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法善治

良法善治

良法善治
良法善治

良法善治,民之福祉。作为法治中国的“施工图”,长达1万7千字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更严密充分的保护

【决定看点】

--财富得到更好保护

“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

--蓝天碧水有望回归

“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公权力与私权利边界更清晰

“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保证司法公正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加快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法律制度。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让平安就在身边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

【专家点评】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程雷

“法治,为社会注入安定之力。自身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和落实,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人民群众希望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盼望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利得到尊重,公权与私权在各自的法定范围内行使。从全会决定具体的措施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的坚定决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将会进一步增强,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将更加畅通。”

更完备便利的服务

【决定看点】

--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

“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提供完备的法律服务

“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对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

“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专家点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

“全会决定把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提高很高的位置,是为了最大程度实现社会公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提出‘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将使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都得到极大扩大。这是以法治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具体体现,也是党中央以极大的政治勇气,直面重大矛盾和问题作出的重要决策。推进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为社会法治的实现创造一个基本条件,避免法律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每个人得到的法律服务更加充分。”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试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场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第1页(共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第2页(共6页) 座号 2018-2019上学期入学分班考试 九年级 道德与法治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闭卷) 一、 比较与选择(共20分) ▲单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通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后,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被曝光,网略已日渐成为反腐的一把利器。如果就此写一篇报道,较好的标题是 A.公民参与民主选举,官员代表人民利益 B.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政策体现社情民意 C.公民参与民主管理,实践更加广泛深入 D.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网络反腐效果显著 2.近两年来,政务公开、开门立法,政府在公开中走向民主;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使政府的决策更加透明,公众参与度大大提高。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A 人民民主意识和执政能力增强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C.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D.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网联合多家网络媒体平台开展“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广大网民积极建言献策。这表明 A.我国公民有权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B.网民建言是公民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唯一途径 C.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有所增强,积极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D.末成年人可以通过随意享有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4.我国宪法从1954年诞生至今,一直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这一显著特点的是 A.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B.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C.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D.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 ▲多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者:若有两个正确选项,只选一项者得1.5分;若有三个正确选项,每选一项得1分;若有四个正确选项,选三项者得2分,选一、二项者均得1分) 5.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宜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从中你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A.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B.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C.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全票通过,有利于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论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共治、善治与法治

论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共治、善治 与法治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论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共治、善治与法治,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由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与现代国家的发源地欧美等国的政治发展逻辑不同,中国本土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存在着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一是超大型崛起。作为有世界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具有超大型人口规模、产业规模、经济规模以及社会规模的中国的崛起是史无前例的。超大型崛起本身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力量,更会产生超大型治理所带来的巨大问题和困难。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是对以往大国崛起模式的超越,而不可能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二是非均衡化发展。在现代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其城乡差距、中西部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等,容易导致社会的裂变和分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要素,如国家工业化、市场化以及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得以有效的整合,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传统国家,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处于矛盾并发时期,因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和路径方面出现非均衡化现象并产生矛盾。三是跨越式转型。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一个现代制度体系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国承载着许多非现代化的历史负担,缺乏治理体系理性化的积累和治理方式民主化、法治化的传统。而当下中国改革又步人攻坚期和深水期,面临着

一些重大的转型危机和治理风险。可以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一场历史跨越的社会变革。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制度建设新目标和新任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意味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落实在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层面。在国家构建的理论范畴中,国家治理是对旧式统治,风格的一种根本性重构,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特征的现代化建设工程。构建一个成熟的现代治理体系,其核心是理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四大关系。围绕上述四大关系,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构造必须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一、多元共治 现代治理的核心特质在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从国家统治走向国家治理,意味着从国家的一元之治向国家与社会的多元共治的变革。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急需构建一种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协商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具言之,即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国家治理机制,形成四者之间良性互动、有机合作基础上的网络治理结构。多元共治的核心问题在于重构公共治理系统,实现治理权能的分化和转移,即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在这里,治理机制和治理关系发生根本转化,社会组织和公民不再简单是公共治理的客体,而应成为治理主体,进而实现治理主体的自我统治,即治理方式的民主化重构。对任何一个现代政治体系而言,公民和社会构成政治发展的内源动力,因此,塑造具有自

