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精析

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精析

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精析
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精析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临习要点

一、王献之和《十三行》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历宫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然英年早逝,死后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后其位由族弟王珉继任,故又称王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年少即负盛名。七子中,凝之、徽之、操之等均有书名,而以献之为最。献之聪颖好学、天资高迈、才华出众。唐张怀瓘说:“(王献之书)若风行雨散,流便于草,开张于行,章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相传,献之年少学书,一日,其父羲之从后抽其笔管以试其力,结果没有抽掉他的笔,羲之于是感叹说,此子以后必成大器。的确如此,王献之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终于在书法史中被后人称为“小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历史上父子均有书名的如欧阳询与欧阳通、米芾与米友仁等,但成就与影响远不如羲、献父子。王献之“幼学其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张怀瓘《书断》),进一步冲出了父辈的朴厚,逐渐迈向自然、超逸、妍美的境地,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便是其代表作。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洛神赋》乃三国曹植的散文名篇,王献之喜书此赋,但仅留传从“嬉”字至“飞”字共13行,计250余字。据说,其墨迹在宋代有两本,即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其中唐硬黄纸本有唐代书家柳公权的题跋,至元赵孟頫则认为是唐摹本,亦有人认为是柳公权摹本。此本初为北宋周越所得,误以为原迹摹刻,流传于世,后有南宋越州石氏掺入右军笔意的翻刻本。《宣和书谱》载,麻笺本北宋时入内府,后二墨本均佚失而不知下落,仅存刻本传世,但因辗转翻刻较滥,已不足观矣。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

《玉版十三行》石高29厘米,宽26厘米,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贾似道丰闲堂旧址的杭州西湖葛岭,曾归陆梦鹤、翁蒿年,清康熙年间入内府。入内府前首行“晋”字未损。清末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此石即流人民间,所幸未毁,今藏首都博物馆。原石书法挺直劲朗,今以文物出版社刊行的历代碑帖法书选《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单行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刊行的《书法自学从帖》中的“玉版十三行”为佳,据称底本为明出上的“碧玉版”初拓本。

历代对《洛神赋十三行》艺术价值的评价均高。如刘熙载的《艺概,书概》云:“正以明大令之风,不惟以妍妙胜也。”张廷济《清仪阁题跋》曰:“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以无美不臻。”杨宾也说:“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刘或则说:“献之变右军法为今体,宇画秀美,妙绝时伦。”由此可见《洛神赋十三行》的历史地位及艺术价值。

从楷书的发展历史来看,《洛神赋十三行》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可以说,它既是晋楷的终结,又开唐楷的先河。如果把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和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作一比较的话,可见短短200年,书法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奇。《洛神赋十三行》创新意识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没有钟繇的古拙和质朴。羲之虽继承了钟繇的古意又参以晋人的潇洒流美,但仍不如献之的秀逸妍媚。同时它在笔法上的外拓,丰富了原有的内厣之法,为唐时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开辟了道路。王献之“劝父改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我们不能依从一些维护封建道德礼教的人而责之。

二、《洛神赋十三行》的美学特征

1、用笔。《洛神赋十三行》最突出的用笔特征是外拓,在挥运之中敛放自如,敛中有放,使点画更力晚得凝神静气,劲美健朗,奕奕动人。康有为说:“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洛神赋十三行》做到了这一点。它离开了钟、王楷书那种凝眉锁目、厚重朴茂的情态,而给人以清爽健利、优雅秀逸的美感。从线条的角度来看,《洛神赋十三行》比之钟、王亦显妍丽流美,其均匀纤细的点画里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丽、不臃不滑,后入评其“精丽绝伦”,实为不过。

