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一)

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一)

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一)
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一)

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一)

摘要:黄河山东灌区从70年代开始出现枯水期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特别是90年代有9年断流,年均断流达89天,给山东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基本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根据黄河天然来水规律和上中游用水发展趋势,预测现状和2010年水平灌区的可供水量将进一步减少,而需水量稳定增加,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一般干旱年份,冬季和春季明显缺水,只有对水资源加强统一管理,并采取综合的开源节流和水质保护措施,才能确保山东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

山东省是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的六分之一。黄河是其最大的客水资源,目前全省每年引黄水量占全流域的四分之一,已有11个市(地)68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引用了黄河水,引黄供水范围内的土地、耕地、人口分别占全省的51%、58%和48%,黄河水资源已成为沿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

1历年供需情况

1.1灌区及引黄概况

山东省引黄灌区工程建设始于50年代后期,灌溉面积仅为16万,50年代至80年代以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90年代受自然条件和来水量减少的影响,发展速度有所减慢,基本稳定在170万hm2,其中1993年达193万hm2。

随着全省引黄灌溉面积的稳步发展,引黄水量逐年递增,50年代为16.2亿m3;60年代为22.2亿m3;70年代为48.2亿m3;80年代为76.3亿m3;90年代因黄河上游来水偏少,引黄量有所减少,年均引水量为72.8亿m3。汛期(7~10月)引水量占全年的28%,冬季(11~次年2月)占全年的14%,春季(3~6月)占全年的58%。引水量中的9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1.2来水及断流

山东黄河天然年均径流量为570亿m3。受中上游大中型水库的调节及引黄影响,黄河来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0、60年代为486亿m3;70、80年代为367亿m3;90年代仅为222亿m3。汛期来水量占全年的57%。

黄河下游自70年代以来,春季就因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不断发生断流现象,1972~1999年的28年中,利津站有21年出现断流,占总年份的75%,累计断流79次,共1061天,21年中平均每年断流51天,其中断流天数最多的年份是1997年,为226天,占全年时间的62%,1981、1995~1997年甚至出现了全境断流。

90年代长时间的断流致使因农田减产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达10亿元;工业年均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其中1995年仅原油减产造成的损失超过30亿元;河口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沿黄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发生严重困难,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2现状水平供需平衡分析

2.1可供水量预测

根据干流大型工程对径流影响、引黄发展变化及黄河径流变化规律分析,选择1980~1995年小浪底站实测系列,扣除近十年水库以上用水增加值后,按照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及防凌运用方式,进行调节计算,求出汛期和冬季的蓄水量作为春季的补水量。扣除河南的引水量后,推求出现状水平高村站的年来水量,考虑洪水期、高含沙期、冰凌期无法引水的情况和维持入海流量不小于50m3/s,并扣除高村以下河道蒸发、渗漏,推求50%、75%、95%保证率下相应的可引水量分别为181亿m3、122亿m3和86亿m3,可引水量约占来水量的62%。

2.2需水量分析

山东省工农业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变化,一方面与沿黄地区干旱程度、供水范围有关,另一方面还必须符合全流域水资源配水方案。从现状用水情况看,一般干旱年份在85亿

m3左右,严重干旱年份高达123亿m3。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国务院分配山东省的黄河水量多年平均为70亿m3。根据以上情况,将正常引黄水量70亿m3作为方案I;将一般干旱年份的85亿m3作为方案Ⅱ;考虑“九五”期间全省规划新增用水量25~30亿m3,以及严重干旱年份高达100亿m3以上,将100亿m3作为方案Ⅲ,其年内各时段的需水量详见表1。

表1现状水平供需水量预测统计Theforecastingstatisticsofwatersupplyanddemandatpresentlevel

项目

保证率(%)

全年

7~10月

11~2月

3~6月

可引

50

181.3

65.1

29.0

87.2

水量

75

122.1

44.5

25.1

52.5

(亿m3)

95

86.0

31.8

18.8

35.4

需水量

方案Ⅰ

70.0

8.8

18.7

42.5

方案Ⅱ

85.0

10.5

24.0

50.5

(亿m3)

方案Ⅲ

100

12.1

29.7

58.2

2.3供需平衡分析

现状水平虽然黄河中上游用水量比以往明显增加,进入我省的多年平均来水量比1980~1998年实测值明显减少,但经小浪底水库调节后,春季来水接近现状情况。

保证率为50%的平水年份,三个用水方案汛期、春季均有较多余水可供开发利用,冬季除方案Ⅲ供需基本平衡外,也有较多余水。

保证率为75%的枯水年份,冬季、春季来水明显减少,其总量仅能满足Ⅰ、Ⅱ两方案用水需求,方案Ⅲ分别缺水4.6亿m3、5.7亿m3,可利用平原水库在上年汛期多蓄,但开发利用难度大。

