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度交联深部调剖体系成胶影响因素分析

低度交联深部调剖体系成胶影响因素分析

低度交联深部调剖体系成胶影响因素分析
低度交联深部调剖体系成胶影响因素分析

低度交联深部调剖体系成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室内试验评价各种因素对低度交联深部调剖体系的成胶时间与成胶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交联剂质量浓度和温度的增加,调剖体系成胶时间缩短,成胶强度增大;同时随着矿化度的增大,体系成胶时间先缩短后增加,成胶强度先增强后变弱,存在一个矿化度(co=40000mg/l),使得凝胶的强度最高。

关键词:低度交联深部调剖体系;成胶时间;成胶强度;影响因素

引言

交联聚合物调剖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调整注入剂注入剖面的方

法[1-2]。常规的调剖方法仅能封堵近井地带,封堵半径小。存在绕流问题。调剖有效期短[3]。应用延缓交联调剖[4]技术,可大大减少输送过程中的黏度损耗,有利于大剂量的处理地层,有效的提高封堵效果。传统有机延缓交联体系易受到温度、稀释、吸附等地下不利因素的影响[5]。本文对一种试用海上油田的amps为主剂的低度交联深部调剖体系性能进行研究,探讨各种因素对此调剖体系成胶时间及成胶强度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amps(相对分子质量为1.7-2.0×108,水解度约为35%),成都科龙有限公司;交联剂a,实验室自制;ndj-8s型数字显示黏度计,

凝胶微球深部调剖体系研究综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考试答题纸 姓名:赵胜绪学号: 2015212184 考试课程:油气田开发工程系统导论课程编号: 1302053 装 订 线 第1页(共 8 页)

凝胶微球深部调剖体系研究综述 摘要 随着常规堵水调剖的效果日渐式微,凝胶微球深部调剖体系作为一项有效的稳油控水技术,得到了国内外油田的广泛应用。本文从发展现状、注入封堵性能评价、与储层孔喉尺度的匹配关系、深部调剖机理以及现场应用5个方面对国内外凝胶微球深部调剖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系统梳理了凝胶微球注入封堵性能的基本要求、表征参数、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对凝胶微球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凝胶微球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提高采收率;油藏深部调剖;凝胶微球;综述 1 引言 近些年,针对水驱低效或无效循环的问题,国内外在深部调剖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凝胶微球深部调剖体系,以其良好的注入封堵性能和调剖效果,被国内外油田广泛地用于研究和现场应用,为高含水油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微球”指的是纳/微米级的聚合物凝胶颗粒,在溶剂中有一定的膨胀性,受力易变形,广泛用于涂料、制药、水净化等多个领域。1949年Baker首先引入了凝胶微球的概念,1999年Saunders B R和Vincent B从凝胶微球的合成理论、性能和应用方面做了系统总结,此阶段的合成工艺通常采用的是无皂乳液聚合,可形成空间上稳定的无胶核凝胶颗粒,颗粒具有窄尺寸分选[2]。此后,分散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等多种聚合方式都成功合成出了单分散的聚合物微球[3]。 2凝胶微球的发展现状 凝胶微球随水注入油层,通过孔喉向油层深部运移,有效封堵高渗层或大孔道,不断改变注入水流向,从而实现深部调剖。基于这种思路,研究人员相继开展了很多该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7年BP,Mobil,Chevron-Texaco和Ondeo Nalco能源服务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率先研发了一种具有延时性、膨胀性和热敏性的磺化聚丙烯酰胺凝胶微球用于深部调剖,该技术被命名为“Bright Water”,而且经十多年不断完善,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深部调剖技术。Chauveteau等(1999)研究出了一项粒径可控的乳酸锆/磺化聚丙烯酰胺凝胶微球深部调剖技术。大量研究表明,该凝胶微球体系与本体凝胶相比较为优越,微球是通过聚合物交联体系在剪切作用下形成的,具

[橡胶工艺原理]橡胶材料与配方

《橡胶工艺原理》讲稿 绪论 一.橡胶材料的特点 高弹性弹性模量低,伸长变形大,有可恢复的变形,并能在很宽的温度(-50~150℃)范围内 保持弹性。 粘弹性橡胶材料在产生形变和恢复形变时受温度和时间的影响,表现有明显的应力松弛和 蠕变现象,在震动或交变应力作用下,产生滞后损失。 电绝缘性橡胶和塑料一样是电绝缘材料。 4.有老化现象如金属腐蚀、木材腐朽、岩石风化一样,橡胶也会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 老化现象,使性能变坏,寿命下降。

必须进行硫化才能使用,热塑性弹性体除外。 必须加入配合剂。 其它如比重小、硬度低、柔软性好、气密性好等特点,都属于橡胶的宝贵性能。 表征橡胶物理机械性能的指标 1.拉伸强度又称扯断强度、抗张强度,指试片拉伸至断裂时单位断面上所承受的负荷,单 位为兆帕(MPa),以往为公斤力/平方厘米(kgf/cm2)。 2.定伸应力旧称定伸强度,指试样被拉伸到一定长度时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负荷。计量单位 同拉伸强度。常用的有100%、300%和500%定伸应力。它反映的是橡胶抵抗 外力变形能力的高低。

3.撕裂强度将特殊试片(带有割口或直角形)撕裂时单位厚度所承受的负荷,表示材料的 抗撕裂性,单位为kN/m。 4.伸长率试片拉断时,伸长部分与原长度之比叫作伸长率;用百分比表示。 5.永久变形试样拉伸至断裂后,标距伸长变形不可恢复部分占原始长度的百分比。在解除 了外力作用并放置一定时间(一般为3分钟),以%表示。 6.回弹性又称冲击弹性,指橡胶受冲击之后恢复原状的能力,以%表示。 7.硬度表示橡胶抵抗外力压入的能力,常用邵尔硬度计测定。橡胶的硬度范围一般在20~100 之间,单位为邵氏A。 二.关于橡胶的几个概念

