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完整word版)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 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 J06.903 )或急性支气管炎( ICD-10 编码: J20.904 )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 J44.101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 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

细胞计数 <10× 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

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2011 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

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 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

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 X 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 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 CT检查、 24 小时食管 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对症及支持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咳嗽频次减少、痰量少或无,症状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2.有原发慢性基础疾病并加重,需要积极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第一诊断: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TCD编码: BNF011、 ICD-10 编码:

J06.903 或 J20.904 或 J44.101 )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 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第 1天)(第 2~3 天)□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主□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要□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诊□完成首次病历记录和病程记录

疗□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工□进行实验室检查

作□密切观察,防止病情变化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及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

□内科急性咳嗽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卧床

□清淡饮食

□辨证服用中药汤剂、中成药

□辨证静滴中药注射剂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心电图

□胸部 X线

主要

□入院宣教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护理

□安排各项检查时间

工作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病情□无□有,原因:

1.

变异

2.

记录□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进行中医证候判断□预防并发症及诊治□完善入院检查

□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内科急性咳嗽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卧床

□清淡饮食

□辨证服用中药汤剂、中成药

□辨证静滴中药注射剂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护理常规

□安排各项检查时间

□完成护理记录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

年月日

(第 4~ 13 天)□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出院日期

主□完成病程记录

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及治疗方案诊□评估患者病情

疗□预防并发症

工□初步评估疗效、预后

作□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确定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长期医嘱:

□内科急性咳嗽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卧床

□清淡饮食

□辨证服用中药汤剂、中成药

□辨证静滴中药注射剂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检查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复查血常规

主要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工作

□出院准备及出院指导

病情□无□有,原因:

变异 1.

记录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年月日

(第 14 天,出院日)□向患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门诊随诊□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长期医嘱:

□停止所以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出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无□有,原因:

1.

2.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

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 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ICD-10 编码: I20.805 ),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995 年)。

(2)西医诊断:参照 2007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

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 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

心痛发作期:

寒凝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心痛缓解期:

气虚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痰阻血瘀证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

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肌红蛋白);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脉搏、心率;

(6)心电图;

(7)胸部 X 线片;

(8)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9)24 小时动态心电图。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 小时动态血压、甲状腺功能、 B 型尿钠肽( BNP)、超敏 CRP、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冠脉CTA、经颅多普勒超声、冠

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静息心肌核素显像+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腹部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痛发作期:①寒凝血瘀

证:活血散寒止痛。②气滞血瘀

证:理气活血止痛。(2)心痛缓

解期:

①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化瘀。

②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

③痰阻血瘀证:祛痰活血化瘀。

④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⑤热毒血瘀证:解毒活血化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4.穴位贴敷。

5.其他适宜疗法。

6.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心痛、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心绞痛分级属于Ⅰ级

或Ⅱ级者。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冠心病治疗及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

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出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患者及其家属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异议,导致该路径无法正常实施,退出本路径。

二、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TCD编码: BNX020、ICD-

10 编码: I20.805 ),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4 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第 1天)(第 2~3 天)□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上级医师查房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

主□中医证候诊断□完善中医四诊信息

要□危险性评估□完善中医证候诊断

诊□拟定初步中医诊疗方案□完善中医诊疗方案

疗□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完成病程记录

工□开展辅助检查□完善入院检查

作□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监护□进行健康宣教

□进行健康宣教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长期医嘱

□胸痹病护理常规□完善中医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或静□分级护理脉注射液

□病重或病危通知□完善内科基础治疗

□病情较重者可重症监护临时医嘱

□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完善入院检查

□口服中药汤剂□据病情选择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静点中药注射液

重□口服中成药□甲状腺功能□内科基础治疗(按照西医指南进行)□ B 型尿钠肽

临时医嘱□超敏 CRP

□必查项目:□血尿酸

□血常规 +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潜血□同型半胱氨酸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冠脉 CTA

□心肌损伤标志物□冠脉造影

□凝血检查□腹部超声

□动态血压□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心电图

□心电图

□胸部 X 线透视或胸部X 线片

□心脏超声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的项目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主要

□分级护理

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治疗过程工作

□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

□静脉抽血

病情□无□有,原因:

变异 1.

