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篇一:《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的教学反思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的教学反思

在《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的教学中,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我认为基本做到了:

1、正确理解教材,事实就是地分析学生情况。

2、图片、文字资料等历史素材相互配合,使本课教学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和拓展,构建了合作探究、开放交流的历史课堂。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或提问,或引导,或小结,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同学都能做到发言,整堂课上,学生的言谈贯穿始终。

4、对教学重点难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强化。

但在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方面,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比如:

1、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2、根据课堂上不可预知的学情,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没有做出取舍。

3、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没有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没有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而是更多关注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完成。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实践之。篇二: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案

案首页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整体构思

教材分析

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进人蒸汽时代,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扩大,其主要方式是革命和改革。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均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历史的角度看,本课内容属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扩大的表现。从现实的角度看,通过本课学习,感悟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俄国废除农奴制;第二目日本明治维新。两目内容讲述两国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措施以及改革对两国的历史影响。教学重、难点

重点:俄国1861

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处理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加强对本课重点的分析、归纳、概括。

难点:两场改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进步性和局限性。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补充的历史资料分组讨论,调动学生合理想象,从而突破难点。教学方法

1.情境导人法: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与探究;尝试打破教材现有结构,从学生兴趣出发整合教材。

2.问题教学法:教师指导下的分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资料,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

3.采用史论结合、一体两辅的教学法,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板书设计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农奴制的危机 2、1861年改革的内容 3、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二、日本明治维新 1、幕府统治危机

2、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内容

3、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

在19世纪中期,世界上兴起了一股资本主义浪潮,中国的近邻俄国、日本两个国家进行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即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成为俄国和日本的历史转折点,也是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先来了解俄国的情况。

在俄国历史上,农奴制深深影响着俄国的历史进程。由于俄国地广人稀,为了保证有稳定的劳动人口,统治实行了农奴制,把农民像奴隶一样控制在土地上,农奴生活条件恶劣,缺乏人身自由。当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波及俄国时,农奴制的弊端完全显现出来。工厂难以招工、农机具无法推广、国内市场狭小。19世纪的俄国集强大与羸弱于一身,它在近代史上常被欧洲人称为泥足巨人。讲授新课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危机多媒体出示材料图:农奴的生活

教师介绍俄国农奴制产生的原因和农奴生活的情况

多媒体出示材料:185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2.8万吨,同期的英国为228.5万吨,法国是40.6万吨,德国是20万吨。1860年时,俄国的铁产量达到29.8万吨,同期的英国则为388.8万吨,法国是89.8万吨,德国是50万吨。

播放视频:克里米亚战争

问题1: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状况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农奴与地主矛盾尖锐;统治者想改变现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

问题2:俄国资本主义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

表现在:一是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2、避免革命的变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设计场景

亚历山大二世:众爱卿,近些年世界局势变化很大,我们已经落伍了;国内农奴起义更是风起云涌,我决定废除农奴制度,给农奴自由和土地,大家有意见吗?

大臣甲:陛下,万万不可,祖宗之法不能变呀!农奴自由了谁给我们耕地!谁交粮食给我们啊!

大臣乙:是啊!老祖宗的基业不能毁于我们手里呀!农奴自由了,还有谁纳税给我们维持军队啊!

亚历山大二世:

(把法令给众大臣传阅)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笑逐颜开)

众大臣:

陛下英明!“议一议”:

“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这句话说明了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最大限度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设计场景

法令官:农奴们,陛下颁布了法令,从即日起,你们获得了人身自由,可以到城市工厂里去做工了;当然,你们也可以留在农术,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但土地必须花钱购买!

农奴甲:总算找到了一份工作,我可以在城市生活了。

农奴乙:我除了种地什么也不会,可是买地借了这么多钱,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啊!

