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储层地质学复习资料

储层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储层地质学的形成、发展与趋势

一、储层地质学

1、储层地质学(又称油藏地质学),是指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以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研究和解释油气储集地质体的成因、演化及分布,描述并表征储层的主要特征(几何特性和物理特征)与信息,应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储层不同层次的非均质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影响,采用先进的建模技术预测其空间展布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维空间中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

3、储层表征: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不确定过程。

其中储层地质信息包括:物理特性——Φ、Κ和S O的非均质性

空间特性——储层建模过程中的各异向性

第二章油气储层的基本特征

碎屑岩储层与碳酸盐岩和其它岩类储层相比具有四个优点:

①孔隙以粒间孔为主,而碳酸盐岩多为粒内孔;②沉积作用控制强;

③粒度的粗细对孔、渗的影响通常具有较好的规律性;④压实过程比较清楚,并易进行定量分析.

第一节储层的物理特性——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

一、孔隙性: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隙物内的空隙

—-—属原生孔

———属次生孔

(二)孔隙度

1、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2、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1、岩石的矿物成分

2、颗粒的排列方式及分选性

3、埋藏深度

4、成岩作用

二渗透率

储集岩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1、分类: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A、绝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岩石特征的影响2)孔隙结构的影响3)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B、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润湿性的影响2)孔隙结构的影响3)温度的影响 4)优势流体相饱和度的影响

三饱和度:所饱和油、气、水含量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比

四、储层

(一)储层的概念: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在其中渗滤流体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两个基本要素:孔隙度和渗透率。

(二)储层分类

一、砂体的剖面几何特征

第二节

储层的几何特性

二、砂体平面的几何形态

席状——陆棚砂、海滩砂

扇状——-冲积扇、海底扇、扇三角

扇状朵状洲砂体、陡坡三角洲洲砂体、

朵叶状断陷湖盆长轴河控三角洲

鸟足状

长形状树枝状沿岸砂坝、障壁岛、河流、三角洲、潮汐水道

透镜状--浊积透镜体、废弃河道

第三节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一、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一)、岩石类型

砾岩(〉2mm)巨砾、粗砾、中砾、细砾

砂岩(0.0625~2mm)—-储油物性较好。极粗砂、粗砂、中砂、细砂、极细砂

粉砂岩(0.0039~0。0625mm)粗粉砂岩(良好的油气储层)、细粉砂岩

泥岩(〈0。0039mm)

(二)支撑形式: ①颗粒支撑②杂基支撑。

(三)组构特征——碎屑岩的基本组成包括:

碎屑颗粒(石英Q、长石F、岩屑R)、填隙物(杂基和胶结物)、孔隙:

(四)沉积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时或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形迹。

二、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形成环境:温暖、水浅和水清

(一)岩石类型:石灰岩、白云岩(原生白云岩和次生白云岩)及其过渡类型

(二)结构组分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包括颗粒、泥、胶结物、晶粒、生物格架、孔隙等.泥则包括灰泥、云泥、粘土泥等;

★★★的颗粒类型有内碎屑、鲕粒、生物颗粒、球粒、藻粒等;

生物格架主要是由造礁生物胶结的结构组分.晶粒是组成白云岩的主要结构组分

(三)碳酸盐岩沉积构造

叠层石构造-—潮间及潮下带

示顶底构造--判断岩层顶底

鸟眼构造-—潮上带

缝合线构造——成岩过程中压溶作用的产物

虫孔及虫迹构造——生物生活活动造成

第三章油气储层地质研究方法

第一节沉积相的地质研究方法

一、储层的岩石学研究方法

三、沉积相的地质研究方法

(一)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

颜色:红色—氧化环境;绿色—弱氧化环境;灰色-弱还原环境;黑色—还原环境

岩性标志岩石类型:

自生矿物:锰结核-海洋底;海绿石—浅海陆棚;自生长石和自生沸石:湖相标志;

碎屑颗粒结构与沉积构造

古生物标志——利用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藻类,海绿石划分海相、陆相或过渡相

微量元素:利用微量元素硼,Sr/Ba、Sr/Ca、Th/U、Mn/Fe划分海相、陆相或过渡相

地球化学标志

稳定元素;13C/12C比值区分海相、陆相、过渡相地层; 18O/16O恢复古海洋温度和古气候变化(二)单井剖面相分析(三)连井剖面相/砂体对比(四)平面相分析

第二节储层的测井研究方法

曲线形态:组合形态:

箱形—-河床沉积、分流河道箱形指形组合——分流河道、漫溢砂

钟形—-点砂坝、分流河道箱形钟形组合—-分流河道

指形——漫溢砂,天然堤和席状砂箱形漏斗形组合——分流河道、决口扇、砂坝

漏斗形—-决口扇、河口坝和远砂坝钟形漏斗形组合--决口扇、天然堤、席状砂

第四章储集层的形成与分布

第一节储层形成的沉积作用

一、碎屑岩储层的沉积作用及储集特征

(一)沉积作用(方式)可归纳为八个字:垂、前、侧、漫;筛、选、填、浊;

垂向加积——指沉积物底负载方式搬运,当沉积物的重量超过流水所能携带的能力时,开始发生沉积并形成垂向增长.——形成于辫状河砂体—心滩沉积

前积或进积作用-—指河流所携带的沉积物在遇到地形突然开阔、坡度变陡时所形成的顺流向沉积。——多见于三角洲,及辫状河心滩前段部位。

侧向加积——由于河道的弯曲使水流形成侧向运动并造成沉积物重新分布的过程。--河流点砂坝

漫积——冲积扇环境的漫流沉积作用形成。-—形成各类扇端沉积,河道两侧天然堤岸和决口扇沉积体

筛积——已有大量砾石堆积的前提下,细粒物质在搬运过程中向下渗透并选择性沉积的过程。

选积

填积

浊积

(二)碎屑岩储层特征

1、河流相储集砂体

搬运方式沉积砂体

顺直河砂体

辫状河砂体底负载以心滩(坝)为主,废弃河道充填砂

砂体曲流河砂体推移质/悬移质比低典型发育点砂坝(边滩),天然堤、决口扇和牛轭湖沉积网状河砂体悬浮负载以河道砂体为主要沉积,呈窄而厚条带状分布,伴生小型决口扇和天然堤

河道稳定,这是网状河与辫状河的主要区别

2、湖相滩坝储集体——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和深湖亚相

1)砂质滩坝

形成机理:波浪作用所形成的沿岸流与离岸流的再搬运和再沉积

滩坝砂体的砂岩成熟度较高,具波状层理、平行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等

2)碳酸盐滩坝

碳酸盐滩坝多分布于邻近物源区是碳酸盐岩,附近无河流注入的比较安静的湖湾地区.主要岩性为泥灰岩、石灰岩、白云岩,在岸边和水中隆起的高处往往发育鲕粒滩坝、生物贝壳滩坝,以迎风一侧的碳酸盐滩坝发育较好。

3、三角洲相储集砂体

1)三角洲分类

三分法: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按水动力条件: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按形态特征:鸟足状三角洲、鸟咀状三角洲、港湾三角洲.

