝珠: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447

工人预期许多工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由C移动到X,即使不存在相对工资率的直接效应,工人也会增加从C部门移动到X部门的动力。假如没有预期,一个人不可能有动力,一旦存

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发现,历史和预期的相对重要性依赖于基本的经济结构,特别是调整成本。该模型显示,当建立的模型存在复根时,则存在重叠区;当模型只存在实根,则不存在重叠区。而如果没有重叠或者有重叠但从事X商品的劳动力数量处于重叠区之外时,历史将决定最终结果;如果从事X商品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存在于重叠区内,预期将决定最终结果。为考虑预期决定的可能性大小,需要考虑重叠区存在的可能性及宽度。

重叠区存在与否仅仅取决于三个参数:贴现率、外部经济力量和调整速度。当且仅当时,重叠区域存在。通过分析得知,如果足够大,将不存在重叠区,历史将占优于预期。也就是说:如果贴现率很大,个人将不太关心其他个体的未来行为,这将排除自我实现预言的可能性。如果存在一个小的,那么经济的外部性就小,也就没有足够影响决策的交互力量,当然也就消除了自我实现预言的可能性。如果是小的,经济的调整速度就慢,从长期来看,无论存在什么样的预期,要素报酬将接近目前的水平,要素的再分配就紧跟着目前的收益,因而历史也就一直具有决定性作用。

但是用代数来证明哪些因素是决定重叠区域宽度的因素是很困难的,而克鲁格曼的分析显示,调整速度对重叠区域的效果是能够用简单的几何模型来说明的。具体来讲,调整速度的提高能够增加重叠区域的宽度。

3.3区域专业化模型

动性这三个方面来研究产业区域专业化形成情况的。

从产业之间的垂直关联度来看,产业的“后向关联性”和“前向关联性”是促进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发展的两种力是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总收入,而是依赖于在该产业商品上的支出(包括中间投入等商品支出),而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国内产业将意味着该产业具有一个较大的国内市场,这将促进商品的支出。因此,这种需求所致的“后向关联性”有利于区域专业化。而就产业的“前向关联性”而言,具有较大规模产业的国家将为自己和别的最终商品的生产者提供多种中间投入品,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这会降低该产业的最终商品的成本,并且为中间商品生产者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因此,这种成本所致的“前向关联性”对区域专业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从运输成本角度来看,经济的定性行为依赖于运输成本的水平。由于假定两个国家之间的初始运输成本很高,因此,初始的资源分配一直收敛于对称的结果,即每个产业在两个国家之间均匀分布。此时的“后向关联性”、“前向关联性”和市场力量还不够强,还不能够导致聚集。而当运输成本处于中间水平时,如果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产业起初是很均等的,它将收敛于没有聚集的欧式结果;如果初始时的产业处于很不均等的分布,集中性力量将会自我加强并以完全的区域专业化而终结。当运输成本足够低时(尽管不为零),那些在某些产业上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强初始地位的国家发现它们存在积累的优势,能够提供一个较大的生产中间产品的基地,使那些中间投入占成本比重较大的最终商品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这有利于他们扩大生产来出口到

其他市场。又由于较大产业可提供较大的市场需求,中间商品生产者发现集中生产较大规模的产业对他们来说是有利的,因此,每一个产业将倾向集中于一个国家。当运输成本降到低于某些临界水平时,区域专业化和差异化的动态进程将发生。最终,每一个产业将完全集中在一个国家,仅仅只有聚集均衡。

当一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某种产业时,聚集对区域内各个国家的长期效应是绝对存在的。但是,由于该模型假定要素只能在国内流动,不能跨国流动,因此,就短期和中期而言,由于非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将萎缩,该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性将降低,加上外国不断增长的产业有效竞争日益增加,一体化和专业化将使保留在非专业化的原产业的工人遭受工资下降、失业增加以及调整痛苦等损失。

通过对区域专业化模型的分析发现,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强,特别是当欧洲逐渐演变成为一体化市场时,将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尽管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了,欧盟的市场与美国国内的市场并非一样,这是因为语言和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特定障碍的存在,无论欧盟委员会怎么努力,欧洲市场将继续保持分割,区域专业化情形将不可能发生;第二种可能性是当欧洲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如同北美市场时,不断加强的一体化还不足以破坏现存的生产地理,此时聚集是有可能的,但不是必须的。如果大陆已经发展了高度地理集中的产业,它将是能够持久的,但这并不妨碍多元中心地理的存在。而最令人担心的可能是不断加强的欧洲一体化市场使原来分散于各个国家的产业聚集于较少的产业区,以服务于整个欧洲大陆,这将导致地区间真实收入的差距,并带来

