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⒊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感悟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深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AABC式词语及交友的名言名句。

二、谈话激趣,认识文言。

师:同学们,今天有许多老师远道而来和我们一起学习,老师很高兴,借孔子的一句话说是?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像这样的语言,谁还能说一两句?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小结:像大家所说的这种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2、师:读课题两遍。要准确的解题,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个关键字?(生:“绝”),“绝”是什么意思?课题的意思呢?你怎么知道的?

生:借助注释,通过理解课文知道的……

师:(出示“绝”的释意)大家看,这就是古汉字“绝”,它除了有“断绝”这个意项,还有一个意项是“极致”。文中伯牙的琴声绝了,我们可以说“弦绝”。老师说,你们来解释?伯牙弦绝的意思?伯牙绝弦的意思?

师:查阅资料、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几种主要方法,此外就是反复诵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文。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2.学生汇报读,师随机点评:要读出古文韵味,我们常常讲究“声断气不断”,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听老师读一遍,听后说说你最喜欢老师读的哪个地方,为什么?

3、师范读,生评价,师指导朗读:两个语气词“兮”“哉”要拖得长一些;最后一句按节奏停顿,语调最高或最低。

4、齐读全文。

5、(出示:竖排课文)师:真是善读的同学,相信这样竖排的课文,你们也能读好。男生读伯牙部分,女生读子期部分。

6、(出示:繁体课文)师:还能读吗?这一次女生读伯牙部分,男生读子期部分。

7、过渡:竖排、繁体,只不过是古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刚才我们也只是体验了古人的读书方式,要真正读进去,还得用心去品味语言的魅力。

三、斟字酌句,感悟知音。

1、师出示自学要求:

(1)、小组学习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将古文内容分为弦绝和绝弦两部分,并用不同感情读一读。

2、师:现在,老师要用一种间接的方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师:怎么分绝弦和弦绝两部分?怎么读?

生:汇报读弦绝(高兴、赞美之情)和绝弦(悲痛之情)两部分。

(2)、师:可以说伯牙和子期是因琴结缘(师板书:伯牙、子期、琴)文中哪句话点明了这个意思?(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生个别答。)

(4)、师:这四个“善”的用法有何不同?

生: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3、(出示:无标点课文)师:古人读书讲求“读文断句”,古文中的标点是后人加进去的,相信经过刚才的学习和交流,你们肯定能准确地读文断句。

4、师:现在,你们就是子期,伯牙的琴声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些什么呢?

生: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依依杨柳……

师:子期,伯牙志在明月,你赞叹道:(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若!”)师:多么善听的子期呀!(师引读排比句。)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伯牙大呼:“善哉,善哉,!”

多个指说,师小结: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四、以文带文,升华“知音”情。

1、师:其实,伯牙和子期相遇,实属偶然(补充故事资料)伯牙,春秋时期著名宫廷乐师,尊为“琴仙”,他弹琴时,六马仰秣,啸虎不吼,哀猿不啼。他曾给皇宫大臣们奏乐,

可他们只顾饮酒作乐,无心听乐;他曾给商贾僧侣,妇孺小儿弹过,他们或说太吵,或说太静。多少年来,伯牙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知音,没想到汉江口偶遇的樵夫钟子期却将他的琴声说得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俩人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汉阳江口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而至,四处打听才得知子期不幸染病去世,化作了一抔黄土。

2、师:传说当时伯牙久等不见子期,便四处询问,正好遇上子期的老父亲,老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已染病身亡,死前对老父亲说:“我活着不能尽孝在您跟前,实属大不孝,死后,不能再失信于友人而不义,我死后,你把我葬在汉阳江边,我还要再听伯牙弹琴。”

3、带文:伯牙闻讯,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待苏醒后,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

——清﹒冯梦龙《警世通言》

4、师: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哀悼子期,(学生配乐诵读《经典诵读》133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师引读:一曲终了,伯牙已泣不成声,仍不停地对子期说(生拓展读文)

师:去年春天,与君相会在汉江口。伯牙鼓琴……

男: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女:志在明月,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白雪,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齐:志在炊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志在杨柳,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志在清风,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再引读:伯牙难以抑制悲痛的心情,喃喃自语着:(师读红色字,生读其他: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吾善鼓琴,汝善听。吾志在高山,汝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汝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吾所念,汝必得之。但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师:此时,

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师引读:子期的父亲见伯牙摔琴,连忙阻拦,“先生,你为何要摔琴?伯牙曰:“(生读《经典诵读》134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二)》1、12、123、1234)老父亲担忧地问:“汝乃誉满宫廷的乐师,今后可如何是好?”伯牙只是念道:(生再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二)123

4、123、12、1》)

4、师:伯牙摔琴谢知音,摔断的不止是琴,还摔断了自己的?

