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蛛网膜囊肿手术方法

蛛网膜囊肿手术方法

蛛网膜囊肿手术方法

蛛网膜囊肿是一种颅内肿瘤,常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通常包括传统显微手术和新兴的内窥镜手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手术方法。

传统显微手术是治疗蛛网膜囊肿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手术需要开颅进行,从头皮切口到骨抬开,然后以显微镜的帮助找到蛛网膜囊肿的位置。接下来,医生会将囊肿缩小并分离,然后取出。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小心地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将骨抬回原位,缝合伤口。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在操纵和视野方面更为直观,能更准确地操作,但其缺点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术后易出现皮肤感染等并发症。

相对于传统显微手术,内窥镜手术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治疗蛛网膜囊肿的方法。内窥镜手术通过一个小切口或鼻内镜或经口鼻镜来进入体内,医生可以用显微镜实时观察到蛛网膜囊肿的情况,进行操作。内窥镜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且内窥镜灵活度高,可以观察到一些传统手术中无法观察到的结构。然而,内窥镜手术也有一些限制,如操作空间较窄,视野相对受限制,对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

除了手术方法外,手术前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保体内无其他疾病,并确定囊肿的位置和性质。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术前教育,了解手术的过程、风险和术后护理等。

手术后的康复也需要患者及其家人的配合。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休息和饮食调整,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用力,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同时,患者需要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定期复查。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术后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蛛网膜囊肿手术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显微手术和内窥镜手术。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应症。选择何种手术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囊肿的位置、性质以及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来决定。同时,手术前的充分准备和术后的合理护理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术后的康复需要患者及其家人的积极配合,以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腰骶固定颅骨钛板骶管成形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

腰骶固定颅骨钛板骶管成形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 【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骶管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经MRI确诊并有明确 临床症状的29例骶管蛛网膜囊肿进行手术治疗,采用腰骶固定骶管减压囊肿切除颅骨钛板 骶管成形之新方法,观察手术疗效。结果:29例患者术后症状大部分消失,2例遗留部分感 觉障碍,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及时的外科手术干预可有效的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 减少神经根的永久性损害。 【关键词】症状性骶管囊肿;囊肿切除;腰骶固定;颅骨钛板骶管成形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常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病率较低,较少为人们所发现及认识,更不容易 得到确诊。随着MRI的广泛应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尤其对伴有腰骶部 及下肢症状的患者其作用更明显。对于有症状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5~41岁,平均32.5岁,病史3个月~4年,平均1.5年。 1.2 临床特点 均有腰骶部疼痛,伴有坐骨神经症状27例,其中3例出现鞍区感觉障碍,2例出现足下垂,1例出现长期便秘,所有病例均无明显性功能障碍。症状在站立、行走、咳嗽、精神紧张或 作Valsalva动作时加重,平卧休息后缓解。 1.3 影像学特点 14例患者骶骨X平片发现有骨质侵蚀区,23例怀疑腰椎间盘突出症行CT扫描时发现骶椎后 缘半月形弧度不光滑,骶管明显扩大,椎板变薄;行MRI检查均见骶管内类圆形软组织影, 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同脑脊液。所有MRI图像均无明确显 示囊肿与脊膜囊相通的证据。 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俯卧位,腰骶后正中切口,根据囊肿范围显露下腰椎以及骶椎椎板,植入椎弓根螺钉,弯棒行腰骶或腰椎骨盆固定。根据囊肿范围咬除腰4或腰5下方椎板以及双侧部份关节突,咬除骶管璧;分离囊壁与硬膜囊及神经根袖粘连,自其颈部切除囊肿;必要时先穿刺抽 出囊肿内液体,囊肿壁塌陷后更利于切除,并用缝线缝合;如囊肿颈部较宽或颈部缺如,可 将囊壁折叠缝合,缝合处取一小块腰骶筋膜加强缝合。囊肿切除后将神经根恢复原位,植入 硬膜修补片,明胶海绵填塞。将颅骨钛板根据骶管缺损大小裁剪并适形,置入腰骶后方,拧 入自攻螺钉将钛板固定于椎板以及小关节突。将咬除骨制成骨粒混合同种异体骨粒植入钛板上。放置侧孔引流管,逐层严密缝合。 3 结果 29例患者术后腰骶以及下肢疼痛消失,2例出现足下垂患者在术后6个月肌力恢复至3—4级,3例出现鞍区感觉障碍患者术后全部恢复,1例便秘患者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无明显 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内植物未松动,复查X片、CT显示重获骨性骶管后壁。 术后X片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标准