部编人版2018八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 一、 1、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修订的红十字会法、民法总则、测绘法等法律、这些法律的立法依据是 ( ) A 、立法法 B 、民法通则 C 、宪法 D 、行政法 2、刑警王某在调查刑事案件中,采取非法手段,逼取供词,构成刑讯逼供罪,被依法逮捕。王某的行为是 ( ) A 、做了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B 、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C 、做了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D 、行使了刑警的权利 3、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下列属于宪法中规定的容的有 ( )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②我国城市、乡村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③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3500元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我国国家机构贯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 ( ) ①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组织国家机构 ②在同级国家机构中,国家权力机关居于主导地位 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则 ④在国家机关部,作出决策、决定时不用实行集中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5、随着房地产价格上涨,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措施来为民众的住房提供扶持与帮助指导。可见,国家和政府负有保证公利实现的责任,具体体现在 ( ) ①创造和提供条件来保障公利的实现 ②废除公民的义务来保障公利的实现 ③提供积极的法律保护来保障公利的实现 ④定期发放金钱和物质来保障公利实现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6、我国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是 ( ) A 、劳动权 B 、财产权 C 、人身自由权 D 、受教育权 7、以下言行中,能体现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是 ( ) A 、“听说你父亲病了?”“这与我无关,我是领养的!” B 、“又该交税了。”“让我想想怎样少交点税。” C 、“征兵工作又开始了。”“我符合条件,明天就去报名。” D 、“妈,开学得交一些杂费了。”“我与你爸离婚了,向他要去。” 8、午休时间,同宿舍的同学都在休息,可昊同学还在大声朗读英语。室友多次提醒,他却说:“学习是我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昊同学的观点是 ( ) A 、正确的,因为我国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B 、错误的,因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C 、正确的,因为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具有平等性和真实性 D 、错误的,因为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9、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针对菲律宾在黄岩岛制造的种种事端,中国政府明确要求:菲律宾撤走在黄岩岛的船只,决不能干扰中国渔船作业,更不得干扰中国政府公务船依法执行公务。中国做好了应对菲律宾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这体现了中国政府 ( ) 班级: 姓名: 考场 考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华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

华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 2018年4月17日龙猫(高映东) 序图:肖培根、乌热尔图 说明:一家之言,请批判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 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 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 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 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 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意 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 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 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 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 。 ,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三是“时中” ,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 道”,“有道” 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中 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 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 。“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 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天津市中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

姓名考生号 考场号座位号 机密★启用前 2015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 思想品德(开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4页, 第II卷第5页至第6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答卷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你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I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 意。 一、单项选择题(共44分) 1.提及青春,我们常常浮想联翩。青春是珍贵的,是充满活力的。青春 A.蕴含着智慧、勇敢和意志 B.没有任何烦恼 C.意味着成长、疑虑和任性 D.永远伴随我们 2.右边漫画启示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要 A.善于表现自己 B.掩饰自身不足 C.全面看待自己 D.排斥他人评价 3.小雨每遇到伤心事,总是鼓励自己:我一定能积极应对!这种调控情绪的方法是 A.注意转移B.自我暗示C.心理换位D.合理宣泄 4.参加合唱团、航模制作等各种社团活动,激发了兴趣,陶冶了情操,让我们感受到了 校园生活的快乐。这种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途径是 A.对新事物的好奇 B.幽默的生活态度 C.从众心理的需要 D.丰富的文化生活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揭示的道理是 A.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B.没有圆规就无法画圆

