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癌症自然史和生物学

1.癌症自然史和生物学

1.癌症自然史和生物学
1.癌症自然史和生物学

第一章癌的自然病史与生物学

Glenn Liu, Ian Robins

周传农译

前言

癌症是全球最可怕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许多晚期病人发生转移,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所幸的是,在最近40年来,在癌症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20世纪中叶以来,外科技术、放疗与化疗方面的进展,病人的生存率得到提高。不过,单就这几种治疗手段而言,现在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台阶的平台。所以在新的世纪里,为了抗击癌症,还应该在深入认识癌症生物学和自然病史的基础上,采取新的策略如生物调节剂、免疫治疗等。

医务人员在面对肿瘤检测、预后与如何恰当和有效地治疗等问题时,往往感到难以决策。例如,我们对一位0.8 cm(T0N0M0)大小乳腺癌的病人,在手术后可能选择随访观察,而对一位原发肿瘤为6 cm(T3N0M0)大小乳腺癌的病人,采用辅助化疗。我们是在对癌症生物学的认识基础上,考虑到诸如肿瘤大小、分级、病史、间质浸润等一系列重要因素以后,才作出这种抉择的。只有认识和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我们才能选择最为恰当的治疗。但实际上我们往往看到一个T1N0M0的肿瘤,比一个T3N0M0的肿瘤表现更差得多,说明分析预测因素是多么的复杂,多么需要深入认识肿瘤的生物学。外科、放疗与肿瘤内科医生为了开展恰当的治疗,需要很好地了解肿瘤的自然病史,而肿瘤学的社会工作者、精神病医生、护士们也需要了解肿瘤的自然病史,方能解决治疗工作中的种种难题。科研人员则为了研发新的治疗手段或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也需要了解肿瘤的生物学。本章将介绍癌症生物学与自然病史的概要,为深入理解后续各章的知识打下基础。

癌症的自然病史

了解了癌症的自然病史,才能够深入认识癌的生物学,进而做好预防和治疗。我们在幼年直到老年人中都能见到癌症病人,但总的说来,癌症的发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有估计在85岁的人群中,癌症的发病率可达到2500/10万之多。此外,有些肿瘤的发病因接触某些致癌因素如吸烟、接触化学致癌物或放射线而增高。还应该考虑到一些环境的因素,有些类型的肿瘤在不同国家的发病相差很大,如西方国家大肠癌高发、日本的胃癌高发、鼻咽癌在华南、口腔癌在印度多见;研究来自这些国家的移民的调整发病率,发现与他们的原出生国家的发病率是相近的。我们也认识到基因的重要性,某些基因的突变与癌症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说癌症与年龄、环境暴露及遗传学都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会得出两个概念:(1)癌症必定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2)癌的发生必定是一个多阶段演变的过程。也就是说,癌症的发生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一般说来,一个成年人的一个细胞,演变发展到肉眼看得见的肿瘤,平均大约需要20年。对于有些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宫颈癌,这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的认识已经相当清楚,了解到它们先有细胞增生、然后发生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阶段,以后才发展到原位癌,再进一步演变成为早期的浸润癌,最终发展到转移癌。认识这个发展过程对于肿瘤发现非常重要,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如今我们方能开展各种肿

瘤的普查。肿瘤多阶段发生的学说,意味着肿瘤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顺序的演变过程,先是可能从遗传学的变化开始,而以环境因素的影响告终。有些环境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已经成为肿瘤预防关注的重点。总之,认识肿瘤的生物学,无论对于临床实践还是对于癌症的流行学,都非常重要。

肿瘤是一种细胞的疾病

19世纪的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提出,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每一个细胞都来自另一个细胞”,为后来肿瘤是一种细胞疾病的学说打下了基础。此后虽然积累的知识越来越深入,但它的基本概念依然正确。

所有生物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组成组织和器官。细胞的生长,可以是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体积增大,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的生长常常是数量增加超过体积增大。细胞数量的增长是人体发育最显著的组成部分。一个成年人平均大约由10 15个细胞构成,而这1000万亿个细胞全都来自一个受精卵。人体成熟之后,全身的细胞数基本上保持恒定,但这是一个富有动态变化的过程。细胞分裂的节奏非常活跃,大致每天都有1万亿(1012)个细胞死亡,同时又产生这么多新的细胞取而代之。细胞更新最活跃的部位有消化道、骨髓与皮肤。所以,在成年的动物或人体,新产生的细胞数量与死亡的是相等的(图1.1)。这是我们理解正常或异常的细胞生长的基本等式。

图1.1 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指数生长与Gompertzian生长。图示癌细胞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的生长动力学。纵坐标表示细胞数量的对数,体外生长的癌细胞起初是指数生长的,相信在体内也是相似的。肿瘤体积不断增长,生长动力学逐渐偏离指数生长率,可用癌细胞数量与时间关系的一个方程式来表示,即Gompertzian曲线。

每个细胞群体都由3个亚群构成(图1.2)。正在周期性改变着的是第一个亚群,它们不断地增殖,一次一次地进行有丝分裂。一批终末分化了的细胞,已经不可逆地离开了生长周期,不再进行分裂,注定将要死亡,构成了第二个亚群。构成第三个亚群的细胞,是一些不参与周期性分裂、也不死亡、但在受到适当刺激后可以重新进入分裂周期的细胞(称为G0细胞)。在正常的细胞周期过程中,细胞依次经历4个时相,称为G1期、S期、G2期及有丝分裂期。

图1.2 细胞周期的示意图。细胞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进行有丝分裂(M),中间经过G1期、S期(DNA合成期)和G2期。有些细胞暂时离开细胞周期,进入G0状态(非增殖库),但在适当的分裂刺激的作用下,可以重新恢复进入细胞周期。另有一些细胞永久地离开细胞周期,成为终末分化细胞库的一部分。分化细胞库和非增殖细胞库(G0)中的细胞都可以转入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

通常在动物活体的组织内,不增殖的G0细胞数量最多,例如,肝脏里绝大多数都是G0期的细胞。但若将肝脏切除三分之二,许多不增殖的G0细胞就会重新进

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将肝脏的体积大致恢复到原先的大小。类似这样的现象也见于骨髓。认识这一点,对于放射科医生和肿瘤内科医生很是重要,他们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有时会损失掉一部分正在成熟过程中的骨髓细胞,而要刺激保存下来的G0期的干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从而可能重建骨髓的细胞群。

有三种作用机制,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使某个细胞群的数量增加:第一种机制是缩短细胞周期,使得单位时间内产生更多的细胞。第二种机制是降低细胞的死亡率,结果是可以将更多的细胞保存下来。第三中机制是使更多的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结果也是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更多的细胞。在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生长中,这三种机制都可以起重要作用。通常,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蛋白网络如周期素、激酶及其它一些肽类调控着细胞的周期。细胞内刺激信号和抑制信号之间的比例失调(刺激信号相对压倒抑制信号),可使细胞内部的“开关”打开,细胞进入无休止的分裂周期,其最终结果是细胞过度增殖,向癌的发生接近一步。

所有的细胞,包括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都可以有它们特有的细胞周期时间,也就是说,它们的细胞群体增加一倍需要的时间(称为倍增时间)。正常细胞的倍增时间是受到精确调节和监控的,而在癌细胞,原发癌和它们的转移癌的细胞或肿瘤体积的倍增时间可以相差悬殊,而且是相对自主的。有些生长最快的肿瘤(如Burkitt淋巴瘤)的倍增时间还不到3天,一些居中的,如尤文氏瘤的体积倍增时间约17天,乳腺癌的倍增时间约155天。有的结肠癌和直肠癌生长非常缓慢,其体积倍增时间长达600天以上。细胞和肿瘤体积的倍增时间是癌的侵袭性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因为这是一个可以动态测定的过程。而其它一些测定,如病理医生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分裂指数和间变程度,对于衡量肿瘤的侵袭性就没有那么明显。

一般而言,1克肿瘤中大约有109个癌细胞,如果从一个癌细胞算起,大约要经过30次的倍增方能达到这个数量。从理论上推算,如果不加治疗,肿瘤继续保持这样的指数生长,再有10次倍增就可能达到1千克。好在肿瘤虽然可以是从单个细胞发展起来的,但未必每个癌细胞都以同一方式进行增殖。我们知道肿瘤中确有一些处于静止状态的不分裂的细胞,还有一些细胞继续分化、自发地转入凋亡。肿瘤内也有一部分区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营养或血液供应,而发生继发性的坏死。所有这些生长的变化,形成了Gonpertz曲线(图1.1),这对于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意义。

