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酒还是不喝为好~~迫不得已也要保护好身体~~

来源:赵晶莹的日志

为大家小结一下酒精是如何进入身体并最终被人体清除的,从中大家可以总结点儿小绝招,在不得不饮酒时最大程度降低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很是重要。。。

酒,特别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宫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其中胃可吸收20%的酒,小肠吸收80%。一次饮用的酒60%于一小时内吸收,二小时可全部吸收。

酒精大部分在肝内代谢,只有2%~10%由肾、肺排泄,因此一个人呼出气体的酒精浓度远远低于体内实际酒精的浓度。

下面,详细介绍酒精的吸收、代谢过程。

第一关:酒精在胃中的吸收。

1. 酒的度数越高吸收速度越快。

(1)酒精浓度低于10%以下的酒,由于酒被胃液稀释吸收少;(2)含酒精15%~30%的酒精性饮料吸收速度加快

(3)30%以上可引起胃粘膜出血和糜烂。

2. 不同的酒,吸收速度不一样。

(1)白酒是发酵酒,酒精以外的成分(糖蛋白、有机酸等)可抑制胃的运动和血流,使酒的吸收延迟;

(2)啤酒是发泡酒含有CO2气体,刺激胃运动,促进向小肠的移行,吸收速度加快。

对策:饮酒时饮用白水(非茶水)可以降低胃内酒精的浓度,减少酒精的吸收。

3. 食物影响酒精的吸收。

胃内的食物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酒精降低了胃内酒精浓度,减少与胃粘膜的接触,酒精向小肠转移减慢,使酒精吸收延迟。食物的种类也有影响,与蛋白质、糖、脂肪比例适当的牛奶混合食用,酒精的吸收速度减慢,固体食物比液体食物排泄延迟,故酒精的吸收也缓慢。

对策:在饮酒前吃一些食物尤其植物性食物垫底可以减少酒精的伤害。

第二关:酒精在小肠中的吸收。

由于小肠吸收近80%的酒精,不像胃可以施加外界因素影响吸收速度,因此我们尽量做好减少胃吸收、减慢胃向小肠开闸放酒的速度就好了!

酒精在体内的转化、清除过程。

(1)消化道粘膜上的乙醇脱氢酶把少部分酒精转化为乙醛;

(2)大部分酒精进入肝脏,通过肝脏的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3)依靠乙醛脱氢酶和肝内的P450把乙醛氧化为无毒的CO2和水排出体外。

·喝酒就脸红原因:体内含有丰富的乙醇脱氢酶能迅速把乙醇氧化为乙醛,乙醛脱氢酶的含量却不多,乙醛就只能积累在体内靠P450慢慢一点一点氧化排出体外。

乙醛对人体危害很大,所以说“脸红的人能喝”是错误的。

·江苏省肿瘤研究所调查证明:喝酒脸红的人长期酗酒患肝癌、食道癌、结肠癌的风险远远高于正常人。

·绝大多数女性的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的含量低于男性。

·酒席上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主要靠肝脏代谢,进一步加重了肝脏的负担,加重了对肝脏的损伤。

对策:提醒大家尽量多摄入植物性食物,既可以降低酒精的吸收又可以减轻对肝脏的伤害。

PS: 我们肝脏的代偿能力非常强大

换句话说,

温柔的它只在完全不能工作那一刻才突然告诉我们。。。

所以请大家善待我们的肝脏。。。

源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6b7194945.html,/GetEntry.do?id=443712824&owner=221497531

专业解析酒精代谢的全过程

专业解析酒精的代谢全过程 一、酒精的体内吸收 酒精从口腔进入人体后,很少部分酒精在口腔中被吸收,约10-20%的酒精在胃中吸收,其余的75-80%小肠吸收。 二、酒精的体内代谢途径 酒精进入人体后很快经口腔、食道、胃、肠等器官直接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迅速地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代谢利用。胃和肠道吸收的酒精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有90%的酒精在肝脏代谢,其余的5-8%在肾脏、肌肉及其他组织器官中代谢,仅有2-5%的酒精通过呼吸和汗液等以原形排出体外。 三、酒精的体内代谢过程 1.乙醇被氧化为乙醛 当血液中乙醇浓度不高时,在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即ADH)催化下,乙醇被氧化成为乙醛;当乙醇浓度过高时,乙醇主要通过ADH代谢系统进行氧化,同时还需要借助于过氧化氢氧化酶系统、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和膜结合离子转送系统等进行代谢,进而形成乙醛。 备注:肝脏中的乙醇代谢体系 实现上述过程的代谢途径有三个,且每一途径均定位于一个特定的亚细胞结构内。 ①乙醇脱氢酶(ADH)途径:定位于胞质内。其反应方式为: 乙醇+氧化型辅酶Ⅰ→乙醛+还原型辅酶I+H+; ②微粒体乙醇氧化(MEOS)途径:定位于内质网内。其反应方式为: 乙醇+氧化型辅酶Ⅱ+O2+H+→乙醛+还原型辅酶Ⅱ+2H2O。 该反应需重要辅酶细胞色素P-450参与方能完成;

③过氧化氢酶(CAT)途径: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内。其反应方式为: 乙醇+过氧化氢→乙醛+2H2O 其中,ADH和MEOS是乙醇代谢的主要途径。 2.乙醛被氧化为乙酸,乙酸再彻底氧化形成H2O和CO2 在线粒体内,乙醛经过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即ALDH)转化为乙酸,乙酸以乙酰CoA的形式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成H2O、CO2同时释放出大量ATP。肝脏内ADH和ALDH在辅酶I(NAD+)参与下对酒精正常的生理代谢共同发挥作用。H+从底物上转移到NAD(氧化型辅酶I),使其转变为NADH(还原型辅酶I),酒精的代谢速度决定于呼吸链再氧化NADH的速率。

