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法与恶法

良法与恶法

良法与恶法
良法与恶法

良法与恶法

法律有良法与恶法之分,正如人有好坏之分。所谓良法,就是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维护正义的法律。与之相对应是恶法,恶法就是维护独裁专制、维护暴政、侵害人权、肆意剥夺人们的自由、损害正义的法律。同样的法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称之为良法,有人称之为恶法。

对于二者的判断标准,历来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良”与“恶”都属于主观的道德哲学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利益角度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善恶观,资本阶层看来是良法的,劳动阶层看来可能是恶法,统治阶层看来是良法的,被统治阶层看来可能是恶法,古代人看来是良法的,现代人看来可能是恶法,中国人看来是良法的,外国人看来则可能是恶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辩证的看待良法与恶法的关系呢?这需要我们运用理智客观科学的研究精神,运用法理学知识,来辩证的认识良法与恶法。

在我看来,服从良法与抗拒恶法都是正义的,是我们必须提倡的。

人们应该去寻找一个区分良法与恶法的标准,比如是否属于多数人意志的体现,是否体现多数人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是否符合时代精神,是否符合人类的一般道德观念等等。对于已有的良法,我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对于阻碍社会发展,侵犯人民权益的恶法,我们要坚决的改造和剔除。

良法,是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维护正义的法律。从形式上来看,良法具有普遍性,明确性,统一性,稳定性,先在性,可行性和公开性。这七个特征是法治之法在形式上所应具有的特征。法自身的这种形式上原则对国家的法治状态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一个国家的法治状态的初步要求。虽然有了这些原则,或者说法体现了这些原则,并不必然意味着一个国家存在法治状态,但没有这些原则就必然意味着一个国家不存在法治状态。

良法善治。加快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以法为纲,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营造崇尚法治的氛围;必须坚持良法善治,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的良法,积极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善治,把依法治国工作推上新台阶。

要实现良法,必须努力实践法律的终极精神,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良法是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的法律,这对其立法程序有着更高的要求,这要求立法的时候要广集民智,广征民意。

良法体现的是发的道德性和人文性,体现的是人民的利益。

在我们服从良法的同时,也必须抗拒恶法。

恶法,是限制人们的行为,规定只有按照其规定的行为才是允许的。具体地说恶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不符合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三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与西方成熟的法治国家相比,中国并无宗教精神与自然法的社会洗礼过程,更没有政府权力三分的制度设计。中国法制现状,融合了部分苏联时代的精神与规范、西方的部分法治精神与规范,以及中国历代传统中仅仅出于稳定社会目的而制定的律条。没有了宗教精神的洗礼,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塑造有一定的弊端,宗教,本身对人的精神是一种约束,中国少了这种精神约束,所以需要用更加精细的法律去弥补。

在恶法的探讨中还存在着两种理论,这两种理论一种是恶法亦法,一种是恶法非法。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之争其实也是双方价值取向之争,恶法亦法者强调秩序,强调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强调执法和守法习惯的养成;恶法非法者强调正义、自由、平等,强调个人的基本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毕竟秩序和自由都是对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所以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如何防止恶法的通过以及如何有效地废止已经生效的恶法。

恶法的出台,有立法不民主的原因,也有立法腐败的原因,还有立法技术的原因等等。因此,实行立法民主,实行有利害关系的相对人参加立法听证程序,将法律草案交与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去制定,实行立法草案招投标制度,严格遵守立法法所规定的立法权限与程序等都可以防止恶法出笼。

在恶法已经出台后,除了立法机关本身颁布的新法令予以修改和废止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制度以废止恶法,应该启动审查机制,一方面借鉴西方的司法审查制度,即最高法院可以主动通过对恶法的司法审查而宣布其违宪而予以废止;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宪法诉讼,让全社会公民或组织有权到法院起诉恶法违宪。

每一个良法的产生,会给人民带来尊严,带来安康。

每一个恶法的产生,都将让我家和人民付出长远的代价。

我们必须服从良法,抗拒恶法,这才是一条使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

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 理解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在评论教学方法时,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两个“法”当作不同的理解。前一个“法”是“规律”的意思,学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学科的教学也有规律可寻,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实施课堂教学。后一个“法”当以“方式、方法”解,是具体的,以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等形式体现出来。 所谓“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有规律可循,学习一定的内容,面对一定的学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路径和教学步骤;众所周知,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运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即使学科不同,教学方法也具有普遍性,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指导法、参观法、发现法、情景教学法、以及新课程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法等等,这可以说是教学有法。正因为教学有法,所以我们教学时不但要钻研教材,还要注意教法,既要学习有关教学法的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探索,掌握其规律,遵循教学规律。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又不断发现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时,就越来越使我们教师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教无定法的教育新理念: 所谓“教无定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方法,也就是说在进行某一阶段的教学或针对某一对象进行教学时,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教学法,而应当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特别是“人”的因素,寻找适合而又可行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的教学都

