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古典主义

西方古典主义

西方古典主义
西方古典主义

一:西方古典主义别墅装饰和设计特点。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古典主义设计风格继承了巴洛克风格中豪华、动感、多变的视觉效果,也吸取了洛可可风格中唯美、律动的细节处理元素,受到了社会上层人士的青睐。特别是古典风格中,深沉里显露尊贵、典雅浸透豪华的设计哲学,也成为这些成功人士享受快乐,理念生活的一种写照。古典风格在设计时强调空间的独立性,配线的选择要比新古典复杂得多。在材料选择、施工、配饰方面上的投入比较高,多为同一档次其他风格的多倍,所以古典风格更适合在较大别墅、宅院中运用,而不适合较小户型。雕饰精美的柱子和由多个拱形相连形成的门廊、以及灯光溢彩的楼梯间都相当吸引眼球。当你走进这座居住面积达到5,816平方英尺的豪华别墅时,每一处都可看出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客厅的穹形天花板高22英尺,蜿蜒展开的后方游廊被拱形玻璃墙包围。休闲室设置推拉门,是极好的娱乐休闲场所,由玻璃门围起来一。

二:西方古典主义的定义

古典主义(Le Classicisme)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

三:西方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的联系。

古典主义(Le Classicisme)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大国里,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若干新奇的派别,例如绘画方面的抽象派,音乐中的反轩调主义,雕刻中的反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未来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里的表现主义等等。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汇合而成有社会景物现代主义思潮,或称现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

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西方学者就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一般认为,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西方的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产物,也是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各种与传统异然有别的文学艺术思潮的统称,旨在表现对20世纪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作出的精神反映;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天主教会内部出现的一股旨在用现代哲学重新诠释天主教教新古典主义兴盛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强调要求复兴古代趣味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那种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又不同于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它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以古代美为典范,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实,以及对古代景物的偏爱,表现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怀旧感。

新古典主义不仅表现在美术中,也表现在文学和音乐中,它在法国兴起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下半期是法国封建君主制日趋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逐渐强大的时期,是两个阶级面临决战的变革时代。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争取人类理想胜利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资产阶级革命家利用这些古代英雄,号召人民大众为真理而献身。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大造资产阶级革命舆论的新古典主义。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德。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

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

毗邻角落补全了布局匀称的厨房。本文来自:深圳室内设计网古典主义(Le Classicisme)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大国里,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若干新奇的派别,例如绘画方面的抽象派,音乐中的反轩调主义,雕刻中的反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未来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里的表现主义等等。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汇合而成有社会景物现代主义思潮,或称现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西方学者就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一般认为,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西方的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产物,也是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各种与传统异然有别的文学艺术思潮的统称,旨在表现对20世纪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作出的精神反映;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天主教会内部出现的一股旨在用现代哲学重新诠释天主教教义的神学思潮。