记录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规范护理方案

□根据病情和危险性,实行分级护理

□无□有,原因:

1.

2.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慢性稳定期

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 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 编码: I50.905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 2007 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9 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 - 心血管内科分册》和 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疾病分期

(1)慢性稳定期;

(2)急性加重期。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

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住院患者临床常见证候:

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

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慢性稳定期。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 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

3.NYHA功能分级Ⅲ级。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合并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检查;

(3)心电图;

(4)胸部 X线片;

(5)心脏彩超;

(6)B超(肝、胆、脾、胰、肾等);

(7)24小时动态心电图;

(8)6分钟步行试验。

注:根据临床治疗和疗效判定需要出院前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其他出现异常的指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肌钙蛋白、心肌酶学、甲状腺功能、 BNP(或 NT-ProBNP)、地高辛血药浓度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填精化气,益阴通阳。

2.辨证论治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中医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各专科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如:

(1)心衰综合康复疗法

(2)足浴疗法

4.基础治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参照

中华医学会 2007 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胸闷、气喘、心慌等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心功能好转一级以上。

3.心电图、 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好

转。(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二、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TCD: BNX030、ICD-10 :I50.905 )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慢性稳定期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 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

非药物治疗

主要护理工作

年月日

(入院第 1 天)

□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西医诊断(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等)

□中医诊断(病名和证型)

□完成住院病例和首次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中医诊疗方案

□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

□辅助检查项目

□中医治疗

长期医嘱临时医嘱

□心力衰竭常规护理必须检查医嘱:

□I 级护理□全血分析

□间断吸氧□电解质□心电图

□低盐饮食□尿常规□大便常规

□卧位或半卧位休息□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 D-二聚体□记 24 小时出入量□血糖□胸片

□心电监护□心脏彩超□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

□测血压、体重□ B 超(肝、胆、脾、胰、肾等)

□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6 分钟步行试验

□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益气养阴选择检查项目

类□温阳类□活血类)□血气分析□肌钙蛋白

□口服中成药□心肌酶学□风湿三项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 BNP或 NT-ProBNP

□地戈辛血药浓度

□甲状腺功能

□非药物治疗

□入院宣教

□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

□发放临床路径告知书

□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

□饮食指导

□运动指导

病情□无□有,原因:变异 1.

记录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月日(第 2-3天)

目标

完善检查,明确原发病及诱因并予纠正。

主□上级医师查房

要□完成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诊□确认检查结果并制定相应处理措施

疗□明确原发病及诱因予纠正

工□中医治疗

长期医嘱

□心力衰竭常规护理

□I 级护理

□间断吸氧

□低盐饮食

□卧位或半卧位休息

重□记 24 小时出入量□测血压、体重

□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益气养阴嘱

类□温阳类□活血类)

□口服中成药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

选用

□心电监护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非药物

□非药物治疗

治疗

□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

主要□根据医生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

护理□避免诱因

工作□饮食指导

□运动指导

□无□有,原因:

病情

1.

变异

2.

记录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年月日

(住院第4- 7 天)

初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根据病情调整方案

□中医治疗

长期医嘱

□心力衰竭常规护理

□ I 级或Ⅱ级护理

□间断吸氧

□低盐饮食

□卧位或半卧位休息

□记 24 小时出入量

□测血压、体重

□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益气养阴类□温阳类□活血类)

□口服中成药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指标和心电图、电解质等

□非药物治疗

□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

□疾病进展教育□治疗教育

□指导运动

□无□有,原因:

1.

2.