提问:农奴能免费得到土地吗?那他们通过什么方式得到土地?改革后的俄国显示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

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材料二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迈开了“近代化的沉重步伐”,它保存了大量,直接影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意义显示材料:

观点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那些获得“自由”的农奴,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对他们而言,这次改革没有多少好处?

提问:如何评价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积极:通过改革,在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快了俄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

消极:改革后的农奴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政治上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俄国的近代化步伐沉重而缓慢。

讲练结合一: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挽救统治危机b.消灭农奴制 c.发展资本主义d.打击封建势力答案:a

讲练结合二:下列各项中哪些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

①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收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②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③削弱大贵族的势力,收回军权④农奴出钱赎买份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

过渡:就在俄国改革进行的时候,日本也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化。多媒体播放视频《大国崛起》有关日本的片段

19世纪中期的日本面临和中国的样的境遇,都处于腐朽的封建统治之下,都受到列强的侵略,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什么样的改革让日本摆脱被奴役的地位,成为亚洲强国,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三、日本明治维新

1、日本幕府统治危机

创设情境一:课件出示一段有关幕府统治的史料和《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同时教师适当补充幕府统治的有关内容。

课件显示史料:幕府禁令: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了解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

得出结论:日本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而幕府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

创设情境二:多媒体播放影像资料:关于美国军舰压境,日本被迫打开国门。

提问: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推动改革的力量主体是什么?他们的斗争要求是什么?

导火线:美国黑船事件。改革的主力是中下级武士。斗争要求是推翻幕府统治。

显示图片:倒幕运动大政奉还

篇三: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中心学校冷少军 44120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同一时期发生的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继而帮助学生树立为改革开放,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

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一是在教材内容比较简约的情况下,教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二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法设计:讲述法;历史情境设计法;讨论探究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1.(投影片1)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如何?农奴制怎样阻碍了它的发展?

2.《日本封建社会

等级示意图》。

3.(投影2)

幕府禁令: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

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

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

4.“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地图。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设计一:

1.引导学生回忆英法美三国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学生回答,教

师点拨) 2.引导学生想像19世纪中期,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美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突出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3.教师引言:

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在英法美先后完成,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亚洲的日本,俄国此时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俄国、日本”在世界各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大背景下,通过改革部分的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有了历史的转折。

板书课题:“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设计二: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东方,世界各国都在惊叹中国奇迹。我国的综合国力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与世界平均每年5%以下的速度相比,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吗?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能使中国腾飞?(停顿一下)那就是改革开放!

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国家通过改革富强起来。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次改革,那就是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二、引导探究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改革背景:

(一)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

(1)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如何?(2)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交流,汇报成果

(三)教师总结,得出结论:①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②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表现在,一是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

二是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2.1861年改革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明确改革的内容。(2)思考、讨论:通过改革内容,你认为本次改革是否解决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说出你的理由。

(3)教师点拨,得出结论:改革的主要内容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因为农奴获得“自由”,为工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急需的资本。因此,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3.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

(1)学生读课文明确改革的历史意义。

(2)教师指导,学生明确: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局限性表现在“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

(3)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思考:你认为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的原因是什么?(4)学生交流,得出结论:①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②改革是由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实施的。③改革的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这样,改革存在局限性就不难理解了。

4.教师提问:“如何评价1861年改革?”

(1)组织学生讨论“动脑筋”――你怎样认识俄国1861年改革?要求学生多角度思维问题,各抒己见。

(2)师生明确:“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对农民来说是一场残酷掠夺。相比之下,俄国1861年改革的积极意义是主要的。”

(3)启示: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即看问题一要客观,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二要全面,要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切忌以偏概全。(二)日本明治维新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那就是“甲午中日战争”。问:“为什么国土狭小的日本能够战胜地大物博的大清国?”导入对近代日本历史的学习。(1)“幕府统治的危机”

先让学生看书了解19世纪中期的日本社会状况。①引导学生观察《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②教师适当补充幕府统治的有关内容。

可打出投影:幕府禁令:

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

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③阅读相应的课文文字。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日本是闭关锁

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而幕府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

(2)提问:“为什么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归纳总结,再通过阅读“导入框”、观察“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插图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地图等多种渠道,感受外国势力对日本渗透。这使得日本主权受到破坏,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另外,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一部分中下级武士成为改革力量的核心。

2.“倒幕运动”。

只需要学生简单了解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讲解。 3.“明治维新改革内容”。探究,教师提问:“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的由弱变强,那么它到底出台了哪些妙计呢?”探究问题:(1)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什么?(2)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3)改革使日本社会产生哪些深刻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竞争。注意:①要将课文大小字内容与插图有机结合。②要弄清“藩”与“县”的区别。

③回答第三个问题时,答案可以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合理想象。

4.“明治维新的影响”。

(1)学生读书明确“明治维新的影响”。(2)思考:你如何评价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提示:从积极和消极方面来思考。即从改革对日本国内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来思考。三、整理强化

四、拓展延伸 1.活动与探究

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

(需要在老师引导下,适当扩展对明治维新有关内容的认识。另外要注意,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基本上没有得到实施) 2.(一)、选择题

(1)、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这次改革的直接作用是() a.加强了俄国的中央集权 b.发展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 c.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力量 d.为俄国对外扩张准备条件(2)、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b.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d.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3)、有关明治维新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加强幕府权力 b.允许土地买卖 c.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d.努力发展教育(4)、使日本从一个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幕府掌权 b.武装倒幕 c.迁都东京 d.明治维新(5)、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或改革中不包括() a.美国南北战争 b.俄国废除农权制

c.日本明治维新

d.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6)、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点是()

a.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b.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c.都摆脱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d.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7)、日本明治维新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改变了日本闭关锁国的政策

b.使日本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

c.加强了日本政府的中央集权

d.使日本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8)、下列哪个国家通过改革,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法国(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1)上述材料是历史上哪次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2)请你说出这次改革的意义?

(3)这次改革有哪些消极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哪个事件反映出这次改革的消极影响?

2.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19世纪下半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的道路。请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此同时,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同样性质的改革被称为什么?明治维新的一些重要措施对当今我国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3.下列是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有关问题,请回答:

(1)这场改革的领导人是谁?

(2)这场改革的性质、前提分别是什么?

(3)这场改革内容是什么?

(4)这场改革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5)俄国的革命导师列宁曾对这场改革进行了评价,你知道是怎样评价的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6)这场改革有什么消极影响?

五.板书设计: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1861年改革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背景

篇四: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

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

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一是在教材内容比较简约的情况下,教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感知这两

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二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

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日本明治维新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回忆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史实,

指出俄国和日本在世界各国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政权的大背景下,通过改革部分地实现了资

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加快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以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同

时,把学生带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3)讲授新课: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教师首先需要理清课文正文、小字、图画、史料和“动脑筋”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便合理利用。建议沿着“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1861年改

革→改革的影响→改革的局限性→正确评价1861年改革”这条线索,引领本目的教学。在

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内容,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1)“农奴制的危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下面问题:(可制作投影片)19世纪中期俄

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如何?

农奴制怎样阻碍了它的发展?

在这里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教材正文部分语言十分概括,只有读懂下面的小字,才能够

理解出示的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①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

②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表现在,一是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二

是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2)学习“1861年改革”,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积极作用。第一步要让学生理解并

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对照前面归纳的“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表现”,体

会改革在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方面的作用。教学可以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改革措施分为几个方面?是如何解决资本主义发展障碍的?