恶法与无法

恶法与无法 对于观点“恶法也比无法好,因为恶法也有某种安定性作用”我不赞同。 理由是这句话的观点过于绝对,十分片面。对于“恶法还是无法好”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全面看待,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句话的观点所谓绝对和片面是指:这句话意识到恶法属于法律,因而有法律的一般性质,即作为一种规则,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这对社会起着一定安定性的作用;而无法律则是欠缺规则,可能会造成社会混乱。但是恶法之下也会造成混乱,而此混乱是有预谋和组织的,也会造成社会损失,因而在选择“恶法”还是“无法”的时候需要比较二者对社会的危害性,而不能一概而论。 要比较二者对社会的危害性,需要1、对“恶法”和“无法”做出解释和分析;2、对恶法和无法面对具体问题时进行分析。 “恶法”是相对良法而言,指的是违背人的良知、违背自然的法律;。对于一项法律,则会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实际情况中,有的法律出于良好的初衷,但是实际例子中却可能为“恶”,例如有人认为《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某些犯下严重罪行未成年人惩治过轻,不能体现法律的正义,是“恶”的。在此,我们需要将“恶法”限定在立法之中,即制定出的法律本身就是“恶”的。 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这样表述:法的客观现实性,一方面对意识而存在的,总之是要被意识到的,另一方面具有现实性所拥有的力量,并具有效力,从而也是作为普遍有效的东西而被意识到的。那么就是说法被人们普遍意识,同时这种法具有效力。 《法哲学原理》一书实际上是理想状态下的表述。法律的一般意义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人的人格要实现,需要法律的保障。人,人的安全,物权,尊严,人处在一个集体之中,需要有一项大家普遍约定、承认之规定来规范人的行为,保障每个人的权利法律的一般意义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人的人格要实现,需要法律的保障。这种理想状态下,法律就会是维护秩序保护人们权益的,难以为恶;而且即便有恶法出现,它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意识,但是实际中出现了这种违背,即恶法出现且被承认具有效力,其中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中存在国家划分,一个国家的法律由该国制定,反映该国利益,因而可能与其 他国家对立,违背其他国家人们的利益。例如有的国家发动战争掠夺其他国家的财 富,而发动战争之国的法律称此为正义,并要求该国士兵遵从此法杀戮他国人民。 2、立法者并不是所有的人,即参与立法的、在立法中传达个人利益诉求的不是所有的 人;同时,即便所有的人都参与了立法,其自身利益诉求也不能保证在法律中得以 实现。这是说实际的法律是妥协的产物,具有社会阶级性。例如中国古代统治者所 规定“十恶不赦”中的“十恶”之中就有谋反、大逆、谋叛、恶逆等这类专门维护 统治者阶级利益的法律。 3、参与立法的人总是以那个时代和现状的眼光立法,而社会总是在变化,法律却是相 对固定的,因而法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有时候人的选择是受人蛊惑而产生 的,并不理性。 4、法律的适用对象具有限制性,法律适用该国内的人, 从上述可以推断:“恶法”造成的受损有对象和程度的划分。 1、损害部分人的利益:由于法律是由部分人的思想集中体现,那么法律在偏袒这些人 的利益,从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恶法”之下,受损者只是部分;在奴隶制社会,奴隶制就是一种恶法,这种“恶”是相对于奴隶而言的;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对国内犹太人屠杀的恶法相对于犹太人。两者恶的表象下也是对部分人权利的维护。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2)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有句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因此就有些教师误解为:本没有什么教学法,何必深究。其实不然。“无定法”绝不是没有教学法。只是应该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适用于任何课堂教学的教学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再教育论里这样说:“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特点而具有灵活性并作出相应的变化,这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就本人所学,所感悟,所思考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浅显探索,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生发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之风之目的。从一节 40分钟阅读课教学规划出宏观的三个阶段:明确目标任务;品读探究,展示收获;延伸练笔,紧扣学校教学灵魂。 第一阶段: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任务。 1.课前汇报,形式多样。师生同唱一首歌儿,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由课间的自由,轻松,愉快,喧闹拉近课堂。根据高低不同年级学生特质,展示内容纷呈的汇报:复述收集的新闻事件,讲故事,背诵古诗词,朗诵自己创作的作文片段等等。 2.师生回顾,毋庸赘述。简明扼要,导入新课。阅读课课堂教学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基础知识常识,文章大概内容已经有了初步并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而进行的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所以要开门见山,言简意赅。 3.展示目标,明确任务。把学生引入课文分析的领地,让他们带着使命感渐入课堂教学佳境。展示目标的方式因人而异,因地因条件制宜。例如:小学四南洲三小四年级魏竹青教师所进行的《触摸春天》一课阅读教学的目标:(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划出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盲女孩儿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两个目标告诉了孩子们什么信息呢?那就是要孩子们在品读课文过程中发现并探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蕴含的道理,把由此萌发的思想感情和文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4. 自学品读提示,授之以渔。例如:上文中的这位魏老师展示给学生的阅读提示: (1)勾画出盲女孩儿安静感受春天美好的句子,有感情的品读。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理解,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盲女孩儿安静感受春天的美好写具体的。 (3)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然后分组汇报。 这三点提示交给孩子们自由品读课文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蕴含其中的主题情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减少时间,提高效率,破解难 题,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依然围绕学校教学的灵魂。 第二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研析课文。

