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行重行行教案

行行重行行教案

行行重行行教案
行行重行行教案

教 案 课 题

古诗《行行重行行》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 1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行行重行行》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古诗、《古诗十九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2、梳理诗歌大意并逐句赏析,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3、掌握诗中所运用的叠音、比兴、对比的艺术手法。

4、熟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5、通过学习此诗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更懂得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

教学重点

1、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诗中叠音、比兴、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诗歌鉴赏,将诗歌根据内容及情感分为“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宽慰期待”三部分来鉴赏。

教学难点

1、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2、叠音、比兴、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效果

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

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叠音)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比兴,展开联想)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对比,猜疑)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追忆初别

路远会难 相思之苦

离别之恨 宽慰期待 实写相思

感慨幽怨 重拾勇气

教学内容:

【先导】

中国的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一路走来,发展到东汉末年,在诗歌的百花园中又盛开了一朵绮丽的花朵,它就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人们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有人称赞它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有人说它“几乎一字千金”(钟嵘),也有人称之为“诗母”、“风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开篇之作,也就是第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近她,看看这首古诗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新授】

抄诗黑板

老师:大家观察下这首诗的结构,首先,“行行重行行”是诗歌的题目,剩下的是诗歌正文,大家观察下与以往我们学的诗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没有。

老师:没做,细心的同学已经观察到了,没有写明诗歌作者。▲

这就要从诗歌的由来及写作背景说起。

一、由来及写作背景

1、由来

《行行重行行》是组诗《古诗十九首》的开篇之作。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萧统从东汉以前传世的古诗中挑选出了十九首题材和风格十分相近的诗,编辑在一起,并给他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就叫《古诗十九首》。

2、作者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古诗的具体作者和创作年代均不可考。一般认为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都是中下层文人。因为,这些诗的写作视角通常是中下层文人。

3、题材

《古诗十九首》的题材主要有3类:征夫、游子、思妇

征夫:远行的人,朝廷征调服徭役的人,出征的士兵。

游子:为谋生计外漂泊的文人或是在外做官的人,即游宦。

思妇:丈夫远行的妇人。

4、年代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1、东汉末,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大批中下层文人沉沦民间,2、战争和疾病频繁,死亡成为正常现象)

▲读诗

老师:请同学们通读全诗,判断《行行重行行》是哪种题材?体裁是什么?

讲了什么事件?

学生:题材——思妇诗;体裁——五言诗;

事件:抒写了女子与丈夫久别的痛苦与思念之情。(游子远行,女子思夫)

二、重点字词及译文

⑴重(chóng):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

⑵生别离:活生生地分离。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⑶相去:相距。

⑷涯:方,边际。

⑸阻:艰险。

⑹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⑺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

⑻已:同“以”。

⑼远:久。

⑽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⑾顾返:还返,回家。顾,顾恋、思念。反,同返。

⑿老:苍老,心身憔悴。晚:年终

⒀弃捐:抛弃、丢开。

⒁最后两句的意思:抛开(这相思之情),希望你多吃饭好好保重身体重;抛开(这相思之情),自己要努力保重自己,以待后日相会。

三、层次划分(言之有理即可)

全诗根据内容可以划分成几层?

1—6:离别之恨1—2 思念的前提,离别

7—12:相思之苦3—8 从空间距离的遥远写相思之苦

13—16:宽慰期待9—14 从分别时间的长久写相似之苦

15—16 重拾勇气,祝福关怀

1—2离别

3—6远离

7—12相思

13—16勉强宽慰之词

四、逐句赏析

《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感情的共性,表现出了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境界。

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追忆初别

翻译:(你)走了又走,一直不停地走,我与你活生生地分离。

①“行行重行行”: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你我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叠字)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就是走啊走的意思,“重行行”不停地走啊走。开头一句就抓住读者的心,展现出一幅渐行渐远的画面。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这样写的好处?开篇首句以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营造出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②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人世痛苦分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会你的有生之年、悠悠岁月中永远忍受着分别的痛苦。“生别离”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活生生、硬生生的被分开,即因外力的作用使分开。女子因外力与丈夫分离而感到万分痛苦,侧面也可看出二人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因而女子生出“生离死别”之感。