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讨论、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这

里关键是让学生切实感受改革的进步性。

(3)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分为两个方面: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前面已经有了

充分认识。有关“局限性”的学习,一方面弄清楚它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顾

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施者,去探究产生局限性的原因。

通过分析思考,可以了解到:①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

②改革是由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实施的。③改革的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这样,改革存

在局限性就不难理解了。

(4)“俄国废除农奴制”一目讲完后,教师提问:“如何评价1861年改革?”培养学生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动脑筋”问题为切入点,引

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

教师通过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即看问题一要客观,有实

事求是的态度;二要全面,要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切忌以偏概全。

二、“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一目内容较多,头绪繁杂。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以问

题领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史上讲过的“甲午中日战争”,提问:“为什么国土狭小的日

本能够战胜地大物博的大清国?”导入对近代日本历史的学习。

(2)“幕府统治的危机”可以分为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先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中期的日本社会状况。

①引导学生观察《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

②教师适当补充幕府统治的有关内容。可打出投影:

幕府禁令: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

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

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

③阅读相应的课文文字。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日本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而幕

府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

第二步,提问:“为什么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归纳总结,再通过

阅读“导入框”、观察“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插图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地图等多种

渠道,感受外国势力对日本渗透。这使得日本主权受到破坏,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

里重点让学生学会将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直观感受。另外,教师

需要提醒学生,一部分中下级武士成为改革力量的核心。

(3)“倒幕运动”只需要学生简单了解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讲解。

(4)“明治维新改革内容”,重在使学生理解每一项措施的含义和作用。教师提问:“明治维

新使日本迅速由弱变强,那么它到底出台了哪些妙计呢?”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探究

活动可以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层层递进:

1.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什么?

2.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3.改革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为使学生探究深入下去,建议:

①教学中将学生分组,使他们相互竞争。

②引导学生将课文大小字内容与插图有机结合,增加感性认识。

③要弄清“藩”与“县”的区别。

④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合理想象,答案也可以不拘一格。

(5)关于“明治维新的影响”,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正面的评价主要是指改革对日本国内产生的影响,这里要注意和幕府

统治下的日本进行比较,正面评价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反面评价主要指改革对周边国家的影

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史实加深理解。

4)课堂趣味活动(小结):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学习历史,使所学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

5)练习: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

6)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

惯。

教后记:

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设下几个悬念,鼓励对军事史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到网上、图书资料室去收

集整理图片、资料,形成个人作品集,教师可写上鉴定评语,以激励为主;也可有家长、同

学及自我评语,把作品集作为一项成果装入学生作品档案袋。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有答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问题的 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 运动。 2.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启了 我国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的工作全面展开。 5.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 平反。 6.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胜利完成。 二、合作探究 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有何意义?

三、练习巩固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的转折是指(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开国大典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错误性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3.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党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4.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 质是() A.恢复老干部名誉 B.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C.扭转混乱局面 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这两次会议有很强的对比性,你能分析这两次会议的相同点 吗? 四、课后反思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课教学设计_6

第10课宏伟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 1、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宏伟转折。 2、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变化。 3、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掌握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1、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例外,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宏伟意义。 2、通过材料分析,明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宏伟转折。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宏伟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难点: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宏伟转折。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改革开放前后吃、穿、住、行对比, 师:是什么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强大的变化? 生:改革开放。

师:什么是改革开放?又是谁提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宏伟的历史转折》,引入本课。 图说历史: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让学生说) 师:四人帮倒台后,左倾错误结束了吗?展示图片:两个凡是 指出“两个凡是”的提出,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国家要想有出路,必须纠正左倾错误,实行改革。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严重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播放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 自主学习:学生看书填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巩固基础知识点。 议一议: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被全党和全国人民共识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宏伟转折 过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教师注意引导) (1)为什么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安定,政治局势就不安定。 (2)改革前的人民公社制度存有什么弊端? 人民公社制度危机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缺乏经营自主权) 在中央没有出台详尽政策的情况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实行了一次大胆尝试:包产到户(大包干),并取得成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以及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高考中断了十年。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是 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他的支持下,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 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 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1)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3)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教师小结: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人心所向 3.教师讲述: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第二天,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 学的日子。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 人迈入大学的脚步被阻隔了整整十年。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告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 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人们说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教师提问:此歌歌唱的是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什么时候?以什么事件为开端?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口述史料。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新闻资料片断,要求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前提) 2、政治路线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关健) 3、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保证) 教师展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由此导入第二子目。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单干”有没有区别?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 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歌词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由此导入第三子目。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 2、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3、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教师归纳总结,展现未填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后习题北师大版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能演练提升 ZHINENG YANLIAN TISHENG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2.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 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以下对下图所反映历史主题的概括,最贴切的是() A.武昌起义的枪声开启了中国革命新模式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革命伟大的转折点 C.中国人民在探索中一步步走向民族独立和复兴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揭开了关于真理 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的序幕。 材料三全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 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有哪两种不同的观点。