在有一定作用的预期,这种模型就存在自我实现预期的概率。量。就产业的“后向关联性”而言,由于产业的区域专业化不

由于国界、语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人口的流动构成相当大的障碍,上述以要素流动性假设为基础的人口集中意义上的两种聚集模型一般来讲只适合国内范围的空间聚集研究。为了进一步考察一体化对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1]从分析一些厂商与某类厂商存在比与其它厂商更强的买卖关系这一重要投入产出特征入手,建立了区域专业化模型。该模型通过发展一个产业聚集和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程式化理论模型来分析欧洲统一大市场形成像美国区域专业化市场情形的可能性,以及给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带来何种影响。

为回答以上问题,该模型假想了一个世界,该世界存在两个产业,每个产业无论是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还是中间商品的生产都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该世界同时存在具有相同资源和技术的两个国家,即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是对称的,两个国家都能够生产这些产业的最终商品和中间商品。企业能够自由进入两个国家的两个产业。每个国家仅有单一生产要素:劳动。每个个别商品的生产不仅卷入劳动,还卷入了中间产品。在要素市场上,劳动者不能在国家间自由流动,劳动者是完全雇佣的,并能够雇佣于每个产业。但工人在国家内不能瞬间移动,只能是逐步转向高工

资的产业。存在不同类别的投入产出结构和不完全市场结构。两个国家之间是能够贸易的,但必须存在运输成本,并且初始的运输成本很高。

该模型是从产业之间的垂直关联、运输成本和要素的流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48

巨大的调整成本。

经济地理25

[6]L?SCHA.Theeconomicsoflocation[M].Jena:FischerVerlag,1940.

[7]SAMUELSONP.Thetransferproblemandtransportcosts[J].Economic

Journal,1954,(64):264-289.[8]

NEARYJP.Ofhypeandhyperbolas:introducingtheneweconomicge2

ography[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AmericanEconomicAsso2ciation,2001,39(2):5 36-561.[9]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JournalofPo2 liticalEconom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1,99(3):483-499.[10]

KRUGMANP.Historyversusexpectations[J].TheQuarterlyJournalof

Economics,MITPress,1991,106(2):651-667.

[11]KRUGMANP,VENABLES,ANTHONYJ.Integration,specialization andadjustment[J].EuropeanEconomicReview,Elsevier,1996,40(3-5):959-967.

参考文献:

[1]KRUGMANP.Theroleofgeographyin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RegionalScienceReview,1999,22(2):142-161.[2]

HARRISCD.Themarketasafactorinthelocalizationofproduction

[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1954,(44):315-48.[3] PREDAR.ThespatialdynamicsofUSurban-industrialgrowth(1800

-1914)[M].MITPress,Cambridge,MA,1966.[4]

WEBERA.Theoryofthelocationofindustries[M].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Press,1909.[5]

CHRISTALLERW.CentralplacesinsouthernGermany[M].Jena:Fis2

cherVerlag,1933.

AREVIEWOFTHENEWECONOMICGEOGRAPHIC MODELSLAUNCHEDBYKRUGMAN

SONGDe-yong,HUBao-zhu

(SchoolofEconomics,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Wuhan430074,Hubei ,China)

Abstract:Nonlineardynamictheoryarebasedonthetheorybasisofneweconomicgeographic modelslaunchedbyKrugman,Krugmanintro2

duceincreasingreturnsΠimperfectcompetition“,iceberg”transportcosts,theevolutionofthe process,aswellasdynamicsimulationsintothesemodels,andconstructthreebasicmodels,incl udingthecore-

peripherymodel,historyvs.expectationsmodelandregionalspecializationmodel.Thispaper analysesthecontentsmentionedaboveatlengthrespectively,andsothatmakeusknownwellab outtheneweconomicgeo2graphicmodelslaunchedbyKrugman.

Keywords:Krugman;neweconomicgeography;model;review

作者简介:宋德勇(1966-),男,湖北松滋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上接444页)[5]ARTHURBRIANW.Inductivereasoningandboundedration2

al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4,84:406-411.[6]

MARTINRON.Thenew“geographicalturn”ineconomics:some

criticalreflections[J].CambridgeJournalofEconomics,1999,23(1):65-91.