荀子法律思想

荀子法律思想。 一、性恶论是荀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本性。性与情、欲联系在一起,人的情性都是一样的,不因人的高低贵贱有所区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就导致人性必然转向恶的方向。人的无休止的色欲、财富欲、权利欲等好利恶害的品质就是恶,如果任其发展,那么必然会发生争夺、淫乱而犯分乱理,只有经过教化,才能改恶从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义的要求。人性虽然恶,但是可以通过教化和法度,使其化性起伪。 二、良法与恶法理论 1、礼法一体论是荀子法律理论的核心思想 荀子把礼与法贯通起来,将礼作了法的解释,隆礼重法的礼法一体论是荀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之一是创立了礼法的范畴。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礼法这一术语。这不是礼与法两个概念的简单重复,其所反映的是一种新的法律理念,即未来大一统国家制定的法律应当是礼法,而不是弃法与外的单纯的礼,也不是无礼统率的单纯的法。当然,荀子的立法一体论不是把礼法简单的绝对的合二为一,也不是把礼与法的界限全面抹去,而是有区别的统一。 2、良法与恶法的判断标准:非礼无法。即良法与恶法的划分依据不仅仅归于道德层面,而且还以行为是否合乎礼作为依据。一是国家立法应该以礼为指导,以礼为准绳,合乎礼的要求的就是良法,反之即是恶法。二是在法律实践中,行为人对非礼无法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3、王霸之道的良法应该具备四个条件:礼治主义、大一统中央君主集权主义、民水君舟的重民主义、隆父的家族血缘伦理主义。 三、明分使群的法律起源论 荀子认为,法律起源不仅是由于它适应着化性起伪的需要,而且是因为它要明分使群。法律适应着圣人贤王为了改造人性、确定权利义务的分配,从而解决人们的争端,避免社会秩序紊乱而起源的。 四、法律本体论 法义即是法的精神、原理、原则,法数指法律条文本身。荀子认为,只知道法数不知道法义,后果严重。表面好像重视法律条文或说成文法典,实际尚法而无法,表面上言之成理,逻辑严密,实际上愚弄百姓。 五、法律与治国方略: 在治人和治法的关系上,荀子的核心理念就是法纵然优良,但只是治之端也,法不能离开执法之人独立发挥作用。 六、有关罚罪与刑事法律原则 一是刑当罪,反对以族论罪,反对株连,反对像刑;二是刑事司法应当赏罚有律,罪行相当,。 七、治则刑重,乱则刑轻 在治世,犯罪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所有犯罪的人主管恶性更大,适用重典,被处以刑罚的绝对人数不多,有利于发挥刑罚的预防犯罪的作用。而在乱世,虽然民心涣散,犯罪者多,但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并不一定很大,适用轻典,被处以刑罚的人也可以减少。 八、评价 荀子的法律理论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的特点,内容显得丰富博杂。荀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只要课堂教学的形式存有一天,这个课题就有研究的必要。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研究该系统的效率问题,就要研究该系统内教材、学生、教师、课堂四方面诸因素的功效,就要研究该系统诸因素的整体功效。教改10多年来,无数教学、科研人员及广大教师都在这个课题上做过深刻的钻研,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使人匀受益匪浅。现就我教学中的感受,谈一些肤浅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应具体地体现在学生掌握概念、形成技能的效率是。因而,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并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组织课堂教学。粗略地说,儿童认知的特点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儿童学习教学,不外呼学习概念以及概念的使用,而在课堂教学的条件下,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概念形成的过程通常是儿童通过辨别正反例子(一般是教师提供的并组织好的材料)的特征,提出假设(教师加以肯定或否定)并在教师的组织下检验假设,最后经过检验的假设(一般是概念的本质特征)推广到同一类别的其它部分上去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不同于人们在自然条件下形成概念或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而是儿童在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半独立的发现过程。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利用儿童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儿童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的过程。儿童同化新概念,是要具有一些主客观条件的,从客观来说,新学习概念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同时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要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观点;从主观来说,儿童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积极把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联系在一起,比较、定位,使新概念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取得意义。 综上所述,儿童在认知事物或学习新知时,要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通过自己主动地观察、分析、猜测、验证、概括,从而形成认知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这也就是说,儿童的认知要有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不可缺少、来可逾越的。我们要注意研究儿童的认知过程并在课堂中充分展示其过程,从而达到促动学生理解、促动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显然的,对儿童的认知规律理解得越透彻,对儿童的学习过程研究得越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越能有效地指导(或组织)学生掌握知识,当然,课堂效率也就越高。 提升课堂效率,一要有准确的教学思想,二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不但具体体现了教育者的教课思想,综合考虑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而且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够促动学生学习,相反,一个不合理的教学设计却可能妨碍学生学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师徒结对总结 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高三英语组陈庆飞 自从走上讲台以来,我很荣幸能成为李兴海老师的徒弟,他在职业道德、教学方法、班级管理方面都毫不保留地给了我许多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使我在各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此外,师父还在生活方面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照和提示,甚至有时候还给予严厉批评,但是我很受用,获益匪浅! 师徒结对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就是互相听课评课,还有就是师父的经验传递,这也成为我向师父学习的过程中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听课方面。 我听师父的课有很大收获。师父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条理性强,思路清晰,同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地做到了让学生在日常的英语学习氛围中发现语言的美,欣赏语言美并及把英语所学运用到练习,考试和生活日常运用当中。在多次听师傅课的过程中,我慢慢体味到了他思想的灵动,并且能基本把握住每一节课的闪光之处,在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另一方面,是师父听我的课,可能很多新老师惧怕被听课,怕被

