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增刊):319-323

Journal of A gro-Environm ent Science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苗卫卫,江 敏

(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90)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分别论述池塘、湖库、海水等不同养殖系统对自身养殖水体及周围水域的影响,探讨了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结合生态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系统,发展有机健康养殖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理论研究及法律法规支持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影响;生态养殖;工厂化养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43(2007)增刊-0319-05

Env i ronm en t a l I m pacts and Sust a i n able D evelop m en t of Aquaculture i n Ch i n a

M I A O W ei-wei,J I A NG M in

(College of Aqua-life Science and Technol ogy,Shanghai Fisheries University,Shanghai200090,China)

Abstract:The rap id devel opment of aquaculture in recent decades has been ar oused increasing concerns on its envir on mental i m pacts in China.Severe polluti on and damage of aquatic ecosyste m fr om vari ous aquaculture syste m s(ponds,lakes,reservoirs and marine)was discussed.I n successi on,the status and the p r os pects of industrial and ecol ogical aquaculture,t w o types of en2 vir on mentally friendly aquaculture,was revie wed,res pectively.Penulti m ately,the s pecific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was recom2 mended t o devel op organic healthy aquaculture,which will integrate cl osed circulating system and ecol ogical aquaculture p rinci2 p le,and app ly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 ol point(HACCP)syste m t o supervise the whole p r ocess of p r oducti on in the p resent paper.Finally,it was concluded that s ome further research works more are still needed for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in China.

Keywords:aquaculture;envir on mental i m pacts;ecol ogical aquaculture;industrial aquaculture;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水产养殖即水产生物(如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植物)的养殖,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行业[1]。历史上,我国渔业以捕捞为主,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2004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65%,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2]。同时,我国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破坏与影响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通过讨论不同养殖系统(池塘、湖库、海水)中水产养

收稿日期:2006-09-07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理科一般项目资助(04K B09);上海水产大学校长基金项目资助(科04-91);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

助(Y1101)

作者简介:苗卫卫(1982—),女,河北景县人,硕士,专业方向为渔业环境及调控。

通讯作者:江 敏 副教授,博士。E-mail:m jiang@https://www.doczj.com/doc/683151771.html, 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及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的发展潜力,提出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所需技术和法律支持。

1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规划总体无序,养殖者不顾环境容量,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放养密度,任意排放养殖废水,造成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水产养殖中产生废物质和量的差异依赖于水产养殖系统类型和养殖种类[3]。我国养殖系统包括池塘、湖库、海水和工厂化养殖系统,前3种养殖面积占我国养殖总面积92.7%,产量占91.1%[2]。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如表1所示[4、5]。2004年淡水养殖中鱼类产量占淡水养殖产量的90.96%,池塘养殖产量占

表1我国主要养殖品种

Table1L ist of maj or s pecies of aquaculture in China 分类品种

淡水种类食鱼性鱼鳜鱼

食浮游生物鱼鲢、鳙、罗非鱼

草食性鱼草、鳊、鲂

食底栖动物、腐

屑鱼

青鱼、鲤、鲫、罗非鱼

其他

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河蟹)、鳗、中华

鳖、黄鳝、泥鳅

海水种类贝类

贻贝、扇贝(彬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

贝等)、蛏、蛤、蚶、牡蛎、鲍

甲壳类

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

等)、青蟹、梭子蟹

鱼类

鲈鱼、大黄鱼、美国红鱼、鲷科、石斑鱼属、

牙鲆、大菱鲆、军曹鱼

藻类

海带、紫菜(坛紫菜、条斑紫菜)、裙带菜、

江蓠

其他海参、海胆、海马

70.36%,海水养殖中贝藻产量最高[6]。

1.1池塘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2004年,我国池塘养殖产量占淡水养殖的70.36%,面积占淡水养殖的42.9%[2]。方耀林[7]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养殖水体中总有效氮也会增加。池塘养殖污染主要来自残饵、排泄物、粪便等,及大量养殖废水排放对池塘水体及池塘养殖周围水域造成严重破坏。周劲风等[8]利用珠江三角洲基塘生态系统研究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根据营养物质平衡计算得出池塘中营养物质氮的输入饲料占90%~98%,氮的输出鱼类仅占总输出的20%~27%,沉积的氮占54%~77%。营养物质磷的输入饲料占97%~98%,鱼类磷仅占总输出的8%~24%,沉积的磷占72%~89%。说明饲料中氮、磷除小部分供给养殖鱼类的生长外,大部分沉积于池底,造成浪费和污染。丁疆华等[9]通过试验证明引入底栖鱼类与无鱼的系统相比,总磷增加了3倍。所以放养底栖鱼类加速了氮、磷循环,易引起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产生水华现象。

池塘养殖过程中,必须定期频繁大量换水来控制水质。因为静水池塘中当鱼类达到一定密度后,种群代谢产物的积累将成为抑制生长和限制单产的主导因素[4],要想提高单产,必须定期冲换新水。池塘梭子蟹日换水量不低于20%[10]。养殖废水的大量排放,严重污染周边水域。如于桥水库库周某鱼塘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饵料、肥料等,鱼池水中氮磷、有机物和藻类含量明显高于水库,池水中磷含量为0.25~1.34mg?L-1,是水库磷浓度的8.06~43.2倍。在夏秋季节和捕鱼时,富含氮、磷、有机物和藻类的鱼塘废水被直接或间接排入水库,在水库周边水域形成明显的污染带[11]。

其次是化学药品。池塘养殖中养殖技术的关键是疾病的防治。养殖过程中水质调节、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等使用大量化学药品[3],添加在饲料中或直接泼洒使用,其中一些如红霉素、氯霉素、孔雀石绿等为禁用渔药,但有些养殖者还在使用。这些有毒物质残留在水体中,影响野生种类免疫力,还造成生物残留,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1.2湖库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湖南省湖泊养殖水域面积从1986年的320.67×103h m2,减少到2002年的59.95×103hm2,而湖泊单产从1986年到上个世纪末,都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1999年以后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有了稳定的优势[12]。这主要是因为大水面渔业开发稳步发展,特别是网箱、网围、围栏养鱼和小水库直接投饵施肥技术迅速推广。其中未食饲料、粪便和排泄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氮、磷、有机物对水环境的富营养化影响严重。由于颗粒饲料质量差,网箱设置不当,加之规模过大,盲目加大鱼种投放量等,导致网箱区和网箱外大范围水质恶化。不论养殖的对象怎样,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网箱区、网围区的总磷、氮、碳一般均高于对照区,透明度和溶氧低于对照区[13],并且对附近较大水域(>250m)的水质产生影响[14]。如试验发现大水面网围精养的养鱼区T N、NH

