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 专题9 行星风系第1课时复习教案

高一地理 专题9 行星风系第1课时复习教案

高一地理 专题9 行星风系第1课时复习教案
高一地理 专题9 行星风系第1课时复习教案

专题9 行星风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识记: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名称

理解: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简单应用: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变化并解释理由

【基本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

默写专题8.2相关知识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引入:上节课讲述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分层以及太阳辐射,大气是不是禁止不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大气随时都在运动。那么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何处?大气又是如何运动的?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气压。

一,气压与大气运动

1.气压的概念:

2.影响气压的三个因素:

我们通常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称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等压线就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等压图的识别:高气压:中心气压值高,四周气压

值低

低气压:中心气压值低,四周气压值高

由于气压受到热力因素(气温),动力因素(垂直运动)的影响,地球上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的运动规律又是什么样的呢?(问) 大气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答)如同水往低处流是一样的。

通常我们说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一般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

这就形成了大气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水平运动,这样就产生了的风。

同一水平面上受热不均——大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风向的判别)

在空气的大规模运动中,水平运动的速度很快,风速可达每秒几米到几十米;而垂直运动的速度只有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每秒。所以空气的大规模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它推动了全球各个地区之间热量及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热力环流:

气压的变化导致空气运动的变化,而气压的高低又和气温等因素有关,而气温又和太阳辐射等有关。

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我们上节课学过,在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它受到太阳高度角以及大气层厚度和透明度的影响,所以太阳辐射量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太阳辐射对地面不均,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不同地方冷热不均,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大气做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就相对较低,上空气压增高。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受冷收缩,大气做下沉运动,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气压相对较高。上空气压减低。出现了气压的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了空气的水平运动。(即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流动)因此,由于地面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所以正是由于各地区得到得太阳辐射不同对各纬度的加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

大气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我们把具有全球性又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他受到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地表形态等影响。在地球环境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气运动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环流,如行星风系,季风等。今天我们主要研究行星风系。

【作业】练习卷基础题

练习册选择题与读图分析题

高一地理 专题15 海洋复习教案

专题15 海洋 【教学目标】 识记: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与北海道渔场形成有关的洋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有明显影响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荒漠环境有影响的洋流;世界四大渔场的名称和分布;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分布: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北海。 理解:风海流的成因;世界洋流模式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原因;领海、公海和专属经济区的含义。 简单应用:判断表层海水等温线图上的暖流、寒流及其流向;根据资料说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及意义。 综合应用: 阐明北印度洋洋流的成因;联系大气环境、洋流和地形等知识,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泛的原因;分析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沿岸生物分布、航运的影响。 【教学重点】洋流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洋流成因分析;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基本知识梳理】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课堂检测】(默写) 教学过程 一、洋流: 1.概念:海洋表层的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大规模流动,称洋流,也叫海流。2.洋流的分类: 按海水温度分:A、暖流:海水温度高于他所流经海区附近的水温。一般从低位到高纬。 B、寒流:海水温度低于他所流经海区附近的水温。一般从高纬到低纬。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3.洋流的分布规律: 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多媒体课件或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A、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中洋流呈什么时针方向运动?大洋东、西岸 各是什么性质的洋流?请在图中画出洋流流动方向及寒、暖流。 B、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呈什么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岸 各是什么性质的洋流?请在图中画出洋流流动方向及寒、暖流。 C、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区的洋流呈什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岸各是 什么性质的洋流?请在图中画出洋流流动方向及寒、暖流。 D、南半球西风漂流流动有什么特点? F、北印度洋夏季洋流呈什么方向流动?冬季呈什么方向流动?想一想:为什么? 4、季风环流:在北印度洋洋流比较特别,受季风影响,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漂流。