2)储集砂体特征

4、滨(海)岸相储集砂体

1)、无障壁海岸——以波浪作用为主,潮汐作用较弱

可以划分为:海岸(风成)沙丘、后滨、前滨、近滨(或临滨)和远滨

2)、有障壁海岸——以潮汐作用为主,波浪作用弱,,水动力能量不高,

其沉积组合主要是潮坪、潮汐通道、泻湖、障壁岛和潮汐三角洲还有冲溢扇

二、碳酸盐储层的沉积作用及储集特征——独特的沉积特点,碳酸盐岩主要是在清澈、温暖和浅水的条件(一)碳酸盐储集层的沉积作用

(二)碳酸盐岩储集特征

岩性主要沉积构造与储层关系

碳酸盐潮坪相

潮上带

浅灰-褐灰色的泥-粉晶白云岩干裂、鸟眼状、帐篷构造、藻纹层和近垂直生

物潜穴等;

差储层潮间带

泥-粉晶白云岩为主,夹有透镜状

颗粒白云岩

除干裂、鸟眼和波状—穹隆状藻叠层外,冲刷

与充填构造,透镜状、波状、脉状、羽状等潮

汐层理和浅水波痕也常见

中—好储层

各中颗粒灰岩、柱状叠层石灰岩和

礁灰岩

羽状和粒序层理非储层低

以泥晶灰岩和颗粒质泥晶灰岩为主水平层理和生物扰动构造

正常海潮坪主要分布在潮湿气候带,沉积环境和沉积物间水体盐度低,较少有蒸发矿物的沉淀

碳酸盐颗粒滩沉台地边缘滩

主要由厚层块状浅灰-灰白色砂屑

灰岩和鲕粒灰岩组成

大中型双向交错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中等—好储层

台内点滩

主要由中-薄层状粉屑灰岩、砂屑

灰岩、鲕粒灰岩和生物屑灰岩

少量中小型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浪成改造波

痕、冲刷侵蚀面和粒序递变层理常见

储层规模较小、质

量较差缓坡滩

主要由中-厚层状砂屑灰岩、鲕粒

灰岩和生物灰岩构成

波状交错层理、潮汐层理、风暴层理和生物潜

穴发育

有利于储层形成

与演化

沉礁坪细-中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块状层理好储层

积礁礁核骨架灰岩、障积灰岩块状层理差储层颗粒滩含燧石生屑泥晶灰岩冲刷侵蚀面、丘状层理非储层泻湖含燧石泥晶灰岩水平层理非储层

局限台地泥—粉晶云岩、膏质云岩块状石膏结核中等储层

湖泊礁、滩碳酸盐岩沉积湖泊生物

具有良好的原始

储集性能

湖泊碳酸

盐颗粒滩

形成具有一定储

集性能的储层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第一节储集岩的孔隙和吼道

一、孔隙和喉道的概念

储层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吼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吼道配置关系等。孔隙:被骨架颗粒包围着并对流体储存起较大作用的相对膨大部分。

喉道:另一些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却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

二、储集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孔隙类型吼道类型

按成因分类原生孔隙按成因及形态孔隙缩小型吼道

缩颈型吼道

次生孔隙片状吼道

混合孔隙弯片状吼道

按孔隙产状及溶蚀作用粒间孔隙并不都是原生孔隙

其中的自生粘土

矿物填隙物内

管束状吼道粒内孔隙

填隙物内孔隙

裂缝孔隙

溶蚀粒间空隙后四种类型孔隙

是在前四类孔隙

受到溶蚀改造,并

保留有溶蚀痕迹

溶蚀粒内孔隙

溶蚀填隙物内孔隙

溶蚀裂缝孔隙

孔隙直径大小超毛细管孔隙d>500μm

毛细管孔隙0。2〈 d 〈500μm 微毛细管d〈0.2μm

孔隙对渗流情况有效毛细管无效毛细管

三、碳酸盐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第二节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

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等。

间接测定法,如毛细管压力法,包括压汞法、半渗透隔板法、离心机法、动力驱替法、蒸气压力法等。

直接观测法,包括铸体薄片法、图像分析法、各种荧光显示剂注入法、扫描电镜法等。

数字岩芯法,包括铸体模型法、数字岩心孔隙结构三维模型重构技术

压汞法包括:半渗透隔板法、离心法、压汞法

第六章储层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碎屑沉积物在沉积后到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漫长阶段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变化或反应。决定性的要素有:岩性特征、流体性质、温度大小及压力条件。

第一节成岩作用分析测试方法与内容

实验测试方法

(一)毛细管压力法分析

测定岩石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半渗透隔板法、压汞法、离心法

(二)有机质成熟度分析

通常应用三个指标:镜煤反射率(Ro)、孢粉颜色及热变指数(TAI)、热解烃峰峰温(Tmax)

第二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一、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

岩性、流体、温度和压力是发生各种种成岩作用的四个基本要素,也称基本成岩参数和条件。

(一)岩性——包括碎屑颗粒、填隙物(胶结物与杂基)的成分、结构和组构等。

(二)温度——通常而言古地温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影响矿物的溶解度:大多数矿物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影响矿物的转化:地温梯度不同,矿物转化的深度不一.

③影响孔隙流体和岩石的反应方向:温度的变化势必引起反应的变化。

④古地温控制下有机质的成岩演化序列:

古地温是成岩作用阶段划分主要指标之一。古地温的确定方法有:

①流体包裹体测温; ②镜质体反射率;③粘土矿物组合及转化;④自生矿物的分布和演变。

(三)压力—常用参数有:

静水压力(Ph)、孔隙流体压力(Pp)、有效应力(Pf)、剩余流体压力(Pe)及静岩压力)

(四)流体

孔隙流体一般包括孔隙水、油和气,其中孔隙水影响最突出.

二、主要成岩作用

1、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而使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渗透性变差的成岩作用.

2、压溶作用:当上覆地层压力或构造应力超过孔隙水所能承受的积水压力时,引起颗粒接触点上晶格变形和溶解,这种局部的溶解

3、胶结作用:孔隙溶液中过饱和成分发生沉淀,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为岩石的作用。

包括碳酸盐胶结作用、硅质胶结作用、粘土矿胶结作用、沸石类胶结作用

4、溶解与交代作用

三、次生孔隙形成的机理

(一)次生孔隙的成因类型

1、沉积物溶解产生的孔隙

2、自生胶结物溶解产生的孔隙

3、自生交代矿物溶解产生的孔隙

(二)次生孔隙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充足的水体能量和良好的渗透性对次生孔隙的形成非常有利。

②富有机质的生油岩和潜在的储层尽量靠近

③砂泥比是保证有足够酸来源的一重要指标.

