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人格分裂的分析

关于人格分裂的分析

关于人格分裂的分析
关于人格分裂的分析

关于人格分裂的研究报告

10地理科学1班10109041032 施孝菊

论文摘要:主要对人格分裂的形成原因以及主要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解释了人格分裂的2种主要症状,再通过对这2种主要的分类对人格分裂进行分析,得出人格分裂重要治病因素,分析其危害和预防方法。

正文: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

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和多重人格症。

心理性失忆症:反应性精神病是指一种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

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大多数的精神分析认为人格分裂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

此种患者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我认同和性格状态,各对环境及自体有某种的知觉、关系、想法,各不相同,而存在患者不同时间的表现,而且可以一再完全地控制此患者的行为,而一些属于其他人格的重要个人资料就不会记起来,并非因为药物或一般医学状况的因素影响,在儿童患者,也并非是因幻想导致的。

接下来来举例一个多重人格的案例:

一个英国的单身母亲Kim Noble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画家,但同时她也是一个人格分裂症的患者。她的身体里生活着12个不同的人格,但是她通过这12个不同的人格作画。

Abi,Noble的第一人格,喜欢绘制一些美丽的时尚插图;

Bonny,Noble的第二人格,喜欢进行色彩性的抽象画创作;

Anon,第三人格,喜欢创作黑白反差大的油画,并且常常是清晨进行创作;

Dawn,第四人格,喜欢创作带着各种颓废、绝望等负面情绪的抽象画作;

Key,第五人格,喜欢创作通过线条和几何图形组成的抽象图案;

Judy,第六人格,喜欢画一些黑白格纹的画;

Ken,第七人格,喜欢各种颜色的水彩颜料涂制成水纹状的化作;

Mimi,第八人格,喜欢绘制一些美丽的风景画;

MJ,第九人格,喜欢绘制乱线画……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多重人格的每一个人格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画是作者情绪的体现,是作者思想世界的一面镜子,不同风格的画作出自同一个人,这是极其少

的,除非是这样的多重人格的存在。

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也存在大量关于人格分裂的电影,如《Tokyo boys》、《Identity》、《Hide and seek》等。

多数的影片都是强化了多重人格的特征,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格分裂症状并不那么明显,而电影编剧已经小说作家等为了使故事精彩通常都强化了多重人格的表现,容易给予人们误导,但是个人相信人格分裂是存在的,证明只是时间的问题。

多数的研究证明人格分裂产生的原因和一下几个方面有关:

①不正当教育:特别是幼年以及儿童时期父母的不正当教育对后期人格分裂的产生

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父母的教育是促使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不正当的教育导致孩子在人格形成方面产生障碍是促使早起人格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长期矛盾:长期生活在矛盾之中会使主格与各个人格之间的矛盾激化发展,从而

使所有人格毁灭,也就是死亡或是紊乱(实际意义的疯子)。

③强烈的精神刺激:因为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导致患者心理无法承受故而自我逃避,

产生新的人格面对社会和人生。

人格分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人类精神症状。在世界当代人中,有不少部分都有轻微的人格分裂。典型的如突然的大喜、大怒。经常性的感到无聊,郁闷。都是轻微人格分裂的症状的表现。现代人们经历的高压力生活,高压力学习和高压力工作以及世界集体化、合作化、知识爆炸化导致越来越与降低个人的作用,都会使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在某时某刻产生人格分裂的想法。当然,这些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就如社会的发展有其两面性一样。大部分轻微或着轻微以下的患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以自行治愈的。不过,同其他精神病一样,这种精神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也不好。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

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作为一种罕见的精神疾病,因其发作原理在医学上依然没有很好的解释,之能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剖析,所以常常被电影制作人哪来作为电影情节的基本元素。这学期看了不少有关多重人格的犯罪电影,也对多重人格的形成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想法,我也不是学心理学的学生,所以也只能泛泛而谈罢了。 人格分裂,从百度上搜到的定义是: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亚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对于多重人格形成的原因,从历史上出现的仅有的100来例和电影中所描述的来看,多重人格的形成往往与主人公在价值观意识逐渐成熟但有不够成熟的少年或者青年时期,遭遇过严重的精神上的打击而造成的,如遭受虐待、家庭的不幸、亲眼目睹杀人而又无法承受杀人的场景等。所以我认为多重人格都是被“打”出来的,都是由于精神世界收到了外界的巨大打击,无法承受,而分裂成了多个人格,就像一面“人格”镜子被“打”碎了一样,本来一面镜子只能反映出一个自己,但是被打碎了过后,每一面小镜子都能反映出一个自己,但是又由于镜子不一样,镜子里面的自己和原来完整的镜子中的自己会有一定的不一样。而且镜子中的每一个自我都有一定的几率成为主要的自我,因为从自己只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而自己又无法分辨哪一个是真实的自我。而且每个人的“人格镜子”厚度不一样,人格越成熟,镜子越厚,越不容易被打碎。而一个人在童年青少年时期,尚处于人格形成和成熟时期,这个阶段“人格镜子”是正在渐渐加厚的阶段,这一段的镜子的外界保护逐渐被褪去,所以这一阶段的镜子是最容易被打碎的。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2013年3月5日87分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双重人格”、“人格分裂”是指一个人失去了他人格的()。 (A) 稳定性 (B) 可塑性 (C) 社会性 (D) 整体性 2. 人格研究表明,()的变化是人格变化的重要原因。 (A) 环境 (B) 文化 (C) 国家 (D) 职业 3. 具有高度的自由选择与很强的内在动机的活动称为() (A) 休闲活动 (B) 必需的非工作活动 (C) 自由时间的活动