2.“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距离遥远

翻译:我和你相距万里,各自在天的一方。

“天涯”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形容距离极远的地方,后引申为人主观上的心理距离感,常表现出“缠绵”之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是天涯沦落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在追忆离别之景后陈述了事实。(你我)相距万里,路途十分遥远。古代交通不便,通信不便,相隔万里也许在今天没事,可是在古代往往意味着很难再见。但是只要有决心走下去,还是有一丝希望的。

3“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双重困难

翻译:你我之间的道路又艰险又漫长,再会面怎么能预料呢?

上句讲到了你我距离十分遥远,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的那一头,这是一重困难,但是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还能有相见的希望。但是本句写到我们之间不仅路途遥远,道路上还有许多险阻,这是双重困难。

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人的能力,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可以说已经见面的机会十分渺茫了。“会面安可知”是女子充满相思之苦的哀吟和叹息。

阻且长:参考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托物寓意

翻译:北方的马南来之后仍依恋北方,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

再见的机会十分渺茫,但是诗人却不肯放下,他忽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抒情,虽然从表现上与下文的衔接不上很连贯,但是这种写法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即是“比兴”的方法,宋代朱熹说过,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后常将“比兴”连用,专指诗歌有寄托之意。“胡马”、“越鸟”指北方所产之马和南方所产之鸟。他们都有思恋故土的特征。这里将鸟兽思恋故土的自觉比方人的归家的自觉。一种解释是:正向的,联想出游子也是思乡的。另一种解释是:反向了,鸟兽尚且如此,你怎么能忘记家乡呢?

这种高明的艺术手法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能使读者能够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出多方面的解释。效果来的更加强烈,有物我互化之感。

5.“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实写

翻译:你离开一天比一天久,我因为思念你而日渐消瘦,体不胜衣。

这两句是实写自已相思之深苦。“远”:这里当时间久长讲。这里的“相去日已远”,与前面的“相去万余里”遥相呼应。表面上看两次“相去”似乎是简

单的重复,其实不然。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缓”:这里当宽松讲。“相去日已远,”是说离别的时间之久。“衣带日已缓”,是言其相思之深之苦。思妇思念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思念之情愈加浓烈,以至于茶饭无思,人是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身上穿的衣服也觉得是愈来愈宽松起来。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思妇对自已衣着形体的感受变化,实则表现了自已对游子的相思之深苦。

6.“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翻译:漂浮的云遮蔽了太阳,远游的人不愿意回家。

“比兴手法”:“浮云蔽白日”可以比喻多种阻碍。女子在相聚无期的煎熬中,不禁产生猜疑的心理。不仅猜疑丈夫滞留他乡、不愿回家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浮云”和“白日”,可以比作佞臣和君主,君主被佞臣蒙蔽;或者是游子受到政治迫害;游子被外向女子所诱惑,忘记了自己。

西方的符号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时就形成了一个语码,使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联想。“浮云蔽白日”就是这样一个语码。游子、国君、逐臣三者本来以相通的。如果那个行者是游子,则可能是说他在外另有际遇,忘记家中的思妇了;如果那个行者是逐臣,则可能是说国君谗言放逐了他,引导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

由思念到猜疑,“反言之”的作用,更显得思念之深,甚至产生一股幽怨。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中的见解:“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

7.“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翻译:对你是思念使我容颜苍老,一年的岁月转眼之间也快完了。

这两句是继续写思妇内心相思的苦痛和感受。“思君令人老”思妇在长期的思念忧虑哀伤之中,深深地感受到身心之疲惫和憔悴,恍惚之间,似乎容颜已老,红颜不在;时间也在飞速地流逝,仿佛之间又过去了一年。这里的“思君令人老”指因相思而使人的容颜渐衰,憔悴,这更令人心伤。

