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气道设计.doc

进气道设计.doc

进气道设计.doc
进气道设计.doc

喷气式飞机进气道是一个系统的总称,它包括进气口、辅助进气口、放气口和进气通道,因此它是保证喷气发动机正常工作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飞机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它对发动机是否正常工作,推力大小等有着到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对飞机性能尤其是战斗机有很大的影响。其作用是:第一,供给发动机一定流量的空气。螺旋桨飞机靠螺旋桨工作拉动空气向后运动带动飞机做相对运动前飞,螺旋桨发动机燃烧也需要空气,但它的用量无法与喷气发动机相比,而且在高空空气稀薄,含氧量代,发动机效率会急剧下降,喷气发动机所需的空气量惊人,动辄每秒以上百千克计,如“海鹞”的发动机空气流量为196千克/秒,中国飞豹的则是2×92千克/秒,美国F-15的是2×121千克/秒;第二、保证进气流场能满足压气机和燃烧室正常工作的要求,喷气发动机压气机进口流速约为当地音速的0.3-

0.6M,而且对流场的不均匀性有严格限制。在飞行中,进气道要实现对高速气流的减速增压,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进气道的增压作用越来越大,在超音速飞行时的增压作用可大大超过压气机。

进气道分为不可调进气道和可调进气道。不可调进气道,也就是进气道形状参数不可调节,只能在某种设计状态下才可高效工作的进气道,它只在设计状态下能与发动机协调工作,这时进气道处于最佳临界状态。在非设计状态下,譬如改变飞行速度,进气道与发动机的工作可能不协调。当发动机需要空气量超裹进气道通过能力时,进气道处于低效率的超临界状态。当发动机需要空气量低于进气道通过能力时,进气道将处于亚临界溢流状态。严格上讲,超音速进气道和亚音速进气道都会使阻力增加,不排除某些亚音速进气道或许出现前缘吸力大于阻力的情况,但过分的亚临界状态使阻力增加,并引起进气道喘振。为了使进气道在非设计状态下也能与发动机协调工作,提高效能,广泛应用可调进气道,常用的方法是调节喉部面积和斜板角度(最好专门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配图。),使在任何状态下进气道的通过能力与发动机的要求一致。另外,在亚音速扩散通道处设有放气门,将多余的空气放掉,防止进气道处于亚临界状态,同时,在起飞时,发动机全加力工作,气流量需求很大;而且因为速度低,要保持同样气流量的需求,需要的捕获面积增大。因此为了解决起飞状态进气口面积过小的问题,还设置有在低速能被吸开的辅助进气口。

飞机进气道设计中几个重要的设计指标是总压恢复、流场畸变水平和阻力大小。在进气道设计中,必须参照这几个重要的技术指标,它也是反映飞机整体性能的关键参数。

总压是气流静压和动压之和,表征了气流的机械能,总压恢复是指发动机进口处的气流总压与进气道远前方来流的总压之比,是进气道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表示气流机械能的损失,对于超音速进气道,总压恢复主要与斜板级数和角度所决定的激波的级数和波后流动参数有关。

流场畸变水平表征了进气道提供给发动机的气流的均匀程度,一般用进气道流场中的最高总压与最低总压值之间的差值表示,它影响着发动机的喘振裕度,间接关系着飞机的安全。进气道设计时一般考虑的阻力是外罩阻力和附加阻力,其中附加阻力又叫溢流阻力,是指在进入进气道的气流量大于发动机所需流量时,由于部分气流从进气道口溢出而导致的阻力。进气道的形状选择和位置的布置应该满足发动机有较高工作效率的要求,或应保证飞行器具有最佳性能要求或应保证飞行器能达到最佳飞行性能的要求。进气道的设计在科技的带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得喷气战斗机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高,可以说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已成为飞机机体设计中成为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进气道设计成为飞机性能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飞机进气道发展到现在主要分为亚音速进气道和超音速进气道。

一、亚音速进气道

亚音速进气道结构较为简单,其进气口前缘较为钝圆,以避免低速起飞时进口处气流分离。其内部的进气通道多为扩散形,在最大速度或巡航状态下,进入气流的减速增压过程大部分在进气口外面完成,进气通道内的流体损失不大,因而有较高的效率。喷气发动机出现的初期,它仅作为发动机工作介质的一个通道,保证发动机有足够的进气量即可,所以早期这种进气道结构十分简单。当飞机的速度和性能不断提高,其结构也日趋复杂,其进气通道里增加了附面层抽气系统,防止低能的附面层流进入发动机,造成发动机的喘振甚至失速。对于两侧或腹部进气的进气道,其进气口有一个附面层隔板,或者进气道与机身相隔一小段间隙,其功能是把附面层流引向另处,尽管如此,和后来的超音速进气道相比,亚音速进气道结构仍然比较简单。亚音速进气道不仅用在亚音速战斗机上,也用在早期的超音速战斗机上,亚音速进气道在超音速状态下工作时,进气口前会产生脱体正激波,超音速气流经过正激波减为亚音速,这时能量损失增大(激波损失)。激波前速度越大,损失也越大。

喷气式飞机诞生之初,发动机发展还不完善,其性能还不高,它所提供的推力太小,推重比也低(尽管如此,其速度也比螺旋桨飞机快多了),为了减少进气过程的能量损失,飞机进气道多为短粗形式,其进气通道很短。

因为早期喷气飞机都是亚音速,所以其进气道被称为亚音速进气道,其形状各异,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形状有一些性能上或达到飞机某些性能有不尽相同的功能。2001年笔者朋友曾经向陈一坚(“飞豹”总设计师)请教“飞豹”的进气道,他说采用圆形的话,罗罗公司畸变指数DC60最小,但是从工艺性和阻力考虑,“飞豹”选择了类方的形状,所以说只是一些细节问题导致了这些区别。

亚音速进气道总体上分成头部进气和两侧进气。头部分圆形皮托管式进气道、扁圆形进气道、半圆形颌下进气道;两侧进气道分圆形、方形或类方形、半圆形或近似半圆形。

1、机头及两侧圆形早期亚音速进气道的进气口多为圆形,它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进气均匀,能损失小,为了把能量损失减少到最小,飞机布局一般考虑到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故此,这一时期飞机发动机布置一般为翼吊式和机身式,翼吊式顾名思义发动机以吊舱式安置在机翼下面,这样的布置方式,可以保持飞机的流线型布局,适合安装电子设备,它的缺点是偏航力矩大,转动惯量也大,不利于战斗机的滚转,另一方面它对战斗机对结构强度要求高,战斗机在做大过载机动时,尤其是流转时机体受力大,所以它并不适合战斗机,世界范围来看这种布局也并不多见,如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喷气战斗机ME-262,还有苏联的苏-9(仿制ME-262,苏霍伊设计局重新编号前的苏-9)、伊尔-28。机身式发动机布局就是把发动机安装在机身内,由于考虑到进气效率,所以发动机多布置在这些飞机的头部,发动机喷口在飞机中腹部,飞行员座舱在飞机中后部,视野较差,飞机看起来头重脚轻,这样形成一个明显的阶梯状,故此这种飞机布局被称为阶梯状布局(STEPPED),如苏联的米格-9、雅克-15、拉-150,瑞典的萨伯-29“飞行酒桶”,这些早期的喷气式战斗机除瑞典的萨伯-29外,都是过渡机型,服役时间很短。在发动机的快速发展下,其推力越来越大,进气通道长短不再是主要考虑因素,此时飞机的发动机多布置在尾部,留下空间安排前起落架和座舱,这使得飞机外形更加流线化,但它们的进气口仍然在头部,且圆形居多,如苏联的米格-15、米格-17、苏-7,美国的F-84、F-86(早期型号),英国的“蚊”式、法国的“神秘”IVA。还有一些飞机并非采用机头进气,但进气口依然为圆形,如英国两侧进气的“标枪”战斗机、“掠夺者”战斗轰炸机,采用机翼与发动机一体化布局的“堪培拉”,即美国也生产使用的RB-57,其发动机在机翼的中间。苏联的图-16轰炸机和苏-25攻击机同样为两侧进气的近似圆形进气道。

