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法释义

刑事诉讼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正1996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4号公布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职责分工】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海关法》第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5条

第四条【国家安全机关职权】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本条是关于国家安全机关职权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国家安全机关管辖的范围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即《国家安全法》第四条规定的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的五种犯罪行为。国家安全机关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凡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在侦查刑事案件中的职权和手段,如拘留、执行逮捕,进行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搜查、扣押与犯罪有关的物品、鉴定、勘验、检查等,国家安全机关在侦查中都同样享有。

执行本条规定,应注意国家安全机关与公安机关在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中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职权划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维护国家安全。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家安全机关行使公安机关的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的职权的决定》

第五条【法、检独立行使职权】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本条是关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只服从于法律。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参与和干涉刑事案件的审判和检察。其次,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主体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而不是法官和检察官个人。最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仍然要接受党的领导,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宪法》第126、131条

第六条【诉讼基本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宪法》第33条

第七条【三机关相互关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第八条【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本条是关于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的规定。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一项重要的职权。对于保障各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刑事诉讼,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维护国家法制的尊严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改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必须依照本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不得违背或超越法律规定,滥用法律监督职能。

《宪法》第129条

第九条【诉讼语言文字】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

《宪法》第134条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47条

第十条【两审终审】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

本条规定了两审终审制度。具体讲,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所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认为判决裁定有错误提出抗诉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上诉、抗诉案件应当进行审判,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和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在上诉期限内被告人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诉,就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被告人仍不服的,不能再上诉,只能提出申诉。人民检察院认为有错误的,也只能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注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的判决和裁定,这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法律地位所决定的。

第十一条【审判公开及辩护权】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宪法》第125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

第十二条【无罪推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本条规定了不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该原则对于充分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加强诉讼中的民主建设,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防止司法机关滥用职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本条规定,只有人民法院才有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在人民法院确定被告人有罪的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之前,只能将被指控实施犯罪的人称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控诉方要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没有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责任,但有说明自己无罪、罪轻的权利。

第十三条【陪审制】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本法实行人民陪审员陪审的制度。

第十四条【保障诉讼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

对于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

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五条【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本条是关于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根据本条规定,刑事案件只要存在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就不能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对于刑事诉讼开始前已经发现的,不应立案受理。在侦查阶段发现的,应当撤销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发现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在审判阶段发现的,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应当作出判决,宣告无罪;对于告诉才处理,被害人撤回告诉的,用准许撤诉的裁定结案;对具有其他情形的案件,一律裁定终止审理。

《刑事诉讼法》第142、170条

《刑法》第13、87、98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68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37、239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6、186、187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条

第十六条【外国人刑事责任的处理】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

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刑法》第11条

《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第14条

《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第14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20-32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13-324条

《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处理涉外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十七条【刑事司法协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相互请求刑事司法协助。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3、339-350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437-460条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25-326条

第二章管辖

第十八条【职能管辖】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刑事诉讼法》第3、4、170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4-23条

《关于军队和地方互涉案件几个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6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海关总署关于走私和犯罪侦查机关办理走私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范围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8-12条

第十九条【基层法院管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

第二十条【中级法院管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

(一)反革命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案件;

(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三)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本条是关于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刑事案件管辖的规定。刑事诉讼法将基层人民法院作为普通刑事案件的第一审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因此成为普通刑事案件的第二审法院。同时,它还要承担审判监督的任务。所以,划归中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不宜过多。本条规定仅限于三类:反革命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案件;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上述三类案件,都是性质比较严重,案情重大或者影响较大,处罚较重的刑事案件,审理这些案件,需要慎重,确保办案质量。因此,规定这些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第一审。另外,根据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还可以受理基层人民法院请求移送的第一审刑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7条

第二十一条【高级法院管辖】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第二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第二十三条【级别管辖变通】上级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下级人民法院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可以请求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审判。

本条是关于级别管辖变通的规定。根据本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属于自己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改变案件管辖。这种变通有两种情况:一是当上级人民法院发现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案情重大、复杂或者案件涉及面广、影响大,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更能有效地威慑犯罪、教育群众、提高审判质量和效果时,可以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二是下级人民法院对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由于案情重大、复杂、涉及案犯多、地区广,或者案件影响重大,认为审理有困难,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可以在案件审理期限届满15日前书面请求移送至上一级人民法院审判,由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同意。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15、16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

第二十四条【地域管辖】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本条是关于地域管辖的规定。地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一般情况下,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这里说的犯罪地,包括犯罪预备地、犯罪行为发生地、犯罪结果地。由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有利于及时收集证据,查明案情,有利于诉讼参与人就近参加诉讼,并便于群众参加旁听案件。但是,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例如被告人在居住地民愤大或者影响大,或者可能判处缓

刑,需要由居住地监督改造等特殊情况。其中所说的居住地,是指被告人的户

3

籍所在地和居所地。

《刑法》第6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25-338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5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3、6-14条

第二十五条【优先、移送管辖】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判。

本条是关于优先管辖和移送管辖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被告人在几个人民法院的辖区内实施犯罪的案件,因而就可能出现几个犯罪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复杂情况。为避免有管辖权的同级人民法院对案件互相争办或推诿,影响案件及时处理,或者造成审判工作重复,浪费财力、人力,本条规定,对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其中“必要的时候”,主要是指由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将对全面查清案件事实、正确处理案件、震慑犯罪分子和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更为有利时,由最初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理。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7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

第二十六条【指定管辖】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

本条是关于指定管辖的规定。《刑事诉讼法》虽然对于各级法院管辖的案件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实际执行中往往会因为对案件的性质和事实以及适用法律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对案件应由哪个法院管辖产生分歧,或者由于一些情况法律没有具体规定而造成管辖不明,以至出现相互推诿或者两个法院都要受理的问题。因此,本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在案件管辖不明的情况下,有权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该案件,或者经过慎重研究,确定应由哪个法院管辖后,指令已受理该案的法院将案件移送指定受理的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所谓管辖不明的案件主要就是指该案件的管辖在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或者对该案件应由谁管辖存在争议。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8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19、22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

第二十七条【专门管辖】专门人民法院案件的管辖另行规定。

本条是关于专门管辖的规定。专门人民法院,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和审理案件的特殊需要成立的审理特定的人员或者特定种类案件的人民法院。目前已建立的受理刑事案件的专门人民法院有军事法院和铁路运输法院。专门管辖,就是要确定各种专门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军事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主要是现役军人和军内在编职工违反军人职责罪的案件。铁路运输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主要是铁路运输系统公安机关负责侦破的刑事案件,如在火车上发生的案件、危害和破坏铁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犯罪等。