神经外科 ㈠一级手术 1、颞肌下减压术 2、颅骨肿瘤手术 3、颅骨缺损修补 4、颈部动脉结扎术㈡二级手术 1、凹陷性颅骨骨折复位术 2、颅脑外伤钻孔探查术 3、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4、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5、硬脑膜下积液清除术 6、颅骨成形术(颅骨修补术) 7、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 8、高血压性皮层下血肿清除术 9、颅骨骨髓炎手术 10、硬脑膜外脓肿清除术 11、硬脑膜下脓肿引流术 12、脑脓肿穿刺吸引术 13、颅骨凸面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14、颅骨上皮样囊肿切除术 15、硬脊膜外肿瘤切除术 16、脊髓硬膜下髓外肿瘤切除术 17、椎板减压术(后入路) 18、硬脊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 19、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 20、侧脑室—延髓池分流术 21、梗阻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22、枕骨大孔区畸形颅后窝减压术

叮叮小文库 23、脑膜膨出修补术 24、脊膜膨出修补术 25、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切除术 ㈢三级手术 1、脑内血肿清除术 2、颅后窝血肿清除术 3、脑挫伤液化组织清除术 4、脑脊液漏修补术 5、经翼点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6、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7、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 &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 9、夭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10、嗅沟脑膜瘤切除术 11、蝶骨脊中、夕卜1/3脑膜瘤切除术 12、侧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13、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 14、小脑蚓部肿瘤切除术 15、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16、高血压性基底节血肿清除术 17、高血压性小脑内血肿清除术 18、大脑半球凸面AVM切除术 19、大网膜脑内移植术 20、脑脓肿切除术 21、颅底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22、头皮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23、颅骨骨膜窦切除术

蛛网膜囊肿

一、什么是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 , AC) 是脑或脊髓实质外囊性占位性病变, 属非肿瘤性, 由一透明的蛛网膜包裹, 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无交通, 囊液呈无色或微黄色透明状。Howship 1819 年和Bright 1931 年首先报道。 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原因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发生的相关知识是相当有限的。根据大多数可靠的病因学描述,蛛网膜囊肿源于蛛网膜母细胞发育失常导致一个隔膜分裂或重迭。也有学者认为蛛网膜囊肿发源于蛛网膜与硬脑膜外层的原始间叶细胞发育缺陷形成蛛网膜腔隙进一步发展成蛛网膜囊肿,胚胎发育早期不正常的脑脊液流动异常也可能形成蛛网膜囊肿。继发性蛛网膜囊肿为出生后感染、外伤、出血等引起蛛网膜粘连, 脑脊液被包裹形成的囊肿,内层隔膜存在炎性细胞和铁质。关于蛛网膜囊肿增大的原因存在争议,假说之一认为蛛网膜囊肿内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渗透压差,但这种解释同囊液与脑脊液性质相似的特征相矛盾。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蛛网膜囊肿逐步增大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蛛网膜囊肿囊壁存在分泌功能,酶超细胞生物试验证明囊壁存在具有分泌功能的结构。Na-K 三磷酸腺酐酶、碱性磷酸酶可使脑脊液向囊内移动。第二、假设在解剖上存在囊内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单向活瓣,这种通路允许脑脊液向囊内移动。 三、蛛网膜囊肿的分类: (一)根据组织学将蛛网膜囊肿分为两种类型: 1、单纯蛛网膜囊肿。蛛网膜细胞层可能有分泌CSF 功能。 2 、复杂型蛛网膜囊肿。囊壁更为复杂, 含有神经胶质, 室管膜和其他组织。 (二)病理学上将蛛网膜囊肿分为:1 、真性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两层

间分离成封闭囊袋, 其间充满脑脊液而构成的囊肿, 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 2 、假性蛛网膜囊肿。囊壁由蛛网膜和软脑膜组成, 囊腔与蛛网膜下腔有一狭窄的通道,脑脊液可以互相流动。这一分法可以帮助对脑组织影响的认识,亦可确定是否需要外科处理。 (三)根据发病原因将蛛网膜囊肿可分为: 1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2 、继发性蛛网膜囊肿 (四)根据病变部位将蛛网膜囊肿分为: 1 、颅内蛛网膜囊肿 (1)幕上蛛网膜囊肿 a) 外侧裂囊肿b) 鞍区囊肿c) 大脑凸面蛛网膜囊肿 b) 裂囊肿 c) 四叠体囊肿 (2)、幕下蛛网膜囊肿 a)小脑囊肿 b)桥小脑角囊肿 c)四脑室囊肿 2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 (1)硬膜下囊肿 (2)硬膜外囊肿 3 、颅骨板障内蛛网膜囊肿 同部位蛛网膜囊肿影像表现:

神经外科手术级别与切口级别

手术与操作分级指南神经外科 一级手术C1assl 原则性分级 1.头皮肿物切除 2.颅骨骨折清创、颅骨肿瘤切除及颅骨缺损修补3.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脓肿清除 4.颞肌下减压术 ICD编码与手术名称 03.31寰枢椎间侧方穿刺术 01.11经皮脑活检术经皮脑膜活检术 01.24开颅探查术 01.6颅骨病损切除术 01.25颅骨部分切除术 02.02颅骨骨折减压术 02.02颅骨骨折清创术 01.15颅骨病变活检术 01.24颅骨切除减压术 01.25颅骨清创术 01.25颅骨死骨切除术 01.24颅骨异物取出术

01.24幕上开颅术 01.14脑活检术 01.12脑膜活检术 01.09脑脓肿穿刺引流术 01.09脑室穿刺引流术 01.25颞骨部分切除术 01.25小脑穿刺术 01.24硬脑膜外脓肿清除术 01.24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01.24硬脑膜下脓肿清除术 01.31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01.31椎板切除术 二级手术Class2 原则性分级 1.脑清创 2.蛛网膜下血肿、脓肿清除术 3.脑血肿、脑脓肿清除术 4.半球肿瘤切除 5.小脑肿瘤切除 6.椎管内肿瘤手术 7.脑膜脑膨出、脊柱裂、脊膜膨出手术

ICD编码与手术名称 03.32脊髓活检术 03.79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03.4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 02.06颅骨成形术(xx) 01.51脑膜病损切除术 01.39脑膜脑膨出xx 01.39脑脓肿清除术 01.39脑室切开引流术 01.39脑血肿清除术 01.51硬脊膜内髓外肿瘤切除术03.09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01.51硬脊膜外肿瘤切除术01.51蛛网膜囊肿切除术 01.31蛛网膜下脓肿清除术77.69蛛网膜下血肿清除术77.69椎骨肿瘤切除术 03.59脊柱裂脊膜膨出切除xx 01.24颅后窝减压术 01.24颅后窝开颅术 三级手术Class3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 一级手术1、头皮肿物切除2、颅骨骨折整复术、颅骨肿瘤切除及颅骨缺损修补3、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脓肿清4、颞肌下减压术 二级手术1、脑清创术2、脑内血肿、脑脓肿清除术3、大脑半球浅表肿瘤切除术4、椎管内肿瘤切除术5、脑脊液鼻瘘和耳瘘修补术6、脑膜膨出、脊柱裂、脊膜膨出手术7、脑室-腹腔分流术8、全脑血管造影术9、颅后凹减压术10、重度颅脑损伤手术 三级手术1、垂体瘤切除术2、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3、幕上肿瘤切除:脑膜瘤,胶质瘤4、小脑肿瘤切除术5、鞍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6、颅外、颅内动脉血管吻合手术7、神经内镜手术8、侧脑室、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 四级手术1、颅内动脉瘤夹闭及栓塞术2、脑动静脉畸形(AVM)切除及栓塞术3、海绵窦动静脉瘘手术4、桥脑小脑角肿瘤手术5、岩斜坡肿瘤手术6、脑干肿瘤切除术7、高颈段脊髓内肿瘤切除术8、鞍结节脑膜瘤、蝶骨嵴内1/3脑膜瘤及海绵窦肿瘤切除术9、第三脑室肿瘤、颅咽管瘤及松果体区肿瘤镜下全切术10、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1、颅内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2、新开展手术 ㈠一级手术 1、颞肌下减压术 2、颅骨肿瘤手术 3、颅骨缺损修补 4、颈部动脉结扎术 ㈡二级手术 1、凹陷性颅骨骨折复位术 2、颅脑外伤钻孔探查术 3、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4、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5、硬脑膜下积液清除术 6、颅骨成形术(颅骨修补术) 7、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 8、高血压性皮层下血肿清除术 9、颅骨骨髓炎手术 10、硬脑膜外脓肿清除术 11、硬脑膜下脓肿引流术 12、脑脓肿穿刺吸引术 13、颅骨凸面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14、颅骨上皮样囊肿切除术 15、硬脊膜外肿瘤切除术 16、脊髓硬膜下髓外肿瘤切除术 17、椎板减压术(后入路) 18、硬脊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 19、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 20、侧脑室—延髓池分流术 21、梗阻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22、枕骨大孔区畸形颅后窝减压术 23、脑膜膨出修补术 24、脊膜膨出修补术 25、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切除术 ㈢三级手术 1、脑内血肿清除术 2、颅后窝血肿清除术 3、脑挫伤液化组织清除术 4、脑脊液漏修补术 5、经翼点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6、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7、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 8、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 9、夭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10、嗅沟脑膜瘤切除术 11、蝶骨脊中、外1/3脑膜瘤切除术 12、侧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13、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 14、小脑蚓部肿瘤切除术 15、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16、高血压性基底节血肿清除术 17、高血压性小脑内血肿清除术 18、大脑半球凸面AVM切除术 19、大网膜脑内移植术 20、脑脓肿切除术 21、颅底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22、头皮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23、颅骨骨膜窦切除术