酒精在人体内的流程

外的酒'精远,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被肠胃直接吸收 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 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 酒 精 在 体 内 的 代 谢 过 程 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之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 体 夕卜 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先与乙醇脱氢酶 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 甲姗 上睨寿鼎 下腔轉鼻 1 rr 酒精是进 入胃和小肠直接吸收进入血液, 然后流过肝脏解毒,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

很快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 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 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热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 如果饮酒过量, 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在肝脏和中积蓄, 积蓄至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 我们常听说,喝太多酒或长期疲劳会“伤肝”;作息不规律也会对肝造成伤害。 肝位于腹部右上方,承担着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它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肝脏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储藏动物淀粉,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 等 。 还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肝脏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体内产生的毒物、废物,吃进去的毒物、有损肝脏的药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脏解毒。 肝脏分解由肠道吸收或身体其他部分制造的有毒物质,然后以无害物质的形式分泌到胆

汁或血液继而 例如,肠道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会产生恶臭的氨, 素 再由尿中排泄出去,这是人 我们服用的药物,也 排出体外 。 氨由肠道吸收後,先送到肝脏解毒成尿 体精密设计的解毒机制。要通过肝脏解毒。 因为除了极少数水溶性药物在体内可以不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以原形从肾脏排出外,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特别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宫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空腹饮酒比饱腹时的吸收率要高得多。其中胃可吸收 10-20%的酒,小肠吸收75-80%。一次饮用的酒60%于一小时内吸收,两小时可全部吸收。 酒精在人体内氧化和排泄速度缓慢,所以被吸收后积聚在血液和各组织中(脑组织中的酒精浓度是血液酒精浓度的10倍)。绝大多数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只有极少量(约2%~10%)酒精没有氧化分解直接经肾从尿中排出或经肺从呼吸道呼出或经皮肤汗腺随蒸发排除。因此一个人呼出气体的酒精浓度远远低于体内实际酒精的浓度。 酒精代谢过程中,还会伴随发生NADH与NAD的比例改变(NAD是一个辅助因子和氢接受体)、半乳糖耐量减低,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加等复杂变化,所以临床上曾有饮酒后的低血糖症及痛风病发作情况,而往往长期饮酒过量者甘油三酯水平高。 下面,详细介绍酒精的吸收、代谢过程。 第一关:酒精在胃中的吸收。 1、酒的度数越高吸收速度越快。 (1)酒精浓度低于10%以下的酒,由于酒被胃液稀释吸收少; (2)含酒精15%~30%的酒精性饮料吸收速度加快 (3)30%以上可引起胃粘膜出血和糜烂。 2、不同的酒,吸收速度不一样。 (1)白酒是发酵酒,酒精以外的成分(糖蛋白、有机酸等)可抑制胃的运动和血流,使酒的吸收延迟; (2)啤酒是发泡酒含有CO2气体,刺激胃运动,促进向小肠的移行,吸收速度加快。 【对策】:饮酒时饮用白水(非茶水)可以降低胃内酒精的浓度,减少酒精的吸收。 3、食物影响酒精的吸收。 胃内的食物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酒精降低了胃内酒精浓度,减少与胃粘膜的接触,酒精向小肠转移减慢,使酒精吸收延迟。食物的种类也有影响,与蛋白质、糖、脂肪比例适当的牛奶混合食用,酒精的吸收速度减慢,固体食物比液体食物排泄延迟,故酒精的吸收也缓慢。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特别就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得各种组织器宫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得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空腹饮酒比饱腹时得吸收率要高得多、其中胃可吸收10-20%得酒,小肠吸收75-80%。一次饮用得酒60%于一小时内吸收,两小时可全部吸收。? 酒精在人体内氧化与排泄速度缓慢,所以被吸收后积聚在血液与各组织中(脑组织中得酒精浓度就是血液酒精浓度得10倍)。绝大多数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只有极少量(约2% ~10%)酒精没有氧化分解直接经肾从尿中排出或经肺从呼吸道呼出或经皮肤汗腺随蒸发排除。因此一个人呼出气体得酒精浓度远远低于体内实际酒精得浓度。 ?酒精代谢过程中,还会伴随发生NADH与NAD得比例改变(NAD就是一个辅助因子与氢接受体)、半乳糖耐量减低,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加等复杂变化,所以临床上曾有饮酒后得低血糖症及痛风病发作情况,而往往长期饮酒过量者甘油三酯水平高。 ?下面,详细介绍酒精得吸收、代谢过程。 第一关:酒精在胃中得吸收、 1. 酒得度数越高吸收速度越快。 (1)酒精浓度低于10%以下得酒,由于酒被胃液稀释吸收少; (2)含酒精15%~30%得酒精性饮料吸收速度加快 (3)30%以上可引起胃粘膜出血与糜烂。 2。不同得酒,吸收速度不一样。 (1)白酒就是发酵酒,酒精以外得成分(糖蛋白、有机酸等)可抑制胃得运动与血流,使酒得吸收延迟; (2)啤酒就是发泡酒含有CO2气体,刺激胃运动,促进向小肠得移行,吸收速度加快。 对策:饮酒时饮用白水(非茶水)可以降低胃内酒精得浓度,减少酒精得吸收、

酒精在人体内的流程(相关知识)

酒精是进 入胃和小肠直接吸收进入血液,然后流过肝脏解毒,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被肠胃直接吸收。 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 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之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 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先与乙醇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很快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 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热量。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别是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 积蓄至一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