保证率为95%的特枯年份,年内各时段来水量大幅度减少,供需矛盾较大,按70亿m3用水方案测算,冬季供需基本平衡,春季缺水7.1亿m3,可利用平原水库在上年汛期多蓄,但开发利用难度较大;85~100亿m3用水方案,冬季缺水5.2~10.9亿m3,春季缺水15.1~22.8亿m3,农业灌溉缺水较多,但能满足城市工业及生活用水和农村人畜用水。

灌区水量平衡分析

4 灌区水供需平衡分析及水质分析 2009年吉安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农业综合开发南澳陂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次初设的灌区水供需平衡分析及水质分析主要是在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并结合遂川县水利局2009年编制的《遂川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报告》,对灌区供需水量平衡做进一步的分析。 本次灌区各水源点的天然来水径流计算采用南溪水文站作为参 证站。南溪水文站站址位于遂川县珠田乡境内,座落于遂川江流域左溪河下游,站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910 km2,其历年径流资料见表4.1。 表4.1 南溪站历年年平均流量表 3 年份年均流 量年份年均流 量 年份年均流 量 196521.9 197923.4 199335.2 196619.4 198031.0 199446.9 196719.8 198138.4 199536.2 196832.8 198238.5 199624.8 196918.8 198338.5 199752.2 197047.8 198435.2 199840.8 197120.3 198526.6 199924.7 197225.1 198623.1 200034.8 197351.4 198734.6 200132.7 197427.8 198831.3 200247.6 197552.2 198924.6 200321.6 197634.2 199039.3 200428.8 197731.7 199132.5 200521.8 197821.7 199233.2 200629.7 本次取水的主要水源南澳陂引水工程位于南溪水文站下游0.5km 处,其径流量可直接移用南溪水文站径流资料即可。灌区其余主要水

山东临邑县基本情况介绍

临邑县基本情况介绍

临邑县招商促进办公室 二〇一三年十月 临邑县基本情况介绍 临邑县地处鲁西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隶属山东省德州市,毗邻省会济南。在山东省政府实施的“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中,临邑位于70公里半径的紧密圈层之内,是济南北部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临邑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153万亩,其中耕地88万亩),可建设用地空间达12万亩之多,人口54.5万。临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秦朝置县,是东汉辞赋家祢衡、唐代大诗人孟郊、北宋雕塑家盖忠、明代书法家邢侗,现代历史学家邓广铭、国画家宋雨桂、美术评论家刘曦林、评书表演家单田芳、歌唱家朱明瑛、小品表演

家黄晓娟的故乡;境内省级红坛寺森林公园植有万亩槐林,享有“槐乡”美誉;又是中国书画之乡、书法之乡。 临邑经济蓬勃发展。2012年,全县完成GDP2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德州市前列;全社会新增融资67.5亿元,其中直接融资21.7亿元;辖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6.2亿元,居全市第一,是2011年的4.3倍;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拥有13家投融资机构和14家保险公司;县金融办常常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根据其需要对接各投融资机构,积极为银企双方牵线搭桥,并定期召开政银企座谈会。2013年临邑将以争创金融生态环境A级县为目标,力争全年实现融资100亿元以上。 临邑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距济南40公里,被誉为济南北部最美的后花园和最靓的卫星城。北距天津200公里、北京300公里、青岛350公里,位于华中、华东、华北经济地带的枢纽位置。享受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政策,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28个示范基地中,临邑占有两个席位即石油机械和生物医药示范基地。一日生活圈包括山东省的泰安、淄博、潍坊、青岛、滨州、东营、烟台、威海,河北的沧州,江苏的南京及北京、天津、上海等30多个省市。靠近京福高速、青银高速、京沪高铁,104国道等6条国省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德州至烟台铁

