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理论硬核是核心概念加主要逻辑,主要逻辑是核心概念对主要问题的回答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

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

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

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

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这三个理论环节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为权力而斗争。

2、国际关系行为体:民族国家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

的主导行为体。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第一个假说是国家中心说,沃尔兹认为当我们讨论实力对比时,只有单个国家才应该列入,而其他许多学者主张的国家联盟或国家集团不应该作为考察实力对比的单元。

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实质意义的行为体;第二个假说是单一国家说,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定国家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第三个假说是理性国家说,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假说对这一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中心说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单一国家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理性国家说则强调了国

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这些假说奠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基础,加大了现实主义作为以科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可操作性。

3、影响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国际体系结构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的第一个论点就是国际体系结构的自在性和独立性,这是新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的重大发展。另一个基本论点是:体系结构是体系层面最重要的特征。体系结构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国际体系是自在的、独立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体系的结构是自变量,是原因,国家行为是因变量,是结果。沃尔兹将政治结构比作是物理学中的力场:厂内外互动的性质迥然不同,场外因素影响了场内的物体,反之亦然。这一力场表现在两个方面:无政府状态和单个国家力量对比。结构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某种结果,而是间接地影响系统内的行为。这是因为,所有行为体受到体系立场的影响。

国际体系的结构最终将取决于强国的数量。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的相对实力和绝对实力。现实主义者对相对实力的变化非常敏感。实力分配的结构的变动意味着各国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也意味着体系的稳定性、国际制度和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的变化。强国也能够对国际体系进行重组,从而减少无政府状态的不确定性

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主要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比较政治学派。前者认为新现实主义完全抽象化的国家失去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其他相关属性;后者认为新现实主义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割裂开来。

2、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新自由主义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但忽视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

3、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建构主义质疑国际体系去政府性,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第六讲:

新自由主义是20 世纪80 年代发展起来的重要国际关系理论,是在学理上与新现实主义抗衡的主要自由主义理论流派,也是在批判和继承新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1977 年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的出版成为新自由主义重新崛起的宣言,1984 年基欧汉的《霸权之后》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成为成熟的国际政治理论,也开始了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全面论战,1993 年鲍德温主编的论文集《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出版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与现实主义势均力敌的理论体系。

基本观点是:

1、在国际社会的状态问题上,该学派认为,它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国际社会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大增强;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体不存在很大的制约作用。

2、在国际关系角色的看法上,新自由主义承认民族国家扮演着重要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新自由主义同时接受了国家是单一、理性的行为体的假设,但认为正是因为国家的单一性和理性,它才需要国际秩序,才需要合理的解决冲突,才能够考虑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

3、在军事安全上,新自由主义认为随着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因素相对弱化,国际合作的范围明显扩大。

5、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特征。新自由主义认为,体系结构固然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进程与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是因果关系,即在国际体现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仍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导致这些行为和不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国际制度促进合作。新自由主义强调国家可以以绝对收益为基本考虑,国际制度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不确定性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导致国家实质性合作。

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的需求派理论,强调了国际制度对于国际行为体、尤其是国家的国际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讨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和条件。这是新自由主义在理论方面的突破,但它在方法论方面没有新的贡献,而是严格的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另外,新自由主义还启迪和激发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

新自由制度主义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首先,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国际制度-----是为维护和延续某种国际社会体系服务的;其次,新自由主义淡化国家实力的概念;第三,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只要双方均可得益,就具备了合作的条件。

建构主义首先挑战的正是这一基本假定。如果说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研究的起点, 在建构主义那里, 无政府性却成为研究的质疑点。建构主义指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汪换言之, 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体系固有的东西, 而是行动者在互动的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社会状态。无政府性是文化, 是观念的结构, 是人为的现象, 不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一论断产生了两种意义。

首先, 无政府性是可变的。既然不是客观存在, 而是社会性建构, 就表明它本身是可以变化的。第二, 无政府性既然是人为的现象, 是国家造就的状态, 那么, 无政府状态就不仅只有霍布斯式一种状态。国家在互动中可以有多种路径、多种方式, 无政府状态也就有多种逻辑。霍布斯式的“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的无政府逻辑只是诸多无政府逻辑的一种。由这一种无政府逻辑衍生出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可能是充分的国际关系理论。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兴起,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开始成型并受到学术界重视,90 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尼古拉斯。奥努弗和亚历山大。温特。1999 年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建构主义理论的成熟。建构主义分为激进的建构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两个派别。

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有两个:

第一,国际关系结构主要是国际政治文化,而不是权力和制度;

第二,国际政治的文化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在方法论上,建构主义坚持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在世界观上,承认物质性因素存在的同时,重视观念的作用,强调只有通过行为体自身观念才能产生影响行为的意义,才能具有实质性内容。第一, 建构主义认为观念确实可以起到因果作用。这也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一个行为体身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观念起到引导行为体选择何种政策, 采取何种行动的作用。也就是说, 观念与物质性因素并列作为行为的原因。

第二,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观念不仅是指导行动的路线图, 观念还具有建构功能,可以建构行为体的身份, 从而确定行为体的利益。

观念就不仅仅是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因素, 而且是建构关系中的建构因素。

观念建构身份, 身份决定利益。

建构主义的主要逻辑是:

1、否认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国家是体系的主要行为者,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不是物质。是观念,是人与人、国与国在交往过程中“建构”的结果,是共有观念建构的,是观念的产物,因此无政府社会是一种文化。

2、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而不是物质的。物质性结构本身没有意义, 只有在共有观念的结构之中才会产生意义。进而, 无政府逻辑是进化的逻辑, 很有可能从霍布斯文化, 经过洛克文化, 朝着康德文化的方向发展。

3、社会关系构建认同和利益,认同构成利益。即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考察两个国家的关系, 不要只看它们是否都有核武器或是否是邻国, 也要看它们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温特最常用的典型例子是, 美国并不担心英国的一百枚核弹头, 却十分害怕朝鲜的一枚核弹头。因为英美是朋友, 而朝美是敌人。

4、建构主义的基本假定——互构

施动者和结构是互构的, 任何一方都没有本体优先性。

温特:无政府文化结构与施动者的互构

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国家身份不是先验存在的, 是在国际社会的互动中产生的, 身份产生之后, 才有了对利益的界定。

身份不是既定的, 所以, 国家利益的确定是根据身份的变化而变化的。

原来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起点成为建构主义研究探索的问题。

试比较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异同点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假说,但是,却又从这些基本假说出发,否定了现实主义的重要结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根本不同。共同之处体现在新自由主义承认了新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第二,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享有主权,具有单一性和理性两个基本特征;

第三,国家是自私的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此外,两者都是体系理论。

1993 年戴维·鲍德温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论战》一书出版,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论战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

鲍德温从六个方面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比较:

1、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新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无政府状态而忽视了相互依存,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冲突;新自由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导

致无秩序社会,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冲突的冲要条件。此外,新现实主义比新自由主义更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2、关于国际合作。双方都承认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但在其可行性和可靠性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对国际合作持消极态度,合作依赖于国家权力,当两个国家只关心相对收益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零和搏弈,就没有合作的余地。新自由主义持积极态度,支持国际合作,认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合作是正常的,也是经常发生和存在的现象。国际制度能保证国家合作,因为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3、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更关心相对收益,新自由主义则

认为,在安全事务中相对收益的考虑比在经济事务中更重要,国家的目的是获取绝对收益。

4、关于国家的优先目标。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安全的第一性,这是由无政府状态所致,没有军事实力的保证很难取得经济利益。新自由主义则强调即使在充满军事力量的世界中,国家也试图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经济领域更容易形成国际合作。

5、关于实力和意图。新现实主义更为关注国家的实力而不是意图,认为实力是国家安全和独立的基础,同时更为关注国际体系中力量的分配。新自由主义则强调国家的意图,认为实力仅仅是作为影响国家意图和偏好而言的。

6、关于制度和机制。新现实主义者坚持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缺少超国家权威机构的协调或者强制的手段维持国际秩序情况下,国际制度及机制无法有效地起作用。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是理性的,国际机制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有效手段,国际制度可以实现国家间合作。

基欧汉和奈还提出了两者的其他区别:

1、新现实主义主张“以国家为中心”的观点,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角色;新自由主义主张“以全球相互依存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国家不再是占据中心地位的国际社会角色,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增强。

2、在军事安全上,新现实主义认为,对国家来说,权力、安全和生存是第一位的,因此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可能降至次要地位,军事实力的作用相对减弱,国际合作领域明显扩大。

3、双方都重视经济因素。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必须依靠自身实力,以维持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为此可以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新自由主义则视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同等重要,不能忽视,也不能随便放弃或牺牲。