生:前程、功名、地位、名利……

5、师:可伯牙却无怨无悔,他只是觉得:子期死(擦掉“子期”),世再无知音(擦掉“知音”),乃破琴绝弦(擦掉“琴”),终身不复鼓。至此,著名乐师俞伯牙也不复存在了(擦掉“伯牙”),只留下《伯牙绝弦》的这段佳话,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说:

伯牙

(北宋)王安石

(师)千载朱弦无此悲,

(男)欲弹孤绝鬼神疑。

(女)故人舍我归黄壤,

(齐)流水高山深相知。

师:鲁迅这样说: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冯梦龙)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鲍溶)

五、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子期

知音

《高山流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高山流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高山流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①志:志趣、心意。 ②峨峨:高耸的样子。 ③洋洋:宽广的样子。 ④卒:通“猝”,突然。 ⑤操:琴曲。 【试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擅长(2)好 2.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意思对即可)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意思对即可) 【意译】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 俞伯牙游览泰山遇到暴雨,只好暂停行露。被坏天气搞得心绪很恶劣的俞伯牙,以抚琴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琴声最初表现久久不停的雨声,后来描述由于大

《伯牙绝弦》专项练习

《伯牙绝弦》专项练习 一、填空: 1、“”,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 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2、文章通过对伯牙与子期的和的描写,突出了二人友情的。 3、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用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二、把句子补充完整: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 伯牙所念,。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终身不复鼓。 三、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泰山!” ..,峨峨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鼓:志在高山: 峨峨:知音: 绝:洋洋: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划分停顿。 2.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因写下来。 3.文中最能说明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的句子是: 4.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 5.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最正确的理解是() A.伯牙心里所想的内容,钟子期全部都得到。 B.伯牙所念叨的,钟子期一定能想到。 C.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弹奏出来。 D.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就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 6.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俞伯牙、钟子期是战国时代人。 B、《孟子》《吕氏春秋》等古书中都记载了伯牙子期的故事。。 C、清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藏在《警世通言》中。 D、《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7.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

《伯牙绝弦》文本解读

最是无琴更有情高山流水是知音 ——《伯牙绝弦》文本解读 江苏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刘敏威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伯牙绝弦》,有两个经典的课例让人称道,一是特级教师闫学版的《伯牙绝弦》,一是浙江嘉兴钱峰版的《伯牙绝弦》。从教学实录中细揣,不难悟出他们各自独到的文本解读,闫学老师是抓住“绝弦”来组织教学的,钱峰老师则是抓住“高山流水”来组织教学的,各有其侧重,各有其理解,也各有其精彩。“解读决定设计”,解读决定教学,解读的角度不同,所呈现出的教学样式就不同,当然,解读的深度不同,所呈现出的教学也是不同的,对于《伯牙绝弦》中的“绝弦”、“高山流水”,笔者也有自己的理解,现试就着这两课例说说我对《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闫学版《伯牙绝弦》实录有关片断: …… 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师: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听到的赞美都是虚的,不着边际的,肤浅的,是吗? 生:俞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很好的,就像亲人一样,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钟子期给他带了希望,结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对生活也绝望了,所以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 师:说得真好。在伯牙看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伯牙绝弦》课后作业(有答案) 人教新课标

课后作业-《伯牙绝弦》 一、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话,并完成练习。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是整体认读音节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①弹。②打击乐器。③凸出,使凸出。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诵读。②心里想到的。③想念。 3.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再。②击打。③复习。 三、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判断对错。 ①文中“志”的解释为“志向”。()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伯牙鼓琴 体裁:文言文 题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者: 名字:佚名 年代:先秦 描述: 翻译: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译文: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原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原文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原文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赏析二:思想内容 “伯牙绝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也是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赏析三:艺术特色 《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志者,志向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子期以巍巍太山、汤汤流水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 赏析四:语言赏析 全文虽然短小简洁,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 赏析五:诗歌结构 “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该句逐步展开。“知音”表现在“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抒发作者对知音的渴求与感慨,突出文章主旨。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解释: 关键词:志 心志,情志。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 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 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 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山高峻的样子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 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 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 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 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5.伯牙绝弦