2、扁圆形扁圆形进气道代表是F-100战斗机和法国“超神秘”战斗机,这两款战斗外形十分相似。

3、颌下进气半圆形早期有一些战斗机采用的半圆形颌下进气布局,这种布置方式是一种折衷方式,即保证了进气效率,也便于安装雷达等电子设备,代表性的有美国的F-86D、F-8“十字军战士”,意大利G-91R,

4、方形或类方形为了在机头安装雷达,一些早期战斗机采用了两侧进气方式,如英国的“蚊蚋”、“褐雨燕”等,后来的战斗机,如美国的F-5“虎”,英法合作的“美洲虎”,意大利与巴西合作的AMX攻击机,中国“飞豹”和A-5等也采用这种进气道。

5、半圆形形近似半圆形英国的“鹞”式垂直起落战斗机采用的是两侧半圆形进气道。

6、其它形状采用两侧进气三角形进气道的是英国“猎人”战斗机(它属于翼根进气),不论用什么形状的进气道,它都是与飞机其它结构和设备综合配置的一个妥协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仍然采用的是亚音速进气道,如美国的F-100、F-105、苏联米格-19、中国的A-5强击机,法国的“超神秘”战斗机等。后来的一些军用飞机因性能上要求不同也采用亚音速进气道,如中国的“飞豹”战斗轰炸机。美国F-16虽为第三代战斗机,但它强调的是跨音速的机动性能,所以它采用的是经改进过的亚音速进气道,称为单一正激波压缩进气道,F-16的动力很强劲,但飞到2.0M非常困难,这个最大速度是最理想状态下的数据,其他的超音速飞机用亚音速进气道也是这种单一正激波进气道。美国B

-1A由于早期强调超音速空防能力,其进气道为超音速进气道,作战任务改变后,其进气道也改成了亚音速进气道,同样美国F-5、AMX等都使用的是亚音速进气道。

亚音速进气道的主要特点是进气通道短,进气效率高,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因为来流速度较低,空气可直接引用,不需要进行预压缩,进气口面积也不需要调节,飞机速度在1.4M 以下的飞机通常使用这种进气道,飞行速度在1.6-1.7M的??,飞机在做高机动性,如大迎角、大侧滑角飞行时会破坏气流的对称性(各种进气道都有此弊端,而简单的皮托管式进气道恰恰对此不敏感),使进气效率降低,因此,不需要高机动性的战斗轰炸机、攻击机、轰炸机等多选用这种进气道。

二、超音速进气道

超音速进气道在结构上更复杂,它通过多个较弱的斜激波实现超音速气流的减速。超音速进气道分为外压式、内压式和混合式三种。外压式进气道:在进口前装有中心锥或斜板,以形成斜激波减速,降低进口正激波的强度,从而提高进气减速的效率。外压式进气道的超音速减速全部在进气口外完成,进气口内通道基本上是亚音速扩散段。内压式进气道:为收缩扩散形管道,超音速气流的减速增压全在进口以内实现。设计状态下,气流在收缩段内不断减速到喉部恰为音速,在扩散段内继续减到低亚音速。内压式进气道效率高、阻力小,但非设计状态性能不好,起动困难,在飞机上未见采用。混合式进气道:是内外压式的折衷。

对于超音速飞机而言,本身其飞行马赫数变化范围较宽,对于进气道就要求在较宽的范围内高效的减速增压;而且,由于超音速飞行,进口前气流不能自动地适应发动机所需而引入适当的流量,容易发生溢流。所以随着速度提高,飞机进气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构上朝着更加复杂化发展,这也是性能和速度提高后确保发动机工作稳定的先决条件。飞机进气口大小是不变的,而高速和低速飞行时发动机对空气量的需求却不一样,尤其超音速飞行时,进入进气道的空气量超过了发动机的实际需求,如果不将其排除则会导致额外的阻力,所以,超音速进气道都设有旁路系统,空气超过发动机需求时,则开启旁路系统,将多余的空气排放出去。圆形或半圆形的进气道有个中心锥,它一是用来调节进气量,还有一个重要的作

用是调节激波的位置,超音速进气道与亚音速进气道在外形上的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有中心锥和压缩斜板,中心锥可以看到,而压缩板有的在进气道内部。

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三维轴对称进气道这种进气道通常指的是圆形、半圆形、四分之一圆形进气道,它与亚音速类似,但是它有一个中心锥面的预压缩面,中心锥的位置是可以调节的,以适应不同速度下的进气量要求,提高进气效率,使发动机始终在最佳状态下工作,满足飞机的飞行需要。由于安装了中心锥,在低速,尤其是起飞阶段进气量不足,所以采用这种进气道的飞机一般在进气口后方开有一个或多个辅助进气口,这种进气道一般用在速度2.2M以下的飞机。

世界上第一种安装超音速进气道的飞机是美国F-104“星”战斗机,苏联第一种使用超音速进气道的飞机是米格-21,法国第一种使用超音速进气道的飞机是幻影-Ⅲ,英国第一种使用超音速进气道的飞机是“闪电”截击机,以上这些战斗机分别采用了圆形进气道和半圆形进气道,圆形进气道一般安装在机头位置,半圆形进气道一般用在两侧,美国“黑鸟”也采用这种三维轴对称进气道,但安装在机翼上。

1、圆形这种形状的进气道多用于机头进气,苏联早期2倍音速飞机用此进气道较多,如苏-9、苏-17及其系列、米格-21等,中国的歼-7、歼-8/-8Ⅰ,英国“闪电”,美国“黑鸟”等,这种进气道缺点是:第一、限制了飞机安装大型雷达;第二、进气通道过长,浪费了空间,对机内部设备安装带来困难,过长的通道也使得进气效率降低。“黑鸟”发动机的位置特别,不存在这些情况。

2、半圆形该形状进气道只安装于飞机两侧,因此便于飞机电子设备安装,五六十年代电子设备发展很快,飞机上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两侧进气的优点无疑十分突出,西方多采用这种布局,如幻影-2000、幻影-Ⅲ/Ⅳ/Ⅴ,美国F-104,印度HF-24“风神”战斗机,苏联拉-250(未服役)截击机。