[7]BRAKMANS,GARRETSENH,MARREWIJKCHARLES

VAN.Anintroductiontogeographicaleconomics-

trade,lo2cationandgrowth[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16-18. [8]杨开忠,薛领.复杂区域科学:21世纪的区域科学[J].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1):5-11. INDUSTRYLOCATIONCHIOCEMODELSINNEWECONOMIC GEOGRAPHYANDSCIENCESOFCOMPLEXITY

XIEXie,YANGKai-zhong,LIUAn-guo

1

1

2

(1.SchoolofGovernment,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2.CollegeofEconomics andManagement,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Beijing100001,China)

Abstract:Atthebeginningof1990’s,industrylocatio nchoicesareexplainedbyneweconomicg eographyandsciencesofcomplexity.Theirdifferencesare:economicagents’decision-makingbehaviorinneweconomicgeographyisassumedinperfectrationality.However,inco m2plexityscienceseconomicagents’behaviorisassumedinboundedrationalit y.Thebasicfra meusedbyneweconomicgeographyisgeneralequilibrium.Itstillfollowsthetraditionofmains treameconomics.Neverthelessthebasicviewpointofcomplexitysciencesisdynamicandevo 2lutionary.Theoutcomesdependonnotonlyhistoryselectionbutalsoagglomeration.Theirsi milaritiesarein:increasingreturnofscale,pathdependenceandbackward-lookingbehavior.Accordingtoanalysisandcomparison,thefuturetrendabouteconomicgeog raphyistosynthe2sizewithothersciences.

Keywords:increasingreturns;pathdependence;neweconomicgeography;sciencesofcompl exity

作者简介:谢燮(1971-),男,四川成都人,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复杂空间格局演化规律的研究。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罗_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克鲁格曼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通过揭示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他的观点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方向。 1.诺贝尔奖评委会给克鲁格曼的获奖评语是: 通过将规模经济融入清晰的一般均衡模型,克鲁格曼加深了我们对贸易决定因素和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解,他具有开拓性的研究体现在1979(a)和1980发表的关于新贸易理论的论文,以及1991(a)用新的方法研究经济地理学的论文。他与Helpman、Fujita和Venables 合写的著作展示了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2.学术贡献之一:规模经济导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学家们如克鲁格曼(1979,1980),迪克希特和诺曼(1980,第9章)以及兰开斯特(1980),各自独立地形成了一些思想,即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的条件下,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是可以带来贸易的。在通往国际贸易理论革命性的新方法的道路上,是克鲁格曼首先给出了最明确和有力的证明。 1979年他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发表了名为“收益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文章,建立了一个严谨而精炼的模型,表明了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多样性是如何创造新的贸易的:每个产业都有许多企业,所有企业都生产有差异的产品(因此市场结构是张伯伦垄断竞争的),因为存在规模经济,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世界上各种花色品种的产品。各个国家只专业化生产同一组产品内的某些产品再进行产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品种。由于自产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所以,在同一产业内必然会出现双向国际贸易,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生产中存在着取之不尽的规模经济。因此,一个国家为世界市场专业化生产一种品牌的汽车,同时另一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另一种品牌的汽车是有益的。此时各国都得到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与各国都独自地为国内市场生产而不参与国际贸易相比,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程度的产品多样性将为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利。这就说明,国际贸易除了要素禀赋以外还有另一个渠道——由规模经济导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3.学术贡献之二:运输成本与贸易模式——本地市场效应 克鲁格曼于1980年在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发表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模式》一文,通过引入萨缪尔森式的冰山成本,扩展了他1979(a)的模型,对本地市场效应提供了严谨的证明,解释了早在1961年林德提出的为什么会有贸易格局偏好的问题。 规模经济使得每种异质产品的生产集中在一个国家再到国际市场上去交换,但哪个国家生产哪种产品呢?或者说,贸易量确定了,贸易的方向如何确定?克鲁格曼用一个本地市场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两个国家对产品的偏好有相当的不同,每个国家都会专业化生产在本国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那种产品,并且每个国家都会成为这种产品的净出口国;如果两国具有相同需求模式,那么较大的国家将会成为其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产品的净出口国。于是,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是由本国市场决定的:每个国家都倾向于出口其具有较大本国市场的产品。这篇文章的价值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不仅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同时也在经济地理理论方面,因为本地市场效应本身就是经济地理的重要特点。只要存在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就会激励企业接近大的市场,生产要素就会向大的市场集中。因为生产集中能实现规模经济,而定位于大的市场,运输成本也会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本地市场如果对某种

引力模型资料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 世纪40 年代James Stewart 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 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 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 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 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 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 e l p m a n 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 &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三、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09资城李家选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地理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观点。侧重于三方面:新贸易理论、空间经济模型及产业集群。最后,对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的特点做以阐述。 【关键词】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空间经济模型产业集群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这种“新经济地理学”吸收了城市经济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区位论等有关空间经济的传统思想,结合产业组织理论有关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模型的最新进展,试图构建“空间经济”的理论体系。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报酬递增思想、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以及D-S模型。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即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等。 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曾

