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油气田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而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以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为主题,探讨油气田储层的形成、演化和孔隙结构特征,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油气田沉积演化

油气田的形成离不开地质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沉积演化过程中,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结构特征都在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储层性质和孔隙结构。油气田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盆地发育、岩石沉积、成岩作用、油气生成和运移等阶段。

在盆地发育过程中,盆地的地貌造成不同的剖面形态和沉积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岩相类型、沉积速率和流变特征。岩石沉积阶段可以分为物质输入、物质分散、沉降沉积、作用改造等不同的过程。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嵌布、碳酸化、泥岩压溶和流体作用等,通过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特征,直接影响了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油气生成阶段,有机质经过成熟作用和热解反应释放出烃类物质,被储存在孔隙中。油气运移和富集阶段,主要是液体和气体在物理和化学条件下的分布和迁移,富集在有效的储层中形成油气藏。

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影响储层性质和储层渗透性,因此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储层孔隙可以分为主孔隙和次生孔隙等,其中主孔隙是沉积过程中原生形成的孔隙,多数情况下是天然形成的,对于储层渗透性的影响最大。次生孔隙是在成岩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

主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储层孔隙度、储层孔径和储层孔隙形态等。储层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占比例,是指储层孔隙的数量和分布。孔隙度越大,储层的渗透性越好。储层孔径是指储层中孔隙的大小分布,大孔径的储层渗透性相对较

好。储层孔隙形态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形态特征,如孔洞口径、孔洞形状、孔壁构造等。孔洞口径越大,其渗透性能越好。

在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中,孔隙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孔隙度的大小直接影响

储层孔隙体积和渗透性,其大小的变化,会影响储层物性。因此,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储层孔隙度的测定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语

本文对油气田沉积演化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储层孔隙结构是油气

田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孔隙度大小的变化直接影响储层物质的受储和运移。因此,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需要通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物理测量等手段,对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一、成因特征: 1.构造演化:东营凹陷经历了华南期的坳陷-加积到燕山期的抬升隆 起作用,形成了多个构造沉降阶段和构造演化阶段,这种构造演化是形成 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基础。 2.沉积作用:沙四段沉积期间,经历了全新世冲积平原、冲积扇、湖 泊等不同相带的沉积环境,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为低阻 油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成岩作用:沙四段沉积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成岩作用,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使得储层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 有利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 二、评价: 1.储集特征评价: (1)储集层岩石类型:沙四段主要由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组成,岩石 结构稳定且孔隙度较高,有利于油气的储集。 (2)储集层孔隙结构:沙四段储层孔隙结构丰富,主要有层间孔隙、溶蚀孔隙、胶结孔隙等,孔隙度较高,孔喉半径分布广泛,有利于油气的 储集和流动。 (3)储集层连通性:沙四段储集层连通性良好,存在着各种次生孔 洞和渗流通道,油气易于流动。 (4)储集层物性: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渗透率较高,油气迁移能力强,储集层的孔喉半径分布广泛,孔隙度较高。

2.流动特征评价: (1)有效厚度评价:沙四段储层在储集层构造中形成了多个隆起和 凹陷,有效厚度较大,有利于油气流动。 (2)渗透率评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渗透率较高,油气迁移能力强,有利于油气的流动和采集。 (3)油藏压力评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动力学特征较好,具有较高 的油气压力,有利于油气的流动和采集。 (4)原油类型评价: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分析,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原 油类型较多样,主要含有轻质原油和中质原油。 综上所述,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形成于复杂的构造演化、多样的 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的综合作用下。其储集特征和流动特征对于油气的储集、运移和采集具有较好的地质条件。然而,评价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结合地质勘探数据和现场实验分析,以更准确地判断油藏规模和储量。

