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扒谱方法

扒谱方法

扒谱方法
扒谱方法

扒谱方法

1、识谱

最好对各种谱例都熟练,许多人学习音乐不爱唱谱,实际是犯了最最严重的错误,多唱谱

可以提高乐感,节奏感,甚至旋律感,让自己对乐曲的每个细节都做到心中有数。

识谱大致可以这样突破:

练习唱音阶1234571(高音)和弦内音135246357461572613724

四度1425364b7516273五度152637415263

然后打乱各种组合都唱唱,比如13243546576172等等

自己再去试试其他组合,一定要唱准,记在脑袋里,下次可以毫不费力的脱口而出

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准不准就找听的准的人帮你听,再不行,可以在guitar pro上写出来跟着计算机唱

练习节奏,1拍,半拍,四分之一拍,后半拍,三连音,四连音,各种延音符号等等,各种节奏的排列组合唱到条件反射为止,如果你在唱的过程中还在思考,还在犹豫,说明离识谱还差的远,一定要滚瓜烂熟。常犯的毛病是,打拍子不连贯,不稳,总是要想。然后把节奏换成音符,唱准,就成功了。

当然识谱还是需要多唱谱才能渐入佳境,光看光哼哼是没用的。如果不唱谱,大家一起来鄙视他,嘿嘿。记住,一定要唱。

一般说来,如果可以毫无问题的识谱,听力的问题就解决了

2、扒谱工具

一把琴,一个电脑,一个耳机

琴是用来对照用的

电脑用来放曲子,建议大家用cool edit pro扒谱,它可以定点在歌曲的某一部分反复播放,我以前是用磁带机,但是明显不如这个方便

耳机的干扰比较小,很细微的声音也听的清,如果你一定要用音箱,只要听的清,也可以

扒谱步骤:

现在可以动手了

选曲要合适,如果是刚开始,就不要选择太难的曲子,一般民谣类,舒缓的比较适合。最好吉他声部也要明显一些,听的清楚就可以。

扒谱以前要确定歌曲的调式,拍子

调式一般这样判断,先听出歌曲的主旋律,再到琴上去找是哪个调,如果你无法听出旋律,就听最后一个结束的音,不是1就是6,很少会有其他情况,然后看看这个1或者6是哪个调的1或6

拍子可以这样确定,跟着低音或者鼓声走,低音往往响在重音上(但是这个不一定,只是大多数情况是这样),鼓也是响在重音上的,特别是低鼓和军鼓,低鼓响在一个小节最强的拍子上,军鼓响在较强的拍子上。确定了曲子的强拍特征后跟着这些点唱12或者123或者1234,看看哪个比较合适,能够正好对上点,那就是哪个了当然12和1234听上去差不多,这个要看曲子的气氛,比较舒缓的是4拍,比较急促的(比如进行曲一类的)是2拍扒谱最好先听低音,也就是bass,bass确定了和声的性质,如果b

ass演奏了C这个音那很可能这个和弦会是C、C7、Cmaj7、Cm等等以C 为根音的一组和弦,这样你可以不用把所有和弦都试一遍。

然后听中音或者高音区的伴奏,一般是听吉他声部(因为吉他一般使用分解和弦,比较容易听清楚),其他填充可以在弦乐或者其他声部里找,大家知道,除了根音(bass),再听出两个音就可以确定和弦了。

最后确定歌曲进行的节奏,这个节奏可以根据鼓声来决定

低鼓响的那一点是吉他的低音(不论你是拨奏还是扫弦)军鼓响的那一点是吉他的高音区,其他点上的音可以忽隐忽现的过去,但是一定要有,不然听上去节奏就比较散,基本上手拨动或者扫弦的频率是跟嚓片的对应的其余处理就以后再说,这样一首歌基本上可以出样子了

关于和弦级数的初级理论

流行音乐中一般只讲大调的和弦而很少把小调单独作为一种调式重新定义和弦,因为流行音乐中关系大小调和弦共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用经典和声学解释会颠来倒去搞不清。

下面我们用C大调来举例。基本和弦共7个:C,Dm,Em,F,G,Am,Bdim.分别是1,2,3,4,5,6,7级和弦。1,4,5称正三和弦,2,3,6称副三和弦。7级和弦在流行音乐中极为少用。1级和弦也称主和弦,4级和弦也下属和弦,5级和弦也称属和弦。接下来是每个和弦的属性,很重要哦!

C,即1级和弦,是用来明确调性的。一般大调的歌曲都以它开始,也以它结束。不过在曲子的中间可以尽量少用主和弦,否则老是给人以终止感,乐曲的进行也会很硬。

Dm,即2级和弦,是一个很柔和的和弦,它的最重要用途就是放在属和弦即5级和弦之前。而5级和弦则自然要回到1级和弦,所以很容易就形成了2-5-1的进行。这是一个极其常用的进行。Em,即3级和弦,也是一个十分柔和的和弦。音乐的进行中有了她马上就会变得柔美而略带忧伤。1-3-4的进行,也即在C大调中的C-Em-F是一个很常用的进行。乐曲中本来用1级和弦的地方有时可以考虑换成3级和弦,音乐立即就不强硬了。港台音乐中这种手法很常用。

F,即4级和弦,大调中的又一正三和弦,属于骨干和弦之一。它十分明亮,让人感觉心胸开阔,有一种一下子“飞”起来的感觉。我们听到的美国乡村乐和描写西部大草原和大峡谷的歌曲都使用4级和弦来表现。1级和弦后面跟4级与跟3级和弦是绝对不同的。

G,即5级和弦,大调中的第三个正三和弦,任何一首歌曲都不可缺少。它起着对主和弦支撑的作用。乐曲的终止感就是由5-1这样的进行产生的。当然现代流行音乐特别是欧美音乐中不使用5-1终止的歌曲也很多,这正是流行音乐的特色,但5级和弦作为

