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

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内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内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内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潘缓等。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第二,表证解除之后药物就要停止使用,中病即止,防止过度用药而损伤正气。

2.清气法

清气法,是清解气分热邪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清法,适用于温病中的气分证。所谓气分证,是热邪入里的证候,凡热邪不在表,又没有深入血脉者,都属于气分证,所以气分证的范围很广。在气分阶段,邪气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激烈,所以这个阶段是温病的极期,以高热为主要临床特点。气分阶段决定着病变的发展趋势与预后,因为这个阶段,邪气所盛但正气不衰,如果治疗及时,采取的措施得法,邪气就会解除;如治疗不及时、不得法、就深入发展,或者向气分的虚证发展而导致虚脱亡阳;或者向营分、血分深入。气分证无论向哪

一方向发展,都是危重症。所以说,在温病的治疗中清气法是关键。由于证候类型不同,清气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清解宣气法是指用轻清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透泄热邪,宣畅气机的治法,适用于气分证初起,邪气不盛。热郁胸膈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舌苔略黄,脉数。因为邪不重,所以用药夜轻,轻清宣气。代表方剂如栀子豉汤。

(2)辛凉清气法是指用辛味、寒凉入气分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泄气热,达热出表的治法,适用于里热蒸腾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这类证候的特点是里热向外蒸腾,所以称为蒸腾之热,,治疗就要因势利导,选用辛寒的药物,内清外达,使邪气外解。代表方剂如白虎汤。

(3)苦寒直折法苦寒直折法,是用苦寒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泄热邪,使热邪下降的治法。苦寒直折法与辛寒清气法同属清气法,但作用不同。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辛寒清气法的适应证是热邪有向外发越的趋势,属燕腾之热,所以治疗就因势利导,内清外透,在清热的同时又使热邪外达。苦寒直折法的适应证是热邪虽盛,但不向外发越而是郁于里,属郁闭之热,所以治疗就要用苦寒清泄的药物,使热邪下行。因为苦寒药的作用是使热邪下降,所以称为“苦寒直折”同时还要配伍清凉宣透的药物,以使热邪外散。苦寒直折法适用于热灼胸膈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代表方剂如凉膈散。

因为气分证的范围广,涉及的脏腑多,所以在气分证的治疗中,除了上述治法外,还要根据病情灵活变通化裁.比如气分证初起,卫介证仍未罢而呈卫气同病者,应在清气中加入透表之品,称为清气透表法。热邪壅肺证是典型的,气分证,但是热邪壅滞不散,所以在清气的同时要配伍宣肺的药物,既清气热,又宣通肺气,使热邪容易发散,邪有出路,这就称为清热宣肺法。气分证如墨辛出现热毒壅结的表现,比如大头瘟头面部红肿,咽喉肿,甚至且不能开,痄腮两腮肿,都是热毒的表现,治疗要在清气药中配伍解毒消肿之品,这就称为清热解毒法。如果由于气分高热消耗津液而见气热津伤之证,治疗既要清气,又须配伍生津的药物,这就称为清气生津法。

使用清气法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到气才可清气”,如果是卫分征,不能过早使用清气法。因为热邪在表不在里,过早使用寒凉药容易损伤阳气,遏阻气机,反而使邪气凝滞不解。第二,在湿热病中,由于湿热胶结难解,可以出现高热,汗出,心烦,口渴的症状,看起来热势很高,但是因其湿热胶结,单纯使用清气法必然冰伏湿邪,所以必须在祛湿的前提下清热而不能单用清气法。第三,阳气不足者使用清气法要慎重,剂量要轻,中病即止,以免损伤阳气。

3.和解法和解法,是具有调和气机,解除滞障作用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由于温病有温热病与湿热病之分.病变部位有在手、足少阳与募原之别所以和解法的具体运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清透少阳法清透少阳法,是用宣透表邪与清泄里热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透半表之邪,清半里之热的治法,适用于春温病初起,伏热自里向外发于一一少阳之证。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热重寒轻,或但热不寒,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或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因为病机是少阳枢机不利,热邪郁于里而不能发越于外,所以治疗既要清少阳之热,又要疏通气机,透邪外出。代表方剂如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柴胡、栀子方。

(2)分消走泄法,分消走泄法,是针对湿热病而设。“分”是指祛湿要因势利导,分别从不同部位给湿邪找出路,如:治上焦应宣通肺气,宣气祛湿;治中焦应辛丹苦降,使湿从燥化;治下焦应淡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而祛。“走”,是指宣通气机,使气行则湿走“消”与“泄”,是指消除湿邪,使之泄出体外。总之,分消走泄法是用祛湿与行气的药物组成方剂,因势利导,使弥漫于三焦的湿邪分道而消,泄出体外的治法,适用于湿热流连三焦,气化失司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胸闷脘痞腹胀,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代表方剂如温胆汤温胆汤的作用是通过分消湿邪而使气机通畅,湿去则热不独存而外解。可以说,温胆汤是清胆热之方,因为这个方剂是通过清胆热而使胆恢复到温和的本性所以称为温胆汤。

(3)清透分消法清透分消法:.是指清透少阳与分消走泄合用的和解法,适用于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热重寒必卫后身热较重,入暮尤剧,口渴,心烦,胸脘痞闷,两胁胀痛,呕恶,口苦,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舌苔黄腻,脉弦

滑数。代表方剂如蒿芩清胆汤。方中用青蒿、黄芩清透少阳;用温胆汤加减分消走泄,通利三焦。

(4)开达募原法开达募原法,对称开达膜原法,是甩辛开苦降,燥湿行气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利气机,透达伏于募原的湿热邪气的治法,适用于湿热伏于募原半表半里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初起先恶寒而后发热,寒热往来,继则但热不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身痛,有汗。手足沉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舌苔白厚浊腻,脉不浮不沉而数。代表方剂如达原散、雷氏宣透膜原法。

