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冲及振铃现象实验分析

过冲及振铃现象实验分析

过冲及振铃现象实验分析
过冲及振铃现象实验分析

过冲及振铃实验现象分析

1.测试电路及过冲、振铃现象

测试电路如下图所示,A点为电压输出口,B点为为了接入电阻而切开的口,C点为同轴电压监测点。

B

A C

在B点出用导线连接时,在C点引同轴线到示波器(示波器内阻1M),观察到上升沿有过冲及振铃现象,如下图所示。

1.2 振铃产生的原因分析

1.2.1 振铃现象的产生

那么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呢?

前面讲过,如果信号传输过程中感受到阻抗的变化,就会发生信号的反射。这个信号可能是驱动端发出的信号,也可能是远端反射回来的反射信号。根据反射系数的公式,当信号感受到阻抗变小,就会发生负反射,反射的负电压会使信号产生下冲。信号在驱动端和远端负载之间多次反射,其结果就是信号振铃。大多数芯片的输出阻抗都很低,如果输出阻抗小于PCB走线的特性阻抗,那么在没有源端端接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信号振铃。

信号振铃的过程可以用反弹图来直观的解释。假设驱动端的输出阻抗是10欧姆,PCB走线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可以通过改变PCB走线宽度,PCB走线和内层参考平面间介质厚度来调整),为了分析方便,假设远端开路,即远端阻抗无穷大。驱动端传输3.3V电压信号。我们跟着信号在这条传输线中跑一次,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为分析方便,忽略传输线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的影响,只考虑阻性负载。下图为反射示意图。

第1次反射:信号从芯片内部发出,经过10欧姆输出阻抗和50欧姆PCB 特性阻抗的分压,实际加到PCB走线上的信号为A点电压3.3*50/(10+50)=2.75V。传输到远端B点,由于B点开路,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为1,即信号全部反射,反射信号也是2.75V。此时B点测量电压是2.75+2.75=5.5V。

第2次反射:2.75V反射电压回到A点,阻抗由50欧姆变为10欧姆,发生负反射,A点反射电压为-1.83V,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反射,反射电压-1.83V。此时B点测量电压为5.5-1.83-1.83=1.84V。

第3次反射:从B点反射回的-1.83V电压到达A点,再次发生负反射,反射电压为1.22V。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正反射,反射电压1.22V。此时B 点测量电压为1.84+1.22+1.22=4.28V。

第4次反射:……第5次反射:……

如此循环,反射电压在A点和B点之间来回反弹,而引起B点电压不稳定。观察B点电压:5.5V->1.84V->4.28V->……,可见B点电压会有上下波动,这就是信号振铃。下图为B点电压随反射次数的变化示意图。

1.2.2 振铃现象的研究

设源端电阻为Rs ,远端电阻为无穷大,传输线特性阻抗为50欧姆。当50Rs <Ω时,变化曲线如上图所示。当50Rs =Ω时,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当50Rs >Ω时,得到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分析以上三图,得到如下结论

? 当源端电阻大于等于传输线特性阻抗时,不会发生过冲及振铃现象;

? 当源端电阻远远大于传输线特性阻抗时,虽不会发生振铃现象,但上升

时间增大;

? 以上三种状态的输出电压最终稳定在3.3V ,与集总参数电路分析结果一

一致;

?理论上当源端电阻为50欧时,脉冲进入稳定的时间最短。

1.3 实验现象

1.3.1 振铃现象原因的证据一

当B点连接导线时,用同轴线连接C至1M内阻的示波器,观察到如上图所示现象,绿线为C点输出的电压波形,黄线为直接用示波器探头测量A点的电压波形。可见C点至示波器的同轴线在示波器输入端出发生了反射,并且影响了A点的电压波形。将同轴线从C点断开,观察到现象如下图所示