肿瘤是一种时序性的疾病

每个肿瘤和每一名肿瘤患者,都要相继经历几次重要事件,由一个称为启动的过程开始,使一个宿主细胞(往往是一个干细胞)发生严重的不可逆的改变,导致癌的发生。如不采取措施改变这个过程,或措施不力而失败,就会终于形成临床可见的肿瘤,最终使宿主死亡。这些时序性的过程归结起来,称为自然病史,或癌的生物学演进。整个过程可以图1.3加以描述。

图1.3 肿瘤是一种时序性的疾病。本图显示肿瘤发展必经的时间程序,包括开始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以及通过进一步的遗传突变终于获得侵袭性表型的肿瘤。肿瘤发展的每个时期在预防、检测及治疗中各有影响。(引自Kohn与Liotta,1995, 稍有修改)

肿瘤的时序性的生长,可以分为临床前阶段和临床阶段这样两个时期。临床前阶段是一个隐匿的过程,其中包含肿瘤的诱导时间。在此时期内,现今已认识到有一系列分子和细胞事件相继发生。由这些事件最终形成一个可以产生症状的、临床上可以觉察的肿瘤。这个临床前时期,从启动算起,短则数月,例如Burkitt 淋巴瘤,也可长达多年,例如结肠癌、肺癌、乳腺癌或膀胱癌。有人估计,多数人体肿瘤的临床前时期约为8~20年,但可能长达30~40年。在这个临床前阶段,现在还无法在病人体内识别提示癌症的分子或细胞异常,病变过程隐匿,病人没有症状。据估计,在整个肿瘤发展的自然病史中,这个临床前阶段长达75%。这个无声无息的隐匿过程中,肿瘤毫无症状地生长,使人错过了早期诊断。这又要再次提到,一个启动细胞,大约经历30次的倍增之后,才形成一个大约包含有109个癌细胞的肿瘤块。可以粗略地说,肿瘤积累到1013个癌细胞的时候,就到了致命的程度。在临床前阶段的后期,肿瘤虽然还小,也可能产生微小转移,使确诊时的预后变得更差。

关于肿瘤体积的倍增,也可参见图1.4。如果在肿瘤生长到可察觉的大小之前,相当于倍增20~25次之前,就发生了转移,外科手术就难以根治了,这就需要给予有效的辅助治疗,这个问题容后再作探讨。显然,肿瘤倍增时间对于癌症筛查也有重要意义。随着小肿瘤的检测技术不断进步,肿瘤普查也会得到改进。

图1.4 一个虚拟肿瘤的生长曲线。这张示意图突出地显示临床前阶段(潜伏期)占肿瘤发展过程的大部分(75%),而可以诊断的阶段在自然病史中已属很晚期的肿瘤。在出现症状和体征、引向诊断之前,大约经历了30次的倍增,肿瘤生长的临床期只经过很有限的若干次倍增,就成为机体难以支撑的巨大肿块。肿瘤在达到可诊断阶段之前的多次倍增过程中,可能发生转移,也可能出现耐药的肿瘤细胞克隆。(引自Hill与Tannock, 1998, 已作改编)

自然病史的临床阶段从肿瘤确诊之时算起。正是此时病人可能出现症状,需要寻求根治性或姑息性的治疗。人们对于临床期肿瘤的认识已经相当丰富了,这个较晚的阶段一般只占一个癌症病人自然病史末尾的25%,如果肿瘤不能得到根除,病人最终就难免死亡。

肿瘤是一种多阶段的疾病

癌变这个名词,是用来描述一个正常细胞是如何通过一连串连续发生的事件,转变成为肿瘤的。这个由遗传损伤和表遗传改变驱动的多阶段过程,可以用图1.5加以说明。可以用3个主要的阶段来描述癌变中依次发生的时序性的事件:启动、促进(发生于隐匿期)及演进(癌的临床期由此开始)。这些名词只能对细胞内的变化作一些概念性的描述,难以完整反映癌变的整个过程,但毕竟有助于我们认识肿瘤以及致癌物在肿瘤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图1.5 癌变的多阶段与时序性模型。图示癌变的3个阶段,显示它们从正常细胞演变成为临床恶性肿瘤过程中的关系。(引自Weisburger与Horn, 已作改编)

启动

肿瘤的启动阶段从细胞内开始,通常发生于干细胞内。细胞接触到不完整致癌物(如化学物质、紫外线或X线、或病毒)后发生突变。这些初始因素只能使这个起始阶段开一个头,据认为这些初始因素使胞核DNA碱基组成或结构成分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从而开启了癌的发生。突变细胞可能表现为对周围微环境的反应发生了改变,比周围的正常细胞显示出选择性的生长优势,但它们的表型与周围非启动的同类细胞还是一样的。还认识到,有些潜在的启动事件因为细胞DNA 的修复机制而得以逆转复原。启动阶段有不少特点,这个过程极为短暂,步骤简单,在零点几秒之中就得以完成,可能是一种不可逆的改变。目前所知,启动阶段没有阈值可言。在今天人们的生存环境里,接触潜在的启动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其作用可能是相加的。据认为,人的一生中,体内可能有许多细胞发生过启动,但最终都没有发展成癌,它们或是死了,或是被机体的免疫机制所中和。

促进

肿瘤促进阶段包括基因表达的改变、选择性的克隆扩增以及启动了的细胞的增殖。这个阶段有可逆性的特点,这是与启动阶段、演进阶段不同的。例如,有些局灶性的病变在脱离与促进因素的接触后,可能发生退缩;不过,如果再次接触到促进因素,这些病变可能再现。这也说明启动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变。促进还取决于多种不断变化的影响,如接触某些环境因子(包括数量、频度、类型)、宿主的年龄、膳食的成分等,都有一定的作用。如果考虑到促进的可逆性和许多促进物是通过细胞受体起作用的,可知要使启动细胞发生克隆扩增是受到一个阈值限制的。在癌变多阶段发生的理论中,启动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未发生启动的细胞持续地接触促进物质,在肿瘤发生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刺激增殖,发生遗传错误的机会增多,可能导致癌变。

促进的表现有若干特点:具有可逆性,其持续时间很长,可能存在一个作用阈值,促进不是相加性的,促进导致启动细胞的克隆扩增。人体与促进因素的接触程度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显然,上述启动与促进的特点,鲜明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明显不同,也说明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人们认识有些启动和促进阶段的特点已经50多年了,还提出了癌变二阶段的学说,指出启动(突变)之后还需要有一个促进(表遗传改变)阶段。现今的观念又有所改变,认为这种二阶段癌变虽然是一种重要的学说,但失之过于简单。有好多别的证据表明,在肿瘤形成之前,可能发生过6个甚至更多独立的突变事件。

演进

癌变的最后的阶段称为演进(progression)。这个阶段的特点有:进一步的分子改变、原发瘤块继续增大、瘤块上有一些肿瘤细胞脱落并迁移到邻近的组织或器官,以及有些单个或小团的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从而将它们输送到远处组织或器官,并在那里停留下来,继续增长,称为转移。演进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细胞核型发生可以度量的改变。伴随核型改变的是瘤块继续增长、细胞自主性更强、侵袭性以及转移能力。演进阶段结束了肿瘤发展的临床前阶段,转入了

肿瘤发生的临床阶段。如果肿瘤在发生一般难以觉察的远处转移之前得以确诊,通过外科手术(或恰当的放射治疗)获得治愈的希望很大。但若在肿瘤确诊之前就已经发生多处微小转移,虽然有些肿瘤如睾丸癌仍然可能治愈,治愈的希望毕竟大为减少。为了控制转移性的肿瘤,需要采取各种全身性的治疗,包括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外源性的生物治疗和免疫治疗,引入化学治疗或激素治疗等。

