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路径管理阶段性总结及效果评价

临床路径管理阶段性总结及效果评价

临床路径管理阶段性总结及效果评价
临床路径管理阶段性总结及效果评价

临床路径管理阶段性总结及效果评价经过努力,我院形成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方案,管理制度,各科室制定了病种具体实施路径,并在不断地增加病种。现对我院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评估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以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科主任担任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的工作组,并设立个案管理员(各科质控员),每月按时上报路径相关数据情况。

2、先确定试行病种,逐步扩大范围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经医院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实施小组及相关部门讨论、研究,结合各科实际情况,对全院临床路径种类进行扩增与调整,最终确定了各专业临床路径病种种类与规范,从原来的22个扩展至49个。目前全院开展临床路径涉及共12个专业,49个病种。

3、效果评价及分析。各临床科室对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能遵循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流程,能同步填写病例临床路径表,每月对本组病例进行统计填写、有变异分析,但缺乏系统分析及总结经验,特别是缺乏临床路径病种与控费的分析。

4、2017年全院出院人人次6778,路径相关主业出院人次399,完成路径例数386例,入组率96.7%,变异率24.4%,溢出人次35,溢出率9.1%。进入路径的科室能按照相应病种临床路径进行诊治,变异比例较高。

二、经验及体会

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一是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同时有卫生部公布的规范文本及治疗程序为参考,可控性强。二是

诊断及病情变化预见更为准确,进入路径后实施成功率较高。三是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及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

三、我院临床路径开展存在的问题:

1、患者较难按路径规定的时间做好相关检查,存在认识的误区,住院不愿意检查,仅要求药物治疗;患者的习惯或工作状态使部分患者无法按路径要求实施下去。

2、医务人员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务人员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认为临床路径不一定能达到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而且浪费纸张,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医院成本费用。

3、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我院临床路径病种较为单一,截止到2016年主要集中在短暂性脑缺血与2型糖尿病两种路径。一部分科室参加临床路径工作的动因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执行力度。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工作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部分科室的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科室间协作缺乏沟通,如检验科单方增加检验项目,临床医生与医技医生之间缺少联系,有些检查不能按照路径要求按时完成等。

4、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变异和退出的情况掌握不到位。

5、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临床路径表的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等过程评价资料不完整。

四、2018年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下一步计划:

1、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将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重点工作同步安排,统筹兼顾,共同推

进。

2、继续加强临床路径的质量控制,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科室质量监控,确保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开展实施。进一步建立更合理、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临床路径工作与科室绩效考核、科主任津贴挂钩,通过绩效考评,鼓励、促进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

要正确引导,营造氛围。加强对临床路径管理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

第三中心医院分院医政科

2018年2月8日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xxx人民医院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6年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和医院实际,我院临床科室对以下科室开展了如下病种的临床路径:内科系统:不稳定型心绞痛、社区获得性肺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症、急性左心衰、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细菌性痢疾、小细胞肺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外科系统:腹股沟疝、剖宫产、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胆石症、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自发性气胸、股骨干骨折、慢性鼻窦炎、腮腺多形性肿瘤、大隐静脉曲张、老年性白内障、凹陷性颅骨骨折、急性阑尾炎、卵巢良性肿瘤等,全院共开展了近35中疾病。针对以上病种临床路径我院制定了实施方案,2015年1月至今,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执行临床路径规范,开展临床路径诊疗工作,按规定使用药物,如果病情变化,无法执行临床路径时,将退出临床路径,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根据疾病诊疗指南确定出院标准。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院委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

