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试题

1、庄子是()的集大成者。

A 道家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怒”的含义是()。

C 振奋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应该翻译为()。

C小智不能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4、“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自()。

A 《庄子·内篇·逍遥游》

5、“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中“爝火”的含义是()。

C 小火

6、()的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是精神活动臻於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界。

A 《庄子·内篇·逍遥游》

7、“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大有径庭”的含义是()。

B 太过度

8、“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中“呺然”的含义是()。

A 虚大的样子

9、卑身而伏,();东西跳梁,();中於机辟,()。

A B 以候敖者,不辟高下,死於罔罟

C 《庄子·内篇·齐物论》

11、()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 C 《庄子·内篇·齐物论》

12、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节中,庄子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作祟,因此产生种种主观上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因而提出()的认识方法。

A 以明

13、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节中,庄子申论事物的相对性与流变性,以及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并因而提出()的认识态度。

B 照之于天

14、“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中“何居”的含义是()。

B 何故

15、“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中“我”是指()。

A 偏执的我

16、“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中“成心”的含义是()。

C 成见

17、“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中“封”的含义是()。

B 界域

18、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莫寿於殇子,()。天地与我并生,()。

A 而大山为小,而彭祖为夭,而万物与我为一

19、“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中“六合”的含义是()。

C 天地四方

20、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

B 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21、()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提示养神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

B 《庄子·内篇·养生主》

22、《庄子·内篇·养生主》首节提出的()是为全篇的总纲,指出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当顺循中虚之道,即顺任自然之理。

C缘督以为经

23、吾生也有涯,()。(),殆已;(),殆而已矣。

A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已而为知者

24、()主旨在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以及处人与自处之道。

B 《庄子·内篇·人世间》

25、“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中“出”大含义是()。

C 外露

26、()主旨在於破除外形残全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性,藉许多残畸之人为德行充足的验证。

A 《庄子·内篇·德允符》

27、庄子在《庄子·内篇·德允符》中指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原性与整体性的谓之()。

C 德

28、“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中“庸”的含义是()。

B 常人

29、“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中“不违”的含义是()。

A 不避

30、“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中“后人”的含义是()。

A B 瞧不起人

31、“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中“恶”的含义是()。

C 丑

32、()主旨在于写真人体道的境界。 C 《庄子·内篇·大宗师》

33、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自然观。

A天人合一

34、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人生观。

B 死生如一

35、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人生态度。

C 安化

36、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出()的生活境界。

A 相忘

37、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首节中提出天人的关系,其观点为(),人与自然为息息相关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是为亲和的关系。

B 天人作用本不分

38、“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中“天”的含义

是()。

C 自然的规律

39、“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出自()。 C 《庄子·内篇·大宗师》

40、“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是指()。

A 道贯古今,无时不在

41、“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中“外天下”是指()。

C 忘世故

42、“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鴞炙。”中“浸假”是指()。

B 假令

43、“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出自()。

A 《庄子·内篇·大宗师》

44、()主旨在说为政当无治,表达了庄子无治主义的思想,主张为政之道,勿庸干涉,当顺人性之自然,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B 《庄子·内篇·应帝王》

45、“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出自()。 C 《庄子·内篇·应帝王》

46、()主旨阐扬人的行为当合於自然,顺人情之常。

B 《庄子·外篇·骈拇》

47、“是故骈於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黻黻之煌煌非乎?”中“五色”是指()。

C 青、黄、赤、白、黑

48、“多於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中“五声”是指()。

A 宫、商、角、徵、羽

49、()主旨在於抨击政治权利所造成的灾害,并描绘自然放任生活之适性。 B 《庄子·外篇·马蹄》

50、“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陸,此马之真性也。”中“陸”的含义是()

C 跳

51、“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中“同德”的含义是()。

A 共同的本能

52、“故淳朴不残,孰为牺樽!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出自()。

B 《庄子·外篇·马蹄》

53、()写出圣智礼法的创设本用以防盗制贼,却反被盗贼所用,所以主张莫若绝弃圣智礼法,以免为大盗所乘。 C 《庄子·外篇·胠箧》

54、“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壐,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出自()。

A 《庄子·外篇·胠箧》

55、()主旨反对他治,反干涉主义,从人的本性上说明人好自然而厌干涉。 B 《庄子·外篇·在宥》

56、“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中“在宥”的含义是()。

C 自在宽容

57、天地虽大,();万物虽多,();人卒虽众,()。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A 其化均也;其治一也;其主君也

58、“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名正;以道观分,而君主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出自()。