4、在研究方法或层次上,两者也不一致。新现实主义是一种体系结构层次上的分析方法,重点在体系角色之间的权力分配上;而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体系过程层次上的分析方法,强调研究体系角色相互作用的权力模式。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内容简介........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骨干教师集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编写的一本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教材,打破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多年来使用外国学者著作的局面。主要介绍国际关系研究的思想传统、理论范式和主要命题,着重于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并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书中。同时适用于广大国际关系理论爱好者。 目录........ 序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第1章导论 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 二、国际关系研究什么? 三、规律、理论与范式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作用 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 六、如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第2章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什么是现实主义? 二、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三、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 四、霍布斯与《利维坦》 五、卢梭的宪政现实主义 第3章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 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 三、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 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 五、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发展第4章古典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 二、权力学说 三、地缘政治学 四、均势理论 第5章新现实主义 一、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 三、新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 四、新现实主义的评价

第6章新自由制度主义 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假定与核心概念 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 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贡献与缺失 第7章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二、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内部派别 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评价 第8章英国学派 一、英国学派的缘起和发展 二、理性主义传统 三、国际社会理论的演进 四、国际社会的伦理维度 五、意义、局限与前景 第9章威慑理论 一、什么是威慑? 二、威慑的类别 三、威慑理论的发展 四、威慑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 五、核武器与核威慑理论 六、冷战之后威慑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第10章区域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一体化的产生与概念解读 二、区域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 第11章霸权稳定论 一、政治逻辑与霸权稳定论的起源 二、作为学术命题的霸权稳定论 三、经验验证与霸权稳定论的进展 第12章民主和平论 一、民主和平论的思想渊源 二、民主和平论的兴起 三、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 四、对民主和平论的评价 第13章文明冲突论 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岀 二、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三、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第14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 二、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国际关系范式

现实主义Hans J.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新现实主义(结构主义)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新自由主义,Robert O.Keohane & Joseph Ny. Jr.,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建构主义Alexander Wen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摩根索现实主义 在书中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国家间政治》堪称一部伟大的著作。首先,摩根索建立了一个极优美简洁的国际政治体系框架:在将国际政治理解为国家的权力(等同于利益)斗争之后,界定了三种寻求权力的政策:维持现状、帝国主义、威望(prestige)政策(含外交礼仪和显示武力);然后考察了限制国家权力的三种模式:权力均衡政策(此卷最精彩,是欧洲近现代史精粹)、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此卷分析了民族主义兴起后贵族式国际主义道德让位于民族化的普世主义)、国际法;最后分析了时代最重要的和平问题:以限制求和平(裁军、集体安全、国际政府{神圣同盟、国联、联合国})、以改变求和平(世界政府)、以调解求和平(外交)。 其次,虽然摩根索信誓旦旦以权力和利益为基石,但其实其现实主义路径本身完全能兼容道德因素,而摩根索本人更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或考量。譬如,在讲到1648-1933年在欧洲占主流的权力均衡策略时,他几乎深情地分析了这种注重“适度而非决定性斗争”的权力均衡之所以成功在于“欧洲共和国”的意识:“权力均衡的发动机运转所需的燃料、能源,乃是西方文明的智力和道德基础,或曰智力、道德氛围,18世纪社会上的活动家们在这种环境下施展身手,他们的所有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种气氛的浸染。这些人知道欧洲是‘一个伟大的共和国’,具有相同的‘修养和文明’水准和共同的‘艺术、法律和礼仪体系’。基于对这些共同标准的共同认识,通过‘畏惧和羞耻的相互影响’,使野心受到限制,迫使他们节制行动,并向所有人的肌体中注入‘某些尊严和正义的意识’。于是国际舞台上权力斗争便带有‘适度而非决定性的竞争’的性质。”【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页255,下同】而在分析民族主义和民主兴起后带来的民族化的普世主义意识形态时,摩根索更忧心忡忡,担心引发类宗教战争式的残酷冲突。 1.人性本恶。现实主义学者从哲学角度或是从宗教角度出发都认为人性是恶的,而且人通过教育和智慧的增长并不能解决人性恶的问题。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人是自私的,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冲突的关系。而国家是人的集合体,这就决定了冲突和斗争是国际关系中的最基本的特征。 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国家,他们批判理想主义者建立国际机构的乌托邦想法,强调国家总是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是研究国家行为的主要尺度。 3.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的关系。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在无政府状态下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权、领土主权和军事安全总是要追求权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主要是由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决定的。国家的实力越大,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就越大,也就越能保护国家利益。 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一个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一定要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标准,而国际道德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自由主义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主义?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自由主义推崇科学的量化方法 区别:具体的理论观点,无政府状态对国际制度的作用和国际法的作用;细节上 第一节、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1、格劳修斯的国际关系思想 ●自然法与国际法思想 ●正义战争观 ●国际社会观念 1)国际社会说:无政府状态不等于无需的混乱状态,国际法是维持 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2)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义战争是被允许 的,3个正当理由:自卫、收复财产和惩罚。 3)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可能的。国际法的确立和有效实施都需要主权 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转让部分主权。 2、洛克的国际关系思想 启蒙运动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政府论》、《人类理解论》、《基督教的合理性》等。 财产的国际分配 国家之间的和平战略 3、康德的永久和平论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的战争观: ●战争的根源:逐利的本能与过度的虚荣感 ●战争的意义:战争使人民分散到地球各个角落,战争能够促进民