上海高中地理专题9行星风系填空有答案_图文

上海高中地理专题9 行星风系填空有答案_图文专题9 行星风系 一、气压的概念和风的形成 气压是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地表的气温变化引起大气密度的变化,是导致气压变化的直接原因,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就形成了风。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气象上使用风向频率来表示某个方向的风出现的频次。(风向吹向次数/风向出现总数*100%) 二、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沿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表随纬度出现冷热差异. 在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_,形成低气压,而在上 空空气积聚,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在接受太阳辐射较少的地区,大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上空形成低气压,这样在近地面,大气由冷却地区流向受热地区,在高空气流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这种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方式.比如山谷风 的形成是这样的:白天,山顶接受阳光辐射比山谷多,山顶形成低压,山谷形成高压,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晚,山顶失去的热量比山谷高,形成高压,山谷形成相对低压,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谷风和山风统称为:山谷风)

三、等压线的概念 等压线就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不同的高度气压不同,所以在预报天气时都是要强调多少高度这一点。由于受海陆分布、地球偏转和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流动最终演变成复杂的大气运动。 思考:近地面的风向和高空的风向一致吗, 问:平原地区的人到高原地区会感到不适,出现头晕、鼻孔出血等现象,这是为什么, 答: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压低,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到了高原后,体内细胞的压力平衡被打破,很容易出现短时间内的血压升高。同时,人吸入的氧气少,血液中的含氧量减少,于是很容易出现头晕头疼的现象。 问:近地面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间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是为什么, 答: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增温快,陆地空气因受热膨胀,气压变低,海洋上空温度上升较慢,形成相对的高压区,这样风就从近地面由海洋吹向陆地。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海上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高三二轮复习地理教学计划

2019高三二轮复习地理教学计划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理化、生物等等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三二轮复习地理教学计划,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2019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具体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重整合提升 紧紧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带支,重在贯通。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

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如在学过了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后,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从地理的角度提出我国东北发展商品粮基地的措施:以大规模经营来应对市场竞争;发展先进科技和建立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实行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等。学习了德国鲁尔区的兴起,经济衰退,振兴后,联系我国的一些老工业区如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煤炭城市焦作的产业转型,宁夏煤城石嘴山市经济的转型等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对于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帮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专题9 行星风系(查书平)

专题9 行星风系 【知识梳理】: 1.气压与风: ①气压: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1个标准大气压=1013百帕) ②气压的影响因素:气温高低、空气的升降运动以及海拔高低等。一般,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若高度相同,则气温高处气压低;若空气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注意:垂直方向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的地区,天气晴朗;反之,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的地区,多为阴雨天气。 ③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状况的表示方法。等压线是同一时间内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在等压线图上,中心气压值高,气压值向外逐渐降低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高气压系统,简称高压;等压线图上,中心气压值低,气压值向外逐渐增高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低气压系统,简称低压。 注意:不同地区气压差异是针对同一时间内某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而言的,对同一地区而言,气压永远是上低下高。 ④风——空气的水平运动。在水平方向,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⑤风向: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如果风向在某个方位左右摆动不能肯定,就加以“偏”字。 注意:风向是指风从何处来的方向,而不是吹去的方向。 ⑥风向频率:表示某个方向的风出现的频次。 ⑦风的成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了风速的大小。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大小 由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决定)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赤道没有偏向) 摩擦力(大小随风速而变化,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 注意: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是针对风前进方向而言的。 2.大气的运动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不均造成高低纬温度差异 3.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地区分布不均——地表冷热差异——大气垂直运动(上升和下沉)——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4.大气环流(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假设地球静止且地表均一——单圈环流(全球两圈) 考虑地球自转——三圈环流(全球六圈) 考虑地球公转——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考虑地表状况不均一——季风、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等 ①三圈环流 划分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以赤道低气压带为轴南北对称。

学考地理3复习教案

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课程复习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Ⅲ复习要点及考点解读地理学考复习,依据《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考点即《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地理必修Ⅲ共有21个考点)。 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比例 第一部分选择题,约占50%;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约占50%。 2.内容分布比例 自然地理,约占50%;人文地理,约占50%。 3.能力要求比例 识记(A),约占40%;理解(B),约占30%;简单应用(C),约占20%;综合应用(D),约占10%。 4.试卷难度比例 容易题,约占70%;中等题,约占20%;难题,约占1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A) 1.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教科书P2)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2)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区域之间有差 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课程复习教案第1页