良法与恶法

良法与恶法 法律有良法与恶法之分,正如人有好坏之分。所谓良法,就是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维护正义的法律。与之相对应是恶法,恶法就是维护独裁专制、维护暴政、侵害人权、肆意剥夺人们的自由、损害正义的法律。同样的法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称之为良法,有人称之为恶法。 对于二者的判断标准,历来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良”与“恶”都属于主观的道德哲学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利益角度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善恶观,资本阶层看来是良法的,劳动阶层看来可能是恶法,统治阶层看来是良法的,被统治阶层看来可能是恶法,古代人看来是良法的,现代人看来可能是恶法,中国人看来是良法的,外国人看来则可能是恶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辩证的看待良法与恶法的关系呢?这需要我们运用理智客观科学的研究精神,运用法理学知识,来辩证的认识良法与恶法。 在我看来,服从良法与抗拒恶法都是正义的,是我们必须提倡的。 人们应该去寻找一个区分良法与恶法的标准,比如是否属于多数人意志的体现,是否体现多数人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是否符合时代精神,是否符合人类的一般道德观念等等。对于已有的良法,我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对于阻碍社会发展,侵犯人民权益的恶法,我们要坚决的改造和剔除。 良法,是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维护正义的法律。从形式上来看,良法具有普遍性,明确性,统一性,稳定性,先在性,可行性和公开性。这七个特征是法治之法在形式上所应具有的特征。法自身的这种形式上原则对国家的法治状态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一个国家的法治状态的初步要求。虽然有了这些原则,或者说法体现了这些原则,并不必然意味着一个国家存在法治状态,但没有这些原则就必然意味着一个国家不存在法治状态。 良法善治。加快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以法为纲,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营造崇尚法治的氛围;必须坚持良法善治,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的良法,积极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善治,把依法治国工作推上新台阶。 要实现良法,必须努力实践法律的终极精神,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良法是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的法律,这对其立法程序有着更高的要求,这要求立法的时候要广集民智,广征民意。 良法体现的是发的道德性和人文性,体现的是人民的利益。 在我们服从良法的同时,也必须抗拒恶法。 恶法,是限制人们的行为,规定只有按照其规定的行为才是允许的。具体地说恶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不符合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三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与西方成熟的法治国家相比,中国并无宗教精神与自然法的社会洗礼过程,更没有政府权力三分的制度设计。中国法制现状,融合了部分苏联时代的精神与规范、西方的部分法治精神与规范,以及中国历代传统中仅仅出于稳定社会目的而制定的律条。没有了宗教精神的洗礼,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塑造有一定的弊端,宗教,本身对人的精神是一种约束,中国少了这种精神约束,所以需要用更加精细的法律去弥补。 在恶法的探讨中还存在着两种理论,这两种理论一种是恶法亦法,一种是恶法非法。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之争其实也是双方价值取向之争,恶法亦法者强调秩序,强调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强调执法和守法习惯的养成;恶法非法者强调正义、自由、平等,强调个人的基本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毕竟秩序和自由都是对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所以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如何防止恶法的通过以及如何有效地废止已经生效的恶法。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在线学习答案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在线学习答案1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民主 党的领导 政治协商 宪法 2 、要科学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并举。 立改废释 立改废 立改 立改释 3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 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 4 、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是()。 全民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全民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理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理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将每年()定为国家宪法日。 12月1日 11月1日 12月4日 11月4日 6 、宪法修正案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1999修宪——明确规定经济和土地要素 2004修宪——法治国家路线 1988修宪——人权路线 1993修宪——市场经济路线 7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 信息公开、理由公开、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理由公开、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信息公开、、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结果公开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8 、将()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作风建设 法制建设 思想建设 9 、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为()。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10 、坚持()一体建设。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 法治企业 11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必须从法治上为解决()等现实难题提供制度化的方案。 稳定 活力 发展 公正 12 、坚持()共同推进。 依法行政

良法善治

良法善治,民之福祉。作为法治中国的“施工图”,长达1万7千字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更严密充分的保护 【决定看点】 --财富得到更好保护 “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 --蓝天碧水有望回归 “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公权力与私权利边界更清晰 “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保证司法公正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加快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法律制度。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让平安就在身边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 【专家点评】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程雷 “法治,为社会注入安定之力。自身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和落实,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人民群众希望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盼望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利得到尊重,公权与私权在各自的法定范围内行使。从全会决定具体的措施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的坚定决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将会进一步增强,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将更加畅通。” 更完备便利的服务 【决定看点】 --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 “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提供完备的法律服务 “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对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2019高三政治复习:第三单元课时检测(十六)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19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六)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选择题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下列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正确的是() ①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 ②人大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③人民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④人大产生的“一府两院”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④→② 解析:选B人民选出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组成人大,人大产生执行机关负责具体管理,正确为①→②→④。故选B项。 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在我国,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是()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解析:选C在我国,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故选C 项。 3.2017年6月23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了关于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全国人大成为我国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选B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财政审计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