河南省抗旱应急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研究

第21卷第5期2010年10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Journa l o fW ater R esources&W ater Eng i n eeri n g V o.l 21N o .5O ct .,2010 收稿日期:2010-05-25; 修回日期:2010-06-10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10410050003);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9A610014)作者简介:张成才(1963-),男,河南郸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水利信息化技术。 河南省抗旱应急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研究 张成才1 ,孙园园1 ,王兴华 2 (1.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河南省水利厅农田水利技术推广站,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抗旱应急(备用)水源是解决常规水源无法保证的受旱地区城乡居民饮水,以及重点工业、农业和生态核心区基本用水而建设的水源工程。本文在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基础上,对规划化水平年(2020年)进行抗旱应急供需水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存在严重的抗旱应急水量供需矛盾。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从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方面提出缓解抗旱应急水量供需矛盾的建议。关键词:抗旱应急;可供水量;需水量;抗旱应急备用水源 中图分类号:S423;TU9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43X (2010)05-0090-03 Ana l ysis of supply and de m and bal ance for drought e m ergency water in H enan Provi nce ZHANG Cheng -cai 1 ,S UN Yuan -yuan 1 ,W ANG X i n g -hua 2 (1.Schoo l of W ater Conservanc y and Environmen t Engineer i ng,Zhengzhou Universit y,Zhengzhou 450001China; 2.Irriga tion and W ater Conservancy T ec hnical A dv ice Stati on ,D epart m ent of W ater Conservanc y of H 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1,China ) Abst ract :D r ough t e m ergency reserved w ater sources is a wa ter source pro j e ctwh ich is to guarantee dri n k w ater in t h e ur ban -r ura l drough-t hit areas ,and basic w ater needs f o r the key industries ,ag ricult u re and eco l o g ical co re areas .B ased on the current drought e m er gency w ater source projec,t th is thesis gave a drought e m ergency w ater supply and de m and balance f o r the p lann i n g year (2020).The resu lts sho w ed that there w ere seri o us contradiction for drought e m ergency w ater supply and de m and i n H enan .A ccord -i n g to the actua l situation ofH enan prov i n ce ,e m ergency w ater supply and droughtm iti g ation contradicto -ry reco mm endati o ns w as proposed fr o m drought e m ergency w ater pro j e ct construction .K ey w ords :drought e m ergency ;available supply wa ter ;de m anded w ater ;reser ved w ater sources for drought e m ergency 0 引 言 旱灾是河南发生频率最高的气候灾害之一,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农业更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抗旱应急水量平衡分析对河南省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水量供需平衡分析都是面向某地区供水工程总供水量及各行业总需水量的,不能很好的反应该地区的抗旱能力。本文使用指标分析法对抗旱应急需水量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抗旱应急水量平衡分析。抗旱应急水量主要考虑抗旱时期的供需水量,反映一个地区抗旱时期 的供水能力及需水情况,从而正确评价该地区水源工程的抗旱能力。 1 抗旱应急用水量预测 抗旱应急用水量是指不同干旱年下,根据重点保护对象的不同而预测的各行业的总用水量。本文抗旱应急需水量采用指标分析法进行预测。指标分析法根据用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变化趋势确定相应的用水指标及用水定额,再根据确定的用水定额和常住人口数(或工业产值等)计算远期的需水量[1] 。该方法常将用水部门划分为生活、农业、工业等用水部门,再对各部门的用水影响因素(人口、工业产值、灌溉面积等)及用水定额进行预测,在此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补充课程) 【课标解读】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基础主干知识】

2.中游做好 工作,采取 措施与 措施相结合,以 综合治理。实行 综合发展。 3.下游做好 ,继续巩固 、 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为缓解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实行 ,如 水利工程。 【能力提升】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读“黄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已有21年断流,断流的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70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千米,90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90年代以前,一年之内断流的月份不超过3个月。进入90年代,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天。据统计,199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8亿元。”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问:“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 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黄河是北方河流,其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 , 严重,河流的 量剧增;春季在 、 河段易形成凌汛。 (3)历史上有“黄河百害,唯富河套”之说。上游的宁夏、河套平原由于 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害”主要发生在它的 河段,消除水害的主要措施是中游 和下游 。 (4)沿河地区资源丰富,按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构想,开发 资源,为兰州发展化学、冶金等多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 资源,在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发展高能耗工业。 (5)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近年来黄河发生断流现象的主要原因。 (6)综合治理黄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流域界线 水利枢纽黄河流域示意图 a b c d

水资源平衡分析报告

水资源平衡分析 国家投资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了提高耕地质量,绝大多数都规划了灌溉工程。为此,这样的项目区地形图灌区必须进行水资源的平衡分析。 灌区的水资源平衡分析,包含着水质、水量和水位等方面内容,水位的来用水平衡分析比较简单,经过对地形与取用水位相互关系的分析,结合取水工程的设置,划定出自流区和扬水区(扬程大小)即可。这里侧重讨论水量平衡分析的内容。 灌区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是根据水源来水过程和灌区用水过程进行的,这两个过程是逐年变化的,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先确定用哪个年份的水源来水过程和灌区用水过程进行平衡计算,这个特定的水文年份叫设计典型年,简称设计年,而设计年又是根据灌溉设计标准确定的。 一、灌溉设计标准 选择设计年所依据的标准称为灌溉设计标准。它综合反映了水源对灌区用水的保证程度,关系到灌溉工程的规模、投资和效益。 国标(GB50288-99)规定,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的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 (一)灌溉设计保证率 1.定义: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用得到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率表示。它综合反映了用水和