族的团结与联合;战争的灾难加强了和平意识。 ●反对外来干涉和统治 ●欧洲联合思想 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 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民主和平论 世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友好为条件 【民主和平论】的鼻祖: 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 即使发生冲突,彼此也不会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容易以武力解决争争端。 4、边沁的国际关系思想 功利主义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政府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幸福 国际法:法律是必要的恶 1、第一次提出了国际法的概念,认为国际法的目标在于确保主权国家之间互互 不侵害、相互促进最大利益、限制并禁止战争。 2、边沁也提出了实现普遍追求永久和平的计划,强调要最大限度的裁减军备、 设立国际法庭、公开的通过外交谈判缔结条约等。 亚当?斯密:鼓励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认为各国之间不是必然的敌对,国家关系和谐是可能的。 理查德?科布登(Rechard Cobden):自由贸易将促进世界和平 第二节理想主义 1.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理论、研究需要、学术共同体(杂志、刊物、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培养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2.为什么首先是理想主义? 3.为什么首先在欧洲? 一、齐默恩的国际关系思想 《民主的前景》、《国联与法权》 1)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结构功能主义 与 冲突理论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 个子系统(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之一。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1)适应;(2)目标达成;(3)整合;(4)潜在模式维系。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冲突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 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 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 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 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 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 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 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 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 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 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 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析

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析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认真研究和分析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 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多极化、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核战争的恐怖阴云、石油危机、生态环境问题等大大增强了全球相互依存的程度。在国际关系理论界,新现实主义清晰有力的历史循环论让人感受到人类命运的悲观前景,而另有一些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从古典自由主义和早期理想主义的遗产中发掘出了有价值的思想,反思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经济学家为伍发展出在新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并逐渐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之一。从学理意义上看,也正是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出现、两者间的理论交锋及最终趋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导潮流,催生了价值理性向实践理性的演变,开创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流派 1986年,罗伯特·基欧汉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出版时,新现实主义的重要作用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针对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缺陷,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学界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观点对立的学派,尽管批评者的学派名称尚未明确,但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明朗。1988年,约瑟夫·奈在一篇书评《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中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对峙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的论战,并在与新现实主义对比的基础上阐述了新自由主义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的差别。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鲍德温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论战》系统全面地概括了“两新”理论的论战。就“新自由主义”的名称来看,正如戴维·鲍德温所说,从渊源上讲,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并不是对立的,自由主义的对立面是保守主义。最初,自由主义只是在讨论国内政治时才被引用,后来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逐渐专指经济因素分析。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理想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当然,“新自由主义”只是一种泛指,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张“以全球相互依存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国家不再是占中心地位的国际社会角色,世界政治经济多极趋势导致众多的角色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第二,国际系统应主要包括结构和过程两部分,强调研究体系角色相互作用的权力模式。第三,权力不再是国家行为的唯一目标,军事力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圣才出品】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一、名词解释 1.新自由制度主义 答:新自由制度主义是由罗伯特·基欧汉提出的,它承认国家是唯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可协调性。新自由制度主义最大的成果是合作理念,即合作是普遍的,并主张相互协调合作,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加强政府实施自身承诺和监督别国遵守协定的能力;②增加谈判各方之间信息和机会的交流;③维护国际协议的一致性。 2.罗伯特·基欧汉 答:罗伯特·基欧汉,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包括《权力与相互依赖》、《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与约瑟夫·奈合著)、《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国际关系文集》等。基欧汉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是建立了新自由制度主义学说,建立了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之间的变量关系,从而使新自由主义成为与新现实主义相抗衡的体系理论,构成了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发展上的第二个结晶,从而也引起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三次论战”。 3.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答:新现实主义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其兴起的标志是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其杰出代表是肯尼斯·华尔兹,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新现实主义的特征是(1)新现实主义在承认体系作用的同时,认为民族国家仍是世界政治的基本组织单位; (2)新现实主义认为,各国政府对私人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和银行的控制越发困难; (3)新现实主义比现实主义更注重国际经济关系因素; (4)现实主义较多地注重欧洲事务,新现实主义更注重第三世界问题; (5)新现实主义反对用全球遏制战略来追求美国利益,主张通过加强合作和结盟的途径来实现; (6)新现实主义主张限制对外政策中思想意识的作用,认为对外政策应以理性和实用为准则,对外政策是加强政治经济联系的窗口,而不是反映意识形态的镜子。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新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特征。 答:新现实主义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其兴起的标志是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其杰出代表是肯尼斯·华尔兹。新现实主义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第二次论战”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的理论特征包括: (1)在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以及国际关系仍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的同时,强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理论重点