由于没有同轴线在示波器处的反射,A点的波形质量也变好,上升平稳。

1.3.2 振铃现象原因证据二

当B点连接0欧姆电阻时,观察到如下现象

(a)沿的情况

(b)上升沿情况当B点连接5欧电阻时,观察到如下现象

(a)沿的情况

(b)上升沿情况当B点连接20欧电阻时,观察到如下现象

(a)沿的情况

(b)上升沿情况当B点连接1k的电阻时,观察的现象如下

(a)沿的情况

信号反射与振铃产生

信号完整性:信号反射 时间:2009-04-17 21:12来源:未知作者:于博士点击: 12021次 信号沿传输线向前传播时,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一个瞬态阻抗,这个阻抗可能是传输线本身的,也可能是中途或末端其他元件的。对于信号来说,它不会区分到底是什么,信号所感受到的只有阻抗。如果信号感受到的阻抗是恒定的,那么他就会正常向前传播,只要感受到的阻抗发生变化,不论是什么引起的(可能是中途遇到的电阻,电容,电感,过孔,PCB转角,接插件),信号都会发生反射。 那么有多少被反射回传输线的起点?衡量信号反射量的重要指标是反射系数,表示反射电压和原传输信号电压的比值。反射系数定义为:。 其中:为变化前的阻抗,为变化后的阻抗。假设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传输过程中遇到一个100欧姆的贴片电阻,暂时不考虑寄生电容电感 的影响,把电阻看成理想的纯电阻,那么反射系数为:,信号 有1/3被反射回源端。如果传输信号的电压是3.3V电压,反射电压就是1.1V。 纯电阻性负载的反射是研究反射现象的基础,阻性负载的变化无非是以下四种情况:阻抗增加有限值、减小有限值、开路(阻抗变为无穷大)、短路(阻抗突然变为0)。 阻抗增加有限值: 反射电压上面的例子已经计算过了。这时,信号反射点处就会有两个电压成分,一部分是从源端传来的3.3V电压,另一部分是在反射电压1.1V,那么反射点处的电压为二者之和,即4.4V。 阻抗减小有限值: 仍按上面的例子,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如果遇到的电阻是30欧姆,则反射系数为,反射系数为负值,说明反射电压为负电 压,值为。此时反射点电压为3.3V+(-0.825V)=2.475V。 开路: 开路相当于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按公式计算为1。即反射电压3.3V。反射点处电压为6.6V。可见,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反射点处电压翻倍了。 短路: 短路时阻抗为0,电压一定为0。按公式计算反射系数为-1,说明反射电压为-3.3V,因此反射点电压为0。 计算非常简单,重要的是必须知道,由于反射现象的存在,信号传播路径中阻抗发生变化的点,其电压不再是原来传输的电压。这种反射电压会改变信号的

MOSFET的寄生振荡和振铃

功率MOSFET的寄生振荡和振铃 概述: 本文档说明了功率MOSFET发生寄生振荡和振铃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应用说明 目录 概述: (1) 目录 (2) 1.单管MOSFET的寄生振荡和振铃 (3) 2.形成振荡网络 (3) 2.1. 振荡现象 (3) 2.1.1. 反馈电路(正反馈和负反馈) (4) 2.1.2. 振荡条件 (4) 2.2. MOSFET振荡 (5) 2.2.1. MOSFET反馈环路 (5) 2.2.2. 科尔皮兹振荡器 (6) 2.2.3. 哈特利振荡器 (7) 2.3. 用于开关应用的MOSFET(MOSFET独立运行)的寄生振荡 (7) 2.3.1. 寄生振荡电路(寄生振荡环路) (8) 2.3.2. 寄生振荡的条件 (10) 2.4. 缓解寄生振荡 (10) 3.漏极电感导致的电压振铃 (11) 3.1. 机理 (11) 3.2. 缓解振铃 (12) 4.源极引线和线路杂散电感引起的电压 (12) 4.1. 缓解振铃 (13) 5.模拟和减少MOSFET的振荡和振铃 (14) 5.1. 振荡器 (14) 5.1.1. 振荡现象 (14) 5.1.2. 缓解振荡 (16) 5.2. 漏极杂散电感导致的振铃 (17) 5.2.1. 振铃模拟 (17) 5.2.2. 缓解振铃 (18) 5.3. 源极引线和线路杂散电感引起的振铃 (19) 5.3.1. 振铃模拟 (19) 5.3.2. 缓解振铃 (21)

1. 单管MOSFET的寄生振荡和振铃 本节讨论了MOSFET在开关应用中的寄生振荡和振铃。栅极电压的振荡和振铃会导致发生误开关,增大功率损耗并导致MOSFET发生永久损坏。 MOSFET振荡和振铃的主要原因如下: (1) 形成振荡电路 电路中形成了振荡网络,并导致MOSFET发生寄生振荡。 (2) 漏极和源极中的浪涌电压 关断期间漏极和源极之间的振铃电压会通过栅漏电容C gd的正反馈环路回到栅极端子,并导致栅极电压发生振荡。 (3) 源极电感 关断期间由漏源电流的di/dt引起的电压和源极引线和线路杂散电感可能导致MOSFET的栅源环路发生LCR谐振。(由源极电感引发的振铃) 其它因素也可能导致发生振荡和振铃,但杂散电感在使用MOSFET时重点关注。 2. 形成振荡网络 2.1. 振荡现象 振荡是电子电路在未从外部源接收振动能量的情况下使其自身发生电压和电流振动的现象。实际上,由于电路中有电阻,因此振荡会随时间而衰减(除非为电路供应所损失的能量)。 发生振荡的条件包括: (1) 相位条件 从输出到输入的反馈信号在振荡频率下与输入信号同相。(正反馈环路) (2) 振幅条件 电路中无源元件导致的损耗低于放大器获得的增益。 电路有正反馈且提供补偿该损耗的增益时,会发生振荡。