来水两方面的情况。 将多年(长系列)的年灌溉用水量按大小顺序排列,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并绘制年灌溉用水量频率曲线,在此曲线上选用的频率值即为灌溉设计保证率值。 如灌溉设计保证率P=80%,则表示频率P=80%对应的灌溉用水量出现的机会为P=80%,意味着每百年中有80年这样的年灌溉用水量可以得到保证,只有20年供水不足或中断,换一种说法(用重现期的语言)就是相当于平均每五年出现一次(五年一遇)供水不足或中断的情况。 2.灌溉用水保证率的确定 ①国标(GB50288-99)规定: 注:1、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大值;作物经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 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据统计,自公元前602 年至1938 年的2 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 590 次,称作“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大的改道,说法不一。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自大禹到明代,黄河共发生 5 次大的改道;刘鹗在《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中的黄河变迁图里绘出了6 次大的改道。《邓子恢文集》中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3 000 多年中发生重要改道26 次,其中大的改道9 次。叶青超(1990) 提出,黄河下游共发生7 次大的改道。 1.1河道变迁的原因 在历史时期,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各流路的年限长短不一。对于这一现象,以徐福龄( 1996)提出的5 次大改道为基本脉络(图1) ,主要从地质学角度来分析黄河下游

浅谈水资源供需平衡

浅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摘要:在当今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而作为基础性资源之一的水资源,它不仅是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更是一种支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不可代替的重要自然资源,然而,从近几年我国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来看,有限的水资源要想得到充分的利用,必须处理好供需之间的平衡问题,这在城市供水系统中更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做基本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关键字:水资源供需平衡充分利用 一、基本概述 所谓水资源供需平衡就是指可供水量与实际需水量间的关系,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则指的是,在一定的行政、经济(流域)范围内,各个时期的需水量总和与供水量总和的供求关系分析。它是在流域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评价分析的基础上,以水资源的供需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国土整治规划为依据,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测算今后各个时期的用水量和需水量,制定综合平衡、供需协调的水资源长期供求计划和水资源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 具体来讲,水资源的可供给量与其开发的程度和技术水平有关;而实际需水量与工业发展程度、人民正常生产生活水平以及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等有关。因此,在不同时期,可供水量与实际需水量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可变的。供需关系基本表现出3种情况:①供大于需。这说明可利用的水资源还有一定的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力;②供等于需。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供需状态,说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与同一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相适应;③供小于需。说明水资源量的短缺,需进一步寻求增加供应量的方法,及时采取开源节流等措施,以缓解供需矛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水资源供需之间的平衡只是相对而言的,两者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是始终存在的,如果想要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我们就需不断研究分析、变动调整供需关系,为制定水资源宏观决策及合理分配与调度奠定基础。 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原则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一个问题,它不仅要研究供水量与需水量,而且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分析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时有用一定的原则做引导。 ⑴流域和地区相结合 通常在研究水资源时都是以流域为基本研究对象的,这也是研究可供水量的起点。而需水量的研究则是要结合所研究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地区分布特点。然而,我国的经济或行政区域通常与流域分布是不一致的,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时,要将两者尽可能的统一,划好分区,把小区和大区,区域和流域结合起来。实际上,我国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就已经做到过这一点。在进行具体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时,要结合以前水资源评价时的经验,使两者充分衔接。如果牵涉到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则更是要注意大小区域的结合,流域与地区的结合。 ⑵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山东黄河河务局简介

山东黄河河务局 山东黄河河务局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省的派出机构,负责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是山东黄河的水行政主管机关,为正厅级事业单位。 黄河从菏泽东明县进入山东,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东营9市25个县(市、区),自垦利县流入渤海,河道全长628公里。山东黄河现已初步建成由堤防、险工、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有各类堤防1523公里,险工、控导工程265处,建有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等蓄滞洪工程。有引黄涵闸63座,通过实施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为山东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还承担着引黄济津、引黄济冀、引黄济青等远距离调水任务。 山东黄河河务局在沿黄各市、县(区)设有3个副厅级市河务(管理)局、5个正处级市河务局、30个副处级县(市、区)河务(管理)局和13个直属单位,现有在职职工近8000人。其中,省局、市局和县局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工程集团公司、监理公司等直属企业以及市局所属维修养护企业、施工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其他单位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此外,还设有独立的勘测设计研究院、黄河河口研究院、信息中心、职工学校等科研、通信和培训机构。目前,全局拥有博士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8人,本科学历人员280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00余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8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80多人,中级职称人员1200余人,拥有一支作风优良、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 2012年山东黄河河务局计划招录28名211高校毕业生:硕士2名、本科26名。专业方向是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河流动力学等水利相关专业。 通讯地址: 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黑虎泉北路159号 联系电话: 0531-******** 联系人:贾先生

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一)

