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2006年9月语言研究 Sep, 2006 第26卷第3期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 ol.26 No.3

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石 毓 智

(新加坡国立大学 中文系,新加坡 119260,新加坡)

摘要:处置式是近代汉语语法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迄今为止的有关研究多为观察描写性质的,很少有人谈及它的产生动因和发展机制。本文从那个时代汉语整体语法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有定性受事名词的重新分布为处置式的语法化动因,而动补结构的建立是推动处置式发展壮大的机制。本文研究表明语法的历史发展也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

关键词:把;将;处置式;语法化;有定性;动补结构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6)03-0042-08

近代汉语语法发展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①。大约在八世纪左右来自普通动词的“将”和“把”相继语法化为处置式标记,经历了宋元明清的发展演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最常见的语法格式,也是现代汉语语法有别于古汉语语法的最突出特征之一。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关于处置式的来源,就我们能够看到的资料,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来自于“将”和“把”用作连动格式的第一动词的语法化[1-2]。我们认为,这只是处置式产生的必要条件,无法充分解释为什么它们不早不晚在唐朝语法化,又为什么能够在宋元时期得到迅速的发展。

(二)来自于“将/把”把动词之后的宾语提前的用法[3]。这种观点确实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将”或者“把”之后的名词多为动词的受事,但是有两个问题没有回答。一是“假如处置式的意义和普通主动句的意义完全相同,则中国话何必有着两种不同的形式?”[4]二是“将”或者“把”只有发展成为语法标记时才能具有把宾语提前的功能,那么它们的语法化过程到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最早的处置式很多不能还原为动宾式,可见它并不是简单把宾语提前而得到的。

(三)处置式来自于工具式的重新分析[5]。这一说法也遇到很大的困难。上古至中古汉语的工具格标记“以”和中古以后至今普遍使用的“用”,都没有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处置式,何以“把”和“将”并不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工具格标记却有此发展?

我们认为,关于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合理解释应该能够回答这三个问题:

a. 为什么“将”和“把”不约而同地在八世纪左右发展成为处置式标记?

b. 为什么处置式能够由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最后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重要句式?

c. 现代汉语的处置式的重要语法特征是怎么形成的?即为什么其中的受事名词必须是有定的而谓语则一般是复杂的结构?

本文从语法的共时和历时的整体特性的角度来尝试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1处置式的语法特性和有关的理论准备

1.1 现代汉语处置式的受事名词的有定性处置式的语法特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是它所引入的受事名词的特性,二是它的谓语动词的结构。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成功追溯处置式产生的历史动因的关键。先看处置式中受事名词的特性。

处置式所引入的受事名词都是有定的、已知的[6-8]。这一特点通常有两个表现方式:一是加上有定性

作者简介:石毓智(1963-),男,河南洛阳人,博士,主要研究汉语语法。

①本文所讨论的处置式限制在以“把”或者“将”标记的基本句式,不包括上古汉语中工具格“以”的一些特殊用法。

“把”和“将”也有工具的用法,关于处置式和工具式的交叉现象,我们已有专文讨论。

的修饰语,诸如指示代词“这”、“那”等;二是光杆名词或者缺乏有定性修饰语的名词短语用“把”提前后,被自动赋予一个“有定性特征”,即所谓的“结构赋义”现象[9]。例如:

1)把书拿来。(已知是哪本书或哪些书)他把两本书都看完了。(上文已经说过的那两本书)

把大夫请来了。(所期待的那个大夫)

在受事的有定无定性质上,动宾式与处置式形成鲜明的对立。当用于动宾式时,光杆名词或者缺乏有定性修饰语的名词短语被自动赋予一个“无定”的特征,比如“看完了书”和“请来了大夫”中的“书”和“大夫”都是无定的。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些修饰语为无定性的成分,只能用动宾式,则不能用“把”字提前。例如:

2) 她买了很多书。 他拿走了几支铅笔。 我请来了一位大夫。

→*她把很多书买了。 *他把几支铅笔拿走了。 *把一位大夫请来了。

上述处置式与动宾式的重要区别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处置式和动宾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似乎是受事名词在动词前后自由移动,而是名词的位置不同,其语法性质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处置式并不是从动宾式简单变来的,它们的分工与受事名词的有定性和无定性表达密切相关。1.2 现代汉语处置式的谓语结构特点弄清楚现代汉语的谓语结构的特点,也是追溯它历史成因的关键因素之一。吕叔湘对元明以来的处置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把处置式的谓语结构分为十三种类型,其中只有两、三类是可以变换成动宾格式的[10]。注意,我们所说的“可以变换”只是说变换后的格式在语法上可以接受,而所表达的实际意义与对应的处置式并不完全一样。下面是吕先生的分类和举例,我们则指出能否变成动宾格式。

(一)偏称宾语。不能变换成动宾式。

3)把一盏酒淹一半在阶基上。(元6.1.11)①

4) 他把我个竹眼笼的球楼蹬折了四五根。(元14.2.7)

(二)动量宾语。不能变换成动宾式。

5)把马打上两柳条。(水5.31)6) 那白脸儿狼说着,把骡子加上一鞭子。(儿5.16)

(三)保留宾语。不能变换成动宾式。

7)没事尚自生事,把人寻不是。(刘知远9)8) 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儒3.21)

(四)受事补语。不能变换成动宾式。

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红24.2)

9)早有人把这话报知严贡生。(儒5.37) 10)

(五)处所补语。不能变换成动宾式。

把崔宁解去临安府断治。(京10.11)

11)把山海似深恩掉在脑后。(董西厢116) 12)

(六)动向与动态补语。可以变成动宾式。

13)婆婆把茶点来。(京10.4)14) 可就把规矩错了。(红67.17)

(七)结果补语?无“得”。有些可以变换成动宾式。

15)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儒5.40)16) 将袭人叫醒。(红77.24)

(八)结果补语?有“得”。不能变换成动宾式。

把我看得忒小气又没人心了。(红77.16)

17)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儒1.8) 18)

(九)特种结果补语。不能变换成动宾式。

19)把金莲和玉楼在外边忍不住只是笑得不了。(金35.397)

20) 就把他兴头的这个样儿。(红27.9)

(十)“把”作为“使”讲。不能变换成动宾式。

21)偏又把凤丫头病了。(红76.2)22) 干瞅着把个妙人儿走了。(红77.23)

(十一)动词前头加“一”。不能变换成动宾式。

23) 平儿把眼圈一红,忙拿话岔过去了。(红71.7)

24) 把挑儿一放,两只手往腰上一叉……。(冰心,集282)

①本文转引自其他论著的例子,出处皆遵照原作者的表示方式。

(十二)“都”或者“也”作状语①。不能变换成动宾式。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儒3.23)