声反馈(啸叫)的产生及处理

、声反馈产生地原因 声反馈是音箱声音能量地一部分通过声传播地方式传到传声器而引起地啸叫现象,在出现啸叫前地临界状态,会出现振铃声(即声音停止后地高频尾声),此时一般也认为是声反馈现象.将音量衰减后,定义为最高可用增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声反馈现象发生. .声反馈产生地条件 ()传声器与音箱同时使用; ()音箱放送地声音能够通过空间传到传声器; ()音箱发出地声音能量足够大、传声器地拾音灵敏度足够高. 在扩声系统中,当使用传声器拾音时,由于传声器地拾音区域与音箱地放音区域不可能采取隔离措施时,音箱发出地声音通过空间传到传声器,由于放大电路增益过高而导致声反馈(回授).一般来说,只有在扩声系统中才存在啸叫问题,在录音和还音系统中根本不具备产生啸叫条件.如录音系统中只有监听用音箱,录音棚中传声器地使用区域与监听音箱地确良放音区域是互相隔离地,不具备声音回授地条件;而在电影还音系统中几乎不使用传声器,即使偶尔使用传声器,也是在放映室中做语言近讲拾音,放映音箱距传声器很远,所以也就不可能发生声反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扩声系统出现啸叫地主要原因是系统中某些频率地声音(信号)过强,当提升传声器通路增益时,由于这些过强地频率率先到达声反馈所需要地强度条件如果该频率地反馈类型恰为正反馈,则必然在此频率上出现自激振荡现象,自激振荡频率地高低,表现为啸叫声音音调地高低.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声反馈产生地原因 ()房间地形状及声学状况 任何一个房间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声学共振腔体,共振会使某些频率地声音被除数格外加强.按建声原理,不同体形和容积地房间其共振频率是不同地,通过房间简正共振公式,可算出一个房间地共振频率;另一方面,吸声材料对不同频率地反向和吸收也是不同地,不同材料对不同频率地吸声系数差异很大,吸声结构地不同也会导致对不同频率地吸收不尽相同.故房间地声学状态(主要是声染色情况)对于声反馈地作用不可低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音箱频响地起伏与振铃模态 音箱地发音单元为扬声器,由于材料和结构等多方面原因,任何一只扬声器都不可能保证频响曲线绝对平直,肯定会有某些频率出现尖峰地情况.于是,在音箱放音时,扬声器发出地声音就会出现某些频率声音过强地现象,这个过强频率地声音就有可能造成啸叫.扬声器安装在音箱中,音箱腔体地机械共振和腔体地声学共振会产生一种振铃模态(),这种振铃模态会导致声染色地发生,即音箱发出地声音中某些频率成分过强,在此频率上也可能产生声反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声器对某些频率地拾音灵敏度过高 传声器地频响特性是决定传声器音色和适用范围地重要条件.与扬声器一样,传声器地频响曲线也不可能保证绝对平直,对某些频率地拾音灵敏度过高地情况在所难免,这就是说,传声器对于各个频率地拾声灵敏度不同,这就会造成对某些频率地声音输出过强,其结果就可能在这些频率出现声反馈现象.一般来说,传声器在高频段中地某些频率灵敏度偏高,故更容易在高频产生啸叫.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声反馈地危害 声反馈现象一旦发生,轻者会造成传声器通路音量无法调大,调大后啸叫非常严重,对现场演出会造成恶劣影响,或传声器声音开大后出现声音振铃现象(即位于声反馈临界点时

声反馈及消除方法.

1、引言 啸叫是扩声系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广大专业音响工作者为了消除它,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不可能将声反馈完全消除掉。笔者认为,消除声反馈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从研究声反馈发生机理入手,探索消除声反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对声反馈的抑制水平。 2、声反馈产生的原因 声反馈是音箱声音能量的一部分通过声传播的方式传到传声器而引起的啸叫现象,在出现啸叫前的临界状态,会出现振铃声(即声音停止后的高频尾声),此时一般也认为是声反馈现象。将音量衰减6dB后,定义为最高可用增益,无声反馈现象发生。 2.1 声反馈产生的条件 (1)传声器与音箱同时使用; (2)音箱放送的声音能够通过空间传到传声器; (3)音箱发出的声音能量足够大、传声器的拾音灵敏度足够高。 在扩声系统中,当使用传声器拾音时,由于传声器的拾音区域与音箱的放音区域不可能采取隔离措施时,音箱发出的声音通过空间传到传声器,由于放大电路增益过高而导致声反馈(回授)。一般来说,只有在扩声系统中才存在啸叫问题,在录音和还音系统中根本不具备产生啸叫条件。如录音系统中只有监听用音箱,录音棚中传声器的使用区域与监听音箱的确良放音区域是互相隔离的,不具备声音回授的条件;而在电影还音系统中几乎不使用传声器,即使偶尔使用传声器,也是在放映室中做语言近讲拾音,放映音箱距传声器很远,所以也就不可能发生声反馈。 扩声系统出现啸叫的主要原因是系统中某些频率的声音(信号)过强,当提升传声器通路增益时,由于这些过强的频率率先到达声反馈所需要的强度条件如果该频率的反馈类型恰为正反馈,则必然在此频率上出现自激振荡现象,自激振荡频率的高低,表现为啸叫声音音调的高低。 2.2 声反馈产生的原因