B 《庄子·外篇·天地》

59、“其合緍緍,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中“大顺”的含义是()。

C 自然

60、在《庄子·外篇·天地》所指的五种失去本性的行为是()。答案:A

A 五色乱目、五声乱耳、五臭薰鼻、五味浊口、五曰趣舍滑心

61、“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出自()。答案:B

B 《庄子·外篇·天道》

62、“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中“嘉”的含义是()。

C 喜爱答案:C

63、“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出自()。答案:A

A 《庄子·外篇·天运》

64、“故伐树於宋,削迹於卫,穷於商周,是非其梦邪?”中“穷”的含义是()。

A 贫穷

B 不得志

65、“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则没世不行寻常。”中“寻常”的含义是()。

C 短距离答案:C

66、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於其君;使道而可进,();使道而可以告人,();使道而可以与人,()。答案:A

A 则人莫不进之於其亲;则人莫不告其兄弟;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67、“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道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出自()。答案:B

B 《庄子·外篇·缮性》

68、“故曰,丧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谓之倒置之民。”中“倒置”的含义是()。

C 本末倒置答案:C

69、“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間不辩牛马。”中“泾流”的含义是()。

A 水流

70、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答案:B

B 拘於虚也;笃於时也;束於教也

71、“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天机”的含义是()。

A 秘密

B 机关

C 自然答案:C

72、“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中“穷

人”的含义是()。

A 不得志的人

73、“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中“通人”的含义是()。

B 得志的人

74、“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中“春秋”的含义是()。

C 年纪

75、“吾闻祝贤学生,吾子与祝贤游,亦何闻焉?”中“学生”的含义是()。

A 学习养生

76、“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则不然。”中“乘道德”是指()。

B 顺自然

77、“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出自() C 《庄子·外篇·山木》

78、“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见也。”中“中国”的含义是()。

A 中原之国

79、“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出自()。

B 《庄子·外篇·田子方》

80、“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出自()。

C 《庄子·外篇·知北遊》

8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中的“明法”是指()。

A 明显的规律

82、是天地之委形也;(),是天地之委和也;(),是天地之委顺也;(),是天地之委蜕也。 B 生非汝有;性命非汝有;子孙非汝有

83、(),闻而非也;()见而非也;(),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C道不可闻;道不可见;道不可言

84、“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可怜哉!”中“亡人”是指()。

A 流亡之人

85、“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出自()。

B 《庄子·杂篇·庾桑楚》

86、“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於灵台。”中“恶”的含义是()。

B 灾患

87、《庄子·杂篇·庾桑楚》中“是三者虽异,公族也。”中的“三者”是指()

C以无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

88、“碾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驁,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中“大亲”的含义是()。

A 父母

89、“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於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中“似人”是指()。

B 似乡里的人

90、“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中“夸者”是指()。

C 权势欲强的人

91、“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中“前期”是指()。

A 预定目标

92、“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於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中“属国”是指()。

B 托付国政

93、“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於此乎言之。”中“不言之言”是指()。

C 无言的言论

94、“吾未尝为牧而牂生於奥,未尝好田而鹑生於宎,若勿怪,何邪?”中“田”的含义是()。

A 狩猎

95、“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中“捐仁义者”是指()。

B 无视於仁义

96、故水之守土也审,(),物之守物也审。

C 影之守人也审

97、“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於物也,与之为娱矣;其於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飮人以和,与人並立而使人化。”出自()。

A 《庄子·杂篇·则阳》

98、“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中“入之者十九”是指()。

B 隐蔽了十分之九

99、“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中“逐北”的含义是()。

C 追逐败北

100、“彼知丘之著於己也,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中的“著”是指()。

A 明了

101、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

B 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

102、“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文武殊能,大人不赐,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出自()。 C 《庄子·杂篇·则阳》

103、“阴阳相照,相蓋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於是桥起;雌雄片合,於是庸有。”中“庸有”的含义是()。

A 常有

104、“夫揭竿累,趋灌渎,守輗鮒,其於得大鱼难矣。”中“累”的含义是()。

B 细绳

105、“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問焉;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問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問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問焉。”出自()。 C 《庄子·杂篇·外物》

