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压吸附工作基本原理

变压吸附工作基本原理

变压吸附(PSA)法基本工作原理

吸附的基本概念和吸附剂

一、吸附的定义

当气体分子运动到固体表面上时,由于固体表面原子剩余引力的作用,气体中的一些分子便会暂时停留在固体表面上,这些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相反,固体表面上被吸附的分子返回气体相的过程称为解吸或脱附。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吸附层,称为吸附相。吸附相的密度比一般气体的密度大得多,有可能接近液体密度。当气体是混合物时,由于固体表面对不同气体分子的引力差异,使吸附相的组成与气相组成不同,这种气相与吸附相在密度上和组成上的差别构成了气体吸附分离技术的基础。

吸附物质的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伴随吸附过程所释放的热量叫吸附热,解吸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叫解吸热。气体混合物的吸附热是吸附质的冷凝热和润湿热之和。不同的吸附剂对各种气体分子的吸附热均不相同。

按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引力场的性质,吸附可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即吸附过程伴随有化学反应的吸附。在化学吸附中,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将发生反应生成表面络合物,其吸附热接近化学反应热。化学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才能进行。通常条件下,化学吸附的吸附或解吸速度都要比物理吸附慢。石灰石吸附氯气,沸石吸附乙烯都是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van der Waais)吸附,它是由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分子之间的引力所引起的,此力也叫作范德华力。由于固体表面的分子与其内部分子不同,存在剩余的表面自由力场,当气体分子碰到固体表面时,其中一部分就被吸附,并释放出吸附热。在被吸附的分子中,只有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吸附剂引力场的位能时才能重新回到气相,所以在与气体接触的固体表面上总是保留着许多被吸附的分子。由于分子间的引力所引起的吸附,其吸附热较低,接近吸附质的汽化热或冷凝热,吸附和解吸速度也都较快。被吸附气体也较容易地从固体表面解吸出来,所以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变压吸附过程系纯物理吸附,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发生。本工艺为物理吸附。

二、吸附剂

1.吸附剂的种类

工业上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分子筛等,另外还有针对某种组分选择性吸附而研制的吸附材料。气体吸附分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吸附剂的性能,因此选择吸附剂是确定吸附操作的首要问题。

硅胶是一种坚硬、无定形链状和网状结构的硅酸聚合物颗粒,分子式为SiO2.nH2O,为一种亲水性的极性吸附剂。它是用硫酸处理硅酸钠的水溶液,生成凝胶,并将其水洗除去硫酸钠后经干燥,便得到玻璃状的硅胶,它主要用于干燥、气体混合物及石油组分的分离等。工业上用的硅胶分成粗孔和细孔两种。粗孔硅胶在相对湿度饱和的条件下,吸附量可达吸附剂重量的80%以上,而在低湿度条件下,吸附量大大低于细孔硅胶。

活性氧化铝是由铝的水合物加热脱水制成,它的性质取决于最初氢氧化物的结构状态,一般都不是纯粹的Al2O3,而是部分水合无定形的多孔结构物质,其中不仅有无定形的凝胶,还有氢氧化物的晶体。由于它的毛细孔通道表面具有较高的活性,故又称活性氧化铝。它对水有较强的亲和力,是一种对微量水深度干燥用的吸附剂。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它的干燥深

度可达露点-70℃以下。

活性炭是将木炭、果壳、煤等含碳原料经炭化、活化后制成的。活化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药剂活化法和气体活化法。药剂活化法就是在原料里加入氯化锌、硫化钾等化学药品,在非活性气氛中加热进行炭化和活化。气体活化法是把活性炭原料在非活性气氛中加热,通常在700℃以下除去挥发组分以后,通入水蒸气、二氧化碳、烟道气、空气等,并在700~1200℃温度范围内进行反应使其活化。活性炭含有很多毛细孔构造,所以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因而它用途遍及水处理、脱色、气体吸附等各个方面。

沸石分子筛又称合成沸石或分子筛,其化学组成通式为:

[M(Ⅰ)M(Ⅱ)]O.Al2O3.nSiO2.mH2O

式中M(Ⅰ)和M(Ⅱ)分别为为一价和二价金属离子,多半是钠和钙,n称为沸石的硅铝比,硅主要来自于硅酸钠和硅胶,铝则来自于铝酸钠和Al(HO)3等,它们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制得的胶体物,经干燥后便成沸石,一般n=2~10,m=0~9。

沸石的特点是具有分子筛的作用,它有均匀的孔径,如3A0、4A0、5A0、10A0细孔。有4A0孔径的4A0沸石可吸附甲烷、乙烷,而不吸附三个碳以上的正烷烃。它已广泛用于气体吸附分离、气体和液体干燥以及正异烷烃的分离。

碳分子筛实际上也是一种活性炭,它与一般的碳质吸附剂不同之处,在于其微孔孔径均匀地分布在一狭窄的范围内,微孔孔径大小与被分离的气体分子直径相当,微孔的比表面积一般占碳分子筛所有表面积的90%以上。碳分子筛的孔结构主要分布形式为:大孔直径与碳粒的外表面相通,过渡孔从大孔分支出来,微孔又从过渡孔分支出来。在分离过程中,大孔主要起运输通道作用,微孔则起分子筛的作用。

以煤为原料制取碳分子筛的方法有炭化法、气体活化法、碳沉积法和浸渍法。其中炭化法最为简单,但要制取高质量的碳分子筛必须综合使用这几种方法。

碳分子筛在空气分离制取氮气领域已获得了成功,在其它气体分离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

2.吸附剂的物理性质

吸附剂的良好吸附性能是由于它具有密集的细孔构造。与吸附剂细孔有关的物理性能有:

a. 孔容(V P):

吸附剂中微孔的容积称为孔容,通常以单位重量吸附剂中吸附剂微孔的容积来表示(cm3/g).孔容是吸附剂的有效体积,它是用饱和吸附量推算出来的值,也就是吸附剂能容纳吸附质的体积,所以孔容以大为好。吸附剂的孔体积(V k)不一定等于孔容(V P),吸附剂中的微孔才有吸附作用,所以V P中不包括粗孔。而V k中包括了所有孔的体积,一般要比V P大。

b. 比表面积:

即单位重量吸附剂所具有的表面积,常用单位是m2/g。吸附剂表面积每克有数百至千余平方米。吸附剂的表面积主要是微孔孔壁的表面,吸附剂外表面是很小的。

c. 孔径与孔径分布:

在吸附剂内,孔的形状极不规则,孔隙大小也各不相同。直径在数埃(A0)至数十埃的孔称为细孔,直径在数百埃以上的孔称为粗孔。细孔愈多,则孔容愈大,比表面也大,有利于吸附质的吸附。粗孔的作用是提供吸附质分子进入吸附剂的通路。粗孔和细孔的关系就象大街和小巷一样,外来分子通过粗孔才能迅速到达吸附剂的深处。所以粗孔也应占有适当的比例。活性炭和硅胶之类的吸附剂中粗孔和细孔是在制造过程中形成的。沸石分子筛在合成时形成直径为数微米的晶体,其中只有均匀的细孔,成型时才形成晶体与晶体之间的粗孔。

孔径分布是表示孔径大小与之对应的孔体积的关系。由此来表征吸附剂的孔特性。

d. 表观重度(d l):

又称视重度。吸附剂颗粒的体积(V l)由两部分组成:固体骨架的体积(V g)和孔体积(V k),即:

V l= V g+ V k

表观重度就是吸附颗粒的本身重量(D)与其所占有的体积(V l)之比。

吸附剂的孔体积(V k)不一定等于孔容(V P),吸附剂中的微孔才有作用,所以V P中不包括粗孔。而V k中包括了所有孔的体积,一般要比V P大。

e. 真实重度(d g):

又称真重度或吸附剂固体的重度,即吸附剂颗粒的重量(D)与固体骨架的体积V g之比。

假设吸附颗粒重量以一克为基准,根据表观重度和真实重度的定义则:

d l==l/V l; d g=l/V g

于是吸附剂的孔体积为:

V k=l/d l– l/d g

f. 堆积重度(d b):

又称填充重度,即单位体积内所填充的吸附剂重量。此体积中还包括有吸附剂颗粒之间的空隙,堆积重度是计算吸附床容积的重要参数。

以上的重度单位常用g/cm3、kg/l、kg/m3表示。

g. 孔隙率(εk):

即吸附剂颗粒内的孔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

εk=V k/(V g+V k)=(d g-d l)/ d g=1-d l/d g

h. 空隙率(ε):

即吸附颗粒之间的空隙与整个吸附剂堆积体积之比。

ε=(V b-V l)/V b=(d l-d b)/d l=1-d b/d l

表2-1列出了一些吸附剂的物理性质:

表2-1 吸附剂的物理性质

三、吸附平衡和等温吸附线—吸附的热力学基础

吸附刚开始时吸附剂存在大量的活性表面,被吸附的吸附质分子数大大超过离开表面的分子数。随着吸附的进行,吸附剂表面逐渐被吸附质分子遮盖,吸附剂表面再吸附的能力下降,直到吸附速度等于解吸速度时,就表示吸附达到了平衡。在密闭的容器内,吸附剂与吸附质充分接触,呈平衡时为静态吸附平衡。含有一定量吸附质的惰性气流通过吸附剂固定床,吸附质在流动状态下被吸附剂吸附,最后达到的平衡为动态平衡。

