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古典主义

法国古典主义

法国古典主义
法国古典主义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与洛可可风格

一、古典主义建筑的概念

广义的指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格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等采用古典柱式的建筑风格。狭义的指运用纯正的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及其他地区受其影响的建筑,即指17世纪法王路易十三、十四专制王权时期的建筑。

二、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理论

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理性是方法论的惟一依据,不承认感觉经验的真实性;几何学和数学是适用于一切知识领域的理性方法。君主制与等级制是理性的体现。

三、风格特征

推崇古典柱式,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在建筑平面布局、立面造型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强调轴线对称,注意比例,讲求主从关系,突出中心与规则的几何形体。运用三段式构图手法,追求外形端庄与雄伟完整统一和稳定感。而内部空间与装饰上常有巴洛克特征。

四、古典主义建筑理论和创作的影响

创造了大型纪念性建筑的壮丽形象,其建筑理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有局限性,甚至也有过消极的影响。

五、代表实例

1.卢佛尔宫东立面(勒伏、勒勃亨、彼洛),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作品,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各项原则。

2.凡尔赛宫(盂莎),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其总体布局对欧洲的城市规划

很有影响。是法国17-18世纪艺术和技术的集中体现者。

3.思瓦立德新教堂(孟莎),是第一个完全的古典主义教堂建筑,也是17世纪最完整的古典主义纪念物。

4,旺道姆广场(孟莎)。平面为抹去四角的长方形,对线对称、四周一色的封闭性广场,轴线交点上立有纪念柱。

六、建筑教育

古典主义时期,法国建立了欧洲最早的建筑学院(1671年)培养建筑师,制定严格的规范,形成了欧洲建筑教学的体系。

七、洛可可风格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建筑装饰风格。

1.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应用明快鲜艳的色彩,纤巧的装饰,家具精致而偏于繁琐,具有妖媚柔糜的贵族气味和浓厚的粉脂气。

2.装饰特点。细腻柔媚,常用不对称手法,喜用弧线和s形线,爱用自然物做装饰题材,有时流于矫揉造作。色彩喜用鲜艳的浅色调的嫩绿、粉红等,线脚多用金色,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贵族生活趣味。

3.实例。巴黎苏俾士(Soubise)府邸客厅,设计者是洛可可装饰名家勃夫杭(Bof-frand)。 4.本时期的法国广场特点。由封闭性的单一空间变为较开敞的组合式广场,如南锡广场群,由长圆形的王室广场、长方形的路易15广场和狭长的跑马广场组成,是半开敞半封闭式,形体多样,既统一又变化,既收又放。巴黎的协和广场,开放式广场,成为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探源

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探源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部,国土总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为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平面呈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靠陆地,大部分为平原地区。由于它位于中纬度地区,故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呈明显的海洋性气候。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为多种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为造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由于受法国文化、经济、思想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它的代表人物是昂德雷.勒诺特尔,代表作品有孚-勒-维宫和凡尔赛园林。但就法国整个古典园林而言,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大约在公元500年,法国就已经有对供游乐的园子的简单描述。当时在王公贵族们的园子中,以实用为主,如栽种果树、蔬菜等植物,这样的形式可以看成是园林的萌芽时期。这与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最初的园林形式"囿--所以域养禽兽也"是有所区别的。不过,从它的使用者来说,都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这一点上又是相同的。此后,虽然在它的园林中增加了观赏植物的品种,并开始了观赏树木的修剪,但总体来说,在12世纪以前,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园林的经营处于低级水平,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处于发展的萌芽时期。 12世纪以后,法国领土扩大,王权增强,巴黎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为法国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繁荣,随着经济的增长,贵族们逐渐追求更为豪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造园艺术的发展。并出现了利用机械装置设计的类似喷泉的水戏内容和动物园等形式,而且在国王查理五世(1368-1380)的圣保罗的花园里根据记载有利用植物做成的迷宫。不管它当时代表的历史意义如何,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造园技艺有所提高,造园内容更加丰富。 1373年.英国向法国发动了战争。战争初期,法国受挫,加上疾病,致使法国人口减少,经济受挫,造园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经过近百年战争,于1453年的法国胜利而告终,开始进入了经济复兴时期,国王路易十一(1461-1483)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此期间,王族安茹大公瑞内除了建