在临习时,具体到不同的点画上,我们必须充分体会其生动自然、轻松优雅、爽利劲健的美学特征。

(1)横。此帖中的横画,最有特点的是长横。其势赂向右土倾斜,似欹

反正,并带有一定的上弧度;在用笔上顺锋轻顿入纸,行笔着力均匀,收笔自然轻顿。如上图“晋”、“甫”、“书”、“翠”四字。

(2)竖。此帖中的竖,以长竖最为典型,起笔向右下轻顿后向下力行,收笔或垂露或悬针,垂露者浑圆而自如,悬针者直爽而轻松。如上图“神”、“轻”、“椒”、“珮”四字。

(3)撇、捺。撇、捺在此帖中舒展飘逸、优雅大度、遒美而秀丽。古人云,撇、撩是字之羽翼,此帖可作见证。如上图“余”、“吟”、“长”、“左”四字。

(4)点。点在此帖中最活泼灵动,有很强的行书笔意(当然不是指所有的点),映带自如,神采焕然。如上图“合”、“感”、“汉”、“无”四字。

(5)戈钩。此帖中的戈钩峻利而且挺拔,笔力雄健,观之,劲爽之气扑面而来。如下图中“诚”、“或”、“我”、“飞”四字。

(6)折。此帖中的折圆通而自然,婉转而遒媚,无生硬之感,极富情致,外拓用笔明显。如下图中“湍”、“静”、“南”、“扬”四字。

2.结体。

《洛神赋十三行》的结字主要有两大特点。—是宽绰舒展、典雅大方。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善作小楷的文徵明也说:“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纵观此帖,无有不符者。余曾把其字放大数倍,见其宽绰明整,有寻丈之势,开阔而宏达,舒展而清健,颇有震撼力。同时,《洛神赋十三行》摆脱了钟繇的古拙隶势,吸收了羲之变横为纵的结字法,又增加自身舒展清健的特点,无不给人以典雅大方之感。二是灵动多变、随形布势、大小错落。

《洛神赋十三行》中的有些字,借鉴行草笔意,化繁为简,使结体灵动多姿,如下图中“晋”、“书”、“感”、“汉”四字。再者,其结体随意自然,繁则大、简则小,长短、俯仰、曲直、欹正、揖让、伸缩、向背等关系做到了大小长短适当、

疏密得体、避实就虚、揖让向背分明、曲直俯仰自如,给整篇的章法平添了生意。

3.章法。《洛神赋十三行》的章法吸收了钟、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而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错落有致;在字形方面,大小不一,参差有别,字距亦忽大忽小,然整行气势完整、环环紧扣;在行与行之间,其距离亦时大时小、松紧自如,行间之字揖让有序、顾盼生姿。

4.神韵。纵观《洛神赋十三行》,其点画秀劲遒丽,笔致流畅空灵,意态生动活泼,神完气足,风影绰约,确有一种“丰神疏逸、姿致萧朗”的韵致美。同时,那错落有致、揖让分明的字、行布置,又给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玲珑美。

三、具体临习《十三行》的注意事项

1.选用硬毫小楷笔,一般硬度在七紫三羊以上者均可使用。

2.在纸墨方面,宜选用半生半熟的宣纸、熟宣纸或毛边纸,使用淡墨,一般用“一得阁”掺以磨墨或纯磨墨锭均可。

3.临习者必须具有一定中、大楷的功力,特别是中楷,可以过渡,否则,结体难以安排,笔力也不易掌握。

4.古人云:“执笔在指,运笔在腕。”临习《十三行》时,也应如此,多用腕力而少用指力。

5.全面把握前文所述的用笔、结体、章法特征,深刻领会其内涵实质,把握准确。

6.追源窥流。临习此帖宜兼收并蓄,因此帖仅二百五十余字,故要对王献之所师承的钟、王等法帖有所涉猎。再者此帖笔力过人,直接人手恐难以掌握,如先有对钟、王小楷的临习,再入此帖,功效可能会更佳。同时,在临习中,也宜对后世受其影响较大的书家之楷作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方能挥运有成。

王子敬游园文言文翻译

王子敬游园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时候需要学习的,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王子敬游园文言文翻译吧! 王子敬游园文言文翻译王子敬游园文言文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①。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②。顾勃然不堪曰:“做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他耳③!”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注释】 ①顾辟疆:吴郡人,他的花园,池馆林泉之盛,号吴中第一。 ②酣燕:通“酣宴”。指麾:同“指挥”,指点。 ③伦:吴人称中州人为伧,含鄙薄意。 【译文】 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负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

贵来做视别人,这是无理。 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王子敬 王子敬(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又:王子敬,明初大将。见本条末】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子敬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 王子敬的女儿王神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 王子敬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

王献之的文艺范儿_名人故事

王献之的文艺范儿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书法成就上他和老爸并称“二圣”。从东晋《世说新语》里那几十条关于他的典故可以看出,王献之性格超然洒脱,有着渗入骨子里的文艺范儿。 在王羲之的儿子中,王徽之与王献之较为出挑,王徽之以“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行为艺术一举成名,而王献之比他更有文艺范儿。有一回,这哥俩坐在同一间屋子里唠嗑,忽然屋子着火了。王徽之慌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往外就蹿。再看王献之,依旧气定神闲,镇定地叫来随从搀扶自己,蹬着高高的木屐,迈着优雅的“猫步”,风度翩翩地从烈火中踱了出来。可见,相比普通青年王徽之,文艺青年王献之在拿范儿方面的才艺更胜一筹。 王献之在书法风格上继承了魏晋士人飘逸高致的风度,在表现上更有