就一些国家经济的潜在危机做了的研究涉及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问题,如贸易、外部经济、工业区位与聚集、战略性产业政策、全球化、历史和“路径依赖”的作用、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本文拟对其主要内容做以介绍和分析。 二、新贸易理论 1、传统的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俄林的资源禀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来解释贸易。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然而,大量的世界贸易,大多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间的贸易,是在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进行的。而且,战后以来的大部分年份,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比例均在上升。以大多数标准衡量,这些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越来越趋于相似,它们的贸易产品种类也相似。新贸易理论就是试图解释这种贸易现象。 2、相似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也承认国家之间的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他的观点与传统贸易理论有以下明显不同之处。 (1)克氏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李嘉图等人的相对优势与贸易理论的基点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新贸

道路网络分析

道路网络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网络分析基本原理、方法。 (2) 熟练掌握ARCGIS 下进行道路网络分析的技术方法。 (3) 掌握利用网络空间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1.最佳路径分析:根据给定的停靠点,查找最佳路径(最省时的线路) (1)创建路径分析图层:在网络分析工具栏[ Network Analyst]上点击下拉菜单[Network Analyst],然后点击[New Route]菜单项.此时在网络分析窗 口[Network Analyst Window]中包含一个空的列表,显示停靠点(Stops), 路径(Routes),路障(Barriers)的相关信息。同时,在TOC(图层列表) 面板上添加了新建的一个路径分析图层[Route]组合。 (2)添加停靠点:在网络分析窗口[NetworkAnalystWindow]中点选Stops(0); 在网络分析工具栏[Network Analyst]上点击“新建网络位置”[Create Network Location]工具;在地图的街道网络图层的任意位置上点击以定义一个新的停靠点;依次添加4 个停靠点。 (3)设置分析选项 (4)运行最佳路径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在网络分析工具栏[NetworkAnalyst]上点击“求解”[Solve]按钮;分析结果-最佳路径线状要素图层将在地图 中显示,在“网络分析窗口”[Network AnalystWindow]中“路径”[Route] 目录下也会同时显示;在网络分析窗口[NetworkAnalyst Window]中点击 Route树状结点左边的加号(+)显示最佳路径;在网络分析工具栏中点击方向[Direction]按钮打开“行驶方向”窗口;在行驶方向[Directions]窗口 中点击“超链接”[Map]可以显示转向提示地图。 (5)设置路障(barrier):通过在行驶路径步增加障碍,表示真实情况下,道路上无法通行的路障。在进行最佳路径分析将会绕开这些路径查找替代路线。 在ArcMap的中执行菜单命令[Window]>>[Magnifier]显示放大镜窗口

地理引力模型应用及参数取舍问题

地理引力模型应用及参数取舍问题 陈英鹏 201132020128 一概念 引力模型是由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为了了解和预测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丁伯根(荷兰经济学家,创建了丁伯根原则,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而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和Pōōnen,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innemannn于1966年,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引力模型应用广泛,它是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在后续的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引力模型,首先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中,F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引力,m i,m j是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d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它可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与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这里,我介绍丁伯根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 (1) 在方程中,X ij是 i城市向j 城市的总出口;Y i与Y j分别为i城市与j 城市的生产总值,D ij为i城市与j 城市之间的距离,K,e 为常数,a、b为参数。该公式表明,i城市向j城市出口总量的大小或者i城市与j城市之间的贸易量的大小与i城市与j 城市的城市居民收入的总量成正比,与两城市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二引力模型的变量取舍及引力模型的改进在扩展后的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两经济体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主要受经济规模、国家人口数量、两国首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各种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优惠贸易安排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引力模型公式(1)中,通常取引力衰减的基数为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但随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成,居民出行时间大大缩短,客观上拓展了城市的边界,两点之间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影响两点相互作用