最新橡胶工艺原理14

最新橡胶工艺原理(十四) 王作龄 编译 中图分类号:TQ330.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128232(2004)0520047208 第7章 填充剂 7.1 引言 填充剂是混入橡胶中以赋与橡胶补强、增容和特殊功能为目的使用的配合剂。作为填充剂代表的炭黑不仅可以提高橡胶的定伸应力和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而且还可赋与橡胶导电等性能,是橡胶材料不可缺少的配合剂 。 一般,填充剂按不同材质、有无补强性和功能性进行分类。按材质分类,有白炭黑、陶土、碳酸钙等无机填充剂和树脂、木粉、软木粉等有机填充剂。按有无补强性分类有炭黑、白炭黑等补强性填充剂和陶土、滑石粉、碳酸钙等非补强性填充剂。 通常将用于提高橡胶物理机械强度的配合剂称为补强剂。补强剂除了上述的补强填充剂外,还有高苯乙烯树脂等补强性树脂和补强性短纤维。 本章节以补强性高的炭黑、白炭黑和短纤维的基本性能、基本性能与橡胶复合体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及这些补强剂的补强机理为主进行叙述。 7.2 补强性填充剂 补强性填充剂和非补强性填充剂的区别可用填充剂粒子的大小(粒子表面积)加以说明。此外,粒子的形态和表面特性对橡胶的补强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SBR中配入不同填充剂时的各比表面积与拉伸强的关系如图7-1所示。若仅在白色填充剂范围内考虑,那么拉伸强度与比表面之间有相关性。相同比表面积的炭黑的拉伸强度比白色填充剂的大,这是因为炭黑和橡胶分子的相互作用强。为提高白炭黑等填充剂的补强性,大多还同时使用偶联剂。 图7-1 不同填充剂的比表面积与拉伸 强度的关系(SBR1500) 1—碳酸钙(55vo l%);2—硅酸盐(25vo l%); 3—湿法白炭黑(25vo l%);4—炭黑(27vo l%); 5—陶土(30vo l%) 7.2.1 炭黑 炭黑是由约95%以上无定形的炭组成的毫微米级的微粒,是在燃烧木材和煤时产生的所谓“煤烟子”(含有以多量灰分和焦油为主要成分的溶剂抽出分,炭含量在50%以下)的不同物质。 自1910年发现炭黑对橡胶具有显著的补强效果以来,炭黑成为支持橡胶工业发展的重要材料。炭黑的用途除了用作以汽车轮胎为主的橡胶制品的补强剂外,还可用作印刷油墨、涂料、塑料等的黑色颜料,以及赋与电池活性物质以导电性的填充剂等。但是,从数量上看,炭黑在像胶工业中的需求量占绝对多数,1996年日本橡胶工业的炭黑需求量占日本总需求量约95%,其中约75%用于汽车轮胎。 a.炭黑的种类 炭黑按制造方法的分类如表7-1所示。表7-2为A STM D1765-98的炭黑分类表。现在,橡胶和染料工业使用的炭黑几乎都是用油炉法生产的。

课题研究的现状

课题研究的现状、意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和步骤、预期效果:研究的现状:调剖堵水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已有将近60年的时间,因油井堵水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注水井堵水技术在其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成熟。水基水泥和封隔器分层卡水堵水是早期应用较为广泛的堵水技术。 自50年代开始,国外各大油田先后使用高粘度原油、油水乳状液、固态烃以及油基水泥等作为堵水剂进行现场应用[1]。叔丁基酚与甲醛合成后的树脂,环烷酸皂尿素甲醛树脂等作为化学堵水剂在前苏联开展了理论研究和现场应用。 60年代初期,HPAM等聚合物凝胶技术在国外开始应用,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提供了一个思路[2]。 70年代以来,通过研究HPAM在多孔介质中存在吸附和机械捕集效应,Needham 等人[3]提出利用HPAM的这种机理可进行封堵储层中的高渗通道,化学堵水调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且领域更加宽广。 80年代末期,美国和前苏联等国都陆续研究并研制了一匹新型化学类调剖堵水用剂,总的来说,这些堵水剂可被分成水溶性聚合物凝胶类堵水剂,水玻璃类堵水剂及颗粒型堵水剂等。近年来,深部流体改向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三十年的发展,化学调剖堵水技术已发展成为日趋成熟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4]。 90年代初期,C S Mccooi等人进行相关室内试验,研究了HPAM/Cr3+凝胶体系使地层渗透率降低机理。一种实用的评价弱凝胶性能的方法由Na Mumallah提出,其通过试验证明弱凝胶作为调驱剂,可有效封堵高渗通道,且有效封堵率可达99%以上。凝胶层内液流转向技术在国外也逐步受到重视,Marathon公司在怀俄明州北部油田进行了2次液流转向堵水技术矿场试验,该油田中等发育裂缝,注水开发存在水窜现象,最终试验结果表明,措施后水井注水能够有效地增加可采储量可达34400m3。加拿大F G. Cusack等人培养出了一种可用于深度调剖堵水措施的超微型细菌(UMB)。美国Akzo公司的Liave等人在北伯班克开发试验区进行了表面活性剂/酒精调剖堵水矿场试验,当然在深部调剖方面,国外还有很多油田亦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位于前苏联的奥尔良和呵尔兰油田,位于加拿大的飞马湖和Rapdan油田,位于法国的Chatearenard和Courtenay试验区以及德国、阿曼等国的油田都进行了聚合物驱工业性矿场试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原油采收率增值达到6%~17%[5]。 在国外,长延缓交联型凝胶体系和弱凝胶体系是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的