揭短。所以端正态度是第一位的。师父来听课可以帮助我发现一些自己难以注意到的问题放下了包袱,就能让我迅速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能更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备课方面。 三年以来,我的座位一直与师傅的座位相邻,所以在备课这一方面我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也在集体备课这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当中逐渐掌握了教材的重难点,基本把握了上课的内容。我会特别注意围绕授课目标安排教学活动,而不是为了讲内容而讲课,从而使自己的备课水平有了提高。师傅在他的课中有什么好的举措,有什么难点或容易引起学生歧义的关键点,也都会及时地与我交流,使我的课堂上能够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这一学期,我对教学素材的搜集能力,制作课件的能力和选择试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三、评课方面。 要善于利用评课机会查找不足,做一个有心者。师父给我评课时,会反馈出很多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和缺点。师父在评课时对我的指导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体现在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中,甚至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语言都悉心琢磨,使我明白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论恶法

论恶法 孙婷学号:1012968 专业:法学 关键字:新婚姻法、“恶法亦法”、“恶法非法”、中国之法 摘要: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人认为新婚姻法关于男女平等的规定已经违宪是不争的事实。文化价值取向的错误让新婚姻法更是有违中国传统文化美德,它从制度、法律和文化上撕开了中国转型社内心深处的一道口子。因此,有人说,新婚姻法就是被中国金钱社会高房价和高物价绑架婚姻之后派生出来的怪胎和“恶法”。可是,什么是“恶法”?“恶法”究竟是不是法?很早以前,西方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法学派就围绕恶法究竟是不是法的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而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中国,我们关注的不应只是“恶法”究竟是不是法的问题,而更应关注如何纠正中国的“恶法”,弥补法律漏洞,完善法律体系的问题。 所谓“恶法”,什么是“恶”?“恶”即是邪恶,与良善相对,而并非不科学、有瑕疵。那什么是“法”?这个问题也是法学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之一。正如圣·奥古斯丁的困惑:欲说明时间则不知时间是什么。一个千人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对于法的定义来说也是如此。分析法学派的边沁将法律看作是一种命令,是法律制定者意志的表达;美国法学家格雷就认为法律规则是法律适用者解释出来的规则;著名大法官霍姆斯宣称:“对法院事实上将做什么的预测而不是别的什么,便是我所说的法律”;新分析法学的代表人物,英国法学家哈特将“规则的内在方面”、“次要规则”和“规则的确定中心”,作为法律本体论的三个要素,他说:“法律是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的结合”。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存在的根据不在于作为个体,即主权者的意志,而在于更高层次的超验的理想理性。而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哲学家马克思却说:“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那么,究竟什么是“恶法”?不同的法学家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边沁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乃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自然法学家阿奎那认为“非正义的、不合理的而且与自然法相矛盾的法律根本不是法律,恰恰相反,是对法律的歪曲”。而我们认为对恶法的判断不能过度依赖正义、理性等抽象的信念,因为这种标准本身容易给社群中个体不同的概念基础,造成判断结果上的混乱,最终使标准本身失去存在正当性,个体也无从守法。所谓“恶法”指的是邪恶的法律,并非不科学或有毛病的法律。恶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条、一组、一部法律或整个法律制度。“恶法”也要求在该法域内“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具体地说“恶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不符合多数人的意志;(二)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三)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再者,“恶法”究竟是不是法?对于这个问题,两大法学派具有针锋相对的观点,也是法学界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分析实证法学派——“恶法亦法” “恶法亦法”理论萌芽于苏格拉底,形成于奥斯丁。以奥斯丁、凯尔森、哈特为代表的分析实证法学家们主张法律与道德相分离认为法律与道德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奥斯丁说:“法的存在是一回事,法的优劣则是另外一回事。法是否存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法是否符合一个假定的标准,则是另外一种需要研究的问题。”凯尔森认为,“科学法律的定义没有任何政治、道德的内涵,摆脱任何主观的价值判断,它仅表明法律是社会组织的一个特殊手段”。哈特认为“反映或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尽管事实上往往如此,然而不是一个必然的真理”。 奥斯丁在论述“恶法亦法”这一命题时,列举了以下理由:(一)道德邪恶的法律,尽管人们憎恶和反对,也不会失去作为“主权者命令”的性质,同样具有强制力;(二)自然法学指出的评价法律良恶的标准,并不是有其绝对的客观真理性;(三)与理性法相冲突的法不可能具有义务性或约束力,不能被认为是法律,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哈特的论断是,即使违反道德性,只要是法定形式下制定的,就其内容仍然是法律:(一)法律是一种命令;(二)对法律概念的分析是值得研究的,它不同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也不同于批判性价值评价;(三)道德判断不能通过理性论辩、论证或证明来确立或辩护;(四)实际上设立的法律不得不与应然的法律保持分离。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麦考密克从肯定和否定的两个方面界定了新分析法学的立场:(一)从否定的角度来看,法律的存在不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对所有法律制度的普遍适用的任何特定的道德价值;(二)从肯定的角度看,法律的存在有赖于它们是由社会中的人们决定创立的。这样,法律和道德的分离就成为当代分析法学所坚持的最重要的立场。分析法学家始终认为“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功过是另外一回事”,强调划分“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与“应该是这样的法律”。在这里所说的“恶法亦法”具有以下两种性质,其一,必须为法律,必须经过特定的立法机关通过合乎程序的方式制定出来,其二,此种“恶法”具有“法的目的性”,并未脱离法的本质。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 崾岘小学:王新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同一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学固然要因材施教,但是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下面,我就这一理念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设计。 例如,在《比一比》这一课中,我对教材和学情做了如下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及万以内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课的时候正值春季,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就以春游为引子,创设了一个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同学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参观几个特殊的景点。同时用多媒体呈现四幅主题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将本课设计为一个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能够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的理论是枯燥无味的,数据更是如此。《比一比》这一课的练习也是一样,若是让学生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做题,会显得乏味,因此,为了使课堂更生动,知识更直观