最新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同步练习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B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的权威而展开 C 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后在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府 2、日本明治维新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是() A发展近代工商业 B确定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C废藩置县 D提倡“文明开化”,发展教育 3、19世纪中期,造成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农业发达,农民富有,不愿从事工业生产B国家处于四分五裂,未形成统一的市场预C外族入侵,无暇顾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农奴制的阻碍 4、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彼得一世改革B伊凡四世称俄国沙皇C1861年改革D俄罗斯帝国建立 5、19世纪中期,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烈,废除农奴制已势在必行,但对于废除的方式,存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俄国最终的选择是 () A农民革命推翻农奴制B沙皇被迫废除农奴制C二月革命推翻农奴制D十月革命推翻农奴制 6、19世纪50年代,首先敲开日本大门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俄国D德国 7、日本是近代亚洲惟一没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而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的国家,它之所以避免了类似其他亚洲国家的厄运,是因为它成功地实施了()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C天皇专制D幕府将军的统治 8、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资本主义国家B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C明治维新的经验对亚洲各国具有借鉴意义D改革不彻底,封建割据势力依然很强大 9、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的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改革推翻旧政权B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0、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最重要的共同点是() A吸收外来文化B摆脱落后状态C成为中央集权国家D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1、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蒋英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篇,题目中《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上承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旧革命的总结,旧思想的发展;下启本单元《改革开放》等相关内容,是新革命的曙光,新思想的肇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本课安排了三个学习内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三者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而巩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 初三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理念: 正确的处理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课堂丰富多彩。学习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教师在引导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达到教学相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宏观的历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解读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历史课程标准》同时指出,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依据课程标准:这节课采取设疑—探疑—释疑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的方法,体现出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特点。同时利用丰富的史料,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学习和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教材分析 本课的题目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是重要的分水岭,以此为标志,比较在此之前和之后的社会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个历史的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从崇尚“个人崇拜”到弘扬民主法制的转变,等等。从历史的各个方面的比较中,是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转折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这次会议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如同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转折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的背景、内容、实质及意义;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表现及意义。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掌握会议的内容、理解会议的深远影响与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本课的知识点和疑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的分析历史和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能力。 3、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建国以来我党犯的罪严重的“左”的错误,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作用,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认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获奖)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型:多媒体新授课;课时:一课时)一、课标及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非常熟悉,教学内容更易贴近学生实际。 (二)课程标准分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析(理论依据: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目标,即知识 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 1、知识与能力 能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收集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变化的数据、图片等,并掌握有关的史实,进行分

