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作为一种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的语言,其翻译就成为语言翻译中的难点。通过这几节课对于材料上的学习,我对于诗歌翻译,主要是对于材料中《A Psalm of Life》三篇译文比较后的一些感受。

1.翻译诗歌需要了解背景知识

做翻译时,不能拿来就译,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翻译任何体裁的文章往往都要放在一个背景里去看整篇文章,才可以去了解整篇文章的内涵,也才可以恰当的去翻译。要弄清楚作者的风格、文字特点、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的身世,出身哪一个国家、其写作的社会背景等一系列问题。翻译诗歌也是这样,我们要去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才能翻译出诗歌的深层含义。材料中的《A Psalm of Life》的作者郎费罗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翻译中语言的应用一定要符合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

2.标题的翻译

标题对于整篇文章至关重要,标题的翻译也就更需要细心琢磨,标题的翻译也不可以凭空翻译,一定要在仔细品读整篇诗歌过后再翻译,选择最好的、最适合整篇文章的标题。而同时,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借助标题有时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好像《A Psalm of Life》的翻译,三位译者分别译成了“生命的礼赞”、“生之颂”、“人生颂”。“psalm”的意思就是圣诗、颂歌,但问题是对于“life”的翻译,是译为人生还是生命。单从,这三个标题的翻译,我偏向于“人生颂”,因为从三个标题来看,“人生颂”最简练,也最符合中文的表达,但是其实三个标题表达意思都是一样的。

3.诗歌翻译中的韵律感

诗歌与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的不同就在于诗歌的韵律感。

3.1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 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 The Tyger

3. 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

4. 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Touch her not / ?scornfully,

?Think of her / ?mournfully.

- Thomas Hood

5. 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 ?hush thee / my ?babie / thy ?sire was / a knight.

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3.2 诗的押韵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

1. 尾韵: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

1)联韵:aabb型。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

2)交叉韵:abab型。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Alfred Tennyson(1809-1892): Crossing the Bar

3)同韵:有的诗押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

如下例就共用/i:p/为韵脚。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Robert Frost (1874-196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 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下例中运用/f/、/b/与/s/头韵生动写出了船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T.S. Coleridge: Rime of the Acient Mariner

3.内韵(同元音):指词与词之间原因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

下面一节诗中/i/及/iη/重复照应,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Spring, the sweet spring,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a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omas Nashe(1567-1601):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翻译诗歌,怎样去翻出韵律感也成为了一个难点,而通过材料中的三种翻译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押韵的不同的翻译选择。英语原文一三、二四押韵,三位译者只有黄一宁跟原文保持了一致,黄新渠只押了二四韵,一三却没押上,黄果炘做到了整体押韵,但是他按照中文诗歌的习惯呀一二韵和三四韵。如果单从押韵上,保留原文韵律色彩的,一定是黄一宁做的最好,但是黄果炘的翻译可能也是更符合中国人的诗歌韵律习惯,更有“中国味”一些。在我看来,这也是不同译者的不同选择。是选择更贴近英语原文,还是“中国化”一点,也许要由译作的受众群,目的决定。而材料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音律上的不足,例如:“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的翻译,黄新渠译成“但这是肉体,灵魂并未死亡”将句子拉长。考虑到了段落的整齐性,而且增译出深层次的东西,而且也可以押韵,黄果炘译为“这话所指的并不是灵魂”这句就会太像说话,同样黄一宁的“那不是说灵魂,指的是肉体”也诗味味不浓。再像对于“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黄新渠译为“使得我们比今天走得更远更长”,考虑到了音节但少掉了韵味,“黄果炘译成“发现我们比今天走得远”其实应该是“走得更远”但是为了凑音。去掉了,但却使得文章读起来别扭了,而黄一宁的译文“看我们都比今天站得更高”,采用了视觉转换,意思大致相等,我觉得处理的很好。

4.诗歌翻译中1+1=N

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任意一种体裁的翻译,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在译文的处理上,不可避免的都要有所创造,但是我们可以适度创造,有时译者也可能过于偏离原文。材料中,三位译者分别也有不同的创造。