音乐的骨架和弦仍然不可动摇。

Am,即6级和弦,一个中性的和弦,如果把它作为主和弦那就是小调了。歌曲肯定会变得忧郁,悲伤。如果6级和弦出现在大调中的某些部分,那它起到的就是连接不同和弦的作用。6级和弦象一座桥,它前面可以接几乎所有的和弦,后面也是如此。它可以是和弦的进行连贯,不呆板。1-6-4-5是极为常用的进行,事实上就用这四个和弦就可以写歌了。

Bdim,即7级和弦,在流行音乐中很少用。因为它是减三和弦,有一种向里收缩的紧张感,一般只在某些特定进行中使用,或是为了根音的流动而使用。

在了解了上述和弦的属性之后,大家就可以尝试为歌曲配和弦了。不过这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能否配出基本正确的和弦不是寥寥文字可以教会的,也不是本教程的目标,我们的目标

是配置出更好更优美的和弦,我们不该停留在对与不对的层次上。就我个人经验而说,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几点,那你就向编曲大师跨出了关键一步:

1,能在一遍内听出歌曲的基本调内和弦(即1,2,3,4,5,6,7级和弦)

2,对歌曲常用的离调和弦比较敏感,一般也应当在1到2遍内分辨出其离调和弦。

3,看乐谱上的和弦可以想象出其音响效果,如果别人演奏错误,能马上察觉。

4,看一条单旋律,不用任何乐器,在心里能为它配和弦。

我们现在的流行音乐体系是纯西方的,旋律与和声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对和声不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难以制作出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的。

接下来我们要为歌曲配置更优美的和弦,使音乐更流畅。这就要用到各种变化和弦。关于变化和弦在经典和声学里有复杂的一套理论,这些理论是有实际意义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系统学习过和声学的人来说,如果一开始就被灌输有关离调的系列理论,恐怕没有多少人可以正确理解。所以在本教程中,我采用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说法,关于离调和弦等内容的正确涵义会在以后写明。注:所有和弦转位都沿用传统名称,第一转位称六和弦,第二转位称四六和弦。

1,主四六和弦(K46和弦)

这是一个在古典音乐中很常用的和弦,但它在流行音乐中仍然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形式是主和弦的第二转位,以C大调举例就是C/G和弦,即5-1-3和弦。这种和弦的特点是,虽然算是主和弦,但因为它以SOL为根音,所以一点也不稳定,有着极强的向属和弦去的倾向。试验一下,如果一首大调歌曲结束时贝司手不弹DO音而弹SOL音,你肯定会感觉很奇怪,你会觉得这首歌曲根本就没有结束。这充分体现了主四六和弦的不稳定性。因此在编曲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如果有一

首歌曲的结尾是C-G7-C(这可是很常用的结尾哦)我们就可以改为C/G-G7-C。由于C/G(主四六和弦)倾向与属和弦G7,而属和弦G7又倾向于主和弦,这样从C/G 开始一系列的和弦都顺着它的倾向性行进,音乐就变得流畅了。在古典音乐中,C/G-G7-C的进行是最经典的终止式。

2,二级六和弦

二级六和弦是二级和弦的第一转位,在C大调中是Dm/F。它的构成音是FA,LA,RE。大家会发现它与F和弦(四级和弦)只差一个音,前者是FA,LA,RE,后者是FA,LA,DO。所以,二级六和弦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四级和弦的一个替代品,也就是说某些地方本来用的是四级和弦,现在就可以用二级六和弦代替,C大调中就是用Dm/F代替F和弦。二级六和弦保持了二级和弦柔和的特性,不象四级和弦那么硬,也没有强烈的“飞”起来的感觉,所以如果你想要使1-4级的进行不要那么强硬,但又要保证有1-4级进行的和声效果,你就可以用二级六和弦代替四级和弦。如果大家听过电影《红河谷》的主题曲,它的第二个和弦就是二级六和弦,而这个地方的和弦功能和听上去的感觉实际上是四级的,这就对了!这就是二级六和弦要达到的效果。

3,大二级和弦

这实际上是一个离调和弦,不过在这里我不从这个角度去说明问题。大二级和弦就是升高三音的二级和弦,在C大调里是2,#4,6和弦。它的特点就是强烈倾向于属和弦(五级和弦),也就是在C大调里构成D-G的进行。在前面介绍二级和弦时我曾提到二级和弦最重要的用途是置于5级和弦前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二级和弦是增强了小二级和弦向属和弦的倾向性。在C 大调中就是用D-G7代替Dm-G7。在歌曲的适当位置使用这种代替手段效果是十分好的。但是要注意,歌曲的旋律音如果是FA(首调)则不能这样代替,因为这会构成与和弦#4的小二度冲突,十分尖锐刺耳。邓丽君的许多歌曲及那个年代的许多歌曲(如《今宵多珍重》)都会在属和弦前

使用大二级和弦,大家可以去仔细地分辨一下。另外,和所有的离调和弦一样,大二级和弦也可以扩展成七和弦,C大调里是D7和弦,2,#4,6,1。它的和弦性质和D和弦是一样的,只不过音响更丰富些。

4,大三级和弦

这也是一个离调和弦。在C大调里是E和弦,3-#5-7。是由三级和弦Em升高三音形成。它倾向于六级和弦Am.也就是在C大调里构成E-Am的进行。它实际上也是Em到Am进行的强化。和前面一样,我们可以用E-Am代替Em到Am,但仍要注意,如果旋律音是SOL,就不能这样代替,因为SOL会与和弦里的#5冲突。有一首老歌叫《我家在那里》就使用了大三级和弦。有首圣诞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就连续使

用了大二级和弦和大三级和弦。另外,和所有的离调和弦一样,大三级和弦也可以扩展成七和弦,C大调里是E7和弦,3-#5-7-2。它的和弦性质和E和弦是一样的。

和弦是如何构成的

和弦编配知识

音名和弦名称构造规则

C(Cmaj)=1,3,5(C,E,G)

大三和弦

大三度+小三度

色调协和,明朗

Cm=1,b3,5(C,bE,G)

小三和弦

小三度+大三度

色调协和,音响效果黯淡

Caug(C+)=1,3,#5(C,E,#G)

增三和弦

大三度+大三度

色调很不协和,有扩张感

Cdim(C-,C°)=1,b3,b5(C,bE,bG)