3、近似半圆形和四分之一圆形不同形状的进气道选择是根据作战飞机总体气动布局和作战要求来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用飞机达到完成战术任务要求的最佳化。进气道为四分之一圆形的有美国F-111,近似半圆形的有法国“阵风”,美国的F-18D以前型号等,这些进气道有的没有中心锥,但在进气道与机身处有一个附面层隔板,它可以防止低能的附面层流进入进气道,这个附面层隔板伸出比较长而且有斜角,本身就是固定压缩斜板,内部则没有压缩斜板,外压式进气道的超音速减速过程在进口外实现,附面层隔板还可以提高总压恢复。随着战斗机性能不断提高,其对进气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三维轴对称进气道在某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无法满足现代飞机高机动性的飞行要求,第一、它速度调节范围小。由于三维轴对称进气道是利用中心锥在轴上前后移动来调节进气的,因此,调节范围小,若改变中心锥截面积的调节方法,则构造复杂,黑鸟的解决方式是混压式进气道;第二、它抗进气畸变的能力弱。正常飞行时,进气均匀,畸变小,但作高机动飞行时,迎角和侧滑角动作都会破坏气流的对称性,使进气道效率降低;第三、如果进气口安置在头部,则不利于电子设备的这安装,其进气通道也太长,能量损失较多,空间浪费严重,机头进气方式基本上已不再使用。

(二)二维矩形进气道为了克服三维轴对称进气道的缺点,六十年代又出现了二维矩形进气道,其进气口形状为矩形或近似矩形。最早采用二维矩形进气道的是美国F-4“鬼怪”战斗机,苏联也于六十年代在米格-23上采用了这种进气道,该进气道表现出了三维轴对称进气道无法比拟的优点,在以后的飞机中大行其道,其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楔形进气道,最早采用这种楔形进气道的是苏联米格-25。所谓的楔形实际上是水平压缩斜板进气道的

情况,矩形则是垂直压缩斜板进气道,没有本质不同,外观的斜切不同只在于侧壁切去多少,垂直压缩斜板进气道一般把喉道外侧壁全切掉,但SU-15是个例外,压缩斜板并不是垂直或水平移动,而是一端铰接,可以转动成需要的斜角的。二维进气道通过固定的或者可调的斜板来调节激波,激波的参数随斜板的角度改变,所以调节也就是调节斜板的角度。所谓的楔形的进气道,上唇口水平压缩斜板产生的斜激波要求搭在下唇口上,当上下唇口间有完整的侧壁的时候,就是这样斜切的形状,注意是斜激波。当把这部分侧壁完全切去,使下唇口通过两侧垂直唇口的侧壁连接进气道上壁喉道位置,而压缩斜板完全在管道外的时候,就成为矩形的进气道,但是早期出现的矩形进气道不是水平压缩斜板,而是放在内侧的垂直压缩斜板,相当于水平压缩斜板转动90度的情况。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与进气道-机身的组合体的进气道安装位置,斜板位置的不同而在某些条件下表现不同。

1、矩形矩形进气道一般有一个压缩斜板并兼起附面层隔板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防止低能附面层流进入进气道,还可产生一道斜激波对进气流进行预压缩,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它也可以调节进气,适应飞机较宽范围的飞行速度变化,代表性的飞机有美国F-4,苏联米格-23,中国歼-8Ⅱ等。

2、楔形这种进气道好似矩形被斜切一刀,形成一个尖锐的楔形,高速飞行时,从楔形尖部的压缩斜板顶端产生一道斜激波,空气通过这个斜激波进行预压缩后,超音速来流的一部分动能转弯为压力能,其作用是使空气减速,提高进气效率,这种形式的进气口面积可以根据飞行状态的需要调节,就是通过压缩斜板的转动来调节进气口面积,其功能与矩形进气道的压缩斜板一样,代表性战斗机有苏联的米格-25、米格-29、苏-27,美国的F-14/F -15、欧洲“狂风”、“台风”,中国的新歼等等。

二维进气道的优点是利用铰接的压缩斜板移动调节进气的,因此,其速度调节范围大,通过附面层隔板和楔形进气口的转动,可使进气道在机动飞行时的适应范围得到改善,抗进气畸变能力增加,大迎角飞行特性好等。下面两种进气道应该也属于二维超音速进气道,但较为特殊,因此单列较好。

(三)CARET进气道一般而言,超音速进气道就是以上常见的两类,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隐身性能的要求和新一代作战飞机的研制,CARET进气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已经在F-18E/F和F-22两种飞机上得到了应用,(另外X-36验证机也是CARET进气道,但鉴于它的情况较为特殊,为圆弧唇口,在分类中不作重点考虑),因此此处对这种新型进气道也作一介绍。

CARET进气道的设计理念源于50年代末提出的乘波飞行的理论,为了便于解释CARET

进气道的工作原理,先对乘波飞行的理论作一简介。对于一个尖楔体,以高速飞机上常见的尖劈翼型为例,当它超音速飞行时,必然在机翼下方产生一道从前缘开始的斜激波,气流在经过斜激波后会形成一个压力均匀的高压区,且此翼下高压区不受翼上低压区的影响(而常规机翼由于绕翼型环流的存在翼上下搞低压区相沟通),因此将会产生很高的升力,整个飞行器好像乘在激波上,乘波飞行由此得名。在此基础上,沿波面进行进气道进口的设计,以利用波后的减速增压均匀流,对于F-18E/F和F-22两种飞机而言,给予其他的一些考虑,如隐身要求,他们的近气道内外壁不能做到与翼面垂直,但就进气道而言,就可看作是由上壁和内壁各产生一道激波,对气流进行压缩。这就是典型的CARET进气道,它具有更高的总压恢复、较低的流动畸变、简单的构造,更重要的,它容易实现进气道的隐身设计,故而在新一代飞机的设计中受到了较高的重视。

(四)DSI进气道近的来又出现一种新式的进气道,它就是美国F-35使用的DSI进气道,它也是二维进气道,但它却没有附面层隔板,其进气口处只有一个鼓包,这个鼓包须跟前掠

式唇口共同作用才能起到现有的进气道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一、起到附面层隔板的作用。前掠唇口改变了进气口附近的压力分布,进气口中央压力高,两侧附近压力低,而与机身连接部位的压力最氏。当附面层流流经前面这个鼓包时,其流向开始向外偏转,当接近进气口时,其流向大幅度偏转,被高压气流挤出进气口;二、对流入空气进行预压缩,起到其它超音速进气道里压缩斜板作用,但它具有更高的总压恢复,能满足所有性能和畸变要求。这种创新设计的鼓包结构简单,没有超??械装置,工作部件少,更加稳定可靠;它还可以减少迎风面阻力,适合于与机身一体化设计,隐身效果好;由于结构简单,其维护费用也很低。在亚音速巡航飞机时,其作用与普通超音速进气道一样,但它在1.5M以上的速度时所起的作用还不太明朗,有待进一步研究,尤其它对于两侧布局的飞机来说,大迎角和大侧滑角飞行时造成气流不对称,会引起发动机喘振,影响发动机工作效率。

三、进气口的位置

自从喷气飞机诞生以来,其进气道的位置各异,它的位置选择是综合飞机的性能要求而定,也跟航空科技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进气道按其在飞机上的位置不同大体上分为正面进气和非正面进气。进气口是进气道系统中最直观的部分,国内外经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我们也习惯了统称为进气道,只是在详细区分这个系统中的不同部位时才使用不同术语。

