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晚唐咏史诗略论

中晚唐咏史诗略论

中晚唐咏史诗略论
中晚唐咏史诗略论

收稿日期:2010-06-18作者简介:胡少兰(1986-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师,双学士,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中晚唐咏史诗略论

胡少兰

(湖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要:对时局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诗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

大丰富使中晚唐咏史诗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诗在灿烂的诗词星空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咏史诗由“史”向“诗”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历史的真实向艺术的真实的发展过程,到中晚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

关键词:咏史诗;中晚唐;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 (2010)05-0116-05

中国是诗的国度,它不但体现在诗人辈出,数量庞大,还体现在诗歌题材丰富多彩,除常见的山水田园、送别怀友、感物伤时、怀古思乡等题材外,还有一些特定的题材,如惜春、悯农、闺怨、宫怨、边塞诗等。咏史诗是这众多题材中的一类。一般认为,凡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1]。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在唐代达到顶峰,咏史诗也在唐代进入极盛时期。由于时代的原因,咏史诗的极盛时期并不在盛唐,而是在中晚唐。中晚唐时期,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成为诗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构成了诗歌史上的一大景观。对时局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大丰富使中晚唐咏史诗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诗在灿烂的诗词星空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思索。

一、咏史诗的基本特点

以“咏史”为题作诗,班固为开先河者。班固

《咏史》诗咏赞了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免父亲刑罚,请求没身为奴,终于感动汉文帝的故事: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

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此诗以叙事为主,质朴无华,被梁代钟嵘评为“质木无文”。然而名以“咏史”,正体现了班固的史学思想:历史是人创造的;不仅是帝王将相创造历史,普通百姓,甚至是在封建社会地位极低的女子,只要品德高尚、行为感人,也影响和缔造着历史。这才是此诗不同凡响之处。

由此诗可以看到,班固所开创的咏史诗的格局,正如清代何焯指出的:“咏史者,不过美其事

而咏叹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2]

段话道出了“正体”咏史诗的三个特点:内容是咏叹历代美好的人和事;目的是借咏史曲折、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特点是“不加藻饰”。

2010年10月第10卷第5期

Oct.2010

Vol.10,

No.5湖南

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116

二、中晚唐咏史诗的内容特点

班固之后,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是有代表性的咏史诗之一。沈德潜对它评价极高:“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具见,此千秋绝唱也。”[3]这段话也道出了左思咏史诗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即一首诗往往不只咏一人、一事。比如第一首就提到贾谊、司马相如、司马穰苴。

《咏史八首》在内容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不再局限于咏叹美好的人或事,也对反动落后的政治制度、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如第二首(郁郁涧底松)批判了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第四首(济济京城内)前四句描写汉代繁荣的长安城中权贵们的奢华生活,后四句描写扬雄寂寞冷清的治学著书生活。二者对照,热情歌颂了扬雄的高尚品德和高雅情操,表达了对豪门权贵的鄙弃。这两首诗也是“对比咏史”的先声。

在咏史诗后来的发展中,左思咏史诗的第一个特点并未得到发展,而是第二个特点得到了发展。即后世的咏史诗的内容和创作意图是向批判和讽喻的方向发展的。李白的《古风》中有多首咏史诗,都具有第二个特点。例如《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首先以磅礴的气势描写秦始皇纵横捭阖的雄才大略和横扫六合的丰功伟绩;继写统一后收天下之兵铸金人十二,铭功会籍,大兴土木修阿房宫、骊山墓;再写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遣楼船入黄海,以连弩射巨鲸。真是辉煌显赫,前无古人。然而所有这些堪称惊心动魄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最后四句:“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寻找不死药的楼船一去不复返,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终被埋葬在冷冰冰的三泉之下。语气急转直下,对野心勃勃的专制暴君进行了无情的讽刺。然而诗人的最终意旨还不在此。正如胡国瑞所指出的:“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4]此外,《古风》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描写了在开元盛世的表面繁荣下充斥着腐朽的真实现状,以特有的政治敏感,揭示了唐王朝渐次显露出由盛转衰的危机。《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将前朝的明君贤臣与现实中的权贵对贤才的态度作了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激愤心情。

