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晚唐咏史诗兴盛的文学史价值10.6.10大字

论晚唐咏史诗兴盛的文学史价值10.6.10大字

论晚唐咏史诗兴盛的文学史价值10.6.10大字
论晚唐咏史诗兴盛的文学史价值10.6.10大字

论晚唐咏史诗兴盛的文学史价值

摘要:

晚唐咏史诗的兴盛是文学史上值得关注的现象,虽然后代诗评家对其评价不高,但从文学发展的脉络看,其在思想和艺术层面都有可取之处,尤其是悲慨的内容、含蓄的议论、俗白的语言、纵横的时空等都令后人不容小觑,这些方面对五代、宋元以后的诗歌及其它文学体式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俗白、含蓄、价值

晚唐是唐王朝走向没落的特有乱世,“国家不幸诗家幸”,经济凋敝、宦官专权、穷兵黩武的政治情势催生了晚唐咏史诗的空前繁盛,据有关资料显示,唐以前,咏史诗数量为50余首,盛唐30人创作了147首,中唐68人创作了229首。晚唐共有95人创作了1014首咏史诗,占到唐代咏史诗的70%,创作体式上成功采用七绝、七律、五古、七言歌行等,显示出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晚唐末,胡曾、汪遵、周昙、孙元晏等人专集咏史,大大普及了咏史诗的创作。咏史成就最高的当推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人,还有许多作家如许浑、皮日休、陆龟蒙、吴融、司空图、罗隐、韦庄等,不同流派的诗人形成了晚唐咏史诗异彩纷呈的面貌,占据了辉煌唐代文学的一角。

历来人们多关注盛唐、中唐诗歌,认为晚唐诗歌“格调卑下”,缺乏思想内涵和饱满的艺术价值,然而,从咏史诗自身发展看,经历了盛唐、中唐的诗歌高潮后,晚唐社会的衰败与困顿衰败,逼迫诗人们借咏史来寄托心志、缅怀前朝,针砭时弊,由此形成了晚唐咏史诗的独特价值。本文拟针对晚唐咏史诗兴盛的表现做一剖析,探讨其在文学内部的价值以及其发挥的积极的影响。

一、大厦将倾的悲剧美

中国文学历来有“以悲为美”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咏史诗中也不例外。经历盛唐巅峰后,晚唐从高处跌落到黑暗混乱的深渊,诗人们在心灵上遭遇的创痛程度非其他时代可比拟,在亲历乱离漂泊后,他们或蹭蹬科举,或隐遁自给,或醉眠花间,把更多的期望、不满、忧愤置之咏史诗中,弥漫了浓重的感伤情绪。同为乱世,他们的创作继承了魏晋时代文人浓厚的忧患意识,面对繁华已逝、大厦将倾的国家,咏史诗流露出深沉的反思、绝望意识,表现为对个人遭际的伤悼和对国运衰落的反思。

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巨变使晚唐诗人的仕进之路遭受沉重打击,“运涉季世,人未尽才”现象极为突出,大多诗人一生困顿,久困科场,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如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及第,遂改

名隐;陆龟蒙科考九年才应举人;杜荀鹤则“连败文场”,温庭筠,“数试京兆,不第”。现实挤压之下,怀才不遇的诗人们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如贾谊、屈原等怀才不遇的文士、项羽、诸葛亮等功业未成的末路英雄以及绿珠、息夫人等命运悲哀的女子,在历史中寻找声息相通者,借以宣泄自身的牢骚和不平,表现自我的生存困境。李商隐借《贾生》蕴藉自伤之情,对贾谊满腹才华,得到的重用仅仅在于“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深表同情,对“才非所用”的现象提出批评;他还在《筹笔驿》中概叹诸葛亮未能统一中原,“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如何”,痛惜有才之人不能实现抱负。温庭筠路过陈琳墓时, 作了吊古伤今的咏史诗《过陈琳墓》,全诗以与墓主陈琳对话的方式直抒胸臆,处处以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相对比,“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深情而沉痛。纪昀评此诗云:“词客指际,霸才自谓,此一联有异代同心之感,实则彼此互文…纯是自感,非吊陈也。”,可见此诗之咏史怀古,实乃咏怀,诗人仕宦不遇的沉痛不平跃然纸上;诗人另一首《蔡中郎坟》写到:“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为同时代怀才不遇的人发出深沉哀鸣,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胡曾因为平民出身,终身未能及第,他带着无限忧愤抨击当时的科举弊端,“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诗人们借咏史表现个人遭际,在时光流逝的叹息中抒怀致慨,充满着对衰世不可挽逆的认定与判断,表现的是一代士人生不逢时的抑郁情怀,传达了一种震撼心灵的悲慨之美。