①正面进气:进气口位于机身或发动机短舱头部,进气口前流场不受干扰,其优点是构造简单,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在机头进气,飞机无法安装大型雷达天线,同时进气通道也太长,不利飞机内部设备安装。早期的战斗机进气口多数在头部,如苏联的米格-19、米格-21、苏-17,美国的F-100,中国的歼-7、歼-8等,采用发动机短舱式的进气道飞机有苏联的伊尔-28、雅克-25,美国的RB-57、B-52、B-58、S-3“北欧海盗”反潜飞机等。

②非正面进气:它包括两侧进气、翼根进气、腹部进气、翼下进气、肋下及背部进气等。这些进气口位置布置克服了正面进气的缺点,尤其是腹部和翼下进气的优点明显,它充分利用了机身工机翼的有利遮蔽作用,能减小进气口处的流速和迎角,从而改善进气道的工作条件;在战术机动性能上,飞机在大迎角机动时发动机工作状态平稳。两侧进气的有美国的F-102、F-104、F-4、F-15等,苏联的米格-23、米格-25、苏-24,中国的歼-8Ⅱ、强-5等;翼根进气的有美国的F-105、瑞典的萨伯-32,英国的“勇士”、“火神”、“胜利者”轰炸机等;腹部进气的有美国F-16、欧洲的EF-2000、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等;翼下进气的有美国的B-1B、苏联的图-160,米格-29、苏-27等;背部进气道的有美国B-2、F-107(未服役)、A-10等。

四、选择进气道的原则:

进气道由亚音速进气道发展到超音速进气道,功能不断增加,进气对整个飞机来说重要性不可或缺,但选择进气道形状并不是根据它的先进性,而是根据实际的需要,如F-16选择亚音速进气道,它作为F-15配对的低档机型,造价上和功能的不同,选择改进的亚音速进气道更好;SR-71作为侦察机,并不需要高机动性,所以三维轴对对称进气道最合适。楔形进气道在某些方面比二维矩形进气道优点要多,但也不是后来的飞机都使用这种进气道,如法国的“阵风”采用的是近似半圆形进气道,对其整个飞机布局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同样,欧洲的“台风”采用的是近似矩形,在保证进气质量的情况下,服从于飞机的布局。一般并没有确定的结论说斜切式的对圆/半圆形的有明显优势,通常三维进气道的结构重量比较轻。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某些飞机在改型后,其进气道也出现质的变化,F-18E/F采用的是有别于先前型号的双斜切的乘波进气道;法国的“神秘”改进成“超神秘”后,其圆形进气道也改成了扁圆形。

进气道未来发展,应该具有较高的效能,最佳的调节与控制,在整个飞行包线上都安全可靠,大迎角和侧滑角的相容性包线大,进气道与发动机匹配性好,抗畸变能力更强,隐身效果也更好,不排除出现新的技术,使得进气道结构更加简单,功能更加全面,满足所有飞行的要求。

课设:基于进气道设计

基于A VL FIRE发动机进气道设计综述宋宝恒热工111班1101210142 摘要:利用仿真软件FIRE建立某柴油机进气道的三维模型,对进气流动进行CFD模拟计算,再用实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对比试验与计算结果,两者吻合良好。结果表明,CFD设计在柴油机进气道设计开发和性能评价中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柴油机;FIRE;CFD ;进气道 0.引言 进气道是柴油机重要零部件之一,它的几何形状对提高柴油机的充气效率、改善燃烧性能和降低排放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进气道设计主要采用经验设计和反复试验相结合,气道形状须经多次修正。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存储量和计算速度的提高以及CAD技术的逐步完善,计算流体力学CFD已经成为目前解决三维流动问题尤其是设计进气道的重要手段。 本文主要是对利用仿真软件FIRE建立柴油机进气道的三维仿真模型,并进行相关数值模拟计算的一篇综述,仿真计算后的结果经修正和实验验证后,结果表明,CFD技术的应用有益于克服传统设计带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省时,成本低,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为柴油机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新途径。 1.几何模型建立 利用CAD或者PROE构建所需进气道模型,如王志等人的《基于CAD/CAM/CFD的发动机气道研究》一文中,利用气道CAD造型,完成集气腔造型、气道曲面造型、合并气道型芯设计。 2.计算模型的建立 为了获得新设计气道的涡流比和流通系数,且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应在试验台条件下建立模型。在稳流试验台上,模拟气缸的长度一般取为2.5D。 将三维气道几何模型输入FIRE软件中,建立气道内气体流动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气道内的三维流动,分析流动特性,提供给缸内研究。 3.网格的划分 应用FIRE的FAME技术进行网格划分处理,网格类型包括四面体和六面体

一种飞翼布局无人机M形进气道设计及其特性

第31卷 第5期 空气动力学学报V o l .31,N o .5 2013年10月A C T AA E R O D Y N A M I C AS I N I C A O c t .,2013??????????????????????????????????????????????????? 文章编号:0258-1825(2013)05-0629-06 一种飞翼布局无人机M 形进气道设计及其特性 郁新华 (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72 )摘 要:针对飞翼布局无人机,进行背部M 形进气道设计三通过特定中心线形状和沿程面积变化规律的控制,完成一种短扩压大偏距进气道的设计,设计中兼顾了进气道的隐身性能三利用C F D 方法和风洞试验,得到了进气道的性能参数以及地面吸气特性二速度特性二攻角特性和侧滑角特性三从流场结构看出,M 形进气道唇缘外上侧流态较为恶劣,随着位置向后推移,该低能量流会逐渐分散开来;进口梯形截面向出口圆形截面的转变过程中,由于S 弯旋流作用以及横向扩展效应,使得低能流区域逐渐远离对称面三研究结果表明:该进气道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 总压恢复系数大于0.98,可为此类无人机进气道的设计提供依据三关键词:飞翼无人机;进气道;C F D ;风洞试验;气动特性中图分类号:V 211.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01-11; 修订日期:2012-05-10 作者简介:郁新华(1972-),男,江苏泰兴人,副教授,从事无人机总体气动设计二飞机/发动机匹配等研究.E -m a i l :y u x i n h u a @n w p u .e d u .c n 引用格式:郁新华.一种飞翼布局无人机M 形进气道设计及其特性[J ].空气动力学学报,2013,31(5):629-634.Y U X H.D e s i g na n d a e r o d y n a m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aMs h a p e d i n l e t o n f l y i n g w i n g U A V [J ].A C T A A e r o d y n a m i c aS i n i c a ,2013,31(5):629-634.0 引 言 飞翼式布局具有较大的升阻比和较好的隐身特 性[1-2] ,因而属于一种比较理想的无人机气动布局三国外许多飞行验证机如美国X -47二 臭鼬二哨兵无人机,英国的 涂鸦 雷神 验证机,法国的 神经元 均属于飞翼布局三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该类无人飞行器进气道均采用背负式进气道,并与飞行器机体外形匹配一体化设计,进气口采用多棱角边唇口外形,形式有狭缝 八 字形二后掠三角形和 M 形,并以 M 形居多三 多棱角边唇口外形会使得进气道进口的气流流 动变得特别复杂,而唇口是影响进气道性能的敏感部位,进气道唇口的流动分离会直接影响总压损失和流 场畸变[3] 三另外,为了遮掩大部分压气机,降低雷达 R C S 和降低结构重量, 这种进气道内管道常设计成S 弯二管道相对较短[4-5 ];因此,内通道具有短扩压二大偏距的特点,其内型面存在剧烈变化和弯曲,会导致较强的流向和横向的压强梯度,形成复杂的二次流[ 6] ,并很容易在管道内出现较大的气流分离,故此类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较低,畸变指标较大三国内对此类形式的进气道研究较少,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这种进气 道的设计研究,为此类飞行器进气道设计提供依据三 1 M 形进气道设计1.1 进气道进口设计 针对类似 神经元 无人机构型开展M 形进气道的设计三考虑到雷达隐身的需要,发动机采取背部进气方式,进气口斜切平面与垂直面成30?的夹角,进气道唇缘与机翼前缘平行,进气口与机身型面光滑融合过渡,选定喉道截面形状为梯形+倒圆(图1)三 喉道面积A t h 需确保通过发动机所有工作状态下的流量,喉道马赫数M a 的大小与发动机进口平面的总压恢复二畸变大小有关系三由于无人飞行器飞行马赫数M a 数不大于0.8,因此考虑喉道M a 数时以地面起飞时M t h =0.45而确定,从而保证空中M t h 数不大于0.6三 A t h = K G m T σ 0.0404p q ( λt h )式中,K 为考虑冷却及引射流量的修正系数,G m 为发动机空气流量,σ为总压恢复系数,P 为来流总压, T 为来流总温,q ( λt h )为气动函数三 为使来流流场均匀, 在进口和喉道之间设计成收敛形;为减少攻角二侧滑角时的压力畸变,根据以往