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一) 摘要:黄河山东灌区从70年代开始出现枯水期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特别是90年代有9年断流,年均断流达89天,给山东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基本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根据黄河天然来水规律和上中游用水发展趋势,预测现状和2010年水平灌区的可供水量将进一步减少,而需水量稳定增加,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一般干旱年份,冬季和春季明显缺水,只有对水资源加强统一管理,并采取综合的开源节流和水质保护措施,才能确保山东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山东灌区水量供需平衡 山东省是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的六分之一。黄河是其最大的客水资源,目前全省每年引黄水量占全流域的四分之一,已有11个市(地)68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引用了黄河水,引黄供水范围内的土地、耕地、人口分别占全省的51%、58%和48%,黄河水资源已成为沿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 1历年供需情况 1.1灌区及引黄概况 山东省引黄灌区工程建设始于50年代后期,灌溉面积仅为16万,50年代至80年代以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90年代受自然条件和来水量减少的影响,发展速度有所减慢,基本稳定在170万hm2,其中1993年达193万hm2。 随着全省引黄灌溉面积的稳步发展,引黄水量逐年递增,50年代为16.2亿m3;60年代为22.2亿m3;70年代为48.2亿m3;80年代为76.3亿m3;90年代因黄河上游来水偏少,引黄量有所减少,年均引水量为72.8亿m3。汛期(7~10月)引水量占全年的28%,冬季(11~次年2月)占全年的14%,春季(3~6月)占全年的58%。引水量中的9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1.2来水及断流 山东黄河天然年均径流量为570亿m3。受中上游大中型水库的调节及引黄影响,黄河来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0、60年代为486亿m3;70、80年代为367亿m3;90年代仅为222亿m3。汛期来水量占全年的57%。 黄河下游自70年代以来,春季就因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不断发生断流现象,1972~1999年的28年中,利津站有21年出现断流,占总年份的75%,累计断流79次,共1061天,21年中平均每年断流51天,其中断流天数最多的年份是1997年,为226天,占全年时间的62%,1981、1995~1997年甚至出现了全境断流。 90年代长时间的断流致使因农田减产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达10亿元;工业年均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其中1995年仅原油减产造成的损失超过30亿元;河口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沿黄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发生严重困难,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2现状水平供需平衡分析 2.1可供水量预测 根据干流大型工程对径流影响、引黄发展变化及黄河径流变化规律分析,选择1980~1995年小浪底站实测系列,扣除近十年水库以上用水增加值后,按照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及防凌运用方式,进行调节计算,求出汛期和冬季的蓄水量作为春季的补水量。扣除河南的引水量后,推求出现状水平高村站的年来水量,考虑洪水期、高含沙期、冰凌期无法引水的情况和维持入海流量不小于50m3/s,并扣除高村以下河道蒸发、渗漏,推求50%、75%、95%保证率下相应的可引水量分别为181亿m3、122亿m3和86亿m3,可引水量约占来水量的62%。 2.2需水量分析 山东省工农业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变化,一方面与沿黄地区干旱程度、供水范围有关,另一方面还必须符合全流域水资源配水方案。从现状用水情况看,一般干旱年份在85亿

关于黄河的管理与治理

山东农业大学 关于黄河治理与管理的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2011级 班级:一班 姓名:周涛 学号:20116285 摘要: 2012年山东黄河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的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大将隆重召开,做好治黄工作意义重大。 会议强调,2012年,山东黄河各级要以防汛抗旱减灾为主题,以落实中央水利决策部署和2012年全河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科学务实、稳中求

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推动治黄工作再上新台阶。 前言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她用甘甜的母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华夏的繁衍、继承、繁荣与昌盛。因而,如何更好地利用黄河,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同时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则成为我们新世纪的重要任务。 我家就在黄河岸边,从小我就对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黄河在我的成长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印象中,在我很小的时候,黄河曾有过一次断流。河道里到处是一些水坑,当时我们这些顽童就在这些水坑里游泳玩耍。后来,国家加大了母亲河的整治力度,黄河再也没有断过流。河坝也被加固,还修筑了黄河大桥而一些小型的浮桥。黄河也开始发挥了她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正确处理治黄、经济之间的关系,把经济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基层单位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投资少、效益好、发展快的小型经济项目,立足新时期经济发展大潮,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打造长效项目。“苔花如米赛牡丹”,基层单位经济项目亮点纷呈,生机勃勃,对工程建设、引黄供水、河道利用等经济主业形成了有益补充,调动了基层单位职工的积极性,逐步成为全局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平衡测试方案