析整理,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提高读图的能力,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鼓励指导学生在读书、读图、听讲的过程中主动质疑。 注意把学生融入到地方或社区生活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提高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难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能否史论结合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需要的基本原则。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历史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历史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以及发展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有目共睹,因此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史实并不难。但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还不成熟,让他们理解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这一原则,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 (一)教法说明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安徽省铜陵县流潭初级中学汤仁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设计思想】 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第一目“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内容意义;第二目“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系统的历史学习,已初步形成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界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策略】: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引发不同质的疑问和想法,使其相互碰撞,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事物的教学形式。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完美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回顾上个单元: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的探索,在探索前期,制订了一五计划,进行了三大改造,在八大上对国内矛盾做了正确的分析,但是在探索的后期,由于左倾错误这把火越烧越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是由谁错误发动的啊?毛泽东1966年,被哪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江青林彪,什么时候结束的?1976年结束,文革结束以后,党,国家,人民,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局面,在这个转折期,党和人民是如何选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大家先把这一课快速浏览一下,看看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民主与法制的加强两部分内容)我们先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然而当时的中共中央是怎么做的? 大家快速阅读第一段内容(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两个凡是的方针错在哪里?是不是老师讲的话都是正确的,老师的指示你们都要遵循?不是,那你们应该怎么做啊?要批判,不能盲目跟从,搞个人崇拜,同样道理,两个凡是是文革的继续,是错误的。 在文革后期,人们已经看到文革是错误的,犯了错就要改,但是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仍然坚持两个凡是这种错误的观点,一时间,云雾笼罩人们心头,我们的行动指南到底是什么?使全国的工作出现了徘徊的局面。在这迷茫时刻,有一篇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上,是一篇什么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这篇文章的发表,还有这样一个故事:1978年,有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由于观点尖锐,不敢发表。但是因为良知和责任,他毅然把文章发到《光明日报》,编辑一看,非同小可,连夜把文稿送交中宣部部长胡乔木的手中,胡乔木看完后,把桌子一拍,说:“把这个作者叫到北京!我要亲自和他谈!”当作者来到北京,胡乔木握住他的手,好半天才说了这么一句:“我们这时候太需要这样一篇文章了!”然后商量组织一个编委会,一字字修改,最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头版头条发表,题目也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与当时的两个凡是的方针相冲突,对真理的标准有了疑惑 在思想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什么讨论?(197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坚持“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华国锋等少数人反对文章的观点,横加指责和压制。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和部分省市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表态”、“不卷入”,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提出要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通过这场讨论,人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中国人民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先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做了一个《解放……..》的重要讲话,(学生读讲话的内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 1.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北京 2.内容:①思想上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 ①大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中国 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②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中国进入 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内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 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收成在完成上交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 剩余的归农户所有。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意义: ①把农民的责、权、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②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 实的基础。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为农村商品经 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 化方向发展。 三、对外开放 1.目的: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进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意义: ①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是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

政策的窗口。 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 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③其设立增强了我国与国外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 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展,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4.改革开放的认识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要建设与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②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学习其他国家与 民族的长处,并加以创新,以推动我国发展。 ③我们青少年努力学习科技文化,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统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题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备课时间2018.3.17 课节累计 1 科目历史班级8年1、6、 7、9 课时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综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学 时间 教学 手段 (一)启: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5分钟教师引 导学生 讲述

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读: 导学提纲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和地点?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3.拨乱反正的时间? 4.拨乱反正的典型事件? 5.拨乱反正是如何胜利完成的? (三)议:拨乱反正的典型事件? (小组讨论) (四)知: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8分钟 5分钟 20分钟 多媒体 展示导 学提纲 多媒体 展示问 题学生 讨论 教师引 导学生 掌握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北师大版

11伟大的历史转折 年级_ 八下__ 学科历史时间_ 课题11伟大的历史转折地点 办公室 成员主备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 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探 讨,提高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 学 方 法 导读法、 讨论法、 讲述法、 归纳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收集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变化的资料, 或调查身边亲人,谈改革开放对个人的影响和感受,学习从多渠道获取和处理信息 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2.结合《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学习读图、释图 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坚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 的党,敢于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 利。 2.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 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材分析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和设立经济特区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 难点 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 转折;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 理。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尝试解决重点基本问题) 导入新课 回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它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伟大的转折”被全党和全国人民称为“社会主义时期的 集体交流 意见 或个人备 注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下评课记录