(1)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这句,黄新渠大胆的加注对于原文的理解,译为: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把2个life翻译分别译成了生命、生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1+1=2或者3的翻译。黄果炘这句译成:人生多真切,他绝非虚度。“绝非虚度”并非是原文,而是采用了反说的方法,也非常恰当。同理,黄一宁的“人生是实在的,人生不是虚无”也很好。

(2)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这句,黄一宁翻译成,别只顾贪欢,别一味哀怨,就相当于1+1=4,他的创作发挥就有点过了。

在翻译中我们要控制好这种1+1的程度。

5.不同译者倾向选择不同的词

而通过分析材料中三篇译文,几经对比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译者有意避开之前译者所用词汇的情况,在之前的散文翻译中这种现象也有,在我看来,翻译的过程应该是挑选最恰当的词汇,而不是一再回避。虽然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也许以后我们在对于这些诗歌在进行重译的时候,可以总结之前译文,选出不同译者译出的精华与亮点,整合成一个最接近完美的译文。

以上这些是近来对于诗歌翻译的感受,作为新手,仍需要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李云启老师《翻译名著赏析》课堂材料

[2] 《英文诗歌赏析方法》普特英语网

[3]《我严重的英文诗歌特色》百度文库

[4]诗歌定义百度百科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笔译一班

邓冰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作为一种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的语言,其翻译就成为语言翻译中的难点。通过这几节课对于材料上的学习,我对于诗歌翻译,主要是对于材料中《A Psalm of Life》三篇译文比较后的一些感受。 1.翻译诗歌需要了解背景知识 做翻译时,不能拿来就译,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翻译任何体裁的文章往往都要放在一个背景里去看整篇文章,才可以去了解整篇文章的内涵,也才可以恰当的去翻译。要弄清楚作者的风格、文字特点、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的身世,出身哪一个国家、其写作的社会背景等一系列问题。翻译诗歌也是这样,我们要去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才能翻译出诗歌的深层含义。材料中的《A Psalm of Life》的作者郎费罗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翻译中语言的应用一定要符合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 2.标题的翻译 标题对于整篇文章至关重要,标题的翻译也就更需要细心琢磨,标题的翻译也不可以凭空翻译,一定要在仔细品读整篇诗歌过后再翻译,选择最好的、最适合整篇文章的标题。而同时,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借助标题有时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好像《A Psalm of Life》的翻译,三位译者分别译成了“生命的礼赞”、“生之颂”、“人生颂”。“psalm”的意思就是圣诗、颂歌,但问题是对于“life”的翻译,是译为人生还是生命。单从,这三个标题的翻译,我偏向于“人生颂”,因为从三个标题来看,“人生颂”最简练,也最符合中文的表达,但是其实三个标题表达意思都是一样的。 3.诗歌翻译中的韵律感 诗歌与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的不同就在于诗歌的韵律感。 3.1诗的格律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

