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战略-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变革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

企业战略-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变革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

企业战略-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变革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
企业战略-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变革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

★★★文档资源★★★摘要:文章形成了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变革型领导、员工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嵌套模型,并认为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是变革型领导、员工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同时,通过引入我国企业中的案例来分析上述模型。最后,文章认为变革型领导行为要求形成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而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又能进一步促进变革型领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领导—成员交换;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

一、引言

在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的研究中,领导的有效性,特别是领导行为与员工的绩效及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方面。学者们一般认为,变革型领导是建立在交易型领导的基础上的,会对下属有额外的影响效果。如Hater和Bass(1988)的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优秀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管理者,变革型领导与下属的有效性及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要比交易型领导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要强;优秀管理者在变革型领导上的得分要高于普通管理者的得分。Lowe等(1996)对以往的38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也表明变革型领导与领导有效性的各项指标之间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在Sosik,Avolio和Kahai(1997)针对团队所进行的研究中,也显示了变革型领导对于团队效能的影响比交易型领导要大。

那么,是不是变革型领导在任何情境下都是有效的?变革型领导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权变的分析,即有效的领导不仅仅取决于领导者本身,而且与被领导者以及情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对变革型领导有效性的中介作用。

二、理论分析

1.变革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和责任,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要或扩展下属的需要和愿望,使下属为团队、组织和更大的政治利益而超越个人利益。在组织的各级阶层上,包括团队、部门、以及组织整体中可能都会发现存在着变革型领导。变革型领导模式的成分包括领导魅力、感召力、智力激发、个性化关怀。变革型领导通过为追随者提供有魅力的角色榜样,以自身的魅力,使追随者有尽力仿效的行为倾向。面对有魅力的领导者,追随者将会敬佩、尊重、信任并认同这样的领导者。有感召力的领导者为下属提供清晰的、有感染力的、能对他们产生激励作用的目标和愿景。变革型领导将个体看作是一个整体,以提供新异的问题解决方式来产生智力刺激,包括通过询问假设和挑战现状来刺激下属的创造力。具有个性化关怀的领导者能够体恤与支持下属的个人需要,包容下属的个体差异,更关注满足每一个追随者的成就与成长需要。

Kelman(1958)为变革型领导与工作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Lowe,Kroeck和Sivasubramaniam(1996)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和员工的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这种关系。

组织公民行为(OCB),简单地说,就是非员工正式工作要求的一部分,是一种无条件行为,却可因此促进组织的运作更有效率。Organ(1988)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在组织的正式考核体系中未得到明确说明、但却有益于组织运行效果的行为”,如帮助他人,维护组织形象等。Podskoff(1990)

对变革型领导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他们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

2.领导—员交换理论。Graen(1972)首次提出了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LMX)。三十多年来,该理论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并已经成为西方有关领导研究的前沿领域。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是在社会交换理论(Blau,1964)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加以区分时,Blau认为:“只有社会交换才能造成人际间的义务感、互惠感和信任;单纯的经济交换做不到这一点。”在考察组织中上下级的互动关系时,Graen等(1972)认为,由于交往的时间、当事人在交往过程中所投入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所不同等原因,领导与不同的下属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交换质量也不相同:领导者只能与部分下属建立亲密的关系,而在与其他下属交往时,领导者主要依靠正式的权威、规则和政策来保证下属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领导者与不同下属之间的关系就会存在远****疏程度上的差异,也即存在不同的交换水平。

Liden和Graen(1980)的研究证实:处于高水平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中的下属,会得到领导更多的支持、更多的工作自由度和信任;而这些员工也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对领导也会更加尊敬和信任。领导—成员交换对组织公民行为也有显着的影响(Deluga,1994)。

3.变革型领导理论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Graen和 Uhl—Bien(1995)认为,低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是一种经济的交换关系以及正式的角色内关系,领导者凭借其职权向下属提出要求,而下属也因此需要向上级汇报,

而且由于上级掌握对下级的报酬与补偿而使下级表现出服从的行为,这种表现其实就是一种交易型的领导行为。相反,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领导与下属相互信任、尊敬,有内在的共同的目标,下属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自然也可以获得领导者更高水平的支持,信赖与关心。这些表现显然是与变革型领导一致的,因为变革型领导就是要启发下属去超越自身的利益以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同样,Howell和Hall—Merenda(1999)发现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与变革型领导行为具有正相关,而对交易型领导中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例外管理(active and passive management—by—exception)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Wang等人(2005)认为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通过中介变量(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传导的,而这里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变革型领导的反作用是不显着的。

因此我们形成了下面的理论模型:

变革型领导是领导者通过改变下属的价值与信念,提升其需求层次,使下属能意识到工作目标的价值,或是为组织规划出愿景、使命以激励下属,进而使下属愿意超越自己原来的努力程度,并且帮助下属学习新技能、开发新潜能,增进组织的整体效能(Bass,1998)。Podsakoff(1990)认为变革型领导能够通过领导者的行为使员工的基本价值观、信仰和态度与组织的集体利益相一致。许多文献已经证明了变革型领导与员工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Gerstner(1997)和Graen(1995)提议研究变革型领导和领导成员交换之间的概念和实证关系,进而从理论上统一这两种理论。而Wang等人(2005)的研究对上述提议作出了响应,他们的理论认为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是作为中介变量出现在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的。

当员工和领导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低质量的交换关系,领导主要是凭借其正式的职权来向下属分配任务,下属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服从行为。他们之间的交换关系以物质交换为主,上下级之间的心理距离较远,从而员工表现出各种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这种表现其实就是一种交易型的领导行为,这种领导行为无法通过低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来实现高水平的员工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

当领导者与员工进行了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在下属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和鼓励,增加了员工对领导者的信任度和支持度,从而形成了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同时,领导者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和责任,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要或扩展下属的需要和愿望,使下属为团队、组织和更大的政治利益而超越个人利益,这些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变革型领导行为。而为了回报领导的信任和授权,下属往往会付出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努力,即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而Wang(2005)的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在这里领导—成员交流是作为中介变量出现的。也就是说低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不利于变革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正向的影响,也就是说很难实现有效的领导。而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能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形成了正向的影响。

因此,从这些发现中可以看出,变革型领导行为要求形成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而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又能进一步促进变革型领导的有效性。

三、结论及建议

我们认为变革型领导是通过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来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进而影响工作绩效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变革型领导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形成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有关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文献大多都是关注高质量关系所导致的结果,而忽略了怎样才能形成这种关系。我们的研究认为变革型领导行为是形成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工具,因此训练领导者进行变革型领导的技巧有助于形成这种高质量的交换关系,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有效的领导应该将组织成功与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相联系起来,促进下属成员个人价值的实现。(2)领导成员应该知道,有效的上下沟通和信任是变革型领导行为策略成功的重要因素。(3)变革型领导的行为对于发展高品质的领导成员关系是很重要的。

领导_成员交换理论及其拓展

近年来,关于领导者与下属之间是否存在交换关系,双方的合作是单纯命令-执行意义的,还是同时具有交换互动特征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Robbins等人提出的“领导-成员交换(简称LMX)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具有开拓性的探讨,在管理学界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以往相关的理论研究 关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这一问题。1939年勒温等人提出了“领导作风理论”。该理论以权利定位为基本变量对领导作风进行分类,提出应根据被领导者群体的不同去选择相应的领导作风。认为领导者对不同下属群体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差异,群体因其特征不同与领导者的关系各异。勒温的研究虽有简单化倾向,但他毕竟开始关注领导者与不同被领导者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 弗莱德·菲德勒在其所创立的“领导权变理论”中强调:为实现有效的管理,领导者应根据管理对象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择取不同的领导方式。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以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在领导过程中应将上下级关系当作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领导者应主动去研究和适应下属,并以灵活有效的方式予以应对。 美国学者霍曼斯等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延续。如果一个人的行动给别人以好处,并使得对方做出互惠性行为,形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强化。该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服从于社会交换规律,而社会交换类似于商品交换。由于这一理论是基于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考虑,因而他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该理论在指明交换存在的同时深刻挖掘了人的社会行为的交换性本质,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LMX理论的主要观点 Graen和Robbins等人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更新的角度对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LMX理论。这些研究者们发现,在组织中尤其是在雇佣条件下,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体现有交换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领导者与成员的合作性质,以及合作过程中可能选择的方式方法。 该理论认为,在组织中领导者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他既是代表组织利益而工作的委托人,又是同组织签订合同并履行特定职责的员工。这种身份特征决定了领导者必然要面对双重风险,为了减少风险,领导者必须引入积极因素来加以防范。领导者不难发现,在下属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发挥着较他人更为重要的作用,与这些人建立起某种关系能够有效的规避这种风险,保障目标任务的实现。而下属也同样存在着使任务风险趋于最小化的需求。在一些下属看来,如果能同任务管理者持有一定的关系,就可能获取较其他人更为有利的工作条件,得到更多的机会。由于领导者和部分下属都存在着建立某种关系的愿望,因而在双方间建立一种较为紧密的关系就成为可能。通过这种关系可以提高双方的合作水平,强化互惠行为,使双方提供出对方所需要但自己又不拥有,而且凭借自己的努力无法得到的东西。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及其拓展●牟临杉