4

+-N 分别比网外高22.8%、37%,比未围养区高219%、300%;TP、P O3-4-P分别比对照高162%、150%; COD、BOD5分别比对照点高30%、31%[15]。而沉积物污染程度还与水体交换率有关,水体交换率大的水库5a中网箱下方的沉积物厚度相对增加22c m;无河流注水,主要靠雨季集雨区集水的水库,网箱下方沉积物厚度相对增加40c m[16]。总之,投饵养鱼模式,是造成湖泊、水库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1.3海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包括滩涂红树林虾池、贝类养殖,浅海筏式贝藻养殖,浅海网箱鱼类养殖等养殖模式。滩涂虾池单一品种养殖大量废水的排放对近海水域环境的污染严重。2001年广东省对虾池塘养殖对环境产生的氮、磷负荷量分别为4508.5和994.2 t,其中通过养殖废水排入临近海域水环境的COD、无机氮、无机磷和悬浮物排放量分别为4887.5、136.8、

023 苗卫卫等: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2007年3月

64.0和17689.5t[17]。而虾池养殖破坏最严重的是滩涂红树林,加之历史悠久的大规模滩涂贝类养殖,滩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种类失去自然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降低,且造成海岸侵蚀。另外,滩涂的酸性土质排放到周围水体中,使水体的pH 值降低。

贝类筏式养殖阻挡海流,降低了养殖海区水体的流速、改变了水流方向,有机物质和营养盐被截留。蒋增杰等[18]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过20排筏架(约105m)后,养殖区内的海水平均流速由区外的(7.50±5.29)降到(5.28±3.23)c m?s-1,降低了29.6%;进入养殖系统的叶绿素a浓度由2.48降低到1.19μg?L-1,减少了52%。董双林等[19]研究也表明,放养扇贝较多的几个围隔与对照和放养扇贝较少的围隔相比,P OM、COD、TP、T N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些现象表明,放养较多的海湾扇贝可减少水中的有机负荷和营养负荷,同时由于N/P比的相对增加可抑制蓝藻的生长;但养殖区内pH值降低,DO下降,且颗粒物质大量汇集在滤食性贝类高度密集区,显著增加了局部营养负荷,在不同程度上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20世纪80至90年代期间,海水鱼类网箱养鱼迅速发展,并成为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方式。据初步统计,2002年我国已有传统网箱100多万个[20]。海水网箱养鱼中养殖者广泛投喂冰鲜小杂鱼,其饵料系数比人工配合饲料或颗粒饲料高,为5.6~7.3。据资料统计[21],象山港全年有5509t饵料(鲜重)未被鱼类利用,大量的残饵是造成海域污染的物质来源之一。取其饵料系数为7,若单只网箱鱼产量取250kg,则每只网箱的污染负荷为:氮33.25kg、磷7.20kg。在目前海水网箱养殖模式和管理技术水平条件下,布局不合理,内湾和近岸水域开发过度,海水网箱养殖渔场在开始养殖2~3a后就出现不同程度水体营养指数偏高、底部沉积物堆积、养殖水体底层贫氧现象严重等老化待征。不合理的网箱养殖还会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沿海滩涂、红树林等造成危害。另外,海水养殖逃逸的鱼类可能在疾病的传播、野生群体遗传组成的改变等方面产生副作用。

2 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

2.1工厂化养殖

我国工厂化养殖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才进入产业性发展阶段,但发展却很快。目前,工厂化养殖已遍及全国各地,2003年全国工厂化养殖面积为3285.3万m2,产量119170t,平均每立方水体产量为7.8kg,最高可达180kg[22]。工厂化养殖方式大体上分为流水养殖、半封闭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3种。我国以流水及半封闭循环水养鱼为主,用过的水一般不再回收利用或部分养殖废水经沉淀、过滤、消毒等简单处理后循环使用,因而换水量大,污染严重。近几年,我国也陆续新建了几座封闭式水产养殖工厂,但因投资都较大,尚未正式投入商业性运转。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关键是加强我国养殖设施设计建设、养殖环境监测和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完善。

刘长发等[3]根据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技术,以水产养殖系统零污水环境排放为目标,开发了一个典型的零污水排放工厂化复合水产养殖系统。用固液分离系统去除固体废物,用于碎屑食性鱼类养殖;藻类过滤系统去除部分溶解性废物;收获养殖动物和藻类。而这样的水产养殖系统可以进行简化设计,如宋德敬等设计的集约化的海藻、鲍鱼、鱼类和贝类养殖系统[23]。将鲍鱼育苗和鱼类育苗的温水送至鱼类养成车间和海参、海胆车间后再流入室外大池进行循环利用。室外大池不但是沉淀池、生化池,还兼养海藻、裙带、海参、海胆等,实现了综合利用。

近几年来,我国才开展水产养殖多环境因子的计算机监控和可视化系统的研究。谢代锋等[24]基于Pr ofibus-DP设计的水产养殖多环境参数测控系统成功应用于鳗鱼工厂化养殖中,使多环境参数稳定在最佳值附近。王伟[25]进行了水产养殖环境场可视化的研究,使用粒子系统描述了水产养殖中饵料的集合运动及迁移。但目前我国关于循环水养殖系统及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实际应用技术还很不成熟。 水处理系统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核心。传统的物理、化学消毒法虽然有效,但都对养殖生物及养殖工作人员或食用者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生物处理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藻类、高等植物等作为生物滤器,高效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盐,生物处理过程利用生态原理,更有利于水环境保护及人类健康,是无公害养殖、健康养殖的发展方向。生物塘系统既是利用塘内微生物与藻类的共同作用,将污水中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质,来净化水质的。研究[26]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悬浮藻对NH

4

+-N、P O

4

3--P去除率分别为51.9%、89.9%,而固定藻则高达94.8%和100%。研究证明多种高等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吸收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质,例如:水葫芦、马来眼

123

第26卷增刊农 业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子菜、苦草等对氮、磷去除率为80%[27];菹草、水花生、莲等可有效吸收TP、T N,增加水体DO,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明显改善作用[28]。但目前我国微生物、藻类回收利用及微藻固定化技术还不成熟,而高等水生植物主要利用途径包括动物饲料或者鱼饵料、能量来源例如产沼气、堆肥作为土壤调节剂或者肥料添加剂等,经济效益显著。且近年来研究了无土浮床栽培技术[29],实现了废水培养水稻、蔬菜、花卉、草药等湿生、陆生植物[30、31],在净水的同时,又有第二产出,效益更可观。

2.2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32]。工厂化复合养殖系统的建设即是对生态养殖原理的充分利用。结合上文对养殖废水处理的讨论,细菌、藻类、高等植物等可用于缓解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甚至修复富营养化水体。和渔产品相比,水草能以更大的比例输出氮、磷。东湖每年渔产品输出的氮占总输入量的3.5%,输出的磷占总输入量的11.0%[33]。且水草生长迅速,如苦草收割后7~10d即可恢复生长到原有高度[34]。另外可通过生物调控(B i o-mani pulati on),即调整鱼群结构,保护和发展大型牧食性浮游动物,从而控制藻类过量生长。主要措施是增加凶猛性鱼类的放养,直接利用滤食性食藻鱼如鲢鱼、鳙鱼、鲤鱼和草鱼等及大型植食性浮游动物降低藻类生物量[35、36]。