地理引力模型分析

地理引力模型分析及其应用 一、引力模型及其参数讨论 引力模型(或引力力程)以牛顿经典力学的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在经济学中进行了改变, 参考牛顿第一定律的公式形式,可以将两点之间的简单引力模型表示为:T ij =KQ a i Q b j /d c ij 其中,T ij 表示j 点对i 点的引力大小;Q i Q j 表示两点的“质量”,可以用人口、GDP 等来表示;d ij 表示两点间的距离,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距离;k 、a 、b 、c 为系数。 Tinbergen (1962)和 Poyhonen (1963)对其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发展、延伸,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且简便的经济学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一般用 GDP 来表示)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通常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为: M ij =KY i Y j /D ij 式中,K 为常数(通常也称为引力系数);Y i 和Y j 为内生变量,由模型要求通过的特定条件“平衡”出来;Dij 为空间距离。 对于引力模型公式中的参数是随具体的应用领域及实际情况而定的,但会保持引力模型中的公式的基本骨架。例如在国际贸易方面可能采用其简化形式,也有可能会增加其评定项目,相应的公式中也就增加了表示“质量”的参数,及M ij =K (Y i +P i )(Y j +P j )/D ij 。如果还不能准确的表达实际情况,需要变化相应的参数指数,直到公式可以在误差之内准确表达、预测、判断国家之间的贸易情况。也就是说,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的基本形式保持不变,只要对参数和分量的定义作出适当的改变,就可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不同的问题。 二、引力模型的应用 (1)零售引力模型 当在A 和B 两个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 城市,A 城市对C 城市吸引的零售额为 T a =KP a P c /D 2ac 。B 城市对C 城市吸引的零售额为T b =KP b P c /D 2bc 。相比得: T a P a D 2bc - = - ﹒ - T b P b D 2ac 式中:P a 表示城市A 的人口, P b 表示城市B 的人口,P c 表示城市C 的人口,D ac 表示城市A 到城市C 的距离,D bc 表示城市B 到城市C 的距离; 当城市A 和B 对城市C 吸引的零售额相等,表示这一点是城市A 和B 对消费者吸引的分界点,靠近A 城市一侧的消费由A 城市供给,靠近B 城市的一侧由B 城市供给。即:T a /T b =1时,下式可成立,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_回顾和展望

第29卷第12期2010年12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29,No.12Dec.,2010 收稿日期:2009-12;修订日期:2010-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35027,40871065)。作者简介:潘峰华(1982-),男,江苏金坛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产业和区域发展等。 E-mail:panfenghua@https://www.doczj.com/doc/6c293763.html, ①https://www.doczj.com/doc/6c293763.html,/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2008/press.html ②英文全称为World Development Report: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 ③该专题名称为Economic Geography -What next?Responses to Krugman's Nobel 2008④英文全称为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Now Middle-Aged ,全文见https://www.doczj.com/doc/6c293763.html,/~pkrugman/aag.pdf 1518-1524页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 ——回顾和展望潘峰华,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新经济地理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引起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再次关注。本文在介绍克鲁格曼在美国地理学年会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回顾比较了经济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眼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前沿和政策研究方面的融合潜力。克鲁格曼在2010年美国地理学年会上全面回应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并以经济学家的身份阐述了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经济地理学在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消除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误解。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学者们仍然在努力完善模型,试图使模型的假设更加符合现实,从而结论更加可靠。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为经济地理学的学术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尽管经济地理学家的视角和研究范式不同于经济学家,但是,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更能够揭示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可以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抽象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思路。在涉及政策方面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模型的假设严重偏离现实,因此其政策推论的可靠性值得商榷。同时,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案例研究非常具体而全面,但是案例的特殊性使得其难以得到一般化的结论。在两者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的情况下,鼓励两者的交流和合作必然有助于经济地理研究的深入,并且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美国地理学年会 1引言 由于“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的分析”① , 克鲁格曼于2008年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也使得“新经济地理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Fujita 和Thisse 在2008年撰文再次对克鲁格曼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卓越贡献给予了肯定[1]。甚至2009年的世界银行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也以“重塑经济地 理”② 为题而展开。如果说克鲁格曼于1991年出版 的《地理与贸易》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2],那么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则意味着新经济地理学被主流经济学界承认(尽管克鲁格曼获奖不仅是因为其在新经济地理学领域的贡献)。 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在地理学界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09年美国地理学年(AAG)年会,特别设立了对克鲁格曼获奖的专题讨论会③,邀请了Scott 、Storper 和Gertler 等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探讨克鲁格曼获奖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学者们讨论激烈甚至针锋相对,现场反响热烈,可见这个话题的确引起了很多地理学家的兴趣。在2010年于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地理学会(AAG)年会上,克鲁格曼又受邀作了一场题为“步入中年的新经济地理学”的专题报告④,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著名经济地理学家Storper 被邀请做报告的点评人。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既有Storper 等坚定的支持者,也有Scott 这样的否定者。虽然经济地理学家们对克鲁格曼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并不一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新经济地理学诞