106、“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出自()。

A 《庄子·杂篇·外物》

107、“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中“谢”的含义是()。

B 弃绝

108、“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鍾而不洎亲,吾心悲。”中“及亲”含义是()。

C 父母亲在世上

109、“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中“野”的含义是()。

A 质朴

110、“搜搜也,奚梢問也!矛有而不知其所以。”中“搜搜”的含义是()。

B 区区

111、“颜闔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飯牛。”中“飯牛”的含义是()。

C 飼牛

112、“今大王欲廢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聞於天下也。”中“约”是指()。

A 军律

113、“曾子居卫,緼袍无表,颜色腫噲,手足胼胝。”中“无表”是指()。

B 没有表层

114、在《庄子·杂篇·盗跖》中“丘聞之,凡天下人有三德”中的“中德”是指()。

C 知维天地,能辩诸物

115、“子不为行,卽将疏戚无倫,贵贱无义,长幼无序;五纪六位,將何以为别乎?”中“五纪”是指()。

A 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116、“子不为行,卽将疏戚无倫,贵贱无义,长幼无序;五纪六位,將何以为别乎?”中“六位”是指()。 B 君、臣、父、子、夫、婦

117、“世去至重,弃至尊,以为其所为也,此其所以論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不亦遠乎!”中“至重”的含义是()。

C 生命

118、“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遗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尽性竭财,单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也。”中“六者”是指()。

A 乱、苦、疾、辱、忧、畏

119、在《庄子·杂篇·说剑》中庄子提到的三种剑是指()。

B 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

120、“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地方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中“三光”是指()。

C 日、月、星三者之光

121、在《庄子·杂篇·渔父》中提到的“四患”是指()。

A 叨、贪、很、矜

122、“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出自()。

B 《庄子·杂篇·列禦寇》

123、“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至人,天而不人。”出自()。 C 《庄子·杂篇·列禦寇》

124、“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訊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中“訊”的含义是()。

A 問罪

125、“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中“八极”是指() B 美、髯、长、

大、壯、廲、勇、敢

126、“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中“三必”是指()。

C 缘循、偃佒、困畏

127、“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出自()。

A 《庄子·杂篇·列禦寇》

128、“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苛於人,不忮於衆,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中“白心”的含义是()。

B 明白其心

129、“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中“不中”的含义是()。

C 不当

130、“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出自()。

A 《庄子·杂篇·天下》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

《庄子·天运 天下》篇注释

注释来源:《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450- 原文:七:“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㈠;以奸者七十二君㈡,论先王之道儿明周召㈢之迹,一君无所鉤㈣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指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孔子谓老聃曰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其履哉!夫白鶂㈤之相视,眸子不运㈥而风化㈦;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㈧;类㈨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曰,复见月:“丘得之矣。乌鹊孺㈩,鱼傅沫11,细要12者化,有弟而兄啼13。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14!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注释】 ○一孰知其故矣:“孰”,同“熟”。林云铭本作“熟”。“故”,典故(林希逸说)。 ○二以奸者七十二君:“奸者”杜威“干诸”。干,求也。诸,之于。干诸,谓向某人求取俸禄。“七十二君”,谓很多君主。“七十二”,乃古人习用之虚数,如七十二钻(《外物》)、七十二行等。 严灵峰说:“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所历者:鲁、齐、宋、卫、陈、蔡流过,而所遇者,齐景公、鲁定公、鲁哀公而已。其余史书莫详。且春秋时只十二诸侯,亦无七十二国,其经所记为鲁十二君而已,似孔子未能见七十二君之多。” ○三周召:指周公、召公,都是武王的弟弟。 ○四钩:取(《释文》)。 ○五白鶂:水鸟的一种。“鶂”,同“鷁”(海平按:两字都读如义),形同鸬鹚(读为卢辞),毛白色,能高飞,遇风不避。前人画鷁像于船头,所以叫船头为“鷁头”。 马叙伦说:“‘鶂’,《御览》引作‘鷁’……。《说文》‘鶂’下引《春秋传》曰:‘六鶂退飞。’《左传》作‘鶂’,是其证。” ○六不运,定睛注视(宣颖《注》)。 ○七风化:生物的意思。 郭象《注》:“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风化。” 王先谦说:“案‘风’,读如‘牛马其风’之‘风’,谓雌雄相诱也。‘化’者,感而成孕。”○八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雄虫鸣于上方,雌虫在下方应和而感化生子。 ○九类:一种虚构的动物,一身两性,见《山海经》。 陆德明说:“《山海经》云:亶爱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发,其名曰‘师类’;《带山》有鸟,其状如风,五采文,其名曰‘奇类’,皆自牝(海平按:读如聘,雄性的)牡也。” ○十乌鹊孺:“孺”,孚乳而生(《释文》引李颐说)。谓乌鹊孵化而生、 ㈠ ㈡ ㈢ ㈣ ㈤ ㈥ ㈦ ㈧ ㈨ ㈩ 11 12 13 14