④干酪根的热演化史决定了酸的生产深度。

第三节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一、成岩作用类型

(1)破坏孔隙的成岩作用:包括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沉积物充填作用等;

(2)有利于孔隙形成和演化成岩作用:包括溶解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成岩作用、破裂作用等。

第四节成岩序列与演化模式

一、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

(一)术语和定义

1.成岩阶段:指碎屑沉积物沉积后经各种成岩作用改造,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所经历的不同地质历史演化阶段。

可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

2。同生成岩阶段: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称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二)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1.自生矿物的特征2.粘土矿物组合、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

3.岩石的结构、构造特点及孔隙类型4.有机质成熟度指标5.古温度

第七章储层非均质性

第一节概念与主要影响因素

一、储层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的不均匀变化.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三、裘亦楠分类

第三节宏观非均质性的研究

一、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特征变化。

(一)粒度韵律(或粒序)定义:单砂层内碎屑颗粒的粒度大小在垂向上的变化。

成因:它受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控制,由于水流强度周期性变化而造成粒度粗细的周期性变化。

影响作用:构成渗透率韵律的内在原因,它对层内水洗厚度的大小影响很大。

分类: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和均质韵律四类.

(二)沉积构造——1、层理类型:平行层理、水平层理、板状交错层理、

槽状交错层理、小型沙纹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冲洗层理、块状层理

2、层内构造,结核、缝合线、揉皱,

层面构造,波痕、冲刷面、侵蚀下切现象、泥裂等

3、层理类型与渗透率的关系

平行层理—-水平渗透率很大,Kv/Kh值极小

板状交错层理—-K逆层理倾向<K平行纹层走向<K顺层理倾向方向

槽状交错层-—渗透率各向异性强

第三节宏观非均质性的研究

二、层间非均质性

是对一个油藏或一套砂、泥岩间含油层系的总体研究,属于层系规模的储层

描述。是注水开发过程中层间干扰和水驱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层间差异

(二)层间隔层

(三)裂缝

三、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

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

(一)砂体几何形态

1)席状2)朵状3)椭园状4)线状5)指状

第四节微观非均质性的研究

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是指微观孔道内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因素。

主要内容:孔隙、颗粒和填隙物非均质性。后两者是造成孔隙非均质的原因。

影响作用:微观驱替机理、驱油效率以及剩余油的分布。

第五节储层流动单元*

一、基本概念

是指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隔挡和窜流旁通条件,注入水沿着地质结构引起的一定途径驱油、自然形成的流体流动通道。

第六节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采收率

油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储层的非均质性、流体性质的非均质性、注采方案和生产制度

第八章储层敏感性分析

第一节储层敏感性机理

敏感性矿物是指储集层中与流体接触易发生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反应并导致渗透率大幅下降的一类矿物。

敏感性矿物可分为水敏性矿物、酸敏性矿物、碱敏性矿物、盐敏性矿物及速敏性矿物

六、储层的水锁效应

在油气开发过程中,钻井液、固井液及压裂液等外来流体侵入储层后,由于毛细管力的滞留作用,地层驱动压力不能将外来流体完全排出地层,储层的含水饱和度将增加,油气相渗透率将降低。

造成水锁效应的原因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内在原因:储层孔喉细小、存在敏感性粘土矿物,是造成外来流体侵入引起含水饱和度上升而使油水渗透率下降;

外部因素:侵入流体的界面张力、润湿角、流体粘度以及驱动压差和外来流体侵入深度等。

第三节开发过程中储层性质的动态变化

一、开发过程中储层性质的动态变化状况

第九章储层地质建模

地质模型是指能定量表示地下地质特征和各种储层(油藏)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的数据体。

分类(裘怿楠):

概念模型:是指把所描述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特别是储层,典型化、概念化,抽象成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模型。静态模型(实体模型):是把一个具体研究对象(一个油田、开发区块或一套层系)的储层,依据资料控制点实测的数据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描述出来而建立的地质模型方法:地质统计学的确定性建模方法

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不仅忠实于资料控制点的实测数据,而且追求控制点间的内插与外推值具有相当的精度,并遵循地质和统计规律,即对无资料点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方法:主要是采用随机建模技术

随机建模:是以现有的数据或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通过计算机技术人工合成可选的、等概率的、高精度的反映现有参数数据空间分布的模型.

储层

储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地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叫储层。 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储层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集岩性几何特征储集体分布规律、对有利储层分布区的预测。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得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剩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压力高、束缚水饱和度高 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论述碎屑岩储层对比的方法和步骤: 1、依据 2、对比单元划分 3、划分的步骤 1、依据:①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变化、规律及特殊标志层等。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据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依据岩性组合②沉积旋回: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大小不同。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次一旋回对比分级控制③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有自己的特征对比标志可用于储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测井曲线 2、对比单元划分:储层层组划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由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砂层组和单油层。储层单元级次越小,储层特性取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较好 3、划分的步骤: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单井剖面相分析、连续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四种方法 岩心沉积相标志的研究方法是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可分为三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单井剖面分析是根据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化剖面,以单井为对象,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确是沉积相类型,最后绘出单井剖面相分析图;连井剖面相对比分析主要表示同一时期不同井之间沉积相的变化,平面相分析是综合应用剖面相分析结果进行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①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②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③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扇三角洲储层特征? ①碎屑流沉积。由于沉积物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一种高 密度、高粘度流体,由于物质的密度很大,沿着物质聚集体内的剪切面而运动。②片汜沉积。是一种从冲积扇河流末端漫出河床而形成的宽阔浅水中沉积下来的产物,沉积物为呈板片状的砂、粉砂和砾石质。 。③河道沉积。指暂时切入冲积扇内的河道充填沉积物。④筛积物。当洪水携带的沉积物缺少细粒物质时,便形成由砾石组成的沉积体。 碎屑岩才沉积作用:垂向加积、前积、侧向加积、漫积、筛积、选积、填积、浊积 喉道: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称为喉道。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 碎屑岩的喉道类型: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官束状喉道 孔隙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孔隙 排驱压力: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它是泵开始进入岩样最大连通孔喉而形成连续流所需的启动压力,也称阀压。 成岩作用:指碎屑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到变质之前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变化。 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 表成岩作用: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岩石、流体、温度、压力 孔隙水的流动方式和动力:压实驱动流、重力驱动流、滞流 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 根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可将碎屑岩的残岩作用分为两大类:一是降低储层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其次压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其中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而使孔隙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渗透性变差的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是指孔隙溶液中过饱和成分发生沉淀,将松散的