克鲁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解读

克鲁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以垄断竞争模型来分析规模经济及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克鲁格曼认为,在导致国际分工的各种力量中,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技术革新可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外溢效应,因此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重新估价。国际贸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国相对便宜的商品被转化为较昂贵的商品。因此,对外贸易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完全可以由分散化的市场机制去最有效地完成。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全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创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模型,为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支撑的,但是当代国际贸易的实践并不能充分地支持这一论断。克鲁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以垄断竞争模型来分析规模经济及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另外,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随机性的“初始资源分配”,初始的优势因历史演化的“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所以产业的地理聚合具有“历史惯性或依赖性”。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整合,通过简略的数理模型论证了产业集聚的根源。 经济地理学与国际贸易 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关键性的问题涉及到个人和企业在不同地理景观中的迁移流动,城市集聚如何兴起,以及这些城市本身如何在空间层面得到组织(城市经济学)。人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规模经济对于经济活动的区位而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把规模经济融入区位和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之中,由此对早期研究者的言语分析赋予了精确性,并且开阔了新视野。在随后的研究中(如今被称为“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者们利用这些新工具,与那些对此领域有兴趣的经济学家共同付出努力。有若干位研究者参与了这些开发工作,但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由保罗·克鲁格曼作出的。 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和地理学领域发表了大量重要文章和专题论文,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陈国岱 摘要:本文将简要介绍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核心理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 关键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著作: 《国际经济学》,《流行的国际主义》,《地理和贸易》,《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意识和空谈》,《汇率的不稳定性》。 一、新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凭借自己的天才与勤奋,开拓出新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等全新的研究领域,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将此奖项颁给他是为了表彰其“证明了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及经济活动区域的影响”。克鲁格曼获奖的原因是,他从1979年就开始从事的研究解释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以及何种商品出自何处及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绝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②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相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③俄林的资源察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资源察赋状况)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解读

第25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25,No.4 2005年7月ECONOMICGEOGRAPHYJul.,2005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4-0445-04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 宋德勇,胡宝珠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作为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过程的演进性以及动态模拟等研究方法引入模型,并建立了三个基础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预期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文章通过分析,以期对其新经济地理模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关键词: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Harris[2]和Pred[3]的关于个体生 [5][6] 产者的区位选择,还是韦伯[4]、Christaller和L?sch的空间 近年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学者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 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区域产业聚集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模型内容三方面对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分析,以期对其新经济地理的理论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经济学研究,凡是涉及到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问题,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规模报酬 递增的假设,而在企业水平上的规模报酬递增却会破坏完全竞争。因此,将规模报 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主流经济学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出现,为不完全竞争模型创造了一个可处理的工具,新贸易理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 形下,用此工具建立了国际贸易模型。而克鲁格曼在其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某些技术技巧来产生一个既包含规模报酬递增又包含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来解释经济的空间结构。 2.2将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引入模型 1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理论基础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模型主要是围绕着经济活动的 空间聚集这一主题来进行探讨。而决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将处于聚集状态还是分散状态,主要看促使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和削减产业地理集中的离心力两者中, 谁占据主导地位。

ARCGIS实验四 网络分析

实验四网络分析 一、实验目的 学习基于ArcGIS网络分析功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网络分析基本技能。 二、实验要求 根据提示完成下面分析任务,并整理成实验过程word文档,必要时截图说明。四次实验文档整理好后一起交,最终实验报告上交时间为第14周周五以前,由学习委员统一收齐后交给我。 注意: 1、请独自完成四次实验任务,可以互相讨论学习,但一定要自己完成任务并独自撰写报告; 2、发现抄袭、完全雷同报告,一并罚处,各份雷同报告至少扣20分,情节严重者取消实验成绩。 三、实验环境 1. 利用ArcGIS的Utility Network Analysis和Network Analysis完成相关任务 2. 实验数据位置:ftp://172.16.38.100/, 位于“实验指导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文件夹下。 四、实验任务 (一)Utility Network Analysis工具的使用 实验准备:打开Mygisdata\MapDocuments\ex_9.mxd地图文件,并另外取名另存后,即可开始Utility Network Analysis部分实验。 任务1.查找Hidden Timbers ST到Stevens High School的最短路径,截取显示路线的地图,该路线所覆盖了多少个线要素?转换为实际距离是多少? 提示: (1)找到并设置边界点,然后求解;

(2)计算实际距离需要设置“选项”参数。 步骤: (1)打开school属性表,通过“选项”—“按属性选择”,查找符合条件的学校,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用蓝色标记的蓝色原点就是Stevens High School (2)打开Road Network属性表,通过“选项”—“按属性选择”,查找符合条件的道路,结果如下图所示: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m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1.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所采用的报酬递增假设及赖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但是,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内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比方说,新增长理论虽然对投资促进长期增长的时间动态机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时间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但它却缺少空间维度,并不涉及要素流动,不能对集聚现象——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空间版本——提供解释,亦不能预测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新贸易理论(Krugman,1980)虽然聚焦于市场结构,但它与传统理论有一个相似之处,即通过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说明生产结构上的差异——它一开始就假定有市场大小不同的国家存在,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大小差异,特别是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国家会发展出非常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也并没有说明为什