徐州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期末考试试题

徐州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期末考试试题 (医护班)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 A 劳动产品 B 产品 C 食品 D 现象 2.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 A 反比 B 正比 C 平比 D 比例 3. 商品的两个因素是----------和--------------。 A 价格价值 B 价值价值量 C 使用价值价值 D 价格价值量 4.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的人类劳动。 A 有差别 B 无差别 C 有分别 D 无分别 5.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的大小。 A 价值 B 商品价值 C 价值量 D 价格 6. 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依次顺序是----------------。 A 小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B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C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D 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7. 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是指--------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 A 少数人的 B 大多数人的 C 同样人数 D 一部分人 8. 最早的货币是----------。 A 纸币 B 铜钱 C 金银 D 布币 9. 货币最初的两个基本职能------------。 A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 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D 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10.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纸币就会----------, 引起物价上涨。 A 贬值 B 涨幅 C 涨值 D 流通 11. --------是人们对自己可支配收入消费方式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 追求的取向。 A 价值观 B 消费观 C 人生观 D 理性消费 12. 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依次是------------。 A 理性消费感觉消费感性消费 B 感性消费理性消费感觉消费 C 感觉消费理性消费感性消费 D 理性消费感觉消费感性消费 13. 树立正确消费观应做到------------------。 A 提倡适度消费,反对奢靡浪费 B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C 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D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德育》期末考试试卷(B卷)与参考答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11级《德育》期末考试试卷(B卷)与参考答案 班级学号姓名总分 (考试形式:闭卷时间:90 分钟) 一、默写《弟子规》的相关语句。(共10分,每题2分) 1、长者立,______,长者坐,______。 2、______,如事父,______,如事兄。 3、兄道友,______,兄弟睦,______。 4、斗闹场,______,邪僻事,______。 5、______,及时还,______,借不难。 二、看拼音,选择正确的文字。(每小题2分共20分) 1、父母教,须jìng听A、敬B、近() 2、出必告,fǎn必面A、反B、返() 3、事虽小,勿shàn为A、擅B、善() 4、兄道友,弟道gōng A、恭B、公() 5、言语忍,fan自泯A、愤B、忿() 6、冬则温,勿则qìng A、清B、庆() 7、háo泣随,挞无怨A、号B、嚎() 8、骑下马,乘下jūA、驹B、车() 9、路遇长,疾趋yīA、揖B、衣() 10、xi?僻事,绝勿问A、邪B、斜() 三、请给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理解。(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用人物,须明求。() A、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事先讲清楚。B、用别人的东西,要去求别人。C、用别人的东西,自己明白就好。 2、朝起早,夜眠迟。() A、早上早起,晚上一两点才睡。B、早上早起,晚上早睡。C、早上早起,晚上安顿好父母再睡。 3、路遇长,疾趋揖。() A、路上遇到长辈,慢吞吞的过去打招呼。B、路上遇到长辈,快速向前问好。C、路上遇到长辈,快点跑开。 4、新年快到了,父母要带你去置办新衣,你应该做到() A、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B、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C、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5、张刚与好朋友李杰因为一句口角,最后大打出手。如果你用《弟子规》中的经文劝说他们化解矛盾,你会用() A、兄弟睦,孝在中。B、言语忍,忿自泯。C、尊长前,声要低。 6、陆绩怀橘对应的时弟子规中哪句话。() A、物虽小,勿私藏。B、事虽小,勿擅为。C、亲所好,力为具。 7、当你的朋友请求与他一同去酒吧时,你应该() A、答应他B、不做声C、拒绝 8、海神妈祖的故事体现了弟子规中的哪句话。() A、称尊长,勿呼名。B、事诸父,如事父。C、尊长前,声要低。 9、事诸兄,如事兄。() A、对待各位朋友,好像对待哥哥一样。B、在别人的兄长手下做事,就如同在自己的兄长手下做事一样。C、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10、德有伤,贻亲羞。() A、品德上有缺欠,会让自己感到羞愧。B、父母的品德上有缺欠,会感到羞愧。 C、在德行上有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羞愧。 四、将下列《弟子规》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文。(共25分,每题5分) 1、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2、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3、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4、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德育期末考试试卷A