四:古典主义的建筑实例

依次是:巴黎伤病院新教堂,罗浮宫东立面,凡尔赛宫,维康府邸。

从“西欧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发展

从“西欧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发展 侯永娟 (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541) 内容摘要: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逐渐走向了一体化的进程,各地区间的交流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从狭隘的以西欧为中心的论点而渐次着眼于全球的背景之下,去探讨世界各个地区的交流与互动。全球化与一体化成为了时代潮流。文章从不同时期对世界史的研究来论述从“世界史”到“全球史”的发展及其各个时期所具有的特征。从而展示全球史观对于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世界史全球史一体化全球化 地理大发现标志着世界体系开始出现,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产生,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使彼此隔绝的世界各国开始建立起持久和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从此后世界开始进入到了近代史的发展时期,人们的视野也扩大到了全世界的背景之下。有人说这一进程是积极的,是推动人类不断向更文明,更先进的时代前进,是文明国家对未开化国家的同化。同样也有人对世界历史全球化提出了质疑,认为它是更先进野蛮的开始。如果说希腊人对其他民族的称谓“野蛮人”是采用一种短兵相接的方式进行征服与占领的话,那么现代人对对待“野蛮”的方式则表现了出了更多“野蛮的行径”。于是人类社会被卷入到了政体世界体系,于是人们开始争论——谁是全球的中心,谁是文明的先行者? 早在19世纪的时候,黑格尔就提出了“西欧中心论”。并且将“西欧中心论”理论化。他在《历史哲学》中,用地理条件、精神、种族气质来证明他的理论。在黑格尔看来,非洲是“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亚洲从来没有加入过世界历史的进程;东欧斯拉夫人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因素,而唯有日耳曼人本性优越。……日耳曼民族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日耳曼世界主要的各国是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①这样以来黑格尔就为“西欧中心论”提出了一个理论基点——种族优越论。如果说黑格尔是“西欧中心论”的理论倡导者,那么德国史学家兰克(Leopold Ranke)就是“西欧中心论”的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认为“欧洲,确切的说是西欧的民族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主流或者主体,是支配世界的中枢,而其他的民族,包括东欧的斯拉夫人,马扎尔人以及欧洲以外的土耳其人等,不过是世界历史的附属物。”②他在1848年出版的《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的历史》一书的序言中曾写道:“日耳曼民族和日耳曼——拉丁民族后裔的历史是全部近代历史的中心”;“这些民族……构成全部近代史的基础。”黑格尔和兰克的西欧中心的思想,为近代世界带来了极端的思想倾向,后来的军国主义、法西斯独裁主义的出现,都是受了这些理论的影响。他们所谓“落后种族及国家”的改进,使世界掀起了一轮新的浪潮。19世纪下半期,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已经将世界瓜分完毕,明确的全球地理概念已经形成,而此时的兰克竟然置欧洲之外其他地区的历史于不顾,还美其名曰在编写《世界史》,这样的世界史视野与比他早一个世纪