我们常听说,喝太多酒或长期疲劳会“伤肝”;作息不规律也会对肝造成伤害。 肝位于腹部右上方,承担着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 它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储藏动物淀粉,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等。 还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肝脏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 体内产生的毒物、废物,吃进去的毒物、有损肝脏的药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脏解毒。 肝脏分解由肠道吸收或身体其他部分制造的有毒物质,然后以无害物质的形式分泌到胆汁或血液继而排出体外。 例如,肠道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会产生恶臭的氨,氨由肠道吸收後,先送到肝脏解毒成尿素, 再由尿中排泄出去,这是人体精密设计的解毒机制。 我们服用的药物,也要通过肝脏解毒。 因为除了极少数水溶性药物在体内可以不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以原形从肾脏排出外, 大多数药物都在肝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后,再从肾脏或胆道排出体外。 长期大量饮酒有损肝脏此外,酒精也得经过肝脏解毒。 喝酒时,酒精从胃和小肠中吸收入血。所有胃和小肠的血液通过肝脏后进入全身循环。 因此,流过肝脏的血液酒精浓度最高。 肝细胞含有可以代谢酒精的酶类。 这些物质将酒精分解为其他化学物质,后者被进一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继而都排入尿液和从肺排出。 肝细胞每小时仅能代谢一定量的酒精,所以饮酒过快,超过肝脏处理能力, 血中的酒精浓度就会升高。 若长期大量饮酒,首先造成脂肪肝,最后可经酒精性肝炎导致肝硬化。 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另外,养生常识也告诉我们,早睡对身体有益。 这是因为,生活作息对于肝脏及一些负责解毒排毒工作的器官影响很大。

酒精安全注意事项

酒精安全注意事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危险液体运输:酒精运输规定及其注意事项 酒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危险物,属于易燃一体。酒精种类最危险的是医用酒精和工业酒精。酒精类物品的运输受到法律的限制,可以运输的只有一些浓度较低的酒精,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酒精的危险性以及酒精运输规定和注意事项。 酒精的危险性: 1.酒精是燃点很低,很容易触及它的燃点到最后就会导致引起火灾 2.酒精的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3.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 4.在火场中,储存容器受热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燃。 酒精火灾扑救注意事项: 1.最好的方式就是干粉、二氧化碳以及砂土进行覆盖。 2.在对其进行扑灭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移至空旷处,对装有酒精的容器进行喷水,要保持容器的冷却性,直至燃烧的酒精被扑灭为止。 3灭火的过程中吸入了酒精,需要迅速脱离现场,呼吸新鲜的空气,情况严重需要就医。 4.误食酒精饮用足够的温水进行催吐。 酒精运输注意事项: 1.选择平坦的路面行驶,防止瓶装酒精破碎 2.加固酒精包装箱体,在箱体之中添加棉絮等软性物品,防止玻璃破碎。 3.装卸过程轻拿轻放。 酒精是比较危险的一类易燃液体,在运输过程中是时刻注意包装箱体、瓶体是否破裂,以防泄露造成人员伤亡。 安全措施 主要危害 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 乙醇易燃,具刺激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酒精消毒使用及注意事项(1)

消毒酒精使用及注意事项 一、酒精特性 酒精学名乙醇,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无色透明液体,闪点13℃(闪点:油料与外界空气形成混合气与火焰接触时发生闪火并立刻燃烧的最低温度,75%酒精闪点约为:22℃)火焰呈淡蓝色。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较远地方,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燃烧。酒精在空气中爆炸极限为3.3%-19%,当空气中的酒精含量达到3.3%以上,遇到火源会发生闪爆;当达到为19%,温度等于或大于13℃以上时,遇到火源就会闪燃。 二、使用范围 75%酒精可用于桌椅、门把手、衣物、机械设备操作表面消毒,也可用于人体手和皮肤表面,不宜用于空气消毒及医疗器械的浸泡消毒。 三、安全措施 主要危害 乙醇易燃,具刺激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慢性影响: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 长期酗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器质性精神病等。 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 乙醇具有成瘾性及致癌性。但乙醇并不是直接导致癌症的物质,而是致癌物质普遍溶于乙醇。 在中国传统医药观点上,乙醇有促进人体吸收药物的功能,并能促进血液循环,治疗虚冷症状。药酒便是依照此原理制备出来的。危害防治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酒精在人体内会依次转化成什么

酒精在人体内会依次转化成什么? [ 标签:酒精, 人体 ] littlefat2008-04-24 16:37 酒精在人体内会依次转化成什么?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之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先与乙醇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很快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热量。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别是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积蓄至一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 如果在短时间内饮用大量酒,初始酒精会像轻度镇静剂一样,使人兴奋、减轻抑郁程度,这是因为酒精压抑了某些大脑中枢的活动,这些中枢在平时对极兴奋行为起抑制作用。这个阶段不会维持很久,接下来,大部分人会变得安静、忧郁、恍惚、直到不省人事,严重时甚至会因心脏被麻醉或呼吸中枢失去功能而造成窒息死亡。 因为各种饮用酒里都含乙醇,乙醇在体内主要发生如下变化: 2CH3CH2OH =CH3CHO+ 2H2O 乙醇乙醛 2CH3CHO =CH3COOH 乙醛乙酸 上面两个反应中“酶”起了决定性的催化作用,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在特殊的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的。人体内含有各种蛋白酶的量因人而异。 有的人体内含各种酶比较多,有人较少。含酶多的人虽饮了较多的酒,但能顺利地完成上述化学变化,而这些酶含量比较少的人,酒后不能顺利完成上述变化,甚至失去催化作用过多的乙醇和乙醛会刺激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一系列反应,也就是酒精中毒。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具体过程 5[ 标签:酒精, 人体, 过程 ] 孑予.2010-05-01 12:16 酒精进入体内后,10分钟左右即可被吸收,进入血液,60-90分钟达到高峰。酒精有20%被胃吸收,80%被小肠吸收。酒精进入血液后,被输送至肝脏。肝脏 中的乙醇脱氢酶使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被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乙酸再被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彻底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泄出体外。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酒还是不喝为好~~迫不得已也要保护好身体~~ 来源:赵晶莹的日志 为大家小结一下酒精是如何进入身体并最终被人体清除的,从中大家可以总结点儿小绝招,在不得不饮酒时最大程度降低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很是重要。。。 酒,特别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宫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其中胃可吸收20%的酒,小肠吸收80%。一次饮用的酒60%于一小时内吸收,二小时可全部吸收。 酒精大部分在肝内代谢,只有2%~10%由肾、肺排泄,因此一个人呼出气体的酒精浓度远远低于体内实际酒精的浓度。 下面,详细介绍酒精的吸收、代谢过程。 第一关:酒精在胃中的吸收。 1. 酒的度数越高吸收速度越快。 (1)酒精浓度低于10%以下的酒,由于酒被胃液稀释吸收少;(2)含酒精15%~30%的酒精性饮料吸收速度加快 (3)30%以上可引起胃粘膜出血和糜烂。