储层地质学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在一个测量单元内(如岩心塞规模),由于只能把握储层的平均特性(如测定岩心孔隙度),可以认为储层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是相对均质的,但从一个测量单元到另一个测量单元,储层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如两个岩心塞之间的孔隙度差异,这就是储层非均质的表现。测量单元具有规模和层次性,储层非均质性也具有规模和层次性。一个层次的非均质规模包含若干低一级层次的测量单元(如小层单元包括若干个岩心测量单元)。 另一方面,储层性质本身可以是各向同性的,也可以是各向异性的。有的储层参数是标量(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其数值测量不存在方向性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相等,换句话说,对于呈标量性质的储层参数,非均质性仅是由参数数值空间分布的差异程度表现出来的,而与测量方向无关。有的储层参数为矢量(如渗透率),其数值测量涉及方向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不等,如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差别。因此,具有矢量性质的储层参数,其非均质性的表现不仅与参数值的空间分布有关,而且与测量方向有关。由此可见,矢量参数的非均质性表现得更为复杂。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1.Pettijohn (1973)的分类 Pettijohn (1973)对河流沉积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性分类谱图,划分了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图6—1),即层系规模(100m级)、砂体规模(10m级)、层理规模(1~10m级)、纹层规模(10~100mm级)、孔隙规模(10~100μm级)。 2.Weber (1986)的分类 Weber(1986)根据Pettijohn 的思路,也提出了一种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体系(图6-2)。但在他的分类中,不仅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同时考虑了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他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

中国石油大学 储层地质学

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科学。 2有效孔隙度:岩石中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连通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3有效渗透率:是指在多相流体从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 4储层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吼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其连通关系。 5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6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7平面非均质性: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 8层间非均质性:指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层系中的层间差异。 9储层概念模型:是指把所描述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特别是储层,典型化、概念化,抽象成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模型。 10静态模型也称实体模型,是把一个具体研究对象(一个油田、一个开发区块或一套层系)的储层,依据资料控制点实测的数据将其储层表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的描述出来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11预测模型:不仅忠实于资料控制点的实测数据,而且追求控制点间的内插与外推值具有相当的精度,并遵循地质和统计规律,即对无资料点有一定得预测能力。 12储层敏感性:储层对与各种类型地层损害的敏感性程度。 13速敏性:是指因流体流动速度变化引起地层微粒运移堵塞喉道,导致渗流率下降的现象。14水敏性:粘土矿物遇水发生膨胀现象。 15酸敏性:酸液进入储层后与储层中的酸敏性矿物或原油作用,或产生凝胶、沉淀或释放颗粒导致渗流率下降的现象。 16原生孔隙:是指在岩石沉积或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孔隙。 17次生孔隙:在岩石形成以后,由溶解、交代、重结晶、白云石化以及构造运动等作用下形成的孔、洞、缝。 18原始油层压力:在未开采以前油层所具有的压力。

储层地质学总结

C 储层厚度与有效厚度答:储层厚度为单纯的储集层的厚度,其内可储集油气,也可储集水;而有效厚度为油气层的纯厚度,具有可动油,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出来 C 储层静态模型与预测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预测模型为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给出井间数十米甚至数米的预测值) C 储层静态模型与概念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储层概念模型为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有代表性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种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C 储层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答:储层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而随机建模则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对井间未知区给出多种等可能的预测结果。 C 储层和储层非均质答案:储层:能够储集流体并能使其在一定压差下渗流的岩石(层)。储层非均质:储层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D 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答:地质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总量。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量。 D 地层对比标志层与沉积旋回答:地层剖面上岩性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沉积旋回是指纵向剖面上一套地层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交替重复。在沉积剖面上岩性有规律的变化(颜色、岩性、结构、构造等)称沉积旋回 D 地层孔隙流体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答案: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地层压力。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 F 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答:分层系数为研究层内的砂层层数;砂岩密度为砂岩与总底层厚度的比值 G 隔层与夹层答:隔层为具有一定厚度、横向上连续较稳定的非渗透层,垂向上隔离上下两个砂体;而夹层为砂体内部的、横向上不稳定分布的、较薄的非渗透层。 J 井斜校正与井斜投影答:井斜校正为在制作构造平面图时求取斜井钻达制图目的层顶(底)界面的地下井位与垂深;井斜投影为在制作构造剖面时将斜井的井身沿地层走向投影到剖面上。 J 井深与海拔深度答:井深为从井口到井底的深度;海拔深度为自海平面以下的垂直深度。 J 井斜角与井斜方位角答:井斜角为井眼轴线的切线与铅垂线的夹角。井斜方位角为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K 扩张裂缝与拉张裂缝答:扩张裂缝是在三个主应力均为压应力情况下派生的张应力形成的张裂缝,而拉张裂缝是在三个主应力中至少有一个拉张力的情况下拉张形成的张裂缝。 K 控制储量与探明储量答:控制储量为在某一圈闭预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钻探过程中钻了少数评价井后所计算的储量。探明储量为在油气田评价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S 上覆地层压力与油层压力答:上覆底层压力:是指上覆地层形成的压力。油层压力:作用于油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为孔隙流体压力。 Y 预测储量与探明储量答:预测储量: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综合解释有油气存在时,对可能存在的油气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址储量。探明储量: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可以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 Y 油层静止压力与井底流动压力答:油层静止压力:在油田投入生产后,关闭油井,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以后,测得的井底压力,即为该油井的油层静止压力。 Y原始地层压力与油层静止压力答:原始油层压力为油气层尚未钻开时,在原始状态下所 具有的压力。油层静止压力为在油田投入生产后,关闭油井,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以后,测得的井底压力。 Y油水界面与油水过渡带答:凡含油气水的圈闭内,流体总是大致成层排列的,气最轻,

储层地质学

第四章储层孔隙结构 储集岩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孔隙结构属于油气储层的微观研究范畴,而油气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流体饱和度则属于宏观统计的范畴。研究孔隙结构,深入揭示油气储层的内部结构,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储集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储集岩的基本储集空间可划分为孔隙(广义的孔隙,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和喉道。一般地,可以将岩石颗粒包围着的较大空间称为孔隙,而仅仅在二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称为喉道,或者说,两个较大孔隙空间之间的连通部分称为喉道。孔隙是流体赋存于岩石中的基本储集空间,而喉道则是控制流体在岩石中渗流的重要的通道。流体在自然界复杂的孔隙系统中流动时,都要经历一系列交替着的孔隙和喉道。无论是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驱替孔隙介质所充满的水时,还是在开采过程中油气从孔隙介质中被驱替出来时,都受流动通道中最小的断面(即喉道直径)所控制。显然,喉道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它们的几何形状是影响储集岩渗流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碎屑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1.碎屑岩的孔隙类型 关于孔隙类型的划分,前人从不同角度曾提出了许多方案。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种:按孔隙成因的分类:将孔隙分为原生、次生及混合成因三大类。每一类型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次一级类型。这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分类方案,如V.Schmidt(1979)的分类。按孔隙大小的分类:将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大于500μm,裂缝宽度大于250μm)、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500~0.2μm,裂缝宽度250~0.1μm)和微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小于0.2μm,裂缝宽度小于0.1μm)。这种分类着重强调孔隙大小对渗流作用的物理意义。 按孔隙成因和孔隙几何形状的分类:将孔隙分为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微孔隙及裂缝孔隙四种类型(Pittman,1979)。显然,其中微孔隙是按孔隙大小来划分的(Pittman定义的微孔隙直径小于0.5μm),其他则是从成因的角度。 上述分类各有其优点,因为在孔隙分类中,考虑孔隙成因,则有利于研究孔隙分布规律和孔隙预测;考虑产状和孔隙几何形状,则有利于研究岩石的渗流性能。下面介绍一种综合性分类方案,实际上是以成因为主线,结合孔隙产状和几何形状的分方案。首先,按成因将孔隙大体分为原生和次生孔