目标导向、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

Management 经管空间 046 2012年6月 https://www.doczj.com/doc/6a2284282.html, 目标导向、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丁锦印 严欣健 摘 要: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创新是企业持久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在企业各类资源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首当其冲,企业的发展落脚于企业员工的个人创新行为。在员工创新行为中,员工的目标导向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是影响员工创新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深入探讨员工学习目标导向对领导成员交换和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学习目标导向与员工创新行为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关键词:目标导向 员工创新 领导成员交换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6(c)-046-02随着员工创新行为逐渐成为组织创新和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Amabile,1988;Oldham & Cummings,1996;Shalley,1991;Zhou, 2003),组织越来越重视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Oldham,2003)。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员工在工作中存在学习目标导向与成就目标导向,学习目标导向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新技能来增强自身能力,从而获得成就,达成学习目标(Dweck,1986);成就目标导向是指通过寻求赞许的评价与避免自身能力的负面评价来证明自身能力的适当性(Brett&Vanwalle,1999)。Amabile(1996)提出的创造力成分模型包括相关领域技能、创造力相关技能、内部工作动机三个核心成分,而学习目标导向与技能获取与动机的产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组织创新的背景下,员工的创新建言或行为对组织现有系统与固定习惯提出了挑战,这种行为一般会受到维护现有固定思维体系的组织成员的抵制(Kanter R,1988)。因此,创新者创新行为的最终实现往往需要强有力的坚持与后盾。Scott等将领导成员交换与创新结合起来,研究二者间的关系。(Kirton,1989)提出,具有创造性认知方式的员工在允许冒险、自主作业和拥有打破现状的自由状态下工作效率最好。 理论界关于目标导向与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中,目标取向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的结论并未达成一致,Redmond的实验室研究曾经证明了学习目标导向与原创性营销方案的产生不存在相关性,在此之后的多项实证研究均证明了学习目标取向对员工的创造性行 为具有正向影响。目前,关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这目标取向、员工创新行为二者的关系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目标导向、领导成员交换、员工创新行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作一个全面的论述,为推动组织创新,完善相关创新管理策略提供借鉴。 1 目标导向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 (Amabile,1996)提出的创造力成分模型包括相关领域技能、创造力相关技能、内部工作动机三个核心成分。内部个人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同时影响了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而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更倾向于获得新的技能并有着强烈的内在工作动机,他们有着更高的意愿征询意见并获得反馈,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创造力。 (1)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重视新知识的获取,并且寻求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Elliot&McGregor,2001)。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这种对工作技能提高的重视使得他们对工作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促成了他们的内部动机并加强了他们对工作的投入,使得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力(Amabile,1996)。与此同时,学习目标导向的员工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着更多的偏好(VandeWalle,1997),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主动寻找创新性的方法,即使这种创新有到人尽其责。 (2)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这是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最基本的要求,通过规划的建立,可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有个充分的了解,正确的认识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当企业在运营中根据企业的总体规划要求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调整时,可以科学地制定企业各阶段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方便的进行管理和控制,方便快速的进行恰当人事安排,从而确保企业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3)多举措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科技的投入力度,通过对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研究表明,企业员工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先进程度越高,则会更快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生产率。鉴于此,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和设备的创新,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方面的需求更迫切,通过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不但可以减少聘用员工的人数,还可以确保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生产出来产品的质量也能够得以保证。 (4)在人才使用上牢固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在现实过程中,很多的企业在岗位出现空缺时,喜欢去引进外来人员,而忽视本企业人 员的培养,企业的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的企业岗位还是需要自身进行培养,只有一些少数特殊的岗位需要聘用。企业在对人才的选拔培养过程中必须在重视学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能力,人才取得的学历只是能够客观的反映出其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程度,而能力则是客观反映出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企业只有根据企业所需要招聘人员的工作岗位和性质根据能力来进行选聘人员,这样才会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在对企业人员的人用上要注重适当原则,切忌高使用或者是凑合使用情况的发生,从而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降低人力成本,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 张弘,赵曙明.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 发,2008(11). [2] 向凤梅,张婉楠,杨雨.浅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控制[J]. 技术与市场,2008(11). [3] 刘晓菊,郭邦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法浅探[J].北方 经贸,2005(08). [4] 王梅.浅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J].经营管理者,2011(08).