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陕西省有三大地形区(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两种季风气候,两大河流流域。 2.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即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教科书P4)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教科书P6)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考点2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B)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教科书P8) 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 区域内部经济差异较小;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2.工业化阶段(教科书P9) 特点: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 区域内部经济增长不平衡;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教科书P11) 特点: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 区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 考点3 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C ) 1.四大地区(教科书P13) 东北地区: 黑、吉、辽3个省市区。 东部地区: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课程复习教案第2页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 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关键原因 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涉及许多学科内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等。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教材内容已大大简化,再加上现实的中考制度,河南省对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大大淡化——能够通过初二结业考试即可,所以一些初中学校地理教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上高中后地理学习显得十分被动。同时,与高一地理有关的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要在高一下或者高二才能学到,这种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不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客观原因 尽管地理课本开篇《致同学们》很有新意地介绍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材编写体例、学习方法等内容,但要真正领会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以及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还需一个过程。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地理还是停留在讲述地名、物产加数字的水平上,认为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很多学生学习地理重记忆、轻理解,忽视理性思考和推理,对地理学科形成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主体原因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思想。由于现实的高考科目设置导向,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学地理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4.师资流失,难度提高,缺乏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重要原因

高中地理专题复习教案:地球和地球运动

高中地理专题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运动 一、高考展望 1、通过地球光照图及其变式,考查学生计算时间、判断昼夜长短等能力。 2、由单纯考查地球知识转向考查这些知识的应用,由单一视角切入向多视角综合考查转变。 二、知识总结 (一)地球知识 1.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低纬、中纬和高纬。南北半球划分。 (2)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用20°W 和16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二)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的方法 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中学生常见的经纬网图(图1)有以下三种形式: 侧视图俯视图圆柱投影图 图1 ①确定纬线与纬度 在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上,纬线为直线。纬度数值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在俯视图上纬线为一组同心圆,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线均表示北纬,且数值向北极点增大。 ②确定经线与经度 在侧视图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在俯视图上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一组线段;在圆柱投影图上经线是与各纬线垂直的线段。不论在哪种经纬网上,东经度数值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数值随地球自转方向减少。 (三)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纬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赤道上经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因此只要知道了任意两地间的纬度差,或者是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 全球各地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

高一地理试卷讲评教案

高一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教案 高一地理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第一、二章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 以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与一些相近知识点的区分,做到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做到举一反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试卷的评讲,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然后能发现地理学习上的不足。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试卷考查的内容和反馈试卷的批改情况 1、这份试卷主要考查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第一章:选择题的1-12题;判断题的21、22、24题;综合题26、28、29题;第二章:选择题的13-20题;判断题的23、25题;综合题的27题;(2)、考查内容比重较大的是地球的运动:5、6、9、10、21、26、28题;(3)、另外一个突出点是考查地图的知识点比较多; 2、试卷的批改情况 (1)选择题和判断题部分:第3、10、11、12、16、22、23题得分率基本都在70%以下; (2)综合题部分:28和29题通过材料和图上信息分析问题部分做得不是很好; 批改试卷过程当中,还发现了学生在解题答题时一些相似的问题:主要是同学没有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没有掌握正确的地理解题的基本技能,甚至有的同学连题目都没有看懂,连地理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二、结合试卷部分典型试题,进行错题原因分析和讲评 教学反思: 其实这份试卷不少内容我们都做过,都讲过,但是为什么还有的同学做不对呢?甚至有的同学告诉我,自己做时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是我一讲评,就觉得很容易。这还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因些,在平时应该多思考,多总结,多反思。教学应该是双方面的事,学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教也很重要。尤其是试卷讲评的效果很重要。地理试卷讲评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很重要的环节。积极高效的讲评有利于学生学习薄弱环节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错误知识点的纠正,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讲评课应该是综合复习课,不能就试题讲试题,要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做适当的拓展,特别是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各项地理能力。这也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是我在以后应该加强的方面。