振铃的时钟信号分析

存在振铃的时钟信号分析 理论分析 反射现象 信号沿传输线向前传播时,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一个瞬态阻抗,这个阻抗可能是传输线本身的,也可能是中途或末端其他元件的。对于信号来说,它不会区分到底是什么,信号所感受到的只有阻抗。如果信号感受到的阻抗是恒定的,那么他就会正常向前传播,只要感受到的阻抗发生变化,不论是什么引起的(可能是中途遇到的电阻,电容,电感,过孔,PCB 转角,接插件),信号都会发生反射。PCB上的走线对于高频信号而言相当于传输线,信号在传输线中传播时,如果遇到特性阻抗不连续,就会发生反射。反射可能发生在传输线的末端,拐角,过孔,元件引脚,线宽变化,T型引线等处。总之,无论什么原因引起了传输线的阻抗发生突变,就会有部分信号沿传输线反射回源端。 工程中重要的是反射量的大小。表征这一现象的最好的量化方法就是使用反射系数。反射系数是指反射信号与入射信号幅值之比,其大小为:(Z2-Z1)/(Z2+Z1)。Z1是第一个区域的特性阻抗,Z2是第二个区域的特性阻抗。当信号从第一个区域传输到第二个区域时,交界处发生阻抗突变,因而形成反射。 纯电阻性负载的反射是研究反射现象的基础,阻性负载的变化是以下四种情况:阻抗增加有限值、减小有限值、开路(阻抗变为无穷大)、短路(阻抗突然变为0)。 阻抗增加有限值: 假设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传输过程中遇到一个100欧姆的贴片电阻,暂时不考虑寄生电容电感的影响,把电阻看成理想的纯电阻,那么反射系数为:,信号有1/3被反射回源端。如果传输信号的电压是3.3V电压,反射电压就是1.1V。这时,信号反射点处就会有两个电压成分,一部分是从源端传来的3.3V电压,另一部分是在反射电压1.1V,那么反射点处的电压为二者之和,即4.4V。 阻抗减小有限值: 仍按上面的例子,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如果遇到的电阻是30欧姆,则反射系数为:,反射系数为负值,说明反射电压为负电压,值为。此时反射点电压为3.3V+(-0.825V)=2.475V。 开路: 开路相当于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按公式计算为1。即反射电压3.3V。反射点处电压为6.6V。可见,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反射点处电压翻倍了。 短路: 短路时阻抗为0,电压一定为0。按公式计算反射系数为-1,说明反射电压为-3.3V,因此反射点电压为0。 由于反射现象的存在,信号传播路径中阻抗发生变化的点,其电压不再是原来传输的电压。这种反射电压会改变信号的波形,从而可能会引起信号完整性问题。实际电路板上的反射可能非常复杂,反射回来的信号还会再次反射回去,方向与发射信号相同,到达阻抗突变处又再次反射回源端,从而形成多次反射,一般的资料上都用反弹图来表示。多次的反弹是导致信号振铃的根本原因,相当于在信号上叠加了一个噪声。

自适应图像去振铃效应滤波器

Image Deringing with Adaptive Bilateral Filter1 Zhai Guangtao, Xu Yi*, Yang Xiaokang, Zhang Wenjun, Yu Songyu Institute of Imag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24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tailor the bilateral filter towards the task of suppressing the ringing artifact commonly occurred on JPEG2000 images under low bitrates. The proposed adaptive bilateral filter varies from its original form as the pixel moves from a monotone area towards an edge one. Also the local spreads of the domain and range filters are tuned with the extent of texture activity. The edge detection and distance transform are used to indicate the local edge and texture activity indexe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aptive bilateral filter can effectively smooth out the annoying ringing artifact and ameliorate the visual quality. Keywords:Bilateral Filter, Image Postprocessing, Deringing 1.Introduction Ringing is a kind of Gibbs phenomenon, which is caused by heavy truncation on transform coefficients and manifests itself as spurious oscillations around strong edges. Also, ringing can come from improper image restoration operations [1]. The ringing artifact encountered in the new image coding standard JPEG2000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o model and/or suppress than the blockiness artifact in the last generation block-based coding standard (JPEG). Among the deringing algorithms, the postfiltering schemes are the most attractive due to their compatibility with existing standards and codecs. Based on O’Rourke and Stevenson’s work on blockiness reduction [2], Shen and Kuo [3] formulated deringing into a classical maximum a posteriori (MAP) estimation problem using a Markov random field (MRF) model, and further proposed a non-iterative nonlinear filter to approximate the global optimum solution. Oguz et al. [4] proposed to use combined binary and grayscale morphological operations to filter out ringing artifact. And they also suggested a new perceptual ringing artifact measure named visible ringing measure (VRM) [5]. Fan and Cham [6] designed an edge model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ultiscale edge analysis and used it to reconstruct the corrupted edges in low bitrate wavelet coded image. Nosratinia [7] re-applied JPEG2000 compression on a redundant representation of pixel-by-pixel shifted images and finally integrated the shift-backs to generate the postfiltered image. Essentially, this approach is thought to be deeply related to translation-invariant denoising algorithms introduced in [8]. Yang et al. [9] employed a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pproach together with a k-means algorithm and a cluster-segmentation processing to suppress ringing artifact. Recently, Tan and Wu [10] designed a vision model for postfiltering JPEG2000 coded color images. Their model considers both inter and intra band visual masking effects to guarantee a HVS plausible processing result. This postfiltering algorithm, however, is designed for a specific codec designed by the authors themselves [11], and this somewhat restricted its usage. Chen et al. [12] applied grayscale morphological operation together with a voting stage to choose an optimal postfiltering for deringing JPEG2000 images on the encoder side. Consequently this algorithm needs extra bitrate overhead of the morphological filter details to be transmitted to the decoder, and thus is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existing standards. And more 1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0332030, 60502034, 60625103,60703044), Shanghai Rising-Star Program (05QMX1435), Hi-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863 (2006AA01Z124), NCET-06-0409, the 111 Project and the specialized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grant No. 20040248047.