注意,现役军人和非军人共同犯罪的,分别由军事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管辖;涉及国家军事秘密的,全案由军事法院管辖。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0、22、23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20、21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旅客列车上发生的刑事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

第三章回避

第二十八条【回避事由和方式】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本条是关于回避事由和方式的规定。回避,是指法律规定的与案件当事人或者案件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及其他人员,为了避免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情况发生,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该制度有利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和接受案件处理结果,有利于保障诉讼公正和司法机关的权威。按本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遇到法律规定的四种情形时,应当自己向所在机关提出回避的申请。如果明知自己应当回避而不自行回避或者不知道、不认为自己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因而没有自行回避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被告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刑事诉讼法》第82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0-22、29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3、

4

27、31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

第二十九条【办案人员行为之禁止】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本条是关于办案人员行为之禁止的规定。司法人员代表国家进行刑事诉讼,应当严格依照法律公正无私地处理案件,特别是不能与一方当事人有不正当的关系。司法人员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请客送礼的,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就可能使案件得到不公正处理,甚至出现徇私枉法、出入人罪等严重违法现象,还会给司法机关的威信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诉讼法规定司法人员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或接受其请客送礼的,除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外,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注意,当事人因上述事由申请回避的,必须向决定机关提出确切的证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6条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规范法官和律师相互关系维护司法公正的若干规定》第6-8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3、27条

第三十条【回避的决定及效力】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

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本条规定了回避的决定程序及其效力。回避应该由法律规定的组织或人员依法进行审查,并且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根据本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应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案件公正处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也是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具体体现。

根据侦查活动的特点和办理刑事案件的需要,为了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和证据的灭失,法律规定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7-3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3-30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4-26、28-30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8条

第三十一条【其他人员的回避】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的规定也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

本条规定了其他人员的回避。书记员、翻译人员,是指在侦查、检察、审判工作中担任记录和翻译工作的人员。鉴定人,是指为了查明案件情况,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指派或者聘请进行鉴定工作的有专门知识的人。规定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也要依法实行回避制度,主要是考虑这三种工作也都关系到案件的正确处理,实行回避制度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防止在办案过程中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

另外,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的回避,应当根据其所处的诉讼阶段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2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1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2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8条

第一编第四章辩护与代理

第四章辩护与代理

第三十二条【自行辩护与委托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以外,还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托为辩护人:(一)律师;

(二)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

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

本条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的权利。自行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为自己辩护。委托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聘请法律允许的人,为自己提出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的意见,代为反驳指控。这对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条规定,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可以自己行使辩护权,也可以在律师、人民团体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5

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监护人、亲友中选择一到两人代自己进行辩护。

另外,法律禁止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担任辩护人。这主要是考虑聘请该类人辩护会影响判决、决定的严格执行。并且本人已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客观上难以充分行使辩护人的权利,为委托人进行辩护。

《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第9-12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16、317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3-35条、第320条

第三十三条【委托辩护人的时间】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诉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本条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的时间。根据第一款的规定,公诉案件在侦查机关对案件侦查终结,案件已移送至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自侦的案件在案件侦查终结,移送刑事检察部门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即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有义务保护、协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检察院自收到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诉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第11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15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2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15条

第三十四条【指定辩护】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本条规定了指定辩护的法定情形。指定辩护,是指遇有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时,有关司法机关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为其进行辩护,以维护其合法权益。本条规定了两种指定辩护的情况:一是任意指定辩护,即对于公诉人出庭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选择是否为其指定辩护人。该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于经济困难的人的法律援助。二是强制指定辩护,即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未成年人或者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必须为其指定辩护人。这里的“辩护人”仅指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

注意,指定辩护只存在于刑事诉讼的审判阶段,由人民法院指定。在审查起诉阶段没有指定辩护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6-39条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联合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死刑上诉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是否应为其指定辩护人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三)》

第三十五条【辩护人的责任】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六条【辩护人的权利】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检察院许可,也可以查阅、摘抄、复制上述材料,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

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可以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许可,也可以查阅、摘抄、复制上述材料,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本条是关于辩护人权利的规定。辩护人要充分履行职责,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对案件情况有所了解。根据本条规定,在审查起诉阶段,辩护人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在审判阶段,辩护人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必须注意,辩护律师与其他辩护人在行使上述权利时有一点明确的区别,就是辩护律师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即享有这些权利,而其他辩护人则要经过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的许可。

《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第22-32、43-48、66-75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19-322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

6

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3、1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0、41条

第三十七条【律师调查取证权】辩护律师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辩护律师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许可,并且经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

本条规定了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不能只凭阅卷和会见被告人掌握的情况进行一般性的辩护,而是应当去收集有利于被告人一方的证据,并根据掌握的证据去进行辩护,从而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个人同意,辩护律师可以向他们收集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罪重还是罪轻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在遭到拒绝时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收集调取证据,通知证人出庭作证。辩护律师向被害人、被害人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收集证据的,为了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利,防止被害人一方的证人迫于威胁或者受到引诱而作假的证词,法律规定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许可,并经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

《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第49-58、76-80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23、32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3-46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5条

第三十八条【辩护人的义务】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不得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律师法》第31、40条

第三十九条【被告人拒绝与变更辩护】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人可以拒绝辩护人继续为他辩护,也可以另行委托辩护人辩护。

本条是关于被告人拒绝辩护人辩护和更换辩护人的规定。辩护人是受被告人委托而承担辩护义务的,如果被告人认为辩护人的辩护对自己不利或者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当然有权终止这种委托。终止委托后,被告人可以选择自己辩护或另行委托其他辩护人进行辩护。

被告人坚持自己辩护,拒绝人民法院指定的辩护人为其辩护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并记录在案。但对于盲、聋、哑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未成年人、可能被判处死刑的人,有正当理由拒绝人民法院为其指定的辩护人的,被告人需另行委托辩护人,或者由人民法院为其另行指定辩护人。

《律师法》第32、39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8条

第四十条【诉讼代理】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

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诉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本条是对刑事诉讼代理的规定。刑事诉讼中的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刑事代理加强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有利于及时、准确地惩罚犯罪,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对于公诉案件和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当事人有权在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委托代理人。而自诉案件的当事人则可以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有义务在法定期限内通知被害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委托代理人的权利。

《律师法》第30-41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18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2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6条

第四十一条【诉讼代理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照本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第133-142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25、326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7-50条

第一编第五章证据

7

第五章证据

第四十二条【证据及种类】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

(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

(三)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五)鉴定结论;

(六)勘验、检查笔录;