2. 不同的酒,吸收速度不一样。 (1)白酒是发酵酒,酒精以外的成分(糖蛋白、有机酸等)可抑制胃的运动和血流,使酒的吸收延迟; (2)啤酒是发泡酒含有CO2气体,刺激胃运动,促进向小肠的移行,吸收速度加快。 对策:饮酒时饮用白水(非茶水)可以降低胃内酒精的浓度,减少酒精的吸收。 3. 食物影响酒精的吸收。 胃内的食物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酒精降低了胃内酒精浓度,减少与胃粘膜的接触,酒精向小肠转移减慢,使酒精吸收延迟。食物的种类也有影响,与蛋白质、糖、脂肪比例适当的牛奶混合食用,酒精的吸收速度减慢,固体食物比液体食物排泄延迟,故酒精的吸收也缓慢。 对策:在饮酒前吃一些食物尤其植物性食物垫底可以减少酒精的伤害。 第二关:酒精在小肠中的吸收。

醉酒详解 医学原理

图解醉酒 醉酒指喝醉了酒的状态;在医学上,醉酒叫做急性酒精中毒(acute alcoholic intoxication),是由于一次饮入过量的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表现为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对肝、肾、胃、脾、心脏等人体重要脏器造成伤害,严重的可以导致死亡,大多数成人致死量为纯酒精250~500ml。

◎普通醉酒 普通醉酒也叫单纯醉酒,多数人可以产生,属于对酒的正常反应,表现为早期欣快、话多、自制力减弱,后期兴奋明显、易激惹、好发泄、无事生非、不顾后果。随之出现运动失调、构音不清,进入麻醉状态,嗜睡、昏睡,事后多数能完全回忆。仅有极少数出现意识混浊,甚至昏迷而记忆缺损或完全遗忘。普通醉酒可以影响社会治安、造成交通事故等。 ◎复杂醉酒 复杂性醉酒是指在大量饮酒过程中或饮酒后,急速出现的强烈精神运动性兴奋。通常认为是在脑器质性损害或严重脑功能障碍的基础上,由于对酒精的耐受性下降,而出现的急性酒精中毒反应。复杂性醉酒意识处于混浊状态和强烈的运动性兴奋之中,可以出现错觉、幻觉或片断的妄想,受妄想的支配会进行伤人等报复行为。患者对醉酒过程中发生的事,大体能回忆,有部分遗忘,也有少数患者可完全遗忘。 复杂性醉酒不像普通醉酒"保持自我",他的人格丧失了基本状态,其行为可能与平时性格形成明显的对立。有专家认为这是人格的"异质

". ◎病理性醉酒 病理性醉酒是酒精引起的特异质反应。有人把它比喻为"像青霉素过敏一样".病理性醉酒是指一次饮酒后突然发生醉酒,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定向力丧失。 病理性醉酒一般持续时间短暂,大都进入酣睡,事后完全遗忘。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明显缩窄,往往伴有幻觉、妄想;或精神运动性兴奋、杂乱无章;紧张恐惧,丧失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检验能力。[2] 3危害 1. 肝脏伤害: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脂肪肝。 2. 胃溃疡:可引起胃出血而危及生命。 3. 神经系统伤害:譬如周边神经病变。所以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容易变笨的。 4. 大脑皮质萎缩:有报告显示部份慢性酒瘾者的大脑皮质有萎缩现象,也有部份病人有智力衰退的迹象。 5.酒精性胎儿症候群:酒精在胎儿体内代谢和排泄速率较慢,对发育中的胎儿造成各种伤害,包括胎儿畸型、胎死腹中、生长迟滞及行为缺陷等。