为了解释吸附过程的实质,曾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迄今没有一个能够说明所有的吸附现象。个别理论虽然能够完善地说明吸附现象的一个方面,但是却不能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其它方面。这些理论适用与否,是取决于吸附质和吸附剂的性质,以及吸附的具体条件。不管对吸附机理的各种解释如何,他们都认为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数量与被吸附气体的压力及吸附过程的温度有关,即:

q=f(P,T)

式中:q—单位重量(或体积)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量(吸附量);

P—吸附组分在气相中平衡时的分压;

T—吸附过程的温度。

在此函数中,当温度(T)一定时,称为等温吸附线;当压力(P)一定时,称为等压吸附线;而当吸附量一定时,称为等量吸附线。最常用的就是等温吸附线。

布隆耐尔(Bronaner)曾将物理吸附等温吸附线分为五种类型,如图2-1所示。图中纵坐标为吸附量q,横坐标为吸附质分压P(当平衡温度在吸附质临界温度以下时,通常与该温度下饱和蒸汽压力P0的比值P/P0表示).五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其形状的差异是由于吸附剂和吸附质分子之间作用力不同造成的。

类型Ⅰ是平缓地趋近饱和的朗格谬而型等温吸附线。这种吸附相当于在吸附剂表面上只形成单分子层吸附。类型Ⅱ是最普通的物理吸附,能形成多分子层。类型Ⅲ比较少见,它的特点是吸附热与被吸附组分的液化热大致相等。第Ⅳ、Ⅴ种认为是由于毛细管凝结现象所致。物理吸附等温曲线不只限于这五种。例如,有的物理吸附其等温吸附线是阶梯状的,并且等温吸附线常常与解吸曲线不一致,还常有滞后的拖尾现象。

表达等温吸附线的数学式,称为等温吸附方程。由于各学者针对不同的吸附平衡现象,采用不同的假设和模型,因而推导出各种等温吸附方程。现将几种常用的等温吸附方程简单介绍如下:

1.亨利(Henry)方程

通常都知道,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的分压成正比,这就是亨利定律。而在吸附过程中,亦存在这种现象,即在吸附过程中吸附量与压力成正比。和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是相同的,故称为亨利吸附。其方程为:

q=k h.c

式中:q—吸附剂的吸附量;

k h—亨利系数;

c—吸附质在气体中的浓度。

对于压力很低的气相吸附,多数情况下,能服从此定律,而且只限于吸附量占形成单分子层吸附量的10%以下,即吸附面最多只有10%大表面被吸附物质所覆盖,才能适用这个方程。

2.朗格谬尔(Langmair)方程

假设在等温下,对于均匀的吸附表面,吸附质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形成单分子层吸附,由此推导出的等温方程称为朗格谬尔方程。在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相等时为:

q/q m=k l.p/(1+k l.p)

式中:q m—吸附剂的最大吸附容量;

p—吸附质在气体混合物中的分压;

k l—朗格谬尔常数。

从上式中可知,当吸附质在气体中的分压很低时,则:

q= q m.k l.p

即成为亨利方程,q m.k l相当于亨利系数k h。如果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很强,吸附质的分压较高,上式又为q= q m。相当于吸附剂的表面全部吸附了吸附质,成为饱和吸附状态,等温吸附线趋于一条渐进线,吸附量和分压的变化无关,成为定值。上式整理后变为:

p/q=p/ q m +1/(k l. q m)

3.弗里德里胥(Freandlich)方程

等温下在吸附热随着覆盖率(即吸附量)的增加成对数下降的吸附平衡,弗里德里胥提出的经验方程为:

q=k f.p1/n

式中:k f、n —与吸附剂的特性、温度有关的常数。

弗里德里胥方程表示吸附量与压力的指数分数成正比。压力p增大吸附量q随之增加,但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吸附量饱和而不再变化。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

log q =1/n.log p + logk f

与朗格谬尔方程接近。此方程的斜率1/n若在0.1~0.5之间,表示吸附容易进行;超过2时,则表示吸附难以进行。

4.B.E.T方程

由布隆耐尔(Brunaner)、埃麦特(Emmett)和特勒(Teller)三人提出的等温吸附方程简称B.E.T方程。

朗格谬尔方程的前提条件是假设在吸附剂表面上只形成分子层。若是将其拓展到多分子层的吸附,即吸附分子在吸附剂上是按各个层次排列的,这些分子可以无限地累积而吸附,并且各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又假设每一层都符合朗格谬尔方程,便可以推导出B.E.T方程。

q=(k b.q m.p)/{ (p0-p)[1+(k b-1)p/p0 ]}

式中:p0—吸附温度下,吸附质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q m—第一层单分子层的饱和吸附量;

k b—和温度、吸附热、液化热等有关的常数。

在吸附质的平衡分压p远比饱和蒸气压p0小时,p0>>p,则:

q/ q m=(k b.p/ p0)/(1+ k b.p/ p0)

取k l=k b/ p0,此式变成朗格谬尔方程。也就是说,B.E.T方程是朗格谬尔方程的广义方程;后者是前者的特例。通常采用B.E.T方程可以计算吸附剂的比表面积。

除以上叙述的吸附理论所推导出的等温吸附方程之外,还有爱基(Enken)和坡兰尼(Polanyi)的吸附理论、洛朗兹(Lorenz)和朗德(Lande)的静电学说、毛细管凝缩学说以及杜宾宁(Dubinin)在发展坡兰尼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的吸附等温方程等等。

工业用吸附剂一般都含有各种大小的微孔,它的吸附过程可能是单分子层吸附,可能是多分子层吸附,也可能是由于毛细管凝缩所致。哪一种机理起主要作用视具体条件而定。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大多数吸附剂的等温吸附线属于第Ⅳ类型;大体可认为在低压区的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见图2-2);随着压力的升高多分子层吸附起主要作用;在接近饱和蒸汽压时(p/ p0≈1),毛细管凝缩作用显著。

图2-3、2-4为在不同温度下,各种气体在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同一温度下,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吸附质的分压上升而增加;在同一吸附质分压下,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吸附温度上升而减少;因此降低吸附温度和升高吸附压力有利于气体组分的吸附。反之,提高温度和降低压力则气体的吸附量减少而解吸。

四、吸附过程中的物质传递

等温下静态吸附平衡意味着流体和吸附剂经长期接触,颗粒外和孔内的流体浓度相同,吸附相浓度也均匀,这是很难达到的。在流动体系只能达到动态平衡,吸附质从气体主流到

吸附剂颗粒内部的传递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气体主流通过吸附剂颗粒周围的气膜到颗粒的表面,称为外部传递过程或外扩散。

第二阶段是从吸附颗粒表面传向颗粒中心,称为内部传递过程或内扩散。

这两个阶段是按先后顺序进行的,在吸附时气体先通过气膜到达颗粒表面,然后才能向颗粒内扩散,脱附时则逆向进行。

内扩散过程有几种不同情况,参见图2-5。

气体分子到达颗粒外表面时,一部分会被外表面所吸附,而被吸附的分子有可能沿着颗粒内的孔壁向深处扩散,称为表面扩散。一部分气体分子还可能在颗粒内的孔中向深处扩散,称为孔扩散。在孔扩散的途中气体分子又可能与孔壁表面碰撞而被吸附。所以,内扩散是既有平行又有顺序的吸附过程,它的过程模式可表达为:

根据前述,吸附传递过程由三部分组成,即外扩散、内扩散和表面吸附。扩散过程在吸附中占有重要地位。导致浓度均衡的物质相互渗入称为扩散。由于分子热运动,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扩散过程能自发的发生。按照费克定律,时间τ内扩散穿过表面F的物质数量G,与浓度梯度(d C/dn-单位扩散路程长度上的浓度变化)成正比。浓度梯度决定了过程的推动力。

G=-D.F.τ.d C/dn

比例系数(D)称为扩散系数。负号表示扩散是朝浓度低的方向运行。扩散系数随扩散物质的性质而异,通常以实验方法测定,并从有关手册中查得。

随着吸附的进行,气流中吸附质的浓度逐渐减少,并逐渐趋于平衡。在单位时间内被单位体积(或重量)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量称为吸附浓度。

按吸附动力学原理,吸附速度可用下式表示:

d q/dτ=K(C-Y)

式中:d q/dτ—吸附速度的数学表达式;

C—吸附质在气体中的含量;

Y—与吸附剂所吸附的物量成平衡的气体浓度;

K—从气流到吸附剂表面的质量传递系数,也称总传质系数。

以扩散方式到达吸附剂表面的物量由费克定律确定,显然,该物量应等于按吸附动力学

方程所求得的吸附质的量:

K(C-Y)= -D.F.d C/dn

对于物理吸附,由于表面吸附的速度是极快,几乎是瞬间完成,故它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于是吸附传递的动力学过程是由外扩散和内扩散所决定。K1表示外扩散过程的传质系数,K2表示内扩散过程的传质系数,则总传质系数与外、内扩散系数有下列关系:

1/K=1/K1 + 1/K2

对于物理吸附,由于表面吸附的速度是很快的,故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传质系数与许多变量,如吸附剂种类、被吸附的气体组成以及吸附工况等性质有关。这种复杂的关系不可能由一个通式表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传质系数是根据每种不同的情况以实验方法求得的。