减三和弦

小三度+小三度

色调不协和,有收缩感

C7=1,3,5,b7(C,E,G,bB)大小七和弦

大三度+小三度+小三度.属和弦+降半音的第七度音

Cdim7=1,b3,b5,bb7(C,bE,bG,bbB)

减七和弦

减三和弦+根音的减七度音

Cmaj7(CM7)=1,3,5,7(C,E,G,B)大七和弦

大三度+小三度+第七度音

大三和弦+七度音

C6=1,3,5,6(C,E,G,A)大六和弦大三度+小三度+第六度音

大三和弦+第六度音

C9=1,3,5,b7,2(C,E,G,bB,D)属九和弦

属七和弦+第九度音

C69=1,3,5,6,2(C,E,G,A,D)六九和弦

大三和弦+第六度音+第九度音

C11=1,3,5,b7,2,4(C,E,G,bB,D,F)十一和弦

属七和弦+第九度音+第十一度音

C13=1,3,5,b7,2,4,6(C,E,G,bB,D,F,A)十三和弦

在弹奏时可视需要删减部分音

Cmaj9=1,3,5,7,2(C,E,G,B,D)大九和弦

大七和弦+第九度音

C7-5(alt C7)=1,3,b5,b7(C,E,bG,bB,)变化属七和弦

属七和弦的第五度音降低半音而成

C7+9=1,3,5,b7,#2(C,E,G,bB,#D)属七增九和弦

有属七和弦+升半音的第九度音而成

C7-9=1,3,5,b7,b2(C,E,G,bB,bD)属七减九和弦由属七和弦+降半音的第九度音构成

Cm6=1,b3,5,6(C,bE,G,A)小六和弦小三和弦+第六度音

Cm7=1,b3,5,b7(C,bE,G,bB)小七和弦

小三和弦+降半音的第七度音,

Caug7=1,3,#5,b7(C,E,#G,bB)增大七和弦

由增和弦+降半音的第七度音构成

Caug9=1,3,#5,b7,2(C,E,#G,bB,D)增九和弦

由增七和弦+第九度音构成

Caug11=1,3,#5,b7,2,4(C,E,#G,bB,D,F)增十一和弦

由增和弦+第九度音+第十一度音构成

Cm7-5(alt Cm7)=1,b3,b5,b7(C,bE,bG,bB)变化小七和弦

将小七和弦的五度音降半音构成

C9-5(alt C9)=1,3,b5,b7,2(C,E,bG,bB,D)变化九和弦

将属九和弦的第五度音降低半音而成

Cm9=1,b3,5,b7,2(C,bE,G,bB,D)小九和弦

由小和弦+第九度音

Csus4=1,4,5(C,F,G)

挂留四和弦

将大三和弦的第三度音改成第四度音而成

C7sus4=1,3,5,b7,4(C,E,G,bB,F)属七挂留和弦

由属七和弦+第四度音

Cm7sus4=1,b3,5,b7,4(C,bE,G,bB,F)小七挂留和弦

由小七和弦+第四度音构成

初级的和弦编配知识

吉他伴奏中最常用的和弦有大三,小三,属七,大七,属九和弦等,这里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些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编配规律和音乐功能.