防御性现实主义①国际体系中的安全是充足的 ②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维持现状。历史上,枪打出头鸟。理性国家吸取教训,学会约束自己。无政府状态未必导致冲突,反而教会国家克制。 ③安全困境存在,但这个问题并不严重。产生也是为了对付特定威胁。 ---------------------------------------------------------------------- 新古典现实主义①国家对外行为首先由它的相对物质力量驱动 ②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体系和单位因素都对国家对外行为产生影响 ③国内层次重要性:领导人对相对权力的认识国家内部机制: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力量以及国家社会结构。体系压力决定对外政策大方向,但非细节。 ---------------------------------------------------------------------- 进攻性现实主义①通过国家的相对力量和外部环境理解国家对外行为。国家功能性相同。 ②无政府状态决定安全稀缺国家自助 ③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是扩大自身相对力量安全困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 集体安全①非排他性-建立在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基础上 ②集体强制力为后盾 ③内向性没有特定假想敌,没有特定敌国和敌对集团 ④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上。实践:国联联合国全球和地区层次上的集体安全。地区层次集体安全建立前提(略) ---------------------------------------------------------------------- 文明冲突论①文明差异性将是导致未来冲突根本原因,未来的冲突将在文明交界处爆发。(七八种主要文明) ②导致文明冲突的原因:文明差异是根本性;文明意识强化;文化特性差异不容易改变和协商解决 ③西方和非西方的对抗将成为冲突的焦点儒教和伊斯兰教国家VS 西方阵营 ④文明的冲突主要形式:一,地区或微观层次冲突,发生在文明不同的邻国或一国内两文明集团。二,全球层次上或宏观冲突。 ---------------------------------------------------------------------- 复合相互依存①各个社会之间存在多渠道联系,包括正是非正式(政府跨国集团等) ②世界政治中各个问题没有明确等级之分军事经济等都重要 ③武力变成一种无效的政策工具武力代价高昂而且难以预料 ---------------------------------------------------------------------- 依附论由①到③越来越温和①激进主义依附论:弗兰克‘不发达的发展理论’,主张外围地区脱离与中心地区的联系。阿明: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剥削性。矛盾存在于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中。 ②改良主义依附论:卡尔多索:发展和依附同时发生而非对立。利

论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的思想起源及主要观点

论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的思想起源及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是一种持乐观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自由主义者强调人有能力控制和改造自己,从而改善社会的道德和物质条件,使社会进步成为可能,而邪恶与黑暗并不是不能避免的。简而言之,自由主义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并且他们相信那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 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对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等的向往。但是,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 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些思考成为了自由主义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在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中, 对后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康德,与洛克免于侵害的消极个人自由观念不同, 在康德那里, 个人自由的理念强调的是个人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或者说, 人是自由的, 他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立法。直到一战前, 在国际政治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思想是传统的均势论, 欧洲的政治家们试图通过复杂致密的结盟关系来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但一战的爆发无异于对这些努力的无情讽刺。为此, 当时的一些学者们开始对人类理性进行深刻的反思, 希望摆脱这种均势论宿命式的悲剧, 这直接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理想主义否认人性恶的本质是导致国家间冲突和战争根源的现实主义观点。在国际政治领域, 理想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依靠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力量来追求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和普遍正义。但国际联盟没能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并最终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真正巨大进步是20世纪60、70 年代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出现, 以及它们在理论上的交锋, 这些构成了延续至今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导潮流。 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首先,自由主义强调国际社会的无政府并不等于无秩序。其次,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体。第三,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是国内社会利益的集合体,并不是单一而理性的行为体。最后,自由主义者认为互利和合作是国家共生的更有效的手段。