声反馈(啸叫)全解析

声反馈(啸叫)全解析:教你解决音箱啸叫问题 声反馈是一种扩声系统(P.A.)中经常出现的不正常现象,他是扩声系统所特有的声学问题,对于声音再现来说真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从事专业音响的人尤其是现场扩声专业的人,对音箱啸叫真可谓是深恶痛绝,因为由于啸叫而引来的麻烦举不胜举,广大专业音响工作者为了消除它几乎是绞尽了脑汁,但是,仍不可能将啸叫全面消除掉。 声反馈啸叫产生的原因  声反馈啸叫是声音能量的一部分通过声传播的方式传到话筒而引起的啸叫现象,在没有出现啸叫的临界状态,会出现振铃声,此时一般也认为存在啸叫现象,将音量衰减6dB后,定义为无啸叫现象发生。 扩声系统啸叫的出现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话筒与音箱同时使用; 2、音响放送的声音能够通过空间传到话筒; 3、音箱发出的声音能量足够大、话筒的拾音灵敏度足够高。 在扩声系统中当使用话筒拾音时,由于话筒的拾音区域与音箱的放音区域不可能采取声隔离措施,音箱发出的声音很容易通过空间传到话筒中而导致啸叫。一般来说,只有在扩声系统中才存在啸叫问题,在录音和还原系统中根本不具备产生啸叫的条件。如录音系统中只有监听用音箱,录音棚中花筒的使用区域与监听音箱的放音区域是互相隔离的,不具备声音回授的条件;而在电影还声系统中几乎不使用话筒,即使遇而使用话筒,也在放映室中作语音近讲拾音,放映音箱距话筒很远,所以也就不可能发生啸叫情况。    扩声系统出现啸叫的主要原因是系统中某些频率的声音过强,当提升话筒录音量时,由于这些过强的频率先到达啸叫所需要的强度条件,如果该频率的反馈类型恰恰为正反馈,则必然在此频率上出现自激振荡现象,自激振荡的频率的高低,表现为啸叫声音音调的高低不同。 总体来说,导致系统中某些频率过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 面:

呼叫中心各项指标

呼叫中心各项指标(KPI) 目前呼叫中心越来越趋向精细化、数字化管理,KPI管理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通常,呼叫中心的运营管理者们通过分解运营目标制订各种KPI指标,通过KPI指标来引导座席代表行为,从而达到完成项目运营目标。 大部分呼叫中心采用呼叫中心集成系统和座席操作系统,另外还有强大的运营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支持,所以为实行数字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KPI 的英文名字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s,即指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KPI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二八原则"。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20/8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而且在每一位员工身上"二八原理"同样适用,即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 每个呼叫中心都有自己的KPI指标,指标的数量各不相同,有的多到一百多个,有的少到只有三五个。这里介绍常用的20个KPI指标。这些KPI指标源于美国普度大学消费品质量监测中心琼?安顿教授提出了23个与客户服务中心运营相关的数字化规范指标,根据目前行业软硬件的发展及所在公司的经验,进行重新的修改。其中数据标准部分,一部分来源于行业标准,一部门来源于某些呼叫中心的历史数据。但是,无论怎样制定这些标准,KPI值应有挑战性,即应略高于现有水平或至少不低于现有水平,要对完成上一级目标有所贡献并成为完成上一级目标的主要推动力。 一、接通率 定义:对于具有IVR和ACD的呼入式呼叫中心,接通率是指IVR终级服务单元的接通量与人工座席的接通量之和与进入呼叫中心的呼叫总量之比。 对于呼出式业务来说,接通率是指座席呼出电话后接通量与呼出电话总量之比。 数据来源:这些数据可以从呼叫中心的CTI中全部提取出来,进行分析统计。 行业标准:呼入式业务的接通率为≥80%,呼出式业务的接通率≥60%。 建议标准:呼入式业务的接通率≥85%,呼出式业务的接通率≥65%。 改进措施:呼入式业务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与接通率相对应的是呼叫中心的顾客丢失率,如果接通率过低,说明有很多顾客无法接入呼叫中心,这会造成顾客的抱怨。此时,管理者和质量管理者应该立即寻找接通率过低的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接通率过低一般由两种原因造成:一是呼叫中心的通信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系统丢失顾客数据而使顾客无法接入到IVR或是人工座席。另一个是相对呼入量来说呼叫中心的座席资源过少造成的。

过冲及振铃现象实验分析

过冲及振铃实验现象分析 1.测试电路及过冲、振铃现象 测试电路如下图所示,A点为电压输出口,B点为为了接入电阻而切开的口,C点为同轴电压监测点。 B A C 在B点出用导线连接时,在C点引同轴线到示波器(示波器内阻1M),观察到上升沿有过冲及振铃现象,如下图所示。