神经内镜

神经内镜 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 1.内镜手术的分类 就临床应用而言,神经内镜手术可分为两大类,即水(脑脊液)环境神经内镜手术和空气环境神经内镜手术。水(脑脊液)环境神经内镜手术,就是应用鞘式内镜和鞘式内镜器械,器械通过鞘内操作,器械与内镜同轴平行,操作区域在脑室内或脑脊液样囊肿腔内,属脑室脑池内镜外科范畴。空气环境神经内镜手术,即应用观察内镜和特制镜外操作器械,器械在镜外操作,器械与内镜分离成角,操作区域大多在颅底,属内镜颅底外科范畴。 2.内镜脑室脑池外科 2.1 神经内镜三脑室底造瘘(NTV)治疗脑积水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神经内镜手术以其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性、有效性而再次复兴。其中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对脑积水的治疗,最常用的术式就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内镜的选择:硬镜的成像清晰度优于纤维内镜(软镜)。软镜由于采用了纤维光导技术而价格更昂贵,但它可到达脑室系统的各个部分,因而也易于迷失方向,而硬镜只能到达与其插入方向一致的结构,在脑室内所能到达的位置及投射角度有一定限制。硬镜直径较软镜大,因而内镜中进行器械操作较软镜方便。三脑室底造瘘术通常选用硬镜操作。 术前影像学检查:首选MR,能提供内镜手术所必需的,而CT无法提供的解剖细节。 术前MR诊断标准: 1)矢状位中线上T1、T2像均未见导水管全长 2)在运动PC MR成像中无收缩期/舒张期流动信号 3)三脑室、侧脑室高度扩张 4)四脑室形态正常 5)中脑和三脑室底形态学改变 适应证: 非交通性脑积水(导水管至第四脑室正中孔水平梗阻),如各种原因,如肿瘤、导水管狭窄、出血、梗塞等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少数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治疗有效,原因可能与蛛网膜颗粒的吸收功能恢复有关。 手术方法: 1)平卧位,全麻,头略前屈 2)于瞳孔位置的矢状线与冠状缝相交处的前方1cm处(一般为右侧)切开头皮3.0cm,钻颅,十字形切开硬膜 3)脑内镜工作鞘穿刺侧脑室额角,置入内镜 4)内镜通过室间孔进入三脑室,辨认三脑室底的解剖标记

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和脑池疾病专家共识讨论稿2014-12-11

中国神经外科脑室/脑池系统疾病神经内镜治疗专家共识讨 论稿(2014版) 目录 前言 (2) 一、概述 (3) 二、适用于神经内镜处理的脑室和脑池系统病变 (4) 三、神经内镜手术设备和器械 (4) 四、不同类型脑室和脑池系统病变的内镜手术治疗 (7) (一)脑积水 (7) (二)脑室/脑池系统蛛网膜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 (10) 1.概述 (10) 2.各种类型蛛网膜囊肿的内镜手术治疗 (11) (1)中颅凹(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 (11) (2)后颅凹蛛网膜囊肿的神经内镜治疗 (12) (3)大脑凸面蛛网膜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 (13) (4)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15, 16] (13) (5)鞍上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18, 19] (14) (6)症状性透明隔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20-22] (14) (7)侧脑室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 (15) (三)脑室内肿瘤的神经内镜诊断和治疗[24-28] (15) 1.神经内镜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分类 (16) 2.脑室内肿瘤手术器械 (16) 3.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内肿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6) 4.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内肿瘤手术入路 (17) 5.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内肿瘤手术操作的原则和方法 (18) 6.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内肿瘤的并发症[27] (19) 7.不同部位肿瘤具体手术方式 (19) (四)神经内镜技术在脑室/脑池系统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中的应用 (21) (五)神经内镜技术治疗脑室/脑池系统出血性疾病 (22) 1.脑室内血肿 (22) 2.慢性硬膜下血肿 (22)