酒精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

酒精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 摄入体内的酒精(乙醇)除极少量经呼吸和尿排泄外,95%以上在体内分解代谢,而肝脏是乙醇代谢的重要器官。在周围组织内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余者在肝内进入糖和(或)脂肪池,或进入三羧酸循环而氧化分解。乙醇和乙醛都可以使人出现头晕、脸红、心跳过速,甚至神态不清等酒精中毒现象,但乙醛的作用比乙醇更大。 酒精在肝内的代谢带来多种后果:刺激脂肪的合成,消耗大量的氧,给肝脏造成缺氧状态,干扰肝细胞ATP的产生,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造成直接损伤,出现肝功能障碍。 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在消化道内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吸收快而且完全。一般在胃中吸收20%,其余80%被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胃内有无食物、胃臂的功能状况、饮料含酒精的多少以及饮酒习惯均可影响酒精的吸收。空腹饮酒时,15分钟吸收50%左右,半小时吸收60%-90%,2-3小时吸收100%。酒精还能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体内,人在有酒精的空气中工作,有可能因吸入酒精而中毒。酒对人体的作用与其浓度和吸收速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吸收速度越快,作用也越明显。 进入人体内的酒,约10%由呼吸道、尿液和汗液以原形排出。因此,饮酒者都是“一身酒气”,也可用呼吸测酒器检测出来。其余90%经由肝脏代谢。乙醇首先被氧化成乙醛,脱氢后转化为乙酸,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但乙醇的氧化,并不受血液中酒精浓度高低的影响,也不按机体的需要进行,它只按其固定的规律进行,即肝脏以每小时10毫升的速度将酒精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糖,直至消化完为止。 对肠胃道的影响 许多因素会影响乙醇在肠胃道的吸收,如大家所熟知的,空胃饮酒所引起的酒精毒害最显著。食物不但可以减慢乙醇的吸收速率,并可延缓血液中酒精高峰期的到达;除此之外,食物的成分及量都会直接影响乙醇在肠胃道的吸收;例如,可溶解的碳水化合物对于延缓乙醇吸收的作用大于蛋白质及脂肪。 其它影响胃及小肠吸收乙醇的因素有:乙醇浓度、黏膜的特性及其表面积、黏膜微血管血流量和胃的蠕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乙醇的效率大于胃,这可能是因为肠黏膜表面积较大之故。 一、双醣(disaccharidase)的缺乏 大量摄入乙醇对肠道会有直接的毒害作用,尤其是小肠。酒精中毒者有痉挛性的腹部疼痛,特别是在狂饮后。此乃由于乙醇引起双醣的缺乏而造成乳醣不耐(Iactose intolerance)及小肠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缺损的结果。 对老鼠施予急性乙醇处理,胃及小肠会产生出血性的损伤。酒造成的伤害,其严重程度和肠腔内酒精浓度有直接的关系,小肠损伤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最明显,小肠末端则较不显著。乙醇的作用会降低空肠内乳醣(lactase)及胸腺嘧啶激(thymidine kinase)的活性。 人饮用啤酒后,做小肠之生检(intestinal biopsy)结果显示,尽管啤酒有高含量的麦芽糖,然而小肠内麦芽糖(maltase)和蔗糖(sucrase)的活性却仍然减少;禁酒两周后,这两种双醣才又增加。 二、乙醇与小肠的吸收 酒精中毒者大量饮酒后会引发一种所谓吸收不良症状(malabsorption syndrom)。叶酸缺乏症(folacin deficiency)是小肠吸收不良所引起,大量摄取叶酸则症状会消失。慢性酒精中毒者(近来一直在喝酒的人)D-木糖(D-xylose)的吸收会有缺损,但是若有充分完全的饮食,即使继续喝酒,上述的损害仍可恢复。一些研究指出,慢性酒精中毒的人,水分和盐的吸收都会减少;长链脂肪酸吸收降低,中长链脂肪酸的吸收则无影响;但这些研究并未指出脂肪的吸收不良,是否是因乙醇对小肠的直接毒害所造成。 慢性酒精中毒音,患叶酸缺乏症很普遍,造成此种维生素之缺乏可能与摄食不足、吸收

饮酒后人体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规律

饮酒后人体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规律 摘要 本文针对喝酒后人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变化规律进行讨论,以此来探讨酒后驾车的问题。根据已知的一组某人酒后血液内酒精含量数据,利用matlab软件,采用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得到一个血液内酒精含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此模型与已知数据拟合效果好,所以,以此为基本模型,采用平移、叠加、倍数等方法,推出其他的情况下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根据得到的模型,通过数据及图像分析,得到违规驾车时间范围,血液中酒精含量最大值以及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根据以上,第一解释司机大李所碰到的违规情况,第二回答在很短时间内和较长时间内(2小时)这两种情况下,喝3瓶啤酒后多长时间内驾车会违反新驾车标准,第三估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在什么时间最高,第四对“如果天天喝酒,是否还能开车?”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MATLAB;酒精含量;数学模型;非线性拟合;酒后驾车

一问题重述 据报载,2003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0.4372万,其中因饮酒驾车造成的占有相当的比例. 针对这种严重的道路交通情况,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2004年5月31日发布了新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新标准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百毫升,小于80毫克/百毫升为饮酒驾车(原标准是小于100毫克/百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百毫升为醉酒驾车(原标准是大于或等于100毫克/百毫升). 大李在中午12点喝了一瓶啤酒,下午6点检查时符合新的驾车标准,紧接着他在吃晚饭时又喝了一瓶啤酒,为了保险起见他呆到凌晨2点才驾车回家,又一次遭遇检查时却被定为饮酒驾车,这让他既懊恼又困惑,为什么喝同样多的酒,两次检查结果会不一样呢? 1. 对大李碰到的情况做出解释; 2. 在喝了3瓶啤酒或者半斤低度白酒后多长时间内驾车就会违反上述标准,在以下情况下回答: 1)酒是在很短时间内喝的; 2)酒是在较长一段时间(比如2小时)内喝的. 3. 怎样估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在什么时间最高. 4. 根据模型论证:如果天天喝酒,是否还能开车? 参考数据 1. 人的体液占人的体重的65%至70%,其中血液只占体重的7%左右;而药物(包括酒精)在血液中的含量与在体液中的含量大体是一样的。 2. 体重约70kg的某人在短时间内喝下2瓶啤酒后,隔一定时间测量他的血液中 二问题背景 交通事故向来都是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和人们的幸福生活的重要原因,而酒后驾车又是造成发生的极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控制酒后驾车,对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而如何界定是否已经是饮酒驾车,如何界定是否是醉酒驾车,以及其中的界线是什么,是一个极具操作性的问题;而面对已有的标准,司机们应如何应对已有的法规政策制定的标准,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违反法纪,从而造成交通事故,也是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人体的生物知识出发,采用数学手段,来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解决相关问题,并给司机以合理建议。 三问题分析 关于饮用啤酒后酒精含量在人体血液中的变化规律问题,首先应以1瓶啤酒