1.2 振铃产生的原因分析 1.2.1 振铃现象的产生 那么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呢? 前面讲过,如果信号传输过程中感受到阻抗的变化,就会发生信号的反射。这个信号可能是驱动端发出的信号,也可能是远端反射回来的反射信号。根据反射系数的公式,当信号感受到阻抗变小,就会发生负反射,反射的负电压会使信号产生下冲。信号在驱动端和远端负载之间多次反射,其结果就是信号振铃。大多数芯片的输出阻抗都很低,如果输出阻抗小于PCB走线的特性阻抗,那么在没有源端端接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信号振铃。 信号振铃的过程可以用反弹图来直观的解释。假设驱动端的输出阻抗是10欧姆,PCB走线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可以通过改变PCB走线宽度,PCB走线和内层参考平面间介质厚度来调整),为了分析方便,假设远端开路,即远端阻抗无穷大。驱动端传输3.3V电压信号。我们跟着信号在这条传输线中跑一次,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为分析方便,忽略传输线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的影响,只考虑阻性负载。下图为反射示意图。

第1次反射:信号从芯片内部发出,经过10欧姆输出阻抗和50欧姆PCB 特性阻抗的分压,实际加到PCB走线上的信号为A点电压3.3*50/(10+50)=2.75V。传输到远端B点,由于B点开路,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为1,即信号全部反射,反射信号也是2.75V。此时B点测量电压是2.75+2.75=5.5V。 第2次反射:2.75V反射电压回到A点,阻抗由50欧姆变为10欧姆,发生负反射,A点反射电压为-1.83V,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反射,反射电压-1.83V。此时B点测量电压为5.5-1.83-1.83=1.84V。 第3次反射:从B点反射回的-1.83V电压到达A点,再次发生负反射,反射电压为1.22V。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正反射,反射电压1.22V。此时B 点测量电压为1.84+1.22+1.22=4.28V。 第4次反射:……第5次反射:…… 如此循环,反射电压在A点和B点之间来回反弹,而引起B点电压不稳定。观察B点电压:5.5V->1.84V->4.28V->……,可见B点电压会有上下波动,这就是信号振铃。下图为B点电压随反射次数的变化示意图。

信号完整性: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

信号完整性: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 时间:2009-04-21 17:22来源:未知作者:于博士 信号的反射可能会引起振铃现象,一个典型的信号振铃如图1所示。 图1 那么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呢? 前面讲过,如果信号传输过程中感受到阻抗的变化,就会发生信号的反射。这个信号可能是驱动端发出的信号,也可能是远端反射回来的反射信号。根据反射系数的公式,当信号感受到阻抗变小,就会发生负反射,反射的负电压会使信号产生下冲。信号在驱动端和远端负载之间多次反射,其结果就是信号振铃。大多数芯片的输出阻抗都很低,如果输出阻抗小于PCB走线的特性阻抗,那么在没有源端端接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信号振铃。 信号振铃的过程可以用反弹图来直观的解释。假设驱动端的输出阻抗是10欧姆,PCB走线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可以通过改变PCB走线宽度,PCB走线和内层参考平面间介质厚度来调整),为了分析方便,假设远端开路,即远端阻抗无穷大。驱动端传输3.3V电压信号。我们跟着信号在这条传输线中跑一次,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为分析方便,忽略传输线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的影响,只考虑阻性负载。图2为反射示意图。 第1次反射:信号从芯片内部发出,经过10欧姆输出阻抗和50欧姆PCB 特性阻抗的分压,实际加到PCB走线上的信号为A点电压 3.3*50/(10+50)=2.75V。传输到远端B点,由于B点开路,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为1,即信号全部反射,反射信号也是2.75V。此时B点测量电压是 2.75+2.75=5.5V。 第2次反射:2.75V反射电压回到A点,阻抗由50欧姆变为10欧姆,发生负反射,A点反射电压为-1.83V,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反射,反射电压-1.83V。此时B点测量电压为5.5-1.83-1.83=1.84V。 第3次反射:从B点反射回的-1.83V电压到达A点,再次发生负反射,

初中物理声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 [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当堂反馈] 1.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2.在一根较长的空心钢管一端敲击了一下,在另一端就可能听到了次声音,第一次是由传来的。如果要在另一端能听到3次声音,你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3.小强在家里看书,突然门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反映他说话声音的大,也可以说他在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大。 4.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做加快了录音机喇叭盒里的振动,使

变高。 5.噪声是四大污染之一,过强的声音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为了保护我们的听力,声音不得超过分贝,为了保证我们的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分贝。6.人们挑选西瓜时常用手拍打西瓜,凭经验就能听出西瓜是否成熟,这是因为成熟程度不同的西瓜在被拍打时发出声音的和都不同。 7.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 有。 a、城市里汽车发动机的运转声; b、歌唱时乐器的伴奏声; c、自习课时的喧哗声; d、晨读时的朗读声; e、汽车高音喇叭的尖叫声; f、夜深人静时的引吭高歌声; g、装修房间时的电钻声; h、清晨公园树林中的小鸟的欢叫声。 8.在地震或台风来临之前,有些动物会表现出异样,好像他们预感到灾难快要降临,这是因为地震、台风发出的 引起的,这种波人耳听不到。 9.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s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s 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声波的反射,已知温度为15℃,则两峭壁的距离为m。