使用和解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和解法中使用的药物都偏于燥,如果是热重阴伤者不能单独使用。第二,和解法虽然属于气分证的治法,但它与清气法又有所不同,这两法要区别开,如果是气分热盛,要用清气法而不能用和解法。

4.祛湿法

祛湿法,是用辛宣芳化、辛开苦降、淡渗利湿的药物以祛除湿浊,宣通气机,调理脾胃,通调水道的治疗方法。祛湿法昀范围较广,具体选用哪类药物,一要根据湿邪所在的不同部位来决定,所以祛湿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宣气化湿法宣气化湿法,又称辛宣芳化法,是用宣透气机、芳化湿邪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气化湿,达邪外出的治法,适用于邪在上焦,湿重于热的证候。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

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缓。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2)辛开苦降法辛开苦降法,又称燥湿泄热法,是用辛温、苦温、苦寒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开郁燥湿,泄热祛邪的治法,适用于邪在中焦,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的证候。湿型于热者,临床表现是: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大便溏滞不爽,小便混浊,舌苔白腻,脉濡缓。治疗应该以辛温与苦温药物相配,以开郁燥湿,代表方剂如雷:氏芳香化浊法。湿热并重者,临床表现是:发热、扦出热减,即而复热,口渴不欲多饮,心中烦闷,胸脘痞阿,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色黄味臭,舌苔黄腻,脉濡数。治疗应该暑温、温与苦寒药物相配以开郁燥湿泄热代表方剂如王氏连朴饮。

(3)淡渗利湿法淡渗利湿法,是用淡渗利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利尿翅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韵治法,适用于下焦湿重于热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兰热不扬,热蒸头胀,身重疼痛,恶心呕吐,神志昏迷,小便不逦,揭不欲饮或不渴,舌苔白腻,脉濡。代表方剂如茯苓伎汤。

祛湿法的重点在于祛湿,使用时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选药一定要针对病变部位,上焦、中焦、下焦部位不同,选药也不同,要有重点,同时也要兼顾三焦。第二,要分清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这三种证候类型,湿重者要用辛温、苦温,湿热并重者要辛温、苦温与苦寒并用,热重者应以清泄热邪岁主,温药应慎用。第三,湿已化燥或阴虚体质者使用祛湿法应谨慎,要防其损伤阴液。

5.通下法.通下法,是用通下的药物通导燥屎、积滞或瘀血,使腑气通畅,邪气外解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下法。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具体运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通腑泄热法通腑泄热法,是用苦寒攻下的药物组成方剂以荡涤腑实,泄除实热的治法,适用于温病过程中燥热损伤津液,导致大肠燥结,燥屎内存,腑气不通的证候临床表现是:日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大便秘结,时有谵语,腹满痛拒按,舌苔黄燥,甚则焦燥,脉沉实有力。代表方剂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2)导滞通下法导滞通下法,是用清热祛湿行气导滞与通下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通导湿热积滞的治法,适用于湿热病中热重于湿,温热夹积滞蕴阻胃肠,导致腑气不通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熟,胸腹灼热,恶心呕吐,大便清滞不爽,色如黄酱,夹不消化食物,舌苔黄腻或垢腻,脉濡数。因为其证候是湿热、夹积滞蕴阻胃肠,不是燥结,所以治疗方剂中要清热、祛湿、消食导滞、行气通下五类药合用。代表方剂如枳实导滞汤。

(3)增液通下法增液通下法,是用苦寒攻下与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攻补兼施,增液通下的治法,所以又称为“增水行舟”法,适用于温病过程中腑实已成,津液损伤严重,虚实夹杂,“无水舟停”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热,大便秘结不通,腹满痛拒按,口干唇裂,甚至齿燥,舌苔焦燥,脉沉细。代表方剂如增液承气汤。

(4)通瘀破结法通瘀破结法,是用通下与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泄热逐瘀,破散下焦蓄血的治法,适用于热邪深入血脉,导致血中津液损

伤,血液浓-缩粘稠,凝滞成瘀蓄结在下焦血脉之中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热,少腹急结或硬满,神志如狂或发狂,舌绛紫而暗,脉沉涩。代表方剂如桃仁承气汤。

通下法所用的药物如大黄、芒硝等,都是猛攻急下之品,对正气损伤较重,所以使用中要注意四个问题:第一,无形热盛,用清不用下。通下法是针对有形热结而用的,所以气分的热势无论多么高,只要没有形成燥屎,就不可用通下法。第二,如果病变过程中由于高热伤津而致阴亏肠燥,不能纯用下法,要在滋阴的基础上攻下,第三,如果病变过程中除了大肠有燥结之外,还有其它。点兼夹症,单纯用攻下也不可能解决问题,要配合相应治法。比如,肺有痰热,大噪结,就要宣肺化痰与攻下腑实并用,方如宣白承气汤。第四,攻下不及时,应下不下,损伤了正气,导致气阴两伤,不能再纯用攻下,而应攻补兼施,方如新加黄龙汤。

6、清营凉血法

清营凉血法,是用清营凉血的药物清泄营分、血分热邪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清法。为什么在温病的治法中把清营与凉血并称呢?因为营是血中津液,营分证与血分证只是程度轻重的不同而已,没有本质的区别,清营.的药就能凉血,凉血药也能清营,所以二者并称。根据病变情况的不同清营凉血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法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法,是用清营泄热、滋养、营阴、宣透气机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透营分热邪,滋养营阴的治法,适用于热灼营阴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热夜甚,心烦躁扰,

甚或时有谵语,或斑点隐隐,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营分证的特点是营热盛而营阴伤,所以营分证的治疗除了用清营凉血的药物外,还要滋养营阴。另外,在清营的同时,还要考虑降低气分的热势,宣畅气机,才能使营分的热邪有出路.透转气分而解,这就称为“透热转气”代表方剂如清营汤。