最新储层地质学总复习

《储层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储层地质学 2、孔隙结构 3、残余油饱和度 4、储层评价 5、储层地质模型 6、储层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渗透率突进系数 9、区域储层评价 10、喉道 11、成岩阶段 12、层间非均质性 13、相渗透率 14、渗透率变异系数 二、简答题 1、请指出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2、分别简述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的方法与流程。 3、请指出油气砂岩储层潜在敏感性的主要类型及其储层伤害机理。 4、简述碎屑岩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5、如何利用储层实验测试技术研究油气储层潜在水敏性特征。 6、简述油气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及类型。 三、论述题 1、请指出砂岩和生物礁油气储层在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储集空间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2、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储层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是研究油气储层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2、孔隙结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及其相互连通和配置关系。 3、残余油饱和度: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所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4、储层评价:储层评价是将勘探与开发、宏观与微观、基础研究与工程工艺相结合,并协同地质、物探、测井、油藏工程等各专业,在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对油气储层进行研究,研究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单井储层评价、区域储层评价、开发储层评价、储层敏感性评价等。 5、储层地质模型:储层地质模型系指能定量表示地下特征和各种油藏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的三维数据体。 6、储层:是地层的一部分,是能储存和产出流体的那一部分岩层组或层段。 7、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 8、渗透率突进系数:是指单一油层内渗透率最高的相对均质层段的最大渗透率与该油层内相对均质层段的平均渗透率值的比值。 9、区域储层评价:是指在含油气盆地中寻找并探明油气田阶段,主要应用区域地质和地震资料,结合少数钻井和测井资料,对盆地内可能的储层进行评价。 10、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相对较小的、局限在两个颗粒之间连通的狭窄空间部分。 11、成岩阶段:原始沉积物接受新沉积物覆盖后,从海水、大气淡水和混合水接触不到的深度开始,经胶结、固结成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和变化时期。 12、层间非均质性:砂岩与泥岩间互组成的含油层系中,由于储集岩与非储层交替出现而具有的非均质性。 13、相渗透率: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它们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 14、渗透率变异系数:当岩石为两种或多种流体饱和时,对其中一种流体所测得的渗透率即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 二、简答题 1、答: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有:(1)沉积构造的影响,包括储层垂向上的粒序性,生物潜穴及生物扰动,不同类型层理等对非均质性的影响。(2)层内不连续薄夹层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3)储层的孔喉形状、大小、分布,以及孔隙类型,粘土基质等,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答: 地震相分析步骤:(1)划分地震层序;(2)层序标志分析;(3)地震层序单元划分;(4)地震相划分;(5)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环境或沉积相。

储层地质学

第一章储层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储集岩的特性 一、储集岩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把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reservoir rock)。 储集岩必备的两个特性为孔隙性及渗透性。孔隙性即岩石具备由各种孔隙、孔洞、裂隙及各种成岩缝所形成的储集空间,其中能储存流体。同时,储集岩还必须具有渗透性,即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在其中流动。广义地说,所有具连通孔隙的岩石都能成为储集岩。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储集层的孔隙性控制储能大小,当其中储存有工业价值的油、气时,则分别称之为油层、气层或油气层。储集层的渗透性控制油气层的产能。不同成因类型的岩石其储集性优劣相差甚大。 在石油地质研究中,一般按岩类将储层分为三大类,即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及特殊岩类储层(包括岩浆岩、变质岩、泥质岩、火山岩等)。另外,尚有按储集空间类型或岩石物性的储层分类方案。如按照储集空间类型可将储层分为孔隙型储层、裂缝型储层、孔缝型储层、缝洞型储层、孔洞型储层、孔缝洞复合型储层等;按照渗透率可将储层分为高渗储层、中渗储层和低渗储层。目前,国内外对渗透率低于100×10-3μm2的低渗储层给予了关注,因为其中赋存有1/3的石油资源量及巨大的天然气储量。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其中的油气资源由不可动用到可动用。由于低渗储层从成因到特性均有其特殊性,因而本章将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论述之。 二、储集岩的孔隙性 广义的孔隙是指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部分,即储集空间,有人亦称其为空隙,包括各种类型的孔隙(狭义的)、裂缝和溶洞,其中狭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颗粒(晶粒)间、颗粒(晶粒)内和填隙物内的空隙。严格地讲,地壳上所有的岩石或多或少都具有孔隙。而只有那些具一定数量的连通孔隙的岩石才能成为储集岩。其储集性的优劣取决于孔隙大小、孔隙连通性及孔隙含量的多少。 1.孔隙的大小 孔隙的大小对流体的渗流有较大的影响。根据孔隙或裂缝大小及其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 (1)超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大于0.5mm(500μm),或裂缝宽度大于0.25mm(250μm)。在这种孔隙中,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服从静水力学的一般规律。岩石中一些大的裂缝、溶洞及未胶结或胶结疏松的砂岩孔隙大部分属于这种类

储层地质学

第九章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储层作出符合地质实际的分类与评价。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日益深入,储层评价工作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实践证明,勘探、开发效果及成败关键是对储层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由于影响储层特征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只有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才能提高钻井的成功率,并为开发方案的制定、开发动态分析、油藏工程研究、油藏数值模拟及开发方案调整等奠定可靠的地质基础。 第一节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储层综合评价的内容 储层评价工作贯穿在勘探开发的全过程中,从打第一口探井—发现油田—直到油田开发结束。评价储层的过程,就是对储层深化认识的过程。根据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阶段特点,分四个阶段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即勘探评价阶段、开发设计阶段、方案实施阶段及管理调整阶段。在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勘探开发的任务不同,资料录取的精度不同,因而储层综合评价的任务也不相同,储层评价工作也应有所侧重。 一、勘探评价阶段 1.主要任务 在圈闭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之后,即进入油藏评价阶段。评价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勘探程度,提交探明储量,进行开发可行性研究。 开发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计算评价区的探明地质储量并预测可采储量; (2)提出规则性的开发部署; (3)对开发方式及采油工程设施提出建议; (4)估算可能达到的生产规模,并进行经济评价。 2.资料基础 评价阶段的资料主要来自少量探井、评价井及地震详查(细测)。因此要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及已有井的岩芯、测井、测试等方面的资料。 3.储层评价的主要内容: (1)确定主力储层,并进行层组划分。 (2)沉积相研究。充分利用地震及已有井的岩芯和测井资料,进行沉积相研究,确定有利沉积相带的分布(主要为亚相)及砂体的分布。 (3)成岩储集相研究。充分应用岩芯、测井及区域地质资料,进行成岩作用研究,预测有利成岩储集相带的分布。 (4)查明各层组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孔隙结构特征 (5)建立储层概念模型,主要是主力储层的砂体几何形态和侧向连续性、