我国养殖者越来越重视生态养殖,目前采用的技术有混养一些滤食性生物加光合细菌、移植底栖动物、培养大型海藻等[37]。如淡水龙虾的仿生态养殖技术[38],采用双层或单层网片搭栖息区1排或2排,上层网片移植水草(如空心菜、水浮萍、水花生等)覆盖水面,可以为虾的栖息、摄食、蜕壳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虾种放养1个月后,可适当混养滤食性鱼类,来改善虾的生长环境。扇贝—海藻—海参生态养殖模式[39],海藻可吸收扇贝排泄到海水中的溶解有机污染物,有效地降低氨氮对水质的污染,同时海参可对沉积到底质的扇贝排泄的有机非溶解性污染物进行利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将养殖自身污染转化为养殖生物生产,既提高了养殖效益,又提高了养殖生态环境效益。由于我国的生态养殖模式简单,生态系统不完善,对水域污染仍很严重。杨延宝等[40]分析了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环境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养和混养养殖模式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单品种养殖比鱼贝混养引起的富营养化程度更为明显。但并不是任何鱼类和贝类混养都可以达到好的生态效益,只有在大量可靠的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组合混养,才能达到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水产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结合生态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应用HACCP体系,建立有机健康养殖模式。有机养殖方式与常规水产养殖相比,有以下特点[41]:限制养殖密度,提倡混合养殖;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管理系统,进行苗种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投入有机饲料;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质或抗生素;制定长期生产计划使水产养殖与周边水域功能吻合。我国制定了淡水池塘养殖无公害操作规程及具体养殖种类的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及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及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我国已初步开展了水产养殖业应用HACCP体系的研究[42、43],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结论及研究方向

为缓解水产养殖对养殖水域的影响,发展可持续水产养殖,我国政府、养殖者及相关科研单位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合理规划养殖面积及品种,建立渔业用药限制及养殖废水排放等水质标准,严格控制滥用渔药现象,加强养殖水处理及废水排放的管理,为发展生态渔业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

(2)养殖者应充分重视养殖水域环境污染问题,真正认识到我国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控制养殖规模及养殖密度不超过养殖水域的养殖容量;减少鱼病发生,科学用药;积极实践不投饵养鱼等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模式。

(3)由于水产养殖中残饵、粪便、排泄物等养殖废物造成严重的沉积污染,应加强沉积物处理利用研究,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加强营养与饲料学研究,优化饲料结构及投喂方式,减小饵料系数,增大饲料利用率,改变单一的精养模式,采用有效的混养模式等,最大限度减小沉积量。

(4)掌握营养盐迁移及转化规律,加强养殖容量及环境容量的研究,为养殖水体水质调控、废水处理及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

223 苗卫卫等: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2007年3月

(5)充分运用物质转化与能量传递理论,综合利用藻类、微生物、不同食性鱼类、家禽、家畜及水生、陆生植物等互补互利特点,建立完善的生态养殖模式。

(6)加强养殖水环境模拟及监测系统的研究,包含水质、水文自动监测,自动投饵机及闭合循环废水处理系统,建立节能高效的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

(7)结合生态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应用HACCP体系,建立有机健康养殖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吝译.水产养殖(Aquaculture)对环境的影响[J].现代渔业信息,

2005,20(7):7-10.

[2]农业部渔业局养殖课题组.我国主要水产养殖方式研究[J].中国

水产,2006,(2):11-13.

[3]刘长发,綦志仁,何 洁,等.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零污水排放

循环水产养殖系统[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2,17(3):221-226.

[4]何志辉,赵 文.养殖水域生态学[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

302.

[5]杨广军.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产科技,2004,(4):1-

5.

[6]小 远.2004年全国渔业统计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2005,

(13):13-16.

[7]方耀林.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人工生态库水质分析[J].淡水渔业,

1998,28(3):37-39.

[8]周劲风,温琰茂.珠江三角洲基塘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J].中

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5):103-106.

[9]丁疆华,温琰茂,舒 强.基塘系统中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J].

资源生态环境研究动态,2001,12(1):29-33.

[10]王卫平,杨继远,何景波.梭子蟹池塘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

2005,22(4):22.

[11]王洪起.于桥水库的水质保护与渔业生产[J].湖泊科学,1995,7

(4):379-384.

[12]王连龙.湖南省淡水渔业生产能力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13]刘家寿,崔奕波,刘建康.网箱养鱼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水

生生物学报,1997,21(2):174-184.

[14]刘潇波,郑志勇,高殿森.网箱养鱼对水环境影响研究及展望[J].

北方环境,2004,29(4):50-52.

[15]吴庆龙,等.大水面网围精养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水产

学报,1995,19(4):343-349.

[16]魏宏国.投饵式网箱养鱼对水库环境的影响[J].渔业致富指南,

2002,(18):22-23.

[17]李纯厚,黄洪辉,林 钦,等.海水对虾池塘养殖污染物环境负荷

量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3):545-550. [18]蒋增杰,方建光,门 强,等.桑沟湾贝类筏式养殖与环境的相互

作用研究[J].南方水产,2006,2(1):23-29.

[19]董双林,王 芳,王 俊,等.海湾扇贝对海水池塘浮游生物和水

质的影响[J].海洋学报,1999,21(6):138-144.

[20]权娅茹.我国海水网箱养鱼存在的问题及展望[J].海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22(2):180-183.

[21]蔡惠文.象山港养殖环境容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4.

[22]樊祥国.我国工厂化养殖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水产,2004,

(8):11-12.

[23]宋德敬,薛正锐,张剑诚,等.三种不同模式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设施[J].渔业现代化,2005,(2):28-30.

[24]谢代锋,赵德安,史 兵.基于Pr ofibus-DP的水产养殖多环境参

数测控系统[J].低压电器,2005,(3):41-44.

[25]王 伟.水产养殖环境场可视化研究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

大连:大连水产学院,2005.

[26]李 朔.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角色及价值[J].节能环保,2005,

(4):18-20.

[27]雷泽湘,谢贻发,徐德兰,等.大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净化

效果的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553-554. [28]胡家文,栾会妮,沈子伟,等.网箱养草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

[J].北京水产,2005,(6):8-12.

[29]宋祥甫,等.浮床水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规律

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l8(5):489-494.

[30]谭洪新.水栽培蔬菜对养鱼废水的水质净化效果[J].上海水产大

学学报,2001,10(4):293-297.

[31]刘长发,晏再生,张俊新,等.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大

连水产学院学报,2005,20(2):142-148.

[32]张德隆,李 刚,肖志国,等.我国池塘生态养殖的回顾与展望

[J].中国渔业经济,2004,(2):44-45.

[33]许均华,陈新蕾.恢复东湖水生生态系统途径初探[J].氨基酸和

生物资源,2003,25(3):16-19.