(D) 必须的工作活动 4. 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这一对幼儿游 戏的解释属于() (A)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B) 认知动力说 (C) 学习理论 (D) 行为主义理论 5. (?)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A) 乐观主义者 (B) 悲观主义者 (C) 性格内向者 (D) 性格外向者 6. 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

(A) 20% (B) 40% (C) 50% (D) 70% 7. ()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 (A) 快乐 (B) 愤怒 (C) 恐惧 (D) 悲哀 8. 易激惹,沉不住气,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火 冒三丈,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加是()的主要表现 (A) 狭隘性格 (B) 急躁性格 (C) 火暴脾气 (D) 脾气好

9. 妄自尊大并总是需要得到别人注意和赞美,这些特点是哪一种人格障 碍类型的表现?() (A) 自恋型 (B) 反社会型 (C) 偏执型 (D) 控制型 10.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 (A) 人格的他控性 (B) 人格的稳定性 (C) 人格的可变性 (D) 人格的自控性 11. 自我意识产生于() (A) 婴儿

浅谈大学生压力来源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压力来源及应对措施 [摘要]:压力是一个人对某种压力源是否构成压力以及自己应对压力源能力的评估。大学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心理压力。压力给人们带来动力但也会使人们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现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压力来源;应对措施;大学生 Talking about the college students' stress sources and Countermeasures Stress is an assessment of whether a stress source will cast stress on a person and his ability to cope with stress. In college life, people often encounter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Stress not only gives people power, but also can make people come into the state of anxiety, and staying at the stress state for a long time will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people's mental health.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competition in modern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are under the stress from all kinds of aspects, causing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hich are on the ri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Stress source; Coping measures; College students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校学习和生活,还将影响其终身发展。压力来源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方面。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了我国许多行业,不少行业用人计划减少,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口号。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专业方向、社会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就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竞争,一部分学生就读时优心忡忡,以致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内部环境方面。由于大多数学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外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条件,有的学校甚至将这两个证书作为获得学士学位资格的硬件。社会和学校的双重环境迫使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三的重负以后,又进人了更为紧张的“高四”,繁重的学习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一部分不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的学生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了学习乃至日后的生活。 二、生大学生常见心理压力及表现形式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 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大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只做粗线条讲解,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并且通过紧张的高考选拔升入大学后,等待大学生的并非卸掉包袱后

人格分列症的表现

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人格分裂的症状有哪些?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间歇性人格分离(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而常见于戏剧,小说中。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和多重人格症。患上人格分裂症之后应该: 1.多进行交流: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因为这种内部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 2.形成良好医患关系:当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者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避免对患者当中任何一个人格抱以反感或恶意时,治疗最具动力。 3.确定治疗目标:治疗者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立场。 4.尽可能性的满足需求:分离人格的产生有些是因为未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对此应考虑需要的功能,不能轻率处置。 5.整合人格:后继人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因此,治疗者不能去消除它,而应该注重它与主体人格的同一性,设法整合它们,使之像正常的情绪变化那样操作。 6.勿操纵患者人格:坚决不能操纵或离间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因为这种策略通常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7.及时宣泄:通过宣泄,把主体人格“诱导回来”,让其对原先无法接受的愤怒、不满、冲动等承担责任,并用更为建设性的办法处理它们。由于诱导主体人格的过程也是发泄后继人格的过程,因此置于两者之间的隔墙便会自动解体,两者的交流得以实现。 可见,蓄意隐藏自己人格中的某些部分会产生压抑情绪,这些压抑情绪蓄积到极限就会爆发,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人格中自卑自责的一面,面对不良情绪背后隐藏的内在需求,调整我们内心世界二元对立的本质。我们要勇于面对生活中难以忍受之事,并把它当做我们生命成长的必修课,同样我们也要把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发挥到极致,释放生命潜能,活出精彩人生。 实际上,心理非常健康的人能把自性中的两个相反面具统一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子人格的“整合”。然而,整合不是一件人人都能做到的事,大多数人还是会采取“压制”的方式,就像心因性遗忘一样,缩小了意识,使自己无法全面地认识自己,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