11(1)《德育》期末考试试卷A 班别 1111 姓名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6分) 1、诚信 2、依法治国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现代职业发展的趋势有、、、。 2、、、的职业素养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三大目标。 3、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和 。 4、人际交往的四个原则是、、、。 5、所谓自制力,是指个体能够完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的品质。 三、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答案填写在表格内)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也是生产力,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A、操作技能 B、知识 C、创造发明 D、理论创新 2、学会主动适应不包括()。 A、认清环境的变化 B、一切由父母安排 C、既来之,则安之 D、增强自理能力3、作为学生,诚实守信体现在()。 A、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 B、不弄虚作假 C、同学朋友的要求都能满足 D、不说大话 4、对“小偷小摸”这种行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无所谓,又不是什么犯罪行为 B、是一种严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C、如果成为习惯,就会构成人格上的缺陷 D、极易引发青少年犯罪行为 5、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法律的权威。 A、遵守 B、维护 C、敬畏 D、服从 6、下列不利于展现自身魅力的心理品质是()。 A、真诚守信 B、稳重宽厚 C、唯我独尊 D、机智幽默 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说做事情首先要有()。 A、预测 B、计划 C、目的 D、创造 8、每个公民都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民族精神的核心②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③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④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这句话的寓意是()。 A、经得起考验的人能从中得到锻炼 B、每个人都要经历挫折 C、挫折越多越好 D、挫折使人们事业成功 10、()是公民道德宣传日。 A、9月20日 B、9月25日 C、8月20日 D、8月25日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

庄子今注今译读后感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译文: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理解和感受: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初中,那个时候并不是很明白,甚至有点迷惑。当时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使自己变得更加“有为”,而庄子在这句话中却告诫人们有时候“有为”会让你感到更加急迫疲惫,而“无为”却能让你闲暇有余,清闲自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越来越深,感觉庄子讲的确实很有哲理。当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有为”的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在这个忙碌过程中我们所失去的很多美好的东西。也许,只有在最后,我们才会幡然醒悟,原来,我们本可以不用活的这么累,原来,“无为”也是一种快乐。 当然,首先说明一点,我并不是从纯消极的意思上理解这“无为”两个字的。在我的理解中,庄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不忌妒旁人的成绩,不搞无谓的攀比。自己做出一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没有庸人自扰的得得失失,没有自说自话的自吹自擂,没有连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而所谓“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无为”就是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规律、客观实际,也力戒形式主义。无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曾有过年青气盛匹马单枪独闯世俗的骁勇,曾有过踌躇满志披星戴月苦读寒窗的执着,曾有过争强好胜敢为人先无畏艰险的勇猛,曾有过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口蜜腹剑的逐……忆往昔,可谓豪情满怀,到头来,却是身心疲惫。昨天,有多少的得失功过;如今,不过是现在的轻轻一叹。的确,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不如意,每当有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就会抱怨自己是多么的不幸自己是多么的可怜,有时间在一边抱怨不如踏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都做了些什么呢?有多少失败是由于自己刻意强求自己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造成的?又有多少烦恼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攀比所带来的?自己有多大能力,能做出多少成绩,应该有个自知之明。对于那些自己不能做成的事又何必强求自己去做呢?能够创造辉煌固然可喜,但成功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天时地利人和加机遇,缺哪一样都只能是功亏一篑,这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而一味的强迫自己去做自己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只能让自己活的更累更烦。所以何不抛开世间的干扰,踏踏实实的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最后是否“有为”你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追求的快乐,能“得鱼固可喜,无鱼亦欣然”也!。因为“无为”也是一种快乐,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亦是福!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何必处处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何必强迫自己处处“有为”!心的负荷如此沉重,何时才能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何时在精神泥潭突围?何时能锁定新的人生坐标?何时让满是皱纹的心灵舒展?也许,亲情友情恋情都得伴随心累的历程?也许,所谓的傲骨与傲气,都得付出心累的代价?也许,人的灵魂在某个层面上看,真的是无可救药?也许,什么也许也不要去想,方可减轻那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拥有一颗“无为”的心,拥有一种“无为”的态度,这样才能生活的更轻松。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的时候,我们才能卸掉心灵的包袱,真正做到内心泰然、坦然。而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职业高中德育期末试卷及答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期末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计分表: 说明: 1、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请在各题后空白处直接作答。 第Ι卷(选择判断题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填入 括号中,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2 分,共30 分)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A.价值与价格B.使用价值与价格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交换价值和价值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价格等于价值 B.价格低于价值 C.价格高于价值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

A.生产力水平发展高 B.生产力水平发展高,并且发展不平衡 C.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并且发展比较平衡 D.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并且不平衡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走向共产主义 C、消除阶级统治 D、社会成员达到绝对平等 5、在我国,村民委员会和我居民委员会属于() A、基层政协组织 B、基层自治组织 C、基层经济组织 D、基层民间组织 6、市场竞争必然存在竞争,但它要求市场主体() A、公平竞争、合法竞争 B、不择手段竞争 C、误导用途竞争 D、夸大性能竞争 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 B、多党制 C、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8、我国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的是 (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 C、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D、监督权 9、2010年5月5日,商务部巡视员郭京毅被北京市检察院批准逮捕,其被指控涉嫌受贿罪。上述材料体现了() A、民主集中制原则 B、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D、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0、《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规定,在价格听证会参加人员中,消费者人数不得少于听证会参加人总数的五分之二,听证代表还要邀请其他利害关系人。这有助于消费者行使( ) A.民主选举权 B.民主管理权 C.民主决策权 D.民主监督权