“岁月忽已晚”,是说岁月如梭,时间匆匆而逝,我在一年接一年的等待中蹉跎。古人将一年之尾谓之“岁晚”,一生之尾也谓之“岁晚”,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年尾“岁晚”呢?此句慨叹人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

此句思妇“思君令人老”与上句“游子不顾”形成对比。

8.“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翻译:抛开(这相思之情),希望你多吃饭好好保重身体重;抛开(这相思之情),自己要努力保重自己,以待后日相会。

“弃捐”:犹言丢下之意。“勿复道”:不要再说了。因为这些相思忧愁现在是说也无用, 多说不过是徒增伤心罢了。

女里加餐饭有两种解读:一是思妇自我宽慰的话。重拾勇气,对自己好点。“努力”: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之意。“加餐饭”:是当时社会上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劝慰别人的成语。如《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饭’,下有‘长相思’”。“努力加餐饭”,加餐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是一件很平常的一件事,但由于主人公是终日相思忧虑不止,可以说是到了百事无趣,茶饭不思的地步,要想加餐饭又何尝容易做到,所以才只有要努力去为之才行。这两个字之加看是简单,实则“充满了对于绝望的不甘与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持的苦心”

二是对游子的关怀之语。希望有人在外多吃饭,好好保重身体。即使有人不愿回家,但是女子仍然充满关系,可见其温柔敦厚。

分层建议:

1—6:离别之恨

7—12:相思之苦

13—16:宽慰期期

五、艺术手法

叠字、比兴、对比

2.说出该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艺术特色

1、抒情技巧自然、高超,情感真切感人。(叙事兼抒情:伤感直白的初别)

2、全诗以“思妇因离别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为中心,浑然一体。

3、语言自然朴素、概括有力

七、课上练习

1.请同学们逐句描绘景象,丰富想象内容。

如1、2句:漫漫长天,幽幽古道,车辙四向蔓延,一对夫妇于柳树下依依不舍的分别,游子渐行渐远,女子依依不舍,泪眼婆娑。

2.思妇的形象?

小结:

《行行重行行》的艺术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诗中直接出现,诗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无一语不渗透作者的离情别绪。《行行重行行》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作业:

课后题

课后记:

教学方法:讲述法、朗读法、谈话法

《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赏析 [原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名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间或也反映出某些社会现实。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 〔汇评〕 此思妇之诗。首二,追叙初别,即为通章总提。语古而韵。“相去”六句,申言路远会难,忽用马、鸟两喻,醒出莫往莫来之形,最为奇宕。“日远”六句,承上转落念远相思、蹉跎岁月之苦。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返,点出负心,略露怨意。末二,掣笔兜转,以不恨己之弃捐,惟愿彼之强饭收住,何等忠厚。(〔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四)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思妇思念离家远出的游子。 开头两句,追叙初别,引出下文的远离、忆念。“相去”六句,交代路远难会;尽管路远难会,但相信游子仍然依念故乡。“胡马”、“越鸟”两个比喻最为生动,动物尚且知情,何况是人呢!初看这两句像是出自民间俗语,其实这两个比喻又都出自古语。《韩诗外传》:“诗云:…代马依北风,越鸟翔南巢'。皆不忘本之谓也。”(《文选》李善注引)这六句,前面四句写双方因路远、山川阻隔无法会面;“胡马”两句,以比喻设想游子也一定留恋着故乡,留恋着家中的亲人。“相去”六句,承接“胡马”两句,落到抒情女主人公(即思妇)身上。自从游子离家,她衣带渐宽,日见消瘦,想到对方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客观原因而不能回家,再加上一年又已到了尽头,怎不因思念远人而使自己衰老呢!最后两句,先说丢开这事不想了吧,