第六章_储层

第六章油气储层 储层是油气赋存的场所,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储层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油藏评价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依据。本章从储集岩类型入手,系统介绍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性储层、储层建模及综合分类评价等内容。 第一节储集岩类型 在自然界中,把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进行不同的储层分类。 一、按岩石类型的储层分类 根据岩石类型,可将储层分为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其它岩类储层。其中,前二者亦可称为常规储层,后者可称为特殊储层,意为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储层。《石油地质学》[56]已系统阐述了各种岩类储层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在此仅简要介绍。 1.碎屑岩储层 主要包括砂岩、粉砂岩、砾岩、砂砾岩等碎屑沉积岩。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在部分较细的碎屑岩中可发育裂缝。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储集空间的发育则受控于岩石结构和成岩作用,部分受构造作用的影响。 2.碳酸盐岩储层 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储集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控制。 3.其它岩类储层 包括泥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 泥岩的孔隙很小,属微毛细管孔隙,流体在地层压力下不能流动,因此,一般不能成为储集层。但是,在泥岩中发育裂缝,或者泥岩中含有的膏盐发生溶解而形成晶洞时,泥岩中具有连通的储集空间,可成为储集岩。 火山碎屑岩包括各种成分的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其特征与碎屑岩相似,但胶结物主要为火山灰和熔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其次为裂缝。 火山岩储集岩主要指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喷出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等。储集空间主要为气孔、收缩缝及构造裂缝。 岩浆侵入岩和变质岩都有不同程度的结晶,故亦称结晶岩。往往构成含油气盆地沉积盖层的基底。当结晶岩受到长期风化作用和构造作用时,其内可形成风化孔隙、风化裂缝及构造裂缝等储集空间,从而形成储集岩。这类储集岩一般发育于不整合带。 二、按储集空间的储层分类 储层的储集空间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即孔隙、裂缝和溶洞。在自然界中,这三种储集空间可有不同的组合,因而可形成不同的储层类型,如孔隙型、孔隙-裂缝型、裂缝型、裂缝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压力降落法是利用由()和气藏压力两个参数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的方法。因此,利用压力降落法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又称为压降储量。 答案:累积产油量 2.油层有效厚度是指()。 答案:油层中具有产油能力部分的厚度,即工业油井内具有可动油的储集层厚度。 3.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地层接触、岩层厚度、油层分布等地质特征。 答案:构造情况 4.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称为(),该值越小,反映渗透率的均质性越强;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个数称为储层分层系数,该值越大,反映非均质程度越严重。答案:渗透率级差 5.常规的碎屑岩油层多为孔隙型含油,它以岩石颗粒骨架间分散孔隙为原油储集场所。依据岩心新鲜断面中含油情况可划分为饱含油、()、油侵、油斑、油迹和荧光等六个含油级别。答案:富含油 6.我国陆相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单元中,含油层系是指若干()的组合,同一含油层系内的油层其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答案:油层组 7.层内最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称为(),该值越小,反映渗透率的非均质性越弱。 答案:渗透率突进系数 8.在油层未被钻开之前所具有的地层压力称为原始油层压力,它的分布受()和流体性质的影响。 答案:构造位置(或埋深) 9.利用半自动气测资料解释油气层时,若为油层,气测曲线上全烃和重烃含量同时(),两条曲线幅度差较小。 答案:升高 10.油田投入开发后,地层内流体始终从()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 答案:折算压力

11.地层倾角测井的矢量图可以划分为()、绿模式、蓝模式、空白模式等四种主要模式。答案:红模式 12.碎屑岩油层对比单元由小到大可分为()、砂层组、油层组、含油层系四个级别。 答案:单油层 13.当钻遇到粘土层时,因地层造浆,使钻井液的相对密度(),粘度升高。 答案:增高 14.油田构造图通常选择()和油层附近的标准层为制图标准层。除地层油气藏外,一般不选择不整合面或冲刷面为制图标准层。 答案:油层 15.地层压力是油气田开发中重要的参数,地质上它又可称为()。 答案:孔隙流体压力 二、名词解释 1.岩心收获率 答案:岩心长度与取心进尺之比的百分数。 2.储集单元 答案:具有独立的水动力系统,由储层、产层、盖层、底层组成的能封闭油气的基本岩性单元。 3.井位校正 答案:(为了提高剖面对比的精度,充分利用剖面线附近的井资料),把剖面附近的井移到剖面线上的工作。 4.探明储量 答案: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田)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20%。 5.异常地层压力 答案:偏离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 6.裂缝性储层 答案:是指天然存在的裂缝对储集层内流体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或预测具有重要影响的储集层。这种影响既可以是增强储集层的渗透率和孔隙度,也可以是增强储集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性。 7.控制储量 答案: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

储层描述复习题

储层描述复习题 地层:是指地壳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的总称。 单砂层:在一定沉积条件下形成的、上下被不渗透层分隔,层内岩性较均一。具有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的砂岩层或粉砂岩层叫单砂层. 沉积相: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组合。 沉积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上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标准层:在任一地区内,沉积时间较短,沉积范围较广,而且和其它层相比较,具有特征的某种岩性的地层。 隔层和夹层:隔层也称阻渗层,是指在一定压差范围内能阻止流体在层组之间互相渗透的非渗透岩层。划分开发层系的隔层要求具备厚度较大、分布稳定等条件。 夹层:是指在单砂层之间或内部分布不稳定的不渗透或极低渗透的薄层叫夹层。 沉积模式:沉积环境下沉积的沉积产物的综合解释。 沉积模式是对某一类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形成机理标准形式的全面总结和概括,是沉积面貌的再现,是帮助人们认识复杂沉积过程的简化形式。 模式绘图法:是指以各种沉积模式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物性特征进行模式化预测性描述的绘图方法。该方法对砂体的井间连续性分布规律、砂体几何形态和井间边界位置,以及砂体的厚度分布形式和渗透率平面非均质的描述按照一定的沉积模式进行合理的预测。 相对均质单元:是指在大面积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砂坝和砂坝砂微相中,进一步按照岩性和物性的相似性所划分的砂体单元。 三角洲内/外前缘相:三角洲前缘相细分为内前缘和外前缘。内前缘上有水下分流河道分布。外前缘直接靠近前三角洲,已经无水下分流河道分布。 萨葡油层共分为六个一级标准层,它们分别是: S0-SI夹层、SI-SII夹层、 SIII7-萨葡夹层、 PI5 、PI7 、 PII10底-GI顶。 三角洲沉积的分带是指平面上三角洲沉积环境的分布状况而言的,从陆上向海上(或湖盆)依次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喇萨杏油田陆上河流相砂体沉积类型有五种,它们是辫状河砂体、曲流河砂体、高弯曲分流砂体、低弯曲分流砂体、顺直分流砂体。 储层的非均质性一般划分为微观非均质性、基本岩性物性、层内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 不同的河流沉积时的沉积作用不同,一般情况下,辫状河的沉积作用主要为垂积、 曲流河的沉积作用主要为侧积、而顺直河的沉积作用主要为填积。 沉积旋回中的正旋回、反旋回和复合旋回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各有什么特点? 沉积选回:是指沉积作用或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而组成的一个层序称沉积旋回。类型:正旋回:垂向上,地层岩性自下而上呈由粗到细的变化序列叫正旋回,它反映地壳下降的水进过程。反旋回:垂向上,地层岩性自下而上呈由细到粗的变化序列叫反旋回,它反映地壳上升的水退过程。复合旋回:垂向上,地层岩性呈由粗变细再变粗或由细变粗再变细的连续沉积序列叫复合旋回,它反映地壳升降的一个完整过程。 萨葡油层的三角洲类型划分的依据及其分类 主要依据内前缘砂体组合特征,即砂体的成因类型和几何形态的显著差异。可将三角洲划分为四类,它们是枝状三角洲、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坨状三角洲、席状三角洲。 河流-三角洲沉积油层的对比方法和原则 :对比方法: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单油层对比方法。 对比原则:以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方法为前提,划分对比油层组和砂岩组,在砂岩组内部,根据河流—三角洲不同相带砂体发育的不同模式,分别采取相应的方法划分对比沉积单元。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内部资料,请勿外泄