对于民谣吉他弹唱,这两种和弦已经足够了

I(1,3,5)大调主和弦,用在歌曲的乐曲开头和结尾,色彩明朗,宽广

II(2,4,6)常用在V7和弦之前色彩柔和

III(3,5,7)常用在V7和弦之前或V和弦之后,色彩暗淡

IV(4,6,1)常用在I和弦与V和弦之间,音响坚挺,趋向不稳定,常出现在旋律副歌高潮乐段中

V(5,7,2)常用在V7和弦之前或I和弦之前色彩热烈,常用烘托高潮

VI(6,1,3)小调主和弦用在小调歌曲开头和结尾色彩暗淡,抑郁

I7(1,3,5,b7)常用在I和弦和IV和弦之间。有倾向IV和弦的特点,功能近似于I和弦

II7(2,4,6,1)常用在I和弦与VI7和弦之后,趋向不稳定功能近似于II和弦

III7(3,#5,7,2)常用在I和弦或VI和弦之前,极不稳定,有趋向稳定的强烈要求,功能近似于III 和弦

V7(5,7,2,4)常用在曲调即将结束处,色彩最暗,最不稳定

VI7(6,#1,3,5)常用在II和弦与II7和弦之前,有倾向II和弦与II7和弦的特点,功能近似于VI和弦

大II7(2,#4,6,1)常用在V和弦与V7和弦之前,有倾向V和弦与V7和弦的特点,功能近似于II和弦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 戏曲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一代一代相传的。如今记谱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出现了文字普、工尺谱、减字谱等等,但是他们流传时间并不是太长。例如,唐代音乐只有曲名,是没有谱子来记录它们的。这些乐曲只记录弹法,因此导致很多音乐流失掉,并且旋律的高低、具体弹法也是很难分辨的。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基本的识谱和乐理知识还是需要懂得的。但是,在我们日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在识谱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 1.识谱不等于识字。1997年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来中国进行考察,对中国音乐老师进行了三点批评。第一,音乐老师对音乐教育的关注点单一,只关注识谱问题,没有关注音乐,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目前遇见的最常见的问题;第二,教学内容单一,一堂课所讲授的歌曲太少(或听或唱);第三,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学生听。这是发生在课改之前的事情,课改之后有了很大转变,教学内容增加了、关注点不再单一、学习方式也有所转变(合作、探究)。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师把其他教育理论照搬到音乐教学当中,特别是语文,对识谱的"识"字,认为识谱是和识字相等同的,这是音乐教学不允许出现的错误。一般人认为,识字是可以理解文章的感情,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文章中明确的概念和内容,而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是不适用的。例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总谱是不能"阅读"的,如果不听音乐的话,很难在总谱上找到有用的信息。对于大众来说,一般不具备阅读总谱的能力,阅读总谱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读谱基础、转调乐器、和声、内心听觉等能力。这些能力是大音乐家才具备的,一般人很难做到。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没有声音音乐就不存在了。识字是确定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思想,而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只看乐谱是不能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音乐老师不能把识谱当成识字来看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我们加以区分。 2.识谱不是学习音乐的金钥匙。不要认为教会学生识谱的本领,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并成为他们以后终身学习音乐的重要内容,认为学会识谱就会懂得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教育的难点是识谱问题,但人类获得音乐的途径并不是通过识谱进行的。对于大多数公民来说,他们终身的学习是不依赖于识谱教学的。每个人都会唱歌曲、欣赏音乐,在听的过程中记录大量的音乐旋律,但这些音乐旋律并不是通过识谱来记忆的,而是通过听、模仿、弥漫、欣赏、强化、体验等方式进行音乐旋律的记忆。识谱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我们可以通过简谱的方式进行教学,简谱会很容易让人接受,而五线谱是非常复杂的读谱方式,即使在西方国家这也是一门很难掌握读的读谱方法。因此,识谱对学习音乐来说只是一种手段,而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才是音乐教育的重点。音乐要素俗称音乐语言,音乐语言是表达音乐情感的语言,是与所谓的"识字"相对应的,乐谱记录的是音高、节奏,谱子只是记录音乐的一种符号,像一些韵律、风格是记录不出来的,这些需要演奏者通过弹奏表达出来。 3.音乐的语言就是音乐要素。音乐真正的核心能力就是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表达能力。音乐的表达是通过和声、音色、节奏、旋律、力度、速度进行的,这才是音乐教学的关键。音乐的情感并不是通过读谱就能体会到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读谱产生这种感觉。课程改革之后,把音乐要素提到这么高的位置上是有一定原因的。之前,音乐审美与识谱教学是相脱节的,但课改之后做到了两者同一进行教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色谱”一词是由俄国科学家斯威特提出的。色谱法是基于补充物质在相对运动物的两相之间分布时,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微小的差异而使混合物相互分离的一类分离或分析方法。发展与上世纪初,飞速发展于五十年代,有超过30位科学家家因为它而获得诺贝尔奖,其有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有众多的应用领域。 色谱法常见的方法有:柱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柱色谱:柱色谱法是最原始的色谱方法,这种方法将固定相注入下端塞有棉花或滤纸的玻璃管中,将被样品饱和的固定相粉末摊铺在玻璃管顶端,以流动相洗脱。常见的洗脱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依靠溶剂本身的重力洗脱,一种是自下而上依靠毛细作用洗脱。收集分离后的纯净组分也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柱尾直接接受流出的溶液,另一种方法是烘干固定相后用机械方法分开各个色带,以合适的溶剂浸泡固定相提取组分分子。柱色谱法被广泛应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包括对有机合成产物、天然提取物以及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薄层色谱:薄层色谱法是应用非常广泛的色谱方法,这种色谱方法将固定相图布在金属或玻璃薄板上形成薄层,用毛细管、钢笔或者其他工具将样品点染于薄板一端,之后将点样端浸入流动相中,依靠毛细作用令流动相溶剂沿薄板上行展开样品。薄层色谱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被用于对样品的粗测、对有机合成反应进程的检测等用途。

气相色谱:GC主要是利用物质的沸点、极性及吸附性质的差异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待分析样品在汽化室汽化后被惰性气体(即载气,也叫流动相)带入色谱柱,柱内含有液体或固体流动相,由于样品中各组分的沸点、极性或吸附性能不同,每种组分都倾向于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形成分配或吸附平衡。但由于载气是流动的,这种平衡实际上很难建立起来。也正是由于载气的流动,使样品组分在运动中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或吸附/解吸附,结果是在载气中浓度大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而在固定相中分配浓度大的组分后流出。当组分流出色谱柱后,立即进入检测器。检测器能够将样品组分的与否转变为电信号,而电信号的大小与被测组分的量或浓度成正比。当将这些信号放大并记录下来时,就是气相色谱图了。气相色谱被广泛应用于小分子量复杂组分物质的定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最高输送压力可达4.9-107Pa);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使柱效大大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每米塔板数可达几万或几十万);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色谱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由流动相储液体瓶、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记录器组成,其整体组成类似于气相色谱,但是针对其流动相为液体的特点作出很多调整。HPLC的输液泵要求输液量恒定平稳;进样系统要求进样便利切换严密;由于液体流动相粘度远远高于气体,为了减低柱压高效

小学音乐课识谱能力的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课识谱教学反思 识谱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料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出现冷场,音乐情感美的熏陶无从谈起。 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必须的识谱潜力,规定了不一样学段不一样的要求。因此,识谱教学要贴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个“工具”呢,我根据自我一些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一、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识谱的基础也就应首先放在听觉潜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后识谱。 如:在一节唱歌课中,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这天要学的歌曲,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透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再透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唱歌,用自我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简单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 一位学生这样讲到:“以前,老师总是对我们进行视唱练耳训练,班上仅有几位会乐器的同学唱还能够,其他人都不行,太难了,我对这一点儿也没兴趣,但是此刻我们先唱歌后识谱,才上两节课,我就会唱《白杨和小河》这首歌的歌谱,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潜力 创造性潜力的培养就应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识谱教学也不例外。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以即兴活动的方式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和机会。 例如:六年级上册歌曲《党的关怀亲亲的哩》。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所以在学唱新歌之前,我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以短小动机为单位排列在一齐,先让同学们听每组动机的音高,在根据自我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并一齐弹唱。这

基于谱图理论的特征匹配方法研究

基于谱图理论的特征匹配方法研究 【摘要】:特征匹配是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三维重建,图像配准,图像检索,目标识别与分类等很多具体应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为特征匹配中的一类代表性方法,基于谱图理论的匹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特征匹配问题转化图匹配问题,其中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矩阵形式来描述,通过分析这些矩阵的谱特性,从而达到特征匹配的目的。基于谱图理论的匹配方法,为复杂变形情况下的特征匹配问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途径,而且计算简单,有效地克服了图匹配中的组合爆炸问题。本文围绕基于谱图理论的特征匹配方法做了一些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对基于谱图理论的特征匹配算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在总结以往文献中典型算法的基础上,以数学理论为依据,对典型算法中所用谱方法的原理和本质进行了研究。2.在对文献中两种经典算法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邻接谱图像特征点匹配算法。该方法构造的亲和矩阵不仅考虑了同一幅图像内和不同图像之间特征的几何相似性,另外还加入了特征之间的纹理相似性权重因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图像发生旋转、平移、缩放变换和扭曲的情况下要优于文献中的方法。3.给出了一种边缘相似性加权方法。基本思想是,对辨别能力较强的边缘给予更大的权重系数,而对重复比较多,辨别能力较弱的边缘降低权重系数,这样,亲和矩阵的谱特性能更可靠地反应特征之间的匹配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加权方法能有效改善谱匹配方法的性能。【关键词】:谱图理