(2)凉血散血法凉血散血法,是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热止血,消散瘀血的治法,适用于血热动血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斑色紫黑成片。舌绛紫,脉数。血分证的病机是热邪深入血脉,灼伤血络,迫血妄行,鼓动血液溢出脉外而导致出血;同时又消耗血中津液,使血液凝聚成瘀。因其既有出血又有瘀血,所以在治疗中用凉血的药物清血分之热以止血。散血,是指用养阴药与活血药相配伍,以养阴药稀释血液,以活血药推动血行,从而使瘀血消散。代表方荆如犀角地黄汤。

(3)气营(血)两清法气营(血)两清法,是用清气与凉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泄气热,清营凉血的治法,适用于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的证候乙气营两燔证的临床表现是:壮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绛苔黄燥,脉数。代表方剂如加减玉女煎气血两燔证的临床表现是:壮热,日渴,心烦躁扰,甚则昏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发斑,舌绛紫苔黄燥,脉数。代表方剂如化斑汤或清瘟败毒饮。

清营凉血法属于清法的范畴,但是它与清气法不同,所以使用中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热在气分,还没有进入营、血,不能过早使用清

营凉血法,以防引邪深入。第二,热入营铃、血分必然有血中津液的消耗,所以使用清营凉血法时往往要配合滋阴法。第三,热入营分、血分而出现窍闭、动风者,应配合开窍法、熄风法。

7.开窍法,开窍法,是开通心窍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理论认为心主神志,在温病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心窍闭阻,神志昏迷的病变,所以开窍法所针对的是窍闭神昏的病变。应当说明的是,神志昏迷不一定都是窍闭所引起的,所以不是窍闭的神昏不包括在开窍法的治疗范围之内。开窍法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针对温热病,一类是针对湿热病。

(1)清心豁痰开窍法清心豁痰开窍法,是用清心凉营、养阴生津、豁痰开窍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营养阴,豁痰开窍的治法,适用于温热病痰热蒙蔽心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熟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这种证候是既有热邪深入营分,损伤营阴,又有气分痰热蒙蔽心包,所以治疗既要用清宫汤清心凉营养阴,又要用安富牛黄丸豁痰开窍,或用至蛊丹、紫雪丹代替。代表方剂如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芳香化浊开窍法芳香化浊开窍法,是用芳香走窜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燥湿化浊,芳香醒神开窍的治法,适用于湿热病湿热酿疫蒙蔽心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神志呆痴,时昏时醒,昼轻夜重,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这种证候的痰不是热痰而是湿痰,是湿痰蒙蔽心包,治疗要用芳香走窜的药物燥湿化浊以开心窍,所以称为芳香化浊开窍

法,简称芳香开窍法代表方剂如莒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如果是湿重于热,以湿痰为主者,选用苏合香丸;如果是湿热并重者,选用至宝丹。

使用开窍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开窍法中的两个类型一定要加以严格区分,二者不能混用。第二,神昏未必都是由窍闭所引起,非窍闭引起的神昏狂躁者,应该用清热法,不可用开窍法。

8.熄风法

熄风法,是具有熄风止痉作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温病过程中肝风内动的证候。温病中出.现动风有两种类型二种是高热而致的热极生风;一种是由肝肾阴虚而致的虚风内动,所以熄风法也分为两种类型。

(1)凉肝熄风法凉肝熄风法,是用清热凉肝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热凉肝;熄风止痉的治法,适用于热极生风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壮熟,四肢抽搐,两且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神昏狂乱,四肢厥逆,舌干绛无苔,脉弦数。代表方剂如羚角钩藤汤。出滋阴熄风法滋阴熄风法,是用滋阴潜阳的药韧组成方剂以滋阴潜熄虚风的治法,适用于温病后期真阴大伤,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的证候。临床表现是:手指蠕动,甚或瘼疚,神倦肢厥,舌干绛而痿,脉虚细。代表方剂如三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凉肝熄风法与滋阴熄风法的区别在于,凉肝熄风法是针对实热动风,其抽搐急迫有力,伴见手足躁扰,脉弦数有力;滋阴熄风法是针对虚风内动,其抽搐徐缓无力,伴见一派肝肾阴虚,重度脱水的表现。这两种类型虚实有别,不可混淆。使用熄风法要注意四个问题:第一,

在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动风类型较多,不一定都是上述两种类型,治疗也应该有所区别。比如说,气分无形热盛淫及于肝而引动肝风,治疗应该以清泄气热为主,佐以凉肝熄风,用白、虎汤加、羚羊角、钩藤。如果是气分有形热结而引动肝风,治疗应该以攻下燥结为主,佐以凉肝熄风,用承气汤加羚羊角、钩藤。再比如,营分热盛淫及于肝而引动肝风,抬疗应该用清营汤加羚羊角、钩藤。也就是说,气分或营分热盛引动肝风者,应当以治疗本病为主,兼以凉肝熄风,而不应以凉肝熄风为主。第二,由于小儿后天未充,发育不完善,所以在温病过程中容易出现动风,治疗时要根据病变情况;治病求本,不可一见动风就用凉肝熄风法。第三,某些散风止痉的虫类药,如蜈蚣、全蝎等,因其燥烈而易伤津液,一般不宜使用。第四,在使用滋阴熄风法时,要分清虚实,不可早用、过用填补柔腻之品,防其恋邪。9.滋阴法滋阴法,是用生津养阴的药物滋补阴液的治疗方法,属“八法”中的补法,适用于温热邪气损伤阴液的证候。温病过程中使用滋阴法,要根据温热邪气对阴液损伤的程度以及病变部位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滋养肺胃法滋养肺胃法,是用甘寒濡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甘寒清养,补充肺胃津液的治法,适用于温病气分证后期邪气已解,肺胃阴液不足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痰少而粘,口舌干燥,渴欲饮水,舌红少苔,脉细。代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法增液润肠法,是用甘寒与成寒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生津增液,润肠通便的治法,属润下法的范畴,适用于温热邪气已解,但津液严重消耗,导致大肠干燥,无水舟停,大便不通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大便秘结,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代表方剂如增液汤。