日期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住院第7- 14 天)(住院第 14- 20 天)(出院日,住院第 17-21 日内)

目标巩固治疗效果巩固治疗效果安排出院

□住院医师查房,上级医师□住院医师查房,上级医师□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出院定期查房定期查房□完成查房、出院记录及出主□书写病程记录□书写病程记录院诊断书

要□根据病情调整中医诊疗方□根据病情调整中医诊疗方□评估疗效

诊案案□出院后门诊复诊及药物指疗□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导

工□主管医师拟定随访计划作□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

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

治疗的方案。

长期医嘱长期医嘱长期医嘱

□心力衰竭常规护理□心力衰竭常规护理□停长期医嘱

□Ⅱ级护理□Ⅱ级护理临时医嘱

□间断吸氧□间断吸氧□出院带药

□低盐饮食□低盐饮食

□自动体位□自动体位

□记 24 小时出入量□记 24 小时出入量

重□测血压、体重□测血压、体重

点□中药汤剂辨证论治□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医□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口服中成药

嘱类□益气养阴类□温□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

阳类□活血类)临时医嘱

□口服中成药□复查异常指标和心电图、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心脏彩超、肝肾功能、电

临时医嘱解质、 6 分钟步行试验。

□复查异常指标和心电图

非药物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

治疗

□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出院宣教

录录□发放出院心衰健康教育手主要□疾病进展教育□疾病进展教育册

护理□治疗教育□治疗教育□药物指导

工作□指导运动□指导运动□指导患者门诊复诊

□帮助患者或家属办理离院

手续

病情

□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

1. 1. 原因: 1.

变异

2. 2. 2.

记录

□如延期出院,原因: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跟骨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TCD编码: 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D-10 编码: S9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骨折分类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

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诊断标准的新鲜骨折患者。

2.除外开放性骨折、跟距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跟骨正侧位、轴位X 线片;

(2)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必要时行CT或 MRI检查。

(八)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钢针撬拨经皮内固定及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3.外治法。

4.功能锻炼。

5.其它疗法。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骨折局部疼痛缓解,肿胀减轻。

2.进针点无感染征象。

3.X 线片检查显示 B?hler ’s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或达到功能复位。

4.无需要住院治疗的其他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并发其他部位损伤致使治疗时间或卧床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者,退出本路径。

2.合并糖尿病等其他内科疾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出现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TCD编

码:

BGG000、 ICD-10 编码:S92.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 天出院日期:年月日实际住院日:天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时间

(第 4~7 天)(第 8~ 14 天)(第 1~3 天)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上级医师查房□上级医师查房

□上级医师查房□中药内服□中药内服

□制定诊疗方案□中药外敷□中药外敷

□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上□观察进针点、患肢远端感觉□观察进针点、患肢远端感觉主

运动情况等并作出相应处运动情况等并作出相应处级医师查房等医疗文书

理理

□完成必要理化检查并评估

□调整固定□调整固定

病情

X 线片□跟骨侧位、轴位X 线片□跟骨侧位、轴位X 线片□跟骨侧位、轴位

□完成常规病程记录等医疗□完成常规病程记录、出院小□手法复位

文件结等医疗文件□撬拨复位固定

□夹板或石膏固定□出院指导

□中药内服

□中药外敷

长期医嘱:长期医嘱:长期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骨科护理常规□骨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分级护理□分级护理

□饮食□饮食□饮食

□患肢夹板或石膏固定□夹板或石膏屈膝跖屈位固□夹板或石膏屈膝跖屈位固

□中药内服定定

□中药外敷□患肢抬高□患肢抬高

临时医嘱:□中药内服□中药内服

X 线片□中药外敷□中药外敷

□跟骨侧位、轴位

临时医嘱: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

□复查血常规□换药

□凝血功能

□换药□跟骨侧位、轴位X 线片□肝功能、肾功能

□胸部 X 线片、心电图□跟骨侧位、轴位X 线片□对症处理

□根据病情:跟骨CT(平扫□对症处理□出院带药

或三维重建)或MRI □继续夹板或石膏屈膝跖屈□手法复位位固定

□麻醉下行跟骨骨折手法复□出院后门诊复查位钢针撬拨固定术

□对症处理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2个专业95个病种 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零一○年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 (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 (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 (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 (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 (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 (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 (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 (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 (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 (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 (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 (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 (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 中医临床路径 脑病科 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3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9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14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7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 (21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5 假性延髓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34

—— ——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 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一一年