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与题意不符;④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 4.2017年4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草案明确了政府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责任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要求,并对公共图书馆运行管理制度、应当承担的服务功能和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等作了规定。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表明() ①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法律监督机关 ③国务院是全国人大的附属机关 ④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②③B.①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选D国务院将法律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说明国务院要对全国人大负责,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②错误;国务院是我国的行政机关,不是全国人大的附属机关,③错误。 5.某人大代表对于履职有个“鸡打鸣”理论:公鸡打鸣不能乱打,打得太早,会被杀了吃肉。打鸣太晚,农人都起床了,也是白打。所以,代表要像鸡打鸣,不能不打,还要打得准。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必须() ①要积极行使提案权 ②要认真行使监督权 ③要服从政府部门的领导 ④必须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监督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②不符合题意;人大代表与政府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不是要服从政府部门的领导,③错误;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必须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①④正确。 6.为了能够提交出关于老区社会经济发展更贴近实际、更“接地气”的建议,也为了更好地将老区干部群众的心声带到全国“两会”上,某全国人大代表深入到老区进行调研,就基层医疗改革、教育公平和精准扶贫等热点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这表明()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人大代表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④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是人大代表的职责

关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的发言稿

关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的发言稿 以下文字摘自厦门大学法学院宋方青教授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法治中国”理念和“法治建设”的目标,同时还提出了良法和善治的概念,指出以良法促善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对于我国立法的质量问题,我国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但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从总体上说,对于我国立法体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并没有提供应有的智识贡献。《决定》直面中国立法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社会关切,提出了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战略部署,并将完善立法体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作为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决定》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其中许多的新提法、新的制度设计需要学术界做出解读:如,(1)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2)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3)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4)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动立法精细化;(5)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6)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7)建立立法意见的反馈机制;(8)立法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等。 以下文字摘自谢天武《以良法保善治,常怀赤子之心——评王利明教授新著《法治:良法与善治》 “法治即依法治理,是一种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或良好法律秩序,法治本身不是法条之治,而是良法之治。” “良法不是道德层面的善良,而是价值、功能层面的优良。”在良法和善治之间,“良法不等于善治,仅有良法也无法实现善治。要达到善治,既需要良法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也需要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的综合运用。善治的依据是良法,而不是管理者的个人意志;良法不是目的,而是要促善治、保善治。” 良法和善治的有机结合是法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良法之治也是善治要追求的目标。法治所蕴含的良法价值追求与善治相得益彰。 “良法和善治有机结合的状态的具体体现就是政治清明、社会公正、国泰民安、长治久安。”

人大立法监督工作总结:立良法,促善治

人大立法监督工作总结:立良法,促善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可主要概括为:立法权、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宪法实施的监督权、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权、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对国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决定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除上述职权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有权执行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如: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联系全国人大代表,并组织他们视察,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领导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等等。以上这些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的职权概括起来主要有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等四个方面,而立法权和监督权是其中重要的两项职权。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包括正、副委员长,委员)是在2013年3月5日—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由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名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张德江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李建国、王胜俊、陈昌智、严隽琪、王晨、沈跃跃、吉炳轩、张平、向巴平措、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张宝文、陈竺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晨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161人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从2013年3月1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到2017年2月

24日共召开26次会议,这些会议都紧紧围绕立法和监督工作展开,完善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了对法律实施情况和“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本文从立法和监督工作两方面对这26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立法工作 一、审议通过的主要法律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快重点领域立法,确保每一项立法都成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铁闸”。从这些法律所涉及的领域来看,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如制定或修改了环境保护税法、资产评估法、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旅游法、商标法、保险法和商业银行法等;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制定并通过了慈善法、中医药法,制定并审议了社区矫正法(尚未通过),修改并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红十字会法等;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围绕构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修改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还有为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而制定的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反间谍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人口形势的变化,对生育政策作了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2013年12月)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第二次调整是时隔两年之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015年12月)提出,国家提倡一对