中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黑暗;横征暴敛,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特有的社会与政治情势使诗人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感触,他们缅怀盛世,充满了对国家强盛的强烈愿望,多借咏史抒发感慨,因而咏史诗的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创作题材也得到了很大的开拓。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中晚唐咏史诗大量取材于本朝史事,并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本朝皇帝。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商隐的《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咏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首联、颔联语意悲凉,特别是“他生未卜此生休”一句,若玄宗地下有灵,读之必凄然泪下。颈联作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感叹。之所以如此悲凉,是为了衬托尾联的一问。这一问既是辛辣的讽刺,又是深刻的警示。儒家素有“不彰君过”的思想,像这样的直接质问本朝皇帝,可以说是十分大胆的。类似的诗还有不少,如张祐、罗隐各写了一首《马嵬坡》,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华清宫三十韵》,李商隐还写有《华清宫》(二首)《龙池》《骊山有感》等。

除玄宗之外,当朝的皇帝也成为诗人们讽刺的对象。如唐敬宗以荒嬉著称,生活淫逸无度,李商隐在《富少平侯》一诗中托古讽今,以“当官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来讽刺唐敬宗沉湎女色,不恤国事。唐武宗好求仙,宠女色,喜巡游,李商隐在《茂陵》一诗中借汉武帝之事、在《瑶池》一诗中借西王母与周穆王的传说进行辛辣的讽刺。这些作品表明,咏史诗与当代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特点

咏叹人物的正体咏史诗中,陶渊明的《咏荆轲》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

第5期2010年

胡少兰:中晚唐咏史诗略论

117

者,其诗以平淡著称,然而《咏荆轲》通篇洋溢着豪放之气,充满慷慨悲壮之情,热情地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的英勇事迹。朱熹说: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论文下)确实,没有这首诗,谁会想到隐居村野、安贫乐道的陶渊明,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愤恨情感呢?

《咏荆轲》仍然保持着咏史诗的头两个特点,几乎通篇叙事,并无一句直舒胸臆。但并非“不加藻饰”,相反,可以说文采斐然。“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这些诗句与他的田园诗中的句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等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咏史诗是宜于藻饰的。事实上,后世咏史诗是向不断加强艺术性的方向发展的。

传统的咏史方法往往叙事直白,史料缺乏剪裁,“堆垛寡变”(胡应麟);体裁多为古体诗,不甚讲究押韵和对仗。这种情况到唐代有了变化,到中晚唐则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咏史诗的艺术性大大加强,咏史诗坛呈现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新局面。

(一)构思独特

中晚唐咏史诗的咏史视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出现了众多独特的艺术构思。有对比咏史,如杜荀鹤的《长城》:“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焉知万里连云色,不及尧阶三尺高。”把秦始皇与尧作对比,指出万里长城不及三尺尧阶;聂夷中的《燕台二首》其二:“燕台高百尺,燕灭台亦平。一种是亡国,犹得礼贤名。何似章华畔,空余禾黍生。”把爱才者的流芳百世与淫乐者的身名俱灭作对比,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这种对比咏史,因反衬强烈,选材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还有代言体咏史诗,如李益的《隋宫燕》:“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以代燕子说话的巧妙构思,感叹隋朝亡国的教训,吊古伤今。

作品最丰富的是借物咏史。单是以《隋堤柳》《隋堤》为题作咏史诗的就有白居易、杜牧、罗隐、翁承赞、陈贶、秦韬玉等众多诗人。诗人们为什么

对隋堤柳情有独钟呢?正如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指出的:

“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累死民工无数;三次乘龙舟通过大运河到江都巡游,沿途五百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许多家庭倾家荡产。“隋堤亡国柳”就是隋炀帝骄奢淫逸、祸国殃民的见证。

与借物咏史相类似的是借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咏史,马嵬坡、华清官、骊山、姑苏台、昭阳殿等见证了唐王朝的盛衰荣辱之地,都成为中晚唐诗人咏史的载体。霍松林先生指出,安史之乱后,唐人仅专以华清宫为题材咏本朝历史的诗篇,流传至今的就不下六十首。

此外还有一种“评体”咏史诗。其特点是“评史论人、

独抒己见”,“采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评判历史是非,评说古人功罪,二十字或二十八字的一

首小诗便是一篇史评。”[5]

评体咏史诗兴于中唐而

大盛于晚唐。安史之乱后痛定思痛的反思,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留恋,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使得诗人们希望能够从历史的兴亡中找到借鉴,并以此警示当权者,于是评体咏史诗应运而生。晚唐诗人杜牧、刘禹锡、李商隐等写了大量评体咏史诗。