欧洲古典主义女性人物油画作品欣赏

法国的保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尤其是看到整个欧洲历来的艺术大师在人生起伏中留下的心血作品,心情是很激动的,这是艺术之间一种能产生共鸣的文化激情碰撞吧,虽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但国画、书法、油画给人的震撼是一样的。 摩尔人物油画《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1868年 画布油画,61×88.30厘米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英国,1841―1893年 摩尔出生在约克郡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庭。父亲威廉·摩尔和哥哥亨利·摩尔(1831―1895,著名风景画家)引导他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19世纪五十年代,他到了伦敦,先在肯辛顿艺术学校学习,后考入英国皇家学院,1860年前往巴黎和罗马深造。渐渐地,摩尔形成了着色轻柔,线条细腻的独特风格,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中也显得十分突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休闲人物为主人公,人物形象明显受到希腊风格的影响。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展示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摩尔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充分表现了他在调理线条和色彩搭配上的巨大创造力。这幅作品在寻求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联想的同时,把沃尔特·佩特称之为“音乐的特性”的东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画面上并没有明示出音乐家们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更看不出四位演奏家有什么特别之处。把现代乐器画进作品里,目的是为了避免观众“较真儿”,同时又把画家为了突出作品时代性的意图表现了出来。 欧洲古典主义人物油画《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1871年 画布油画,84×129.50厘米弗雷德里克·莱顿英国,1830―1896年 《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1871年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第一次展出,这意味着画家莱顿朝着开创古典题材的创作道路迈出了第一步,也是对这位画家解决构图比例的高超技艺的一次总结。画中四个女人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浩如烟海,一人乃至一代人抑或几代人穷全部精力,对其进行精细深微的研究。下面我将从整化、原则、思维方式及其效果四个方面谈谈对西方美学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认识。 一、过去时期 过去时期的美学即西方古典美学,主要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黑格尔写过近百万字的美学讲稿,那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古典美学的第一个特点――追求哲学整化,即美学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附于哲学的,是为哲学构架的整体化服务的。这方面与中国古典美学大不一样。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是通过艺术理论表现的。象意境这个概念,《诗式》、《姜斋诗话》、《人间词话》论述它的很多,哲学著作论述的就很少。可是,西方古典美学的大量命题,大多是由哲学家提出,并通过整体的哲学构思来讨论的。就说美学这个名字吧,鲍姆嘉通在1750年提出来的时候就不是为了专门创立美学这门学科的,而是因为他看到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情意三部分,相应哲学体系就有一个漏洞,因为研究知的有逻辑学,研究意的有伦理学,而研究情的却一直没有一门相应的科学。鉴于这种情况,他专门设立了美学这门学科,以此来完成哲学构架的整体化。 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指出西方古典美学的哲学整化倾向,而是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亚理士多德有一句话说得好:“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这说明:西方古典哲学是从对自然和现实的认识开始的,目的是把认识现实化,借助手段达到实现这种现实化的目的。自然和现实中有美的现象,也有其他一些现象,哲学家就是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本体化、认识论、方法论的反思,通过这些反思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样,哲学家们很自然地把包括美的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进行哲学反思,从而提出,阐释这些现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然包括美学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如此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多是帮皇帝作治国安邦的哲学解释,所以,他们讲究“德”、“礼”、“仁义”、“孝”,而不去深究那些“好象不作边际不合实用的希腊智者所醉心的宇宙根源问题以及认识自然与一般知识技能的问题”加上中国是个人伦的社会,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心较多,对自然和现实中的审美关系就不如西方人那么关心了。其次,中西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包括审美关系,所以,西方哲学家们在建造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必然会考虑到审美关系;中国文化是一种化,中国哲学家即使考虑了艺术中的一些美学问题,也用“载道”、“教化”之类予以论证,使中国古代美学不能象西方古代美学那样纳入哲学文化的框架之中,而纳入人伦文化的整体意识之中。 第二,西方古典美学强调理性原则。这里所说的理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方式上从哲学入手讨论美学,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强调美与真的关系。前者在前个段落中已作了说明。就后者来说,我们可以把它与中国美学相比较来论证。中国哲学讨论的最多最高的问题是善,孔子强调仁学,《论语?学而》说:“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说:“人而不仁,如乐何”,都是讲伦理道德问题。道家虽然不同意儒家的道德论,但也有自已的道德论,追求自然无为,不受拘束的道德境界,《庄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澹然无极而众美众之”“依乎天理”,正之所谓也,所以,中国所讲的理性是道德理性,美学上重视的是美与善的结合。西方美学也有研究美与善的关系的,但是更突出地是强调美与真的联系。维柯曾说:“人类首先进行的是没有感知的感觉,其次才以不安和激动的灵魂来感知,最终才以纯粹的头脑来自省。这才是评价诗的真正原则。诗形成于情欲和感觉,有别于形成于理性自省的哲学,所以哲学越提高到普遍,就越接近于真;而诗越掌握特殊,就越实”。(4)从维柯对诗、诗评与哲学区别中不难看出:西方哲学追求的是真的境界,而不是道德伦理境界。由这种哲学派生出来的美学也是以求真为最高境界,比如说,西方较早关心审美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与和谐、数的比例的关系,实际上给美注入理性的基因。吉尔伯特和库恩说:“数是现实的本质这种一般假设,在音乐里最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的哲学结论,促使他们对音乐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试图以数的比例来说明这种关系。”(5)到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集大成者黑格尔手里,美完全成为理念活动的一种表现形态,他直言不讳地说:“对于我们,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科学对象,须先有所假定。”(6)这个假定就是哲学或理念,他还说:“美,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固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7)可见,黑格尔从他研究美学的西方古典美学的这种理性原则与哲学整化是一致的。 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求真,哲学把美学纳入自己的构架之中,也要求美学服从哲学的这种主、体营造任务,服从哲学的逻辑演绎的规则,不能游离于哲学的求真之外专门研究美学。因此,西方哲学家实际上有的也是美学家,有的美学家也是哲学家。比如康德,主要是为了哲学整化来讨美论学,从而把美与真、善连结起来的,所以,谢林说:“哲学的普遍官能――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乃是艺术的哲学。”(8)因为哲学要求美学从属于自己,所以,黑格尔也根据追求哲学普遍性的总体构想来定义美,认为“美和真具有同一本质,只是形式不同”(9)。我们看到:中国古典哲学的任务与西方古典哲学的任务不同,对美学的要求也就有差异。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发乎情,止于礼义”,而不大看重美与真的内在联系,中国古典美学中很少有作品把美看作真的象征,而西方古典美学中把美作为真的象征的人就相当多,这种观点的影响也相当大。 第三,由于西方古典美学追求哲学整化,讲究理性原则,所以,它在思维方式上必然采取形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方式。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美学直观的把握要突出一些,中国古代美学家多数是文艺评论家和作家,那些研究了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如朱熹、王夫之的文艺造诣很深,喜爱从品味艺术的角度把握艺术,所以中国古典美学是直观的、经验的、形象的、缺乏系统的。西方古典美学则是理性的、抽象的、演绎的、