摘要:英汉诗歌在措辞、意境及修辞上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色,有同有异。其中,音韵在体现诗歌的音乐美上起到极大的作用,它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研究英汉诗歌音韵的异同点,可以有助于提高对英汉语言和其诗歌特点的掌握,并进一步促进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的一致。 关键词:英汉诗歌音韵比较诗歌翻译 英汉语言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音韵”在汉语中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汉语诗歌通常会运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等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在英语诗歌中,音韵的表现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和尾韵、全韵和半韵、雄韵和雌韵以及抑扬格的变化等。本文选取了极具中国诗歌音韵特色的《诗经?蒹葭》篇,从其不同英译本对原诗的音韵处理角度入手,比较汉英诗歌文本的音韵特色,以期为促进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汉语双声和英语头韵 “双声”指的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例如:“玲珑”“辗转”“淋漓”等,这样的词语也叫双声辞(词)。双声辞(词)的构成有两大标准,即两个字的辅音字母(声母)必须相同,且语义上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和使用,如“踌躇”中的“踌”和“躇”各自都不包含“踌躇”义。汉语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白居易的诗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其中“寥落”和“流离”都是双声辞(词),且在上下句中均处于同一位置,对仗工整。双声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音韵美,读起来别有韵味。 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与汉语中的“双声”颇有类似之处,但也略有区别。“头韵”是英国诗歌韵律的开始,是基础格律,最古老的英国诗歌通常都是用头韵写成的,中世纪时格外兴盛。如果两个音节中第一个辅音是相同的,那么两个音节便构成了头韵;在重读音节中以元音开始的都构成头韵,但是辅音群“st-,sp-,sc-”等被看成是不同的音,相互不构成头韵(陆晓燕,2010)。英语诗歌中头韵随处可见,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古舟子咏》中写到: 在《蒹葭》一诗中,整篇唯一一处双声词便是“蒹葭”二字。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或芦苇。在翻译过程中大多数版本均将其译为“the reed”或“reeds”,只有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用了“reeds and rushes”。从音韵上看,前者的译法中“蒹葭”二字的双声特点已完全在语言的转化过程中省略,只有理雅各的翻译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音韵特点。这也反映出汉字这种组合发声的特点极难用英语的头韵法译出,往往是一个英文单词就可表达,而英语中头韵总是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才能构成。 二、汉语韵脚与英语尾韵 诗歌创作中,常常在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更加和谐优美,这种手法被称为押韵,也叫压韵或叶韵。这些使用了同韵字的地方,称为韵脚。韵脚的使用让诗歌在朗诵时更加铿锵有力、和谐优美或气势磅礴,这在古代诗歌中尤为常见。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每一句的末尾一词都押的是“an”这一韵母,且一韵到底。汉语其他诗歌中也常有偶句押韵,或第一、二、四句押韵等情况。 英语虽然只有26个字母和48个音标,但因为英语单词有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其单词的押韵方式也因此而丰富多样。严格意义上说,英语中的“押韵”其实指的是“全韵”,也就是押不同辅音后面出现的元音或元音和辅音的组合,而末尾只押辅音的方式称为“半韵”,这在汉诗中是没有的,因为汉诗不用声母押韵,如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一诗开头写到: 其中“quietness”和“express”押“s-”的半韵,而“time”和“rhyme”虽然单词字

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英语范文.doc

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英语- 【摘要】英汉诗歌翻译应注意异域文化的传达,从各个角度,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将不同的文化意境营造体现出来,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英汉诗歌;翻译;文化意境;传达 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尤其如此。因为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风貌。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一、英汉诗歌有着不同文化意境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应对原作心领神会,译者与神思契合,力求浑然一体,否则,译者只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译文必然貌合神离,韵味全无。因此,绝不可把译诗看作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过程,必须深入深层结构,发掘原诗的真实意境,并使之以原有的神韵再现于译文中。 1.诗歌的意境首先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例

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南浦”被赋予了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westwind”、“castle”、“shepherd”、“lamb”等词语,所给予我们的意象也与英美人的本意不同。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中的“westwind”代表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才被赋予如此的意义和意境。 2.在诗的整体韵味上,一般来讲,英美人作诗是对思维内容及其过程的逻辑展现,推崇清晰、确定和单纯;而中国诗歌,如冯友兰先生曾提到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强调了我国诗歌的含蓄无垠。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清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这说明了诗歌意境犹如欣赏山水,清淡、质朴、刚柔相济而又神韵悠长,诗意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也有了可解与不可解之会。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之间没有任何关连词,直接拼在一起,画面感极强。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读者可凭它们之间的联系去想象和补充。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意象,而汉字的组合往往能取得一副动感画(motion pecture)的艺术效果。 与汉诗现比,英诗的意象表达更加率直清晰,意象间的语法关系逻辑性更强。虚词一般不能省略。请看拜伦的一首诗。 Adieu adieu! My native shore Fades o’er the waters blue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汉语言文学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 斯笑彩 摘要:英汉诗歌在措辞、意境及修辞上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色,有同有异。其中,音韵在体现诗歌的音乐美上起到极大的作用,它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研究英汉诗歌音韵的异同点,可以有助于提高对英汉语言和其诗歌特点的掌握,并进一步促进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的一致。 关键词:英汉诗歌音韵比较诗歌翻译 英汉语言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音韵”在汉语中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汉语诗歌通常会运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等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在英语诗歌中,音韵的表现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和尾韵、全韵和半韵、雄韵和雌韵以及抑扬格的变化等。本文选取了极具中国诗歌音韵特色的《诗经·蒹葭》篇,从其不同英译本对原诗的音韵处理角度入手,比较汉英诗歌文本的音韵特色,以期为促进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汉语双声和英语头韵 “双声”指的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例如:“玲珑”“辗转”“淋漓”等,这样的词语也叫双声辞(词)。双声辞(词)的构成有两大标准,即两个字的辅音字母(声母)必须相同,且语义上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和使用,如“踌躇”中的“踌”和“躇”各自都不包含“踌躇”义。汉语诗