[34]朱清顺,周 刚,张彤晴,等.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

响[J].水产养殖,2005,26(2):7-9.

[35]Shap ir o J.B i omani pulati on:The next phase—making it stable[J].

Hydrobiologia,1990,(200/201):13-27.

[36]La mmens E H R R,et al.The first bi omani pulati on conference:a syn2

thesis[J].Hydrobiologia,1990,(200/201):619-627.

[37]温志良,温琰茂.海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动态,

2000,(1):29-31.

[38]凌 剑,陈 玲.淡水龙虾仿生态养殖技术[J].内陆水产,2005,

(11):32-33.

[39]技术部.养殖生态环境的退化及其生物修复(下)[J].科学养鱼,

2004,(3).

[40]杨延宝,王 博,林龚娜,等.海水不同品种混养的环境效应研究

[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1):73-76.

[41]谢 标.有机水产养殖———21世纪水产养殖业发展导向[J].中

国水产,2004(6):78-80.

[42]管琼,淘 醆.池塘中应用HACCP[J].渔业致富指南,2005,

(17):23-24.

[43]罗国芝,吴红星,谭洪新,等.闭合循环养殖车间HACCP体系的建

立[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14(2):143-148.

323

第26卷增刊农 业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83151771.html,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作者:齐占超王进 来源:《现代农业研究》2017年第05期 (黑龙江省林甸县水产服务中心 166300) 【摘要】水产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水体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 染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Key words] aquacultu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eatment methods 治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仔细分析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原因的基础上,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办法,着力加强对水产养殖环境的控制。 1 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 1.1 自身污染问题 水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会代谢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是造成水产养殖养殖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首先,水产养殖中的代谢物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源。水产品摄入饵料后,会将代谢物质排放在水中,这样就会造成污染物的增多,且代谢物在水中分解,也会造成水体环境的污染。其次,在静电的附着下,大量的水生物遗体会沉积在水中,这些沉积在水底的物质会再次融解在水,造成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并且对水体中的生物造成危害。第三,投放水体的肥料,以及各种药剂等都会对水体造成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而且还会造成浮游生物的生长。 1.2 水体密度问题 有限的水体只有容纳固定数据的生物,通常水体生物的密度越大越容易造成污染的问题。首先,许多放养单位为了更到更大的数量的水产品,往往片面的追求高产量,在有限的水体中投入到了大量的鱼苗,导致水体密度超出额定上限,因此造成水体污染。其次,由于水体内生物密度较大,不得不投入更多的饵料,再加上换水量达不到具体的要求,导致水体中的残饵和排泄物的增加,从而使水体负荷不断提高,使水平中的富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从而明显的污染了水体的环境。

水环境对水产养殖种类的影响

水环境对水产养殖种类的影响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是一项常用技术,水环境调控得当可为鱼类提供较好的生存、生长环境,反之水环境调控不当,则会导致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集,会直接影响到养殖产品的质量及产量。 影响水质调控合理性的参数主要包括水温、氨氮、溶解氧、pH值等等,只有做好这些参数的调控,才能更好地保证养殖产品的质量及产量。 1水温对养殖产品的影响 养殖水产品多是生活在水中的变温动物,水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会直接影响水生动物的体温及新陈代谢。 比如鱼类如果水环境温度低于10℃,即会进入低进食冬眠蛰伏状态。 对于鱼类而言,水温保持在25℃~32℃是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并且在鱼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对水温的变化范围耐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

鱼苗对水温的瞬间变化耐受度仅为2℃,而鱼种则为3℃;成鱼对瞬间变化的水温耐受程度相对较大,不过也要控制在5℃以内。 超出上述鱼类耐受瞬间水温变化范围,则会导致鱼出现“感冒”、“休克”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此外,水温还是影响养殖产品疾病发生、发展、流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的夏季,热天雷雨天气会加速鱼塘内残渣的分解,大幅增加水中还原物及浮游生物的数量,从而增加耗氧量,导致水中缺氧影响到鱼的正常生长。 2氨氮对养殖产品的影响 含氮的有机物分解时、含氮的有机物在水中缺氧状态下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时、养殖动物的排泄物等均是氨氮的重要来源,对于养殖产品而言,分子氨会直接影响到氧的输送,鱼类的鳃组织受到损伤,鳃血液的吸收能力、输送氧的能力等就会随之下降,血液的酸碱平衡被破坏,红细胞、造血器官等也会随之影响,鳃的亲氧面积、输送氧气的能力受到影响,最终会引起鱼类肝、肾、脾、甲状腺、血液组织等各个器官的变化。

水产养殖自动化设计方案

水产养殖环境远程监控系统 设计方案 追求至善 凭技术开拓市场/凭服务树立形象 圣启科技?河北

第一部分:概述 (2) 1、养殖业发展现状 (2) 2、水产养殖环境远程监控系统概述 (4) 第二部分:系统组成 (5) 1、养殖水质监测站: (6) 1、1、监测站概述. (6) 1、2、监测站配置. (6) 1、3、传感器选择. (6) 2、数据传输层(数据通信网络):6 3、远程监控中心 (7) 第三部分:系统功能 (7) 第四部分:系统特点 (12) 结束语 (12)

第一部分:概述 1、养殖业发展现状 渔业作为一种传统产业,在近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和人们 生活中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水产养殖业,最近30 年里,在全球动物性食

品生产中增长最快,而中国对水产养殖产品的生产贡献率最大, 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约占世界 水产品养殖产量的2/3,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 有很大差距。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工厂化养殖过程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 程度不够高,水处理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近年来,鱼类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泊和浅 海等水体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致使渔业资源日趋衰退,从自然界中捕获到的名、特、优水产品的数量日益减少,另一方面,水产养殖生产经营者多以追求产量和近期经济效益为目标,养殖密度过高,加上保护养殖环境意识淡薄,养殖病害呈逐年加重之势,随之而来的是药物滥用 现象较为普遍,以至于水域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传 统养殖业中大量养殖污水的排放,又加剧了环境污染,使得发展传统养殖业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日 益突出。因此,用具 有占地面积小、用水量少、无污染、不收地域、环境、气候等影响的密集化工厂化集约模式代替传统的粗放型模式势在必行,实现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关键是水产养殖远程监控。 影响水产养殖环境的关键参数就是水温、光照、溶氧,ph值等,水质的好 坏关系到养殖效益、养殖效果、养殖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目前国内的水产养殖业其水质监测基本上仍处于人工取样、化学分析的人工监测阶段,其耗时费力、精确度不高,并且需要有专业人 员进行操作。同时鉴于养殖池群规模大,范围广、来回不方便等特点,传统的靠取水样测水样的 控制方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实时性的需要。我们平时如能做到不间断的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采用 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就能防止养殖对象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让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水产养殖学简介