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总体特征

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谈希腊古典主义时期艺术的审美特 点 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总体特征摘要:古希腊美学是西方美学的源头之一,从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三 大时期: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早期,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成熟期,即古希腊伯里克利时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定型化时期,即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它的总体特征主要在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全方位性古希腊罗马美学的体论色彩;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客体主义基调。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 一、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分期我们一般把古希腊罗马统括为西方历史的一个发展时期,这是因为,一方面古罗马与古希腊都是处在奴隶制社会的历史阶段上,另一方面古罗马社会是在古希腊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由于地域和繁荣时期的不同,二者仍然是西方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两大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古希腊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而古罗马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的成熟和衰落时期。从整个社会发展史来看,古希腊时代从公元前12世纪起至公元前2世纪(前146年罗马人攻占所有希腊城邦)止。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奴隶制形成和巩固时期,其中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中,是雅典民主制时期。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希腊化时期,奴隶制民主制开始衰落。从公元前2世纪以后,奴隶制军事独裁帝国逐渐代替了共和国,奴隶制的中心转移到古罗马。到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帝国达到鼎盛,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从此奴隶制走向离散衰落,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西欧的奴隶制社会宣告结束而进入封建社会。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考察西方美学的起源———古希腊罗马美学,我们可以在上述总体分期基础上作如下的划分。第一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典主义美学早期,又可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这是古希腊美学的形成期。第二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典主义美学成熟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是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鼎盛期。第三时期: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5世纪,古典主义美学定型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西塞罗、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丁。它包括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帝国的漫长时期。这是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一个发展廓。这里要说明的是,苏格拉底是由早期古典主义美学转向成熟的古典主义美学的转折式人物。其具体表现就在于,前苏格拉底的美学是宇宙论的一部分,而到苏格拉底以后,美学就成了人本论的一部分,这是重大的突破。还要说明的是,希腊化和古罗马帝国时期,时间跨度虽长,但在美学上,这时主要是继承了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因而是古典主义美学的定型化过程。 二、古希腊美学的一般特征 1.古希腊美学的全方位性古希腊罗马时期是人类的童年时代,这时期的人发展得比较正常,人类的社会分工尚刚刚开始,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处在直观把握向理性把握中,因此,这时的美学思想也在最全面的方向上得到了阐述,虽然它还没有独立起来,但在全面揭