诗人们见证了唐帝国的由盛而衰,但仍然以自身的政治理想希冀国家能重新振作,因此,他们或以哀叹的形式,或以咏史的方式,或以反思的形式对前朝统治者的荒淫误国进行反思,总结教训,以期警醒当时统治者,更为大胆的是,他们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本朝皇帝,深刻反思“国将不国”的原因。隋炀帝、陈后主、北齐后主等是诗人们吟咏、反思的对象。如李商隐《华清宫》、《陈后宫》、《齐宫词》揭露了玄宗、陈后主、北齐后主荒淫无度的生活;杜牧则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对唐玄宗的宠女色、误国政做了形象的描写,藉此讽喻晚唐统治者;汪遵在《细腰宫》中告诫晚唐国君,昏庸腐败必遭横祸。对晚唐国君政治上的昏庸糊涂,诗人们同样寄寓愤慨,如杜牧《题武关》中“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对当时国君迷声色、乏远图的现状作了直接的批判,借怀王的昏庸影射晚唐统治者一味姑息藩镇割据而落得悲惨结局的下场。李商隐《吴宫》写到:“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将视线跟踪在吴宫衙沟中片片飘去的落花上,启发人们对吴国亡国的反思,“吴王宴罢满宫醉”是其昏乱亡国的真实体现。此外,诗人们将自己对历史反思得出的判断、结论也直接写入诗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览古》),“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胡曾《阿房宫》),浅易

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反思。晚唐诗人浓重的反思源于中国封建社会整体板块下滑带来的社会心理的“倾斜”,盛唐消逝之后,处于末世的晚唐诗人在承受历史重压的同时,又受中华民族传统的使命意识趋使而干预社会,晚唐社会黑暗的沉重,使得作家的使命意识屡为现实所挫,由此产生了对历史的深沉反思,这种反思与拯救灾难的现实是紧紧相连的。

在悲哀与伤悼中,晚唐咏史诗的内涵日趋深厚,在忧患与反思中,咏史诗呈现出一种独有的悲慨之美,成为乱世文学的强音。其后不久,五代文学登台,南唐中主、后主发挥晚唐悲音,写下了文学史上最具亡国之音的词作,可以说,晚唐咏史诗的悲慨对五代文学是起过影响的。

二、蕴藉含蓄的议论美

关于咏史诗的议论,后代的评价观点不一,如明?胡震亨说:“诗人咏史最难,妙在不增一语,而情感自深。若在作史者不到处别生耳目,固自好,然尚是第二义也。”薛雪说:“咏史以不着议论为工,咏物以托物即兴为上;一经刻画,遂落蹊径。”都主张不着议论,于言外得其主旨。但林昌彝则谓:“咏史诗须有议论,须有特识。不泛泛将本人本传平铺直叙,则不虚咏。”明确指出要有议论,要破除平铺直叙式的咏史。朱庭珍说得更加明显:“所谓微词胜于直斥,不着议论,转深于议论也。”肯定议论的妙处。

咏史诗是吟咏历史之作,因此离不开议论。晚唐咏史诗大量发表议论,尤以七绝为盛。清?沈德潜说:“七言绝句,易作难精,盛唐之兴象,中唐之情致,晚唐之议论深有远近,皆可循行。”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多采用含蓄的方式,将批判的锋芒巧妙的隐藏起来,秉承儒家温柔敦厚的讽谏风格,把严肃深刻的主题委婉的表达出来,形成一种“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现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艺术效果。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人的七绝最有代表性。李商隐《龙池》写到: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诗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对对唐玄宗霸占儿媳的秽行进行讽刺,比直接的揭露更加耐人寻味。当所有人在宴会中开怀畅饮时,只有寿王一人敢怒不敢言,郁郁回宫,彻夜难眠。吴乔《围炉诗话》评其:“词微而意显,得风人之旨。”《汉宫》有云:“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讽刺汉武帝求仙,同样不直写其事,而是用司马相如不喝长生酒婉曲表达其义,让读者自言外而得其主旨。《梦泽》则通过经过楚国旧地的游览,对身为玩物、为迎合楚王而葬送青春的宫女深表同情和悲叹,“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楚腰”用委婉的方式讽刺宫女的无知与愚昧,后人认为此诗婉曲多讽,不仅仅是讽刺宫女,清代姚培谦说:“普天下揣摩逢世才人,读此同声一哭也。”擅长史论的杜牧也有不少深情蕴藉的咏史七绝,尽管世人都认为他的翻案之作最引人瞩目,但也有含蓄深沉的作品,如《过华清宫绝