专业介绍 > 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理科):本专业培养从事鱼类及其它特种水生动物的育种繁殖、饲养管理、营养与饲料、疫病防治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学制:四年制,毕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鱼类养殖学、鱼病学、特种水生动物增养殖学、水生动物疾病学、水生生物学、水环境化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环境化学、水产品加工与冷藏、集约化养殖技术、大水面增养殖学、淡水捕捞学、观赏鱼类养殖、水产微生物学、渔业环保与法规等。 毕业去向:毕业后既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又可面向水产养殖、渔业饲料、渔业环保与法规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与水产养殖相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饲料生产与营销、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海洋鱼类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鱼类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于促进鱼类增殖和养殖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正在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海洋鱼类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研究各种促进鱼类生殖、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的激素、神经肽、神经分泌因子、分泌产物、合成酶类等以及它们的受体的基因克隆纯化。表达调控和基因重组产品;(二)研究鱼类基因转移的枝术和转基因(如生长激素基因、抗冻蛋白基因、杀菌肽基因)的海洋鱼类。今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枝术的发展和提高,将会进一步促进海洋鱼类高新技术的研制和建立,包括促进海洋养殖鱼类繁殖、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基因重组蛋白质、肽类和其它因素的研制和生长;提高转基因的技术以定向培育生长快、肉质好、抗逆性强,能大量繁殖的养殖优良品种并解决好转基因鱼的食用安全性与生产实践中的安全评估和保证等问题;积极开展海洋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研究并逐步建立海洋鱼类功能基因和蛋白数据库,以解决增殖和养殖生产中的重要关键问题。 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主要分为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其中,组织学部分涉及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及消化道组织等,比较观察了从高等动物到低等动物不同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胚胎学部分主要涉及双壳贝类、对虾、刺参、硬骨鱼类等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的性腺发育及个体发生过程。实验内容充分体现了水产动物组织学和胚胎学特点,既有代表性,又具有鲜明的水产养殖特色。 作者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既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同时结合生产和科研工作的需要,选人了部分与当前科研、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如水产动物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观察、生殖细胞的活力及受精能力的关系探讨及硬骨鱼类的人工催青与授精等,这些实验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大总结