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白居易的诗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其中“寥落”和“流离”都是双声辞(词),且在上下句中均处于同一位置,对仗工整。双声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音韵美,读起来别有韵味。 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与汉语中的“双声”颇有类似之处,但也略有区别。“头韵”是英国诗歌韵律的开始,是基础格律,最古老的英国诗歌通常都是用头韵写成的,中世纪时格外兴盛。如果两个音节中第一个辅音是相同的,那么两个音节便构成了头韵;在重读音节中以元音开始的都构成头韵,但是辅音群“st-,sp-,sc-”等被看成是不同的音,相互不构成头韵(陆晓燕,2010)。英语诗歌中头韵随处可见,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古舟子咏》中写到: (1)Thefairbreeze blew,thewhitefoamflew,the furrow followed free;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惠风吹拂,白浪飞溅,船儿轻快地破浪向前;我们是这里的第一批来客,闯进这一片沉寂的海面)。 此处的“breeze blew”“foam flow”“furrow followed free”和“silent sea”都很好地运用了“b-,f-,s-”的头韵,生动地描写出船儿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在《蒹葭》一诗中,整篇唯一一处双声词便是“蒹葭”二字。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或芦苇。在翻译过程中大多数版本均将其译为“the reed”或“reeds”,只有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用了“reeds and rushes”。从音韵上看,前者的译法中“蒹葭”二字的双声特点已完全在语言的转化过程中省略,只有理雅各的翻译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音韵特点。这也反映出汉字这种组合发声的特点极难用英语的头韵法译出,往往是一个英文单词就可表达,而英语中头韵总是要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中的美女对比 这里仅就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一诗说说英诗与中国古诗的一点区别。只谈一点,就是英诗与汉诗中美女的对比,不及其余。英语里面有个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的概念,说的是“体魄健全和精神健全”的关系,“灵与肉”的矛盾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础命题。但西方文化讲究平等,英诗(乃至整个文学)里面的女人也多被赋予独立人格。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古诗里面的女人多半都是男性的附属,思念、哀叹、被选择,被恩宠,被抛弃,鲜有独立选择权。这当然是当时的制度造成的,跟农耕文明的家长制有直接关系,但归根结底也是生产力不发达造成的。农耕社会中是家长(或族长)一个人独霸大权,然后一层一层排下来,等级森严,最没有背景、最没有财势、最没有力气的那个人压在最底下,永无出头之日(当时的科举制度在此暂且不谈)。西方文明呢,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说得好听是“海洋文化”,实则无非海盗文化:大家都是刀头子舔血拼出来的,老子怕谁?公平合理还则罢了,不讲理还想压服我?没门!我定然跟你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大不了头掉了碗大一个疤。进入现代文明后,动辄械斗、杀人也不像样子,便坐下来,平等地谈判,谓之民主。“民主”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身份、平等权利和平等话语权。妇女也一样。即如She Walks in Beauty这首诗,认真读一读就会感到,里面的女郎美则美矣,却也凛然不可侵犯,令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仅仅从纤弱、柔媚、娇羞等角度来描写,这一点同中国古诗有很大区别。当然,你要是想追也可,那就要看你的手段了。叶芝有首诗《当你老了》,说的不也是有个美人他“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叶芝睡不着,便写了那首诗去劝人家后悔。大文豪莎士比亚也一样。他被美女拒绝后便走回家里,作诗,作很多诗,说些奉承话,倾诉衷肠,试图打动人家。大约可以说,中国诗歌里面怨妇多,而英诗里面“怨男”多。这也是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西方妇女拥有独立人格,男子可以追,追不上就只好自怨自艾,痛哭流涕。而过去的中国女子呢,是有钱有势之人的附庸,供人选择。要是丈夫不回家,才女便作首诗,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没本事自己写诗的呢,便只好等着男诗人什么时候替她们写首诗了。 宋玉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英汉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 英汉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韩丽陆梅 摘要诗歌翻译历来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英语和汉语诗歌的互译更是如此。这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语系,其诗歌表现规律存在很大差异。英语和汉语迥异的语言规律和中西文化差异,决定了灵活处理策略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是在另一个新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摘要:作为文学的最高表达形式—诗歌,历来是文人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因此对于诗歌的翻译,对翻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渊冲的三原则理论给诗歌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思维,对于诗歌的翻译实践活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对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三原则进行探析,希望我们继续继承优秀的诗歌翻译传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诗歌文化传向世界。 Abstract: As the highest expression form of literature, poetry has always been the best way to express emotions for writers, so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also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 Xu Yuanchong''s three principles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and idea for poetry translation, and have a great guiding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Xu Yuanchong''s three principles for the poetry translation, in hope of continuing to inherit the fine traditions of poetry translation and spreading the Chinese nation''s fine poetry culture to the world. 关键词:许渊冲;诗歌翻译三原则;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Key words: Xu Yuanchong;three principles for poetry translation;to promote and inherit na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19-02 0 引言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惟一专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为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又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原则——“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翻译理论特色,为中国优秀诗歌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当代的诗歌翻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的60年活动中,不断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总结,不断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许渊冲在1984年出版的《翻译的艺术》和2003年出版的《文学与翻译》中明确的阐释了自己的诗歌翻译的主张和原则,从而奠定了自己诗歌翻译独树一帜的基础。 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 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它融合了绘画美、音乐美、意象美,是