振铃产生的原因

信号完整性信号完整性::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 时间:2009-04-21 17:22来源:未知作者:于博士点击: 10597次 信号的反射可能会引起振铃现象,一个典型的信号振铃如图1 所示。 图1 那么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呢? 前面讲过,如果信号传输过程中感受到阻抗的变化,就会发生信号的反射。这个信号可能是驱动端发出的信号,也可能是远端反射回来的反射信号。根据反射系数的公式,当信号感受到阻抗变小,就会发生负反射,反射的负电压会使信号产生下冲。信号在驱动端和远端负载之间多次反射,其结果就是信号振铃。大多数芯片的输出阻抗都很低,如果输出阻抗小于PCB 走线的特性阻抗,那么在没有源端端接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信号振铃。 信号振铃的过程可以用反弹图来直观的解释。假设驱动端的输出阻抗是10欧姆,PCB 走线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可以通过改变PCB 走线宽度,PCB 走线和内层参考平面间介质厚度来调整),为了分析方便,假设远端开路,即远端阻抗无穷大。驱动端传输3.3V 电压信号。我们跟着信号在这条传输线中跑一次,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为分析方便,忽略传输线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的影响,只考虑阻性负载。图2为反射示意图。 第1次反射:信号从芯片内部发出,经过10欧姆输出阻抗和50欧姆PCB 特性阻抗的分压,实际加到PCB 走线上的信号为A 点电压3.3*50/(10+50)=2.75V 。传输到远端B 点,由于B 点开路,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为1,即信号全部反射,反射信号也是2.75V 。此时B 点测量电压是2.75+2.75=5.5V 。第2次反射:2.75V 反射电压回到A 点,阻抗由50欧姆变为10欧姆,发生负反射,A 点反射电压为-1.83V ,该电压到达B 点,再次发生反射,反射电压-1.83V 。此时B 点测量电压为5.5-1.83-1.83= 1.84V 。 第3次反射:从B 点反射回的-1.83V 电压到达A 点,再次发生负反射,反射电压为1.22V 。该电压到达B 点再次发生正反射,反射电压1.22V 。此时B 点测量电压为1.84+1.22+1.22=4.28V 。 第4次反射:。。。。。。。。。第5次反射:。。。。。。。。。 如此循环,反射电压在A 点和B 点之间来回反弹,而引起B 点电压不稳定。观察B 点电压: 5.5V->1.84V->4.28V->……,可见B 点电压会有上下波动,这就是信号振铃。 振铃的产生原因 2011年8月11日 23:23 分区信号完整性的第1 页

“振铃波”正式进入“能源之星”产品认证要求

“振铃波”正式进入“能源之星”产品认证要求 照明企业迎接标准测试新挑战 2013年8月28日,美国环保署EPA发布了能源之星Lamps V1.0 认证规范,并宣布将于2014年9月30日正式生效。该规范加入了瞬态抗扰度测试,要求所有采用电网供电灯均需依据标准ANSI/IEEE C62.41.2-2002进行振铃波试验。目前,包括加拿大、新西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美国环保署所推动的能源之星计划。 不仅如此,近期发布的两项国家灯具标准草案《LED道路照明灯具性能要求》和《道路与街路照明灯具性能要求》也将振铃波测试列入性能测试范围,具体测试方法参照标准IEEE C62.41.2-2002实施。 振铃波的测试评价已经正式进入标准化阶段,且相关测试方法及测试设备也已经发展成熟,并逐步应用于灯和灯具瞬态抗扰性能检测领域。照明企业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做好灯及灯具的振铃波测试,全面客观评价其性能。 什么是“振铃波”? 振铃波是一种由于电气网络和电抗负载的切换,以及电源电路故障或雷击而感应到低电压电缆中所产生的单次冲击的振荡瞬态。大多数传播现象是出现在供电网络以及控制、信号线中。 根据大量研究成果,目前已提出了一种普遍认同且最代表实际情况的典型振铃波形,如下图所示,其中,T 表示上升时间(开路电压,0.5μs;短路电流, 1 1μs);T表示振荡周期(10μs)。

“振铃波”对灯具有何潜在危害? 振铃波对灯具的潜在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快速的上升时间。在电源线上,0.5μs上升时间的瞬态波形可以激发灯具中变压器绕组的非线性电压分布效应以及半导体器件的dv/dt效应,对灯及灯具造成损坏性危害。其二,是正负极交替的快速振荡。衰减振荡将激发灯及灯具的极性效应,如发光二级管在变化通断时对电压极性非常敏感,电源线上的镇流器也对极性敏感。 标准测试解决方案——振铃波发生器 振铃波试验的关键之处,在于拥有一台能实际模拟振铃波的信号发生器。振铃波发生器的主要指标包括:试验电压峰值、试验频率、电压/电流上升时间、重复率和相位角,其中,IEC61000-4-12 及IEEE C62.41.2严格规定了试验频率为100kHz,电压/电流上升时间为0.5μs/1μs,且需保证较高的精度。