(七)视听资料。

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本条对刑事诉讼证据及其种类作了规定。证据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进行立案、侦查、逮捕、起诉和审理,以及定罪量刑的依据,是司法人员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证据必须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推断或捏造的东西,既包括证明被告人有罪、罪重的事实,也包括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刑事责任的事实。法律规定的七种证据,只有在经当事人双方和公诉人、辩护人的质证,通过将该证据所提供的情况与其他证据相互验证,去伪存真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50、56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86-188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2、58-60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骨龄鉴定”能否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证据使用的批复》第四十三条【证据的收集】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本条是关于司法人员依法收集证据的规定。收集证据是司法机关通过侦查、审讯和调查工作,来发现和收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的诉讼活动。司法人员收集证据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特别是以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方式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收集证据必须要客观、全面,包括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件情况的人,有客观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人参与调查可能会透露案情,使未抓获的犯罪嫌疑人逃跑,或造成串供、毁灭、隐匿证据等情况和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外,一般可以吸收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协助调查。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51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3、61条

第四十四条【运用证据要求】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人民法院判决书,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故意隐瞒事实真象的,应当追究责任。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59条

第四十五条【向单位和个人收集证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证据,应当保密。

凡是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者毁灭证据的,无论属于何方,必须受法律追究。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52、53、57、58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86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4-56条

第四十六条【重调查、不轻信口供】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第四十七条【证言的审查判断】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8条

第四十八条【证人的资格与义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本条是关于证人资格与义务的规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同犯罪进行斗争,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所以本条将作证规定为是一种不得违反的义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应如实提供证言。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由于受自

8

身条件的限制,不能提供对查明案件事实有意义的证言。所以,法律规定他们不得作为证人。但是,判断一个人能否作为证人,不能仅看其在生理上、精神上是否有缺陷或者年幼。关键是要考察他们能不能分清是非,能不能正确表达。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5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7条

第四十九条【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本条规定了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要保障证人有客观、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履行作证的法定义务,如实地提供案件的真实情况,首先要保证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这既是惩治犯罪的需要,也是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重要体现。因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根据案件情况,对于证人及其近亲属可能因作证处于危险之中的,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凡是对证人及其近亲属实施威胁、侮辱、殴打、打击报复行为,依照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都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要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行为人予以治安拘留、罚款或者警告处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55条

第六章强制措施

第五十条【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概括性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30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2-36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0-62、132-133、140-143、309-31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3-65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五十一条【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条件与执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本条是关于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条件和执行的规定。取保候审,是以保证人或者保证金形式担保被取保候审人不被监禁,但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监视居住是限制被监视居住人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适用于六种情形: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育自己婴儿的妇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司法机关在法定期限届满不能办结的;人民检察院不批准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申请,公安机关认为需要继续侦查,并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持有有效出入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追究刑事责任,但又不需要逮捕的。

注意,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执行机关只能是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3、64、66、73、87-88、90-91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7、38、45-49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6、67、76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1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

第五十二条【取保候审申请人】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本条是对取保候审申请人的规定。申请取保候审是法律赋予已被拘留或者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权利。除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提出申请外,他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有权提出申请。申请的提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明确说明自己适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和理由,这样便于司法机关在考虑或者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时,根据其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判,作出决定。当然,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并不意味着申请一经提出,司法机关就必须同意其取保候审。是否同意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决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5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9、40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8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

9

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0条

第五十三条【取保候审方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7、68、74、76-77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41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9-72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1、22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8条

第五十四条【保证人的条件】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本案无牵连;

(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9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42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0条

第五十五条【保证人的义务】保证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本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

(二)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

被保证人有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保证人未及时报告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条是关于保证人义务以及不认真履行义务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为充分发挥取保候审的作用,防止保证人担保流于形式,法律明确了保证人的义务。首先是要监督被保证人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串供、毁灭、伪造证据。其次是在发现被保证人有违反规定的企图,可能发生违反规定的行为,或者已经发现被保证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的,应当毫不迟延地尽快地向执行机关汇报。如果保证人不认真履行保证义务,在被保证人有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时不及时报告,则要被处以罚款。罚款数额根据被保证人违法情况的严重程度、保证人的责任大小及其经济状况来确定。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70-73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43、51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3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6-18条

第五十六条【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四)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前款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应当退还保证金。

本条规定了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取保候审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免于被关押,赋予了其一定的行动自由。但是,为了防止其逃避刑事追究,方便执行机关和所在单位进行监督,法律又规定了被取保候审人必须遵守的义务,包括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串供、毁灭、伪造证据。

如果被取保候审人违反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首先没收保证金,然后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作以下处罚:(1)对于违法情节较轻,不需逮捕,允许再次取保候审的,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或者提出保证人;(2)对于违法情节比较严重,不允许取保候审的,应当采取监视居住或者予以逮捕。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78-85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2-5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4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3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24条

第五十七条【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0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

(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情节严重的,予以逮捕。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97-100、102、137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63-68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3、24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第14-17条第五十八条【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期限和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92、93、103、10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5-62、69-75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5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20、22-25条

第五十九条【逮捕的权限划分】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26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8条

第六十条【逮捕的条件】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

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15-117、132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53、54、86-90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7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海关总署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四

第六十一条【拘留的条件】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05、132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5条

第六十二条【异地拘留、逮捕】公安机关在异地执行拘留、逮捕的时候,应当通知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配合。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09、314、315条

第六十三条【扭送】对于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

(一)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通缉在案的;

(三)越狱逃跑的;

(四)正在被追捕的。

本条是关于公民扭送的规定。扭送,是指公民将有法定紧急情形下的现行犯强制送交司法机关处理的行为。它是法律赋予公民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权利和手段,有利于司法机关及时制止和查获犯罪分子,也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中专门机关

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为了使公民能够正确地行使扭送的权利,法律明确对四

种人可以立即扭送,即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通缉在案的,越狱逃跑的,正在被追捕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扭送的人,不论是否自己管辖的范围,都应当接受并立即讯问,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依照公、检、法的分工及管辖范围,将犯罪嫌疑人连同讯问笔录、罪证移送主管机关处理。

第六十四条【拘留程序、通知】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

拘留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06、108条

第六十五条【拘留期限】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对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充足的,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07、111-113条

第六十六条【提请逮捕】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必要的时候,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09、117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七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第32条

第六十七条【批捕权】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由检察长决定。重大案件应当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六十八条【审查批捕】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情况分别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对于批准逮捕的决定,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不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理由,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同时通知公安机关。