橡胶工艺原理_复习思考题_ 答案

《橡胶工艺原理》复习思考题 0.1 名词解释 碳链橡胶、硬质橡胶、杂链橡胶、混炼胶、硫化胶、冷冻结晶、拉伸结晶、极性橡胶 杂链橡胶:碳-杂链橡胶: 主链由碳原子和其它原子组成 全杂链橡胶:主链中完全排除了碳原子的存在,又称为“无机橡胶”,硅橡胶的主链由硅、氧原子交替构成。混炼胶:所谓混炼胶是指将配合剂混合于块状、粒状和粉末状生胶中的未交联状态,且具有流动性的胶料 硫化胶 : 配合胶料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硫化剂、一定温度和压力、辐射线照射等)经硫化所得网状结构橡胶谓硫化胶,硫化胶是具有弹性而不再具有可塑性的橡胶,这种橡胶具有一系列宝贵使用性能。 硬质橡胶:玻璃化温度在室温以上、简直不能拉伸的橡胶称为硬质橡胶 0.2 一般来说,塑料、橡胶、纤维的分子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0.3 影响橡胶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橡胶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结构,此外还受到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外界条件的影响。 (1) 化学组成:单体,具有何种官能团 (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3) 大分子聚集状况:空间结构和结晶 (4) 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 (5) 外部条件:力学条件、温度条件、介质 0.4简述橡胶分子的组成和分子链结构对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 答: 各种生胶的MWD曲线的特征不同,如NR一般宽峰所对应的分子量值为30~40万,有较多的低分子部分。低分子部分可以起内润滑的作用,提供较好的流动性、可塑性及加工性,具体表现为混炼速率快、收缩率小、挤出膨胀率小。分子量高部分则有利于机械强度、耐磨、弹性等性能。 0.5 简述橡胶的分类方法。 答:按照来源用途分为天然胶和合成胶,合成胶又分为通用橡胶和特种橡胶; 按照化学结构分为碳链橡胶、杂链橡胶和元素有机橡胶; 按照交联方式分为传统热硫化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 0.6 简述橡胶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对其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 答: 分子量与橡胶的性能(如强度、加工性能、流变性等)密切相关。随着分子量上升,橡胶粘度逐步增大,流动性变小,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降低,力学性能逐步提高。 橡胶的大部分物理机械性能随着分子量而上升,但是分子量上升达到一定值(一般是600000)后,这种关系不复存在;分子量超过一定值后,由于分子链过长,纠缠明显,对加工性能不利,具体反映为门尼粘度增加,混炼加工困难,功率消耗增大等。 0.7 简述橡胶配方中各种配合体系的作用。

水井调剖

第1章绪论 1.1 国内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发展现状 1.1.1发展现状 自1939年玉门油田开发以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国年产油量已达1.8368亿吨,居世界第五位。从投入开发的油气田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6种类型的油气藏:中高渗透多层砂岩油气藏、低渗透裂缝性油气藏、复杂断块油气藏、砾岩油藏、火成岩油藏、变质岩油藏。 低渗透储层是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他们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含油气盆地中,占目前已探明储盆和数量的1/3以上,随着各盆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还将会逐年增大,在这种储层中,由于岩石致密,脆性程度大,因而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容易形成裂缝成为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控制着渗流系统,从而使其开发具有特殊的难度[1]。 国外关于裂缝性储层的研究和开发有上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国外裂缝性油藏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井点裂缝的识别比较有把握,对裂缝分布规律预测还没有很成熟的技术,但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裂缝认识进行探索,并且他们还对裂缝性储层基质进行大量的研究,对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认识。 国内关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与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自四川碳酸岩盐和华北古潜山油藏发现并大规模投入开发以来,揭开了我国关于裂缝性储藏研究的序幕,石油工程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完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近年来发现的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储层、吉林裂缝性低渗透储层、玉门青云低渗透裂缝性储层等,地质状况非常复杂,开发难度也非常大。通过早期系统地综合研究,对这些油藏进行了合理的开发部署,确立正确的开发方案,使得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2]。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后,高低渗透区的吸水指数差异很大,裂缝的渗透率高,注入水很容易沿裂缝窜流,导致沿裂缝方向上的采油井过早水淹,而中低渗透区油层的动用程度很差甚至没有动用,动用程度非常不均衡,油田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在开发不久油井就进入高含水阶段,油井注水见效及水淹特征的方向性明显,注水井注入压力低,吸水能力强,这为油藏如何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最终采收率,提高低渗透油田的整体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随着

橡胶制品生产工艺

橡胶制品生产工艺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橡胶制品生产工艺简要介绍 一、基本工艺流程 橡胶制品种类繁多,但生产工艺过程,却基本相同。以一般固体橡胶(生胶)为原料的橡胶制品的基本工艺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压出、成型、硫化6个基本工序。当然,原材料准备、成品整理、检验包装等基本工序也少不了。 橡胶的加工工艺过程主要是解决塑性和弹性性能这个矛盾的过程,通过各种工艺手段,使得弹性的橡胶变成具有塑性的塑炼胶,再加入各种配合剂制成半成品,然后通过硫化使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又变成弹性高、物理机械性能好的橡胶制品。 二、原材料准备: 1.橡胶制品的主要原料是以生胶为基本材料,而生胶就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橡胶树上通过人工割开树皮收集而来。 2.各种配合剂:是为了改善橡胶制品的某些性能而加入的辅助材料。 3.纤维材料有(棉、麻、毛及各种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金属材料(钢丝、铜丝)是作为橡胶制品的骨架材料,以增强机械强度、限制制品变型。 在原材料准备过程中,配料必须按照配方称量准确。为了使生胶和配合剂能相互均匀混合,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 生胶要在60--70℃烘房内烘软后,再切胶、破胶成小块; 配合剂有:块状的,如石蜡、硬脂酸、松香等要粉碎; 粉状的若含有机械杂质或粗粒时需要筛选除去;

液态的,如(松焦油、古马隆)需要加热、熔化、蒸发水分、过滤杂质; 配合剂要进行干燥,不然容易结块、混炼时若不能分散均匀,硫化时产生气泡,会影响产品质量; 三、塑炼 生胶富有弹性,缺乏加工时必需的可塑性性能,因此不便于加工。为了提高其可塑性,所以要对生胶进行塑炼;这样,在混炼时配合剂就容易均匀分散在生胶中;同时,在压延、成型过程中也有助于提高胶料的渗透性(渗入纤维织品内)和成型流动性。 将生胶的长链分子降解,形成可塑性的过程叫做塑炼。 生胶塑炼的方法有机械塑炼和热塑炼两种。机械塑炼是在不太高的温度下,通过塑炼机的机械挤压和摩擦力的作用,使长链橡胶分子降解变短,由高弹性状态转变为可塑状态。热塑炼是向生胶中通入灼热的压缩空气,在热和氧的作用下,使长链分子降解变短,从而获得可塑性。 四、混炼 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使用条件、获得各种不同的性能,也为了提高橡胶制品的性能和降低成本,必须在生胶中加入不同的配合剂。 混炼就是将塑炼后的生胶与配合剂混合、放在炼胶机中,通过机械拌合作用,使配合剂完全、均匀地分散在生胶中的一种过程。 混炼是橡胶制品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如果混合不均匀,就不能充分发挥橡胶和配合剂的作用,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混炼后得到的胶料,人们称为混炼胶,它是制造各种橡胶制品的半成品材料,俗称胶料,通常均作为商品出