信号振铃现象

信号完整性:信号振铃的产生 信号的反射可能会引起振铃现象,一个典型的信号振铃如图1所示。 图1 那么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呢? 前面讲过,如果信号传输过程中感受到阻抗的变化,就会发生信号的反射。这个信号可能是驱动端发出的信号,也可能是远端反射回来的反射信号。根据反射系数的公式,当信号感受到阻抗变小,就会发生负反射,反射的负电压会使信号产生下冲。信号在驱动端和远端负载之间多次反射,其结果就是信号振铃。大多数芯片的输出阻抗都很低,如果输出阻抗小于PCB走线的特性阻抗,那么在没有源端端接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信号振铃。 信号振铃的过程可以用反弹图来直观的解释。假设驱动端的输出阻抗是10欧姆,PCB走线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可以通过改变PCB走线宽度,PCB走线和内层参考平面间介质厚度来调整),为了分析方便,假设远端开路,即远端阻抗无穷大。驱动端传输3.3V电压信号。我们跟着信号在这条传输线中跑一次,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为分析方便,忽略传输线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的影响,只考虑阻性负载。图2为反射示意图。 第1次反射:信号从芯片内部发出,经过10欧姆输出阻抗和50欧姆PCB特性阻抗的分压,实际加到PCB走线上的信号为A点电压3.3*50/(10+50)=2.75V。传输到远端B点,由于B点开路,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为1,即信号全部反射,反射信号也是2.75V。此时B点测量电压是2.75+2.75=5.5V。 第2次反射:2.75V反射电压回到A点,阻抗由50欧姆变为10欧姆,发生负反射,A点反射电压为-1.83V,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反射,反射电压-1.83V。此时B点测量电压为5.5-1.83-1.83=1.84V。 第3次反射:从B点反射回的-1.83V电压到达A点,再次发生负反射,反射电压为1.22V。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正反射,反射电压1.22V。此时B点测量电压为1.84+1.22+1.22=4.28V。 第4次反射:。。。。。。。。。第5次反射:。。。。。。。。。 如此循环,反射电压在A点和B点之间来回反弹,而引起B点电压不稳定。观察

前视红外图像复原及边界振铃效应消去研究

第32卷 第15期 2010年8月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32 N o.15 A ug.2010DOI:10.3963/j.issn.1671 4431.2010.15.036 前视红外图像复原及边界振铃效应消去研究 杨文霞1,陈湘平2,蔡 超 3(1.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武汉430070;2.空军雷达学院信息与指挥自动化系,武汉430019; 3.华中科技大学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多谱图像信息处理国防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摘 要: 为提高前视红外图像复原的计算速度和复原效果,首先提出一种加速的Landweber 迭代复原算法,使松弛迭代因子在迭代过程中,根据复原图像的梯度特征进行自适应选择,使收敛所需迭代次数降低为传统landweber 算法的1/5~1/6,提高了算法的实时性。同时,设计出改进的N eumann 边界条件,对观测图像进行延拓,将图像复原误差转移到图像主值序列之外,有效降低复原图像边界处的振铃效应。 关键词: 图像复原; 振铃效应; landweber 迭代; Neumann 边界延拓 中图分类号: T P 391.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 4431(2010)15 0150 06 Research on Forward Looking Infrared Image Restoration with Ringing Reduction YAN G Wen x ia 1,CH EN X iang p ing 2,CAI Chao 3 (1.School of Sciences,Wuhan U niversit y of T echnolog y,W uhan 430070,China; 2.Dept.o f Information and Command A utomation,Air F orce Radar A cademy,Wuhan 430019,China; 3.Institute of Patter n Reco 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ulti spectral Im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K ey Labor ator y of National Defense,Huazhong U niv 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and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F orward Loo king In fr ar ed (F LIR )image restoration procedur e,an improv ed landw eber iter at ive accelerating technique is proposed first.Instead of being fix ed,the relax ation factor is updated adaptively at each iteration co nsidering the gradient character of the restoring im ag e.Exper 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required iter ative times o f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reduced to 1/51/6of the tra ditio nal landw eber iterat ing method,which can improve the real time pr ocessing.M eanw hile,techniques are developed for sup pressing the ringing effects in the restored images.Improved Neumann boundary condition is introduced to pad the obser ved im ag e,which shifts the restoration er rors out of t he imag e principal v alues.Results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restoration technique leads to a larg er r eduction of the ringing effects than classical schemes. Key words image restoration; r ing ing effects; landweber iteration; neumann boundar y padding 收稿日期:2010 05 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672057).作者简介:杨文霞(1978 ),女,讲师.E mail:wenx iayang @https://www.doczj.com/doc/6916535084.html, 带有前视红外成像系统的飞行器在大气层中飞行时,由于大气流场效应、天候效应和气动光学效应造成红外图像模糊和畸变,必须进行图像复原。由于迭代算法具有简单、易于用硬件实现等特点,在文献[1]中,作者采用landw eber 迭代算法对红外图像进行复原。该算法在空间域中进行大型方程组求解,计算量较大,复原速度慢,实时性差。若在频域求解,则可以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以减少计算量。然而,对观测图像施行FFT 变换时,必须先将观测图像进行周期延拓,使其成为周期序列。若直接将观测图像进行周期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