第九讲 结构功能主义

第九讲结构功能主义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结构功能主义是二战后在美国崛起的最重要的社会学流派。从战后一直到60年代在美国社会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于194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结构功能主义者尽管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分歧很大,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 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 “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 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 社会上。结构功能主义继承了杜尔干的 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 2. 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 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分析论不 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

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 的现存结构及其在维护系统生存中所 发挥的社会效果。 3. 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 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系统为 了维护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 到满足以及是如何满足的。 凡是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制和过程都得到突出的强调和优先考虑,经 常使用的概念有:秩序、均衡、适应、 稳定、整合等,而相反的概念比如冲突、 压力、失调等,都未给予重视。有维护 现状的保守倾向。 4. 功能分析方法。 (二)思想渊源 1. 早期社会学家的影响 孔德、斯宾塞、涂尔干 2.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的影响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现象最终根源于个人的那些长期存在和经常需要的生理和

心理需求。社会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制度、观念、信仰以及物质设施都与某项确定的需求相对应,是人们为满足特定的需求而创作出来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开缺少性两个假设。即功能普遍地存在于任何文化现象中,任何文化都发挥着不能为其它文化要素所代替的必不可少的功能。 布朗(1881-1955) 布朗师承涂尔干,强调社会的整体形状,认为功能分析不能脱离结构分析。布朗把功能活动定义为文化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维持社会结构的存续所作出的贡献。因而文化现象所具体的功能不是满足了个人的需求,而是表现为它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求。布朗提出了功能统一性的假设。即社会整体是一个功能统一体,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不会产生不可调节的冲突。 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所提出的三条假设成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前提。 二,帕森斯的理论学说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试题,朱峰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A1 1权力 2民族国家 3安全困境 4建钩主义 A 2 1 防御性现实主义 2 自由制度主义 3 国际道德 4 权力 A 3 1 国际体系 2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 3古典现实主义 4相互依存 A4 1 国家利益 2 国际规制 3 权力 4 建构主义 A5 1无政府状态 2国际制度 3民主和平论 4核威慑 A6 1 安全困境 2 国际制度 3 结构现实主义 4 国家实力 A7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 权力 3 国际规制 4 国家利益 A8 1 国际关系理论 2 国际制度 3 软实力 4 均势 A9 1 建构主义

2 相互依存 3 国际制度 4 权力 A10 1 国际体系 2 国际制度 3 建构主义 4 软权力 A11 1 民族国家 2 权力 3 建构主义 4 核威慑 A12 1 强权政治 2 安全困境 3 建构主义 4 国际道义 A13 1 国际规范 2 民主和平论 3 国家利益 4 多边主义 A14 1 霸权和平论 2 建构主义 3 国家利益 4 权力 A15 1 民族国家 2 新自由主义 3 历史的终结 4 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B1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追求国家利益的合理手段有那些? 3 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表现是什么?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现实主义?B2 1 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实力的决定要素? 3 如何理解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4 什么民族国家体系? B3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 什么是外交政策的决定要素? 3 建构主义?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 B4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主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3价值观与外交政策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4 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B5 1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利益? 3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B6 1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霸权稳定论? 3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军事同盟? B7 1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冷战后导致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当代国际关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4 什么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 B8 1 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 2 什么是“民主和平论”? 3 人类能建立世界政府吗? 4 如何理解国际安全? B9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除了国家以外,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还有哪些? 3 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 什么是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B10 1 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增进国际合作应该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3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经济因素对国家间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 B11 1 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理论认识? 2 外交政策治定的依据是什么?

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章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章讲师介绍:李铭义博士 ?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博士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席格中心访问学者 ?义守大学助理教授 ?电子邮件:mylee@https://www.doczj.com/doc/694123197.html,.tw 目录 ?壹、前言 ?贰、国际关系理论的缘起 ?参、国际关系的研究途径 ?肆、国际关系理论脉络 ?伍、理论之架构 ?陆、结语 国际关系定义 ?一九九六年牛津出版之政治学辞典,对国际关系解释为研究国家间的互动与更广泛意义的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的理论与运作之学科。这定义显然是采广义的解释国际关系之意涵,包括理论与实务层面的科际整合,均为其研究与应用领域。 ?然而国际关系之狭义内涵,仅为对国际政治行为体之政治互动关系与研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国际关系又称作国际政治学。 学者看法 ?马基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提出「君主论」(The Prince)的论述,把政治学当作实践学科,认为国家管理与价值判断无关,必须采取科学方法,统治者使用一切可能的权术以达管理目标,使国家成为纯粹的权力组织?噽际间应该建立普遍永久和平计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观察到国家权利对人民的强制性,然基于哲学之调和与和谐理念,必须承认国家成立的人类理性过程,主权应属人民,国家则须保障人权,国家体制应采分权原则建立代议制共和国,希望藉由共和体制的人民理性作甈,形成联盟以防止战争,唯有如歠,才能消除道德与放治的矛盾,将使人瑻拥有永久和平。