西方中心论

西方是积极的行动者,东方则是消极的回应者。西方是东方人所有行为的目击者和裁判者东方只能借助西方来界定自身,/东方不再是欧洲的对话者,而是沉默的他者。0[2]8东方人 之好坏与否应由西方人判定。按照东方主义的西方中心主论逻辑,东方是落后、野蛮、愚昧、守旧和懒惰的象征,是与处于中心位置的西方相对立的一种边缘性的存在,东方主东方主义对东西方关系的塑造,不是为了寻求一种知识和真理,而是为了实现西方对东方的统治和霸权,因此,东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霸权主义。东方主义所关注的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权力的问 题,它以知识的形式支持西方对东方的扩张、侵略和殖民,因此是/-知识的帝国主义.0[2]74,东方主义视阈中的东西方关系是一种霸权等级关系。赛义德在5东方学6一书中强调:/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0[1]8,在这种霸权关系中,东方被东方化了,它可以被制作成或被驯化为/东方的0,这种驯化和制作从属于西方对东方的统治关系。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西方为了实现对东方的霸权而刻意构建的一种理论和实践体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欧洲文化庞大的规章制度,欧洲正是借助它而对东方施加管理甚至生产的。东方主义具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倾向,是一种十足的文化帝国主义,它宣称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不仅是西方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它所具有的普世性使它成为人类文化的典范,因为它带给人类的是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福音。近代西方具有非常坚定的西方中心信念,黑格尔哲学就是明显的例证。黑格尔将历史视为人类自由意识的进步,这种进步是从希腊开始的,因为希腊人的精神是以普遍性作为对象的,而东方精神则没有从特殊. 二、/西方中心论0 /西方中心论0(West-centered Theory)又称/欧洲中心论0,就是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和较早实现工业化归之于欧洲文化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认为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所有方面发展的中心,而欧洲以外的地区则是受其影响才得以发展的。/西方中心论0具体有三种模式。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处在停滞落后状态,在19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发生的一些变化是由西方文明的冲击引起的。第一个层面主要关注世界通史的内容比例,认为以往编纂的世界通史著作中西方所占比例过重,世界史成了以欧洲史为主轴的历史。周谷城指出: “我写世界通史之前,曾翻阅了许多著作,发现其中有一共通之点,都是从埃及开始,接着便是希腊、罗马,谓之古典世界。古典世界之后,便是基督教。这样的作法便是欧洲中心论。”[6]( p.3) 这种现象在世界近现代史编撰中更为明显。有学者曾做过认真统计,并以吴齐本《世界史》“近代史编”为例,指出“该编上下两卷6 章24 节共910 页中,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历史合在一起大约只占21% 的篇幅,其余79% 基本上都是有关欧洲和北美的内容”。其中“58% 的篇幅给了欧洲,只有4% 涉及中国”。因此认为,这反映该著作仍然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我们的世界史研究经常围绕“西方有什么而东方没有什么的问题兜圈子,不遗余力地挖掘‘欧洲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其贴上理性、科学、民主、进取精神、宗教伦理等等光彩的标签,直至将欧洲树立为全球的榜样”[9]( p.Ⅷ) ,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往往被表述为对西方历史和发展道路的模仿和赶超。第三个层面的反思则从世界史研究中一些概念工具入手,认为我们现在用以表述世界史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范畴都源于西方经验,而不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因此用这些概念和范畴来叙述非西方的历史,也是“欧洲中心论”影响的体现。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都根植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普遍论、进步论之上,反映西方对世界历史的元叙述。不仅西方学者用诸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等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8]( p.43) ,而且这些理论和概念也被非西方世界广泛接受,我们的历史研究同样无法摆脱。马克垚先生评价道: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历史学,可是我们的现代历史 学,还是从梁启超学习西方史学开始的。直到现在,我们既缺乏从本土资源出发、从自己的历史出发建立的历史理论,也缺乏从本身出发看世界而建立的世界史理论,世界史发展模式。”“我们历史科学使用的概念、范畴、模式、理论、规律,都 可以说是出自西欧的。”[10]( p.21)马世力先生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中心 确实曾经在西欧或欧洲,这是不容否定的;“西方中心论”的语调曾经充斥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革命史观仍然没有逃脱它的阴影。他在书中对费正清和柯文的两种解释中国近代史的模式都进行了批判,认为冲击回应模式“不仅有抹杀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中国的存在倾向,而且(与马克思同样地)认为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产生了积极和必要的正面作用:它唤醒了沉睡着的亚洲社会,推动它们摆脱了停滞不变的过去”,柯文在其《在中国

(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悠悠华夏五千年,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主要思潮和派别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直接与儒家相关。“仁义”是中国古代人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道德。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仁时一种美。“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爱、互助、同情等。1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2百行以孝为先,这是一种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敬爱父母、笃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假如一个家庭父母不和睦,妻离子散,而家庭成员整天都心烦意乱,事事不顺心,那么又何来“美学”之说呢?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沉思美之所在,强调唯有遵循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所以“仁”时一种美。 “忠孝两全”一直是中国古典美所提倡的一种美德。“孝”是仁的一种,而忠则是义中的一种。中国文化传统里“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的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对象“伦理型”特征。“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与之相关的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词,一直都广为流传。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3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指的就是融合了道德思想,渗透着情感意义。为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精神。“孔孟”之一的孟子高度赞美了这种为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的一切精神。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社会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们为之学习和努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金人的诱惑和威胁下不为所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的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的清朝诗人于谦在诱惑面前洁身自好。 而对中国古典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的道家学派,则主张“道”作为宇宙的终极始因,把体道作为人得的存在的最高价值境界,道是道家思想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的出现,将先秦时代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的具有人格化意味的“天”的观念,引向初具形而上色彩的抽象的理论层次。“道,可道也,非恒道也。”8“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9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在宇宙的意义上被称为宇宙动力学始点而近于“一”,或在本论意义被作为万有物的终极本体而近于“无”,道即一即无,道不可道,道即是从自然运作中抽象出来的统摄万有的无为无不为的最高宇宙法则。10但老子的思想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朦胧而深奥,而作为“老庄”之一的庄子继承了老子之道,并认为谈天轮道目的在于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种有宇宙的色彩和本体论意味的绝对价值境界,因为庄子哲学哲学中引入了“天”、“人”、“吾”、“我”四者的关系。“无为为之之谓天”11,“天”在庄子的哲学中表达了“天帝”、“天帝”等人格化或宿命的意义,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的本然状态和生命的本真状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儿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