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从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上说,它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走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这时,它就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 ■古典主义绘画 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一是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从狭义上讲,有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的回哈作为,第二倾向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的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於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雕刻艺术则以浅浮雕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於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新古典主义代表艺术家有巴利、卡诺瓦、富拉克斯曼、汉弥顿、蒙斯、毕拉内及、托尔瓦森、维恩、魏斯特。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绘画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大卫 ■维多利亚风格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37——1901年)形成的艺术复辟的风格,它重新诠释了古典的意义,扬弃机械理性的美学,开始了人类生活中一种全新的对艺术价值的定义,这就是“维多利亚风格”。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之凡尔赛宫鉴赏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之凡尔赛宫鉴赏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认识和创造美的过程。而高质量、高水平的园林工程建设,既是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和建设投资环境的需要,又是人民高质量生存、生活、工作环境的基础。 16-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传入法国。法国多平原,有大片天然植被和大量的河流和湖泊。17世纪后半叶,从路易十三开始,国王战胜了封建诸侯而同一法兰西。路易十四时(1661-1715年),是法兰西的极盛时代。路易十四为了满足他的虚荣,代表他的至尊玉权威,建造了雄伟的凡尔赛宫苑,在西方的建园建园史上解开了光辉灿烂的崭新一页。这个宫苑是法国最杰出的建造大师勒诺特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这座园林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名园之一,也是法国绝对君权的象征。 艺术特征: 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 法兰西式” 的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别具匠心,使人看后顿觉美不胜收。而建筑群周边园林亦是世界著名。它与中国古典和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如果凡尔赛宫的外观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那么它的内部陈设及装潢就更富于艺术魅力,室内装饰极其豪华富丽是凡尔赛宫的一大特色。500 余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大理石院和镜厅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处,除了上面讲到的室内装饰外,太阳也是常用的题目,因为太阳是路易十四的象征。有时候还和兵器、盔甲一起出现在墙面上。除了用人像装饰室内外,还用狮子、鹰、麒麟等动物形象来装饰室内。有的还用金属铸造成楼梯栏杆,有些金属配件还镀了金,配上各种色彩有大理石,显得十分灿烂。天花板除了象镜厅那样的半圆拱外,还有平的,也有半球形穹顶,顶上除了绘画也有浮雕。宫内随处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我国古代的精品瓷器。 著名景观: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风格布局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风格布局 17世纪后半叶,传统的西方几何式园林风格在法国获得进一步发展。这种风格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它具有鲜明的特色,很快风靡了整个欧洲。“法国古典主义”风格是怎样被用来进行园林布局的?它的开创者又是谁?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是法国的造园家勒诺特开创的,勒诺特由于完成了沃勒维孔特城堡(也叫子爵城堡)花园的设计和建造,从而一举成名,该花园的建成也奠定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基本特征。勒诺特后来成为路易十四时期的宫廷造园家,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可称得上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巅峰之作。 法国园林在高卢罗马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中世纪附属于修道院或寨堡的园林已经具有绿廊和修剪整齐的树木等。在整个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园林主要受同时期的意大利园林的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逐渐发展出一套成熟的传统几何式造园体系,这是一种台地式花园,多建于丘陵地带,有立体的堆积感,需要从高空视点俯瞰。至17世纪,它发展为巴洛克风格庭园,更加重视奇特、具曲线的人工修剪的树木。 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不再使用台地式花园的布局方式,而是在平

地上利用宽阔的园路形成贯通的透视线,并利用水渠等物形成恢弘的景观。这种园林景观的平面几何图案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而且是进行总体布局的重要手段。 凡尔赛宫园林位于巴黎西南郊外,原为国王狩猎的行宫。路易十四决定在凡尔赛建设自己的王宫,并由勒诺特负责大花园的设计,其由东向西分为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三个部分,其中以大林园面积最大。主轴线从宫殿开始穿过花园,在小林园处穿过王家大道,大道两端各有一座喷水池,池中分别雕有阿波罗之母和阿波罗组合雕像。大林园中部有十字形的运河,一方面延续了园林的主轴线,另一方面也引出了与其垂直的一条辅助轴线。辅助轴线的南端为动物园,北端筑有大、小特里阿农庭园各一个。 在轴线的重要节点处向外放射出笔直而互相交叉的林荫路,林荫路两侧种有两排到三排修剪过的树木,它们常正对雕像或喷泉,因而形成了明显的节奏感。 园林中布有大面积的常绿黄杨花坛,花坛中的黄杨树被修成很多涡卷式图案,这些曲线形态自由但外部轮廓规整,既庄重大方又不失活泼。 如果说主轴线、林荫路和花坛构成视野开阔的景观效果,那么在