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诗中无一字直接批判唐玄宗,但通过对昔日华清宫里唐玄宗与杨贵妃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生活描绘,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诗人对唐玄宗的荒淫昏愦的辛辣讽刺,又如《题桃花夫人庙》取材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息夫人,绿珠坠楼之举,历代诗人都是赞赏,但杜牧却指出“可怜”,谓绿珠坠楼全节“可怜”也即息夫人求生失节的“可悲”,明显显露嘲讽之意,在不露声色中传达对息夫人不能以死保节的批评。这些作品共同之处在于:议论而不失情韵,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颇有盛唐“意在言外”的风韵,诗作将对历史的批判与诗歌的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增加了咏史诗的批判力度。

晚唐之后,宋人写诗力主议论,王安石创作的很多咏史诗直接受到李商隐的启发,虽然到唐末,咏史诗的议论大多缺乏风韵,走向乖僻直露,然而,这种不能直言,多用含蓄来借古讽今的手法为宋代“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广泛流传的俗白美

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追求诗歌的通俗、浅近,使得“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形成了有意追求“老妪能解”的极端通俗浅近的语言表达方式,晚唐咏史诗在创作上自然沿袭了这一语言范式,表现出语言白话化的倾向,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却笑吃亏隋炀帝,破家亡国为谁人”(罗隐《隋宫》),“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罗隐《华清宫》),“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乌江亭》),“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杜牧《河湟》),这些诗歌用典很少,明白晓畅,非但没有削弱咏史诗的艺术,反而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广泛流传。

值得注意的是,晚唐末期,胡曾、汪遵、周昙、孙元晏等人创作咏史专集,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大大推进了咏史诗的白话化进程。胡曾作150首咏史七绝;汪遵有七绝咏史诗59首,周昙创作咏史诗193首,孙元晏创作了75首咏史七绝。这四人的咏史诗虽难以作为唐代咏史诗的上品,但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开创了专以七言绝句大量写作咏史诗并结为专集的诗坛新风,尤其是胡曾的咏史诗,如“唯余金谷园中树,残日蝉声送客愁(《金谷园》)”、“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姑苏台》)”、“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竞十九年(《居延》)”“一柱高标险塞垣,南蛮不敢犯中原(《铜柱》)”等,语言浅显通俗,明

白如话,符合诗坛趋于浅近的风尚,在晚唐五代时期相当流行。五代诗人米崇吉对胡诗备加推崇:“近代前进士胡公,名曾,著咏史律诗一百五十首,余自岁以来,备尝讽诵。可为是非阁坠,褒贬合仪。酷究佳篇,实深降叹。’元人辛文房则在《唐才子传》卷八中称道胡曾说:“作咏史诗,一人事虽非,风景犹昨。每感辄赋,俱能使人奋飞。至今庸夫孺子亦知传诵。后有拟效者,不逮矣。”

胡曾等人的咏史诗用意浅显,通俗易懂,在五代就被定为童蒙教材,广为传诵,从宋代开始就受到了说话艺人,尤其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讲史家艺人的欢迎。例如在传本《宣和遗事》前集的“历代君王荒淫之失”一节中,讲到周幽王、楚灵王、陈后主、隋场帝四人的故事时,所举的“以诗为证”皆出自胡曾之手,即《褒城》、《章华台》、《陈宫》、《汁水》四首。在元、明时代出现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也引了胡曾诗四首,此外,在明人《东周列国志》中也引了胡曾咏史诗多首。在这些通俗作品中,胡曾的咏史诗几乎被当作活招牌来使用,或用来诱发读者或听者的注意力,或用来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或用来传达小说作者的主观意旨、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为通俗文学提供了文化积淀与文学参照,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至元代,“庸夫孺子亦知传诵”胡曾诗,这显然是因其通俗易懂的性质而受到欢迎的。可以说,从晚唐迄元明,胡曾《咏史诗》与蒙学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在社会上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究其原因,“通俗”正是它在蒙学史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缘由。可以说,包括胡曾在内的众多晚唐咏史诗的“通俗”使诗歌由雅入俗,对后代通俗文学的发展亦有所推动。