浅谈民用飞机短舱进气道结构设计

浅谈民用飞机短舱进气道结构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安装先进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民用飞机进气道结构设计,包括进气道消声结构的设计。 关键词:进气道结构设计消声设计 0.概述 高涵道比、高效率的先进的动力装置是民用大型客机的心脏。作为动力装置重要组成部分的短舱进气道,对于整个动力装置的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进气道设计要求 进气道的内部通道设计必须保证在发动机各种工作状态下能供给发动机所需要的空气流量,并为发动机风扇进气面提供均匀流场和高总压恢复系数。进气道结构设计中,应运用声学处理技术,以最大程度减小发动机外传噪声,使飞机符合FAR-36部适航标准的要求。短舱进气道应当与风扇叶片一样具有抵抗飞行中鸟撞的能力。进气道必须采取防冰措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发动机及其进气系统上,都不产生不利于发动机运行或会引起推力严重下降的冰积聚。 2.进气道结构设计 进气道主要由唇口蒙皮、前隔板、后隔板、内壁板、外壁板和连接法兰组成。 进气道唇口蒙皮通常采用铝合金材料,表面阳极化处理,外表面打磨光滑,能够承受雨砂的侵蚀和冰雹的冲击,并且是防鸟撞的第一道防线。进气道唇口蒙皮通过角材与进气道后隔板与外壁板相连接,角材之间通过接头连接。进气道前隔板组件由腹板、径向肋、加强件、开口和管路支架组成。腹板由钛合金退火材料成形,以承受防冰管路的高温,由左右两块拼接而成。腹板上通常布置有径向肋,主要对结构起到加强作用。进气道前隔板组件通过角材与唇口蒙皮、内壁板和外壁板相连接。进气道前隔板组件主要承受的载荷为鸟撞冲击载荷,是防鸟撞设计的主要结构件。 进气道后隔板组件由腹板、径向肋、开口组成。腹板通常采用钛合金退火材料成形,由左右两块拼接或者整体成型,主要吸收FBO工况时风扇打出能量。腹板通常有径向肋,材料为钛合金,主要对结构起到加强作用。进气道后隔板组件在外侧通过角材与外壁板相连接,并且通过角材提供风扇罩罩体搭接区域;后隔板组件在内侧通过角材与内壁板相连接。进气道后隔板组件是防鸟撞结构设计的最后一道防线,要保证鸟的撞击不会穿透后隔板打到风扇舱段,后隔板的变形不能引起燃油管路以及其它系统的损坏以危及到飞行的安全。同时,尽管FADEC 位于风扇舱段区而不在进气道内,但是不能允许鸟撞击后隔板变形而接触到FADEC。因此后隔板需要布置一定数量的钛合金材料径向加强肋。后隔板通常也是风扇舱段火区的前向边,因此后隔板需要采用钛合金退火材料且必须布置防

浅析进气道隐身技术

浅析进气道隐身技术 俄罗斯五代原型机T50的首飞唤起了公众对于其航空工业实力的强烈关注,对T50设计思想分析和性能推测就没有停止过。起初,由于只有T50首飞时的小段视频作为分析资料,对于T50的分析大多局限于整体而没有细节。近日在网络上流传的T50进气道正面清晰照片为偶们分析T50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成就了现在异常流行的“毛五悲剧”。网友们对T50采用弯度很小的S形进气道恶评如潮,纷纷大呼“T50隐身性能悲剧了”,以至于上军网不顺便踩一脚俄罗斯五代机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其主要理由就是现代隐身飞机为了遮挡发动机风扇叶片都采用了S形隐身进气道设计,而T50的发动机叶片竟然非常不和谐地裸露在众人的视野中。其实,进气道乃至飞机隐身技术是隐身与各方面性能指标权衡的艺术,进气道隐身并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是否采用S形进气道对发动机叶片进行遮挡,也不是判断一型飞机隐身性能优劣的标准。路人皆知的芙蓉姐姐总喜欢把自己的肉体扭曲成怪异的S形,难道性能尖端的五代作战飞机非要把自己的进气道也弄成神似芙蓉姐姐腰肢的模样就叫隐身了么? T50照片,图中能清晰的看到发动机叶片 雷达隐身原理 雷达隐身就是控制和降低军用目标的雷达特征,迫使敌方电子探测系统和武器平台降低其战斗效力,从而提高军用目标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狭义地说,雷达隐身就是反雷达的隐身技术。一般说来,雷达隐身代表了各种相互矛盾的要求之间的一个折衷,其利和弊两方面最后应得以平衡。例如,当修改目标外形设计以获得雷达隐身时,雷达截面在一个观察角范围内的减少通常伴随着在另一些观察角上的增加,并且外形的修改又往往会带来飞行器的气动特性方面的问题。我们己经知道,如果使用雷达吸波材料,则可通过在材料内能量的耗散来实现雷达隐身,而在其他方向上的RCS电平可保持相对不变,但此时也是以增加重量、体积和表面维护问题为代价的,使目标的有效载荷和作用距离受到影响。因此,每一种雷达隐身的方法都包含了它自己的折衷选择方式,而它们又决定于特定目