这些众多独特的艺术构思,丰富了咏史诗的艺术形式,大大加强了咏史诗的艺术感染力。

(二)精粹警拔

传统的咏史诗大多为五言古诗,篇幅较长。初唐的咏史诗仍然保持这种格局。进入盛唐以后,格律诗日趋成熟,律诗、绝句已经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咏史诗也顺应了这种潮流,由古入律,由律入绝。杜甫的咏史诗以律诗为主,如《蜀相》《咏怀古迹五首》等。杜牧、刘禹锡等的咏史诗则以绝句为主。

用七绝咏史,刘禹锡可说是首开风气者。此举不但扩大了七绝的题材,也为咏史诗的体裁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刘禹锡的咏史七绝,流传至今的达十六首,数量之大,在唐代诗人中恐怕无人能比。不仅如此,其思想性、艺术性之高,也是首曲一指的。蜚声诗坛的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甚至被沈德潜评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后,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此后,用七绝咏古便推广开来,发展到晚唐,已蔚然成风。许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咏史诗大都采用七绝。明代程敏政在《咏史集

第5期

2010年

湖南

学院学报

118

解》中写到:咏史诗“自三代迄宋末,止七言绝句一体。”由于绝句字数的限制,中晚唐咏史诗讲究删繁就简,立意精深,以小见大,因此形成了精粹警拔的风格。

这方面,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寥寥二十字,字里行间散发着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沉重的苍凉感;寂寞宫花,白头宫女,活生生一幅饱含沧桑的历史画卷;末句“闲坐说玄宗”画龙点睛,感叹兴亡、总结教训的深刻寓意不言自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赞此诗说:“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胡应麟以为这首诗是王建所作,在《诗薮·内编》卷六评论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洪迈《容斋随笔》卷二也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刘永济先生则说:“此诗可谓《连昌宫词》之缩写。”《长恨歌》《宫词》《连昌宫词》,都是咏史诗中的宏篇巨制,而此诗却能将其广博深刻的思想内容浓缩其中,更有“无穷之味”,是以小见大,精粹警拔的典型。

类似的咏史诗还很多,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这三首诗每一首都只抓住一件“小事”:其一是“飞骑送荔枝”,其二是“渔阳探使回”,其三是“禄山舞云殿”,都只有寥寥几个“镜头”,却使人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将玄宗的荒淫和昏庸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如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三:

半夜娃富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此诗评述春秋末吴王夫差国破家亡这样巨大的历史事件,却只抓住事件结束时的场景进行描绘,而略去事件发生的过程,甚至没有任何人的活动。然而从字里行间,我们却闻到了带香的血腥,看到了泣泪的残烛,在令人心悸的惊心动魄中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历史人事的褒贬。

(三)含蓄隽永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

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司空图《诗品·含蓄》中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是此意。中晚唐的咏史诗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咏史绝句一般都只有情境的描绘,而作者的思想观点、爱憎好恶,则完全融入情境之中。

前面所引的绝句都具备这种风格。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表面看来似乎通篇写景,然而细心品味,字里行间却饱含对历史的咏叹,使人感到潮水在诉说,月光在凭吊。元稹的《行宫》显然是暗讽玄宗的,然而并无只字评说,沈德潜赞曰:“说玄宗而不说玄宗长短,佳绝。”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语极少,意极深。“长安回望”寥寥四字,看似平淡,实则深藏玄机:皇帝本应在长安坐朝,骑士送荔枝到长安后,却得知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乐,于是回望骊山,准备掉转马头赶往华清宫——

—玄宗的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就这样极为巧妙地揭示出来了;“舞破中原”一语双关,既写玄宗终日沉迷歌舞,又暗指因此导致安禄山之乱,攻破中原;既极度夸张,又十分合理,令人拍案叫绝!

有的咏史诗表面上看咏史之意非常明显,如刘禹锡的《韩信庙》: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看似评述韩信功成受戮的史事,然而诗人的真实意旨仍然是意在言外:即借此暗喻“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受权臣嫉妒、猜忌,或被杀或被贬的悲惨遭遇,并对“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才能”(《华佗论》)的罪行表示愤慨。

吴乔《围炉诗话》卷三认为:“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从班固的《咏史》诗开始,咏史诗由“史”向“诗”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历史的真实向艺术的真实的发展过程,到中晚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在我国的诗歌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张晶,白振奎.中国古典诗学新论[M].北京:北京广

播学院出版社,2002.