本条是关于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权的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没有决定逮捕的权利。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应经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报捕的案件,通过阅卷、集体讨论、检察长决定或者检察委员会讨论的方法,依法制作批准逮捕决定书或不批准逮捕决定书,送交公安机关执行。对于不批准逮捕的,应说明理由。如证据不足,需要补充侦查,则在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的同时,通知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公安机关执行逮捕后,应及时将执行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91-104、108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28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三、五至九《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9-14条第六十九条【提请批捕和批捕的时限】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本条是关于拘留时限和审查批捕的时限的规定。为了提高刑事诉讼效率,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提请批捕和审查批捕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限。公安机关对已被拘留的现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认为有逮捕必要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考虑到有些重大、复杂案件或者对案情争议较大的情况,法律允许公安机关将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的时限再延长一日至四日。另外,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案件因涉及地区广、调查取证量多,取证难度大,为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对这几种特殊嫌疑分子的提请批捕时间可以延长至拘留后的三十日内。

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接到决定后,无论同意与否,应当立即将在押的人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通知检察院。这既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检察机关进行监督。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09、110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99条

第七十条【不批捕的异议】公安机关对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决定,认为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但是必须将被拘留的人立即释放。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立即复核,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20、121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04-107条

第七十一条【逮捕的程序、通知】公安机关逮捕人的时候,必须出示逮捕证。

逮捕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

本条规定了执行逮捕的程序。逮捕作为剥夺人身自由的严厉的强制措施,在执行时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公安机关执行逮捕,由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发《逮捕证》,由执行人向被逮捕人出示。逮捕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公安机关应当把逮捕原因和羁押处所,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被逮捕人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有碍侦查,主要是指被逮捕的属于犯罪集团案犯,或者与犯罪集团有牵扯,其他案犯尚未被捉拿归案,被逮捕消息传出去,可能引起其他同案犯逃跑、自杀、毁灭或者伪造证据;被逮捕人的家属或单位的人与其犯罪有牵连,通知后可能转移、隐匿、销毁罪证等。无法通知,主要指被逮捕人家属或所在单位的地址不明,或者其家属或所在单位在边远地区,二十四小时以内难以通知到,以及被逮捕人无家属、所在单位的。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22、123、125、126、141、142、144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15条

第七十二条【逮捕后的处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各自决定逮捕的人,公安机关对于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须在逮捕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2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16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9条

第七十三条【不当强制措施的变更或撤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34、136、138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04-106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9、80-83条

第七十四条【逾期羁押的变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规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45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1条

第七十五条【超期强制措施的处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本条规定了对超期强制措施的处理。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超期被羁押的问题,为更好地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法律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委托的人有要求司法机关变更强制措施的权利。根据本条规定,对于公检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都有权要求解除。司法机关经审查确认超期的,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应当予以释放。如果需要继续查证、审理,可以变逮捕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对于取保候审超过十二个月或者监视居住超过六个月的,应当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传唤超过十二小时的,也应立即停止。

《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第60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96条

第七十六条【侦查监督】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发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公安机关应当将纠正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80-390条

第一编第七章附带民事诉讼

第七章附带民事诉讼

第七十七条【附带民诉的提起】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

本条是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在依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所进行的诉讼活动。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必须是在刑事诉讼的进行过程中,前提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直接造成了被害人的物质损失,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一般来说,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应是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或者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但是,如果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而损失单位没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为保护公共财产和社会利益,人民检察院可以代为提出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84-95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1-5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4-6、8-9条

第七十八条【附带民诉的审理】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6-102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第1条

第一编第八章期间、送达

第八章期间、送达

第七十九条【期间及其计算】期间以时、日、月计算。

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算在期间以内。

法定期间不包括路途上的时间。上诉状或者其他文件在期满前已经交邮的,不算过期。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3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9条第八十条【期间的耽误与恢复】当事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而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五日以内,可以申请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以前完成的诉讼活动。

前款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本条是关于期间的耽误和顺延的规定。诉讼期间的耽误,是指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完成应当完成的诉讼行为。当事人耽误诉讼期间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是由于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就会丧失实施该诉讼行为的权利。如果是由于客观上遇到了特殊情况,致使期间限耽误的,则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期间顺延。我国法律规定的期间顺延的情况有两种:一是遇到了当事人不能抗拒的原因,如地震、水灾、交通断绝等;二是当事人有其他正当理由,如住院动手术等。这时,当事人可以在障碍消除五日内申请继续进行应在期满前完成的诉讼活动。对当事人的申请,法院经审查认为确有正当理由的,以裁定形式准许顺延。法定期间的顺延,只能是补足实际耽误的期间。

第八十一条【送达】送达传票、通知书和其他诉讼文件应当交给收件人本人;如果本人不在,可以交给他的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的负责人员代收。

收件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名、盖章的时候,送达人可以邀请他的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把文件留在他的住处,在送达证上记明拒绝的事由、送达的日期,由送达人签名,即认为已经送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4-108条

第九章其他规定

第八十二条【有关用语的解释】本法下列用语的含意是:

(一)“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二)“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

(四)“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五)“诉讼代理人”是指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

(六)“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第二编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

第一章立案

第八十三条【立案侦查机关】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第八十四条【立案材料来源】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63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55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20-126条

第八十五条【报案、控告、举报的形式及要求】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

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告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57、158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23条

第八十六条【立案条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本条是关于立案条件规定。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发现的,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根据事实和法律,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和或者审判的诉讼活动。根据本条规定,立案的条件是,有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前者指已有的材料能够说明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包括预备犯罪、正在实施犯罪、犯罪未遂、即遂或中止。后者指该犯罪事实不属于法定的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情节。

对于被害人向司法机关提出控告,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由于是否立案与被害人的权益有重大关系,法律规定,不予立案时要将不立案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59-163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27-129、133-135条

第八十七条【立案监督】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本条是关于立案监督的规定。立案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独立诉讼阶段,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不仅损害法制的尊严和权威,而且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不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当然有责任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进行监督。根据本条规定,人民检察院通过办案、调查研究及公民、组织报案、控告、举报等途径,发现公安机关该立案而不立案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该立案而不立案,向检察院提出的,检察机关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如果认为该理由不成立,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则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立即立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贯彻刑诉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26-27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71-379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九-十三

第八十八条【自诉案件的起诉和受理】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6条

第二章侦查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八十九条【侦查工作的基本要求】公安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依法先行拘留,对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逮捕。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70-172条

第九十条【预审】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案件,应当进行预审,对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予以核实。

第二节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九十一条【讯问主体】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负责进行。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本条是关于讯问犯罪嫌疑人权限和讯问人员人数的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

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和其他情况,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对犯

罪嫌疑人进行审讯。它是直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的重要侦查措施。根据本条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只能由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进行,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讯问。为了侦查人员互相监督,防止刑讯逼供、诱供等非法讯问行为,同时防止犯罪嫌疑人诬告侦查人员有人身侮辱、刑讯逼供等行为,法律规定讯问时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注意,讯问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分别进行,单独讯问,以防止同案犯串供或者相互影响供述。必要时,可以互相对质。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70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36条