枕大池(即蛛网膜)囊肿 介绍

枕大池(即蛛网膜)囊肿介绍 蛛网膜囊肿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是由于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所致囊壁多为蛛网膜神经胶质及软脑膜囊内有脑脊液样囊液囊肿位于脑表面脑裂及脑池部不累及脑实质多为单发少数多发本病多无症状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发育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孙立泳住院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吴浩副主任医师 疾病分类 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外伤性及感染后)两大类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内所形成的袋状结构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继发性者由于蛛网膜粘连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内含脑脊液 按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内型及脊髓型两类颅内型多位于脑表的相关脑池脊髓型可位于硬膜外硬膜内或神经鞘膜引起相关神经根性症状体征[] 病因病理 颅内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①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 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份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②还有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③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 感染后蛛网膜囊肿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标准(借鉴参照)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标准(借鉴参照) 神经外科 ㈠一级手术 1、颞肌下减压术 2、颅骨肿瘤手术 3、颅骨缺损修补 4、颈部动脉结扎术 ㈡二级手术 1、凹陷性颅骨骨折复位术 2、颅脑外伤钻孔探查术 3、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4、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5、硬脑膜下积液清除术 6、颅骨成形术(颅骨修补术) 7、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 8、高血压性皮层下血肿清除术 9、颅骨骨髓炎手术 10、硬脑膜外脓肿清除术 11、硬脑膜下脓肿引流术 12、脑脓肿穿刺吸引术 13、颅骨凸面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14、颅骨上皮样囊肿切除术 15、硬脊膜外肿瘤切除术 16、脊髓硬膜下髓外肿瘤切除术 17、椎板减压术(后入路) 18、硬脊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 19、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 20、侧脑室—延髓池分流术 21、梗阻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22、枕骨大孔区畸形颅后窝减压术 23、脑膜膨出修补术 24、脊膜膨出修补术 25、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切除术 ㈢三级手术 1、脑内血肿清除术 2、颅后窝血肿清除术 3、脑挫伤液化组织清除术 4、脑脊液漏修补术 5、经翼点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6、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7、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 8、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 9、夭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10、嗅沟脑膜瘤切除术 11、蝶骨脊中、外1/3脑膜瘤切除术 12、侧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13、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 14、小脑蚓部肿瘤切除术 15、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16、高血压性基底节血肿清除术 17、高血压性小脑内血肿清除术 18、大脑半球凸面A VM切除术 19、大网膜脑内移植术 20、脑脓肿切除术 21、颅底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22、头皮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23、颅骨骨膜窦切除术 24、颅骨巨骨细胞瘤切除术 25、颅骨肉瘤切除术

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囊肿为颅内非肿瘤性液体积聚所致,囊肿扩大的机制目前还未十分肯定。针对蛛网膜囊肿的手术选择也有着很大的争议。本研究从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手段的出发,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上进行探讨,旨在为寻求蛛网膜囊肿患者最佳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标签: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指征;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颅内蛛网膜囊肿(IAC)为先天性疾病,当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时,会引起头颅增大、脑部积水,甚至精神智障,其发病率占所有颅内病变的1.5%左右[1],且在儿童中发病率更高,男性是女性的3倍[2]。目前,关于IAC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囊肿切除术、内镜手术与分流手术。本文从IAC手术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出发,总结并分析各个手段的适应证,使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能够统一,为更好地治疗蛛网膜囊肿提供参考依据。 1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病机制 颅内蛛网膜囊肿(IAC)多是由于蛛网膜非正常的复制及分裂所致。体积较大的囊肿在临床中占据的比例比较大,关于其体积增大的可能机制主要有: 1.1 球阀的机制 一旦蛛网膜中的不正常解剖构造起到囊肿与蛛网膜下腔间单向阀瓣的作用,脑脊液便会单向内流,最终导致囊肿体积增大。 1.2 渗透压差的机制 一般而言,脑脊液的渗透压低于囊内渗透压时,其会在巨大压差的促使下,由囊外向内移动,90%左右的囊肿与其相邻的脑脊液会产生交换,囊肿体积增大[3]。 1.3 分泌的机制 蛛网膜的囊壁细胞形态学使其具有强大的分泌功能,同时与其本身的超微结构结合,分泌作用增强,最后导致囊肿变大[4]。 1.4 搏动异常的机制 当脑组织的搏动压小于囊内压力时,强大的压力迫使囊肿进一步增大。 关于IAC的形成机制,有不同的说法,但真正的病因及病理学机制目前尚未统一。有报道指出[5],IAC是在小儿胚胎期蛛网膜小梁出现病理性增殖或存在非正常分布所致。还有学者推测IAC是胚胎早期发育时蛛网膜分裂的结果。可见其形成机制不是单一的,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 2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 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是颅内少部分可脱离病理检测结果,单纯依靠影像学即可诊断的先天性良性占位性病变。CT扫描可见IAC边界清楚,脑脊液呈低密度(类)圆形脑外占位,增强CT扫描,结果无强化。MRI示IAC边界清晰,亦为脑外占位,同时有长T1、T2脑脊液样信号,增强扫描囊肿、囊壁亦无增强。高性能的超声可及早诊断胎儿IAC[6]。 3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 由于蛛网膜囊肿进一步增大的可能性较大,甚至会伴有破裂、出血等,其潜在的危险比手术的风险更大。神经精神学试验表明,左侧颞叶蛛网膜囊肿引起的认知障碍患者,经过外科减压,其机体功能恢复较为明显。因此,对蛛网膜囊肿应持积极态度。IAC的手术指征:(1)明确的高颅内压;(2)合并囊内、硬膜出