心理学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注意是伴随着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五个任务:揭示人的心理现象,描述人的心理现象,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的心理活动,说明人的心理活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4.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例如,由于疲劳和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不能称为发展。 5.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某种奖励、奖品等),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6.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光适应和对暗适应)红光能保护暗适应。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正后像和负后像)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 7.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鲁班、瓦特) 8.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管理心理学 第六章 挫折、冲突与管理

第六章挫折、冲突与管理 1.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理解挫折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了解受挫折时的行为表现,寻求战胜挫折的方法,认识冲突的含义、性质、原因,了解解决冲突的正确观念与方案。教学重点:挫折和冲突的含义、性质、原因以及处理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处理挫折、冲突的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挫折与管理 一、挫折的概念 挫折(frustration)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遇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受阻而导致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挫折,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指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失败、失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心理学则将挫折定义为一个人在实现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受到阻碍,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引起内心剧烈冲突时的情绪状态。在需要的基础上,个人会产生多种愿望: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业,还有说不尽的雄心壮志。但是,天下事哪会事事如意,由于自身能力、社会环境、个人际遇、天灾人祸等多方面的限制,个人不得不承受“恶者不能避,好者不能取,恨者不能除,爱者不能得”等各种精神压力,这时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就叫挫折。 挫折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一系列变化。以利而言,它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给人以丰富的经验,增强性格的坚韧性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一个人产生创造性变迁,寻找到更好的人生道路。所以,古人云:“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昔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弊而言,挫折会造成个人心理上的伤痕,导致行为上的缺陷,甚至会导致人格分裂,形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产生的原因有两大因素:客观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个体自身的条件和动机冲突)。 引起职工产生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分述如下: 1、挫折产生的社会原因

浅论分裂型人格障碍——以《致命ID》为例

浅论分裂型人格障碍——以《致命ID》为例 人格分裂,又称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有这类异常人格的人敏感多疑,他们总是妄自尊大,而又极易产生羞愧感和耻辱感。此类障碍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单一性人格分裂:这种人格为双重人格,意为潜伏在身体内的人格。也就表现在身体显现出的只有一种人格。 2.保护性人格分裂:这种人格分裂为,当主人格受到强烈打击,懦弱,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创造出来保护自我的人格。而这种人格分裂,主人格和次人格通常是两个极端。 3.不共通性人格分裂:这不局限于以上的双重人格,而是多重人格,几个人格都有各自的生活,记忆不互通,也不互相干扰。 4.不知性人格分裂:这种人格分裂共享记忆,共享知识。也可以称之为多重性格,而当事人却并不了解。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人格分裂,而他的思维模式,处事态度都处于两种极端。 5.否定性人格分裂:这种人格分裂刚好与保护性人格分裂相反,否定性人格分裂为强烈排斥,厌恶自己。而创造出来的另一个人格。一般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都是次人格,而主人格则是在强烈刺激或者引导下才会出现。 6.病态性人格分裂:此人格分裂类似不共通性人格分裂,记忆都不受影响,只是在面临某件事或某物的时候,性格发生极大地转变,不过会发生记忆紊乱,自身强行修改记忆,也是元记忆系统为了保护自身所造成。 7.妄想性人格分裂:这种人格分裂属于由幻想中创造出来,如对镜子自言自语,在自己脑内构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创造一个完整的人。 【分裂型人格的心理形成机制】(以《致命ID》为例分析)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影片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自己的本能意识所做的,悲剧的产生是因为无意识潜在的推动力,而麦肯就是跟着自己的本能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他没有正常的童年生活,这就导致了他性格的缺陷,甚至是人格分裂。但是人的本能并没有消失,在影片中,十个人之中有人不明不白地死后,其他人都处在一片慌乱之中,害怕、惊恐、手足无措等,这些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也就是本我的外在体现,最能体现这个观点的是十个人中只有妓女帕瑞斯活着逃离了杀人现场,在麦肯心里尽管恨自己的母亲,他童年的记忆使他痛苦,本能希望是要求活得幸福快乐,但是他的本我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反而是他母亲对他虐待的记忆变成了一种自我的折磨,他要求从其他方面得到本能的满足,比如影片中小孩提西姆对自己母亲的车祸没有大哭大吼,只是惊恐沉默地看着周围的一切。还有旅店老板对过气明星卡洛琳·苏珊钱财的企图,情侣中路的女友为了换取路的爱而欺骗路,罪犯罗德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杀死了同伴,杀死最后的两个人帕瑞斯和司机。 “如果一个人在少儿期的心理发展阶段获得信任感、安全感、自主感和勤奋感,到了青年时期,自我角色认同的问题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获得解决,其人格心