五、固定床吸附流出曲线

1.吸附前沿和吸附负荷曲线

把颗粒大小均一的同种吸附剂装填在固定吸附床中,含有一定浓度(C0)吸附质的气体混合物以恒定的流速通过吸附床层。现在来描述流动状态下,床内不同位置上的吸附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假设床层内的吸附剂完全没有传质阻力,即吸附速度无限大的情况下,吸附质一直是以初始浓度向气体流动方向推进,类似于汽缸中的活塞移动,如图2-6a所示。

实际上由于传质阻力存在,流体的速度,吸附相平衡以及吸附机理等各方面的影响,情况并不是这样。吸附质浓度为C0的气体混合物通过吸附床时,首先是在吸附床入口处形成S 形曲线(图2-6b),此曲线便称为吸附前沿(或传质前沿)。随着气体混合物不断流入,吸附前沿继续向前移动,经过t3时间后,吸附前沿的前端到达了吸附床的出口端。

S形曲线所占的床层长度称为传质区(MTZ)。此传质区形成后,只要气流速度不变,并随着气流的不断进入,逐渐沿气流向前推进。因此在动吸附过程中,吸附床可分为三个区段(图2-6c):

⑴.为吸附饱和区,在此区吸附剂不再吸附,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⑵.为吸附的传质区,传质区愈短,表示传质阻力愈小(即传质系数大),床层中吸附剂的

利用率越高;

⑶.为吸附床的尚未吸附区。

在图2-6中,其曲线与座标所形成的面积称为吸附剂的吸附负荷。在吸附饱和区部分,便为吸附剂在吸附质浓度C0下的饱和吸附量。如将图2-6中的纵座标,由吸附质浓度改为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量即可得到吸附负荷曲线(图2-8a),它的曲线状态完全是与吸附前沿相对应的。

2.流出曲线

在吸附床中,随着气体混合物不断流入,吸附前沿不断向床的出口端推进,经过一定时间,吸附质出现在吸附床出口处,并随时间推移,吸附质浓度不断上升,最终达到进入吸附床的吸附质浓度(C0).

测定吸附床出口处吸附质浓度随时间变化,便可绘出流出曲线。

如图2-7所示,从吸附床气体入口端流进吸附质初浓度为C0的气体混合物,此时流体中的吸附质从入口端开始依次被吸附在床层上。结果在床层气体流动方向上,便形成一个浓度梯度(即传质区)。吸附过程只是在传质区为一定性质的浓度分布范围内进行。吸附工况处于稳定状态下,其浓度梯度的分布形状和长度是不变的,它以一定速度在吸附床层上移动。随着吸附过程的持续进行,吸附饱和区逐渐扩大,而尚未吸附区逐渐缩小。

当传质区到达吸附床出口端时,流出气体中的吸附质浓度开始突然上升的位置,就是所谓的渗透点(图中C点)。与其相对应的吸附质浓度(Cc)、吸附时间(tc)分别称为穿透浓度和穿透时间。实际上吸附前沿和流出曲线是成镜面的对称相似(图2-8)。和吸附前沿一样,传质阻力大,传质区愈长,流出曲线的波幅也越小。在极端理想的情况下,即吸附速度无限大的时候,吸附前沿曲线和流出曲线成了垂直线,床内吸附剂都被有效利用。

在图2-8a中,横座标(Z)为吸附床长度,纵座标(q)为吸附量,曲线为吸附负荷曲线,。图2-8b中,横座标(t)为吸附时间,纵座标(C)为吸附质浓度,曲线为吸附流出曲线。图中

面积abcdefa代表传质区的总吸附容量(U+V),吸附前沿曲线上方(或流出曲线下方)的面积agdefa是传质区仍具有吸附能力的容量(U),吸附前沿曲线下方(或流出曲线上方)的面积abcdga是传质区中被吸附部分(V),面积abhk为吸附饱和区(W)。

结合图2-8a、b,根据数学推导可得到:

传质区长度

Z A=Z.t0/[(t+ t0)- t0 .(1-k)] 或 Z A=Z.(U+V)/(W+U+V) 吸附床的无效高度

h=k. Z A h=Z.U/(W+U+V)

式中:Z—吸附床总高;

t—保护作用时间;

t+t0—饱和作用时间;

k—传质区的未饱和分率,k=U/(U+V)。

影响流出曲线形状的因素有吸附剂的性质、颗粒的形状和大小、气体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流体速度、吸附平衡和机理、以及吸附床的温度和压力。因此通过流出曲线的研究,可以评价吸附剂的性能,测取传质系数和了解吸附床的操作状况。

为了设计固定吸附床,必须进行传质区长度和流出曲线的计算。但是,已有的计算方法都是在许多假设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通常以实验手段测定传质区长度和流出曲线。测定时的气体浓度、流体速度、接触时间、吸附压力、吸附温度等条件应该与实际使用过程的条件相对应。

第二节变压吸附的工作原理

一、吸附剂的再生方法

为了能使吸附分离法经济有效的实现,除了吸附剂要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以外,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具有关键意义。吸附剂再生深度决定产品的纯度,也影响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吸附剂的再生时间决定了吸附循环周期的长短,从而也决定了吸附剂用量的多少。因此选择合适的再生方法,对吸附分离法的工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描述吸附平衡的等温吸附线知道,在同一温度下,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吸附质的分压上升而增加;在同一吸附质分压下,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吸附温度上升而减少;也就是说加压降温有利于吸附质的吸附,降压加温有利于吸附质的解吸或吸附剂的再生。

于是按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将吸附分离循环过程分成两类:变温吸附法和变压吸附法。图2-9表示了这两种方法的概念,图中横座标为吸附质的分压,纵座标为单位吸附剂的吸附量。上面一条是常温下的等温吸附线,下面一条是高温下的等温吸附线。

1.变温吸附法

在较低温度(常温或更低)下进行吸附,而升高温度将吸附的组分解吸出来。从图2-9看出,变温吸附是在两条不同温度的等温吸附线之间上下移动进行着吸附和解吸。由于常用吸附剂的热传导率比较低,加温和冷却的时间就比较长(往往需要几个小时),所以吸附床比较大,而且还要配备相应的加热和冷却设施,能耗、投资都很高。

此外,温度大幅度周期性变化也会影响吸附剂的寿命。但变温吸附法可适用于许多场合,产品损失少,回收率高,所以目前仍为一种应用较广的方法。

2.变压吸附法

在加压下进行吸附,减压下进行解吸。由于循环周期短,吸附热来不及散失,可供解吸之用,所以吸附热和解吸热引起的吸附床温度变化一般不大,波动范围仅在几度,可近似看作等温过程。由图2-1看出,变压吸附工作状态仅仅是在一条等吸附线上变化。

常用减压吸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吸附剂上被吸附组分的分压,使吸附剂得到再生。

a. 降压:

吸附床在较高压力下吸附,然后降到较低压力,通常接近大气压,这时一部分吸附组分解吸出来。这个方法操作简单,单吸附组分的解吸不充分,吸附剂再生程度不高。

b. 抽真空:

吸附床降到大气压以后,为了进一步减少吸附组分的分压,可用抽真空的方法来降低吸附床压力,以得到更好的再生效果,但此法增加了动力消耗。

c. 冲洗:

利用弱吸附组分或者其它适当的气体通过需再生的吸附床,被吸附组分的分压随冲洗气通过而下降。吸附剂的再生程度取决于冲洗气的用量和纯度。

d. 置换:

用一种吸附能力较强的气体把原先被吸附的组分从吸附剂上置换出来。这种方法常用于产品组分吸附能力较强而杂质组分较弱即从吸附相获得产品的场合。

在变压吸附过程中,采用哪种再生方法是根据被分离的气体混合各组分性质、产品要求、吸附剂的特性以及操作条件来选择,通常是由几种再生方法配合实施的。

应当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再生,再生结束时,吸附床内吸附质的残余量不会等于零,也就是说,床内吸附剂不可能彻底再生。这部分残余量也不是均匀分布再吸附床内各个部位。图2-10中曲线-2示出了这部分残余量在床内的分布情况。曲线-1就是前述的吸附负荷曲线。两根曲线分别与座标所形成的面积之差称为吸附床的有效吸附负荷。此质增大,有利于吸附操作。吸附工况确定后,有效吸附负荷就取决于吸附床的再生程度。由此,可看出再生在吸附操作中的重要性。

二、变压吸附工作基本步骤

单一的固定吸附床操作,无论是变温吸附还是变压吸附,由于吸附剂需要再生,吸附是间歇式的。因此,工业上都是采用两个或更多的吸附床,使吸附床的吸附和再生交替(或依次循环)进行,保证整个吸附过程的连续。

对于变压吸附循环过程,有三个基本工作步骤:

1.压力下吸附

吸附床在过程的最高压力下通入被分离的气体混合物,其中强吸附组分被吸附剂选择性吸收,弱吸附组分从吸附床的另一端流出。

2.减压解吸

根据被吸附组分的性能,选用前述的降压、抽真空、冲洗和置换中的几种方法使吸附剂获得再生。一般减压解吸,先是降压到大气压力,然后再用冲洗、抽真空或置换。

3.升压

吸附剂再生完成后,用弱吸附组分对吸附床进行充压,直到吸附压力为止。接着又在压力下进行吸附。

图2-11示出了在一个变压循环中吸附剂的吸附负荷与压力的变化关系。

三、吸附剂的选择

吸附剂对各气体组分的吸附性能是通过实验测定静态下的等温吸附线和动态下的流出曲线来评价的。吸附剂的良好吸附性能是吸附分离过程的基本条件。

在变压吸附过程中吸附剂的选择还要考虑解决吸附和解吸之间的矛盾。例如对于苯、甲苯等强吸附质就要用对其吸附能力较弱的吸附剂如硅胶,以使吸附容量适当,又有利于解吸操作。而对于弱吸附质如甲烷、氮、一氧化碳等,就需要选用吸附能力较强的吸附剂如分子筛等,以期吸附容量大些。选择吸附剂的另一要点是组分间的分离系数尽可能大。