伟大的历史转折 张连杰 一、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幽默,语气没有起伏,语速稍快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上好这一堂课,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说话语气比较快,再加上语气没有起伏,课堂显得很呆板。 二、受到了导学案束缚 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再反复修改教案的前提下,我最终决定用导学案来帮助学生预习。本以为这是一种历史教学的创新,没想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导学案的束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进程速度过快。 三、教学内容分析不到位,知识讲解不是很清楚 这主要体现在对“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的分析上,我主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来分析,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还有大部分学生是不能理解的。 在教学中,我提到了改革开放指的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但是在讲到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讲解不是很妥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的产量应该是大大增加,而我讲解的是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增加收入。 最后,在讲到对外开放的格局的时候,应该以深圳这个首先开放的经济特区为例子来分析对外开放的影响与作用,并且拓展到今天的对外开放情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一教学内容给遗忘了。而且这一部分中,还应该把现在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以前我们是被迫开放,现在是主动开放。 四、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 在本课教学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应该是作为一个难点来突破,而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提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隐形内容。

通过反思,我看到自身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得努力向我的前辈们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本次公开课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从备课,说课到上课,在师傅及同行的细心指导下,对教案进行不断修改,最后确定用导学案的方式,终于完成了这次自我挑战。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九年级历史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同步练习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的历史转折(1861年改革): 1、改革的原因:①封建农奴制防碍了的发展;②农奴暴动频繁,严重威胁着 2、改革的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地主和贵族统治,维护其利益。 3、改革的时间和内容: (1)、时间:年。 (2)、内容: 4、性质:是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 5、影响: ★思考:为什么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年改革为什么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农奴成为自由人,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②农奴赎买份地付出了巨额资金,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准备了雄厚的资本; ③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二、日本明治维新: 1、原因: ①幕府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防碍了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激化了日本国内的矛盾。 2、内容: ①政治上:(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统一市场) ②经济上:(作用:促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社会生活方面:(作用:提升了国民素质)。 3、性质:是自上而下实行的性质的改革。 4、影响: 5、局限性: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 6、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明治维新前——闭关锁国;明治维新时——对外开放;明治维新后——侵略扩张。 ★思考:明治维新的成功,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①积极对外开放,引进西方技术;②努力发展教育,提升国民素质;③培养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④坚持对内改革,改进生产关系。 ★思考:明治维新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发动情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水准 ★思考:19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美、日、俄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分别是什么?他们是通过哪些措施或手段解决的? 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南北双方在奴隶制的废存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奴隶制严重防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面临的问题是幕府的封建统治防碍了经济的发展,列强的侵略使日本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奴制防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暴动频繁,严重威胁着沙皇为首的封建贵族的专制统治。 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日本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了幕府的封建统治,而后又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思考: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主要有哪几种方式?请举例说明。 一种方式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例如英国通过资本主义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制度。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资产阶级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例如俄国通过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 B、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的权威而展开 C、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后在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府 2、日本明治维新中,增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是() A、发展近代工商业 B、确定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第11课 《 伟大的历史转折》学案(北师版八年级下册)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认定目标】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自主学习】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9—60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 (1)“左”的错误: (2)邓小平复出: 2.会议有哪些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其意义?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看书P63第二目完成知识结构) 2. 1.说出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 2.简述创建经济特区的意义。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 2.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改革初期的责任制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 3.分析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归纳整理】学习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请你完善本课知识树。 1.(2011·海南中考)1978年11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2011·广东潮州)右图所示的是1978年12月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其主要内容应是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确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3.(2011·青海西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 .提出了与时俱进 D .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3.(2011·广东湛江)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与这一宣传标语有关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土地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011·呼和浩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 .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 D .扩大对外开放基础 5.(2011·河北中考)“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6.(2011·江苏泰州)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典型代表分别是 A .深圳和浦东 B .海南和天津 C .厦门和南通 D .广州和连云港 7.(2009·宁夏中考)(8分)中国共产党八大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两次重要的历史性会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