德育二试卷习题.docx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 15 测量班 《德育二》期末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评卷人一、填空题( 10 分每空 1 分) 得分 1.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和。 2.的波动主要由市场上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引起。 3.价格就是用表现的商品价值。 4.按目的划分,消费可以分为消费、和享受消费。 5.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 6.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寒暑表”。 7.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评卷人二、单选题( 20 分每题 2 分) 得分 1 我国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北宋四川境内流通的()。 A. 刀币 B.交子 C.宝钞 D.交钞 2. 塑料货币是指()。 A. 债券 B.支付宝 C.银行卡 D.本票 3.某同学为购买一双自己心仪已久的时尚运动鞋,整整一个学期每天少吃一顿饭,硬是从非常拮据的生活费中省出了500 多元。对该同学的这项消费行为()。 A. 生存消费 B.发展消费 C.享受消费 D.冲动消费 4. 下列属于间接投资的一项是()。 A. 购卖商铺 B.入股企业 C.买卖债券 D.独立创办公司 5. 在我国,下列不能由企业自主经营的商品是()。 A. 水泥 B.食用油 C.钢材 D.武器 7.为了遏制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我国中央政府和相关地方政府相继发布了以限购为主的一系列政策。国家对房地产价格的这种干预行为,属于()。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D.市场手段 8. 下列关于税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税收是国家财务收入最普通形式 B.是财政收入最要的源泉 C.有国必有税,有税必有法 D.税收的种类可以随时调整 9. 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 A. 上海 B.海南 C.深圳 D.重庆 10.三狮集团所属 30 多子公司中,既有国有资本,也有民间资本,还有外国资本。由此可以断定,该企业集团属于()。 A. 国有经济组织 B.集体经济组织 C.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 D.非公所有制经济组织 评卷人三、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得分 1. 属于政府定价的项目有()。 A. 教育收费 B.汽油价格 C.汽车价格 D.天然气价格

德育期末测试试卷(哲学与人生-职业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原理内容】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的判断。人们在价值判断基础上所作出的价值取向就是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4、人生价值的实现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后两句还可以表述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社会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个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等等。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2010—2011学年度德育测试题(哲学与人生)一,选择题(20x2=40分)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1、“实事求是”这句话中的“是”是指()。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2、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庄子 参考文献: 《庄子集释》郭庆藩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有时候不准) 《庄子哲学》王博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推荐,写论文很好 《庄子评传》颜世安 《齐物论》及其影响陈少明 《庄子新探》张恒寿(做学问) 《庄学研究》崔大华(做学问) 王中江、王博、郑开、刘笑敢写的很好。 道家分为老庄派:关注人的精神修养;黄老派:关注政治,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反对法家、儒家。 推荐《中国思想家评传》 庄子其人其书 1?庄子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人,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东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即与孟子同时代。 庄子者,蒙文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夫、盗跖(zhi二声)、胠箧(qu —声qie四声),以抵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 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秋水》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 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鶵1(yu m ch u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 i)得腐鼠,鹓鶵过之, 仰而视之曰:’吓(h e)'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秋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

中职德育期末测试题

2015 级中职班 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试题 (劳动保障版全册) 温馨提示: 1、有答题栏的题目务必写在答题栏上。考试时间为45分钟。 2、试卷要写清楚班级、姓名、考号等个人信息。 1.商店里大蒜的价格是8元钱一斤,此时货币执行的是( )职能。 A. 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 世界货币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 )。 A.改革 B.环保 C. 发展 D. 节能 3.××公司有股东23人,注册资本金60万,请判断这家公司属于( )。 A. 无限公司 B. 有限责任公司 C. 股份有限公司 D.独资公司 4.下面选项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 A. 养殖业 B. 服务业 C. 教育业 D. 建筑业5.下列对恩格尔系数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 B. 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少 C. 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该国越富有 D. 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该国越贫穷 6.“小康”这一概念是由( )首先提出来的。 A. 孙中山 B.毛泽东 C. 邓小平 D. 胡锦涛 7.中国加入WTO的时间是( )。 A. 2008年1月1日 B. 2003年12月11日 C. 2002年12月1日 D. 2001年12月11日 8.下面选项不属与经济全球化表现形式的是( )。 A. 人才全球化 B. 生产全球化 C. 贸易全球化 D. 资本全球化 9.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个体经济规模小,而私营经济规模大。 ②个体经济投资小,而私营经济投资大。 ③个体经济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从事生产、经营、雇少量工人, 而私营经济主要依靠多数雇工从事生产和经营。 ④个体经济设备简单,经营灵活。而私营经济设备先进,生产效 率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② D. ①②③④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中属于国家层次的是( )。 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 以上都是 11.我国的国体是( )。 A.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 社会主义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主区域自治制度 12.下面不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职能的是( )。 A. 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 民族平等13.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经过中央政府确立的民族有56个。出汉族以外,其余55个民族习惯上被称为 ( )。