25) 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水3.48) 26)

(十三)有些特殊的状语,要求宾语提前。不能变换成动宾式。

27) 把箱子一齐打开。(红74.18)28) 把宝玉的袄儿往自己身上拉。(红77.20)

29) 赖我心坏,把我往死里糟蹋。(红85.2)

然第六类处置式可以变为动宾式,但是变换前后的语法意义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婆婆把茶点来”中的“茶”是所期待的、有定的,而“婆婆点来了茶”中的“茶”则是无定的。同理,“可就把规矩错了”中的“规矩”是特定的,放在动词之后则就变成了随便哪一种。蒋绍愚认为《石头记》中的处置式还有一些可以变成动宾式,然而实际上变换前后的语法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即它们在功能上并不是等值的[3]。这一点对受事者为光杆名词的用例尤为明显。例如:

30) 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罢了不成?(32回)

31) 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42回)

例中“把”引出的受事“印”和“书”都是有定的,指的是“宝玉所拥有的印”和“宝玉所读的书”。如果用动宾式来表达就失去了这层意思。可见它们的表达功能不等值,处置式有自己独特的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处置式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能将受事名词放到谓语结构之后。吕叔湘指出,处置式在近代汉语用得如此之广,主要原因是很多情况下受事名词必须移到谓语动词之前[7]。这一观察十分具有启发性,汉语谓语结构在历史上的变化是解释处置式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

2结构赋义规律的建立与处置式产生的动因

2.1 现代汉语中的结构赋义规律上面讲到,“把”所引进的名词必须是有定的。这是现代汉语中结构赋义规律的一种具体表现。根据调查,我们总结出“结构赋义”规律表现为(详见文献[9]):(一)对于光杆名词(包括缺乏有定性修饰语的名词短语),出现在动词之前时被自动赋予一个“有定”的语义特征,动词之后则被赋予一个“无定”的语义特征。

(二)名词在动词之前要表示“无定”时,必须借助于词汇标记“有”等;名词在动词之后要表示“有定”时,必须借助于词汇标记“这”、“那”等。例如:

a. 人来了。

b. 来人了。

c. 有人来了。

例a的“人”指的是特定的某一个;例b的“人”是不定的,例c的位于动词之前要表示无定,则需要加“有”。

上述结构赋义规律的产生时间,对我们考察处置式的产生动因至关重要。

2.2 结构赋义规律产生的历史考察关于汉语语法史的考察,人们的注意力多放在有形的标记或者结构上,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特殊句法位置上的成分所表达意义的改变。然而句子成分所表达意义的变化往往是我们探讨一些重大语法变化的关键。结构赋义规律并不是自古到今都是如此,那么它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方案来回答这一问题:以最常作行为动作句主语的“人”为统计对象,看它有定和无定的表现形式的变迁。我们的逻辑推理是:

“如果结构赋义规律已经建立,那么光杆名词‘人’做主语就必须表示有定;如果要表示无定,则必须加‘有’等词汇标记。假如某一个历史时期‘人’的使用缺乏这些特征,那么就可以认定结构赋义规律不存在或者尚未建立。”

用上述标准考察历史,可以断定先秦汉语不存在现代汉语的结构赋义规律。我们考察了反映先秦语言面貌的主要文献《十三经》,单独的“人”(包括缺乏有定性修饰语的复合名词)用做主语大都是表示无定的。例如:

32) 门人问曰:“何谓也?”(《论语·里仁》)

3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

34) 门人不敬子路。(《论语·先进》)

35)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论语·颜渊》)

①吕叔湘认为这类格式不能变换为动宾格式的原因为:“都”字有一个特性,它必须出现在意义上跟它相关的名词或代

词之后,同时又必须出现在动词之前。要是“都”所指的名词或者代词是宾语,那就非用“把”字不可。

36)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37)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

38)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39)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论语·微子》)

40)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上述句子的主语不能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上“有”、“别(人)”等。在整个《十三经》只在《孟子》中发现2例“人”做无定主语时之前加“有”:

41)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

42) 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孟子·尽心下》)

例41)“今有人”可以看作一个存在结构,“有”还不是一个无定标记。例42)很像现代汉语的有定标记,但只是一个孤例。

公元五世纪的文献《世说新语》中,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尚存在着“人”做无定主语不加“有”的用例,但以加“有”为常,共出现了17次。例如:

43) 人问其故,林宗曰……。(《世说新语·德行》)

44) 人问:“痛邪?”(《世说新语·德行》)

45)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世说新语·言语》)

46) 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来?”(《世说新语·文学》)

47) 阮宣子伐社树,有人止之。(《世说新语·方正》)

48) 后有人向庾道此。(《世说新语·雅量》)

49) 有人目杜弘治“标鲜清令,盛德之风,可乐咏也。”(《世说新语·赏誉》)

50) 有人道孝伯常有新意,不觉为烦。(《世说新语·德行》)

51) 有人问谢安石、王坦之优劣于桓公。(《世说新语·德行》)

上述现象说明“结构赋义”规律在五世纪左右开始形成,但是尚未发展成为一个严格的规律。最后形成一条严格的规律究竟在什么时代,尚需要深入系统的探讨。从五世纪的“人”的使用情况来看,到了八世纪左右这条规律应该逐渐趋于严格。处置式就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

关于结构赋义规律产生的时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证据是“受事+施事+VP”结构的发展。现代汉语里,还可以把受事名词移到句首话题化来表示有定,比如“书他已经看完了”中的“书”是指交际双方都知道的那一本。光杆名词移到句首作话题,被自动赋予一个有定的特征,这也是结构赋义的一种表现。根据孙锡信的考察[11]136-137,该结构在先秦罕见,汉魏时也不多,普遍运用于唐五代,迅速发展于元明时期。例如:

茶钱洒家自还你。(《水浒传》三回)

52) 钱财奴婢用,任将别经纪。(《王梵志诗》)53)

根据上下文判断,上例中的“钱财”和“茶钱”都是有定的。朱德熙很有洞察力地指出,跟处置式关系最密切的不是“主–动–宾”式,而是受事主语句,因为很多处置式去掉“把”就变成了受事主语句[8]188,例如:

54) 把衣服都洗干净了。 →衣服都洗干净了。

55) 把嗓子喊哑了。 →嗓子喊哑了。

56) 把烟也戒了,把酒也戒了。 →烟也戒了,酒也戒了。

从历史上看,处置式和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动因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不仅产生的时间相吻合,而且也有功能上的互相转换关系。受事主语结构的发展历史也说明,唐朝是结构赋义规律建立的关键时期。2.3 其他学者关于早期处置式用例的确定处置式产生在八世纪左右,但是在整个唐代的文献中还很难见到。钱学烈用计算机对《全唐诗》进行统计,600-850的250年间,共有“把”字句14句[12]。对早期用例的判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往往倾向于用现代汉语的语感来看问题。比如下面句子都是各种论著中认为是处置式的用例[2,12,13]:

57) 好把真经相对翻。(刘禹锡《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

58) 把君诗卷灯前读。(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59) 但愿春官把卷看。(杜荀鹤《入关因别舍弟》)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动词“把”不大能与“书卷”之类名词搭配,但是在唐朝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搭配。例如:

60) 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杂曲歌辞·悲哉行》)

61) 身著居士衣,手把南华篇。(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

上例中的“把”都是核心动词。由此可见,上述被认定的处置式应该还是普通的连动式。

那么剩下的没有什么疑问的处置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受事名词含有定性修饰成分。例如:

62) 谁将此义陈?(杜甫《寄李十二白》)

63) 火急将吾锡杖与。(《敦煌变文集·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

64) 把他堂印将去。(《嘉话录》)

(二)光杆名词被赋予一个有定性特征。例如:

65) 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杜甫《泛江送魏十八诗》)

66) 念我常能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杜甫《公安送韦二》)

67) 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戏醉客》)

上述用法都符合现代处置式的要求。虽然从是否合乎语法的角度看,第二类的处置式都可以变换成动宾式,然而在这里是不允许这样变换的,否则就改变了原来的意思。比如,例65)、66)的光杆名词“诗”都是有定的,指杜甫自己所写的诗,如果换为动宾式“莫浪传诗”或者“不必万人传诗”,“诗”就成为了无定的了。同样,例67)缺乏有定性修饰语的“杭州刺史”名词短语是指的作者白居易自己,如果变为动宾式就成为无定的,从而改变了原来的意思。可见这里的“把”字式都是有特殊的表达功能的,并不是与动宾式等值的。

人们普遍注意到早期的处置式多见于诗文,因此就推测它首先是从文人的诗歌创作开始的,然后扩展到其他文体和口语。但是根据我们对汉语历史的考察和其他语言的了解,文人的创作改变一种语言的语法是不可能的。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诗文中所使用的处置式是当时口语的一种反映。书面语对新语法现象的反映总是滞后的。诗歌的两个特点使得这种文体有时不得不用处置式:一是诗歌的句子有字数限制,有时要表达有定性的受事名词,不得不借助“结构赋义”的处置式;二是诗歌的最后一个字要入韵,用处置式把宾语提前的目的有时是为了要跟其他句子押韵。如果属于第二种情况,所提前的受事名词就可能不是有定的。这是诗人有意打破语法规律而迁就作诗规则的现象。例如:

68) 北风临大海,坚冰临河面。下有大波澜,对之无由见。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求友若非良,

非良中道变。欲知求友心,先把黄金炼。(孟郊《求友》)

如果上例中的最后一句“先把黄金炼”变换成“先炼黄金”,就打破了五言诗的写作规则。这里用处置式是做诗的需要。

为了证明当时的口语中已经出现了处置式的关于受事名词的规则,即它们都必须是有定的,我们共找到13个《祖堂集》中光杆名词做受事的用例,全部都是有定的。例如:

69) 智者号明不离珠,迷人将珠不识走。(《祖堂集·丹霞和尚》)

70) 犹将教意向心头作病在。(《祖堂集·洞山和尚》)

71) 师便把枕子当面抛之,乃告寂。(《祖堂集·天皇和尚》)

72) 师遂审之,浑将意解。(《祖堂集·镜清和尚》)

73) 未曾将曲与,汝离什摩?(《祖堂集·招庆和尚》)

74) 师把杖抛下,撮手而去。(《祖堂集·香严和尚》)

上例中的受事名词“法”、“珠”、“教意”、“境”、“意”、“曲”和“杖”都是有定的,指说话语境中的某一个特定对象。

由此可见,处置式在产生初期已经要求所引入的受事名词是有定的了。我们认为结构赋义规律在唐代已经建立,一些受事名词要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来获得有定性的特征。结果就造成了施事和受事名词皆位于动词之前的现象,即类似于SOV句式。根据类型学领域的学者从大量语言中概括出的规律,凡这

种类型的语序的语言总是倾向于用一个语法标记区别宾语和/或者主语,因为否则的话就会造成歧义,不知道哪个是施事、哪个是受事[14]。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诱发了连动格式中的“将”或者“把”语法化为标记动词之前受事的语法手段。

2.4 处置式与受事主语句的关系受事名词的有定性表达只是使用处置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处置式中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然而有定的受事不一定要用处置式,也可以用受事主语句。应该看到两类句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历史上可以相互转换。比如李泰洙对《老乞大》前后四种版本的语法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前期的不少受事主语句后来都变成了处置式[15]。例如:

75) 瘦马鞍子摘了。→把马鞍子摘了。

76) 父母的名声辱麽了。→把父母的名声玷辱了。

77) 你籴来的米里头那与我些个。→你就把那籴来的米里头小分些馈我。

虽然《老乞大》的时代比较晚,但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受事主语句与处置式之间的密切关系。上述两种格式的受事名词都是有定的。

蒋绍愚也观察到,在《石头记》中有一类处置式去掉“把”后就成为一个受事主语句[3]。例如:

78) 把这香铺也不在这里开了。→这香铺也不在这里开了。

79) 把那个溺裤洗干净了。→那个溺裤洗干净了。

我们的初步观察是,处置式和受事主语句的表达功能并不一样:处置式更强调一种施事者有意识地对受事进行某种具体处置,即更强调施事对受事做了什么;然而受事主语句则是把受事看作一种话题,着重描写受事在经历某种动作之后所处的状况。它们的语用价值不一样,所以即使对同一事件的表达,因为不同的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就会选用不同的句式。这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小节从结构赋义的角度说明处置式产生的动因及其初期的语法特征,不仅回答了处置式为何在唐代产生的原因,而且也解释了现代汉语处置式的受事名词为何必须是有定的历史成因。但是单从这个角度并不足以解释处置式在宋元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谓语结构的特点。

3动补结构的建立与处置式的发展

3.1 关于动补结构和处置式关系的假说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说:动补结构的产生是促使处置式出现和发展的关键因素[16]200-204。该假说认为,动补结构在唐代得到迅速发展,最后建立于宋代。现代汉语的动补结构来自于中古汉语的“可分离式动补组合”,那时动词和补语是两个独立的句法成分,动词和补语之间可以插入包括受事名词在内的各种成分。动补结构的发展实质上是动词和补语由原来的两个独立的句法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融合(fuse)为一个单一的句法单位,其间的受事宾语等不再能够出现在动词和补语之间。其中有定性的受事名词后来往往置于动词之前,此时处置式是一种最常用的选择。例如:

80) 击陈柱国房君死。(《史记·陈涉世家》)→把陈柱国房君打死了。

81) 唤江郎觉!(《世说新语·假谲》)→把江郎叫醒。

82) 果振松柏粉碎。(《世说新语·术解》)→果然把松柏振得粉碎。

83) 制街衢平直。(《世说新语·言语》)→把街道修得又平又直。

到了后来动词“击”和补语“死”等融合为一个句法单位,都不再能被受事名词隔开。上述前两个用例自身都是有定性的,而且是有意识地对受事进行处置,因此翻译成处置式最合适。当然,变换成动宾式在语法上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后两例都是光杆名词,而且是有定的,就只能选用处置式来翻译。3.2 宋以前处置式的谓语结构特点蒋绍愚认为,处置式刚产生的时候谓语动词是比较简单的,可以还原为动宾式,到了后来动词后出现了其他成分,就不再能还原为动宾式了[3]。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目前能够看到的文献,处置式在产生初期就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能变换为动宾式的。例如:

84) 把舜子头发悬在中庭树地,从项决到脚瞅,鲜血遍流洒地。(《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85) 每把金襕安膝上,更将银缕挂肩头。(《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86) 能将佛事为心,不把世缘作务。(《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87) 只愿父王深体察,莫将忧惚(恼)作遮拦。(《敦煌变文集·双恩记》)

上举前两例的3个处置式的动词之后都有处所补语,当动补结构建立后,其中受事名词必须移到谓语动词之前。这类结构不再能还原为动宾式,从那时到现在不再允许“悬舜子头发在中庭树地”这样的

结构。然而这种结构在唐朝以前是可以说的,例如“乳母抱儿在中庭(《世说新语·惑溺》)”。例86)和例87)就是所谓的“认定”、“充当”类处置式[17],它们那时到现在都不再允许“把(将)”所引入的项再放在动词之后。

我们所说的处置式不能还原为动宾式分两种情况:一是语法上不允许,即如果把受事名词放到动词之后就产生一个不合格的句式;二是语义上不允许,即虽然把受事名词放到动词之后在语法上讲得通,但是所表达的意义并不一样。上面所讨论的敦煌变文的例子属于第一种情况。

唐末五代的文献《祖堂集》中,大量的处置式在语法上已经不能还原为动宾式。例如:

88) 我今将此法眼付嘱於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祖堂集·祖优婆多尊者》)

89) 犹将教意向心头作病在。(《祖堂集·洞山和尚》)

90) 莫是将皮肤过与汝摩?(《祖堂集·招庆和尚》)

91) 我若将一法如微尘许与汝受持,则不得绝。(《祖堂集·招庆和尚》)

92) 和尚莫将境示人。(《祖堂集·赵州和尚》)

3.3 宋朝及其以后的处置式的谓语结构特点处置式产生的直接诱因是结构赋义规律的形成,那么促使它发展壮大的最主要的动力是动补结构的建立。动补结构大约在十二世纪左右最后建立[16],尔后受事名词不再能出现在动词和补语之间,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用处置式来表示。动补结构建立以后,它的使用频率不仅大大提高了,而且补语的类型也丰富了许多。补语的主要类型包括表结果的形容词、地点介词短语、“得”字结构、动作的次数和时间等。

首先,统计数字可以告诉我们动补结构和处置式之间的历史关系。从八世纪左右的《敦煌变文》到十四世纪的《老乞大》,每十万字中处置式使用的频率增加了160多倍[16]202。处置式增加这么多的原因可以从其谓语结构的变化中显示出来。南宋的《大宋宣和遗事》共有73例处置式,除14例为单独动词作谓语外,其余的59例都是动词之后有其他成分[13]。即这个时候80%多的处置式的谓语都是复杂结构,其中大部分是动补结构。到了十五世纪的《水浒传》中,97%的处置式的谓语都是复杂结构[18]。处置式使用频率的大量增加,而且绝大部分采用复杂的谓语结构,在时间上与动补结构的建立与发展相吻合,而且增加的用例中多采用动补结构。这些都说明动补结构的建立是推动处置式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们对南宋的话本进行了调查,发现吕叔湘所指出的处置式的谓语类型绝大部分都已经出现了[10],而且都不能还原为动宾式。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一)把+NP+V+地点短语

93) 且捉秀秀入府后花园去,把崔宁解去临安府断治。(《碾玉观音》)

94) 自从解你去临安府断罪,把我捉入后花园,打了三十竹蓖,遂便赶我出来。(《碾玉观音》)

95) 那人也是一个少年,喜谈乐道,把这封家书一节顷刻间遍传京邸。(《错斩崔宁》)

(二)把+NP+V+受益者/终结点

96) 只是我一时无奈,没计可施,只得把你典与一个客人。(《错斩崔宁》)

97) 你到我家中,实把这件事说与我娘道。(《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98) 更把几件好样式底山亭儿卖与我。(《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三)把+NP+V+数量成分

99) 郡王焦躁,把郭立打了五十背花棒。(《碾玉观音》)

(四)把+NP整体+V+NP部分

100) 皇甫松去衣架上取下一条绳来,把妮子缚了两只手。(《简帖和尚》)

(五)把+NP1+V+NP2(NP2为其他宾语)

101) 掰开一个蒸饼,把四五块肥底烧肉多蘸些椒盐,卷做一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六)把+NP+V+得+补语

102) 方才等行,则见黑地里把条笔头枪看得清。(《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即使对于谓语结构比较简单的处置式,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一般也不能变换为动宾式,否则就会改变原意。下面3例的谓语都是“V+了”结构:

103) 官员将玉观音反复看了,道∶“好个玉观音!怎地脱落了铃儿。”(《碾玉观音》)

104) 钱大尹大怒,教左右索长枷把和尚枷了。(《简帖和尚》)

105) 赵正把包儿还了宋四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上例中“把(将)”引出的光杆名词都是利用结构赋义规律,在动词之前被赋予一个有定特征,然而在动词之后就成为无定的了。所以它们都不能变成动宾式。

总而言之,处置式在刚产生的时候就是一种具有独立的结构特点和特殊的表达功能的语法手段。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处置式产生的动因和发展的机制。处置式的产生是由当时整个语法系统的其他变化诱发的,它的发展壮大也是为了满足整个语法系统的需求的。结构赋义规律到唐代逐步形成,有定性的成分倾向于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特别是表达有定性的光杆名词必须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根据语言类型学总结出来的规律,施事和受事名词皆位于谓语之前的语言,为了避免表达的歧义,常常需要一个语法标记来区别它们语义角色的差别。处置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动补结构的建立使得原来出现于动词和补语之间的受事名词大量前移,这一事件不仅迅速提高了处置式的使用频率,而且也大大丰富了处置式的谓语类型。

参考文献:

[1] 祝敏彻.论初期处置式[M]//.语言学论丛(第1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

[2]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蒋绍愚.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J].中国语文,1997,(4).