聚合物微球深部调剖剂

聚合物微球深部调剖剂技术方案及说明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非均质性的存在,注入水沿高渗层突进,油井产水率逐年上升。在水驱和聚合物驱过程中,注入水和聚合物溶液沿高渗透层不均匀推进,纵向上形成单层突进,横向上形成舌进,造成注入水和聚合物溶液提前突破,致使中低渗透层波及程度低、驱油效果差,严重影响了水驱和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注水井调剖、油井堵水已成为油田稳产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随着常规调堵措施轮次的增加,近井地带剩余油饱和度下降,增油效果变差。只有通过深部调堵才能更有效地调整、改善油藏的非均质性,从而提高注入液体积波及系数,提高注水采油阶段的原油采收率。目前,现有深部调剖存在无机堵剂易沉淀,不能进入地层深部封堵;可动弱凝胶交联不可控性、成本高;水膨体聚合物凝胶颗粒大、存在注入深度与封堵强度之间的矛盾、破胶较快等缺点,导致现有调剖技术的深部调剖效果不佳。 针对如上情况,我公司开发了以AMPS、AM、氢氧化钠、特殊交联剂、司班、吐温、引发剂等合成的聚合物微球深部调剖剂。该聚合物微球深部调剖剂依靠纳米/微米级聚合物微球遇水膨胀来逐级封堵地层孔喉实现其深部调剖堵水的目的。该聚合物微球最外层是水化层,使微球在水中稳定存在,不会沉淀;微球具有弹性及变形性。由于聚合物微球机械封堵位置为渗水通道的孔喉,大幅度提高微球的使用效率。由于聚合物微球的初始尺寸小,且水相中呈溶胶状态,是稳定体系,可以实现进入地层深部。 该产品作为一种新型聚合物微球深部调剖剂,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1、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 (1)外观:棕黄色半透明均相液体; (2)固含量≥45.0%; (3)密度(25℃):0.95—1.05g/cm3;

青岛科技大学橡胶工艺原理讲稿

青岛科技大学橡胶工艺原理讲稿(5) 青岛科技大学, 橡胶, 讲稿, 工艺, 原理 §3-6炭黑对橡胶的补强机理 炭黑补强作用使橡胶的力学性能提高,同时也使橡胶在粘弹变形中由粘性作用而产生的损耗因素提高。例如tanδ、生热、损耗模量、应力软化效应提高。因应力软化效应能够比较形象地说明大分子滑动补强机理,因此将两者结合一起讨论。 一.应力软化效应 (一)应力软化效应的含义 硫化胶试片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拉伸至给定的伸长比λ1时,去掉应力,恢复。第二次拉伸至同样的λ1时所需应力比第一次低,如图3-18所示,第二次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在第一次的下面。若将第二次拉伸比增大超过第一次拉伸比λ1时,则第二次拉伸曲线在λ1 处急骤上撇与第一次曲线衔接。若将第二次拉伸应力去掉,恢复。第三次拉伸,则第三次的应力应变曲线又会在第二次曲线下面。随次数增加,下降减少,大约4~5次后达到平衡。上述现象叫应力软化效应,也称为Mullins效应。 应力软化效应用拉伸至给定应变所造成的应变能下降百分率ΔW表示。 (3-10) 式中 W1 —第一次拉伸至给定应变时所需要的应变能; W2 —第一次拉伸恢复后,第二次(或更多次数)再拉伸至同样应变时所需的应变能。 (二)应力软化效应的影响因素 应力软化效应代表一种粘性的损耗因素,所以凡是影响粘弹行为的因素对它均有影响。填料及其性质对应力软化效应有决定性作用。1.填充的影响 2.填料品种对应力软化效应的影响 3.炭黑品种对应力软化效应的影响 总的趋势是补强性高的炭黑应力软化效应比较高,反之亦然。 (三)应力软化的恢复 应力软化有恢复性,但在室温下停放几天,损失的应力恢复很少,而在100℃×24h真空中能恢复大部分损失的应力。因为炭黑的吸附是动态的,在恢复条件下,橡胶大分子会在炭黑表面重新分布,断的分子链可被新链代替。剩下的不能恢复的部分称为永久性应力软化作用。 二.炭黑的补强机理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炭黑补强机理曾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各个作者提出的机理虽然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有局限性。随着时间进展,橡胶补强机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橡胶大分子滑动学说的炭黑补强机理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现将各种论点简述如下。 (一)容积效应 (二)弱键和强键学说 (三)Bueche的炭黑粒子与橡胶链的有限伸长学说 (四)壳层模型理论 核磁共振研究已证实,在炭黑表面有一层由两种运动状态橡胶大分子构成的吸附层。在紧邻着炭黑表面的大约0.5nm(相当于大分子直径)的内层,呈玻璃态;离开炭黑表面大约0.5~5.0nm范围内的橡胶有点运动性,呈亚玻璃态,这层叫外层。这两层构成了炭黑表面上的双壳层。关于双壳层的厚度Δγc,报道不一,不过基本上是上述范围。这个双壳的界面层内中的结合能必定从里向外连续下降,即炭黑表

橡胶工艺原理讲稿 第五章 橡胶的增塑体系

第五章橡胶的增塑体系1 §5.1 橡胶增塑剂及分类1 一.橡胶增塑剂的概念1 二.增塑剂的作用1 三.增塑剂的分类1 四.对增塑剂的要求1 §5.2 橡胶增塑原理及增塑效果表征2 一.橡胶增塑的方法2 二.增塑剂与橡胶的相容性2 三.增塑剂作用机理2 四.增塑剂增塑效果的表征3 §5.3 橡胶增塑剂3 一.石油系增塑剂3 二.煤焦油增塑剂5 三.松焦油系增塑剂5 四.脂肪油系增塑剂5 五.合成增塑剂5 §5.4 新型增塑剂7