所谓分离系数的定义是这样的:

设有一个二组分体系,其中A为强吸附组分;B为弱吸附组分。它们的含量分别为X a和X b,组分A和B的吸附系数K a、K b各为:

K a =q a.T.p0/(v.T0.p.X a) ; K b=q b.T. p0/( v.T0.p.X b) 式中:q—床内吸附剂吸附A或B组分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p、T—工作状态下的压力和温度;

v—吸附床的死体积(即床内流体能占有的体积),其值为:

v=1/d b– 1/d g

于是分离系数α为:

α=(K a+1)/(K b+1)

也就是说,某组分吸附平衡时在吸附床内的总量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死空间中,另一部分被吸附剂所吸附,其总和叫做某组分在吸附床内的存留量;弱吸附组分和强吸附组分各自在死空间中含有的量占床内存留量的比值之比称为分离系数。分离系数越大分离越容易。在变压吸附中被分离的两种组分的分离系数不宜小于2。表2-2、2-3列出了常见主要组分在

大气压和20℃下的分离系数。

表2-2 常见组分对各种吸附剂的分离系数

表2-3 常见组分对各种吸附剂的分离系数

另外,在吸附床运行过程中因床内压力周期地变化,气体短时间内进入、排出,吸附剂应有足够的强度,以减少破碎和磨损。被分离的气体如果含有象有机机械润滑油、煤焦油之类的物质,那么在吸附过程中,这些油性物质会粘附在吸附颗粒的外表面,堵塞吸附剂内的通道,使吸附剂失去吸附能力。粘附有油类物质的任何吸附剂,不管采用升温还是降压抽空的再生方法,都是不能再生的。因此对气体中的含油量必须严格限制,有的场合就需增设除油设施,以免吸附剂在使用中失效。

片梭织机工作原理解析

片梭织机工作原理解析

的片梭织节投梭机机构作护常作故其它运动 ffiKl 侧戕製 机启动时间的调整、离合压 力的调整、 常出现的故障及造成布面的疵点。 靠机采机构轭凸轮开最!构框数是最为页, 腹环为 口单机织械此 它凸轮开 框数纬装只能适方 较简单的织产调整同?置(工操) .15-0.30mmo 条故障 承,过松直接 Io 一织动部分 机动 才动调整。 简单 于组织较为简单8 纬织物因此亠凸轮开口机构 于利工处少简翱织械调 作。 2、、凸轮与转子间隙调整: 调 Q ZJ 、I l-H / J 、, Z<_L^ I 一 . 如开口时间变化,横档 3、弓凸轮应传动链条过 影响开口机构的稳 、引纬部分 一 _十 无梭织机效率与引纬的可靠性有重要旳关系 而发生停机的机会较少,即使梭口略有不清 芯^定, 制 3该

由于梭织 幅” 晰,「纬纱仍可被引纬成功。 发挥较高旳效率 梭引纬部分梭链以投梭纬构、纬纱纱力跚 (一)投梭机构 点释采用扭轴梭 采丿 因要的关系到全 喷水织机可靠性差,只有当梭口十分清晰时喷 、O I 纬部分主要由投 才冃甘 梭机构、纬纱交接机构、接 台匕

D 1型适用于大部分常见织物 持力每台车所有梭亮厚度差异 刑轴 有300°加扭蓄能时间,采用破坏连杆 行,其能量释放 时间十分急促,相当于主轴回转 0 z ?、?、、, 、 —■ 、 ? t t / 、 ~ _* r > A > r t b —* r z. 、_- t 、 」 、 x 车 108 -110 执 3 、投梭 0?15-0?30mm 。 4 间隙V \?—Q "S 以 使投梭靴断裂(4)易将第一组 引纬失败(_6)亠FA 侧出现百脚 —)纬纱父接机构 在每次引纬前把从储纬器上引出的纬纱交 为片梭,然纬作右把从边处器上引剪断纬纱头部分 组成开梭器纬器剪刀与定中心、片。 运转稳定性。 1、片梭.一 a b 表面光洁 :尾部击梭点应平瓷梭夹夹 2、扭力轴投梭机构 宠轴有300。加扭蓄能时间,采用破坏连杆 死点使扭轴中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推动片梭飞 行,其能量释放时间十分急促,相当于主轴回转 8(,以液压缓冲机构吸收余能,投梭时间:冷 ( 的调整小' 110° -112°。 靴与投调整干间隙居中,投梭靴与片梭间隙

网站运营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网站运营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网站运营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 (一)工作业绩 1.网络运营部创建 鑫源通投资有限公司自20XX年6月份创建以来,在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下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前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了促进鑫源通更好发展,公司领导决定创建商务网络平台,服务鑫源通发展。正是在这样高瞻远瞩的决策下,在20XX年11月份公司创建了网络运营部。网络运营部从创建之初1个人发展到现在9个人和一支强大的运营支持后盾,其发展速度之迅速,成长脚步之稳健! 网络运营部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在公司领导和一些规章制度下,我们部门在团队建设中不断创新,完善部门组织结构,并实施了以下几个工作制度:第一、班前会制度,目的是让每天的工作在有计划下开展,让每位员工充满激情工作,让每个员工了解整个部门工作进展;第二、部门组长周例会(每周三上午),目的是让各组负责人知晓整个部门工作进展,了解彼此进度,加强小组之间的沟通与配合;第三、部门讨论制度,即如果部门内的某项工作需要讨论时,在需要讨论的工作日下午4点至5点之间,全员参与工作讨论。以上的几个制度实施后,效果非常明显,员工之间的沟通更及时,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整个团队更团结。网络运营部在遵守制度之余,也建设了部门的文化,开展了部门活动即周末的部门员工自费聚会,让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公司的温馨。

2.网站的定位确定 当公司领导有见解的提出要创建一个安徽省电子商务平台时,在公司领导的指导和部门员工不断学习下,不断地寻求网站发展定位和特色,最终确定网站的发展定位和特色是打造本土化电子商务平台。并最终确立网站的名称是启钥网,寓意是帮助网站客户开启成功的钥匙,同时独立的设计网站的LOGO。 3.网站的设计与建设 由于网站建设是委托网络公司制作的,因此,网络运营部主要负责网站的设计和创意。 (1)网站的结构设计 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下,启钥网找到了自己的网站结构,具体包括:供应求购、公司、资讯、创业加盟、项目融资、展会、人才、718商校、商业服务、交流中心等十个主要页面,在大的结构下,又开辟了加盟代理、项目专利、人才招聘、在线课堂等58个栏目。目前网站的结构设计基本完善,涵盖的方面较广,可以满足各类浏览客户的需求。 (2)网站页面的模板设计 网站的结构设计不仅要结合网站特色而且还要创新,而网站的页面设计则更需要创新,在不断学习总结下,网络运营部设计出多种模板,在多次讨论中修改,设计的草稿纸近千张,最后得出了基本的网页模板。网页设计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所以从开始设计网页至今几乎每天都在修改完善网页。

环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环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环形振荡器是利用门电路的固有传输延迟时间将奇数个反相器首尾相接而成,该电路没有稳态。因为在静态(假定没有振荡时)下任何一个反相器的输入和输出都不可能稳定在高电平或低电平,只能处于高、低电平之间,处于放大状态。 假定由于某种原因v11产生了微小的正跳变,经G1的传输延迟时间tpd后,v12产生了一个幅度更大的负跳变,在经过G2的传输延迟时间tpd后,使v13产生更大的正跳变,经G3的传输延迟时间tpd后,在vo产生一个更大的负跳变并反馈到G1输入端。可见,在经过3tpd后,v11又自动跳变为低电平,再经过3tpd之后,v11又将跳变为高电平。如此周而复始,便产生自激振荡。如图2所示,可见振荡周期为 T=6tpd 环形振荡器的改进原因 环形振荡器的突出优点是电路极为简单,但由于门电路的传输延迟时间极短,TTL门电路只有几十纳秒,CMOS电路也不过一二百纳秒,难以获得较低的振荡频率,而且频率不易调节,为克服这个缺点,有几种改进电路,下面给出对照图。如图3和图4所示。 环形振荡器的改进原理 接入RC 电路以后,不仅增大了门G2的传输延迟时间tpd2有助于获得较低的振荡频率。而且通过改变R 和C 的数值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对频率的调节。 环形振荡器的实用电路 如图4,为了进一步加大RC和G2的传输延迟时间,在实用电路中将电容C 的接地端改接G1的输出端。如图10.3.5所示。例如当v12处发生负跳变时,经过电容C使v13首先跳变到一个负电平,然后再从这