[4]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5] 吴福祥.再论处置式的来源[J].语言研究, 2003,(3).

[6]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 石毓智.论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J].当代语言

学,2002,(1).

[10] 吕叔湘.把字用法研究[M]//.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丛稿[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2] 钱学烈.试论全唐诗中的把字句[M]//.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文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13] 贝罗贝.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J].语文研究,1989,(1).

[14] Comrie,https://www.doczj.com/doc/6b1412685.html,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M]. Second edition. Chicago: Th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1.

[15] 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16] 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17]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8] 向熹.《水浒》中的“把”字句,“将”字句和“被”字句[M]//.语言学论丛(第2辑).上海:新知识

出版社,1958.

The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posal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SHI Yu-zhi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119260, Singapore) Abstract: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posal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past thousand years. The previous works in this regards are mainly descriptive, but this paper focuses on why the construction emerged and how it developed over time. I argue that the re-distribution of definite patient nouns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emergen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was the stimul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present analysis shows that grammatical changes in history are systematical and regular.

Key words: Ba(把); Jiang(将); disposal construction; grammaticalization; definiteness;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社会学答案

一、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 二、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函数概念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函数》整体学习指导 解读:该部分学习意在通过对函数基本概念的理解(函数的概念丄、 巩固(分段函数)和加深(映射的概念)(教材中先函数后映 射遵循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基本性质的学习(为什要只重点研究函数 的这几个性质?水浒传里有108将,但是只对武松、鲁智深、 林冲等十几个人着力刻画,这是文学家的方法,也是数学家的方法。 函数(Function)本部分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形成函数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套路。 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对数、幕函数) / 解读:该部分学习是在形成函数研究的一般方法之后对方法的 有力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加深对函数研究一般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内部发展(函数的零点、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 函数的应用(数学发展的两条主线都涉及了) 社会现实需要(解决社会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一节:函数概念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我们要参观的景点:(The seenery we ' II visit ) 1.函数的概念是什么?(What?) 2.为什么要建立函数的概念?(Why ?) 3.函数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函数概念的建立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 (How?)

景点一:函数的概念是什么?函数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 函数概念是全部数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纵观300年来函数概念的发展, 众多数学家从集合、代数、对应、集合的角度不断赋予函数概念以新的思想,从而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 案例1:圆的面积S与圆半径r的关系; 案例2:锐角:与锐角1互余,:与1的关系; 案例3:气体的质量一定时,它的体积V与它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思考1】上述的每一个问题在变化过程中,谁是常量,谁是变量?都涉及几个变量?【思考2】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什么来刻画的? 【思考3】综合思考1和思考2的解答,总结上述例子变量间关系的共同特点? 【早期函数概念】 十七世纪伽俐略在《两门新科学》一书中,几乎从头到尾包含着函数或称为变量的关 系这一概念,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达函数的关系。1673年前后笛卡尔在他的解析几 何中,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由于当时尚未意识到需要提炼一般的函数概念。 1718年约翰?贝努利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由任一变量和常数的任一形式所构 成的量(是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发表的明确的函数定义),贝努利把变量x和常量按任何方 式构成的量叫“ x的函数”。 欧拉在《无穷分析引论》(1748)中给出的函数定义是:"一个变量的函数是由该 变量和一些数或常量以任何方式组成的解析式。” 【总结】十七和十八世纪的数学家对函数问题的认识上有着共同的思考:函数就是解 析式

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1-2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1)非独立性(2)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3)原始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特征:(1)阶级性(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特征:等级性、专制型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①学校萌芽 五帝时期已有“成均”和“痒”的教育场所,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商代已有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 ②西周的教育 “六艺”是西周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稷下学官,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④两汉时期的教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为标准的选拔官吏。 ⑤隋唐时期的教育 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六学二馆 ⑥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1905年科举被废。 (2)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3)古代希腊 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家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中世纪的西欧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即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其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两种教育均脱离生产劳动。 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德国(当时的普鲁士)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主要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的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通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 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特点:(1)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