行行重行行 教案赏析

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题解】: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历来选家都将其排列在《古诗十九首》之首。关于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别情诗,历来注家对此很有分歧,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思妇的别情诗,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思妇思念游子的别情诗等等,笔者认为考之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句的内容来看,把它确定为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别情诗为好。东汉末年,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宦游以求搏得一官半职。这些外出宦游“游子”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往,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浓浓的伤离怨别的情绪。而其中应尤以思妇之思念为甚,因为游子在外,虽有思念之情愫,但其为了生计仕途要终日奔波,其思念之情愫尚可暂时抛却;而思妇在家,则是终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至于这首诗的具体作者是游子还是思妇,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或是假借思妇之口吻来抒写思念远方游子的外出游子,也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位留守故里的游子之妇。 【赏析】: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重”:音chóng。 又。作行而不止之意讲。“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语出《楚辞.九歌. 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一说“生别离”之“生”不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如吴淇《古诗十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和翻译 韩非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

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 语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的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语文网。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歌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1.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欣赏提示 第一部分(前六句),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后十句),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可是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2.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评析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设计(一等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设计(一等奖) 2015-12-23 12:47 600次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建立语言与情感间的联系的,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女词人委婉含蓄、深哀悲戚的精神世界,感受其词作婉约清秀、情味真切、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醉花阴》。 教学设想:学生简介李清照前期的生活和写作背景;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反复诵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感受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思;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教授《声声慢》。 教学设想:检查第一首词的背诵情况;学生简介词作的写作背景;诵读第二首词,听录音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提示,再朗读全词,背诵全词;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引导学生选取词作中的某些语言进行鉴赏分析,体会词人内心的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含两首词的MP3朗读文件) 课时安排2课时。

1、学生对李清照词人生平有一些了解,但对其早期及中晚期词作的风格不清楚; 2、学生欠缺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 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2.把握词人在创作《声声慢》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 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课件,简介李清照的文学常识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 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创作《醉花阴》一词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她本人仍独居青州。重阳佳节,为一抒思夫之苦,李清照作了这首词。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古籍原载如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 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 世珍·琅嬛记》)

古诗野田黄雀行翻译赏析

古诗野田黄雀行翻译赏析 《野田黄雀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曹植。其古诗全文如下: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前言】 《野田黄雀行》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的诗作。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杀了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曹植却无力相救。《野田黄雀行》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愤情绪。此诗通过黄雀投罗的比喻,抒写朋友遭难而无力援救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少年侠士的形象,寄寓诗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绪。全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注释】 ⑴野田黄雀行:《乐府诗集》收于《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后期的作品。 ⑵悲风:凄厉的寒风。 ⑶扬其波:掀起波浪。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⑷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

⑸结友:交朋友。何须:何必,何用。 ⑹鹞(yà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罗:捕鸟用的网。 ⑺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⑻捎(xiāo):挥击;削破;除去。 ⑼飞飞:自由飞行貌。 ⑽摩:接近、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翻译】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orG 住地波浪迭起。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赏析】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说卦》)谚曰:“树大招风。”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

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题解】: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历来选家都将其排列在《古诗十九首》之首。关于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别情诗,历来注家对此很有分歧,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思妇的别情诗,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思妇思念游子的别情诗等等,笔者认为考之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句的内容来看,把它确定为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别情诗为好。东汉末年,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宦游以求搏得一官半职。这些外出宦游“游子”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往,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浓浓的伤离怨别的情绪。而其中应尤以思妇之思念为甚,因为游子在外,虽有思念之情愫,但其为了生计仕途要终日奔波,其思念之情愫尚可暂时抛却;而思妇在家,则是终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至于这首诗的具体作者是游子还是思妇,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或是假借思妇之口吻来抒写思念远方游子的外出游子,也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位留守故里的游子之妇。 【赏析】: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重”:音chóng。 又。作行而不止之意讲。“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一说“生别离”之“生”不《古诗十如吴淇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九首定论》就采用此说来解释:“生字当解做生熟之生,犹云生生未当别而别离也。”笔者认为此说单就文学欣赏而言也符合原诗之意境的。 首句“行行重行行”,是抒写思妇在别离时眼中所见之景象。全句五字,连叠四个“行”,中仅以一个“重”字连缀其间。“行行”,即走啊走啊之意。 “重行行”,即又不停地行走啊行走之意。首句一开始便紧紧地抓着读者的心,读之使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远行之人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渐行渐远的画面。给人一种随着游子的不停地行走,时间在不断地过去,路程在不断地延长,似乎游子从此一去便不再有复还的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一时间仿佛有种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着全诗。叶迦莹教授对此句评价甚高,认为首句五字看似简单平易,朴质自然,完全没有丝毫安排雕饰的用意存在于其间;而且若以后