新古典主义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在雕刻上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代表艺术家:巴利(Barry)、卡诺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汉弥顿(Hamilton)、蒙斯、毕拉内及(Piranesi)、托尔瓦森(Thorwaldsen)、维恩(Vien)、魏斯特(West)。 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57年11月1日-1822年10月13日)是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他的作品标志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期进入到以复兴古典风格为追求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美惠三女神 -- 卡诺瓦 抹大拉的玛利亚 -- 卡诺瓦

因邱比特的吻而复活的普塞克 -- 卡诺瓦 在建筑上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建筑是一种建筑风格,由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新古典主义运动而产生,作为对洛可可风格反构造装饰的反动,以及后期巴洛克中一些仿古典特征的副产物。其纯粹的形式,主要源自于古希腊建筑和意大利的帕拉第奥式建筑。在建筑方面,杰斐逊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和法国的苏弗洛所建的“巴黎万神庙”(先贤祠)是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除了维吉尼亚大学外,杰弗逊连住家都是自己亲手设计的。美国的白宫,由詹姆斯·霍本和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设计,也属于此风格。 弗吉尼亚大学圆顶大礼堂 -- 杰斐逊 白宫北面

新古典主义风格油画解析

劫夺萨宾妇女 【名称】劫夺萨宾妇女 【类别】油画 【年代】1789年至1799年 【作者】达维特 【规格】约有386×520厘米 【属地】现藏巴黎卢浮宫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此画于1799年完成,当它被推出沙龙时,人们立即意识到画家的意志的转变。所以到了拿破仑巩固其政权的年代里,他也很快成了宫廷画家。这种局限性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就更加明显了。 创作背景 1794年7月27日(法国革命新历为热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继而又对敌手实行残酷镇压。罗伯斯比尔被送上断头台,参加雅各宾党的画家达维特也被罗织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出狱以后,他深居简出,停止了所有政治活动,除了与一些艺术界人士交往外,平时只在画室里教学。这时,达维特的情绪很消沉,遂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以裸体为基础的绘画作业上。这一幅《劫夺萨宾妇女》的画稿,在他的画室里已闲置了整个大革命时期,此时他拿出来重新加工。改掉了于1789年着手时的构图,至1799年最终把它画完了。