第九十二条【讯问地点、期间】对于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本条是关于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的规定。根据本条规定,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可以在侦查机关进行。但为了方便群众,方便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侦查人员也可以将未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传唤到他所在的市、县内的其他指定地点或者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传唤、拘传时间过长,或者以传唤、拘传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是对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的侵犯。因此,法律明确规定每次传唤、拘传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

拘传具有强制性,直接涉及公民的人身权利,不能随意使用。对犯罪嫌疑人采用拘传,必须具有犯罪嫌疑人经传唤而拒不接受的情况。到犯罪嫌疑人住处进行讯问的,不得采用拘传的手段。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73-175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37、138条

第九十三条【讯问程序】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

本条是关于讯问程序的规定。根据本条规定,侦查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首先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既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也要听他作无罪的辩解,以防止主观片面,先入为主。然后根据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情况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于侦查人员提出的问题应当如实回答,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既不能隐瞒,也不能无中生有,或者避重就轻。为了使侦查人员集中精力查明案情,以及维护犯罪嫌疑人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侦查人员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案件事实有直接关系,能够影响定罪量刑。否则,犯罪嫌疑人有权拒绝回答。但是,有关犯罪嫌疑人的其他犯罪行为或有关其他同伙的犯罪行为,犯罪嫌疑人不得借口与本案无关而拒绝回答。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78-181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39、140条

第九十四条【讯问聋哑人的要求】讯问聋、哑的犯罪嫌疑人,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并且将这种情况记明笔录。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2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41条

第九十五条【讯问笔录】讯问笔录应当交犯罪嫌疑人核对,对于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他宣读。如果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犯罪嫌疑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改正。犯罪嫌疑人承认笔录没有错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侦查人员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犯罪嫌疑人请求自行书写供述的,应当准许。必要的时候,侦查人员也可以要犯罪嫌疑人亲笔书写供词。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3-185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42-144条

第九十六条【聘请律师的时间及律师的权利】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受委托的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案件情况。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可以派员在场。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

本条是关于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的规定。为了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确保侦查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法赋予了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的权利。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和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被聘请的律师还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侦查人员在讯问中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律师。

为了保守国家秘密,凡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要求聘请律师,律师要求会见犯罪嫌疑人的,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涉及国家秘密,是指案情或案件性质与国家秘密有关。侦查人员不得以保密为借口,任意剥夺犯罪嫌疑人和律师的权利。

《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第31-39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5-49、333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45-156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12、24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联合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依法执业的规定》

第三节询问证人

第九十七条【询问证人的地点、方式】侦查人员询问证人,可以到证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进行,但是必须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知证人到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提供证言。

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

本条规定了询问证人的地点和方式。侦查人员询问证人时,应当按照方便证人,有利于查明犯罪事实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询问地点。到证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进行的,必须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以防止滥用侦查权,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如果出现案情涉及国家秘密,证人的所在单位或其家庭成员及住处周围的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证人在侦查阶段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作证行为等情况,也可以通知证人到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提供证言。为了防止证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串通,保证证人证言真实可靠和保守案情秘密,询问证人应当分别进行,单独询问。询问某一个证人时,不得有其他证人在场。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8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58、159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7条

第九十八条【询问证人的程序】询问证人,应当告知他应当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

询问不满十八岁的证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9、190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60、161条

第九十九条【询问证人笔录】本法第九十五条的规定,也适用于询问证人。

第一百条【询问被害人的法律适用】询问被害人,适用本节各条规定。

第四节勘验、检查

第一百零一条【勘验、检查的范围】侦查人员对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应当进行勘验或者检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勘验、检查。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93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65条

第一百零二条【现场勘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犯罪现场,并且立即通知公安机关派员勘验。

第一百零三条【执证勘验、检查】侦查人员执行勘验、检查,必须持有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9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66条

第一百零四条【尸体解剖】对于死因不明的尸体,公安机关有权决定解剖,并且通知死者家属到场。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99、200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68条

第一百零五条【人身检查】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可以对人身进行检查。

犯罪嫌疑人如果拒绝检查,侦查人员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强制检查。

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或者医师进行。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98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69条

第一百零六条【勘验、检查笔录】勘验、检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97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70条

第一百零七条【复检、复查】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对公安机关的勘验、检查,认为需要复验、复查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复验、复查,并且可以派检察人员参加。

第一百零八条【侦查实验】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局长批准,可以进行侦查实验。

侦查实验,禁止一切足以造成危险、侮辱人格或者有伤风化的行为。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02-20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71-173条

第五节搜查

第一百零九条【搜查的对象】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

第一百一十条【协助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义务按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要求,交出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74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第12条

第一百一十一条【搜查证】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

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有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本条是关于搜查时出示法律凭证的规定。搜查证是侦查人员依法进行搜查时的法律凭证,出示搜查证是为了证明执行搜查人员的身份和履行搜查职责,防止非法搜查,保证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和住宅不受侵犯。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单位或个人出示搜查证,这是搜查的一般原则。但是,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如遇紧急情况,不立即搜查,可能给社会造成危害或者使获取证据失去时机,影响或妨碍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时,侦查人员可以不用搜查证进行搜查。

本条中的“紧急情况”,主要是指被执行逮捕、拘留的人身藏凶器或引爆装置、剧毒物品或者在其住处放置爆炸物品等,可能发生自杀、凶杀及其他危害他人或公共安全的情况,或者有毁弃、转移罪证等反侦查迹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06、207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78、179条

第一百一十二条【搜查要求】在搜查的时候,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

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

本条是关于搜查时应当有见证人在场和搜查妇女身体的特殊规定。规定搜查时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及见证人在场,有利于证实搜查情况,增强搜查所取得的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也有利于侦查人员严格依法进行搜查,便于群众监督。同时可以防止一些被搜查人诬告搜查人员违法搜查,从而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

搜查妇女的身体时,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见证人也必须是女性,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在场。这样规定是对妇女的特殊保护,防止在侦查时出现人身侮辱等违法行为。

第一百一十三条【搜查笔录】搜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侦查人员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在逃或者拒绝签名、盖章,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本条是关于搜查笔录的规定。搜查是侦查中获得证据、查获犯罪人的重要手段,搜查的情况直接关系证据的取得是否合法,证据材料是否真实可靠,捕获犯罪嫌疑人的方案是否可行以及下一步侦查方案如何确定等问题。所以,法律规定必须将搜查情况写成笔录,以便存查和分析案情。为保证搜查笔录的真实性、准确性,侦查人员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应当签名或盖章。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在逃或者拒绝签名、盖章,应当在笔录上注明,以证明搜查时的情况和向法庭表明为何没有被搜查人或其家属的签名盖章。