学者看法 ?国家绝对主权论是布丹(Jean Bodin,1530~1596)的重要政治主张,唯有永久存在的主权,才能保障安定的社会秩序,促使国家合法化。此外,国际间应积极维护国家权力的主体性 ?尚有鲁索(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的政治思想,推论基础为国家建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们原本拥有自由平等的生活,国家基于民意而形成公意,以实施直接民主制度,政府在国际丛林中依靠均势维持秩序,甚或采取战争手段而非和平方式 学者看法 ?克劳塞维茨(Gottfried von Clausewitz,1780~1831) 的「战争论」,主张战争实是政治的工具,所采取的不同形式,因此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理念与企图,国际之间的政治关系,将不受限于战争的影响,军事战略必须受到国家政略的指导。 ?循由国内阶级斗争而国际相互剥削的理论体系,必须追溯到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以唯物哲学作为社会思维的分析起点,物质的具体而不可超越性,使其以经济为基础论证与社会斗争的必然趋势,衍生成为国际间的相互剥削关系,同时可以辅证成立其科学方法与理论系统 发展趋势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务的交互影响与发展,历经百余年的科学论述研究,可以大致区分为理想主义系络、现实主义系络与马克斯国际观等系络。 ?面临不断变动的国际局势,基于近代科技文明的动力,藉由信息的大量快速交流,形成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不可逆反的潮流,尤其当前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难民问题、人口问题、毒品、核武、国际恐怖主义、贸易保护、太空开发???等重大问题,都是需要依靠全球共同解决的议题 国际关系理论系统 ?举凡人类的政治意识型态,可以概略区分为资本主义、保守主义与社会主义等不同取向,国际关系理论同样可以循其脉络区分为自由主义的哲学观、保守主义的历史论与马克斯主义(Marxism)的世界观,三者各自汇聚为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系统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名谓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为一种广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只不过是社会学早已存在的对社会所做的普遍的、明确的科学分析的同义语,而这种科学分析方法,可以从功能主义开始说起。 一、理论发展: (一)早期理论渊源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从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时有关人体、微生物以及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知识不断增长。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后来的一些学者吸收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这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提炼和补充。从不严格的意义上可以说,孔德、斯宾塞开创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先河。 (二)传统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即通过揭示带有整体性的“社会事实”研究各种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而且他还把社会组织和价值系统对应起来,研究社会组织与价值系统的在联系。 2、杜尔克姆社会学的一个重点是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他对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强调被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所继承。 3、杜尔克姆是第一个将因果分析方法和功能分析方法严格加以区分的人。杜尔克姆指出了功能关系和因果关系的不同,用实际研究和统计分析证明功能分析的重要性。 杜尔克姆的功能主义又影响了两个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他们二人给社会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对土著部落社会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结构——功能分析,为后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摩根索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摩根索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国际秩序反映了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某种方式。它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国际秩序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们互动的方式是什么?它们之间的互动以什么为目标?。按照权力分配方式的不同,国际秩序可以划分为世界政府型、霸权型、权力均衡型、参与型和国际组织型五种类型。现实主义者从上述四个基本假定作为分析国际政治的出发点,根据他们对国际秩序的理解,认为权力均衡即均势(Balance of Power)是主权国家体系中维持国际秩序稳定的理想模式。因为在他们看来,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永远处于“围绕权力的斗争”中,通过相互对立的实力主体——国家间的均势和抑制进行操纵,在各种实力之间将产生出稳定和秩序。均势有助于防止全球性霸权的产生、确保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各成员国的独立、防止战争的爆发等功能。均势理论是现实主义者推崇的理论之一,也是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均势反映了国际关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而均势理论则是一种研究权力均势转变之特点、规律、原则、手段和形式的分析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特殊政策。阿诺德·沃尔弗斯认为,均势是一个有助于描述当代国际体系的概念,均势是指“两个对手之间的力量的平衡,或大体上的平均分配,也就是霸权或统治的对立面”。尽管均势仍有一些缺陷,但它作为管理权力的一种方法仍然值得推崇。他不同意集体安全的方法,认为民族国家迄今为止尚未表现出多少愿意利用集体安全办法来解决国际冲突的倾向,而均势才是最符合当代国际体系的方法。基辛格也是均势理论的积极倡导者。这位被称为“均势大师”的前美国国务卿,承袭和发挥了十九世纪初梅特涅和卡斯尔雷的均势思想,进而提出依靠均势建立一种适合美国霸权需要的“和平结构”的主张。他认为,这种“和平结构”是“外交哲学”的重要目标,而均势政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说历史能给人以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可能没有平衡而取得和平,也不可能没有克制而实现正义。”肯尼思·沃尔兹对均势也十分看重。他认为,均势理论是结构现实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说有什么独特的、关于国际政治的政治理论的话,均势理论就是。”。当然,对均势理论进行全面系统阐述的当首推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摩根索以人性本恶为哲学基础、以权力和依据权力来界定的国家利益为核心概念,建构了他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体系。他认为,“政治同一般社会一样,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的根源存在人性于之中。”“作为政治规律之根源的人性,自力图发现这些规律的中国、印度和希腊古典哲学以来,迄未改变。”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人为了自身的安全要追求权力;国家的本性同人的本性一样,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也要追求权力。“政治的铁律”即各国都要追逐强权利益。政治家无可选择,在国际舞台上只能按强权政治的原则办事。摩根索从国家追求强权和强权政治的逻辑出发,直接导引出均势论。他说:“若干向往强权的国家,各自试图维持现状或推翻现状,最后必然会导致一种称为均势的格局及旨在维持这种结构的政策。”“均势和旨在维持均势的政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大家庭中,它是必不可少的稳定因素。”同许多其他现实主义者一样,摩根索认为,均势是一个以各国竞争为基础的国际体系里管理权力最有效的方法。均势是权力政治的副产品,也是国家在某种情况下追求的政策目标。他将均势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万能工具,是维护各国独立所必不可少的,主张通过均势来限制国际强权斗争,通过外交来尽可能协调互相冲突的各国利益,以便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国际体系的稳定。在摩根索看来,均势既是维持国际体系稳定、防止战争的有效手段,又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状态”——若干国家强权分配大致均等的实际状态。均势内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由于外部力量,或由于组成这一体系的这一或那一要素起了变化而导致均衡失调,该体系便显示要重建原均衡或确立新均衡的趋势。”国际体系是一个从均势到非均势再到均势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稳定到动荡再到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和状态下,任何主权国家都不可例外,要么参与直接对抗型的均势,要么参与竞争型的均势。他认为均势有四种不同的含义:(1)针对一定事态的一种政策;(2)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真题1999-2013!!!