第一篇石油及油藏的形成 第一章石油生成 1、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物,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2、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以碳、氢为主,其次为硫、氮、氧,此外尚有30余种微量元素。 3、石油的碳氢化合物按其结构可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4、石油的非烃组分主要是含硫、含氮和含氧化合物。 5、石油根据其对不同溶剂的溶解、吸附性质不同,可分离出性质不同的组分:油质、胶质和沥青质。其中油质是石油的主要组分,由碳氢化合物组成,为淡色粘性液体,荧光显示为天蓝色,可溶于石油醚、苯、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和酒精中,不能被硅胶等吸附。胶质是粘性的或玻璃状的半固体或固体物质,颜色由淡黄、褐红到黒色,主要成分为芳香烃及含氧、硫、氮的非烃化合物,荧光显示为黄色、棕黄色或浅褐色,只能溶解于石油醚、苯、氯仿、乙醚、四氯化碳等溶解性能较强的溶剂中,能被硅胶吸附。沥青质是暗褐色至深黒色的脆性固体物质,为稠环芳烃和烷基侧链组成的复杂结构的高分子物质组成,荧光显示为褐色,不溶于石油醚及酒精,而溶于苯、三氯甲烷及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6、石油的主要物理性质有:1)颜色2)密度和相对密度3)粘度4)荧光性等。 7、天然气在地壳中的赋存形态主要有:气藏气、气顶气、溶解气、凝析气、天然气水合物和水溶气等。 8、干气:有时也称贫气,是指甲烷气含量很高,重烃含量很少,基本不含汽油蒸气的天然气。湿气是指重烃气含量较高,甲烷气含量有所降低,可含有一定数量汽油蒸气的天然气。 9、19世纪70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无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大学派。 无机生成说: A宇宙说:随着地球的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的岩浆吸收,最后凝结在地壳中形成石油。 B碳化物说:高温的碳和铁变为液态,反应映生成碳化铁,保存与地球深处,地下水向下渗透,与之反映生成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即为石油。 C岩浆说:基性岩浆冷凝时合成碳氢化合物,使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聚合成饱和碳氢化合物。 有机生成说: 早期有机生成说:以生物化学为主要动力,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步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输到邻近的储集层中。 晚期有机生成说:石油是沉积有机物质被埋藏后,达到一定深度和温度,在热力加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而来的。主要依据:油气分布与岩石类型(沉积岩中);纵向分布(时间上);成分特征;某些稀有金属特征;油层温度特征(很少超过100oC);形成时间;近代沉积物中的观察结果。

油矿地质复习题

一、井下断层的识别方法? 1、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少 2、短距离内层厚度夹变 3、近短离内标准层海拔高程相差悬殊 4、石油性质的变异 5、折算压力和油水界面的差异 6、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的特征 二、非均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储存空间分布形态、储层岩性和厚度、泥岩夹层的多少和厚薄、碎屑颗粒胶结情况、空隙结构的特征等。 三、油层对比的主要依据是标志层,沉积旋回,岩性组合。 四、微观非均质性的含义 答:微观非均质性是指微观规模储层性质的差异性,研究单元在现阶段最大只能达到样品规模,测量单元为一个或几个空隙大小。 五、如何区分正断层与倒转背斜所造成的地层重复呢? 答:当钻遇倒转背斜时,地层层序是由新到老,再由老到新,反序重复;而钻遇逆断层则是由新到老,再由新到老,正序重复。 六.地下地层对比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井震结合、分级控制、模 式指导、构造分析、动态验证、全区闭合。 七.地层的五敏性是指:水敏性,速敏性,酸敏性,碱敏性,盐敏性。八.油田某钻井队在王场某地钻了两口井,分别为1号井、2号井,1号井井深为3500m,2号井井深为3400m,经过一段时间开采之

后,关井测得1号井油层静止压力为3.75MPa,2号井油层静止压力为3.93MPa。若油藏原油密度为0.85×103 kg/m3 ,请问油藏中的流体从2号井流向1号井是否正确? 解:由题意可得: 以1号井井底为基准面, 则:P r1 =P1 +ρg h1 =3.75+0.85×103×9.8×0×10-6 =3.75MPa P r2 =P2 +ρg h2 =3.93+0.85×103×9.8×100×10-6 =4.76MPa 因为:P r2 > P r1 所以:油藏中的流体从2号井流向1号井是正确。 九.什么是地层压力?什么是生产压差? 答:地层压力是指作用于岩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又可称为流体压力,生产压差是指地层静压(目前地层压力)与流压的差值,差值大,产量就高 十.标志层的定义? 答:标志层是指地层剖面上特征明显(容易识别)、分布广泛(较稳定且后地变化不大)、具有等时性(一定范围内同一时段形成)的岩层或岩性界面。 十一、油藏驱动类型?