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

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采用脑室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采用囊肿-脑池造瘘术或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好转,囊腔影像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2个月后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后痊愈。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手术微创,安全,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蛛网膜囊肿;神经内镜;手术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AC)是充满液体的先天性囊腔,位于脑池及主要脑裂中,紧密的边界由蛛网膜构成,囊肿内充满无色澄清几乎与脑脊液一致液体。幕上常发生于外侧裂、大脑纵裂、鞍区、侧脑室等部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儿童中多见,男多于女,约有75%的病例出现于儿童[1]。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蛛网膜囊肿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11年9月采用采用神经内镜行囊肿-脑池造瘘术或 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完成26例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手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19例,女7例;年龄3~61岁,3~10岁人群14例。病程自1 d~20年不等。6例患者为头部外伤行CT检查偶然发现。 1.2 症状、体征头痛、头晕16例,癫痫发作2例,视物模糊3例。查体: 患侧颞部膨隆5例,视力下降3例。 1.3 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扫描检查,囊肿位于外侧裂-颞区16例(其中6例为无症状患者,囊肿直径大于6 cm,伴中线偏移),鞍上池4例(合并脑积水2例),侧脑室体部及三角区6例,CT 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无强化,与脑脊液影像完全一致,周围脑组织无水肿,局部可见脑组织受压萎缩和推挤征。位于中颅窝外侧颞部的囊肿可压迫颞叶,使之萎缩、缺如;MRI 主要表现:呈长T1及长T2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同,囊肿边界清 楚,增强无强化,周围脑组织无水肿,部分可以看到脑组织受压移位。 1.4 手术方法采用硬质神经内镜(AESCULAP FF399R,德国蛇牌公司)进行手术。①外侧裂-颞区蛛网膜囊肿:根据囊肿位置设计手术切口,便于脑室镜下开放侧裂池和颈动脉池,患侧颞部朝上,头架固定,颞部长约3 cm直切口,颞骨钻孔一枚,因局部颅骨变薄,钻孔时注意温柔操作,硬膜切开时避免切开囊肿壁层,防止囊液过快流出,囊壁塌陷,进入内镜后,可尽可能多次开窗,便于囊肿腔与脑池相交通。②侧脑室蛛网膜囊肿:本组患者于患侧三角区为穿刺点,脑针穿刺成功后,依穿刺道置入内镜,内镜下电凝烧灼囊壁,使囊壁皱缩,剪去尽可能多的囊壁,如囊壁与脑室壁粘连较紧,行囊肿前后方开窗,不必切除过多囊壁,避免剥离后出血[2,3]。③鞍上池囊肿:鞍上池囊肿发病率较低,临床容易误诊,当发现三脑室特别大,穹窿显著上抬,三脑室底明显下移至鞍背下方,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朱曦;谢京诚;陈信康;姬绍先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1998(30)3 【摘要】目的:回顾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 和治疗原则。方法:对CT或MRI确诊并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1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手术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随访。结果:随访1~5年,17例(17/21)病人术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19例(19/21)囊肿术后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先天性颅内蛛网膜囊肿占绝大多数;病灶部位以中颅窝外侧部和枕部最多;儿童多见;CT或MRI扫描是主要诊断手段;囊肿合并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有颅内压增高是手术的适应证。手术需在显微镜下进行,以切除囊壁建立囊腔和蛛网膜下腔交通为原则,对合并癫痫病例要同时松解囊周脑皮层表面血管的束缚。复发病例多与囊腔和蛛网膜下腔沟通欠佳及术后未及时引流血性脑脊液有关。 【总页数】3页(P273-275) 【作者】朱曦;谢京诚;陈信康;姬绍先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同济医科大学第二教学医院神经外 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R735.45

【相关文献】 1.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J], 席东海;陈益民 2.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张延铭;闫学江;陈祎阳 3.也谈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冯祖荫 4.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J], 张婷;马杰 5.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J], 秦龙;熊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Rathke裂囊肿手术