第五章橡胶的增塑体系 §5.1 橡胶增塑剂及分类 一.橡胶增塑剂的概念 增塑剂又称为软化剂,是指能够降低橡胶分子链间的作用力,改善加工工艺性能,并能提高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降低成本的一类低分子量化合物。 过去习惯上根据应用X围不同分为软化剂和增塑剂。软化剂多来源于天然物质,常用于非极性橡胶;增塑剂多为合成产品,多用于极性合成橡胶和塑料中。目前由于所起的作用相同,统称为增塑剂。 二.增塑剂的作用 1.改善橡胶的加工工艺性能:通过降低分子间作用力,使粉末状配合剂更好地与生胶浸润并分散均匀,改善混炼工艺;通过增加胶料的可塑性、流动性、粘着性改善压延、压出、成型工艺。 2.改善橡胶的某些物理机械性能:降低制品的硬度、定伸应力、提高硫化胶的弹性、耐寒性、降低生热等。 3.降低成本:价格低、耗能省。 三.增塑剂的分类 1.根据作用机理分: 物理增塑剂:增塑分子进入橡胶分子内,增大分子间距、减弱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链易滑动。 化学增塑剂:又称塑解剂,通过力化学作用,使橡胶大分子断链,增加可塑性。 大部分为芳香族硫酚的衍生物如2-萘硫酚、二甲苯基硫酚、五氯硫酚等。 2.按来源分: ①石油系增塑剂 ②煤焦油系增塑剂 ③松油系增塑剂 ④脂肪油系增塑剂 ⑤合成增塑剂 四.对增塑剂的要求 增塑效果好,用量少,吸收速度快; 与橡胶的相容性好,挥发性小、不迁移、耐寒性好,耐水、耐油、溶剂; 电绝缘性好,耐燃性好,无色、无毒、无臭,价廉易得。

调剖机理

各种调剖机理: 泡沫调剖剂机理 泡沫调剖就是利用泡沫对地层孔喉的封堵作用而迫使蒸汽转向,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方式。泡沫是气体在液体中的粗分散体系,构成蒸汽泡沫的主要成份是表面活性剂,与普通泡沫不同的是,用于稠油吞吐井中所产生的泡沫必须耐高温,表面活性剂在注蒸汽的地层条件下能产生泡沫并能稳定一定的时间。泡沫调剖依赖其在注汽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泡沫封堵高渗透地层的咽喉地带,注入蒸汽由于压力增高而转向其它孔隙,平面上提高蒸汽的波及面积,纵向上增加低渗透层的吸汽量,从而提高注汽效率。其优点在于对地层伤害较小,经过半衰期后,其泡沫缓慢、自然解堵;其施工简单、方便。其缺点在于封堵压力较低,有时达不到要求的理想压力,对水窜没有控制能力;泡沫稳定性受稠油特性、储层粘土含量、水质影响很大,使应用受到较大限制。要获得较理想的封堵效果,需要持续不断地挤入药剂,以维持泡沫稳定和处理周期,造成成本过高。另外,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起泡剂较少,进口起泡剂成本较高,使现场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聚合物调剖剂机理 聚合物堵水调剖剂一般由聚丙烯酰胺单体等高分子或聚合物单体、引发剂、交联剂等组成的,它是由水井调剖剂转变而来的。在地层条件下,单体在引发剂、交联剂的作用下交联聚合形成具有高弹性、高强度的聚合物凝胶,堵塞地层大孔道,封堵高渗透水层,起到调整吸汽剖面的作用。其特点是具有吸水膨胀性,增加封堵效果。其封堵性能与已成熟应用的水井调剖剂类似,不同点在于选择不同的交联剂,使已形成的冻胶在高温蒸汽的作用下能维持凝胶状态,稳定一定的时间,从而起到促使蒸汽进入低渗透层的目的。其技术的困难之处在于选择交联剂。该技术的优点在于技术成熟、封堵强度高,封堵时间、强度可依现场要求调节。其缺点在于无选择性,封堵高渗透层的同时也会封堵低渗透油层,施工时对机械设备的要求较高,施工时易发生事故,如堵死管柱、挤注管线等,其次其药剂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吸水膨胀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可能会对周围的牲畜造成伤害。 木质素、拷胶类堵水调剖剂利用拷胶、改性拷胶、单宁或提取的木质素与甲醛等配制成堵剂,根据注蒸汽温度及凝胶时间的要求配制成不同浓度。其机理与聚合物调剖剂类似,不同点在于生成的堵剂液与原油有一定的相溶性,从而具有一定的封堵选择性。 固体颗粒调剖剂机理 该类堵水调剖剂侧重于堵水,它由固体颗粒、交联剂、表面活性剂等按比例复合而成,其固体颗粒有生物钙粉、矿物粉、粉煤灰、钠膨润土等等,其交联剂具有固化作用,为弱胶联,可胶结无机颗粒及地层岩石,防止颗粒在流体冲刷下运移,在胶结中以固体颗粒作为骨架材料,表面活性剂可使岩石表面润湿反转,通过交联剂把固体颗粒和岩石松散胶结,提高高渗透层的吸汽阻力。还可以通过颗粒封堵高渗透层和高出水层,从而大幅度降低油井含水。其优点在于对底水及窜槽水封堵效果较好,对高出水层的封堵强度高,有效期长,有效率高。对油井含水大于80%的油井也有较好的封堵效果,尤其对于目前处于吞吐中后期的油井形成的高渗透带、大孔道更具有较好的堵水封窜能力,提高了采收率,也使部分高含水井重新走上正常生产。其缺点在于药剂无明显的选择性,只能依靠地层的选择性,由于稠油井的油水粘度差异大,所以,低粘度的堵剂溶液进入水层的阻力比进入油层的阻力小,堵剂优先进入出水层。它对出水原因较复杂的油井封堵有效率较低,另外在施工中应注意对最终挤注压力的选择,要根据地层的渗透率、含水饱合度等选择不同的最终挤注压力,以免对出油层位的渗透率造成影响。 复合调剖剂机理 复合调剖剂种类较多,它主要是针对单一调剖剂的缺点而设计的,单一的调剖剂有其

橡胶制品的配方设计原理介绍

橡胶制品的配方设计原理 一、橡胶的并用。 无论是什么橡胶不可能具有十全十美的性能,使用部门往往对产品提出多方面的性能要求,为了满足此目的,而采用橡胶并用的方法。如,为提高二烯烃类橡胶耐热、耐光老化性能,可加入氯磺化聚乙烯。丁睛橡胶的耐粙性很好,但耐寒性不好,若并用10%的天然胶,便可改善它的耐寒性。在橡胶中并用高苯乙烯、改性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等都可改善橡胶的补强性能。合成橡胶的工艺性能一般都不够好,特别是饱和较高的合成橡胶,无论是炼胶、压延、贴合、硫化等性能都比较差,所以常加入天然橡胶或树脂。以改善其未硫化胶的加工性能。如,丁苯橡胶加入5-20份低压聚乙烯,可减少丁苯橡胶的收缩率。乙丙橡胶中加入酚醛树脂可提高粘性。加入天然胶对一般合成橡胶的工艺性能都会有所改善。为了改进工艺加工性能,并用天然胶或树脂的比例一般都在20%以下。有些合成橡胶性能优良,但价格昂贵,在不损害原物性的前提下,并用其它橡胶或树脂是完全可行的,如,丁睛胶中并用聚氯乙烯或丁苯胶中掺入天然橡胶,都能起到这一作用。1. 橡胶并用必须具有一定的相溶性,对橡胶来说天然、顺丁、异戊橡胶等能以任何比例均一地混合,最终达到相溶状态。而天然胶与丁基橡胶就不能均一地混合。若硬性机械地混合,所得硫化胶的实际使用性能会显着地下降,这是因为它们的相溶性很差。并用体系最重要的因素是相溶性,从应用的观点来看,如果混合不均,非但达不到并用的目的,反而影响工艺加工,特别是硫化。因此,并用问题的焦点是两种橡胶能否相互混合,以及混合后达到什么样的相容程度。固体橡胶并用时,