浅谈人格分裂产生原因

浅谈人格分裂产生原因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间歇性人格分离”,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 虽然我们常常在生活中提到“人格分裂”,但是那些所谓的分裂往往只是性格的不同方面或者面对的人群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而真正临床的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像。这些人格轮流控制控制人的行为,此时其他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记忆的。我想这些是在正常人身上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生活中认识的或听说过的人格分裂患者并不多。但是在很多影片中,尤其是美国影片,有很多关于人格分裂的经典电影。因此我想就一些影片说说自己对人格分裂产生原因的看法。 《致命ID》是我看过的主人公人格最多的影片,算上本身共有11种人格,在电影开始男孩的祷告,他的母亲是妓女和他被遗弃的片段交待了他多重人格的源头是童年的刺激。童年的经历是很多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原生家庭的破裂,父母职能没有实现,这也是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疾病发病率比在正常家庭高很多的原因。我对小时候一段时期的事基本上没有什么记忆,但是我记得特别明确的是被父母打的一次,我躲在窗帘后面瑟瑟发抖。通过我的这个片段我觉得童年的一些不是很美好经历的记忆会伴随人一生,而主人公的这些记忆被某个点激发而形成了这些人格。 《禁闭岛》主人公的人格分裂是由集中营中的经历造成的强大刺激而产生,在这方面和《致命ID》主人公比较相像,都是由于刺激导致。但是不同的是,莱蒂斯在内心有成为新人格而逃离第一人格的渴望,他希望自己不是纳粹高官,希望自己没有杀害妻子,间接杀害自己的三个孩子。也就是潜意识里否定自己第一人格,这是我分析的造成人格分裂的另一个原因。《搏击俱乐部》里的主人公就基本上也是这个原因,他原来的生活从是被压抑的,每天做着千篇一律的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内心充满侵略渴望关注的一面被压制的无法释放,而最终导致通过这样一种畸形的方式将一直压抑的能力被放大释放。 但是人格分裂的病人被治愈后总是要面对自己难以接受的现实的自己,或许他们无比享受自己新人格带来的自由感和成就感,同时也在新人格中忘却了不堪往事而感到幸福,如果人格分裂的发病率持续增高,那么我想以后的医学应该考虑到将病人治疗成功对于他本身到底是痛苦或是快乐的而进行选择性治疗。 信息安全专业 王朔20122574

他们都是N重人格——我看过的人格分裂电影

他们都是N重人格——我看过的人格分裂片子 有这么一些片子,他们中的主角往往细数着他们口中的故事,他们往往探寻着某些事件的真相,但当真正的真相浮出水面时,我们看到这一切的源头正是那些苦于追寻的人。他们有的是双重人格,有的更是精分到N重,惊悚、恐怖、悬疑往往是这些片的典型类型。 列举一些山村贞子看过的人格分裂片,有欧美,有亚洲,有大众,有小众…… 1、致命ID 分裂到N重人格的典型片子了,封闭区域杀人追寻真相,夜黑风高杀人夜,到底谁是凶手呢?最后的大结局让人枉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主人公的一系列人格…… 2、蔷花·红莲 寡人最熟悉的还是那些韩国恐怖片,而本片就是一部双重人格的典型代表。林恩京和文根英这对姊妹演绎了一个富家家庭悲剧。提到本片想到了海报——《异度公寓》抄袭,中文片名的风格让我想到了新片《雪花秘扇》…… 3、不请自来 美版蔷花红莲,故事大致与韩版一样,但是亚欧的恐怖气氛完全不同,欧美的家庭就是没有亚洲那么诡异,从电影色彩运用就可看出。 4、禁闭岛 军官和同伴去调查禁闭岛上一个从精神病院失踪的女凶犯的下落,但是调查越来越诡异,到底有没有失踪人员,本片最后的结局有开放的感觉。个人倾向于主角精神分裂…… 5、突然有一天之2月29 又是一部韩国恐怖片,突然有一天系列的第一个故事,一个收费站员工的恐怖故事。警察口中的真相和主角眼中的真相完全不同,信主角就是有鬼,信警察就是主角精神分裂,哪个才是真正的真相呢? 6、老师的恩惠 继续韩国恐怖,本片是韩国恐怖片虐杀系列的作品了,这种风格泰国邪降有很好的表现。在先前叙述的多名学生的遭遇原来是一个人的遭遇,主角的精神分裂到了多个人身上,怨恨不止。 7、黑天鹅 鬼魅的黑天鹅很适合精神分裂,不断追求完美的主角一面面对巨大压力的现实,一面承受虚幻世界的恐惧,精神极度崩溃。片子不断有精分片常见的虚构的现实出现。 8、我的血腥情人节 本片还有3D版本,矿工精神分裂变成杀人狂 9、灵异医院 看完本片后还是有点不确定主角是不是双重人格…… 10、灵数23 任何数字似乎都可以与23相关,就像算命一样,最后的结局居然还是精神病…… 11、奇谈 韩国恐怖片《奇谈》第三个故事就是一个人格分裂的片子,妻子与丈夫的角色互换,一段交错混乱的爱。 12、死魂曲 从一开始的孤岛冒险,到最后是精神分裂,身边的孩子其实是不存在的……