任意随性的文艺范儿。比如说他往往“书不择地”。有次外出,王献之看到一块新刷的白墙,一时手痒,就随手拎起个扫帚,蘸了泥浆就在上面写大字,兴之所至,挥洒自如。后来,王羲之看到,大为叹赏,跟人这样夸赞自己的儿子:“小七的字写得不赖,咄咄逼人!” 还有一次,王献之逛街,有个年轻粉丝追着向他要签名。王献之本来很烦这样的事,像他这样的书法大家,一字千金,可不能随便给人签名。可当他瞄了那年轻人一眼后,觉得他的白衫很拉风,很对自己的脾气,就说:“那就把你的白衫脱下来吧!”年轻人一头雾水地照做了。王献之将那白衫撕下一大块,掏出笔在上面刷刷刷写了几行字,签上自己的大名后,大笑着扬长而去。 名士谢安倒是很欣赏王献之的率性旷达,拿他当忘年交。一次,谢安问王献之:“你和你老爸谁的书法更棒?”王献之说:“字不同,无法比较。”谢安说:“舆论可不是这么说的。”王献之笑说:“外人不懂家

书法集王献之被称为什么

书法集王献之被称为什么 王献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诗人、画家,那么王献之被称为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王献之被称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字子敬,小名为官奴,祖籍为琅琊临沂即现今山东临沂,出生于会稽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他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父亲更是如雷贯耳,是有“书圣“之称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羲之并称“二王”。他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同时也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曾经官至中书令,为了和他的族弟王珉区别开来,人们又称呼他为“大令”。因为突出的艺术成就,他和自己的父亲并称为”二王“,他们父子两人又和张芝、钟繇一起被称为”书中四贤”。 献之自小就富有盛名,容貌出众,豁达不羁,虽然终日待在家里,但是言行举止自有一股超凡的气质。他曾经和自己的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当时的名士谢安。两位兄长所谈论的大多是世俗之事,只有他只是随便说了句问候的话。在他们走后,客人问谢安觉得哪个比较出众。谢安说是年龄小的那个。客人问原因,谢安说道,但凡是杰出的人才,话都不会很多。因为只有他话很少,所有我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平凡之人。 王献之确实是一个非一般的人才。他的书法跟他的父亲一样冠绝天下,但是跟他的父亲又有所不同。他最擅长的应该是行书和草书,

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也很深的功底。而且他并不是局限于学一种风格,而是在采纳了各个书法大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终于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家。 王献之于公元386年逝世,享年四十三岁。 王献之的妻子或许听到王献之这个名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会是一代书法大家的那个王献之,会记得关于他的很多轶事典故。还会想起他的父亲是中国历史上有“书圣”之名的书法家王羲之。虽然这确实是王献之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但是关于他的家庭,人们可能所知甚少,但是这可以说是王献之一生之中最悲伤的事情了。 在王献之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位妻子,分别是:他的表姐,也是东晋重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先来看郗道茂。此女长得十分标致,是一个十足的美人,而且个性又文静温雅,才情兼备,是一个颇具生活情趣的女子。因为她是王献之的表姐,因此他们从小便相互结识,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对彼此都十分爱慕和欣赏。于是在长大之后,两家人就给他们举办了婚事,这里要指出的是,古代近亲结婚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此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两个。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又因为王献之并不热衷于做官发财,再加上他的父亲拥有大量的山林庄园,生活十分富足,因此他们两人一直淡泊名利,整日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吟诗作画,可谓是一对神仙眷侣。他们后来生了一个女儿王玉润,可惜很快就夭折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直到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的