因橡胶本身粘度很大,高分子的布朗运动不像液体那么容易,扩散速度较慢,对大分子的位移造成很大的阻力,严重影响橡胶间的互容作用。为此在工业生产中都采用机械力强化分子运动,用提高温度和加入软化剂的方法来降低粘度,以促进两种橡胶的混合,所以产物从宏观上来看虽没有相分离,但真正达到溶解状态也不是很多的,其原因包括下来有以下几点,橡胶的极性、内聚能密度、橡胶的结晶、橡胶的分子量等。橡胶网为广大从事橡胶行业的朋友提供交流学习交易的平台。 2.分散性,高分子固相体橡胶的粘度高,纵然选择相容性较好的的两种橡胶,用开练机、密练机在高剪切作用下混合,要像低分子液体那样,呈分子状态的均一分散状态,也是很因难的。橡胶分子的布朗运动不象液体那样自由,扩散速度较慢,从外表上看是均一地混合了,由于两种或多种橡胶的分散状态在广泛的范围内变化,并用胶的物理性能将产生很大的差异。两种橡胶在空气中混合时,由于相容性的不一致可产生两种不同的分散状态。,即均相分散状态和非均相分散状态,实际上并用达到均相分散状态的可能性很小,在部分是非均相分散状态组分之间仍然保持一定的界面。以不连续相(岛相)分散于连续相(海相)中的分散状态。非均相分散状态分为以下三级A,宏观非均相级,区域尺寸为10-100微,B,微观非均相为0.1-2微C,半均相级成接枝或嵌段两种共聚体。一种并用体的分散状态不可能单一纯地存在着一个状态,而是以几种状态并存的局面,只不过某一级为主而已。 3.共硫化,除了相容性和分散性外,橡胶并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共硫化性。它是指并用橡胶的硫化体系选择和硫化速度的调整问题。对相同硫化速度而言,通用橡胶以天然胶为最快,其次是异戊橡胶,顺丁橡胶、乳聚顺丁、丁苯胶。硫化速度较慢的橡胶可采用减少硫黄,增加促进剂的方法,以与天然橡胶的硫化速度互相配合。一般对同一硫化速度的橡胶,天然橡胶为高硫黄低促进剂、丁苯橡胶为低硫黄高促进剂,顺丁胶处于两者之间。橡胶硫化速度的差异与其分子结构

交联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及其应用

交联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及其应用 王代流1,2,肖建洪2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2.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31)摘要:交联聚合物微球的颗粒粒径和溶胀性能是影响调驱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提高交联聚合物微球在高含水、强非均质性油藏深部调驱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粒径实验、岩心驱替实验等对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在60℃条件下、用孤岛回注污水溶胀10d 后,粒径中值增大了34倍;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单管封堵率大于92%,双管岩心驱油实验提高采收率大于11%,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完全能够满足孤岛油田高渗透油藏深部调驱的要求。在G D2-24斜516井组实施了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深部调驱现场试验,注水井油压上升了2.9M Pa,对应一线油井见效高峰期含水率下降了5.6%,单井平均增产原油5t/d 。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是改善注水剖面和降低油井含水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交联聚合物微球;粒径;溶胀;调驱;矿场试验;孤岛油田 中图分类号:TE357.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08)02-0086-03 孤岛油田属高孔、高渗透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经 过几十年的高效高速开发,该油田“三高”现象已十 分突出。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减缓产量递减,目 前适合注聚合物开发的储量大部分已实施了注聚合 物开发。高含水井组的深部调驱技术是对老油田经 济、有效的挖潜工艺[1],能够有效地调整、改善油藏 的非均质性,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孤岛油田储层 的空气渗透率为510×10-3~2400×10-3μm 2,孔 隙度为32%~35%,油藏温度为60~70℃,矿化度 为4000~7000mg/L 。交联聚合物微球(简称微 球)的初始粒径较小,微球在水中溶胀后粒径可增 大几倍至十几倍。为了提高微球在高含水、强非均 质性油藏深部调驱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对微球溶胀 前后粒径的变化和调驱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在孤岛 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1 交联聚合物微球的调驱机理交联聚合物微球是纳米级/微米级微球,对于孤 岛油田的油层孔喉直径,其初始粒径满足“进得去” 的要求;微球经过水化溶胀后,能达到封堵大孔喉的 粒径要求,且具有一定的强度,满足对地层大孔喉 “堵得住”的要求,使后续液流发生转向[2];微球具 有弹性,在一定压力下变形并向前移动到地层深部,满足了调驱剂能够进入地层深部发挥作用的要求。2 交联聚合物微球性能评价交联聚合物微球是采用反相微乳液法聚合得到的预交联体系。微球溶胀前后粒径的变化是影响其深部调驱能力的重要指标。为此,通过粒度分析实验研究了微球在油层温度、矿化度条件下溶胀一定时间后的粒径变化。2.1 实验仪器及配制方法实验仪器包括激光粒度分析仪、电磁搅拌器、分析天平和恒温箱等。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简称微球分散体系)的配制:首先在烧杯中加入孤岛孤二联合站处理后的回注污水(矿化度约为7000mg/L,原油及悬 浮物含量均小于300mg/L ),再加入一定量的交联聚 合物微球,搅拌均匀,体系中微球的质量浓度为 1000mg/L 。 2.2 性能评价用激光粒度分析仪[3] 测试微球分散体系在60℃和70℃条件下、不同溶胀时间的粒径分布。结果显示(图1),微球的初始粒径中值为1.32μm;采用回注污水配制的微球分散体系在60℃下,溶胀1d 后,微球的粒径中值为3.09μm;随着时间的增加其收稿日期2008-01-10;改回日期2008-02-14。 作者简介:王代流,男,高级工程师,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采油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联系电话:(0546)8885441,E -mail:gdc wdl@sl of .com 。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先导项目“孤岛油田耐温稳定微溶胶深部调驱技术” (2006G12) 第15卷 第2期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Vol .15,No .2 2008年3月 Petr oleum Geol 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Mar .2008