储层地质学

第四章储层孔隙结构 储集岩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孔隙结构属于油气储层的微观研究范畴,而油气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流体饱和度则属于宏观统计的范畴。研究孔隙结构,深入揭示油气储层的内部结构,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储集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储集岩的基本储集空间可划分为孔隙(广义的孔隙,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和喉道。一般地,可以将岩石颗粒包围着的较大空间称为孔隙,而仅仅在二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称为喉道,或者说,两个较大孔隙空间之间的连通部分称为喉道。孔隙是流体赋存于岩石中的基本储集空间,而喉道则是控制流体在岩石中渗流的重要的通道。流体在自然界复杂的孔隙系统中流动时,都要经历一系列交替着的孔隙和喉道。无论是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驱替孔隙介质所充满的水时,还是在开采过程中油气从孔隙介质中被驱替出来时,都受流动通道中最小的断面(即喉道直径)所控制。显然,喉道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它们的几何形状是影响储集岩渗流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碎屑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1.碎屑岩的孔隙类型 关于孔隙类型的划分,前人从不同角度曾提出了许多方案。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种:按孔隙成因的分类:将孔隙分为原生、次生及混合成因三大类。每一类型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次一级类型。这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分类方案,如V.Schmidt(1979)的分类。按孔隙大小的分类:将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大于500μm,裂缝宽度大于250μm)、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500~0.2μm,裂缝宽度250~0.1μm)和微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小于0.2μm,裂缝宽度小于0.1μm)。这种分类着重强调孔隙大小对渗流作用的物理意义。 按孔隙成因和孔隙几何形状的分类:将孔隙分为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微孔隙及裂缝孔隙四种类型(Pittman,1979)。显然,其中微孔隙是按孔隙大小来划分的(Pittman定义的微孔隙直径小于0.5μm),其他则是从成因的角度。 上述分类各有其优点,因为在孔隙分类中,考虑孔隙成因,则有利于研究孔隙分布规律和孔隙预测;考虑产状和孔隙几何形状,则有利于研究岩石的渗流性能。下面介绍一种综合性分类方案,实际上是以成因为主线,结合孔隙产状和几何形状的分方案。首先,按成因将孔隙大体分为原生和次生孔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受多因素影响,成因分析是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它能帮助研究者从深层次准确把握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1.1地质作用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对碎屑岩结构、分选、磨圆、杂基含量等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影响很大。从沉积物脱离水环境之后,随着埋藏深度的不断加深,一系列的成岩作用使得储层物性进一步复杂化。一般而言,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而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等对物性的改造有较为显著地影响,使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而这一点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尤为突出。 1.2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孔隙结构影响着储层的注采开发,同时,随着注水、压裂等一系列油气田开发增产措施的实施,储层孔隙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王美娜等研究了注水开发对胜坨油田坨断块沙二段储层性质的影响,发现注水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孔隙结构。唐洪明等以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为例,研究了蒸汽驱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驱导致储层孔隙度、孔隙直径增大,喉道半径、渗透率减小,增强了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 2.储层微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2.1成岩作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各种成岩作用在储层孔隙结构演化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从而了解储层孔隙结构对应发生的变化。该方法的优点是对孔隙结构的成因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缺点是偏向于定性分析,难以有效的定量化表征。刘林玉等对白马南地区长砂岩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 2.2铸体薄片观察法 该方法是将带色的有机玻璃或环氧树脂注入岩石的储集空间中,待树脂凝固

苏里格气田苏59井区盒8段储层特征

苏里格气田苏59井区盒8段储层特征 摘要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最大的致密砂岩气田,其非均质性较强。天然气的富集受控于储层质量。作者通过对该层段的储层特征包括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得到以下认识: (1)苏59井区盒8段的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且石英的含量与岩石粒度大致成正比。各种胶结物的含量与粒度成正相关,与石英的含量成正相关。各类型的孔隙含量与粒度成正相关,与石英的含量正相关。 (2)该层段的物性较差,孔渗交会关系显示为孔隙型储层。储层的物性与岩石粒度成正相关,与石英的含量成正相关。岩石成分对物性的影响大于岩石粒度的影响。 (3)研究区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为溶蚀作用,破坏性的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岩屑石英砂岩的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强于岩屑砂岩。 (4)根据以上的结论,得出该层段的最佳储层为粗粒岩屑石英砂岩,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次之。 关键词:致密砂岩;储层特征;盒8段;苏里格气田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He 8 Interval in Su 59 Wellblock , sulige gas-field Abstract: Suligegas-fieldisthebiggesttightsandstonegasfield,whose heterogeneity isstrong. In order to offer more reliable referencesto reservoir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it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Writeruses core and casting thin sections data, with the help of microscop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test instrument ,X-ray diffractometer and so on, combined with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o analyze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which include petrology features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diagenesis .What achievementsgottenare followings: (1) Thetype of rock is mainly composed oflitharenite and sublitharenite dominatedin He 8 interval, Su 59 well-block, whose quantity of quartz in proportion to rock grain size roughly. The content of various kinds of cement and poros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ranularity an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the content of quartz. (2)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is layer are poor.Therelation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s shown as a pore reservoir.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ranularity of rock and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 of quartz. (3) Constructive diagenesis in study area is dissolution whereas destructive diagenesis are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 The cement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sublitharenite are stronger than litharenite. (4) Basedon the conclusion above, the best reservoir in this layer is coarse sublithareniteand medium sublithareniteis the second. Keywords: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He 8 interval;Sulige gas-field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近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深入,页岩由于储集丰富的油气资源而突破了将其作为烃源岩或盖层的认识,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也受到了广泛关注。页岩作为一种超致密油气储层,其孔隙远远小于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孔径大小达到纳米量级。Haynesville 盆地页岩孔径为20nm;Beaufort-Mackenzie盆地浅层页岩孔径为251000nm,深层页岩孔径为2.525nm;Mississippian盆地Barnett页岩孔径范围为5750nm,平均为100nm;中国四川盆地成熟页岩孔隙直径一般约为100nm.页岩储层的结构与孔隙特性不仅影响了气体的储集和吸附能力,而且也影响了气体的运移。 油气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有铸体薄片分析法、高压压汞法、氮气吸附法和扫描电镜法等。 应用铸体薄片分析法研究时,由于普通光学显微镜受到分辨率的限制,难以观察铸体薄片中的纳米级孔隙。 高压压汞法常用于测试连通的中孔和大孔。低温氮气等温吸附法侧重于表征微孔和中孔的孔隙结构。扫描电镜技术不能分辨在机械抛光过程中由于页岩表面硬度不同所造成的不规则形貌和纳米孔,也难以识别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a51274214)、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Na311008)和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第一作者:杨峰,男,1987年7月生,2009年毕业