《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准确填写名句。 2、找出比喻句,赏析表达效果。 3、分析思妇形象,学会总结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分析思妇形象,学会总结人物形象的方法。 【导学过程】 由歌词《千里之外》导入: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 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 (通过歌曲为学生创设离别、别后思念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歌词直观地把握古代离别后相见之难、相思之苦。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更给人沉重的压抑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 【相关知识】《古诗十九首》 特点:1、标题为诗歌的第一句。 2、东汉中下层文人五言诗代表作,多为无名氏。 地位: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它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内容: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士人宦途的失意悲叹 艺术手法:善于将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熔为一炉; 运用比兴,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 叙事委婉,抒情真挚,语言自然浅近而凝炼和谐。 【预习指导】 1、学生自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理解全诗内容。 2、口述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思妇诗)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介绍思妇诗(所谓思妇诗, 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人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以思妇之口写离别相思之情。)诗歌内容(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当堂达标】 一、反复读《行行重行行》,完成1-4题。 1、首句连叠四个“行”字,有何意义?(提示:可扩展鉴赏《声声慢》)

《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赏析

《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赏析《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⑴,与君生别离⑵。 相去万余里⑶,各在天一涯⑷; 道路阻且长⑸,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⑹,越鸟巢南枝⑺。 相去日已远⑻,衣带日已缓⑼;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⑽。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⑾,努力加餐饭⑿。 【注释】 ⑴重(chóng崇):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 ⑵生别离:是“生离死别”的意思。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⑶相去:相距,相离。 ⑷涯:方。 ⑸阻:艰险。 ⑹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⑺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家乡的意思。 ⑻已:同“以”。

⑼远:久。 ⑽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⑾顾返:还返,回家。顾,返也。反,同返。 ⑿“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 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 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青春易逝。 ⒀弃捐:抛弃。 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一说是指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自己要努力保重自己,以待后日相会。 【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赏析】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 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 呼唤所感动。

教案

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理论(联结学习理论) 教学重难点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比较 教学时数 2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一)介绍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是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注意问题: (1)间隔时间:同时或近乎同时呈现; (2)呈现顺序: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刺激分化: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3、给予一个实例 华生的小艾伯特实验 4、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学校恐惧症 (2)众人前不敢说话 5、例题巩固 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一)介绍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学习的实质:建立操作与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 1、强化 正强化:操作行为出现后,给予愉快刺激,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负强化:操作行为出现后,撤销厌恶刺激,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举例说明正强化和负强化 2、惩罚 惩罚是操作行为出现后,给予不愉快刺激,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降低举例说明惩罚 3、消退 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 4、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是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中会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程序教学 2、机器教学 三、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之间的对比 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行为无意的(人不能控制的)、情绪的、 有意的(人能控制的) 生理的 行为顺序行为发生刺激之后行为发生刺激(后果)之前学习的发生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匹配行为后果影响随后的行为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强化、惩罚、消退、逃避条 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导学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多媒体和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手上有资料、眼前有图像,并结合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高二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通过小学、初中及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学习,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单元学习,力求使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 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意:想法;意向逆:揣测志:志向知:了解人:人论:评价世:一世,朝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两节教案