论特征匹配亲和矩阵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P391.41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第一章绪论11-15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11-12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1.3图像特征匹配13-141.4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14-15第二章谱图理论相关知识15-242.1谱图理论15-182.2奇异值分解(SVD)18-212.3特征值分解21-222.4Raleigh’sration理论和Perron-Frobenius理论22-24第三章基于一种新邻接谱的图像特征匹配算法24-423.1算法回顾24-293.1.1Scott和Longuet-Higgins算法24-273.1.2Shapiro和Brady算法27-293.2基于一种新邻接谱的图像特征匹配算法29-313.2.1算法描述29-313.2.2算法原理分析313.3实验结果及分析31-413.4本章小结41-42第四章基于谱方法的特征点对匹配算法研究42-594.1算法回顾42-444.1.1Leordeanu和Hebert算法42-444.2基于谱方法的特征点对匹配算法44-484.2.1算法描述45-474.2.2算法原理分析47-484.3实验结果及分析48-574.4本章小结57-59第五章全文总结59-61参考文献61-65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5-66致谢66-67个人简况及联

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的缩写、谱图和功能说明

常见仪器分析方法得缩写、谱图与功能说明

A AAS 原子吸收光谱法 AES 原子发射光谱法 AFS 原子荧光光谱法 ASV 阳极溶出伏安法?ATR 衰减全反射法?AUES俄歇电子能谱法 C CEP 毛细管电泳法?CGC毛细管气相色谱法?CIMS 化学电离质谱法 CIP 毛细管等速电泳法 CLC毛细管液相色谱法 CSFC 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法?CSFE 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萃取法?CSV 阴极溶出伏安法?CZEP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D DDTA导数差热分析法?DIA注入量焓测定法 DPASV 差示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 DPCSV差示脉冲阴极溶出伏安法 DPP 差示脉冲极谱法?DPSV 差示脉冲溶出伏安法?DPVA差示脉冲伏安法?DSC 差示扫描量热法 DTA差热分析法 DTG差热重量分析法 E?EAAS电热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ETA 酶免疫测定法?EIMS 电子碰撞质谱法 ELISA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 EMAP 电子显微放射自显影法?EMIT酶发大免疫测定法?EPMA 电子探针X射线微量分析法 ESCA 化学分析用电子能谱学法 ESP 萃取分光光度法 F?FAAS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FABMS 快速原子轰击质谱法 FAES 火焰原子发射光谱法 FDMS 场解析质谱法 FIA流动注射分析法 FIMS场电离质谱法?FNAA 快中心活化分析法?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FT-NMR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谱法?FT—MS傅里叶变换质谱法?GC 气相色谱法?GC—IR 气相色谱—红外光谱法?GC—MS气相色谱-质谱法?GD-AAS 辉光放电原子吸收光谱法?GD-AES 辉光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识谱教学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识谱教学 发表时间:2017-08-07T16:43:38.18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1期作者:肖爱玲 [导读]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家并不重视音乐教学,学校在对音乐课程的设置上极不合理。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264300 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已经十年多了,“如何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一直是个让我非常困惑的问题。《新课标》适时提出了淡化识谱的要求、降低识谱难度的新思路,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因为识读乐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音乐素质。如果学生没有读谱能力,就失去了进入音乐世界的一个支点,只能徘徊在音乐殿堂之外。 一、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的思考 1.音乐课时少。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家并不重视音乐教学,学校在对音乐课程的设置上极不合理,安排给音乐课的课时非常少,所以初中阶段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进行系统的识谱训练。因此,大多数学生只会唱“do、re、mi、fa、sol、la、si”七个音符的发音,稍微好一点的学生能够知道它们在五线谱上的位置及拍号等知识,但能够看谱即唱的学生人数寥寥。 2.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教学中,即使设计了识谱教学环节,但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无论何种乐谱的学习,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度。这种对识谱教学的过高要求和过分投入,操作行为上的机械、单一,不仅冲淡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影响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因此,到学生到毕业时,具备熟练唱谱能力的人少之又少,这让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感到既遗憾,又惭愧。 3.教学内容繁多。 虽然音乐学科在课程设置上的课时非常少,仅一周一个课时而已,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课程的内容却很多,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项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按照读谱技能训练的规律来学习识谱,确实有些困难。 二、引导学生进行识谱学习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识谱学习呢?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聆听先行,激发兴趣。 读谱教学应该从音乐中来,到音乐中去,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参与学习活动。长期的音乐教学让我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对一些电视网络流行的歌曲掌握得非常熟练,旋律和节奏也掌握得非常准确,这通常是在长期反复的聆听过程中学会的,可见聆听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反复听,听的形式不要枯燥单一,那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聆听的兴趣,从而降低学习效果。 另外,在歌唱前的发声练习时,也可以教师师弹着琴,学生跟着歌曲旋律用“哼鸣、呜、噜、哩、啦”等来进行练习,随着对歌曲旋律的逐步熟悉,可以大大强化学生脑海中的音高及节奏的概念,为下面的读谱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聆听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需要,合理引导使用,做到寓教于乐,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读谱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单调乏味,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由易到难,因势利导,让学生对曲谱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这首作品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第一句的旋律: 03 33 ︱ 1-︱ 02 22 ︱ 7-︱ 7-︱ 这句旋律很形象地描绘出了“命运”的敲门声,这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音响效果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演唱兴趣。在学完这一句旋律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它的副部主题旋律。这时可用对比的方法,教师提醒学生,副部旋律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坎坷命运之间的强烈反差,让学生产生很强的好奇心,从而很好地进行副部主题的学习。这种循序渐进的读谱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记住了音乐主题,提高了读谱能力,更被作品的情绪所感染,达到了情感的升华,一举两得! 提高识谱能力没有捷径可走,不能像数学教学中1+1=2那样定义化,只有多听多唱,识谱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可根据每节课的课程类型设计不同的识谱方式,将识谱教学融合到每节课之中。如:唱歌课可以先选取歌曲中的一个乐段进行识谱学习,然后再贯穿整首歌谱;欣赏课则可以选择主题旋律来识读歌谱……学生在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识读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难点,如切分音与附点的演唱、装饰音的效果与运用等等,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提高识谱能力。 3.鼓励评价,增强信心。 营造民主、宽松的评价氛围是识读乐谱的重要前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提到:“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读谱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本来就容易让学生望而却步,教师如果再过于严苛,那孩子的一生可能都会与音乐无缘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地鼓励他们,要想方设法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对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识谱的自信心,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理性的知识感性传授,让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当然,教师也要及时、委婉地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之处。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要在课堂上用积极向上的热情、宽容大度的心态、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乐谱学习,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迈着愉悦而轻快的脚步,走进美妙生动的音乐殿堂!