于西南石油大学,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开发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宁正福,男,1965年10月生,2002年获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藏工程和非鲜断面上由于样品破裂造成的假孔隙。由于页岩储层的平均孔径只有纳米量级,在制备页岩实验样品时要采用特殊手段防止样品制备过程中造成污染,常规的技术手段不能有效描述页岩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形态,就需要将多种实验方法相结合。 笔者等使用氩离子抛光技术对页岩样品表面进行刻蚀处理,然后采用高分辨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直接观察页岩表面的纳米级孔隙结构形态,并对页岩储层孔隙类型进行划分。通过氮气吸附实验可以获得页岩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线,并计算得到了孔隙结构参数。 同时与高压压汞法获取的页岩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对比,从而实现页岩孔隙结构从微孔到大孔的描述。 1实验样品与方法1.1样品页岩样品采自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以及西北地区宁夏南部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乃家河组,页岩样品的岩性与地球化学参数见表 1.表1页岩样品岩性与地球化学参数Table1Lithologicandgeochemical井号采样深度/m年代地层岩性有机碳含量/%成熟度/%下白垩统乃家河组深灰色钙质泥岩下白垩统乃家河组深灰色钙质泥岩猛64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岩猛64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岩猛64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岩秀浅1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岩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属海湾相黑色炭质泥页岩,夹有

页岩油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表征方法

页岩油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表征方法 孙超;姚素平 【摘要】页岩油是非常规油气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赋存于泥页岩不同类型的孔隙和裂缝中.与产生页岩气的高成熟阶段泥页岩不同,处于生油窗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的油气储集空间往往被早期生烃产物完全或部分充填,影响对页岩油储集空间的结构表征和形态描述.通过镜下观察发现,页岩油储层中发育的孔隙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矿物颗粒间孔隙、矿物颗粒内孔隙和有机质孔隙,其中前两者主要的孔隙类型包括不同矿物颗粒间的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和黏土矿物片层间孔隙等,有机质孔隙包括有机质颗粒边缘收缩孔(缝)和少量的热解孔隙.从页岩油储层孔隙表征方法的要求出发,对页岩油储层样品进行溶剂抽提处理,探讨分别适用于碎状样品和块状样品的孔隙表征方法.不同页岩油储层孔隙表征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具有差异性,也存在局限性,可以综合多种表征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和统一量纲的方式提高页岩油储层孔隙表征结果的准确性. 【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年(卷),期】2019(026)001 【总页数】12页(P153-164) 【关键词】页岩油;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孔隙表征;微米-CT 【作者】孙超;姚素平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239000;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2+3 中国页岩油分布较广,其中在东部断陷盆地古近系湖相页岩层段广泛发育页岩油聚集成藏,且在辽河坳陷、济阳坳陷等地区获得了页岩工业油流。北美地区高产页岩油区与中国东部富含页岩油地区的成藏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为海相页岩、热演化程度较高、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后者为陆相页岩、埋藏较浅、普遍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就页岩油性质而言,北美地区的油质较轻、黏度低、可动性好,而中国东部地区的含蜡量高、油质较重、黏度偏高、可动性差。尽管中国页岩油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其页岩油可采储量十分有限,这不仅与中国东部页岩油具有低成熟、高黏度和高含蜡等特点而导致的流动困难有关,也与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发育特征有关。页岩油储层基质的孔隙以纳米孔隙为主,纳米孔喉的大小制约着页岩油的流动,低成熟的特性使得处于生油窗内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油气储集空间往往被早期生烃产物充填,从而影响对页岩油储集空间的结构表征和形态描述,因此页岩油储集空间的精确表征成为中国页岩油勘探和开发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分析和总结了目前页岩油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表征方法,以期为页岩油储集空间的精确表征提供参考。 1 页岩油储层孔隙类型 泥页岩作为一种复杂的非均质性多孔介质,具有富有机质、富黏土矿物、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等特征。对于泥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尤其是针对孔隙度和孔径分布等页岩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储集空间表征的关键参数,近年来更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且对于孔隙成因及控制因素也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孔隙形状和孔径分布对油气的运移和储集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与评价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与评价碳酸盐岩储层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对于准确评价储层孔隙结构以及储层的储集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将以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与评价为主题,通过探讨碳酸盐岩的形成机制、孔隙类型以及常用的储层评价方法,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有所裨益。 一、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制 碳酸盐岩是由海洋生物骨骼、化学沉积物以及溶解沉淀等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与古代海洋环境、生物活动以及后期的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在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海洋中的有机物与溶解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逐渐形成岩石。后期的成岩作用包括胶结、溶解-再沉积以及压实等过程,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是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见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溶洞孔隙、颗粒孔隙和溶蚀孔隙。 1. 溶洞孔隙:由地下水在碳酸盐岩中溶蚀而形成的大型孔隙,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优质的储集空间。 2. 颗粒孔隙:由碳酸盐岩中颗粒状物质的空隙所组成,孔隙度一般较高,但渗透率相对较低。