【精品】橡胶工艺原理(五)

第五章橡胶的增塑体系 §5。1橡胶增塑剂及分类 一.橡胶增塑剂的概念 增塑剂又称为软化剂,是指能够降低橡胶分子链间的作用力,改善加工工艺性能,并能提高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降低成本的一类低分子量化合物。 过去习惯上根据应用范围不同分为软化剂和增塑剂。软化剂多来源于天然物质,常用于非极性橡胶;增塑剂多为合成产品,多用于极性合成橡胶和塑料中。目前由于所起的作用相同,统称为增塑剂. 二.增塑剂的作用 1.改善橡胶的加工工艺性能:通过降低分子间作用力,使粉末状配合剂更好地与生胶浸润并分散均匀,改善混炼工艺;通过增加胶料的可塑性、流动性、粘着性改善压延、压出、成型工艺。 2.改善橡胶的某些物理机械性能:降低制品的硬度、定伸应力、提高硫化胶的弹性、耐寒性、降低生热等。 3.降低成本:价格低、耗能省。

三.增塑剂的分类 1.根据作用机理分: 物理增塑剂:增塑分子进入橡胶分子内,增大分子间距、减弱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链易滑动. 化学增塑剂:又称塑解剂,通过力化学作用,使橡胶大分子断链,增加可塑性。 大部分为芳香族硫酚的衍生物如2-萘硫酚、二甲苯基硫酚、五氯硫酚等. 2.按来源分: ①石油系增塑剂 ②煤焦油系增塑剂 ③松油系增塑剂 ④脂肪油系增塑剂 ⑤合成增塑剂 四.对增塑剂的要求

增塑效果好,用量少,吸收速度快;

与橡胶的相容性好,挥发性小、不迁移、耐寒性好,耐水、耐油、溶剂; 电绝缘性好,耐燃性好,无色、无毒、无臭,价廉易得。 §5。2橡胶增塑原理及增塑效果表征 一.橡胶增塑的方法 提高橡胶可塑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物理增塑法:加入物理增塑剂 2.化学增塑法:化学塑解剂 3.机械增塑法:通过机械剪切作用,提高可塑性. 可单独应用,与前两种方法一起使用时,效果更好。 二.增塑剂与橡胶的相容性 1.增塑剂与橡胶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两种不同的物质混合时形成均相体系的能力。相容性好,两种物质形成均相体系的能力强。橡胶与增塑剂的相容性很重要,若相容性差,增塑剂则会从橡胶中喷出,甚至难于混合、加工。橡胶与增塑剂的相容性的预测方法是采

橡胶硫化原理

橡胶硫化原理 橡胶受热变软,遇冷变硬、发脆,不易成型,容易磨损,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分子内具有双键,易起 加成反应,容易老化。 为改善橡胶制品的性能,生产上要对生橡胶进行一系列加工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使胶料中的生胶与硫化剂发生化学反应,使其由线型结构的大分子交联成为立体网状结构的大分子,使从而使胶料具备高强度、高弹性、高耐磨、抗腐蚀等等优良性能。这个过程称为橡胶硫化。 一般将硫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诱导-预硫-正硫化-过硫。为实现这一反应,必须外加能量使之达到一定的硫化温度,然后让橡胶保温在该硫化温度范围内完成全部硫化反应。 橡胶硫化的来历 硫化是胶料通过生胶分子间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制备硫化胶的基本过程。不同的硫化体系适用于不同的生胶。以橡胶(生胶)为主体,加以多种辅助材料而成的合成体、(辅助材料有几大体系、填充补强、硫化、防护、增塑、特殊物质加入剂、)而硫化是包覆绝缘层或护套层以后的一种处理方法、其目的就是让辅助体系里的硫化体系发生作用,使橡胶永久交联、增加弹性、减少塑性。硫化的名词是因最早时间是用 硫磺使橡胶交联的故称硫化,沿用至今. 橡胶硫化体系 不饱和橡胶通常使用如下几类硫化体系: 以硫黄,有机二硫化物及多硫化物、噻唑类、二苯胍类,氧化锌及硬脂酸为主的硫化剂。这是最通用的硫 化体系。但所制得的硫化胶的耐热氧老化性能不高。 烷基酚醛树脂。 多卤化物(如用于聚丁二烯橡胶、丁苯橡胶及丁腈橡胶的六氯乙烷)、六氯-对二甲苯。 双官能试剂[如醌类、二胺类、偶氮及苯基偶氮衍生物(用于丁基橡胶及乙丙橡胶)等]。 双马来酰亚胺,双丙烯酸酯。两价金属的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预聚醚丙烯酸酯。 用于硫化饱和橡胶的有机过氧化物。 饱和橡胶硫化不同种类的饱和橡胶时,可使用不同的硫化体系。 硫化三元乙丙橡胶时,使用有机过氧化物与不饱和交联试剂,如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硫化剂TAIC)。硫化硅橡胶时也可使用有机过氧化物。乙烯基硅橡胶硫化时可在催化剂(Pt)参与条件下进行。 上一篇:介绍橡胶硫化

橡胶工艺原理_复习思考题_答案..