诗词翻译赏析

代赠 唐代: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般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相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思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如李白的“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即停止、罢休之意。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 “玉梯”,楼梯、阶梯的美称。“横绝”,即横度。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原来,主人公渴望见到心上人,情不自禁地要上楼眺望;突然想到他不能前来,于是停下了脚步。唉,不望也罢,免得再添一段新愁。就在这迟疑进退间,天上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将她的无限思念与失望投射在孤寂的身影中。“月如钩”,一作“月中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春风"反衬了"愁"。愁人眼里无春色,抬头望月,新月如钩。低头近观,只见芭蕉树的蕉心还未舒展,丁香树上尽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各自含愁不解。这既是主人公眼前实景的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芭蕉未展、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这两句诗移情入景,借景写情,设喻精巧,融比兴象征为一体。 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不仅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见可感、具体形象,更使得这种比况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不展的芭蕉与固结的丁香,不仅是主人公愁绪的触发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又成为其愁思的载体和象征。 这两句意境优美,音情摇曳,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两地徘徊表现得兴味悠长,多少情思尽在其中。清人陆鸣皋说:“妙在‘同’,又妙在‘各自’,他人累言不能尽者,此以一语蔽之。”赞叹的就是这两句诗的含韵不尽。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谭亚洁081105301 08英语3班 摘要:翻译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大部分诗歌是以内敛、含蓄、意味深远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更是如此。这就使诗歌翻译比起一般的小说、应用文翻译显得更为艰难与妥帖。本文通过选读关于英汉诗歌可译性方面的文献篇,对中外诗歌翻译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行性 正文: 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它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播。所以对译者来说这种“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活动”(实用翻译教程p1)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及技巧性。而诗歌翻译则对译者提出了更多更严苛的要求。 一、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其中诗歌是厚重历史的传播者与奠基人,而中国古典诗歌最有趣和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含蓄美与韵律感。《辞海》对诗歌的定义是:“诗歌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正是因为严格的格律限制以及悠长的深远意味导致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尚且不能完全理解与领略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对于要用另一种语言来解读它们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这其中还不包括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韵味缺失和各种翻译技巧导致的译者的再加工。 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来说:字数精炼,平仄严格,押韵且一般是押尾韵,要求对仗。就这几点的要求对于中英诗歌译者来说就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更不用提什么“赋比兴”了。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许渊冲的译文: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afloat,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只是描述一位老人在雪中钓鱼,但是联系当时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他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著在独钓的渔翁身上,使之成为孤高自得的精神化身。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全诗都是写景,浑成一气,景中寓情,且“雪”在片尾点出尤觉奇峭。其实诗人是在钓雪而非钓鱼。其实许渊冲老师在翻译这首诗时已经处理地相当好了,他在每句诗的末尾用了押韵,采取了对应的词和词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我在阅读原文和译文