知识点1 静电除尘:原理就是利用静电力从气流中分离悬浮粒子。特点就是静电力作用在粒子上,对微小粒子也能有效捕集,除尘效率大于99%,处理气量大,能连续操作,可用于高温高压的场合。设备组成就是放电电极与集尘电极。比电阻过高或过低都会大大降低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适宜范围为104~5*1010Ω·cm。粒径大于1微米的颗粒,电场荷电占优势;粒径小于0、2微米的微粒,扩散荷电占优势;粒径为0、2~1微米的颗粒,两种荷电都必须考虑。静电除尘器的分类:1按集尘器的形式分:圆管型与平板型。2按荷电与放电空间布置分:一段式与二段式电除尘器。3按气流方向分:卧式与立式。电除尘器的结构:电晕电极、集尘电极、清灰装置、气流分布装置。袋式除尘器:原理就是利用棉、冇或人造纤维等加工的滤布捕集尘粒的过程。特点就是1、除尘效率高,对细尘也有很高的捕集效率,一般可达99%以上2、适应性强,能处理不同类型的颗粒污染物3、操作弹性大,入口气体含尘浓度变化较大时,对除尘效率影响不大,对气流速度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稳定性4、结构简单、使用灵活、便于回收干料、不存在污泥处理。吸收就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在吸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或者与吸收剂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有害组分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该法具有净化效率高、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少等特点。吸附指气体混合物与适当的多孔性固体接触时,利用固体表面存在的未平衡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把混合物中某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吸留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剂再生:1加热解吸再生:利用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在等压下随温度升高二降低的特点,在低温下吸附,然后再提高温度,在加热下吹扫脱附。2降压或真空解吸:利用吸附容量在恒温下随压力降低而降低的特点,在加压下吸附,在降压或真空下解吸,或采用无吸附性的吹洗气可达到解吸的目的。3置换再生法:对某些热敏性唔知,因其在较高温度下容易聚合,故可2采用亲与力较强的试剂进行置换再生,即用解吸剂置换,使吸附质脱附。催化剂由主活性物质、载体与助催剂组成。催化作用指化学反应速率因加入某种物质而改变,而加入物质的数量与性质在反应终了时却不变的作用。固体废物指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对原过程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处理原则:(1)无害化,指通过适当的技术对废物进行处理,使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不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2)减量化指通过实施适当的技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与容量。(3)资源化指采取各种管理与技术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与能源,作为新的原料或者能源投入使用。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压实、破碎、分选、脱水与干燥。风力分选技术:原理就是利用空气流作为携带介质,以实现轻、重颗粒分离的目的。风力分选机械有两种类型:水平风选与垂向风选机。水平风选机由工料输送带、送风机与带有隔断的分离室组成。垂向风选机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常规槽型垂向风选机,第二种就是锯齿形风选机。脱水与干燥:机械过滤脱水就是以过滤介质两边的压力差为推动力,使水分被强制通过过滤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类型有三种:机械过滤设备包括真空抽滤脱水机、压滤机。离心脱水机。污泥自然干化脱水。危险废物的处理方法:中与法、化学还原法。固化处理就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讲危险废物固定或包容于惰性固体基质内,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水体自净:1、物理过程:包括稀释、扩散、挥发、沉淀、上浮等过程2、化学与物理化学过程:包括中与、絮凝、吸附、络合、氧化、还原等过程。3、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过程: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被水生生物吸附、吸收、吞食消化等过程,特别就是有机物质由于水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氧化分解并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为我国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将我国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发表时间:2018-09-17T15:43:39.7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作者:王磊 [导读] 摘要:污染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连云港市赣榆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苏连云港 222100 摘要:污染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水产养殖是我国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但水产养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在水产养殖中喷洒的一些化学药剂以及有毒饲料没有被完全利用,其通过水的作用挥发,对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污染,导致水资源与土壤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本文针对水产养殖的污染因素,提出了有效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 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水产养殖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不仅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提升了人们的收入,但不合理的水产养殖将导致整个养殖环境遭到破坏,给水产养殖的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新时期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加强,水产养殖行业必须要树立环保理念,才能促进水产养殖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的具体防治措施。 1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 1.1水产养殖会污染水产品质量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不断转变,水产养殖业也成为新农村发展的主要部分,成为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但是,为了获取更高效益,集约化发展又产生了负载量现象,即实际养殖密度超出水体体积,影响饲料、换水方式等,也会增加很多污染物。在整体上,不仅无法保证水产品的健康性,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 1.2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 由于水产养殖密度高、整体布局不合理,将影响整体质量。通过外源性物质的投入,也可影响生物多样性。尤其近几年水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使水产养殖变得热起来,猎奇式的盲目引种及盲目扩大养殖量,对水下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环境受到破坏,产生交叉污染现象,引起细菌滋生,破坏水环境质量等现象。 1.3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水产养殖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的严重缺乏,没有充分掌握养殖技术,无法在整体上对水产养殖进行系统控制。同时,在水产养殖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养殖模式,导致饲料、排泄物等在水池内产生激烈反应,增加大量的细菌数量和生物量,从而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2水产养殖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内部因素 目前,在水产养殖时,不能忽略水产养殖内部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水产养殖的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养殖模式的多样化,其导致环境污染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不同模式对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不同。1)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中,内部的水资源总体性较强,导致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较弱,而水产养殖的密度非常高,会产生很多的有机物以及粪便,导致整个水体富营养化。水藻滋生,造成水产养殖的环境遭到破坏。2)水产养殖的工厂化养殖主要利用鱼饲料进行喂养,水体不能及时更换,而且更换废水时直接排入周边的池塘,一些鱼饲料中的有机物质会随机进入到池塘中,导致池塘环境受到破坏。3)水产养殖的网箱养殖方法是设立一定区域的网箱使水产养殖区域与周围的水域联连同一体进行养殖,网箱中进行消毒、喂养工作产生的化学物质会导致整个水域遭到破坏,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引发赤潮,环境污染加剧。 2.2外部因素 在水产养殖中,外部因素往往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在水产养殖中,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过度养殖,不合理地增加水产养殖区域,无序的排放水产养殖废水,使周围的空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导致整个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压力增加。此外,在水产养殖中,养殖人员不具备环保理念,认识不到新时期对于环保的重要要求,导致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比如,国家对于水产养殖饲料的配比有严格的规定,但很多养殖人员不在这个规定内进行饲料配比,甚至使用了很多的违禁药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我国水产养殖的工作中,管理部门没有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监视和管理,对于水产养殖的区域划分不合理,导致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破坏出现蔓延式增长,引发重大的环境危机,不利于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3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 3.1优化水产养殖结构 在水产养殖业建设和发展中,水质质量、水环境的污染现象与水产养殖的过于密集性相关。所以,应对水产养殖结构进行优化,使其更趋合理性。发展水产养殖可以引入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模式,对养殖密度进行控制。需要根据生态环境、经济因素等确定出合理的养殖容量。根据养殖场地的具体情况,实现轮养、混合养殖模式。用健康的生态理念指导水产养殖,在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基础上,维护整体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3.2建设管理制度 在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过程中,1)相关的环境部门要强化对水产养殖的管理,设置合理的水产养殖制度,保障水产养殖在一个可以把控的范围之内开展。做好水产养殖区域的规划,深入了解水产养殖所在生态环境区域的承载能力,设置合理的水产养殖规模。2)在水产养殖管理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制度,设立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责任制度与考核机制,要严格审查水产养殖的资质,保障水产养殖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力度。3)对相关的水产养殖区域进行监测,避免偷偷进行水产养殖的现象,定期监测对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空气环境,检测水产养殖区域内的环境是否达标,如果没有达标,就要责令水产养殖人员停业整顿,整治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严重的要进行处罚,或者吊销水产养殖的生产资质。 3.3制定废水排放标准 在我国一些地区的水产养殖工作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已经构建了完整的经营发展模式。实现水产养殖的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研究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研究 摘要: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日益增长的需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大。但是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缺失,对当地的水域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主要论述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研究 我国渔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进步,然而伴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而来的并不只是经济效益的增长与人民需求的满足,还有不断加剧的水域环境污染问题。这一情况的存在不仅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并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对水域水质的影响 1.1溶解氧下降溶解氧不仅是鱼类得以生存的重要前提条件,而且是对水域中的水质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正常水域中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应该保持在五到十毫克每升,并且水质中溶解氧的多少主要是由耗氧与复氧作用来决定的。当水体中的耗氧速度比水体中的复氧速度快时,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会不断降低,当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低于四毫克每升时,轻则会使水中的鱼类生长受到限制,重则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而当水体中的溶解氧被消耗待尽时,水体内的有机物会发生厌氧反应,从而导致水域内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1]。因为水中的所有生物都需要溶解氧来帮助其呼吸,同时有机物的分解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因此,养殖区内水质中含有的溶解氧往往比正常水质中少。 1.2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增大生化需氧量是对水体内有机物污染程度进行衡量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在某一水域内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进行生化需氧量实验时,往往会利用化学需氧量来对水域的污染程度进行测定。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鱼群密集,水中的生物无法满足鱼类的生存需求,因此,水产养殖场往往会利用投放大量饵料的方式来满足鱼类的食物需求。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过量投饵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得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残余饵料以及鱼类大量的排泄物,除此之外,生物的残骸量也极多,导致水体的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增大,从而增加养殖水域内的有机物负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1.3总氮和总磷升高总氮与总磷含量的大幅升高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发生的重要诱因。所以,人们在对水质进行检测时经常将这两项指标作为考察的重点。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满足鱼类生长的要求,养殖户会向水中施加大量肥料,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水中的氮含量与磷含量会大幅度增加,从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 2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1投饵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作为渔业生态系统中最为基础的环节,浮游植物是衡量与评价水体生态系统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2]。然而在水产养殖区,由于养殖户向水中投入大量的饵料,从而使得水域内的有机营养物质含量大幅超标,这为浮游植物的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此下去,势必会导致水体环境质量的恶化。 2.2养殖生物对野生种质的影响生存有滤食性鱼类的水域,大型的浮游植物与枝角类植物通常较少,因为滤食性鱼类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型浮游植物与枝角类植物的生长。相反,水域内的小型藻类植物与挠足类植物生长状态则较为茂盛。当水产养殖区内的有机质含量大幅增加时,就会致使水体中的细菌与浮游细菌大量滋生,从而威胁水生物的生存,使水域中的鱼类数量急剧减少。 2.3化学品残留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类的餐桌、满足了人们的味觉,然而与此同时,不合理的养殖也使得养殖业中各种鱼类病害发生的几率越来越高。

水产养殖学论文: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摘要】水产养殖一般需要人工向水体中投入饲料,同时,也需要向水产品喂养一些特定的化学样品与相应的抗生素,在所有投放的这些物品类,接近90%的物质是无法被水产品利用的。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应用各种方式提升养殖产量,却忽视了对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使自然水体和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养殖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同时也限制养殖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影响;控制对策 一、水产养殖的相关概述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从上个世纪70年代,水产养殖得到迅速发展,产量增长非常快,在水产业中的比重也非常高,从最初占总产量的3.9%到占总产量