实用文案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1)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7) 神志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85)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97)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1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79) 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93)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19)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47)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77)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89)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0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35)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41)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57) 推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69)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95)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17)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53)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61)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91) 老年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509)

实用文案 目录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 痫病(颞叶癫痫)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8) 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1)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6) 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1)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6)

实用文案

(完整word版)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 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 J06.903 )或急性支气管炎( ICD-10 编码: J20.904 )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 J44.101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 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 细胞计数 <10× 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 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2011 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 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 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 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 X 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 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 CT检查、 24 小时食管 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对症及支持治疗。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一直 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分析病情、确立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 及跟踪评估治疗效果,中医临床路径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个 性化的医疗服务。本文将介绍24个专业和104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 专业一:消化内科 1. 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主要采用草药治疗,同时结合饮食调理 和穴位按摩等辅助方法,调整胃肠功能。 2. 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清热解毒、护胃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配合针灸和推拿等物理治疗方法。 3. 胃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治疗,同时辅以针灸和中药外治 等方法,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专业二:呼吸内科 1. 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重视疏风散寒、润肺止咳的治疗原则, 通过草药治疗和中药蒸汽吸入等方法,缓解炎症症状。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临床路径结合草药调理、针 灸和推拿等方法,改善呼吸道通畅,提高患者的肺功能。 专业三:内分泌科

1. 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以调节气血、养阴生津为治疗原则,通过 草药治疗和针灸等方法,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低下症):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调理和针 灸治疗,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甲状腺功能。 专业四:外科 1. 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草药外治、针灸和推拿为主要治疗方法,促进骨骼愈合和缓解疼痛。 2. 慢性脊柱疾病:中医临床路径结合中药调理、针灸和理疗等方法,减轻脊柱疾病的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业五:泌尿科 1. 慢性肾炎: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草药调理、针灸和推拿为主要治 疗方法,调节肾脏功能,减轻肾炎症状。 2. 肾结石:中医临床路径通过草药治疗和推拿按摩等方法,帮助患 者排出结石,缓解尿路疼痛。 专业六:心血管科 1. 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调理和针灸治疗,通过舒肝解郁、活血化瘀,缓解心绞痛症状。 2. 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以草药治疗和针灸调理为主,通过调整气 血平衡,控制血压水平。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在许多病种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院中医科作为一支重要的医疗队伍,具备了治疗许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优势。本文将就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加以阐述。 一、肝胆疾病 1、临床路径 (1)初诊:为患者进行病史及身体状况详细询问,综合分析 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诊断:通过对患者的抽血检查、肝功能检测等检查,来 诊断肝胆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程度。 (3)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 中医方法来治疗疾病,并辅以西医药物。 (4)观察: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定期观察,如诊断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5)随访:对治疗完成的患者进行随访,倾听患者宣泄情绪,纠正生活习惯,做好肝胆疾病的预防工作。

2、诊疗方案 (1)肝炎:治疗方案根据实证、表里、振奋解毒规律,选用 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填精补气等治疗方法。 (2)脂肪肝:选用明目、解毒、加强新陈代谢和抗氧化的治 疗方案,辅之以适度的瘦身及运动,对脂肪肝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二、心血管疾病 1、临床路径 (1)初诊: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及病史详细询问,采集病例 信息。 (2)辅助检查:通过测量血压、心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等检查,综合分析病情。 (3)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选择中医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辅之以西医药物治疗。 (4)随访:治疗完成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指导患者注意饮 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运动与锻炼。 2、诊疗方案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 (2)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 1. 引言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 势和特点。在医院中,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疗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文将介绍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实施方案的流程和要点。 2. 实施方案的流程 2.1 确定优势病种 首先需要在医院内确定中医优势病种。这可以通过医院的 数据分析和临床经验总结得出。一般来说,中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肝病、肾病、风湿病等。确定优势病种是制定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基础。 2.2 制定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流程和 时间节点进行医疗活动的顺序和内容。制定中医优势病种的临