进气道设计.doc

喷气式飞机进气道是一个系统的总称,它包括进气口、辅助进气口、放气口和进气通道,因此它是保证喷气发动机正常工作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飞机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它对发动机是否正常工作,推力大小等有着到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对飞机性能尤其是战斗机有很大的影响。其作用是:第一,供给发动机一定流量的空气。螺旋桨飞机靠螺旋桨工作拉动空气向后运动带动飞机做相对运动前飞,螺旋桨发动机燃烧也需要空气,但它的用量无法与喷气发动机相比,而且在高空空气稀薄,含氧量代,发动机效率会急剧下降,喷气发动机所需的空气量惊人,动辄每秒以上百千克计,如“海鹞”的发动机空气流量为196千克/秒,中国飞豹的则是2×92千克/秒,美国F-15的是2×121千克/秒;第二、保证进气流场能满足压气机和燃烧室正常工作的要求,喷气发动机压气机进口流速约为当地音速的0.3- 0.6M,而且对流场的不均匀性有严格限制。在飞行中,进气道要实现对高速气流的减速增压,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进气道的增压作用越来越大,在超音速飞行时的增压作用可大大超过压气机。 进气道分为不可调进气道和可调进气道。不可调进气道,也就是进气道形状参数不可调节,只能在某种设计状态下才可高效工作的进气道,它只在设计状态下能与发动机协调工作,这时进气道处于最佳临界状态。在非设计状态下,譬如改变飞行速度,进气道与发动机的工作可能不协调。当发动机需要空气量超裹进气道通过能力时,进气道处于低效率的超临界状态。当发动机需要空气量低于进气道通过能力时,进气道将处于亚临界溢流状态。严格上讲,超音速进气道和亚音速进气道都会使阻力增加,不排除某些亚音速进气道或许出现前缘吸力大于阻力的情况,但过分的亚临界状态使阻力增加,并引起进气道喘振。为了使进气道在非设计状态下也能与发动机协调工作,提高效能,广泛应用可调进气道,常用的方法是调节喉部面积和斜板角度(最好专门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配图。),使在任何状态下进气道的通过能力与发动机的要求一致。另外,在亚音速扩散通道处设有放气门,将多余的空气放掉,防止进气道处于亚临界状态,同时,在起飞时,发动机全加力工作,气流量需求很大;而且因为速度低,要保持同样气流量的需求,需要的捕获面积增大。因此为了解决起飞状态进气口面积过小的问题,还设置有在低速能被吸开的辅助进气口。 飞机进气道设计中几个重要的设计指标是总压恢复、流场畸变水平和阻力大小。在进气道设计中,必须参照这几个重要的技术指标,它也是反映飞机整体性能的关键参数。 总压是气流静压和动压之和,表征了气流的机械能,总压恢复是指发动机进口处的气流总压与进气道远前方来流的总压之比,是进气道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表示气流机械能的损失,对于超音速进气道,总压恢复主要与斜板级数和角度所决定的激波的级数和波后流动参数有关。 流场畸变水平表征了进气道提供给发动机的气流的均匀程度,一般用进气道流场中的最高总压与最低总压值之间的差值表示,它影响着发动机的喘振裕度,间接关系着飞机的安全。进气道设计时一般考虑的阻力是外罩阻力和附加阻力,其中附加阻力又叫溢流阻力,是指在进入进气道的气流量大于发动机所需流量时,由于部分气流从进气道口溢出而导致的阻力。进气道的形状选择和位置的布置应该满足发动机有较高工作效率的要求,或应保证飞行器具有最佳性能要求或应保证飞行器能达到最佳飞行性能的要求。进气道的设计在科技的带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得喷气战斗机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高,可以说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已成为飞机机体设计中成为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进气道设计成为飞机性能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飞机进气道发展到现在主要分为亚音速进气道和超音速进气道。

基于CFD的发动机进气道优化设计

?设计?计算? 基于CF D 的发动机进气道优化设计 彭北京 邓定红 胡军峰 胡景彦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温岭 317500) 摘 要: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气体流动特性复杂,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和换气损失,对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重要的影响。在某水冷125mL 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样机性能测试表明,发动机整体性能偏离设计目标要求,发动机的进气道的设计存在缺陷。本文利用AVL -F I ER 软件建立了原型发动机进气道CF D 模型,进行三维稳态CF D 分析和优化。首先利用实验结果验证了原始气道计算模型,并进行优化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进气道比原始进气道流量系数最大值增大了近21%。按优化后的方案对原始气道实物进行改进,样机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按优化后的方案改进的气道实测流量系数比原始气道增大了19%。 关键词:发动机 进气道 CF D AVL -F I ER 中图分类号:4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30(2009)03-0040-04 O pti m u m D esi gn of I n let A i r Core of Eng i n e by CF D Technology Peng Be iji n g,D eng D i n ghong,Hu Junfeng,Hu J i n gyan Zhejiang Q ianjiang Mot orcycle Co .,L td .(W enling,Zhejiang,317500,China ). Abstract:The gas fl owing characteristic of intake and exhaust syste m in engine is very comp lex .It could not only affect the volumetric efficiency and the gas exchange l oss,but als o has i m 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yna m 2ic p r operty and econom ical efficiency .During the devel opment of a ne w type 125cc water 2cooling engine,the sa mp le engine perf or mance test indicates that the integrity perf or mance has a gap comparing t o the original de 2sign require ments and the original design of intake passage has s ome defects .I n this passage,a CF D model of the p r ot oty pe engine’s intake gas passage was built using AVL -F I ER and a 3D steady CF D analysis and op ti 2m izati on were carried out .A t first,the original gas passage model was validated by the test result,then op ti 2mu m analysis basic on the model was p r ocessed .The calculati 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x coefficient of the op ti m ized real passage is 21%larg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one;the original real passage was i m p r oved ac 2cording t o the op ti m ized s oluti on,and the contrasting test result shows that the flux coefficient is larger than the original one by 19%. Keywords:Engine,I nlet air core,CF D ,AVL -F I ER 引言 在发动机开发设计阶段,性能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考查指标,其中有很多参数都要进行优化,比如进气道、凸轮型线、压缩比、进气管内径、化油器进气孔大小 作者简介:彭北京(1976-),男,大本,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发动机开发及分析。 第38卷 第3期2009年6月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S MALL I N TERNAL COMBUSTI O N ENGI N E AND MOT ORCYCLE Vol .38No .3 Jun .2009