3. 溶蚀孔隙:由地下水在碳酸盐岩中溶蚀而形成的小型孔隙,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低。 三、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 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与评价,常用的方法包括物性分析、岩心薄片观察、孔隙度与渗透率测定以及测井资料解释等。 1. 物性分析: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性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径分布与连通性等指标,以获得储层孔隙结构的定量描述。 2. 岩心薄片观察: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碳酸盐岩岩心薄片的组分、孔隙类型与分布,判断岩石的储集能力以及孔隙结构的演化过程。 3. 孔隙度与渗透率测定:利用实验室测井方法或现场测井技术对储层进行孔隙度与渗透率的测定,以定量评价储层的储集能力。 4. 测井资料解释:通过对测井曲线的解释与分析,包括伽马测井、电阻率测井和声波测井等,获取储层的孔隙结构与分布情况。 综上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与评价是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储层形成机制的分析,了解并预测储层中可能存在的孔隙类型;借助物性分析和测井技术,定量评价储层的储集能力和孔隙结构特征。以上方法的综合应用,将为碳酸盐岩储层的开发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提高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效率。 (此为不到1500字的文章,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应内容)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特征与评价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特征与评价碳酸盐岩储层是一种常见的油气储集岩层,其孔隙特征对于油气的 储存和流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将从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孔 隙连通性以及孔隙评价等方面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特征进行论述。 一、孔隙类型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有溶蚀孔、溶洞孔和颗粒溶蚀孔等。 其中,溶蚀孔是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其形状不规则,大 小不一;溶洞孔是在溶蚀孔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而成,通常呈洞穴状;颗粒溶蚀孔则是岩屑颗粒被溶解而形成的。 二、孔隙结构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包括孔隙度、孔隙分布和孔隙连通性等。 孔隙度是指岩石中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百分比,是评价储层孔隙性 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孔隙分布则是指孔隙在岩石中的分布情况,通常 包括均质分布和非均质分布。孔隙连通性是指孔隙之间是否能够形成 连通通道,进而影响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 三、孔隙评价 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评价,常用的方法包括孔隙度测定、孔隙 结构表征和物性参数计算等。孔隙度可通过测定样品的饱和水、气渗 透性或密度等方法来进行确定。孔隙结构的表征通常通过介电常数测量、浸泡法、压汞法和扫描电镜等来进行分析。物性参数的计算则基 于孔隙度、孔喉直径和孔隙联通程度等指标。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评价还需要考虑天然岩芯和井测数据,并结合 地质背景、沉积环境和压力温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孔隙评价,可以帮助石油工程师和地质学家更好地理解储层的储集规律和流体运 移规律,从而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工作。 综上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特征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和孔隙评价等方面的论述,可以深入 了解碳酸盐岩储层的储层性质,进而为有效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油气储层微观结构与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

油气储层微观结构与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油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油气,了解油气储层的微观结构和地质特 征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从微观层面出发,结合地质特征进行综 合分析,探讨油气储层的构成及影响储集条件的多种因素。 1. 油气储层的结构特征 油气储层是一种由孔洞、裂隙和构造空间组成的复杂多层结构。它的物理特性和运移特性会对油气的储集、输送和采收产生直接 的影响。 1.1 孔隙储集 孔洞是油气储层中最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形式,主要包括微孔、 介孔和大孔。这些孔隙根据其尺寸、形状、连接性等不同特征, 对于储油气的能力有所不同。孔隙通常是由细粘土矿物、石英等 物组成的。孔隙空间最终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岩石物质不断的溶解 和蚀变作用。 1.2 裂隙储集 裂隙是油气储层中另一种重要的储集空间形式,其包括层理面、节理面、构造面等。裂隙是岩石层中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一些具 有较好连通性的裂隙,储层的含油气性也有好的表现。岩石物质