肿瘤是一种分子疾病

现今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肿瘤是细胞发生遗传性改变的结果,需要经历多次突变才发生恶性转化。例如Ames首先发现,已知的致癌物质都是致突变的物质。按照这种思路,DNA修复功能有缺损的病人,发生各种肿瘤的风险增高。某些类型的家族性发生的肿瘤(指那些可以像别的遗传特征一样发生遗传的肿瘤)以及肿瘤是克隆性形成的事实,都提示问题发生在DNA的缺损。也就是说,一个细胞要发生恶性转化,必然需要经过多次的遗传事件。这些遗传事件中,虽然某些可能是遗传性的(胚系突变),但大多数的遗传事件是机体在一生中后天获得的。任何一种突变(点突变、插入或丢失、易位或扩增)都可能导致癌变。那些涉及转录、促进生长刺激的细胞信号转导的基因,称为癌基因(如myc, ras, fos, src),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引起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性转化。这可能来自基因扩增,也可能因为基因易位到不同的调节元件,导致刺激性蛋白的翻译增加所致。另一方面,抑制恶性转化的基因,称为抑癌基因或抗癌基因(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p53、结肠癌缺失基因deleted in colon cancer gene, DCC),则需要丢失或因突变而失活,促成恶性转化。简而言之,正是激活信号与抑制信号之间的失衡,使细胞处于持续不断的周期运动之中,任何增加的遗传事件都可能完成这个恶性转化。

近年来,癌变非常引人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凋亡。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正常的细胞生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细胞过程,用在胚胎发生、免疫耐受的发生、感染后免疫系统的下调、清除损伤细胞(如突变后的细胞或DNA异常的细胞)等。实际上,异常的凋亡倾向可能是肿瘤形成中的一个前提条件。一般说来,一个细胞可以完成的有丝分裂的次数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事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端粒酶的长度、抑癌基因的活性、凋亡启动受体(Fas和Fas配体)表达的变化等。例如一个细胞分裂时,在每次DNA合成的末期,每个染色体的末端总要失去一小点。所幸的是,这些末端常由不同的称为端粒的重复碱基对构成,这些端粒并不编码任何相关的基因。但更多的分裂可能使端粒丢失,发生进一步的分裂,以至失去生命悠关的基因,细胞死亡。所以,端粒越长,细胞在死亡之前就可能进行更多的分裂。类似的情况是,能够通过端粒酶表达来“延长”端粒的细胞,可能获得不死性(即干细胞和肿瘤)。其它的因素,如抑癌基因p53,也可启动DNA受损的细胞发生凋亡。纯合子丢失抑癌基因p53的人,容易由于积累DNA损伤而发生多种肿瘤,不足为奇。另外有些基因抑制凋亡,这种基因过表达时,不能引起凋亡。这种类型的遗传病理学(例如bcl-2)与某些恶性血液病如滤泡性B-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关。这也可能与存在更多的耐化学/激素表型有关,已知它们是结肠癌、前列腺癌和成神经细胞瘤预后不良的指标。

现在认为,凋亡可能也与肿瘤的侵袭、肿瘤诱发的免疫抑制以及癌性恶液质有关。例如,发现肿瘤细胞有Fas配体(FasL)表达,可使激活的淋巴细胞(它们表达Fas受体)发生凋亡。这可引发肿瘤-特异的细胞毒性T细胞消减,有助于认识为

何基于免疫的治疗没有发挥出人们预期的疗效,或为什么肿瘤会逃避免疫监视。又,大多数正常细胞表达Fas受体,肿瘤可能产生功能性的FasL可促使局部侵袭和转移产生。还有,在败血症病人和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患者的血清内曾发现可溶性的FasL。败血症综合征和癌性恶液质也许可以用存在着功能性的、循环中的FasL来加以解释。

总之,许多步骤(一些前提性的事件)影响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上述多是一种高度的简化。至今我们都还仅仅是开始认识肿瘤发生中的复杂性,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对肿瘤生物学的认识会更深入,进而开启肿瘤治疗的新纪元。

癌症的恶性特性:侵袭与转移

如前所述,一个正常细胞转化成为肿瘤细胞,需要经过许多个步骤(启动、促进与演进),以及这个过程对于普查方案和降低风险策略中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个重要之点是,癌的标志在于它的侵袭与转移能力。虽然人们也常看到肿瘤已经大如篮球的病人,这些“良性”的肿瘤显然也具有过度增殖的能力,但与癌细胞不同,它们并不侵袭或转移。看来这些肿瘤还没有获得侵袭的能力,说明还需要经过其它的步骤,方能进而发展成癌。这种现象也见于乳腺的原位癌。通常我们把乳腺的原位癌看作一个尚未具备转移潜能的克隆疾病。有的病人可见大片原位肿瘤中已有浸润性小癌灶,说明这个肿瘤已经变得“更加恶性”了。从理论上讲,必定发生过更多的遗传事件,才使原位癌获得侵袭性。已经有一些分子水平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联系。同样,侵袭前癌发展到侵袭性癌之时,对于肿瘤的筛查与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简而言之,如要发生转移,肿瘤细胞必先从原发肿瘤的瘤体上脱落,然后才能够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它能流动到达新的地方,产生新的集落。虽然看起来这个步骤相当容易,其实这个转移过程中每个步骤都存在着重重阻力。这种屏障很重要,它们常常可以成为我们的新治疗策略的靶点。

图1.6显示侵袭与转移的过程。一个上皮来源的癌转移到肺,必须:(1)获得运动性(分泌运动因子),(2)与相邻细胞间的粘附变得松动(钙依赖性粘附分子(E-cadherin)丢失)和从原发部位脱落,然后发生(3)突破它的基底膜(利用降解酶),(4)再突破内皮细胞的基底膜,才能够最终进入血管内的血流中。这个癌细胞必须(5)当它在血液循环中流动、真正在某个毛细血管床定居下来之前,躲过免疫发现,(7)再度穿越内皮细胞的基底膜,才能够形成新的集落。这个集落的细胞要想活下去,还必须(8)形成新的血管供应(血管生成),获得足够的生长因子、氧供应等营养支持。所以,大约每10000个进入血液的癌细胞中,只有1个癌细胞能够存活下来,形成远处转移,也是不足为奇的。

图1.6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肿瘤发生转移,肿瘤细胞必须先从主瘤块上脱落分离,然后穿越基底膜,进入循环系统。此时肿瘤细胞需要避开免疫监视,在远处某个毛细血管中定居下来,再次穿越内皮细胞层,重新进入细胞外基质。在新的微环境中,一定会分泌某些促进血管形成的因子,刺激血管形成与增长。如能完成所有这些步骤,方能形成转移。(引自Fidler, 1997, 已作改编)

癌细胞进入淋巴管,是癌形成远处转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癌细胞这种进入淋巴

管的方式,有时甚至阻塞淋巴管和淋巴结。这种局部区域性的淋巴结阻塞也是为什么需要外科手术整块切除的基础。过去人们曾经相信过淋巴结可以对癌细胞起到一种过滤的作用。但试验研究表明,癌细胞能够越过淋巴结。在某些类型的肿瘤,发生转移的淋巴结的数目,是判断预后和发生新的转移的衡量标准。

机体的组织和器官(例如骨、软骨或浆膜)可以对肿瘤的局部生长扩展有所阻挡。癌的局部扩散常常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如血管、神经、组织面等)而扩展。如果癌细胞能够有机会自由进入体腔,例如卵巢癌,癌细胞可以在游离体液中扩散,继而在远离卵巢的腹膜或肠系膜上发生种植。已经证实,外科手术中,如果手术刀、别的器械或手套上带有癌细胞,也可将这些癌细胞带到体内其它部位或伤口中,引起癌细胞种植。正因为如此,才发展了非常严格的肿瘤外科技术,如“非接触”技术,尽量减少这种可能。偶尔也有在肿瘤手术后的瘢痕中发生转移灶,这种转移灶可能由于手术过程中直接带入癌细胞所致,但也可能是由于癌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液的循环,在伤口中损伤的毛细血管中定居下来而形成的。

了解某种特定肿瘤的扩散途径,可成为肿瘤分期的基础,或在肿瘤生长和发展的临床期中衡量具体病人的病情的基础。这种知识也用来为某一病期的病人设计合理的治疗。

不同的原发癌和在特定器官不同部位发生的原发癌,发生转移的部位分布方式相差很大。根据原发癌的部位,某些器官似乎很容易形成转移癌,而在有些器官中却很少出现转移(例如肌肉、皮肤、胸腺与脾脏)。在许多荷瘤器官中,肺部的毛细血管首先接受静脉血液,也从胸导管接受淋巴液,因而肺是一个转移多发的器官。有小鼠实验表明,有可能将特别倾向于转移到某个器官的癌细胞挑选出来,所谓器官趋向性(organ-tropism)。

