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作者:刘云中东中西优势互

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

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

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这是对物流或者物流业一个比较窄的理解,如果从“大市场、大流通”的角度来

看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仅包括上述

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个完整的流通市场体系,如商业批发、零售和国

际贸易等。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是国家物流产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关

键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家物流产业体系无论是狭义的物流业,还是包括商贸流通的大物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业的网络特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优势。而中部

地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经济和政

治的战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

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同时

伴随着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将形成我国继东部沿海地带之后的又一个市场中心。在全国物流网络中,

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是全国网络中的重要环节。根据2004 年的数据(2005 年数据尚未公布),中部六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33 亿元,占全国的20.4%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5万人,占全国的14.2% ,销售额516 亿元,占全国的9.2% ,从投资角度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59 亿元,占全国的20.4% ,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282 亿元,占全国的22.2% ,这些数据都说明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地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全国的物流产业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网络,将阻碍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形成大市场和大流通的主要内容温家宝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而“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多层次指不同空间尺度上,如全国、省、市、县及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多形态的市场指有形的交易市场、无形的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台、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各种业态齐全的市场体系;多品种的市场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市场统一;全方位的市场是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功能齐备,为生产和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开放统一的市场是指向国际、国内、省内全面开放的、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商品及要素流动障碍的市场。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建设中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三)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重要

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设

按照中央的部署,中部地区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

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未来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未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将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物流全过程多要素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从而完成物流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快速及时目标和低成本目标。从宏观上看,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 ,可以提高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效率,从微观上看,物流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只有大力发展物流业,提高物流效率,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最终降低各生产企业的成本。.

中部地区具有优势地位的粮食、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有色金属等重

要原材料都是运量大、运距长、金额相对也比较大的货物,物流成本比较高,物流业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部地区各产业基地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的产业转移产业在国际和国家内部的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尤其是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部地区的崛起带来了机遇。然而一个产业能否成功转移、能否扎根并成长起来,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非常重要,如果投资环境不好,产业不会向这个地区转移,即使是转移过来了,也难以生根发芽。而交通是否便捷、信息是否畅通,也就是物流产业是否完善和配套是构成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部分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省份例如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域接近,已经承接了东部转移的一些产业,例如安徽就已经充分准备承接上海比较成熟的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一方面是国际、一方面是产业转移,对于中部而言,的大幅对外转移。.国内市场的开拓,转移进来的产业和产品要有市场,这其中的一进一

---------- 学资学习网--------

出都与物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

二、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一)物资流通体系初具规模,但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

经过体制和机构调整,目前我国物资流通体系主要指批发业,既包括传统的生产资料批发业,也包括生活资料的批发业。2004 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法人企业数为2413 个,仅占全国的16.2% ;批发销售总额为4382.8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更低,只有11.5% ;从业人数41.8 万人,占全国的23.4%(见表1)。这些指标均低于中部地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28.1% 的水平,说明目前中部地区物资流通体系并不发达,与沿海地区比较起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

(二)外贸流通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进出口贸易量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大幅度提高

中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不很优越(主要是远离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起步比较晚,速度也不快。2004 年中部地区外贸流通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进出口总额只有418.8 亿美元,占全国的

3.6% ,其中出口额达241.5 亿美元,占全国的

4.1% ,进口额177.2 亿美元,占全国的 3.2%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占206.2,其中出口额达 3.0%亿美元,占全国的349.5 为全国的

3.5% ,进口额143.3 亿美元,占全国的2.6%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划分的进出口总额要少于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的进出口总额,说明