中裂隙的发育程度取决于其泥质含量、成岩压力、岩石稳定性等 因素,一些规模较大的裂隙对于储油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构造空间储集 构造空间储集是指非均质性储层中具有良好储集条件的,由地 质构造和构造构成的储集空间。构造空间储集可以表现形式各异,包括构造空间缝洞、褶皱、断层、膨胀岩体、岩浆侵入体等。由 于构造空间储集的存在,使得储层具有了较强的非均质性和异质性,从而成为了富含油气的区域。 2. 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 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是影响油气储集和采收的关键。地质特征 包括沉积、岩性、构造、地貌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2.1 沉积条件 沉积条件包括硬度、厚度、岩相等多个方面。这些条件对岩石 物质的孔隙发育和油气生成和富集都有直接的影响。常规油气藏 通常形成于具有较好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盆地中。而对于非常规 油气藏,如页岩气,其则是依靠岩石物质自身富含的有机质经过 热解、成熟,从而形成大量的天然气。 2.2 岩性条件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中,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和储层条件进行分析,可以为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探与开发效果。本文将对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一、地质构造与油气藏 地质构造对于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油气藏形成方式包括构造油气藏、沉积油气藏和溶蚀油气藏。构造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构造陷落区,沉积油气藏则与特定的沉积环境有关,溶蚀油气藏则形成于溶蚀岩层中。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 二、储层特征与油气藏 储层特征对于油气藏的形成与储集起着决定性作用。储层常见的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喉半径分布等。孔隙度指的是储层中孔隙的体积占比,渗透率则是储层中流体流动的能力,孔喉半径分布则决定了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方式。储层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油气的储集情况和运移规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关键参数。 三、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方法 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需要借助一系列科学方法。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地震勘探、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等。地震勘探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可以探测地下油气藏的分布。测井解释则通过测量

井孔中的电磁、声波等物理性质,获取储层的特征参数。岩心分析是 指对地下取得的岩石样本进行物理、化学等分析,了解储层的组成与 特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地质与储层特征,为油气 勘探与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 四、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的应用案例 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某油 田为例,通过地震勘探探测到该油田上方存在构造油气藏。通过测井 解释和岩心分析,显示该油田具备良好的储层特征,包括较高的孔隙 度和渗透率。基于这些分析结果,该油田成功地实施了钻探开发,在 勘探与开发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结:油气藏的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和储层特征,可以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探与开发效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运用地震勘探、 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等方法,全面地了解地质与储层特征。通过案例 分析可以发现,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具有巨大的 应用潜力。只有深入研究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才能更好地开发利 用地下油气资源,推动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以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为题,整洁地介绍了地质 与储层特征的重要性,分析了地质构造与油气藏、储层特征与油气藏 的关系,介绍了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方法和应用案例,并在最后进行 了总结。本文遵循题目要求,以较为规范的科技论文格式进行撰写。)

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一、引言 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砾岩是油气藏的重要储层之一,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对于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砾岩储层的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为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储层特征 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砾岩储层的主要特征包括孔隙度高、孔隙型系丰富、渗透率较高、孔隙结构复杂等。 1. 孔隙度高 下段砂砾岩储层的孔隙度在10%以上,最高可达20%左右。这使得储层具有较高的贮集空间,有利于油气的富集。 2. 孔隙型系丰富 该储层中的孔隙型系较为丰富,包括溶洞孔隙、角砾孔隙、胶结物孔隙等多种类型的孔隙,这种多样化的孔隙型系有利于提高储层的有效孔隙体积。 3. 渗透率较高 下段砂砾岩储层的渗透率一般在百毫达帕以上,最高可达到千毫达帕。这种较高的渗透率为油气的快速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 孔隙结构复杂 储层中孔隙结构较为复杂,常常存在孔隙连接、孔隙组合等现象,这种复杂的孔隙结构有利于提高储层的有效孔隙体积和储层压力传导能力。 三、主控因素 1. 沉积环境 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砾岩储层主要分布在古近纪海相沉积环境中,受泥沙输送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较大。在火山岩喷发活动和潮流作用下,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沉积构造,为储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岩石性质

储层岩石主要由石英砂砾岩组成,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这与其成岩作用、成岩时期和成岩热历史密切相关。岩石的机械性质和物化性质对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型系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质构造 切12区地处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受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大,形成了多次变形和演化。在构造活动的作用下,储层发育了多种类型的孔隙结构,从而提高了储层的有效孔隙体积和渗透率。 4. 地下流体 地下流体包括地层水和油气,在储层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地层水对储层孔隙体积和孔隙型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油气的运移和富集也受到地下流体的控制。 5. 构造应力 地下的构造应力是储层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构造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了储层的储集性和渗透性。构造应力的变化也对储层的成岩过程和形成后的演化过程产生了影响。 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砾岩储层的主控因素包括沉积环境、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流体和构造应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储层的形成、发育和演化。 四、结论 在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砾岩储层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该储层具有孔隙度高、孔隙型系丰富、渗透率较高和孔隙结构复杂等特征。主控因素包括沉积环境、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流体和构造应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储层的形成和演化。深入研究和分析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砾岩储层的特征及主控因素,对于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的认识,为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石油储层特征分析与优化开发研究