关于转移形成的机理,认识还不够详尽,但进展迅速。当肿瘤发展到演进阶段时,细胞核型的不稳定性增高,同一肿瘤块内不同的肿瘤细胞变得异质性。癌细胞还出现有利于发生转移的其它重要改变。某个肿瘤在一个器官内形成转移,必须逃避机体的免疫系统。也可以说,对于一个转移癌来说,机体的免疫系统必定失去了识别异常或外来新生物的能力。至于为什么失去了这种能力,是由于缺乏肿瘤抗原、所以没有形成肿瘤识别?还是由于没有形成肿瘤特异的T淋巴细胞克隆?还有争议。人们很关注这个领域,许多实验室已经开展癌疫苗和免疫治疗的研究。除了免疫机制的改变,凝血机制也可能发生严重紊乱,容易在血管内引起凝血块。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分泌某些促凝介质、血小板数量增加、肝脏产生凝血因子发生异常。有人已经开展研究,试图通过人为的干预,增强免疫机制,恢复凝血功能,以及抑制肿瘤细胞无节制的增长。

已经开展了许多临床研究,探讨以有效的药物治疗来辅助外科手术或放射治疗。这些辅助治疗也用于已确定癌症、但临床上尚未证实转移形成的病人。这样的治疗在一些乳腺癌和结肠癌病人中已经获得部分成功,但在其它许多肿瘤中尚未实现。有不少因素限制了这种辅助治疗:(1)癌细胞的异质性,使得肿瘤内某些细胞群能抗拒抗癌治疗;(2)要有一种合适的生物媒质来介导治疗(例如缺乏微血管来运送化疗药物,或由于组织缺氧而对放疗产生部分抗拒);(3)治疗本身的疗效。此外,在有效的辅助治疗后,或形成转移后,肿瘤对治疗逐渐产生抗拒。这种理论参见图1.7。

图1.7 肿瘤治疗(Rx)与细胞数量增长之间的关系。假设癌细胞群对Rx治疗不发生耐药性,则每次治疗后都会杀灭一定数量的癌细胞。欲获得治愈,细胞杀灭必须超过细胞再生长。如产生耐药性,再生长的肿瘤细胞数可能超过杀灭的细胞数。

肿瘤生物学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关于影响癌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侵袭、转移的环境信号,人们的认识已经深入得多了。这些信号以细胞因子、激素、肽的形式与细胞的受体结合,激活第二信使系统,使转录因子发生改变,从而使细胞的行为发生变化。正是所谓的信号转导,即这些信号转导分子的异常表达,使得肿瘤细胞表现出它们的行为。所以最近十年来,在肿瘤治疗领域中,以这些分子为作用靶,恢复正常的细胞生理学,已经成为热门研究课题。肿瘤生物学认识的深入,也使学者们能够以侵袭和转移的某些特定步骤作为作用靶来开展研究。例如有人研究,以某些特别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来阻止癌细胞穿越基底膜,应用抗血管生成的抑制剂,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VEGF)的抑制剂thalidomide、endostatin来阻止血管生成,从而防止癌的转移或减缓转移癌变大,也是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正如前言中强调过的,尽管肿瘤治疗似乎已经到了一个平台,肿瘤生物学的深入进展又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门径,促进我们提高肿瘤疗效再上新的台阶。

恶性肿瘤的临床结局

随着肿瘤的增大,可以侵袭和破坏周围正常组织、功能丧失、疼痛加剧。多数的晚期癌之所以引起病残,是因为局部的发展,或形成新的病变。在机体的要害器官如肝、肺、骨髓或脑中出现转移癌,可能严重干扰器官的功能,产生一系列器官相关的症状。除了肿瘤原发部位或转移部位的直接作用外,肿瘤还可能产生许多重要的间接临床表现,包括营养失衡、严重的代谢紊乱、免疫力持续下降、体力虚弱、很容易发生致命的感染等。产生这些结果的详细机理还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肿瘤不断增大、更加异质性,产生某些毒素,或大量夺取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必需氨基酸、维生素。例如,有些肿瘤可分泌激素,产生与人体正常激素相似的作用。肺癌常产生抗利尿激素A D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可引起严重的代谢紊乱。进展期癌往往伴有食欲减退、进食无味,也可能与肿瘤产生某些激素样物质有关。肿瘤分泌这些已知或未知的激素以及由此引发的临床表现,称为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有时甚至成为晚期病人的主要表现。

结语

近20年来,关于肿瘤自然病史以及肿瘤进展各阶段特点,从生物学、细胞与分子水平上的研究都使人们的认识大为加深,而且将这三个不同水平上的研究成果,综合成为整体。新的认识促进临床前研究中启迪设计更多的特异方法来防止肿瘤形成,也在临床阶段促进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启动因素作用是不可逆的概念,促使人们去努力限制与这些因素接触,如在放射诊断工作中尽量减少放射暴露,减少阳光紫外线照射,在工作场所、制药生产与食品来源中减少与化学致癌物的接触等。此外,为了减少与促进物的接触,使得人们注意限制吸烟、减少饮酒、少用某些药物或化学产品。为了设法影响促进阶段,催生了癌症化学预防研

究,利用维生素A类似物13-顺维甲酸与抑制上呼吸道癌的持续发展,利用维生素D类似物与预防前列腺癌,便是例证。认识到演进阶段的核型不稳定性,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肿瘤发生与致癌性病毒作用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免疫方法,例如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与肝癌预防。通过干预凝血过程的改变或建立抗血管生成治疗,尝试阻止转移形成。针对早期癌患者发生转移必定经历的各个步骤,设计了辅助治疗方法。关于癌的自然病史和肿瘤生物学的认识日益加深并得到应用,必将为治疗肿瘤疾病找到更多新的途径。

推荐读物

见原书17-18页

植物发育生物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花器官发生ABC模型:完全花器官由花萼(1轮)、花瓣(2轮)、雄蕊(3轮)、雌蕊(4轮)组成。A类(AP1、AP2)、B类(AP3/PI)、C类(AG)调控因子分别与SEP1、 2、3形成不同的聚合体,分别在1轮(A)、2轮(AB)、3轮(BC)、4轮(C)控制相应部位花器官的分化和形成。 2、春化作用:是植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开花的现象。目前发现低温促进开花是由于三种蛋白VRN1、2、VIN3在低温下诱导表达,它们抑制开花负调控基因FLC的表达,从而促进开花。 3、光敏素(PHY):是一种N端感光区与线形四环吡咯发色团共价结合的蛋白质复合体,接收红光/远红光后,蛋白质的构象改变,C端激酶活化,通过磷酸化将光信号传导下去。 4、根边界细胞:是生长到一定长度的根尖处由根冠外围细胞脱离的、有组织的活细胞,其功能是防御和帮助植物吸收营养。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控制边界细胞的释放。 5、近轴-远轴极性决定基因:近轴远轴特性是指以某器官中心轴为基准,近的是近轴,远的是远轴。例如 HD-ZIP III 类基因PHB、PHV、REV决定植物的近轴特性,抑制远轴特性。 KANl\2\3 类基因、YAB类的YAB3、FIL决定远轴特性,抑制近轴特性。 6、拟南芥生物钟分子结构:是由三个蛋白构成的一个光周期调控的反馈循环。这三个蛋白是 CCA1 、 LHY 、 TOC1 。前两者被磷酸化后抑制 TOC1 的表达,TOC1 转录翻译后促进 CCA1 、 LHY 的转录表达。光通过光受体促进 CCA1 、 LHY 的表达,抑制 TOC1 的表达。 7、隐花素:是吸收蓝光紫外光,在 N 端非共价结合 FAD 发色团,感受光能,并将能量传给 C 端激酶区域,使具备进行磷酸化催化反应的能力的光受体蛋白。植物中是 CRY 。 (趋光素:是吸收蓝光紫外光,在 N 端非共价结合 FMN 发色团,感受光能,并将能量传给 C 端激酶区域,使具备进行磷酸化催化反应的能力的光受体蛋白。)8、TPD1/EMS1:是花药发育中决定小孢子囊发生范围的一对信号肽 / 受体激酶 信号转导蛋白,它们的分布范围决定小孢子囊发生的范围。 9、近轴 - 远轴极性基因:是决定植物器官发生中近轴特性和远轴特性的基因。 近轴基因有 HD ZIP III 类基因 PHB 、 PHV 、 REV 等,远轴基因有KAN1\2\3 , YAB 类的 YAB3 、 FIL 等。 10、泛素蛋白质降解复合物:一种降解蛋白质的复合物,能在特定识别酶的 作用下,将目标蛋白标记上泛素后降解目标蛋白,是细胞内通过有目的降解的方式调控蛋白含量的方式。 11、植物发育生物学是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解剖学和 形态学等不同水平上,利用多种实验手段研究植物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发生、发育和建成的细胞学和形态学过程及其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理(调控机制)的科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及其遗传控制的科学。 12、增殖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大小、形态和细胞器的分布等都相同。 如:顶端分生组织中央细胞的分裂。木栓形成层和维管形成层母细胞的垂周分裂分化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命运不同,它们将发育成完全不同的细胞。 分化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开始。如: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形成气孔器母细胞的分裂,形成层细胞的平周分裂等。