表现目的 《劫夺萨宾妇女》和他后来的另一幅大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一样,追求的是对历史事件的逼真感。在这一类题材上他始终保持一种观点: 艺术之道在于模仿"地道的"古代生活,并"立意作考古式地真实再现"。他说: "我的意图是要以一丝不苟的准确性去描绘古代风尚,要让那些希腊人、罗马人看了我的画后,不会感到我的画同他们的风俗习惯有格格不入之处"。可是这一幅画不仅表现了画家的艺术理想,即所谓"历史事实的强烈逼真感",还反映了画家此时内心正在升腾的一种"和解"愿望。重画这幅作品的热情,来源于画家试图以人体描写的古典画法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更主要的是这个题材正好符合他抒发某种妥协、容忍与和平的哀吟心声。 题材 《劫夺萨宾妇女》的题材源自罗马神话传说:罗马人在邀请邻帮萨宾人参加自己的宴会同时,悄悄地打入萨宾城,抢去了那里许多年轻美貌的妇女。萨宾人是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的一支古意大利民族。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一位部落领袖罗穆吕斯早就觊觎萨宾女人。在萨宾城正在欢庆的节日里,他们冲进城去,掠夺萨宾妇女和她们的财产。从此,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战斗。这种连绵不断的战争引起萨宾妇女的恐惧,为了不使自己的父兄和已经与她们成婚的罗马人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儿奔到战场上来阻止这场厮杀。 画面描述 画上站在中央用双手挡开鏖战激烈的敌对双方的萨宾妇女名叫爱尔茜里。她奋不顾身走到前面,孩子已从她的怀里掉落在地,左右几个妇女抢步上来搂住幼儿;前景上右侧一个正欲投枪的武士即是罗马王罗穆吕斯,他背朝观者,与对方另一持盾拿剑、胸朝观众的萨宾王都斯,构成势均力敌的一对。画上所有人物都以裸体或半裸体展现,这是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为了显示绘画造型布局,画上不论远景,还是近景,不论人物还是兵器,都要服从黄金分割的视觉法则。如右侧的战马与左侧高举婴儿的妇女形象相对称;爱尔茜里的白色衣服与后面稍右的红色衣服相协调。前景上两个对峙的武士的相对站势……双方的厮杀尽管气氛强烈,但主要人物的构图,包括两个部落王的正反面盾牌,高举着的婴儿的竖形与横向标枪的水平形,都是在这种法则下的稳定构图。刀枪剑戟杀气腾腾,可是人物的表情却都是那样缺乏生气,显得有点做作( 只有中央的妇女与两边两个部落王,稍显紧张一些)。 深层意义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此画于1799年完成,当它被推出沙龙时,人们立即意识到画家的意志的转变。所以到了拿破仑巩固其政权的年代里,他也很快成了宫廷画家。这种局限性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就更加明显了。 作品赏析 这是源于古罗马神话题材的作品。罗马人邀请邻邦萨宾人参加宴会,与此同时,悄悄攻入萨宾城,劫夺了许多年轻貌美的妇女。从此,双方结下仇恨,战争连绵不断。为了不使自己的亲人们在战争中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子走上战场,阻止双方的厮杀。画上所有的人都以裸体和半裸体出现,显示了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虽然人物众多,动势较大,但都遵循平衡对称原则,使构图稳定;画面中刀枪剑戟、杀气腾腾,人物表情却冷漠缺乏生气,暴露了新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情。 画家简介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先驱和代表性画家,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雄踞法国画 坛。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构图严谨,技法精细,画风简朴庄重。其代表 性历史画有《荷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肖像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和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门下,很得苏格拉底赏识,与老师反对民主派的政治立场一致,师生友谊非同一般,老师死后,他到各国漫游,一方面研究地中海沿岸的各国文化,一方面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以实现他重建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的愿望。回雅典后,在阿卡德摩斯体育场附近他朋友集资买的房子和花园中建立学园开始讲学。在此开始写作《对话》,还写了《斐立布斯》和《法律篇》等著作,长于思辨,追求执着,终生不娶,晚年陷入神秘主义,82岁去世。其著作设计政治、伦理、教育、哲学,文艺理论和美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散见于许多对话中,其著作几乎都用对话写成,讨论双方集中一个或多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把对话作为一种独