领导理论

马克思领导理论 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 由于领导特性理论忽视下属的需要、没有指明各种特性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缺乏对因与果的区分、忽视了情境因素,导致它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的不成功。 领导行为理论集中研究领导的工作作风采口行为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伦西斯·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主要是从对人的关动和对生产的关心两个维度,以及上级的控制和下属参与的角度对领导行为进行分类,这些理论在确定领导行为类型与群体工作绩效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上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影响成功与失败的情境因素的考虑。 领导行为与领导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显然依赖于任务结构、领导成员关系、领导权威、下属的主导性需求等情境因素,领导权变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提出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因素,并且情境因素可以被分离出来,它的研究成果包括菲德勒权变模型、情境领导理论、路径目标理论和领导者参与模型。但由于实践者很难确定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等权变变量,领导权变理论相对于实践者显得过于复杂和困难,使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78年,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Burns)在对政治型领导人进行定性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领导过程应包含交易型和变革型两种领导行为,这一分类为领导行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1985年,Bass正式提出了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它比以往理论采取更为实际的观点,是以一个“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的眼光看待领导行为,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领导理论 管理的四大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其中,领导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在此指管理者通过指导、激励、带领等方式对下属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从而去努力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是有效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回顾并分析一下关于领导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 有关领导的理论很多,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领导理论大致有四种理论学派:早期的特质理论和行为理论、近期的权变理论以及当前的领导风格理论。按照时间的顺序,在20世纪40年代末,也就是领导理论出现的初期,研究者主要从事的是领导的特制理论的研究,其核心观点是:领导能力是天生的;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60 末,主要进行的是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其核心观点是:领导效能与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有关;从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现领导权变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有效的领导受不同情景的影响;从80年代初至今,大量的出现了领导风格理论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有效的领导需要提供愿景、鼓舞和注重行动。 一、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 早期的领导理论研究都着重在找出杰出领导者所具有的某些共同的特性或品质上,称为特性论(或品质论)。传统的领导特质论认为,领导特质是天生的, Sir.F.Galton 早在1 869年就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天生的。在早期美国管理学家Edwin E.Ghiselli 提出了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他在其《管理者探索》中研究得出的八种个性特征为:才智、首创精神、督察能力、自信心、决断力、适应性、性别、成熟程度等,五种激励特征为:对工作稳定的需求、对金钱奖励的需求、对指挥别人权力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事业成就的需求等。在 1969年Gibb的研究认为天才领导者应该具有7种特质:善于言辞、外表英俊、高超智力、充满自信、心理健康、支配趋向、外向敏感等。后来, Stogclill等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应包括16种特质。

领导成员交换的归类

参考文献 [1]秦志华,傅升,蒋诚潇.基于领导-成员交换视角的组织公平与组织认同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38-43. [2]吴继红,陈维政.领导-成员关系对组织与员工间社会交换的调节作用研究[J].管理学报,2010(3):363-372. [3]王震,仲理峰.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化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里科学进展,2011(7):1037-1046. [4]梁巧转,唐亮,王胡.领导成员交换组织层面前因变量及存在的调节效应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183-188. [5]刘耀中,雷丽琼.企业内领导-成员交换的多维结构对工作绩效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28-40. [6]王端旭,赵轶.学习目标取向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积极心境和领导成员交换的 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9):172-179. [7]张莉,贾琼,刘宝巍.Brian Eam.知识型企业领导成员交换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J].科 学学研究,2009(2):429-434. [8]厉凌,陈同扬.中国情境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离职意图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 研究,2010,(23):91-93. [9]马力,曲庆.可能的阴暗面:领导-成员交换和关系对组织公平的影响[J].管理世 界,2007,(11):87-95. [10]任孝鹏,王辉.领导-部属交换(LMX)的回顾与展望[J].心里科学进 展,2005,(13):788-797. [11]仲理峰,周霓裳,董翔,宋广文.领导部属交换对领导和部属工作结果的双向影响机制[J]. 心里科学进展,2009,(17):1041-1050.

企业战略-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变革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