教师节的由来: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古尔邦节的由来:又称“大节”,是伊斯兰教重要节日之一。在伊斯兰历每年的12月10日,麦加朝圣过后。据古兰经记载,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伊卜拉欣惟命是从毫无迟疑,他懂事的儿子也毫无惧色并鼓励父亲宰己献祭。于是,伊卜拉欣作着宰子的准备。伊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伊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让伊卜拉欣刀下留人,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伊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当伊斯兰教创立后,穆斯林们承认伊卜拉欣并尊为圣祖,每年的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成为所有信伊斯兰教(安拉)的人们的传统节日之一。 各族习俗 维吾尔族

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在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过节前,牧区农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而广场四周则有另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帐、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小吃甜点。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在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节日的早晨,维吾尔人沐浴全身(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至于是宰牛宰羊宰骆驼还是宰马,由各家经济实力决定。通常人们把献祭的牲畜宰好,大块连骨肉炖到锅里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串门。拜贺节日。妇女们则留在家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备水,准备迎接客人。 节日第一天,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给邻居和长者拜节。在礼节性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节活动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之后,才是同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 宁夏山区的回族穆斯林将古尔邦节称为“大尔德”。云南、贵州等地的回族穆斯林则将古尔邦节称为“小尔德”。都在开斋节过后第七十天举行。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

古诗古诗十九首翻译赏析

古诗古诗十九首翻译赏析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古诗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

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屈原式的执着。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洁身自好,寻觅精神上的永恒。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 《行行重行行》出自经典古诗《古诗十九首》,其全文如下: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乐府诗《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其一 【原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大都作于东汉末至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多属于地主阶段中下阶层。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因此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这些作品多为抒情短篇,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以及士子们的彷徨失意,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艺术形式上作者善于用浅近、平淡的语言表达委婉、深挚的感情;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融情入景、寓景于情,达到了水乳交融、自然和谐的境地,给五言抒情诗奠定了基础。《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高度评价,南朝梁文论家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其艺术成就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重行行:走个不停。 阻:险阻。 胡马:指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产的马。依:依恋。越鸟:指我国南方的鸟。巢南枝:在南枝筑巢。胡马、越鸟都是比喻留恋故土。 缓:宽松。 浮云蔽白日:两种解释。一说指政治险恶(奸邪谗害忠良),游子不想回家;一说游子为别的女子迷惑,不想回家。 岁月忽已晚:这句是说时光流逝,岁月已经不多。 弃捐:抛开。 【赏析】 这首诗写思妇思念久在异乡不得相会的丈夫的痛苦。作品以第一人称先追叙悲别;继而写路远艰险相会无期;进而以胡马、越鸟作譬,写游子应归;接着倾诉使人消瘦的相思苦,并微怨丈夫为他人所惑,不思回家;感叹时光流逝,青春已过,相思苦衷,溢于言表。最后,以努力加餐饭自慰作结,实则相思痛苦更深。