中部地区的商贸尤其是进出口经营能力要比企业的生产能力偏弱,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分析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 的战略意义分析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政府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全面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意见。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快发展,2004~2007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6%以上的增速。2008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中部各个省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加紧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生产总值增速仍达到了12.2%,同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整个中部地区的地位凸显无遗。 山西省作为中部六省之一(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是整个中部崛起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一直在进行大踏步的发展,尤以工业中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重型工业结构最为突出,充分发展和巩固了其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山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符合经济状态的比较优势,不仅能够带动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可以为全国经济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因此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一、总论 (一)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的32年,开创了山西国民经济发展史上的最佳时期,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10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358.3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64%(按可比价格计算)1,完成了山西经济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尤其自2004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为中部地区乃至我国的GDP增长贡献了力量。 2 1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10》,2010年7月, https://www.doczj.com/doc/1315923453.html,/kns55/navi/result.aspx?id=N2010120028&file=N2010120028000011&floor=1 2 窦志达、董晓玲:《山西经济发展八大趋势》,转自山西统计信息网,2006年11月8日, https://www.doczj.com/doc/1315923453.html,,2005年以后数据根据历年《山西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传统运输企业如何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传统运输企业如何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行业,也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厂商和销售商通过成本分析发现,原材料和产成品的采购和运输费用已占总成本的40%~50%,这是一个重要的利润源泉,因此他们迫切需要超越传统运输方式的现代物流服务。这种产生于生产和销售领域的物流需求引发了当前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一场变革。 现代物流业通过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性的服务。通过现代物流服务,可以降低企业供应链成本费用,提高效率,提高用户满意度。就目前我县传统运输企业而言,如何寻找一种有效途径使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成为了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所面临的现状 1.管理体制不适应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要求。我国物流业存在多元化管理方式,涉及到交通、商务、行政等各个部门。由于体制没有理顺,行政划分混乱,各部门之间交叉分工,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等问题,导致在发展物流时,或上报无门,或批复时间过长,耽误实际操作进度。政府部门也

因分工不明确,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出现相互推脱或者把问题搁置的现象。 2.传统运输企业经营方式、服务水平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以我县货物运输行业为例,全县货运企业累计达数十家,但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均采取小规模经营,很大一部分业务来源于挂靠经营,风险突出,包袱沉重,不利企业专注在核心竞争力上和实现企业规模经营。传统运输服务是单一物品空间转移,强调运力,忽视客户的服务需求,从而导致客户对传统货物物流服务满意度不高。现代物流则要求企业要融入到供应链的全部过程中,尤其是供应链的生产端和销售端,以便能够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效率更高的服务。 3.物流观念仍停留在传统运输理念上。我县物流发展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与主城及周边其他物流发达区县相比差距较大,这种差距不仅是资本、技术和能力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差距。许多传统运输企业诚信度较低,市场服务观念较差,受“物流是第三大利润源泉”的误导,设置利益壁垒,企业偏向“大而全,小而全”,拒绝合作。而现代物流所要求的物流服务不是单个企业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供应链各环节、各伙伴间的相互协助、相互合作。此外,许多传统运输企业只重视物流硬件建设,忽视物流网络、货源培植、信息系统等软件建设。很多企业看到物流的潜在市场巨大,为抢占市场,盲目投入资金征地,建设物流中心,结果客户却很少,资源闲置,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4.缺乏物流人才的载体支撑。物流人才缺乏,许多在从事物

电子商务的企业物流体系构建

物流案例分析: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物流体系构建 [摘要] 当前,由于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现代化程度不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电子化和信息化也才刚刚起步。中国的物流环境还难以提供能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物流服务,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及其选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电子商务物流模式 近年来,全球物流业方兴未艾,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给物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使客户可以直接面对销售商,并通过网络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物流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物流渠道进行重组,消除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化”始终无法最终取代实际的物流作业过程,网络交易的“零距离”也很难在实际物流运行过程中实现,物流成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此,分析和研究物流系统不仅是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问题 1.技术落后 一方面,物流企业电子化程度还很低,物流企业上网的较少,仅限于介绍企业状况和业务范围等,个别企业提供报价系统,但没有提供运费支付、在途货物查询等功能,与联邦快递和美国联合包裹服务