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 函数概念是中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既是数学研究的对象,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早在16、17世纪,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数学不仅研究静止不动的量,而且要研究运动过程中各个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促进数学由常量上学时期进入到变量数学时期。函数也就成为研究变量数学必不可少的概念。 函数(function )一词,始用于1692年,见著于微积分创始人之一莱布尼兹G.W.Leibnic,1646—1717)的著作。而f(x)则由欧拉(Euler )于1724年首次使用。我国于1859年引进函数的概念,它首次是在清代数学家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历山大合译的《代微积拾级》中出现。函数在初高等数学中,在物理、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中,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科学中,均有广泛的应用,起着基础的作用。 函数的概念随着数学的发展而发展,函数的定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精确、完善、抽象,函数的概念也不断得到严谨化、精确化的表达。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的“生成量”就是函 数概念的雏形。最初,函数是表示代数上的幂(23,,,x x x …),1673 年,莱布尼兹把任何一个随着曲线上的点变动的几何量,如切线、法线,以及点的横坐标都成为函数。 一、解析的函数概念 在18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把函数理解为一个解析表达式. 1698年,瑞士著名数学家约翰·贝努利定义:由变量x 和常量用任何方式构成的量都可以称为x 的函数.这里任何方式包括代数式子和超越式子. 1748年,约翰的学生,杰出数学家欧拉在它著名的《无穷小分析引沦》中把函数定义为“由一个变量与一些常量通过任何方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对数函数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对数函数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一、对数函数的产生: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时候,当时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天文学)的发展上经常遇到大量精密而又庞大的天文数值计算,于是数学家们为了寻求化简的计算方法而发明了对数。德国的史蒂非(1487-1567)在1544年所著的《整数算术》中,写出了两个数列,左边是等比数列(叫原数),右边是一个等差数列(叫原数的代表,或称指数,德文是Exponent ,有代表之意)。欲求左边任两数的积(商),只要先求出其代表(指数)的和(差),然后再把这个和(差)对向左边的一个原数,则此原数即为所求之积(商),可惜史提非并未作进一步探索,没有引入对数的概念。 在纳皮尔所处的年代,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刚刚开始流行,这导致天文学成为当时的热门学科.可是由于当时常量数学的局限性,天文学家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计算那些繁杂的“天文数字”,因此浪费了若干年甚至毕生的宝贵时间.纳皮尔也是当时的一位天文爱好者,为了简化计算。他所制造的「纳皮尔算筹」,化简了乘除法运算,其原理就是用加减来代替乘除法。他发明对数的动机是为寻求球面三角计算的简便方法,他依据一种非常独等的与质点运动有关的设想构造出所谓对数方法,其核心思想表现为算术数列与几何数列之间的联系。在他的1619年发表《奇妙的对数表的描述》中阐明了对数原理,后人称为纳皮尔对数,记为Nap.㏒x,它与自然对数的关系为:Nap.㏒x=10㏑(107/x)由此可知,纳皮尔对数既不是自然对数,也不是常用对数,与现今的对数有一定的距离。瑞士的彪奇(1552-1632)也独立地发现了对数,可能比纳皮尔较早,但发表较迟(1620)。英国的布里格斯在1624年创造了常用对数。1619年,伦敦斯彼得所著的《新对数》使对数与自然对数更接近(以e=...为底)。对数的发明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简化了行星轨道运算问题。 二、对数函数的发展过程: 最早传入我国的对数著作是《比例与对数》,它是由波兰的穆尼斯(1611-1656)和我国的薛凤祚在17世纪中叶合编而成的.当时在lg2=中,2叫「真数」,叫做「假数」,真数与假数对列成表,故称对数表.后来改用「假数」为「对数」.我国清代的数学家戴煦(1805-1860)发展了多种的求对数的捷法,著有《对数简法》(1845)、《续对数简法》(1846)等.1854年,英国的数学家艾约瑟(1825-1905)看到这些著作后,大为叹服.当今中学数学教科书是先讲「指数」,后以反函数形式引出「对数」的概念.但在历史上,恰恰相反,对数概念不是来自指数,因为当时尚无分指数及无理指数的明确概念.布里格斯曾向纳皮尔提出用幂指数表示对数的建议.1742年,J.威廉(1675-1749)在给G.威廉的《对数表》所写的前言中作出指数可定义对数.而欧拉在他的名著《无穷小分析寻论》(1748)中明确提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逆函数,和现在教科书中的提法一致.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一个层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西周是奴隶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进行学习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不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识;不仅注重传统的文化,而且也重视实用的技能;不仅对于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和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从而,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经相对成熟,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教育; (4)春秋时期奴隶制崩溃,这是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上面已经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仅对奴隶制有影响,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要论述古代教育,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对我国教育有贡献的一些伟人,孔子当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1.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强调注重教育; 2. 私人讲学之风由他打开,从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 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对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4. 提倡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原则;

函数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

实习报告 2011年10月5日 题目函数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 作者组长:张婕组员:王笑晗,李良芳,薛兰瑞宁,严娟娟 摘要函数概念是全部数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数学的核心,纵观300年来函数概念的发展,众多数学家从集合、代数、直至对应、集合的角度不断赋予函数概念以新的思想,从而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发展与比较的研究,对函数概念的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分为这几个方面: 1 早期函数概念——几何观念下的函数 2 十八世纪函数概念——代数观念下的函数 3 十九世纪函数概念——对应关系下的函数 4现代函数概念——集合论下的函数 正文第一方面:早期函数概念——几何观念下的函数 在欧洲,函数这一名词,是微积分的奠基人莱布尼兹首先采用的,他在年发1692表的数学论文中,就应用了函数这一概念,不过莱布尼兹仅用函数一词表示幂。后来,在十七世纪,伽俐略在《两门新科学》一书中,几乎从头到尾包含着函数或称为变量的关系这一概念,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达函数的关系。1673年前后笛卡尔在他的解析几何中,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由于当时尚未意识到需要提炼一般的函数概念,因此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的时候,数学家还没有明确函数的一般意义,绝大部分函数是被当作曲线来研究的。 第二方面:十八世纪函数概念——代数观念下的函数 1718年瑞士数学家约翰·贝努利使用变量概念在莱布尼兹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给出了不同于几何形式的函数定义:函数就是变量和常量以任何方式组成的量,并首先采用符号作为函数的记号。也就是把变量x和常量按任何方式构成的量叫“x 的函数”,表示为,其在函数概念中所说的任一形式,包括代数式子和超越式子。 数学家欧拉在其著作《无穷小分析论》中,把凡是给出解析式表示的变量统称为函数。1734年,欧拉首先创造十分形象且沿用至今的符号作为函数的记号,欧拉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变量的函数是由这个变量和一些数即常数以任何方式组成的解析表达式。他把约翰·贝努利给出的函数定义称为解析函数,并进一步把它区分为代数函数(只有自变量间的代数运算)和超越函数(三角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变量的无理数幂所表示的函数),还考虑了“随意函数”(表示任意画出曲线的函数),不难看出,欧拉给出的函数定义比约翰·贝努利的定义更普遍,形象,但关于函数的定义,欧拉并没有真正揭示出函数概念的实质。 第三方面: 十九世纪函数概念——对应关系下的函数 1822年傅里叶发现某些函数可用曲线表示,也可用一个式子表示,或用多个式子表示,从

幼儿教育史发展阶段

幼儿教育史发展阶段 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名著名篇是最灿烂的浪花。在人类思想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教育发展史上的名著名篇隽永耐读、经久不衰,滋养和引领着人类的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孕育着薪火相传的希望。然而,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名篇成百上千,一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全部涉猎,更难在短时间内领略其精华,进而有效地指导自身的教育实践。为了帮助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研读教育名著,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努力为大家提供一条领略古今中外幼儿教育名著名篇精髓的捷径。 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后浪推前浪的、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经历了从古代的初创到现代的奠基和发展的演变历程。早在中国古代,“幼儿教育”一词并未出现,与其对应的是“蒙养”,即教育童蒙之意。 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孔子(前551一前479)非常重视人的早期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被记载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正确的早期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好习惯,并使儿童早立志。孔子的主体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理论书,它上承孔子、子思、孟子还有荀子的哲学与教育学说,下启秦汉以后儒家、经学家,尤其是教育家的思想,影响至深,至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其思想已关注到国民受教育的重要性,也关注到了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作用问题。在这之后,颜之推(531—59O)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论述更为明确。他的《颜氏家训》原本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但其意义早已超过训诫颜氏一家门内,堪称我国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庭教科书,被认为是家训的鼻祖、家教的典范。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近现代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都在探索幼儿教育新路上矢志不渝、躬行实践,把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结起来,研究和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中通过对儿童期的意义探索及对儿童发展规律与心理特征的经典描述与概括,积极探索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陶行知(1891—1946)在幼儿教育方面也提出过很多进步的教育主张,如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他论述的创造教育思想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思想体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综上所述,近现代幼儿教育家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丰富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外国幼儿教育思想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古希腊时期至16世纪。这一时期,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一前347)在《理想国》中就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在《政治论》中主张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他还提出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构想。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约35~约95)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要注重婴儿期语言的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自5世纪后,欧洲进入中世纪,文化和教育几乎为教会所垄断,教育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当时宗教教义认为儿童天生是有罪的,教育上一味压制儿童,幼儿教育思想发展很缓慢。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许多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研究。总体上看,这些观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幼儿教育思想还处在自发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从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这一时期,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西欧社会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主张提供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条件,开始逐渐重视