自然史读后感

自然史读后感 自然史读后感《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综合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创见。破除各种宗教迷信和无知妄说,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这是布封对现代科学的一大贡献。他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指出地球与太阳有许多相似之处,地球是冷却的小太阳;地球上的物质演变产生了植物和动物,最后有了人类;人类的进化不是如圣经《创世纪》所说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布封观察、研究大地、山脉、河川和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根源,开了现代地质学的先河。尤其在物种起源方面,他倡导生物转变论,指出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的影响而变异,对后来的进化论有直接的影响。达尔文称他“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第一人”。《自然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其中关于动物活动形态的描绘尤富于艺术性。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各种动物的一幅幅肖象,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倾向。 1749年,《自然史》的头三册一出版,就轰动了欧洲的

学术界。由于它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学堡垒的巴黎大学神学院指控为“离经叛道”,要求给以“宗教制裁”。布封被迫写信给神学院声明自己“无意‘反驳’圣经”,并保证将来出版《自然史》第四册时把这封信刊在卷首。后来他在《自然史》中,为了掩蔽神学家的耳目,经常抬出上帝的名字。但又悄悄地对人说:“只要把这名字换掉,摆上自然力就成了”。实际上仍旧坚持他的唯物主义立场。 自然史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布封的《自然史》以后,我认为自然界是神奇的,是奇妙的。 《自然史》里面讲述了人类史,地球史,动物史和矿物史等结合了丰富的事实材料,例如:人类史里面说了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智力和模样会怎么样,还有人的触觉,神经,大脑各个地方的联系,还有人的品种,黑人,白人他们的皮肤可能是某种基因或者天气的气候变成的。 动物史,里面中说了种属变种,例如:驴,它体内的脑子,心,肠道,肝脏等气官都类似于是马的气官,好像从马退化的一样,还有很多像这样的类型的:山羊,如果一只公的山羊和一只符合的母羊就可以,和不符合的母羊就不可以。

最新肿瘤分子生物学复习题

一肿瘤流行病学 肿瘤流行病学 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肿瘤的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一门学科,以阐明肿瘤的流行规律、拟订肿瘤的防治对策及检验肿瘤防治对策效果。 肺癌危险因素 1. 吸烟; 2. 职业因素:接触砷的无机化合物、石棉、二氯甲醚、铬及其他化合物,镍冶炼、芥子体、氯乙烯、煤油、焦油和石油中的多环芳烃,烟草的加热产物、硫酸烟雾等; 3. 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岩石、建筑材料中; 4. 空气污染:城市中每天燃烧的大量化石燃料以及柏油路的铺设和机动车辆的使用,均可导致居民密集区空气的污染; 5. 饮食营养失衡:(体重下降)在致癌的环境因素中,饮食和营养是重要构成部分,营养状况能够通过改变表遗传来导致癌症发生,尤其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 6.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7. 机体免疫力低下,内分泌失调,及家庭遗传对肺癌的发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癌基因 基因组中存在的一类能促进细胞分裂并有潜在致癌作用的基因。 癌基因活化的机制 逆转录病毒的转导;病毒插入,进入或靠近宿主细胞原癌基因而增强后者的表达;点突变,在ras癌基因中特别重要;染色体移位,不同染色体的一部分合并,造成基因重排,表达增加,如CML患者9号和22号染色体移位;基因扩增。抑癌基因 是一类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并有抑制癌变作用的基因,突变或缺失而功能失活后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 抑癌基因的失活机制 Knudson氏的两次打击论: 二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缺失; 另一个等位基因突变; 基因5,端CpG岛胞嘧啶(C-5)高度甲基化,抑制抑癌基因的转录。 P53基因的功能 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调亡;参与DNA损伤修复,维持基因组稳定;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三细胞信号传导 G protein G蛋白,由α、β、γ三个不同亚基组成的GTP结合蛋白,具有GTP酶活性和七个跨膜结构域,在细胞信号通路中起信号转换器或分子开关的作用。 Second messenger 第二信使,受细胞外信号的作用,在胞质溶胶内形成或向胞质溶胶释放的细胞内小分子。通过作用于靶酶或胞内受体,将信号传递到级联反应下游,如cAMP、cGMP、Ca2+、IP3和DAG等。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 受体酪氨酸激酶,细胞表面一类具有细胞外受体结构域、可使酪氨酸磷酸化的跨膜受体蛋白,在细胞信号的跨膜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MAP kinase cascade MAP激酶级联式反应,是多种生长因子及其他信号分子与RTK作用后信号传导的下游通路,级联式反应中的最后一个

《自然史》读后感五篇

《自然史》读后感五篇 1749年,《自然史》的头三册一出版,就轰动了欧洲的学术界。由于它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了世界的起源,下面就是的自然史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很早以前,我就听说了《自然史》这本书,在前不久,我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家喻户晓的法国著名作家布封的作品,四个字:精彩好看。 这本《自然史》里讲的是关于动物的。没看这本书之前,我特别想了解动物,特别是狗,虽然我家曾养过狗,但我还想进一步的了解它,可没想到,这本《自然史》里就有讲狗的。有看家狗和猎犬,当然,我了解的是看家狗。这里面说看家狗热情、温顺,只记得人们给予的恩惠。它们又坚忍谦恭,当遭受伤害时,从不恼怒,反而会更温顺地等待更大暴风雨的来临。我喜欢看家狗,除了它的外貌可爱,还因为它性格温和谦恭、情感丰富细腻;野狗则比较野蛮粗暴,甚至是凶狠残忍。看完这篇文章,我又证实了一个知识点:狗有一个天生的缺陷,它们没有汗腺,而且毛发又厚,这让它们身体的热量不能得以尽快散发。因此,炎炎夏日,我们总是能看到它们张大嘴巴,伸着舌头,气喘吁吁的样子。 这本书真好看,我要趁今天再看一遍! 今天,我读了布封的《自然史》以后,我认为自然界是神奇的,是奇妙的。

《自然史》里面讲述了人类史,地球史,动物史和矿物史等结合了丰富的事实材料,例如:人类史里面说了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智力和模样会怎么样,还有人的触觉,神经,大脑各个地方的联系,还有人的品种,黑人,白人他们的皮肤可能是某种基因或者天气的气候变成的。 动物史,里面中说了种属变种,例如:驴,它体内的脑子,心,肠道,肝脏等气官都类似于是马的气官,好像从马退化的一样,还有很多像这样的类型的:山羊,如果一只公的山羊和一只符合的母羊就可以,和不符合的母羊就不可以。 自然界是神秘的,是奇妙的。 今天,我读完了这本《自然史》。我觉得,他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有趣,更多的,反而是极其认真的叙述,这真的很让我反感。我最不喜欢这种书。但是,我还是粗略读了一下下。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综合了无数个事实,对自然界作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简介。破除各种宗教,把上帝从宇宙中驱逐出去,这是布封对现代科学的一大贡献。他坚持以他自己的观点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说出地球与太阳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相似之处,地球竟然是冷却的小太阳;地球上的物质演变,然而产生了植物和动物,最后有了人类;人类的进化不是像圣经《创世纪》所说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拥有了智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经验。布封观察、研究大地、山脉、河川和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理由,《自然史》的文学价值也很

癌基因理论的创立

癌基因理论的创立2012/12/24 谢蜀生/科学网博客分享: 导读人类对癌症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最初认识到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到发现第一个病毒癌基因、细胞癌基因以及发现抑癌基因,一直到1985年,癌基因理论被生物医学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广泛接受,并成了癌生物学研究的主流。 早在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把那些从乳腺癌中辐射出来,长而粗的血管类比作螃蟹的脚爪。在希腊文中癌被称为Karkinoma,在拉丁文中开始用Cancer表达,并沿用至今。对癌症产生的原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人们观察到外在的环境因素可以诱发癌症。1761年,英国医生约翰希尔(J.Hill)首次指出,吸鼻烟会引起鼻癌。1775年,波特(Percival Pott)发表一份报告,指出英国裸体清扫烟囱的工人,由于频繁接触煤焦油,而阴囊癌的患病率特别高。人们同时也观察到,过度暴露于阳光的人和操作X-线的工作人员,皮肤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这些早期关于环境中的化学、物理因素可以致癌的观察,被以后的实验研究所证实。 1908年,克吕纳通过X-线照射小鼠成功地引发了皮肤癌。1915年,日本的山极胜三郎用煤焦油刺激兔耳,也引发了皮肤癌。1930年,肯纳韦(Kennaway)等证明,煤焦油中的致癌化学物质是二苯并蒽。后来的研究证明,人工合成的二苯并蒽也能致癌。这是第一次确定一种结构清楚的致癌化合物。