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试题 1、庄子是()的集大成者。 A 道家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怒”的含义是()。 C 振奋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应该翻译为()。 C小智不能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 4、“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自()。 A 《庄子·内篇·逍遥游》 5、“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中“爝火”的含义是()。 C 小火 6、()的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是精神活动臻於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界。 A 《庄子·内篇·逍遥游》 7、“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大有径庭”的含义是()。 B 太过度 8、“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中“呺然”的含义是()。 A 虚大的样子 9、卑身而伏,();东西跳梁,();中於机辟,()。 A B 以候敖者,不辟高下,死於罔罟 C 《庄子·内篇·齐物论》 11、()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 C 《庄子·内篇·齐物论》 12、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节中,庄子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作祟,因此产生种种主观上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因而提出()的认识方法。 A 以明 13、在《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节中,庄子申论事物的相对性与流变性,以及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并因而提出()的认识态度。 B 照之于天 14、“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中“何居”的含义是()。 B 何故 15、“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中“我”是指()。 A 偏执的我 16、“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中“成心”的含义是()。 C 成见 17、“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中“封”的含义是()。 B 界域 18、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莫寿於殇子,()。天地与我并生,()。 A 而大山为小,而彭祖为夭,而万物与我为一 19、“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中“六合”的含义是()。

德育试题(一)

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德育试题 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答题时间45分钟。 使用班级: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试卷自存。 卷一(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3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 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60) 1、“实事求是”这句成语的中的“是”指( )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 A 、个人的体质 B 、个人的学业基础 C 、个人的家庭情况 D 、个人的性格 3、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中国女排、杨利伟、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感动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 ①以偶像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作出贡献 ②以偶像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鼓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这说明他( ) A 、认识人有自己的特殊能力 B 、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C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实用价值,而物不具有实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 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7、人类积极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 ) A 、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B 、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D 、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8、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 ) ①人能够把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指导实践 ②人能以自己的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 ③人能改变或创造条件,变有害为有利 ④人能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人们能够按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 产生的事物。这表明( ) ①有些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自然力量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是无所不及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封 线 内 请 勿 答 题 德育试题第1页,共8页 德育试题第2页,共8页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逍遥游)学习笔记(一)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逍遥游)学习笔记(一) 1.台湾学者方东美:庄子的精神“逍遥游乎无限之中,遍历层层生命境界。”,这是庄子主张于现实生活中求精神上大解脱的人生哲学全部精义。 2.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 王仲镛说:"逍遥游,是指的明道者---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以后所具有的最高精神境界。大鹏就是这种人的形象,蜩与学鸠、斥晏鸟,指世俗的人。" 释德清说:庄子因言世人小见,不知圣人者,以其志不远大,故所蓄不深厚,各随其量而已。……比二虫者,生长榆枋,亦无远举之志,宜乎其笑大鹏之飞也。举世小知之人盖若此。 3.徐复观先生说:“人生之所以受压迫,不自由,乃由于自己不能支配自己,而须受外力的牵连。受外力的牵连,即会受到外力的限制甚至支配。这种牵连,称之为‘待’。”(《中国人性论史》,第389页) 4.方東美先生:“一個人要真正獲得精神自由,必須‘無待’!那麼怎麼樣可以無待呢?就是從事這個生活的人自已要有一個使命,要在自已的生命宇宙裏面,自做精神主宰。” 5.徐复观:人所以不能顺万物之性,主要是来自物我之对立;在物我对立中,人情总是以自己作衡量万物的标准,因而发生是非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处处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有自我的封界,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自我的封界消除了(无己),则我与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而觉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动,都是顺其性之自然。 (《中国人性论史》,第394页)