人体如何解酒

人体如何解酒?怎么解酒有效? 酒饮半酣,血液流奔,思维激荡,神彩飞扬,意气奋发。在酒的氛围下,相识不相识的人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觥筹交错间距离在消除,感情在升温。酒之魅力妙不可言,酒文化之根源渊远。各种政商界应酬场面,亲朋戚友同学同事的聚会,酒是必不可少的宠物。然宠酒深则坏身体,应酬频繁,喝酒无度,轻则伤肝伤脑,重则酒精中毒,酒精成瘾,这时酒便成了毒物。当伤害来临时,人们开始寻找解酒,怎么解酒才有效?解酒最好最快的方法是什么?要知晓这些,我们要先从了解人体是如何解酒开始。 那么,人体如何解酒? → → → → 20%由口胃吸收 80%由肠吸收 ↓ ↓ ↓ ↓ ↓ ↓ ↓ 10%经皮肤、肺、肾以原形直接排出体外 90%由肝脏分解 ↓ ↓ ↓ ↓ 酒精 汗腺 肺 血液 口 胃 肠 肝脏 渗出体表 呼出胸腔 分解成乙醛、乙酸、最终分解成糖、水、二氧化碳 肾 排出体外

酒,里面的有效成分是酒精,化学名称乙醇,它在酒里的百分含量称为度。度数越高,酒的效果就越厉害。酒精在人体内不需要经过消化作用,就可直接扩散进入血液中,并分布至全身。酒精被吸收的过程在口腔中就开始了,到了胃部,也有少量酒精可直接被胃壁吸收,这部分占到总吸收量的20%,到了小肠后,小肠会很快地大量吸收其余80%。酒精的吸收速度则与胃内有无食物、胃壁的功能状况、饮料含酒精的多少以及饮酒习惯有关。空腹饮酒时最快,15 分钟吸收50%,半小时吸收60%~90%,2~3小时可完全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流到各个器官,主要是分布在肝脏和大脑中。,一小部分渗出血管进入组织间液经皮肤排出,一小部分经肾脏滤出随尿液排出,一小部分循环到肺部挥发经呼吸排出。这些酒精都没有分解,以原形排出,因此酒喝多了浑身都是酒气。这些都只有少部分,只占到进入身体酒精的10%,用呼吸测酒器可大约检测出体内酒精含量。而90%的酒精要循环到肝脏后由肝脏分解,肝脏依靠其自身的分泌、蓄积、吞噬功能处理部分酒精,大部分要依靠肝脏里面的酶与酒精进行生物化学反应,这个系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过氧化氢氧化酶系统等把酒精氧化为乙醛。一部分是乙醇脱氢酶把乙醇分解成乙醛,乙醛对人体仍然有害,它也依靠两部分分解,一是由乙醛脱氢酶快速分解成乙酸,二是由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慢慢将乙醛转化成乙酸,最后,乙酸进入循环系统后会被代谢成能量、水

酒精在人体如何代谢(齐全)

酒,特别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宫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空腹饮酒比饱腹时的吸收率要高得多。研究表明,胃内可吸收20%的酒,十二指肠则吸收80%。一次饮用的酒60%于一小时内吸收。二小时可全部吸收。1g酒精全部氧化可产生29.7J的能量,但这种能量绝大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吸收利用相对较困难。 酒精在人体内氧化和排泄速度缓慢,所以被吸收后积聚在血液和各组织中(脑组织中的酒精浓度是血液酒精浓度的10倍),其中极少量酒精没有氧化分解直接经肾从尿中排出或经肺从呼吸道呼出或经皮肤汗腺随蒸发排除。绝大多数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经乙酵脱氢酶(ADH分解而形成乙醛,然后再由乙醇脱氢酶作为辅酶而转变为乙酰辅酶A,且可进一步降解为醋酸盐而再氧化为CO2和H2O;或通过枸橡酸循环而转变为其它生化上重要的化合物,包括脂肪酸在内。当酒精被转变为乙醛并进一步转变为乙酰辅酶A时,NAD是一个辅助因子和氢接受体。产生的NADH改变了NADH与NAD的比例以及肝脏的氧化还原状态,同时半乳糖耐量减低,甘油三脂合成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加,参与枸橼酸循环活力减低,这可能是脂肪酸氧化减低的原因。NADH可能作为丙酮酸盐转变为乳酸盐的氢裁体,饮酒后乳酸盐及尿酸浓度升高。临床上曾有饮酒后的低血糖症及痛风病发作者,便可能用这一机理解释。此外,还有一个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0S),这一酶系统能被酒精诱导(促进),可表现为电子显微镜检查见到光面内质网增生。这可能部分解释耐受性嗜酒者,不仅对酒精耐受,亦能耐受由微 粒体酶代谢的其它药物。 酒精代谢相关的酶类【感染性与传染性疾病讨论版】 酒精代谢相关的酶类 酒精进入体内后,10分钟左右即可被吸收,进入血液,60-90分钟达到高峰。酒精有20%被胃吸收,80%被小肠吸收。酒精进入血液后,被输送至肝脏。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使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被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乙酸再被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彻底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泄出体外。 酒精在体内的生化代谢首先是通过ADH或肝细胞内质网的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MEOS)及过氧化氢酶系统的过氧化氢酶的作用转变为乙醛,后者在乙醛脱氢酶(ALDH)的作用下转变为无毒性的乙酸,继而转变成乙酰辅酶A参与机体多种物质的代谢,最后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酒精在胃内的代谢