变压吸附原理

1.什么叫吸附? 答:当气体分子运动到固体表面上时,由于固体表面原子剩余引力的作用,气体中的一些分子便会暂时停留在固体表面上,这些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吸附物质的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按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引力场的性质,吸附可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2.气体分离的原理是什么? 当气体是混合物时,由于固体表面对不同气体分子的引力差异,使吸附相的组成与气相组成不同,这种气相与吸附相在密度上和组成上的差别构成了气体吸附分离技术的基础。 伴随吸附过程所释放的热量叫吸附热,解吸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叫解吸热。气体混合物的吸附热是吸附质的冷凝热和润湿热之和。不同的吸附剂对各种气体分子的吸附热均不相同。 3.什么叫化学吸附?什么叫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即吸附过程伴随有化学反应的吸附。在化学吸附中,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将发生反应生成表面络合物,其吸附热接近化学反应热。化学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才能进行。通常条件下,化学吸附的吸附或解吸速度都要比物理吸附慢。石灰石吸附氯气,沸石吸附乙烯都是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van der Waais)吸附,它是由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分子之间的引力所引起的,此力也叫作范德华力。由于固体表面的分子与其内部分子不同,存在剩余的表面自由力场,当气体分子碰到固体表面时,其中一部分就被吸附,并释放出吸附热。在被吸附的分子中,只有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吸附剂引力场的位能时才能重新回到气相,所以在与气体接触的固体表面上总是保留着许多被吸附的分子。由于分子间的引力所引起的吸附,其吸附热较低,接近吸附质的汽化热或冷凝热,吸附和解吸速度也都较快。被吸附气体也较容易地从固体表面解吸出来,所以物理吸附是可逆的。物理吸附通常分为变温吸附和变压吸附。 4.变压吸附属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 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变压吸附过程系纯物理吸附,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发生。 5.变压吸附常用吸附剂有哪几种?他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变压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分子筛等,另外还有针对某种组分选择性吸附而研制的吸附材料。气体吸附分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吸附剂的性能,因此选择吸附剂是确定吸附操作的首要问题。 硅胶是一种坚硬、无定形链状和网状结构的硅酸聚合物颗粒,分子式为SiO2.nH2O,为一种亲水性的极性吸附剂。它是用[wiki]硫酸[/wiki]处理硅酸钠的水溶液,生成凝胶,并将其水洗除去硫酸钠后经干燥,便得到玻璃状的硅胶,它主要用于干燥、气体混合物及[wiki]石油[/wiki]组分的分离等。工业上用的硅胶分成粗孔和细孔两种。粗孔硅胶在相对湿度饱和的条件下,吸附量可达吸附剂重量的80%以上,而在低湿度条件下,吸附量大大低于细孔硅胶。 活性氧化铝是由铝的水合物加热脱水制成,它的性质取决于最初[wiki]氢[/wiki]氧化物的结构状态,一般都不是纯粹的Al2O3,而是部分水合无定形的多孔结构物质,其中不仅有无定形的凝胶,还有氢氧化物的晶体。由于它的毛细孔通道表面具有较高的活性,故又称活性氧化铝。它对水有较强的亲和力,是一种对微量水深度干燥用的吸附剂。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它的干燥深度可达[wiki]露点[/wiki]-70℃以下。 活性炭是将木炭、果壳、煤等含碳原料经炭化、活化后制成的。活化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药剂活化法和气体活化法。药剂活化法就是在原料里加入氯化锌、硫化钾等化学药品,在非活性气氛中加热进行炭化和活化。气体活化法是把活性炭原料在非活性气氛中加热,通常在700℃以下除去挥发组分以后,通入水蒸气、二氧化碳、烟道气、空气等,并在700~1200℃温度范围内进行反应使其活化。活性炭含有很多毛细孔构造,所以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因而它用途遍及水处理、脱色、气体吸附等各个方面。

片梭织机工作原理解析

第一节片梭织机机构作用及常见故障 片梭织机以投梭时间(110°)作为其它运动的标准参考时间。 一、原动部分 1、织机是由装在右墙板外侧上的电动机为动力源,由电动机皮带轮、离合器机构、开关机构、制动机构及防逆转机构组成。 2、电动机启动时间的调整、离合压力的调整、制动调整。 3、该机构常出现的故障及造成布面的疵点。 二、开口部分 1、片梭织机采用共轭凸轮开口机构,它是最为简单可靠的开口机构,它的最大综框数为10页,最大纬循环为8纬,因此,凸轮开口机构只能适于组织较为简单的织物。它配有寻断纬装置,方便车工处理纬停和机械调整,平综装置(自动)有利于减少开车痕的产生,同样也方便车工操作。 2、凸轮与转子间隙调整:0.15-0.30mm。 3、凸轮传动链条力的调整及故障。 力应适当,过紧损坏链条及轴承,过松直接影响开口机构的稳定,如开口时间变化,横档。 三、引纬部分 无梭织机效率与引纬的可靠性有重要的关系。由于片梭织机采用积极式引纬,因纬纱引不到全幅而发生停机的机会较少,即使梭口略有不清晰,纬纱仍可被引纬成功。采用消极引纬的喷气、喷水织机可靠性差,只有当梭口十分清晰时才能发挥较高的效率。 引纬部分主要由投梭机构、纬纱交接机构、接梭装置与回梭链以及供纬、纬纱力控制机构组成。 (一)投梭机构 采用扭轴投梭机构,机械加扭蓄能,破坏死点释能推动片梭飞行,这种机构具有十分良好的运转稳定性。 1、片梭 a D1型适用于大部分常见织物 b 表面光洁,梭亮,尾部击梭点应平整完好 c 每台车所有片梭厚度差异﹤0.02mm,梭夹夹持力 2、扭力轴投梭机构 扭轴有300°加扭蓄能时间,采用破坏连杆死点使扭轴中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推动片梭飞行,其能量释放时间十分急促,相当于主轴回转8°,以液压缓冲机构吸收余能,投梭时间:冷车108°-110°,热车110°-112°。 3、投梭靴的调整 投梭靴与投梭杆间隙居中,投梭靴与片梭间隙0.15-0.30mm。

创业公司运营工作总结

创业公司运营工作总结 2020年11月,我正式结束了在一家创业公司将近1年多的运营工作,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回首这一年,从公司最开始的30人时加入,到离职时公司已经扩张成为500多人的中型公司,一路走来,有苦有乐,虽有诸多遗憾,但更多的却是收获——而且这次的收获,与之前的工作经历有非常大的不同。 如果说之前我在运营方面的成长是线性成长,那这一年的工作经历则是让我的能力有了指数级的提升。 因为在之前,我吸取的营养更多是于日常工作内容中的积累,包括做的新媒体、做的社区、做的活动、做的项目、做的合作等等。 例如,我做的活动越多,我的活动经验就越来越丰富;我合作的项目越多,我的执行就越来越好;我写的文章越来越多,我对于内容的感觉把握就越来越成熟等等。 这样的成长对于运营小白,或者刚入行的普通运营者来讲肯定是没有问题,甚至是多多益善的,而作为一名有着“一定运营经验”的我来说,这样的成长似乎已经无法满足。

所以,在去年的时候,我就在不断再思索未来的出路,包括尽快提升我运营的段位,不再拘泥于具体的项目,活动,内容,而是从更高的维度去看运营这项工作。 很高兴的是,或许老天听到了我的思索,故安排了我与这家公司的缘分,在为公司效力的这一年多里,我得到了我想要的。 所以,今天也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一年的工作和思考心得。 不过因为篇幅有限,本次内容更多的是关于运营认知方面的思考,不会涉及到具体的实操讲解。 我再次强调,本篇文章不会涉及到任何的运营实操讲解。 在我和很多初创公司的运营团队交流时,我发现大家刚开始的打法都很奔放,大开大合。 比如上来就规划好要做微信 ___,微博,APP等等。总之各项计划列的非常的周全。

石英晶体振荡器原理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作用 (1)石英晶体振荡器(简称晶振)的结构石英晶体振荡器是利用石英晶体(二氧化矽的结晶体)的压电效应制成的一种谐振器件,它的基本构成大致是:从一块石英晶体上按一定方位角切下薄片(简称为晶片,它可以是正方形、矩形或圆形等),在它的两个对应面上涂敷银层作为电极,在每个电极上各焊一根引线接到管脚上,再加上封装外壳就构成了石英晶体谐振器,简称为石英晶体或晶体、晶振。其产品一般用金属外壳封装,也有用玻璃壳、陶瓷或塑胶封装的。(2)压电效应 若在石英晶体的两个电极上加一电场,晶片就会产生机械变形。反之,若在晶片的两侧施加机械压力,则在晶片相应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场,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压电效应。如果在晶片的两极上加交变电压,晶片就会产生机械振动,同时晶片的机械振动又会产生交变电场。在一般情况下,晶片机械振动的振幅和交变电场的振幅非常微小,但当外加交变电压的频率为某一特定值时,振幅明显加大,比其他频率下的振幅大得多,这种现象称为压电谐振,它与LC回路的谐 振现象十分相似。它的谐振频率与晶片的切割方式、几何形状、尺寸等有关。 (3)符号和等效电路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符号和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当晶体不振动时,可把它看 成一个平板电容器称为静电电容C,它的大小与晶片的几何尺寸、电极面积有关,一般约几个pF到几十pF。当晶体振荡时,机械振动的惯性可用电感L來等效。一般L的值为几十mH到几 百mH。晶片的弹性可用电容C來等效,C的值很小,一般只有0.0002~0.1pF。晶片振动时因 摩擦而造成的损耗用R來等效,它的數值约为100Ω。由于晶片的等效电感很大,而C很小, R也小,因此回路的品质因數Q很大,可达1000~10000。加上晶片本身的谐振频率基本上只 与晶片的切割方式、几何形状、尺寸有关,而且可以做得精确,因此利用石英谐振器组成的振荡电路可获得很高的频率稳定性。