最新德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德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0个小题,总分50分 1.纸币 答: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货币 答:就是从商品当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消费心理 答;是消费者关于是否购买消费品或者怎样消费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消费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4.投资 答; 是个人或者机构对自己持有的货币资金的一种运用,即购买金融资产或者实际资产,以期将来能获得经常性收入或者本金的增值。 5.市场经济 答: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6.宏观调控 答;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7.公司 答:是依法设立,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8.企业 答: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济组织。 9.增值税 答:是以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10.劳动合同 答: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定劳动关系并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个小题,总分6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B.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的概念 C.先有货币,然后才有商品货币 D.货币和其他商品相比没有什么特殊性 2.小张在市场买了一件打折的商品,原价为80元人名币,实际支付了60元。在这一购买 活动中,货币执行的是(A )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价值尺度 3.以下不属于信用货币的是( A ) A.实物货币 B.电子货币 C.纸币 D.银行券 4.贝币和布帛是我国历史上的(C ) A.信用货币 B.纸币 C.实物货币 D.金属货币 5.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A ),信用卡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两类

浅谈庄子

浅谈庄子《逍遥游》中“游”的审美意境 摘要: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逍遥游》则最能体现庄子这一毕生追求,由于无法改变现实。庄子只能通过“游”的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意味着到达“得道”的人生境界。这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即为审美的意境。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审美 一、何谓“逍遥游" 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有大致两类,一类是记叙文,《史记》就是其典型代表;另外一类是直抒胸臆,庄子就代表了这一类。既然庄子写的文章是抒发自我心得,那么为了了解庄子当时的心境就不得不提到其生活环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时各国争雄,战乱不断,生灵涂炭,面对纷乱的社会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而又忧国忧民的庄子.内心所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一句“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充分显现出庄子俊逸清高的个性和深刻的孤独。孤寂的庄子。如何在沉浊的社会里生存且不会因抑郁而窒息?他心灵的归宿在哪里? 为了探寻其奥妙,选择居于《庄子》内篇之首的《逍遥游》为主要研究对象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历来为研究庄子思想的学人所重,美学思想必然也不会甘居其后,但是也因此形成众说纷纭的情形。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有《庄子音义》,解篇名云:内篇,内者,对外立名。“逍遥游者,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郭象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这是以自得其乐、适性而为来诠释庄子“逍遥”的意思。郭象的注释当时以及后来流行最广。成玄英《庄子序》云:“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对于逍遥的解释现存三种类型: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日逍遥。可见,逍遥的世界是庄子在随心所欲地开拓。庄子以奇崛瑰丽的想像力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精神的绝对自由靠物象的极度自由空间得以伸展,鲲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青天,物理空间的限制被缩小甚至取消,庄子的想象力挣脱了任何空间的束缚。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游,故日逍遥。楚辞补注:「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就字面意义来说,逍遥原为徘徊、翱翔之意。徘徊为行的自由,翱翔为飞的自由,逍遥是行动的自由。而憨山大师解释逍遥为广大自得、广

德育1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德育》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职业: 2、事业: 3、客观: 4、职业道德: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状况有评价有那三个方面学校自身评价、、。 2、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在学习时要注意那四个结合学与思、、、。 3、是职业成功的动力。 4、职业素养的内容一般分为、、、和身心素质五个方 面。其中身心素质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和。 5、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的误区。 6、实事求是指人们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要做到、。 三、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1、我们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的最终目的是() A、打发时间 B、将来就业 C、学习知识 D、混个文凭 2、那一个不是现代职业的发展出现了()的趋势。 A、专业化 B、适应型 C、创新型 D、智能化 3、职业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有三个层次:() A志趣—乐趣—有趣 B 乐趣—有趣—志趣C有趣—乐趣—志趣D有趣—志趣—乐趣 4、下列属于自强包括的意思有() A、自尊自立自信自胜 B、自立自信自胜 C、自信自胜自尊 D、自胜自尊自立 5、以下哪个不属于在与别人打交道时,做到与人为善表现() A、忘我的献身精神 B、学会说“对不起” C、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D、学会宽容 6、根据职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那个不是职业具有()特征。 A、行业性、组群性 B、时空性、产业性 C、职位性 D、专业性 7、下边那个不是做好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处()。 A、能确定学习方向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 B、能在学习和工作时抓住重点 C、能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并实现目标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8、以下那个不是健康的定义() A、躯体健康 B、生理健康 C、心理健康 D、道德健康 9、常见的心理问题不包括有哪些() A、自卑、嫉妒 B、胆怯、紧张 C、烦躁、担心 D、冲动、冷漠 10、以下那些不是交朋友应具备的正确心理() A、平等待人、重在品德 B、一诺千金 C、小心慎重 D、保密重信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职业就是指人们从事的比较稳定的有合法收入的工作( ) 2.职业在人的精神生活起不了什么作用.( ) 3.”人”工作就是为我挣钱,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所以,择业时主要看重报酬有多少.(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