简论英汉诗句翻译

简论英汉诗句翻译 【摘要】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中分别探讨英汉翻译遇到的错译、误译等问题的形成原因的以及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差异;直译;意译;语言运用 DISCUSS ENGLISH---CHINESE poet TRANSLATION S ummar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mistranslation is often encountered, and so on mistranslation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specific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explore, as well as on the specific impact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Key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terality; free translation;language exertion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的运用对中英双语的运用,还是在和外国友人的交流与交往的过程中,英汉翻译都是我们对外汉语学习中需要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掌握了英汉翻译方法,才能在英语运用中做到得心应手。但是,我觉得英汉互译这门学问是易学难精的,如果没有熟练掌握这门技巧,不仅会辞不达意,令读者难以理解,甚至会贻笑大方。那么,英汉翻译中究竟存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和难点呢?请大家一同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一齐与笔者探讨。 1.一、语音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原文及其英文翻译。 静夜思 [ 唐 ]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现代诗歌翻译中英对照版

我们都会去往世界的尽头 带上一点成绩和大段的辜负写下生命的意义 无论经历多少苦难,艰辛,只换回一丝甘甜 无论过程有多少屈折、困顿,回望终究是一马平川在最重要的时刻,每个人都需要看清方向 在方向的罗盘上,你往往看不清自己 那会是一座山,还是一道川,还是我徒劳的脚步或许,我已顾不上 我和这个世界的对话,不需要听众 我从未满足,亦从未向往高处 我从未自由,亦从未痛苦 有一种力量让我一直向前 有一双目光照亮彷徨 我不再扮演我的名字,我不再需要有人记得 未来,只有我一个人 我一个人,才能看到未来 我,才是自己 我是从未存在的存在,却是世界的中心 精确你人生

We all go to the end of the world. Bring a little achievement and a large regrets to write down the meaning of life. No matter how much hardships we have suffered, and only a little sweet fruits we get. No matter how many difficulties the process has, it is ultimately a matter of remembrance. At the most important moment, everyone needs to drive his or her direc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life , people often do not see themselves clearly. Will it be a mountain or a river, even my step in vain. Maybe I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care. My dialogue with this world needn’t an audience. I have never met and never hoped for heights. I have never been free and never pained. But there is a strength that keeps me moving. There is a pair of eyes shining. I was not just a name, I don’t need someone to remember any more. For the future, only me I was the only one who can hold the future.