石油储层特征分析与优化开发研究 石油储层是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储层的特征对于石油勘探开发以及 油田开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重点探讨石油储层特征以及如何优化开发。 一、石油储层特征分析 石油储层的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地质构造以及成岩作用等。其中,孔隙 度与渗透率是决定油气储量的关键因素。 孔隙度是储层中空隙所占的体积比例。一般来说,孔隙度越大,储层储量越大。但是孔隙度太大会导致流体渗漏,影响油层的稳定性。因此,孔隙度的大小需要结合石油类型、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 渗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储层单位长度时的体积流量。渗透率越高,注 水压力越小,油田开采效率越高。渗透率受到孔隙度以及岩石孔隙连通性的影响。因此,渗透率的大小需要结合孔隙度、沉积构造、岩石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 地质构造是石油储层的重要特征。地质构造对油气的储藏、迁移、分布有着重 要的影响。油气往往聚集在构造隆起、凹陷带、断层等地质构造带上。因此,构造地质分析对石油勘探开发至关重要。 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成岩作用包括压实、水成岩、热成岩以 及化学作用等。成岩作用会改变石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岩性等特征。因此,成岩作用的分析对于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石油储层优化开发 优化开发石油储层的关键是提高采收率。目前,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不断革新, 为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1.高效注水

高效注水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注水可以提高油层压力,驱动油向采 油井方向移动,从而提高采收率。但是,注水应注意注水压力以及水质和注水量这三方面原则。注水应根据储层特征以及地质构造合理选择注水井,注水井密度不宜过小,尽量达到油层的饱和度。 2.地质分析 地质分析是优化开发石油储层的重要手段。通过地质分析可以确定构造、层序 及其变化规律,为采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依据。地质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地质测井分析、地震波分析等。 3.人工改造 人工改造是提高采收率的常规手段之一。通过人工改造改变储层的物理特性, 使油气流动通畅,提高储油能力。人工改造的方式包括酸化压裂、水力压裂等方法。但是,人工改造应该根据储层特征以及地质条件做出选择。 4.化学处理 化学处理是优化开发石油储层的重要策略之一。化学处理使用一些特殊的化学 药剂来改变储层物性,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化学处理包括微生物处理、聚合物注入等方法。 综上所述,石油储层特征分析与优化开发研究对于提高石油采收率有着重要的 意义。优化开发石油储层是一个需要全方位考虑的问题,需要结合孔隙度、渗透率、地质构造以及成岩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天赐湾长4+5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天赐湾长4+5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针对目的层低-特低渗的特征,为了油田开发工作的高效开展,本文利用密闭取心分析化验、孔隙结构分析、铸体薄片鉴定、岩石粒度测定、X-衍射、扫描电镜分析、阴极发光薄片鉴定等资料,分析得出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目的层孔渗特征为长4+5油层组平均孔隙度12.07%,渗透率平均 1.05×10-3μm2。喉道类型以细短型、细长型、微细型的片状、弯状喉道为主,偶见缩颈型喉道;储层孔喉组合类型为小—中孔粗喉型为主;储层以Ⅱb类、Ⅲ类为主。 标签:低渗储层;铸体薄片;孔隙结构 一、概述 天赐湾南部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西部。该斜坡为一平缓的近南北向展布、由东向西倾斜的大型单斜,倾角小于1°,平均坡降8~10 m/km左右,局部发育因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鼻状隆起构造[1]。本区长4+5属于低-特低渗储层,具有孔喉细小、结构复杂等特点。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溶孔为主。 二、岩石类型 长4+5油层组取20件样品进行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制作砂岩分类三角图版,结果表明:长4+5油层组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石主要为颗粒支撑,分选较好,次圆—次棱角状,点线接触为主,多为孔隙式胶结,少量为接触式胶结。其中:①石英含量为27%~39%,平均含量为34.2%;②长石含量一般为55% ~63%,平均59%;长石类型主要为钾长石,平均含量33.3%;其次为斜长石,平均含量25.7%。③岩屑含量平均为2.43%,主要为变质岩岩屑和火成岩岩岩屑,少见沉积岩岩屑。 三、常规物性特征 长4+5油层组孔隙度范围 1.68%-19.99%,平均值为12.07%;渗透率范围0.0141×10-3μm2-7.98×10-3μm2,平均值为1.05×10-3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42.92%;平均含水饱和度55.77%。 四、孔隙结构特征评价 对长4+5油层组铸体薄片观察与鉴定、图像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电镜扫描等的分析研究并参考已有的工作成果,储层较致密,孔隙的类型主要发育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和部分粒内溶孔,包括长石溶孔以及岩屑溶孔。 (一)、原生孔隙 原生孔隙主要为残余的粒间孔隙,是指砂质沉积物在埋藏成岩过程中原生粒