低年级音乐识谱教学反思

低年级音乐识谱教学反思 低年级音乐识谱教学反思范文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但在我几年的教学中,便有着这样的深刻的体会:学校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学生最没有兴趣,最弱的也是识唱简谱.对于音乐识谱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强化听的感觉.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重视“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学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堑,而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来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

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二、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一改以前灌输,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取而带之的是一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在音乐识谱教学中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走入音乐中去寻找,探索和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IR图谱分析方法

IR图谱分析方法 (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公式: 不饱和度=F+1+(T-O)/2 其中: F:化合价为4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C原子), T:化合价为3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N原子), O:化合价为1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H原子), 例如:比如苯:C6H6,不饱和度=6+1+(0-6)/2=4,3个双键加一个环,正好为4个不饱和度; (2)分析3300~2800cm^-1区域C-H伸缩振动吸收;以3000 cm^-1为界:高于3000cm^-1为不饱和碳C-H伸缩振动吸收,有可能为烯, 炔, 芳香化合物,而低于3000cm^-1一般为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 (3)若在稍高于3000cm^-1有吸收,则应在 2250~1450cm^-1频区,分析不饱和碳碳键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其中: 炔 2200~2100 cm^-1 烯 1680~1640 cm^-1 芳环 1600,1580,1500,1450 cm^-1 若已确定为烯或芳香化合物,则应进一步解析指纹区,即1000~650cm^-1的频区 ,以确定取代基个数和位置(顺反,邻、间、对); (4)碳骨架类型确定后,再依据其他官能团,如 C=O, O-H, C-N 等特征吸收来判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5)解析时应注意把描述各官能团的相关峰联系起来,以准确判定官能团的存在,如2820,2720和1750~1700cm^-1的三个峰,说明醛基的存在。 至此,分析基本搞定,剩下的就是背一些常见常用的健值了! …………………………………………………………………………………………………… ………

音乐识谱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识谱教学 维则青联希望小学毕刚【摘要】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需要乐谱加以记录和表达的。文章剖析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识谱教学中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提出了只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讲、认、唱、听、记等教学手段,来争取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 【关键词】音乐审美;小学低年级;识谱;心理特点;音程感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没有乐谱就无法纪录稍纵即逝的音乐,就会给音乐的保存、传播、学习带来困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乐谱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之一,鉴赏音乐、歌唱等等都需要乐谱加以记录和表达的。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有必要进行识谱教学。识谱教学的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如何让识谱教学走进学生心中,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呢?下面谈谈我对低年级识谱教学的看法: 新课标对低年级(1-2年级)的识读乐谱要求是: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从心理的角度对识谱(视唱)的过程(主要是音高的训练)进行分析,

视唱有三个心理过程:第一、视觉反应的过程,即用眼看乐谱(识别音符)的过程; 第二、听觉反应的过程,即从听觉的印象中“检索”出相应的音高的过程;第三、是动作反应的过程,即指挥发声器官或其他动作器官进行唱或奏的过程。当然,这是我们对视唱过程的心理分析,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不能分开的过程。 上述三个方面当中,视觉反应(第一个过程)基本上属于智力的范畴,与其它过程相比较,它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课堂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如:游戏①《什么动物出来玩》: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如:小猫3、小狗ii小鸡77 7、小鸭66 66,公鸡5 5.等,游戏时,要求学生把——这些音符送到小动物的家中,再唱出动物背面的音符,唱对了就算找到了家,请他进家门。 游戏②《音乐树》:将乐谱写在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水卡片上,把这些“水果”挂在“树”上,游戏开始后,让学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 让学生掌握音符的唱名(123唱do re mi),这些都属于知识方面的快速反应,对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来说并不困难,稍作说明和练习就能够掌握。 动作反应(第三个过程)的前提是听觉印象(第二个过程)是否已经熟练地建立起来。课堂中我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音阶

谱分析-相关函数法

海浪谱分析—相关函数法 一、 基本概念 已经提出的海浪频谱很多,其中大部分是由观测到的波要素连同某些假定推导出来的,大部分则利用定点波面记录通过特殊的谱分析方法得到。后一方法是目前得到海浪谱的主要手段。 在固定点连续记录到波面()t η,通常认为它是弱平稳的过程,其相关函数为: ()()()[]τηητ+=t t E R (1.1) 由已有理论可知此过程的单侧谱为 ()()dt e R S t i ωτπω-∞ ? = 2 (1.2) 假定海浪为具有各态历经性的平稳随机过程,可利用过程中的现实(一次波面记录)的离散值n x x x ,...,,21计算相关函数 ()()()t R t R m x x N t R N n n n ?-=?=-=?∑-=+ννννννν??,...,2,1,0,1?1 (1.3) 式中,N 为样本容量;ν-N 为乘积n n x x ν+的个数。由此相关函数并参照式(1.2)可得谱的估计值为 ()()t t e t R S t i m ?