相比,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电子商务的发展要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物流企业的现代化水平是决定电子商务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物流的电子化、集成化管理程度普遍较低。电子商务迎合了现代顾客多样化的需求。 2.物流管理体制混乱,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机构多元化。原物资部、原商业部、对外经贸部、交通部以及中央各部(煤炭部、林业部、建设部等)均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这种分散的多元化物流格局,导致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流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由于利益冲突及信息不通畅等原因,造成余缺物资不能及时调配,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造成资金沉淀,发生大量库存费用。另外,我国物流企业与物流组织的总体水平低,设备陈旧,损失率大,效率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形成“瓶颈”制约物流的发展来源考试大。 3.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的各种物流配送中心大都跨越了简单送货上门的阶段,基本上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物流配送,但在层次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流配送,即处于物流配送初级阶段,尚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这一物流配送高级阶段的特征。因此,在经营中存在着传统物流配送无克服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浅谈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315923453.html, 浅谈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 作者:黄河 来源:《科技与企业》2013年第10期 【摘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物流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物流信息技术 提供了各种强大的技术支持,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现代物流更好、更快的高效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运作中的发展和现状。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物流 一、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运用 (一)集成技术。所谓的集成技术,其实就是将各个分离设备、网络技术以及布线系统集成到相互关联、协调的计算机系统中,让所有的资源实现共享,达到高效、集中的管理目的。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使用网络集成、功能集成以及软件界面集成这三种集成技术。就目前而言,我国使用的物流系统集成模式主要都是点对点的。因为作为物流行业而言,它们基本上都是跨区域、跨行业的,所以要求它们要与多领域、多地区之间保持密切联系,相互交流。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办法基本上都是让两地之间尽量多连接,让仓促企业和运输企业紧密联系。在我国,极大一部分企业都非常希望通过这种模式,来调整内部管理系统以及客户管理系统。 (二)定位技术。这种较为先进的定位技术是在六十年代才开始慢慢被研发和利用起来的新型技术。这种定位技术是以地理坐标为基础,它有很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定位技术可以以地理空间数据位基础,为用户提供动态下的地理信息,定位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计算机技术系统。它的基本功呢过,是可以把表格型的各种数据,通过计算机系统,转化成为地图进行显示,对显示出来的地图进行操作和分析。 (三)系统扫描技术。在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中,有一个最为关键的组建,那就是系统的扫描处理,系统中的扫描仪会对各种数据条码进行收集,然后把它们都转化为可用的信息。就目前而言,这种扫描技术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应用。 1、它可以用在零售商店中。除了给用户打印各种收据之外,也是商店对各种存货的一种控制。商场的销售点及时的捕捉到库存的供货情况和取货情况,非常有助于帮助商场补充订货。不但可以提供较为真实、有效地营销数据,同时还可以为所有渠道中的人员提供有战略意义的数据。 2、可以跟踪物料的搬运情况。使用扫描枪,物料的搬运人员们便可以及时的知道物流的存储地点、搬运以及装船入库。虽然这种信息可以通过手工操作,但是极为容易出错,而且消耗的时间也很长。

浅析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议(一)

浅析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议(一) 论文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中部崛起是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提升中部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创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本文从中部区域创新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与建议,以期能对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有所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中,区域创新能力已日渐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下,如何创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中部创新能力,已然成为中部能否从“塌陷”中崛起、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相协调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中部区域创新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关于如何衡量及评价各区域创新能力,各学者纷纷运用不同的指标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核算与考察。但最后的结果,从总体态势来看,基本相同,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是东强西弱,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而从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的排名来看,这里选用科技部相关课题组的测算结果,2003年,中部六个省份综合排名除了湖北排名靠前外,其他五省除了高于西部几个省市外,与其他先进省市差距还很大。可见,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西部较接近,而和国内先进地区比,差距还比较大。下面我们具体从以下几个要素方面来考察分析。 (一)知识创造能力即不断提出新知识的能力 一方面,从中部R&D经费投入来看,2004年,中部地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尽管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但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上年相比,科技经费支出有所增长,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科技投入中政府的R&D经费投入所占比重较大,平均为34.83%。另一方面,从科技产出方面来看,中部六省在国内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为48855篇,占全国总数的17.79%;而发明专利受理量仅占全国总数的3.28%,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更低,仅占全国的0.49%,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知识获取能力又称知识流动能力 中部地区知识获取能力的平均综合得分为18.2,与西部地区相差不大,而与东部地区38.63的平均得分相差甚远。将我国知识获取能力分为四个等级,2004年的报告显示,除中部的湖南排名较靠前外,其它省市仍处于第三、第四等级。这说明中部地区的知识流动性不强,合作程度不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中部技术创新综合评价远低于东部,尤其是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企业的研究开发在研究开发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从中部创新的重要产出指标看,企业在其中的地位并不高,据《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山西的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国有企业分别占47.05%、39.26%、41.16%、51.84%和35%。可见,中部几个省的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是创新主体,而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中测算出的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来看,不仅东部远高于中部,甚至西部也优于中部。如效率指标中单位科技资金投入产生的发明专利产出、单位科技人员产生的发明专利以及新产品开发费占新产品产值,西部都强于中部。 (四)区域创新环境 一个地区创新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水平、市场的大小、劳动者的素质等硬环境,也包括观念、政策、文化、制度等为企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持的软环境,这些都是制约创新的重要因素。从