(3)填补真阴法填补真阴法,是用咸寒滋阴的药物,特别是属于“血肉有情之品”的动物药组成方剂,以填补肝血肾精的治法,适用于温热邪气深入下焦,损伤肝血肾精,导致兵阴不足的证候。临床表现是:低热,颧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口燥,唇裂,齿黑,神倦欲眠,手足瘼疯,心中儋儋大动,舌绛苔少,脉虚细结代等.代表方剂如加减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使用滋阴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这类方剂多以滋腻药为主,必须在邪气不盛或已无邪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如果邪气仍盛,即使有津液损伤,也不能单纯用本法,要防其敛邪。第二,湿热病化燥的过程中虽有阴伤,但仍有湿邪.者应该慎用,必须掌握滋阴而不碍湿,祛湿而不伤阴的原则。

10固脱回阳法.固脱回阳法,是用益气、敛阴、温阳的药物治疗虚脱、亡阳的急救方法,适用于温病过程中由于邪气消耗而致虚脱、亡阳的证候。由于病情程度的不同,固脱回阳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益气敛阴固脱法益气敛阴固脱法,针对虚脱证而立,是用益气、滋阴、收敛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益气敛阴固脱的治法,适用于津气欲脱的虚脱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热骤降、大汗不止,喘息气傲,精神萎靡,舌淡苔少,脉散大或微细欲绝。虚脱,是指阳气外脱。在温

病过程中,由于大汗、吐、泻、失血,都可以导致气随液脱,都可以用益气滋阴,收敛固脱的方法治疗。代表方剂如生脉散。

(2)固脘回阳救逆法固脱回阳救逆法,针对亡阳证而立,是用益气、温虚脱的基础上又见四肢逆冷,冷汗淋漓不止,就可以诊断为亡阳证。因为亡阳证是由虚脱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所以它的治疗要在固脱的基础上回阳救逆。代表方剂如参附汤。

使用固脱回阳法要注意四个问题:第一,用药要及时、快速。第二,药物剂量要大,比如用人参30g浓煎,顿服。第三,病人一旦脱止阳回,就应当调整药物。脱止阳回的标志是汗出已止,手足温度恢复,体温逐渐恢复到正常。如果病人体温又逐渐上升而高于正常,就应当辨别是实热还是虚热而辨证论治。第四,应当注意观察病人在虚脱、亡阳的同时有无邪气内闭,心包的表现,如果是外脱与内闭同时出现,就应该采取固脱回阳法与开窍法并用的急救措施。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刘景源温病学传变表

上/风温袭表 肺 卫 热邪雍肺 大 中 焦 气 分 I 肺一 风温病传变规律表 卫外失司——银翘散 肺气宣降—桑菊饮 麻杏石甘汤 清宫汤送10艮“三宝” 逆传I — 热雍心包一?内闭外脱—精气欲脱 (气营两 燔) ? I 生脉散 [[无形热盛 习 肺 白虎汤 津气两伤一津气欲脱 白虎加入参汤 生脉散 肠燥热结腑实 ----------- 胃承气汤 大、小承气汤V 肠热下利——根苓连汤 ------------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宣白承气汤K 脏腑合治习 余热未尽.气津两伤——沙参妻冬汤 伏 化 温 一热郁少阴 发于营分 热入心包 痰热篆蔽心包 亡阳 参附汤 亡阳厥逆 参附汤 牛黄承气汤[[气营两燔D K 两少阴合治习 春温病传变规律表 ------ 黄苓汤加豆豉.元參、柴胡、山植.黄苓黄连汤 :it I -发于阳明白虎汤 气 莒 两 热灼营阴I — 猜莒汤 梔子豉汤 凉膈 加减玉女煎 血 两 燔, 化?I 汤S 漬瘟政毒饮一I :血 热动血 --------- 庠角地黄汤 Im 热动风 ------ 角钩藤汤」 血热蓄血 ------- 桃仁承气汤 甲侵也结 \阴液扌员伤——増液承气汤 ?气 阴两彳一加黄龙汤 '—小肠热盛一:??;气汤 三承气汤一 淸宫汤送服“三圭” 真阳欲竭.壮火坦炽 黄進阿胶汤 邪 伏 阴 分 益胃汤 一气阴两伤 事阴耗扌员 亡阳脱液 K 安宫牛黄丸习 内刃外——安言牛黄丸合 执 " 署入F 胃 - 署气阴两伤 为[]凉复脉汤 二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一1 三甲” 生脉敞 署温病传变规律表 三才汤 Jr 分 ≡tn -BO —— -6Oλ>?- 王隔暑益气物-J ≡utra≡>≡j 入 营 分 ' 血分 曙伤饰络曙瘵习一犀角地糊— E 两翻 合灘散 —血热动Itil —神朗『若署除 闭 Im 两翻瑕服安宫牛黄丸 →w ιι—连梅物 -署邪动风一羚角繃諒 后期 痰瘀阻络 器湿池明胃热夹太酬?湿_白觑苍栩\ 三石物/ ≡l≡f —署入心营U 热艙阴 -------- 请营物 、》蔽心包一齣≡ 安宫牛軌 勵温 三申散 ?D 碱

视频刘景源温病学讲座

视频 刘景源温病学讲座 01 形成与发展——战国至东汉 04 形成与发展——叶桂 (2) 、薛雪 . 05 形成与发展——吴瑭 06 形成与发展——王孟英等诸家 07 形成与发展——结语温病的概念 08 温病的特点 . 09 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10 温病与伤寒、温病的病因 (1) 11 温病的病因 (2) 12 温病的发病 . 13 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1). 14 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2) 15 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 (1) 16 温病的辨证一一三焦辨证( 2) 18温病的诊法一一辨斑、疹(2)——辨白 19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1) 20 温病的诊法一一辨常见症状( 2) 17温病的诊法——辨舌、齿——辨斑、疹( 1) 02 形成与发展——隋、唐至明、清与吴又 (12 03 形成与发展——吴又可 (2)、袁班、叶(1)