进气道的分类

超音速进气道的分类与应用 【摘要】超音速飞机要想实现超音速飞行不仅需要强劲的发动机,还需要复杂的超声速进气道设计,随着人们对飞机性能要求的不断苛刻,超声速进气道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本文将就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对其进行分类,并就它的优缺点以及应用做一定的总结。 【关键词】飞机;超声速;进气道;分类;激波 现代的飞机尤其是战斗机大都具有非常高的速度,而且飞行高度也很高,高空的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而且在飞机高速运行时飞机的空气用量大,这就需要进气道来将空气“兜住”,另外,现代高性能发动机的压气机和燃烧室对工作条件的要求相当苛刻,这就需要进气道来实现高速空气的减速增压,将空气压力降至压气机的工作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进气道起到了压气机的一部分作用,还有就是可以将附面层流排出发动机,增加发动机的稳定性。因此,现代超声速飞机的都有着复杂的进气道设计(导弹也不例外)。本文将就超声速进气道的分类、优缺点以及应用做一一概括。 超音速进气道在结构上比较复杂,它是通过一道正激波加多道较弱的斜激波来实现超音速气流的减速。超音速进气道分为外压式、内压式和混合式三种。外压式进气道:在进口前装有中心锥或斜板,以形成斜激波减速,降低进口正激波的强度,从而提高进气减速的效率。外压式进气道的超音速减速全部在进气口外完成,进气口内通道基本上是亚音速扩散段。内压式进气道:为收缩扩散形管道,相当于倒置的拉法尔喷管,超音速气流的减速增压全在进口以内实现。设计状态下,气流在收缩段内不断减速到喉部恰为音速,在扩散段内继续减到低亚音速。内压式进气道效率高、阻力小,但非设计状态性能不好,起动困难,在飞机上未见采用。混合式进气道:是内外压式的折衷。对于超音速飞机而言,本身其飞行马赫数变化范围较宽,对于进气道就要求在较宽的范围内高效的减速增压;而且,由于超音速飞行,进口前气流不能自动地适应发动机所需而引入适当的流量,容易发生溢流。所以随着速度提高,飞机进气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构上朝着更加复杂化发展,这也是性能和速度提高后确保发动机工作稳定的先决条件。飞机进气口大小是不变的,而高速和低速飞行时发动机对空气量的需求却不一样,尤其超音速飞行时,进入进气道的空气量超过了发动机的实际需求,如果不将其排除则会导致额外的阻力,所以,超音速进气道都设有旁路系统,空气超过发动机需求时,则开启旁路系统,将多余的空气排放出去。一般的超声速进气道都有中心锥或者压缩斜板以来调节进气量和调节激波的位置。 若按进气道是否可调可分为不可调进气道和可调进气道。一、不可调进气道,也就是进气道形状参数不可调节,只能在设计状态下(如一定的飞行速度等)才可与发动机协调工作,反之则可能出现工作不协调的情况。当发动机需要空气量超过进气道通过能力时,进气道处于超临界状态,反之,进气道将处于亚临界溢流状态。超临界状态降低发动机工作效率,过分的亚临界状态使飞行阻力增加,并引起发动机喘振,工作效能也将降低。二、可调进气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调进气道通过运用安装可调压缩斜板或者中心锥的方法,控制进气道的空气通过量以满足发动机的工作要求。另外,在亚音速扩散通道处设有放气门,将多余的空气放掉,防止进气道处于亚临界状态。在起飞时,发动机全加力工作,要保持同样的气流量,发动机捕获空气的面积需要增大,通常发动机都设有低速时能被吸开的辅助进气口。 若按照波系数目多少来划分,可分为正激波式、双波系和多波系进气道。一、正激波式进气道:正激波进气道又叫做皮托式进气道,当超声速气流流过进气道时,在一定的出口反

1某高强化柴油机进气道的设计开发

收稿日期:2011 01 15;修回日期:2011 03 05 作者简介:刘鹏飞(1983 ),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柴油机性能匹配;00liupengfei@https://www.doczj.com/doc/6b16884998.html, 。 某高强化柴油机进气道的设计开发 刘鹏飞1,许俊峰1,韩 君2,蔡忠周1,王 良3 (1.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山西大同 037036; 2.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3.装甲兵驻长春地区军事代表室,吉林长春 130103) 摘要:以未简化的某柴油机进气道为研究对象,使用三维流动力学软件完成了气道稳流试验台中气道-气缸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模拟计算的流场显示出了在气道试验台条件下空气流动过程的详细状况,气道性能评价参数(流通系数和涡流比)的流动计算结果与气道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数值模拟精度表明,气道CFD 计算可以为发动机开发中气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柴油机;进气道;数值模拟;计算流体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T K423.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 2222(2011)03 0017 03 进气道是柴油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 了柴油机的充气系数,进而影响了柴油机的性能。某柴油机在强化设计中将直气道改为螺旋与切向气道组合,设计目标为平均涡流比0.9~ 1.3,本研究应用FIRE 软件对该柴油机气道 气门 气缸实体模型进行了三维流动计算,计算出流通系数和涡流比等相关参数,最后进行了试验验证。 1 进气道仿真 1.1 网格的划分 在CAD 模型中,气缸长度取试验时的1.75倍缸径,即192.5m m,气门升程的取值与试验时相同,分别为1,2,3,4,5,6,7,8mm 。 三维模型见图1,在FIRE 中生成的网格见图2,对气道一些部位的网格作了相应的细化(见图3),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图1 进气道三维模型 图2 网格图 图3 网格细化图(放大) 1.2 仿真参数的设定 计算中的边界条件(边界条件的设定以试验为标准)如下:进口总压p 1=89.6kPa;总温T =293K;出口静压p 2=p 1- p =84.6kPa(压差 p =5kPa)。初始条件如下:p =89kPa,T =293K 。湍流模型采用 模型,收敛标准为10-4。1.3 计算结果及分析 1.3.1 沿气缸轴向截面流场分布 从图4可以看出,气门全开时(8m m 升程)由于进气气流被两个气门分开,因产生剪切层而引起大的速度梯度,于是产生湍流。因此,较高的进气流速会形成较大的速度梯度,从而产生更大的湍流动能,形成了整个气道中质量和动量交换最强烈的区域,此区域内湍动能和耗散率均最大。 图5示出经过进气阀中心纵截面流线分布,可以看到,气门座与气缸连接,形成突扩区域,对气体而言相当于后台阶流动,容易出现流动分离现象;而在两气门相邻区域内,一方面由于气门座的影响,流 动分离出现漩涡运动,另一方面,又由于两股进气气 第3期(总第194期)2011年6月车 用 发 动 机V EH ICL E EN GIN E N o.3(Serial N o.194) Jun.2011

浅谈飞机进气道

超音速进气道在结构上更复杂,它通过多个较弱的斜激波实现超音速气流的减速。超音速进气道分为外压式、内压式和混合式三种。外压式进气道:在进口前装有中心锥或斜板,以形成斜激波减速,降低进口正激波的强度,从而提高进气减速的效率。外压式进气道的超音速减速全部在进气口外完成,进气口内通道基本上是亚音速扩散段。内压式进气道:为收缩扩散形管道,超音速气流的减速增压全在进口以内实现。设计状态下,气流在收缩段内不断减速到喉部恰为音速,在扩散段内继续减到低亚音速。内压式进气道效率高、阻力小,但非设计状态性能不好,起动困难,在飞机上未见采用。混合式进气道:是内外压式的折衷。 对于超音速飞机而言,本身其飞行马赫数变化范围较宽,对于进气道就要求在较宽的范围内高效的减速增压;而且,由于超音速飞行,进口前气流不能自动地适应发动机所需而引入适当的流量,容易发生溢流。所以随着速度提高,飞机进气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构上朝着更加复杂化发展,这也是性能和速度提高后确保发动机工作稳定的先决条件。飞机进气口大小是不变的,而高速和低速飞行时发动机对空气量的需求却不一样,尤其超音速飞行时,进入进气道的空气量超过了发动机的实际需求,如果不将其排除则会导致额外的阻力,所以,超音速进气道都设有旁路系统,空气超过发动机需求时,则开启旁路系统,将多余的空气排放出去。圆形或半圆形的进气道有个中心锥,它一是用来调节进气量,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调节激波的位置,超音速进气道与亚音速进气道在外形上的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有中心锥和压缩斜板,中心锥可以看到,而压缩板有的在进气道内部。 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三维轴对称进气道这种进气道通常指的是圆形、半圆形、四分之一圆形进气道,它与亚音速类似,但是它有一个中心锥面的预压缩面,中心锥的位置是可以调节的,以适应不同速度下的进气量要求,提高进气效率,使发动机始终在最佳状态下工作,满足飞机的飞行需要。由于安装了中心锥,在低速,尤其是起飞阶段进气量不足,所以采用这种进气道的飞机一般在进气口后方开有一个或多个辅助进气口,这种进气道一般用在速度2.2M以下的飞机。 F104