现代物流六大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六大发展趋势 任*星北京物资学院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民生的各方面影响,更加重视物流的现代化建设。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1、电子物流 2、 3、全球化物流 4、网络化物流 5、基于的物流 6、一体化物流。 1:电子物流: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它具体表现为:业务流程的步骤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商务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和数字化;业务处理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电子化使得跨国物流更加频繁,对物流的需求更加强烈。 2:指在物流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既要考虑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3: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目标,相当数量的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这一趋势也促成了企业产品的核心部件和主体部分标准化的进程。这些跨国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获取超额利润,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在全球范围内选择生产基地和供应源,安排企业的生产活动,通过采集、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全球化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实现全球化物流。 4:网络化是指物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列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种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而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例如配送中心向供应商发放订单就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对下游分销商的送货通知也可通过网上的分销系统、甚至是移动手持设备来实现,等等。 5:供应链物流是为了顺利实现与活动有关的,运作、活动、销售活动和,进行综合性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 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编制背景 宜昌市历史上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最近一次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年)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对宜昌市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完成,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宜昌市自身发展以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对1992版总体规划的修编,从规划政策方面对未来发展作出整体把握。湖北省建设厅于2004年批准宜昌市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于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有如下方面: 第一,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本次规划的规划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规划要立足宜昌实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涉及城市中多方面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第三,近年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等相关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推动,二是要依靠中部地区的自我努力。在“中部崛起”的大目标之下,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宜昌是中部地区独具特色,较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和较好的发展条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在国家梯度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提出的有关土地和城市规划的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批,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建设节约型城市。这对城市的增长方式、用地布局、规划建设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五,《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中提出构筑宜昌都市区,塑造湖北省域副中心的战略构想。湖北省

大数据+物流, 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下,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等综合运用,这已成为大势所趋。未来物流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它还将实现物流信息化、管理自动化,将各智能终端与互联网连接,同时增加各物流终端的自动化程度,形成智能化、自主化的流程,减少人工干预等,形成网络集成管理、全方位的智能化功能等体系,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真正实现智能物流。 赛智时代认为,物流企业拥抱大数据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快速适应大数据时代下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物流企业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创新业务模式: 1、“大数据+物流运力优化”模式探索 大数据涵盖了大数据存储、加工和分析等技术。这些技术对物流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采集信息端中的识别、定位和感知,传输信息中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数据的应用和开发方面。通过在这些环节中对大数据的充分利用,加强货物流量、流向的预测预警,物流企业可有效推进货物智能分仓与库存前置,快速制定出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方案,确定物流配送的交通工具、最佳线路,并实时进行监控,以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和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实现对配送场站、运输车辆和人员的精准调度,给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实现双赢。 2、“大数据+供应链”模式探索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大数据的使用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再改造,从而提高客户体验。物流企业依托大数据向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延伸服务,推