第六节扣押物证、书证

第一百一十四条【扣押物证书证的范围】在勘验、搜查中发现的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物品和文件,应当扣押;与案件无关的物品、文件,不得扣押。

对于扣押的物品、文件,要妥善保管或者封存,不得使用或者损毁。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10-212条

《人民检察院扣押、冻结款物管理规定》第2-8、11、1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89条

第一百一十五条【扣押清单】对于扣押的物品和文件,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清单一式二份,由侦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一份交给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备查。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13、21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90、191条

第一百一十六条【扣押邮件电报】侦查人员认为需要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的时候,经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即可通知邮电机关将有关的邮件、电报检交扣押。

不需要继续扣押的时候,应即通知邮电机关。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15、216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92条

第一百一十七条【查询、冻结存款、汇款】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

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已被冻结的,不得重复冻结。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24-232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94-198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9条

《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查询、冻结、扣划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银行存款的通知》

第一百一十八条【对扣押物的处理】对于扣押的物品、文件、邮件、电报或者冻结的存款、汇款,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以内解除扣押、冻结,退还原主或者原邮电机关。

本条是关于对扣押物的处理的规定。扣押物品、文件、邮件、电报,冻结存款、汇款的目的是为了查明犯罪、证实犯罪,及时、准确地惩罚犯罪,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惩罚犯罪的同时,又要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侦查人员对扣押的物品、文件、邮件、电报或者冻结的存款、汇款,应当及时进行认真审查,经审查后,认定该扣押物或冻结款项并非违法所得,也不具有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

罪轻、罪重的作用,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与犯罪行为无任何牵连的,应当在三日以内退回原主或者邮电机关;对冻结的存款、汇款,应当在三日以内解冻,不得以任何借口留置或者拖延退还、解冻时间。

《人民检察院扣押、冻结款物管理规定》第24-30条

第七节鉴定

第一百一十九条【鉴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33-236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99、200条

第一百二十条【鉴定的程序】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签名。

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

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本条是关于鉴定结论的形成、鉴定人的责任以及对有争议的人身伤害或精神病如何鉴定的规定。进行鉴定是为了获取证据,查明案件情况。因此,鉴定人员应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办案人员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鉴别、判断后提出意见,形成鉴定结论。鉴定结论是刑事诉讼证据之一,经审查核实后,即可做为定案依据。形成的鉴定结论应当由鉴定人签名,以确定相应的责任。鉴定人故意做虚假鉴定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在实践中,鉴定存在问题最多而且最不易判断的就是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和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因此,为确保鉴定结论的权威性,法律规定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37-240、24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01-204、207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8条

第一百二十一条【鉴定结论的告知及异议】侦查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本条规定了鉴定结论的告知及异议。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直接关系到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法律规定,侦查机关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核实,认为可以作为证据的,应将该鉴定结论书面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使其有机会申请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维护自身权利。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害人提出的申请,侦查机关应当重新进行审查,认为原鉴定结论正确的,驳回申请人的申请,并说明理由;如果出现原鉴定结论确有疑点、遗漏、因果关系不明显,或者鉴定结论确有错误、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等情况,应当进行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并将结论及时告知申请人。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41、242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05、206条

第一百二十二条【精神病鉴定的期间】对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45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3条

第八节通缉

第一百二十三条【通缉】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机关可以发布通缉令,采取有效措施,追捕归案。

各级公安机关在自己管辖的地区以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超出自己管辖的地区,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机关发布。

本条是关于通缉的对象、条件及通缉令发布的机关、范围的规定。通缉是公安机关通令缉拿依法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措施。通缉的对象必须是依法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不构成犯罪,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不需要逮捕的人,不可通缉。公安机关是通缉令的发布机关,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通缉令。各级公安机关在自己的辖区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超出自己管辖的地区,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机关发布。

通缉令一般应当写明被通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及衣着、语音、体貌等特征和所犯罪名等,并且附照片,加盖发布机关的公章。缉捕归案后,发布通缉令的机关应当通知撤销通缉令。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52-260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16-220条

第九节侦查终结

第一百二十四条【一般侦查羁押期限】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本条是对一般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规定侦查羁押期限,主要是考虑到犯罪嫌疑人被羁押后限制了人身自由,直接关系到公民的人身权利,必须慎重对待,严

格控制,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按本条规定,侦查羁押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两

个月,从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的第二日起到侦查终结时止。但是,有些案件,如集团犯罪涉及的犯罪情况复杂,在二个月内难以完成侦查任务,法律规定可以经上级检察院批准,将羁押期限延长一个月。

注意,对被羁押的被告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能办结而改用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期限不计入羁押期限;对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时间,不计入侦查羁押期限。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21、224-226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0、31条

第一百二十五条【特殊侦查羁押期限】因为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延期审理。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27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0条

第一百二十六条【重大复杂案件的侦查羁押期限】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28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22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0、31条

第一百二十七条【重刑案件的侦查羁押期限】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二个月。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29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23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0、31、33条第一百二十八条【侦查羁押期限的重新计算】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但是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取证。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也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本条规定了侦查羁押期限的重新计算和犯罪嫌疑人姓名、住址、身份不明时羁押期限的计算。有些案件,侦查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羁押后可能发现其新的犯罪,侦查工作又要开始一个新的过程。若按原有的羁押期限办案,时间往往不够用。因此,法律规定,侦查人员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起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所谓“另有重要罪行”,主要是与过去发现的罪行不同种的犯罪,也包括同种的重大的将影响定罪量刑的犯罪。

对于犯罪嫌疑人谎报或者不报姓名、住址,而侦查机关难以查证,对其身份无法确定的案件,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但为了防止一些侦查机关因犯罪嫌疑人身份不明而将案件长期搁置,法律要求侦查机关不得因此停止对案件的调查。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28-231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2条

第一百二十九条【侦查终结的条件和手续】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34-236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4条

第一百三十条【撤销案件】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

本条是关于在侦查过程中撤销案件的规定。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及时终止侦查,撤销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侦查过程中,是指在侦查阶段的整个过程,而非单指侦查终结,即何时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就应何时按本条的规定去做。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是指经侦查查明的事实不是犯罪的事实,或者虽有犯罪事实,不是该人所为的,或者属于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对于此类案件释放被逮捕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以体现公、检、法三机关在执法中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原则。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68条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四章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四章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二百八十四条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强制医疗的适用范围的规定。 【本条释义】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本 条规定。 根据本条规定,强制医疗的适用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这里的“暴力行为”是指以人身、财产等为侵害目标,采取暴力手段,对被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健康及公共安全的行为如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是指危害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足以使多人死伤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人身安全”有广义狭义之说,广义的人身安全一般包括人的生命、健康、自由、住宅、人格、名誉等安全,狭义的人身安全,一般仅指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这里所说的“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一般是指