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设于医务科,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上报,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临床路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等.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确定了15个专业,35个病种数。 三、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成果 我院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2015年全院共开展466例,完成353例,中途退出113例,完成率76%,中途退出率24%。进行比较好的病种如下: 腹股沟疝进入路径33例、退出路径病8例、平均住院天数4.63天、平均住院费用6813.21元。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81例,退出路径5例、平均住院天数6.82天、平均住院费用3600.元。 剖宫产进入路径42例、退出路径10、平均住院天数3.89天、平均住院费用6500元。 老年性白内障进入路径85例,退出路径12例,平均住院天数3.69天、平均住院费用4500元。 胎膜早破进入路径112例,退出路径18例,平均住院天数3.21天、平均住院费用3500元。 2016年全院第一季度共开展308例,完成239例,中途退出69例,完成率77%,中途退出率22%。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 我院2014年9月正式开始临床路径工作已半年,选出我院临床路径完成例数较多的7个病种与实施临床路径前比较,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的变化进行效果分析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威宁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病案室,选择白内障、腹股沟疝、阑尾炎、2型糖尿病、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七个病种,将按临床路径管理的七个病种出院统计资料作为临床路径组,从病案管理系统中筛选出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之前的相同条件的七个病种的统计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历史对照组研究方法,对这两组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二、结果 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住院日比较

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平均医疗费用比较 选出的7个病种临床路径中平均住院日指标下降幅度达到11%—44%,平均住院费用除白内障无变化外,其他6个病种指标下降幅度达到4.8%—35.5%,说明衽临床路径管理后,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住院天数,降低住院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通过临床路径实时监控,又能维护和提高医疗质量,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讨论 我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半年来,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少了医疗费用,表明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模式,是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推行的。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次数,可以有效利用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院效率。实施临床路径,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

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有效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减少无效住院日,使患者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医疗及护理服务。 对有变异的患者,认真记录,寻找原因,不断完善各病种临床路径流程,并持续改进,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二0一五年三月一日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评估报告 (20XX年、20XX年上半年)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以病例为单元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为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一)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公室、信息科、党委办公室、医院办公室、精神卫生办公室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各试点科室科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容 成员: 艺 萍 (二)相关职能科室工作职责: 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临床医师路径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护理部:负责组织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党办:分别负责单病种路径管理的综合考评工作; 信息科:负责相关病案的信息收集、统计工作; 财务科:负责入出院管理、监审科:负责合理收费的实时监控工作; 医院办公室、精卫办:负责社会公告及宣传工作; (三)实践小组 试点科室成立实践小组。组成人员包括:科室(治疗组)临床医生、护士。 临床辅助科室、药剂科等相关科室均应指定专人给予积极协作。 小组组长由各科室科主任担任。

我院20XX年开展临床路径试点专业3个,开展病种数10个,20XX年增加4个病种,完成情况如下: 为的随意性,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精神病人以及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自伤自杀或严重药物副反应等,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就可能发生变异或退出临床路径管理。由于卫生部未制定精神科病种临床路径方案,我院是摸索中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因此,下一步会根据以往开展情况修订精神科临床路径方案。 二〇一二年九月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运行情况良好。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和路线的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 2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的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的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 1 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的情况下,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2011年12月27日制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中风病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2012年1月1日中风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径。一年来,收治中风病临床路径病例75例,其中9例因合并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考察报告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考察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XX年3月2日至3月5日,我院党委书记xx率团前往浙江省xx市立医院和xx医院考察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参加本次考察工作的有党委副书记、副院长xxxx、医务处、门诊部、信息中心负责同志和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三个专业9个科室的负责人共13人。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我院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73家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之一, 即是我院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对我院管理的挑战。如何立足本院实际情况,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积极推进此项工作,打造临床路径管理样板医院,是时刻萦绕在我院领导和试点科室负责人脑海中的问题。为学习先进临床路径管理经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自身工作不足,我院组织了本次考察活动。重点考察了xx医院临海院区的临床路径 管理工作,该院分管院长及相矣科室负责人在其会议室热情接待了我们,详细阐述了该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策划、组织、探索、实施和取得的经验及教训,之后参观了该院的信息中心和部分病房,详细了解了该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法、步骤及经验,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同时,XX医院和XX市立医院与我院领导还分别对公立医院 改革、医院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干部管理 体制机制创新、领导班子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质量安全管 理等多方面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诚恳的表示将来愿意采取多种途径与我院加强院级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进步与繁 荣。 二、主要体会与启示 临床路径管理卓有成效。 1、起步艰难。 浙江省XX医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XX临海,是 XX市目前唯一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前身是1901年英国传教士创建的恩泽 医局,现为XX恩泽医疗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开放床位1600 余张,拥有职工2534人,年门诊人次万、出院人次万,是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及瑞典歌德堡大学医学院友好医院。我们考察的临海院区,自20XX年初开始探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当年成立组织机构,进行全院培训和有矣试点工作,20XX年全院正式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阶段比较艰难,遇到的问题也 比较多,需要医护及管理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持续改进和长期 磨合,不是单纯靠行政命令就能完成的。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和措施