中国古典园林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之差异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伏尔泰说:“美往往是相对的。在日本是文雅的,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其实,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人工美与自然美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提到造园,当然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园林所呈现的风貌。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便是人工美。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相反,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总结了这个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后来园林造景的观念,庭园成为自然美景在有限空间里的艺术再现,尤其表现在南宋后江南兴建的多处私园。这时园林的造园特点是,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造园手法从此日趋精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如苏州的网师园是典型的城中私园,其面积虽小但园景丰富,精巧的亭廊、扶疏的林木、自然的泉石都以园中的一池碧水为中心,共同在这一小园中组成了错落有致、均衡秩序的园林景观。中国园林的具体表现手法是挖池叠山,杂以园林建筑,用各种造景手段将自然山川美的精华浓缩于一园,这种集山水泉山于一园、模拟自然山水意境的形式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色。二、形式与意境法国造园遵循的是形式美的法则。在西方,对形式美的追求由来已久。早在罗马时期,维特鲁威即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提到了比例、尺度、均衡等问题,提出了“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的协调,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协调。”形式美的法则,支配着建筑、艺术、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同时影响着音乐和诗歌。其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自然而然地也在这一法则的指导下,并更加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对称的轴线、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构图,都充分体现了对形式美的追求和推崇。[!--empirenews.page--] 中国造园则追求自然山水的美感,强调的是诗画的意境,这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是与山水诗画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文化。中国绘画一贯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绘画的美不仅在于形式的美、结构的美,而且在于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世界。反映到造园手法上,则以迂回曲折、曲径通幽的布局和情境,以对自然的模拟和刻画为目标,形成含义隽永、趣味盎然的人工自然环境。园内空间或畅通或阻隔,路径变化无常,常常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借助于园林游览者的视觉、听觉和环境时令变化引起的感官刺激,结合其心理感受而达到诗画的意境,从而可以调动游者更多的想象和情感。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与诗画同源的,自然山水的美感和神韵是造园者所神往的境界和最终的追求,因而“诗情画意”的景观是中国园林最根本的特色。三、唯理与缘情古典主义是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最主要潮流,它的哲学基础源于自然科学早期重大成就所形成的唯理论哲学观。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认为,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明确,合乎逻辑。而且,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理论认为,古罗马的建筑就包含着这种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 ——笛卡儿和布瓦罗 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到了十六七世纪之交就已衰退,从 此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 法国经过百年战争,在一四五三年终于战胜了英国,从此工商业日渐发展,统治阶级的地位日益巩固。在一百多年之中法国君主所采取的政治路线都是中央集权。为了达到这个 目的,法同君主一方面要和封建割据的大贵族作殊死斗争,另一方面要防止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势力的扩张。他们的策略是联合资产阶级上层“穿袍贵族”,去应付来自世袭大贵族和广大群众两方面的抵抗和压力。这场斗争集中表现于一五六二到一五九四年“胡格诺战争”。经过残酷的镇压和屠杀,信仰喀尔文新教的大部分属于手工业者胡 格诺派以及利用他们的世袭贵族终于被打垮。法国在政治上恢复了统一,但在经济上由于长期战争却导致民生凋敝。在路易十三和十四时代,两个有才能的宰相黎塞留和玛扎里 尼相继执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的措施,结果把法国建立成为当时在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国家,

在君主专制下奖励工商业的发展和图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所以十七世纪的法国政权是封建贵族与上层资产阶级在君 主制左右利用和调节之下的妥协性的政权。当时三个等级之中,占第一等级的是天主教的僧侣,宰相黎塞留就是以大主教的身份掌朝纲的,第二等级是世袭贵族,第三等级是资产阶级的上层新贵,所占的还只能说是附庸地位。所以就阶级力量对比来看,封建势力(教会和世袭贵族)还是占优势。 意识形态总是社会经济基础与阶级关系的反映。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在实质上就是当时法国阶级妥协和中央集权 制的产物。象征之一就是法兰西学院。这是在路易十四和黎塞留的庇护之下,从原来由贵妇人主持的文艺沙龙发展而成的法国官方的最高学术团体,它精选全国文艺,学术乃至政治军事各方面的最杰出的代表四十名,号称四十“不朽者”,来讨论一般文化特别是文艺方面的问题,进行表决。这种决议就具有法律的权威,一切文艺学术工作者都必须谨遵无违。这样,这些“不 朽者”就制定了一个唯一的文艺和学术思想发展的路线。很显然,这就是文艺和学术思想方面的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的一些基本信条。这种文艺上中央集权的势力,从关于高乃伊(1)的第一部成功的悲

园林风格之法国古典园林风格特点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特点 法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环殿内有环廊,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它不仅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以建筑艺术上高超的水平而饮誉欧洲。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采用细木护壁、石膏浮雕和壁画相结合的装饰艺术。