易懂,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教材中的练习生动化,形像化,直观化。 首先,练一练的第一题,我将三组枯燥无味的数据(1074○846、982○389、5102○5184)创设购买电器的情境,用多媒体呈现六种电器的图片及其价格。提问:你觉得哪种电器比较便宜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比较三组数据的大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让学生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样也可以创设情境“比比旅游交通费”:把练一练的数据以到各个景点旅游来回的交通费出现,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比较方法独立去比较那三组数据,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同样的一道练习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教有法而教无定法”这一理念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 其次,教材中“试一试”的六个数据大小的排序,我把这六个数据换成六个小朋友做好事的积分,并问:谁做的好事最多呢?小组讨论如何快速地把这六个积分进行排序,再合作动手把数字卡片进行分类、比较、排序。这样,不仅加深了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理解,还让学生体会了合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雷锋做好事。比起让学生直接比较六个数的大小,创设儿童喜爱的情境,让他们主动学习,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法学院法律硕士民事司法专业2班唐一杰学号:20130041021501 [摘要]法治的理念不是上天赐予的馈赠,而是人类在适应共同的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人们心中存在的普遍的正义,而施用的“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制度来规范人们之间、权力机构与人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法治也就作为一个理性和蕴藏着人类本性的“最优良的统治者”而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了“法治”的概念,城邦中实行的法治必须是以良好的法律做前提、法律的权威性做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不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宏观上,它勾画出了法治的基本框架——法律的至上性和法律的正当性,不仅使法治理念成为资产阶级法治理论的渊源,而且也为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南。 [关键词]法治人治管理 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背景介绍 一个伟人的思想理论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必须要结合他的时代背景和学习、生活背景来看,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历史上继柏拉图之后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政治家,亦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创始人,深受其师柏拉图及前辈苏格拉底的影响,同时继承并发扬了柏拉图法律思想中优秀的部分,在长期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经典独到的思想体系并传承至今,这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便是其对

“法治”的诠释。古希腊时代城邦制盛行,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的制度思想在当时建立起了法治思想体系的雏形,但是也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柏拉图设想以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哲学家来制定法律,以期用他们高尚的德行,强烈的自律精神与伟大的奉献精神公平公正的治理国家。柏拉图仍然没有摆脱人治的桎梏,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则是建立在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合理的一部分,比如良法、立法、守法、法与正义、法与人性等,再加以融入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充分体现自然法中有关理性和正义的价值。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最早见于其著作《政治学》中,在本书中,他作出了关于法治的经典语义解释:“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涵义进行了高度概括,虽只是将“良法”与“普遍服从”两个特定概念相链接,却为我们昭示了法治的基本标志,并且建立了后世法治的基本逻辑结构。 二、法治的过程 现代法治包括立法、执法、守法等一系列相互协调、衔接的环节,同样的,亚里士多德的早期法治理论中也对于法治过程以及在法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做出过论述。 (一)立良法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是围绕着“正义”与“理性”而展开的,并以此为标准认为法律应当有良法与恶法之分,这个也是自然法学派所秉承的统治理念并且区别于其他学派标志性特点。恶法也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一、教学是我们的事业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不断学习的过程。让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2、终身学习,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 3、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折服学生。 二、组织教学 1、情感准备 (1)爱字当头,严格要求。从情感上接受学生,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老师的爱与憎会在课堂上不自然地流露出来。 (2)要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上课时应该怎么做,做了什么事老师会很生气。重要的是学生按照你的做法成绩会提高。 (3)作为教师在任何场合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在矛盾激化的场合要沉着,有自制能力。当你准备批评你的学生时,你要学会控制你的情绪,千万不要让情绪左右了你的言行。事实上,只有你完全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你才能在面对让你“厌恶”的学生时,仍能面带微笑;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心理战,好的教师肯定会如此与学生斗智斗勇。(4)课堂上要把握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形式上有松有驰,内容上有易有难。 (5)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不规范的行为时,一定要制止,哪怕停下我们的讲课。学会使用体态语,声音,眼神,幽默来调控学生。 2、硬件准备 (1)衣着得体,精神饱满。乐观自信地走上讲台。 (2)课堂中的习题要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展示。切不可在课堂上抄题,浪费学生的时间。(3)认真备课,决不允许无教案上讲台。 三、谈谈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1、发问的智慧。在你提出问题之前,不可先指名叫特定的某位学生。如果你已经把问题说得很清楚了,就不必再重复说一遍。挂了小黑板就不必再读题了。反复说问题会干扰学生的思考。保持沉默,好让学生在思考时,不必分心去听你的话。当你注视全班时,要面带笑容。笑容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情绪松地下来,更可以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问题的层次。课堂上不要出现低层次的问题。如:“这一题的答案对不对”“这题的答案选A还是选B”。也不要出现空洞的问题。如:“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样学生不用思考也可回答或者不知如何回答,南郭先生会越教越多。问题的设计要具体,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问题应该是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 3、学生问题解决的方式。试误、顿悟和信息加工。 四、谈谈教学的效果 1、备课时一定要思考的问题:这节课准备落实哪些内容。好中差生分别能掌握多少。 2、掌握学生的学情。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家庭情况,学习成绩,优缺点,思维特点等。如果一份试卷在学生考试前能大致预计出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某些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该说你已经掌握了这个班的学情。 3、练习的布置。练习的布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层次的班级要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太易的练习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太难的练习学生无从下手,太多的练习会造成抄练习的情况,太少的练习学生会感觉无事可做。布置作业前,自己一定要亲自做一遍,感受练习的量及难易。练习布置后要及时批改,及时反馈。 4、课后的辅导。教学不仅仅是指课堂45分钟,课后的辅导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它能使优生更优,差生进步。辅导不仅是补文化知识,更是补“心”,拉近与学生的心里距离。课后的辅导不仅是提高教学成绩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保有率的直接措施。