四、纵横古今的时空美

咏史诗是对历史的回顾,在古与今、现实与历史的对照中,常常缔造出新的审美时空。营造好的时空境界的首推中唐刘禹锡,他在《金陵五题》中成功借助历史上的景物、时空,抒发了对昔日繁华的金陵的无比概叹,在表现手法上为中晚唐其他诗人的咏史诗开了先河。

张晶称:“任何诗歌的境界都以时空形式存在。而咏史诗、怀古诗的时空要素格外突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时空特征于此最显著,在过去与现在,历史今天之间,诗人没有一点阻隔,他驰骋自由的遐思,往来于古今之间,一会儿又沉思现实。。。。大多数咏史怀古诗都是以巨大的时空幅度与极强的时空张力给读者以特殊的审美感受的。”晚唐诗人在遭受时代巨变,在山河惨淡、人事萧条面前,更是借助景物,大量注入时空描写,将历史遗迹及诗人情感结合起来,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显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手法上表现为对时间进行处理和对空间进行处理。

时间处理方面,诗人们在描写古物时,往往借助历史上的遗物(或当时有代表性的物品)来切入,即

将历史与现实通过某一特定的物事联系起来,历史经由该物事而得以延续,伸长到现实之中,它是一种纵向式的时间贯穿。历史是无情的,是不断变迁的,但历史终究是在延续的,时间也一样,它是不断流逝的,却又是永远延伸的,在绵长的时间中,历史兴亡更替不断上演,历史映照着现实,现实又将成为历史,在变与不变中,凝结着诗人的思绪和感慨。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的《北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肩,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这里,《后庭花》、九子铃是联系古今的关键。从它们的身上,诗人们的思绪穿越现实而进人历史,再由历史反观现实,仿佛亲眼见证了历史的推进过程,尤其是王朝的兴衰史。可以说这些特定物象的选择是诗人经过千锤百炼而选定的独特视角,就是要通过这些特定物事寄寓历史兴亡的感慨。还有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对历史进行评判,但他的出发点却是“折戟”,从这一特定的物事出发,遥想历史,将历史融人胸中才最终得出其独特结论。该折戟也是跨越今古,兼载历史与现实感慨的特定物象。通过它,诗人的思想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驰骋今古去的艺术上的悠悠不尽之情。空间处理方面,多表现为咏史诗中意象的重新组合。即通过多种意象的组合形成一个特定的意象群,从而表现出一种今昔盛衰的感慨,它是一种横向式的空间建构。诗人将历史的变迁寓于现实的意象之中,通过空间意象的叠合传达出历史的变更来。如“千秋钓艇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杜牧《西江怀古》),“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七律《隋宫》),“松揪远近千家家,禾黍高低六代宫”(许浑(金陵怀古》),“行殿有基荒莽合,寝园无主野棠开”(许浑《凌敲台》),“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温庭筠《过陈琳墓》)等等,诗人通过一系列景物的选取,组成一个经由历史跨入现实的意象群。在它们身上,诗人们看到了历史兴亡的痕迹。与时间处理不同,它们多选取一些比较衰飒、悲凉的景物,并通过一定的裁剪加工,形成一种冷落、荒凉的感受,从而传达出历史陵替、王朝兴废之于人的沧桑心理。总之,咏史诗对时空的剪裁形成了纵贯古今、异代同心的审美境界,精妙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慨,拓展了咏史这一体裁的视界,值得后人肯定。

五、结语

历代诗家对晚唐诗的评价并不甚高,认为“晚唐诗句尚切对,然气运甚卑”①,“近世诗人好为晚唐体,不知唐祚至此,气脉浸微,士生斯时,无他事业,精神伎俩,悉见于诗,局促于一题,拘谨于律切,风容色泽,清浅纤微,无复浑涵气象”②。而清·叶燮一改前人之见,指出“晚唐之诗,秋花也。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瘦、俭、薄之德,固是美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

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肯定了晚唐诗的美学价值。晚唐咏史诗是国运衰落时代的反映,从“代有其文学”角度看,其在思想、语言、议论、时空等方面的价值也确有“秋花韵态”,不容小觑,其对后代诗歌的发展的积极影响也值得我们多加关注。

注释:

①宋·蔡居厚《诗史》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②宋·俞文豹《吹剑录》

参考文献:

[1]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168-172,183

[2] 潘晓玲赵望秦.胡曾《咏史诗》的“通俗艺术” .长安大学学报,2009,6:67

[3]毛德胜.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手法.中国韵文学刊,2008,9:41

[4]赵荣蔚.论晚唐寒士诗歌的俚俗之风.东南大学学报,2007,11:105

[5] [韩]任元彬.唐末五代的咏史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97-98①②①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第12卷 第4期 2010年7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N O.4Vol.12J ul.2010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汤树德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 摘 要: 杜牧的咏史诗多涉政事,借古讽今,含义深刻,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感慨和批评。 关键词: 杜牧;咏史诗;借古讽今;豪放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 (2010)04-0114-03 收稿日期:2009-12-24 作者简介:汤树德(1959-),男,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广告学、修辞学。 杜牧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成就很高,和李商隐齐名。其诗风格明快、豪放,而他的咏史诗更具现实意义,诗文多涉政事,常借古讽今,含义深刻。 杜牧咏史之作首推《阿房宫赋》。赋中有诗有文,可以说是半诗半文的混合体。《阿房宫赋》,语言凝炼,意境广阔,深得诗的奥妙。从表面上看,《阿房宫赋》是谴责秦始皇的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而骨子里却是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贪好声色。作者以强烈的对照手法,指出秦国亡国的原因是不爱惜天下的人力和物力:“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天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这样就造成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唐敬宗时,不理国事、沉溺声色、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深有所感、借古讽今。赋的前半部,极力铺叙宫室建造的奢华,深刻揭露了封建帝国的淫乐误国和咎由自取。在文章结尾,作者含义深刻地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他希望封建帝王能从秦亡中吸取教训,引以为鉴。这既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也表现了对封建帝王的忠告。文章写秦的豪奢时,极力铺陈夸张,发表议论时,酣畅淋漓,结尾总结历史教训发人深省。在杜牧死后的二十一年,即公元八七四年,爆发了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革命,历时十年之久,终于促成了唐王朝的灭亡。这确是一篇咏史的佳作,词采瑰丽,发人深思,后人评这篇作品为“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和所有封建时代的爱国文人一样,杜牧把实现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皇帝精明能干,节用爱民。但晚唐的皇帝多不成材,生活上荒淫无度,引起杜牧的极大不满。因此,他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予他们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 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写景寓意,在极短的篇幅中,表达一种深刻的内容,这是杜牧绝句的特点之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正是表现了这个特点。杜牧在这组诗中仍然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写的是唐玄宗的荒淫生活,批判的是晚唐皇帝,告诫晚唐皇帝不要再迷恋“山顶千门次第开”的荒唐生活,要他们吸取“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的历史教训。第三首“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多么醉人的狂欢生活,这与后来发生的安禄山之乱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对唐玄宗又是何等辛辣的嘲弄。杜牧在另一首《华清宫三十韵》中说:“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玩兵师汉武,回手倒干将。”杜牧借唐玄宗的腐化、荒淫、堕落的生活和四处滥用兵力的历史事实,针刺晚唐皇帝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笔锋也是极其犀利、尖刻的。 杜牧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答,还可以举出《过骊山作》一首“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欲为道旁穷百性。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扰未枯。” ? 411?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与原因

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与原因 晚唐咏史诗的兴盛也就造就了咏史诗在艺术极具自身的艺术特色,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咏史诗在晚唐兴盛表现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一、咏史诗内涵的界定 自古以来,研究者们对于咏史诗内涵界定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览史书咏其行事得失,或自寄情。"是吕延济在《文选》六臣注中对咏史诗的界定。虽然寥寥数语就总结了咏史诗的基本特点。而现代《辞海》中对"咏诗"的解释是:"歌咏史实,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尽管古代诗歌性质的定义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命题来分类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根据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自身的感受来决定的分类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咏史诗这样定义:咏史诗的吟咏对象一般是与历史有关的事件、人物和历史神话以及历史遗迹等,并且借这些事物表达和抒发自身的情感,并且加以评述和论说。 二、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 (一)咏史诗人和诗作的增加。根据有关研究者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统计,在本书中咏史诗大概有50首,其中专门是咏史诗人就有30位。而在《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中有一千六百多首诗是出自于唐代。尤其是晚唐时期(公元836年至公元