21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3). 22 风温——概述、卫分证治(1 ) 23 风温——卫分证治(2)24 风温——卫分证治(3)、气分证治(1) 25风温——气分证治(2) 26风温——气分证治(3) 27风温——气分证治(4)、热入心包证治 (1 ) 28风温——热入心包证治(2)——兼证证治 29风温——总结;春温——概述 30 春温——气分证治(1) 31 春温——气分证治(20) 32 春温——营分证治、血分证治(1) 33 春温——血分证治(2) 34 春温——血分证治(3). 热灼真阴(血分)证治(1) 热灼真阴(血分)证治(2) 37 春温——总结;暑温——概述(1) 38 暑温——概述(2)、气分暑热证治 39 暑温——气分暑湿证治、营血分暑热证治(1) 40 暑温——营血分暑热证治(2)、后遗症证治(1) 41暑温——后遗症证治(2);冒暑

温病寒法之讲究

【关键词】温病寒法对于温病的治疗,寒法乃其主要治疗大法之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以寒”。鉴于温病在发病各时期的特点差异,在寒法的运用上别有讲究,而非概以苦寒之黄芩、黄连等统论之。 对于温病的治疗,寒法乃其主要治疗大法之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以寒”。鉴于温病在发病各时期的特点差异,在寒法的运用上别有讲究,而非概以苦寒之黄芩、黄连等统论之。 1 温病“以寒为补” 阴主要包括津液和血液,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温为阳邪,其性属热,每易化燥耗伤阴液,正所谓“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迨至阴津殆尽耗竭,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故历代温病大家均十分重视保护阴津,如吴鞠通有言“夫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学者苟能时时预护堤防,岂有精竭人亡之虞。”叶天士在《温热论》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可见津液作为阴类物质的重要性,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治疗始终以养阴护阴为法。 温病“以寒为补”,实际是指“寒以养阴”“寒以救阴”的护津救液思想。 所以寒法不仅在清热方面发挥着重要祛邪的作用,且同时亦起着滋阴扶正的作用。即,以寒撤热而存阴,以清滋养而充阴液。 2 温病寒法的分类 温病在不同病理阶段各有特点,且不同脏腑阴伤特点亦有别,故寒法亦有异。如有:辛寒法、甘寒法、苦寒法、酸寒法、咸寒法等。其中,辛寒法与苦寒法,是以清为主,通过祛邪以救阴液;甘寒法、酸寒法以及咸寒法,是以滋为主,直接补充阴液。如叶天士提出胃津亡者,主以甘寒;肾阴亏者,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沙参麦冬汤、益胃汤为甘寒法,治肺胃津伤;加减复脉、二甲复脉、三甲复脉、大定风珠、小定风珠为咸寒法,治肾液亏竭。此外,还有咸寒苦甘法之增液汤;酸甘化阴之连梅汤;苦甘合化之冬地三黄汤、加减黄连阿胶汤等。是故对各寒法的把握,当明辨其各自立法之目的,治疗之偏重,用药之特点,以灵活运用于临床。 2.1 辛寒法(辛凉开达)辛,指辛透;寒,指寒泄。辛寒法是用辛寒之品,透热外达,大清气分邪热。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症见壮热,汗出,心烦,渴欲饮冷,苔黄,脉洪数等。药如石膏等,方如白虎汤。 2.2 甘寒法(甘寒养液)指用甘寒之品清养以救液,起到清滋的作用。主治热伤肺胃气津者,一为直接补充阴液,如雪梨浆、五汁饮、牛乳饮、西瓜等,一为间接滋液生津,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汤、三才汤等均寓此意。 2.3 苦寒法(苦寒直降)苦寒法,又名清热泻火法,以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苦寒之力轻者如黄芩汤、栀子黄芩汤,黄连解毒汤较重,三黄石膏汤尤重。 2.4 使用注意辛寒、甘寒与苦寒的区别在于:“清热之法,首用辛凉继用轻清者,所以清肃气分之浮热也。终用甘寒者,所以清滋气分之燥热也。”“未经汗下和解而化燥者,火盛则燥也,当用苦寒清火为主;已经汗下和解而化燥者,液涸则燥也,当以甘寒滋燥为主。”(《重订广温热论·卷二》)“凡温热病宜于辛凉开达者,早用苦寒直降,即为误遏,冰伏其邪而内陷;宜于苦寒直降者,但用轻清甘寒,只能清热,不能退火。”(《重订广温热论·卷二》)即,凡温热病之宜于苦寒者,切忌早用甘寒,盖因苦寒为清,甘寒为滋,若医以鲜生地、石斛、玄参、麦冬等之清滋法,误作清泄法,则会出现热益壮,神益昏,其弊由甘寒清滋之药,得大热煎熬,其膏液即化为胶涎,结于脘中,反致伏火不得从里而清泄,从此为闭为厥,为痉为痫,甚则为内闭外脱。

温病学讲稿-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条辨》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 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过了

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就是说写的都很好,但是真正实用的没有。“其何以传信于来兹!”怎么能传给后人,“瑭”指他自己,“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所得,”读了十年书,有了心得,“因有志采辑历代明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这本书是这么写的,搜集了历代关于温病的论述,加上了他的心得体会,再加上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写了这本书,关于这个学术的渊源,他的继承性,他在《凡例》里边说“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功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透过此关”就是关于温病历代的人都没有看透。“多所弥缝补就,皆未得其本真,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温病学》练习题