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医院各科室: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医药卫生体质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和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州卫字【2010】15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隶属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医务科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 (一)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 1.诊断明确; 2.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 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一周内再住院率。 3.住院日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4.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每床日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1.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2.健全落实诊断、治疗、护理各项制度; 3.合理检查,使用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 4.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5.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

临床路径持续改进分析汇报

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2014年临床路径持续改进分析汇报问题背景:自2012年6月开始执行临床路径管理,最初入径病种12种,涉及8个科室,2013年全年临床路径总入径数:1158人次,完成人数879,中途退出人数279,入径率55.89%,入组完成率75.9%,好转治愈率75.82%,2014年1-6月份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效果评价持续下降(详见下图),因此由张守仁院长组织讨论整改此项问题。 问题: 临床路径入径人数、入径率下降。 目标: 提高临床路径执行率,使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至少达成三级医院指标:入径率达50%,入组完成率70%。寻找问题的原因:一、信息数据搜集

1、通过嘉和病历系统统计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指标及效果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 2.综合今创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提取临床路径经济学评价数据及执行效率评价指标数据。 (见附表:2014年1-6月临床路径统计表及2013年临床路径统计表) 二、召开相关职能科室及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成员会议 1、通过各次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方法,收集临床路径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解 决的瓶颈及应采取的整改措施。(详见各次会议记录摘要) 2、通过会议决定调整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张守仁院长亲自把 关,任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组长,副组长:孙成宏院长,以及朱新兵、陈维峰、范律贤、田雷、庄玉芝、刘景兰为成员;并建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见南医政字【2014】31号发文)三、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1、鱼骨图原因分析 \

2、关联图原因分析

3、原因总结通过以上2种方法寻找临床路径执行力下降的特性要因,发现诸多原因,其中我们可以马上解决也是最直接的客观原因为:临床路径软件系统及ICD编码不对接;其主观上最根本原因为:职能科室监管不到位。四、寻找解决的方法 1、通过会议,利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汇集解决的办法。(详见各会议记录) 2、制定临床路径改进的方案,并落实追踪,预留备选方案。 3、成立及调整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委员会及督导小组成员;科室建立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小组;科室设立个案管理员负责上承下达;建立合理的品管体系。具体计划如下:1、由于领导班子的交接,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成员重新调整,由张守仁院长任组长,孙成宏院长任副组长。成立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由孙成宏院长任组长,朱新兵、陈维峰任副组长。2、各科室成立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小组,并设立个案管理员,并制定相应的职责。3、修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奖罚措施。 4、由科室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小组商定并上报需要增加的临床路径病种。 5、由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指导评价小组负责各科室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的培训,再由个案管理员负责科室成员的培训学习及临床路径的日常维护工作。 6、有设备科负责引进、更新临床路径系统,并及时联系软件工程师维护软件功能。 7、由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委托医务科及质管办负责科室临床路径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并对在科室发现及科室反馈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寻找解决方案。 8、初步设定利用一个季度的时间使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效果得到提升,并满足三级医院评审要求:入径率>50%,入组完成率>70%。下半年临床路径病种增加至30以上,并逐渐增加病种及科室覆盖率。 9、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降低医疗成本,规范诊疗经过,提升医疗服务,让患者得到更规范、合理的治疗 五、实施过程及检查督导1、在调整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委员会及指导评价小组后,下发通知,使科室成立各自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小组,形成品管模式。2、于2014年7月21日制定并下发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临床路径知情同意告知制度》及《临床路径流程图》。3、增加临床路径病种由7个科室12个病种增至33个病种,涵盖科室17个。(详见临床路径实施科室与病种目录) 4、2014年6月下旬请临床路径系统的工程师对新增临床路径的科室个案管理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并驻扎我院4天及时帮助各科室解决所遇问题。 5、由临床路径软件工程师调整更新了ICD编码。 6、于8月下旬由软件工程师完成临床路径与HIS系统的对接,并对全院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进行培训,培训其重新制作并管理维护路径系统。 7、由医务科组织对全院临床青年医师进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培训。(详见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培训相关资料) 8、医务科负责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监管,对各科室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详见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分析及各次临床路径相关督导检查) 9、制定了相应的奖罚措施并落实。(注:1.奖罚措施见医院管理方案 2.奖罚明细见临床路径完成奖励明细表)10、成立由牛明、李永贤、朱新兵、李长庆等组成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专项督查小组,对出现问题的科室进行督导并帮助其即时整改 六、成果分析评价1、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评价分析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XX人民医院XX年临床路径 工作总结 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要求,加快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我院于XX年X月开始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从而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年X月X日--X月X日我院将X个专业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共X个病种;同期出院病例总数XX例,病种数XX例,入径病例数为XX例,已完成病例数XX例,中途途径病例数XX例,变异病例数XX例。 以上数据显示,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入径率、完成率相对较好,符合相关要求,但变异率相对偏高,产生变异得主要原因有: 1、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初期,各科维护上没有将相关得药物进行备用维护,运行过程中不熟悉,出现操作不恰当等情况。