907年),在这七十年见创作的咏史诗是之前咏史诗总量的一倍之多,咏史诗人的数量也是之前数量的一半。在这其中还包括了杜牧、李商隐、皮日休等着名诗人。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晚唐时期专门致力于咏史诗人也在增加,其中胡曾、周昙的咏史诗还成卷成书,并且还开创了诗坛的新风--七言绝句。 (二)诗作质量提升较大。晚唐时期由于咏史诗人的增加,很多诗人对于咏史诗的研究和创作就进入更高的和更深的层次。 特别是在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也达到了巅峰,还流传下来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赤壁》《过清华宫绝句》《贾生》等着名咏史诗篇。 (三)创作题材广泛。晚唐时期咏史诗人们对历史题材的挖掘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之后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咏史诗的范围从后妃宫闱、到闺中佳人在至市井之人都是诗人创作的题材。李商隐的《浑河中》、周昙的《唐尧》都是讲述唐德宗时期的史事。 (四)诗作风格呈现多样化。晚唐时期的咏史诗在创作风格上非常丰富,能够突出体现咏史诗人的创作个性和特点,有的诗风气势豪迈、洒脱俊朗、有的诗风隽缠绵、独出机抒,有的用新奇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极富感染力的不朽诗句。杜牧的挥洒豪迈、李商隐的曲婉动人、孙元晏的朴实无华、罗隐的雄健挺拔都为晚唐咏史诗的兴盛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怀古咏史诗歌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2019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语文试题

2018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 语文 2018.5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人物画、花鸟画也不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1.依据“材料一”,在下面语句的的横线上填写相应词语。(3分) 中国画主要通、和,表现朴素美的独特风格。 2.依据“材料一”,下面不属于中国画朴素美的一项是(2分) A.齐白石接到老舍送来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用画表现其意境: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 B.宋徽宗出考试题:《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作画: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半截屋顶,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老和尚正在担水。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篇一:杜牧生平及杜牧的著名诗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 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 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杜牧 20 岁 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 岁写《阿房宫赋》。卒于长安, 终年五十岁。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杜牧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 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 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生活的时代及作品: 晚唐政治: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 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三 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 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 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 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 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 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一、关于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中国的诗人自古以来仕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1996年的全国卷、2004年的卷、卷,2005年的卷、2007卷、卷皆考查了此类诗歌,由此怀古咏史诗在诗歌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三个步骤。 1.了解历史典故 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涉及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2007年卷诗歌题两首诗歌一为《华清宫》一为《过华清宫》,若不了解唐玄宗宠幸贵妃荒淫误国的典故,此题目也难以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2.寻找今古对接点 了解了历史典故,大家还要抓住典故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当然这首先要我们在平日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诗人的生平概况,做到知人明世;其次则要进行最具有学术价值的思考: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有什么对接。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再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为什么要在诗句中追念王昭君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的身世有相似处,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一直不受重用的命运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似。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所以,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 3.把握作者的四种情感 (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座荒凉的古墓了。盛衰之对比突出历史的幻灭感。 【当堂演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