代入式(1.5),t N T ?=,可得 ()21 2 1 221?∑∑=?=??=??=N n t n i n N n t n i n e x N t t e x t N S ω ωππω(1.7) 当1=?t 时,上式变为 ()πωπωω <=∑=,21 1 21?N n n i n e x N S (1.8) 而 ()()t S t S ??=ωω1 ??(1.9) 式(1.8)右侧称为周期图,它可通过对样本实行离散傅里叶变化得到。 因此估计谱通常有两种途径,其一通过相关函数,其二通过周期图。在每一途径中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不管用何法,都要对实测记录取离散值,并进行中心化处理。采样间隔的选取,非常重要。在图(1.1)中,细线代表谱中圆频率为1ω的组成波,今按时间间隔t ?读取波面值,连接这些离散值得粗线所示的圆频率为()12ωω<的波动。容易推想,许多高频率的波动可表现为同一低频的波动。 设定义圆频率 t N ?=πω(1.10) 则可证明频率,...4,2N N ωωωω±±的波动,由于离散化的结果均变现为频率()N ωωω<的波动。 设k r ,都是整数,t k t ?=,则 ()t i r i ae ae N ωωωη==+2(1.11)

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方法

个人收集整理-ZQ 记装饰音地学习 王金萍 歌曲《小老鼠找朋友》是一首富有童趣,生动有趣地歌曲,曲中出现了许多装饰音.学唱这首歌曲时,我制定地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演唱歌曲中地装饰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课中学生在学习歌曲旋律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找出歌曲中有装饰音地旋律,用装饰音和不带装饰音两种方法对比唱唱,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怎样地感受,通过比较地方法,学生能感受到有装饰音更能表现歌曲生动有趣地情景,并让他们采用跟唱地方法,学习演唱装饰音.这样扫清了学生学习旋律地障碍,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练习学唱整首歌曲旋律.通过这样地学习,学生能跟着琴声唱好旋律中地装饰音,但在配词演唱歌曲时,有地学生装饰音没唱好,漏唱了.刚开始我对这情况并没有摸着头脑,还以为是他们偷懒.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部分学生在演唱时为什么会漏唱装饰音?后来我发现,其实课前很多同学对装饰音还不是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是老师牵着学生地鼻子在走,学生在跟着学唱,在被动学习,有地学生在演唱歌曲旋律时,兴趣不大,所以唱歌词时就出现了问题.如果采取先唱歌后识谱地方式进行学习,会不会情况有所好转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另一班级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重点强化听觉.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地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地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地兴趣,再通过让学生跟唱歌曲来学唱装饰音,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地难点.学生在学会演唱歌曲后,让学生视唱歌曲旋律,这样效果好多了,学生很快就能演唱歌曲旋律,而且装饰音也唱得非常准确,漏唱装饰音地现象没有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地上并不矛盾.这节课,学生学习装饰音这一新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度地.用先唱歌后识谱地方法强化听觉,这样能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可起到良好地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地学习自信心,加深对音乐地热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由此可见,课堂不是车间地流水线,一成不变,在课堂教学地过程中需要我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地反思,不是用多好地教学方法,而是用对方法、对症下药.我只有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地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 / 1

识谱教学心得

小学高年级识谱教学的一点体会 大家都知道,旋律是由调式、节奏、节拍、力度、音色、表演方法方式等音乐基本要素有机地结合而成的,音乐的美就是在旋律的进行中流淌出来的。 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教学识谱的目标要求是“能识读简单乐谱”。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对识谱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见,大部分学生存在为难情绪,许多老师也对识谱教学“敬而远之”,识谱教学目标很难落实。怎么样才能降低识谱教学的难度?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兴趣呢?我在这里谈一点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 1、完整、生动地范唱,激发起学生学唱曲谱的兴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如果不能让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而过早地提出识谱的要求,那么再好的音乐学生也没兴致学习了。所以演唱曲谱之前,我会采用播放范唱、教师范唱等方法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熟悉曲调之后,允许学生轻声地哼唱,这样一来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就比较深刻,学起来会容易得多。 2、从歌曲的高潮处学起。因为歌曲的高潮往往给人印象最深也最好听。或从学生最有兴趣的乐句学起。比如歌曲《踩雨》,第一次听范唱学生就对歌中“沙里格沙”的像声词很感兴趣,忍不住随着我唱。但是歌曲多次出现“沙里格沙”曲调却有变化。趁着学生兴趣浓厚,我就引导他们视唱曲谱,找出相同和不同。学生反应很积极。 3、对比中学唱乐谱。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比相似乐句,找出不同。二是发现相同乐句,化繁为简。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比如五年级歌曲《雨花石》。旋律起伏跌宕,节奏富于变化很不容易唱好。但有些乐句是重复出现的。《雨花石》共八句。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一样,第六句和第八句一样。如果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特点,曲谱就变得简单了。同时歌曲第五句和第七句旋律只有开头两个音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后,让他们对比着学唱,学生印象深刻,就能唱准了。 4、听琴声模唱复杂乐句。比如第十一册的蒙古族短调歌曲《银杯》。曲调是这样的(略)。曲调音域宽,音程跨度大,66八度32七