西方现代美学

西方美学研究学号: 西 方 现 代 美 学 学院: 学号:

年级: 姓名: 与西方美学有关的十本书: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1日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易中天《破门而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1日 歌德《论文学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4月丹纳《艺术哲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10月 邓肯《邓肯自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5月1日 克罗齐《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日 参考资料: 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佩特《文艺复兴》、王尔德《狱中记》、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克莱尔·贝尔《艺术》、梅纽因《人类的音乐》、罗丹《罗丹艺术论》、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玫瑰》、歌德《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使命,首先就是破除艺术从属论,确立艺术的独立地位。现代美学以克罗齐和洛特曼对黑格尔的艺术从属论的批驳为主要标志。 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都以艺术独立理论为发展主线。 艺术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它与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如何,这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美学理论最终都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西方现代美学演变历史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都是艺术从属论的代表。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评判诗与艺术没有真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与艺术反映了事物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哲学性。这两种争论一直贯穿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而黑格尔提出哲学最终将取代艺术,而把艺术从属论发展到了巅峰。克罗齐“度的理论”的出现,黑格尔的以艺术从属论为内核的艺术消亡论,确立起艺术的独立地位,最终使得西方古典美学演变至现代美学。 现代美学又突出两个路线:一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艺术的

西方美学总汇

西方美学总汇 原始时期: 人类审美的发展是沿着发现形体——改造物体形态——塑造器物形态的过程进行的。 在设计的产生初期,功能——这一重要的设计理论范畴,此时悄然成为设计的主角,从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中可以粗略地看出设计美学的发展取向是围绕着的“功能”这一中心进行的。 古希腊时期: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古罗马时期: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代替希腊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罗马时期的美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贺拉斯、郎加纳斯和普罗提诺等。 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认为崇高的风格来自伟大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又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把文艺创作从重视形式技巧,转移到重视精神修养。”。《论崇高》仍然没有超出古典主义范围。 普罗提诺他和柏拉图一样,都把美看成是超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但他不同于柏拉图,他承认物质世界呈现于感官的美,虽然感官的美的源泉仍然是理念。普罗提诺不同意把美看成是比例和对称的希腊传说观点。他认为,有些对称的东西固然是美的,但有些单一东西,如阳光,也是美的。而且同样一张对称的脸,有时美,有时丑,美的原因不在于对称,而在于能够赋予事物形式的心灵,在于来自神那里的理性。普罗提诺把美学导向了神学唯心主义,从而为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先声。 中世纪美学思想: 欧洲中世纪起于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有以下特点: ①以上帝的名义来讲美。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美,是上帝作为万物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结果。 ②反对艺术,实际上却又承认了艺术的存在。镜子中的人像唯其是不真实的,所以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映象;感情也不能一概否定,为了使基督教的教义具有说服力,需要激发感情,象夸张、隐喻之类的东西,是可以允许的 ③重视形式。形式来自上帝。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匀称加上色彩的悦目”。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也说,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鲜明的颜色是公认的美。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 1、巴洛克风格 这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3、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

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4、古典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这种风格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 5、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同时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就是成熟的实例 6、浪漫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