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测试B级理论复习资料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九峰雪霁图》 王蒙: 《青卞隐居图》 倪瓒: 《松林亭子》、《虞山林壑图》、《渔庄秋霁图》、《梧竹秀石图》等 吴镇: 《双桧平远》、《渔父图》、《双桧图》、《松泉图》等。 【明四家】周、唐伯虎、文徴明、仇英,这四名画家被称为。“明四家”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题画诗 【扬州八怪】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郑燮所作《樱笋图》 仰韶文化彩陶…新石器时代 青铜工艺…商、西周、春秋 《击鼓说唱俑》…汉 龙门石窟(奉先寺)…唐 敦煌彩塑与莫高窟壁画…魏晋、唐、元 《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五代)顾闳中 步辇图…(唐)阎立本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 《墨葡萄图》(明)徐渭 《兰亭序》…(东晋)王羲之 《祭侄文稿》…(唐)颜真卿 《寒江独钓图》马远宋 《尖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 外师造化内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 《万壑松风图》宋李唐 《淮扬洁秋图》清石涛 《早春图》宋郭熙 《墨梅图》元王冕 《墨葡萄图》明徐渭 《五牛图》韩滉 《墨竹图》宋文同 【唐代雕塑】主要包括:石窟寺雕刻、陵墓雕刻、陶俑和泥塑、 【唐三彩】黄绿褐 【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篆刻】是以印章为载体,以表现书法、构图和刀法美感为要素的一种样式。 【北宋山水三大家】范宽、董源、李成。 【清末“海派”】赵子谦、任颐、虚谷、吴昌硕等。 。。 【阎立本】唐代《步辇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张萱 《簪花仕女图》唐周昉 《五马图》宋代李公麟

洛神赋拼音

洛神赋 魏晋?曹植 黄 huáng 初chū三年sānnián , 余yú朝cháo 京师jīngshī, 还hái 济j ì洛luò川chuān 。 古人gǔrén 有yǒu 言yán , 斯s ī水shuǐ之zhī神shén , 名míng 曰yuē宓fú妃fēi 。 感gǎn 宋玉sòngyù对duì楚chǔ王wáng 神女shénnǚ之zhī事shì, 遂suì作zuò斯s ī赋fù。 其q í辞c í曰yuē:余yú从cóng 京jīng 域yù, 言yán 归guī东dōng 藩fān 。 背bèi 伊y ī阙què, 越yuè轘 huàn 辕yuán , 经jīng 通tōng 谷gǔ, 陵líng 景山jǐngshān 。 日r ì既j ì西x ī倾qīng , 车chē殆dài 马mǎ烦fán 。 尔ěr 乃nǎi 税shuì驾jià乎hū蘅héng 皋gāo ,秣mò驷s ì乎hū芝zhī田tián , 容róng 与yǔ乎hū阳yáng 林lín , 流liú眄miǎn 乎hū洛luò川chuān 。 于是yúshì精jīng 移y í神shén 骇hài , 忽hū焉yān 思s ī散sàn 。 俯fǔ则zé未wèi 察chá, 仰yǎng 以y ǐ殊shū观guān , 睹dǔ一y ī丽人lìrén ,于yú岩yán 之zhī畔pàn 。 乃nǎi 援yuán 御者yùzhě而ér 告gào 之zhī曰yuē: “尔ěr 有yǒu 觌d í于yú彼b ǐ者zhě乎hū? 彼b ǐ何人hérén 斯s ī? 若ruò此c ǐ之zhī艳yàn 也yě!” 御者yùzhě对duì曰yuē: “臣chén 闻河洛wénhéluò之zhī神shén , 名míng 曰yuē宓fú妃fēi 。 然则ránzé君王jūnwáng 所suǒ见jiàn , 无wú乃nǎi 日r ì乎hū? 其q í状zhuàng 若何ruòhé? 臣 chén 愿yuàn 闻wén 之zhī 。” 余yú告gào 之zhī曰yuē : “其q í形xíng 也yě, 翩piān 若ruò惊鸿jīnghóng , 婉wǎn 若ruò游you 龙lóng 。 荣róng 曜yào 秋qiū菊jú, 华huá茂mào 春 chūn 松sōng 。 仿佛fǎngfú兮x ī若ruò轻qīng 云yún 之zhī蔽b ì月yuè, 飘摇piāoyáo 兮x ī若ruò流风liúfēng 之zhī回huí雪xuě。 远yuǎn 而ér 望wàng 之zhī , 皎jiǎo 若ruò太阳 tàiyáng 升shēng 朝霞zhāoxiá; 迫pò而ér 察chá之zhī, 灼zhuó若ruò芙fú蕖qú出chū渌lù波bō。 秾nóng 纤xiān 得dé衷zhōng , 修xiū短duǎn 合度hédù 。 肩jiān 若ruò削xuē成chéng ,腰 yāo