什么是最好的进气道设计

什么是最好的进气道设计 自从引擎发明以来、工程师们就不断追寻更大的马力;尤其是在欧洲、这个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汽车竞赛的发源地;在赛车冠军代表的不仅仅只是车厂和车手成就的年代、更代表着各个国家国力强弱的年代下,一场接着一场攸关国家名誉而进行的汽车竞赛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而各车厂的工程师们为了证明他们所设计的汽车是最好的汽车、使得各大车厂的工程师们无不绞尽了脑汁来追寻马力更大、更好、更先进的引擎;多气门引擎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汽车竞赛战国时代的背景下诞生了. . . .。 什么是最好的进气道设计?每缸拥有二、三、四或甚至更多汽门?当开发每一具新的汽车引擎时,工程师便不断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且思考这样的问题。早在1910年,即出现每缸有二个以上汽门的引擎,同时从1915年开始,由Maybach所打造的五汽门引擎即用于飞机与气船上;反观陆路方面,长期以来五汽门引擎一直为赛车的专利,各大汽车厂也是到了近20~30年才把多汽门引擎技术量产化、并引进到市售车上。明明在1915年就有五气门引擎,那车厂为什么不把这个技术应用到汽车引擎上呢?历史背景Charge真的是不知道、因为Charge不是主修历史而是机械,且听Charge从技术面上来解说一下吧! 气门数与性能 再回归主题,气门数的多寡和引擎性能输出的好坏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呢?有的、尤其是自然进气引擎那就更明显了,当然对增压引擎也是一样的重要、只是影响不如在自然进气引擎上来的那样的大了;现在我们先以自然进气引擎为讨论的基础来讨论气门数对引擎的影响、而且去除掉大多数的变因如提升压缩比等等,这样可以厘清不少的问题以便专论气门数和进气效率之间的关系:一具自然进气引擎如果想要求得最佳的功率输出、那进、排气道的设计和整个进、排气系统的设计绝对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我相信各位读者一定常常在改装用品的广告或是车子的型录上看到和听到 类似这些字眼"提升进气效率、增进排气效率″没错、如果想要提升马力就一定要提升进气效率和排气效率如果进、排气效率没有提升的话那想要在自然进气引擎上获取较高的功率输出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呢?Charge以最简单 的例子来向各位读者举例说明一下,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燃烧最基本的观念,燃烧要有可燃物(如汽油)和助燃物(氧气)和达到燃点温度(由火星塞提供),那如果要把火势加大那就要大量提供可燃物和助燃物;同样的在引擎之中要提供更大量的油气混合气(可燃物和助燃物的混合物)才能使大量物质燃烧所产生的压力加大以取得更大的动力输出;又进气效率就是实际进气量除以理论进气量,而此时进气气门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我们在家里所用的水龙头和水流量间的关系,假设水管够大可以提供足够的水源可是水龙头只有一个的话,那单位时间的流量就会被水龙头所限制住了,引擎也就是因为类似的效应使得燃烧室内无法得到足够的油气来燃烧以求得最佳的动力输出,也就是因进气效率低落而所造成的引擎动力输出不足;所以那就对了、我们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要换上大一号的水龙头(就有如加大进气气门),或是在原来的水龙头旁边再加装一个或是两个水

发动机进气系统选型设计手册

轻卡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设计 一、进气系统概述 1,发动机进气系统: 1)进气系统的功用 发动机进气系统关系到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进气噪声、柴油机的烟度等性能。 ●为发动机提供足量的空气,以保证发动机功率的正常发挥;(进气阻力增加6Kpa,功率下降3%左右)。 ●有足够的滤清效率及过滤精度,滤除空气中的硬质灰尘颗粒,降低灰尘对发动机的磨损; ●对进气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进气噪音。 2)进气系统布置要求 空气滤清器作为发动机进气系统的一部分,在系统布置时,必须从整个进气系统考虑以下几点: 1)空气滤清器进口处的温度,不应过高,不应超出环境温度的15℃(较高要求为不超过8℃),进气温度过高会降低发动机充气系数。 2)进气口应避免吸入雨雪及发动机排出的废气。 3)进气口应避开机舱的负压区,集灰区,甩泥区。卡车空滤进口应尽量升高,放在驾驶室顶部,以降低吸入空气的含尘浓度,空气灰尘浓度与地面距离高度三次方成反比。 4)空气滤清器至发动机进气口之间的管子应减少接口数量,接口卡箍沿管壁360o密封。 5)空气滤清器装在车辆上,容易让人接近,便于保养,外壳上在醒目的位置贴上明确的保养说明。 2,空气滤清器 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空气滤清器(以下简称空滤器)是其中最主要的部件。空滤器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发动机,使它不被空气中的灰尘磨损,以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并可延长汽车的大修里程。统计显示,机动车和工程机械发动机的早期磨损,70%与空气滤清器有关,空气滤清器的滤清效率对发动机的磨损和寿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空滤器的分类: 根据使用条件,空气滤清器主要有以下类型: (1)干式(2)湿式(3)油浴式(4)离心式(5)组合式

汽车进气系统的组成结构详解

汽车进气系统的组成结构详解(图) 如图中数字所示零件如下: 1、空气滤清器 2、连接插头(5孔、用于空气流量计(G70)) 3、进气软管 4、连接插头(2孔、用于加热电阻(N79)) 5、连接管/加热电阻(用于曲轴箱通风,环境温度约25℃下电阻规定值:7-12欧姆 6、螺栓(10N?n) 7、盖板 8、连接插头(2孔,用于进气温度传感器) 9、支架 10、螺栓(25N?m) 11、导管 12、密封垫 13、多点喷射系统控制单元(J220)* 1)用于喷油装置,λ调节,活性炭罐的电磁阀,爆震调节,转速限制,点火及自诊断. 2)安装位置:在流水槽左侧. 3)检查电源电压. 4)更换时要进行基本调整.

14、固定板 15、连接插头 1)在关闭点火时才可拔下或插接插头 2)拔下插头时要先松开锁止机构 16、进气管下体 17、固定夹 18、O形环 19、冷却液温度传感器(G62)* 1)带有冷却液温度显示表(G2) 2)标识:黄色环l 3)拆卸之前必要时先给冷却系统卸压 20、连接插头 1)4孔 2)导线1和3用于G62 21、进油管 1)在燃油分配器上用弹性卡箍紧固 2)黑色,必要时为白色标记 22、回油管(在燃油分配器上用弹性卡箍紧固) 23、3孔插头连接 1)兰色标识 2)用于发动机转速传感器 24、发动机转速传感器(G28)* 安装位置:缸盖进气管侧 25、4孔插头连接 1)用于λ传感器及λ传感器加热器 2)固定在后部发动机轴承处行驶方向右侧 26、λ传感器(G39)* 1)拧紧力矩:55N?m 2)安装位置:排气管前部 3)只在螺纹上用"G5"润滑,"G5"不允许涂到传感器本体缝隙中4)检查λ传感器与λ调节 5)传感器加热器电压通过燃油泵继电器(J17)供给 6)检查λ传感器加热器 27、软管(通向曲轴箱) 28、进气管上体 29、连接插头 8孔、用于节气门控制单元(J338) 30、固定环 31、通风管 来自活性炭罐电磁阀(N8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