2、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延长住院时间,维护得路径时间不在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范围内,药物未维护在备用项目中,使用药物时发生变异。 3、部分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因病情所需提前手术或推迟手术,未在路径维护范围内,部分患者住院后多科会诊合并其她疾病,导致无法按路径维护进行,导致变异。 4、部分内科病人使用中药,出现变异。 5、患者因自身原因,提前要求出院,不在病情维护出院前后范围内。 6、患者需要使用得手术设备维修,无法进行手术等。 二、存在困难 1、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统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相当多得项目数据还无法提供,也不利于试点工作后期相关资料得收集、利用。 2、能正常完成临床路径得病例相对较少,分析原因主要就是临床纯粹得单一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她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历经要求实施诊治。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得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

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

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省卫计委的要求,结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实施细则》,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作如下安排。 1.科主任、管理员认真履职,结合科室实际,优先制定院部规定的各科室临床路径(各科室拟实施路径见附件),重新核准已实施的临床路径模板,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病种覆盖面。 2.进一步优化路径表单,增加护理版和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医师版、护理版、患者版文本应当相互关联,形成统一整体。患者版文本应具备诊疗流程告知和健康教育功能。 3.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病例,其入组率不得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得低于70%,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病历数须达到本科出院病例数的50%以上。各科主任、个案管理员要加强对变异病历的管理,要定期组织对变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估,针对变异发生较为集中的环节,分析变异原因,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逐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持续改进体系,力争临场路径实施的变异率≤15%。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分析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分析 从2015年我院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监测工作,我院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小组,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经全院医务人员的配合及努力,各项指标均较前提高。现将2017年上半年(1-6月)工作总结如下: 1. 进入不稳定型心绞痛路径患者总数达31例,且全部完成,完成率达到100%。平均住院天数为7.4天,较前半年9.5天明显减少。平均住院费用由前半年7362元降至5241元,平均药品费用由前半年3162元降至后半年2218元,平均检查费用由2761元降至2101元。(如图所示) 平均住院天数 51015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天数

平均住院费用 2000 40006000800010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 平均药品费用 1000 2000300040005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 平均检查费用 1000 2000300040005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2.进入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路径患者总数达13例,且全部完成,完成率达到100%。平均住院天数为6.78天,较前半年4.64有所增加。平均住院费用由前半年8623元增加至8817元,平均药品费用由前半年4439元降至后半年4211元,平均检查费用由前半年2287元增加至2985元。(如图所示)