古诗词翻译欣赏

1. 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3.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 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 4. 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 ties. 5.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I will not waver and carry out my duties, and will remain true to my conviction. 6. 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Officials should serve as loyal as they can conscientiously when they are in office and engage in modest self-reflection when their terms end. 7.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There are people who will appreciate what I have done but there are also people who will criticize me, ultimately, history will have the final say. 8.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In line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I will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serve my country even at the cost of my own life, regardless of fortune or misfortune to myself. 9. 骨肉之亲,析而不殊。 Brothers, though geographically apart, will always be bound by their blood ties. 10.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It is only with reform that we can ensure continuous existence and growth. 11. 行百里者半九十。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 12.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 13.和则两立,斗则俱伤 A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biliateral relationship,between thesetwo countries will make both winners,while a confrontational onewill make both losers. 14.行百里者半九十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 1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s a chinese poem reads,we have on fear of the clouds that mayblock our sights as we are already at the top of the hight.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标签:《望庐山瀑布》诗歌可译性汉英语言差异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隽永,意境深远,与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相比文字简练,内容含蓄,有人称赞其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基于此,各种语言版本的李白诗歌便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英译本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但是,要从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把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意境英译出来,难度不容小觑。笔者认为,在翻译诗歌时译者的任务就是进行“移植”,即用另一种语言把诗歌的神韵翻译出来,让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 本文以著名学者许渊冲、王守义&John Knoepfle(以下简称为王诺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原诗和译诗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内容差异 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感情。而内容即指作品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文字的叙述,在说明和描写之中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立场、所流露的感情等。 译诗应首先忠于原作,译出作品的内容应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在翻译诗歌作品时,刘重德认为我们应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信达切)。”[1]刘认为在这三者中,“信于内容”应排在第一位。著名学者许渊冲也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2]分别由许渊冲与王诺合译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都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内容。 原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瀑布的背景——日照香炉生紫烟。笔者调查发现,很多人误以为“香炉”是寺庙中焚香的器皿,事实上,此句中的香炉峰为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因形似香炉且在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因此,如果译者对此不了解,就很容易把“香炉峰”误译为“香炉”。此外,一个“生”字把处于静态的香炉峰活生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在许先生的译文中,他用了英文动词“exhales”(意为“呼气、散发”)将香炉峰拟人化,使读者感觉到此景好似就在眼前。而王诺合译的译文则用了动词“rise”,同样表达了烟雾氤氲环绕庐山的景象,但是不如许先生的“exhale”贴切恰当。笔者分析发现,在许先生的译文中,原诗

英文诗歌赏析翻译

《英语诗歌欣赏》课程教学诗选 Types of Poetry Unit one Nature The Pasture Robert Frost (1874–1963) I’M going out to clean the pasture spring; I’ll only stop to rake the leaves away (And wait to watch the water clear, I may):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I’m going out to fetch the little calf That’s standing by the mother. It’s so young, It totters when she licks it with her tongue.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牧场 罗伯特·弗罗斯特 (1874–1963) 我去清一清牧场的泉水, 我只停下来把落叶全耙去 (还瞧着泉水变得明净—也许); 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 我去把那幼小的牛犊抱来, 它站在母牛身边,小得可怜,一摇一晃,当母牛给她舔舔;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 (方平译) Daffodils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经典现代诗中英文翻译赏析

经典现代诗中英文翻译赏析 1、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后被后人改编成同名歌曲、对联翻唱。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编辑本段诗歌译文 英语译文 译诗1: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 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t sing al 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left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译诗2: Goodbye Again, Cambridge! I leave softly, gently, Exactly as I came. I wave to the western sky, Telling it goodbye softly, gently. The golden willow at the river edge Is the setting sun‘s bride. Her quivering reflection

诗歌翻译及赏析

诗歌翻译及赏析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草木摇落,近晚天高,枫叶经霜,日渐稀少;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孤城向河,城门紧闭;独鸟离群,背人飞起;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渡口边,月亮刚升; 邻居家, 打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我思故乡,伤心欲绝; 听到远处,妇女捣衣声 摇落:零落。楚辞:“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 迥(jiǒng):高远的样子。 背人飞:离人而去(飞)。 捣寒衣:指旧时缝制寒衣,用捶棒捣平皱折时传出的砧声。 5. 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 //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 //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 //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 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 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一弯新月挂在种着柳树的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镜中看。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 兰溪三日桃花雨,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 半夜鲤鱼来上滩。溪水暴涨,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赏析 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是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 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捎头,光泻兰溪, 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 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 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 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 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 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 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