进物流与制造、商贸、金融等产业互动融合、协同发展。小米科技公司与顺丰速运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小米官网接受的订单数为226万单,当天发货订单20万单。顺丰的信息管理与小米的WMS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实现了实时对接,出仓订单一旦生产出来,数据会直接进入顺丰的系统,同时使用电子运单的方式,简化了交接手续和减少了中转次数,做到实时提货。 3、“大数据+物流个性化服务”模式探索 充分利用物流大数据,针对不同用户能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大数据让物流企业为每个客户量身定制符合个体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颠覆制造业和商业的既有模式。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打造物流数据应用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数据库,使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来筛选有效客户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与分类等操作,并将信息共享给商务企业、仓储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等,使整个供应链能够根据信息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以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让消费者真正得到更多便利,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给物流企业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4、“大数据+物流信息互联”模式探索 企业实现物流信息化,能最大限度减少人工的误操作、提高拣选配送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电子化、数据化方式采集物流交易和物流活动信息,推广应用电子面单、电子合同等数据化物流活动信息载体,可有效促进物流活动和物流交易传统模式革新。物流企业可加强综合运输信息以及物流资源交易、车货匹配、安全监管等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平台之间数据对接、信息互联,以达到物流活动全程监测预警、实时跟踪查询的目的。 5、“大数据+无人驾驶”模式探索

现代物流中心的系统化建设

现代物流中心的系统化建设 一、现代物流体系的评价 (一)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状况 现代物流系统决不是单一因素或少数几个要素所能构成,更不是在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物流设备、仓库和货车可以决定,相反,它要求一系列子系统为之配合,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产生效应,在效能集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这些子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物流中心络。即将工厂、仓库、集货、配送、加工等多种作业环节和机能有机在一起的中心,可以说它是整个物流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效能的物质基础。今天对物流中心的理解已不仅仅将其定位于物流作业的场所,而是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枢纽和经营战略具体体现的形式。具体讲,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物流中心络(即建成什么样的物流中心,如何进行物流中心的布局等问题),并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即物流中心的层次和机能分工)加以完善是经营战略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和整个战略的设想来把握。 2.物流系统的运营主体。从现代物流供应链发展的状况看,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组织物流活动的主体既有单个主体(即由单一承担),又有复数主体(即由多个共同承担),在后一种状况下,往往有一个发挥着主导者或核心作用,而这种地位的形成是由该对其他的影响力和指导程度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只有这个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对其他的物流管理和经营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其核心地位才能被认同和接受。 3.物流体系的组织方式。从历史的角度看,物流体系的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从生产到消费完全由自己来组织;二是通过委托的形式来组织物流活动。前者的好处在于能够完全控制整个物流活动,发挥对物流管理的支配权,但它所带来的问题是随着各对物流管理的高度重视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往往因为封闭性造成实际物流运营成本过高,降低了物流体系的效率,同时容易产生之间的物流管理冲突,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物流共同化成为物流体系的重要组织方式。但是,应该看到,共同物流的发展在给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发挥物流对各参与的指导作用,以及有效地对共同物流进行管理,避免因为共同化物流阻碍了经营战略的实现(即信息的泄露等问题)。 4.物流信息系统。确切地讲,物流信息系统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中是不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及应用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及应用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是一个能够使用相关信息提供管理方法的管理信息系统,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系统思想为主导,为物流管理者提供相关物流信息及便利操作。 一、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构成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它包括: (1)现代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如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 (2)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 (3)现代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4)现代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运用 1.智能运输系统 能运输系统(ITS)是在较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之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地集成并应用于地面运输系统,从而建立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地面运输系统。 由于运输和配送对地理空间信息和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有较强的依赖性,这就要求将智能运输系统技术和现代物流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S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满足现代企业物流配送要求。通过ITS技术,企业物流车辆驾驶员可及时获得实时的交通信息,避开拥挤的路段,及时调整其行驶路线以便在客户需要的时间内尽快完成运输和配送任务。企业的物流管理者通过车辆跟踪和定位可实时地对在途货物进行监控,既保证运送货物的安全性,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的湖南省发展研究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的湖南省发展研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和资源大省,湖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随着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我国十大城市群之一,湖南省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分析湖南省在地理、自然、交通方面的优势与其在工业化水平、农业发展、对外开放方面的劣势,得出湖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下的政策建议是:建设发达的交通网,着力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加大开发力度吸引资金进入。 标签:中部崛起;区位优势;不利因素;政策建议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的重要省份之一,其处在承北启南的重要地位。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下,湖南省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湖南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因此,在严峻形势下,如何以当地现有的经济条件为蓝本,如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基础,促进湖南成为中部增长的新动力成为突出问题。 1湖南省的中部竞争优势 (1)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湖南是中部省份之一,地处中国腹地,是中国沿海开放带与长江流域开放带两大经济地域的连接带,位于东南沿海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北枕长江,南临粤港,东接沿海,又是西进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中枢功能,2007年,湖南铁路营业里程为2902.0公里,在全国排名第5位,中部第3位;公路里程为88220公里,位列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内河航道里程为11495公里,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机场总数和开通航线在中部排第2,水、陆、空交通优势明显突出,逐渐成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与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湖南的交通在中部崛起中将发挥衔接、辐射、带动三大作用,因此湖南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不仅为湖南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湖南不断地从周边省区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提供了便利。