法国古典园林的表现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庄重典稚的贵族气势,是完全人工化的园林。园林的规模与空间尺度上的最大特点是追求空间的无限性。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构成元素包含:广场、构造物、岩洞、摩纹花坛、草地、喷水池、林荫道、运河与茂密的树林。布局以主轴为中心线,两边规则对称,轴线虽然是笔直的,但它随地形的变化而起伏,轴线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将原有地形稍加改造,形成直坡或台地,产生了极富变化的景观轴线。设有许多瓶饰,雕像,泉池等,却并不密集,没有堆砌的感觉,相反却具有简洁明快,庄重典雅的效果。最美的花坛,雕像,泉池等都集中布置在中轴上,横轴和一些次要轴对称布置在中轴两侧。 17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古典几何造园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对欧洲的造园影响很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勒诺特尔,设计的维贡府邸花园与凡尔赛花园成为古典主义的代表。园林构图以宫殿,府邸居中心地位,起着控制全园的作用,通常建在园林的制高点上。园林环境完全体现了人工化特点。需要很大场地,并要求地形平坦或略有起伏。在水景创作上,采用法国平原上常见的湖泊、河流形式,以形成镜面似的水景效果。在植物方面,广泛采用丰富的阔叶乔木,明显反映出四季变化。府邸近旁的刺绣花坛是法国园林的独创之一。在园内道路上,将水池,景观柱,花钵等小品装饰设在路边或交叉路口。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欧洲园林的一种重要风格,并对欧洲各国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严谨的几何构图、明确的空间结构,将传统造园要素组织得更统一、更宏伟,具有宏伟壮丽、中轴突出、严谨对称的特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大风格”,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审美思想。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又被称为勒诺特式园林,是造园家勒诺特把古典主义完美地贯彻到了园林艺术中,创造出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辉煌壮丽的“伟大风格”,其“伟大风格”的形成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时代、地域的烙印。 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根源可以追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意大利16 世纪中叶以后的园林,它继承了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的造园要素和手法。最明显的特点比如说,在构图原则上主张规则式造园、几何布局、中轴对称,造园要素包括水池、水渠、喷泉、雕塑、修剪植物和建筑等。特别是在规则式及几何布局上这两点表现显著,喷泉和雕塑在法国园林里甚至是整个欧洲园林里也是最为常见的造园要素。在社会背景的推动下,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而就是造园家勒诺特使其推上高潮。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巴洛克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在古典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发展了整体布局的原则,并通过严谨的几何构图、明确的空间结构,将传统要素组织得更协调、更统一、更均衡。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格局恢弘,气度高雅,豪华而又典丽,充分体现了其“伟大风格”之一:规模尺度。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大多是王室或贵族的园林,是代表王室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其园林的规模与尺度上,追求宏大壮丽的气派。大,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例如,凡尔赛宫的园林,路易十四要求它能容纳7000人游乐,纵轴长达3千米。由于园林不但规模大,而且尺度也大,故道路、台阶、植坛、绣花图样都大,例如凡尔赛中轴上的台阶竟宽达50米。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大多地势较为平坦,基本为平面布局,相对于面积较小的意大利台地式园林而言,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复杂,但通过用开阔宏丽的轴线作为艺术中心,统率全局,秩序严谨、主次分明,实现了园林构图的空前完整与统一,仍然富于变化。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突出表现的是它的总体布局的丰富与和谐,避免堆砌各种造园要素,规模尺度虽大,但显得很有节制,有分寸感,洗练明快,典雅庄严。 “伟大风格”之二:空间布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创造了更为统一、均衡、壮观、主次分明的整体构图。其核心在于中轴的加强,使所有的要素均服从于中轴,按主次排列在