王献之练字读后感

王献之练字读后感 我会继续向王献之学习,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王献之练字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王献之练字读后感1 今天上午,我读了《王献之练字》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王献之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从小就跟父亲练习书法,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地自满起来。 有一次,他向父亲请教书法的秘诀,父亲把他带到后花园,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18口大水缸里,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了。”从此,王献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勤学苦练,终于成了大书法家。 王献之的成功是靠他自己坚持不懈、勤学苦练得来的,由此联想到自己,我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学的很好,老师也经常夸我。可是后来学的单词越来越多。记得也越来越多,我就不想学了,所以成绩也一直下降。学完这篇文章,我要向王献之学习,在学习上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把我的英语成绩提高上去。 俗话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在事业上具有顽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向着既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迈进,从而成就美好的理想。 王献之练字读后感2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小儿子最喜

欢练字。他在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正在练字,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身后,伸手握住他手里的毛笔,竟然没有拉动。王羲之认为王献之握笔有力,高兴地对家人说,他将来有大出息。王献之听了也很得意。 又有一次,王献之在宣纸上练字时,不小心将墨汁洒落在宣纸上,大家都觉得可惜。而他不慌不忙的用清水滴在墨汁上,让其稍微变淡后,作起画来。不一会儿,就画出一头栩栩如生的小牛,引得周围的人齐声叫好。那个时候,王献之便有些骄傲起来。练了两年字,王献之把字给母亲看,母亲说有点儿铁画的感觉了。后又练了一年,他又写出一幅字,给母亲看,母亲又说银钩有点感觉了。又过了大半年,他挑了其中最满意的一幅给父亲看,王羲之只在“大”字下加了一点。他又不明所以,便拿给母亲看,母亲说很好,尤其是“太”字下面的一点,最像你父亲的。王献之听后,知道自己的书法水平与父亲还相差得远呢。从那以后,王献之以谦虚,勤奋的态度,每天坚持练习,“十八缸水”让他练就了成功,最终和父亲合称为“二王”。 看完以后,我懂得了坚持就是希望,坚持可以使渺小变伟大。 王献之练字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王献之练字》,有很大的收获。 故事里讲了王献之八九岁的时候,写的字就非常好。有一天,他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大”字。正在他写的时候,王献之的哥哥叫他去玩,他就丢下笔出去完了。爸爸看了他写的字不好,就给这个“大”字加了一个点,变成了“太”字。 王献之的妈妈叫他把练得字拿给她看,王献之就把刚才写的字拿给了妈妈看。妈妈看了看,说:“只有‘太’字的那一点像你爸爸写的。”然后,王献之去问爸爸写好字的秘诀。爸爸说:“你把院子里那十八大缸水写完了,你的字就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浅析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帖》《十三行》,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迹书于麻笺,曾经入南宋绍兴内府,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得四行,刻在一块水苍石上,美称曰“碧玉”,所以又称为《玉版十三行》。 这件楷书作品的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这篇文章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或以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发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闷。文章极力描绘洛神之美,生动传神;格调凄艳哀伤,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飞动超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的内涵十分协和,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这件书法作品进行解读。 一《洛神赋十三行》(局部) 此碑笔致洒脱,笔画相对细润、挺拔有力,用笔多用中锋,笔毫聚敛。凡是按笔、顿笔的地方,一般较轻,但并不显得轻浮软弱,在均匀纤细的点画里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丽、不臃不滑。活泼灵动的点、浑圆而自如的垂露竖、直爽而轻松的悬针竖、舒展飘逸的撇捺、峻利而且挺拔的勾画、婉转而遒媚的折笔,这些笔画都给人以清爽健利、优雅秀逸的审美享受。 二 《洛神赋十三行》的结体疏朗、布白爽朗,虚和简静。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正如宋代董迨在《广川书跋》所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洛神赋十三行》的每个部分成为各个字中有机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部分,各部分的联系结合靠总体上的协调配合,其走向有其科学性、合理性,各部分的安排也视其他部分的情况而定。同时,《洛神赋十三行》摆脱了钟繇的古拙隶势,吸收了羲之变横为纵的结字法,又增加自身舒展清健的特点,给人以典雅大方的审美享受。 二是灵动多变、随形布势、大小错落。《洛神赋十三行》中的有些字,借鉴行草的写法,使结体灵动多姿,如“晋”“书”等字。再者,其结体随意自然,本碑中长形的字较钟繇、王羲之的作品比例要大得多,但也随着章法的需要而出现较扁的字,字形的大小、长扁、正侧等错落有致,给整篇的章法平添了生意。