现代物流六大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六大发展趋势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现代物流六大发展趋势 任*星北京物资学院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民生的各方面影响,更加重视物流的现代化建设。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1、电子物流 2、 3、全球化物流 4、网络化物流 5、基于的物流 6、一体化物流。 1:电子物流: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它具体表现为:业务流程的步骤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商务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和数字化;业务处理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电子化使得跨国物流更加频繁,对物流的需求更加强烈。 2:指在物流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既要考虑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3: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目标,相当数量的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这一趋势也促成了企业产品的核心部件和主体部分标准化的进程。这些跨国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获取超额利润,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在全球范围内选择生产基地和供应源,安排企业的生产活动,通过采集、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全球化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实现全球化物流。

物流体系的五步法

物流体系的五步法 当“物流”从代表某种时尚的T型台上走下来,实实在在地成为一些企业的“第三个利润源”,并为企业节省或者赚取大把真金白银的时候,你和你的公司可能对物流真的动了心。那么,抛开对概念和技术的炫耀,建立和完善物流系统需要踏踏实实地分哪几步走以制造业为例,什么样的投入是必要的 亿元自动化仓库和200元一块的托盘都能够帮助您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 物流的含义广泛,单纯从制造业来讲,其功能不外乎是采购获得、制造支持以及实物配送这三大功能。解决的仍是物料采购、库存、供给、生产计划安排、配送、实施布置、流程优化等一系列的运作问题。正因为如此,物流的实际工作仍是功能性的。不论学者把物流的内涵和外延用各种新鲜出炉的词汇讲述得神乎其神,但在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员眼中,物流管理在本质上还是要实现下列的功能目标:快速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质量、生命周期的支持等等。 那么现在和过去到底在什么地方上不同了呢那就是物流管理已经由过去的作业性提为策略性的功能。要求制造业者能够对原料、半成品、制成品以及相关的信息的流动能达到7R,即正确的产品、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条件、正确的顾客、正确的地方、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成本。这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实质。 回顾国内制造业物流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提到三个典型的行业:烟草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这三个行业是走到了国内制造业物流管理的前列;而这三个行业里的代表分别是红塔集团玉溪烟厂、上海通用汽车、海尔集团。分析一下这几个企业的物流管理现状和投入实在是一件令所有的物流设备制造商倍感鼓舞的事。 第一座耗资巨大的自动化仓库在玉溪落成,随后在烟草行业刮起了自动化仓库的旋风,短短时间内,十几座自动化仓库拔地而起。因此也造就了昆船、村田等企业在烟草物流行业的霸业。但仔细想来,烟草行业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的计划且垄断的行业,产品品种不多、市场通路有政策壁垒,国家的定价政策使得企业有惊人的毛利,花几个亿搞物流设施实在是毛毛雨。但和现代物流管理的目标来比,既谈不上纵向一体化管理,更谈不上快速响应市场,顶多就是车间内自动化程度更高一些、节约了人力,生产管理更顺畅。 每个参观上海通用汽车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其物流管理的先进性,虽然我们看不到自动化仓库,看不到无人搬运小车,甚至也看不到一般工厂用的高位货架;但你看到的是大量的单元化容器和看板系统,替代AGV的是牵引车和叉车,你所能感觉的精益生产的精髓:效率和准时,而这也正是制造业物流追求的目标。 记得在两年前,笔者曾陪同海尔集团的张瑞敏总裁等20多位高层参观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海尔希望取真经,看完车间现场管理后,双方交流的最多的还是通用汽车的一体化物流管理经验。海尔参观团看得最多的也是通用汽车物流外包商RDC的流程和管理。海尔无疑也算有钱的企业,立体仓库一座座盖,但仔细算算,投入最多的还是各类物流单元容器和工位器具。而收获的却是物流管理为流程再造奠定了基础,为同步工程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听完这三家的故事表明:只要是能够帮助你的企业达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务品质的任何物流设施投入,不论大或小,都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而任何不能带来效益的物流设施投入都