尊师重教主题班会教案【精选】

尊师重教主题班会教案 尊师重教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育主题: 热情讴歌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伟大,介绍历史上闻名的尊师重教的例子,说明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育目的: 通过伟人敬师等小故事,使学生了解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以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自觉地把尊敬老师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水准提升到新的高度。明确怎样做才是尊师,大力表扬同学们尊师的行为,同时也指出一些有违尊师的现象,从而激发同学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搞好师生关系,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教育形式: 以学生干部组织活动为主,进行自主性教育、现身说法和自我教育。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尊师、敬师、爱师。 四、准备过程: 1、全面发动。动员全班同学查找资料,搜集素材并集中交班主任。 2、从平时生活中观察老师是如何关心和照顾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尊重老师,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调查报道。 3、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排练。 4、班会开始前布置教室在黑板上写上”尊师重教”主题班会的彩色美术字。 五、教育过程: 主持人:教师节快到了,同学们都会向老师送一张精美的贺卡。这一张张美丽的贺卡,都折射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在当今时代所绽放出的绚丽色彩。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的,当我们刚入学还不懂事的时候,是老师从细小的事情入手,耐心地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或是彷徨无奈的时候,又是老师循循善诱地启迪我们,仿佛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把我们的人生引向光明的彼岸。如果说学校是知识的源泉,那么在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老师了。 尊师重教是全社会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今中外就有许多名人尊师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佳话。毛主席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的生日贺信中说道:“你是我二十年以前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这段话已成为世人的座右铭,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尊师榜样。让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重到沭阳图记)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袁枚《重到沭阳图记》原文及翻译 袁枚 原文: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全诗翻译赏析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全 诗翻译赏析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这两句是对李、王二少府之遭贬,给予无限同情和关怀——李少府贬往峡中,那巫峡哀凄的猿啼,能催人泪下;贬往长沙的王少府何日归来,他能否让北归的大雁给我捎来几封书信?言李、王二人路途艰险,回归无日,语意哀伤,隐含对二人遭贬的不平之鸣。 出自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 巫峡啼猿:《水经注·江水》描写巫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此处写李少府去后的悲凄之情。 衡阳归雁:衡阳,即今湖南衡阳市,唐时衡阳郡治所。衡阳南有回雁峰,是衡山七十二峰的首峰,峰势如雁在回旋。据传,冬天北方来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雁为候鸟,定时往返。 清枫江:指清枫浦一带的浏水。据清《一统志》:“浏水迳浏阳县

西南三十五里曰清枫浦,折而西入长沙县。”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瞿塘峡。 译文 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 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流泪,衡阳的归雁会为我捎来回书。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译文二 嗟叹你们这次的离别,不知你的心情如何?停下马饮着酒询问被贬的地方。巫峡的猿猴啼叫声音悲凉让人落泪,衡阳的归雁为我捎来几封书信。秋天枫江上的船帆渐渐远去,白帝城边的古木枝叶已经稀疏。如今圣明年代,皇帝常降恩泽,暂时分手不要苦闷烦恼。 赏析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全诗情

一年级:语文教案-古朗月行(教案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一年级:语文教案-古朗月行 (教案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一年级:语文教案-古朗月行(教案文本) 古朗月行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月亮。 2.本课生字卡片,月亮的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2.揭示课题。板书:3 古朗月行。认读课题中的生字。注意读准两个后鼻韵母的字。 3.介绍作者:这首诗也是李白写的。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挂图。联系课前观察,说一说:图上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范读课文。听听诗人是怎么说圆月的。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课文3遍。 2.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6个生字和要认识的5个字,读准字音。

四、读诗句,学生字 1.检查古诗朗读情况。(指3-4名不同层次学生读) 2.认读“时”、“识”这两个读音相同的生字,区别字义。 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 3.诗人把月亮叫作什么?(齐读第三行) 教师解释“白玉”(可制作装饰品的矿石,或用实物举例)。 认读“作”。(平舌音。作业的“作”就是这个字。) 指导读:他以为月亮是白玉盘呢,多有趣啊!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呼作/白玉/盘。 4.除此之外,他还把月亮看成什么了?(读第三行)指导:又疑瑶台镜。认读“台” 5.这瑶台镜应该放在桌子上、梳妆台上,诗中说它怎么了?(读第四行。)指导:飞在/碧云/端。 五、朗读、背诵课文 同学们虽然都认识月亮,但在观月时也有许多想象,越看越觉得月亮美丽、可爱。能把你的心情在读中表达出来吗?请听录音朗读。

古诗十九首翻译

古诗十九首翻译 古诗十九首翻译 1、【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凯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陽,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2、【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攫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凯译: 河边青青的草地,园里茂盛的柳树。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眶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歌舞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3、【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痉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凯译: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着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着。 洛陽城里是多麽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着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4、【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凯译: 今天这麽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这场弹筝的声调多麽的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又妙化。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懂得音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为什麽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