[2][清]何焯.义门读书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93.

[3][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305.

[4]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第5期2010年

胡少兰:中晚唐咏史诗略论

119

社,1983:203.

[5]陈文华.论中晚唐咏史诗的三大体式[J ].文学遗产,

1989,(5):71.[6]袁行霈

等,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09.[7]张自新.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3).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poems in the middle-late Tang Dynasty with profound sense of concer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bold critical spirit presented the reality of the society.The vastly enriched subject matter grants it power-ful vitality and the distinctiv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makes it splendid composition among the huge amount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u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 was reflected through it.Changing from “history ”to “poetry ”,the historical poems experienced a process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truth to the reality of art.To the middle-late Tang period ,its profound thought ,strong sense of era characteristics and colorful artistry had set up a monu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Key words :historical poems ;middle-late Tang Dynast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葛春蕃]

On the Historical Poems of Middle-late Tang Dynasty

HU Shao-lan

(Fundamental Medicine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第5期

2010年

湖南

学院学报120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第12卷 第4期 2010年7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N O.4Vol.12J ul.2010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汤树德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 摘 要: 杜牧的咏史诗多涉政事,借古讽今,含义深刻,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感慨和批评。 关键词: 杜牧;咏史诗;借古讽今;豪放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 (2010)04-0114-03 收稿日期:2009-12-24 作者简介:汤树德(1959-),男,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广告学、修辞学。 杜牧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成就很高,和李商隐齐名。其诗风格明快、豪放,而他的咏史诗更具现实意义,诗文多涉政事,常借古讽今,含义深刻。 杜牧咏史之作首推《阿房宫赋》。赋中有诗有文,可以说是半诗半文的混合体。《阿房宫赋》,语言凝炼,意境广阔,深得诗的奥妙。从表面上看,《阿房宫赋》是谴责秦始皇的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而骨子里却是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贪好声色。作者以强烈的对照手法,指出秦国亡国的原因是不爱惜天下的人力和物力:“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天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这样就造成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唐敬宗时,不理国事、沉溺声色、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深有所感、借古讽今。赋的前半部,极力铺叙宫室建造的奢华,深刻揭露了封建帝国的淫乐误国和咎由自取。在文章结尾,作者含义深刻地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他希望封建帝王能从秦亡中吸取教训,引以为鉴。这既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也表现了对封建帝王的忠告。文章写秦的豪奢时,极力铺陈夸张,发表议论时,酣畅淋漓,结尾总结历史教训发人深省。在杜牧死后的二十一年,即公元八七四年,爆发了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革命,历时十年之久,终于促成了唐王朝的灭亡。这确是一篇咏史的佳作,词采瑰丽,发人深思,后人评这篇作品为“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和所有封建时代的爱国文人一样,杜牧把实现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皇帝精明能干,节用爱民。但晚唐的皇帝多不成材,生活上荒淫无度,引起杜牧的极大不满。因此,他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予他们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 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写景寓意,在极短的篇幅中,表达一种深刻的内容,这是杜牧绝句的特点之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正是表现了这个特点。杜牧在这组诗中仍然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写的是唐玄宗的荒淫生活,批判的是晚唐皇帝,告诫晚唐皇帝不要再迷恋“山顶千门次第开”的荒唐生活,要他们吸取“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的历史教训。第三首“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多么醉人的狂欢生活,这与后来发生的安禄山之乱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对唐玄宗又是何等辛辣的嘲弄。杜牧在另一首《华清宫三十韵》中说:“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玩兵师汉武,回手倒干将。”杜牧借唐玄宗的腐化、荒淫、堕落的生活和四处滥用兵力的历史事实,针刺晚唐皇帝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笔锋也是极其犀利、尖刻的。 杜牧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答,还可以举出《过骊山作》一首“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欲为道旁穷百性。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扰未枯。” ? 411?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与原因