恶法非法 恶法亦法

西方法律思想史 班级:10法一 姓名:曾成 “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命题的对立性曾引起了法学界持久的争论。在分析实证法学于19 世纪占据法学研究主流的时代,二者势不两立的特质更是达到了极致。实际上,以不同的视角观之,两个命题之间不仅不存在矛盾,甚至还互为表里、交相呼应,从而使“法治”的目标变得更具现实性。诚然,“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了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关于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这种形式上“对立”的表达方法,也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种势不两立的法律与道德关系:前者认为应该以道德作为衡量法律善恶的标准,不合道德标准的法律不是法律;与之相对,后者认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法律也具备法律的品格。在没有深入挖掘两个命题之具体内涵的情况下,二者的确难以实现融通。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重新审视“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的内涵,二者并不矛盾乃至内中的理论契合性便倏然进入人们的视域。首先,“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字面含义上的巨大差别,决定了它们并非对立的理论命题。就“恶法非法”而言,其中的第一个“法”字是指实在法,亦即国家制定的法律;但这组词中的第二个“法”字却意指自然法。循此思路,“恶法非法”就意味着:有悖道德的

实在法,不符合自然法的要求。与此相对,“恶法亦法”中的前后两个“法”字都是指实在法。不可否认,这两个命题中“法”字含义的上述差别,植根于西方国家自古希腊以降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然法——实在法”的二元法概念。这种法观念在西方社会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以至人们能够自觉地在生活中将“法”和“法律”区分开来。希腊文中的“ius”和拉丁文中的“lex”、英文中的“a law”和“the law”的区分是为例证;与西方国家的上述传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汉语并未对“法”(自然法)与“法律”(实在法)做出明确的区分。正因如此,汉语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对“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的理解。还原这两个命题存在的历史文化土壤,我们自然会发现“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讲述了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对立性”。其次,“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分别强调了“法”的内容与形式。具而言之,“恶法非法”中的“恶法”之中心在于“恶”,意在强调实在法内容的不良善;而“恶法亦法” 中的“恶法”所言之重心在“法”,亦即一个被称为“法”的东西是否具备实在法的外在形式。结合第一点的内容,我们可以将“恶法非法”理解为“内容邪恶的实在法不符合自然法的要求”;将“恶法亦法”理解为“内容邪恶但具备了实在法形式要件的实在法也是实在法”。 法治状态下的法一定是善法、良法,社会主义法治一定是社会主义的善法之治、真法之治,同时也应是美法之治。我们制定出来的法律不应该是恶法,不应该背离人类理性,不应该背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不应背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集中意志。60多年前的纽伦堡审判,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审判。纽伦堡审判留给后世的法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资料讲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精品资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何为教学有法呢?“教学有法”是指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有着一定的法则和模式,有着一定的基本方法。 在我们成为老师之前我们学习师范技能的过程中,要学习一些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例如: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等等。再说的简单一点,我们在讲授新课的时候都会经历如下几个步骤:1.导入新课2.探究新知3.教师总结4.课堂练习。每个步骤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和目的。例如:导入新课要求找到新知的切入点,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教师总结,要求教师不再把内容重复的讲解一遍,而是只做重点的强调和方法总结即可。由此可观,教学有法。 那么,这些“教学有法”有来源于哪里呢?应该说,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一切的教学有法,起出发点必在于此。 “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富有个性的,充满灵性的。假如今天我站在这儿,按照这样的方式授课;明天我也按照这种方法授课;后天以至于大后天我都按照这种方法授课。同学们肯定学的索然无味。那么老师的意义有何在呢?有的老师思辨能力很强,善于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思考的天空;有的老师语言生动幽默,能够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懂,学会;有的老师善于写和画,简明的线条、概括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我想老师的魅力大约也就在这里吧。同时,知识是广博的,这也需要我们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解。 “教无定法”不仅仅是教学活动必须根据教学内涵、学校条件、教室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来合理的使用选择使用学生的方法。例如: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同学们对该章的概念理解的不够清楚,那么下一节课,我就先思维导图串讲一下上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讲授新课。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恶法亦法