储层孔隙结构

储层孔隙结构 孔隙结构是指岩石内的孔隙和喉道类型,大小,分布以及相互联通关系。孔隙为岩石颗粒包围着的较大空间,喉道为两个较大孔隙空间之间的连通部分。孔隙是流体存在于岩石的基本储集空间,而喉道则是控制流体在岩石中渗流的重要的通道。流体在自然界复杂的孔隙系统中流动时,都要经历一系列交替着的孔隙和喉道。无论是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驱替孔隙介质中所充满的水时,还是在开采过程中油气从孔隙介质中被驱替出来时,都受流动通道中最小断面(即喉道直径)所控制。所以研究储层孔隙结构,对油气田的开采,开发都具有重大意义。 1.储层岩石的孔隙及其类型 岩石颗粒间未被胶结物质或其他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统称为空隙。地球上没有空隙的岩石是不存在的,只是不同岩石的孔隙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不同而已;除砂岩颗粒间存在空隙外,碳酸盐岩中可溶成分受地下水溶蚀后形成空隙;火成岩由于成岩时气体占据而形成孔隙;各种岩石在地应力,构造应力及地质作用后产生裂缝(微裂缝)形成另一类形式的孔隙。空隙按照几何尺寸大小或现状可分为孔隙(一般指砂岩),空洞(一般指碳酸盐),和裂缝。由于孔隙是最普遍的形式,所以常笼统地将空隙统称为孔隙。 岩石颗粒间未被胶结物质充满或未被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统称为孔隙。所谓的胶结是指将沉积物压在一起的过程中,受压力的作用,岩石的一些矿物慢慢溶解在水里,于是含有矿物的水溶液就会渗入沉积物颗粒间的孔隙中。当含有矿物的水溶液中的矿物结晶时,沉积物颗粒被晶体粘在一起就叫做胶结。胶结物就是指成岩期在岩石颗粒之间起粘连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孔隙分类方案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分类方案:(1)按孔隙成因的分类,将孔隙分为原生,次生两大类,每一类型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次一级类型;(2)按孔隙产状分类(所谓产状是指岩石结构面的空间几何形态,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如将碎屑岩孔隙分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微孔隙;(3)按孔隙大小分类,将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等。其中,按孔隙成因分类有利于研究孔隙分布规律和孔隙预测,按产状和孔隙大小分类则有利于研究岩石的渗流性能。 由于我们的专业是油气田开发,对地质方面了解较少,需要补充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根据导师建议,这篇文章着重从地质方面介绍孔隙类型。考虑到不同岩类

演武-镇原地区长7油层组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演武-镇原地区长7油层组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何维领;罗顺社;李昱东;李梦洁;刘章浩 【摘要】为了更详细和系统地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演武-镇原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储层质量进行评估和预测,运用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物性、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压汞等实验室数据为基础,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和精细解剖,并讨论其对储层储渗能力的控制与影响作用.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组合的为主,微孔-微喉型组合次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共同控制了储层的储渗能力. 【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 【年(卷),期】2016(030)003 【总页数】4页(P21-24)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孔隙结构;成岩作用 【作者】何维领;罗顺社;李昱东;李梦洁;刘章浩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油气评价中心;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吐哈录井工程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2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储层致密,渗透率一般小于0.3×10-3 μm2,按 照赵靖舟、赵继勇等学者的研究分类,划归为超低渗透-致密储层,属于致密油储 层的范畴[1-2]。 本文将对演武-镇原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超低渗透-致密储层发育的主要孔隙类型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作用进行讨论,以期对储层的微观特征进行精细研究,进而为优质储层的识别和预测、油气田开发方案的实施和调整以及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科学依据、发挥指导性作用。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北起合道,南至泾川,西抵平凉,东达庆阳,总面积约4 500 km2,区域构造上东西横跨天环坳陷的南端,衔接西缘逆冲带和伊 陕斜坡。三叠系延长期主要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三角洲平原部分相对不 发育,长7亚期为典型的近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半深湖-深湖陆相沉积环境[3-5]。陆相近缘短渠的碎屑沉积物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含有极少量的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岩屑含量达到27.42%,成分成熟度偏低,分选中等、磨圆较差,结构成熟度达到中等-较好的级别[6]。研究区东部及东北部属于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紧邻盆地最富集的优质烃源岩生烃中心,区域发育具有 鲍马序列层序的浊流沉积和块状无层理的砂质碎屑流沉积,其中后者是研究区重要优质储集砂体,配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该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7]。 通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压汞等分析化验数据分析发现,研究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径大小差异悬殊。按孔隙成因可分为原生 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大类,孔隙类型可进一步细分为原生粒间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晶间孔、粒间溶孔以及微裂缝等(图1)。长7油层组属于孔隙型储层,原生粒间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平均面孔率为2.49%。 2.1 原生孔隙 原生孔隙是在沉积阶段碎屑颗粒定向排列后,经构造调整、压实依然保存原始物理