水平衡测试方案 水平衡测试是对用水单位进行科学管理之有有效的方法,也是进一步做好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的基础。它的意义在于,通过水平衡测试能够全面了解用水单位管网状况,各部位(单元)用水现状,画出水平衡图,依据测定的水量数据,找出水量平衡关系和合理用水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挖掘用水潜力,达到加强用水管理,提高合理用水水平的目的。 水平衡测试目的和作用 水平衡测试是加强用水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有水和合理用水的一项基础工作。它涉及到用水单位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技术性。通过水平衡测试应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单位用水现状。如水系管网分布情况,各类用水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分布及运转状态,用水总量和各用水单元之间的定量关系,获取准确的实测数据。 2、对单位用水现状进行合理化分析。依据掌握的资料和获取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评价有关用水技术经济指标,找出薄弱环节和节水潜力,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管理措施和规划。 3、找出单位用水管网和设施的泄漏点,并采取修复措施,堵塞跑冒滴漏。 4、健全单位用水三级计量仪表。既能保证水平衡测试量化

指标的准确性,又为今后的用水计量和考核提供技术保障。 5、可以较准确地把用水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各用水单元,把计划用水纳入各级承包责任制或目标管理计划,定期考核,调动各方面的节水积极性。 6、建立用水档案,在水平衡测试工作中,搜集的有关资料,原始记录和实测数据,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形成一套完整详实的包括有图、表、文字材料在内的用水档案。 7、通过水平衡测试提高单位管理人员的节水意识,单位节水管理节水水平和业务技术素质。 8、为制定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量指标提供了较准确的基础数据。 (三)、水平衡测试程序 1、准备阶段要搞好“三落实”。一是组织落实:测试单位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测试的组织领导,全面协调,测试实施、督促检查等。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该机构由主管领导,节水主管部门负责人、车间(部门)主任组成领导班子和包括管水人员、统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车间及班级组长和用水,管水人员在内的测试班子。二是技术落实:就是要掌握测试方法,了解测试表格图,摸清用水工艺、设备厂、设施及用水情况,进行人员培训等。三是测试方案落实就是明确测点和内容,选好测试仪器,确定测试的日期和次数,做好人员的分工和协调配合等。除“三落实”外,还要健全测试手段,校验计量水表,使之达到规范要

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基本情况

山东黄河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臵 山东黄河河务局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省的 派出机构,负责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是山东黄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沿黄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设有8个市河务(管理)局、30个县(市、区)河务(管理)局,12个直属单位。至2008年底,全局共有职工12035人,其中在职职工8108人人离退休人员3927人。在职职工中,省、市、县河务局三级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1142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6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52人,副教授级高工5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39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396人。 二、河道情况 山东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内)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改道之初两岸并无堤防,清同治末年,河道堤防逐渐兴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基本形成规模。1938年6月,国民政府企图阻止日军进攻,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改道南行经徐州淮河一线入黄海。1946年,国民政府企图以水带兵,阴谋水淹解放区,为此,国共两党进行了

多次谈判,解放区军民与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阴谋。1947年3月,花园口决口堵复,黄河回归山东故道,即现行河道。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在河南兰考从我省东明县入境,呈北偏东流向,经我省9市25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河道长628公里。河道特点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自东明上界到高村长56公里,属游荡型河段,两岸堤距5-20公里,排洪能力20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6000;高村至陶城铺长156公里,属过渡型河段,堤距2-8公里,排洪能力20000-11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8000;陶城铺至利津长307公里,属弯曲型窄河段,堤距0.5-4公里(其中艾山卡口宽275米),排洪能力11000立方米每秒,纵比降约为1/10000;利津以下为摆动频繁的尾闾段,泥沙不断堆积,平均年造陆面积为25-30公里。 三、来水来沙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 1951年至2005年,进入山东黄河(高村水文站)年均水量为363亿立方米,

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第五章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第一节分析计算的原则与方法 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计算,按现状(基准年)和近期、远期三个水平年进行。 规划可供水量在现状可供水量的基础上,考虑现有工程在不同供水情况下供水能力的增减和规划新建、配套、扩建工程增供的水量,同时注意水质变化对供应合格水能力的影响。 城镇需水量以最近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供水规划计算的数值为主要参考,同时进行复核。 第二节不同供水工程可供水量分析 一、供水工程 温岭市各区域水库、堰坝、河网相互贯连和调节,已形成蓄、供、排相结合的一个较完整的灌溉供水系统。但是,近年来由于平原河道淤积和水污染严重,造成了河道蓄、供水能力不断降低,水源利用功能减少,城乡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已无法就地从河道提取,并由此造成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现象。因此,全市各区域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城乡生活、工业用水水源工程和供水配套工程建设,以及水污染防治等问题。 1.蓄水工程 温岭市供水水源主要来自蓄水工程,约占总供水量的90%左右,主要包括河道、水库以及长潭水库引水。全市河道总长度为1284.44km,蓄水量3557万m3,主要担负境内灌溉用水。水库山塘153座,总库容7668.5万m3,担负境内生活用水和一部分灌溉用水。 2.引水工程 堰坝用来拦截水流,灌溉农田,为山区半山区群众所广泛采用。目前,全市共有堰坝33座,其中灌溉千亩以上的有大溪镇的中牛头潭堰坝,原江厦乡的七一堂滚水坝,原交陈乡的小交陈拦水坝和岙环