论社会学产生的时代条件和理论背景2

读《武汉大学百年名典——论社会学》有感随着历史车轮的飞速前进,人类告别了手工工作的旧时期,改良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犹如火车般快速前进。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生产力的大幅解放以及新科学技术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使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期。而这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在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发展。貌似繁荣发展的社会下却隐藏着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尖锐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的正常前进。此时,资本主义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学科来研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于是,社会学应运而生。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那时社会的一系列矛盾: (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公共性,而在所有制上又具有私有性,导致了这个无法避免的矛盾。此外,资本与工钱劳动的对立也加剧了这份矛盾。这个对立的发展,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当时的劳动群众,因为不堪资本主义的剥削,不得不团结起来反抗资本主义。1816年,英国群众破坏机器大暴动;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大罢工;1837年,英国宪章运动……都表现出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二个矛盾,是各个企业的有计划的组织与全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表现,便是经济恐慌。例如:1815年经济恐慌在英国发生,1825在英国和大陆发生;1836年经济恐慌在资本主义各国发生……这些周而复始的经济恐慌很明白的暴露出:资本家全体的生产无秩序,搅乱了各种产业之间的均衡,引起了商品的供给超过的需要。这些经济恐慌表现出财富和生产手段集中于这一级,而穷乏和困苦集中于另一极。这就是说,经济恐慌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同时有表明了无产阶级就与资产阶级的冲突。上述两种矛盾,都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表现,即社会的生产与资本家的占有之间的矛盾的表现形态。 (二)资本主义政治上的两种矛盾: 第一种矛盾是“市民社会”与民主国家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及其在政治上显现的形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伴着许多政治改革的法国尤为突出。在大革命前,那些革命的先驱者宣称要建设“合理的国家”“合理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所以当时勤劳大众和资产阶级结成革命的联合战线,推到共同的敌人即封建主义制的,以期实现自由平等的要求。但在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便爬上了支配地位,

函数的起源与发展

函数的起源与发展 今天的数学大厦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是世界数代数学家不断建设完善的结果,伴随着数学思想的发展,函数概念由模糊逐渐严密,对于数学和科学来说,函数是一个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数学概念,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标志。 ——引言 众所周知,函数概念是在集合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设A,B是非空的集合,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 数,记作??或?。

仍然是未知的。(定义?5)这实际是“列表定义”,好像有一个“表格”,其中一栏是?x值,另一栏是与它相对应的?y值。这个定义指出了对应关系(条件)的必要性,把函数的“对应”思想表现出来,而“对应”概念正是函数概念的本质与核心。 十九世纪法国数学家柯西(?Cauchy)更明确的给出定义: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变量,一个变量的数值可以在某一范围内任意变化,这样的变量叫做自变量,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自变量的数值而变化,这个变量称为因变量,并且称因变量为自变量的函数。 直到1930年,现代的函数概念才“出炉”,若对集合M的任意元素x,总有集合N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在集合M上定义一个函数。 函数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每个领域都有它的身影。下面来看一道千古谜题。 题目要求相当简单:只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出一个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 要作正十七边形,还只能用尺规,谈何容易。然而一个数学天才只用一个晚上就解决了,他的名字就是高斯。 作图方法: 步骤一:?? ?给一圆O,作两垂直的半径OA、OB,????作C点使OC=1/4OB,????作D点使∠OCD=1/4∠OCA,?? ?作AO延长线上E点使得∠DCE= ???步骤二:?? ?作AE中点M,并以M F 点,此圆交直线OA于G4和G6两点。 ?步骤三:?? ??过G4作OA垂直线交圆O于P4 有2(cosa+cos2a+…+cos8a)=-1?? 注意到 cos15a=cos2a,cos12a=cos5a, 令x=cosa+cos2a+cos4a+cos8№a?? y=cos3a+cos5a+cos6a+cos7a???? 有:x+y=-1/2?? 又xy=(cosa+cos2a+cos4a+cos8a)(cos3a+cos5a+cos6a+cos7a)???? =1/2(cos2a+cos4a+cos4a+cos6a+…+cosa+cos15a)???? 经计算知xy=-1又有?? x=(-1+根号17)/4,y=(-1-根号17)/4?? 其次再设 x1=cosa+cos4a,x2=cos2a+cos8a??? ?y1=cos3a+cos5a,y2=cos6a+cos7a???? 故有x1+x2=(-1+根号17)/4????y1+y2=(-1-根号17)/4?? 最后,由cosa+cos4a=x1,cosacos4a=(y1)/2??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

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 众所周知,函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几乎渗透到每一个数学分支,因此考察函数概念的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过程,无疑有助于我们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函数的本职,并且从中得到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1 函数概念的产生阶段—变量说 马克思曾认为,函数概念是源于代数中自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的不定方程的研究,那时,伟大的数学家丢番图对不定方程的研究已有相当程度,据此,可以认为函数概念至少在那时已经萌芽。实际上作为变量和函数的朴素概念,几乎和数学源于同一时期,因为数学家在研究物体的大小及位置关系时,自然会导致通常称为函数关系的那种从属关系。但是,真正导致函数概念得以迅速发展则是在16世纪以后,特别是由于微积分的建立,伴随这一学科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函数概念也经历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以后,运动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到了16世纪,对于运动的研究已变成自然科学的中心问题。在这一时期,函数概念在不同科学家那里有着不同形式的描述。在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一书中,几乎从头到尾包含着函数的思想,他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述函数关系。例如,他提出:“两个等体积圆柱体的面积之比,等于它们高度之比的平方根。”“两个侧面积相等的正圆柱,其体积之比等于它们高度之比的反比。”他又说:“从静止状态开始以定常加速度下降的物体,其经过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这些描述非常清楚地表明伽利略已涉及并讨论变量和函数,但他并没有做出一般的抽象,并且也没有把文字叙述表示为符号形式。 几乎与此同时,许多数学家,如托里拆利、瓦里斯、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等,从不同角度对函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有的数学家是把一些具体的函数看成曲线进行研究,尽管当时还没有建立实连续的概念,但数学家却默认曲线都是连续的。托里拆利就曾对曲线()0≥ y ex进行过研究;而瓦里斯在他的《动学》中研究过正弦曲 =x ae 线,并注意到了这一函数的周期性。麦尔先纳研究了旋轮线等等,总的来讲,当时关于对数曲线和指数曲线的研究比较普遍。在解析几何产生前后,人们除了已认识的代数曲线外,还确定了相当多的超越曲线。笛卡儿在其著作中提到了几何曲线与机械曲线的区别并由此引出代数曲线(函数)和超越曲线(函数)的区别。