25.伯牙绝弦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心赵华目标: 1.在读通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并初步学会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重点: 1.把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学会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朗读。 准备:课件、布置课前预习 课时:1课时 过程: 课前活动:(2分钟,第二分钟) (出示词语,自由读、齐读、轮读引导积累) 徐徐清风、淙淙流水、依依杨柳、茵茵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皑皑白雪、绵绵春雨 一、导入:(3分钟,第五分钟) 1.(出示音乐《高山流水》)师:“我请大家欣赏一首曲子,请同学们边听边想一想听到这样一曲音乐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形容它的特点。” 2.师导语引入:“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6分钟,第十一分钟) 1.自由大声读课文3遍,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并指名读: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指名生读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完后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调) 4.指导读出节奏:“文言文与我们的白话文不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通顺还得读出它特有的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出示标了节奏的文章)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生勾出节奏并自由练习。(2)师配乐范读,生小声跟读。 (3)生自由练习后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三、引导读悟: (1分钟,第十二分钟) 1.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是谁为谁绝弦?”(伯牙再也不弹琴了。伯牙为子期绝弦。)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于是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还向世人宣告了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6分钟,第十八分钟) 3.(1)师:“何为‘知音?’简单说就是相识还必须相知的朋友。那请请同学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从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子期和伯牙是知音呢?” (生自由读后知名交流,并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文解析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文解析及答案《伯牙绝弦》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

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在这里,我们体会到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 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 第一部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 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现在一般用来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水平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这也是对伯牙琴艺高超的侧面描写) (2)遇到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文中写了吗?没有直接写他遇到知音的欣喜。却写了他失去知音的悲哀。 (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因为他“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同步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同步练习1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善哉.(zhāi zāi)峨峨兮.(xī kuī) 绝弦.(xuán xián)破.琴(pè pò)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伯牙善鼓.琴 鼓: 2.洋洋 ..兮若.江河 洋洋:若: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 谓:知音: 4.乃.破琴绝弦 乃: 三、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伯牙绝弦: 2.知音: 四、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志:A.志向。 B.记。 C.记号。 (1)志.在高山 ( ) (2)永志.不忘 ( ) 2.复:A.重复。B.转过去或转回来。C.再、重新。 (1)终身不复.鼓 ( )

(2)翻来复.去 ( ) 3.绝:A.断绝。B.完了,穷尽。 C.极,非常。 (1)伯牙绝.琴 ( ) (2)聪明绝.顶 ( ) 五、读课文,按要求做题。 伯牙善,钟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伯牙所念,。子期死,伯牙谓,乃,终身不复鼓。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列句子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 ( )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钟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C.伯牙和钟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4.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示峨峨高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 什么动人场景呢?仿写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 参考答案 一、zāi xī xián pò 二、1.弹 2.广大像 3.认为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于是 三、1.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已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2.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四、1.A B 2.C B 3.A C 五、1.略。 2.(1)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3.A 4.明月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绝弦》同步练习2 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兮()哉()谓()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伯牙绝弦2-有答案

六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伯牙绝弦2(人教新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gǔqínzhīyīn juéxián 2.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上画“√”。 伯.牙(bó bái) 钟.子期(hōng ōng) 善哉.(āi ǎi) 峨峨兮.(fēn ī) 3.辨字组词。 峨( ) 弦( ) 谓( ) 娥( ) 眩( ) 渭( ) 蛾( ) 舷( ) 猬( ) 泰( ) 秦( ) 奏( )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善:①擅长,长于;②善良,慈善;③容易,易于;④办好,弄好;⑤熟悉。 (1)伯牙善鼓琴。( ) (2)这个叔叔很面善。( ) (3)心怀不善。( ) (4)他这个人狡猾善变。( ) (5)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 5.将字或词语与其正确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绝弹峨峨认为 鼓擅长洋洋好像 日断绝若高

善说谓广大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很会______,钟子期能______他的琴意。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______,所以______。 (2)伯牙终身不复鼓表明他与钟子期之间______。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用______比喻______难觅或乐曲高妙。 7.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伯牙善鼓琴 __________ ②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 ③洋洋兮若江河 __________ ④乃破琴绝弦 __________ (2)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对于钟子期的死,伯牙__________。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歌女韩娥 春秋时期,韩国有一个民间女歌手,人们都称她韩娥。韩娥不但人长得漂亮、嗓音优美,而且她在歌声中倾注着全部感情,因此她的歌声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她唱起欢快的歌,人们跟她一起高兴;她唱起悲伤的歌,人们跟她一起落泪。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⒊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感悟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深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AABC式词语及交友的名言名句。 二、谈话激趣,认识文言。 师:同学们,今天有许多老师远道而来和我们一起学习,老师很高兴,借孔子的一句话说是?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像这样的语言,谁还能说一两句?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小结:像大家所说的这种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2、师:读课题两遍。要准确的解题,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个关键字?(生:“绝”),“绝”是什么意思?课题的意思呢?你怎么知道的? 生:借助注释,通过理解课文知道的…… 师:(出示“绝”的释意)大家看,这就是古汉字“绝”,它除了有“断绝”这个意项,还有一个意项是“极致”。文中伯牙的琴声绝了,我们可以说“弦绝”。老师说,你们来解释?伯牙弦绝的意思?伯牙绝弦的意思? 师:查阅资料、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几种主要方法,此外就是反复诵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文。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2.学生汇报读,师随机点评:要读出古文韵味,我们常常讲究“声断气不断”,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听老师读一遍,听后说说你最喜欢老师读的哪个地方,为什么? 3、师范读,生评价,师指导朗读:两个语气词“兮”“哉”要拖得长一些;最后一句按节奏停顿,语调最高或最低。 4、齐读全文。