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和特点

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和特点 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学习古典艺术的高潮:第一次是文艺复兴,第二次是17世纪,第三次则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古典艺术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方面,其原则就是强调理性和秩序。画家在绘画中致力于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怀着理性的审美情趣去表现自己心中的“图式”。尤其是拉斐尔的作品,以古典式的均衡和端庄被后世的古典主义艺术家奉为楷模。虽然意大利文艺复兴确立了古典主义美术的基本原则,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古典主义的真正发展是在17世纪,它是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掀起的一种文艺思潮。路易十四时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把专制君主制度推向了高潮。政治环境孕育了宫廷文化,并催生出古典主义文化潮流,从思想和伦理层面为专制王权提供了基础。古典主义所崇尚的规则、秩序、均衡、典雅与君主专制制度所崇尚的神圣、崇高、等级秩序和国王的威严有机融为一体。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一阶段的古典主义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18世纪下半叶是法国封建君主制日趋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逐渐强大的时期,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因此,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了大卫、热拉尔、勒布伦夫人、格罗、安格尔等多位大师,以大卫和安格尔最具代表性。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最纯粹表达者;而大卫的学生安格尔更是将新古典主义推向了高峰。新古典主义美术由大卫到安格尔是一个转折,在内容上由革命的、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的表现;在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 2 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都对造型的准确性要求严格,因此非常强调素描的主导作用。 古典主义者坚信只有通过素描,艺术家才能使思想得以表现。普桑是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主张艺术家应以智性与理性来支配其素材,他对色彩有过这样的见解:绘画中的色彩是迷惑眼睛的圈套,就像诗歌韵文的迷惑力一样。由此看来,古典主义推崇理智而排斥感觉,进而认为素描比色彩更加高贵。他们非常重视精准的形体观察和对光影的正确分析,并通过理性的空间描述来保持结构的均衡和形式的完整,使写实造型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两位不同时期的古典主义大师——拉斐尔和普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非常强调“形”的准确性,且都掌握了对轮廓线精妙处理的素描技巧,这种表现方式与威尼斯画派及鲁本斯在色彩上所表现的张力形成了鲜明对照。 新古典主义仍然没有摆脱对素描的依赖。他们的作品普遍具有结构精准、造型完整的特性,而素描训练正好能够达到这种要求。因此,他们把素描的作用放在了首位,认为素描中包含着艺术的尽善尽美。在新古典主义者的理念中,素描甚至被认为是绘画的最高成就。从新古典主义者的标志性口号“只有素描才是真正的艺术”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素描的认识和推崇。无论是大卫还是安格尔,均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素描大师。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 ?课程简介 ?教学团队 ?教学内容 o教学大纲 o课程讲义 o课后习题 o期末考试 ?教学手段 o教学导引 o问题解答 o教学交流 o师生互动 o相关批评术语 ?教学条件 o教材及参考书 o教学材料 o教师文库 o相关网站 ?教学成果 o现场教学 o教改研究 o课程评价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一、布瓦洛及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源流 在《六个概念的历史》(History of Six Ideas,中译本为《西方美学概念史》)一书中,波兰学者塔塔科维茨归纳出70多个“永恒的美学论题”,作为对各个时代、各种不同思想的基本描述。关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塔塔科维茨认为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普桑的论题是关于“透视”的视觉理论,拉辛的论题是将“或然性”、“像真性”视为摹仿性艺术的最高特征,布瓦洛的论题是以“规则性”作为艺术的普遍条件,笛卡尔的论题即是智者学派以来的“主观论”,休谟的论题是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的延续,莱辛的论题则继承了古希腊至古罗马时代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讨论。 塔塔科维茨的归纳似乎相当清晰,但是这样的“清晰”是来自“简化”,而这样的“简化”常常意味着“错误”。在许多表面上相似的论题之中,推论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省略掉推论的过程,被抽象出来的论题可能根本无法说明作者的思想,从而也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作为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标志的17世纪法国和布瓦洛(Boileau,1636-1711)本人,当然也可以用一种相当简约的方式加以读解。因此一般认为,

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政治背景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其思想基础在于笛卡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其艺术倾向则被概括为“拥护王权、崇尚理性、尊奉古人”等等。 至于布瓦洛《诗的艺术》、《书简诗》及其新古典主义的三原则,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关联和线索,即: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 推至布瓦洛的“美即真”、“真即自然”、“自然即人性”以及“自然即古典”的循环。 “理性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布瓦洛关于“美即真”的命题。“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这一点在后来的浪漫主义文论中遭到了全面的颠覆,但是在17-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像真性”或者“逼真”的要求却是相当普遍的。正如布瓦洛所说:“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自然的原则”是对“理性”之“真”的进一步解说。“美”的创造是通过“真”的追求,而“真”的也就是“自然”的。“惟有自然是真实,……在一切事物中,人们喜爱的只有自然。”那么“自然”是什么?在布瓦洛的描述中,“自然”其实就在于“人性”:“作家啊,……你们唯一钻研的就该是自然人性”。但是“人性”实际上被布瓦洛概括为以往戏剧实践中的几种普遍的性格类型,比如阿迦门农的“骄蹇而自私”、伊尼对天神的“敬畏”、青年人的“躁急”、中年人的“成熟”、老年人的“抑郁”以及“老实”、“荒唐”、“糊涂”、“吃醋”等等。所以“摹仿自然”的最直接方式,也许就是“摹仿古人”,从而又有所谓的“自然即古典”——这同贺拉斯将“摹仿”转换为“借鉴”的思路完全一致。 从“自然”追索到“人性”和古人的典范,必然涉及诗人的人格修养和作品的道德要求。因此布瓦洛的“道德的原则”,一方面强调“著名的作品载着古圣的心传,……利用诗向人类心灵输灌”;另一方面是主张“有德的作家具有无邪的诗品;……要爱道德,使灵魂得到修养”等等。 对布瓦洛而言,上述的主张之间的关联是可以自圆的:求“美”先要求“真”,求“真”便是求“自然”,对“真”而言的“自然”体现于“人性”,“人性” 的最佳表达则是“古典”的作品,而回到对“古典”创作的学习和借鉴,也就实现了新古典主义所要追求的“道德”之“美”。 如果这样大致概括布瓦洛及其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文论,那么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贺拉斯以来的古典主义传统,其中似乎也无所谓“新”。而在布瓦洛之后,18世纪的西方文论仍然体现着类似的观念,按照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的说法:18世纪的伏尔泰是“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最优秀的代表”,狄德罗、莱辛等等也都是“用新名词来重新阐释古典主义”。韦勒克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是因为他认为新古典主义文论就是要为文学批评建立一种完整、系统的理性框架;而直到18世纪,西方文论的主流并没有脱离这一传统。 进而言之,我们或许可以从贺拉斯的古典主义和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当中看到一种共同的倾向,即:他们都为文学艺术设定了两种基本目的——“写实”的和“道德”的目的;这两种目的在文学理论上的落实,便是要为创作建立一套理性的规则。这可能是各种“古典主义”的共同特征。