浅议欧洲共产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浅议欧洲共产主义的兴起与衰落及其启示 摘要:欧洲共产主义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相对宽松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开创性的理 论探索,变化了的国际环境是“欧共”产生的良好条件。“欧洲共产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但主张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认为发达国家适合选择“独特的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大党中心主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欧洲共产主义”进入了一个分裂和分化时期,同时也是新的发展道路的探索期,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政策创新,已经成为现代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欧洲共产主义;兴起;衰落;启示 欧洲共产主义是二次大战以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为了寻找一种既不同于苏联,又不同于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模式所作的尝试,在当时不仅得到欧洲大陆大部分共产党的支持,也得到了欧洲以外地区一些发达国家共产党的赞同,影响很大。它是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和政策,在国际共运史上有独特的地位,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欧洲共产主义产生的基本理论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共产党的领导人已经开始觉察到这个问题,提出过应当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革命战略,但这些思想从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一)“欧洲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 “欧共”各党主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但大多在指导思想方面不再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如法共提出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日共也决定以科学社会主义取代马列主义的传统提法。他们认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含义已超出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超出了列宁及其他理论家的理论成果,所以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提法是不科学的,而使用恩格斯曾经用过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正是为了结束过去把十月革命和苏联经验绝对化和模式化的做法。由于战后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过去曾适合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列宁主义中的某些概念,如“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武装起义”等,已经不能回答现实问题,也不适用发达国家的情况了。 (二)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的民主道路”理论 “欧共”认为,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必然是多样性的。在工业发达、民主传统深厚的西欧国家,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更加成熟的经济基础,由于作为社会主体成员的工人阶级已成为民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因此,在和平的国际条件下,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在“欧共”看来,发达国家不能再走十月革命式的暴力革命的老路,也不能走社会民主党的改良主义道路,必须选择一条“独特的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民主道路在不排除使用暴力可能性的前提下,力争通过和平民主方式,彻底改造和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欧共”认为,和平夺权在一定条件下会遇到反革命暴力的抵抗,因此,暴力革命在一定条件下是必须的,但要力争通过和平民主道路实现夺权,必须改造和利用资产阶级现有的国家机器。“欧共”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已不仅仅具有单一的镇压职能,还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资本主义的国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内部已建立了广泛的民主制。在这些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

欣赏欧洲古典主义部分雕塑作品

欣赏欧洲古典主义部分雕塑作品 一、故事导入 二、新课 (一)相遇 我们今天一起去看一看石头里的人,听一听石头里说的话(二)相识 看完这些作品,我相信大家对这些作品有的似曾相识,有的比较陌生,一起来看一看到底是哪些作品 1、《圣德烈萨祭坛》 这个作品熟悉吗? 来自贝尼尼的作品,要知道贝尼尼可是巴洛克的代表人物,这里面说的是一位修女,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心上人在基督教中,作为修女是不能有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的,但是做为人肯定会有自己的情感,于是作者便做了一个小小的丘比特,拿起手中那代表爱的那支箭插入女子的心脏,还好,她还活着。 2、《洛女》 这个作品熟悉吗? 非常光滑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叫做《洛女》,这是巴洛克时代以后的罗可可时代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非常光滑和逼真。

3、《掷铁饼者》 这个作品熟悉吗? 象征着什么?奥林匹克 奥林匹克常常会用这个做为他的象征,来自米隆 4、《大卫》 这个熟悉吗? 很好有同学认识,就是《大卫》,不要因为他的个头,你怀疑他不是大卫,是多纳太罗的大卫,多纳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先驱者,代表人物。 5、《土耳其宫女》 这个熟悉吗?虽然做的非常精美,但我们还是觉得不熟悉,这个作品叫土耳其宫女,这个作品来自十九世纪,十九世纪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世纪。 6、《米洛斯的阿弗罗狄德》 这个熟悉吗? 很熟悉了,其实他准确的名字叫《米洛斯的阿弗罗狄德》,为什么叫《米洛斯的阿弗罗狄德》石子有长?是在米洛斯发现的,他最具代表是因为他的什么?断臂了 7、《四圣传》 这个熟悉吗? 从大家的反映可以看出来很陌生,不奇怪、不奇怪,因为这代表着一个很漫长的时代,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人在学科、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恩格斯说的“没有希腊、罗马奠定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的欧洲。” 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塑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有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它支配了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他 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 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公元前 6世纪的毕达哥 拉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 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 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 乐。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 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节奏、对称、和谐等形 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毕达哥拉关于和谐的观点,不过他认为和谐不是由"联 合同类的东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 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从斗争中产生的。德谟克利特则提出文艺创作中灵 感与模仿两个重要的美学观念。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重点从宇宙论 转到政治伦理方面,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苏格拉底认为 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 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 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 基者。 柏拉图在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 题。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 事物的美也是从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现实事物 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 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把美学研究从现 象引向美的本质,从个别事物的美引向美的普遍规律,则是一个历史的贡 献。西方美学史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争论,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比 较系统地提出了“艺术是模仿”的理论。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 仿,而艺术又是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是“影 子的影子”。从而否定了艺术能够认识真理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诗往往 挑动感情,败坏人性,亵渎神圣,因而要把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赶出