Rathke裂囊肿手术 【名称】 Rathke裂囊肿手术 【概述】 Rathke裂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囊肿,来源于胚胎颅咽管的残余上皮细胞。在胚胎4周时,原口上方外胚胎层细胞向上凸出形成Rathke囊,在胚胎7周前闭合而成颅咽管,其前壁形成垂体陷凹,以后发育成垂体前叶;后壁细胞增生较少,发育成垂体中叶(参阅“垂体腺瘤手术”,“颅咽管瘤手术”)。Shanklin(1949)在100例正常尸检中发现22例于这两种组织间残存腔隙,其中13例形成小囊肿,储有囊液而无临床症状,将其称为Rathke裂。此后陆续有作者发现该裂形成的囊肿可逐渐增大,对周围结构造成压迫而产生临床症状,将其称为症状性Rathke裂囊肿。El-Mahdy(1998)报告28例,其中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占71.4%,假复层鳞状上皮占17%,混合上皮细胞占7%;囊内液体透明微黄者占21.4%,粘稠混浊或粘液状者占60.7%,其颜色由绿至棕褐色不一。此外,也有作者报告其内容类似上皮样囊肿。发生率:文献统计,在常规尸检中,其发生率为12%~13%。这些病人在死前多无临床症状,只有在其增大,压迫周围结构才产生临床症状,称为症状性Rathke裂囊肿。在20世纪80年代前,CT及MRI尚未普遍应用,诊断甚为困难,仅有个案报告。Yoshida(1997)统计以往文献仅报道34例。以后由于CT和MRI的应用,其发生率明显增加,Voelker(1991)文献统计为155例,El-Mahdy(1998)报告手术的垂体区病变400例中,28例为症状性Rathke囊肿,占7%。据该氏报告,这些囊肿一般位于蝶鞍内垂体前叶与中叶间,较大的囊肿可达鞍隔上垂体柄及漏斗周围,个别囊肿内含实质性瘤块,或与难染性垂体腺瘤或颅咽管瘤合并生长,有时向上可突入第三脑室。临床表现:症状性Rathke囊肿可见于各种年龄,但多发生于40~50岁之间。病程缓慢,平均3~4年,但亦可因发生垂体卒中而迅速发病。一

神经内镜_Shen Jing Nei Jing

神经内镜_Shen Jing Nei Jing 一概述 神经内镜是内镜神经外科手术中进行观看和操作的工具。早在1806年,PhilippBozzini就创造了内镜,并渐渐应用于临床多个专业。1918年,Dandy应用膀胱镜观看脑室,并将内镜命名为“神经内镜”。临床上常用的神经内镜包括硬性内镜和软镜,后者的进展经受了光导纤维内镜和电子软镜两个阶段。神经内镜手术已成为现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主要进展方向之一。 二分类 神经内镜通常分为硬性内镜和软性内镜两种类型。 硬性内镜:外径在2-8mm之间,焦距短,视野宽,具有良好的照明和图像质量;内可有多个通道,用于照明、冲洗吸引、工作等;物镜可有不同的视角,0°、30°、60°、70°、120°等。 软性内镜:头端直径约2-4mm,特别敏捷,术者通过掌握镜头方向,可在脑室或脑池内移动,进行观看和操作。 三适应证 1.脑积水 梗阻性脑积水、一些交通性脑积水、简单性脑积水等都可进行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疗效好,不需放置和更换分流管。对于儿童脑积水和分流术失败的脑积水,都有较好疗效。 2.颅内蛛网膜囊肿

外侧裂蛛网膜囊肿、枕大池囊肿、鞍上囊肿等,其中鞍上囊肿常被误诊为脑积水,进行分流术治疗,术后囊肿连续增大,病情加重。我们采纳颅骨钻孔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术,在内镜下打开囊肿脏层,术后囊肿渐渐缩小。多数蛛网膜囊肿都渐渐长大,压迫脑组织,甚至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一旦发觉,应认真评估,一旦有症状或影响脑组织发育,应尽早手术。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 通过颅骨钻孔在内镜下进行神经血管减压,术中可从不同角度观看神经和责任血管,将二者分别,从而达到充分彻底减压目的。 3.脑内血肿和脑室出血 一些脑内血肿,尤其高血压脑出血,可利用工作通道,在内镜下清除血肿。脑室出血也可采纳同样方法,或采纳脑室镜手术治疗。 4.颅内寄生虫病 脑室囊虫病常引起脑积水,可在内镜下摘除脑室内囊虫,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 颅底肿瘤和炎性病变 (1)垂体腺瘤垂体瘤为常见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垂体瘤都可采纳内镜下经鼻手术切除,比显微手术全切率高,创伤更小,患者术后苦痛小。 (2)斜坡脊索瘤颅底中线区发生的良性肿瘤,位于硬膜外,侵袭骨质,难以根治。开颅手术简单,创伤大,风险高。采纳经鼻内镜手术切除肿瘤,显露范围广,创伤小,疗效好。