浅析卢梭的绘画艺术特色

浅析卢梭的绘画艺术特色 摘要 本论文从分析西方画派一巴比松画派状态出发,结合巴比松画派的绘画艺术特色和代表艺术家的思想理论及艺术表达,阐述了巴比松画派绘画艺术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巴比松画派卓越代表艺术家卢梭一生的绘画艺术特色。说明了新时代艺术发展应用西方卓越艺术特色的要求,同时,提出用思想解放的真实性、自然性、写实性。表达出更高的艺术成就。 论文中以法国巴黎南部的一个小村子一巴比松为研究背景,提出了在艺术追求与发展中风景创作与思想超脱相结合的特殊性、重要性。之后,文中介绍了巴比松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一卢梭一生中的艺术创作与环境,结合自身思想,以及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群体超脱的艺术生活,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先知。卢梭被大家称作艺术的先行。他完全靠着自己的本能作画,他认为创作者必须获得完全的自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美与善的境界“(亨利?卢梭自语)。然而画者最高的追求就是心灵上的自由。他只是坚定的守护着自己的艺术灵感。这种艺术特质是人人都应该拥有的力量。当然,他为了有一个自由的心灵,也为此放弃了很多。最后,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巴比松画派自身所拥有的独特风格。并且与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表达出其独一无二的创作手法、画面内涵,他无论是在笔法还是形式中都对风景画产生重要影响。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相关观点能够为现代绘画艺术的成功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巴比松画派;卢梭;绘画艺术特色。 引言 本文将巴比松画派与巴比松画派卓越代表画家卢梭一生的绘画艺术特色进行收集、比较、鉴赏。并结合当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特色与风格进行多次比较,在比较中印证。通过对巴比松画派的历史背景与画家卢梭创作的艺术形态的审美共通点,对其绘画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及LI的、影响和对当今现代绘画发展给予了新的启示。 LI前,就国内外已有诸多学者开始对有关西方风景代表画派一巴比松画派及 其绘画特色表达卓越画家代表的课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如吴钱宽的《也谈巴比松画派的艺术成就》、刘国芳的《巴比松画派的艺术探索》、刘志兵的《亨利?卢梭作品的艺术特点》等。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教师版)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 (1)缅怀古人: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2)怀古伤时: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越中览古》 (3)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台城》(4)悲叹自己:表达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赤壁怀古》《贾生》(5)冷静思考:表达诗人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题乌江亭》 二、常见手法: 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4、用典。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一般常考的史实都是教材中 曾出现过的。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5、以景结情。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鉴赏练习: 1、过明太故宫 清孔尚任 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窝炉僭用瓦琉璃。 (1)中间两联写了明太祖故宫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中间两联通过夕阳西下、乌鸦点点、秋风萧瑟、红墙低矮、玉柱倾斜等意象,描写了明太祖故宫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昔盛今衰的感慨。 (2)作者在描写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白描的手法。颈联仅用“红墙短”“玉柱欹”六个字,语言简洁地写出了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景象。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颔联通过“夕阳”、“乌鸦”“秋风”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明太祖故宫的荒凉破败,颈联“红墙短”“玉柱欹”则是正面直接描写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⑴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⑵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一.点击概念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 (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1.初唐咏史怀古诗: 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概念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二、题目特点: 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 ②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咏怀” 如:《咏怀古迹》 ③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等。 如:《金陵怀古》《赤壁怀古》《越中览古》 三、咏史怀古诗的结构 《咏怀古迹·其三》 临古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思古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忆其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抒己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石头城/石城/南京)、台城(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姑苏(苏州)、洛阳、汴京、江都(今扬州)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乌江亭、隋宫、乌衣巷(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入唐后沦为废墟)、朱雀桥、淮水(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的庄园)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常见的历史人物:屈原、贾谊、范蠡、诸葛亮、王昭君、孙权、周瑜、荆轲、项羽等 F、自然景物:

论朴素美1

摘要 本文立足于中西古代绘画、诗歌、戏曲等艺术门类揭示其“朴素”的美学风格。意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重视朴素的美学思想,并在我国现代文化艺术中发扬光大,在中华民族当代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发出朴素美的花朵。 【关键词】朴素美;自然美;审美;文学创作

引言 (1) 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 (1) 2 朴素美的内涵 (2) 3 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家对朴素美来源探究 (2) 朴素美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风格 (3) 1 朴素美在绘画中的风格 (3) 2 朴素美在文学中的风格 (5) 3 朴素美在戏曲中的风格 (7) 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引言 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 ?朴素?一词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也称素朴。他认为素朴是?完满的对现实的摹仿?[1] (P463),重在客观描写,属现实主义。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美学思想早在先秦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P48)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尾句孔子谈到绘画要在白底上绘,先有白底子然后画花,即?素以为绚。?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相间的画法十分相近,使人产生素淡、典雅的审美趣味。孔子在此论述的就是有关?朴素?的审美问题。 韩非也提倡朴素美。他在《韩非子〃解老》篇中曾明确地指出:?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真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候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3](P97)这种重视朴素美的思想,韩非还在其所创作的《买椟还珠》、《秦伯嫁女》等寓言故事里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怀古咏史诗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

————————————————————————————————作者:————————————————————————————————日期: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 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 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 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 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 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 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3、【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 5、【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6、【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⑴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⑵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①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咏史诗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复习:咏史怀古诗鉴赏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二、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8、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咏史诗专题鉴赏 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咏史”就是针对特定的人或事,针对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 3、【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语文】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水平测试(四)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水平测试(四)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人物画、花鸟画也不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咏史诗大全