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与原因 晚唐咏史诗的兴盛也就造就了咏史诗在艺术极具自身的艺术特色,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咏史诗在晚唐兴盛表现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一、咏史诗内涵的界定 自古以来,研究者们对于咏史诗内涵界定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览史书咏其行事得失,或自寄情。"是吕延济在《文选》六臣注中对咏史诗的界定。虽然寥寥数语就总结了咏史诗的基本特点。而现代《辞海》中对"咏诗"的解释是:"歌咏史实,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尽管古代诗歌性质的定义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命题来分类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根据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自身的感受来决定的分类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咏史诗这样定义:咏史诗的吟咏对象一般是与历史有关的事件、人物和历史神话以及历史遗迹等,并且借这些事物表达和抒发自身的情感,并且加以评述和论说。 二、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 (一)咏史诗人和诗作的增加。根据有关研究者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统计,在本书中咏史诗大概有50首,其中专门是咏史诗人就有30位。而在《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中有一千六百多首诗是出自于唐代。尤其是晚唐时期(公元836年至公元

907年),在这七十年见创作的咏史诗是之前咏史诗总量的一倍之多,咏史诗人的数量也是之前数量的一半。在这其中还包括了杜牧、李商隐、皮日休等着名诗人。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晚唐时期专门致力于咏史诗人也在增加,其中胡曾、周昙的咏史诗还成卷成书,并且还开创了诗坛的新风--七言绝句。 (二)诗作质量提升较大。晚唐时期由于咏史诗人的增加,很多诗人对于咏史诗的研究和创作就进入更高的和更深的层次。 特别是在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也达到了巅峰,还流传下来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赤壁》《过清华宫绝句》《贾生》等着名咏史诗篇。 (三)创作题材广泛。晚唐时期咏史诗人们对历史题材的挖掘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之后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咏史诗的范围从后妃宫闱、到闺中佳人在至市井之人都是诗人创作的题材。李商隐的《浑河中》、周昙的《唐尧》都是讲述唐德宗时期的史事。 (四)诗作风格呈现多样化。晚唐时期的咏史诗在创作风格上非常丰富,能够突出体现咏史诗人的创作个性和特点,有的诗风气势豪迈、洒脱俊朗、有的诗风隽缠绵、独出机抒,有的用新奇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极富感染力的不朽诗句。杜牧的挥洒豪迈、李商隐的曲婉动人、孙元晏的朴实无华、罗隐的雄健挺拔都为晚唐咏史诗的兴盛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篇一:杜牧生平及杜牧的著名诗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 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 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杜牧 20 岁 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 岁写《阿房宫赋》。卒于长安, 终年五十岁。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杜牧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 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 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生活的时代及作品: 晚唐政治: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 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三 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 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 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 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 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 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

浅谈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 内容摘要:“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文学、诗风、特点、贡献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文坛上涌现出大批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而“三曹”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领风骚。他们总起来,构成了建安诗歌一代繁荣的格局;分开来,又各以其独特成就傲视文坛。本文以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三曹”的文学作品,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对个人人格、文学情趣、创作道路的影响揭示“三曹”诗歌在创作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诗歌风格这些方面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价值。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汉灵帝末至魏明帝初的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风起云涌、天翻地覆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发生转折性巨变的年代。各种宗教和哲学的兴起,打破了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格局,文学开始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受到文人的重视,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呕心沥血致力于诗赋并且风格各异、卓然成家的文学之士,呈现一派才俊云集、欣欣向荣的气象,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章。“三曹”父子是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也是文坛的杰出代表。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对于当时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和一代风气之转变

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父子三人对待文学之士的态度也明显有别于过去的统治者,曹操搜罗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安置在身边形成文学集团,并给予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曹丕、曹植兄弟也与文士相处极其欢洽,共同从事文学活动。所有这些,都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活跃了创作气氛,提高了诗歌的写作技巧,扩大了乐府诗尤其是五言诗的影响。 一、“三曹”诗风比较 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临碣石山,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萧涤非说曹操“盖其雄才大略,足以骄其气;其势位之隆高,足以吐其气;而其生活之变动,治军三十年,足迹所至,南临江,东极海,西上散关,北登白狼,又足以充其气也”[1] 曹丕“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2]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陈柞明在《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中说:“魏文帝如西子捧心,挽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指出了曹丕诗歌低徊婉转的风格。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教师版)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 (1)缅怀古人: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2)怀古伤时: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越中览古》 (3)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台城》(4)悲叹自己:表达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赤壁怀古》《贾生》(5)冷静思考:表达诗人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题乌江亭》 二、常见手法: 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4、用典。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一般常考的史实都是教材中 曾出现过的。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5、以景结情。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鉴赏练习: 1、过明太故宫 清孔尚任 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窝炉僭用瓦琉璃。 (1)中间两联写了明太祖故宫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中间两联通过夕阳西下、乌鸦点点、秋风萧瑟、红墙低矮、玉柱倾斜等意象,描写了明太祖故宫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昔盛今衰的感慨。 (2)作者在描写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白描的手法。颈联仅用“红墙短”“玉柱欹”六个字,语言简洁地写出了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景象。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颔联通过“夕阳”、“乌鸦”“秋风”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明太祖故宫的荒凉破败,颈联“红墙短”“玉柱欹”则是正面直接描写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⑴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⑵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论文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 (2) 一、忧怀诗 (2) 二、咏古诗 (2) 三、咏史诗 (3) 四、赠别诗 (4) 五、写景诗 (4) 六、宫词、闺怨诗 (4) 参考文献 (6)