恶法亦法理论萌芽于苏格拉底,形成于奥斯丁。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法律合法(符合程序)成立,不论这种法律是好是坏,当事人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当然,法律给出了对“恶法”的申诉程序,但是“法的存在是一个问题。法的优劣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法是否存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人这一生受制良多,规则、秩序、法律、道德。总之必须先有服从才能得到相对之下的自由。外国古人说恶法亦法,中国古人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总有些这样一些事物,我们心里有所抗拒,但是它对于我们的生活或是身体是有益处的,我们不得不去接受它。就象苦瓜,其性寒味苦,但是它具有清热解凉,降低血糖等功效。在夏天里,经常食用一些苦瓜对身体是有益处的。大多数人从口味上难以接受,但既是益物,我们可以想个办法让它变得甘美好吃,这里介绍一种蜂蜜苦瓜的做法,相信可以让不爱吃苦瓜的你也觉得苦瓜并非难以接受。 资产阶级分析法学的一个论点。最先提出这一论点的是英国法学家、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约翰·奥斯汀(1790—1859),他认为法(实在法)是主权者以制裁作为后盾或威胁的强制命令。法与道德无关,或至少两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法律即使是不道德的或不正义的,但只要是合法地制定的,仍应具有法律效力。“恶法亦法”论反映了已取得并巩固了政权的资产阶级要求充分运用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要求和愿望,它为资产阶级推行司法专横,实行对劳动人民的专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法西斯政权的崩溃,“恶法亦法”论遭到许多资产阶级法学家特别是新自然,“恶法亦法”论遭到许多资产阶级法学家特别是新自然法学家的抨击,这些法学家强调法与道德的紧密联系,认为法应从属正义之类的价值准则,不道德的、违背正义的法律不是法,不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所谓恶法,指的是邪恶的法律,并非不科学或有毛病的法律。首先应当将恶法之治与人治区分开来。恶法也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条、一组、一部法律或整个法律制度。恶法必须表现为国家力求执行的规则,换句话说,恶法也要求在该法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必须把恶法与不科学或有毛病的法律区别开来。一个人可能有许多毛病,可能很愚蠢,但并不见得是一个恶人。任何法律都有毛病,要求法律没有毛病无异于放弃法治。恶法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守法即正义”的思想,他认为:服从法律可以感谢国家赐予的恩惠,有利于提高城邦成员的道德水平和正义意识,因而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责任和义务。并且他自己就以自己的行为履行了服从法律的义务,据柏拉图《申辩篇》记载,苏格拉底拒绝朋友们为他安排好的越狱计划,可以逃走而不逃走。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视死如归,最后平静地饮下了毒酒,实践了他的政治和法律信仰.真正提出“恶法亦法”这一论断的人是分析法学派的奥斯丁,他严格区分了法律和道德,认为法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法律,而不管它的道德上的善与恶. 恶法亦法理论萌芽于苏格拉底,形成于奥斯丁。如果说良法理论催生了实质法治,那么,恶法亦法理论则催生了近代形式法治。恶法亦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表现为:它有助于中国在法治初级阶段强化规则意识;有助于解决当代中国法律难于实施的问题。归根结底,最根本的还是寄望以此解决中国法治的生根问题。有鉴于此,法学理论应从浪漫主义转为坚持法律保守主义。 在西方法学理论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当中,恶法与良法之争贯彻始终 (一)恶法亦法理论萌芽于苏格拉底在中西法律文化的历史源头,有两位比肩而立的思想大师,这就是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以“述而不作”的方式,厘定了中西文化包括法律文化的历史走向。他们的不同点在于:孔子是人间的立法者,是传统习惯、社会规范与是非标准的传承者、提炼者、制定者;而苏格拉底不是某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捍卫者,他是一个秉承神意的使者,是流行观念的质疑者,是人生价值的省察者,是德性智慧的提倡者,是酣睡同胞的唤醒者、劝告者、责备者[3]。苏格拉底的人格特点通过“苏格拉底之死”昭示天下,昭示未来:他虽然并不像孔子那样作为人间的立法者而流芳百世[4],但他以慷慨赴死的凛然[5],诠释了恶法亦法理论的萌芽,并因此名垂千古。 而是因为苏格拉底以他自己的实践行为甚至生命的代价,以慷慨悲歌的方式诠释了恶法亦法理论的恒常精髓,即只要是法律合法(符合程序)成立,不论这种法律是好是坏,即使它非常邪恶,当事人都要无条件的服从苏格拉底确信无论法律是多么的不公正,多么的不正义,多么的邪恶,法律都必须被尊重!必须被捍卫!必须被执行!而其共同指向一点:苏格拉底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决不苟且偷生,即使冤死在法律之下也不怨不尤。因为雅典的法律要生,所以,苏格拉底必须死!多么悲壮和可歌可泣,然而,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陈腐的传统教学法的种种表现形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大多人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满堂灌”。表行形式是多方面的: 1,教师以完成主观设计为目的,把学生当陪衬。 2,满堂问。“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 3,不启发引导。提问成了设问,问答只是一种形式。 4,教学的主观随意性。上课节外生枝,兴之所至,海阔天空,任意发挥。 二,单纯传授知识,不注意培养智能。 三,课堂教学程式化,方法呆板,照本宣科、作业繁多、死记硬背。 四,要求过严,滥施惩罚,挫伤学生自尊心,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五,课外活动面不广,内容单调。 巴班斯基教学法: 一,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一)口述法1,讲述2,讲演3,谈话 (二)直观法1.演示2,图解 (三)实践法1.练习2,实验3,操作 (四)从教材本身逻辑安排分1,归纳法2,演绎法 (五)从学生如何影响教材分1,问题探究法2,复述法 (六)从教室影响程度分1,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2,学生的独立学习法 斯卡特金教学法: 一,图例讲解法 二,复现法 三,问题叙述法 四,局部探求法 五,研究法 严成志教学法: 一,示范教学法 二,概括教学法 三,求解教学法 四,推理教学法