2021年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进度表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进度表 不知不觉新的学期已经到来,作为高一的地理老师,应该如何制定计划呢?下面是收集关于高一地理教学计划的资料,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 ___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高一新生在初中特别是初三基本没有学习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这也就是造成高一学生感觉地理难学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以上具体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度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 坚持党的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 ___人。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树立一教高中三年的目标,为高三出口打下周三坚实的基础。

高一地理 专题13 水循环复习教案

专题13 水循环 【教学目标】 识记:水循环的类型及各个环节的名称;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 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简单应用:举例说明人类通过对水循环的某些环节的改变,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根据图表分析我国东南、东北、西北内陆地区的河水补给形式与径流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类型 2.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3.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运动水循环过程及成因和地理意义。 课时:2课时 【基本知识梳理】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课堂检测】(默写) 教学过程: 一.水圈水圈处于连续的运动状态,通过水循环,各水体中的水互相交换,不断更新。1.地球-----水的行星 2.水体分类 3.水圈的特点:由各种水体组成。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4.作用: 二.水循环 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各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等。 3.循环范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四大圈层内进行; 4.循环特点:水循环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连续运动。 5.循环分类: 水循环可分为大循环(海路间循环),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内陆循环)两大类。 6.水循环的意义 A.能量交换物质迁移 B.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7.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A.水循环的环节: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 B.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影响地表径流 C.利用水循环化害为利的影响 D.不恰当改变水的时空分布,消极有害的影响。 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检测】 1、水圈的构成 2、水循环的类型 3、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过程】 讲解练习 导入新课 三、河流水补给 1、河流水补给的概念:河水的来源 2、河水补给的类型: A、雨水补给: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重要的河水补给,我国河流的年径流量中,雨水补给约占70%,尤其是东部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雨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河流多在夏秋季----洪水期。冬春季----枯水期。 雨水补给特点:不稳定,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读图分析 B、积雪融水与冰川融水补给:

课题:专题9 行星风系(第二课时)

课题:专题9行星风系(第二课时) 授课人: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朱晓艳 教学设计思考: 本节教学设计是依据高二第一学期专题9行星风系,教材是按照气压和风、大气环流、行星风系与气候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个部分顺序组成的。教材的设置首先引入气压和风,从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入手,然后直接分析1、7月份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再学习理想状态下的三圈环流和气候类型。由于实际海陆差异较大,实际等压线分布图错综复杂,直接引入容易使学生学习时产生混淆,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将教材调整了顺序,第一课时完成了气压与风和理想状态下的行星风系,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再来一起分析1、7月份的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知识衔接更顺畅。从对比图形找异同点,到探究原因,步步深入,完成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图表,能够找到理想与实际气压分布的差异,并通过分析,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已学行星风系的知识,找到1、7月份海平面及等压线分布图的形成原因,并能够填写出北半球主要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教学法,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更准确的理解全球的气压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1、7月份全球海平面及等压线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图表教学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直击主题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对理想状态下的气流运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读图说出并填写出行星风系中各气压带和风向带的名称,理解其形成原理。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就开门见上,直接读图对比理想状态下行星风系与实际海平面及等压线分布图之间存在的不同,找到产生的原因。 在对比读图中,通过知识学习及迁移的视角,让学生更多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有效的找到质疑问题的答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复习教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大气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学习基础,特别是气压带、风带和常见天气系统的成因均是建立在热力环流基础之上。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时了解了相关基础知识,但是掌握的很有限。物理有关热胀冷缩的原理有一定的认识,课下已经预习了关于水平梯度力的概念,但并没有熟练掌握,需要上课时举例说明其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生活实例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列举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演绎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中一段视频: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营渭河,司马懿屡败不出,诸葛亮则于葫芦峪预设干柴,令魏延诱敌,司马懿父子欲劫粮草,误入谷中,魏延火攻,困其难逃。忽天降大雨灭火,司马懿顺势逃走诸葛亮则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同学们觉得这真的是天意吗? 先看以下几个概念,我们找同学解释说明。 同学1:气压: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那么你看这两幅图片中A、B的气压哪个高哪个低? 同学2:高、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为高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为低压。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压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同学3:等压面空间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在这一个面上所有的气压值都是相等的。 同学4: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