浅谈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浅谈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时间:2015-08-04 来源:未知作者:1025 点击:1904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 关键词:物流;发展;趋势 物流业的形成,是现代产业演化、升级的产物,作为一个将生产与销售连接起来的中间部门,为企业更快的将商品和服务传送到消费者手中,为消费者更便利的获得商品和服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将专业化分工推进到更高的层次,引起了流通领域的一场革命。在现代大生产的格局中,物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以及获取利润的努力互动,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电子商务的兴起,物流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更大空间。 现代物流已被我国政府、企业所重视,显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政府从产业发展高度将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支持经济持续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降低社会成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策略,生产企业把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机会。传统物流(运输、仓储等)企业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新打造企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再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作业一体化 现代物流的精髓在于其系统整合的概念,即整合传统的作业领域,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越各企业部门的活动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使物流活动各作业环节有效地组合,形成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与效益。 2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物流活动不但活动范围广阔、涉及部门众多,而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物流活动范围、流动速度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物流业正向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EDI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和条形码技术的普及应用,则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的科学水平,使商品在各种需求层面上的流动更加容易和迅捷。信息化已成为物流活动的核心和物流创新的动力。 3物流管理自动化 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其效果是省力化。目前,在发达国家已普遍使用的物流自动化设施有很多,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以及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我国也正在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这些自动化设施。自动化设施的应用,可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 4物流管理智能化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作者:刘云中东中西优势互 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 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 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这是对物流或者物流业一个比较窄的理解,如果从“大市场、大流通”的角度来 看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仅包括上述 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个完整的流通市场体系,如商业批发、零售和国 际贸易等。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是国家物流产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关 键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家物流产业体系无论是狭义的物流业,还是包括商贸流通的大物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业的网络特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优势。而中部 地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经济和政 治的战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 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同时 伴随着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将形成我国继东部沿海地带之后的又一个市场中心。在全国物流网络中,

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是全国网络中的重要环节。根据2004 年的数据(2005 年数据尚未公布),中部六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33 亿元,占全国的20.4%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5万人,占全国的14.2% ,销售额516 亿元,占全国的9.2% ,从投资角度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59 亿元,占全国的20.4% ,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282 亿元,占全国的22.2% ,这些数据都说明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地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全国的物流产业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网络,将阻碍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形成大市场和大流通的主要内容温家宝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而“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多层次指不同空间尺度上,如全国、省、市、县及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多形态的市场指有形的交易市场、无形的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台、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各种业态齐全的市场体系;多品种的市场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市场统一;全方位的市场是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功能齐备,为生产和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开放统一的市场是指向国际、国内、省内全面开放的、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商品及要素流动障碍的市场。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建设中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三)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重要 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设 按照中央的部署,中部地区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

物流体系发展规划

昆明市“十二五”物流体系发展规划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2010年7月

目录 规划背景 (1) 一、物流体系的内涵 (3) 二、发展愿景 (3) 三、战略目标 (4) 四、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5) (一)规划指导思想 (5) (二)规划原则 (5) 五、物流体系规划重点 (7) (一)物流基础设施规划 (8)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 (15) (三)物流通道规划 (19) (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22)

规划背景 物流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强化物流管理,降低物流费用,提升国家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荷兰、新加坡等国很早开始把物流产业当作高附加值产业,积极扶植国内物流产业并积极推进发展成地域物流据点国家的各种政策。在国内,许多城市都纷纷出台了物流业的发展政策,并对物流业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深圳市、天津市等还把物流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之一。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8]8号),文件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但是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2009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讲话中指出:“尤其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十一五”期间,国家西部大开发已经确定的三个重点经济区分别是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云南面临着在

2020年(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 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 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 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于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方案:潜龙于渊蓄势待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