咏史诗大全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咏史诗大全 1、《汉宫词》 唐·李商隐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2、《咏史》 唐·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3、《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4、《过陈琳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5、《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咏怀古迹》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7、《咏史诗·黄河》 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8、《金谷园》 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9、《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它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咏史》,开了咏史诗的先河。至此,咏史诗的创作,便逐渐茁壮成长。直到唐代,咏史诗创作达到成熟与繁荣。 中晚唐时期,诗坛上怀古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都创作了一些怀古名篇,构成了文学史上的一种景观。在初唐时期,深重的忧患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咏史诗一贯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忧世之思和忧生之嗟。“忧世之思”集中表现在以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而在中、晚唐则表现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时弊,寄托怀抱。刘禹锡可以说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他的《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他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嫱来”中的“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又是旧时风景,又通过“旧时月”达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再如他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如寻常百姓家。”这个通过对“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旧时的繁华与今日的冷清“野草花”“夕阳斜”构成一副凄凉的景象。此外,中唐的咏史诗也逐渐走向以诗议论历史人物或事件。 晚唐咏史怀古诗也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形式上,绝律取代古体。这个时期,李商隐与杜牧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通常会以小见大,讽意隋唐。杜枚《过华清宫三绝句三首》,杜牧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骄奢荒淫。诗中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妇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国们的荒淫享乐。李商隐的《北齐》诗:“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把周师入晋阳。”两句在历史上,小怜被召幸与晋阳城陷并不在同一时间,为了突出齐后主的荒淫误国,作者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虽有悖于史,却增强了感染力和震撼力,极度表现了帝王荒淫奢侈。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咏史诗已从深厚的叙述性转入更偏重于抒情性,从而使诗更有韵味。 总的来说,中晚唐的咏史诗量多而且艺术质量较高,在中国诗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古史的掌握,对现实的体验,更表现了诗人们的才情和意趣,诗人通过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表达了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我们在阅读咏史诗时,既可汲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可以从诗中探求到诗人的经历,身世以及心理发展的历程,更可以在欣赏此类诗歌中得到美的享受。

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论设计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无论在设计美学抑或艺术美学中,审美范畴始终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肯定性的审美价值,一是否定性的审美价值。 什么是审美价值?产品的美则是该产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而产品的适用性是一种功利价值。产品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功能,审美具有超越直接功利性的特点,不以追求某种适用目的为动机,不能直接满足人的生理的、物质的、或功利的需要。所以说,审美的享受,不是对于对象的享受,而是一种自我的享受。 就像席勒所说“关照(反思)是人对他周围世界的第一种自由的关系。如果说欲望是直接抓住它得对象,那么关照就是把自己的对象推开一段距离,使其不受贪欲的影响,从而把它变成自己真正的和不会丧失的财富。在反思的时候,那种在单纯感觉状态中绝对支配着人的自然必然性脱离开了人,在感官中出现了瞬间的平静,永远变化的时间本身静止不动了,分散的意识之光集中在一起,使形式——对无限事物的描写——反应在短暂的背景上。只要人的内心点燃起烛光,身外就不在黑夜茫茫。” 美,是正面的,肯定性的审美价值。丑,则是负面的,否定性的审美价值。 美的肯定性,在于它的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也是常见的两种相对的美。优美也称秀美,包括典雅、绮丽、柔媚、精巧、清秀、飘逸、淡雅、幽静……一类的美,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也最早被人们认识和把握。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这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 崇高也称壮美,包括雄伟、壮阔、豪放、劲健、热烈、浓郁、奇特……一类的美,这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李大钊说过:“美非一类,有秀丽之美有壮伟之美。前者即所谓美,后者即所谓高也。”优美与崇高是最常见的两种相对的美,普遍的存在于自然广义上的美,是一种直观的被人所直接感知的美,这就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美,如形容女子的“美若天仙”,对一件产品说“这种造型很美观,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等等。 优美与崇高,都是人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但审美特性有所不同,优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在独享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严峻冲突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优美是一种单纯、常态的美。“美在于和谐”,这是人们对于美的最初认识,这里的美,就是优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而崇高的基本特征是严峻冲突,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鼓舞。 从量的方面来看,优美小,崇高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形态轻巧,力量较小。如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嘤嘤鸣叫的燕雀等。崇高的事物则形体巨大,力量强大。这里的大和小,是指同类事物的比较。如参天大树固然大不过它赖以生存的小丘,但大树显现的是崇高美,小丘则是优美。也有事物虽形体不大,然而力量却很大,如小小的海燕能在疾风暴雨中穿越、欢叫、也属于崇高。 从形式方面来看,优美规则、柔和,崇高粗犷、奇特。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和均衡、比例与均称、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如飘逸多姿的柳树,玲珑剔透的美玉,婀娜温和女性等。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简美。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圣母像》,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就是如此。中国舞蹈家刀美兰在舞蹈《水》中,塑造了一位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的优美形象。表现了傣族顾念在劳动后泼水、戏水、淋浴的情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