新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区位 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 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因子 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中心地 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 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规模经济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即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范围经济 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接触扩散 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 等级扩散 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主导产业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具有高比较优势

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和高产业创新能力的特点 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采用高新技术,发展速度快,增长潜力大的产业。 区域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分析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增长极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极化效应 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不利的作用。 涓滴效应 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有利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经济地方化 地方化也称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

国际经济学-引力模型

国际经济学引力模型总结 简要总结:前些年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中国东盟贸易、服务贸易、双边贸易、进出口贸易中等方面的贸易引力模型,大多数采取增加新变量,或者结合其他概念拓展引力模型,如旅游引力模型,时空引力模型等,较新的研究集中于引力模型在城市地理方面的应用。一.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和文献综述 1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 谷克鉴(2001)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构造、验证、拓展与运用技术路径的全面描述,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的需要曾经多次拓展贸易引力模型,主要方法是适当增设外生变量。外生变量的增设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型,即在同一个经济体内根据研究的推进将经济活动中更多要素逐步纳入计量模型;另一种则为外延型,即根据不同经济体的特性,增设外生变量。最后提出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构造的初步方案--应当增设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推动的变量。 2.史朝兴: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巾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南开经济研究 史朝兴(2005)对前人有关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分类,将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推导分为两类:第一,不基于任何贸易理论基础的引力模型,包括支出系统法,一般均衡法,多边阻力法,第二,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包括H-0模型,基于H-0、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的引力模型。 3.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综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朱道才(2008)从市场分析、投资贸易和区域经济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引力模型的运用,作者认为关于引力模型的未来研究上,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对理论基础的加强和补充,二是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延伸。 二.引力模型在中国东盟贸易中的应用 4.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特区经济 吴思敏等(2006)研究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影响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通过在贸易引力模型中引入了新变量即区内每两个国家之间的人均GDP的差异,从而证明了由于需求相似而引发的贸易对该区的贸易流有重大影响[1]。 5.引力模型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实证分析亚太纵横 单文婷等(2006)将引力模型运用到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定量分析中,利用2000- 2004 年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陈国岱 摘要:本文将简要介绍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核心理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 关键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著作: 《国际经济学》,《流行的国际主义》,《地理和贸易》,《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意识和空谈》,《汇率的不稳定性》。 一、新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凭借自己的天才与勤奋,开拓出新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等全新的研究领域,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将此奖项颁给他是为了表彰其“证明了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及经济活动区域的影响”。克鲁格曼获奖的原因是,他从1979年就开始从事的研究解释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以及何种商品出自何处及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绝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②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相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③俄林的资源察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资源察赋状况)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地理引力模型分析

地理引力模型分析及其应用 一、引力模型及其参数讨论 引力模型(或引力力程)以牛顿经典力学的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在经济学中进行了改变,参考牛顿第一定律的公式形式,可以将两点之间的简单引力模型表示为:T ij=KQ a i Q b j/d c ij 其中,T ij表示j点对i点的引力大小;Q i Q j表示两点的“质量”,可以用人口、GDP等来表示;d ij表示两点间的距离,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距离;k、a、b、c为系数。 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对其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发展、延伸,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且简便的经济学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一般用 GDP来表示)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通常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为:M ij =KY i Y j/D ij 式中,K为常数(通常也称为引力系数);Y i和Y j为内生变量,由模型要求通过的特定条件“平衡”出来;Dij为空间距离。 对于引力模型公式中的参数是随具体的应用领域及实际情况而定的,但会保持引力模型中的公式的基本骨架。例如在国际贸易方面可能采用其简化形式,也有可能会增加其评定项目,相应的公式中也就增加了表示“质量”的参数,及M ij =K(Y i+P i)(Y j+P j)/D ij 。如果还不能准确的表达实际情况,需要变化相应的参数指数,直到公式可以在误差之内准确表达、预测、判断国家之间的贸易情况。也就是说,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的基本形式保持不变,只要对参数和分量的定义作出适当的改变,就可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不同的问题。 二、引力模型的应用 (1)零售引力模型 当在A和B两个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城市,A城市对C 城市吸引的零售额为T a=KP a P c/D2ac 。B城市对C城市吸引的零售额为T b=KP b P c/D2bc 。相比得:T a P a D2bc - = -﹒- T b P b D2ac 式中:P a表示城市A的人口,P b 表示城市B的人口,P c表示城市C的人口,D ac表示城市A到城市C的距离,D bc表示城市B到城市C的距离;