变压吸附原理及应用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 目录 第一节气体吸附分离的基础知识 (2) 一、吸附的定义 (2) 二、吸附剂 (3) 三、吸附平衡和等温吸附线—吸附的热力学基础 (6) 四、吸附过程中的物质传递 (10) 五、固定床吸附流出曲线 (12) 第二节变压吸附的工作原理 (14) 一、吸附剂的再生方法 (14) 二、变压吸附工作基本步骤 (16) 三、吸附剂的选择 (17) 第三节变压吸附技术的应用及实施方法 (20) 一、回收和精制氢 (20) 二、从空气中制取富氧 (24) 三、回收和制取纯二氧化碳 (25) 四、从空气中制氮 (26) 五、回收和提纯一氧化碳 (28) 六、从变换气中脱出二氧化碳 (31) 附Ⅰ变压吸附工艺步骤中常用字符代号说明 (32) 附Ⅱ回收率的计算方法 (32)

第一节气体吸附分离的基础知识 一、吸附的定义 当气体分子运动到固体表面上时,由于固体表面的原子的剩余引力的作用,气体中的一些分子便会暂时停留在固体表面上,这些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相反,固体表面上被吸附的分子返回气体相的过程称为解吸或脱附。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吸附层,称为吸附相。吸附相的密度比一般气体的密度大得多,有可能接近液体密度。当气体是混合物时,由于固体表面对不同气体分子的压力差异,使吸附相的组成与气相组成不同,这种气相与吸附相在密度上和组成上的差别构成了气体吸附分离技术的基础。 吸附物质的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伴随吸附过程所释放的的热量叫吸附热,解吸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叫解吸热。气体混合物的吸附热是吸附质的冷凝热和润湿热之和。不同的吸附剂对各种气体分子的吸附热均不相同。 按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引力场的性质,吸附可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即吸附过程伴随有化学反应的吸附。在化学吸附中,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将发生反应生成表面络合物,其吸附热接近化学反应热。化学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才能进行。通常条件下,化学吸附的吸附或解吸速度都要比物理吸附慢。石灰石吸附氯气,沸石吸附乙烯都是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van der Waais) 吸附,它是由吸附质分子和吸附剂表面分子之间的引力所引起的,此力也叫作范德华力。由于固体表面的分子与其内部分子不同,存在剩余的表面自由力场,当气体分子碰到固体表面时,其中一部分就被吸附,并释放出吸附热。在被吸附的分子中,只有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吸附剂引力场的位能时才能重新回到气相,所以在与气体接触的固体表面上总是保留着许多被吸附的分子。由于分子间的引力所引起的吸附,其吸附热较低,接近吸附质的汽化热或冷凝热,吸附和解吸速度也都较快。被吸附气体也较容易地从固体表面解吸出来,所以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变压吸附过程系纯物理吸附,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发生。本文以下叙述的除了注明之外均为气体的物理吸附。

PSA变压吸附制氮原理资料

制氮机 制氮机,是指以空气为原料,利用物理方法将其中的氧和氮分离而获得氮气的设备。 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即深冷空分法、分子筛空分法(PSA)和膜空分法,工业上应用的制氮机,可以分为三种。 制氮机是按变压吸附技术设计、制造的氮气设备。制氮机以优质进口碳分子筛(CMS)为吸附剂,采用常温下变压吸附原理(PSA)分离空气制取高纯度的氮气。通常使用两吸附塔并联,由进口PLC控制进口气动阀自动运行,交替进行加压吸附和解压再生,完成氮氧分离,获得所需高纯度的氮气。 中文名制氮机 含义制取氮气的机械组合 工作原理利用碳分子筛的吸附特性 主要分类深冷空分,膜空分,碳分子筛空分、 1工作原理 1. ? PSA变压吸附制氮原理 2. ?深冷空分制氮原理 3. ?膜空分制氮原理 2主要分类 1. ?深冷空分制氮 2. ?分子筛空分制氮 3. ?膜空分制氮 3设备特点 4系统用途 5技术参数 工作原理 PSA变压吸附制氮原理 碳分子筛可以同时吸附空气中的氧和氮,其吸附量也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而且在同一压力下氧和氮的平衡吸附量无明显的差异。因而,仅凭压力的变化很难完成氧和氮的有效分离。如果进一步考虑吸附速度的话,就能将氧和氮的吸附特性有效地区分开来。氧分子直径比氮分子小,因而扩散速度比氮快数百倍,故碳分子筛吸附氧的速度也很快,吸附约1分钟就达到90%以上;而此时氮的吸附量仅有5%左右,所以此时吸附的大体上都是氧气,而剩下的大体上都是氮气。这样,如果将吸附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的话,就可以将氧和氮初步分离开来,也就是说,吸附和解吸是靠压力差来实现的,压力升高时吸附,压力下降时解吸。而区分氧和氮是靠两者被吸附的速度差,通过控制吸附时间来实现的,将时间控制的很短,氧已充分吸附,而氮还未来得及吸附,就停止了吸附过程。因而变压吸附制氮要有压力的变化,也要将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

推广运营工作总结计划

2016年度推广运营工作总结 转眼,2016年已经走完,从3月份到今天我已入职9个月有余,带领运营部开展工作已8个多月,运营部从开始人员的不断流动逐渐走向稳定状态,运营推广工作从竞价推广和微信公众号推广逐渐开展到全面的线上线下推广(SEO、SEM、微信公众号、博客、贴吧、论坛、知道、文库、展会),工作任务从涣散到逐步责任明确划分执行,不断的为市场部门提供客户信息和各类宣传文案,在完成部门各项工作的同时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为进一步做好市场推广工作打基础,总的来说,这一年运营工作质量较我刚来之时有所提升,但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软文营销力度不够,部门人员能力不足,产品认识不够深刻,完成工作的质量度不高等等。针对这一年来的工作,我做以下总结。 工作成绩: 1.公司官网搭建 因在4月份之前的官网内容不完善,整体结构不合理,从新策划新官网,从结构规划,界面设计,线下环境测试,正式上线,内容发布,不断优化直到今天的正常运作。 2.SEM推广计划调整,降成本升转化 3月底对百度竞价推广、360竞价推广账户从新搭建,调整市场推广投放定位,策略调整,从刚入职每天480元消费到今日的280元左右消费(广告位减少后,依然通过不断调整策略、同行点击屏蔽等手段以保障展现排名,使推广得以转化)。 3.客服团队组建 5月份正式接手客服工作,针对客服工作制定流程,从人员的分工配合,术语培训,客户信息收集、分配、汇总整合,EC录入,为市场部门不断提供客户资源。 4.SEO推广计划实施执行 5月下旬正式制定并开始执行SEO推广工作,从施行到今天主关键字自然排名已在各大搜索引擎排名靠前。 5.线下展会宣传策划 5月份正式接手线下展会工作,从展会搭建,推广策划、海报制作、人员组织、物料准备,线下推广全面接手,保障5月份上海安博会和10月份的北极安博会顺利进行。 6.市场推广文案制作 各类宣传文案、解决方案、宣传视频的制作,为市场部门提供支持。

压控振荡器原理和应用说明

压控振荡器(VCO 一应用范围 用于各种发射机载波源、扩频通讯载波源或作为混频器本振源。 二基本工作原理 利用变容管结电容Cj 随反向偏置电压VT 变化而变化的特点(VT=OV 时Cj 是最大值,一 般变容管VT 落在2V-8V 压间,Cj 呈线性变化,VT 在8-10V 则一般为非线性变化,如图1 所示,VT 在10-20V 时,非线性十分明显),结合低噪声振荡电路设计制作成为振荡器,当 改变变容管的控制电压,振荡器振荡频率随之改变,这样的振荡器称作压控振荡器(VCO 。 压控振荡器的调谐电压 VT 要针对所要求的产品类别及典型应用环境(例如用户提供调谐要 求,在锁相环使用中泵源提供的输出控制电压范围等 )来选择或设计,不同的压控振荡器, 对调谐电压VT 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对调谐线性有较高要求者, VT 选在1-10V ,对宽 频带调谐时,VT 则多选择1-20V 或1-24V 。图1为变容二极管的V — C 特性曲线。 图1变容二极管的V — C 特性曲线 三压控振荡器的基本参数 1工作频率:规定调谐电压范围内的频率范围称作工作频率,通常单位为“ MHZ 或 “GHz 。 2输出功率:在工作频段内输出功率标称值,用 Po 表示。通常单位为“ dBmW 。 3输出功率平稳度:指在输出振荡频率范围内,功率波动最大值,用△ P 表示,通常 单位为“ dBmW 。 4调谐灵敏度:定义为调谐电压每变化1V 时,引起振荡频率的变化量,用 MHz/ △ VT 表示,在线性区,灵敏度最咼,在非线性区灵敏度降低。 5谐波抑制:定义在测试频点,二次谐波抑制 =10Log (P 基波/P 谐波)(dBmw )。 6推频系数:定义为供电电压每变化1V 时,引起的测试频点振荡频率的变化量,用 MHz/V 表 示。 7相位噪声:可以表述为,由于寄生寄相引起的杂散噪声频谱,在偏移主振 f0为fm 的带内,各杂散能量的总和按fin 平均值+15f0点频谱能量之比,单位为dBC/Hz 相位噪 声特点是频谱能量集中在f0附近,因此fm 越小,相噪测量值就越大,目前测量相噪选定 WV) 0 8 10