★★★文档资源★★★摘要:文章形成了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变革型领导、员工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嵌套模型,并认为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是变革型领导、员工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同时,通过引入我国企业中的案例来分析上述模型。最后,文章认为变革型领导行为要求形成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而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又能进一步促进变革型领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领导—成员交换;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 一、引言 在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的研究中,领导的有效性,特别是领导行为与员工的绩效及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方面。学者们一般认为,变革型领导是建立在交易型领导的基础上的,会对下属有额外的影响效果。如Hater和Bass(1988)的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优秀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管理者,变革型领导与下属的有效性及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要比交易型领导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要强;优秀管理者在变革型领导上的得分要高于普通管理者的得分。Lowe等(1996)对以往的38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也表明变革型领导与领导有效性的各项指标之间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在Sosik,Avolio和Kahai(1997)针对团队所进行的研究中,也显示了变革型领导对于团队效能的影响比交易型领导要大。 那么,是不是变革型领导在任何情境下都是有效的?变革型领导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权变的分析,即有效的领导不仅仅取决于领导者本身,而且与被领导者以及情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对变革型领导有效性的中介作用。 二、理论分析 1.变革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和责任,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要或扩展下属的需要和愿望,使下属为团队、组织和更大的政治利益而超越个人利益。在组织的各级阶层上,包括团队、部门、以及组织整体中可能都会发现存在着变革型领导。变革型领导模式的成分包括领导魅力、感召力、智力激发、个性化关怀。变革型领导通过为追随者提供有魅力的角色榜样,以自身的魅力,使追随者有尽力仿效的行为倾向。面对有魅力的领导者,追随者将会敬佩、尊重、信任并认同这样的领导者。有感召力的领导者为下属提供清晰的、有感染力的、能对他们产生激励作用的目标和愿景。变革型领导将个体看作是一个整体,以提供新异的问题解决方式来产生智力刺激,包括通过询问假设和挑战现状来刺激下属的创造力。具有个性化关怀的领导者能够体恤与支持下属的个人需要,包容下属的个体差异,更关注满足每一个追随者的成就与成长需要。 Kelman(1958)为变革型领导与工作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Lowe,Kroeck和Sivasubramaniam(1996)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和员工的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这种关系。 组织公民行为(OCB),简单地说,就是非员工正式工作要求的一部分,是一种无条件行为,却可因此促进组织的运作更有效率。Organ(1988)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在组织的正式考核体系中未得到明确说明、但却有益于组织运行效果的行为”,如帮助他人,维护组织形象等。Podskoff(1990)

LMX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简称LMX理论)是由葛伦(又译:乔治·格里奥)(George Graeo)和Uhl-Bien在1976年首先提出的,他们在VDL模型(Vertical Dyad Link Model)的研究过程中,通过纯理论的推导,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领导者对待下属的方式是有差别的;组织成员关系的集合中往往会包括一小部分高质量的交换关系(圈内成员之间),和大部分低质量的交换关系(圈外成员与圈内成员之间)。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1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LMX)指出,由于时间压力,领导者与下属中的少部分人建立了特殊关系。这些个体成为圈内人士,他们受到信任,得到领导更多的关照,也更可能享有特权; 而其他下属则成为圈外人士,他们占用领导的时间较少,获得满意的奖励机会也较少,他们的领导一下属关系是在正式的权力系统基础上形成的。 该理论指出,当领导者与某一下属进行相互作用的初期,领导者就暗自将其划入圈内或圈外,并且这种关系是相对稳固不变的。领导者到底如何将某人划入圈内或圈外尚不清楚,但有证据表明领导者倾向于将具有下面这些特点的人员选入圈内:个人特点(如年龄、性别、态度)与领导者相似,有能力,具有外向的个性特点,如图11--4所示。LMX理论预测,圈内地位的下属得到的绩效评估等级更高,离职率更低,对主管更满意。 1、贡献:在双方关系中,个体所知觉到彼此投注于与工作有关系的活动的量、质和方向。

2、忠诚:在双方关系中,对另一方的目标与个人特长所表现的公开支持。 3、情感;在双方关系中,基于人际吸引(而非工作或专业价值)对另一方所产生的情感三方面。 LMX理论的关系[1] 葛伦的LMX理论提出了领导者和下属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这些关系包括: (1)领导者和单个下属之间的关系(一种二维向量关系,领导者在一对一基础上对待单个下属,这与多维关系有所不同)。 (2)领导者和一个下属群体之间的关系(一种均衡领导方式,领导者以同等方式对待组织中每个下属)。 (3)领导者和两个有区别的下属群体之间的关系(领导者对待不同群体的人态度不同,对待同一群体的人则态度相同)。 一直以来,大部分对领导者-成员交换研究的重点都集中于领导和下属之间个人对个人 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后果。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形成是一个伴随着时间的演变而发展变化的过程。Bauer & Green (1996)主要从分析单一领导与成员“二元体”中的交换关系模式着手,认为某一领导一成员“垂直二元体”交换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接触、评价阶段,认识、行动阶段和感情、信任阶段(如下图)。