[内容摘要] 杜牧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之外,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和宫词闺怨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杜牧的诗风,总的来讲,是俊爽、情致豪迈,但又揉进了绮思柔情,在俊爽雄健之中,又带华美流丽。他不愧为晚唐的杰出诗人。杜牧抱负心特强,他在二十五岁时作感怀诗,陈述自己的抱负,结句说:“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可见他是以贾生作为千古知己。他有气节,忧国忧民,颇具用世之心,同时他才华横溢,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赋与深厚的修养,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所以放荡形骸,无拘不束,潜心为诗,遂使他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关键词] 独树一帜杰出诗人创作情怀

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2011春汉语言本科 ************* 杜牧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 然能于前贤,独树一帜。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文化的官僚家庭。虽家世显贵,但一生不是一帆风顺。自踏入仕途。先后任过多种官职。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 下面我就杜牧的诗歌创作情怀以我个人的观点做一简单的阐释: 一、忧怀诗 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怀,如削平藩镇,收复河湟,抵御回鹘等,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郡斋独酌》中写道: “……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往往自抚己,泪下神苍茫。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阙下谏官业,拜疏无文章。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江郡雨初霁,刀好截秋光。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杜牧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又《早雁》: “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这首诗把遭受回鹘侵扰的难民比作受惊的哀鸿,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谴责朝廷的无能,致使百姓流 离失所。 二、咏古诗 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运用比兴手法,把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比作哀鸿。在抒发对人民同情的同时,隐含对朝廷未能御侮安民的不满。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杜牧的咏古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

浅谈意境

慢聊意境 摘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 审美范畴。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意境理论更是中国化的独特的艺术,是无数的前辈的心血,其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 时期。 关键词:意境;意境理论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并对绘画创作长盛积极影响。在诗、词、画、戏曲以及园林等艺术中,借别具一 格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统一,深刻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真谛,从 而使审美主体身心超越感性的现象,达到空间化的艺术效果。 在古代文论中,“意境”一词最早见托名为唐王昌龄所作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思也,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 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虽然王昌龄最早提出了意境,但是此意境非彼意境,二则不是同一概念的。但是 这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研究意境了。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任何意境的 表达都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深化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作为前提;无论是苏 轼的《江城子,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还是李煜的《虞美人》 的国破家忘的愁苦之情。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作 者是不可能体会到这的。如果没有国家的灭亡,李煜也不会有国破家亡的愁苦。正是 有国家灭亡的现实才会有了李煜这样的是人。同样的,当我们读他作品的时候我们也 可以体会的他的思想。我虽然没有国破家亡,但是我读到李煜的诗的时候我们能体会 到那种思想。这就是意境美得体验。 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向上 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 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觉和领悟。”意境是不会有历史和时间 的限制的,她不因空间而变化,我们可以在两千年的今天体会前人的思想。了解他们 的生活、心情等。所以意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感悟。 意境是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他的形成受到先秦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影响,而其发展完善则又受到魏晋以来佛学的影响。唐宋则对意境进行了总结,标志着古代 意境理论的成熟。到明清时期,意境理论进入深入发展时期。王夫之、叶燮、王士祯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一.点击概念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 (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1.初唐咏史怀古诗: 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