乡兰公岙坝等4座。全市一般年份可引水234.31万m3,灌溉面积7413亩,旱年引水量为133.38万m3,灌溉面积6503亩,丰水年可引水334.91万m3,灌溉面积7473亩。 3.地下水工程 地下水部分的可供水量主要计算机电井、民井供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和工业用水。2000年有各类机井71眼,民井3701眼。 二、可供水量 可供水量是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不同需水要求下考虑来水、需水及水质情况,各项水利工程设施可提供的水量。温岭市水利工程设施主要包括蓄水工程(水库、山塘)、引水工程、调水工程和地下水井。 现状工况下,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各类型水利工程的可供水量见表5-1。 表5-1 现状工况下可供水量统计表 3 注:蓄水工程中包括长潭水库引水 第三节城乡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一、现状供需分析 通过对现状城乡供水状况的调查分析,统计出城乡现状日需水量和日供水能力,如表5-2所列。

水资源平衡研究分析

水资源平衡分析

————————————————————————————————作者:————————————————————————————————日期:

水资源平衡分析 国家投资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了提高耕地质量,绝大多数都规划了灌溉工程。为此,这样的项目区地形图灌区必须进行水资源的平衡分析。 灌区的水资源平衡分析,包含着水质、水量和水位等方面内容,水位的来用水平衡分析比较简单,经过对地形与取用水位相互关系的分析,结合取水工程的设置,划定出自流区和扬水区(扬程大小)即可。这里侧重讨论水量平衡分析的内容。 灌区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是根据水源来水过程和灌区用水过程进行的,这两个过程是逐年变化的,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先确定用哪个年份的水源来水过程和灌区用水过程进行平衡计算,这个特定的水文年份叫设计典型年,简称设计年,而设计年又是根据灌溉设计标准确定的。 一、灌溉设计标准 选择设计年所依据的标准称为灌溉设计标准。它综合反映了水源对灌区用水的保证程度,关系到灌溉工程的规模、投资和效益。 国标(GB50288-99)规定,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的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 (一)灌溉设计保证率 1.定义: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用得到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率表示。它综合反映了用水和

来水两方面的情况。 将多年(长系列)的年灌溉用水量按大小顺序排列,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并绘制年灌溉用水量频率曲线,在此曲线上选用的频率值即为灌溉设计保证率值。 如灌溉设计保证率P=80%,则表示频率P=80%对应的灌溉用水量出现的机会为P=80%,意味着每百年中有80年这样的年灌溉用水量可以得到保证,只有20年供水不足或中断,换一种说法(用重现期的语言)就是相当于平均每五年出现一次(五年一遇)供水不足或中断的情况。 2.灌溉用水保证率的确定 ①国标(GB50288-99)规定: 灌水方法地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 率(%) 地面灌溉 干旱地区或水 资源紧缺地区 以旱作为主50-75 以水稻为主70-80 半湿润、半干旱 地区或水资源 不稳定地区 以旱作为主70-80 以水稻为主75-85 湿润地区或水 资源丰富地区 以旱作为主75-85 以水稻为主80-95 喷灌、微灌各类地区各类作物85-95 注:1、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大值;作物经