领导行为理论:交换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

领导行为理论:交换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由于领导特性理论忽视下属的需要、没有指明各种特性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缺乏对因与果的区分、忽视了情境因素,导致它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的不成功。领导行为理论集中研究领导的工作作风采口行为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K.Lewin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R.Likert 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主要是从对人的关』动和对生产的关心两个维度,以及上级的控制和下属参与的角度对领导行为进行分类,这些理论在确定领导行为类型与群体工作绩效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上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影响成功与失败的情境因素的考虑。领导行为与领导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显然依赖于任务结构、领导成员关系、领导权威、下属的主导性需求等情境因素,领导权变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提出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因素,并且情境因素可以被分离出来,它的研究成果包括菲德勒权变模型、情境领导理论、路径目标理论和领导者参与模型。但由于实践者很难确定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等权变变量,领导权变理论相对于实践者显得过于复杂和困难,使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78年,Burns在对政治型领导人进行定性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领导过程应包含交易型和变革型两种领导行为,这一分类为领导行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1985年,Bass正式提出了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它比以往理论采取更为实际的观点,是以一个“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的眼光看待领导行为,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基本假设、理论框架与主要特征 1.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 在一些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中,领导行为常被理解为一种交易或成本一收益交换的过程。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领导一下属间的关系是以两者一系列的交换和隐含的契约为基础。该领导行为以奖赏的了大领导十属,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后,便给予承诺的奖赏,整个过程就像一项交易。其主要特征为:(1)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指导和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领导者向员工阐述绩效的标准,意味着领导者希望从员工那里得到什么,如满足了领导的要求,员工也将得到相应的回报;(2)以组织管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为基础,完全依赖组织的奖惩来影响员工的绩效;(3)强调工作标准、任务的分派以及任务导:向目标,倾向于重视任务的完成和员工的遵从。 根据Burns理论,交换型领导行为建立在一个交换过程的基础上,主要包括权变与非权变性两种奖励行为和权变与非权变性两种惩罚行为,实施不同的奖励和惩罚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谓权变性奖惩是指根据下属的绩效进行奖励和惩罚;非权变性奖惩是指领导进行奖罚时不依据下属的绩效。Bass则将交换型领导行为分为权变奖励领导行为(Contingent reward leadership)和例外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领导行为两种,并随着领导者活动水平以及员工与领导相互作用性质的不何而不同。所谓权变奖励领导行为是指领导和下属间的一种主动、积极的交换,领导认可员工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员工也得到了奖励;例外管理领导行为则指领导借助于关注员工的失误、延期决策、差错发生前避免介入等,与下属进行交换,并按领导者介入时间的不同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类型。主动型的例外管理领导者,~般在问题发生前,持续监督员工的工作,以防止问题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生问题,立即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当然也积极搜寻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或与预期目标偏离的问题。领导者在员工开始工作时,就向员工说明具体的标准,并