平均住院天数 51015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天数 平均住院费用 5000 100001500020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平均药品费用 5000 100001500020000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月份 费用(元)

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我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具体实施方案,保证临床路径工作高质量完成。自2010年11月全院实施以来,共开展20个专业40个病种,入径病例2500余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规范了临床诊疗流程,规范了临床用药。现对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1、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建立院科两级管理组织,成立临床路径试点指导及评价小组和实施小组,做好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相关资料填写、收集、整理工作,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 2、医院制定了《***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方案》和《**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方案》,对各级领导组织和临床科室相关人员的职责做了详细规定,实行分级负责,做到职责明确,要求具体,突出工作重点,要求以点带面,科主任牵头,住院总协助,使临床路径工作稳定有序开展。 3、先后多次组织召开相关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和住院总工作会议,不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座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促进临床工作人员理念更新,提高对临床路径工作的认识。 4、组织专家组对科室临床路径方案进行审核,重点是药物的选择尤其是抗生素的应用是否规范。 5、每月对临床路径工作进行汇总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今年7月份,我院作为全国二级医院临床路径标准制定单位,承担全国200个病种中50个标准制定任务,这既是对我们临床路径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促进,我院将以此为契机,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同时,对我院临床路径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自查,重点做好相关制度和监督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完善,确保临床路径工作落实到位,召开专题会议,提高临床医务人员认识,进一步增强科室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同感,促进临床路径健康开展,为广大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人们的健康提供切实的保障。 感谢您的阅读!

妇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妇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XX年7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妇科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通过4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总结汇报如下: 、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妇科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黄玉梅主任担任组长,吴秋云副主任、刘跃群护士长担任副组长,曾声雯任个案管理员,邓映岚、黄春燕、郑玉梅、王丽娜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7月1日制定了《妇科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7月1日根据卫生部 《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妇科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并制定了 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7月无符合本科临床路径病例,20XX年8月1日妇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径。近3个月来,收治卵巢良性肿瘤病例中,除两例因严重合并症和诊断不明确未进入路径,其余病例均进入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共33例。进入路径管理病例中1例因家中出现意外情况中途退出路径,其余32例皆正常完成路径程序。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妇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 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妇科每月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并于每月低组织妇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

墨江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及按病种收费的实施与应用效果评价

墨江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及按病种收费的 实施与应用效果评价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专业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以后,针对某种疾病或某种手术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是医院为使服务对象能减少费用,同时有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而实施的一种科学的服务和管理方法。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运用到单病种管理上,一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二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医疗费用。 一、我院开展情况介绍 按照《墨江县卫生局转发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及试点医院名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院被定为临床路径试点医院之一,于2013年3月选定内科专业“脑梗塞”、泌尿外科专业“取出骨折内固定”两个专业及病种实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013年6月,我院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全院范围内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及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墨江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杨建江院长为组长的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张东强副院长为组长的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及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组长的临床路径实施

小组,按照《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开展科室增加至6个、开展病种8个。 2013年6月,根据墨江县卫生局《转发关于开展按病种收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开展按病种收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医院对8个病种开展按病种收费试点工作。 二、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 (一)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 1.各临床科室选定1个以上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上报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审核。选定病种遵照以下原则:(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结合医院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2.我院在现有情况下,将临床路径及单病种医嘱套餐维护至电子病历系统,医嘱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括饮食、护理、检验、检查、处置、用药、手术等。 3.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确定完成临床路径标准诊疗流程需要的时间,包括总时间和主要诊疗阶 - 2 -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 径工作总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3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通过6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呼吸内科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确定了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怀岭担任组长,范建新、单长波、李静担任副组长,李红建任个案管理员,闫庆红、刘贞、刘磊、孟亚、赵琰、郝敬林、李明慧任临床路径医师医疗组成员,王露露、孙静、张瑞任临床路径护理组成员。明确了我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2013年上半年,完成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19例,未有变异退出,平均住院总费用元,平均抗生素费用元,平均住院日天。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呼吸内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入径人数、入径率,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呼吸内科每季度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并于每月底组织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室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