杀人、伤害、强奸、绑架等严重侵害公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为。 二是行为人必须属于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这里的“法定程序鉴定”,是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对精神病人的鉴定应当由符合条件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鉴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意见,并且签名。“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根据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是指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属于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对于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或者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不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三是行为人必须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对于实施了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属于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必须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才能对其进行强制医疗。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暴力行为,但不再具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如已经严重残疾等,丧失了继续危害社会的能力,则不需要再对其进行强制医疗。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而不能放任不管。 行为人必须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可以予以强制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 第八章 期间、送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 第八章期间、送达 第八章期间、送达 第一百零三条期间以时、日、月计算。 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算在期间以内。 法定期间不包括路途上的时间。上诉状或者其他文件在期满前已经交邮的,不算过期。 期间的最后一日为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满日期,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在押期间,应当至期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期间及其计算的规定。 【本条释义】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本条作了修改,增加了第四款。 本条分为四款。第一款是关于期间的计算单位的规定。根据本款的规定,期间以时、日、月计算。刑事诉讼法根据情况和需要,在规定具体的期间时,分别是以时、日、月为计算单位的。如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第九十一条分别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逮捕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被逮捕

人的家属。第八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 月等。 第二款是关于以时或者日为单位的期间,具体从何时、何日开始起算的规定。根据本款规定,“开始的时和日不算在期间以内”,是指期间应从诉讼行为开始后的第二个小时或者第二日起计算。如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嫌疑人,应当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家属,假如逮捕的时间是上午九时三十分,则起算二十四小时期限的时间点应当是上午十时,即“逮捕后二十四小时” 是指从当日上午十时起,至次日上午十时止,公安机关应当在次日上午十时前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关于以日为单位的期间的起算,与此类似,应当从诉讼行为开始之日的第二日起计算。 第三款是关于路途时间不计入法定期间的规定。“路途上的时间”,是指司法机关邮寄送达诉讼文书及当事人向司法机关邮寄诉讼文书在路途上所占用的时间。法律作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当事人距离司法机关有远有近,邮寄诉讼文书在路途上所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如果不扣除路途上的时间,那么距离司法机关较远的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就难以保障,有的当事人可能还没有接到司法机关送达的诉讼文书,期间就已经届满了。因此,法律规定法定期间不包括路途上的时间,就是为了便于当事人充分地行使诉讼权利。此外,为了保证被告人等诉讼参与人的上诉权和其他诉讼权利,本款还特意明确规定“上诉状或者其他文件在期满前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三章 提起公诉(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 第三章提起公诉 第三章提起公诉 第一百六十七条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规定。 【本条释义】 提起公诉是对犯罪进行起诉的重要环节,也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阶段,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通过审查起诉活动,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依法提起公诉,同时,对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以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体现了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或者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终 结认为应当起诉的案件,经全面审查,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处以刑罚的,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刑事诉讼活动。对于公诉案件,由人民检察院决定是否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这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职权,是人民检察院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根据本条的规定,只有人民检察院有审查决定提起公诉的权力。本条中“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经侦查终结后认为应当提起公诉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凡是公诉案件,非经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任何单位都无权将案件

交付人民法院审判。“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移送的公诉案件进行审查核实,作出起诉决定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或者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终结、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这种审查包括对案卷材料的审查和对据以定罪证据的审查。二是根据全面审查的结果,作出起诉的决定。 第一百六十八条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 (一)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 (二)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三)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有无附带民事诉讼; (五)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审查起诉的内容的规定。 【本条释义】 人民检察院审查移送起诉的案件,重点应当围绕案件的事实、证据以及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发挥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以保证准确、及时打击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追究。本条对人民检察院的审查案件应当查明的具体内容作了规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整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的全文内容、主旨和释义,以加深对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八条内容如下: 原审人民法院对于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 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 判。对于重新审判后的判决,依照本法第二百 一十六条、第二百一十七条、第二百一十八条 的规定可以上诉、抗诉。 主旨 本条是关于原审人民法院审判发回重新审判案件的程序的规定。释义 本条所规定的“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包括两种案件:一是指本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认为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二是指本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的,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 根据本条规定,原审人民法院对于上述两类案件,无论原来第一审是适用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都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对于因为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的公诉案件,原审人民法院不能将案件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但根据本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的规定,对于个别证据不清楚,有疑问的,合议庭可以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检察人员认为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根据本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的规定提出建议的,原审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延期审理。经过合议庭调查核实或者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后仍然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根据本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三章 回 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 第三章回避 第三章回避 第二十八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应当回避的情形的规定。 【本条释义】 这里规定的“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应当不再参加审判、检察、侦查或者其他诉讼活动的制度。本条规定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是指参加本案的审判、检察、侦查工作的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助理检察员,公安机关的负责人、侦查人员(包括刑侦人员和预审人员等)。“自行

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知道自己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的,应当自己向所在机关提出回避的申请。“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明知自己应当回避而不自行回避或者不知道、不认为自己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因而没有自行回避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被告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申请回避”是法律赋予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办案人员在办理案件中首先要向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告 知这一项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的权利。 本条共规定了四种应当回避的情形: 1.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这种情形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是本案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被告人或者是他们的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或者他们的近亲属虽不是本案当事人,但本案的处理涉及他们的重大利益。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是指在本案中担任过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人,既不能同时,也不能在以后的办案阶段再担任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避免出现不公正办案的情况。

刑诉法223条规定内容释义

刑诉法223条规定内容释义 第二百二十三条错案、申诉的处理监狱和其他执行机关在刑罚执行中,如果认为判决有错误或者罪犯提出申诉,应当转请人民检察院或者原判人民法院处理。 在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刑事诉讼时都是实行三审 终审制,我国由于国情特殊,刑事讼诉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按照常理来说,二审应当和一审一样,实行开庭审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二审开庭审理的刑事案件是非常少的。对于这些少的案件中,哪些应该需要二审法院开庭审理呢?我们来看下刑诉法223条规定。 根据刑诉法223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于下列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 (一)、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第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上诉案件; (二、)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上诉案件; (三)、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 (四)、其他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决定不开庭审理的,应当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第二审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上诉、抗