床路径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收集相关文献和临床指南,了解该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和经验 - 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确定中医在该疾病中的治疗方法和关键环节 -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临床路径的流程和时间节点 - 将临床路径与医院的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路径的电子化管理和跟踪 2.3 制定诊疗方案 诊疗方案是指在临床路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诊疗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分析 - 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理论 - 中药 的选方和用药原则 - 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 制定诊疗方案需要由中医专家组进行讨论和确定,并在临 床实践中不断优化和调整。 3. 实施方案的要点 3.1 多学科合作 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多 学科的合作。在制定临床路径时,需要由中医专家、西医专家、护理人员等多个学科的人员共同参与,确保路径的科学性和可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临床经验,制定的一种临床操作方法和治疗方案。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旨在统一诊疗标准,提高诊疗效果,减少误诊、漏诊和过度治疗的可能性,同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中医临床路径已经应用于多个专业,并覆盖了104个病种。这些病种涉及到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等多个领域。下面将介绍其中24个专业涉及的一些病种及其中医临床路径。 1. 内科专业: 1.1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1.2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 1.3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胆囊炎、慢性肝炎等; 1.4 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 外科专业: 2.1 外科创伤病:骨折、脱位、切割伤等; 2.2 外科感染病:蜂窝组织炎、脓肿等; 2.3 外科性肿瘤病: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 3. 妇产科专业: 3.1 妇科炎症病: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

3.2 妇科肿瘤病:卵巢癌、子宫肌瘤等; 3.3 孕产期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 4. 儿科专业: 4.1 儿科感染病: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水痘等; 4.2 儿科消化系统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等; 4.3 儿科呼吸系统病:肺炎、哮喘等。 5. 骨伤科专业: 5.1 骨科创伤病:骨折、半月板损伤等; 5.2 骨科综合病:骨质疏松、颈椎病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病种,还有一些其他的专业和病种也有相应的中医临床路径。例如眼科专业的青光眼、白内障等;耳鼻喉科专业的中耳炎、鼻窦炎等;皮肤科专业的湿疹、银屑病等。 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收集和整理相关病种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表现、相关检查指标等; 其次,通过专家组讨论,制定出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然后,将制定好的中医临床路径应用于具体患者身上,观察疗效并不断完善;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

202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动身点,进一步法律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供应平安、有效、便利、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其次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连续探究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阅历并供应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法律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一)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状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我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详细负责 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 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 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

医院试点工作开展状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我国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我国中医 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 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我国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详细试点工作,依据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2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状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详细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讨论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详细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

100个临床路径汇总病种

100个临床路径汇总病种 耳鼻喉科 呼吸内科 骨伤科 风湿科1肛裂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痔(混合痔,有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暴聋(突发性聋)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肺痨(耐多药肺结核)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9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0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1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12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3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1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15单纯胸腰椎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6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7胫腓骨干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8股骨颈骨折(无移位和轻度移位)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9痿证(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实施性临床路

径20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3孟氏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4锁骨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5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6骨痹(膝关节僵硬)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7骨痹(骨关节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8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29痛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30侗裕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病种 消化内科 感染科 外科 妇科 神经内科31胃脘痛(慢性胃炎)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32胃缓(胃下垂)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3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4胃疡(消化性溃疡A1期、A2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5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6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7肠结(不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为主))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8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9肝积病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1CD —10编码:161. 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治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临床常见证候: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 /T121 —2021〕.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四〕标准住院日为028大 4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0 30ml,丘脑出血015ml, 小脑出血&lOml或直径03cm ,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一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月中瘤性出血, 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工程 1.必需的检查工程 ⑴头颅CT; 〔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心电图: 〔6〕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7〕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加做颅外段〕. 2.可选择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眼底检查、头颅MRA、DSA 或CTA、C反响蛋白、颈动脉B超、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临床路径-29个常见病种

目录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ICD-10:K85.001/K85.101 /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 2.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 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内科治疗: (1)监护、禁食、胃肠减压;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 抑酸治疗、抑制胰腺分泌药物、胰酶抑制剂;无感染征象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 2.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5.001/K85.101/K85.201 /K85.301/K85.801/K85.802/K85.901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编码。 2.排除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合并胰腺脓肿、胰腺囊肿等)。 3.排除其他急腹症: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