浅析青少年多重人格

浅析青少年多重人格 【摘要】人格(personality)是发源于个体的,稳定的外在行为与内在体验模式;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而多重人格障碍(即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1)同一人身上存在2 种或多种不同的人格或人格状态,每种人格或人格状态均有相对恒定的对环境和自身的感知、关系和认识方式;(2)这些人格或人格状态中至少2种经常完全控制该人的行为[2]。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今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面临着日益巨大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加之泛滥而又难以甄别好坏的新事物刺激与巨大的生存压力,使许多青少年的人格发生剧烈变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多重人格,甚至罹患多重人格障碍(MPD)[3]。本文将通过对几个病例的描述与分析,从中浅析造成青少年多重人格障碍的原因,并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多重人格精神分析 一、人格与多重人格障碍 1.1人格 在父母面前,我是个孩子;在师长面前,我是个学生;在班级里,我是同学,也是班委;在学生会中,我是部长…… 在许多地方,许多不同的场合,我的确是“我”,但又表现着不同的自己。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在每一个角色里,我们是自己,又不完全是自己。面对不同情境,人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personality)。人格(personality)是发源于个体的,稳定的外在行为与内在体验模式;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如果以形象来表示,他们有着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装扮、不同的发式、不同的声调和面孔、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生活等等。这恐怖吗?这令人担心吗?不,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讲,适时地展现不同人格,运用不同的人格力量去完成角色,便能在许多方面处理得从容,游刃有余。比如,用比较自信的人格,去应付具有竞争性的环境;用脆弱、神经衰弱的人格去赢得同情、获取依赖;用画家和艺术家的人格和身份,去应付上层社会等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多重人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频繁地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 1.2多重人格障碍 但是,当多重人格成为一种人格障碍时,便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去不幸,甚至危害社会。 多重人格障碍(即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1)同一人身上存在2种或多种不同的人格或人格状态,每种人格或人格状态均有相对恒定的对环境和自身的感知、关系和认识方式。(2)这些人格或人格状态中至少2种经常完全控制该人的行为[2]。 二、多重人格障碍病症两例 2.1例1杨某,女,16岁,初中三年级。自幼胆怯、孤僻、娇惯。半年前,父母吵架后父亲出走。自此情绪低沉,注意力欠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常无故旷课。一月前。发现言语荒谬,常称自己为“她”,自语“我害了她,拆散了她们一家,使她无法活下去”。经医生检查,初步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4]。 2.2例2 赵某,女性,20岁,高中文化,高考时以3分之差落榜。此后间断出现发作性人格改变。发作时高声尖叫,数落、责骂、呵斥父母及朋友,高谈阔论。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后可自行恢复。患者平时性格内向,对父母顺从听话[5]。 三、针对案例的浅要分析 从例1中,我们可以推断,该病患先天气质类型偏向抑郁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特征:情绪体验深刻、情绪抑郁、多愁善感,不善交际、行为举止缓慢、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而父母的争吵,家庭生活的不幸福不美满,这些后天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其抑郁气质;同时,父亲的出走成为导火索,使其多重人格障碍具体表现出来。可见,家庭氛围,特别是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是导致并诱发青少年多重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