酒精是如何进入身体并最终被人体清除的

酒精是如何进入身体并最终被人体清除的 为大家介绍一下酒精是如何进入身体并最终被人体清除的,从中大家可以自己总结在不得不饮酒时如何最大程度降低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酒,特别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宫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其中胃可吸收20%的酒,小肠吸收80%。一次饮用的酒60%于一小时内吸收,二小时可全部吸收。酒精大部分在肝内代谢,只有2%~10%由肾、肺排泄,因此一个人呼出气体的酒精浓度远远低于体内实际酒精的浓度。 下面,详细介绍酒精的吸收、代谢过程。胃是酒精吸收的第一关,影响胃吸收酒精速度有很多因素。首先胃吸收酒精遵循Fick原理,简单说就是水往低处流的原理,酒精由浓度高的地方不费任何力气转移到浓度低的地方,因此酒的度数越高吸收速度越快。饮用酒精浓度低于10%以下的酒,由于酒被胃液稀释吸收少,含酒精15%~30%的酒精性饮料吸收速度加快,30%以上可引起胃粘膜出血和糜烂。不同的酒,吸收速度也不一样。白酒是发酵酒,酒精以外的成分(糖蛋白、有机酸等)可抑制胃的运动和血流,使酒的吸收延迟。啤酒是发泡酒,含有CO2气体,刺激胃的运动,促进向小肠的移行,吸收速度加快。因此,我们在饮酒时引用白水(非茶水)可以降低胃内酒精的浓度,减少酒精的吸收。同时,我们也不用象往酒里搀水那样偷摸偷摸,完全可以很自然的手边放一杯白水,往胃里搀水。 食物影响酒精的吸收。胃内的食物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酒精降低了胃内酒精浓度,使胃与身体间的浓度梯度变小,并且减少了酒精(乙醇)与胃粘膜的接触,同时酒精向小肠转移的速度也减慢,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酒精吸收延迟。食物的种类也有很大的影响,与蛋白质、糖、脂肪比例适当的牛奶混合食用,酒精的吸收速度减慢,固体食物比液体食物排泄延迟,故酒精的吸收也缓慢。因此,在饮酒前吃一些食物尤其植物性食物(原因请看下文)垫底可以减少酒精的伤害。 一些常用药物的药物也影响酒精的吸收和代谢,因此我们在饮酒前一定看看药物说明书或向医生咨询当前所用药物是否受饮酒的影响。 胃的形状影响酒的吸收,这是先天因素我们几乎无法改变,因此看着一些号称能喝的主,我们也只能自谈不如,同时也要庆幸自己不胜酒量,同时处于友谊可以向他们宣传一下过度饮酒的危害。 酒精经过胃进入小肠,由于小肠吸收近80%的酒精,它不像胃那样我们可以施加很多外界因素影响它的吸收速度,因此我们尽量做好减少胃吸收、减慢胃向小肠开闸放酒的速度就好了! 接下来介绍酒精如何在体内转化,最终被清除。首先,经过消化道粘膜上的乙醇脱氢酶把部分酒精转化为乙醛。大部分酒精进入肝脏,通过肝脏的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然后依靠乙醛脱氢酶和肝内的P450把乙醛氧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有的人喝点酒就脸红主要是因为体内含有丰富的乙醇脱氢酶能迅速把乙醇氧化为乙醛,乙醛脱氢酶的含量却不多,乙醛就只能先积累在体内靠P450慢慢一点一点氧化排出体外。乙醛大家都陌生吧?它对人体的危害大家都多少知道点。那我就不明白了既然大家都知道千方百计地降低屋子里

酒精在人体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

酒精在人体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经常饮酒的人可能很少关心酒精的问题,可能更多地还是关系酒的好喝程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酒精在人体的消化过程,多多学习点知识还是没有坏处的。 当人们空着肚子喝一50°的白酒,酒精在人的体内是如何消化代谢的呢? 酒首先引起了口腔、食道的灼烧感,很快就进到了胃中,其中一小部分被胃粘膜吸收(最多不会超过20%),其余的则迅速被胃液稀释,当酒精浓度降至5%左右时稀释过程就终止。 接着酒精很快就进入小腼,并由小肠壁渗人到血管,即由小肠吸收人血液。小肠对酒精的吸收既迅速又完全,它的吸收速度和酒精浓度有关,酒的度数越低,越易于吸收;酒的度数越髙,反而吸收缓慢。非但如此,髙浓度的酒精刺激胃的下部开口—胃的幽门,引起胃幽门痉挛,从而延缓酒精进入小肠,因而也就延缓了酒精在小肠的吸收。 进入血液的酒精很快就分布在全身各种组织中。如果是孕妇,那么,酒精还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体内。假如一位70公斤体重的人,酒精的分布空间约为50公斤,它包括细胞内和细胞外液之中,但却不能进入脂肪组织和骨组织, 因为脂肪和骨组织不含水分。 就全身的组织而言,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比其他组织多,因为血液是体内含水量最多的组织。酒精和水的亲和力强,人体内的水分及溶于水中的物质统称为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的比值大约为2:1,而整个人体含水量将占体重的65%。 如果饮酒很多,酒精在细胞外液循环时,由于渗透作用原因就会把细胞内的水分吸收出来。此时尽管体内的水分总体未变,却已不在原位,即不在细胞内了,这就造成了细胞内的缺水,即细胞脱水。特别是大脑的神经细胞脱水,便引起强烈的口渴,这时即便是大量饮水,口渴感也久久不能消除。 脑细胞是含水量较多的部位,它仅次于血液位居第二。因此,酒精脑组织的分布也是较多的。酒精对大脑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先是兴奋而后产生抑制,进而形成麻醉作用。而且酒精兴奋作用并非真的兴奋,而是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减弱,从而使兴奋过程占了相对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兴奋”致使饮酒者丧失了部分理智和自制,从而产生了许多无意识的言行和幼稚的举动及“酒后无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精在人体内得代谢过程