王献之行书书法字帖

王献之行书书法字帖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其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与其父被世人称之为二王。下面是为你整理的王献之行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王献之书法简介 姓名:王献之 简介: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王献之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书法造诣: 他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王献之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

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天下第一行书,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被称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然而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难得的珍品,“神龙本

兰亭”便是其中之一。这卷《兰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据说是由唐太宗时期的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传说唐太宗派人用几近骗取的手段得到了真迹《兰亭序》,奉为至宝,命朝中善书者摹拓数本,广赐王公大臣。最后,深爱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将真迹带入了昭陵,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洛神赋 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区别在于:王羲之笔法“内撅”,王献之笔法“外拓”。 这是破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基因的关键,也是管窥王羲之家族的“独门秘笈”的唯一通道。 在了解王献之小楷的特征之前,我们先厘定这两个书法术语。在古代书论中,在谈到二圣之间的区别时,总说王羲之笔法“内撅”,王献之笔法“外拓”。“内撅”和“外拓”究竟是指什么? 在中国古代,由于缺少专门的文艺美学,不论是文论、诗论、史论、画论,

还是书论,在理论体系建立的时候,都缺少逻辑学的界定。一些专门的术语让外行看起来,犹如雾里看花。 古代书论中说的笔法,一般有两重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运笔的方法,第二层意思是在运笔的基础上,结字的运笔“体势”,也就是笔画线条的基本走向。 书法并不神秘,它和芭蕾、体操,乃至篮球运动,在人体力学上,都是有相通之处的。从人体力学的角度看,凡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动作,一般动作的线条在速度、节奏、力度的惯性下,线条是匀称的、劲健的、优美的。书法跟舞蹈动作一样,抽象到力学角度上看,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 历史上有种说法:唐诗晋字汉文章。中国魏晋时代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当时除了有一整套的书法理论,还有作为家传绝学的笔法传承。 魏晋时代,笔法是隐秘的家传“绝技”,一般不会轻易外传,当时即使是内行之间切磋,也只是用一些抽象的概念

表达,外行在这些行业“隐语”面前,永远被一种黑幕所遮挡。 魏晋笔法来自于汉代的蔡邕,他曾经提出过《九势论》,魏晋时代又有《笔势》、《笔势论》等说法。 有人问,你说的《笔势论》,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除了有完整的文字叙述,这些书论还有史料可查。古代的书论,如果你能够破解,也许很快就能成为书法高手。 历代研究二王的人不断,但是超越二王的书家却很少。由于时代的隔阂,加上书论术语的障碍,魏晋时代的书法和唐代以后的书法完全是两回事。《笔势论》当中包含的人体力学,更符合草书、篆书、隶书的创作。这三种书体的出现,都要比行书和楷书出现得要早。 而唐楷的构建,则抛弃了这一传统。在唐代以后,很少有人研究《笔势论》,甚至在欧、柳、颜、赵建立新的楷书规范时,还是在新的基础上另起炉灶,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隔断历史,

书法家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柳公权故事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 原文: 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 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有“书圣”之称。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与其父并称“二王”。累官至中书令,因其族弟王珉曾代中书令,亦能书,故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传世墨迹有《鸭头丸贴》,刻帖在《淳化阁帖》中搜集甚富。 ⑤顷寻:广泛寻找。“顷”,同“倾”,尽的意思。“寻”,发现,探求研究。 ⑥信:相信,确定。 ⑦云没:“云”,语气助词,无义。“没”,通“殁”,死亡。 ⑧抗行:并行,不相上下。 ⑨雁行:依次相行,先后而行。 ⑩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晋人习惯用以自称。 ⑾推张迈钟:推举张芝,认为张芝超过钟繇。