西方中心论史观答案

史观:第一种观点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在欧洲国家内部寻找其兴起的原因。第二观点是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认为“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强调各社会之间发展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将每个地区的发展都视为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 史实: 1 、西方崛起于欧洲,的确如此。从公元前6 世纪初到前5 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通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确立了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希腊人创立了“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史学、文学、戏剧,成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古罗马说创造的罗马法律,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经过漫长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走向强大 2 、西方的崛起与其他文明成就之间的确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但把西方崛起的主因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显然犯外因绝对论的错误。11——12 世纪的西欧,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复兴,15 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西欧相继爆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欧社会发生的上述连锁反应,确立了西方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并最终形成西方对全球的支配局面。这时的西欧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然经济仍处于主体地位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西欧已经崛起了。把1500 年前后西方在经济、科技、航海、贸易等方面落后于东方的史实,作为西方崛起较晚的理由是一种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的错误观点。事实上,西方迈入工业社会的门槛就已经宣告了西方的崛起。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欧洲园林的一种重要风格,并对欧洲各国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严谨的几何构图、明确的空间结构,将传统造园要素组织得更统一、更宏伟,具有宏伟壮丽、中轴突出、严谨对称的特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大风格”,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审美思想。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又被称为勒诺特式园林,是造园家勒诺特把古典主义完美地贯彻到了园林艺术中,创造出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辉煌壮丽的“伟大风格”,其“伟大风格”的形成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时代、地域的烙印。 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根源可以追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意大利16 世纪中叶以后的园林,它继承了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的造园要素和手法。最明显的特点比如说,在构图原则上主张规则式造园、几何布局、中轴对称,造园要素包括水池、水渠、喷泉、雕塑、修剪植物和建筑等。特别是在规则式及几何布局上这两点表现显著,喷泉和雕塑在法国园林里甚至是整个欧洲园林里也是最为常见的造园要素。在社会背景的推动下,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而就是造园家勒诺特使其推上高潮。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巴洛克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在古典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发展了整体布局的原则,并通过严谨的几何构图、明确的空间结构,将传统要素组织得更协调、更统一、更均衡。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格局恢弘,气度高雅,豪华而又典丽,充分体现了其“伟大风格”之一:规模尺度。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大多是王室或贵族的园林,是代表王室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其园林的规模与尺度上,追求宏大壮丽的气派。大,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例如,凡尔赛宫的园林,路易十四要求它能容纳7000人游乐,纵轴长达3千米。由于园林不但规模大,而且尺度也大,故道路、台阶、植坛、绣花图样都大,例如凡尔赛中轴上的台阶竟宽达50米。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大多地势较为平坦,基本为平面布局,相对于面积较小的意大利台地式园林而言,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复杂,但通过用开阔宏丽的轴线作为艺术中心,统率全局,秩序严谨、主次分明,实现了园林构图的空前完整与统一,仍然富于变化。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突出表现的是它的总体布局的丰富与和谐,避免堆砌各种造园要素,规模尺度虽大,但显得很有节制,有分寸感,洗练明快,典雅庄严。 “伟大风格”之二:空间布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创造了更为统一、均衡、壮观、主次分明的整体构图。其核心在于中轴的加强,使所有的要素均服从于中轴,按主次排列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