山东黄河志

山东黄河志 山东黄河志是社会主义时期编纂的第一部新志,是一项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志书上限自公元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黄河夺大清河从山东入海起,下限断至1985年。志书以志为主,记、传、图、表为辅,做到了图文并茂;按照详古略今,古为今用的原则,志为记述体、语体文,通顺、流畅、简明、易懂。篇目采用篇、章、节、目的结构,设7篇26章,首列概述,以下按专业分为:黄河简况、治黄基本工作、防洪工程、防汛防凌、水利、管理、机构人物及其他七篇。篇以下分章、节记述,节以下条目分一、(一)、1、三级序号。 《概述》对黄河的地位、河道及流域情况做了介绍;对1855年以来,清朝、民国、建国后黄河的水资源及水患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了1976年除害兴利的总方针:“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方策,即上中游拦水拦沙,排洪排沙如海,两岸分洪放淤,具体策略有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建设、河口治理、防洪防凌、引黄灌溉、科技发展;经过39年防洪斗争的胜利,扭转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保卫了黄淮海大平原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发展引黄灌溉,为振兴山东经济富民兴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篇黄河简况》从流域简况、山东黄河概况、河道变迁、灾害四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情况。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流程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是75.2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共有耕地2.7亿亩,总人口1.3亿。黄河自兰考县如山东省境,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惠民、东营7地、市,在山东省汇入的支流有金堤河、大汶河、南沙河、北沙河、玉带河、浪溪河、玉符河等。黄河来水来沙的特点是:水多沙多,水沙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平均;流量、含沙量变幅大。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自中游暴雨降水。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案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地图、文字素材,完成学习任务,概括和理解黄河在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河流知识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所以,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为主,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运用资料和已经掌握的地理读图技能、地理分析方法,掌握黄河的水文状况和各河段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开门见山 教师:关于黄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切换幻灯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朗诵诗词。 教师:这句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个特征? 学生回答预设:源头和入海口。 教师:回答得很贴切,我们首先来找一下诗句中的“天上”和“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讲授新课──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和相关文字资料,了解黄河水文特征 教师:(切换幻灯片)参阅黄河流域水系图和文字资料,在空白图上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诗句中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海”指的是渤海。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镇,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黄河干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完成黄河水文状况的学习。】 教师:填图很认真,也很准确。接下来,全班同学按照方位,分成三组,分别代表黄河的上、中、下游,了解每个河段的特点。每个组要完成2个学习任务,在班上汇报并与其他小组交流。为每个组分发学习任务。 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小组内分成两组,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查学生,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疑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师:现在我们来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小组交流。首先是上游地区的第一组。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一组的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玛曲县面临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荒漠化正在加剧。这些问题会导致黄河水量减少,泥沙含量增加。为改变现状,玛曲县需要采取退耕还草、还林、合理放牧、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治理。 【设计意图:通过玛曲县的案例,反映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黄河上游湿地、湿地放牧、土地沙化景观图片。不合理的放牧,导致了玛曲县的草场退化,为黄河埋下了隐患。请上游地区的第二组来汇报。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二组的学习任务。播放视频:凌汛─宁夏。 学生回答预设:黄河上游河段有一部分是由低纬向高纬流,在冬末春初、秋末冬初,低纬度已经解冻或未结冰,而高纬度未解冻或已结冰,低纬度河段挟冰块而下,水势汹涌,导致高纬度河道水位猛涨,形成凌汛。一般采取的措施是疏通河床和爆破冰面。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凌汛常识,了解黄河给上游地区的人们带来的忧患。】

水平衡测试方案

水平衡测试方案

水平衡测试方案 水平衡测试是对用水单位进行科学管理之有有效的方法,也是进一步做好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的基础。它的意义在于,经过水平衡测试能够全面了解用水单位管网状况,各部位(单元)用水现状,画出水平衡图,依据测定的水量数据,找出水量平衡关系和合理用水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挖掘用水潜力,达到加强用水管理,提高合理用水水平的目的。 水平衡测试目的和作用 水平衡测试是加强用水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有水和合理用水的一项基础工作。它涉及到用水单位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技术性。经过水平衡测试应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单位用水现状。如水系管网分布情况,各类用水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分布及运转状态,用水总量和各用水单元之间的定量关系,获取准确的实测数据。 2、对单位用水现状进行合理化分析。依据掌握的资料和获取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评价有关用水技术经济指标,找出薄弱环节和节水潜力,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管理措施和规划。 3、找出单位用水管网和设施的泄漏点,并采取修复措施,堵塞跑冒滴漏。 4、健全单位用水三级计量仪表。既能保证水平衡测试量化指标的准确性,又为今后的用水计量和考核提供技术保障。

5、能够较准确地把用水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各用水单元,把计划用水纳入各级承包责任制或目标管理计划,定期考核,调动各方面的节水积极性。 6、建立用水档案,在水平衡测试工作中,搜集的有关资料,原始记录和实测数据,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形成一套完整详实的包括有图、表、文字材料在内的用水档案。 7、经过水平衡测试提高单位管理人员的节水意识,单位节水管理节水水平和业务技术素质。 8、为制定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量指标提供了较准确的基础数据。 (三)、水平衡测试程序 1、准备阶段要搞好“三落实”。一是组织落实:测试单位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测试的组织领导,全面协调,测试实施、督促检查等。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该机构由主管领导,节水主管部门负责人、车间(部门)主任组成领导班子和包括管水人员、统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车间及班级组长和用水,管水人员在内的测试班子。二是技术落实:就是要掌握测试方法,了解测试表格图,摸清用水工艺、设备厂、设施及用水情况,进行人员培训等。三是测试方案落实就是明确测点和内容,选好测试仪器,确定测试的日期和次数,做好人员的分工和协调配合等。除“三落实”外,还要健全测试手段,校验计量水表,使之达到规范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