的43.5%。作为重要的产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水产养殖环境的好坏对水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水产养殖本身就会产生污染,加上外界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导致整个水产养殖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开始关注水产养殖环境,通过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来保障水产品的质量,促进水产养殖业的更好发展。 二、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分析 (一)自然水体的富营养化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实现养殖产量都会采用增加养殖密度的方式进行养殖,养殖密度的增大便需要投入更多的饲料,饲料中的氮、磷、油脂等物质便会进入到自然水体中,外源性物质在降解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体出现缺氧、浑浊等富营养化现象,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自然水体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体中生物的大量死亡。 (二)微生物造成水体污染 微生物污染也是水体污染的重要形式,病毒、真菌、细菌或者病原生物寄生在水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增刊):319-323 Journal of A gro-Environm ent Science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苗卫卫,江 敏 (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90)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分别论述池塘、湖库、海水等不同养殖系统对自身养殖水体及周围水域的影响,探讨了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结合生态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系统,发展有机健康养殖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理论研究及法律法规支持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影响;生态养殖;工厂化养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43(2007)增刊-0319-05 Env i ronm en t a l I m pacts and Sust a i n able D evelop m en t of Aquaculture i n Ch i n a M I A O W ei-wei,J I A NG M in (College of Aqua-life Science and Technol ogy,Shanghai Fisheries University,Shanghai200090,China) Abstract:The rap id devel opment of aquaculture in recent decades has been ar oused increasing concerns on its envir on mental i m pacts in China.Severe polluti on and damage of aquatic ecosyste m fr om vari ous aquaculture syste m s(ponds,lakes,reservoirs and marine)was discussed.I n successi on,the status and the p r os pects of industrial and ecol ogical aquaculture,t w o types of en2 vir on mentally friendly aquaculture,was revie wed,res pectively.Penulti m ately,the s pecific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was recom2 mended t o devel op organic healthy aquaculture,which will integrate cl osed circulating system and ecol ogical aquaculture p rinci2 p le,and app ly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 ol point(HACCP)syste m t o supervise the whole p r ocess of p r oducti on in the p resent paper.Finally,it was concluded that s ome further research works more are still needed for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in China. Keywords:aquaculture;envir on mental i m pacts;ecol ogical aquaculture;industrial aquaculture;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水产养殖即水产生物(如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植物)的养殖,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行业[1]。历史上,我国渔业以捕捞为主,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2004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65%,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2]。同时,我国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破坏与影响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通过讨论不同养殖系统(池塘、湖库、海水)中水产养 收稿日期:2006-09-07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理科一般项目资助(04K B09);上海水产大学校长基金项目资助(科04-91);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 助(Y1101) 作者简介:苗卫卫(1982—),女,河北景县人,硕士,专业方向为渔业环境及调控。 通讯作者:江 敏 副教授,博士。E-mail:m jiang@https://www.doczj.com/doc/683151771.html, 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及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的发展潜力,提出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所需技术和法律支持。 1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规划总体无序,养殖者不顾环境容量,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放养密度,任意排放养殖废水,造成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水产养殖中产生废物质和量的差异依赖于水产养殖系统类型和养殖种类[3]。我国养殖系统包括池塘、湖库、海水和工厂化养殖系统,前3种养殖面积占我国养殖总面积92.7%,产量占91.1%[2]。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如表1所示[4、5]。2004年淡水养殖中鱼类产量占淡水养殖产量的90.96%,池塘养殖产量占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综述

EM净化球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综述 摘要: 探索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提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固定微生物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处理各种类型的废水。本研究采用EM生物活性液与SiO2 载体球相结合制成EM净化球来净化水产养殖废水。在不进行换水的条件下,鱼塘内水质能保持较好的状态,节约了水资源和电能,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物处理法、EM净化球 1. 引言 近年来集约化水产养殖在国内外迅速发展,我国更为迅猛,其养殖产量已占到世界养殖产量的2/3左右[1]。我国目前的水产养殖业正处在一个从传统高产放养模式向规模化养殖、质量效益转变的历史转型期,但由于我国水产养殖仍采用大引大排的方式,既极大的消耗了水资源,而且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饲料残余和鱼、虾、蟹类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对水体、池塘底泥等造成了污染,使得养殖水体日趋富营养化,对周边水域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江苏省水产养殖业数据表明[2],养殖塘全年换水量约为3万m3·ha-1,其中SS、COD、BOD5、TN和TP的净排放分别达到2280、999、145、101、4.95 kg·ha-1。养殖水域污染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富营养化主要来自养殖过程中的N、P等有机物的积累。一些缓流浅水草型湖泊的沿湖养殖区,在生活污水和渔业自身污染的共同作用下,由污染物所滋生的种类繁多的致病微生物已经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近几年来发现并流行的暴发性鱼虾病害,不仅给水产养殖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严重隐患。另外我国水产养殖以直接排污的池塘养殖为主,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在养殖过程中频遭破坏,残饵、排泄物、死亡残体等大量有机物失去了被其它生物利用的机会,养殖水域生态功能退化,病害日趋严重[3]。如不对养殖废水进行生态处理和循环利用,那么以消耗自然资源(水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水产养殖业,在今后生态文明

水产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来源以及原因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 指导老师: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 (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荣昌402460)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水产行业也不端提升,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经济利益和高品质的生活。但是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水产养殖而言,面临着发展低碳养殖、循环养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水产养殖问题也伴随而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产养殖废水。 就此,目前的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进行调查以及查阅分析,归纳如下。希望能提供给养殖人员参考,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创建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养殖水环境,水体污染,来源,原因 引言 水产养殖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2013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达300多万公顷,从业人员近500万人,养殖产量5000多万吨,产值5000多亿,居世界首位。池塘养殖在我国的渔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养殖者多采用高密度放养、大量施肥投饵的养殖模式。随着如此集约型水产养殖行业的迅猛发展,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质恶化,污染日趋严重。水环境的恶化,给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成为影响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水污染引起水环境污染,环境恶化造成的水产动物疾病,或由此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大量剧增,水体有机负荷大大增加,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不但造成水环境污染,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养殖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水产养殖工程学复习资料整理