关于人格分裂的分析

关于人格分裂的研究报告 10地理科学1班10109041032 施孝菊 论文摘要:主要对人格分裂的形成原因以及主要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解释了人格分裂的2种主要症状,再通过对这2种主要的分类对人格分裂进行分析,得出人格分裂重要治病因素,分析其危害和预防方法。 正文: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 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和多重人格症。 心理性失忆症:反应性精神病是指一种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 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大多数的精神分析认为人格分裂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 此种患者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我认同和性格状态,各对环境及自体有某种的知觉、关系、想法,各不相同,而存在患者不同时间的表现,而且可以一再完全地控制此患者的行为,而一些属于其他人格的重要个人资料就不会记起来,并非因为药物或一般医学状况的因素影响,在儿童患者,也并非是因幻想导致的。 接下来来举例一个多重人格的案例: 一个英国的单身母亲Kim Noble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画家,但同时她也是一个人格分裂症的患者。她的身体里生活着12个不同的人格,但是她通过这12个不同的人格作画。 Abi,Noble的第一人格,喜欢绘制一些美丽的时尚插图; Bonny,Noble的第二人格,喜欢进行色彩性的抽象画创作; Anon,第三人格,喜欢创作黑白反差大的油画,并且常常是清晨进行创作; Dawn,第四人格,喜欢创作带着各种颓废、绝望等负面情绪的抽象画作; Key,第五人格,喜欢创作通过线条和几何图形组成的抽象图案; Judy,第六人格,喜欢画一些黑白格纹的画; Ken,第七人格,喜欢各种颜色的水彩颜料涂制成水纹状的化作; Mimi,第八人格,喜欢绘制一些美丽的风景画; MJ,第九人格,喜欢绘制乱线画……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多重人格的每一个人格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画是作者情绪的体现,是作者思想世界的一面镜子,不同风格的画作出自同一个人,这是极其少

精神病神经病心理疾病三者联系与区别 (1)

精神病和神经病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常常存在一种错误的概念,就是把神经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每当听到人家说“神经病”,马上就会想到“疯子”、“傻子”。所以,不少文艺刊物和电视、电影中常常出现将精神病称为神经病的错误叫法。其实,精神病和神经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不能混为一谈。 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脑功能不正常的结果。现有的仪器设备还查不出大脑结构的破坏性的变化。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精神病是由于患者脑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发生了紊乱,有些患者的中枢神经介质多了,有些则是缺少某些中枢神经介质,或是某些体内的新陈代谢产物在脑内聚集过多所致。由于精神病患者大脑功能不正常,所以这些患者出现了精神活动的明显不正常,如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哭笑无常,有时面壁或对空怒骂,有时衣衫不整,甚至赤身裸体于大庭广众面前…… 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简称。前面已提到神经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它协调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功能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起着“司令部”的作用。凡是能够损伤和破坏神经系统的各种情况都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头部外伤会引起脑震荡或脑挫裂伤;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会造成各种类型的脑炎或脑膜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儿童脑发育迟缓;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可造成脑溢血等等。 那么,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哪些症状呢头痛、头晕、睡眠不正常、震颤、行走不稳定、下胶瘫痪、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抽风、昏迷、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肌肉萎缩以及无力等均是最常见的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将症状分为两类:一类是刺激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另一类是破坏症状,表现为瘫痪。当然,有些神经病患者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失常,但这种精神失常和精神病人的精神失常有所不同,医生根据症状、检查以及各种化验等可以把这两者区别开来。 由此可见,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不同范畴的两种疾病,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均不一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把这两种概念搞清楚。如果遇到精神病患者看病的话,应当建议他到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去;而神经病患者,则应该到神经科去看病。 需要说明的是,神经衰弱和神经病、精神病也完全不同,更不能混为一谈。 心理疾病 一、焦虑症:由紧张、不安、焦虑、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心理状态 1.泛虑症 2.恐慌症 3.恐惧症:单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惧旷症 4.强迫症:强迫思考、强迫行为

人格分裂症探究

对人格分裂症的犯罪成因、病理、预防的探究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姓名:林昕烨 学号:201311131911