变压吸附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气体知识 氮气作为空气中含量最丰富的气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它无色、无味,透明,属于亚惰性气体,不维持生命。高纯氮气常作为保护性气体,用于隔绝氧气或空气的场所。氮气(N2)在空气中的含量为78.084%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组分为:N2: 78.084%、02: 20.9476%、氩气:0.9364%、CO2: 0.0314%、其它还有 H2、 CH4、 N2O、 O3、 SO2、NO2 等,但含量极少),分子量为 28,沸点: -195.8C,冷凝点:-210C。 2.压力知识 变压吸附(PSA)制氮工艺是加压吸附、常压解吸,必须使用压缩空气。现使用的吸附剂一一碳分子筛最佳吸附压力为 0.75~0.9MPa,整个制氮系统中气体均是带压的,具有冲击能量。 二、PSA制氮工作原理: 变压吸附制氮机是以碳分子筛为吸附剂,利用加压吸附,降压解吸的原理从空气中吸附和释放氧气,从而分离出氮气的自动化设备。碳分子筛是一种以煤为主要原料,经过研磨、氧化、成型、碳化并经过特殊的孔型处理工艺加工而成的,表面和内部布满微孔的柱形颗粒状吸附剂,呈黑色,其孔型分布如下图所示: 碳分子筛的孔径分布特性使其能够实现 O2 、N2 的动力学分离。这样的孔径分布可使不同的气体以不同的速率扩散至分子筛的微孔之中,而不会排斥混合气(空气)中的任何一种气体。碳分子筛对 O2、 N2 的分离作用是基于这两种气体的动力学直径的微小差别,O2 分子的动力学直径较小,因而在碳分子筛的微孔中有较快的扩散速率, N2 分子的动力学直径较大,因而扩散速率较慢。压缩空气中的水和 CO2 的扩散同氧相差不大,而氩扩散较慢。最终从吸附塔富集出来的是 N2 和 Ar 的混合气。

织机原理

织机原理 织布机是由开口、引纬、打纬、送经、卷取五大机构组成,俗称五大运动。各机构调整的方法及要求如下: 一、卷取机构 本机卷取运动采用涡轮式间歇卷取机构。卷取涡轮蜗杆搭齿要求,要灵活并且要居中。卷取动程的调节,右侧筘座上有一个滑动转子,朝上动程大,也就是撑齿数多,朝下动程小,撑齿数也就少。 纬密的计算如下: 英制:棘轮齿数=纬密*每纬卷取牙数/3 公制:棘轮齿数=纬密*每纬卷取牙数/1.175 二、送经机构 1、本送经机构是外侧立式送经,这套装置比较理想。根据经轴的大小来调 节簧力大小。通过经纱的张力来自动调节送经量的大小,并保持一定的经纱张力。 2、盘片与送经齿轮搭齿良好。张力的调节: A、三根弹簧上的螺杆顺时针旋转,布面张力会变大,反之张力会变小。 B、张力重锤往前布面会变紧,往后会变送。 C、两根12cm螺杆收紧布面张力会变大,反之张力会变小。 D、在织造过程中,不同的纬密所要求的送经补偿量是不同的,一般纬密 32~80根/厘米用单头蜗轮蜗杆,16~32根/厘米用双头蜗轮蜗杆,6~16跟/厘米用三头蜗轮蜗杆送经,双头蜗轮蜗杆卷取。 三、传动和制动机构 1、电磁离合器与电磁制动器是织机的传动关键部分,间隙0.2mm~0.5mm,两摩擦面四周均匀。 2、不应有油。如打滑用布擦去油或用柴油洗净以免刹车位置不良。 3、小皮带盘要经常检查键肖是否脱落,以免小皮带盘轴孔变大,马达轴及键槽磨损,传动轮不能失油,否则轴承易磨损,间隙过大,都会造成异响声, 4、传动皮带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检查皮带歪斜情况。 四、开口机构 743是采用踏盘开口,747织机是采用多臂来完成,下面采用弹簧钢综。链轮通过链条传递多臂链轮上做运动连接,它的运动原由曲轴,开口时间为285°~310°,一般以290°左右为好。第一片综框端面距顶梁内端面为310mm~315mm (曲轴在180°时,从大龙至综框端面265mm~270mm左右),综框不能相互打架,多臂上面的机前第一片提综臂到滑轮和钢综箱要基本成一直线,多臂上的提综臂第一、二片以三档或三档半开始为好,提综臂上的滑块向上是开口小,向下是开口大,综框运动要平稳。 五、引纬机构 1、该引纬机构系两组连杆机构复合组成,扇形齿轮可绕0点摆动,托脚与筘座脚固装成一体而同步摆动,因此当曲轴回运动通过牵手带动筘座脚摆动时,0点即绕摇轴中心0点摆动使扇形齿轮相对筘座脚产生——摆动运动,此运动构成引纬运动中的运动。 2、曲轴回运转带动中心轴转动,连杆一端与中心轴连接,它与中心轴回转中

运营个人工作总结

运营部经理个人工作总结 本人自4月中旬份加入到精英部落,融为这个大集体以来,本着对服装品牌工作的充分热爱,用心做好每件事,做好这个直营运营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精英部落这一平台提升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回顾历程,收获和感触颇多。 (一)强化品牌形象,提高业务素质。 直营部工作最大的规律就是“无规律”,因此,我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坚持奉献、诚实敬业,细心学习他人长处,并能很好的虚心向领导、同事学习关于精英部落品牌文化,在不断学习中使自身的专业素质有所提高。 (二)严于律已。从进了公司这个大家庭以来,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将耐得平淡、舍得付出作为自己的准则,在工作中,以制度、流程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积极维护公司良好形象。 (三)强化运营工作职能。工作中,注重团队建设等工作,在这短短几个月里,都能和同事积极配合做好店铺及销售工作,不会计较干得多,干得少,只希望把工作圆满完成。 通过领导的培养与工作各方面的支持,以及自己的努力,这几个月以来自己的营运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精英部落直营部,这半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在第三季度安排我代为管理营运一组的组长一职,这些都离不开公司领导的严格要求与培养,对我来说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下半年的工作,我罗列了以下的工作计划及安排: 1、不定期组织本组工作会议和每日早晚例会,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反映员工及柜组情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真协助营运总监工作,落实每天的工作内容,发现违规及时纠正; 3、了解本组人员思想状况,排除不良倾向,即时汇报,研究予以解决; 4、严格落实本组员工遵守工作流程、工作要点和规章制度,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5、熟悉本组员工的工作状况,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要领; 6、不定时巡视各岗位,指导本组员工工作并督促完成; 7、宣传团队精神,弘扬企业文化,牢记公司宗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8、组织市场调查,反映卖场存在的问题及顾客的真正需求,定期进行总结报告;在三季度完成主通道的招商工作,并对南广场的空铺进行招商;以及对于明年公司品牌升级,对一些意向商户的储备。 9、努力学习有关知识,对复杂的要领能考虑到每个细节,对员工能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和督导方式; 11、组织并参与策划有利于商户销售及品牌推广的促销活动; 12、主持本组会议,分析工作现状,提出工作要求和解决办法,明确工作目标; 13、解决问题要有章可循,注重个人修养,给员工树立良好形象; 14、分配区域的招商,收费及创收任务,以及各种指标,随时关注各种指标的完成情况; 5、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 公司领导让我担任一组代组长,这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赋予我一种责任。因此,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受教育过程。感谢领导对我的关心,我一定虚 心学习,认真并加倍努力的工作。虽然实际工作中还困难重重,但我将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保持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挑战风险、迎难而上、勤奋敬业,为世纪金源的未来,奉献自己的力量。篇二:营运部工作总结营运部工作总结 本人自2010年9月1日加入公司,转眼已经2年半时间,现在就到公司两年多来所做的

振荡电路工作原理详细分析

振荡电路工作原理详细分析注: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如不正确,请原谅! 1、电路图和波形图 2、工作原理:晶体管工作于共发射极方式。集电极电压通过变压器反馈回基级,而变压器绕组的接法实现正反馈。其工作过程根据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分为三个阶段:t1、t2、t3(如上图): 说明:此分析过程是在电路稳定震荡后,以一个完整波形周期为例进行分析,即起始Uce=12v。而对于电路刚接通时,工作原理完全相同,只是做波形图时,起始电压Uce=0v。 1)、电路接通后,进入t1阶段(晶体管为饱和状态)。 在t1的初始阶段,电路接通,流过初级线圈的电流不能突变,使得集电极电压Uce急速减小,由于时间很短,在波形中表现为下降沿很陡。而经过线圈耦合,会使基极电压Ube急速增大。此时,三极

管工作在饱和状态(Ube>=Uce)。基极电流ib失去对集电极电流ic 的控制。之后,随着时间增加,Uce会逐渐增加,Ube通过基极与发射机之间的放电而逐渐减少。基极电压Ube下降使得ib减小。 2)、当ib减小到ic /β时, 晶体管又进入放大状态,即t2阶段。 于是,ib的减小引起ic的减小,造成变压器绕组上感应电动势方向的改变,这一改变的趋势进一步引起ib的减小。如此又开始强烈的循环,直到晶体管迅速改变为截止状态。这一过程也很快,对应于脉冲的下降沿。在此过程中,电流强烈的变化趋势使得感应线圈上出现一个很大的感应电动势,Ube变成一个很大的负值。 3)、当晶体管截止后(t3阶段),ic=0,Uce经初级线圈逐渐上升到12v(变压器线圈中储存有少量能量,逐渐释放)。此时,直流12v电源通过27欧电阻和反馈线圈对基极电压充电,Ube逐渐上升,当Ube上升到0.7v左右时,晶体管重新开始导通(硅管完全导通的电压大约是0.7v)。于是下一个周期开始,重复上述各个阶段。其震荡周期T=t1+t2+t3;