大地水准面:是以静止的平均海洋水面延伸并穿过陆地和岛屿,形成包围整个地球的闭合曲面。 导线点:导线测量是将地面上的控制点连成直线而形成连续折线,测量折线的边长和夹角,再根据起算数据计算出这些控制点的坐标。这种控制点称导线点。 等高线:地面上高程相等饿各相邻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组合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形体的组合。 固体废弃物:又称总悬浮固体,即单位水体中粒径大于1um的固体颗粒的总量。 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简称高程,亦称海拔、标高,用H表示。 控制测量:是指在整个测区范围内测定一些起控制作用的点的精确位置,以统一整个测区的测量工作。 等深线:把河湖底上相同水深的点顺序连成的曲线称为等深线。 形体分析法:把一种复杂的工程形体分离为若干个基本形体的方法,称为形体分析法,它是画图、识图和标注尺寸的基本方法。 明渠均匀流:渠道在一定长度的情况下,它的断面形状、尺寸、渠底纵坡和渠道内表面的粗糙程度都沿水流方向不变,具有这种水力特性的水流为明渠均匀流。 相比普通网箱,深水网箱有哪些显著的优点?P331(1)可拓展养殖海域,减轻环境压力;2)改善养殖环境,提高鱼类品质;3)抵御风、浪、流的能力强;4)寿命长、适用范围广;5)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容量大;6)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程度高。 鱼礁礁体设计的基本原则?P359功能性、耐久性、稳定性、经济性、环保性。 简述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运转的工艺流程?P283循环水系统主要包括鱼池、固体颗粒去处单元、生物滤池、增氧和循环泵等。另外根据养殖品种和水温情况,系统还需配备热交换设备和消毒设备等。 养殖水体消毒的目的及常用消毒方法?P308 在水产养殖系统中,由于养殖密度高,且系统需要与外界进行水体交换,病菌和容易被带入,并很快在系统中传播,因此,水体消毒是保证养殖水质的很重要环节。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加热、紫外线照射、臭氧消毒和化学药物消毒。 世界工厂化养鱼发展的特点;P251(1)养鱼设施和技术日趋高、新化;(2)工厂化养鱼日趋普及化;(3)工厂化养鱼日趋大型化;(4)工厂化养鱼已经产业化。 说明确定孵化用水体积、环道周长及环道数量的方法。P241 首先利用公式定出:最大孵化用水体积(m3)=最大投卵量(万粒)/放卵密度(万粒/m3),计算出一次孵化用水(环内水体)体积;根据结果,结合初拟的环道断面尺寸,利用公式:环道周长(m)=最大孵化用水体积(m3)/环道断面面积(m2),就可计算出环道周长;然后推算环道的直径或者长、短半轴,若数值大,采用两环或两环带一槽,如数值不大,采用单环或单环带一槽。 坡地上开挖鱼池,在图上画出鱼池与地面的交线? 地面线与鱼池断面线结合起来便可清楚地看到挖、填范围,以提供土方计算的依据。地面线就是填挖分界线,该线以上为填方面积,分界线以下为挖方面积,根据断面图可分别计算出填、挖方面积。 渠道选线的要求?P171 1)灌水渠应位于场地高处,排水渠设在场地最低处,以利自流灌排;2)渠道应尽量走直线,减少弯曲,缩短流程,力求工程量小,占地少,水流畅通,水头损失小;3)要尽量避免与公路、河沟及其他管渠交叉,以减少交叉建筑物;4)渠线应尽量避免通过土质松软。渗漏

水产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来源以及原因

水产养殖水环境的污染 来源以及原因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 指导老师: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 (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水产行业也不端提升,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经济利益和高品质的生活。但是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水产养殖而言,面临着发展低碳养殖、循环养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水产养殖问题也伴随而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产养殖废水。 就此,目前的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进行调查以及查阅分析,归纳如下。希望能提供给养殖人员参考,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创建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养殖水环境,水体污染,来源,原因

引言 水产养殖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2013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达300多万公顷,从业人员近500万人,养殖产量5000多万吨,产值5000多亿,居世界首位。池塘养殖在我国的渔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养殖者多采用高密度放养、大量施肥投饵的养殖模式。随着如此集约型水产养殖行业的迅猛发展,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质恶化,污染日趋严重。水环境的恶化,给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成为影响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水污染引起水环境污染,环境恶化造成的水产动物疾病,或由此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大量剧增,水体有机负荷大大增加,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不但造成水环境污染,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养殖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找到水体污染的确切来源于污染原因分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关于此科学问题的研究,我们采取追本溯源的方法,所以首先分析水体污染来源;其次分析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对水产养殖造成的不良影响;然后分析主要指标有哪些,是哪些指标超标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综述,为水产养殖工作者关于高密度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提供一个参考和有益的借鉴。 1养殖废水的来源 废水的来源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养殖水体自身的恶化(分物理化学两种:包括饵料过剩、残饵致使的淤泥累积,水体富营养化、化学

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 项目承担单位与实施单位 项目承担单位为××,实施单位为××。 1.2 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现任××,兼任××场长,水产工程师。 1.3项目技术依托单位 技术依托单位扬州大学,首席专家××。 1.4 项目实施地点 1.5 实施规模 项目实施规模2000亩,其中,养殖池塘1455亩,生态净化湿地545亩。 1.6 建设目标 建设2000亩养殖水面水循环养殖利用系统、养殖场生产生活废弃物处理系统和污水净化和种养结合生态经济模式,建立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在保证养殖生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养殖水得到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系统实现有效可持续的运行。 1.7 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一级水质净化系统175亩,二级净化系统370亩,三级净化系统12亩。新建进水系统管道4500米,生活污水和水体残余植物处理沼气池1座。 1.8 经费筹措和预算

项目总经费80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240万元,武进区财政资金280万元,实施单位自筹280万元。项目总支出800万元,其中土建投资640万元,设备费用50.0万元,水质监测费30.0万元,前期工作费12.0万元,技术指导费68.0万元。 1.9 综合效益分析 项目以生态经济效益协调提高为目标,通过改善水质与发展生态养殖,提高养殖池塘水产品质量,增加生态水生经济植物和水产品产出,养殖池塘经济效益提高5%以上,为系统运行维护提供经济支撑;通过养殖水的多级净化和循环利用,减少外部输入水量,养殖水达标排放;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水体污染源,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建设湿地生态种养系统,美化、净化环境;建设设计合理、运行良好的养殖水生态净化循环利用集成系统,为区域水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提供工程示范。 1.10 建设期限 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2008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09年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运行调控监测。 1.1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太湖富营养化治理的若干政策和意见; 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3、《泵站工程设计规范》(GB/T50265—97); 4、《水工结构混凝土设计规范》(SL/T191—96)。 5、江苏省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

水产养殖学详细教案(精)

《水产养殖学》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水产养殖学》 英文名称:Aquiculture 课程编号:802F1004 课程类型:校级选修课 适用专业:非水产养殖专业 开课学期: 学时:36 学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水产养殖学》作为校级选修课是根据高等农林院校培养面向二十一纪复合人才的需要而开设,结合目前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特点及教学和生产实践制定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为重点学习经济鱼类、虾蟹类和其他经济水产动物的生物学习性、养殖管理和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使学生掌握主要经济水产动物增养殖原理及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全面的、辨证的认识经济水产动物的生长、繁殖规律及与之相适应的养殖、防病技术原理与方法,加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力求反映国内外水产养殖领域内的新动向和新的养殖模式。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

水产养殖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理论教授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产养殖学原理与应用技术,以及获得增养殖最佳效果的技术措施。 2.教学要求 ⑴使学生理解本门课程的研究内容是以经济水产动物养殖为目的,研究经济水生动物生长、繁殖和保健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为地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 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多方位全面地看问题,避免主观片面,正确认识一些技术措施的双重性,切实掌握增养殖原理与措施。 绪论 2学时 一、水产养殖的概念 1.渔业(Fishery)概念:

依托适宜水体环境,进行水生动、植物生产的人类自觉活动,是大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渔业与水产养殖区别:整体——部分 3. 水产养殖(Aquaculture)概念 Aqua源于拉丁文——水 culture——文化培养 水产养殖——在适宜水环境中,通过人为措施干预水生动、植物生长、发育以获得渔产品为目的生产活动。 4.水产养殖与畜牧生产的异同 4.1 共同点 目的相同,都是一种培养生物产品的产业 4.2 区别 4.2.1 对象生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