摘要 本文主要对人格分裂症患者的犯罪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社会因和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与刺激,并探究了人格分裂症的病理和预防方法,简单说明了治疗方法。 关键词:人格分裂症犯罪病理预防治疗 正文 人格分裂症,精神病学名为“解离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美国精神医学会将解离症界定为个人的意识、记忆、身份或对环境知觉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坏,因此对生活造成困扰,而这些症状又难以用生理因素来说明。从心理学上讲,,它的主要特 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患者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我认同 和性格状态,各对环境及自体有某种的知觉、关系、想法,可以完全地控制此患者的行为,而一些属于别的性格的重要个人资料就不会记起来。 人格分裂症患者在无力面对外在突如期来的改变时,往往会发展出其他截然不同的人格取代自己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结果,而且总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形成。大部分的患者在幼时或青少年的时期,曾遭受遗弃、羞辱和虐待严重的打击,因此有一个不健全的心灵世界。然而,创造新人格是能使自己避免挫折和抑制愤怒的快捷方式,所以患者创造新人格的能力也愈加猖獗。 威廉·密里根,被称为比利,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犯下重罪(3次抢劫、4次强奸、4次严重伤害)却被判无罪的嫌犯。比利接受了由威尔斯﹒德里斯科尔博士制定的心理测试评估,结果认为他患有精神分裂症。之后他又接受了来自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西南健康中心的精神病专家多萝西﹒特纳的进一步心理评估,结果显示比利患有多重人格疾患。辩护律师以“犯罪时比利神志不清,不能控制自己”为理由为他辩护,并传召了四个精神病医生,一个心理学家上庭为其作证。法庭最终采纳了这个辩护,裁定比利无罪,但是必须接受强制精神疾病治疗。这些罪行或许可以归咎比利不安定的童年,那时比利的父亲因赌博欠债,经常酗酒,也曾经有过多次自杀的行为,最终在比利四岁时自杀身亡。随后比利的母亲搬家并结婚,比利却被继父查米长期强暴和虐待。于是比利形成了自我防卫机制,逃避所受的创伤而且产生了报复社会的想法,导致他犯下重罪。 1975年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罗逊特指出具有人格分裂障碍的人约占正常人群 的7.5%,而在犯罪者中具有人格障碍的占10.6%。他们在1-6岁时的一般特点是盲目服从,在7-16岁时易受外界影响,易导致人格发展畸形。这些人主要表现为高度 的冲击性和攻击性;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敏感多疑,对人不信任,抱有仇视;暗示性高,自我中心,感情用事,爱说谎;具有社会环境不允许的特别嗜好;性欲强烈且产生的时间早。由此可见,人格分裂症患者之所以容易犯罪,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们固有的心理状态有关。 1)社会因素 就社会因素而言,在社会中缺乏信任感,不被尊重,缺乏自尊心,常常遭遇困难挫折等原因,使人格分裂症患者受到刺激,发展出一些反社会的人格,以保护自己并得到满足感。另外,他们在幼年时期可能经历过特殊事件,例如经历或

精神分裂症

第三章精神分裂症的防治进展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我国12个地区调查35岁以上年龄组),男︰女为1︰1.60,但男性比女性平均起病年龄约早5年。 精神分裂症病程多迁延,易反复。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左右,慢性精神病院患者的60%左右。 本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多样。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精神病学家曾将本病的不同症状分别看成独立疾病。如法国Morel(1857)建议将该病称之为“早发性痴呆”。德国Kahlbaum (1874)将其称之为“紧张症”。Hecker(1871)将其称之为“青年痴呆”。 1896年,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者德国人克雷丕林(E.kraepelin)在长期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上述描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这一疾病多发生在青年,最后发展成衰退,故合并上述类型命名为“早发性痴呆”。1911年,瑞士医生布鲁勒(E.Blealer)对本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提出本病是由于病态思维过程所导致的人格分裂,首次将“精神分裂症”这一术语引入精神病学。 二、流行病学 在流行病学方面,该病有四高两低的特点,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复发率高,识别率低,治疗率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大概为3.8‰~8.4‰。美国的研究,终生患病率高达13‰。每年新发病例,即年发病率0.22‰左右。北京郊区对1975年建立的精神病防治网历年新患者登记、复查和核实资料至1982年,平均年发病率为0.11‰。WHO组织的精神分裂症预后调查,并在10个国家12个地区进行了新发患者的研究(Jablensky,1992),按广义精神分裂症定义的诊断标准,发病率为1.5‰(丹麦Aarhus)~4.2‰(印度Chaudegach,农村)。按狭义精神分裂症定义的诊断标准,则各中心内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0.07‰~0.14‰),大致为0.1‰。与我国北京郊区的资料大致接近。 据有关研究表明,精神病患病率已由50年代的2.7‰上升到70年代的5.4‰,80年代的11.1‰。1993年全国流调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55‰,据此推算,我国目前有近780多万人患该病,居各类精神病之首位。而且精神病的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该病程迁延,呈慢性进展,使患者的精神活动和社会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致残率颇高,占精神残疾的82.5%。有50%的患者曾试图自杀,10%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复发率高达80%,