地理 专题9 行星风系

专题9行星风系 一、气压和风 1、气压: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2、风:在水平方向中,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了风。 3、风向:指风的来向。 4、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 5、水平气压场:通常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称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 6、等压线:同一时间内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7、高压:气压数值向外逐渐降低的一组闭合等压线。 8、低压:气压数值向外逐渐增高的一组闭合等压线。 9、大气运动: ①流动的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②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因素影响。 10、一月份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七月份海平面地面等压线分布: 二、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热力差异,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形成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这就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示意图 印度(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三、行星风系与气候 1、受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以下沉为主,水汽难以冷凝形成降水。 ①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大陆中西部,许多地区都是炎热的热带沙漠气候; ②极地地区的极地高压带控制,太阳辐射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极地气候。 2、受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云致雨,是多雨区。 ①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下,来自极地高压和副热带高气压的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辐合上升,也是地球上降水较多的地区。 3、受西风带控制:受西风控制的地区,如欧洲西部,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4、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低气压带和内陆信风带交替控制,出现干季和湿季,如非洲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②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出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雨夏干),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和北非地区。 5、非洲大陆的动物迁徙 ①分布:南非高原、东非高原。 ②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③迁徙动物:斑马、羚羊、长颈鹿等。 ④迁徙方向:向湿季地区迁徙。 四、世界气候类型

高一地理复习教案地理学业水平考刷题—上册

地理 第一册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 1.据新华网报道,北京时间2014年10月28日“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到达近月点,并拍 摄了地月合影。“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2.目前人们能观察到级别最高级天体系统是 A.总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3.月球所在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高的是 A ?河外星系 B ?太阳系 C.银河系 D ?地月系 4.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和外侧的两颗行星分别是 A.水星、金星B?金星、火星 C ?火星、水星 D .火星、木星 5.以下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A.星云一一一闪即逝 B. C.彗星一一拖着长尾 D. 行星 一― 月亮一 一 -圆缺多变 -轮廓模糊 6.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A.太阳系一一木星一一冥王星 B. 宇宙一一太阳系一一银河系 C.太阳系一一地月系一一月球 D. 太阳一一地球一一哈雷彗星 7.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其主要物理性质包括 ①体积小 A.①② ②体积大 B. ②③ C. ③质量大 ③④ D . ④质量小 ①④ 8.我国古代把肉眼观察到的七个最亮天体称为“七耀” ,即 日、 月、金、木、水、火、 土。 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七耀”之中的 A?太阳 B.月球C.金星D.火星 9.我国古代把肉眼观察到的七个最亮天体称为“七耀” ,即 日、 月、金、木、水、火、 土。 下列天体类型,“七耀”之中没有的是 A.星云 B.恒星 C.行星 D.卫星 10.月球作公转运动时,其绕转的中心天体是

高一地理 专题9 行星风系第1课时复习教案

专题9 行星风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识记: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名称 理解: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简单应用: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变化并解释理由 【基本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 默写专题8.2相关知识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引入:上节课讲述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分层以及太阳辐射,大气是不是禁止不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大气随时都在运动。那么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何处?大气又是如何运动的?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气压。 一,气压与大气运动 1.气压的概念: 2.影响气压的三个因素: 我们通常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称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等压线就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等压图的识别:高气压:中心气压值高,四周气压 值低 低气压:中心气压值低,四周气压值高 由于气压受到热力因素(气温),动力因素(垂直运动)的影响,地球上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的运动规律又是什么样的呢?(问) 大气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答)如同水往低处流是一样的。 通常我们说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一般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