酒,特别就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得各种组织器宫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得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空腹饮酒比饱腹时得吸收率要高得多。其中胃可吸收10-20%得酒,小肠吸收75-80%。一次饮用得酒60%于一小时内吸收,两小时可全部吸收。 酒精在人体内氧化与排泄速度缓慢,所以被吸收后积聚在血液与各组织中(脑组织中得酒精浓度就是血液酒精浓度得10倍)。绝大多数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只有极少量(约2%~10%)酒精没有氧化分解直接经肾从尿中排出或经肺从呼吸道呼出或经皮肤汗腺随蒸发排除。因此一个人呼出气体得酒精浓度远远低于体内实际酒精得浓度。 酒精代谢过程中,还会伴随发生NADH与NAD得比例改变(NAD就是一个辅助因子与氢接受体)、半乳糖耐量减低,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加等复杂变化,所以临床上曾有饮酒后得低血糖症及痛风病发作情况,而往往长期饮酒过量者甘油三酯水平高。 下面,详细介绍酒精得吸收、代谢过程。 第一关:酒精在胃中得吸收。 1、酒得度数越高吸收速度越快。 (1)酒精浓度低于10%以下得酒,由于酒被胃液稀释吸收少; (2)含酒精15%~30%得酒精性饮料吸收速度加快 (3)30%以上可引起胃粘膜出血与糜烂。 2、不同得酒,吸收速度不一样。 (1)白酒就是发酵酒,酒精以外得成分(糖蛋白、有机酸等)可抑制胃得运动与血流,使酒得吸收延迟; (2)啤酒就是发泡酒含有CO2气体,刺激胃运动,促进向小肠得移行,吸收速度加快。 【对策】:饮酒时饮用白水(非茶水)可以降低胃内酒精得浓度,减少酒精得吸收。 3、食物影响酒精得吸收。 胃内得食物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得酒精降低了胃内酒精浓度,减少与胃粘膜得接触,酒精向小肠转移减慢,使酒精吸收延迟。食物得种类也有影响,与蛋白质、糖、脂肪比例适当得牛奶混合食用,酒精得吸收速度减慢,固体食物比液体食物排泄延迟,故酒精得吸收也缓慢。

酒精在人体内的流程

酒精在人体内的流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酒精是进 入胃和小肠直接吸收进入血液,然后流过肝脏解毒,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被肠胃直接吸收。 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 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之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 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先与乙醇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很快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 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热量。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别是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 积蓄至一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 我们常听说,喝太多酒或长期疲劳会“伤肝”;作息不规律也会对肝造成伤害。

肝位于腹部右上方,承担着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 它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储藏动物淀粉,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等。 还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肝脏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 体内产生的毒物、废物,吃进去的毒物、有损肝脏的药物等等也必须依靠肝脏解毒。 肝脏分解由肠道吸收或身体其他部分制造的有毒物质,然后以无害物质的形式分泌到胆汁或血液继而排出体外。 例如,肠道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会产生恶臭的氨,氨由肠道吸收後,先送到肝脏解毒成尿素, 再由尿中排泄出去,这是人体精密设计的解毒机制。 我们服用的药物,也要通过肝脏解毒。 因为除了极少数水溶性药物在体内可以不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以原形从肾脏排出外, 大多数药物都在肝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后,再从肾脏或胆道排出体外。 长期大量饮酒有损肝脏此外,酒精也得经过肝脏解毒。 喝酒时,酒精从胃和小肠中吸收入血。所有胃和小肠的血液通过肝脏后进入全身循环。 因此,流过肝脏的血液酒精浓度最高。 肝细胞含有可以代谢酒精的酶类。 这些物质将酒精分解为其他化学物质,后者被进一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继而都排入尿液和从肺排出。 肝细胞每小时仅能代谢一定量的酒精,所以饮酒过快,超过肝脏处理能力, 血中的酒精浓度就会升高。 若长期大量饮酒,首先造成脂肪肝,最后可经酒精性肝炎导致肝硬化。 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另外,养生常识也告诉我们,早睡对身体有益。 这是因为,生活作息对于肝脏及一些负责解毒排毒工作的器官影响很大。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精在人体的代过程

酒,特别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的各种组织器宫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点。空腹饮酒比饱腹时的吸收率要高得多。其中胃可吸收10-20%的酒,小肠吸收75-80%。一次饮用的酒60%于一小时吸收,两小时可全部吸收。 酒精在人体氧化和排泄速度缓慢,所以被吸收后积聚在血液和各组织中(脑组织中的酒精浓度是血液酒精浓度的10倍)。绝大多数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只有极少量(约2%~10%)酒精没有氧化分解直接经肾从尿中排出或经肺从呼吸道呼出或经皮肤汗腺随蒸发排除。因此一个人呼出气体的酒精浓度远远低于体实际酒精的浓度。 酒精代过程中,还会伴随发生NADH与NAD的比例改变(NAD是一个辅助因子和氢接受体)、半乳糖耐量减低,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加等复杂变化,所以临床上曾有饮酒后的低血糖症及痛风病发作情况,而往往长期饮酒过量者甘油三酯水平高。 下面,详细介绍酒精的吸收、代过程。 第一关:酒精在胃中的吸收。 1、酒的度数越高吸收速度越快。 (1)酒精浓度低于10%以下的酒,由于酒被胃液稀释吸收少; (2)含酒精15%~30%的酒精性饮料吸收速度加快 (3)30%以上可引起胃粘膜出血和糜烂。 2、不同的酒,吸收速度不一样。 (1)白酒是发酵酒,酒精以外的成分(糖蛋白、有机酸等)可抑制胃的运动和血流,使酒的吸收延迟; (2)啤酒是发泡酒含有CO2气体,刺激胃运动,促进向小肠的移行,吸收速度加快。 【对策】:饮酒时饮用白水(非茶水)可以降低胃酒精的浓度,减少酒精的吸收。 3、食物影响酒精的吸收。 胃的食物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酒精降低了胃酒精浓度,减少与胃粘膜的接触,酒精向小肠转移减慢,使酒精吸收延迟。食物的种类也有影响,与蛋白质、糖、脂肪比例适当的牛奶混合食用,酒精的吸收速度减慢,固体食物比液体食物排泄延迟,故酒精的吸收也缓慢。 【对策】:在饮酒前吃一些食物尤其植物性食物垫底可以减少酒精的伤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