法治乃国家善治之基

法治乃国家善治之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是在我们党的文件中首次将法治与善治联系起来,其依据的正是法治与善治的内在必然关系:法治是善治的基础,善治必须建立在法治之上,没有法治就没有善治,法治本身也是构成善治的基本要素。 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尽管善治概念具有多种内涵,但其最基本的意义则是共通的,即善治必须以全体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任何不能造福全体人民的国家治理都不能称之为善治。在现代政治文明语境中,善治至少应包含这样一些基本涵义:公民权利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公权力的良好运行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治理方式来看,现代善治理念特指民主与法治。 善治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这是由法治的本质、特性和功能所决定的。自从有了国家以来,国家治理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就在于,如何防止因执政者的私人欲望和感情影响执政的公正性而导致公权力异化。法治就是依法而治,它要求在执政者权力之上再设立法律的最高权威,目的就是要以法律的权威性来规范和约束执政者的权力,最大可能地保证执政者权力的正确行使。没有执政的公正性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善治,而公正执政、为民执政又必须通过法治来保障。因此,国家的善治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上,只有法治才能保证善治。 法治的前提是良法之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所依之“法”必须是良法。四中全会提出立法先行,因为只有首先制定出良好的法律,才能真正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是依法治国、实现良政善治的首要环节。良法本身也是法治的必要组成部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良好的法律是法治的前提,没有良法就没有法治,也没有善治;若依恶法而治,那既不是法治,更不可能是良政善治。 良法与恶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只有符合全体人民利益、以实现全体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法律才是良法,反之,仅仅是为了维护少数人或社会强势集团利益而制定的法律则为恶法。就是说,良法与恶法的根本分界线正在于它们不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曾批判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它成了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统治与压迫的工具,这样的法律就绝不可能是良法,而只能是恶法。 具体来看,良法必须具备至少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公正性,即良法要体现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平等尊重而不得有歧视,良法不承认特权而只承认普遍权利。二是合价值性,即良法应是与自由、平等、公正、和谐、尊严等价值相符合的,而不得与这些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相违背。三是规范性,良法必须是明确、清晰的规范之法,而不能是模糊不清和模棱两可的。四是内在一致性,即法律要与宪法相一致而不得与宪法相冲突,法律与法律之间也必须协调一致而不可相互矛盾冲突。 良法的制定一方面需要有一个由人民授权的相对独立的立法机构来主导,这就是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要“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民主立法,建立公民有序参与立法机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法律至上 法治是与人治根本对立的。二者的根本对立就在于,法治是将国家的最高治权归于宪法与法律,人治则是将国家的最高治权归于执政者个人或集团。换言之,法治并不以制定了法律制度为标志,法无权威仍非法治,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法律至上,法律必须成为最高权威,法律之上别无更高权威。

良法善治:现代法治的本质与目的

良法善治:现代法治的本质与目的 作者:王淑芹《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5日14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正确理解现代法治的本质和目的。笔者认为,良法是法治的本质规定,善治则是法治的目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能偏离良法的本质和善治的目的。 良法是法治的本质规定 良法之所以是法治的基本特质,是因为离开良法的法治,会导致“恶法暴政”。恶法暴政是以合法手段施行的“法律统治”,同“人治暴政”一样具有危害性,甚或比“人治暴政”危害性更大,它背离了现代法治超越“人治”的本意和进步性。 由于法治在规范的意义上是法律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而形成的和谐有序的良好社会状态,因此,法律本身的性质至关重要。如果说法律存在是依法而治的前提,恶法暴政是对法治的背叛,那么法律的良善性质就是法治的本质要求。何为良法?良法是合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实在法。良法不是法律的天然本性,而是立法者秉持正义精神与恰到好处地运用法律智慧的结晶。 良法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是法律不断完善的一种动态状态。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理解良法与恶法的对立关系。事实上,恶法有客观恶法与主观恶法之分。客观恶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的复杂性,立法者因认识和概括能力的局限等,致使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另一种是法律本身的稳定性、修改的迟滞性,致使一些现行法律,因没有及时修订、完善、废止而滞后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致使相关法律规范无法公正地调节现有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甚至出现现行不合理的法律成为恶行孵化器的现象。“主观恶法”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导致法律偏私,即违背正义理念和道德精神,法律规范的利益关系失衡,倾斜于相关的部门利益;另一种情况是立法者受特殊利益集团、强势利益集团“俘获”或强压,失去公正立场,导致制定出的法律法规不能合理规划现有利益关系和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出现特殊利益集团对社会合作利益的掠夺现象。 可见,不是社会只要实行了法律的统治就是法治社会,而是首先需要克服“主观恶法”的偏私,并尽量避免“客观恶法”。只有良法之治的法治,才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所要求的真正法治。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我国立法“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良法是法治效力的前提保障,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目的,不仅是对违法者进行惩处而实现“矫正性公正”,而且是使社会成员守法、信法、具有法律信仰。社会成员法律信仰的形成,既来自法律实效而产生的法律权威和威慑,也来自法律本身的正当性。“正当性”所具有的合乎事物规律、符合一定社会规范或标准的客观面向,使得获得正当性的事物,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和道义性。正是由于正当性具有价值合理性的内在意蕴,所以,具有正当性的事物才易于促进人们形成“同意”“认可”的态度倾向性以及“相信”“信服”的信念的坚定性。毋庸置疑,法律要获得社会成员的忠诚和信守,必须要具有正当性,法律的正当性不仅来自形式的合法性,更来自内容的正义性,即良法。质言之,能够为社会成员普遍服膺的法律,必定是具有合规律性、合理性的良法。毋庸置疑,科学立法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前提。