练习题 1. (单选题) 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的舌象为:( )(本题3.0分) A、白砂苔 B、灰腻苔 C、白苔如碱状 D、白腻苔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2.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痰蒙”的临床表现?( )(本题 3.0分) A、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B、神识昏蒙,时明时昧 C、间有谵语 D、舌纯绛鲜泽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3. (单选题) 在通下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 )(本题 3.0分) A、本法适用于有形实邪内结的实热证候 B、津枯肠燥便秘者忌用苦寒攻下 C、病邪传里,但未内结成实者忌用 D、邪入血分,瘀热结于下焦者忌用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4.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温病使用开窍法的注意点?( )(本题 3.0分) A、非邪闭心窍之神昏,不可滥用开窍法 B、邪入营分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用清心开窍 C、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的适应证不同,临床运用不可相混 D、湿热类温病不用开窍之剂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5. (单选题)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选用方为:( )(本题3.0分) A、调胃承气汤 B、导赤承气汤 C、桃仁承气汤 D、宣白承气汤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6. (单选题) 风温证见发热少汗、头微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最合适的处方是银翘散:( )(本题3.0分) A、不加减 B、加知母、黄芩 C、去荆芥加玄参、马勃 D、加花粉、石斛 学生答案: 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 3 7. (单选题) 热闭心包与内闭外脱的区别,关键在于前者无:( )(本题3.0分)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3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明清

第03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明清(形成发展期·吴又可、袁班、史可法、叶天士、喻嘉言、吴鞠通、华岫云)同学们好,下面咱们接着讲瘟疫论,上次咱们谈到吴又可的瘟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的专著,他突破了《伤寒论》的框框,确立了温病特殊的治法,这是在温病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但是因为他论述的范围非常窄,只论述了温病里边的瘟疫,这一类疾病,而且瘟疫里面,他只论述了一个病,范围很窄,吴鞠通给他的评价,他说“得明季,就是明末吴又可,吴鞠通看到《瘟疫论》这本书,“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指出他的学术观点好多都是前人没有提到的,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但是下面他有说“细查其法,再细看这本书,“未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就是不成体系,这句话说的也很中肯,瘟疫论确实不成体系,因为他只讲了一个病,他不可能成体系。评价他的功过两不相掩,他有很大的成就,但也有它的不足,所以他给他下了八个字的考语,他说吴又可,“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他说他用心是很好的,但是学术不精,这个评价用咱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有点苛刻,因为在吴又可那个时代,他能够写出这一部书来已经是难能可贵,因为他那个时代学术发展的水平不比清代,不比吴鞠通那个时代。到了吴鞠通那个时代又经过了后世的叶天士,薛生白很多医家的努力,温病学又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比吴又可那个时代要高很多,所以吴又可

那个时代,他学术就是这个水平,不是他本人水平的问题,当时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所以他能写出这部书来已经是非常的难能可贵了。但是呢,他也指出他的不足,确实是他论述的范围非常窄,这是关于第一部文学专著瘟疫论的评价。 下面咱们介绍一本特殊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证治心传》,这部书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就是说温病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人提到过这本书,而且一直到今天,人们对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很少有人见到这本书,但是他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可以说占了一个很特殊的地位,因为他的论述,他里面的论点可以说有惊人之论,就是说我们看了以后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它里面的内容和叶天士那篇文章,一会要讲,惊人的相似,很多话说的跟叶天士一模一样,它比叶天士早100年,大家看看谁跟谁学的?这不很明显吗?这本书成书于1643年,作者名叫袁班,字体庵,他是明末江苏省秦邮金高邮县人,古代叫秦邮,清代叫高邮。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记载,我没有查到。书里面他也没有自己写序,所以其生卒年代不可考,但是它成书年代是很明确的,1643年,怎么知道,他是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宾。史可法明朝末年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他守扬州,挂兵部尚书衔,袁班是史可法的幕宾,也就是他的私人顾问,史可法给他这本书写过一篇序,在序里,他对她写书的过程和这本书的价值做了评价,其中有一句话,具体的评价最明确的是这句,阐古今所必由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 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 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代表方剂如银翘散。(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内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内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内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 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潘缓等。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代表方剂如桑杏汤。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第二,表证解除之后药物就要停止使用,中病即止,防止过度用药而损伤正气。2.清气法清气法,是清解气分热邪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清法,适用于温病中的气分证。所谓气分证,是热邪入里的证候,凡热邪不在表,又没有深入血脉者,都属于气分证,所以气分证的范围很广。在气分阶段,邪气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激烈,所以这个阶段是温病的极期,以高热为主要临床特点。气分阶段决定着病变的发展趋势与预后,因为这个阶段,邪气所盛但正气不衰,如果治疗及时,采取的措施得法,邪气就会解除;如治疗不及时、不得法、就深入发展,或者向气分的虚证发展而导致虚脱亡阳;或者向营分、血分深入。气分证无论向哪一方向发展,都是危重症。所以说,在温病的治疗中清气法是关键。由于证候类型不同,清气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清解宣气法是指用轻清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透泄热邪,宣畅气机的治法,适用于气分证初起,邪气不盛。热郁胸膈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舌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著名伤寒学家、内科医家李翰卿先生从医60余年,治学济人,学验俱丰,崇尚经典并能融合历代各家之长,善用经方且兼博采后世时方之精,临证最善起沉疴于妙用小剂之中,救危难于精析夹杂之间。李老所传俱为真知灼见,读后收获良多。本文便整理了李老43则临床辨证心法与广大读者同享。 1.辨证要结合整个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不要单凭某一症状。如伤寒得证候群与温病得证候群好辨,假如单凭一“恶寒”症,究竟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如何能认清呢?因此,辨证一定要注意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不致误。 2.若表里证俱在时,症状就是区别表里多少得关键;虚实证俱在时,脉、色、腹诊相结合就是区别虚实多少得关键;但对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得患者必须按腹,若腹满硬痛拒按则为实,腹软喜按 者为虚。 3.寒热真假之辨别关键,一在于舌苔得干燥与否,二在于口渴喜冷与否。真热假寒,必见舌苔干燥,口渴喜冷;真寒假热,则舌苔多润滑,口虽渴而不喜冷饮。当明辨之。 4.虚火上逆(炎)有两种情况,一就是阴虚,须用滋阴降火;二就是阳虚(虚阳外越),须用引火归原。阴虚水不济火而致虚火上炎者,小便必黄赤,脉必兼数,兼见面赤、唇红或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症;如系虚阳外越者,为阴盛龙雷之火浮越,亦现面赤、口渴、烦躁等热象,但口虽渴而不欲饮,小便必清长,脉沉小兼迟或浮大无根(尤其须注意右尺之脉),更有下肢发凉得见症。二者性质不同,当明辨之,不可误人。 5.伤寒就是百病得基础,伤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伤寒者,杂证自易,确实如此。例如,承气汤不就是单纯治伤寒得,当归四逆汤也不就是单纯治伤寒得。曾用承气汤治腹泻、痢疾、失眠、昏迷、咳嗽、发热、郁证、虫证、瘀证、痰证、火证、湿证等病证,均取得良效,特别就是一些危急重证,用之更就是得心应手,往往一剂承气,即可救危难于既倒,使病人转危为安。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我曾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宫外孕均一一说明一个道理,即伤寒为百病之基础,伤寒方通治百病,关键在于 掌握伤寒每一方剂之功能、主治病证与应用规律,临证运用,才会得心应手。 6.小儿之热,如手心热盛,多为肠胃积滞,每以保赤万应散开泄之而愈;如手背热,多系(或兼)表证, 宜疏风清热,发散清解之。 7.高热证要注意其兼表、兼里各个方面。兼表者,多无汗,间有恶寒;兼里者,必大便秘,腹胀痛拒按。前者宜汗,后者宜下,瞧证无误,才能取得效验。 8.战汗一症,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病程中,为邪盛正虚之时,突然出现战栗,继而全身汗出,就是正邪交争之象。有战后脉静身凉而愈者,此为正盛邪去,有战栗而不汗出者,或战而汗出不泽者,或战而汗出太过者,均属正虚之危象。若战而汗出太过,来复汤、既济汤可急用之;战而不汗者,可啜温水以助之,必要时可助以强心剂;汗不止,脉仍大者,以葡萄糖之类辅佐之。热性病过程中,若突然肢冷、脉