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方案

量管理方案 单病种临床路径质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 单病种临床路径工作和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目的及意义: 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它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合适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 经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经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用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调和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二、适用范围: 医院当前制定30个单病种入选我院临床路径实施,修订了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单,针对各科室专业的单病种临床路 径均需遵守本制度,参照本制度要求严格规范单病种临床路径日常管理工作。 三、实施原则: 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用、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研究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隶属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等问题。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实施小组组长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个案管理员负责与实施小组、专家指导组的日常联络,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五、实施方案:单病种质量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并将此纳入医院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计划。 (一)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病种选择 1.单病种选择原则:选择本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选择覆盖率较大的30个病种;选择最代表临床科室医疗特色的病种;病种能对应一个明确的ICD-10编码或一定的编码范围。 2.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病例纳入标准:诊断明确者;只有一个出院诊断(可包括该疾病引起的合并症)的病例;如患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分外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对于某些病种,除须符合以上两条外,还须符合规定的治疗方式,如一些内科病种须是以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病例,外科病种则须是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病例,否则应予以排除。 3.单病种管理病例排除标准:住院期间曾经转科的病例;入院后48小时内死亡的病例;虽已确诊,但未完成正常治疗而出院的病例,即未达到出院标准而出院的病例。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我院开始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现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召开动员会、临床路径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工作,营造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常设于医护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二是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三是成立由分管院长、科室负责人、医技、药学、护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实施过程中的临床技术指导,定期对工作进行评估与分析。四是成立临床路径质控管理组与临床路径指导评价组。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临床路径的实施制度、临床路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临床路径开发和制定制度、临床路径评价与改进制度、临床路径质量控制制度、临床路径变异处理步骤、临床路径实施考核办法等8个工作制度。 各管理组织坚持例会制,定期开会分析、总结评价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每个季度各管理组织要形成书面报告。并建立三级督查体系,一级为院工作领导小组;二级为质控管理与指导评价组;三级为科室实施小组。一级抓一级,确保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我院在工作开展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工作刚刚起步,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视及对工作的认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甚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卫生部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有较大差别,个别科室没有按照医务科的统一部署成立科主任为组长的相关组织,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费用,会影响自身的收入,因此,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对临床科室、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的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没有及时研究解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实施。 2、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 一部分科室因加床严重、医务人员短缺、医院要求进一步降低平均偿付标准,导致医院效益下降;临床路径的法律地位问题等客观原因,使参加临床路径工作的动因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执行力度。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医护之间选择的路径病种不一致、路径要求检查的设备和技术缺乏等,阻碍了临床路径工作的顺利实施。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3工作得不到病人及家属的支持 有些病人及家属认为临床路径中检查项目太多,担心会增加医疗费用,因而退出临床路径。 4工作再培训不够到位 个别科室主要负责人因故没能参加医院统一组织的培训,导致对临床路径工作理解不到位,部分科室没有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再工作培训,甚至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个别科室还存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会影响科室收入、降低医务人员待遇的顾虑,不利于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如期、顺利进行。 5信息化程度滞后于临床路径管理 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统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相当多的项目数据还无法提供,国家无统一建设标准和要求。也不利于工作后期相关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心内科2016年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我科于2013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通过6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2016年共入临床路径患者98例,退出1例。病种为高血压病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平均住院天数天,高血压病住院费用4062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均次费用22367元。 心内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入径人数、入径率,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心内科每季度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并于每季度组织心内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科室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提高了科室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临床路径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 1.我科将陆续开展其他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2.加强医疗质控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临床路径的实施本身就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流程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严把路径准入关,接诊医师要及时和经治医师沟通,详细询问病史,准确分析病情,判断是否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要求。 3.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发现、处置、干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组织病例讨论,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路径文本的治疗规程和医嘱内容。 4.要搞好数据收集、分析及效果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 5.是要重视和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