外交学院 注: 本人于2014年考取外交学院国关研究生,准备将资料售出,特此共享一部分。 1、这份资料包括前期准备、国关史、政治学理论、模拟题等。 2、有问题可以咨询qq:2049312155(辅导专用) 历年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试题 (1999年~2013年) 说明: 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 4.08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2013年 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 1.旧金山条约 2.让。莫内 3.赫尔姆斯伯顿法 4.科索沃战争 5.三环外交 二、简答 1.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实施的对外政策的原因及其表现 2.巴勒斯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论述 1.冷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演变过程 2.第三世界冷战时期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政治学综合 一、名词解释 1.政治的特质 2.政治发展 3.政治合法性 4.多元统治论 二、简答 1.政党的功能 2.政治参与的特征 三、论述 论述我国政治改革的成就与挑战 国际关系理论

1.进攻性现实主义 2.安全共同体 3.社会共有知识 二、简答 国际合作下国家间为何存在欺骗 三、论述 无政府条件下一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分析 2012年 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 1.哥穆尔卡 2.中程导弹条约 3.上海合作组织 4.单一欧洲法案 5.吉隆滩战役 二、简答 1.北方四岛问题的起因和发展 2.勃朗特的新东方政策内容和影响 三、论述 1.美苏三次缓和的原因和表现 2.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评析 政治学综合 一、名词解释 1.国家主权 2.政治冲突 3.古典自由主义理论 4.多元民主 二、简答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 三、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 国际关系理论 一、简答 1.托马斯。阿奎那 2.多边主义 3.霍布斯文化 二、简答 相对收益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三、论述 摩根索和沃尔兹权力政治学说的异同 2011年 国际关系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