中医自学视频教程大全

中医自学视频教程大全 中医基础理论:本专辑由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四大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广泛用于本科中医基础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深受好评。 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防治等九部分;除导论概要地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外,各章均以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 部分教程截图: 中医诊断学:在这部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峰教授中医诊断学讲座视频里,朱教授详细讲解了中医学中的望诊、舌诊、闻诊、问诊、脉诊、按诊等常用疾病诊断方法,并突出了中医学中所特有的八纲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及其它辨证方法、疾病诊断诊法与辨证运用等内容。 部分教程截图: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本部分视频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孙鸿辉王飞岳仁宋三位老师主讲. 部分教程截图: 南京中药大学薛博瑜-中医内科学:本部分视频由南京中药大学薛博瑜老师主讲. 部分教程截图: 中医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阐述中医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方剂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说明了方剂的来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反映了中医药学从实践到理论,又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其配伍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之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 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 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内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内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内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 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

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潘缓等。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4) 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 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第二,表证解除之后药物就要停止使用,中病即止,防止过度用药而损伤正气。2.清气法 清气法,是清解气分热邪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清法,适用于温病中的气分证。所谓气分证,是热邪入里的证候,凡热邪不在表,又没有深入血脉者,都属于气分证,所以气分证的范围很广。在气分阶段,邪气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激烈,所以这个阶段是温病的极期,以高热为主要临床特点。气分阶段决定着病变的发展趋势与预后,因为这个阶段,邪气所盛但正气不衰,如果治疗及时,采取的措施得法,邪气就会解除;如治疗不及时、不得法、就深入发展,或者向气分的虚证发展而导致虚脱亡阳;或者向营分、 血分深入。气分证无论向哪 一方向发展,都是危重症。所以说,在温病的治疗中清气法是关键由于证候类型不同,清气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清解宣气法是指用轻清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透泄热邪,宣畅气机的治法,适用于气分证初起,邪气不盛。热郁胸膈的证候。临床表现是: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舌苔略黄,脉数。因为邪不重,所以用药夜轻,轻清宣气。代表方剂如栀子豉汤。 (2)辛凉清气法是指用辛味、寒凉入气分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泄气热,

温病整理

【如何认识新感和伏邪理论,区别二者有何临床意义?】①感邪发病的方式不同。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气温病,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②初起临床表现不同。新感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为主。③治疗不同。新感温病,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④其他:病程,病情,预后亦不同。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意义在于阐明温病不同发病类型的机制,揭示其病机传变规律,使其更有效的知道临床辩治温病【讲述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及意义?】卫气营血病变与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都可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掌握病程阶段和传变规律,从而确立治法,指导温病的治疗。区别:两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互有短长。一般而言,卫气营血辩证长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轻重,三焦辩证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证候类型,故在临床上,多以卫气营血辩证确定病变的浅深层次和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辩证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应当将两种辩证方法相辅运用,经纬交错,才能更全面地指导温病辨证论治。综上,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类型不同,但其意义在于归纳温病的证候类型,分析温病的兵力变化,明确温病病变不为及病势轻重,掌握温病病机传遍,为确立治疗大法提供可靠依据.【温病中斑、疹、白 是如何形成的?】斑疹的发生与邪热内郁,波及营血有关,但二者成因不同。斑多为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肉血络外渍而成,形态呈点大成片不高出于皮肤,压制不退色。疹为邪热郁肺。内串营分,从肌肤血络外发,形态呈琐碎小粒大小,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二者在形成上有肺胃及营血的脏腑所偏和病位深浅之别,在表现上有肌肤和肌肉之深浅不同。白培则为湿热之邪流连郁阻气分,欲蕴蒸于肌肤致皮肤上,出现的内含透明浆液的白色疱疹,每随发热汗出而透发,多分布于颈胸腹等处。虽亦为疹,表现在皮肤上,但与斑疹之病因、病机、病位截然有别,为湿热在气分的特殊征象。【湿热类温病与温热类温病如何鉴别?】二类温病从病因上来看,前者感受温热病邪,后者感受湿热病邪;在病势上,前者起病急,传变快,后者起病缓,病程长,传变慢;症候上,前者纯热无湿,热重阴伤为主,后者有湿有热,阻遏气机为主;病变中,前者多位壮热,灼热,内闭动风,动血或阴竭阳脱,后者多身热不扬,以中焦或三焦并见,以发白培或蒙蔽心包。【赤芍与白芍在犀角地黄汤中的如何区别使用?】犀角地黄汤是治疗热盛动血之常用方,方中有犀角、生地、丹皮、芍药四味药,芍药应据病机酌选白芍或赤芍,若身灼热,谵妄,斑疹紫黑密布,脉数疾,证候属血中毒热较甚,用赤芍为宜,因赤芍苦寒,清热凉血活血。若证兼口咽干,午后夜间热更甚,脉数而细,舌干绛,证候属血热阴伤,当宜白芍,因白芍寒酸甘化阴,可滋养阴血。即二者之区别使用以血热炽盛及血热阴伤为辨。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 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着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 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 业、解惑的历史重任。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 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