红外谱图峰位分析方法

红外谱图分析(一)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相对应。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与其结构的关系,一般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到的。这就是通过比较大量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从中总结出各种基团的吸收规律来。实验表明,组成分子的各种基团,如O—H、N—H、C—H、C═C、C≡C、C═O等,都有自己特定的红外吸收区域,分子其它部分对其吸收位置影响较小。通常把这种能代表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谱带称为基团频率,其所在的位置一般又称为特征吸收峰。 根据化学键的性质,结合波数与力常数、折合质量之间的关系,可将红外4 000~400 cm-1划分为四个区:4 000~2 500 cm-1 氢键区 2 500~2 000 cm-1 产生吸收基团有O—H、C—H、N—H; 叁键区 2 000~1 500 cm-1 C≡C、C≡N、C═C═C 双键区 1 500~1 000 cm-1 C═C、C═O等 单键区 按吸收的特征,又可划分为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一、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红外光谱的整个围可分成4 000~1 300 cm-1与1 300~600 cm-1两个区域。 4 000~1 300 cm-1区域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由于基团的特征吸收峰一般位于高频围,并且在 该区域,吸收峰比较稀疏,因此,它是基团鉴定工作最有价值的区域,称为官能团区。 在1 300~600 cm-1区域中,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复杂光谱。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因而称为指纹区。指纹区 对于区别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 指纹区可分为两个波段 (1)1 300~900 cm-1这一区域包括C—O,C—N,C—F,C—P,C—S,P—O,Si—O等键的伸缩振 动和C═S,S═O,P═O等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识谱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识谱教学 【摘要】识谱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孩子们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让他们唱曲谱却感到困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出现冷场,音乐情感美的熏陶无从谈起。 【关键词】识谱教学音乐课堂知识技能激发兴趣 概述: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识谱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课堂气氛就会出现冷场,更不用说音乐情感方面了。下面我理论结合实践来说一说如何有效的识谱。 一、创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这也是一门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学习识谱知识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把识谱知识的学习与音乐情境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学习过程的难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故事引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经验的丰富联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只要通过精心的设计,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直观的教具引导,就能让孩子们轻松的掌握知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激发学习兴趣更是学习任何知识的第一步。 二、先唱歌,后识谱 在唱歌课中,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会用今天要学的歌曲的音乐,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并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然后,在指导学生按节奏唱歌谱。唱歌谱时,要求音准、节奏准,一个学生唱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唱的好的学生得优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了。一部分学生识谱能力提高较快。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创编旋律,提高识谱

浅谈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谈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谈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音乐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进行着先唱歌后识谱的尝试,尽管这种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收到了一些效果,比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学生学唱歌的过程,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且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我认为音乐教学应该遵循音乐学习的规律,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识谱后唱歌不仅具有它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仍不能跨越这一教学过程,因为识谱教学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教学的目标,先识谱后唱歌依然相当重要。 一、识谱教学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识谱不是审美,但它是能力的一部分,识谱教学是学习音乐的一个必要环节,不会识谱将会大大影响到今后的音乐学习,尽管先识谱后唱歌有一段艰苦的练习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能因为先识谱后唱歌艰苦,或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一定的影响就忽视或否认它的科学性,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应该看到问题的多面性以及各种因素的转化。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学数学枯燥、难学,却不能因为数学的难学就忽视数学学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并且,经过学习发现数学也有它内在的逻辑美、简洁美、巧妙美和结构美,学到一定的程度同样会感觉到像做智力游戏一般,同样会产生一种特有的快乐感。先识谱后唱歌刚开始不感兴趣也是因为它本身有些枯燥,有难度,但我们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音乐环境,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比如制作各种道具或CAI课件进行教学,使识谱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有趣,从而也可以使学生从主观上降低了对识谱学习的难度。况且,学习也不能只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兴趣上,学习识谱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当一个人在克服困难之后,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一种能力,一种一定能驾驭音乐技巧的能力而产生一种愉快感和自豪感。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无论学习的路径如何,最终目的仍然是要让学生学会识谱唱歌,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二、先识谱后唱歌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说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来源的前提,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优化等等。如何使学生对识谱的学习产生兴趣是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要求,在这方面,不少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有的教师以走迷宫、讲故事的形式达到教授乐理知识的目的,学生可以在走迷宫、讲故事时轻轻松松地学习识谱、唱歌,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致很高,并未感到乏味,始终在一种快乐、和谐的氛围中体验、享受着音乐的乐趣。又比如,有的教师把音乐课堂“搬”到室外进行教学,制作音乐卡片,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进行先识谱后唱歌的学习和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先识谱后唱歌不仅符合音乐教学的规律,而且通过努力,同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先唱歌后识谱会产生负面效应 最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学大纲”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审美特点和情感教育,突出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其中的“实践能力”我认为应该包括学生的识谱能力。先唱歌后识谱要有一个先决条件方可进行,那就是必须有老师带唱、跟琴学唱或反复地听录音,这样,学生虽然似乎感到容易学,也很感兴趣,其实效果不是很好。表现在:第一,由于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唱,先唱歌后识谱会使学生对于所唱的歌曲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二,先唱歌后识谱会降低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难度;第三,先唱歌后识谱回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习惯,不能独立学好一首歌。一首歌曲为什么要这么唱,是因为这么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理解和体会到这种因果关系,而先唱歌后识谱就会迫使学生死记硬背那些并不理解的东西。比如,某个音符要唱长一些,某个音要唱高一些,但到底长多少?高多少?学生仅仅凭着自身的感觉跟着唱,是很难把握准确的,唱出来的歌曲甚至会走样。同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具备先识谱的能力,那么,每唱一首新歌都必须有人带唱或多次反复地听录音,有些歌曲找不到音响资料则没办法学,或者所唱的歌曲在音准、节奏等方面出现过多的误差,也就不能将一首歌曲唱准,今后也不能看谱唱歌、演奏或看谱欣赏音乐作品,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就被大大地打了折扣。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方法,时间长了,学生会等待着老师一句一句地教他们唱会所有的歌曲,然后应付似地把谱子背下来,这种背谱恰恰是“先唱歌”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结果。况且,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应该建立在具备识谱能力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连识谱都感到困难,有如何进行音乐学习,如何有创造性地去表现?音乐提高

HPLC原理及方法简介

附录---HPLC原理及方法简介I.概论 一、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溶于流动相(mobile phase)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由于与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又称为色层法、层析法。 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法(High Speed Liquid Chromatography,HSLP)。 二、HPLC的特点和优点 HPLC有以下特点: 高压——压力可达150-300 Kg/cm2。色谱柱每米降压为75 Kg/cm2以上。 高速——流速为0.1-10.0 mL/min。 高效——可达5000塔板每米。在一根柱中同时分离成份可达100种。 高灵敏度——紫外检测器灵敏度可达0.01 ng。同时消耗样品少。 HPLC与经典液相色谱相比有以下优点: 速度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 min,有些样品甚至在5 min内即可完成。 分辨率高——可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