《橡胶工艺原理》复习思考题 0.1名词解释 碳链橡胶、硬质橡胶、杂链橡胶、混炼胶、硫化胶、冷冻结晶、拉伸结晶、极性橡胶 杂链橡胶:碳-杂链橡胶:主链由碳原子和其它原子组成 全杂链橡胶:主链中完全排除了碳原子的存在,又称为“无机橡胶”,硅橡胶的主链由硅、氧原子交替构成。 混炼胶:所谓混炼胶是指将配合剂混合于块状、粒状和粉末状生胶中的未交联状态,且具有流动性的胶料 硫化胶:配合胶料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硫化剂、一定温度和压力、辐射线照射等)经硫化所得网状结构橡胶谓硫化胶,硫化胶是具有弹性而不再具有可塑性的橡胶,这种橡胶具有一系列宝贵使用性能。 硬质橡胶:玻璃化温度在室温以上、简直不能拉伸的橡胶称为硬质橡胶 0.2 一般来说,塑料、橡胶、纤维的分子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0.3影响橡胶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橡胶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结构,此外还受到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外界条件的影响。 (1)化学组成:单体,具有何种官能团 (2)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3)大分子聚集状况:空间结构和结晶 (4)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 (5)外部条件:力学条件、温度条件、介质 0.4简述橡胶分子的组成和分子链结构对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 答: 各种生胶的MW曲线的特征不同,如NR—般宽峰所对应的分子量值为30~40万,有较多的低分子部分。低分子部分可 以起内润滑的作用,提供较好的流动性、可塑性及加工性,具体表现为混炼速率快、收缩率小、挤出膨胀率小。分 子量高部分则有利于机械强度、耐磨、弹性等性能。 0.5简述橡胶的分类方法。 答:按照来源用途分为天然胶和合成胶,合成胶又分为通用橡胶和特种橡胶;按照化学结构分为碳链橡胶、杂链橡胶和元素有机橡胶; 按照交联方式分为传统热硫化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 0.6简述橡胶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对其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 答:分子量与橡胶的性能(如强度、加工性能、流变性等)密切相关。随着分子量上升,橡胶粘度逐步增大,流动性变小,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降低,力学性能逐步提高。 橡胶的大部分物理机械性能随着分子量而上升,但是分子量上升达到一定值(一般是600000)后,这种关系不复存在; 分子量超过一定值后,由于分子链过长,纠缠明显,对加工性能不利,具体反映为门尼粘度增加,混炼加工困难,功率消耗增大等。 0.7简述橡胶配方中各种配合体系的作用。 生胶*母体材料 硫化体系;使橡胶由线型大分子変成立体网状大分子 补强填充体至;提髙力学性能.使菲自补强性橡胶获得应用.改善工艺性能科I降低成本*还有的有功能桎.如阻燃、导电、磁性等 防老体系’延氏橡胶制品使用寿命*主要存防热颈"臭敏、光瓠右害金届 :离子、疲劳、霉歯等引起的老化 增塑及操作体系:降低胶料黏度*改善加工性能?降低威本.主姜有増朗制r分散剋、均匀剂,增黏剂*塑解剂、防焦剤*脱模刑尊 特种配合体系:赋予標胶持殊的性能.如黏合、看色*发泡、阻燃、偶联、捕静审..导电.存味,増碑.佃滑,陆唏等斷1件滋理0.8列出一般橡胶加工工艺过程。 '炼胶:分塑炼和混炼.塑炼定义为降低分子址,增加塑性、改善加工性能,制成可整性符合要求的鲍炼胶°混炼定义为经过配合*将橡胶与配合剂均匀她混合和分敌,制成混炼胶,使用设备为开炼机、密炼机和挤出机

第三章堵水调剖

课题第三章调剖堵水 第一节调剖堵水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调剖堵水提高采收率的原理;第三节调剖堵水剂;第四节压力指数值(PI);第五节适合堵水调剖区块的筛选标准;第六节堵水调剖存在的问题。 学时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掌握调剖与堵水基本概念调剖堵水、提高采收率的基本原理及压力指数的计算;对油井出水原因、危害、出水井的出水方式及出水来源分析判断等有较清楚认识,掌握筛选堵水调剖井的基本方法。 重点 调剖与堵水基本概念、PI指数及调剖堵水提高采收率的基本原理。 难点调剖堵水提高采收率的基本原理、PI指数的计算及出水井的出水方式及出水来源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详细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结合,引导学生的思路,课堂互动,激发学生课堂提问发言。 参考资料教师备课参考书 赵福麟编著,《EOR原理》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7 给学生推荐的参考书 1、叶仲斌编著,《提高采收率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8 2、侯吉瑞编著,《化学驱原理与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3 3、杨承志等著,《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2 4、韩冬、沈平平编著,《表面活性剂驱油原理及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8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三章调剖堵水 第一节调剖堵水的基本概念 地层的不均质性使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入油井。为了提高波及系数,从而提高采收率,必须封堵这些高渗透层。 调剖:从注水井封堵这些高渗透层时,可调整注水层段的吸水剖面叫调剖。 堵水:从油井封堵这些高渗透层时,可减少油井产水叫堵水。 二次采油(即注水或注气)的地层需要调剖堵水,三次采油(即注特殊流体)的地层更需要调剖堵水。 调剖:调整注水油层的吸水剖面。在注水井中注入化学剂,降低高吸水层的吸水量,从而相应提高注水压力,达到提高中低渗透层吸水量,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提高注入水体积波及系数,改善水驱状况的工艺技术。 油井出水的危害 (1)消耗油层能量,降低油层的最终采收率; a 油层能量推动水向采油井前进; b 油井见水后,在纵向和横向上推进很不均匀,造成油井过早水淹,波及系数降低; c 出水后井内静水压头增大,影响低压气层的产气量,甚至不产气; d 井底附近含水饱和度升高,降低油气相对渗透率,引起水堵。 (2)降低抽油井的泵效; 产水量增加,抽油井做大量无用功 (3)使管线和设备腐蚀和结垢; a 产出水加剧了H2S和CO2的腐蚀作用; b 产出水中离子在地面条件下结垢。(4)脱水负荷加大; a 产水量增加; b 油水乳化。 (5)污染环境 油井出水方式 油井出水按水的来源有注入水、边水、底水、上层水、下层水、夹层水。 出水层位的确定 A 水化学分析法采出水的化验分析结果来判断地层水和注入水; B 地球物理资料有流体电阻测定法、井温测量和放射性同位素法; C 机械法找水; D 找水仪找水。 减少油井出水的办法:注水井调剖、油井堵水。 化学堵水:选择性堵水、非选择性堵水。 第二节调剖堵水提高采收率的原理 按PT图片举例说明堵水调剖提高采收率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讲述堵水调剖提高采收率的基本原理。 -封堵高渗透层 -提高注水压力 -启动高含油饱和度的中、低渗透层 -提高波及系数 第三节调剖堵水剂 一、堵剂的定义 堵剂是指注入地层能起封堵作用的物质。从水井注入地层的堵剂叫调剖剂。从油井注入地层的堵剂叫堵水剂。调剖剂和堵水剂都属堵剂。 调剖剂-从水井注入的、堵水剂-从油井注入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