领导-成员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理论研究新进展

领导-成员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理论研究新进展 三十多年来,许多组织学者致力于上下级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LMX理论则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以往有关LMX理论的研究大都在个体水平上考察LMX 的主效应,近些年来,这一有关LMX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文章从测量工具、分析水平以及作用机制方面对LMX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从概念、测量方法、认知调节变量等方面加以改进。 标签:领导-成员交换(LMX);测量工具;分析水平;中介作用;调节作用 基于垂直对子联接(Vertical Dyad Linkage,VDL)而来的LMX理论认为,领导者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员工,并且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领导会依据一定的标准,比如能力和技能、可信任程度、愿意承担工作责任的动机以及下属与自己的相似性特征等对部属加以区分,并形成不同的交换关系。随着交换关系的不同,领导会将部属归类为“圈内”(in-group)和“圈外”(out-group)两种不同的类型。人际交换关系质量好的部属被主管视为自己人,因而成为“圈内成员”;交换关系质量不佳的部属则被归类为“圈外成员”。相对于圈外成员,圈内成员获得领导较多的关注与支持,被要求承担较多的责任及非一般正式性的角色,且分享到较多的利益或资源。 由于LMX理论以动态、差异的观点来理解组织中的上下级关系,较以往的领导理论如特质理论、风格理论等有较大的进步,所以该理论自Graen和Dansereau 在1972年首次提出之后,便吸引众多组织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然而,以往有关LMX 的研究大都在个体水平上考察LMX的主效应。近些年来,这一有关LMX的研究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1.测量工具 LMX的结构存在着单维和多维之争,所以LMX的测量也出现了单维和多维量表。有学者认为,领导和成员之间的交换只局限在与工作相关的方面,所以LMX 是单维的(转引任孝鹏、王辉,2005)[1]。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领导与成员的交换关系很难仅仅局限在工作领域,他们从LMX的两个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和角色扮演理论(role playing theory)进行阐释,认为LMX应该是多维度的。目前比较公认的是Liden和Maslyn(1998)[2]提出的四个维度的结构:情感(affect)、贡献(contribution)、忠诚(loyalty)和(professional respect)专业尊敬。我国学者王辉、牛雄鹰(2004)[3]在我国文化背景下验证了LMX的四维结构。Greguras和Ford(2006)[4]在验证LMX四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平行(parallel)的方法开发了领导对LMX关系认知的量表。 以往的研究中,最初使用的LMX量表大都通过下属的回答,比如他们喜欢或尊重上级的程度,来评定领导与成员之间交换关系的好坏。已有的少数几个研究运用了从领导者的角度评估关系质量的方法,所使用的量表是通过下属认知的LMX关系的量表中的项目“镜像”得到的。Greguras和Ford(2006)认为这种“镜像”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LMX研究综述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研究综述 一、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概念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理论研究持续了很多年,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30年前Graen和Dansereau第一次采用基于领导与下属之间关系的方法研究领导力模型,并在1975年提出了领导交换理论。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领导管理者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下属员工,跟员工之间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也不完全一样,会有亲疏远近之分,因此员工就根据此被划分成“圈内”人和“圈外”人。顾名思义,“圈内”员工往往能够得到领导更多的信任、帮助以及获得更多的组织资源,而“圈外”员工却得不到相应的对待。 1995年Graen和Uhl-Bien合作发表了一篇关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在近30年来发展的综述性文章。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发展过程很长,有很多个时期,然而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发展研究重点,对领导成员交换的含义也都理解的不同。在早期组织中的领导只有有限的资源,那么将这些有限的资源分配到谁的手中,才能得到有效利用是领导主要考虑的事情,自然他们会将资源分配给自己信任的人,自然而然就建立了“圈内”和“圈外”的分别,并且这种亲密的“圈内”关系的建立需要领导投入额外的时间和资源,所以领导不可能和所有的下属员工之间建立高质量的关系,必定有员工成为“圈外”成员,这样就区分出于领导关系亲疏明显的两类员工。领导和员工的关系就此被分出两种,一种是较为亲密的关系,而相反就是比较疏远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的产生都是领导和员工长时间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影响所造成的,亲密和疏远会造成不一样的后果,影响员工的工作结果。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领导成员交换的核心概念可以表述为两个方面的特点概念。一是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组织、领导和员工都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关系的建立是角色扮演的过程,并受领导者和下属成员的特质和行为影响。接下来的研究则是要强调把面扩展到整个组织,而不是只单纯的和某一部分的员工建立良好的高质量的关系,这样会提高整个组织员工的归属感。最后,分析研究领导成员交换的学者不再将思维局限在某个个体层面,而是扩展到组织层面这种更大的范围来研究。Green等人(1996)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圈内和圈外部属的现象在组织环境中是确实存在的。

企业战略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变革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

企业战略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变革型领导有效 性的影响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文档资源★★★摘要:文章形成了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变革型领导、员工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嵌套模型,并认为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是变革型领导、员工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同时,通过引入我国企业中的案例来分析上述模型。最后,文章认为变革型领导行为要求形成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而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又能进一步促进变革型领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领导—成员交换;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 一、引言 在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的研究中,领导的有效性,特别是领导行为与员工的绩效及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方面。学者们一般认为,变革型领导是建立在交易型领导的基础上的,会对下属有额外的影响效果。如 Hater和Bass(1988)的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优秀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管理者,变革型领导与下属的有效性及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要比交易型领导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要强;优秀管理者在变革型领导上的得分要高于普通管理者的得分。Lowe等(1996)对以往的38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也表明变革型领导与领导有效性的各项指标之间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在Sosik,Avolio和Kahai(1997)针对团队所进行的研究中,也显示了变革型领导对于团队效能的影响比交易型领导要大。