怀古咏史诗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

————————————————————————————————作者:————————————————————————————————日期: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 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 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 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 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 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 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3、【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 5、【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6、【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⑴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⑵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①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明末清初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杰出代表--王夫之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动荡时期,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兴起于东北的满族贵族趁势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一批儒家士大夫认真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都将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义理视为导致国运衰败的重要原因。明中叶后阳明学兴盛,促进了思想解放。明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陆续来华,带来了早期的西方科学文化,使中国学者开阔了眼界。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理学进行深刻的批判,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哲学思想上具有唯物主义特色,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倾向,在教育思想上也有许多别开生面的进步观点。王夫之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 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论性与习 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咏史诗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复习:咏史怀古诗鉴赏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二、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8、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咏史诗专题鉴赏 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咏史”就是针对特定的人或事,针对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 3、【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论杜牧咏史诗中的翻案诗及其创作动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9600715.html, 论杜牧咏史诗中的翻案诗及其创作动因 作者:陈可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 摘要:杜牧好作咏史诗,其中有纯粹的咏史怀古之作,也有“翻案诗”。这部分诗歌虽然量少但立意鲜明,很有新意。通过对杜牧《题乌江亭》、《赤壁》、《题商山四皓庙》、《题桃花夫人庙》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翻案诗”的具体内涵。而杜牧的家学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则是促使其创作翻案诗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翻案诗;家学背景;政治环境;反用典故;以史托志 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高峰时期,唐以前,咏史诗的数量很少,仅有二百余首。“而唐代的咏史诗共有一千四百余首,仅晚唐就达千首以上,占全唐咏史诗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杜牧生活在晚唐,其咏史诗的创作数量达到了30余首,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晚唐消沉纤弱的文坛中独树一帜。而且其许多咏史诗中所表达的看法观点往往与他人不同,他不是以一个局外人和过来人的眼光来看过去的历史事件,往往能够推陈出新,出人意表。 他的这一类咏史诗又称为翻案诗。 一、“翻案诗”的内涵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一般来讲,咏史诗大多以历史事件与为描写客体,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抱负,借以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怀与感悟。咏史诗起源于《诗经》、《楚辞》,但以“咏史”为诗题则始于东汉的班固。之后历经发展,至晋代,左思开创了“咏史以抒怀”的咏史诗新模式,并为后世诗人一直沿用,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就是这一类型诗歌里的翘楚。前文我们也提到,唐代咏史诗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文人墨客喜好郊游,每到一处名胜便会赋诗咏怀。然而一个题材内涵再丰富,书写千遍之后也会流于平庸。大部分人会按照儒家正统与千百年来留存下的思想评述历史,想要出彩只能依靠诗人的艺术表现力。而杜牧的咏史诗使用翻案法,不以常人的观点出发,视角独特,立意高绝,常推翻前人对历史事件的盖棺定论,这使他的咏史诗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很具有研究价值。 比如《题乌江亭》这首诗,这首诗应是写于会昌元年(841年),网络资料里介绍说是杜牧从黄州赴池州刺史途中作,但据缪钺先生的《杜牧传》,会昌元年杜牧应是在自宣州赴京任左补阙的途中。而且乌江亭是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的名胜,离宣州不远,所以杜牧在赴京途中来此凭吊古迹是很有可能的。

浅谈意境

浅谈意境 内容摘要:意境作为种过古典诗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美学范畴,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意境对诗歌的美感有着巨大的作用。意境的美学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境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感深厚;拘于体物,取之象外,取物精妙。 关键词:意境表意与构形美学特征 正文: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美学范畴,是对诗歌作品美感心理效应的概括。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1] 中国古代对诗歌意境的研究颇为重视,唐代时期有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论、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论,到明清时期则有王夫之的“情境融合”论,近代有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武器之境”。而近代王国维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对传统的境界观念加以阐发,提出了许多杜鳌的简介,被认为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有名句”[2],把“境界”即意境看作是创作和审美的最高标准。 意境包含了境和意两个方面。意的因素显得更为重要,在构形和表意上,表意居主体地位,因此意境在表意和构形上各有特点:意境的绘形上,不仅受主体意识的投射和点染,还有虚化性和集合性的特点;意境的表意上,对绘形具有积极的主导性,还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创造的主观性、内涵的不确定性和感受的意会性。“意境所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读者对于意境的感悟也常常会进入诗的哲理性层面,从而超越诗人的本意。”[3] 意境作为古典诗论的一种美学范畴,也具有其丰富的美学特征。 第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诗歌的意境将景与情融为一体,看似简单的景物,却蕴含了无限的情思。无须真切直白的抒情,描出两三处景物,默然不语,只是静静的立在一旁,却足以将翻涌的情思抒发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个绝美的意境,便有了“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诗只有最后一句才表露了思乡的忧愁与漂泊的愁苦。但即使去掉最后一句,我们也能体会出诗人愁苦哀伤的心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只是几处简单的景物的描写,但是,描绘景物的同时也是在描绘自己的心境。“枯”、“老”、“昏”、“小”、“古”、“瘦”,不仅是对客观情境的客观描述,更是对主观心境的主观抒发。对八种景物的描写,仅十六个字,读者对诗人内心深重的情感便“一览无余”。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让诗歌极具韵味。 第二,“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感深厚。诗歌意境的描写通常用不语的景物代替说出能语的情感,字里行间有着极深的意蕴,情感表达虽不直白激烈,但是却往往更让人长久的回味和琢磨。有着似“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无穷意味。 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与孤烟,长河与落日,四者的相衬足以将塞外的荒凉孤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大漠上,