病毒癌基因的发现 虽然上述的观察和研究都证明,外在的化学、物理因素确实能诱发癌症,但长期以来它们是如何引起细胞癌变的机理仍一无所知。20世纪初,一个偶然的事件开启了病毒与癌关系的新领域,导致了一系列癌生物学研究中传奇般的重大发现。1909年美国纽约长岛的一位农场主带着一只左胸肌上长了肿瘤的珍贵鸡种,来到洛克菲勒研究所,希望找到治好鸡肿瘤的办法,以拯救他农场中患同样肿瘤的其它鸡。洛克菲勒研究所的研究员劳斯(Francis Peyton Rous),对此很感兴趣。他用这个患肌肉瘤的鸡做了二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并发现:1。这只鸡的肿瘤可以成功地移植到另一只同种鸡身上,长出肌肉瘤;2。更重要的是,他将瘤细胞裂解后的提取物,通过滤器后取得的滤液注射到正常小鼠肌肉内,也可以引发肉瘤。这是第一次证明,病毒也可以是诱发肿瘤的原因。这个病毒因劳斯的发现,而被称为劳斯肉瘤病毒或劳斯病毒(RSV)。1966年,劳斯因首先证明了病毒与癌症的关系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劳斯病毒传奇般的故事还只刚刚开始。劳斯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它引起的细胞癌变的恶性表型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这说明,它在致癌的过程中改变了细胞的遗传物质DNA。1960?年,当时在加州理工大学著名肿瘤病毒学家杜尔贝科(Dulbecco)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蒂明(Howard Timin),决定研究劳斯病毒的复制和致癌机理。他提出了一个“前病毒理论”,认为劳斯病毒可以以它的RNA模板,先合成一个DNA中间体(前病毒),然后再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 基因组中,然后按传统的DNA→RNA→蛋白质的方式,复制新的病毒。前病毒

国家癌症研究中心(IRAC)致癌物分类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致癌物分类(2005) 1类(95种)+2A类(66种)+2B类(241种) 天然的黄曲霉毒素 4-氨基联苯 砷及其化合物1 石棉 硫唑嘌呤、氮杂硫嘌呤 苯 联苯胺 铍及其化合物2 N,N-双(氯乙基)-2-萘胺(萘氮芥) 双氯甲醚和氯甲甲醚(工业品) 1,4-丁二醇二甲烷磺酸酯;白消安;马利兰 镉其化合物 苯丁酸氮芥 1-(2-氯乙基)-3-(4-甲基环己)-1-亚硝脲、赛氮芥 铬化合物(六价)2 环孢霉素 环磷酰胺 己烯雌酚 EB病毒、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 毛沸石 环氧乙烷3 鬼臼乙叉苷与顺氯氨铂和博来霉素合用 甲醛 砷化镓 幽门螺旋菌(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含麻兜铃碱的草药 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16型 人乳头瘤病毒18型 人T-细胞亲淋巴病毒Ⅰ型 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米尔法兰 8-甲氧基补骨酯素加长波紫外线 MOPP及其他包括烷化剂的联合化疗 芥子气;硫芥 2-萘胺

中子 镍化合物2 绝经后的雌激素治疗 非甾族雌激素1 甾族雌激素1 麝猫后睾吸虫(感染) 联合口服避孕药(注:也有结论性证据证明本品有保护作用对抗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序贯口服避孕药 32磷,作为磷酸盐 239钚及其衰变物(可含有240钚和其他同位素),作为气溶胶 放射性碘的短寿同位素,包括因原子反应器事故和核武器爆炸来源的131碘 核素,发射α粒子,体内沉积 核素,发射β粒子,体内沉积 224镭及其化合物 226镭及其化合物 228镭及其化合物 222氡及其化合物 埃及血吸虫 二氧化硅,结晶型(职业接触吸入的石英或方晶石尘) 日光辐射 含石棉状纤维的滑石 三苯氧胺、它莫西芬(注:也有结论性证据证明本品可降低对侧乳房癌危险) 2,3,7,8-四氯二苯-对-二噁英、TCDD3 噻替哌 232钍及其衰变物,以二氧化232钍胶体溶液静脉注射 苏消安 氯乙烯 X-射线和γ射线 混合物: 酒精饮料 含非那西汀的镇痛合剂 槟榔果 槟榔与烟草同嚼(含烟草的萎叶) 不含烟草的萎叶 煤焦油沥青 煤焦油 未处理和稍处理的矿物油 咸鱼(中国式咸鱼) 页岩油 烟炱 无烟的烟草制品 木尘

植物发育生物学

一.侧根及不定根是如何发生的? 不论主根,侧根或不定根所产生的支根统称为侧根。当侧根开始发生时,中柱鞘的某些细胞开始分裂。最初的几次分裂是平周分裂,结果使细胞层数增加,因而新生的组织就产生向外的突起。以后的分裂,包括平周分裂和垂直分裂是多方向的,这就是使原有的突起继续生长,形成侧根的根原基的分裂,生长,逐渐分化出生长点和根冠。生长点的细胞继续分裂,增大和分化,并以根冠为先导向前推进,由于侧根不断的生长所产生的机械压力和根冠所分泌的物质能溶解皮层和表皮细胞,这样,就能使侧根较顺利无阻地依次穿越内皮层,皮层和表皮,而露出母根以外,进入土壤。由于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也就是发生于根的内部组织,因此它的起源是内起源 不定根通常泛指植物的气生部分,地下茎以及较老的,特别是有次生生长的根部所形成的根。不定根的起源和发育像侧根一样,通常是内起源,发生在十分靠近维管组织的地方,其生长过程必须经过该部位以外的组织。 二.关于种子植物茎端结构和活动方式有哪些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1)顶端细胞学说:1844年Nageli根据对大多数隐花维管植物的研究提出的。主要观点是最简单的顶端分生组织,结构上只有一个大的原始细胞-顶端细胞。 (2)组织原学说:1868年Hanstein根据种子植物的顶端分生结构特点提出的。顶端分生组织可划分为三个原始细胞区,即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这些细胞普遍地排列成行,最外面一层为表皮原分化为表皮层;其下为皮层原分化为皮层;中央是中柱层分化出维管组织和髓。 (3)原套-原体学说:1924年Schmidt 提出。该学说认为顶端分生组织的原始区域包括1:原套,只沿垂直于分生组织表面的方向进行分裂(垂周分裂)的一层或几层周围细胞;2:原体,包括原套下的基层细胞,其中的细胞向各个方向分裂,不断增加而使茎的顶端增大。 (4)细胞组织分区概念:1938年Forster 提出。 (5)等待分生组织学说:1955,1961年 Buvat根据对根端结构研究提出的。此学说 提出远轴细胞轴区是比较不活动的而真正发 生细胞分裂的区域是在周围和顶端下面的区 域,由此产生出茎的组织和叶原基,在胚胎 或后胚的生长顶端结构组成之后,远端的一 群细胞成为等待分生组织,它停留在不活动 状态,一直到生殖阶段,才在远端的细胞恢 复了分生组织活动。 (6)分生组织剩余学说:1965年 Newman提出。根据此理论把维管植物的顶 端分生组织分为三种类型:单层型;简层型; 复层型。 三.细胞周期有哪些主要阶段,各阶段 特点是什么?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 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 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 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分裂期又分为分裂前期、分裂中期、分 裂后期和分裂末期。 前期:两个中心体分开,向两极移动。 染色质逐渐浓集形成染色体,核仁核膜解体 前中期:核膜消失,染色体随机排列在 细胞中间,纺锤体形成。 中期:染色质最大程度凝集,染色体以 着丝粒非随机的排列在纺锤体中央的赤道板 上。每条染色体纵裂为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细胞的 两极 末期:子代细胞的核重新形成,胞质分 裂 四.植物生长发育与动物的生长发育不 同之处有哪些? (1)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其组成细胞可移 动位置,植物的则不能移动,细胞间彼此联 结很紧密。 (2)动物细胞通常没有细胞壁,植物则 有,因此后者细胞死后仍保持一定的形态, 死细胞和活细胞共同组成植物体。 (3)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更容易表现出 全能性,容易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发育形成新 的个体或器官。 (4)动物胚胎发育完成后几乎是全面地 生长,成熟动物体重不在特定部位保留干细 胞群,不再增加新的器官和组织。植物则是 在特定部位保留有分生组织细胞群,形成局 部生长,一生中不断形成新的器官和组织。 (5)动物在环境中是可以自由移动的, 因此它们就有一定逃避不良环境的能力,其 本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较差,而植物则 通常不能主动移动,无法逃避不良环境,因 此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甚至其生理活动 都较容易受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变化 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这些变化了的环 境而生存下来。 (6)动物的减数分裂发生于形成配子 时,只有二倍体的动物体,没有单倍体的动 物体,因此没有世代交替。而高等植物的减 数分裂则都发生于形成孢子时,既有二倍体 的植物体,也有单倍体的植物体,两种植物 体交互出现形成世代交替。种子植物的配子 体寄生在孢子体上,这就使得植物,特别是 高等植物的性别概念不同于动物,性别决定 问题也就更复杂。 五.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发育中有哪 些调节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 着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其中绝大 部分是植物体内自身产生、自身调节浓度, 作为调节生长发育过程的信号起作用的。已 发现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功能物质有生 长素、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等。 1、决定细胞分化的方向:按照位置效应 理论,细胞在植物体内所处的位置决定其分 化的命运。在所有的位置信息中,激素是最 重要的信息之一。(1)开启还没通过细胞分 化临界期细胞的脱分化过程。(2)改变细胞 分化的方向。 2、在形成层活动中的控制作用(1)控 制形成层活动周期;(2)维持形成层纺锤状 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向(3)控制木质部分化 (4)控制韧皮部分化。 3、诱导器官建成(1)根的形成(2)芽 的形成(3)茎的伸长(4)胚的极性建立和