致密油储层特征及孔隙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致密油储层特征及孔隙评价方法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致密油储层的勘探开发遍布世界各地,迅速成为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最具潜力和投资回报最高的勘探对象。在致密油储层开发中,其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乃是致密油储层的特征及孔隙评价方法的研究。本文就致密油储层的特征及孔隙评价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致密油储层的勘探及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致密油储层的压力特征为何?众所周知,致密油储层具有高孔隙度、低孔隙结构性和较为复杂的压力特征,其压力特征直接影响着致密油储层的流动特性,可以分为几种。首先,致密油储层的压力一般会比一定深度下的常压更低,这是因为致密油储层的孔隙太小,空气和水分子不容易进入储层内,比较稳定的温度下,压力特征并不易发生变化,而且即使在高温高压下,压力也只能有轻微变化。其次,致密油储层具有高压厚层特性,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一层高压层,其下部是低压层,两层压力可能相差几千帕,这是由于孔隙极小所致,开发前需要对其特征进行认识和评估。第三,致密油储层具有压力差落特性,由于其孔隙极小,油水界面和油水状态分界处会由高压向低压落下,两层水的压力差可能达到几千帕,这也是开发前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接下来,致密油储层的孔隙评价方法有哪些?一方面,致密油储层的孔隙评价常用的方法有γ辐射技术、热重分析和放电技术等。归纳起来,γ辐射技术可以较准确地测量油藏中的测井结构,而放电技

术可以测量较大孔径油藏的类型和孔隙度,热重分析技术也具有较强的测试准确性和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借助测井设备的发展,地质学家将已有的测井技术(如曲线计算法、裂缝指数和变速指数)与新型测井技术(如脉动波、模型波、回边波和旋转地震波)成功结合起来,研究出了用于致密油储层孔隙评价的ECD、ECD-EDT和ECD-EDI指数,以及微量磁化仪等新型地震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精确掌握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特性,从而为致密油储层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此外,由于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特性复杂,在致密油储层孔隙评价的实际应用中,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比如,卡尔梅克和索尔克将微量磁化仪与稳态和变相电阻(Rt)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辨认不同岩石层次特征;索尔克提出了α模式测井技术,用于准确识别纹理结构,掌握致密油储层的细节和孔隙结构;索拉格和克里斯蒂伦提出了它们独有的高斯技术,以综合分析和计算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空间相对密度,以辨认和评价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特性;诺里斯特提出的致密油储层相关全波形技术,可以有效利用全采样数据,准确描述油藏的纹理特征和孔隙结构。 最后,致密油储层的勘探开发非常具有挑战性,开发前必须对其压力特征和孔隙特性进行系统的认识与评估。从本文所介绍的致密油储层的压力特征和孔隙评价方法来看,γ辐射技术、放电技术和热重分析技术是致密油储层孔隙评价的常用技术,而ECD术、ECD-EDT和ECD-EDT指数、稳态和变相电阻技术、α模式测井、高斯技术和致密

下寺湾油田蒲家沟地区长7成藏主控因素及储层特征分析

下寺湾油田蒲家沟地区长7成藏主控因素及储层特征分析王超;张凤博;杨静;张献伟;狄立钊 【摘要】Pujiagou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Xiasiwan oilfield. Less work was executed in the analysis of oil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in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7, we need to do the geological basis study further in depth.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factors in Chang 7 reservoirs in Yanchang formation were research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previous scholar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elements including sedimentary fa-cie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oil-gas migration. Beside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sed by using the data about physical propetie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pictures and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of cores. And comparing with water saturation calculated by log data with moisture content counted by practical production data in Chang 7 reservoirs. It is shown that the reservoir lithology in Chang 7 is mainly feldspar sandstone, the reservoirs a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iny pore throat radius, high displacement pressure, and more complex pore structure. Furthermore, because the phenomenon that pore-throat space generally is filled by the clay minerals is existed, oil bearing evaluation of reservoirs is influenced due to lots of clay minerals. And water saturation counted by Archie model can't represent the true oilness in reservoirs.There is an advice about the proper con-ducting volume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mplicated pore structure should be selected or be established to precisely calculate oi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