函数发展史

函数发展简史 最早提出函数(function)概念的,是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 后又经历了贝努利、欧拉等人的改译。 1821年,法国数学家柯西给出了类似现在中学课本的函数定义:“在某些变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变数的值,其他变数的可随着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数叫自变量,其他各变数叫做函数,在柯西的定义中,首先出现了自变量一词。 1834年,俄国数学家罗巴契夫斯基进一步指出了对应关系(条件)的必要性,利用这个关系以求出每一个x的对应值. 康托尔 自从德国数学家康托尔的集合论被大家接受后,用集合对应关系来定义函数概念就是现在高中课本里用的了。 . 中文数学书上使用的“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

优美的函数图象

笛卡尔的故事 当时法国正流行黑死病,笛卡儿不得不逃离法国,于是他流浪到瑞典当乞丐。某天,他在市场乞讨时,有一群少女经过,其中一名少女发现他的口音不像是瑞典人,她对笛卡儿非常好奇,于是上前问他…… 你从哪来的啊? “法国”“你是做什么的啊?” “我是数学家。” 这名少女叫克丽丝汀,18岁,是一个公主,她和其它女孩子不一样,并不喜欢文学,而是热衷于数学。当她听到笛卡儿说名身份之后,感到相当大的兴趣,于是把笛卡儿邀请回宫。笛卡儿就成了她的数学老师,将一生的研究倾囊相授给克丽丝汀。而克丽丝汀的数学也日益进步,直角坐标当时也只有笛卡儿这对师生才懂。后来,他们之间有了不一样的情愫,发生了喧腾一时的师生恋。这件事传到国王耳中,让国王相当愤怒!下令将笛卡儿处死,克丽丝汀以自缢相逼,国王害怕宝贝女儿真的会想不开,于是将笛卡儿放逐回法国,并将克丽丝汀软禁。笛卡儿一回到法国后,没多久就染上了黑死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笛卡儿不断地写信到瑞典给克丽丝汀,但却被国王给拦截没收。所以克丽丝汀一直没收到笛卡儿的信…… 在笛卡儿快要死去的时候,他寄出了第13封信,当他寄出去没多久后... 就气绝身亡了。这封信的内容只有短短的一行…… r=a(1-sinθ) 国王拦截到这封信之后,拆开看,发现并不是一如往常的情话。国王当然看不懂这个数学式,于是找来城里所有科学家来研究,但都没有人能够解开到底是什么意思。国王心想……反正笛卡儿快要

数学函数的发展史

数学函数的发展史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总课题:数学的发展史 子课题:函数的发展史 一、组长:李 组员:刘田仁姬孙 二、指导老师:张 三、班级:高一12班 四、成员简介: 李:性格开朗、刻苦认真担任组长 刘:喜欢英语、大方担任搜集 仁:喜欢信息、刻苦认真担任写作 姬:开朗大方、热情担任搜集 孙:爱好动漫、画画性格外向担任整理 田:开朗大方刻苦认真担任整理 五、选题的原因: 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我们的数学修养‘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加强团结,了解数学。 六:研究计划: 共六人:姬刘担任搜集 李仁担任写作 孙田整理资料 七:研究成果:

历史表明,重要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函数概念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贯穿古今、旷日持久、作用非凡,回顾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看一看函数概念不断被精炼、深化、丰富的历史过程,是一件十分 有益的事情,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函数概念来龙去脉认识的清晰度,而且更能帮助我们领悟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 (一)1.早期函数概念——几何观念下的函数 十七世纪伽俐略(G.Galileo,意,1564-1642)在《两门新科学》一书中,几乎全部包含函数或称为变量关系的这一概念,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达函数的关系。1673年前后笛卡尔(Descartes,法,1596-1650)在他的解析几何中,已注意到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因当时尚未意识到要提炼函数概念,因此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时还没有人明确函数的一般意义,大部分函数是被当作曲线来研究的。 马克思曾经认为,函数概念来源于代数学中不定方程的研究.由于罗马时代的丢番图对不定方程已有相当研究,所以函数概念至少在那时已经萌芽. 自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以后,运动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人们在思索:既然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它本身又有自转和公转,那么下降的物体为什么不发生偏斜而还要垂直下落到地球上?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原理是什么?还有,研究在地球表面上抛射物体的路线、射程和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炮弹速度对于高度和射程的影响等问题,既是科学家的力图解决的问题,也是军事家要求解决的问题,函数概念就是从运动的研究中引申出的一个数学概念,这是函数概念的力学来源. (二)

11外国社会学史(一)

绪论 第一节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工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 二、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加剧 第二节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 ——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前提一、古希腊哲学关于社会的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人是社会的动物”;智者学派“社会起源契约理论 二、中世纪时期的社会观 伊本·哈尔顿朴素唯物主义 三、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博丹 霍布斯、卢梭、洛克社会契约论 维科历史循环论;孟德斯鸠;马尔萨斯 法国重农学派;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常识哲学学派(弗格森)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德国古典哲学 自然科学发展 ? 第一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 法国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第一节生平着述 孔德与圣西门;《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哲学概观》、《实证主义手册》、《实证教义问答》、《向保守主义者的呼吁》、《主观的综合》 第二节孔德社会学思想的理论发端 一、“精神之父”和实证主义哲学精神 二、孔多塞和蒂尔戈的进化论思想 三、圣西门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 一、科学的分类 五种分类、五种科学、科学等级 二、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社会学、神学、形而上学;个体抽象、社会现实、历史性;思想精神因素;对象宽泛;社会整体论;形而上学色彩 三、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

社会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依赖和相似;有机科学和非有机科学;抽象、思辨 第四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秩序;进步 一、社会静力学 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家庭 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区别; 语言;宗教;劳动分工 二、社会动力学 运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解释社会历史进步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社会发展三阶段 神学阶段三时期;西方革命时期;实证社会(人道教) 唯心;没有摆脱神学和形而上 第五节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形而上反对;纯经验主义者 合理的观察 静态现象;动态现象 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二、实验法 直接试验;间接实验 间接实验指实验者不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社会病态 三、比较法 优缺 四、历史法 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特点 横向、共时性;纵向、历时性 第六节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 社会现实悲催的原因 一、实证政治纲领 唯心、主观评价、抽象 人道教;道德;牧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