咏史诗大全

咏史诗大全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咏史诗大全 1、《汉宫词》 唐·李商隐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2、《咏史》 唐·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3、《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4、《过陈琳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5、《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咏怀古迹》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7、《咏史诗·黄河》 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8、《金谷园》 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9、《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

1.杜牧的诗歌创作及其咏史怀古诗的理性精神

杜牧的诗歌创作及其咏史怀古诗的理性精神 一、晚唐士人心态与怀古咏史主题的兴盛 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唐帝国出现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土地兼并,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发。这种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的多种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而咏史怀古类作品中尤为突出。晚唐诗人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这种伤古悼今,从中唐的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开始,形成一股势头,随后晚唐有杜牧、李商隐、许浑、温庭筠、刘沧等人的大量咏史怀古诗创作。 咏史诗和怀古诗是有区别而又很接近的两类诗歌。咏史诗以历史为客体,以史实为对象抚事寄慨,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多为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感悟而作。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览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盛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目的。由于两者都是咏古,又时有交叉,界限并不是很严,而常常连在一起称为咏史怀古诗。 二、杜牧的诗歌创作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结合他的诗歌创作看,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丽俗艳的诗坛风气,但他风流多情,故而其诗能在俊爽豪迈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 杜牧诗文兼善,其诗歌存世四百馀首,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展现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多姿多彩的生活。 (一)政治抒情。作为出身世家又怀有雄心壮志的士大夫诗人,关心政治、关注国计民生的淑世精神在他的诗歌中有着多方面的表现。他在《郡斋独酌》中表达自己的政治怀抱: 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有感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了自己报国的愿望,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侵扰,发展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简要地概括了杜牧一生的政治志向。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它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咏史》,开了咏史诗的先河。至此,咏史诗的创作,便逐渐茁壮成长。直到唐代,咏史诗创作达到成熟与繁荣。 中晚唐时期,诗坛上怀古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都创作了一些怀古名篇,构成了文学史上的一种景观。在初唐时期,深重的忧患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咏史诗一贯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忧世之思和忧生之嗟。“忧世之思”集中表现在以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而在中、晚唐则表现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时弊,寄托怀抱。刘禹锡可以说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他的《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他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嫱来”中的“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又是旧时风景,又通过“旧时月”达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再如他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如寻常百姓家。”这个通过对“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旧时的繁华与今日的冷清“野草花”“夕阳斜”构成一副凄凉的景象。此外,中唐的咏史诗也逐渐走向以诗议论历史人物或事件。 晚唐咏史怀古诗也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形式上,绝律取代古体。这个时期,李商隐与杜牧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通常会以小见大,讽意隋唐。杜枚《过华清宫三绝句三首》,杜牧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骄奢荒淫。诗中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妇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国们的荒淫享乐。李商隐的《北齐》诗:“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把周师入晋阳。”两句在历史上,小怜被召幸与晋阳城陷并不在同一时间,为了突出齐后主的荒淫误国,作者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虽有悖于史,却增强了感染力和震撼力,极度表现了帝王荒淫奢侈。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咏史诗已从深厚的叙述性转入更偏重于抒情性,从而使诗更有韵味。 总的来说,中晚唐的咏史诗量多而且艺术质量较高,在中国诗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古史的掌握,对现实的体验,更表现了诗人们的才情和意趣,诗人通过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表达了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我们在阅读咏史诗时,既可汲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可以从诗中探求到诗人的经历,身世以及心理发展的历程,更可以在欣赏此类诗歌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