五,反馈教学法 齐亮祖教学法: 一,讲授的教学法体系讲述、讲解与教学讲演 二,训练的教学法体系独立阅读、实验操作、习题练习 三,自学的教学法体系 四,开发的教学法体系启发式教学法 教育家论教学法: 孔子论教学方法: 一,知行联系及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原则。 二,教学的启发原则 三,自学中努力与兴趣相结合的原则 四,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 五,教学的身教原则 墨子的教学方法观 一,“量力之所能致” 二,“察类明故” 三,重譬喻,又重抽象思考 孟子论教学法:强调在教学上,学生要积极思考,自求自得,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荀况论教学方法: 一,他律的、外铄的原则重视社会环境的人的培养中的作用 二,以“闻”与“见” 的感情认识为基础,使“知”进入理性阶段的原则。“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 《学记》中的教学方法理论: 一,教者要心诚,尽其材 二,要适当处理“多”“寡”“易”“止”关系 三,教学“知其心” 四,教学要“及时而教” 五,循序渐进问答的方法 六,教学要善于启发诱导 七,教学要掌握预、时、孙、摩的方法

如何制定良法

如何制定良法 英国法学家约瑟夫·拉兹(Joseph Raz)其代表作《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The Authority of Law……Essays on Law and Morality)的第十一章集中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如果法治是良法之治,那么解释它的性质就是提出一套完整的社会哲学。但是若是那样,这一术语也就失去了任何用途。仅仅为了去发现信奉法治就是相信良善应当获胜,是不必求助于法治的。法治是一个政治理想,一个法律制度或者缺乏、或者多多少少地拥有这一理想。此乃共识。同时可以认为,法治只是一个法律制度可能拥有以及据以评判该制度的优点之一。它不应与民主、正义、平等(法律或其他事物面前的)、种种人权,或者对人或人格的尊重相混淆。一个基于否认人权、普遍贫困、种族隔离、性别歧视和宗教迫害的非民主的法律制度,可能在大体上要比任何一个开明的西方民主国家的法律制度更符合法治的要求。这并不意味着前者会好于后者。它是一个极端邪恶的法律制度,但是在此方面它是出色的:它对法治的遵循。" 将法治等同于"良法之治",在理论上可能渊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亚氏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影响深远的法治定义,"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但是他并没有深入地讨论这一问题:为何法治必须建立在良法的基础之上?他在别的地方指出:"极为重要的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本身就应当尽其所能地界定各种问题,并且尽可能地少留未决问题让法官去解决;(因为)立法者的决定并不

具有特殊性,而具有前涉性和一般性,因此司法机构成员和陪审人员的职责就是依法裁定提交给他们审理的具体案件。"? 从词义来分析,良法之"良"(good)不等同于正当(just)或道德上正确(morally correct),它包括对法律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法律"不具有特殊性,而具有前涉性和一般性",拉兹、富勒或菲尼斯等人提出的法治原则主要是对法律的形式要求。在这一点上,自然法学家和实证法学家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法律内容之"良"涉及的标准极其广泛,极不统一。不同的国家,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有着不同的标准。或认为良法就是符合自然法和永恒正义的法律;或认为法律应当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或认为法律应当有效地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或主张法律应当促进国家强盛和种族纯正;或要求法律反映现实国情和民间自发秩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良法应当是尽可能地排除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或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法律。等等。 那么由此可见,解决如何制定良法的首要问题就是订立良法的标准。 对于良法标准问题起源于古希腊的智者克里克勒,他将良法的标准归之于自然法;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良法的标准可以总结为三点:良法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一阶级(或个人)的法律;良法应该体现人们所珍爱的道德价值(对古希腊人而言就是自由);良法必须能够维护合理的城邦制度于久远。这是他对于良法的实质标准的论述,而就形式标准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良好的法律应该具有普遍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