诉案件,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者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进行 原《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 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看,抗诉案件,二审必须开庭审理。上诉案件,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不开庭审理是例外。但实践中,二审开庭审理的刑事案件是很少的。 法院不开庭的理由很简单: 1、法官工作量太大。 2、法律规定可以不开庭审理。 律师对这种局面意见很大,二审不开庭,怎么判断事实是否清楚?二审不开庭新的证据证明质证? 田文昌、陈瑞华主编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律师建议稿与论证》建议将此条改为:“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但被告人、辩护人、公诉人一致同意不开庭审理的除外。” 2013年实行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没有完全接受律师的意见,只做出了部分修改。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第一百八十七条改为第二百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第一章 审判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 第一章审判组织 第一百七十八条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但是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至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同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 人民法院审判上诉和抗诉案件,由审判员三人至五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应当是单数。 合议庭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审判长。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案件的时候,自己担任审判长。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审判组织及合议庭人员构成的规定。 【本条释义】 本条分为六款。第一款是对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的组织形式的规定。其中“人民陪审员”是指符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规定的条件并依程序任命为人民陪审员的人员。

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当具备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年满二十三周岁、品行良好、公道正派、身体健康等条件,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执业律师等人员,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此外,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被开除公职的人也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合议庭”是指根据合议制原则组成的审判具体案件的组织,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合议庭的任务是通过法庭审判活动,核实证据,查明案情,进行评议,根据已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法律规定,作出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犯何罪、适用何刑罚的判决。根据本款规定,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的审判组织主要是合议庭,合议庭由法律规定的三人组成。根据本法第二百一十条的规定,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可以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也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第二款是对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的组织形式及其组成人员的规定。根据本款规定,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既可以由审判员三人至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也可以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至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第三款是对人民陪审员在法院执行职务时的权利的规定。根据本款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时,享有与审判员同等的权利,如查阅案卷、审查证据、讯问被告人、提出定罪量刑意见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规定,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案件,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独立行使表决权。人民陪审员同合议庭其他组成人员意见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条例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条例释义 1. 引言引言 本文档旨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条例》(以下 简称《条例》)中的部分条款进行释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适用刑 事诉讼法。 2. 证据规定的释义证据规定的释义 根据《条例》第二十二条,对于证据的界定,可以按照以下解 释进行理解: - 证据的范围: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真实性、证明被告人与犯罪行为之间关系的任何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 - 证据的合法性:指证据的来源合法、获取过程合法,并符合 法定条件的证据。 - 证据的证明力:指证据能够确定案件事实的能力,公证、鉴定、勘验等方式的证据具有较高的证明力。

3. 刑事案件受理的释义刑事案件受理的释义 根据《条例》第十六条,对于刑事案件受理的释义,可以按照 以下解释进行理解: - 案件受理的范围: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嫌疑人的起诉进行审查,决定是否予以受理的过程。 - 案件受理的条件:指被告人有明确身份、有刑事责任能力, 同时案件符合起诉条件和管辖条件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才能受理该 案件。 - 案件受理的程序:指刑事案件受理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当依 法核实案件事实、收集证据、听取辩护意见等一系列程序的步骤。 4. 案件审查阶段的释义案件审查阶段的释义 根据《条例》第二十四条,对于案件审查阶段的释义,可以按 照以下解释进行理解:

- 案件审查的目的:指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进行审查,核实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以确定案件是否需要进一步审理的目标。 - 案件审查的范围:指审查阶段内,人民法院应当查明案件的基本情况、收集证据、听取被告人和辩护人的意见等。 - 案件审查的期限:指案件审查阶段的时间限制,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和具体情况而定。 5. 结案和裁判的释义结案和裁判的释义 根据《条例》第七十三条,对于结案和裁判的释义,可以按照以下解释进行理解: - 结案的意义:指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后的终结性处理,对被告人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裁定。 - 裁判的效力:指裁判文书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和执行力,必须加以遵守和执行。 - 裁判的公正性:指裁判过程中,法官应当公正、独立地行使裁判权,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判和公正判决。 6. 总结总结

刑事诉讼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正1996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4号公布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职责分工】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海关法》第4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5条 第四条【国家安全机关职权】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本条是关于国家安全机关职权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国家安全机关管辖的范围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即《国家安全法》第四条规定的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的五种犯罪行为。国家安全机关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凡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在侦查刑事案件中的职权和手段,如拘留、执行逮捕,进行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搜查、扣押与犯罪有关的物品、鉴定、勘验、检查等,国家安全机关在侦查中都同样享有。 执行本条规定,应注意国家安全机关与公安机关在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中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职权划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维护国家安全。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家安全机关行使公安机关的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的职权的决定》 第五条【法、检独立行使职权】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本条是关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只服从于法律。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参与和干涉刑事案件的审判和检察。其次,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主体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而不是法官和检察官个人。最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仍然要接受党的领导,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宪法》第126、131条 第六条【诉讼基本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宪法》第33条 第七条【三机关相互关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第八条【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本条是关于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的规定。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一项重要的职权。对于保障各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刑事诉讼,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维护国家法制的尊严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改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必须依照本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不得违背或超越法律规定,滥用法律监督职能。 《宪法》第129条 第九条【诉讼语言文字】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 《宪法》第134条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47条 第十条【两审终审】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 本条规定了两审终审制度。具体讲,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所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认为判决

刑诉法第九十三条对国家工作人员的释义是怎样的?

The correct answer to the word crisis is danger and opportunity, but most people only see danger, and few see opportunities, so not many people have successfully made big money.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 刑诉法第九十三条对国家工作人员的释义 是怎样的? 刑法解释第九十三条第九十三条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对于刑事案件进行诉讼审理的基础法律,其中包含了很多条款,针对不同的刑事犯罪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刑事诉讼法在审理刑事犯罪,保障受害人权益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刑诉法第九十三条释义是怎样的?下面就让为大家整理一下相关的知识,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刑法解释第九十三条【国家工作人员定义】

第九十三条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二、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定义的释义 本条规定的“国家机关”,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事机关。国家机关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设立的,依法承担一定的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责和权力的组织。一般而言,国家机关的性质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加以特别注意。比如目前有些机关在编制上属于事业编制而不是行政编制。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虽然其编制属于国有事业单位,但实际上行使了国家机关的职责,依照法律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管,并具有行政处罚权。有的国家机关内部既包括一部分行政编制,又含有一部分事业编制,而且各地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地方的房地产管理局、技术监督局、工商所等整建制的属于事业编制。有的地方的原国家商检部门改为商检公司等等。对于这些组织是否属于国家机关,实践中存在不同认识。国家机关的设立和对国家机关中工作人员的编制管理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因此只要是依法设立的行使一定国家管理职权的组织就是国家机关,至于组织人事部门在编制上对其是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