这就形成了大气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水平运动,这样就产生了的风。 同一水平面上受热不均——大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风向的判别) 在空气的大规模运动中,水平运动的速度很快,风速可达每秒几米到几十米;而垂直运动的速度只有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每秒。所以空气的大规模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它推动了全球各个地区之间热量及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热力环流: 气压的变化导致空气运动的变化,而气压的高低又和气温等因素有关,而气温又和太阳辐射等有关。 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我们上节课学过,在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它受到太阳高度角以及大气层厚度和透明度的影响,所以太阳辐射量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太阳辐射对地面不均,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不同地方冷热不均,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大气做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就相对较低,上空气压增高。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受冷收缩,大气做下沉运动,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气压相对较高。上空气压减低。出现了气压的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了空气的水平运动。(即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流动)因此,由于地面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所以正是由于各地区得到得太阳辐射不同对各纬度的加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 大气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我们把具有全球性又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他受到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地表形态等影响。在地球环境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气运动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环流,如行星风系,季风等。今天我们主要研究行星风系。 【作业】练习卷基础题 练习册选择题与读图分析题

上海高中地理专题 行星风系填空有答案

专题七、地貌 一、地球圈层分为哪几个 地球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共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六大圈层构成。地幔的软流层是大量集中于此的岩浆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热量,导致岩石处于熔融状态。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则由岩石组成,所以将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统称为岩石圈 二、简述形成地貌的外力和内力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它引起地壳表层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地貌是地球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三、简答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流水作用的“侵蚀、搬运、堆积” 河流地貌是由流水作用塑造的,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流水堆积地貌。) 侵蚀是指水流对河床的冲蚀及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 搬运是指河水在流动过程携带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过程. 。

四、简答河流上、中、下游所形成的不同地貌 (上游侵蚀)河流上游高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侵蚀作用最为明显,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中游侧蚀,相当于搬运)河流中游水流减缓,河道变宽,侧蚀作用加强(即向两岸侵蚀),往往形成_曲流,河流在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_弯曲。 (下游堆积)河流下游河床平缓_,_流水堆积作用强盛,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五、什么是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是指在___黄土___地区发育的地貌,(经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而形成的)黄土地貌广泛分布在中纬度的半干旱地带,以我国的黄土高原最为典型。 六、我国黄土高原的成因和地表地形 我国的黄土高原是由西北地区(中亚、蒙古)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黄土地区平坦的地表分割成塬、墚、峁等地形。 七、黄土地貌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黄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养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但容易受流水侵蚀,在降水集中的夏秋季节,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使土壤肥力降低,黄土在河流的底部沉积,淤塞河道,导致洪灾,同时,人类不合理的开垦更加剧了黄土地貌的破坏。

【2019年整理】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之印度》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之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区域地理复习之印度 教学目标:1、三大地形区 2、旱涝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 3、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1、印度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的特征 2、印度气温和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印度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具准备:自制导学案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印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了解 课前预习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 位于_____南部,地处___带,位于10°N-30°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印度中部,东临______,西临_______,南临_______,位于________山以南 2、地形 主要地形区:北部是狭长崎岖的_________南侧山地 中部是广阔的_______平原 南部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和缓的_____高原,高原东西两侧分布有东、西高止山 3、气候 _________气候,全年高温,分_____两季。6--9月盛行_____季风,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盛行_______季风,为旱季。其中3--5月气候干热 4、河流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________湾,河流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 5、资源 _____、_____、____ 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二、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 2014年印度人口已经超过12.7亿,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印度发展农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广(耕地面积亚洲第一) 热量足,降水多 灌溉水源丰富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劳动力资源丰富 不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 3、工业和城市 _______ 是印度首都 ________是印度最大海港,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行星风系

专题10 行星风系 南模中学林雪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阐述大气运动的机制;运用模式图说明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和移动规律;举例说明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开展观察、提问、分析案例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对环保等实际问题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合作意识,同时养成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和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 [教法和学法指导] 1.教法:“行星风系”涉及的影响因素多(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公转等),形成过程较复杂,对学生思维逻辑性、系统性的要求高。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探究地理过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总结地理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学法:按照假设——推理——验证的方法,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基本原理分三个步骤从简到繁、由虚及实逐层剖析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构建三圈环流的空间模式。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的