肿瘤分子生物学资料

非病毒性生物载体(化学和物理方法) 由于病毒载体是一类外源性的核酸结构材料, 且病毒本身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故不少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一些人体本身的生物结构材料来作为人类基因治疗的载体, 如人体细胞某些核酸结构材料.非病毒载体广义上讲就是除了病毒载体外的所有基因治疗 载体。本质:模仿病毒 非病毒载体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需要解决对靶细胞转染的定向性、转染效率低、表达时间短、全身应用及保存不稳定性等问题。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非病毒基因载体的基因治疗将不断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1) 裸DNA(naked DNA)(基因枪,水压法) 将目的基因连接在表达质粒或噬菌体中直接注射而不依赖其它物质介导,是最简单的非病毒载体系统。将质粒直接导入动物组织,诱导动物的免疫系统对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即基因疫苗。Nakamura等将荧光素酶基因的裸DNA直接接种到小鼠胃浆膜下,发现该基因能在胃部明显高表达,一次接种后的高表达时间可持续12h之久,其他临近器官则无明显基因表达。肌内注射后可直接诱导相应的免疫反应,也可检测到DNA明显表达。电穿孔(electroporation)技术和微粒子轰击法(microparticle bombardment,即基因 枪)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裸DNA的转染效率,而且可使DNA直接到达细胞核,避免了各种酶对DNA的降解。Dietrich等采用该方法将白介素12/自介素2基因质粒转染皮下负荷Lewis肺癌的裸鼠,证明能明显减慢肿瘤生长、减少肿瘤转移、延长宿主生存期。 2) 脂质体和脂质复合物(Liposome and lipoplexes) 脂质体能够介导极性大分子穿透细胞膜,携带DNA进入细胞。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它一般都带有一个疏水基团,保证脂质体分散在水介质中时形成脂双层结构,有效保护分子中的疏水部分,将氨基暴露在水介质中,后者通过静电引力与DNA结合并将DNA大分子压缩成可运输的小单元,成三明治状,形成脂质体复合物。增加分子中N+数目以及N+与疏水链的距离即有利于基因转移。阳离子脂质体与DNA形成的复合物颗粒大小从50 am到1 pm不等;体外细胞试验中大颗粒的转染效率优于小颗粒。物理因素如Zeta 电位、粒子大小、DNA/J]旨质体比例和介质离子强度等都影响脂质复合物的稳定性、复合物的形成和转染效率。脂质体DNA复合物局部注射,报告基因仅表达在注射点周围;肝门静脉、动脉血管注射后主要分布在肝脏[5]。脂质体或脂质复合物也可直接应用于病变部位,如气管内给药可使肺泡上皮细胞中的p半乳糖苷酶基因表达,给予P53凋亡诱导基因可使早期肺肿瘤缩小。使用精蛋白或组蛋白来源的肽压缩DNA后,则DNA被包裹在脂质囊内部,如脂质/鱼精蛋白/DNA复合物,后者是研究的最热门的系统之一。该复合物粒子大小介于100 am 到250 am之间,比传统脂质复合物小3—4倍,介导基因转移的效果优于传统脂质复合物。氯喹可在一定条件下提高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基因传染,因其可提高内吞体的pH而有效抑制内吞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作用,促进复合物从内吞体中释放。联用电穿孔技术或者结合灭活病毒或其肽片段作为膜激动剂能提高复合物进入细胞核的能力。静脉注射脂质体/DNA复合物,对肿瘤部位超声处理可增加肿瘤组织对脂质体/DNA复合物的摄取和表达。 3) 阳离子多聚物(Polyplex) 阳离子聚合物表面的正电荷可与带负电的基因形成带正电荷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借静电作用吸附于细胞表面,通过细胞内吞而将基因导入细胞,并获得表达。目前研究较多的阳离子聚合物主要有多肽类:聚赖氨酸、聚谷氨酸及其衍生物;多聚胺类:聚乙烯亚胺、聚丙烯亚

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史过程

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史过程 陈文通 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取决于经济条件。需要进一步搞清楚的是,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是各自孤立的吗,是偶然的吗,是没有规律的吗?马克思的结论是,经济运动是有规律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首先,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同样有其自然规律。所谓自然规律,首先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自然形成、自然发展和自然转化的规律;对人类来说,自然规律不仅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且是强制性的。其实,类似这种自然规律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而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则表现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资本论》第1卷第2版第8—10页)经济运动是一个大系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因而经济运动的规律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马克思不仅发现了经济条件决定社会形态这个总的和最一般的规律,而且还发现了一系列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规律,例如:所有制形式从私的个人所有制到资本主义所有制、再到社会的个人所有制的规律;劳动和所有权的关系从统一到分离、再到统一的规律;生产的社会形式从合作联合到对立、再到合作联合的规律;经济关系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自由联合关系(人的自由个性)的规律;等等。这些规律大都表现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螺旋式上升)。崇拜偶然性和否定社会自然规律的存在是没有根据的。当然,对有些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今后经济运动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就我们考察的主题来说,最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规律。 其次,不能人为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在经济关系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中,作为中间环节的发展阶段是不能跳过的,也是不能以法律的形式或者超经济的手段取消的。马克思把亚细亚的(原始公社解体前的典型形式)、古代的(奴隶制)、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而未来则是共产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还把经济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归结为“三大形态”或“三大阶段”——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联合关系。在这里,人的依赖关系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前各阶段的关系,即:家长制的关系,古典古代的关系,封建制的关系,行会制的关系,等等。这种划分突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前各种关系的共同点,而仅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中间环节和过渡阶段。马克思特别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曾经发挥了巨大的文明作用,是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点。人类不可能在物的依赖关系还没有完成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3页)进一步讲,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既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又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现象,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诚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是主体和客体的颠倒。但是,“从历史上看,这种颠倒是靠牺牲多数