储层地质学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某一项流体的有效渗透率随着其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大,有效渗透 率总是小于绝对渗透率。 2 •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粒度韵律、渗透率差异、高渗透段位置、泥质薄夹层和层理 构造序列等。 3 •储集层可以划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其他岩类三种类型。 4 .裘亦楠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四类,即层间、层内、层面和微观。 5 •对于河道砂体,注入水沿古河道下游方向推进速度,快,向上游方向推进速度慢。 6 •钻遇率是指钻遇沙层井数与总井数的百分比。在实际研究中,往往用钻遇 率来表示砂体规模或连续性。 7 •碎屑岩的原生孔隙包括粒间空隙、粒内空隙、填隙物空隙、成岩裂缝等。 &碎屑岩喉道类型包括空隙缩小型、缩颈型、片状或弯片状、管束状。 9 •碳酸盐岩的次生孔隙类型包括粒间及晶间溶蚀空隙、晶间空隙、粒内溶孔、 铸模空隙、溶洞、收缩空隙和沟道、角砾孔隙、裂缝等类型。 10 •风化壳储层在纵面上自上而下分为崩解带、淋滤带、水解带三个 带。其中淋滤带形成各种不规则的溶缝和溶 洞,厚度可达几十米至U上百米。 11 •碎屑岩孔隙结构类型包括大孔粗吼型、大孔细喉型、小孔极细喉型、微孔管束状吼道型。 12 •碳酸盐岩的原生孔隙类型包括粒间空隙、粒内空隙、生物骨架空隙、生物钻孔空隙 、鸟眼空隙、晶间空隙等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储集层: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 层均称为储集层 2、有效孔隙度:指那些参与渗流的连通空 隙总体积(既有效空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 值 3、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 上互不相容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 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为该流体的有效渗透 率 4、残余油饱和度:油气开发过程中所测得 的含油饱和度称为剩余油饱和度 5、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6、渗透率突进系数:砂层中最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 7、渗透率级差:砂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 8、夹层分布密度: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厚度 9、平面非均质性: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 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 10、砂体配位数与某一砂体联通的砂体数 11、连通程度:上下上下砂层的连通面积占砂体总面积的百分比 12、连通系数:连通的砂体层数占砂体总层数的百分比 13、层间非均质性:指一套砂泥岩间的含油层系中的层间差异 14、分层系数:一定层段内砂层的层数 15、单层突进系数:指一个单砂层中最大渗透率与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 16、孔隙结构:岩石中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关系 17、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时,岩石对各相 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18、流体饱和度:储集岩的孔隙空间中,通常为各种流 体所占据,某种流体占孔隙空间体积的百分数称为该流体的饱和 度 19、储层损害:是指从打开储层直至原油开采的全过程 中,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油井产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产能的现象。 三、简答题 1、河口坝砂体储层特征? 答:1)砂坝砂岩粒级较细,一般为细粒级 2 )砂体厚度大,垂向上一般为反韵律 3)储油物性较好,渗透率高,很少出现特高渗透率段4 )河口砂坝向两侧变为复合韵律 (少量反韵律)厚度较小,渗透率变低,泥质夹 层变多,变稳定所以河口坝的层内非均质性相 对弱,较河道砂岩体均匀。 2、简述河口坝砂体注水开发特点? 答:1)平面上,注入水沿砂体轴部突进, 逐渐向两侧扩展2 )层内水淹厚度较大, 驱油效率较均匀,纵向上,粒度向上变 粗,有利于注水采油,上下差异较小,水 淹较河道砂均匀,水驱油效率高,上下时 第1页共2页

储层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储层地质学的形成、发展及趋势 一、储层地质学 1、储层地质学(又称油藏地质学),是指应用地质及地球物理、以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研究和解释油气储集地质体的成因、演化及分布,描述并表征储层的主要特征(几何特性和物理特征)及信息,应用定性及定量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储层不同层次的非均质在油气勘探及开发中的影响,采用先进的建模技术预测其空间展布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维空间中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 3、储层表征: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不确定过程。 其中储层地质信息包括:物理特性——Φ、Κ和S O的非均质性 空间特性——储层建模过程中的各异向性 第二章油气储层的基本特征 碎屑岩储层及碳酸盐岩和其它岩类储层相比具有四个优点: ①孔隙以粒间孔为主,而碳酸盐岩多为粒内孔;②沉积作用控制强; ③粒度的粗细对孔、渗的影响通常具有较好的规律性;④压实过程比较清楚,并易进行定量分析。 第一节储层的物理特性——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 一、孔隙性: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隙物内的空隙 ———属原生孔 ———属次生孔 (二)孔隙度 1、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及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2、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1、岩石的矿物成分 2、颗粒的排列方式及分选性 3、埋藏深度 4、成岩作用 二渗透率 储集岩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1、分类: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A、绝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岩石特征的影响2)孔隙结构的影响3)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B、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润湿性的影响2)孔隙结构的影响3)温度的影响 4)优势流体相饱和度的影响 三饱和度:所饱和油、气、水含量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比 四、储层 (一)储层的概念: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在其中渗滤流体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两个基本要素:孔隙度和渗透率。 (二)储层分类 一、砂体的剖面几何特征 第二节 储层的几何特性 二、砂体平面的几何形态 席状——陆棚砂、海滩砂 扇状———冲积扇、海底扇、扇三角 扇状朵状洲砂体、陡坡三角洲洲砂体、 朵叶状断陷湖盆长轴河控三角洲

油气田地下地质复习题答案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复习题答案总结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复习备考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指油气田投入生产后,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开发结束全过程中围绕着计算储量、增加产量、提高油气采收率等为中心而进行的地质研究工作。 二、填空 整个石油地质工作可以分为勘探地质和开发地质两个部分;油气田开发地质的认识程 度是决定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 第一章、钻井地质 一.名词解释: 钻井地质是在钻进过程中,取全取准直接和间接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资料数据,为油气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预探井指在油气勘探的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圈闭、新层系或构造带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的基础上(复杂区应在三维地震评价的基础上),在已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查明油气藏类型、构造形态、油气层厚度及物性变化,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及经济价值,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来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录井方法。 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地质人员按照一定的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 迟到时间是指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岩心收获率是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即是岩心的岩心长度?100?%岩心收获率取心进尺。长

度与取心的进尺的比值乘以百分数。岩心录井在钻井过程中用一种取心工具,将井下岩石取上来反映分析地下地质特征的过程。 钻时是指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min/m。钻时是钻速(m/h)的倒数。钻时录井根据钻时的大小,判断井下地层岩性的变化和缝洞发育情况,帮助工程人员掌握钻头使用情况的录井方法。 二.问答题: 1、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1 答:岩石性质(岩石的可钻性);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 2、确定取心井段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新探区第一批井,应适当安排取心,以便了解新区的地层、构造及生储油条件。钻井过程中,若发现良好油气显示,原来没有设计取心任务的井,应修改设计,增加取心。 (2)勘探阶段的取心工作应注意点面结合,以充分利用取心井资料。获得全区地层、构造、含油性、储油物性、岩-电关系等项资料。 (3)开发阶段的检查井则根据取心目的而定。 (4)特殊目的的取心井,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确定。 3、岩心观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油气水观察;岩心含油级别的确定;岩心描述(岩性相标志;储油物性;含油气性;岩心倾角测定、断层的观察、接触关系的判断。) 4、如何区分真假岩屑? 答:①观察岩屑的色调和形状,色调新鲜,其形状呈多棱角状或呈片状者,通常是新钻开地层的岩屑,但应特别注意由于岩性和胶结程度的差别,在形状上也会存在差异;②注意新成分的出现。③从岩屑中各种岩屑的百分含量变化来识别。④利用钻时、气测等资料验证。 5、岩屑分层定名的原则是什么? 答:参考钻时曲线,进一步在岩屑中,上追顶界,查底界,卡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