最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 二、克鲁格曼对产业集群的有关论述 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用规范的数学模型分析 了企业规模经济、市场外部经济、交易运输成本、工资等相互作用过程所决定的 制造业的集群动态过程。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沉寂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经济地理学仍然在关注产业的区域集聚问题。20世纪 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Neic Geography)理论为产业集聚 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1991)认为:空间问题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 家的真正重视是因为缺少精确模式分析报酬递增的假设,他把空间思想引入正式 的经济分析,是继马歇尔之后第一位开始把区位问题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这 些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主流经济学家,并对产业集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能够导致收益递增。克鲁 格曼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趋势,并阐明由于处在环 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 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克鲁格曼以规模报 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D-S模型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 与要素报酬之间的累积因果关系——即劳动力越集中的地方由于垄断竞争的特性,其要素报酬也越高,从而越吸引劳动力的集中——如此便可以解释产业集群 的形成。克鲁格曼在D-S模型的基础上从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来解释经济活动的 集群现象,强调产业“中心”的内生性和竞争均衡的思想,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

1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 要理解新经济地理学,首先必须弄清楚它的理论渊源。新经济地理学革命其实是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最新发展及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的传播和扩散。将新经济地理学置于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大背景之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联系与区别。早在1776年,斯密[25] 在其经典的《国富论》中曾经论证,以分工方式从事的生产明显地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20世纪20年代,扬格[26] 通过对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进行天才性的阐发,提出“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即后人所称的扬格定理),扬格的这句话成为揭示报酬递增内在根本机制的点睛之笔。然而,长期以来,建立在报酬不变技术假定之上的传统新古典经济理论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斯密和扬格基于劳动分工的报酬递增思想却几乎被人遗忘。 1977年,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将张伯仑垄断竞争模型形式化,在垄断竞争的框架下研究报酬递增,激发了经济学界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第一波,其后又引发了贸易和增长理论研究领域的革命,导致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的迅速成长。d-s模型以严格的数学逻辑演绎了斯密—扬格定理:导致经济进步的报酬递增源于分工和交换的演进所产生的动态正反馈机制,分工导致效率的提升、收入的增加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又为进一步分工开辟了空间,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如果说新贸易理论研究的是扬格定理中所隐含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的演变,新增长理论揭示的是扬格定理中所阐发的增长逻辑,则新经济地理学是沟通扬格定理中的市场演变与增长逻辑的桥梁。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可以被视为d-s模型的空间版本[15]。“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将传统的贸易理论所强调的趋同力量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经济学家所描述的趋异力量融入到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内。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使得我们可以将趋同力量与趋异力量与微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与经济一体化过程相关的基本倾向,以及区域政策可以怎样地影响这些倾向”[27]。 2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不同理论假设及其后果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前者采用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多样化需求假设,而后者采用完全竞争、报酬不变(或报酬递减)和同质需求的新古典假设。传统经济地理学认为,在区域之间不存在基本差异的情况下,运输成本的存在将导致经济活动沿空间均匀散布,运输成本的变化对厂商区位抉择的影响是线性单调的,这从古典的杜能模型及后来的阿朗索模型可见一斑。然而,传统经济地理学无法清楚地解释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集聚现象。20世纪初马歇尔(marshall)[28] 用“外部经济”这一说法笼统地解释经济集聚。这种外部经济表现为厂商层次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性的报酬递增。厂商和产业之间存在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与市场规模之间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式的互动,从而导致经济活动的积聚。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用外部经济和产业联系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产业集聚,但是,人们却不清楚这种外部经济源于何方。新经济地理学的长处恰恰在于它能够解释传统经济地理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采用d-s垄断竞争框架的新经济地理学讲述的是一个包含2个部门(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具有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经济的故事。这里,农业部门的特点是完全竞争和报酬不变(或报酬递减),生产单一、同质的产品;制造业部门的特点为垄断竞争和报酬递增,生产大量的细分产品。作为经济中的需求方的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而消费品的生产具有厂商层次上的递增报酬或规模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多样化消费与专业化生产的报酬递增之间的两难冲突。如果经济规模(人口)或可用资源增加,则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来平衡上述冲突,专业化生产的报酬递增和多样化消费可以同时兼得。垄断竞争的性质决定了在一个市场中每一品种只由一个厂商专业化生产[29]。在新经济地理学中,宏观层次的外部经济有其确定的来源或微观基础:厂商层次的报酬递增通过产业联系转化为市场范围的外部经济[30,31]。前面说到,在报酬不变的条件下,运输成本的存在将导致经济活动沿空间均匀散布,经济体将被分割为分立的市场。而在报酬递增的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