良法:实现善治的前提

良法:实现善治的前提 作者:王素张星炜王媛媛《光明日报》(2015年02月01日07版)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善治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理论支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良法是前提。 良法必须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能否体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判断“良法”与否的根本标准。追求公平正义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内涵。从政治学意义上看,公平正义是指一切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当今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保障每一个公民权利平等;从伦理学意义上看,公平正义是指所有人在人格上都应得到尊重,当今中国就是要以严明公正的法治体系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权益;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公平正义是指每个市场主体都有同等的机会支配社会资源,竞争规则对于所有市场主体同等有效,当今中国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公平正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各种义务由社会成员合理承担。而要实现这种合理的分配与承担,就要形成与之相应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很多都从法律规范上得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既是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也体现为一种最重要最鲜明的制度安排。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基本原则,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这为我们在新时期

理论文章:优化营商环境需要良法善治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良法善治 当前,我省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破茧重生的关键阶段,优化营商环境是破局的重要抓手。整个辽宁都在为优化营商环境这个大命题而思考和奋斗。法治是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基本要素,法治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由之路。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法治?如何通过法治化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 一、真正的法治是良法与善治的完美结合 不同的法学家对法治会给出不同的定义,但是真正的法治需要具备良法和善治这两个核心要素,这是法学界的共识。良法是指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就已经提出法治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良好法律的存在。因为单纯的法律仅仅是一种规则,并不天然具有良法的属性,所以要求我们去追求和创造良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人民的追求,也成为衡量法律是否良好的标准,所以只有体现公平正义的良法才是法治之法。

善治是对于良法的善意应用。徒法不足以自行,无论多么体现公平正义的良法,都无法自我实现,都需要执法者对它的适用。在适用过程中,如果执法过程中曲解或者回避良法的适用,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良法就是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只有自觉主动地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的,善于运用良法,以人为本,创造和谐,推动发展,才能善治,才是法治之治。只有将良法与善治熔于一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法治。大量社会实践表明结合良法善治的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守护者和显著标志。 二、良法善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选择 现代文明社会离不开良法善治,优质的营商环境更加离不开良法善治。营商环境是市场活动中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法律环境的综合反映,是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人力、时间与机会成本高低的表现。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世界银行更是把营商环境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

2017.12.01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测试试题库(2)

河南省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测试试题库 注:为便于行政机关领导干部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有效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落实,提高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效果,省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建立河南省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测试试题库,并将结合工作实际,适时对试题库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试题库所列依法行政能力测试题目分为两类,一是市县政府和省直部门领导干部试题,共35道;二是市县政府部门负责人、省直部门所属单位及处室负责人试题,共30道。在依法行政考核过程中,考核组将在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部分试题,对考核对象的领导干部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测试,并根据被测试对象的回答情况进行打分。 一、市县政府和省直部门领导干部试题(35道) 1.请结合本地(部门)实际,谈一谈改革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2.新一届中央政府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的要求,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坚韧不拔地推进这一“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请简要说明本地(部门)为落实“放管服”改革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并谈一谈对推动“放管服”工作的体会。 3.结合本地(部门)依法行政工作实际,谈一谈对政务公开的认识,并简要说明本地(部门)是如何推进政务公开的。 4.结合实际,谈一谈是如何推进本地(部门)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体会有哪些? 5.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矛盾急剧增加,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本地(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6.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举一个在工作中严格依法行政的正面典型事例,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7.请举一个您所了解的不坚持依法行政的反面例子(不一定举本地本部门的实例),并谈一谈如何在本地(部门)杜绝此类现象的出现。 8.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是我省自2012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在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省委十次党代会上都予以了强调,并写入了我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和《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请谈一谈本地(部门)是如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的。 9.新媒体的发展,对依法行政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请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