癌症生物学试题2

Cancer Biology 2007/8 TRIAL EXAMINATION Give reasons for why data from epidemiological cancer cohorts is not always conceivable with what can be expected from the number of carcinogenic constituents found in edible plant, food stuff including those that are formed in cooking? (3) What is an Oncogene? Give an example of a mammalian oncogene and its corresponding oncoprotein. (2p)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used to detect oncogenes in the DNA of cancer cells (a)Translation (b)Transcription (c)Transfection Briefly describe how this method was initally used in cancer research. (4p) What are the cell surface receptors called that sense the cell contact with the Extra Cellular Matrix (ECM)? (2p) Cancer cells are characterized by hyperactive signalling. Give three examples of how a cancer cell can obtain hyperactive signalling caused by processes that involve growth factors and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Assume that the Ras proteins in a cell have a mutation that’s make them constantly active. How would that influence the cell cycle? (2p) a) It will stop retinoblastoma protein (pRb) phosphorylation and thereby start cell differentiation. b) It will lead to cyclin D accumulation and thereby entering of the cell cycle. c) Cyclin B will be down regulated and the cell will thereby stop in G2. d) It will lead to an enhanced signal from the TGF-B receptor that will favour cell proliferation. P53 is an important tumour suppressor gene. Describe in detai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how p53 function to prevent cancer outgrowth. (6p)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ALT-mechanism and how does it work? (3p) Give an example of two strategies used to protect normal stem cells from transformation. (2p) Which different types of genotoxic damage can be found at high frequencies in tumour cells and what type of DNA lesions might have caused the damage? (2)

自然史心得体会

自然史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自然科学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科学史》的心得体会 大三上学期开设的《自然科学史》这门课很有趣味。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和其它科目的教材完全换了风格,像一部纪录片,又似一本科学杂志,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在学习任务繁重的大三,这门课则带我们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时代,认识了一个又一个伟人,学习这门课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近代科学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其过程可大致描述为:古希腊(理性)——> 中世纪(基督教)—

—> 文艺复兴以后(经验主义)从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万物源于水的命题,到现在的核威胁,环境危机;从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钻木取火,徒手打猎到现在的机器生产;从以前飞鸽传书,快马加急到现在的电话、电子邮件、飞信联系;从以前的衣不蔽体到现在的五彩缤纷。这一切,都是借助科学的进步,科 学的产物,享受优越的生活。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 自然科学不仅是改造世界的潜在力量,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宝贵资源。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主线,是自然科学教育的基石,它蕴含着极大的教育价值,是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自然科学发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依据历史事实,通过对科学发展历史过程的分析来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并揭示其规律。在漫长的科学发展史上,近代曾出现了三次严重的危机,并由此带来了三次重大的突破,从而推动自然科学进一步向前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在西方,通过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经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最具理论色彩,又是提出理论模型最多的一门学科。同时,天文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种田靠天、

分子生物学笔记:癌症

癌症 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与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长,他的生长不受正常机体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这一点在恶性肿瘤尤其明显。与良性肿瘤相比,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呈浸润性生长,易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并常有远处转移,造成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 病因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环境与行为对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据估计约80%以上的恶性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可能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细胞非致死性的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或(和)灭活肿瘤的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细胞可先呈多克隆性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演进过程,其中某个克隆相对无限制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形成不同特点的亚克隆,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能力,形成恶性肿瘤。因此,肿瘤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基因病。 1. 外界因素 (1)化学因素:如烷化剂、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氨基偶氮类、亚硝胺类、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等,可诱发肺癌、皮肤癌、膀胱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等。 (2)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如X线可引起皮肤癌、白血病等,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癌,石棉纤维与肺癌有关,滑石粉与胃癌有关,烧伤深瘢痕和皮肤慢性溃疡均可能发生癌变等。 (3)生物因素:主要为病毒,其中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DNA病毒如EB病毒与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关,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与宫颈癌有关,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RNA病毒如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与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有关。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也有关系。 2. 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真正直接遗传的肿瘤只是少数不常见的肿瘤,遗传因素在大多数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机体发生肿瘤的倾向性和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如结肠息肉病、乳腺癌、胃癌等。 (2)免疫因素: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如丙种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肾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肿瘤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恶性肿瘤发生于免疫机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于肿瘤能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并破坏机体免疫系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3)内分泌因素:如雌激素和催乳素与乳腺癌有关,生长激素可以刺激癌的发展。 鉴别诊断 根据不同部位的肿瘤所应鉴别的疾病也不相同,如肺癌需要和肺结核、结节病、肺部良性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肿瘤研究所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最早于1999年7月由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教研室提出成立"第一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研究所挂靠病理学教研室,实行"室、所合一"的运转方式。2004年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后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2006年7月,肿瘤研究所与病理学教研室剥离,并挂靠南方医院,独立运转。2007年9月,肿瘤研究所回归大学,挂靠在基础医学院,由学校下拨1000万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生命科学大楼3楼长臂端建设肿瘤研究所的实验和办公场地。2008年4月,肿瘤研究所正式开始运行。2008年9月,肿瘤研究所也正式加入肿瘤学科,开始招收肿瘤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肿瘤研究所建设现状: 1.实验室建设和设备购置 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直接关心下,肿瘤研究所迅速完成了实验室的设计和规划,并在学校基建处和设备处的帮助下,于08年4月底完成了实验场地的装修、实验室家具的添置及部分仪器设备的安放。同月,肿瘤研究所开始独立运转。到目前为止,肿瘤研究所已完成了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全部1000万和省211工程一部分经费(150万左右)仪器设备的投资,引进了Clin Prot,流式细胞分选仪以及小动物整体成像系统等一大批仪器。目前实验室配置相对完善,可以基

本上完成肿瘤学方面的实验。 2.实验室人员配置 肿瘤研究所现有14名在职职工,其中高级职称9人,正高级5人,副高级4人,中级2人,实验员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现任肿瘤所所长为中科院院士姚开泰教授。3.承担课题及发表论文研究所从成立以来,共承担课题18项,其中11项目前在研,包括了国家863、973分题各1项,国家重点基金1项以及国家面上基金多项,在研经费为753万元。共发表SCI 收录论文18篇。 研究所所长:姚开泰 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所地址:南方医科大学生命科学楼3楼

2020《自然史》读后感

2020《自然史》读后感 1749年,《自然史》的头三册一出版,就轰动了欧洲的学术界。由于它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了世界 __,下面就是的2020《自然史》,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本厚重的大书瘫倒到在我的桌子上,翻开来细细品读,画上一些记号,再回过头看两眼,望着折痕越来越多的大书,有没有让我留下什么然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呢? 自然史是作者布封历经55年的调查总结所获得的成果,里面讲述了大自然的一切,植物,动物,矿物……让人看不过来,而那充满诙谐的语言更是吸引着读者继续读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还记得在动物篇里“狗”的那一段,讲述了关于看家狗和猎犬的习性。家狗活泼可爱好动,讨人喜欢,主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它都一清二楚,同时还能通过气味嗅出敌人的气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陌生人经过时,家狗会朝他吼叫的原因;而猎狗则不一样,它们充满野性,经常表现出战斗欲望,且聪明伶俐,训练有素,能听懂主人的命令他们拥有敏锐的嗅觉,是猎人们的好帮手。同时,家狗和猎犬都有的共同点就是对主人十分忠诚。 说到“狗”,这让我想起了我家的家狗,与书中描写的一样,她有着香槟色的毛发,有着水灵而又浑圆的大眼睛,有着匀称的身姿,一次跳跃,一次翻滚都充满了灵气,且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孩子般得粘人。她时常摆出一副细考的样子,歪着脑袋,禁止不动,这举动真是惹人疼爱。

还记得我曾经听到过一句话:“人类的一生,狗只是一小部分,而在狗的一生中,主人就是他的全部。” 这句话说得没错,家狗的一生默默追随着主人,乖巧聪明,就是受主人欺负也毫不吭声,也是默默的承受,从不会露出厌恶主人的眼神。想到这里,我不禁想到那被主人们遗弃的流浪狗,它们的心里是多么痛苦,多么难过。当看到一只被主人爱抚的狗时,它们的眼神里会不会流露出渴望和羡慕? 为了某个人默默承受,这一种高贵品质,也就只有狗了,多么可爱乖巧的小生物啊。但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里却都有“狗”字,而成语里一些带“狗”字的也都一些贬义词,例如 __,打鸡骂狗之类的成语,毫不吝啬对狗的贬低。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狗是忠诚的,但又为什么会有这些词语或成语呢?真是令人费解。 也许因为家狗只对主人忠诚,对陌生人凶狠,让一些从未养过狗的人家对家狗产生厌恶之感。一些句子中,形容某人吵闹会说成“狗吠”,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其实,狗对主人忠诚的程度远远令我们无法想象,在电影“忠犬八公”里,一只狗的主人因突发心脏病死去,这只狗却从未间断它的习惯——在下午时,到火车站等待主人下班回来,就算主人再也不会回来。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也间接的证明了狗对主人的忠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