神经内镜技术

神经内镜技术 神经内镜技术简介 神经内镜技术是科学技术带给神经外科医生旳一双“慧眼”,是"微创神经外科"理念旳突出代表,以"神经内镜技术"处理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创伤小、安全度高、恢复快和费用低等长处,手术是在内镜监视下进行操作,非常精细,创伤轻,疗效好。作为一种新旳诊治手段,它提高了人们对某些疾病旳认识,并变化了某些疾病旳治疗理念。 神经内镜(Neuroendoscope),又称脑室镜,是近10余年发展起来旳一种用于神经外科旳内窥镜。整套旳神经内镜设备包括摄像系统,光源系统,冲洗系统,多种专用神经内镜(包括硬镜和软镜)以及配套器械和设备。 神经内镜技术旳发展史 我国内镜神经外科工作起步较晚,最初在90年代中期才尝试开展,开展旳都市重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黑龙江和广州等地。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旳神经外科相继购置了神经内镜设备,从不一样角度开展了某些工作,神经内镜技术应用旳范围现已基本和国际接轨。目前

全国合计神经内镜手术上万例。治疗病种以脑肿瘤、脑积水、脑出血、颅内囊肿等为主,其中脑肿瘤占近50%,重要包括垂体瘤、表皮样囊肿、颅咽管瘤、脊索瘤、脑室内肿瘤。开展旳技术内容重要是颅底内镜、脑室脑池内镜,而脊髓脊柱内镜开展旳相对较少。近来无论是从手术例数,还是手术效果上均有明显旳提高。 学术上,1998年至2023年旳23年间,我国共刊登神经内镜有关旳中文论文581篇,英文论文17篇。年刊登文章旳数量逐年增长。文章旳内容以学术论文为主占63%,其他为解剖、综述、基础研究等。在近l0年中,全国性神经内镜技术多种培训班、研讨会平均每年均有1-2次,省或区域性旳有2-4次,培训内容包括了技能训练、理论讲课、现场手术演示等,充足发挥了近距离、互动式学术交流旳优势。强化国际间交流,增进了神经内镜技术发展旳先进性。近l0年间在神经内镜方面旳国际间交流不停扩大,据不完全记录,每年均有以学习班、学术会议等形式请来进行学术交流旳国际学者,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内诸多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有关学术会议,增进了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水平与国际接轨。 神经内镜技术旳分类

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给予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给予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 疗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给予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 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儿童鞍上蛛 网膜囊肿患儿18例。均采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术后随访12 个月,分析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本组患儿术中造瘘成功率为100.0%,导水管口张开;颅高压、双下肢肌力增高等症状均明显好转;1例主诉智力减退者, 随访12个月内转为正常;随访结束时入院复查头颅MRI,显示脑室水肿消失,且术后双侧脑室额角间距、第三脑室宽度、脑干“鸟嘴”到鞍结节距离明显小于就诊 时(P<0.05);随访第11个月时,1例患儿出现硬膜下积液,经对症处理后症状 消失。其余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采用神经内镜下脑室 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神经内镜;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 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发生率约为颅内蛛网膜囊肿的5.0%-12.5%[1]。 该病具有相对较为特殊的解剖部位,且极易合并阻塞性脑积水,大多需采用手术治疗。而且,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手术方式多样,包括开颅囊肿切除术、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等,各有利弊,效果不一。开颅囊肿切除术创伤大,且风险高,不能对导水管是否出现横膜 性闭塞等进行观察[2]。而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能克服这一弊端,创伤小,且效果 显著。本研究为深入探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的应用效果,调查分析了2014年6 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8例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患儿,共18例。患 儿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组患儿中,男10例,女8例;年龄7-21个月,平均(13.69±2.47)岁;所有患儿均存在脑积水症状。其中,颅高压10例,头围异常增大4例,双下肢肌张力 增高3例,智力减退1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气管插管全麻,仰卧位,三钉头架固定。将3cm直切口做于右侧冠状缝前1cm、中线旁2.5cm处。硬膜切开,皮质无血管区电灼处理。按照预定方向,将Karl-Storz脑室镜置入,探查室间孔。对无血管区或少血管区的囊肿壁进行电凝,囊壁皱缩后,与室间孔分离。对导水管上口进行探查并封闭。游离囊肿壁以内镜剪刀 剪开,创建造瘘口。囊肿腔内置入内镜,探查内部结构,并进行造瘘。完成造瘘后,可见瘘 口周围囊壁随脑脊液上下搏动。以37℃林格氏液冲洗,确保无出血后,将脑室镜退出。以明 胶海绵填塞脑组织通道,缝合创口,适当加压包扎,防止出现皮下积液。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本组患儿术中造瘘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影像学指标变化及 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造瘘结果及症状改善情况 本组18例患儿术中造瘘成功率为100.0%,导水管口张开。随访期间,10例颅高压患儿 症状消失,波动恢复;4例头围异常增大患儿未出现头颅再扩大现象。3例双下肢肌张力增 高患者术后7d内肌张力恢复,行为正常,阵挛现象消失。1例主诉智力减退者,随访12个 月内转为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