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着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当今的中医 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中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又具有现代的中医知识,成为当今中医教学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讲稿有着时 代的气息和鲜明的特点,沉淀了他们多年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由于地城等原因的限制,能够索耳聆听名家、名师授课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力了惠及更多的中医人,我们策划了“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分辑陆 续出版,旨在使后人学有所宗。 第一辑【共13种):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凌耀星内经讲稿》《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 《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王洪图内经讲稿)《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丛书突出以下特点:一是权威性。入选名家均是中医各学科的创始人或 重要的奠基者,在中医界享有盛誉;同时又具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讲稿也广—_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是其数十我教学生涯的积淀。入选名师均是全国中医药院校知名的优秀教

温病-温病学考试复习

温病-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提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图文稿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 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 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着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 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 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 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

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7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 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 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 业、解惑的历史重任。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 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 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 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 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着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 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10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凌耀星内经讲稿》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 《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王洪图内经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上篇总论 第一章温病学得形成与发展 《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就是一个很重要得学科,它涉及得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从《温病学》得性质来说,它应该就是临床课程,但就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得桥梁课程,可以说就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得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得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得一门课程提出来。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得年代较晚。人们对伤寒病得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得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得理论体系,后世对它得研究也非常深入。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就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温病学说形成得时期应该说就是清代得中期,到现在也就就是260年得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就是一个年轻得学科,就是经过历代医学家得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得,而且在形成与发展得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得学术体系。因为《温病学》涉及到得古代医学书籍与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得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得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就是温病、什么就是温病学。温病与伤寒都就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就是外感寒邪所导致得外感热病,它得病因就是寒邪;而温病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2温病学形成与发展:隋唐、宋金元、明清

因为《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这四本书,大家都知道是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特备是《伤寒论》它是咱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第一部讲辨证论治的临床重要经典著作,所以后世把伤寒论成为方书之祖。张仲景成为医中之圣。因为伤寒论里边提到了温病,所有后世的医家一本都认为,伤寒法就包括了治温病,伤寒论里边的所有治法,也包括了温病在内,这个也是事实,比如说伤寒论的清法,下法,清法的代表方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下法的三个承气汤,也确确实实被后世温病学派所采用,防广泛的应用这是事实,但是伤寒论对外感病初起他用辛温解表,二温病初起时表热证,不能用辛温解表,所以伤寒法不能完全包括温病,虽然它里面一些法,一些方对后世温病学派很有启发,,而且知道今天也被采用,但是并不能说伤寒论就包括了温病,因为伤寒论的地位非常高,他是经典著作,所以一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人们研究温病,始终是在伤寒论那方面,不仅人为温病是伏寒化温,是寒邪造成的,春夏发病,而且认为伤寒论的一些治法,包括了温病的治法,所以伤寒论呢,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应该说温病学说的形成,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有所发展,但是反过来说,伤寒论也限制了温病的发展,所以一直到宋以前,温病学说一直是徘徊不前,没有进展,这个也不能归咎于伤寒论,因为伤寒论现在我们并没有见到他的全貌,人家也许那六卷是温病,但是毕竟是没有,所以后人的研究方法有问题,他思想上就

认为伤寒包括温病了,所以就在伤寒那个圈里研究,跳不出这个框框,《伤寒论》所画的框框有一千多年,谁也跳不出去,所以温病学说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在伤寒论之后,有几部重要的著作,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隋唐时期有这么几部重要著作。 诸病源候论这是隋代巢元方主持编写的,成书大概是公元610年左右,在这本书里面,他把温病分成三十四侯。大家看这个书名,诸病源候论,源是病因,候是症候,这本书对各种病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温病,他列出了三十四候,对它的病因和症候进行了分析,就三十四候,而且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说比《内经》《伤寒》,条目清楚一些,但是并没有形成辩证论治的体系,唐代,这个大家都知道《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后世把他叫做孙真人,活了110岁,他这部书,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是公元652年写成的,这个《千金翼方》要晚一些,是在他的晚年681年,在这两部书里面,他有关于温病的记载,在伤寒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他提出这两个方剂,葳蕤汤,后世用加减葳蕤汤,葳蕤汤的原方出自《千金方》,还有犀角地黄汤,这两个方剂,葳蕤汤经过加减,犀角地黄汤,过加减治疗温病常用,滋阴解表,清热凉血,后世常用,对后世有很大的启示,但是他这儿方剂不多,现在也不都用,这两个是最有名的, 《外台秘要》作者,王焘,他这部书大概成书于公元752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