最新整理浙江省中学生艺术特长b级测试 美术西画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复习课程

浙江省中学生艺术特长B级测试美术西画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一 一.填空题 1、美术的特点可以从视觉性、静态性、空间性、造型性四个方面来把握。 2、美术除了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之外,更重要的功能是审美功能。 3、美术也可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静态造型和视觉艺术。 4、美术的主要门类有绘画、雕塑、书法、设计、篆刻、园林、工艺美术、建筑等。 5、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国画等主要画种。 6、中国画按技法的工细和粗放,分为工笔画、写意画。 7、版画是使用刀和笔等工具在木版、石板、铜板等上面进行刻画,版画可分为凹版、凸版、平 版、和漏版等。 8、雕塑是雕、塑、刻三种制作方法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总称。 9、绘画按描绘对象的不同,分为历史画,风俗画、人物画。 10、三原色是指黄色、红色、蓝色;三间色是指绿色、橙色、紫色。 11、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呈现明暗变化五种,明部、暗部、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我们把它称 为明暗五调子。 13、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具有熔点低和硬度高的优点。 14、宋代瓷器有驰名中外的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定窑、哥窑、官窑。 15、历史上有名瓷都之称的是江西景德镇,有陶都之称的是江苏宜兴。 16、唐代瓷器有“南青北白”之说,青瓷以浙江越窑最为著名,白瓷以河北刑窑著称。 17、秦代兵俑主要艺术特点是表现手法写实而严谨、形象塑造古朴而生动。并注重表现形象的 性格特征。 18、中国享誉世界的四大石窟是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19、最早具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作品是出土于湖南长沙的《人物龙风图》和《人物御龙图》这两幅 战国时期的帛画。 20、我国最著名的道教壁画是元代山西永乐宫的《朝元图》。 21、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马家窑文化:《舞蹈放彩陶盆》。 22、“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中的黄家指的是黄笙,代表作为《写生珍禽图》。 23、《洛神赋图》是我国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杰作。 24、宋代画家崔白的代表作是《双喜图》.《寒雀图》。 25、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前最著名的石刻为昭陵六骏,它是唐代现存最有价值的纪念性石雕, 是唐代时代风格和民族气概的体现。 26、南宋画家粱楷,开创了泼墨入画,其传世名作《李白行吟图》以飘逸简练的用笔达到笔简 意赅的艺术效果。 27、沈周是“吴门四家”的代表人物,传世代表作品是《庐山高图》。

王羲之《闲者帖》、王献之《吴兴帖》等

王羲之《闲者帖》、王献之《吴兴帖》等

王羲之《闲者帖》 《闲者帖》释文: 闲者一两段事,虽无参于兴废,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虽然以使君明练,每思之,故可尠败也。

当代刘京闻“意临”《闲者帖》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传) 《官奴帖》又名《玉润帖》,11行,118字,高29厘米,行书。入刻《宝晋斋帖》。此系王羲之关心孙女玉润病情的信函,书竟不久,玉润还是离开了人世。 《官奴帖》释文: 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以溃,尚不足忧。痼病少有差者,忧之燋心,良不可言。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民唯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以具,不复多白。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

书法小故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要继承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书法基本功。 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

王献之个人简介

人物介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

术地位。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的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主要成就 政治生涯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

王献之学书法阅读答案

篇一:王献之学书法阅读答案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_百度作业帮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胳膊痛,也实在不好受.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 “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 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生涯.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王夫人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部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这一点,正是爸爸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部的那一点.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王献之深深舒了一口气,想:看来路途还长得很哪!这时候,王羲之进一步勉励儿子:学书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他对儿子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功夫,花多少代价.他还告诉儿子: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受启发.王羲之除了在家指导献之练字外,还经常带着献之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陶冶情操;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锻炼身体,以增强献之的腕力和臂力.这样一来,献之每天端坐在那里练字,就是一连练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很累.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也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1【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也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从这句话你联想到哪几句名言?(至少四句)2.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3.由文中的---------我们可以想象到练字的辛苦----------则形象地写出了人的骄傲自满的心态.4.要学习好书法,除了练字本身要-----之外,还要认真-------,加强------,完善-------.5.写近义词窍门指教勉励启发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羡慕端详秘诀陶冶【非诚勿扰后果自负!】语文那孩子70hp2014-11-30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论语》;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歌德,德国诗人;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拉罗什夫科,法国作家;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奥维德,古罗马诗人 2.启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3.“累得腰酸胳膊痛”;“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4.下苦功,读书,道德修养,人格5.秘诀指导鼓舞启示6.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和父亲一样写好字端详:仔细地看秘诀:能够事半功倍的写好字的办法陶冶:怡情养性,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篇二:王献之学书法阅读答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2、知道王献之成为大书法家的“秘诀”,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3、理解“自满、惭愧、秘诀、聚精会神”等词语。【教学重、难点】弄懂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成功的秘诀。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王献之是晋(j ìn)代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儿子。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献之又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