变压吸附制氢工艺

变压吸附制氢工艺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工艺技术说明 1、吸附制氢装置工艺技术说明 1)工艺原理 吸附是指:当两种相态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其中密度较低物质的分子在密度较高的物质表面被富集的现象和过程。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大的多孔固体)被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小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吸附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即:化学吸附、活性吸附、毛细管凝缩和物理吸附。变压吸附(PSA)气体分离装置中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指依靠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间的分子力(包括范德华力和电磁力)进行的吸附。其特点是:吸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吸附过程进行的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物质间的动态平衡在瞬间即可完成,并且这种吸附是完全可逆的。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工艺过程之所以得以实现是由于吸附剂在这种物理吸附中所具有的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二是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容量随吸附质的分压上升而增加,随吸附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利用吸附剂的第一个性质,可实现对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的优先吸附而使其它组分得以提纯;利用吸附剂的第二个性质,可实现吸附剂在低温、高压下吸附而在高温、低压下解吸再生,从而构成吸附剂的吸附与再生循环,达到连续分离气体的目的。 吸附剂: 工业PSA-H2装置所选用的吸附剂都是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固体颗粒,主要有:活性氧化铝类、活性炭类、硅胶类和分子筛类吸附剂;另外还有针对某种组分选择性吸附而研制的特殊吸附材料,如CO专用吸附剂和碳分子筛等。吸附剂最重要的物理特征包括孔容积、孔径分布、表面积和表面性质等。不同的吸附剂由于有不同的孔隙大小分布、不同的比表面积和不同的表面性质,因而对混合气体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 吸附剂对各种气体的吸附性能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吸附等温线和动态下的穿透曲线来评价的。优良的吸附性能和较大的吸附容量是实现吸附分离的基本条件。 同时,要在工业上实现有效的分离,还必须考虑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分离系数应尽可能大。所谓分离系数是指:在达到吸附平衡时,(弱吸附组分在吸附床死空间中残

2021年运营年度工作总结汇编四篇

If you don't believe in hard work and time, then time will be the first to let you down.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 可删) 运营年度工作总结汇编四篇 运营年度工作总结篇1 来到公司已经有3个多月的时间,经过领导关心、同事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学习,现在已基本上融入了公司这个大家庭。同时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责有了较深的理解,现申请转正。 初到公司的主要工作公司网站运营工作,对公司网站、国成之缘会议网和10月份的北京+韶山10日游及11月份的桂林阳朔5日游以软文、广告和图片的形式在论坛、blog和登陆搜索引挚发布,主要集中在天涯社区、易登网及新浪、雅虎等全国大的社区和分类广告信息网,完成公司客户系统的测试工作及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且保证国贸网络的正常运作,所有问题都在第一时间解决; 另一方面肩负起旅游票务部内部网络和办公设备的维护工作。面对日常网络运行中所发生的问题故障,基本可以快速判断和解决,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首先,在业务方面,通过一个多月的旁听见习,两个月的专业知识培训获得了基本的业务技能及基础训练,对于XX的一般业务有了较为完善的了解,并基本掌握;之后,通过到目前为止共三个月的上线执机,将所学的业务知识和语言技巧应用到实际的操作和服务当中,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尽自己所能地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获得了客户的良好评价,同时也令工作成为了一件愉快的事情。 其次,在与同事的相处方面,除了尊敬领导、师长,与同事在业务上互相帮助之外,也能够与同事们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同事融洽相处。大家就像在一个大家庭中一样,用自己的快乐互相感染。以自己一颗真诚而热情的心,去与"战友"们共同面对每天的困难和欢笑。 另外,在工作中,我能感受到自己在和公司一起成长,不断的系统更新和活动推出,另自己也能见证公司的每一步成长,我想这种经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的。同事,面对不断出现的压力,我也能够永远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对待客户永远保持耐心、真诚,因为我相信客户与我们一样,只要以良好的沟通为桥梁,就一定会使桥的两端都充满阳光。 最后,我当然也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依然会有对部分业务知识熟悉程度不足,对客户的应对技巧不够熟练、果断,为客户服务在经验和方法上还有所欠缺等问题。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一定

变压吸附PSA制氮机工作原理

变压吸附(PSA)制氮机工作原理 1.概述 变压吸附法属于物理方法净化气体,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对不同气体的吸附特性使气体净化、变压吸附的操作循环是在二个不同压力条件下进行,在高压下吸附混合气体中的杂质,低压下解吸,这中间没有温度变化,因此过程不需要热量,与其它需要供热的方法相比设备装置比较简单,但变压吸附的缺点是放空与吹净时有效气体的损失大. 2.变压吸附制氮装置工作原理 变压吸附制氮装置,是一种新型的空气分离设备,以压缩空气为原料,碳分子筛为吸附剂,采用变压吸附流程,在常温低压下,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碳分子筛中的扩散速率不同,把氧气和氮气加以分离. 3.工艺流程 变压吸了会制氮装置工艺流程是用在常温下变压吸附法.变压吸附为无热源的吸附分离过程,碳分子筛对吸附组分(主要是氧分子)的吸附容量因其分压升高而增加,因其分压的下降而减少.这样,碳分子筛在加压时吸附,减压时解吸,放出被吸附的部分,使碳分子筛再生,形成循环操作. 变压吸附过程,循环过程包括:吸附、均压、降压、释放、冲洗、然后再充压、吸 变压吸附制氮装置工艺流程图 工作原理 空压机产生高压空气(0.6MPa-0.8MPa)经过空气储气罐缓冲—→C级过滤器(主要过滤压缩空气中的水分)—→冷干机干燥除水—→T级过滤器(主要过滤压缩空气中的水和油)—→A级过滤

器(主要过滤压缩空气中的油)—→活性碳过滤器(过滤油)—→吸附塔1(进入吸附塔的压缩空气是经PLC编程器控制1、2、3、4、5、6、7、8、9气动阀的关、闭来实现气体的流向、吸附塔的加压吸附、减压解吸的过程)—→吸附塔2—→氮气储气罐—→流量计—→仓房

剑杆织机的工作原理1

剑杆织机的工作原理_1 ——开口 剑杆织机常采用凸轮、多臂和提花三种开口机构。但鉴于剑杆织机多用于花色织物的织造,因此,一般都配置多臂开口机构。 共轭凸轮开口机构 剑杆织机采用的凸轮开口机构为共轭凸轮开口机构,属积极式开口。 如图所示,凸轮2从小半径转至大半径时(此时凸轮2’从大半径转至小半径)推动综框下降,凸轮2’从小半径转至大半径时(此时2凸轮从大半径转至小半径)推动综框上升,两个依次轮流工作,因

此综框的升降运动都是积极的。由于共轭凸轮装于织机外侧,能充分利用空问,可以适当加大凸轮基圆直径和缩小凸轮大小半径之差,从而达到减小凸轮压力角的目的。此外,共轭凸轮开。 多臂开口机构 (1)STAUBL12232型多臂开口机构无梭织机(剑杆、喷气、喷水、片梭)采用最多的是瑞士STAUBI,l多臂开口机构,其原理有往复式和回转式两种。下面以STAUBLI2232型多臂机为例进行分析。

2232型多臂机的提综机构如上图,上拉刀12、下拉刀17与复位杆6等组成·运动体,由共轭凸轮驱动而实现其运动规律。共轭凸轮轴受织机主轴传动,速比为1:2。在织造过程中,拉刀与复位杆保持同步往复运动。综框的提升运动由上拉刀12或下拉刀17拉动上拉钩11或下拉钩16而实现,综框的下降运动则由复位杆6推动平衡杆18而实现。与其他多臂机,,样,平衡杆再通过提综臂使综框升降。因综框升降均由运动部件传动,所以属积极式多臂开口机构。拉刀在带动拉钩之前能做一定量的转动,消除与拉钩之间的间隙,这是由凸轮轴7上的沟槽凸轮驱动的。拉钩运动结束后,沟槽凸轮再通过连杆使拉刀倒转,恢复原来的位置。拉刀的这 种转动避免了拉钩受到的冲击,使得2232型多臂开u机构能达到450r/min的高速。2232型多臂机的选综装置为机械式,由花筒1、塑料纹板纸7、探针2、横针3、竖针4以及上连杆1()和下连杆1 4组成。塑料纹板纸7卷绕在花筒1上,靠花筒两端圆周J:的定位输送孔定位。纹板纸各孔位上是否打孔由.L机图决定,若某片综框需要提升,则在对应位置冲孔,否则不冲孔。当纹板纸的相应位置有孔时,探针2能穿过纹板纸伸入。 2)电子多臂开口机构旋转式电子多臂机是目前最先进的多臂机之一,其设计完全摆脱了以往多臂机的传统结构,以极其有效的转换机构、极短的路径,将匀速同转运动转换成有停顿的转动,再经偏心盘、连杆机构,带动综框做上下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