法国园林

第四章法国园林 1.法国国土景观有哪些特点?对法国园林风格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答:(1)法国国土景观有气候温和湿润、平原开阔、河流众多、森林广布的特点。(2)在造园要素的运用方面,法国古典式园林再现了法国国土景观的特点:①在水景创作上,将法国平原上常见的湖泊、河流、运河等形式引入园林,并形成以水镜面般的效果。②在植物方面,采用大量本土丰富的落叶阔叶乔木,集中种植在林园中,形成茂密的丛林。③由于法国园林中的地形比较平缓,因此布置在府邸前的刺绣花坛成为全园的构图中心。④法国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需要运用以鲜花为主的大型刺绣花坛,形成更加欢快的热烈的效果。⑤在园路景观的处理上,通常以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品等装饰在路边或园路的交叉口,有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2.法国文艺复兴园林与意大利园林在造园手法上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答:从16世纪起,法国文艺复兴园林在意大利园林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的,初期是在单纯的模仿意大利园林的造园要素和布局形式。随后,法国园林不在满足于对意大利园林的模仿,在学习意大利造园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求形成适合法国本土特点的造园样式,并且在造园要素的更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例如刺绣花坛作为园林构图中心的运用,采用整体平面布局的方式而不是意大利园林的台地式园林;丰富的花卉运用;以及运用水镜面的造园手法,均体现了法国园林与意大利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区别。 3.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与之前的园林有哪些联系? 答:(1)产生背景从16世纪下半叶起,在意大利园林的深入影响下,以及法国造园师的不懈努力下法国园林取得了长足进步,17世纪,古典主义成为御用思想与文化,促进古典主义理论的发展,法国进入古典主义造园时代。(2)联系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延续了法国文艺复兴园林的构图原则和造园要素,在此基础上将这种原则运用的更加彻底,将要素组织的更加协调,使构图显得更加完美,成为规则式园林发展的顶峰。在此基础上引入科学的透视法,寻求视线上景物之间的比例和谐,同时将丰富花园样式统一成一个整体。 4.为什么说沃勒维贡特庄园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走向成熟? 因为勒维贡特庄园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样式。诺特尔在总体布局、设计手法和造园要素方面,将均衡稳定和庄重典雅的古典主义风格发挥到极致,并通过造园,艺术性地再现了法国典型的国土风貌和地理景观。 独创性地运用水镜面、大水渠、花坛、丛林、雕像等要素,在宫殿前方开辟出直至地平线的深远透视线,

西方文论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 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 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美学等无不如此,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而已。 2、作家中心(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后期) 浪漫主义文论、唯美主义文论、直觉主义文论、象征主义文论等把作家作为研究的中心,视文学为心灵的产物。 3、作品中心(二十世纪上半期)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论等把作品作为研究的中心,认为文学与作家和自然无关,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在文学自身,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就认为文学研究的重点在文学性,即文学的内在肌质和肌理。 4、读者中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代表性文论:接受美学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认为读者是创作的延伸,甚至极端的认为读者才是真正的作家。以自然为中心、作家为中心、作品为中心的文论认为文学有终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