六年级上语文练习题伯牙绝弦_人教新课标

2019年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8.1伯牙绝弦练习卷5 1.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再在 现()()见()次()此()三 2.给带点的字断选择正确的意思。 (1)峨峨兮若.泰山!()①假若;②若是;③像。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①读;②想到、提到的;③怀念。 (3)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①再;②打击;③复习。 (4)善:①善良;②擅长,长于;③;好,表示赞同④;熟悉;⑤容易。 伯牙善.鼓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来者不善.。() 这位老人看起来很面善.。()王玉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 3.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知音:善哉: 破琴:绝弦: 4.句段推敲。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写出句子的意思。 (2)钟子期为什么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写出句子的意思。 (2)这个句子表达了伯牙怎样的思想感情? 5.理解运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1)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请用“”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 (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4)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示峨峨高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动人情景呢?仿写句子。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 (5)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琴技的高超:、、 (6)《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钟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能力。 C.伯牙和钟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7)《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用“”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8)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奏者的知音。请写出两句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或名言名句。 诗句: 名言名句: 6.课文链接。 (1)默写课文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第 1 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习重点: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学法提示: 1、查字典或对照文中注视,解释词语,说出句子的完整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根据情况,教师范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读文、背诵课文。再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谊,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弦()哉()兮()峨() (3)、我能把文中难写的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2、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在文中标注出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 。 ⑵、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⑶、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4、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讨论。 Α: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查字典。() b、看注释。() c、联系上下文() 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Β、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我采用的方法是 。 С、课文我读了,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 a、大声得朗读。()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随堂检测及答案

《伯牙绝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 弦兮哉谓 2、解释画横线字的意思。 绝弦()善鼓琴()()志在高山() 兮()若()伯牙所念() 谓()不复鼓()必得之() 3、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②好,表示赞同③言行、品质好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⑥熟悉 (1)伯牙善鼓琴。()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这个叔叔很面善。() (4)心怀不善。()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 (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二、课内阅读 按要求完成练习。 伯牙善________,钟子期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________!”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伯牙所念,________。子期死,伯牙谓________,乃________,终身不复鼓。 1.按原文填空。 2.从二、三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琴技__________,钟子期欣赏水平__________。通过反复吟诵,我们可以到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

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__________的心情。 3.第五句中的“知音”是指__________把__________视为知音。从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我们可以感受出他当时的心情__________(用一个成语概括),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__________(用成语概括)。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4.“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钟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C.伯牙和钟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5.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示峨峨高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动人场景呢?仿写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 6.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得此知己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请记录他的心情。 伯牙()曰:“善哉,!” 三、课外拓展阅读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1.解释诗句中画线的字义。 (1)春风满面皆朋友()

最新《伯牙绝弦》教案习题及答案讲课稿

课程解读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又是如何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 然地融合在一起的;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3、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二、重点、难点: 《伯牙绝弦》 1、学习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2、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月光曲》 1、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 大高尚的情怀。 2、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充实、感情更深刻的写作方法。 三、重点解读分析 《伯牙绝弦》 1、理解词语 伯牙绝弦知音 伯牙绝弦:绝,断绝。因为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比喻知己丧亡 后,自己弃绝某种专长爱好,以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2、课文特色: ①恰当停顿,读出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 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②借助注释,读通读懂: 3、理解重点句子,感悟含义: 重点句子理解品读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 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 期听得(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 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弹奏的精妙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

《伯牙绝弦》习题精选

《伯牙绝弦》习题精选 一、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再在 现()()见 ()次()此()三 二、给带点的字断选择正确的意思。 1.峨峨兮若泰山!()①假若;②若是;③像。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①读;②想到、提到的;③怀念。 3.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①再;②打击;③复习。 4.善:①善良;②擅长,长于;③;好,表示赞同④;熟悉;⑤容易。 伯牙善鼓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来者不善。() 这位老人看起来很面善。()王玉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 三、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知音: 善哉: 破琴: 绝弦: 四、句段推敲。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写出句子的意思。 2.钟子期为什么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写出句子的意思。 2.这个句子表达了伯牙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运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1.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请用“”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 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4.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示峨峨高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动人情景呢?仿写句子。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 5.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琴技的高超:、、 6.《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钟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能力。 C.伯牙和钟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7.《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用“”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8.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奏者的知音。请写出两句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或名言名句。 诗句: 名言名句: 六、课文链接。 1.默写课文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第一句: 最后一句: 2.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______时代人。因为他们二人的传说,人们把__________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