形成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掌握地理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二)主要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 设置现实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1)瑞典大片森林因酸雨而枯亡,却将责任归咎给英国。你认为有道理吗? 2.观察“气压梯度”的动画演示,读图分析大气运动的机制。 3.以问引探:气压带与风带的成因、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三个步骤,化难为易 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静止;太阳直射赤道 假如地球不自转,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匀,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全球会出现什么样的大气环流状况?学生讨论后,教师动画演示,加以验证。

最新高一地理期末考复习资料教学教材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高一地理期末考复习资料 专题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 天体是宇宙中物质主要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大行星,小行星,矮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总星系是人类目前所知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人类目前所能观察到的宇宙 2.太阳系 冥王星“出局”主要原因: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 他物体,降为矮行星 3.太阳 光球色球日冕 亮度:降 温度:升肉眼看到的是光球(太阳最内部)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以11年为一个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异常会影响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使天气气候异常,扰乱磁场产生磁暴。 4.地球 地球适宜生命居住的原因: 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②体积质量适中(吸引适宜的大气)③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昼夜更替与季节轮回节奏适宜) 专题二月球 1.月球 月球体积为地球1/49,质量是地球的1/81,引力是地球的1/6 月球表面基本没有大气(无风),表面起伏不平,环形山密布是月球表面最明显特征。 公转周期为27.32日,方向与其自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2.月相 (见下页图) 专题四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 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平均1o/日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小时,两极为0.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 2.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经度:1h per 15°4min per 1° ※时区:从某0°或180°(未知)经线两边经度递减,则该经线为180°,且此经线西面(左面)为东经,东面(右面)为西经;两边经度递增,则该经线为0°,且此经线西面为西经,东面为东经。 3. 地转偏向力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 球左偏 4.公转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回 归年:365又1/4天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23o26’ 专题五板块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

上海高中地理专题9 行星风系填空有答案

专题9 行星风系 一、气压的概念和风的形成 气压是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地表的气温变化引起大气密度的变化,是导致气压变化的直接原因,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就形成了风。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气象上使用风向频率来表示某个方向的风出现的频次。(风向吹向次数/风向出现总数*100%) 二、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沿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表随纬度出现冷热差异. 在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_,形成低气压,而在上空空气积聚,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在接受太阳辐射较少的地区,大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上空形成低气压,这样在近地面,大气由冷却地区流向受热地区,在高空气流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这种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方式.比如山谷风的形成是这样的:白天,山顶接受阳光辐射比山谷多,山顶形成低压,山谷形成高压,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晚,山顶失去的热量比山谷高,形成高压,山谷形成相对低压,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谷风和山风统称为:山谷风)

三、等压线的概念 等压线就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不同的高度气压不同,所以在预报天气时都是要强调多少高度这一点。由于受海陆分布、地球偏转和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流动最终演变成复杂的大气运动。 思考:近地面的风向和高空的风向一致吗? 问:平原地区的人到高原地区会感到不适,出现头晕、鼻孔出血等现象,这是为什么? 答: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压低,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到了高原后,体内细胞的压力平衡被打破,很容易出现短时间内的血压升高。同时,人吸入的氧气少,血液中的含氧量减少,于是很容易出现头晕头疼的现象。 问:近地面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间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是为什么? 答: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增温快,陆地空气因受热膨胀,气压变低,海洋上空温度上升较慢,形成相对的高压区,这样风就从近地面由海洋吹向陆地。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海上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四、简述单圈环流,即不考虑地球偏转力情况下的大气环流 赤道地区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近地面的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赤道低气压)两极地区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少,近地面空气收缩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在近地面,赤道地区出现低气压带,极地形成高气压带,如果没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近地面大气由极地不断流向赤道;在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