那么,是不是变革型领导在任何情境下都是有效的?变革型领导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权变的分析,即有效的领导不仅仅取决于领导者本身,而且与被领导者以及情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从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对变革型领导有效性的中介作用。 二、理论分析 1.变革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和责任,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要或扩展下属的需要和愿望,使下属为团队、组织和更大的政治利益而超越个人利益。在组织的各级阶层上,包括团队、部门、以及组织整体中可能都会发现存在着变革型领导。变革型领导模式的成分包括领导魅力、感召力、智力激发、个性化关怀。变革型领导通过为追随者提供有魅力的角色榜样,以自身的魅力,使追随者有尽力仿效的行为倾向。面对有魅力的领导者,追随者将会敬佩、尊重、信任并认同这样的领导者。有感召力的领导者为下属提供清晰的、有感染力的、能对他们产生激励作用的目标和愿景。变革型领导将个体看作是一个整体,以提供新异的问题解决方式来产生智力刺激,包括通过询问假设和挑战现状来刺激下属的创造力。具有个性化关怀的领导者能够体恤与支持下属的个人需要,包容下属的个体差异,更关注满足每一个追随者的成就与成长需要。 Kelman(1958)为变革型领导与工作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Lowe,Kroeck和Sivasubramaniam(1996)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和员工的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这种关系。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研究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研究 ——如何用LMX模式改进领导有 效性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研究 ——如何用LMX模式改进领导有效性 【内容摘要】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领导者与下属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圈内成员与领导的高质量LMX关系可以提高领导有效性,相反,低质量的LMX将起负面作用,所以领导可以通过正确的理解并运用LMX模式改进自己的领导有效性。 【关键词】领导—成员交换圈内成员圈外成员高质量LMX 低质量LMX 领导有效性 一、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在以前的领导学理论中我们发现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哪些方面可以造就一个有效的领导者,以及如何有效的提高一个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和工作绩效。但是以往的大多数领导理论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领导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所有下属。但现实中,领导者对待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的方式是十分不同的。在此基础上乔治.格瑞恩(G Graen)和助手们提出了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简称LMX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起源于1975年Dansereau,Graen和 Haga关于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研究,起初被称作“垂直二元联结理论”(Vertical Dyad Linkage,VDL),因为它的焦点是一个具有直接权威的人与另一个人组成的垂直二元关系中相互影响的过程。1982年由格瑞恩等人正式改称为LMX理论。几经演化,1995年,格瑞恩和尤尔-拜因(Uhl-Bien)在一篇综述性文献中将其定义为“领导成员之间基于关系的社会交换”。这一定义强调从成员关系的角度来理解LMX,并把这种关系的性质归结为“社会交换”。 二领导-成员交换相关概念 1.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简称LMX理论)。该理论认为领导者和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系列的观望、试探、互动、谈判等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起来。这一过程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同一个领导者与不同的下属会有不同的或亲或疏的关系。比方说,一个有10名下属的领导就会有10种不同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LMX)。当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比较亲近时,领导与这些下属互相认为对方为“圈内人”,反之则为“圈外人”。 2.“圈内”和“圈外”的概念。所谓圈内(in-group)是指包括那些以具有高度的相互信任、尊敬、忠诚与影响为特征的支持性关系的方式与其领导有着强社会联系的下属。圈外(out-group)包括那些以低互换与自上而下的影响为特征的严格以任务为中心的关系的方式与其领导有微弱的社会联系甚至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下属。圈内成员可以一起和谐的工作并接受领导,是因为他们具有优越感。作为圈外的成员,他们也许不会减少团队合作,但肯定不会做出积极贡献。圈内成员与领导者之间是一种相互

领导理论

有关领导的理论很多,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领导理论大致有四种理论学派:早期的特质理论和行为理论、近期的权变理论以及当前的领导风格理论。按照时间的顺序,在20世纪40年代末,也就是领导理论出现的初期,研究者主要从事的是领导的特制理论的研究,其核心观点是:领导能力是天生的;从40年代末至60 末,主要进行的是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其核心观点是:领导效能与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有关;从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现领导权变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有效的领导受不同情景的影响;从80年代初至今,大量的出现了领导风格理论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有效的领导需要提供愿景、鼓舞和注重行动。 一、领导特性理论(Trait theories) 1、传统的特性理论 2、现代特性理论 3、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4、管理者胜任力(Managerial competencies) 5、领导艺术(Romance of leadership) 二、领导作风理论(Style theories) 1、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 2、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方式 三、领导行为理论(Behavioral theories) 1、密执安大学领导行为的研究(University of Michigan Studies)

2、俄亥俄大学领导行为的研究(Ohio State Studies) 3、管理方格图(The Managerial Grid) 4、关怀/主动模型(Consideration/Initiating Structure) 5、任务/关系导向行为(Task-oriented/relations-oriented Behavior) 四、领导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ies) 1、专制-民主连续体模型 2、菲德勒模型(Fiedler’s Model) 3、领导参与模型(Leader-participation model) 4、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 resource theory) 5、目标-通路理论(Path-Goal theory) 6、常规决策模式(Normative decision model) 7、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theory, LMX) 8、垂直对偶带/领导成员交换理论(V ertical dyad linkage/leader–member exchange) 9、隐涵领导模式(implicit leadership theory), 10、领导生命周期理论(Life-cycl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五、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1、领导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of leadership) 2、领导魅力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3、处理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transactional a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