现代人心理的10大病症

现代人心理的10大病症 日期: 2009-06-17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中产生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人群也急剧增加。最近的一次调查表明,患精神疾病的人数已超过心血管病,跃居我国疾病患者的首位,约占20%,并且据专家预测,21世纪初,精神病所占比例将增加到25%。 其实,现代人只要注意及早发现和预防以下十大心理病症,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和心理咨询,就会有助于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过上真正幸福的小康生活。 都市白领:工作紧张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急剧加快,尤其是以都市白领为主体的人群,其工作压力大、紧张度高、生活节奏快。这类人群因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下,而又得不到应有的调适,会使其身心过度疲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焦虑不安、抑郁症、精神障碍等心理问题和疾病。从生理角度讲,长期精神高度紧张也会使其内分泌功能失调,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各种生理疾病产生,甚至会导致过劳死,其后果不堪设想。 离婚人士:心灵创伤 现代人离婚率越来越高,而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不起离婚的打击,造成身心的极大伤害。心理负荷过重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病灶,如得不到及时调适,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因种种原因心理压力过大的约占70%,这类人需要寻找倾诉对象并应得到心理帮助。 青少年:染上网瘾 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上网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有可能诱发上网人群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交友、网恋,极有可能导致上网者因思想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中,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的会导致上网者在网上和现实中产生人格分裂。 而长期上黄色网站,会进一步加剧青少年对性的渴望,要么使其性压抑而导致心理问题;要么可能导致青少年积极寻找性发泄的途径,有的因此而犯罪。现代人一旦染上网瘾(西方发达国家将每天上网4小时称为染上网瘾),其后果更加严重,正如美国心理学博士金伯力在《上网综合征》一书中所 说“网瘾就如鸦片瘾、烟瘾一样,其危害性极大,一旦染上是难以根治的。”由此可见染上网瘾不但对人的心理有极大的危害,而且对人的身

影评-三面夏娃——我看多重人格

我看多重人格 ——《三面夏娃》影评 一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就非常感兴趣——《三面夏娃》,有趣。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年轻少妇,她有着三重人格。这三个人格分别是压抑忧郁的家庭主妇,放荡不羁的花花少女(playgirl),优雅大方的魅力淑女。最后,前两个人格消失不见,三个人格都统一在第三个人格之中。人格由分裂又又变回统一。 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这不仅仅只是一部反映精神病人的电影,这甚至也是反映一个正常人的精神世界的电影。人是复杂的,人的性格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方面的。就拿我来说,我在学校里老师同学面前是一个寡言的乖乖学生,但是在弟弟妹妹和好朋友面前却能侃侃而谈。 看完电影,我猜测女主人公伊芙怀特精神分裂的原因主要有三:一、外界的压抑;二、主体的自我压抑;三、自我的不自信以及对现实的逃避。 首先,是第一点外界对她的强烈的压抑。伊芙怀特在幼年时,曾经被母亲逼迫同已经死去的祖母吻别,这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她自己选择遗忘这段记忆。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一种对于自我的保护。除此之外,压抑她的还有她那并不幸福没有爱情的婚姻。从伊芙布莱克对于她的丈夫的厌恶,我们可以感觉到,伊芙怀特对于她的婚姻并不满意,她的丈夫粗暴野蛮,与她那喜欢读诗的浪漫性格并不合拍,甚至是她买了一些稍稍昂贵的漂亮衣服都会招来一顿打骂。但是她人仍然接受了这样的婚姻,因为她深爱着自己的小女儿邦妮。灰色的童年积极,阴暗的婚姻生活,这些都是外在对她的压抑,压抑着她的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自由、浪漫和幸福的自己。 其次,就是伊芙怀特对自己的压抑。她强迫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她强迫自己收起那些女人爱美的欲望,他强迫自己忍受阴暗无聊的婚姻生活。这种自我压抑甚至超越了外在压抑,成为她人格分裂的主要原因。过度的压抑,导致的结果就是,她自己闷闷不乐、忧心忡忡,丈夫也日益厌烦,自己也日益对自己的美丽

浅析俄国文学史中的多余人现象

浅析俄国文学史中“多余人”现象 19世纪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这是关于俄罗斯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群像。这些人既不与贵族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跳出贵族圈子与人民结合,终日空虚彷徨、无所事事,最终成为了社会上的“多余人”。其主要代表有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赫尔岑小说《谁之罪》里的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屠格涅夫小说《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小说《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等。 这些人虽然出现于不同的社会时期,但他们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出身大多为名门豪族,文化教养程度高,头脑聪明且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当时的俄国国情让他们看出了现实生活中的缺陷与弊病,也了解到农奴制下的种种不平与罪恶,他们能隐约嗅到时代潮涌的气息。但这些超前且聪明的人脱离群众,远离革命,性格软弱,既不甘心沉沦到底,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所以只能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这些时代的“多余人”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当的位置,在社会上无所作为,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闷压抑,在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忧郁彷徨。这一切都决定了他们一生当中必然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空虚无聊,成为“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中间人物。 俄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赫尔岑在评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明确地提出了“多余人”这一概念,并指出:“‘多余人’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他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面,还在于他永远也不会站在普通老百姓这一面…”。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评论“多余人”这一形象:“…这些人常常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本可大展才华,但却很少作为,或者根本无所事事……”。 这些头脑清晰、精力充沛的俄罗斯青年为何要患上“俄罗斯忧郁症”?这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何以成为无所事事的“多余人”?挖掘他们悲剧人生形成的根本原因,了解“多余人”形象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相当必要的。 “多余人”的产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